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严经疏论节要研习报告 - (第十五集)
华严经疏论节要研习报告  (第十五集)  1997/10/2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6-0015

  请看讲义:

  【涅盘云。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智者了达。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不坏相故。有能所断即名为二。二而不二。说为内证。以能合所故。惑即如故。】

  向下几段都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义理虽然很深,如果我们能够稍有体会对修学会很有帮助。一般人修行最困难的就是看不破、放不下,不但障碍了果证,连悟门都被这两种堵塞,甚至於连往生净土都被障碍;由此可知,这些事实真相多少我们都要明白一些。

  这段是《涅盘经》上所说的,『明与无明』,明是智慧、是般若,诸佛菩萨所证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是明,般若智慧现前。无明是我们凡夫根本的迷惑,所有一切烦恼都是从它生起的,它是什么?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迷了,不明白,无明就是不明白。可是明与无明它的体是一个,不是两个,所以『其性无二』,性就是体性。换句话说,般若智慧之体能生智慧的,那是智慧之体;能生无明的是无明之体,能生智慧的体跟生无明的体是一个体,不是二体。

  『智者了达』,智者就是觉悟的人,佛觉悟了,菩萨觉悟了,阿罗汉也算觉悟了,但是没有能够破除无明。他们这些人懂得无明的性跟般若的性就是真如本性。所以我们迷,迷的什么?迷的是自性。一旦开悟了,悟什么?也是悟的自性,没有离开性,自性本身没有迷悟。为什么说它是真性?『不坏相故』。悟了不坏相,迷了也不坏相,迷、悟都不坏相。成佛、成菩萨,证得一真法界,十法界的相还在,没有说十法界的相没有了,依旧在。正所谓佛法不坏世间法,世间相常住。

  由此可知,境界所现的这些差别相,不因迷悟而有改变,这就是真性。为什么说它有二?因为有能断、有所断,能、所就是二。这在这里举一个例子说,这个二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相对,相对就是二,有大就有小,有长就有短,有明就有暗,这就叫二法。可是觉悟的人知道二就是不二,二是从相上讲的,不二是从体上讲的,从体性上讲的;性是不二,相里面有二。如果在相里面见性,也就是在二里面见到不二,这就叫『内证』。内证是什么?觉悟、大彻大悟。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教下里面讲大开圆解,念佛人讲证理一心不乱,这些都是叫内证。

  为什么叫内证?『以能合所故』,他知道通达能所是一不是二;知道『惑即如故』。惑是迷惑,是无明,前面讲是无明;如就是自性,就是明。换句话说,无明就是般若,所以佛在经上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生死跟涅盘是二,烦恼跟菩提是二。真正明白,『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不二是真谛,是讲的心性,二是讲的现相,相不离性,性不离相,相即是性,性即是相。这是在现相里面见性,这样的人在佛法里面就称之为菩萨;不但是菩萨,而且是法身大士,是大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他在一切万象之中受用自在,经中常用不可思议这一句话来形容他。

  佛与大菩萨们示现在六道,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应以什么方式得度,他就现什么方式,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实在讲,那个受用是跟凡夫完全不同。凡夫天天生烦恼,凡夫受苦,没有办法离开苦乐忧喜舍,天天在受苦。这些应化在世间的佛菩萨们,他们通达不二而二,二而不二,所以他们没有苦受,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他都没有,他得自在,我们经上常讲他们得到解脱,解脱的意思就在此。知道万法一如,性相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得大自在。我们如果要讲真善美慧,要讲幸福美满,不契入这个境界都叫做有名无实,契入这个境界才真正是幸福,真正是美满。请看底下一段:

  【智无自性。即是如体。无心存智。是曰证如。智即是如。如即是智。法界寂然曰如。寂而常照曰智。】

  这段文我们从后面两句讲起,比较好讲一点。什么叫智?什么叫如?先把这两个字的定义搞清楚。『法界寂然』叫如。法界,虚空法界无有不包,十法界包括在其中,这个法界是总说,一真法界也包含在其中。法界是什么样子?法界是寂然的,清净寂灭。《仁王经》上所讲的五种忍,最高层次的叫寂灭忍,寂灭忍下来一层是无生法忍,一般菩萨都是住在这个境界,证得无生法忍,这是大菩萨。佛比这个层次更高,知道法界它的真相是清净寂灭,这个意思后面还会讲到。

  不仅是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不生不灭,生灭是一不是二,这个境界还在无生法忍的境界。寂灭境界比这个还高一层,连生灭同时这一念都没有,有这一念还是妄念,这一念也没有,才叫真正寂灭,这个叫如。如是什么?就是真如本性。性体虽然常寂,它起作用,作用就是常照,照就是明了,清净寂灭里面并不是一无所知,这一点我们千万不能误会。如果把一无所知,一个念头都没有当作清净寂灭,那就坏了,这是误会,这不是真相。有一些修行人把这个境界错认了,这个境界是什么境界?无想天,在第四禅,也是相当深的定功,到第四禅无想天。把无想天那一种清净寂灭的样子,误以为是大涅盘,所以他修行到这个境界以为自己就成佛了,就证得大涅盘,其实是误会。为什么?虽然得清净寂灭的相,它没有作用,不生智慧,所以他这个境界是无明的境界,不是涅盘的境界,小乘涅盘都比他高明多了,这个完全是误会。

  可是这种境界我们在佛经里面读到,好像也有这么一点体会,如果事实现前恐怕我们自己也会误认为大涅盘。那怎么办?这是佛劝导我们要读诵大乘,大乘经不可以一天不读,大乘经典念得多、念得熟,这个境界现前可以来对照对照,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所以真正证得涅盘的境界,真正见性,必定是起一个作用,就是寂而常照,那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明了,没有一样不明了,过去、未来统统明了这叫智,般若智慧。智从哪里来的?从寂来的,说实在话,寂就是清净心,清净到极处就是寂的意思。清净到极处,它就生智慧,它起作用就是智慧。《金刚经》上佛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般若就起来了。有体一定有用,哪有说有体没有用,没这回事情。

  那么无想天有寂的样子,相似的样子,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什么作用?无明!对什么都不知道,它起这个作用。所以说真正的自性,它起明的作用。如果我们知道这个事实,境界现前我们就有能力辨别,不至於把路走错了。所以这是什么叫如、什么叫智。如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清净心到极处。智就是清净心的作用,就是自性的作用,所以般若智慧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

  我们回过头再看前面这个文就好讲了。『智无自性』,无自性的性就是真性,『即是如体』。如就是定,如就是清净心,如就是自性,就是真如本性。智从哪里来的?从真如本性里面生出来,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

  『无心存智,是曰证如』。如果你有心,心里面有个智,你就错了,你就迷了。为什么?著相,你还有分别、还有执著,真实智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才动一念执著,坏了。如果无心,不起一念分别执著,你这就叫证。「证如」就是宗门讲的见性,我们一般人讲的证果。为什么?因为『智即是如,如即是智』,智是起用,如是本体,体用不二,体就是用,用就是体,所以「智即是如,如即是智」。诸位,这个地方的深义,就是教给我们不二。《华严》称为大不思议经,《维摩》称为小不思议经,《维摩经》上教给我们入不二法门,这句话的意思深,也是修行的总纲领。

  我们今天一起心动念就落在二,所以起心动念就落二三,二三怎么说?二就是分别执著,这是二,一动念就落在二三。三就是心意识,阿赖耶、末那、意识,才动一念就把如如之智一变变成八识。八识是什么?八识就是如如之智,一个体,就是你才有一点点执著,性体就变成八识。这个变很难讲,不是体变,体不变;也不是智变,智也不变,什么变?无明变的。因为无明是虚妄,不是真实的,所以前面曾经讲「实性不坏相故」;假如它真的会变,那就坏相,不坏相。

  这个话我们还是不好懂,我们再说浅一点,到底变在哪里?是我们的观念上变了,也就是说我们对於事实真相看错、想错了,我们看错、我们想错,事实真相并没有错,它并没有变,而是我们自己想错、看错,那个变是在这里。八识五十一心所是这个变法,并不是真如本性般若真智变了,不是的,那个是永远不会变。不变才叫真,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会变,会变的是假。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细细的去观察,细细的去体会,自然就得受用,自然就会修行,功夫就会得力。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这两句话也是佛说的。佛说的意思很深,我们初学的凡夫往往随著自己的意思来测度如来的意思,这里面就很容易产生误会。不但我们有,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阿难尊者对这两句也是搞了误会。世尊问他:心在哪里?他答覆:世尊说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大概随著外面的法有生灭。这个解释就错了。此地讲的心意思很深,法是万法,一切万法。一切法世尊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华严》也是法相宗六经之一,《华严经》里面,讲到唯识的法相说得不少。

  这是跟我们说明整个宇宙现象的来源是从心生,心能现相,所现的相是实相,就是大乘经里面所讲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现,所以叫真,一真!十法界?十法界是唯识所变。佛这个地方的意思偏重在十法界里面说,十法界这个心就是识心,这个不是真心,这个心是识,识就是分别、妄想、执著。这个心一生起来种种法生,什么法?跟诸位说不是外面的万法,不是那个法,是什么法?烦恼,八万四千尘劳烦恼,这个法生起来。

  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生起来,这个东西生起来麻烦大了。大在什么地方?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境随心转」,这个心真心、妄心都包括在其中。真心生,法界就恢复到一真,那就是华藏世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就一真了。妄心生起来,外面境界就变成十法界,境随心转。所以我们这个世间人心善良的时候,没有一样不善,山河大地都善、都美,树木花草都善、都非常可爱,看到都生欢喜心。人心不善的时候,山河大地看到都很凶恶,树木花草看到都好像有毒,都很可怕。於是我们真正体会到,证实佛所讲的话没错,境界确确实实随心转变。

  上一个学期我们在此地讲经的时候,在新加坡海岸旁边去散散步,蓝天白云,那个景致多美。现在再走去?灰土土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境随心转,非常的明显。那么这个不好的境界能不能把它消灭,把它转成好境界?行!在心上转。心是根本,事相上面去转,那是枝末,标本兼治,转变业力、转变心理、转变环境就很快,效果也很快能够见到。所以这两句话我们如果明了了,你才懂得修行确确实实有好处,修行确确实实能转业力,凡夫确确实实能成佛,即使罪业极重,也确实能够念佛往生。你说为什么?这两句话就是理论的依据。再看下面一段:

  【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我们学佛最后的目的就是要证真如。『真如』就是本性,证真如就是明心见性,证真如就是明了自己本来面目;禅宗里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此地讲的真如。这一桩事情解决了,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世出世间一切问题总解决。真如,佛在此地告诉我们,有没有?有!不能说没有,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它变现出来的,它怎么会没有?它是能变,依正庄严是所变。能变的真性,它没有相,因为它没有相,所以它能够变现一切相,如果有相,它就不能变第二个相,它没有相,所以能变。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变?我们著了相,以为这个身就是自我,假如哪一天你能够突破这个迷关,知道这个身决定不是自我,这个身是我变的,你就能像孙悟空一样,千变万化。如果你执著这个身就是我,这个相就是我,你就不能变第二个相,就是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诸佛菩萨为什么能够随类现身?他知道心性没有相。

  『言说之极』,言说有相,不但言说有相,心思也有相,我们思惟、想像、研究也有相。凡是有相的都有个极限;换句话说,它有一定的范围,有一个极限。《无量寿经》告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得的是什么身相?「清虚之身,无极之体」。什么叫无极?无相,没有限量,无极是没有限量。所以你能够随类化身,尽虚空遍法界有感,你同时都能够应,你能够分无量无边身,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这是什么道理?无相。无相则能现一切相,无极就没有一切障碍。所以佛讲经,佛给我们示现都是有界限的,都是有极限的,极就是界限。佛不得已用这个方法叫方便法,希望我们在方便法里面能够体会真实,也就是突破方便,你就证得真实,你就见性。

  『因言遣言』,遣是离开,佛说法用言语,怎么样你才能够体会佛所讲的真实义?马鸣菩萨告诉我们,不著言说相,即言说而离言说,就是因言遣言。即分别而离分别,即名相而离名相。然后一切都离了,离到最后一个离不了,离不了的那就是真如。『真如体无有可遣』,就离不了。能够离的都是虚妄,都不是真实的。佛家常讲放下,再放下,你再问问:我都放下!还要放下;我统统都放下!还要放下;统统放下,你还没放下,这统统放下这个没放下。到完全放下,这一句话没有了,一个念头都没有,行!你已经见性,你已经契入真如。只要你还有个念头:我放下了;你决定没放下,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放下,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意思希望诸位能够体会到一些。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所以我们对於一切法可以受用。我们就以人身来做比喻,我们今天得人身,既然得人身那也像个人的样子,不能像木头,不能像石头,也要穿衣,也要吃饭,也要应酬,也要工作,也要接触种种的境界,但是要晓得种种现象皆是自性变现。法相宗里面说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实在说是半真半妄,第六意识以下纯粹是虚妄,没有丝毫真实,阿赖耶识是一半真一半妄,离开那个虚妄就是真实。真实,佛经里头还有一个名词叫庵摩罗识,那就是形容阿赖耶识真的那一部分。既然是阿赖耶识的相分,我们要离一切相,不是离阿赖耶的相分,是离末那以前心心所的相分。八识除了阿赖耶之外,阿赖耶的相分叫本质相,其他的相分叫带质相,不是真的是假的,影相。

  阿赖耶的相分是依他起,第七识以下七个识与识相应的五十一个心所,心心所都有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这四分里面,自证分跟证自证分是真的,那个不是假的,但是见分跟相分都是假的,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说这些相分。佛教我们离一切相是离这个相分,决定不是叫你离阿赖耶的相分,阿赖耶的相分你怎么离得了。这个意思很深,到以后我们会找一个时间专门来解释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我们修行实在说功夫很难得力。佛教给我们要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相怎么个离法?不知道!心心所里面这四分,见、相两分离了;即一切法,一切法是什么?自证分跟证自证分现前,那是真的,那就是一切法。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一切法皆真故,就是自性的相分。

  『亦无可立』,立是建立,你要想有所建立,那错了,无可立!为什么?『以一切法皆同如故』。这一句话就是《华严》上讲的唯心所现,这个心是真心,不是妄心,这个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所现的,不需要建立。世尊在楞严会上所宣说的「非因缘非自然」,此地这几句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一切法同如故,真如本性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到最后佛实在讲也没法子,想出一个名词「法尔如是」,法尔如是比自然这个意思更圆满。

  印度有一种自然外道,他们认为宇宙万法是自然而有,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它不是自然有的。佛说因缘生是破自然,是破这个自然外道。如果你要执著因缘生,又错了;因缘生,不错,是有一部分,是局部的,不是全体。正如同现代科学家往往发现一个定律,认为这是真理,可是再过一些年,后来一个科学家发现另外一个理论可以把它推翻。所以现代的科学家不敢说真理,不敢说定律是永恒不变,他们晓得过几年可能现在这个定律又被人家推翻,这个科技愈来愈进步。所以说因缘生的确可以涵盖一部分的现象,但是不是全体。尽虚空遍法界这个现象怎么来源?佛说法尔如是,这个就说得好,这个就是《楞严经》上讲的「非自然非因缘」,这个法尔如是也有不可思议的意思在。为什么佛这个说法「一切法皆如」。古大德用比喻,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从这个道理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一点。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不可说」就是言语道断,「不可念」就是心行处灭,这个念就是思惟,就是不可思议。不可说就是不可议,不可念就是不可思。你只要真正在一切法里头不思议,这就是刚才讲的,你真的放下,你在这一切法里头一念不生,彻底放下。彻底放下是什么境界?真如本性完全现前。这个时候所看到的,原来器就是金,金就是器,是一不是二;原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真如本性在哪里?拈一片树叶比一比,没错!拈一块瓦片比一比,没错!你看宗门里面公案里常常有这些显示,那是真的彻底放下。

  由此可知,什么叫做明心见性?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一念不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见性。这是把这个事情说穿,禅宗里头不说穿,让你去证,不给你说穿。我们这里说穿,说穿怎么样?你还是不能证得,为什么?你一天到晚还是在打妄想,连睡觉还作梦也打妄想。这个事情麻烦。什么时候叫我们一个念头不生?一念不生就成佛,所以『故名为真如』。到你一念不生,真如就现前。自己跟真如合成一体,万法跟真如也合成一体,真正所谓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是一不是二,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是一个真性。请看讲义:

  【智因如立。智体亦空。如假智明。本来常寂。】

  这是说明涅盘与菩提的关系。『智』是菩提,『如』是涅盘。佛用的名相用得很多,一桩事情用种种名相,佛的用意很深。为什么一桩事情立这么多名相?意思就是叫我们不要执著,一桩事情立一个名相很容易生执著,用意是破执著。如果用定、慧来说,「智」就是慧,「如」就是定,这个大家就更好懂一点。如是不生不灭,智是了了分明。智从哪里来?智从如来,没有如哪有智!这就是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禅定来。定是体,慧是用,你没有定,哪来的慧?所以智慧之体亦空,因为如,真如自性它没有相,六根都接触不到,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心都不能想,都想不到,六根接触不到,所以叫空。这个空,诸位要记住,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叫空,那你就完全讲错。这个空是有,真空不空,它明了。所以智体亦空,智体是真空。

  我们怎么晓得有真如本性的存在?怎么会知道?六根都接触不到,你怎么会知道?有智!『如假智明』,智一现前发现了,这个东西存在,你见到了,你证得了,这个见是见性。见性用什么见?真智般若,真智般若你才能见性,见性就是见到真如。真如是什么样子?『本来常寂』,永远是寂静,从来没有动过,永远是寂静,这是我们自己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是我们的自性。佛经里面讲这是我们的佛性,佛性跟自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这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本体,是万事万物的体性,万事万物的体性跟我们自己的自性是一个性,体性是一个不是两个。所以到你见了性之后,你的慈悲心自然就生起了。这个慈悲叫什么?叫同体大悲。你为什么会悲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自己自性变的,不是外面来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这个法是假设的,为什么?自性一定现一切法,一切法一定依自性而现起,这是法尔如是。所以你才生起同体大悲,万物与我是一体;这才能够遍施,普遍布施,无缘大慈。缘是条件,对於一切众生的爱护、关怀没有任何条件。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才生起,这个在佛门叫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从哪里来的?见性之后就生起来。你没有见性,你对於一切万事万物,你有分别,你有执著。所以大慈悲心是性德的作用,没见性这个作用决定生不起来。所以世间人的慈悲都是有条件,你为什么要关怀这个人?为什么要照顾这个人?他有条件的。佛菩萨无条件,因为他懂这个道理,他了解事实真相。

  这四句话实在讲,也就是暗示著万法一如,也显示我们修行的大方向、总原则。知道自己的心性是常寂,然后才晓得为什么要修定。我学佛我不修定不可以吗?为什么要修清净心?这才明白,不但要修,非修不可,你不修不能见性。我们今天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要用真诚心去念,真诚心就是清净心,就是定,念这句佛号就是慧,就是照。所以清净心念佛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与经上讲的这些原理原则自然相应。再看下一段:

  【法虽无量不出色心。离心心如。离色色如。则契心体离妄念矣。】

  话说得实在说得好,你看言语多么简单。这个就是宗门当中讲的明心见性,指导你怎么去见性。『法』是一切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诸法。这个法总包括一切人、事、物,都是法,这都是法相。佛把它总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个『色』,一个『心』。现代科学也是把它分成两大类,一个物质,一个精神,分为这两大类,统摄一切万法。可是佛用色、心两个字比现代人讲物质、精神高明得多,色、心的意思圆满,意思深广无尽。精神跟物质,换句话说,还是有界限,色心没有极限,这两个字用得好。

  离心心就如了。我们修行实在讲,无量无边的法门要归纳起来,也不外乎从这两门入,一个从心性入,一个从法相入,都可以明心见性。但是总原则都是看破、放下,放下就是离相,看破就是明了、明白了。你修心,性宗里面、禅宗里面,你要离心,离什么心?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心。如果用相宗的话来讲,诸位要是稍稍涉猎法相,我这一讲你就很好懂。离心就是离八识、五十一心所的见分,见分是心,离这个,那你就见性。心心所的四分,见分就是妄想,妄想分别执著就这个东西,你要把它舍掉;舍掉之后,自证分、证自证分现前,那是性,你就见性。这是一个明心见性的总枢纽。

  另外一个总枢纽就是从相,相是『离色色如』。离色是什么?见色性。色性跟心性是一个性,色性我们叫法性,心的性我们叫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你能够离这个相,也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的相分,你离了相分,你就见到色如,就见到色性。见性见色性,闻性闻声性,六根接触外面是六性,那不叫六根。交光法师在《楞严》注解里面提倡舍识用根,那个用根就是用根中之性,叫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睁开眼睛见不要用眼识见,眼识见的是见色尘,耳识闻的是闻声尘,这是凡夫,这才搞六道轮回。你能够一转过来,我用见性,那你就见色性,明心见性了。见性用见性见是明心,见到外面色,色是性,明心见性,你就懂了,什么叫明心,什么叫见性。我用闻性,闻性就是明,就是明心,闻外面声性就是见性,见了声性。明心见性四个字也不好讲,也不好懂,所以你要明了交光大师舍识用根这一层精义,明心见性你就完全明白。

  怎么个用法?过去有不少同修听我讲《楞严》,很喜欢学这个法门,来问我怎么样舍识用根?我就劝他老实念佛,我说这个法子交光法师说得没错,我们决定用不上。怎么用不上?这个法子我懂,我很清楚、很明白。什么叫见性见?第一念是见性见,我们张开眼睛看到外面情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不清楚、不明白,心里面确实还没有起心、还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见性见色性。可是到第二念,这个第一念跟第二念比刹那还要快,几乎是同时,第二念就起分别、就起执著,这个是花,这个是绿叶,这就完了,这就变成眼识见色尘,就不是见性。你怎么样能够在境界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保持第一念,永远不堕第二念,也就是说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连这四个不也没有,你才是真的。法子我懂得,我可以传给你,你去做去,你要做不到,那还是老实念佛好。我们依靠阿弥陀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做舍识用根的功夫。在我们这个世间,理上讲没错,事上讲太难了,我们的烦恼习气无量劫来多么严重,哪里一下就能断得掉,所以这个理与事我们都要清楚。这两种方法随便用一种都能成就。

  末后这个结论说,『则契心体离妄念矣』。「契」是契入,也就是我们讲的证得,用现在浅显的话,明白了,豁然大悟,叫大彻大悟。这一悟?妄念就没有了。妄念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就没有了。也就是说六根在六境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没有了,这叫「离妄念」。离妄念不是没有正念。什么叫正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叫正念,正念分明是这个意思。正念分明就是一切清楚明了,绝对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个境界叫做正念分明,可见得这个境界实实在在不容易。在净土宗里面讲正念分明,这个层次就讲得很低,你临命终时头脑很清楚,一句阿弥陀佛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间断,一句接著念一句,这就叫正念分明,这个方便多了,是我们一般人可以做得到。除了净宗之外,任何一个宗派、任何一个法门都要达到此地所讲的这个境界,你才算是有成就,否则的话就出不了三界,还得搞六道轮回。可见得难易不在法上,难易在我们自己的根性,法确实没有难易,确确实实是平等的。请看底下一段:

  【亡言者可与道合。虚怀者可与理通。冥心者可与真一。遣智者可与圣同。】

  这四句话不难懂,完全是功夫与境界。我们明白了,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与此相应就是正修、正行。『亡言』,没有言语,言语道断。没有言语不是叫你不说话,你不说话不变成哑巴?哑巴不就成佛,哪有这种道理!言语当中无言语才叫做真的「亡言」,这个事情难,不好搞了。那你就『与道合』,道是什么?还是一句老话,不二法门。有言跟无言是二,你就入不了道,跟道就合不了;有言语跟无言语是一,你跟道就相应,你就合了。合是什么?入不二法门,你就见性了。

  『虚怀者可与理通』,「虚怀」是什么?心里头干干净净就是清净心,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一尘不染。理是什么?理就是真如本性。你就通了,一切法都通了,这要用功夫,要真正与它相应,心里头什么东西都不能有。那么我们要不要读经?要不要去背诵?要不要把经典里面东西统统记住?如果都记住那你就不是虚怀,你这个心里乱七八糟东西太多了。告诉你经还是要读,名相术语还是要记,那怎么叫虚怀?记跟无记是一不是二,你才能与理通,这个味道你们慢慢去体会。现在初学的时候要努力去记,要努力去读,读了之后心地清清净净一尘不染,到用的时候自然就起来,不用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初学的时候努力好好下功夫,两个功夫都要用,一个就是要广学多闻,一个就是要修清净心,一尘不染,本来无一物,两个功夫同时用。到自己稍稍有一点契入的时候,你就知道得自在,所谓一经通则一切经通,都通达了,可见清净心重要。

  『冥心者可与真一』,「冥心」是寂静到极处,清净到极处,就是寂灭,你跟真如就合一。『遣智者可与圣同』,圣是佛菩萨,佛菩萨无知,般若无知,那就是佛菩萨。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时候无知。这个四句意思很深,细心去体会。请看讲义:

  【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在维摩会上释迦牟尼佛问大众,你们是怎样入不二法门?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明心见性。大家都说,个人都说出个人修学的方法。文殊菩萨也说了,说完之后还有个维摩居士在旁边,所以文殊就向维摩请教:该你了,你说说我们听听。维摩居士听了之后,默然,一句话不说;文殊菩萨赞叹:你才是真入不二法门。这个意思很深很深,实在讲可与前面一段这四句合起来参看。维摩确实做到了亡言、虚怀、冥心、遣智,真正是清净心中一法不立,显示怎样入不二法门。

  我们用功到底用个什么功?怎样功夫才能得力?现在人修行法门也挺多,归纳起来不外乎打坐、参禅、念佛、持咒,不外乎这几个法门,这是方法。不管用哪一个方法都要能够契入不二法门,你的功夫才得力。如果你还有二,你的功夫怎么会得力?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同修,我念佛念了好多年功夫不得力,打坐打了好多年还不能入定,原因在哪里?不明白这个原理,心里头常住二,这怎么能入得去?

  一定要懂得性相不二,理事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一切诸法皆不二。你果然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才会放下,纵然不能一下放下,那是习气,你会慢慢的放下。功夫真正得力的人,勇猛精进的人,说老实话他事上真的放下,还有放不下是什么?习气,习气实在是难断。但是习气碍事就不太大,也碍事,但是不像那个现行那个妨碍的严重。他确确实实在一生当中,在生活工作环境里面真正得清净自在,纵有习气他还是可以得清净自在,习气只是障碍著不能破无明而已,粗重的烦恼决定没有。

  所以维摩显示给我们看,维摩无言,维摩他也说法;维摩虚怀,他也常常责备人,连舍利弗、目犍连他都不放过,这里就显示出不二法门,心里面确实没有。这个东西不好懂,我们还从比喻当中让诸位细心去体会。入不二法门的人他们用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用镜子来比喻,有无同时。你看我们照镜子,镜子里面现个相,有没有?有。镜子里确实有没有相?没有。在这个镜子里面显示什么?有跟没有同时,不二!所以用心如镜。面对外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往来跟一般凡人没有两样,但是心里像镜子它不染污。不是说我们人离开了镜子就没有相,不离开它也没有,它要真有,我们离开它还有。

  所以我们要学镜子,每天早晨照镜子,晚上洗脸睡觉之前也照照镜子,你有没有想到我那个心要像个镜子,那你就是佛菩萨。镜子天天跟你说法,你都不懂,佛菩萨在哪里?在面前,当面错过。我们凡夫用心像什么东西,像照相机的底片,照一次马上就著相,再照一次又著相,照相机的底片只有一个相,我们这个阿赖耶识里头乱七八糟,不知道有多少相在里头,严重的污染。佛与大菩萨他们用心像镜子一样,无论森罗万象统统照进去,一尘不染,不但离去的时候不染,正在照的时候就不染,这就叫入不二法门。

  所以从今以后,你们在照镜子就要想到入不二法门,看看哪一天能入得进去,哪一天你的心像镜子一样,你就入不二法。入不二法门就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在《华严经》里面最低的位次圆初住的菩萨,契入这个法门决定见思、尘沙烦恼没有了,无明也要破几分,这个大乘法真的是善巧方便。所以你要是明了,会用功夫,真的也不难,就怕你不会用。不会用的原因就是迷惑、情执,就这两桩事情,你能够把情执舍去,清净心就生智慧,智慧生起你的迷惑就消除,智跟惑不二。智增长了,惑就消除。请看底下一段:

  【法华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方便即随他意语。真实即随自意语。又方便是三乘。真实是一乘。】

  这段是说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的善巧方便。他的善巧方便是依什么?依二谛,这就『开方便门』。目的都是要开示『真实相』,真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自性的体、相、作用。「方便」是随他意思说,换句话说,随著众生的知见而说叫做方便门。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程度不一样,程度高的佛就说高的法,程度低的佛就说低的法,这统统是随顺他说的。譬如在九法界里面,菩萨根性的人,佛随菩萨知见、随菩萨程度而说;声闻、缘觉根性,他就随声闻、缘觉根性程度而说;人天的根性就随人天见解而说;这叫方便门,「方便说」。真实说?那是如来亲证的境界,不是凡夫的知见,不是有情众生所见到,这个就是「真实说」,就是「随自意语」。

  『又方便是三乘』,佛给我们讲三乘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叫三乘;有的时候讲二乘,二乘是把声闻、缘觉合起来称为小乘,菩萨称为大乘,所以大、小二乘就是这里讲的三乘,开合不同。也有地方讲五乘,五乘有两个讲法。一个是把人、天合做一乘,人天乘,再把如来真实说,一乘,也当作一种说法,这就五乘。一乘、声闻、缘觉、菩萨、人天这五乘说法;另外一种说法,这个一佛乘不说,完全是方便,方便里面有五乘,有菩萨、声闻、缘觉、人乘、天乘。现在这个社会有不少人提倡人乘佛教,那就是五乘里面最低的人乘佛教,人乘佛教是要做一个明白人。

  在佛法里面,如果是用净业三福来说,人乘的基础要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那才是人乘佛法;来世还能保住人身,不会堕三恶道,这是人乘佛法。统统都叫做方便说。方便,经文一开端就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目的是要入真实。如果要不能够把大家带入真实,那就不叫方便,方便两个字讲不过去,所以方便后面必定契入真实。所以『真实是一乘』,一乘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换句话说,一定要超越十法界,方便是十法界里面,十法界之外一真法界是真实的。所以一切方便法都是诱导众生入一乘而已,这才是世尊真实的慈悲,真实的教诲,我们不能不明了。再看底下一段:

  【直显一乘如华严。】

  直截了当显示如来所证得的境界,《华严经》。

  【开权显实如法华。】

  《法华》是开,权就是方便;『开权』,过去所讲的都是善巧方便,都是方便法,这个时候从方便法引导大家入真实,这就是《法华经》。

  【会权归真如涅盘。】

  《涅盘经》是会权归实,会归以前所讲的方便法,归入真实。

  【斥权赞实如净名思益。】

  『净名』是《维摩经》,『思益』是《梵天思益经》,这个里面佛是呵斥小乘,责备小乘,赞叹大乘,赞叹菩萨。说这些小乘人堕在偏真涅盘,把偏真盘涅比作无为坑,堕在无为坑,焦芽败种,这是世尊在这些会上呵斥小乘,赞叹大菩萨,赞叹他们。

  【权实双明如诸般若。】

  这个里头有权、有实,《般若经》里头。

  【带权说实亦如般若。带实明权亦如般若。】

  《般若》佛讲了二十二年,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四十九年,《般若》几乎占了一半的时间,由此可知,《般若》在整个佛法里面,真正称得上是正宗分,是佛教化众生最重要的一个科目,主要的科目,内容非常丰富,经卷也比任何典籍丰富。《大般若经》有六百卷,这个里面权、实统统都说,正是清凉大师此地跟我们所说,权、实双明,带权说实,带实明权,在《般若》里头处处都可以见到。

  这一段是给我们剖析大乘经典里面的性质,佛在里面说了一些什么法门,我们明白了,读诵、受持自然就能得利益,不了解这些纲要,我们展卷之后无所适从,不知道佛在这里说些什么,你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特别是《华严》,《华严》是别教一乘,《法华》是同教一乘,同教,共同的同。同、别怎么说?这个辨别也很不容易,但是如果我们从自性体、相、用上来讲,就很容易辨别,这个也是说法的一个难处。譬如有许多人来问这些法相名词,法师:这同教一乘跟别教一乘怎么讲法?怎么个区别法?我们找古人这些注解都很难懂,我们自己看都不容易懂,你怎么能说得清楚?可是我们从自性体、相、作用上来讲就好懂,还是依据清凉大师所说的原理原则,我们把它变一个方法来讲。清凉大师说理事无碍就是同教一乘,事事无碍是别教一乘,那这个《华严》、《法华》就很容易看出来,《法华经》里面确实是理事无碍,《华严》是事事无碍。那么我们要用体、相、用三分来讲更清楚,理事无碍就是性相不二,性不碍相,相不碍性,这是一乘法,这是共同的。如果再加上作用,体、相、用一而三,三而一,真实没有障碍,那就是事事无碍。事事无碍是讲相跟作用,相跟用无碍;理事无碍是讲性跟相,性相无碍是一不是二;这个地方是讲相用是一不是二,这样来说我们就比较清楚多了。这个一切经典里面凡是讲到性相不二,相用无碍,那就是事事无碍,这才是别教一乘,究竟圆满的一乘法。如果没有讲到作用,只讲到体跟相无碍,这是属於同教一乘法,没有讲到事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才是真正得大自在。

  这一段我们特别把它节录下来,说明这一切大乘经里面最主要的中心思想,以后我们要是涉猎就不会迷失方向,对於自己研究、开解、修行,决定有很大的帮助。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