华严经疏论节要研习报告 (第二十五集) 1997/12/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6-0025
请看讲义:
【经云。宗通自修行。说通示未悟。宗通说不通。如日被云曚。宗通说亦通。如日处虚空。宗说兼畅。】
佛在经上说的这一段开示,对我们修学佛法,确实有很大的启示。我们一定要明了佛说的义趣,要能够掌握到,认真的去修学,不违背佛的教诲,这才是世尊这一番开示的用意。『宗通』跟『说通』,在我们中国通常把它配在宗门教下来说,而实际上此地的宗跟说是超越宗门教下的。佛陀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分禅宗,并没有分教下。「宗」是讲的宗旨,也就是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证得这个真相,契入真相的境界,这叫做「宗通」,佛说法的宗旨,你通达了。
也可以换个方式来讲,诸位更容易明白这个意思。清凉大师判《华严经》为四分,信、解、行、证。宗通就是证得了。诸位要晓得「信、解、行、证」这四个阶层,就好像四层大楼一样,证是最高的,最高的一定包括下面,下面不能包括上面。第一层不能包括第二层,第二层一定包括第一层。所以到证这个境界,那就叫「宗通」,宗通是证果。没有证得,你只是滞留在信、解、行,那都叫「说通」,也就是解悟而不是证悟,证悟就叫宗通,解悟叫说通。虽然说得没错,但是毕竟自己没有契入这个境界。这个说法,诸位就比较容易明白。
『宗通自修行』,这是自己真实功夫。「证」实在说,也不是一下就证得那么圆满,经上虽然说有顿证,顿证里面还是有次第的。通常我们讲顿超、顿悟、顿证,实际上是什么境界?确实这是非常特殊的根机,他可以从凡夫地,不必经历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二十八层天;不必经历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他就能契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是什么果位?那圆初住就行了。初住菩萨就顿超顿证,超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个顿是这个意思。决定没有办法顿超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一个位次,这是做不到的,这个没有办法的。
实在讲,唯有净宗那个顿超太殊胜了。《无量寿经》上说了好几遍,不是一遍。凡夫生到极乐世界,都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什么等级?圆教七地以上,那真的是无比的顿超法门。一般顿超只能超六道十法界,他这个是超越了三贤,又超越了七地;换句话说,在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一个位次,他超越三十七个位次。这是在所有一切经教法门里面,没听说过的,佛从来没这个说法。这是净宗无比的殊胜,诸位一定要清楚。
宗通是自己修行的功夫。功夫的秘诀,功夫的总持法门,我们今天讲总纲领、总原则,诸位要晓得就是四个字「看破、放下」。看破是圆满的般若波罗蜜;放下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前面五度,前面五度都是放下。布施放下悭贪,持戒放下恶业,忍辱放下瞋恚,精进放下懈怠,禅定放下散乱,所以前五度都是放下。由此可知,看破、放下四个字,就是菩萨修行的总纲领。前五度,你修得很好,如果没有放下,那就不是波罗蜜。布施不叫波罗蜜,那布施是什么?布施修的是福报,人天福报,不是菩萨道。菩萨道,这五种修学的方法都是放下,放下就成了波罗蜜。所以宗通是修行。
『说通』是为人演说,特别著重在说,讲经说法。说法是帮助那些没有觉悟的人。「未悟」是没觉悟,完全迷失在贪瞋痴慢、七情五欲之中,迷失在这个里面。诸佛菩萨大慈大悲,要为他们讲经说法。
这底下说『宗通说不通,如日被云曚』。我们初听这一句好像很难理解。那个修行已经证入这个境界的人,为什么还不会说法?「说不通」就是不会说法,哪有契入境界不会说法的?可是诸位要知道,还真有!契入境界还真有不会说法的。这是什么原因?原因可多了,这与自己无量劫的修行有密切的关系。一种虽然自己契入境界,业障没消尽。这个诸位要知道,不要认为一证果,业障就消尽了,没这回事情。所以我曾经讲过,西方极乐世界带业往生,等觉菩萨都带业;不带业的,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不带业。等觉菩萨还带一品生相无明,都是带业,业障没消尽,等觉以下的更不必说了。业障人人不相同,不是业障大家都一样的,不是。於是地位浅的菩萨,像十住、十行位的菩萨,比上面的菩萨,他们差很多。这里面有很多说法不伶俐的,这是一个原因,自己本身的业障没消尽。
另外一种业障就是法缘不成熟。这个问题比前面还要来得广。纵然成了佛,佛到世间来度众生,还有什么话说,宗说都通;但是没法缘,佛来说法众生不爱听。这是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的时候,举出城东老母,就是没有善根。不喜欢看到释迦牟尼佛,看到释迦牟尼佛就讨厌,他有这个业障习气。一看到佛从这边来了,掉头而去;佛有神通化身,那一边又现一个佛相,他一看到怎么这边也有佛来了,往这边走,四面八方都是佛相,他跑到那里抱头大哭,哭起来了。佛就说明,佛度众生也要有法缘。像当年在舍卫大城,三分之一的人,曾经跟释迦牟尼佛见过面;另外三分之一的人,闻名没见过面;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名都没听说过。同住在一个城市里面,各人的缘就不一样。所以我们学佛,要想将来成佛法缘殊胜,现在要把心量拓开,广结法缘,你成佛的时候,法缘就兴旺了,这个非常明显。
你看我们这个道场,在这里讲经这么多年了,现在我们选讲《华严》,讲《华严经》经疏论精彩的段片,听众要跟讲《无量寿经》相比少了一半,这个缘就不一样。讲《无量寿经》,为什么这一层跟四层楼都挤得满满的?阿弥陀佛的缘胜,毗卢遮那的缘就差了。我们今天讲这个,毗卢遮那的法缘就差很多,跟阿弥陀佛不能比。我们同样用这个精神来说法,讲《无量寿经》也是如此,讲《华严》也是如此,为什么听众就相差这么大的悬殊?这个相差,这不是我的法缘,是毗卢遮那跟阿弥陀佛的法缘不一样。这个就要知道,讲经说法法缘关系很大。「宗通说不通」,一种是障碍没有消除,另外一种是法缘不成熟。
以近代的例子来做个比喻,像印光大师,这是我们举世的佛教徒都景仰的一位大德。在大师《永思集》里面我们看到,知道他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再来的。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第一,化身成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宗通说不通。他出生在中国的山西,山西口音非常重,说话没人懂,所以他老人家一生没有讲过经,只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讲过八天的开示。由弟子记录下来,有一个小册子,印光法师护国息灾法会的法语。所以他老人家是言语上的障碍,不是他不能说。那么他用另外一种方法,用文字来弘法,这是近代的一个例子,佛门的。不是佛门,世间里面的也有很多。我过去抗战期间念书的时候,我们中学校长周邦道先生,晚年学佛,知道他的人很多,真有学问,世出世间法都通达,文章写得好,讲经就不行,没有口才,这也是一位宗通说不通。下面比喻说。
「如日被云曚」,这是日,不是曰这是日。就像太阳,太阳的光明并没有丝毫的减损,被云彩障碍了,这是用这个比喻。如果说『宗通说亦通』,这个人解行相应,『宗说兼畅』,那就是『如日处虚空』。像太阳在蓝天,而没有云彩的时候,它的光明圆圆满满的透露出来。世尊在此地,用这个比喻来勉励我们,让我们要学习,弘法利生的菩提道上的障碍,自己要知道清除掉。这一桩事情别人帮不上忙,佛虽慈悲,佛也帮不上忙,必须要自己觉悟,自己除掉自己的障碍,与一切众生广结法缘。再看底下一段。
【此经以法界缘起不思议为宗。】
这个宗是宗旨,这部经里面,主要的是说什么?主要的是讲「法界缘起不可思议」。现代许多科学家很热衷的在研究,在探索人类的起源、地球的起源、太阳系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在探索。有很多种的说法提出来了,但是没有一个说法叫人听到心服口服。这是一个大事情,这是一门大学问。释迦牟尼佛讲《华严经》,实际上就是讲这个问题。虚空法界怎么来的?而它的意思确确实实就分配在经题七个字当中。
【理实即大方。】
这个经叫《大方广佛华严经》。『理』是真理、是道理,『实』是真实不虚,在经题里『大』字、『方』字代表这个。理是决定真实的实相。『缘起』,那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怎么变现出来的。这在经题是「方」字、「广」字。所以方字里面,一半有缘起的意思,一半有理实的意思,理实就是我们讲真如本性。「方广」就是真如本性所现的现象。这个现象会变化,变成无量法界;如果不变,那就是一真法界。为什么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这个就是题里面「华严」两个字的意思,「华严」代表的是「因果」,华是因,严是讲的果。
【龙树指此为大不思议经。】
因为无论是理,无论是事,无论是性,无论是相,无论是因,无论是果,里面都是无有边际,甚深甚广,所以只有用「不可思议」来形容它。不可思,佛也让我们去思;不可议,佛也为我们说出来了,这不叫可思可议吗?如果真的偏向在不可思不可议,那不是真的不可思议。真的不可思议是「思即无思,议即无议」,这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议,《华严》的味道才透得出来。所以它是圆融的大法,称为「大不思议经」。请看讲义:
【若就题中分体宗用。】
天台大师注疏《法华》,在启讲的时候编了一个体例,也就是编了一个规矩,这个规矩以后就是大家奉为成规,叫「五重玄义」。「五重玄义」第一个解释经题,然后就是辨体、明宗,一直到判教,分为五个科目、五个项目。这五个项目当中,重要的三个是显体、明宗、论用,如果以这个方法来看《华严经》的经题。
【理实为体。】
『理实』是讲的真如本性。《华严经》上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理实。
【缘起为用。】
『缘起』就是识,唯识所变。所以佛法讲缘起而不讲因起,因、缘、果报,特别著重在缘上,很有道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因已经形成不能改变,但是因要起现相要起现行,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因如果要结果的话,当中一定要有缘;如果没有缘,虽有因不会结果。佛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能够帮助众生当生成佛。佛凭什么?凭缘。只要你懂得这个缘,你就有方法。佛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十法界的业因是各个具足,哪个没有?乃至於饿鬼、畜生、地狱,都具有佛、菩萨、声闻、缘觉的业因,统统具足。为什么还会在六道里面流转?缘的问题。
你想想看,现在这个世间人,我们冷静的去观察,哪个人没有贪心?如果我们用天平来等一等看,他念佛的心跟贪心,贪财、贪名、贪色的心,到天平上等一等,看哪个重?一定是贪心重,念佛的心很轻,所以他作不了佛,这是事实,缘的问题。贪心将来到哪里去?贪心变饿鬼道。连饿鬼道的业因就要贪的缘,加上贪的缘,后面就变成饿鬼道了。饿鬼道从哪里来的?自己变现出来的自己去享受,不是别人变给你去享受,自己变的,缘的问题。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作佛是什么缘?念佛,忆佛念佛。天天想著佛,天天念著佛,你阿赖耶识里头,有作佛的因,现在再加上作佛的缘,那你不就是一定去作佛了吗?佛有能力令一切众生一生成佛,就凭这个。这不是佛的本事,这是我们众生自己本身具足的,所以佛说:「佛不度众生」。佛帮助众生成佛,他不居功,他无功可居,佛只是把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说穿而已。我们明白了,所以在十法界里面,我们想作佛、想作菩萨、想作天人,还是想入三途就看自己了。自己用什么心,自己在攀什么样的缘,后面就得什么样的果报。
【缘起为用,因果为宗。】
缘起是讲变化的真相,十法界变化的真相是缘起;而主宰这个缘起,掌握这个缘起,就是因果。善因一定得善报,恶因一定得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再看底下这一段。
【普贤法界为因。遮那法界为果。因果不离理实法界。】
这就是讲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是以『普贤法界为因』,普贤法界深广不可思议。我们看到这一句话,这四个字「普贤法界」,不要以为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不是的,那是普贤菩萨的十愿,不是普贤法界。普贤法界在哪里?一真法界里面,起心动念,事事物物,把它用一句话总说明就叫做「普贤法界」。
普贤法界宗旨是什么?这个我们必须要晓得。普贤法界的宗旨,是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如果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不是普贤法界了,它的宗旨在此地。离开了妄想分别执著,你就证得一真法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就是普贤法界,所以普贤法界是一真法界。有无明一品没有破,是决定不能证得的。已经断了见思烦恼,已经破了麈沙烦恼,你只能在十法界,这不是普贤法界。必须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你就超越到普贤法界。
普贤法界是什么样子?《华严经》上华藏世界,毗卢遮那如来的依正果报,那就是普贤法界的样子。普贤法界具体的德相,就是华藏依正庄严。在《华严经》上前面十二卷,都是讲毗卢遮那依正庄严,是讲的果报。佛说法他有善巧,有众生说果他才相信;说因,因几时才能得果还不知道,总有许多问号在那个地方。所以佛是先说果,让你们听听,让你们看看,你们觉得很美好,自己生起仰慕之心,然后佛再教你怎么修因,怎么样证得这个法界,所以后面再说因。
由此可知,《华严》末后解分,这在经文里面占的篇幅最大,差不多占了一半的经文,八十卷几乎占了一半,在四分里面这一分最长,这是讲普贤法界的因。经文里面世尊给我们说,十信法、十住法、十行法、十回向法、十地法,末后讲到等觉的法门,都是普贤法界的因。到「离世间品」才教给我们怎么样修行,修行的方法,所以『遮那法界为果』。
『因果不离理实法界』,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无论是从因上说,无论是从果上说,没有离开自性。理实就是自性,没有离开唯心唯识;换句话说,没有离开自己,理实才是真正的自己,没有离开自己。由此可知,华藏世界也好,极乐世界也好,一真法界也好,十法界也好,乃至於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都是自己心里面变现的,统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一定要知道。你真正知道明白了,你那个心量就大了,不会再有小心眼了,你这个心自自然然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所谓大乘,所谓圆顿根性,就在这个观念。你能够具有这样的观念,那你是大乘法里圆顿根性的菩萨,这种人修行快速。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这是说明《华严经》全经的内容,从因果上来看。
【五周因果。】
这是清凉大师把全经区分的。
【一、所信因果。】
这是《华严经》里面第一个部分,清凉四分第一分。首先为我们说出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就是开头的十二卷经,说出来目的是叫我们要「信」。
【二、差别因果。】
差别里面讲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是差别。
【平等因果。】
差别里头有平等,平等里面有差别。对於圆顿根性的人来说,那就是平等的,这是我们要能够通达明了的。
【四、成行因果。】
这是入法界一品经,成就我们的行门。「行」实在讲,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由此可知,前面这一大段经文,讲「差别因果」,讲「平等因果」,是教我们开解,教我们明了事实真相。世出世间法都不离因果,所以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是教你觉悟,教你明了事实真相。明了之后,如何落实在生活上,那就是『成行』,这就是我们讲修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也好,处事待人接物也好,你的思想变了,观念变了,於是乎你的言行当然也跟著变了,那就是行功夫得力了,行契入境界了。行跟证是离不开的,行一分证一分,行两分证两分。所以底下末后是:
【五、证入因果。】
证入就是入法界。这两个段落差别在哪里?差别在前面成行因果里面,给你讲修行的方法;差别、平等是给你讲理论,给你讲道理,说明事实真相。成行是教给你方法;证入是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生活就叫做『证入因果」,你才真正得受用。如果没有落实在生活上,那就是前面所讲的「说通宗不通」,「说通宗不通」不是「宗通说不通」,是「说通宗不通」。你能够说,你自己没有入这个境界;换句话说,你所说的是道听涂说,听佛这么讲的,不是自己的境界,是听佛这么说的。必须要自己契入境界,那就是宗说皆通,宗说兼畅。
所以「五周因果」说明全部的《华严经》。全部《华严》诸位要知道,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全部的经教,整个佛法。再扩大来说,不但是世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九法界众生所演说的无量经法,也离不开这五个原则,这叫五周因果。
【而此因果互为宗趣。】
相辅相成。所信因果是宗,差别因果、平等因果是趣;差别、平等因果是宗,宗就是修学的宗旨,成行是趣;成行是宗,证入是趣。所以它可以『互为宗趣』。
【一经始终。不离因果。】
这一部大经自始至终没有离开因果。佛法也是从缘生。所以古大德讲这一部经,他说:
【故但因果为宗。不违所依法界。】
这一个观点,几乎是古来大德研究《华严》,注疏《华严》,大家都共同承认的。由此可知,这个看法不是一家之言,是大家公认的。无论是讲哪一类的因果,都不违背所依的法界。所依的法界就是「理实为体,缘起为用」,这个范围就广了。从一真法界到十法界,从我们释迦牟尼佛娑婆国土,扩展到无量无边诸佛国土,没有例外的,决定不相违背,这是正说;如果违背了,那就是魔说。不违背是什么意思?不违背就是事实真相。大乘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我们现在把它变通一下,大家好懂,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法界,一法界的真相;十法界,十法界的真相;我们人生,人生的真相;只要是真相,那就不违背所依的法界。真相,相虽然不同,理是决定相同的。请看讲义:
【清凉大师遗教曰。勿穿凿异端。勿顺非辩伪。勿迷谄邪心。勿固牢斗诤。】
我们先看这几句。这一段话是清凉大师往生的时候所说的遗嘱,嘱咐他的学生;也可以说这几句话,是清凉大师对他的徒众们的心传。我们读了非常感动。此地给我们说了几桩事情,第一个教我们不要『穿凿异端』。这个话的意思,老老实实遵守佛的教诲,佛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人就是穿凿异端。决定要相信佛所讲的话句句真实,别人讲的话与佛所讲的原理原则相当,可信;如果与佛讲的原理原则相违背,决定不能够相信。以这个做标准没错,决定不错。如果穿凿异端,不相信佛的话,自己吃亏就大了。这是第一句,就是教我们决定要遵守四依法。
第二句教给我们『勿顺非辩伪』。世间违背佛教的那些理论、形式太多太多了,不能随顺。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幸亏前面五十三位诸佛如来表演给我们看,做个模样教导我们。五十三参里面也有非也有伪,有!你看看菩萨怎样随顺,怎样随喜。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随顺跟随喜都是依据「般若波罗蜜多」;换句话说,他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感情的随顺随喜就糟了,你必定堕落。他是高度智慧的随顺,那就没有问题了。高度智慧的随顺,能够把非把伪转成正法,你看那个功德多大!
可见得他开始是可以给你随顺,以后慢慢在里头转变你,他真正有智慧、有善巧方便,这个就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那个度众生是非常手段,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能力,像非与伪,我们最好避免,听清凉大师的话。清凉大师的学生,大概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程度,不可以学甘露火王,不可以学胜热婆罗门,所以教「勿顺非辩伪」。一切要学老实,老成持重就好,循规蹈矩,这样才能成就。
用这种非常手段去度这些违逆的众生,那是大菩萨的事情,决定不是凡夫。我们凡夫遇到这一类的众生,那就学六祖大师说的「合掌令欢喜」就好。不管他说什么,我们不要跟他争论,我们就阿弥陀佛一句话对他,声声把阿弥陀佛从他的耳根灌到他阿赖耶识里去,这个法子很高明,不要用第二句方法。不管他给你讲什么,你都点头;点一回,阿弥陀佛,再点一回,又阿弥陀佛,就把阿弥陀佛直接灌输进去,我们用这个态度就好。这是没有智慧里头一个智慧的作法,没有善巧一种善巧的作法。
第三句是『勿迷谄邪心』。迷是迷惑,谄是谄曲,邪是不正。这一句里面讲了三桩事情:不要迷、不要谄、不要邪,都是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当中,最容易犯的毛病,不知不觉它就犯了。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尤其是斗诤坚固。大师末后这句话就说『勿固牢斗诤』,固是固执,牢是坚固的执著,不让人,不肯忍让,这怎么得了?
你看他这四桩事情,在那个时代说的,清凉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多年。我们今天念他四句话,好像就是在现代这个社会对我们讲的,句句话都是我们的毛病。希望我们读他这个遗嘱,要牢牢的记住,时时刻刻反省自己的心行,我们要遵守。
【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
大明是太阳,长夜之昏是晚上。太阳那么样的明亮,没有把晚上的黑暗破除。这是个比喻,比喻诸佛如来是大明,我们众生在无明里头包裹著,诸佛如来也没有办法帮助我们破无明、断烦恼。破无明、断烦恼这个事情,是要我们自己去干,佛对我们,大家要晓得只能做到开示,后头悟入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佛的能事只能尽到开示,佛有这样究竟圆满的开示,我们听了不悟不入,这就是『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
【慈母不能保身后之子。】
对於儿女再疼爱,他的寿命到了,离开这个人间了,还能保护爱护关怀他的儿女吗?不可能!这两句话是清凉大师,如果讲近一点的比喻,他对於他的学生再爱护,告诉你,他走了也无可奈何,也办不到了。意思里面就是要各自努力,他已经尽到他的爱护关怀协助了,往生之后这个事情他做不到。我们读这两句,看到大师对后人的垂教,无比的慈悲亲切。
【当取信於佛。无取信於人。】
我们所依靠的、所遵从的一定是佛。佛在哪里?经典。佛不在世间,一定要依经论,经论我们还要辨伪。如果是有人假造的,怎么办?决定不能依靠。中国自古以来对於经教真伪就非常注意,所以每一部经有翻译的人,有翻译的历史,有翻译的处所,当时多少人参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取信於后人。
今天我们要选择经论,我们要懂得一个原则,决定要选择《大藏经》里面有的,已经入了藏的。入了藏的这些经典,都是历代祖师们公认的,决定真实不是假的;假的东西不可能入藏。在从前入藏是一桩大事情,经过当代高僧大德们认可,都没有异议了,这才写成奏摺呈给皇帝,皇帝批准入藏,收入藏经,这个靠得住。这样的严格,就唯恐有疑似假的东西掺到经藏里面去了。我们中国人做得很认真,但是日本的大藏经,就没有中国这么严格,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我们可以用它来做参考,但是不能做依据,依据要用中国的。
而中国最后的一部藏经是《龙藏》,乾隆时候编的《龙藏》。《龙藏》以后到民国编的都不是国家政府批准的。换句话说,编《大藏经》的人,我编《大藏经》,你跟我交情不错,你的东西拿来,我给你放在藏经流通;没有经过当代高僧大德的评审,没有经过这个手续。所以《龙藏》以后的这些藏经,我们也能够把它看成日本的藏经一样,做为参考资料,不可以依据。这是希望同修们要特别留意的,「要取信於佛,无取信於人」。
【真理玄微。非言说所显。要以深心体解。朗然现前。】
这几句话是教导我们,修行证果的重要原则。『真理玄微』,微是微妙,玄是深玄,深广无尽,不可思议。这是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是言说能够显示出来的。言说范围非常窄小,意思稍微深一层的,言语就表达不出来,达不到,所以言语的能力是有限的。不但言语能力有限,思惟的能力还是有边界的。思想,在佛法里面讲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分别能力确实很强,它向外攀缘能够缘十法界,不能说它不广。言语缘不到十法界,第六意识可以缘到十法界,对外;对内,它可以缘到阿赖耶识。这个在作用里头,没有比它更强的了,八个识里,它这个作用能力最强,非常活跃。可是它对外缘不到一真法界,对内缘不到自性,所以一真法界跟自性,它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事情,世尊在《楞严》会上讲得很明白、很清楚。
如果我们用八识五十一心所来修行,修行成就最高的,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可以断见思烦恼,可以断尘沙烦恼,不能破无明,怎么办?『要以深心体解』。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教下讲大开圆解,要靠什么?要靠深心。深心懂得了吗?菩提心!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你要用深心去体解。因为诸法实相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但说不出来,起心动念也没有办法体会它。
深心是什么心?深心是真心,真实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这就是深心,决定不许有一个妄念存在。六祖惠能大师讲:「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的,那就是深心;有一物就不是深心。所以真正做到了清净、平等、觉,法界里头的依正庄严『朗然现前』。朗然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明白了,你清楚了;你虽然明白清楚,你要跟别人说也说不出,也没法子。只有契入这个境界,就是证得这个境界的人行,无论你给他怎么说法,彼此都能体会。底下这两句非常要紧,这真是愈讲愈近。我们从哪里下手?大师教给我们:
【对境无心。逢缘不动。则不孤我矣。】
这两句话岂不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就是这两句话吗?『对境无心』,不取於相;『逢缘不动』就是如如不动。换句话说,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样去用功,怎么样去修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是下手之处,这是入门之处。你要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你的修行找不到门路。这两句话不就是讲的看破、放下。所以从这个地方下手,这叫真修行、真用功。大师说:这样才不辜负我!『我』是清凉大师自称,你就不辜负老师多年教导的苦心。这一段话是他老人家临终的遗言,真正是苦口婆心教导他的学生。我们今天展开《华严经疏钞》读诵研究,也就是清凉的学生,对大师的遗教,我们要直下承当,要时时记住依教奉行。用这种心态读《疏钞》,我们才是清凉的学生,才能够入华严境界。请看讲义:
【如来出世。始终不离刹那际。为此定体。称法界性。更无长短始终。三世总为一际故。】
这一段话完全是从理上说的,理就是事;理明白了,事实真相才看清楚。『如来出世』,这是讲应化。举一个例子来说,像释迦牟尼佛示现出生在我们这个世间,从他入胎说起,入胎都是示现。从兜率天宫下降,一直到经论上所说的「八相成道」,最后七十九岁示现入灭,整整七十九年。可是要从事实真相里面去看,没有离开刹那际。
『始』是从投胎,『终』是入大涅盘,没有离开『刹那际』。这个话,我们初学的人很不好懂,也很难讲。我们从一个比喻上来讲,大家就好懂。现在科技发达了,照像机很便宜,所谓是傻瓜照像机,人人都会用,按一下就照一张,按一下就是刹那际。如果说这个人从生到死,让他活一百岁,我们那个照像机对著他,一张一张的按,按上一百年,从他生到死,按到死,那是不是刹那际?没有离开刹那际。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电是闪电,是刹那际,这是给你讲的真相。几个人觉察到这个真相?如果觉察到这个真相的话,你对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绝对不会起心动念,绝对不会再患得患失,为什么?晓得一切法不可得,刹那际,生灭同时,哪有得失?你的心自然定了。
『为此定体,称法界性』。这是性定,是自性本定。诸佛菩萨跟我们一般凡夫,不同的地方在那里?就在这个地方。我们认为时间有日、有月、有年,还有十年、百年、千年、万年、万万年,有这些妄想,有这些执著,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都没有。他们住在诸法实相上,我们住在妄想上。一切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不论他是什么身分,不论他示现哪一个行业,像我们在《华严》看到五十三参,他在外表上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衣食住行,工作应酬,看不出来。观念不一样,思想不一样,人家了解这一切法的真相,我们是迷在真相里面。
真相,《金刚经》四句话说绝了,「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说绝了,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他们表现得很积极、很认真、很努力,其实那是逢场作戏而已。我们看到真的,他是假的,他是「水月道场,梦中佛事」,所以他没有烦恼,他没有业障。我们有烦恼、有业障,就是我们把假的当作真的了,不晓得事实真相是刹那际,不知道。
假如我们在一乘了义大经里面,把这一句话参透了,我们得的受用可就大了。以这个思想观念,念佛求生净土,给诸位说,那是生实报庄严土。念佛决定证理一心不乱,不是事一心,这种功德利益没有法子说,总说不尽。不但我们凡夫没有能力说尽,经上诸佛如来都常说,诸佛如来说也说不尽。所以我们要细心体会,这几句话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刹那际就是如来所入的「寂灭定」,比无生法忍还要究竟、还要圆满,这是性定。在《楞严经》里面讲的「首楞严大定」,名称不相同,是同一个境界,同一桩事情。
『更无长短始终』。如果有始终就有长短,有长短就有始终,没有长短始终。我们刚才举的这个比喻,比喻很粗很浅,我们用照相机按一下就有一个底片。人生生命就是一刹那,第二刹那就是又一个生命。诸位如果从这一段经文上要能有所体会,你们家里挂的一些照片,十年前的照片、二十年前的照片,你一看到刹那际,会开悟。常常看、常常观想,人会开悟。就在照片上看到《金刚经》上这四句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世总为一际故』。三世是讲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再加上现在,无始无终就有始终长短。始终长短是我们一个错误的抽象概念,其实没有,其实就是一刹那、一际而已。刹那是极短的,佛在经上举比喻给我们说,一弹指六十刹那,《仁王经》上说的;换句话说,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刹那际,佛在这里还是比喻说,再说短了,我们没办法理解,而经里面给我们讲,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那就更微细了。我们今天按照相机的按钮,那按一下不晓得多少个刹那,不止六十刹那,六十刹那一弹指。所以你才晓得这个刹那际的生灭,我们常讲「生灭即是不生灭」,生灭的相是同时的。所以佛在经上讲「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生灭已经看错了。生灭是从这一个刹那看到那一个刹那去了,这才看到一个生灭,其实这个刹那跟那个刹那不相干。
前面我们曾经读过「自类相续」,说「自类相续」,你要晓得这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那就是这个地方才是真实说;真实说就是刹那际,就是这三个字,这才是真实说。但是刹那际很不好懂,说自类相续,我们还比较容易体会,还容易懂。因为刹那际是什么境界?「无生法忍」。你要能够契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现前的话,你就是无生法忍的菩萨。无生法忍都七地以上了,七地证的是下品无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十地法云地的菩萨证的是「寂灭忍」,那就不是无生忍。
刹那际是一切法不生不灭,没有生灭。你看到一切法有生有灭,是大错特错了,没有见到真相;一切法的真相,确确实实是不生不灭。我们对於这一切法不生不灭,这经上虽然常说,我们的概念非常模糊,模糊的概念,所以我们得不到受用。如果我们的概念很清晰、很清楚的话,对於我们修学就有大利益。
利益在哪里?《华严经》是个例子,「入法界品」,入就是契入,入什么?刹那际,入刹那际。五十三位法身大士,就是五十三位诸佛如来,加上善财童子,在《华严经》末后这一品,这一品的经很长,四十卷,我们叫《四十华严》。《四十华严》里面说的是什么?说的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状况,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没有一法遗漏掉的,圆圆满满,他们所表现的是一真法界。由此可知,一真法界有没有离开我们现实的生活?没离开!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为什么它叫一真法界?它入刹那际;我们有始终长短,这就坏了。换句话说,我们有时间跟空间的观念,只要你落在时空里面,你就落在十法界里面。十法界里头有时空,一真法界里头没有,不相同在此地。
我们今天这一会,有几个人读了这一段文能体会?有几个人读了这一段文,这文不长才一行半,能够真正的理解?你能够理解就是大彻大悟。你能够把这个观念用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那你就入法界了。你日常的生活行持,就叫做普贤行,你就是行普贤行。由此可知,不入刹那际不是普贤行,为什么?不能称性。你落在时空里面,时空,那是十法界是个界限,你是有范围的,你是有界限的,不能称性。你真正透彻了悟刹那际,十法界突破了,所以这是称法界性,法界性是真如本性,时间不可得,空间也不可得。
於是我们回到《百法明门论》里面来看,《百法明门论》里面把这两桩事情,列在哪个法里头?时分就是时间的概念,方分是空间的概念,列入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是什么?它与心法不相应,与心所法也不相应,与色法也不相应,它怎么来的?现代人讲「抽象的观念」,不是事实,抽象的概念。再说的白一点,错误的观念,是从一个错觉里面产生的。错觉不是正觉,正觉里头没有,哪有时分跟空间?尽虚空遍法界原本就是一个,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哪里有距离。有距离不就有时空了吗?不就又有长短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所以念佛人念到功夫纯熟的时候,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打掉了,真的只有一句佛号,所思所议的只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他临命终的时候给家人讲,西方极乐世界就在我隔壁,就在我房间隔壁。你看看那是什么味道?那是突破时空的界限。他睡在卧房,卧房外面是堂屋,西方极乐世界就在我家堂屋。我们在《往生传》里看到的,这个记载绝对不是虚构,不是虚假的。换句话说,我们就晓得,他的功夫入刹那际了,时空没有了,才见到一真法界,宇宙人生的真相朗然现前,一点都不错。
希望我们同修当中,要真正发心学《华严》,《华严经》上对这些理事说得多,它经文长,说得多,说得详细。《无量寿经》、《弥陀经》经文短,说得比较笼统,不太容易了解。读了《华严》,学了《华严》之后,希望能帮助我们在一生当中,把念佛的功夫,从成片、事一心提升到理一心。使我们在现实的生活里面过普贤菩萨的生活,这个经对我们就有大利益了。过普贤菩萨的生活一般人听不懂,我们换句话说,过高度智慧的生活,大家听了好像是听懂了,实际上还是听不懂。似乎是懂一点了,高度智慧,什么叫高度智慧?但是话变一变,虽然含糊笼统模糊的概念,他也就能接受了;如果说普贤行的生活,他一下还很难接受。
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发心,许许多多大德同修们要求我讲这部《华严》,我也就答应他。《华严》对於我们自己念佛功夫,可以说是大幅度的向上提升,有这么大的一个助缘,所以是有好处。何况古大德跟我们说过,《华严》、《无量寿经》、《弥陀经》是同一部经,所以《无量寿经》叫中本《华严》,《弥陀经》叫小本《华严》。我们研究《华严》,讲解《华严》,就是讲大本《无量寿经》,讲大本《阿弥陀经》,这是一不是三,正是契入华严境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看讲义:
【经云。宗通自修行。说通示未悟。宗通说不通。如日被云曚。宗通说亦通。如日处虚空。宗说兼畅。】
佛在经上说的这一段开示,对我们修学佛法,确实有很大的启示。我们一定要明了佛说的义趣,要能够掌握到,认真的去修学,不违背佛的教诲,这才是世尊这一番开示的用意。『宗通』跟『说通』,在我们中国通常把它配在宗门教下来说,而实际上此地的宗跟说是超越宗门教下的。佛陀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分禅宗,并没有分教下。「宗」是讲的宗旨,也就是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证得这个真相,契入真相的境界,这叫做「宗通」,佛说法的宗旨,你通达了。
也可以换个方式来讲,诸位更容易明白这个意思。清凉大师判《华严经》为四分,信、解、行、证。宗通就是证得了。诸位要晓得「信、解、行、证」这四个阶层,就好像四层大楼一样,证是最高的,最高的一定包括下面,下面不能包括上面。第一层不能包括第二层,第二层一定包括第一层。所以到证这个境界,那就叫「宗通」,宗通是证果。没有证得,你只是滞留在信、解、行,那都叫「说通」,也就是解悟而不是证悟,证悟就叫宗通,解悟叫说通。虽然说得没错,但是毕竟自己没有契入这个境界。这个说法,诸位就比较容易明白。
『宗通自修行』,这是自己真实功夫。「证」实在说,也不是一下就证得那么圆满,经上虽然说有顿证,顿证里面还是有次第的。通常我们讲顿超、顿悟、顿证,实际上是什么境界?确实这是非常特殊的根机,他可以从凡夫地,不必经历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二十八层天;不必经历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他就能契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是什么果位?那圆初住就行了。初住菩萨就顿超顿证,超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个顿是这个意思。决定没有办法顿超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一个位次,这是做不到的,这个没有办法的。
实在讲,唯有净宗那个顿超太殊胜了。《无量寿经》上说了好几遍,不是一遍。凡夫生到极乐世界,都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什么等级?圆教七地以上,那真的是无比的顿超法门。一般顿超只能超六道十法界,他这个是超越了三贤,又超越了七地;换句话说,在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一个位次,他超越三十七个位次。这是在所有一切经教法门里面,没听说过的,佛从来没这个说法。这是净宗无比的殊胜,诸位一定要清楚。
宗通是自己修行的功夫。功夫的秘诀,功夫的总持法门,我们今天讲总纲领、总原则,诸位要晓得就是四个字「看破、放下」。看破是圆满的般若波罗蜜;放下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前面五度,前面五度都是放下。布施放下悭贪,持戒放下恶业,忍辱放下瞋恚,精进放下懈怠,禅定放下散乱,所以前五度都是放下。由此可知,看破、放下四个字,就是菩萨修行的总纲领。前五度,你修得很好,如果没有放下,那就不是波罗蜜。布施不叫波罗蜜,那布施是什么?布施修的是福报,人天福报,不是菩萨道。菩萨道,这五种修学的方法都是放下,放下就成了波罗蜜。所以宗通是修行。
『说通』是为人演说,特别著重在说,讲经说法。说法是帮助那些没有觉悟的人。「未悟」是没觉悟,完全迷失在贪瞋痴慢、七情五欲之中,迷失在这个里面。诸佛菩萨大慈大悲,要为他们讲经说法。
这底下说『宗通说不通,如日被云曚』。我们初听这一句好像很难理解。那个修行已经证入这个境界的人,为什么还不会说法?「说不通」就是不会说法,哪有契入境界不会说法的?可是诸位要知道,还真有!契入境界还真有不会说法的。这是什么原因?原因可多了,这与自己无量劫的修行有密切的关系。一种虽然自己契入境界,业障没消尽。这个诸位要知道,不要认为一证果,业障就消尽了,没这回事情。所以我曾经讲过,西方极乐世界带业往生,等觉菩萨都带业;不带业的,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不带业。等觉菩萨还带一品生相无明,都是带业,业障没消尽,等觉以下的更不必说了。业障人人不相同,不是业障大家都一样的,不是。於是地位浅的菩萨,像十住、十行位的菩萨,比上面的菩萨,他们差很多。这里面有很多说法不伶俐的,这是一个原因,自己本身的业障没消尽。
另外一种业障就是法缘不成熟。这个问题比前面还要来得广。纵然成了佛,佛到世间来度众生,还有什么话说,宗说都通;但是没法缘,佛来说法众生不爱听。这是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的时候,举出城东老母,就是没有善根。不喜欢看到释迦牟尼佛,看到释迦牟尼佛就讨厌,他有这个业障习气。一看到佛从这边来了,掉头而去;佛有神通化身,那一边又现一个佛相,他一看到怎么这边也有佛来了,往这边走,四面八方都是佛相,他跑到那里抱头大哭,哭起来了。佛就说明,佛度众生也要有法缘。像当年在舍卫大城,三分之一的人,曾经跟释迦牟尼佛见过面;另外三分之一的人,闻名没见过面;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名都没听说过。同住在一个城市里面,各人的缘就不一样。所以我们学佛,要想将来成佛法缘殊胜,现在要把心量拓开,广结法缘,你成佛的时候,法缘就兴旺了,这个非常明显。
你看我们这个道场,在这里讲经这么多年了,现在我们选讲《华严》,讲《华严经》经疏论精彩的段片,听众要跟讲《无量寿经》相比少了一半,这个缘就不一样。讲《无量寿经》,为什么这一层跟四层楼都挤得满满的?阿弥陀佛的缘胜,毗卢遮那的缘就差了。我们今天讲这个,毗卢遮那的法缘就差很多,跟阿弥陀佛不能比。我们同样用这个精神来说法,讲《无量寿经》也是如此,讲《华严》也是如此,为什么听众就相差这么大的悬殊?这个相差,这不是我的法缘,是毗卢遮那跟阿弥陀佛的法缘不一样。这个就要知道,讲经说法法缘关系很大。「宗通说不通」,一种是障碍没有消除,另外一种是法缘不成熟。
以近代的例子来做个比喻,像印光大师,这是我们举世的佛教徒都景仰的一位大德。在大师《永思集》里面我们看到,知道他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再来的。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第一,化身成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宗通说不通。他出生在中国的山西,山西口音非常重,说话没人懂,所以他老人家一生没有讲过经,只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讲过八天的开示。由弟子记录下来,有一个小册子,印光法师护国息灾法会的法语。所以他老人家是言语上的障碍,不是他不能说。那么他用另外一种方法,用文字来弘法,这是近代的一个例子,佛门的。不是佛门,世间里面的也有很多。我过去抗战期间念书的时候,我们中学校长周邦道先生,晚年学佛,知道他的人很多,真有学问,世出世间法都通达,文章写得好,讲经就不行,没有口才,这也是一位宗通说不通。下面比喻说。
「如日被云曚」,这是日,不是曰这是日。就像太阳,太阳的光明并没有丝毫的减损,被云彩障碍了,这是用这个比喻。如果说『宗通说亦通』,这个人解行相应,『宗说兼畅』,那就是『如日处虚空』。像太阳在蓝天,而没有云彩的时候,它的光明圆圆满满的透露出来。世尊在此地,用这个比喻来勉励我们,让我们要学习,弘法利生的菩提道上的障碍,自己要知道清除掉。这一桩事情别人帮不上忙,佛虽慈悲,佛也帮不上忙,必须要自己觉悟,自己除掉自己的障碍,与一切众生广结法缘。再看底下一段。
【此经以法界缘起不思议为宗。】
这个宗是宗旨,这部经里面,主要的是说什么?主要的是讲「法界缘起不可思议」。现代许多科学家很热衷的在研究,在探索人类的起源、地球的起源、太阳系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在探索。有很多种的说法提出来了,但是没有一个说法叫人听到心服口服。这是一个大事情,这是一门大学问。释迦牟尼佛讲《华严经》,实际上就是讲这个问题。虚空法界怎么来的?而它的意思确确实实就分配在经题七个字当中。
【理实即大方。】
这个经叫《大方广佛华严经》。『理』是真理、是道理,『实』是真实不虚,在经题里『大』字、『方』字代表这个。理是决定真实的实相。『缘起』,那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怎么变现出来的。这在经题是「方」字、「广」字。所以方字里面,一半有缘起的意思,一半有理实的意思,理实就是我们讲真如本性。「方广」就是真如本性所现的现象。这个现象会变化,变成无量法界;如果不变,那就是一真法界。为什么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这个就是题里面「华严」两个字的意思,「华严」代表的是「因果」,华是因,严是讲的果。
【龙树指此为大不思议经。】
因为无论是理,无论是事,无论是性,无论是相,无论是因,无论是果,里面都是无有边际,甚深甚广,所以只有用「不可思议」来形容它。不可思,佛也让我们去思;不可议,佛也为我们说出来了,这不叫可思可议吗?如果真的偏向在不可思不可议,那不是真的不可思议。真的不可思议是「思即无思,议即无议」,这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议,《华严》的味道才透得出来。所以它是圆融的大法,称为「大不思议经」。请看讲义:
【若就题中分体宗用。】
天台大师注疏《法华》,在启讲的时候编了一个体例,也就是编了一个规矩,这个规矩以后就是大家奉为成规,叫「五重玄义」。「五重玄义」第一个解释经题,然后就是辨体、明宗,一直到判教,分为五个科目、五个项目。这五个项目当中,重要的三个是显体、明宗、论用,如果以这个方法来看《华严经》的经题。
【理实为体。】
『理实』是讲的真如本性。《华严经》上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理实。
【缘起为用。】
『缘起』就是识,唯识所变。所以佛法讲缘起而不讲因起,因、缘、果报,特别著重在缘上,很有道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因已经形成不能改变,但是因要起现相要起现行,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因如果要结果的话,当中一定要有缘;如果没有缘,虽有因不会结果。佛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能够帮助众生当生成佛。佛凭什么?凭缘。只要你懂得这个缘,你就有方法。佛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十法界的业因是各个具足,哪个没有?乃至於饿鬼、畜生、地狱,都具有佛、菩萨、声闻、缘觉的业因,统统具足。为什么还会在六道里面流转?缘的问题。
你想想看,现在这个世间人,我们冷静的去观察,哪个人没有贪心?如果我们用天平来等一等看,他念佛的心跟贪心,贪财、贪名、贪色的心,到天平上等一等,看哪个重?一定是贪心重,念佛的心很轻,所以他作不了佛,这是事实,缘的问题。贪心将来到哪里去?贪心变饿鬼道。连饿鬼道的业因就要贪的缘,加上贪的缘,后面就变成饿鬼道了。饿鬼道从哪里来的?自己变现出来的自己去享受,不是别人变给你去享受,自己变的,缘的问题。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作佛是什么缘?念佛,忆佛念佛。天天想著佛,天天念著佛,你阿赖耶识里头,有作佛的因,现在再加上作佛的缘,那你不就是一定去作佛了吗?佛有能力令一切众生一生成佛,就凭这个。这不是佛的本事,这是我们众生自己本身具足的,所以佛说:「佛不度众生」。佛帮助众生成佛,他不居功,他无功可居,佛只是把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说穿而已。我们明白了,所以在十法界里面,我们想作佛、想作菩萨、想作天人,还是想入三途就看自己了。自己用什么心,自己在攀什么样的缘,后面就得什么样的果报。
【缘起为用,因果为宗。】
缘起是讲变化的真相,十法界变化的真相是缘起;而主宰这个缘起,掌握这个缘起,就是因果。善因一定得善报,恶因一定得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再看底下这一段。
【普贤法界为因。遮那法界为果。因果不离理实法界。】
这就是讲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是以『普贤法界为因』,普贤法界深广不可思议。我们看到这一句话,这四个字「普贤法界」,不要以为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不是的,那是普贤菩萨的十愿,不是普贤法界。普贤法界在哪里?一真法界里面,起心动念,事事物物,把它用一句话总说明就叫做「普贤法界」。
普贤法界宗旨是什么?这个我们必须要晓得。普贤法界的宗旨,是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如果有妄想分别执著,就不是普贤法界了,它的宗旨在此地。离开了妄想分别执著,你就证得一真法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就是普贤法界,所以普贤法界是一真法界。有无明一品没有破,是决定不能证得的。已经断了见思烦恼,已经破了麈沙烦恼,你只能在十法界,这不是普贤法界。必须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你就超越到普贤法界。
普贤法界是什么样子?《华严经》上华藏世界,毗卢遮那如来的依正果报,那就是普贤法界的样子。普贤法界具体的德相,就是华藏依正庄严。在《华严经》上前面十二卷,都是讲毗卢遮那依正庄严,是讲的果报。佛说法他有善巧,有众生说果他才相信;说因,因几时才能得果还不知道,总有许多问号在那个地方。所以佛是先说果,让你们听听,让你们看看,你们觉得很美好,自己生起仰慕之心,然后佛再教你怎么修因,怎么样证得这个法界,所以后面再说因。
由此可知,《华严》末后解分,这在经文里面占的篇幅最大,差不多占了一半的经文,八十卷几乎占了一半,在四分里面这一分最长,这是讲普贤法界的因。经文里面世尊给我们说,十信法、十住法、十行法、十回向法、十地法,末后讲到等觉的法门,都是普贤法界的因。到「离世间品」才教给我们怎么样修行,修行的方法,所以『遮那法界为果』。
『因果不离理实法界』,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无论是从因上说,无论是从果上说,没有离开自性。理实就是自性,没有离开唯心唯识;换句话说,没有离开自己,理实才是真正的自己,没有离开自己。由此可知,华藏世界也好,极乐世界也好,一真法界也好,十法界也好,乃至於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都是自己心里面变现的,统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一定要知道。你真正知道明白了,你那个心量就大了,不会再有小心眼了,你这个心自自然然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所谓大乘,所谓圆顿根性,就在这个观念。你能够具有这样的观念,那你是大乘法里圆顿根性的菩萨,这种人修行快速。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这是说明《华严经》全经的内容,从因果上来看。
【五周因果。】
这是清凉大师把全经区分的。
【一、所信因果。】
这是《华严经》里面第一个部分,清凉四分第一分。首先为我们说出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就是开头的十二卷经,说出来目的是叫我们要「信」。
【二、差别因果。】
差别里面讲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是差别。
【平等因果。】
差别里头有平等,平等里面有差别。对於圆顿根性的人来说,那就是平等的,这是我们要能够通达明了的。
【四、成行因果。】
这是入法界一品经,成就我们的行门。「行」实在讲,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由此可知,前面这一大段经文,讲「差别因果」,讲「平等因果」,是教我们开解,教我们明了事实真相。世出世间法都不离因果,所以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是教你觉悟,教你明了事实真相。明了之后,如何落实在生活上,那就是『成行』,这就是我们讲修行。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也好,处事待人接物也好,你的思想变了,观念变了,於是乎你的言行当然也跟著变了,那就是行功夫得力了,行契入境界了。行跟证是离不开的,行一分证一分,行两分证两分。所以底下末后是:
【五、证入因果。】
证入就是入法界。这两个段落差别在哪里?差别在前面成行因果里面,给你讲修行的方法;差别、平等是给你讲理论,给你讲道理,说明事实真相。成行是教给你方法;证入是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生活就叫做『证入因果」,你才真正得受用。如果没有落实在生活上,那就是前面所讲的「说通宗不通」,「说通宗不通」不是「宗通说不通」,是「说通宗不通」。你能够说,你自己没有入这个境界;换句话说,你所说的是道听涂说,听佛这么讲的,不是自己的境界,是听佛这么说的。必须要自己契入境界,那就是宗说皆通,宗说兼畅。
所以「五周因果」说明全部的《华严经》。全部《华严》诸位要知道,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全部的经教,整个佛法。再扩大来说,不但是世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九法界众生所演说的无量经法,也离不开这五个原则,这叫五周因果。
【而此因果互为宗趣。】
相辅相成。所信因果是宗,差别因果、平等因果是趣;差别、平等因果是宗,宗就是修学的宗旨,成行是趣;成行是宗,证入是趣。所以它可以『互为宗趣』。
【一经始终。不离因果。】
这一部大经自始至终没有离开因果。佛法也是从缘生。所以古大德讲这一部经,他说:
【故但因果为宗。不违所依法界。】
这一个观点,几乎是古来大德研究《华严》,注疏《华严》,大家都共同承认的。由此可知,这个看法不是一家之言,是大家公认的。无论是讲哪一类的因果,都不违背所依的法界。所依的法界就是「理实为体,缘起为用」,这个范围就广了。从一真法界到十法界,从我们释迦牟尼佛娑婆国土,扩展到无量无边诸佛国土,没有例外的,决定不相违背,这是正说;如果违背了,那就是魔说。不违背是什么意思?不违背就是事实真相。大乘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我们现在把它变通一下,大家好懂,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法界,一法界的真相;十法界,十法界的真相;我们人生,人生的真相;只要是真相,那就不违背所依的法界。真相,相虽然不同,理是决定相同的。请看讲义:
【清凉大师遗教曰。勿穿凿异端。勿顺非辩伪。勿迷谄邪心。勿固牢斗诤。】
我们先看这几句。这一段话是清凉大师往生的时候所说的遗嘱,嘱咐他的学生;也可以说这几句话,是清凉大师对他的徒众们的心传。我们读了非常感动。此地给我们说了几桩事情,第一个教我们不要『穿凿异端』。这个话的意思,老老实实遵守佛的教诲,佛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人就是穿凿异端。决定要相信佛所讲的话句句真实,别人讲的话与佛所讲的原理原则相当,可信;如果与佛讲的原理原则相违背,决定不能够相信。以这个做标准没错,决定不错。如果穿凿异端,不相信佛的话,自己吃亏就大了。这是第一句,就是教我们决定要遵守四依法。
第二句教给我们『勿顺非辩伪』。世间违背佛教的那些理论、形式太多太多了,不能随顺。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幸亏前面五十三位诸佛如来表演给我们看,做个模样教导我们。五十三参里面也有非也有伪,有!你看看菩萨怎样随顺,怎样随喜。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随顺跟随喜都是依据「般若波罗蜜多」;换句话说,他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感情的随顺随喜就糟了,你必定堕落。他是高度智慧的随顺,那就没有问题了。高度智慧的随顺,能够把非把伪转成正法,你看那个功德多大!
可见得他开始是可以给你随顺,以后慢慢在里头转变你,他真正有智慧、有善巧方便,这个就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那个度众生是非常手段,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能力,像非与伪,我们最好避免,听清凉大师的话。清凉大师的学生,大概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程度,不可以学甘露火王,不可以学胜热婆罗门,所以教「勿顺非辩伪」。一切要学老实,老成持重就好,循规蹈矩,这样才能成就。
用这种非常手段去度这些违逆的众生,那是大菩萨的事情,决定不是凡夫。我们凡夫遇到这一类的众生,那就学六祖大师说的「合掌令欢喜」就好。不管他说什么,我们不要跟他争论,我们就阿弥陀佛一句话对他,声声把阿弥陀佛从他的耳根灌到他阿赖耶识里去,这个法子很高明,不要用第二句方法。不管他给你讲什么,你都点头;点一回,阿弥陀佛,再点一回,又阿弥陀佛,就把阿弥陀佛直接灌输进去,我们用这个态度就好。这是没有智慧里头一个智慧的作法,没有善巧一种善巧的作法。
第三句是『勿迷谄邪心』。迷是迷惑,谄是谄曲,邪是不正。这一句里面讲了三桩事情:不要迷、不要谄、不要邪,都是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当中,最容易犯的毛病,不知不觉它就犯了。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尤其是斗诤坚固。大师末后这句话就说『勿固牢斗诤』,固是固执,牢是坚固的执著,不让人,不肯忍让,这怎么得了?
你看他这四桩事情,在那个时代说的,清凉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多年。我们今天念他四句话,好像就是在现代这个社会对我们讲的,句句话都是我们的毛病。希望我们读他这个遗嘱,要牢牢的记住,时时刻刻反省自己的心行,我们要遵守。
【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
大明是太阳,长夜之昏是晚上。太阳那么样的明亮,没有把晚上的黑暗破除。这是个比喻,比喻诸佛如来是大明,我们众生在无明里头包裹著,诸佛如来也没有办法帮助我们破无明、断烦恼。破无明、断烦恼这个事情,是要我们自己去干,佛对我们,大家要晓得只能做到开示,后头悟入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佛的能事只能尽到开示,佛有这样究竟圆满的开示,我们听了不悟不入,这就是『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
【慈母不能保身后之子。】
对於儿女再疼爱,他的寿命到了,离开这个人间了,还能保护爱护关怀他的儿女吗?不可能!这两句话是清凉大师,如果讲近一点的比喻,他对於他的学生再爱护,告诉你,他走了也无可奈何,也办不到了。意思里面就是要各自努力,他已经尽到他的爱护关怀协助了,往生之后这个事情他做不到。我们读这两句,看到大师对后人的垂教,无比的慈悲亲切。
【当取信於佛。无取信於人。】
我们所依靠的、所遵从的一定是佛。佛在哪里?经典。佛不在世间,一定要依经论,经论我们还要辨伪。如果是有人假造的,怎么办?决定不能依靠。中国自古以来对於经教真伪就非常注意,所以每一部经有翻译的人,有翻译的历史,有翻译的处所,当时多少人参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取信於后人。
今天我们要选择经论,我们要懂得一个原则,决定要选择《大藏经》里面有的,已经入了藏的。入了藏的这些经典,都是历代祖师们公认的,决定真实不是假的;假的东西不可能入藏。在从前入藏是一桩大事情,经过当代高僧大德们认可,都没有异议了,这才写成奏摺呈给皇帝,皇帝批准入藏,收入藏经,这个靠得住。这样的严格,就唯恐有疑似假的东西掺到经藏里面去了。我们中国人做得很认真,但是日本的大藏经,就没有中国这么严格,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我们可以用它来做参考,但是不能做依据,依据要用中国的。
而中国最后的一部藏经是《龙藏》,乾隆时候编的《龙藏》。《龙藏》以后到民国编的都不是国家政府批准的。换句话说,编《大藏经》的人,我编《大藏经》,你跟我交情不错,你的东西拿来,我给你放在藏经流通;没有经过当代高僧大德的评审,没有经过这个手续。所以《龙藏》以后的这些藏经,我们也能够把它看成日本的藏经一样,做为参考资料,不可以依据。这是希望同修们要特别留意的,「要取信於佛,无取信於人」。
【真理玄微。非言说所显。要以深心体解。朗然现前。】
这几句话是教导我们,修行证果的重要原则。『真理玄微』,微是微妙,玄是深玄,深广无尽,不可思议。这是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是言说能够显示出来的。言说范围非常窄小,意思稍微深一层的,言语就表达不出来,达不到,所以言语的能力是有限的。不但言语能力有限,思惟的能力还是有边界的。思想,在佛法里面讲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分别能力确实很强,它向外攀缘能够缘十法界,不能说它不广。言语缘不到十法界,第六意识可以缘到十法界,对外;对内,它可以缘到阿赖耶识。这个在作用里头,没有比它更强的了,八个识里,它这个作用能力最强,非常活跃。可是它对外缘不到一真法界,对内缘不到自性,所以一真法界跟自性,它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事情,世尊在《楞严》会上讲得很明白、很清楚。
如果我们用八识五十一心所来修行,修行成就最高的,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可以断见思烦恼,可以断尘沙烦恼,不能破无明,怎么办?『要以深心体解』。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教下讲大开圆解,要靠什么?要靠深心。深心懂得了吗?菩提心!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你要用深心去体解。因为诸法实相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但说不出来,起心动念也没有办法体会它。
深心是什么心?深心是真心,真实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这就是深心,决定不许有一个妄念存在。六祖惠能大师讲:「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的,那就是深心;有一物就不是深心。所以真正做到了清净、平等、觉,法界里头的依正庄严『朗然现前』。朗然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明白了,你清楚了;你虽然明白清楚,你要跟别人说也说不出,也没法子。只有契入这个境界,就是证得这个境界的人行,无论你给他怎么说法,彼此都能体会。底下这两句非常要紧,这真是愈讲愈近。我们从哪里下手?大师教给我们:
【对境无心。逢缘不动。则不孤我矣。】
这两句话岂不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就是这两句话吗?『对境无心』,不取於相;『逢缘不动』就是如如不动。换句话说,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样去用功,怎么样去修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是下手之处,这是入门之处。你要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你的修行找不到门路。这两句话不就是讲的看破、放下。所以从这个地方下手,这叫真修行、真用功。大师说:这样才不辜负我!『我』是清凉大师自称,你就不辜负老师多年教导的苦心。这一段话是他老人家临终的遗言,真正是苦口婆心教导他的学生。我们今天展开《华严经疏钞》读诵研究,也就是清凉的学生,对大师的遗教,我们要直下承当,要时时记住依教奉行。用这种心态读《疏钞》,我们才是清凉的学生,才能够入华严境界。请看讲义:
【如来出世。始终不离刹那际。为此定体。称法界性。更无长短始终。三世总为一际故。】
这一段话完全是从理上说的,理就是事;理明白了,事实真相才看清楚。『如来出世』,这是讲应化。举一个例子来说,像释迦牟尼佛示现出生在我们这个世间,从他入胎说起,入胎都是示现。从兜率天宫下降,一直到经论上所说的「八相成道」,最后七十九岁示现入灭,整整七十九年。可是要从事实真相里面去看,没有离开刹那际。
『始』是从投胎,『终』是入大涅盘,没有离开『刹那际』。这个话,我们初学的人很不好懂,也很难讲。我们从一个比喻上来讲,大家就好懂。现在科技发达了,照像机很便宜,所谓是傻瓜照像机,人人都会用,按一下就照一张,按一下就是刹那际。如果说这个人从生到死,让他活一百岁,我们那个照像机对著他,一张一张的按,按上一百年,从他生到死,按到死,那是不是刹那际?没有离开刹那际。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电是闪电,是刹那际,这是给你讲的真相。几个人觉察到这个真相?如果觉察到这个真相的话,你对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绝对不会起心动念,绝对不会再患得患失,为什么?晓得一切法不可得,刹那际,生灭同时,哪有得失?你的心自然定了。
『为此定体,称法界性』。这是性定,是自性本定。诸佛菩萨跟我们一般凡夫,不同的地方在那里?就在这个地方。我们认为时间有日、有月、有年,还有十年、百年、千年、万年、万万年,有这些妄想,有这些执著,不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都没有。他们住在诸法实相上,我们住在妄想上。一切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不论他是什么身分,不论他示现哪一个行业,像我们在《华严》看到五十三参,他在外表上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衣食住行,工作应酬,看不出来。观念不一样,思想不一样,人家了解这一切法的真相,我们是迷在真相里面。
真相,《金刚经》四句话说绝了,「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说绝了,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他们表现得很积极、很认真、很努力,其实那是逢场作戏而已。我们看到真的,他是假的,他是「水月道场,梦中佛事」,所以他没有烦恼,他没有业障。我们有烦恼、有业障,就是我们把假的当作真的了,不晓得事实真相是刹那际,不知道。
假如我们在一乘了义大经里面,把这一句话参透了,我们得的受用可就大了。以这个思想观念,念佛求生净土,给诸位说,那是生实报庄严土。念佛决定证理一心不乱,不是事一心,这种功德利益没有法子说,总说不尽。不但我们凡夫没有能力说尽,经上诸佛如来都常说,诸佛如来说也说不尽。所以我们要细心体会,这几句话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刹那际就是如来所入的「寂灭定」,比无生法忍还要究竟、还要圆满,这是性定。在《楞严经》里面讲的「首楞严大定」,名称不相同,是同一个境界,同一桩事情。
『更无长短始终』。如果有始终就有长短,有长短就有始终,没有长短始终。我们刚才举的这个比喻,比喻很粗很浅,我们用照相机按一下就有一个底片。人生生命就是一刹那,第二刹那就是又一个生命。诸位如果从这一段经文上要能有所体会,你们家里挂的一些照片,十年前的照片、二十年前的照片,你一看到刹那际,会开悟。常常看、常常观想,人会开悟。就在照片上看到《金刚经》上这四句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世总为一际故』。三世是讲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再加上现在,无始无终就有始终长短。始终长短是我们一个错误的抽象概念,其实没有,其实就是一刹那、一际而已。刹那是极短的,佛在经上举比喻给我们说,一弹指六十刹那,《仁王经》上说的;换句话说,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刹那。刹那际,佛在这里还是比喻说,再说短了,我们没办法理解,而经里面给我们讲,一刹那里面有九百生灭,那就更微细了。我们今天按照相机的按钮,那按一下不晓得多少个刹那,不止六十刹那,六十刹那一弹指。所以你才晓得这个刹那际的生灭,我们常讲「生灭即是不生灭」,生灭的相是同时的。所以佛在经上讲「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生灭已经看错了。生灭是从这一个刹那看到那一个刹那去了,这才看到一个生灭,其实这个刹那跟那个刹那不相干。
前面我们曾经读过「自类相续」,说「自类相续」,你要晓得这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那就是这个地方才是真实说;真实说就是刹那际,就是这三个字,这才是真实说。但是刹那际很不好懂,说自类相续,我们还比较容易体会,还容易懂。因为刹那际是什么境界?「无生法忍」。你要能够契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现前的话,你就是无生法忍的菩萨。无生法忍都七地以上了,七地证的是下品无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十地法云地的菩萨证的是「寂灭忍」,那就不是无生忍。
刹那际是一切法不生不灭,没有生灭。你看到一切法有生有灭,是大错特错了,没有见到真相;一切法的真相,确确实实是不生不灭。我们对於这一切法不生不灭,这经上虽然常说,我们的概念非常模糊,模糊的概念,所以我们得不到受用。如果我们的概念很清晰、很清楚的话,对於我们修学就有大利益。
利益在哪里?《华严经》是个例子,「入法界品」,入就是契入,入什么?刹那际,入刹那际。五十三位法身大士,就是五十三位诸佛如来,加上善财童子,在《华严经》末后这一品,这一品的经很长,四十卷,我们叫《四十华严》。《四十华严》里面说的是什么?说的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状况,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没有一法遗漏掉的,圆圆满满,他们所表现的是一真法界。由此可知,一真法界有没有离开我们现实的生活?没离开!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为什么它叫一真法界?它入刹那际;我们有始终长短,这就坏了。换句话说,我们有时间跟空间的观念,只要你落在时空里面,你就落在十法界里面。十法界里头有时空,一真法界里头没有,不相同在此地。
我们今天这一会,有几个人读了这一段文能体会?有几个人读了这一段文,这文不长才一行半,能够真正的理解?你能够理解就是大彻大悟。你能够把这个观念用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那你就入法界了。你日常的生活行持,就叫做普贤行,你就是行普贤行。由此可知,不入刹那际不是普贤行,为什么?不能称性。你落在时空里面,时空,那是十法界是个界限,你是有范围的,你是有界限的,不能称性。你真正透彻了悟刹那际,十法界突破了,所以这是称法界性,法界性是真如本性,时间不可得,空间也不可得。
於是我们回到《百法明门论》里面来看,《百法明门论》里面把这两桩事情,列在哪个法里头?时分就是时间的概念,方分是空间的概念,列入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是什么?它与心法不相应,与心所法也不相应,与色法也不相应,它怎么来的?现代人讲「抽象的观念」,不是事实,抽象的概念。再说的白一点,错误的观念,是从一个错觉里面产生的。错觉不是正觉,正觉里头没有,哪有时分跟空间?尽虚空遍法界原本就是一个,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哪里有距离。有距离不就有时空了吗?不就又有长短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所以念佛人念到功夫纯熟的时候,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打掉了,真的只有一句佛号,所思所议的只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他临命终的时候给家人讲,西方极乐世界就在我隔壁,就在我房间隔壁。你看看那是什么味道?那是突破时空的界限。他睡在卧房,卧房外面是堂屋,西方极乐世界就在我家堂屋。我们在《往生传》里看到的,这个记载绝对不是虚构,不是虚假的。换句话说,我们就晓得,他的功夫入刹那际了,时空没有了,才见到一真法界,宇宙人生的真相朗然现前,一点都不错。
希望我们同修当中,要真正发心学《华严》,《华严经》上对这些理事说得多,它经文长,说得多,说得详细。《无量寿经》、《弥陀经》经文短,说得比较笼统,不太容易了解。读了《华严》,学了《华严》之后,希望能帮助我们在一生当中,把念佛的功夫,从成片、事一心提升到理一心。使我们在现实的生活里面过普贤菩萨的生活,这个经对我们就有大利益了。过普贤菩萨的生活一般人听不懂,我们换句话说,过高度智慧的生活,大家听了好像是听懂了,实际上还是听不懂。似乎是懂一点了,高度智慧,什么叫高度智慧?但是话变一变,虽然含糊笼统模糊的概念,他也就能接受了;如果说普贤行的生活,他一下还很难接受。
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发心,许许多多大德同修们要求我讲这部《华严》,我也就答应他。《华严》对於我们自己念佛功夫,可以说是大幅度的向上提升,有这么大的一个助缘,所以是有好处。何况古大德跟我们说过,《华严》、《无量寿经》、《弥陀经》是同一部经,所以《无量寿经》叫中本《华严》,《弥陀经》叫小本《华严》。我们研究《华严》,讲解《华严》,就是讲大本《无量寿经》,讲大本《阿弥陀经》,这是一不是三,正是契入华严境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