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论节要研习报告 (第十九集) 1997/11/2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6-0019
请看讲义:
【若除妄想。皆见佛智。】
这两句也就是宗门里面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佛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佛在大乘经上常说,智慧现前之后,它的作用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诸佛如来圆满的证得,经论里面称为「佛知佛见」,此地的「佛智」就是佛知佛见。世尊告诉我们,这种圆满的智慧,并不是只有诸佛如来有,其他的人没分,佛不是这么说的。佛说究竟圆满的智慧,是一切众生等有,等是平等,个个都有;从这个地方,所以佛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成佛就是这个意思。可是我们现在确确实实没有智慧,智慧到哪里去了?智慧变成妄想了。诸位要晓得,妄想是智慧变出来的,智慧变成烦恼了,这就叫凡夫。所以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若除妄想』,你就恢复自性本具的圆满智慧了。由此可知,这个关键是怎么样去除妄想,也是佛门当中常讲的要断妄想。除妄想,佛教给我们的方法,这个方法是诸佛如来他们除妄想见佛智的经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用戒、定、慧三学,解决了这个问题。
提到戒定慧三学,每位学佛的同修可以说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讲戒定慧三学哪个不知道,个个都知道。可是戒定慧三学的意义,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如果说它的深义、它的精义,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实在讲连些粗显的意思知道的人都不多。为什么?如果真的知道,真的明了了,你修学的功夫一定得力,无论你修学哪个宗派、哪个法门,我们从古时候这些文字纪录来看,无论是宗门、教下,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古大德多半三、五年就有很好的效果。这种效果一般讲开悟、证果,他真得到了。现代人往往修学十几年、几十年都没效果,烦恼、妄想还是那么多,丝毫都没有减少,原因在哪里?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戒定慧这三个字意思不清楚、不明白。
「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祖师大德常常跟我们说。戒是什么?诸位一看到这个戒,就想到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这些律仪戒,这是你看到的范围非常窄小。而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就是三聚净戒,我们所执著、所见到的,只是三聚里面的一聚(就是一类),律仪戒,我们只想到这个,饶益有情戒疏忽掉了。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个时代,必须将这些名词作最浅显的解释,大家容易懂!戒就是教诫,这个意思就广了,所有一切经论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原则,都是诸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诫,统统要遵守。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提到持戒,我们换个名词说为守法,大家比较好懂。守法就是持戒的意思。
世出世间法都有它的原理、原则,原理原则我们一定要明了,一定要能掌握住。世间法里面,特别是现代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管它是怎么样的新,怎样变异,都是从基本的原理原则里面产生出来的。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意识形态会变的,生活方式也会变的,古今不相同,中外不相同;你懂不懂这里面也有成规,变化里头有不变的原理,我们要懂得。
佛法是出世法,不是世间法,所以要用世间法的这种方法态度来学佛法,决定有障碍。我在最初学佛跟章嘉大师,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对我的教诫,真是难为他了。我在年轻的时候,很执著、很顽固,能把我说服是一桩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我对於佛法很喜欢,喜欢它的理论,喜欢它的方法、它的境界,都非常欣赏;但是对於佛法的戒律,我就有很深的成见。我跟章嘉大师说:「佛所制定的这些生活规范,戒律就是生活规范,诸位看看比丘戒、比丘尼戒,这是生活规范。这种生活规范是三千年前古印度的那个时代,佛是在那个时代为那个地区、那种生活状况、意识形态所制订,现在怎么能用?不合时宜了。我们今天读戒律就像读历史一样,了解古代人那种生活方式,怎么能去学习它?学它,那不是开倒车!不但教我们要学古人,还要去做古时候的印度人,我们怎能服气呢?
我有这一大套歪道理,章嘉大师听了笑笑,不说话,他那个教学法高明。而到每一次,我去向他老人家请教,离开的时候,他就轻描淡写提一声:戒律重要。我跟他三年,这一句话提了几十遍,所以印象非常深刻。他老人家圆寂,我在他那个火化场搭了一个帐篷住了三天,想想三年当中,他老人家教给我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句话,这才提醒我认真的反省,我明白了。
世间之礼跟佛法的戒律,非常相似。你看儒家有《周礼》、有《仪礼》。《周礼》是国家的典章制度,像现在的宪法,国家的法律规章。《仪礼》就是生活的仪规,处事待人接物应当要遵守的礼节。而《礼记》,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是杂志,这里面有许多是解释《周礼》跟《仪礼》的文章,说明这些礼节依据的理论,为什么要制订,我们应当在生活当中如何来学习。这是古时候称之为三礼。人不学礼无以立,不能立足於世界。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称为礼义之邦,人人都知礼,人人都守礼。佛家的戒律跟儒家的礼是相同的。三代之礼就不一样,三代是夏商周。所以礼是随著时代来修订的,就像法律一样;尤其是现代的法律,因为现代的社会变化太大,往往三年、五年,法律就要重新修订一次,常常在变更。
佛家的戒律是不是也要常常来变更?这是值得我们去思惟的。章嘉大师说到这个问题,他老人家就默然,让我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领悟,这是他相当高明的教学法。长时间的薰习,我们体会到了,佛法是出世法,所以佛法的标准不能够变更。为什么?它是凡圣的标准。儒家这个标准是世间的标准,可以随著世间来变更;佛法是凡圣的标准,你要一变更,你就不能够超凡入圣。我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重新再去仔细读戒律、读《戒经》,阅读律藏,观念就不一样了。
然后体会到无论是佛法、是世法,它有不变的原则。佛法讲的这个原则通世间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儒家之礼、佛家戒律的精神,永恒不变。所有戒律跟礼的制订都是本著这个原则,不离开这个原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善与恶的标准就不一样,古今的标准不一样,中国跟外国的标准不一样,所以它常常有变化。但是凡圣的标准是一定的,这个标准,经论上很清楚、很明白。见思烦恼要不除,你就不能出离三界,这断恶修善;尘沙烦恼不断,你就不能出十法界;根本无明不断,你就不能证圆满菩提。这就说明出世间的标准跟世间标准不一样,决定不能把出世间这个标准降低,那是决定不能成就的。可是依照这个标准来修行,末法时期没有一个人能成就,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六道生死轮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阿弥陀佛大开方便之门,给我们说出带业往生这个路子,我们末法时期这些业障深重的众生才有救。这个就是说明这些事实真相。
这句话里头,还有另一层的深义。我们现在许多同学在此地学讲经说法,讲经说法如果不开佛智,我们在讲台上怎么能把佛法讲得好?要开「佛智」,还是要除妄想。除妄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遵守古来大德他们的经验、他们的成规。所以佛门这些讲经的法师,自古至今怎么学出来的?不是靠你自己去研究。你自己去涉猎、去研究,搞一套新的东西出来讲,现在是有不少这样的人,可是到最后都失败。比不上过去这些老法师们,他们愈讲愈成功,愈讲愈圆满,愈讲愈有摄受力。不像现代人开始讲的时候,天花乱坠,听众很多,连续讲几天,人渐渐都跑掉了,到最后没人听了,他自己也没兴趣。道理在哪里?就在这两句,他没有除妄想。
所以成规,老规矩就是在讲台上覆讲。讲台上覆讲的规矩,不许可你自己加一个字,不准许加自己的意见在里面,这是老规矩,几千年来祖祖相传。你要问老规矩从哪里来的?老规矩从阿难尊者来的。阿难尊者集结经藏就是覆讲,就像我们现在讲小座,覆讲。所讲的完全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自己一句话不能增减,如果说是把佛所讲的话忘掉了,忘掉了少一句没有关系,不可以自己补充一句进去,不可以。所以我们的老师,历代也是这么传给我们的。
学讲经,跟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这是比什么都重要。跟一家学就容易除妄想,要是同时学二家、三家、四家,你就叫打妄想。打妄想,你怎么能开智慧?学一家之言,他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如果这一家在经论里有一段有一句,它没有讲得清楚,没讲清楚我们也不必搞清楚,讲到这个地方,念过去就行了。人家说:法师你没讲?没讲没错,讲就会错了,没讲哪里会错?念都没错!如果真的想把这一句补充一下,可以参考别的人,只参考这一句,可以,这叫成规,这叫断妄想的方法。所有一切错误都出在不除妄想,毛病都出在这里;所以真正守规矩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请看讲义:
【约圆融。一即一切。无情之境亦是所被。况色性智性本无二体。】
就圆融的法来说,『圆融』是圆教的教义。天台四教是藏、通、别、圆。贤首的五教,末后也是圆教。「圆」是圆满,圆教一定含摄其他的教义,像藏教、通教、别教,圆教里头一定包含,一法都不会遗漏;但是藏教里面不包括圆教,别教里面也不包括圆教;圆教一定包括它们,『一即一切』。五戒十善也是圆教所摄。不但有情众生,有情在经上通常讲五种的种性,圆教完全都收摄,『无情之境』也包括在其中,这正是《华严经》里所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这句话很不好懂。圆满一切种智,就是通常讲成佛。有情众生修行成佛,我们也好懂。无情的众生怎么成佛?树木花草是无情,桌椅板凳是无情,它怎么成佛?它要不能成佛,那佛在《华严经》这句话不就是讲错了。这个意思境界很深,所以《华严》称为大不思议经,不可思议。此地末后一句话,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说出来。
『色性智性本无二体』。「色性」是无情,「智性」是有情,它是一不是二,同一个体。读法相唯识,我们同学当中,有不少同学读过这些书。法相唯识在最基本的《百法明门》,给我们说过心心所法。心心所法里面都有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相分就是此地讲的「色性」,见分就是此地讲的「智性」,自证分跟证自证分把这个色跟智拿掉就是那个性,自证分是性体,证自证分是自性里面本具的智慧,就是前面讲的「佛智」,所以它是同一个体。同一个体,这一个人成佛了,其他的焉能不成佛吗?所以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成了佛之后,他六根所接触的境界,统统是佛境界。
基於这个原理,我们明白一个事实,这个事实真相就是佛成佛了,看大地众生,有情、无情同成佛道。菩萨要证得菩萨果位,他也看大地众生全是菩萨。我们是凡夫,我们是人,看诸佛菩萨也是人。再跟诸位说,畜生看我们都是畜生,没有两样。由此可知,我们自己修行到什么程度,何必要问人?你修行,你觉得自己有没有成佛?你如果哪一天,忽然睁开眼睛看到一切众生个个成佛了,那恭喜!你就成佛了。如果说我已经成佛了,看到别人还是众生,你还是众生一个,你没有成佛,这个意思很深很深。既然佛成佛了,看到一切众生都成佛了,佛为什么还要说法度众生?不都成佛了吗?佛在经上也常常讲,他自己成佛了,来度我们这些苦难众生,九法界众生,这是平等里面说差别,差别里面有平等,平等跟差别不二。
见一切众生成佛是什么?一切众生个个都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他怎么不成佛!佛见到了。现在我们这些众生为什么不能证得?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不能证得。虽不能证得,佛决定不敢轻视,佛眼睛看你是一尊佛,只是你现在有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不是真的,是假的。而你的佛性是真的,你的智慧德能是真的,只是被妄想分别执著障碍,暂时不起作用,不是它真的不起作用,暂时被障碍而已,佛怎么能轻视众生?所以说生佛平等,性相一如,这是圆教义。我们要明了,然后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我们可以恢复自性,可以恢复自性本具的圆满智慧德能,如佛一样。我们在佛经典里面看到他的智慧光明,这种智慧不是我们没有,除掉障碍智慧就现前了;除一分障碍,就透一分光明,除二分障碍,就透二分光明。千万不能打妄想,千万不能自己去想方法,自己一想,这障碍里头又加一层障碍,就错了,这个道理要明白。再看底下这一段。
【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不著。故无所惧。】
《维摩诘经》,在佛法里面古德称它作小不思议经,因为它里面也讲到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少分,没有讲到事事无碍,所以称它作小不思议经。这一段话都是说明事实真相,修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产生的错误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如果不除,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苦恼。『一切诸法,如幻化相』,大乘经里头,这个意思很多很多,说得特别多,特别深广的是六百卷《大般若》。《大般若经》读的人少,因为分量太大了,可是中国人都喜欢念这里面的一卷,六百卷里头念一卷,这一卷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这一卷经可以说是六百卷的纲要,也是六百卷的精华。虽然经文只有一卷,总共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不算是很长,可是它的义理深广无尽,确确实实可以包含六百卷的大义。前年我们在这个地方讲过一遍,讲了四个月才讲圆满,也是浅讲,深讲实在讲是说不尽。《金刚般若》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跟这个意思完全相同。
维摩居士,这是在家修行证果的人,他证的不是普通果位,他证的是佛果,说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二尊佛同时出现在世间。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佛,维摩长者示现的是在家佛。这是他老人家的教诫,告诉大众,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一些苦难不要害怕。苦难当中最恐惧的是死,一切众生贪生怕死,对於死感觉到非常恐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恐惧?不了解事实真相,如果了解事实真相,确确实实把这个事情就看得淡了。
事实真相是什么?生死就是舍身受身,就跟脱衣服、换衣服一样,我们这一件衣服穿久了、穿脏了、穿破了,你很欢喜把它脱掉再换件新的,身也是一样。得这个身,用了几十年,老了,老了就是差不多快要用坏了。旧了、坏了,这个身不要了,再换个身体,跟脱衣服、穿衣服一样。你看《地藏经》上所说的,一般人死了之后,绝大多数不超过四十九天,他又去投胎,又换一个新的身体了,这有什么好可怕的?这才是事实真相。聪明人换衣服愈换愈漂亮、愈换愈好,这是聪明人;愚痴人可能换了一件比他自己原来穿的衣服更破更烂。为什么要换那个?不得已没法子,自己做不了主宰。这就是说的六道轮回。聪明的人积功累德、断恶修善。
这是《般若经》上讲得很透彻,「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不是万法之一?是的,没错。万法皆空,为什么因果不空?因果的相也是空的,但是因果的理不空,理说什么?因果的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因果总是在转变,它不会断掉的。相续不空,它就接著,相续不空,所以才有六道、十法界的现象。如果因果要是空了,这个现象应该就灭绝了。为什么这个现象不会灭绝?就是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因此,佛才教给我们要断恶修善,善因一定感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报。恶报是在三途,那我们舍身受身去换不如意的身,从人堕到畜生道,这是很不幸;如果再到饿鬼道,那就更不幸。何必去换这种身?为什么不换人天身?来生得人身,比这一生更幸福、更美满,福报比这一生更大,这就对了。
但是人间的福报要比起天上,相差悬殊很大,所以一般宗教都希望升天,把天福当作他追求的目标。我们细心观察,许许多多的宗教,包括中国的道教。中国的道教供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佛法里讲是忉利天主,欲界第二层天,能生到他那里去也不错。不说别的,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的一百年,忉利天的寿命是一千岁,没有短命的。他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一年也做三百六十天来计算,他的寿命是一千岁。这个寿命要是算出来的时候,现在也叫天文数字。寿命长,福报就大,这是一般人希求享天福。可是天有二十八层,这才是第二层,再往上面去,一定要修禅定,要修四无量心,要修上品十善,这三个条件才能够不断向上提升。愈往上面去,福报愈大。
佛在《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欲界第六天,这是福报最大的,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人的福报要是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人比,差得太远了。这是大家在《无量寿经》上都念到,都念得很熟。我们要想生到第六天,那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一般人要修四王天、修忉利天比较容易,确确实实是可以办得到。夜摩以上就要修定,定没修成功,所以叫未到定,他有一点功夫,但是那功夫太小了,可以帮助他生天,大的帮助没有;如果禅定修成功了,他就不在欲界了,他生到色界天去了,那个福报就大了。
所以这些道理、事实,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白。只要一切不执著,所有一切恐怖、忧恼就统统能够离开了,像《般若心经》里面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够离一切恐怖。「五蕴皆空」就是此地所讲的一切诸法,五蕴就是一切诸法,皆空是如幻化相;五蕴就是一切有为法,皆空是如梦幻泡影。所以只要你不执著,在一切法里面不起分别、不起执著,你就离开一切忧悲苦恼,就离开一切恐怖。请看讲义:
【但能显义理。一切诸法皆为教体。】
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如果通达明了,这一切法无不是佛法,才真正明白《华严经》上所说的,诸佛如来所谓尘说、刹说,在法界当中宣扬《华严》从无中断,尽虚空遍法界常演《大方广佛华严经》。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依正庄严表法的义趣,就是这个意思。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无一不是「大方广佛华严」。「大」是讲的本体,能现的理体,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方」是讲的现相,有体一定就起作用,起作用它就会现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体而起的现相。体是一,相是千差万别;千差万别的事相,不离一体。有现相当然就有作用,「广」就是讲作用。体、相、作用是一而三,三而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这个真相,受用自在,得大自在、得大神通、得大智慧、得大圆满,这是什么?这就是「佛华严」。明了通达的人就称作佛,佛不是神,佛是一个对於事实真相圆满通达的人。
华严是什么?华严是享受,就是刚才讲的,究竟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自在、圆满的光明,一切没有一样不圆满。「大方广佛华严」在哪里?就在我们这个世间,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从来没有离开「大方广」。非常可惜的,「佛华严」的德用我们没有得到,为什么没有得到?因为有妄想执著。释迦牟尼佛在《出现品》里头说得很好,他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说明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各个人都是生活在「佛华严」当中,从来没有一个人离开「佛华严」。虽然生活在这么圆满境界当中,你不得其用,原因在哪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只要你把妄想执著除掉了,「佛华严」你就享受到了,现前就是华严境界,现前就是大圆满。
学经的人,不但一切经教你通了,所有一切世间法你也通了,无有一法不通达,这是你自性的本能,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个智慧不是求得的,求不得,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你所求得的,给诸位说全是妄想。我们今天修学所犯的过失,就是有这个求的心,样样都是求得的,不是从自性当中得来的。诸佛菩萨包括声闻、缘觉,他们的智慧、德能是从自性里头得来的,不是从外面求来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懂得。
我们今天读经,研究经教,是怎么一回事情?是拿著佛菩萨、祖师大德这些资料,我们拿来引发自己的自性般若德能,这就对了。诸佛菩萨这些经教好比是一盏灯,这个灯点燃了。我们用蜡烛做比喻,大家就更好懂,现在灯都是电灯。我们点蜡烛,他那个蜡烛是点亮的,我们自己这根蜡烛没有点亮,藉著他的灯把自己点亮,就对了。这是佛教给我们的,绝对不是永远依靠他,那你就错了。你求智慧,求蜡烛不要熄永远来照我,错了;不晓得藉他的光,把自己自性的光明点燃,佛教一切众生是这个意思。
所以佛对我们只是开示,我们自己要懂得悟入。你们也学著到别的地方,人家请你讲开示,开示可不好讲。开示,听开示的人,他要能悟入,他要不能悟入,那就不起作用。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这些教诲,都是对我们的开示。开是开启,示是指示,我们自己听了之后要悟,要觉悟,悟了以后入这个境界。悟是明白了,入是藉他的光明点燃自性的光明,自己的智慧开了,德能透出来,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
出世间的大事都能解决,何况世间这些小事,哪有不能解决的道理!世间人每每遇到问题焦头烂额,不晓得怎么解决好,没智慧。这样说起来,开智慧难,不容易!这个话说来没错,虽然说难,并不是说不能开智慧。佛在经论里面教导我们,智慧是你的本能,是你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你现在的智慧就是被烦恼障碍住了;所以佛说只要你把烦恼除掉,你的智慧就现前了。
我们自性里智慧就好比这一盏灯,灯是亮的,不是熄灭的,它是亮的,亮的为什么不放光?你把这盏灯上面用纸厚厚的盖著,盖上一百层纸、二百层纸,一点光都没有。所以我们自性般若光明盖的那个烦恼,就是八万四千尘劳烦恼,这盏灯虽然很亮,盖了八万四千张纸,它是漆黑的,一点光都透不出来。这是佛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只要你真正懂得觉悟了,我把我这个障碍去掉,去掉一分光明就透一分,去掉二分就透二分。
真正下定决心不搞别的,就是断烦恼,这样你就会用功了。念佛是断烦恼,心就定在这一句佛号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不去理会它,久而久之,心定了。定了,烦恼就少了,智慧就现前,定就是清净心。参禅是断烦恼,读经也是断烦恼,研教还是断烦恼。所以诸位要记住,这个里面才起分别执著就错了,这是佛法跟世法的不同处。世间东西叫你去研究一个东西,你会用思考,你可以找很多参考资料,那是世间法,没有叫你断烦恼,那是世智辩聪,不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思考不得。我这个话对你们讲经的同学,你们要相信。
讲经需要准备吗?需要去研究一些经文吗?我在这个地方天天跟诸位讲的,我在讲之前,这个讲义没看过,只是在经疏论里头摘出来,摘出来之后就交给他们打字。今天讲哪里我不晓得,讲完之后你再问我,我也不晓得。怎么讲出来的?看到你们的表情、眼睛讲出来的;你们没有表情,眼睛都闭著,我一句话也讲不出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要去找一些参考资料的时候,东扯西拉的话,那讲得就不像话了。不但佛法如此,世法也不例外。怎么能讲?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能讲。
所以讲经的法师,开头把经文预备一下,一部经只需要几个钟点预备就可以了。预备什么?从头到尾看一遍有没有生字,生字不是自己的意思,不能随便讲的,随便念念错了不行的。遇到生字查字典注音,如此而已,其他的不需要准备。其他的再去准备,那就叫打妄想,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要明了。然后才真正知道,所有一切诸法,都是显体的,都可以做教体。表法只是教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从这个地方去体悟,自然就开智慧,就能够断烦恼。
世尊在我们这个世界,用音声作教体,楞严会上,文殊菩萨拣选圆通说得很好,「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这是什么原因?娑婆世界众生六根耳根最利。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教科书,每天给大家像现在讲的讲开示,经典这些文字都是佛灭度之后,学生们大家开会请阿难尊者复讲。阿难的记忆力非常好,这是个天才,将世尊所说的这些开示重复讲一遍。当时五百阿罗汉就是五百同学,他们来作证,证明阿难尊者讲的没有错,句句都是佛所说的,这才把它记录下来,就变成现在的经典。经典是这么来的。音声是主要的教体,除音声之外,其余一切法辅助教学。所以道场种种庄严陈设是辅助教学,无有一法不是佛法,无有一法不是教学,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
佛堂供佛像,我们这个讲堂比较特殊,你看一般大殿下面那个佛殿,你们就能看到,通常供养的佛像多半都是一佛二菩萨。一尊佛代表体、本体,就是真如本性,用佛来代表,两尊菩萨代表从体起用。如果用「大方广」三个字来说,佛就是「大」,两个菩萨就是「方广」,一个方一个广,就是这个意思,它是表法的。让你一见到,你就想到道理,有个大道理在,我们要依据这个道理去做人、做事,不违背这个原理原则,那就对了。两尊菩萨代表起用,作用里面一个是智,一个是行,用这两个就把所有的作用全部都包括了。一般佛门里面,多半是供养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两面是两位菩萨,文殊、普贤,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实行,解行并重。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智是文殊菩萨代表,行是普贤菩萨代表,都从佛法里头得到的启示,创立这个学术。
我们修净土的人供养西方三圣,以阿弥陀佛代表自性,观音菩萨代表行,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理智。慈悲不能离开理智,慈悲要离开理智,慈悲就出麻烦。我们佛门里头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佛教导一切众生;可是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为什么会有这些副作用?我们是感情的慈悲,感情的方便,麻烦就来了,那就是一团糟。所以慈悲、方便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不能离开理性,这是一佛二菩萨代表的用意,我们不能把他当作神去看待,那你就错了。见到佛想到我们自性本具无量智慧德能,看到菩萨的像,我们要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使我们的智慧德能现前,我们能得到受用。
所有一切佛菩萨的名号、佛菩萨的形像,都代表教学的深义、广义,深广无尽!乃至於道场里面,所有一切庄严具没有一样不是表法的。花代表因,有因后面就有果,开花后面就结果,所以供花让我们看到这个花懂得修因,好花就是善因,好的果就是善果,种好因就会得善果,不是在这里给你看得好看的,提醒你,这都是教学,所以它是教体。前面供水,这是最平常的,供一杯水,水代表什么?水干净,代表心,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一样的平等,水不起波浪。看到这一杯水,就想到我要修清净心,要修平等心,样样都是教体,样样都是教学,没有一样空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样空过。请看讲义:
【经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复次如是法中。乃至少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
这一段文必须详细讲清楚,否则的话,大家听了之后就不念佛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念佛,同修们大概都知道有四种念佛,这四种我们现在所采取的是持名念佛。除持名之外,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实相念佛,这个地方所说的是实相念佛。实相念佛这个意思我们要懂,但是我们做不到,做不到不要紧,四种念佛任何一种念成功了,都是同样的成就。
一般来讲,实相念佛是什么人?《华严经》上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这是《华严经》上说的。十地不是普通菩萨,我们经上常常赞叹的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萨一般是称三贤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阶级称菩萨。摩诃萨是称地上菩萨,从初地到等觉,十一个位次称摩诃萨。摩诃萨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大菩萨,这是大菩萨。他们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开始,初地,终是等觉,从初地到等觉,他们修什么法门?修念佛法门。他们是怎么念法?实相念佛。跟我们这个念佛方法不一样,他们是实相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不一样。
当然我们读《华严》看到这些经文,心里面自自然然生起无限的羡慕,无限的向往,可是这个方法不是学得来的,学不来的,为什么?见了性,自自然然就是这个境界。没有明心见性,换句话说,见思烦恼没断,尘沙烦恼没断,无明一品没破,就决定做不到。要入这个境界,最低限度要破一品无明,那个时候不学就会了。
可是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不可思议,难怪一切诸佛赞叹不已,十方一切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为什么?我们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用执持名号的方法,把自己的妄想执著伏住了,不是断,断太难,压住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就入华严境界。换句话说,无论是什么样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都是实相念佛,这个不可思议。在这个地方,我们也得把这个意思略略的说一说。
『何等名为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这就是诸法实相,这是事实。但是我们看起来不懂,「毕竟空无所有」,我们看到不空,所有一切人事物都不空都有,怎么说毕竟空无所有?佛讲得没错,我们看错了,我们想错了。现代的科学家逐渐逐渐体会到这个意思,非常可惜这些科学家没学佛,没有读佛经。佛的经典翻译成西方文字的数量太少太少了,如果他们接触到佛法,我相信他们的聪明智慧会提升很多倍,佛法带给他们很好的启示。
今天科技的发展,大致上是向两个方向去走,一个是走的太空物理,向无边际的太空发展;另外一个就向最小的地方下手,现在所讲到的原子、电子,近代讲到的量子力学。他们发现确确实实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真的是无所有,所有的这些现象都是这些粒子组成的,把它分解之后,原来全是一样的东西。这也正是佛在《金刚经》上所讲的「一合相」,所有一切万物都是一个物质组合的现象,因为它排列组合的不同,所以现象里面才有种种的差异,一分析完全是一样的。这些现象的存在是不实在的。
最近,好像是上个月,我们在报纸上看到此地的联合早报,登到有一段科学的新闻,他们翻译出的名词叫夸克,最小的物质。以前从理论上推断有这个东西,没有被发现,最近被发现确实它存在。有多大?科学家用一个比喻,把一粒原子放大像地球这么大,一粒原子像地球这么大,夸克的大小像一粒黄豆一样,不成比例,太小太小了,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这是现在发现的物质里头最小的。
在我们佛门里面,佛讲最小的物质叫极微之微,科学家发现这个是不是佛经上讲的极微之微,我们很难断定,因为佛说极微之微这个物质不能再分了,也叫邻虚尘,再分就没有了,不能再分。这是物质里头最小的,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是这个物质组合的,由它来组成粒子、组成电子、组成中子、组成原子、组成分子,再就是变成一切万事万法。所以科学愈进步,对於佛法解释宇宙人生的真相确实愈有帮助。这是说明「毕竟空」。毕竟空,所有一切法是缘生之法;缘生就是许许多多条件组合的,少一个条件都不行,它没有自体。所谓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
所以佛总结起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说明相是有不是没有,但是是虚妄的,是梦幻泡影,你可以用它,你可以享受,你不能执著它;你执著它,你就错了,你就生起妄想分别执著,就会把这个相扭曲产生变化。变化,给诸位说,不是外面境界有变化,是你自己感受里面起了变化,所以相随心转,道理在此地。
大家要是稍稍明了这个道理,你得的好处就不可思议,什么好处?我们以现实的社会来说,每一个人都怕老,可是一年一年要衰老;每一个人都怕病。说起老、说起病,再富贵的人,再有权力的人,再有财富的人,听到也害怕。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可以不老,可以不生病,为什么?相随心转。这个相是物质,我们身体是物质,物质里面会起变化。变化怎么产生的?念头。所以你的心清净,物质的变化运作就正常,正常就健康。你才起心动念,这里面就产生变化,它就不正常;不正常就出麻烦,就出毛病。所以不正常的运作,就生病,就衰老;正常自然的运作,它就不生病,它就不衰老。
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你要明白之后,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保持清净心,去学佛菩萨,「观法如化」,《无量寿经》上讲的「三昧常寂」。三昧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心是清净的,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顺境心清净,不生欢喜心,心里一欢喜也起波动,它也起变化;逆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恐怖,永远保持一个清净心、正常心,你就得大自在了。
也许有人说,这样的生活一天到晚是呆呆板板的,那有什么味道?你这个想法好像是没讲错,实际上你解这个意思没有解得圆满,解释圆满就非常有情趣。欢喜的事情也可以开怀大笑,不如意的事情也可以皱皱眉头表示痛苦,给诸位说,唱戏!不是真的。真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外面这个做作是表演给别人看的。经上不是常说「为人演说」,演就是表演,给世间人做最好的榜样,表演给社会大众看。
他有疑问来问,给他一样一样详细解说明白,自己确确实实安住在「毕竟空无所有」,你一个人在世间没有得失的观念,你说多自在、多快乐。世间人生活得这么苦恼,百分之八、九十得失心太重,得到就欢喜,丢掉就忧愁,没有得到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失掉,你说这个日子多难过,他得到的也是「毕竟空」,他失掉的也是「无所有」。既然知道「毕竟空无所有」,没有得失!那个日子就快乐了、就自在了,佛菩萨就过这个生活。凡夫不如佛菩萨的地方,是不了解事实真相,在这个毕竟空不可得里头一定要想得,一定要得到,这不叫自找苦吃吗?果然真能得到,佛菩萨也拜你作老师,也跟你学习。他知道实实在在得不到,你要不相信,实在讲你是太迷惑、太粗心了。
你只晓得死了以后一样也带不去,你没想到你每天晚上都要死一次,你觉悟到没有?你睡熟了之后,这个世间哪一样是你的?人家把你身体抬走,你都不晓得。你睡熟你已经入到梦中,梦中是另外一个天地,另外一个境界去了;我们现在讲时空,你从这个时空、这个维次的时空,已经转到另一个维次的时空去了,这个世间所有的一切与你毫不相干。聪明人、觉悟性高的人他懂得,不必等死到临头,他晓得天天都要死一次,宗教里面基督教讲复活,我们过几个钟点又复活了。复活过来之后要觉悟,觉悟到一切不可得、一切无所有,你不就得大自在了,然后才真正能够自在、随缘。随缘好,日子好过,攀缘日子就难过。不但我们自己生活要随缘,佛法,弘扬佛法也要随缘,这才如法,这才与实相相应。稍稍有一点勉强就不相应,不相应就有苦、就有难、就有障碍,所以凡是有障难的事情,我们决定不做,这一点一定要学释迦牟尼佛。
下面这是讲到念佛,『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佛念不念?念。这一句佛号还是一句接一句念下去,但是他念的这个心境,跟我们念的不一样,他念的是句句相应,就是古德常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他与什么相应?与实相相应,就是与自性相应。如果从相上讲,与尽虚空遍法界相应,不但与一切诸佛如来相应,与一切有情众生相应,与一切无情众生也相应,是圆圆满满大方广佛华严的境界。人家那个佛号真正是不可思议,跟我们这个境界完全不相同。
下面说得就更好,『复次如是法中,乃至少念尚不可得』,与尽虚空遍法界体相德用完全相应,这个相应是「法尔如是」。有没有动一个念头「我相应了」,你相应了就不相应,为什么?才有一个相应,就打了个妄想进去,错了,从如来地一下就掉到凡夫。相应这个念头也没有、也不可得,那就是真的念佛,真正是实相念佛。
所以这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们修行,大经上告诉我们,他们叫「无功用道」。无功用道是什么意思?就是此地所讲的,我们平常在道场也提示,但是虽提示,这里头深刻的意义诸位体会不到。我们常讲在一切法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四句的确说尽了,这意思很深,无尽的深广。如果还有不起心、不动念,你已经起心动念了;你还有不分别,已经分别了;你还有个念头不执著,你已经执著了。这个意思可不可以想?不能想,这不可思议!一想就错了,一想就有分别执著;一说就错了,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诸位真正能做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就体会,你就懂得,就入进去了;只要你还有念头就隔住了,就是障碍。无论什么念头,佛念也不行,都是障碍。说到这里没话好说了,套宗门一句话来讲,诸位回去参!好,我们念佛回向。
请看讲义:
【若除妄想。皆见佛智。】
这两句也就是宗门里面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佛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佛在大乘经上常说,智慧现前之后,它的作用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诸佛如来圆满的证得,经论里面称为「佛知佛见」,此地的「佛智」就是佛知佛见。世尊告诉我们,这种圆满的智慧,并不是只有诸佛如来有,其他的人没分,佛不是这么说的。佛说究竟圆满的智慧,是一切众生等有,等是平等,个个都有;从这个地方,所以佛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成佛就是这个意思。可是我们现在确确实实没有智慧,智慧到哪里去了?智慧变成妄想了。诸位要晓得,妄想是智慧变出来的,智慧变成烦恼了,这就叫凡夫。所以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若除妄想』,你就恢复自性本具的圆满智慧了。由此可知,这个关键是怎么样去除妄想,也是佛门当中常讲的要断妄想。除妄想,佛教给我们的方法,这个方法是诸佛如来他们除妄想见佛智的经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用戒、定、慧三学,解决了这个问题。
提到戒定慧三学,每位学佛的同修可以说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讲戒定慧三学哪个不知道,个个都知道。可是戒定慧三学的意义,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如果说它的深义、它的精义,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实在讲连些粗显的意思知道的人都不多。为什么?如果真的知道,真的明了了,你修学的功夫一定得力,无论你修学哪个宗派、哪个法门,我们从古时候这些文字纪录来看,无论是宗门、教下,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古大德多半三、五年就有很好的效果。这种效果一般讲开悟、证果,他真得到了。现代人往往修学十几年、几十年都没效果,烦恼、妄想还是那么多,丝毫都没有减少,原因在哪里?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戒定慧这三个字意思不清楚、不明白。
「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祖师大德常常跟我们说。戒是什么?诸位一看到这个戒,就想到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这些律仪戒,这是你看到的范围非常窄小。而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就是三聚净戒,我们所执著、所见到的,只是三聚里面的一聚(就是一类),律仪戒,我们只想到这个,饶益有情戒疏忽掉了。由此可知,我们在这个时代,必须将这些名词作最浅显的解释,大家容易懂!戒就是教诫,这个意思就广了,所有一切经论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原则,都是诸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诫,统统要遵守。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提到持戒,我们换个名词说为守法,大家比较好懂。守法就是持戒的意思。
世出世间法都有它的原理、原则,原理原则我们一定要明了,一定要能掌握住。世间法里面,特别是现代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管它是怎么样的新,怎样变异,都是从基本的原理原则里面产生出来的。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意识形态会变的,生活方式也会变的,古今不相同,中外不相同;你懂不懂这里面也有成规,变化里头有不变的原理,我们要懂得。
佛法是出世法,不是世间法,所以要用世间法的这种方法态度来学佛法,决定有障碍。我在最初学佛跟章嘉大师,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他对我的教诫,真是难为他了。我在年轻的时候,很执著、很顽固,能把我说服是一桩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我对於佛法很喜欢,喜欢它的理论,喜欢它的方法、它的境界,都非常欣赏;但是对於佛法的戒律,我就有很深的成见。我跟章嘉大师说:「佛所制定的这些生活规范,戒律就是生活规范,诸位看看比丘戒、比丘尼戒,这是生活规范。这种生活规范是三千年前古印度的那个时代,佛是在那个时代为那个地区、那种生活状况、意识形态所制订,现在怎么能用?不合时宜了。我们今天读戒律就像读历史一样,了解古代人那种生活方式,怎么能去学习它?学它,那不是开倒车!不但教我们要学古人,还要去做古时候的印度人,我们怎能服气呢?
我有这一大套歪道理,章嘉大师听了笑笑,不说话,他那个教学法高明。而到每一次,我去向他老人家请教,离开的时候,他就轻描淡写提一声:戒律重要。我跟他三年,这一句话提了几十遍,所以印象非常深刻。他老人家圆寂,我在他那个火化场搭了一个帐篷住了三天,想想三年当中,他老人家教给我什么,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句话,这才提醒我认真的反省,我明白了。
世间之礼跟佛法的戒律,非常相似。你看儒家有《周礼》、有《仪礼》。《周礼》是国家的典章制度,像现在的宪法,国家的法律规章。《仪礼》就是生活的仪规,处事待人接物应当要遵守的礼节。而《礼记》,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是杂志,这里面有许多是解释《周礼》跟《仪礼》的文章,说明这些礼节依据的理论,为什么要制订,我们应当在生活当中如何来学习。这是古时候称之为三礼。人不学礼无以立,不能立足於世界。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称为礼义之邦,人人都知礼,人人都守礼。佛家的戒律跟儒家的礼是相同的。三代之礼就不一样,三代是夏商周。所以礼是随著时代来修订的,就像法律一样;尤其是现代的法律,因为现代的社会变化太大,往往三年、五年,法律就要重新修订一次,常常在变更。
佛家的戒律是不是也要常常来变更?这是值得我们去思惟的。章嘉大师说到这个问题,他老人家就默然,让我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领悟,这是他相当高明的教学法。长时间的薰习,我们体会到了,佛法是出世法,所以佛法的标准不能够变更。为什么?它是凡圣的标准。儒家这个标准是世间的标准,可以随著世间来变更;佛法是凡圣的标准,你要一变更,你就不能够超凡入圣。我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重新再去仔细读戒律、读《戒经》,阅读律藏,观念就不一样了。
然后体会到无论是佛法、是世法,它有不变的原则。佛法讲的这个原则通世间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儒家之礼、佛家戒律的精神,永恒不变。所有戒律跟礼的制订都是本著这个原则,不离开这个原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善与恶的标准就不一样,古今的标准不一样,中国跟外国的标准不一样,所以它常常有变化。但是凡圣的标准是一定的,这个标准,经论上很清楚、很明白。见思烦恼要不除,你就不能出离三界,这断恶修善;尘沙烦恼不断,你就不能出十法界;根本无明不断,你就不能证圆满菩提。这就说明出世间的标准跟世间标准不一样,决定不能把出世间这个标准降低,那是决定不能成就的。可是依照这个标准来修行,末法时期没有一个人能成就,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六道生死轮回,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阿弥陀佛大开方便之门,给我们说出带业往生这个路子,我们末法时期这些业障深重的众生才有救。这个就是说明这些事实真相。
这句话里头,还有另一层的深义。我们现在许多同学在此地学讲经说法,讲经说法如果不开佛智,我们在讲台上怎么能把佛法讲得好?要开「佛智」,还是要除妄想。除妄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遵守古来大德他们的经验、他们的成规。所以佛门这些讲经的法师,自古至今怎么学出来的?不是靠你自己去研究。你自己去涉猎、去研究,搞一套新的东西出来讲,现在是有不少这样的人,可是到最后都失败。比不上过去这些老法师们,他们愈讲愈成功,愈讲愈圆满,愈讲愈有摄受力。不像现代人开始讲的时候,天花乱坠,听众很多,连续讲几天,人渐渐都跑掉了,到最后没人听了,他自己也没兴趣。道理在哪里?就在这两句,他没有除妄想。
所以成规,老规矩就是在讲台上覆讲。讲台上覆讲的规矩,不许可你自己加一个字,不准许加自己的意见在里面,这是老规矩,几千年来祖祖相传。你要问老规矩从哪里来的?老规矩从阿难尊者来的。阿难尊者集结经藏就是覆讲,就像我们现在讲小座,覆讲。所讲的完全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话,自己一句话不能增减,如果说是把佛所讲的话忘掉了,忘掉了少一句没有关系,不可以自己补充一句进去,不可以。所以我们的老师,历代也是这么传给我们的。
学讲经,跟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这是比什么都重要。跟一家学就容易除妄想,要是同时学二家、三家、四家,你就叫打妄想。打妄想,你怎么能开智慧?学一家之言,他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如果这一家在经论里有一段有一句,它没有讲得清楚,没讲清楚我们也不必搞清楚,讲到这个地方,念过去就行了。人家说:法师你没讲?没讲没错,讲就会错了,没讲哪里会错?念都没错!如果真的想把这一句补充一下,可以参考别的人,只参考这一句,可以,这叫成规,这叫断妄想的方法。所有一切错误都出在不除妄想,毛病都出在这里;所以真正守规矩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请看讲义:
【约圆融。一即一切。无情之境亦是所被。况色性智性本无二体。】
就圆融的法来说,『圆融』是圆教的教义。天台四教是藏、通、别、圆。贤首的五教,末后也是圆教。「圆」是圆满,圆教一定含摄其他的教义,像藏教、通教、别教,圆教里头一定包含,一法都不会遗漏;但是藏教里面不包括圆教,别教里面也不包括圆教;圆教一定包括它们,『一即一切』。五戒十善也是圆教所摄。不但有情众生,有情在经上通常讲五种的种性,圆教完全都收摄,『无情之境』也包括在其中,这正是《华严经》里所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这句话很不好懂。圆满一切种智,就是通常讲成佛。有情众生修行成佛,我们也好懂。无情的众生怎么成佛?树木花草是无情,桌椅板凳是无情,它怎么成佛?它要不能成佛,那佛在《华严经》这句话不就是讲错了。这个意思境界很深,所以《华严》称为大不思议经,不可思议。此地末后一句话,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说出来。
『色性智性本无二体』。「色性」是无情,「智性」是有情,它是一不是二,同一个体。读法相唯识,我们同学当中,有不少同学读过这些书。法相唯识在最基本的《百法明门》,给我们说过心心所法。心心所法里面都有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相分就是此地讲的「色性」,见分就是此地讲的「智性」,自证分跟证自证分把这个色跟智拿掉就是那个性,自证分是性体,证自证分是自性里面本具的智慧,就是前面讲的「佛智」,所以它是同一个体。同一个体,这一个人成佛了,其他的焉能不成佛吗?所以才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成了佛之后,他六根所接触的境界,统统是佛境界。
基於这个原理,我们明白一个事实,这个事实真相就是佛成佛了,看大地众生,有情、无情同成佛道。菩萨要证得菩萨果位,他也看大地众生全是菩萨。我们是凡夫,我们是人,看诸佛菩萨也是人。再跟诸位说,畜生看我们都是畜生,没有两样。由此可知,我们自己修行到什么程度,何必要问人?你修行,你觉得自己有没有成佛?你如果哪一天,忽然睁开眼睛看到一切众生个个成佛了,那恭喜!你就成佛了。如果说我已经成佛了,看到别人还是众生,你还是众生一个,你没有成佛,这个意思很深很深。既然佛成佛了,看到一切众生都成佛了,佛为什么还要说法度众生?不都成佛了吗?佛在经上也常常讲,他自己成佛了,来度我们这些苦难众生,九法界众生,这是平等里面说差别,差别里面有平等,平等跟差别不二。
见一切众生成佛是什么?一切众生个个都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他怎么不成佛!佛见到了。现在我们这些众生为什么不能证得?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不能证得。虽不能证得,佛决定不敢轻视,佛眼睛看你是一尊佛,只是你现在有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不是真的,是假的。而你的佛性是真的,你的智慧德能是真的,只是被妄想分别执著障碍,暂时不起作用,不是它真的不起作用,暂时被障碍而已,佛怎么能轻视众生?所以说生佛平等,性相一如,这是圆教义。我们要明了,然后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我们可以恢复自性,可以恢复自性本具的圆满智慧德能,如佛一样。我们在佛经典里面看到他的智慧光明,这种智慧不是我们没有,除掉障碍智慧就现前了;除一分障碍,就透一分光明,除二分障碍,就透二分光明。千万不能打妄想,千万不能自己去想方法,自己一想,这障碍里头又加一层障碍,就错了,这个道理要明白。再看底下这一段。
【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不著。故无所惧。】
《维摩诘经》,在佛法里面古德称它作小不思议经,因为它里面也讲到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少分,没有讲到事事无碍,所以称它作小不思议经。这一段话都是说明事实真相,修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产生的错误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如果不除,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苦恼。『一切诸法,如幻化相』,大乘经里头,这个意思很多很多,说得特别多,特别深广的是六百卷《大般若》。《大般若经》读的人少,因为分量太大了,可是中国人都喜欢念这里面的一卷,六百卷里头念一卷,这一卷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这一卷经可以说是六百卷的纲要,也是六百卷的精华。虽然经文只有一卷,总共只有五千八百多个字,不算是很长,可是它的义理深广无尽,确确实实可以包含六百卷的大义。前年我们在这个地方讲过一遍,讲了四个月才讲圆满,也是浅讲,深讲实在讲是说不尽。《金刚般若》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跟这个意思完全相同。
维摩居士,这是在家修行证果的人,他证的不是普通果位,他证的是佛果,说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二尊佛同时出现在世间。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佛,维摩长者示现的是在家佛。这是他老人家的教诫,告诉大众,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一些苦难不要害怕。苦难当中最恐惧的是死,一切众生贪生怕死,对於死感觉到非常恐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恐惧?不了解事实真相,如果了解事实真相,确确实实把这个事情就看得淡了。
事实真相是什么?生死就是舍身受身,就跟脱衣服、换衣服一样,我们这一件衣服穿久了、穿脏了、穿破了,你很欢喜把它脱掉再换件新的,身也是一样。得这个身,用了几十年,老了,老了就是差不多快要用坏了。旧了、坏了,这个身不要了,再换个身体,跟脱衣服、穿衣服一样。你看《地藏经》上所说的,一般人死了之后,绝大多数不超过四十九天,他又去投胎,又换一个新的身体了,这有什么好可怕的?这才是事实真相。聪明人换衣服愈换愈漂亮、愈换愈好,这是聪明人;愚痴人可能换了一件比他自己原来穿的衣服更破更烂。为什么要换那个?不得已没法子,自己做不了主宰。这就是说的六道轮回。聪明的人积功累德、断恶修善。
这是《般若经》上讲得很透彻,「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不是万法之一?是的,没错。万法皆空,为什么因果不空?因果的相也是空的,但是因果的理不空,理说什么?因果的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因果总是在转变,它不会断掉的。相续不空,它就接著,相续不空,所以才有六道、十法界的现象。如果因果要是空了,这个现象应该就灭绝了。为什么这个现象不会灭绝?就是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因此,佛才教给我们要断恶修善,善因一定感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报。恶报是在三途,那我们舍身受身去换不如意的身,从人堕到畜生道,这是很不幸;如果再到饿鬼道,那就更不幸。何必去换这种身?为什么不换人天身?来生得人身,比这一生更幸福、更美满,福报比这一生更大,这就对了。
但是人间的福报要比起天上,相差悬殊很大,所以一般宗教都希望升天,把天福当作他追求的目标。我们细心观察,许许多多的宗教,包括中国的道教。中国的道教供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佛法里讲是忉利天主,欲界第二层天,能生到他那里去也不错。不说别的,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的一百年,忉利天的寿命是一千岁,没有短命的。他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一年也做三百六十天来计算,他的寿命是一千岁。这个寿命要是算出来的时候,现在也叫天文数字。寿命长,福报就大,这是一般人希求享天福。可是天有二十八层,这才是第二层,再往上面去,一定要修禅定,要修四无量心,要修上品十善,这三个条件才能够不断向上提升。愈往上面去,福报愈大。
佛在《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欲界第六天,这是福报最大的,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人的福报要是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人比,差得太远了。这是大家在《无量寿经》上都念到,都念得很熟。我们要想生到第六天,那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一般人要修四王天、修忉利天比较容易,确确实实是可以办得到。夜摩以上就要修定,定没修成功,所以叫未到定,他有一点功夫,但是那功夫太小了,可以帮助他生天,大的帮助没有;如果禅定修成功了,他就不在欲界了,他生到色界天去了,那个福报就大了。
所以这些道理、事实,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白。只要一切不执著,所有一切恐怖、忧恼就统统能够离开了,像《般若心经》里面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够离一切恐怖。「五蕴皆空」就是此地所讲的一切诸法,五蕴就是一切诸法,皆空是如幻化相;五蕴就是一切有为法,皆空是如梦幻泡影。所以只要你不执著,在一切法里面不起分别、不起执著,你就离开一切忧悲苦恼,就离开一切恐怖。请看讲义:
【但能显义理。一切诸法皆为教体。】
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如果通达明了,这一切法无不是佛法,才真正明白《华严经》上所说的,诸佛如来所谓尘说、刹说,在法界当中宣扬《华严》从无中断,尽虚空遍法界常演《大方广佛华严经》。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依正庄严表法的义趣,就是这个意思。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无一不是「大方广佛华严」。「大」是讲的本体,能现的理体,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方」是讲的现相,有体一定就起作用,起作用它就会现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体而起的现相。体是一,相是千差万别;千差万别的事相,不离一体。有现相当然就有作用,「广」就是讲作用。体、相、作用是一而三,三而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这个真相,受用自在,得大自在、得大神通、得大智慧、得大圆满,这是什么?这就是「佛华严」。明了通达的人就称作佛,佛不是神,佛是一个对於事实真相圆满通达的人。
华严是什么?华严是享受,就是刚才讲的,究竟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自在、圆满的光明,一切没有一样不圆满。「大方广佛华严」在哪里?就在我们这个世间,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从来没有离开「大方广」。非常可惜的,「佛华严」的德用我们没有得到,为什么没有得到?因为有妄想执著。释迦牟尼佛在《出现品》里头说得很好,他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说明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各个人都是生活在「佛华严」当中,从来没有一个人离开「佛华严」。虽然生活在这么圆满境界当中,你不得其用,原因在哪里?「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只要你把妄想执著除掉了,「佛华严」你就享受到了,现前就是华严境界,现前就是大圆满。
学经的人,不但一切经教你通了,所有一切世间法你也通了,无有一法不通达,这是你自性的本能,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个智慧不是求得的,求不得,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你所求得的,给诸位说全是妄想。我们今天修学所犯的过失,就是有这个求的心,样样都是求得的,不是从自性当中得来的。诸佛菩萨包括声闻、缘觉,他们的智慧、德能是从自性里头得来的,不是从外面求来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懂得。
我们今天读经,研究经教,是怎么一回事情?是拿著佛菩萨、祖师大德这些资料,我们拿来引发自己的自性般若德能,这就对了。诸佛菩萨这些经教好比是一盏灯,这个灯点燃了。我们用蜡烛做比喻,大家就更好懂,现在灯都是电灯。我们点蜡烛,他那个蜡烛是点亮的,我们自己这根蜡烛没有点亮,藉著他的灯把自己点亮,就对了。这是佛教给我们的,绝对不是永远依靠他,那你就错了。你求智慧,求蜡烛不要熄永远来照我,错了;不晓得藉他的光,把自己自性的光明点燃,佛教一切众生是这个意思。
所以佛对我们只是开示,我们自己要懂得悟入。你们也学著到别的地方,人家请你讲开示,开示可不好讲。开示,听开示的人,他要能悟入,他要不能悟入,那就不起作用。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这些教诲,都是对我们的开示。开是开启,示是指示,我们自己听了之后要悟,要觉悟,悟了以后入这个境界。悟是明白了,入是藉他的光明点燃自性的光明,自己的智慧开了,德能透出来,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
出世间的大事都能解决,何况世间这些小事,哪有不能解决的道理!世间人每每遇到问题焦头烂额,不晓得怎么解决好,没智慧。这样说起来,开智慧难,不容易!这个话说来没错,虽然说难,并不是说不能开智慧。佛在经论里面教导我们,智慧是你的本能,是你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你现在的智慧就是被烦恼障碍住了;所以佛说只要你把烦恼除掉,你的智慧就现前了。
我们自性里智慧就好比这一盏灯,灯是亮的,不是熄灭的,它是亮的,亮的为什么不放光?你把这盏灯上面用纸厚厚的盖著,盖上一百层纸、二百层纸,一点光都没有。所以我们自性般若光明盖的那个烦恼,就是八万四千尘劳烦恼,这盏灯虽然很亮,盖了八万四千张纸,它是漆黑的,一点光都透不出来。这是佛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只要你真正懂得觉悟了,我把我这个障碍去掉,去掉一分光明就透一分,去掉二分就透二分。
真正下定决心不搞别的,就是断烦恼,这样你就会用功了。念佛是断烦恼,心就定在这一句佛号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不去理会它,久而久之,心定了。定了,烦恼就少了,智慧就现前,定就是清净心。参禅是断烦恼,读经也是断烦恼,研教还是断烦恼。所以诸位要记住,这个里面才起分别执著就错了,这是佛法跟世法的不同处。世间东西叫你去研究一个东西,你会用思考,你可以找很多参考资料,那是世间法,没有叫你断烦恼,那是世智辩聪,不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思考不得。我这个话对你们讲经的同学,你们要相信。
讲经需要准备吗?需要去研究一些经文吗?我在这个地方天天跟诸位讲的,我在讲之前,这个讲义没看过,只是在经疏论里头摘出来,摘出来之后就交给他们打字。今天讲哪里我不晓得,讲完之后你再问我,我也不晓得。怎么讲出来的?看到你们的表情、眼睛讲出来的;你们没有表情,眼睛都闭著,我一句话也讲不出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要去找一些参考资料的时候,东扯西拉的话,那讲得就不像话了。不但佛法如此,世法也不例外。怎么能讲?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能讲。
所以讲经的法师,开头把经文预备一下,一部经只需要几个钟点预备就可以了。预备什么?从头到尾看一遍有没有生字,生字不是自己的意思,不能随便讲的,随便念念错了不行的。遇到生字查字典注音,如此而已,其他的不需要准备。其他的再去准备,那就叫打妄想,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要明了。然后才真正知道,所有一切诸法,都是显体的,都可以做教体。表法只是教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从这个地方去体悟,自然就开智慧,就能够断烦恼。
世尊在我们这个世界,用音声作教体,楞严会上,文殊菩萨拣选圆通说得很好,「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这是什么原因?娑婆世界众生六根耳根最利。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教科书,每天给大家像现在讲的讲开示,经典这些文字都是佛灭度之后,学生们大家开会请阿难尊者复讲。阿难的记忆力非常好,这是个天才,将世尊所说的这些开示重复讲一遍。当时五百阿罗汉就是五百同学,他们来作证,证明阿难尊者讲的没有错,句句都是佛所说的,这才把它记录下来,就变成现在的经典。经典是这么来的。音声是主要的教体,除音声之外,其余一切法辅助教学。所以道场种种庄严陈设是辅助教学,无有一法不是佛法,无有一法不是教学,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
佛堂供佛像,我们这个讲堂比较特殊,你看一般大殿下面那个佛殿,你们就能看到,通常供养的佛像多半都是一佛二菩萨。一尊佛代表体、本体,就是真如本性,用佛来代表,两尊菩萨代表从体起用。如果用「大方广」三个字来说,佛就是「大」,两个菩萨就是「方广」,一个方一个广,就是这个意思,它是表法的。让你一见到,你就想到道理,有个大道理在,我们要依据这个道理去做人、做事,不违背这个原理原则,那就对了。两尊菩萨代表起用,作用里面一个是智,一个是行,用这两个就把所有的作用全部都包括了。一般佛门里面,多半是供养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两面是两位菩萨,文殊、普贤,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实行,解行并重。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智是文殊菩萨代表,行是普贤菩萨代表,都从佛法里头得到的启示,创立这个学术。
我们修净土的人供养西方三圣,以阿弥陀佛代表自性,观音菩萨代表行,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理智。慈悲不能离开理智,慈悲要离开理智,慈悲就出麻烦。我们佛门里头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佛教导一切众生;可是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为什么会有这些副作用?我们是感情的慈悲,感情的方便,麻烦就来了,那就是一团糟。所以慈悲、方便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不能离开理性,这是一佛二菩萨代表的用意,我们不能把他当作神去看待,那你就错了。见到佛想到我们自性本具无量智慧德能,看到菩萨的像,我们要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使我们的智慧德能现前,我们能得到受用。
所有一切佛菩萨的名号、佛菩萨的形像,都代表教学的深义、广义,深广无尽!乃至於道场里面,所有一切庄严具没有一样不是表法的。花代表因,有因后面就有果,开花后面就结果,所以供花让我们看到这个花懂得修因,好花就是善因,好的果就是善果,种好因就会得善果,不是在这里给你看得好看的,提醒你,这都是教学,所以它是教体。前面供水,这是最平常的,供一杯水,水代表什么?水干净,代表心,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一样的平等,水不起波浪。看到这一杯水,就想到我要修清净心,要修平等心,样样都是教体,样样都是教学,没有一样空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样空过。请看讲义:
【经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复次如是法中。乃至少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
这一段文必须详细讲清楚,否则的话,大家听了之后就不念佛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念佛,同修们大概都知道有四种念佛,这四种我们现在所采取的是持名念佛。除持名之外,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实相念佛,这个地方所说的是实相念佛。实相念佛这个意思我们要懂,但是我们做不到,做不到不要紧,四种念佛任何一种念成功了,都是同样的成就。
一般来讲,实相念佛是什么人?《华严经》上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这是《华严经》上说的。十地不是普通菩萨,我们经上常常赞叹的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萨一般是称三贤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阶级称菩萨。摩诃萨是称地上菩萨,从初地到等觉,十一个位次称摩诃萨。摩诃萨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大菩萨,这是大菩萨。他们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开始,初地,终是等觉,从初地到等觉,他们修什么法门?修念佛法门。他们是怎么念法?实相念佛。跟我们这个念佛方法不一样,他们是实相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不一样。
当然我们读《华严》看到这些经文,心里面自自然然生起无限的羡慕,无限的向往,可是这个方法不是学得来的,学不来的,为什么?见了性,自自然然就是这个境界。没有明心见性,换句话说,见思烦恼没断,尘沙烦恼没断,无明一品没破,就决定做不到。要入这个境界,最低限度要破一品无明,那个时候不学就会了。
可是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不可思议,难怪一切诸佛赞叹不已,十方一切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为什么?我们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用执持名号的方法,把自己的妄想执著伏住了,不是断,断太难,压住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就入华严境界。换句话说,无论是什么样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都是实相念佛,这个不可思议。在这个地方,我们也得把这个意思略略的说一说。
『何等名为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这就是诸法实相,这是事实。但是我们看起来不懂,「毕竟空无所有」,我们看到不空,所有一切人事物都不空都有,怎么说毕竟空无所有?佛讲得没错,我们看错了,我们想错了。现代的科学家逐渐逐渐体会到这个意思,非常可惜这些科学家没学佛,没有读佛经。佛的经典翻译成西方文字的数量太少太少了,如果他们接触到佛法,我相信他们的聪明智慧会提升很多倍,佛法带给他们很好的启示。
今天科技的发展,大致上是向两个方向去走,一个是走的太空物理,向无边际的太空发展;另外一个就向最小的地方下手,现在所讲到的原子、电子,近代讲到的量子力学。他们发现确确实实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真的是无所有,所有的这些现象都是这些粒子组成的,把它分解之后,原来全是一样的东西。这也正是佛在《金刚经》上所讲的「一合相」,所有一切万物都是一个物质组合的现象,因为它排列组合的不同,所以现象里面才有种种的差异,一分析完全是一样的。这些现象的存在是不实在的。
最近,好像是上个月,我们在报纸上看到此地的联合早报,登到有一段科学的新闻,他们翻译出的名词叫夸克,最小的物质。以前从理论上推断有这个东西,没有被发现,最近被发现确实它存在。有多大?科学家用一个比喻,把一粒原子放大像地球这么大,一粒原子像地球这么大,夸克的大小像一粒黄豆一样,不成比例,太小太小了,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这是现在发现的物质里头最小的。
在我们佛门里面,佛讲最小的物质叫极微之微,科学家发现这个是不是佛经上讲的极微之微,我们很难断定,因为佛说极微之微这个物质不能再分了,也叫邻虚尘,再分就没有了,不能再分。这是物质里头最小的,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是这个物质组合的,由它来组成粒子、组成电子、组成中子、组成原子、组成分子,再就是变成一切万事万法。所以科学愈进步,对於佛法解释宇宙人生的真相确实愈有帮助。这是说明「毕竟空」。毕竟空,所有一切法是缘生之法;缘生就是许许多多条件组合的,少一个条件都不行,它没有自体。所谓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
所以佛总结起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说明相是有不是没有,但是是虚妄的,是梦幻泡影,你可以用它,你可以享受,你不能执著它;你执著它,你就错了,你就生起妄想分别执著,就会把这个相扭曲产生变化。变化,给诸位说,不是外面境界有变化,是你自己感受里面起了变化,所以相随心转,道理在此地。
大家要是稍稍明了这个道理,你得的好处就不可思议,什么好处?我们以现实的社会来说,每一个人都怕老,可是一年一年要衰老;每一个人都怕病。说起老、说起病,再富贵的人,再有权力的人,再有财富的人,听到也害怕。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可以不老,可以不生病,为什么?相随心转。这个相是物质,我们身体是物质,物质里面会起变化。变化怎么产生的?念头。所以你的心清净,物质的变化运作就正常,正常就健康。你才起心动念,这里面就产生变化,它就不正常;不正常就出麻烦,就出毛病。所以不正常的运作,就生病,就衰老;正常自然的运作,它就不生病,它就不衰老。
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你要明白之后,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保持清净心,去学佛菩萨,「观法如化」,《无量寿经》上讲的「三昧常寂」。三昧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心是清净的,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顺境心清净,不生欢喜心,心里一欢喜也起波动,它也起变化;逆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恐怖,永远保持一个清净心、正常心,你就得大自在了。
也许有人说,这样的生活一天到晚是呆呆板板的,那有什么味道?你这个想法好像是没讲错,实际上你解这个意思没有解得圆满,解释圆满就非常有情趣。欢喜的事情也可以开怀大笑,不如意的事情也可以皱皱眉头表示痛苦,给诸位说,唱戏!不是真的。真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外面这个做作是表演给别人看的。经上不是常说「为人演说」,演就是表演,给世间人做最好的榜样,表演给社会大众看。
他有疑问来问,给他一样一样详细解说明白,自己确确实实安住在「毕竟空无所有」,你一个人在世间没有得失的观念,你说多自在、多快乐。世间人生活得这么苦恼,百分之八、九十得失心太重,得到就欢喜,丢掉就忧愁,没有得到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失掉,你说这个日子多难过,他得到的也是「毕竟空」,他失掉的也是「无所有」。既然知道「毕竟空无所有」,没有得失!那个日子就快乐了、就自在了,佛菩萨就过这个生活。凡夫不如佛菩萨的地方,是不了解事实真相,在这个毕竟空不可得里头一定要想得,一定要得到,这不叫自找苦吃吗?果然真能得到,佛菩萨也拜你作老师,也跟你学习。他知道实实在在得不到,你要不相信,实在讲你是太迷惑、太粗心了。
你只晓得死了以后一样也带不去,你没想到你每天晚上都要死一次,你觉悟到没有?你睡熟了之后,这个世间哪一样是你的?人家把你身体抬走,你都不晓得。你睡熟你已经入到梦中,梦中是另外一个天地,另外一个境界去了;我们现在讲时空,你从这个时空、这个维次的时空,已经转到另一个维次的时空去了,这个世间所有的一切与你毫不相干。聪明人、觉悟性高的人他懂得,不必等死到临头,他晓得天天都要死一次,宗教里面基督教讲复活,我们过几个钟点又复活了。复活过来之后要觉悟,觉悟到一切不可得、一切无所有,你不就得大自在了,然后才真正能够自在、随缘。随缘好,日子好过,攀缘日子就难过。不但我们自己生活要随缘,佛法,弘扬佛法也要随缘,这才如法,这才与实相相应。稍稍有一点勉强就不相应,不相应就有苦、就有难、就有障碍,所以凡是有障难的事情,我们决定不做,这一点一定要学释迦牟尼佛。
下面这是讲到念佛,『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佛念不念?念。这一句佛号还是一句接一句念下去,但是他念的这个心境,跟我们念的不一样,他念的是句句相应,就是古德常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他与什么相应?与实相相应,就是与自性相应。如果从相上讲,与尽虚空遍法界相应,不但与一切诸佛如来相应,与一切有情众生相应,与一切无情众生也相应,是圆圆满满大方广佛华严的境界。人家那个佛号真正是不可思议,跟我们这个境界完全不相同。
下面说得就更好,『复次如是法中,乃至少念尚不可得』,与尽虚空遍法界体相德用完全相应,这个相应是「法尔如是」。有没有动一个念头「我相应了」,你相应了就不相应,为什么?才有一个相应,就打了个妄想进去,错了,从如来地一下就掉到凡夫。相应这个念头也没有、也不可得,那就是真的念佛,真正是实相念佛。
所以这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们修行,大经上告诉我们,他们叫「无功用道」。无功用道是什么意思?就是此地所讲的,我们平常在道场也提示,但是虽提示,这里头深刻的意义诸位体会不到。我们常讲在一切法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四句的确说尽了,这意思很深,无尽的深广。如果还有不起心、不动念,你已经起心动念了;你还有不分别,已经分别了;你还有个念头不执著,你已经执著了。这个意思可不可以想?不能想,这不可思议!一想就错了,一想就有分别执著;一说就错了,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诸位真正能做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就体会,你就懂得,就入进去了;只要你还有念头就隔住了,就是障碍。无论什么念头,佛念也不行,都是障碍。说到这里没话好说了,套宗门一句话来讲,诸位回去参!好,我们念佛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