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论节要研习报告 (第十七集) 1997/11/1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6-0017
请看讲义:
【一行为纯。万行为杂等。即事事无碍义。若一理为纯。万行为杂。即事理无碍。】
这是简单的为我们辨别,什么叫做理事无碍,什么叫做事事无碍。清凉大师这个说法很简单、很清楚,非常的难得。『无碍』的意思是纯杂无碍、一多无碍,正是经中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才是『无碍义』。『一行为纯』,一里面就含多,多里面一定也含一,但是在我们初学的这个阶段,必须要从一行下手。到多即是一,那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通常我们所谓法身大士,他们才真正到「一多无碍,纯杂一如」,到这个境界。我们虽然是从一、一行,一行里确确实实含菩萨所修的万行。
一不是专一,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明了,这个一是任一。譬如我们讲「六度」,六度里任何一度都含摄其余的五度,无论哪一度;而六度是菩萨万行的纲领,所以每一度里面实在说,境界都是深广无尽,正是四弘誓愿里面所讲的法门无量,每一度里面都是无量法门。由此可知,任何一门都圆满含摄一切法门,这是《华严》境界。只要一门修成功,一切法门都圆满证得,学经也不例外。一部经学通了,一切经都通达,这就是「事事无碍义」。
「事事无碍」,实实在在讲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入不了《华严》境界,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法子生活在「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之中,原因是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并不是这个境界不存在,这个境界不现前,不是的。境界决定不会随我们念头转变,这一点我们要明了。境界永远是真实的、永远是不变的,这才叫真。这个真就是大经上讲的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极乐世界都是一真法界。我们见不到真实,是我们用妄心;如果我们用真心,你就见到这个境界就在眼前。
古大德无论宗门教下,宗门里面明心见性的人,教下大开圆解的人,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的,他们常讲「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就是证明他们见到一真,原来一真就在我们身边,没有离开我们一分一寸,没离开!障碍是产生在自己,不在外境。外境里面没有是非,外境里面没有好恶,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我们六根就接触到了,这是事实真相。诸佛如来教化一切众生没有别的,就是希望我们过真实的生活,不要过梦幻泡影、虚妄的生活。真实的生活就是佛菩萨,虚妄的生活是凡夫,凡夫跟佛菩萨实在讲也就是一念之差,真正让我们体会到几分,凡圣不隔毫端。《华严》特别将这些理事为我们显示的清楚明白。再看下一段:
【唯心现者。一切诸法真心所现。如大海水。举体成波。以一切法无非一心故。大小等相。随心回转。即入无碍。】
这一段最重要的是末后这一句,我们必须要明了,佛在经上给我们说的,『一切诸法』。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两句话是世尊在《华严经》上说的。因为说到「唯识所变」,所以法相唯识宗也将《华严》作为它本宗的根本经典。法相宗有六经十一论,这六经里就有《华严经》。「唯心所现」,这个心是『真心』,这个心就是讲的法性、真性、本性,名称虽然有很多,都是说一个意思。心是体,心性是一切万事万法的理体。有体一定就会现相,所以这个相是自然而现的,没有因缘,体一定现相。
佛在经上为了一切众生种种执著,有执著因缘的,有执著自然的,佛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非自然非因缘」,教我们一切都不要执著。相怎么生的?法尔如是。「法尔」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有体一定现相。可是这个相会变,体不会变。体是理,前面讲的,理是一个,这是纯。相就非常复杂,相就杂了。无量无边的事相都是一个性体变现出来的,体虽然不变,但是它相还在那里转变,这是什么回事情?佛告诉我们,相是唯识所变。
诸位一定要知道,相会不会消灭?不会的,只会转变而不会消灭。这个意思不太好懂,我们明明看到有生有灭,为什么说没有生灭?古大德用金与器来做个比较,说明这个现象。黄金,金是体,用金做成的器皿是相,我们说这个黄金,我不做一切相,那不做一切相,它还是有相。我们把黄金做成一尊佛像,金佛;如果将这个黄金熔化做成菩萨像,金菩萨。你们想想,黄金的相有没有消灭?没有,它从佛像变成菩萨像。那我什么都不想要了,什么都不想要,那个黄金一坨,那是一坨的相;你把它做成方块金条,那是长方形的相,它总有相,有体一定有相。
相是怎么转变的?转变特别是讲六道、十法界。六道、十法界的相是唯识所变,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随著妄想分别执著,那个相会转变,只是转变而已,决没有消失掉。如果这个相灭掉了,性也没有了,哪有这种道理!诸位如果对这些理跟事能够稍稍明白一些,我们就很放心了。为什么?没有生死!所谓生死就是「唯识所变」,再变一个相而已,这个相时间太久了,厌倦了,想换个新的。人生再美好,这个身会老化,老到不能动的时候,眼也花了、耳也聋了,六根都不利了,为什么不换个新的?世人都喜新厌旧。现代人都喜欢驾车,一部车驾了一、二年还算不错,很新!看到新的款式出来,他就想换个新的。我们这个身体用了几年也老旧了,为什么不喜欢换个新的,换个更好的身体?聪明人就能够领略到这个意义了。
最殊胜的身体,《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紫磨真金色身」,相好具足,永远不会衰退。我们为什么不去换这种身?怎么个换法?还是唯识所现,我们没见性,用念佛的方法求生净土,这个身舍掉之后,马上就换一个金刚不坏身;这个生活环境舍弃掉,换一个最美好的环境。问题你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情可能的,不是不可能,人人都可以办得到。所以一切法是「唯心所现」。
底下他举一个比喻,『如大海水』,「大海水」就比喻心现相。『举体成波』,那个水里面起了波浪,那个波就是唯识所变。不管那个波浪是大是小,没有离开水,离开水哪有波?『以一切法无非一心故』,心在哪里?心所现的相,相就是体,体就是相,我们如果问:你要黄金,金在哪里?器就是金,金就是器,哪一个器不是金?离了器皿,我们就找不到金,金就没有了,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我们要问:我们的本性在哪里?我们的真心在哪里?原来万事万法就是我们真心所现的。
所以宗门祖师大德来测验学人,也就像现在考试,面试问你:「会么?」学生一句言语、一个表态、一个动作,祖师认可了,这就是给他作证明,证明他开悟了,证明他见性了。《五灯会元》、《传灯录》里面所记载的都是这些公案。他们明白了、肯定了,虚尽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所以,对待一切众生平等的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是没有条件,无条件的关怀、爱护;不同凡夫。凡夫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他不知道,他在这里面起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身是我自己,那是我的亲人,那是我的冤家债主,他搞这些东西,他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人事物都是自性变现的。如果真的明白了,那个心量不一样,思想见解完全变了,这就叫超凡入圣,从凡夫的见解变成佛菩萨的见解,对於一切众生都是那样亲切平等的关怀爱护,无微不至,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
『大小等相,随心回转』,大而世界,小而微尘。下面讲的「随心」跟前面「唯心」不一样。前面「唯心」是真心,这个地方讲「随心」是妄心,就是识心,妄想、分别心,随这个心来转。譬如说,我们心量大了,知道虚空法界是一体,心量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的身相是大身。现在我们的心量很小,两个人都要闹别扭,都容纳不下,所以这个身量现得很小,「随心回转」。
通达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从此不再执著了,不再分别了,那你就无碍了。由此可知,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从妄想分别执著来的。最大的障碍是执著,中号的障碍是分别,小的障碍是妄想。所以,我们离开了执著就超越六道,六道的障碍非常非常严重!如果离开分别,你就超越十法界,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还是从分别心里变现出来,所以离开分别就没有十法界。如果离开妄想,就圆满成佛,一真法界里也就不会有四十一个位次,没有了。所以在一真法界里、华藏世界里,这四十一个位次,极乐世界里面四土三辈九品都是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它的四土三辈九品跟华藏世界四十一个位次意思相同。
所以这些妄想要是破掉了;妄想就是无明,破掉之后,圆满佛了,究竟果位现前了。所以这些事理,我们都明白、都通达,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就跟一切法身大士,那个境界虽然没有契入,相似有一点像。可见得华严境界,我们凡夫是可以能够体会得到的,也能得少分的气氛,少分气氛那就是不可思议的受用。请看讲义:
【法无定性。既唯心现。从缘而生。无有定性。性相俱离。小非定小。故能容太虚而有余。以同大之无外故。大非定大。故能入小尘而无间。以同小之无内故。是则等太虚之微尘。含如尘之广刹。有何难哉。】
这段文是给我们说明事事无碍的法界,这个境界实在说就在我们眼前,就是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而我们实在讲是愚昧无知。虽然在眼前,依旧不能够觉察,正是古人比喻的「当面错过」,我们不得受用,这个受用就是自在无碍的受用。我们看这段文的意思。
『法无定性』,法是指一切的法相,这个相是千变万化,这个变是刹那在变,并不是说,这一个现象隔多久的时间才起变化,不是的,刹那在变,所有一切万法都是刹那在变。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念头;念是思,就是我们讲的心,佛在四念处,这是基本的教学,给我们讲「观心无常」,这个心是妄心;一个念头灭,一个念头起,念头的起灭从来没有间断过。微细的念头,我们自己不知道,不觉知,我们能够觉知念头起、念头灭,很粗很粗的粗念我们能够觉察得到,微细的念头觉察不到。心指妄心,心是生灭心,外面的现象就是生灭相,为什么?相随心转,心在那里转变。所以「法无定性」,这个法包括心跟物都是属於法,一个字都代表了,心法、色法没有定性,统统都是唯心所现的。
『从缘而生,无有定性』。缘就是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是从这个变化的,所有一切的法相,心法、色法都是「从缘而生」,这个缘就是因、缘、果。有因有缘就现相,它不说因果,单说缘,缘重要,如果有因没有缘不现相,所以佛法叫缘生,它不说因生,它说缘生。由此可知,十法界的因我们都有。我们有作佛的因,哪是作佛的因?你念一句阿弥陀佛,那就是作佛的因;你念一句观音菩萨,你就是作菩萨的因。我们眼见佛像,耳听佛名,阿赖耶里头就有佛的种子。所以四圣法界的因,我们阿赖耶识里头具足;人天的业因,我们亦具足,这不用说的。畜生、饿鬼、地狱,我们的业因有没有?有!不但有,很多。贪爱是饿鬼的因,愚痴是畜生的因,瞋恚是地狱的因。这就是说明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法法具足,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样不具足,这因上有了。怎么样把这个境界的因变成果?这在缘。果就是果报,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果报,因要变成果报不能缺缘,缺缘永远不会现前。所以因要变成果,这个缘就重要了,缘是关键,所以佛讲缘生,不说因生说缘生,道理就在此地。
因缘果说一个一定有三个,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们要想作佛,念佛就作佛,我们阿赖耶识里有作佛的种子,现在念阿弥陀佛是缘,念念不间断、不夹杂,我这个缘的力量就强大,其他的缘我统统都断掉,我都不去念它,都把它断掉,只念这个缘,这个缘成熟了,果报现前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道理在此地。假如你不懂得作佛,你迷於现前五欲六尘的享受,天天贪图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你这是修的什么缘?贪!贪将来到哪里去?将来到饿鬼道,饿鬼道的依正庄严现前,你到那里去受报,去作鬼去了。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清楚、要明白,我们因不是没有,为什么不作佛?为什么一定要去作鬼?不学佛的人不明事理真相,那正是像经上讲的,我们不能怪他。我们接触到佛法,听到佛法,又肯发心修学,就要真干。真干就一定要作佛,作菩萨我们都不满意,我们一定要作佛,这才对得起释迦牟尼佛,才对得起阿弥陀佛,诸佛如来是叫我们作佛,不是叫我们作菩萨。这是「从缘而生,无有定性」。
『性相俱离』,性是真实的、是永恒不变的,不能够执著,不能够分别,也无法言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果你心里要有一个性,就坏了,哪来的性!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不得已而起这个名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不得已而建立这个名相,可千万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所以教我们要「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那个性你就见了,你就得道了。如果你稍稍有一点执著,这就是障碍,你就不能见性。这是佛法教学最困难的地方,又要用这些工具,又不能执著这些工具,这些名词术语,我们讲经说法教学不能不用它,但是又不能执著它,一执著,你就堕在名相里面,堕在名相就是古人讲的「死在字里行间」,你念死书不会开悟。怎么才开悟?「即相离相,离即同时,离即不二」,这个人开悟了,才有悟处。所以「性相俱离」,这就是讲性相都不可以执著。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十法界依正庄严相不去执著,性也不能执著;如果说对相不执著,对性执著,依旧见不了性。这个道理要懂得,对我们自己用功就有很大的帮助。
实在我们没有办法离开执著,这是凡夫的通病,佛说一切法没有别的,就是帮助我们打掉执著而已。凡夫执著有,佛讲空,讲一切皆空。讲空是什么意思?帮你有的执著打掉。可是我们凡夫不善学,听说佛讲空,一切有不执著了,又执著空,佛说空是对的,执著空,又糟糕了!执著空,佛没法子,再说一切法有,有是什么?有是叫你把执著空打掉。佛这么一说把我们说糊涂了,到底是空是有?於是佛讲个中道,说个中道又麻烦,又执著一个中道,这才糟糕,这凡夫难度;总要沾一边,他不能一切都不沾,这是难度之处,所以才说「中道不立,二边也不存」。可是凡夫听到佛这个说法,茫然无所措,这怎么办?没依靠了!这是佛法之难处,我们要懂得,要晓得它的真相,明了佛说法的真实义。
在我们这个境界里面确实是麻烦人,我们不是利根,佛眼睛看我们,难度的人、很麻烦的人,一定要找个依靠。你在这种状况之下,修净土是最好的,抓住阿弥陀佛不放就行了,依靠这个法门,你决定能往生。其他法门可不行,所有一切大乘法,你只要执著,你就不能成就。唯独净宗,这是净宗方便之处,你可以执著,执持名号,看看哪一个大乘法里头讲执著、执持,没有!一执著就坏了。唯独这个大乘法,这个不思议的法门,可以执持名号。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境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这都是执持名号人去往生的。
如果要不执著,连名号也不执著,他念不念?念,「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样的人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他是性相俱离。他念不念佛?念佛。拜不拜佛?拜佛。他念得很勤,拜得很勤,比我们还认真、还努力,他心地干净决没有执著,这样念佛的人,在净宗里面叫做理念,我们现在执著叫做事念。事念可以得事一心不乱,理念能得理一心不乱,我们是事念。事念成功的人,生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可是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这是希有难逢,虽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而他受用的境界跟实报土上上品往生的人没有差别。这是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里没有的、找不到的,尽虚空遍法界只有这一家没有分号,这是净宗的殊胜,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赞叹阿弥陀佛,不是赞叹别的,就是赞叹这一桩事情。古大德讲:「能令五乘,齐入报土」,五乘就是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平等同时都入实报庄严土,这是十方诸佛世界里没有的,它的道理就是此地「性相俱离」。性相俱离的人才能入报土,我们性相不离的人也能入报土,那就要靠阿弥陀佛,不靠阿弥陀佛没法子。
『小非定小,故能容太虚而有余』,你们能相信吗?其实这个事情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本身。我们的六根很小,我们的眼根,眼根瞳孔不大,虚空法界统统收在里面,这就是小能容大。「芥子纳须弥」,我们能信得过。我们的耳根,听觉那个神经很微小,四面八方的音声到里面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听觉的神经、视觉的神经,没有放大,外面的色身没有缩小,彼此能够相容,所以「小非定小,故能容太虚而有余」。道理在哪里?『以同大之无外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它平等了。这个境界不可思议,这是自性圆融具德,《华严经》上常讲的「圆融具德」,德是德用,样样是圆满的。
『大非定大,故能入小尘而无间。』外面境界很大,它能入小尘,为什么?因为它『同小之无内』。『是则等太虚之微尘,含如尘之广刹』,刹是刹土,大的,一尊佛教化区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微尘当中能含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十方诸佛刹土在哪里?一毛端,毛是汗毛,我们汗毛的尖端,里面容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诸佛刹土没缩小,我们这个毛端没放大,诸佛在这个毛端里转法轮,讲经说法,在这里广度众生。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毗卢遮那如来,看到诸佛菩萨,看到这些法身大士,无不如是,我们生起无限羡慕景仰之心,想想自己这个毛端是不是如此?一样的,没有两样,我们没有觉察。清凉大师给我们解释《华严经》,「大方广」,大就是自性的性体,方就是万象,森罗万象,广是德用。从相用上讲,他老人家给我们说「六相十玄」,十玄是不思议的境界,六相十玄就在事事物物之中,一微尘、一毛端具足六相十玄,虚空、法界、尘刹也具足六相十玄。我们何尝离开华藏世界?华藏的依正庄严就在我们眼前,就是我们六根接触的境界,可惜我们粗心大意,迷昧无知!请看讲义:
【如幻梦者。一切诸法。业幻所作。故一异无碍。】
这是从比喻上说,『如幻梦者』,这一句是总说。『一切诸法』,六道、十法界,净宗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业幻所作』的。业是造作,业就是唯识,不是真实的,所以《金刚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六道是有为法,这是我们没有问题的,我们都能够接受,都能够肯定。六道以外的四圣法界也是有为法,换句话说,它也是梦幻泡影,它也不是真实的,於是我们想到佛在经上所讲的,唯有一乘法有因有果,其余的三乘法有因没有果,这个意思我们能体会到几分。为什么?一乘法是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里,三乘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都在十法界里。为什么他在十法界?没有见性。所以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在《华严经》里面,他们的地位都在十信位。十信位的菩萨没见性,初住才见性,所以《华严》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从初住开始,初住是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脱离十法界。
我们从天台、从贤首教仪里面去观察,他们将这个果位分配比较,这一看就明白了。阿罗汉、辟支佛,他们的地位等於圆教七信位的菩萨,圆教七信位,七信位断见思烦恼。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佛,也就是藏教的佛、通教的佛等於九信位的菩萨、十信位的菩萨,没有到初住。在《华严经》里面,圆教十信跟初住是一个大的界线,初信位到六信位没有出三界,就是没有出六道,七信位到十信位没有出十法界,证得圆教初住,这才入一真法界,那就是真实的。所以十法界里面都是「业幻所作」,都不是真实的。
如果你要是离开了分别、执著,『一异无碍』。为什么它无碍?都是梦幻泡影,都是如露如电。《般若经》上所说的,都是不可得,不可得当然就一样了,就没有两样,哪里还会有障碍!相有理无,相有体无,要明白这个道理,要知道事实真相。所以佛才讲,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示现讲经说法,事实真相如何?佛说得好,「水月道场,梦中佛事」,他清楚,佛菩萨在这里干的、示现的是梦幻泡影,可见得他心里面一丝毫不沾染,不但不沾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他说了没有?没说!没说为什么说?看到众生有毛病才说,如果境界不现前,没有一句话好说。看到众生行善赞叹,有说;看到众生作恶劝告,有说;众生要不思善不思恶,佛是口挂墙壁,一句话没得说了。不是佛有意思说,佛没意思,佛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从来没有分别执著,他说什么。所以他所说的也叫缘生法,看到外面境界这个缘,随缘而说,这是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了解。再看底下这一段。
【如梦。论云。处梦谓经年。觉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
作梦,我们都有这个经验,都有作梦的经验。古人唐人笔记小说里面写的《黄粱梦》,这篇文章一般人都读过,我过去在学校读书,中学课本里面就采这个教材,传奇小说,我们把它当作寓言来读。梦中时间很短,可是在作梦的时候,没有感觉得时间短。以《黄粱梦》做比喻来说,他去读书,去参加考试,从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以后到作官,官做得不错,以后作到宰相,几十年。但是他毕竟是个凡夫,过去有人对他有恩的,他懂得报恩;对他有恶意的,他也懂得报复,恩怨分明,一直到老死,醒过来的时候才几分钟,在梦中已经过了几十年,梦醒了之后,蹲在旁边,还是一个穷秀才。『处梦谓经年』,醒来之后,须臾之间,这个地方明显的告诉我们,时间不是真实的。所以佛在经上说,无量劫可以浓缩为一刹那,一刹那也可以展开为无量劫,时间、空间都不是真实的,这个事实真相,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
天亲菩萨将一切法归纳为百法,这个归纳的做法,是佛在讲经说法里头常常用的,佛常用归纳的方法。弥勒菩萨将一切诸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在《瑜伽师地论》里所说的,说得详细。天亲菩萨看到这一部论典太大了,教诫初学不方便,所以将六百六十法再归纳为百法。百法里分为五大类,时间、空间都分配在不相应行法这一类。不相应行法是什么意思?它不属於心法,也不属於色法,也不属於心所法,但是它是从心心所色法里面生出来,虽生出来,与它们统统都不相应,要用现代的话来讲,是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事实,只是抽象概念而已,不是事实。我们对於空间的观念,对於时间的观念,只是一个抽象概念而已。
佛经是给我们讲真实法,所以经的一开端,六种成就讲一时,一时是给你讲真实法,讲真话,如给你讲年月日时,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对於真的东西往往很难接受,假的东西习惯了,习惯在虚幻当中,把假当作真实,佛讲真实反而不能相信。时分、方分如梦如幻,时空里面所有的一切法,哪一样是真的?我们要看破,要知道这里头没有一样是实在的;看破之后,你才能放下。今天为什么你放不下?为什么你日子过得这么苦?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你把这些幻相都当作真实,亏吃在这个地方,一切罪业、一切苦报都是从这里生起的,这是罪业苦报的根源。
佛有真实的智慧,无量的智慧,把我们众生的病根说出来,如果我们聪明,在这个地方觉悟了、明白了,我们的生活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游戏神通,自在随缘,那是何等的快乐!一切的受用照常,一切的分别、执著完全没有,这就是性相俱离。离不是事上离,是心上没有了,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的日子过得就真的幸福、真的美满,无论是顺境、逆境都自在,没有一样不自在。顺境自在,逆境假的,全是假的,顺境也是假的,逆境也是假的,都把它看成梦幻泡影就对了,而且时间短暂,如露如电。知道这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在梦幻泡影里面修真的,借假修真。我们要问:什么是真?一切不著是真。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虚妄相里面样样不执著,就叫做借假修真。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无论时间长短,我们离不开人事环境,离不开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是假的,正所谓是「梦中佛事,水月道场」。水月道场,你对道场还会有贪恋吗?还会有执著吗?没有了。知道是镜花水月,知道是梦幻泡影。做,做得很起劲,绝不懈怠,无有疲厌,身心清净,一尘不染。所以一般人也听说过「借假修真」,也会说借假修真,到底哪是假、哪是真?他没搞清楚!怎样借假修真,他不知道,他搞错了,意思错会了。我们在这些大乘经论里面,才真正明白佛所讲的义趣,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要想真正得到自在,真正得到美满,不是得不到,明了了,落实在生活上,你就得到了,你就能够从凡夫的生活圈圈里面超越,去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应化在世间那种自在游戏神通的生活。请看底下这一段:
【普贤行品云。了达诸世间。假名无有实】
这个世间全是假的不实在,弘一大师给我们写的六个字「世间如梦非实」,他老人家非常喜欢《华严经》,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
【众生及世界。如梦如光影。】
光是讲闪电,影是讲影像,都是不实在。
【于诸世间法。不生分别见。】
真正通达明了事实的真相,对於世间一切法就不会再分别,不会再执著。这个『见』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成见,就是执著,他不分别、不执著了。
【善离分别者。亦不见分别。】
这一句话要紧。我们不分别、不执著了,其实还执著一个不分别,还执著一个不执著;「我不分别了,我不执著了」,这一种不分别、不执著,这不善。真正善的,连这个不执著、不分别的念头都没有,那就真的是不分别、不执著。他还说「我不分别、不执著」,他没有离开分别执著,只可以说分别执著淡一点而已,所以这一句非常重要。
【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
『解』是明白,真正通达明白的人。『无量无数劫』,其实是一念。
【知念亦无念。如是见世间。】
『念亦无』,这样世间的真相你就见到了。『如是见世间』,就是明心见性,为什么?世间所有一切相是自性的相分,就见到性了,就见到诸法实相。
【无量诸国土。一念悉超越。经于无量劫。不动於本处。】
佛在经上所讲的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们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们能在一念之间,每一天都去游历、都去参访,供养诸佛,听佛说法,你看这个日子多么自在,这种生活多么充实,我们非常向往,所以只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种生活方式才能实现。不往生,那要入《华严》这一段所讲的境界,行!这个境界是什么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
「知念亦无念」,诸位晓得这是破无明,念是什么?念就是无明。破无明是法身大士,当然他们要在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的,不是下二土,十方无量无边刹土当然自在往来。虽『经于无量劫,不动於本处』,本处於十方是一不是二,这种境界就像现在的电视传播一样,全世界都在萤幕上看到了,你没有离开现场,虽没有离开现场,与十方地区统统都接触到了。请看讲义:
【十忍品云。】
这是《华严经》里面的一品。
【譬如梦中见。种种诸异相。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
在这几段里面,我们能够看到诸佛菩萨讲经说法,运用比喻的地方特别多,这些比喻帮助我们容易悟入,明了事实真相。佛在《金刚经》里面叮咛嘱咐我们,「应作如是观」,我们不能把佛的话忘记。当我们烦恼现前的时候,起心动念的时候,将这些经文反覆的念几遍,我们的心就平静下来。要知道起心动念就是生烦恼,顺境里面喜欢,喜欢是烦恼,并不是说烦恼一定是忧、悲、苦、恼,不是的,欢喜也是烦恼。我们失掉了真心,真心是平常心;平是平等,常是永恒不变,就是清净、平等、觉,那是我们的真心。不生烦恼,真心是清净平等觉。才动一念,心就像水一样起了波浪,波浪就不平,所以喜、怒、哀、乐都是烦恼,都让我们的心不平静。为什么会起心动念?不了解事实真相,才会有这个现象发生。
我们要学佛菩萨,佛菩萨度众生,示现跟我们凡夫一样的身相,应以什么身得度,他示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式说法,他用什么方式来表演。虽然跟我们凡夫和光同尘,而实际上完全不一样,他是表面跟我们现的一样,里面是如如不动。换句话说,他的心是清净平等觉,决定不像我们,我们的心不清净、不平等,迷而不觉。所以我们今天登台说法,比不上诸佛如来,什么原因比不上?心不一样,道理在此地。
道理明白了,真相搞清楚了,我们学佛学什么?在一切虚幻境界里面,不要起心动念。无论什么境界现前,一定要晓得梦幻泡影,与我们不相干,没事!如果用这样的心态来处事待人接物,就是住真实慧,你才看到一切众生迷惑颠倒,你自己清醒。他们没事生事、无事生事,这才叫可怜悯者;我们处这个境界生事无事,这就是「水月道场,梦中佛事」,生事无事;凡夫是无事生事。这些话都有相当的深度,如果冷静下来,细心的去体会,并不是不能懂,懂了之后真有受用。
我们是凡夫,无量劫来就迷惑颠倒,生生世世跟一切众生结的冤业不知道有多少,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几个知心的朋友!多少人恶意对待我们,你可不要见怪,不要埋怨人,为什么?自己造的业,你自己造的业,自己当然要承受这个果报。真正明白佛理的人,佛理就是真理,就是事实真相,谁明白?菩萨明白,佛明白,能一眼就看穿了,没事,善恶果报都没事。他在善的果报里面,没有乐受,他不动心,不起心动念;在恶的果报里面,没有苦受。你起心动念才有感受,才有苦乐的感受;你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没有受,没有受是正受,叫三昧。所以苦、乐、忧、喜、舍不是正受,不是正受就是不正常的享受,凡夫!凡夫、二乘、权教菩萨,他们的受都是不正常的感受;佛与大菩萨他们的受叫正受。正受里面没有苦、乐、忧、喜、舍,平等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正受。所以一定要晓得世间一切诸法是梦境,真的是梦幻泡影。『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人生确确实实是一场梦,我们明白了,要利用这个梦中超越梦境,脱离这个梦境要证得真实,这一生就有价值,所以有意义、有价值。再看底下这四首偈:
【偈云。譬如水中影。非内亦非外。】
内外也是一个执著,哪有内外?前面讲没有大小,「小非定小,大非定大」。没有内外,没有自他,没有人我,然后你才懂得一,一是真,有内外是二,大小是二,性相是二,二就不是一,二就入不了一真法界,你就不能明心见性;什么时候你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宗门里就是明心见性,我们念佛人是理一心不乱。什么时候你入不二,你就证得理一心。这是举个比喻说,『水中影』,镜中像,这个更明显,因为每一个人早晚都会照照镜子,你照镜子的时候,你就用观照的功夫,一看镜中的像是内还是外?是有还是无?镜中像非内非外、非有非无。所以说照镜子就是用功、就是修行,你天天干,你都不晓得用功,连你都不懂得佛法,佛法在哪里?真的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说得没错。
【菩萨求菩提。了世非世间。】
菩萨求无上菩提,明了世间即『非世间』,世间、非世间不二。
【不於世住出。如影现世间。入此甚深义。离垢悉明彻。】
我们现在一般人求的是什么?要出离世间。世间相是自性变现的,出离世间不就是出离本性了,哪有这种道理?我们现在一定要出离三界、要脱离六道轮回,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什么道理?这是我们没有办法在这个世间超越,也就是没有办法在现前这个环境明了事实真相,我们要换个修学的环境;换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自性变现的,没有离开自性,毗卢遮那如来的华藏世界也没有离开自性,我们这个世间地狱、饿鬼、畜生也没有离开自性,是一不是二。
但是你没有搞清楚、没有明白、没有觉悟,你的生活感受完全不相同;你要明白了,彻底搞清楚了,感受是一样的。无论在哪个境界里面,你的感受都是清净平等觉,你的感受都是法喜充满,具足无量功德,纵然在地狱也是具足无量功德。我们现在讲这是理事无碍,事事我们没有办法,我们还是要求出离;这是对法身大士讲的。所以法身大士常常可以说是没有间断示现在十方世界,哪个地方有缘,那里就示现,应以什么身示现,他就用什么身示现。像《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他对於这世间没有出、没有住、没有入,出、入、住都没有;有出入住就是还有分别、还有妄想。出入住没有了,真的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他才能够自在的应化。
在我们凡夫讲,菩萨了不起,随心所欲,这是我们用凡夫的心小看佛菩萨,为什么?佛菩萨还有心、还有欲,这不就糟了。我们讲随心所欲,我们有心有欲,佛菩萨没有,没有心、没有欲,所以他的感应不可思议。我们因为有心有欲,所以没有办法跟众生起广泛的感应,没有法子。顶多感应,我们在书上看到的,事实上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就是母子连心,虽然不在一起,如果有发生什么事故,他有感应,这就是有心有欲。
而佛菩萨跟十方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因为他没有心、没有欲。没有心、没有欲,他就没有障碍了,他这个心性就能够尽虚空遍法界,没有障碍。这些障碍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产生的。我们今天要学的、要修的,没有别的,除执著分别妄想而已。能除一分,智慧就开一分,与事实真相就接近一分;能除二分,就接近二分。分别执著分分除,不是一下就除得掉的,理上说一下除得掉,事上我们办不到。办不到怎么办?慢慢来,一定要干。「十忍品」里面,一定要有能够忍受,办不到也要办,这叫忍。不能不办,也就是说不能不放下,不能不看破,一定要这么去做法,自己才能有真实的受用。菩萨他们看破了,他们对於事实真相了解得太透彻了,知道世间相『如影现世间』,如梦幻泡影,所以在这里面没有住也没有出,出、入、住都没有。
『入此甚深义』,对於甚深的道理、事实真相,「入」是他明白了,彻底了解了,契入这个境界。『离垢悉明彻』,垢是污染,说到深处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垢,他在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圆满的般若智慧现前,哪有不明了的道理。「明彻」,《心经》里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十法界依正庄严把它归纳,不外乎五蕴,十法界依正庄严,你要讲它的真相就是五蕴,「五蕴皆空」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如梦幻泡影,了不可得,就是这个意思。虽然照见五蕴皆空,知道十法界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不舍本誓心。普照智慧灯。世间无边际。智入悉齐等。普化诸群生。令其舍众著。】
佛菩萨,我们凡夫觉得他伟大的地方,他了不起的地方,他大慈悲的地方,就是这一段所说的,他『不舍本誓心』。「本誓心」是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他成佛成菩萨脱离十法界,他这个誓愿没有舍弃,看到十法界里如梦如幻、颠颠倒倒的众生,他们还没有觉悟,觉悟的人一定帮助这些没有觉悟的人,所以时时刻刻示现在十法界,这就是「不舍本誓心」。『普照智慧灯』,以他圆满的智慧,照了『世间无边际』,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唯有这样的智慧能力,说法度众生才契机,才能收到真实的效果。
『智入悉齐等』,这就是随类现身,随类现身不是感情,是智慧。智无分别,情有分别,情跟智差别就在此地。慈悲跟世间讲的情爱,差别也在此地,关怀、照顾,全心全力的协助,这里头有分别、有执著就是情,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智。佛菩萨到十法界里、六道里面示现度众生,是智入不是情入,所以他永远住在清净平等觉。
『普化诸群生』,普是普遍、平等,教化一切众生。众生得度,那是看他的缘有没有成熟,成熟是完全接受佛的教诲,不打折扣,佛教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这个人这一生必定得度。缘没有成熟的,半生半熟的,喜欢学佛又不肯照做,对於佛的教诲,总是要跟他谈条件打折扣,所以这一生就不能成就了,跟佛结个法缘,来生再说。众生总是喜欢搞这些把戏,所以一生不能成就。但是佛呢?佛并不责怪他,佛要怪他,佛就有心了,佛就有情执了;佛不责怪,所以佛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来成就功德。那个功德,千经万论、千言万语,诸位要晓得只有一个字「著」。就是叫众生舍一切执著;换句话说,没有别的,就是叫你放下而已。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为什么?就是教我们放下。你说:我放下了。还要放下;我还放下?还要放下,只要你有放下的那个念头在,你就还要放下。到最后什么?最后一句话没有了,真放下了,没事了。你还有「我已经放下了」,你没放下,还要放下。诸位细细体会这个意思,这一段文你要是明白了,就晓得一切诸佛如来说的是什么,教化众生教的是什么,没有别的,舍执著而已,舍执著、舍分别、舍妄想。妄想分别执著舍掉了,你就是佛,你本来就成佛。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看讲义:
【一行为纯。万行为杂等。即事事无碍义。若一理为纯。万行为杂。即事理无碍。】
这是简单的为我们辨别,什么叫做理事无碍,什么叫做事事无碍。清凉大师这个说法很简单、很清楚,非常的难得。『无碍』的意思是纯杂无碍、一多无碍,正是经中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才是『无碍义』。『一行为纯』,一里面就含多,多里面一定也含一,但是在我们初学的这个阶段,必须要从一行下手。到多即是一,那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通常我们所谓法身大士,他们才真正到「一多无碍,纯杂一如」,到这个境界。我们虽然是从一、一行,一行里确确实实含菩萨所修的万行。
一不是专一,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明了,这个一是任一。譬如我们讲「六度」,六度里任何一度都含摄其余的五度,无论哪一度;而六度是菩萨万行的纲领,所以每一度里面实在说,境界都是深广无尽,正是四弘誓愿里面所讲的法门无量,每一度里面都是无量法门。由此可知,任何一门都圆满含摄一切法门,这是《华严》境界。只要一门修成功,一切法门都圆满证得,学经也不例外。一部经学通了,一切经都通达,这就是「事事无碍义」。
「事事无碍」,实实在在讲都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入不了《华严》境界,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法子生活在「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之中,原因是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并不是这个境界不存在,这个境界不现前,不是的。境界决定不会随我们念头转变,这一点我们要明了。境界永远是真实的、永远是不变的,这才叫真。这个真就是大经上讲的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极乐世界都是一真法界。我们见不到真实,是我们用妄心;如果我们用真心,你就见到这个境界就在眼前。
古大德无论宗门教下,宗门里面明心见性的人,教下大开圆解的人,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的,他们常讲「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就是证明他们见到一真,原来一真就在我们身边,没有离开我们一分一寸,没离开!障碍是产生在自己,不在外境。外境里面没有是非,外境里面没有好恶,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我们六根就接触到了,这是事实真相。诸佛如来教化一切众生没有别的,就是希望我们过真实的生活,不要过梦幻泡影、虚妄的生活。真实的生活就是佛菩萨,虚妄的生活是凡夫,凡夫跟佛菩萨实在讲也就是一念之差,真正让我们体会到几分,凡圣不隔毫端。《华严》特别将这些理事为我们显示的清楚明白。再看下一段:
【唯心现者。一切诸法真心所现。如大海水。举体成波。以一切法无非一心故。大小等相。随心回转。即入无碍。】
这一段最重要的是末后这一句,我们必须要明了,佛在经上给我们说的,『一切诸法』。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两句话是世尊在《华严经》上说的。因为说到「唯识所变」,所以法相唯识宗也将《华严》作为它本宗的根本经典。法相宗有六经十一论,这六经里就有《华严经》。「唯心所现」,这个心是『真心』,这个心就是讲的法性、真性、本性,名称虽然有很多,都是说一个意思。心是体,心性是一切万事万法的理体。有体一定就会现相,所以这个相是自然而现的,没有因缘,体一定现相。
佛在经上为了一切众生种种执著,有执著因缘的,有执著自然的,佛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非自然非因缘」,教我们一切都不要执著。相怎么生的?法尔如是。「法尔」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有体一定现相。可是这个相会变,体不会变。体是理,前面讲的,理是一个,这是纯。相就非常复杂,相就杂了。无量无边的事相都是一个性体变现出来的,体虽然不变,但是它相还在那里转变,这是什么回事情?佛告诉我们,相是唯识所变。
诸位一定要知道,相会不会消灭?不会的,只会转变而不会消灭。这个意思不太好懂,我们明明看到有生有灭,为什么说没有生灭?古大德用金与器来做个比较,说明这个现象。黄金,金是体,用金做成的器皿是相,我们说这个黄金,我不做一切相,那不做一切相,它还是有相。我们把黄金做成一尊佛像,金佛;如果将这个黄金熔化做成菩萨像,金菩萨。你们想想,黄金的相有没有消灭?没有,它从佛像变成菩萨像。那我什么都不想要了,什么都不想要,那个黄金一坨,那是一坨的相;你把它做成方块金条,那是长方形的相,它总有相,有体一定有相。
相是怎么转变的?转变特别是讲六道、十法界。六道、十法界的相是唯识所变,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随著妄想分别执著,那个相会转变,只是转变而已,决没有消失掉。如果这个相灭掉了,性也没有了,哪有这种道理!诸位如果对这些理跟事能够稍稍明白一些,我们就很放心了。为什么?没有生死!所谓生死就是「唯识所变」,再变一个相而已,这个相时间太久了,厌倦了,想换个新的。人生再美好,这个身会老化,老到不能动的时候,眼也花了、耳也聋了,六根都不利了,为什么不换个新的?世人都喜新厌旧。现代人都喜欢驾车,一部车驾了一、二年还算不错,很新!看到新的款式出来,他就想换个新的。我们这个身体用了几年也老旧了,为什么不喜欢换个新的,换个更好的身体?聪明人就能够领略到这个意义了。
最殊胜的身体,《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紫磨真金色身」,相好具足,永远不会衰退。我们为什么不去换这种身?怎么个换法?还是唯识所现,我们没见性,用念佛的方法求生净土,这个身舍掉之后,马上就换一个金刚不坏身;这个生活环境舍弃掉,换一个最美好的环境。问题你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情可能的,不是不可能,人人都可以办得到。所以一切法是「唯心所现」。
底下他举一个比喻,『如大海水』,「大海水」就比喻心现相。『举体成波』,那个水里面起了波浪,那个波就是唯识所变。不管那个波浪是大是小,没有离开水,离开水哪有波?『以一切法无非一心故』,心在哪里?心所现的相,相就是体,体就是相,我们如果问:你要黄金,金在哪里?器就是金,金就是器,哪一个器不是金?离了器皿,我们就找不到金,金就没有了,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我们要问:我们的本性在哪里?我们的真心在哪里?原来万事万法就是我们真心所现的。
所以宗门祖师大德来测验学人,也就像现在考试,面试问你:「会么?」学生一句言语、一个表态、一个动作,祖师认可了,这就是给他作证明,证明他开悟了,证明他见性了。《五灯会元》、《传灯录》里面所记载的都是这些公案。他们明白了、肯定了,虚尽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所以,对待一切众生平等的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是没有条件,无条件的关怀、爱护;不同凡夫。凡夫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他不知道,他在这里面起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身是我自己,那是我的亲人,那是我的冤家债主,他搞这些东西,他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人事物都是自性变现的。如果真的明白了,那个心量不一样,思想见解完全变了,这就叫超凡入圣,从凡夫的见解变成佛菩萨的见解,对於一切众生都是那样亲切平等的关怀爱护,无微不至,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
『大小等相,随心回转』,大而世界,小而微尘。下面讲的「随心」跟前面「唯心」不一样。前面「唯心」是真心,这个地方讲「随心」是妄心,就是识心,妄想、分别心,随这个心来转。譬如说,我们心量大了,知道虚空法界是一体,心量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的身相是大身。现在我们的心量很小,两个人都要闹别扭,都容纳不下,所以这个身量现得很小,「随心回转」。
通达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从此不再执著了,不再分别了,那你就无碍了。由此可知,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从妄想分别执著来的。最大的障碍是执著,中号的障碍是分别,小的障碍是妄想。所以,我们离开了执著就超越六道,六道的障碍非常非常严重!如果离开分别,你就超越十法界,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还是从分别心里变现出来,所以离开分别就没有十法界。如果离开妄想,就圆满成佛,一真法界里也就不会有四十一个位次,没有了。所以在一真法界里、华藏世界里,这四十一个位次,极乐世界里面四土三辈九品都是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它的四土三辈九品跟华藏世界四十一个位次意思相同。
所以这些妄想要是破掉了;妄想就是无明,破掉之后,圆满佛了,究竟果位现前了。所以这些事理,我们都明白、都通达,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就跟一切法身大士,那个境界虽然没有契入,相似有一点像。可见得华严境界,我们凡夫是可以能够体会得到的,也能得少分的气氛,少分气氛那就是不可思议的受用。请看讲义:
【法无定性。既唯心现。从缘而生。无有定性。性相俱离。小非定小。故能容太虚而有余。以同大之无外故。大非定大。故能入小尘而无间。以同小之无内故。是则等太虚之微尘。含如尘之广刹。有何难哉。】
这段文是给我们说明事事无碍的法界,这个境界实在说就在我们眼前,就是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而我们实在讲是愚昧无知。虽然在眼前,依旧不能够觉察,正是古人比喻的「当面错过」,我们不得受用,这个受用就是自在无碍的受用。我们看这段文的意思。
『法无定性』,法是指一切的法相,这个相是千变万化,这个变是刹那在变,并不是说,这一个现象隔多久的时间才起变化,不是的,刹那在变,所有一切万法都是刹那在变。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念头;念是思,就是我们讲的心,佛在四念处,这是基本的教学,给我们讲「观心无常」,这个心是妄心;一个念头灭,一个念头起,念头的起灭从来没有间断过。微细的念头,我们自己不知道,不觉知,我们能够觉知念头起、念头灭,很粗很粗的粗念我们能够觉察得到,微细的念头觉察不到。心指妄心,心是生灭心,外面的现象就是生灭相,为什么?相随心转,心在那里转变。所以「法无定性」,这个法包括心跟物都是属於法,一个字都代表了,心法、色法没有定性,统统都是唯心所现的。
『从缘而生,无有定性』。缘就是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是从这个变化的,所有一切的法相,心法、色法都是「从缘而生」,这个缘就是因、缘、果。有因有缘就现相,它不说因果,单说缘,缘重要,如果有因没有缘不现相,所以佛法叫缘生,它不说因生,它说缘生。由此可知,十法界的因我们都有。我们有作佛的因,哪是作佛的因?你念一句阿弥陀佛,那就是作佛的因;你念一句观音菩萨,你就是作菩萨的因。我们眼见佛像,耳听佛名,阿赖耶里头就有佛的种子。所以四圣法界的因,我们阿赖耶识里头具足;人天的业因,我们亦具足,这不用说的。畜生、饿鬼、地狱,我们的业因有没有?有!不但有,很多。贪爱是饿鬼的因,愚痴是畜生的因,瞋恚是地狱的因。这就是说明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法法具足,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样不具足,这因上有了。怎么样把这个境界的因变成果?这在缘。果就是果报,十法界依正庄严的果报,因要变成果报不能缺缘,缺缘永远不会现前。所以因要变成果,这个缘就重要了,缘是关键,所以佛讲缘生,不说因生说缘生,道理就在此地。
因缘果说一个一定有三个,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们要想作佛,念佛就作佛,我们阿赖耶识里有作佛的种子,现在念阿弥陀佛是缘,念念不间断、不夹杂,我这个缘的力量就强大,其他的缘我统统都断掉,我都不去念它,都把它断掉,只念这个缘,这个缘成熟了,果报现前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道理在此地。假如你不懂得作佛,你迷於现前五欲六尘的享受,天天贪图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你这是修的什么缘?贪!贪将来到哪里去?将来到饿鬼道,饿鬼道的依正庄严现前,你到那里去受报,去作鬼去了。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清楚、要明白,我们因不是没有,为什么不作佛?为什么一定要去作鬼?不学佛的人不明事理真相,那正是像经上讲的,我们不能怪他。我们接触到佛法,听到佛法,又肯发心修学,就要真干。真干就一定要作佛,作菩萨我们都不满意,我们一定要作佛,这才对得起释迦牟尼佛,才对得起阿弥陀佛,诸佛如来是叫我们作佛,不是叫我们作菩萨。这是「从缘而生,无有定性」。
『性相俱离』,性是真实的、是永恒不变的,不能够执著,不能够分别,也无法言说,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果你心里要有一个性,就坏了,哪来的性!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不得已而起这个名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不得已而建立这个名相,可千万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所以教我们要「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那个性你就见了,你就得道了。如果你稍稍有一点执著,这就是障碍,你就不能见性。这是佛法教学最困难的地方,又要用这些工具,又不能执著这些工具,这些名词术语,我们讲经说法教学不能不用它,但是又不能执著它,一执著,你就堕在名相里面,堕在名相就是古人讲的「死在字里行间」,你念死书不会开悟。怎么才开悟?「即相离相,离即同时,离即不二」,这个人开悟了,才有悟处。所以「性相俱离」,这就是讲性相都不可以执著。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十法界依正庄严相不去执著,性也不能执著;如果说对相不执著,对性执著,依旧见不了性。这个道理要懂得,对我们自己用功就有很大的帮助。
实在我们没有办法离开执著,这是凡夫的通病,佛说一切法没有别的,就是帮助我们打掉执著而已。凡夫执著有,佛讲空,讲一切皆空。讲空是什么意思?帮你有的执著打掉。可是我们凡夫不善学,听说佛讲空,一切有不执著了,又执著空,佛说空是对的,执著空,又糟糕了!执著空,佛没法子,再说一切法有,有是什么?有是叫你把执著空打掉。佛这么一说把我们说糊涂了,到底是空是有?於是佛讲个中道,说个中道又麻烦,又执著一个中道,这才糟糕,这凡夫难度;总要沾一边,他不能一切都不沾,这是难度之处,所以才说「中道不立,二边也不存」。可是凡夫听到佛这个说法,茫然无所措,这怎么办?没依靠了!这是佛法之难处,我们要懂得,要晓得它的真相,明了佛说法的真实义。
在我们这个境界里面确实是麻烦人,我们不是利根,佛眼睛看我们,难度的人、很麻烦的人,一定要找个依靠。你在这种状况之下,修净土是最好的,抓住阿弥陀佛不放就行了,依靠这个法门,你决定能往生。其他法门可不行,所有一切大乘法,你只要执著,你就不能成就。唯独净宗,这是净宗方便之处,你可以执著,执持名号,看看哪一个大乘法里头讲执著、执持,没有!一执著就坏了。唯独这个大乘法,这个不思议的法门,可以执持名号。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境界?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这都是执持名号人去往生的。
如果要不执著,连名号也不执著,他念不念?念,「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样的人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他是性相俱离。他念不念佛?念佛。拜不拜佛?拜佛。他念得很勤,拜得很勤,比我们还认真、还努力,他心地干净决没有执著,这样念佛的人,在净宗里面叫做理念,我们现在执著叫做事念。事念可以得事一心不乱,理念能得理一心不乱,我们是事念。事念成功的人,生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可是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这是希有难逢,虽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而他受用的境界跟实报土上上品往生的人没有差别。这是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里没有的、找不到的,尽虚空遍法界只有这一家没有分号,这是净宗的殊胜,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赞叹阿弥陀佛,不是赞叹别的,就是赞叹这一桩事情。古大德讲:「能令五乘,齐入报土」,五乘就是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平等同时都入实报庄严土,这是十方诸佛世界里没有的,它的道理就是此地「性相俱离」。性相俱离的人才能入报土,我们性相不离的人也能入报土,那就要靠阿弥陀佛,不靠阿弥陀佛没法子。
『小非定小,故能容太虚而有余』,你们能相信吗?其实这个事情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我们本身。我们的六根很小,我们的眼根,眼根瞳孔不大,虚空法界统统收在里面,这就是小能容大。「芥子纳须弥」,我们能信得过。我们的耳根,听觉那个神经很微小,四面八方的音声到里面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听觉的神经、视觉的神经,没有放大,外面的色身没有缩小,彼此能够相容,所以「小非定小,故能容太虚而有余」。道理在哪里?『以同大之无外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它平等了。这个境界不可思议,这是自性圆融具德,《华严经》上常讲的「圆融具德」,德是德用,样样是圆满的。
『大非定大,故能入小尘而无间。』外面境界很大,它能入小尘,为什么?因为它『同小之无内』。『是则等太虚之微尘,含如尘之广刹』,刹是刹土,大的,一尊佛教化区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微尘当中能含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十方诸佛刹土在哪里?一毛端,毛是汗毛,我们汗毛的尖端,里面容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诸佛刹土没缩小,我们这个毛端没放大,诸佛在这个毛端里转法轮,讲经说法,在这里广度众生。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毗卢遮那如来,看到诸佛菩萨,看到这些法身大士,无不如是,我们生起无限羡慕景仰之心,想想自己这个毛端是不是如此?一样的,没有两样,我们没有觉察。清凉大师给我们解释《华严经》,「大方广」,大就是自性的性体,方就是万象,森罗万象,广是德用。从相用上讲,他老人家给我们说「六相十玄」,十玄是不思议的境界,六相十玄就在事事物物之中,一微尘、一毛端具足六相十玄,虚空、法界、尘刹也具足六相十玄。我们何尝离开华藏世界?华藏的依正庄严就在我们眼前,就是我们六根接触的境界,可惜我们粗心大意,迷昧无知!请看讲义:
【如幻梦者。一切诸法。业幻所作。故一异无碍。】
这是从比喻上说,『如幻梦者』,这一句是总说。『一切诸法』,六道、十法界,净宗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业幻所作』的。业是造作,业就是唯识,不是真实的,所以《金刚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六道是有为法,这是我们没有问题的,我们都能够接受,都能够肯定。六道以外的四圣法界也是有为法,换句话说,它也是梦幻泡影,它也不是真实的,於是我们想到佛在经上所讲的,唯有一乘法有因有果,其余的三乘法有因没有果,这个意思我们能体会到几分。为什么?一乘法是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里,三乘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都在十法界里。为什么他在十法界?没有见性。所以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在《华严经》里面,他们的地位都在十信位。十信位的菩萨没见性,初住才见性,所以《华严》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从初住开始,初住是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脱离十法界。
我们从天台、从贤首教仪里面去观察,他们将这个果位分配比较,这一看就明白了。阿罗汉、辟支佛,他们的地位等於圆教七信位的菩萨,圆教七信位,七信位断见思烦恼。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佛,也就是藏教的佛、通教的佛等於九信位的菩萨、十信位的菩萨,没有到初住。在《华严经》里面,圆教十信跟初住是一个大的界线,初信位到六信位没有出三界,就是没有出六道,七信位到十信位没有出十法界,证得圆教初住,这才入一真法界,那就是真实的。所以十法界里面都是「业幻所作」,都不是真实的。
如果你要是离开了分别、执著,『一异无碍』。为什么它无碍?都是梦幻泡影,都是如露如电。《般若经》上所说的,都是不可得,不可得当然就一样了,就没有两样,哪里还会有障碍!相有理无,相有体无,要明白这个道理,要知道事实真相。所以佛才讲,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示现讲经说法,事实真相如何?佛说得好,「水月道场,梦中佛事」,他清楚,佛菩萨在这里干的、示现的是梦幻泡影,可见得他心里面一丝毫不沾染,不但不沾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他说了没有?没说!没说为什么说?看到众生有毛病才说,如果境界不现前,没有一句话好说。看到众生行善赞叹,有说;看到众生作恶劝告,有说;众生要不思善不思恶,佛是口挂墙壁,一句话没得说了。不是佛有意思说,佛没意思,佛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从来没有分别执著,他说什么。所以他所说的也叫缘生法,看到外面境界这个缘,随缘而说,这是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了解。再看底下这一段。
【如梦。论云。处梦谓经年。觉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
作梦,我们都有这个经验,都有作梦的经验。古人唐人笔记小说里面写的《黄粱梦》,这篇文章一般人都读过,我过去在学校读书,中学课本里面就采这个教材,传奇小说,我们把它当作寓言来读。梦中时间很短,可是在作梦的时候,没有感觉得时间短。以《黄粱梦》做比喻来说,他去读书,去参加考试,从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以后到作官,官做得不错,以后作到宰相,几十年。但是他毕竟是个凡夫,过去有人对他有恩的,他懂得报恩;对他有恶意的,他也懂得报复,恩怨分明,一直到老死,醒过来的时候才几分钟,在梦中已经过了几十年,梦醒了之后,蹲在旁边,还是一个穷秀才。『处梦谓经年』,醒来之后,须臾之间,这个地方明显的告诉我们,时间不是真实的。所以佛在经上说,无量劫可以浓缩为一刹那,一刹那也可以展开为无量劫,时间、空间都不是真实的,这个事实真相,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
天亲菩萨将一切法归纳为百法,这个归纳的做法,是佛在讲经说法里头常常用的,佛常用归纳的方法。弥勒菩萨将一切诸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在《瑜伽师地论》里所说的,说得详细。天亲菩萨看到这一部论典太大了,教诫初学不方便,所以将六百六十法再归纳为百法。百法里分为五大类,时间、空间都分配在不相应行法这一类。不相应行法是什么意思?它不属於心法,也不属於色法,也不属於心所法,但是它是从心心所色法里面生出来,虽生出来,与它们统统都不相应,要用现代的话来讲,是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事实,只是抽象概念而已,不是事实。我们对於空间的观念,对於时间的观念,只是一个抽象概念而已。
佛经是给我们讲真实法,所以经的一开端,六种成就讲一时,一时是给你讲真实法,讲真话,如给你讲年月日时,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对於真的东西往往很难接受,假的东西习惯了,习惯在虚幻当中,把假当作真实,佛讲真实反而不能相信。时分、方分如梦如幻,时空里面所有的一切法,哪一样是真的?我们要看破,要知道这里头没有一样是实在的;看破之后,你才能放下。今天为什么你放不下?为什么你日子过得这么苦?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你把这些幻相都当作真实,亏吃在这个地方,一切罪业、一切苦报都是从这里生起的,这是罪业苦报的根源。
佛有真实的智慧,无量的智慧,把我们众生的病根说出来,如果我们聪明,在这个地方觉悟了、明白了,我们的生活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游戏神通,自在随缘,那是何等的快乐!一切的受用照常,一切的分别、执著完全没有,这就是性相俱离。离不是事上离,是心上没有了,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的日子过得就真的幸福、真的美满,无论是顺境、逆境都自在,没有一样不自在。顺境自在,逆境假的,全是假的,顺境也是假的,逆境也是假的,都把它看成梦幻泡影就对了,而且时间短暂,如露如电。知道这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在梦幻泡影里面修真的,借假修真。我们要问:什么是真?一切不著是真。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虚妄相里面样样不执著,就叫做借假修真。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无论时间长短,我们离不开人事环境,离不开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是假的,正所谓是「梦中佛事,水月道场」。水月道场,你对道场还会有贪恋吗?还会有执著吗?没有了。知道是镜花水月,知道是梦幻泡影。做,做得很起劲,绝不懈怠,无有疲厌,身心清净,一尘不染。所以一般人也听说过「借假修真」,也会说借假修真,到底哪是假、哪是真?他没搞清楚!怎样借假修真,他不知道,他搞错了,意思错会了。我们在这些大乘经论里面,才真正明白佛所讲的义趣,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要想真正得到自在,真正得到美满,不是得不到,明了了,落实在生活上,你就得到了,你就能够从凡夫的生活圈圈里面超越,去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应化在世间那种自在游戏神通的生活。请看底下这一段:
【普贤行品云。了达诸世间。假名无有实】
这个世间全是假的不实在,弘一大师给我们写的六个字「世间如梦非实」,他老人家非常喜欢《华严经》,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
【众生及世界。如梦如光影。】
光是讲闪电,影是讲影像,都是不实在。
【于诸世间法。不生分别见。】
真正通达明了事实的真相,对於世间一切法就不会再分别,不会再执著。这个『见』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成见,就是执著,他不分别、不执著了。
【善离分别者。亦不见分别。】
这一句话要紧。我们不分别、不执著了,其实还执著一个不分别,还执著一个不执著;「我不分别了,我不执著了」,这一种不分别、不执著,这不善。真正善的,连这个不执著、不分别的念头都没有,那就真的是不分别、不执著。他还说「我不分别、不执著」,他没有离开分别执著,只可以说分别执著淡一点而已,所以这一句非常重要。
【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
『解』是明白,真正通达明白的人。『无量无数劫』,其实是一念。
【知念亦无念。如是见世间。】
『念亦无』,这样世间的真相你就见到了。『如是见世间』,就是明心见性,为什么?世间所有一切相是自性的相分,就见到性了,就见到诸法实相。
【无量诸国土。一念悉超越。经于无量劫。不动於本处。】
佛在经上所讲的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们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们能在一念之间,每一天都去游历、都去参访,供养诸佛,听佛说法,你看这个日子多么自在,这种生活多么充实,我们非常向往,所以只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种生活方式才能实现。不往生,那要入《华严》这一段所讲的境界,行!这个境界是什么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
「知念亦无念」,诸位晓得这是破无明,念是什么?念就是无明。破无明是法身大士,当然他们要在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的,不是下二土,十方无量无边刹土当然自在往来。虽『经于无量劫,不动於本处』,本处於十方是一不是二,这种境界就像现在的电视传播一样,全世界都在萤幕上看到了,你没有离开现场,虽没有离开现场,与十方地区统统都接触到了。请看讲义:
【十忍品云。】
这是《华严经》里面的一品。
【譬如梦中见。种种诸异相。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
在这几段里面,我们能够看到诸佛菩萨讲经说法,运用比喻的地方特别多,这些比喻帮助我们容易悟入,明了事实真相。佛在《金刚经》里面叮咛嘱咐我们,「应作如是观」,我们不能把佛的话忘记。当我们烦恼现前的时候,起心动念的时候,将这些经文反覆的念几遍,我们的心就平静下来。要知道起心动念就是生烦恼,顺境里面喜欢,喜欢是烦恼,并不是说烦恼一定是忧、悲、苦、恼,不是的,欢喜也是烦恼。我们失掉了真心,真心是平常心;平是平等,常是永恒不变,就是清净、平等、觉,那是我们的真心。不生烦恼,真心是清净平等觉。才动一念,心就像水一样起了波浪,波浪就不平,所以喜、怒、哀、乐都是烦恼,都让我们的心不平静。为什么会起心动念?不了解事实真相,才会有这个现象发生。
我们要学佛菩萨,佛菩萨度众生,示现跟我们凡夫一样的身相,应以什么身得度,他示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式说法,他用什么方式来表演。虽然跟我们凡夫和光同尘,而实际上完全不一样,他是表面跟我们现的一样,里面是如如不动。换句话说,他的心是清净平等觉,决定不像我们,我们的心不清净、不平等,迷而不觉。所以我们今天登台说法,比不上诸佛如来,什么原因比不上?心不一样,道理在此地。
道理明白了,真相搞清楚了,我们学佛学什么?在一切虚幻境界里面,不要起心动念。无论什么境界现前,一定要晓得梦幻泡影,与我们不相干,没事!如果用这样的心态来处事待人接物,就是住真实慧,你才看到一切众生迷惑颠倒,你自己清醒。他们没事生事、无事生事,这才叫可怜悯者;我们处这个境界生事无事,这就是「水月道场,梦中佛事」,生事无事;凡夫是无事生事。这些话都有相当的深度,如果冷静下来,细心的去体会,并不是不能懂,懂了之后真有受用。
我们是凡夫,无量劫来就迷惑颠倒,生生世世跟一切众生结的冤业不知道有多少,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几个知心的朋友!多少人恶意对待我们,你可不要见怪,不要埋怨人,为什么?自己造的业,你自己造的业,自己当然要承受这个果报。真正明白佛理的人,佛理就是真理,就是事实真相,谁明白?菩萨明白,佛明白,能一眼就看穿了,没事,善恶果报都没事。他在善的果报里面,没有乐受,他不动心,不起心动念;在恶的果报里面,没有苦受。你起心动念才有感受,才有苦乐的感受;你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没有受,没有受是正受,叫三昧。所以苦、乐、忧、喜、舍不是正受,不是正受就是不正常的享受,凡夫!凡夫、二乘、权教菩萨,他们的受都是不正常的感受;佛与大菩萨他们的受叫正受。正受里面没有苦、乐、忧、喜、舍,平等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正受。所以一定要晓得世间一切诸法是梦境,真的是梦幻泡影。『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人生确确实实是一场梦,我们明白了,要利用这个梦中超越梦境,脱离这个梦境要证得真实,这一生就有价值,所以有意义、有价值。再看底下这四首偈:
【偈云。譬如水中影。非内亦非外。】
内外也是一个执著,哪有内外?前面讲没有大小,「小非定小,大非定大」。没有内外,没有自他,没有人我,然后你才懂得一,一是真,有内外是二,大小是二,性相是二,二就不是一,二就入不了一真法界,你就不能明心见性;什么时候你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宗门里就是明心见性,我们念佛人是理一心不乱。什么时候你入不二,你就证得理一心。这是举个比喻说,『水中影』,镜中像,这个更明显,因为每一个人早晚都会照照镜子,你照镜子的时候,你就用观照的功夫,一看镜中的像是内还是外?是有还是无?镜中像非内非外、非有非无。所以说照镜子就是用功、就是修行,你天天干,你都不晓得用功,连你都不懂得佛法,佛法在哪里?真的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说得没错。
【菩萨求菩提。了世非世间。】
菩萨求无上菩提,明了世间即『非世间』,世间、非世间不二。
【不於世住出。如影现世间。入此甚深义。离垢悉明彻。】
我们现在一般人求的是什么?要出离世间。世间相是自性变现的,出离世间不就是出离本性了,哪有这种道理?我们现在一定要出离三界、要脱离六道轮回,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什么道理?这是我们没有办法在这个世间超越,也就是没有办法在现前这个环境明了事实真相,我们要换个修学的环境;换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自性变现的,没有离开自性,毗卢遮那如来的华藏世界也没有离开自性,我们这个世间地狱、饿鬼、畜生也没有离开自性,是一不是二。
但是你没有搞清楚、没有明白、没有觉悟,你的生活感受完全不相同;你要明白了,彻底搞清楚了,感受是一样的。无论在哪个境界里面,你的感受都是清净平等觉,你的感受都是法喜充满,具足无量功德,纵然在地狱也是具足无量功德。我们现在讲这是理事无碍,事事我们没有办法,我们还是要求出离;这是对法身大士讲的。所以法身大士常常可以说是没有间断示现在十方世界,哪个地方有缘,那里就示现,应以什么身示现,他就用什么身示现。像《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他对於这世间没有出、没有住、没有入,出、入、住都没有;有出入住就是还有分别、还有妄想。出入住没有了,真的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他才能够自在的应化。
在我们凡夫讲,菩萨了不起,随心所欲,这是我们用凡夫的心小看佛菩萨,为什么?佛菩萨还有心、还有欲,这不就糟了。我们讲随心所欲,我们有心有欲,佛菩萨没有,没有心、没有欲,所以他的感应不可思议。我们因为有心有欲,所以没有办法跟众生起广泛的感应,没有法子。顶多感应,我们在书上看到的,事实上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就是母子连心,虽然不在一起,如果有发生什么事故,他有感应,这就是有心有欲。
而佛菩萨跟十方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因为他没有心、没有欲。没有心、没有欲,他就没有障碍了,他这个心性就能够尽虚空遍法界,没有障碍。这些障碍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产生的。我们今天要学的、要修的,没有别的,除执著分别妄想而已。能除一分,智慧就开一分,与事实真相就接近一分;能除二分,就接近二分。分别执著分分除,不是一下就除得掉的,理上说一下除得掉,事上我们办不到。办不到怎么办?慢慢来,一定要干。「十忍品」里面,一定要有能够忍受,办不到也要办,这叫忍。不能不办,也就是说不能不放下,不能不看破,一定要这么去做法,自己才能有真实的受用。菩萨他们看破了,他们对於事实真相了解得太透彻了,知道世间相『如影现世间』,如梦幻泡影,所以在这里面没有住也没有出,出、入、住都没有。
『入此甚深义』,对於甚深的道理、事实真相,「入」是他明白了,彻底了解了,契入这个境界。『离垢悉明彻』,垢是污染,说到深处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垢,他在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圆满的般若智慧现前,哪有不明了的道理。「明彻」,《心经》里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十法界依正庄严把它归纳,不外乎五蕴,十法界依正庄严,你要讲它的真相就是五蕴,「五蕴皆空」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如梦幻泡影,了不可得,就是这个意思。虽然照见五蕴皆空,知道十法界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不舍本誓心。普照智慧灯。世间无边际。智入悉齐等。普化诸群生。令其舍众著。】
佛菩萨,我们凡夫觉得他伟大的地方,他了不起的地方,他大慈悲的地方,就是这一段所说的,他『不舍本誓心』。「本誓心」是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他成佛成菩萨脱离十法界,他这个誓愿没有舍弃,看到十法界里如梦如幻、颠颠倒倒的众生,他们还没有觉悟,觉悟的人一定帮助这些没有觉悟的人,所以时时刻刻示现在十法界,这就是「不舍本誓心」。『普照智慧灯』,以他圆满的智慧,照了『世间无边际』,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唯有这样的智慧能力,说法度众生才契机,才能收到真实的效果。
『智入悉齐等』,这就是随类现身,随类现身不是感情,是智慧。智无分别,情有分别,情跟智差别就在此地。慈悲跟世间讲的情爱,差别也在此地,关怀、照顾,全心全力的协助,这里头有分别、有执著就是情,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智。佛菩萨到十法界里、六道里面示现度众生,是智入不是情入,所以他永远住在清净平等觉。
『普化诸群生』,普是普遍、平等,教化一切众生。众生得度,那是看他的缘有没有成熟,成熟是完全接受佛的教诲,不打折扣,佛教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这个人这一生必定得度。缘没有成熟的,半生半熟的,喜欢学佛又不肯照做,对於佛的教诲,总是要跟他谈条件打折扣,所以这一生就不能成就了,跟佛结个法缘,来生再说。众生总是喜欢搞这些把戏,所以一生不能成就。但是佛呢?佛并不责怪他,佛要怪他,佛就有心了,佛就有情执了;佛不责怪,所以佛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来成就功德。那个功德,千经万论、千言万语,诸位要晓得只有一个字「著」。就是叫众生舍一切执著;换句话说,没有别的,就是叫你放下而已。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为什么?就是教我们放下。你说:我放下了。还要放下;我还放下?还要放下,只要你有放下的那个念头在,你就还要放下。到最后什么?最后一句话没有了,真放下了,没事了。你还有「我已经放下了」,你没放下,还要放下。诸位细细体会这个意思,这一段文你要是明白了,就晓得一切诸佛如来说的是什么,教化众生教的是什么,没有别的,舍执著而已,舍执著、舍分别、舍妄想。妄想分别执著舍掉了,你就是佛,你本来就成佛。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