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论节要研习报告 (第十三集) 1997/10/1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6-0013
请看讲义:
【众生即佛性。佛性即众生。直以时异,有净不净。生之与性。二互相即。明有众生即有佛性矣。】
向下几段说到佛性,意思比较深。这在佛法里面,实在讲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如果我们对它有少分的明了,这对於我们自己修学就能够建立信心。佛性就是本性,经典里面常讲的自性、真如、第一义谛,这个名词有几十种之多,都是说的这桩事情。一桩事情为什么说几十个名称,自然有他的用意,也就是自性的体、相、作用无量无边,实在讲无量无边的名字,都没有办法将它的全体,完完整整的显示出来,所以佛用许多名称来说明它。用许多的名相还有一个用意,叫我们不要执著,执著就有过失,一桩事情用许多名称来讲,就是说明不用执著;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桩事情你才能真正见到,才能真正明白。
讲义当中第一句话讲众生,众生的范围非常之广,众是讲众缘,生是讲生起的现象。那我们就能够观察到,世出世间一切有情的众生,我们今天讲的动物,有感情的,无情的众生像植物、矿物,乃至於大自然当中种种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都不是偶然,都是许许多多的条件、因素俱会的时候,才发生这么多的现象,所以这些现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这就叫做众生,可见得佛经里面讲的众生,范围非常非常之广。众生就是佛性,众缘和合生起的是现象。相依什么生起?总有一个生起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性,性就是本体,现代哲学里面的术语,叫做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万有是从这个地方发生的,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性虽然它是无生,但是它能生所有一切现象,这个众生是它所生,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众生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众生。
於是我们稍稍明了,禅宗里面,古来这些大德在测验学生,学生有没有开悟?有没有见性?老师往往就出一些题目让他来答覆,就如同我们现在考试口试,不是笔试,口试。老师出个题目来问:「性在那里?你会么?」这个都是我们在宗门语录里面常常看到,老师出题的这些词令。学生听了之后,答覆是各个不相同,但是都能得到老师的首肯,老师点点头没错。随便答一句话,随便拈一物,无不是性,那是真正的契入。契入自性之后,心地一定是清净平等,不再有妄念,这是真正见道。
由此可知,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从那里来的?从无明来的。什么叫无明?不知道众生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众生,不晓得这个道理,不晓得这个事实,那就叫无明。有无明才会有妄想,才会有分别,才会有执著。明心见性就是把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从这个角度来观察,那正是佛在大经上所讲,哪一个众生不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实在讲,他本来就是佛,还有什么成不成?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有情众生本来是佛,无情众生也同圆种智,这是世尊在《华严经》上说的。
为什么会有十法界这个现象?下面说了,『直以时异,有净不净』,原因在此地。「时」从那里来的?「时」从无明里面生起来,我们现在人讲抽象的概念,没有事实。所以时间跟空间都不是真的,都是虚假的,这一句话很不容易懂。我们明明有昨天、有今天、有明天,这不就是三世;昨天过去世,今天现在世,明天未来世,明明有三际,明明有十方,今天人所讲的时间与空间,怎么说时间跟空间是虚妄、是不实在的?这个意思大家要一下会不过来,我们举一个比喻来说,你们有没有作梦的经验?我们都作过梦,有人一天晚上做好几个梦,当你梦醒的时候,你想想你梦中有没有时间、有没有空间?有!梦里头确实有时间也有空间,醒来之后,那个时间、空间到哪里去了?还是佛说的有道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时间跟空间也是梦幻泡影。
因此,佛在《华严经》里面,才讲「念劫圆融」,一念可以把它展开为无量劫,无量劫可以把它浓缩成一念。如果时间是真的,怎么可以延促同时?就做不到了!空间讲十方,十方如果是真的,那就真的有距离,那就真的很遥远,怎么可以把极乐世界拉到我们面前?怎么可以把我们同时现在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如果空间是真的,那是决定做不到。空间不是真的,所以就没有距离,十万亿佛国土就在眼前。我们一念顷、一弹指就可以遍历十方诸佛刹土,《无量寿经》、《弥陀经》上都是这么说的。
由此可知,时分跟方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时间跟空间,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这个概念之发生,就是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我们在这个里面,起了分别,起了执著,所以它是从分别、执著里面,生起的现象,这个现象也叫众生;时间也是众生,空间也是众生。众生之本体就是佛性,经上也称作法性,佛性、法性、自性、真性都是一桩事情。
我们现在迷了,迷的时间太久太长,虽然闻到佛法,一下还醒不过来,还觉悟不过来,这就是有时间的不同,於是有净有不净。净与不净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所以佛讲这个话多半是用比较。譬如在六道里面,三善道跟三恶道比较,三恶道就不净,三善道就清净;三善道跟声闻、缘觉比较,三善道不净,缘觉、声闻就清净;缘觉声闻跟菩萨比较,缘觉声闻不净,菩萨清净;菩萨跟佛比较,佛清净,菩萨不净;净与不净是从比较上来说。这也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来的。明了之后就没有过失,怎么没有过失?净是自性,染也是自性;菩萨、声闻、缘觉是佛性,饿鬼、地狱、畜生也是佛性,你的心就平等了,不再有妄想、分别、执著,然后放眼观这个世间,世间的真相你就明了了。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都是由於妄想、分别、执著而生。妄想、分别、执著是虚妄,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虚幻,不是真实。正如《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有什么障碍呢?没有障碍,这才能契入《华严经》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入这个境界。
所以末后的结论,『生之与性,二互相即』,决定离不开。大经上常讲的体、相、用,相、用就是众生,体就是佛性,这是一而三,三而一,不能够分割,不能够离开。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作用也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作用;离开了佛性,相也没有了,用也没有了。所以相、用都是依佛性而起,说一就是三,说三就是一,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也要渐渐体会到这个事实真相,宗门修行的大德,明心见性就是对这个事实明白了,他会了。我们今天根性不利,虽然闻了佛的教诲,也能够体会到几分,但是这个境界不能契入。不能契入没有关系,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久而久之自自然然就相应,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只要你能够老实念,就能够收到效果。下面这段说:
【佛性有二。一者理性。二者行性。】
实在讲,佛性只有一,哪有二?一是真实说,二是方便说。为什么说二?因为佛在经上有这么一句话,「一阐提没有佛性」,一阐提是不是众生?是众生。众生怎么没有佛性?众生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众生。为什么说众生没有佛性?为了找这句话的理论根据,所以才方便说『佛性有二』。这个二,一个是理上的佛性,一个是事上的佛性,这个『行』就是事。
【理性定有。】
从理上来讲,一切众生有佛性,决定有。
【行性或无。】
行是什么?迷了。迷了不是没有理性,迷了见不到理性,像我们现在在迷,我们见不到佛性。有没有?当然有,哪个众生没有佛性?那我们现在能不能说是佛?不是,我们是迷惑颠倒的众生。我们有佛性,为什么叫我们做迷惑颠倒的众生?那就是因为我们见不到佛性。佛性万德万能,我们今天德能都没有,迷失了。所以说『行性或无』,行性就是讲佛性里面的一分觉义,佛性是觉,你现在不觉。从这个地方说,或者是无了。
【涅盘云。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即是行性。】
这是佛在方等会,在般若会里面,他老人家都常这样说,一阐提没有佛性,一阐提不能成佛。一阐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没有善根的人,一阐提翻作没有善根的人,断了善根的人称为一阐提。所以说,一阐提的人不能作佛,这是佛常说的。但是佛在末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真的,告诉大家一阐提也有佛性,一阐提也能作佛。所以为什么佛教里面常讲「成佛的法华」,难道别的经不能成佛,一定《法华》成佛吗?别的经里面,佛说哪些人可以成佛,哪些人不能成佛,有成佛、有不能成佛。法华会上统统都能成佛,所以才叫它成佛的法华。法华会上佛讲真话,一阐提也能成佛。那么佛从前讲的有没有错呢?也没讲错,是他的方便说,那是讲行性,他迷的太深,很不容易觉悟。但是迷的再深,给他很长的时间,他也会慢慢醒过来、也会觉悟。下面说:
【或有佛性。二人俱有。即是理性。】
这是法华会上说的。法华会上讲的佛性一阐提也有,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对我们学佛成佛就有坚定的信心。换句话说,我们自己本来是佛,本来是佛,那你要作佛还有什么难处?你本来不是佛,你想作佛就难了;你本来是佛,那你作佛就不难。所以法相唯识里面告诉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情识里面,就是我们现在人讲心里头,佛家的术语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面含藏一切种子,统统具足,也就是说成佛的种子我们有,菩萨的种子也有,声闻、缘觉乃至到阿鼻地狱的种子,我们统统有。我们的心就是起心动念这个心,像个仓库一样,里面什么样东西都有,这就是因,因都具足。这个因要变成事实叫起现行,那要靠什么?靠缘;因、缘具足了,它就起现行,就成为事实。现在我们希望哪一个缘成熟?念佛就是作佛的缘成熟,我们每天念佛就是起心动念作佛,本来是佛,现在又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请看讲义:
【依於理性明其等有。故云凡是有心定当作佛。不言凡是有行定当作佛。】
可见得,佛在一乘了义大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定当作佛』是从理上说,也正如净宗里面所说的决定得生,决定得生净土是从理上说的。念佛的人只要你在这一生当中,曾经念过一句阿弥陀佛,你就决定得生净土,这从理上讲的。是不是这一生能往生?那靠不住。从理上讲的。你要晓得这个道理,我们看到就欢喜,为什么?你看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外道教徒,他一看到我们身上穿的T恤,南无阿弥陀佛,那个眼睛一看,照进去了,他将来决定往生。听我们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他听到耳朵里面去了,他不听也不行,他已经听进去了;我们就明了,他将来决定往生,这从理上讲。什么时候往生?要等他什么时候遇到缘,遇到缘,他真正依照经典方法来修行,具足信、愿、行,哪一天具足,哪一天他就往生。
所以我们在座的可以讲都是莲池海会的同修,都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只是到极乐世界有先后不同,有人先去,有人后来,决定得生,给我们充满了信心。今天我们在此地这一会,因缘具足,希有难逢,也许我们大众当中,这一生当中还不能往生,原因在哪里?原因对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还贪恋,还放不下,那么你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时间就晚一点,要迟一点。如果我们对这个世间真的统统放下,看到没有味道,感到真正乏味,不想在这里再住,想早一点去,你这一生就决定得生。一定要生净土,不要再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太苦了,我们已经搞的时间太久了,还不觉悟,还干这种傻事吗?
六道里面,贪爱是饿鬼道,诸位要晓得,饿鬼道的业因就是贪爱。我们心里面有这么一分贪爱,对外头境界再起贪爱的念头,那你就被鬼道拉去,作鬼去了。瞋恨是地狱,愚痴是畜生。愚痴就是对於世出世间法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哪个是邪、哪个是正,哪些是是、哪些是非,搞不清楚,是非善恶他搞不清楚,这是愚痴;愚痴是畜生道。五戒十善是人道,十善、四无量心是天道。如果真的看穿了,真的看透了,对於六道里面就没有贪恋,自自然然希望我们这一生能够出离。
出离六道,特别是用念佛这个方法,念佛这个方法不但是离六道,同时离十法界,非常不可思议。离开六道、十法界,我们的生活空间就无穷大,十方一切世界真正是随心所欲,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我们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曾经住过,都有一些相识的老朋友,甚至於过去生中还做过家亲眷属,现在都不知道,都忘得一干二净。
可是经上告诉我们,你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你的智慧就现前,无量劫之前的事情,你就统统都记得、都明白。所以哪一方世界,你还有一些老朋友想去看他,随时都可以去。你去看他,他不认识你,你认识他,他跟你有缘,你去跟他说法,他就喜欢听。没有缘的,说得再好,不喜欢听;有缘的,说得不好,也喜欢听,缘分!所以你就可以随时随地应化到十方世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像观音菩萨一样三十二应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示现什么身。那个时候,尽管在十方世界去游历,那是菩萨身分,游戏神通,通达过去、现在、未来,一点都不迷惑,你说多么自在,那个多快乐!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一般大众非常羡慕这个世间一些有福报的人,哪些人有福报?第一个他有钱,有财富;第二个他有闲,他不要做事情,天天去游览、去观光旅游,这个有福报!所以他得有两个条件,有钱天天还忙碌没用处,他不能去游玩。又有钱、又有闲、又不要工作,他在这个世界干什么?每一天去旅行,到处去游历、去观光。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两样福报就得到,又有钱是又有闲。我们到哪里去旅游?不到地球上,尽虚空遍法界,随著我们的意思去旅游,你说那个多自在!
到西方极乐世界,见性是没话说,纵然没有见性,我们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阿弥陀佛福报最大,我们享他的福。在世间这两桩事情一般人没有法子求得到,我们一到极乐世界就求到,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有享受不尽的财富,有无量无边的智慧。你到那里去做什么?天天去观光旅游,没别的事情做,过这种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我们今天真的可以说垂手可得,只要你在《无量寿经》上,多下一点功夫,我们这一生可以得到。
所以这段经文确实给我们修学,带来了无比的信心。这是经上说这个话,『凡是有心,定当作佛』。凡是念一句阿弥陀佛,决定往生净土,这是从理性上讲,不是从行性上说。『不言凡是有行,定当作佛。』不是这个说法。说明佛在经论里面,讲经说法有他的权巧方便。底下这一段很好,给我们说明众生遇缘不同,所以他的果报就不一样,这个里面的道理很深,我们要细心的去体会。请看底下这一段;
【众生遇缘,熏习三乘种性】
这个『三乘』是小乘、中乘、大乘,小乘是声闻,中乘是缘觉,大乘是菩萨,都是『熏习』成就的现象。
【及不定无性,故有五耳。】
所以一共有五种,这是佛在经上讲五种的根性,不同的根性,五种不同根性都是熏习而成,我们中国人所讲习惯成自然,是习惯而成,所以这个性是习性,不是本性。在《论语》里面,甚至於在《三字经》里面,这是中国古时候教小学,教小朋友的,启蒙的。《三字经》一开头,「人之初,性本善」。性是不是本善?不是的,性本善是孟子所讲。而荀子他不赞成这个说法,他说「人之初,性本恶」。你看贤人比圣人智慧就差一等,孔老夫子不是这个说法,孔老夫子怎么讲?「人之初,性相近」。这个说得高明,「性相近,习相远」。所以讲性善、性恶,习性!他的习惯,这个拉远了,距离拉远了。所以前面讲的佛性是真性,性相近,大家都一样,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众生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众生。为什么变成五种性呢?那是习相远,这是习惯变成的。
【习近声闻。成声闻定性。】
常常跟小乘人接触,他就变成小乘根性。
【习近缘觉。成缘觉定性。】
缘觉是中乘,常常跟这些人在一块,他就变成缘觉定性。
【习近菩萨。成菩萨定性。】
他就成了菩萨定性。
【习近三乘。成不定性。】
他三种人都接触,他就变成不定性的根性。
【不习近三乘。成无性。】
如果说根本不接触三乘人,他就变成『无性』。无性就是对於佛法根本就不接触,根本不会起一个念头想去学佛。这个地方这几句话意思很深很深,我们把这段文念完。
【卒难教化。】
无性的人佛没有办法教,因为他不想接触佛法,没有意愿接触佛法。
【故知熏习成五种性。】
最后这一句是总结,五种根性是熏习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如何把它落实在我们现实修学的功夫上?诸位现在对佛法都有兴趣,大多数是什么种性?不定性的种性。因为你们什么样经论都看,不管哪个法师、大德讲经统统都听,听了还都欢喜,就变成不定性的根性。将来你能成就什么?也就没有一定,没有一定就是没成就。你又不能成声闻,又不能成缘觉,又不能成菩萨,到最后还是凡夫一个,没有成就!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这一切法从熏习而成,那就不如专门念阿弥陀佛来熏习,这是了不起的人。一天到晚念《无量寿经》,念无量寿佛,念阿弥陀佛,专修专弘,你不要很久的时间,三年、五年你就变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得了!你看世尊在经上赞叹,「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你不但是要作佛,要作佛中之王。行不行?行,凭什么行?熏习。诸位必须要懂得这个道理,今天晚上你来听经没有白听,今天晚上这一会就无比的殊胜,一门深入。
在一切经论当中,《无量寿经》是古大德为我们选择的,隋唐时代中国、日本、高丽这些高僧大德,曾经做过研究讨论,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一切经论,哪一个经第一?这个第一就是最圆满、最殊胜。圆满是从教义上来讲,教、理、行、果,清凉大师分《华严》,信、解、行,证教理行果!这个圆满几乎大家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最圆满的。殊胜是从成就上说的,如果你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你不能成就就谈不到殊胜,一定要有成就,要有结果。你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证阿罗汉是结果,证到菩萨果位是结果,成佛那是更殊胜的结果。
《华严经》到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修行证果,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无比殊胜、第一殊胜。这是古大德他们为我们后学做择法眼,选择佛法的慧眼。可是《无量寿经》跟《华严》再一比,这些人公认《无量寿经》第一,就把《华严》比下去。为什么?《华严》最后的圆满是在《无量寿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归宿,是《华严经》的总结,是《华严》无比殊胜的基础。这是做比较的时候,比出来《无量寿经》第一,所以《无量寿经》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小本《弥陀经》经题就是这个。
换句话说,一切诸佛没有不讲《无量寿经》,一切诸佛没有不修《无量寿经》,一切诸佛没有不劝人修学这部经典,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劝人求生净土的,才知道西方净土是佛法的登峰造极,真实无比的殊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想成就,没有别的,熏习,熏习就是缘,我们遇到这个缘,不要再搞别的。
有人学《华严》,觉得我要是不念《普贤行愿品》,总觉得对不起普贤菩萨;不念《普门品》,我对不起观音菩萨。你要这样的想法,观音、普贤在那个地方看到,都摇头流眼泪,错了,你们错了!你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天天跟观音、普贤在一起;不到西方极乐世界,跟普贤、跟观音菩萨远之远矣,你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今天一切放下专念阿弥陀佛、专念《无量寿经》,就是念普贤菩萨,就是念观音菩萨,就是念一切诸佛菩萨。
凡夫最麻烦的是感情,情识不能丢,所以世世搞轮回,不知道佛菩萨的意思。所以我们在此地读了之后,要能够深深体会到这一层的经义,这一段的精华。从今以后,所有一切妄念统统舍掉,死心塌地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你喜欢普贤菩萨,见了普贤到极乐世界再跟他学《华严经》;你喜欢观音菩萨,你想学《法华经》,暂时丢掉不要学了,念佛到了极乐世界,见到观音菩萨,跟他学《法华经》,你说你多自在。西方世界那个里头,无量无边的法门,你学一样,你很快能成就。你所有一切法门统统都学,很快也能成就,什么道理?第一个是智慧现前,第二个是老师都是诸佛如来,同学都是等觉菩萨,寿命无量!所以无论修学一门、无量门都很快成就。我们为什么不去?为什么还要留恋这个世间?寿命短促,善友稀少,学什么都不能成就,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请看讲义:
【真理寂寥。不属诸数。借一以遣三。三亡则一遣。一亦不为一。此以非一遣一也。】
这几句话它的真正目的是告诉我们,佛讲经说法所遵循的原则,实在讲佛不但无有定法可说,老实讲佛无有法可说,这才叫『真理寂寥』;真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不属诸数』,这个「数」是数量,不属於数量。凡夫起心动念就落在数量上,所以世间算命看相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不但现代有,上古时代就有。算命看相靠得住、靠不住?靠得住,而且很可靠,但是你要遇到真正懂得的人,江湖上这些算命看相的,我看靠不住。诸位念《了凡四训》,袁了凡遇到孔先生,那是算命看相的高手,他是个内行人。他将袁了凡生辰八字排定之后,预言他一生,说的一点都不错。在那个时代,他每一年总收入有多少,孔先生都给他算定,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人有命运。为什么有命运?因为你有念头,你会起心动念,你就有命运,就落在数里头。哪一天你念头没有了,你就不落在数里头;换句话说,人家来给你算就没法子算,你不落在数里头。
所以一个人有命运,被那些会算的人算得很准。一个家有家运,你开一个店,那个店也有运,一个国有国运,整个地球有世运,都落在数里头。所以我们看到古代、近代,中国、外国那些预言家,那个预言家我们现在讲预言家,实际上就是算命家,他替国家、地区来算命,替这个世界来算命,那是功夫高明的。这些人所讲的,有些确确实实是很可靠,他的看法看得很准,他算得很正确。
中国《四库》里头好像还有一部叫《皇极经世书》,这部书里面,它所算的世运,就是这个世界的变化。根据什么?根据数学,所以在中国凡是这类的学术都离不开《易经》,《易经》是数学。凡是落在数里面,依据数学的理论都能够推断出来。如果你是精於数学的话,你的推断相当正确。
但是佛性、真性不是数,不落在数里头,所以佛说法也是依这个为基础。众生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有无明,这愈来愈发展演变,愈来愈麻烦,像相宗里所说的,「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几句话就是讲,我们现在这个宇宙人生的起源,现在科学家在研究这个东西,这佛经上早就讲得很清楚。宇宙怎么来的,一切万物怎么来的,相宗里头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既然有这些迷惑颠倒种种的转变,佛在教导这些众生回头,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悟就是觉。佛用什么方法?讲方便三乘法,或者现代人层次讲得更低,方便说五乘法。五乘: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这叫五乘。但是佛在经典里面常常讲三乘,不说人、天,为什么?人、天连小果都没有,人、天没有果报,这个我们一定要懂得。到阿罗汉才算是一个小的果报,不再受轮回,不再受这些苦难,才算是得了一个小结果,那个果不是真的,相似的果报。
佛讲到最后,这个事前头也曾经跟诸位讲过,三乘是方便说,不是佛的本怀,佛的本怀是唯说一乘法,《法华经》上讲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个我们在前面念过。所以在《法华》会上佛讲一乘,一乘是什么?是劝大家舍弃从前所讲的方便法,那是三乘;换句话说,佛说三乘是希望用三乘的方便,让你以这个基础契入一乘,目的在此地,不是叫你学三乘,不是叫你去证三乘果,那你就错会了佛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
佛讲《法华》,佛讲《华严》,古德明白告诉我们,讲这个经是干什么?引导你入《无量寿》,古大德讲得这么清楚,《华严》、《法华》不过是此经之引导而已,你看这个话说得多明白;此经就是指《无量寿经》。如果用现在经开三分来讲,来做个比喻,《华严》、《法华》是序分,《无量寿经》是正宗分,序分引你到正宗分;小本《佛说阿弥陀经》是流通分,你这才真正懂得佛的真实义,这才是佛的本怀。
你要完成《法华》、《华严》,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普贤菩萨自己说的,他到西方极乐世界才圆满他的十大愿王;换句话说,他要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十大愿王没法子完成。十大愿王的圆满要得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法华》会上借一乘遣三乘,那个三乘你舍弃了,给诸位说,一乘也没有,你要再执著一乘就又坏了,你以为真的有一乘!所以佛法教我们彻底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一」也不能执著,执著「一」还是错了,所以『三亡则一遣』,「一」就没有了。
『一亦不为一』,这是用非一来遣一,才真正入佛知见,才真正明心见性。这个时候,我们用个方便话来说,你成佛了,你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我们这个说法也是方便说,你不要真的执著「我已经成佛了」,你要执著你成佛了,你决定是凡夫。为什么?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离开,这个道理要清楚、要明了,要细心去体会。底下这一段:
【令物除执。常说权实亦莫执之。】
『令物』,教导,物就是众生。为什么不说「令人除执」?如果说令人除执,佛的教化范围就小了,在九法界里面,只有人法界,其他没分,所以用物。这个物就是九法界的众生,上从菩萨、声闻、缘觉,下至三恶道的众生,这一个字全都包括了,你看他教导的范围多么广大。佛讲经说法常讲『权实』,实是真实,权是方便,有时候用方便说,有时候用真实说。你如果真正明白,佛方便说你也不执著,真实说还是不执著,你就能懂得佛的意思。方便、真实都不执著,你执著都错了,执著方便是错误,执著真实还是错误,为什么?你起心动念了。自性里头,清净心中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你一有执著,你的妄想、分别、执著三样都具足,三样都具足是六道凡夫。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里这些众生,他们没有执著,他有分别。所以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要不得;换句话说,时时刻刻保持著你的清净心,这叫真正修行。
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几个人能做到?我不想打妄念,偏偏妄念很多,有什么办法?压也压不住,连晚上睡觉都不老实,都还作梦,作梦就是打妄想;你不打妄想,怎么会作梦?由此可知,这个妄想、分别、执著日夜不停,刹那不停。微细的妄想、执著,我们自己不知道,不是没有,有自己不晓得。我们生生世世都是被这个害了。现在佛教给我们一个好办法,妄想、执著不必断也能成就,用什么方法?专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也打妄想,专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也是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对准阿弥陀佛,这个方法妙极了。等见到阿弥陀佛之后,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这个方法巧不巧?所有一切大乘法里面,都没有这个方法,所以十方诸佛赞叹,这个法子太妙了,能令博地凡夫一生平等成佛,真正不可思议,这个法子到那里去找!真的叫希有难逢。难怪彭际清居士赞叹,「无量劫来,希有之一日」,希有难逢,怎么会碰到这么一个法门?用这么一个巧妙的方法,把我们无始劫以来烦恼的根拔掉,妄想、分别、执著是根,连根拔除。
我们今天不但自己遇到了,明白了,真正搞清楚了,死心塌地一门深入专修专弘,而且还把这个法门普遍的劝导一切大众。这个时代的众生虽然是劫难重重,但是不能说他没有福,福报挺大,生在现在这个时代,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利用高科技,把这个讯息传递给一切广大的群众,借宗教里头一句话说,传福音,这是真正的福音,一点都不假。你接触到了,能信、能愿、能行,你这一生成就了。接触到的人众多,太多太多了,接触到之后,他还信心生不起来,愿发不起来,原因在那里?接触到,了解不够透彻,也就是我们现在讲,认识还不够深。如果他有很深的认识,他的信、愿自然就生起来。所以对於这个法门还信心不够强,愿心不够切,都是解不够,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帮助他们理解,帮助他们深入。在没有办法排除妄想、分别、执著,用这个方法把我们妄想、分别、执著集中在阿弥陀佛名号上,从此以后不再打别的妄想,不再有其他的分别,也不再有其他的执著,对象对准阿弥陀佛,我们这一生就成功,这方法妙极。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偈云。诸论各异宗。修行理无二。竞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
这首偈是说明佛门里面宗派不同,修行方法不同,所产生许许多多的现象。这些现象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矛盾。佛法宗派修学里,产生许许多多的矛盾。矛盾的根源从哪里来的?根源是理解不够透彻;换句话说,从一知半解里面,生起的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才会有这些现象。如果对於理论、经教的理论透彻了解,这个争执、这些矛盾的现象,完全没有了,知道「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诸论』,这个论是讲大家对於佛所讲的经典,种种的解说,我们今天讲的注解、讲解,这就叫论。因为每个人讲的不一样,每个人见地不一样,所以佛教就分成许许多多的宗派。实在讲,这些宗派,他的修行理论上讲,是一不是二。理是什么?理是佛性,无论那一宗,无论那一派,无论那一部经,无论那一个法门,最后的目标都是明心见性。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还是明心见性,所以说没有两样。
对於这个事情没搞清楚、没搞明白,於是个人执著个人的,彼此不相容,甚至於造成彼此毁谤。每一个宗派执著自己的成见,不能容纳别人,造成无量无边的过失。不但自己不能成就,而且是毁谤三宝,因为所有经论法门都是佛说的。你执著这个经对,那个经不对,我这个宗好,别宗不如我,你就在这里面起了分别、执著,你就在造毁谤三宝的罪业,这个就错了。佛所说的一切法是平等法,理平等,再给诸位说,法也平等。那我们为什么在那边又选择?我们的根性不平等,道理在此地,不是佛法不平等,我们根性不平等。
因此我们在无量法门里面,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根性的法门来修,我们才容易成就,在短时间成就,这就对了。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这叫『达者』。你绝对不会违背佛的意思,佛说法度众生的这个意思,你不会违背。你也不会与任何一个人争论,不但佛门里面没有争论,对其他宗教也没有争论。我们见到任何宗教徒、任何众生都皆大欢喜,为什么?我们知道他有佛性,他将来一定作佛。我们给他做了一个增上缘,念一句阿弥陀佛,他听到了;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看到了;我们心里很高兴,他将来决定得生净土,也是莲池海会的同修,有什么好争的!何必争早迟?我早去,他迟去,何必争这个,早晚都一样。时间没有先后,空间没有差别,你说这个多自在。请看讲义:
【海东晓公云。如言而取。所说皆非。得意而谈。所说皆是。贵在得意亡言耳。】
这句话讲得好!谁说的?韩国元晓法师说的,他是唐朝时代的人,在中国留学很有成就的一位高丽的高僧,这几句话是他讲的。『如言而取,所说皆非』,就错了,这个意思佛在经上有说,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也讲到,说的话不一样,意思相同。马鸣菩萨讲,教导我们修学佛法应当有的好态度,譬如听经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用这种心态来听经,你就会开悟。为什么?得意!这三句话,总而言之就是不执著。听经不执著言语,不要执著言语;不执著名相,佛经里面许许多多的名词术语,你懂得它的意思就行了,不要执著它,不要把它放在心上;还得离心缘相,心缘相是你也不要想它的意思,听懂了就懂了,不懂不要去想,愈想就愈不懂,不能想的,佛法怎么可以想?为什么说愈想愈不懂?想就落到分别、执著上去,分别、执著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分别、执著跟佛性完全相违背。所以你不想,佛性现前,真理现前,一想就坏了,就错了,所以佛经怎么能想!
所以我勉励初学的同学,你们发心上台来讲经,要有充分的预备,哪些地方是需要预备,哪些地方不能预备。什么地方需要预备?字不能念错,看看这个经上有些生字去查字典,这个要预备;这些法相名词不能讲错要查辞典,这个不能随自己的意思讲,不可以!这些要预备。经的义理不能预备,义理预备坏了,那个不是讲经,那是讲你自己的意思,不是如来真实义,义理不能预备。所以预备的东西很少,都是文字工具上这些东西要预备。
可是我们在初学,我们烦恼习气很重,佛的意思一点都看不出来,那怎么办?我们也不能不预备,预备什么?看看古人的注解,他们是如何体会的。所以初学讲经不是讲自己的东西,讲古人的注解;换句话说,也不是佛的意思,祖师大德的意思。祖师大德的意思,虽不是佛的意思,跟佛相似,是同一个方向,同一条路,不过距离很远没有达到就是了。我们预备这些,等到自己心地清净有领悟了,那你就是直解的意思,所以诸位要懂得,决定不能预备。你预备的时候,你讲的东西讲得再好,人家听了也点头,出去印象就没有了,没有余味。你自己从内心里面所体悟到的,你说出来的时候,人家听了几天都不会忘掉,它有余味,这个就不一样。
所以善於讲经的人,那是真正有功夫。所以这是我跟同学们常讲,你要经讲得好,一定要有自己修证功夫,你自己没有真实修证的功夫,你讲什么?你从哪里讲起?如果去思惟想像这应该怎么讲,全落在第六意识里,哪里是佛的真实义!
所以你以自性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大慈悲利益一切众生心,你从这个心里面所吐出来的,至诚自然能感动人。真诚就能得佛菩萨加持,佛菩萨加持,这个经本一翻开,意思自然现出来,不是你预备的。你没有翻开经本,没有意思;经本一翻开,意思就现前,从哪里来的?不晓得,这是真的。讲完之后下台,人家问你讲什么?不晓得,这也都是真话。纯一真诚利益众生的心,这个就是至诚感通。所以「贵在得意」,真正明白义理;真正明白义理,那所说的不管你怎么说法,『所说皆是』,长说、短说,深说、浅说,正面说、反面说,都头头是道。所以左右逢源,源、道都是讲的自性,这就是所谓的明心见性,无不是心性。
『贵在得意亡言耳』,亡言不是言语不要了,对自己修行不需要言语,不需要念头,心起动念都不需要,都用不著。但是帮助别人要言语,要随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众生执著而执著,表演、演戏!跟大家在一起就演戏,不跟大家在一起就面壁,就像佛像一样坐在那里如如不动,有人来了就跟他演戏,游戏神通,他怎么不快乐,怎么不自在?无论怎么样的表演都是利益众生,都是令众生破迷开悟,或是显说、或是暗示,利益无边。所以元晓大师这几句话说得很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言一念不生。即名为佛者。即心本是佛体。妄起故为众生。一念妄心不生。何为不得名佛。】
这个几句话很简略,说出佛与众生的差别,什么是佛,什么是众生。换句话说,一念生了就是众生,一念不生就是佛。我们去学吧!学个一念不生。你要真正学成了一念不生,你还不是佛,那是什么?木头!一念不生不是个木头?木头人、石头人他一念不生。真正修成了,果报在无想天,他没有想,果报在无想天,还是凡夫,还是成不了佛,无想天是凡夫天,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所以此地这个『一念不生』,必须要晓得,这个一念是妄念;一个妄念都没有,他有正念;正念分明这是佛,佛是一个妄念都没有。
什么叫正念?什么叫妄念?与性体相应叫正念,与性体相违背叫妄念,这是一个绝对的标准。性体离念就是离一切妄念,为什么又说它是正念?因为性体是光明的、是觉的,觉而不迷的。也就是说,性体对於宇宙万法,觉也好、迷也好,一真法界也好、十法界也好,佛也好、地狱也好,他统统明了,照见;统统明了,统统通达,里头一念不生,这叫正念。假如说一念不生,什么都不知道,这是无明,这个不是正念,堕落在无明里面。
一般人修行最麻烦的地方,不是落在无明里面,就是落在妄想里头。许许多多人学佛没有离开妄想,没有离开分别、执著,所以他不能成就。研教不但不能够大开圆解,连经教里一分、两分的义理都看不到,原因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太重了。妄想分别执著少一分,你的智慧就透一分;少两分,智慧就透两分;你有一分智慧,你就见一分教义;你有两分智慧,你就见两分教义;这个道理在此地。所以为什么讲你这个经教要修行功夫,没有功夫,你见不到它的意思,你所看的是文字、是表面,里面的意思一分都透不进去,它难在此地。
有些人去参禅,教这么麻烦,这么罗嗦,不干了!去参禅,天天面壁,什么念头也没有了,堕在无明里头。虽然入定,定功不错,一入定几个小时,甚至於几天才出定,你问他世出世间事,他什么也不知道,那这么行?这就堕在无明里头。这两关最难破!不可以误会把无明当作心性,这个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我们晓得,这个地方所说的一念不生就是佛,这个一念是妄念,一个妄念都不生这叫佛。为什么?『心本是佛体』,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是一不是二。说佛,佛是觉的意思,心是灵明大觉,这个觉不是修来的,是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所以叫本觉,不是修来的,本觉就是佛。
『妄起故为众生』,这个字就好了,前面这个一念不生,虽然没有讲一念是正念、是妄念,后面这个说出来了。妄念,一个妄念生起来就变成众生;换句话说,一个妄念起来了,迷了!后面这一句话就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一念妄心不生,何为不得名佛』,这个话说得很清楚、很透彻。所以这个念是妄念,不是正念。
佛为众生说种种法,说种种偈,他从哪里说出来?从正念里面说出来。世间人也有种种学说,也有种种理论,也有种种典籍,也是多得不得了,他们这么多的言论、典籍从哪里出来的?从妄心里面出来的。这两个根源不相同,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这是佛法跟世间法不相同的地方。诸位要知道,佛法单单指诸佛如来;世间法,菩萨以下都是世间法。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我们讲等觉菩萨他的东西还是不纯真,还是有掺杂,他掺杂一分无明,不纯!像我们这个黄金一样,它是九九九,它不纯,等觉菩萨是九九九,这个我们必须要搞清楚。
那么六道凡夫以下,就更不必说,完全从妄心里面生出来,说的虽然头头是道,有穷有尽。我们佛经里面常常讲无极清净,无极就是无有穷尽,无有边际。世间无论哪一种学说,它都有范围、有止境,不是无尽。称性就无尽,与性体相应,这是无极;与阿赖耶识相应,那就是有尽。像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再看底下一段:
【达磨碑云。】
这是纪念达磨祖师的,这一篇文字里面有这么几句话说:
【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正觉。】
这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就是我们常讲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你就是凡夫,六道凡夫。『旷劫』是长时间,无量劫来,你在六道里面不能超越;这个『滞』就是停滞,你滞於六道,你没有办法超越轮回。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你有妄心,你在境缘上起心动念,坏就坏在此地。诸佛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你们诸位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也穿衣服,他也吃饭,他的生活跟我们没有什么两样。我们每个人每天有工作,他也有工作,他的工作,出去托钵是他的工作;回家来教学,教导学生,给学生们上课,讲经说法是上课,是他的工作。他也有工作,他也有穿衣、吃饭,跟我们有什么两样?
而古佛、大菩萨们在中国示现,历史上记载得多。实在讲,生活行持跟我们完全没有两样。诸位熟知的永明延寿禅师,梁武帝时代的人,阿弥陀佛的化身再来的!布袋和尚,现在你们看到弥勒佛,那个肚皮很大,造的那个像,宋朝时候南宋高宗时代的人,跟岳飞同时代;弥勒菩萨再来的、化身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化身的。他们所表现的,跟我们真的没有两样。还有示现居士身的,生活跟世人完全相同,他是不是堕落?是不是变成凡夫?没有,他还是住他的大菩萨境界,差别在哪里?他们没有妄心。他们虽然有事,事没有妨碍,《华严经》是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只要没有心就没有妨碍,没有事要有心还是妨碍。你天天盘腿面壁入定,每天坐几个小时,没事,没有做事,善事、恶事都没做,可是心里头还打妄想,那就坏了。你心里面还想善、想恶,想东、想西,错了!真正修行在大乘法里,论心不论事;小乘法是论事不论心,大乘法是论心不论事。事没有妨碍,事事无碍。他们的功夫就是无心。
『心无也刹那而登正觉』。虽然示现是我们凡夫这个身体,跟我们凡夫同事,他住他的佛境界,他住他的菩萨境界,他绝对没有退转,绝对没有堕落。为什么?没有心,没有妄心,所以他们真正的境界,实际上就是华严境界。阿罗汉以上示现到六道里面度化众生,全是华严境界,处事待人接物都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妄心就是有分别、有执著,真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他表演的那个分别、执著,是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就是十大愿王里面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人家学的是这个。自己里面一念不生,一个妄念都没有。所以应化在世间普度众生,利益一切众生,自己还住自己的位置,没有变更,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华严》称为大不思议经,就是从这个地方说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看讲义:
【众生即佛性。佛性即众生。直以时异,有净不净。生之与性。二互相即。明有众生即有佛性矣。】
向下几段说到佛性,意思比较深。这在佛法里面,实在讲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如果我们对它有少分的明了,这对於我们自己修学就能够建立信心。佛性就是本性,经典里面常讲的自性、真如、第一义谛,这个名词有几十种之多,都是说的这桩事情。一桩事情为什么说几十个名称,自然有他的用意,也就是自性的体、相、作用无量无边,实在讲无量无边的名字,都没有办法将它的全体,完完整整的显示出来,所以佛用许多名称来说明它。用许多的名相还有一个用意,叫我们不要执著,执著就有过失,一桩事情用许多名称来讲,就是说明不用执著;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桩事情你才能真正见到,才能真正明白。
讲义当中第一句话讲众生,众生的范围非常之广,众是讲众缘,生是讲生起的现象。那我们就能够观察到,世出世间一切有情的众生,我们今天讲的动物,有感情的,无情的众生像植物、矿物,乃至於大自然当中种种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都不是偶然,都是许许多多的条件、因素俱会的时候,才发生这么多的现象,所以这些现象是众缘和合而生起,这就叫做众生,可见得佛经里面讲的众生,范围非常非常之广。众生就是佛性,众缘和合生起的是现象。相依什么生起?总有一个生起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性,性就是本体,现代哲学里面的术语,叫做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万有是从这个地方发生的,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性虽然它是无生,但是它能生所有一切现象,这个众生是它所生,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众生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众生。
於是我们稍稍明了,禅宗里面,古来这些大德在测验学生,学生有没有开悟?有没有见性?老师往往就出一些题目让他来答覆,就如同我们现在考试口试,不是笔试,口试。老师出个题目来问:「性在那里?你会么?」这个都是我们在宗门语录里面常常看到,老师出题的这些词令。学生听了之后,答覆是各个不相同,但是都能得到老师的首肯,老师点点头没错。随便答一句话,随便拈一物,无不是性,那是真正的契入。契入自性之后,心地一定是清净平等,不再有妄念,这是真正见道。
由此可知,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从那里来的?从无明来的。什么叫无明?不知道众生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众生,不晓得这个道理,不晓得这个事实,那就叫无明。有无明才会有妄想,才会有分别,才会有执著。明心见性就是把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从这个角度来观察,那正是佛在大经上所讲,哪一个众生不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实在讲,他本来就是佛,还有什么成不成?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有情众生本来是佛,无情众生也同圆种智,这是世尊在《华严经》上说的。
为什么会有十法界这个现象?下面说了,『直以时异,有净不净』,原因在此地。「时」从那里来的?「时」从无明里面生起来,我们现在人讲抽象的概念,没有事实。所以时间跟空间都不是真的,都是虚假的,这一句话很不容易懂。我们明明有昨天、有今天、有明天,这不就是三世;昨天过去世,今天现在世,明天未来世,明明有三际,明明有十方,今天人所讲的时间与空间,怎么说时间跟空间是虚妄、是不实在的?这个意思大家要一下会不过来,我们举一个比喻来说,你们有没有作梦的经验?我们都作过梦,有人一天晚上做好几个梦,当你梦醒的时候,你想想你梦中有没有时间、有没有空间?有!梦里头确实有时间也有空间,醒来之后,那个时间、空间到哪里去了?还是佛说的有道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时间跟空间也是梦幻泡影。
因此,佛在《华严经》里面,才讲「念劫圆融」,一念可以把它展开为无量劫,无量劫可以把它浓缩成一念。如果时间是真的,怎么可以延促同时?就做不到了!空间讲十方,十方如果是真的,那就真的有距离,那就真的很遥远,怎么可以把极乐世界拉到我们面前?怎么可以把我们同时现在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如果空间是真的,那是决定做不到。空间不是真的,所以就没有距离,十万亿佛国土就在眼前。我们一念顷、一弹指就可以遍历十方诸佛刹土,《无量寿经》、《弥陀经》上都是这么说的。
由此可知,时分跟方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时间跟空间,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这个概念之发生,就是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我们在这个里面,起了分别,起了执著,所以它是从分别、执著里面,生起的现象,这个现象也叫众生;时间也是众生,空间也是众生。众生之本体就是佛性,经上也称作法性,佛性、法性、自性、真性都是一桩事情。
我们现在迷了,迷的时间太久太长,虽然闻到佛法,一下还醒不过来,还觉悟不过来,这就是有时间的不同,於是有净有不净。净与不净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所以佛讲这个话多半是用比较。譬如在六道里面,三善道跟三恶道比较,三恶道就不净,三善道就清净;三善道跟声闻、缘觉比较,三善道不净,缘觉、声闻就清净;缘觉声闻跟菩萨比较,缘觉声闻不净,菩萨清净;菩萨跟佛比较,佛清净,菩萨不净;净与不净是从比较上来说。这也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来的。明了之后就没有过失,怎么没有过失?净是自性,染也是自性;菩萨、声闻、缘觉是佛性,饿鬼、地狱、畜生也是佛性,你的心就平等了,不再有妄想、分别、执著,然后放眼观这个世间,世间的真相你就明了了。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都是由於妄想、分别、执著而生。妄想、分别、执著是虚妄,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虚幻,不是真实。正如《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有什么障碍呢?没有障碍,这才能契入《华严经》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入这个境界。
所以末后的结论,『生之与性,二互相即』,决定离不开。大经上常讲的体、相、用,相、用就是众生,体就是佛性,这是一而三,三而一,不能够分割,不能够离开。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作用也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作用;离开了佛性,相也没有了,用也没有了。所以相、用都是依佛性而起,说一就是三,说三就是一,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也要渐渐体会到这个事实真相,宗门修行的大德,明心见性就是对这个事实明白了,他会了。我们今天根性不利,虽然闻了佛的教诲,也能够体会到几分,但是这个境界不能契入。不能契入没有关系,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久而久之自自然然就相应,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只要你能够老实念,就能够收到效果。下面这段说:
【佛性有二。一者理性。二者行性。】
实在讲,佛性只有一,哪有二?一是真实说,二是方便说。为什么说二?因为佛在经上有这么一句话,「一阐提没有佛性」,一阐提是不是众生?是众生。众生怎么没有佛性?众生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众生。为什么说众生没有佛性?为了找这句话的理论根据,所以才方便说『佛性有二』。这个二,一个是理上的佛性,一个是事上的佛性,这个『行』就是事。
【理性定有。】
从理上来讲,一切众生有佛性,决定有。
【行性或无。】
行是什么?迷了。迷了不是没有理性,迷了见不到理性,像我们现在在迷,我们见不到佛性。有没有?当然有,哪个众生没有佛性?那我们现在能不能说是佛?不是,我们是迷惑颠倒的众生。我们有佛性,为什么叫我们做迷惑颠倒的众生?那就是因为我们见不到佛性。佛性万德万能,我们今天德能都没有,迷失了。所以说『行性或无』,行性就是讲佛性里面的一分觉义,佛性是觉,你现在不觉。从这个地方说,或者是无了。
【涅盘云。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即是行性。】
这是佛在方等会,在般若会里面,他老人家都常这样说,一阐提没有佛性,一阐提不能成佛。一阐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没有善根的人,一阐提翻作没有善根的人,断了善根的人称为一阐提。所以说,一阐提的人不能作佛,这是佛常说的。但是佛在末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真的,告诉大家一阐提也有佛性,一阐提也能作佛。所以为什么佛教里面常讲「成佛的法华」,难道别的经不能成佛,一定《法华》成佛吗?别的经里面,佛说哪些人可以成佛,哪些人不能成佛,有成佛、有不能成佛。法华会上统统都能成佛,所以才叫它成佛的法华。法华会上佛讲真话,一阐提也能成佛。那么佛从前讲的有没有错呢?也没讲错,是他的方便说,那是讲行性,他迷的太深,很不容易觉悟。但是迷的再深,给他很长的时间,他也会慢慢醒过来、也会觉悟。下面说:
【或有佛性。二人俱有。即是理性。】
这是法华会上说的。法华会上讲的佛性一阐提也有,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对我们学佛成佛就有坚定的信心。换句话说,我们自己本来是佛,本来是佛,那你要作佛还有什么难处?你本来不是佛,你想作佛就难了;你本来是佛,那你作佛就不难。所以法相唯识里面告诉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情识里面,就是我们现在人讲心里头,佛家的术语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面含藏一切种子,统统具足,也就是说成佛的种子我们有,菩萨的种子也有,声闻、缘觉乃至到阿鼻地狱的种子,我们统统有。我们的心就是起心动念这个心,像个仓库一样,里面什么样东西都有,这就是因,因都具足。这个因要变成事实叫起现行,那要靠什么?靠缘;因、缘具足了,它就起现行,就成为事实。现在我们希望哪一个缘成熟?念佛就是作佛的缘成熟,我们每天念佛就是起心动念作佛,本来是佛,现在又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请看讲义:
【依於理性明其等有。故云凡是有心定当作佛。不言凡是有行定当作佛。】
可见得,佛在一乘了义大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定当作佛』是从理上说,也正如净宗里面所说的决定得生,决定得生净土是从理上说的。念佛的人只要你在这一生当中,曾经念过一句阿弥陀佛,你就决定得生净土,这从理上讲的。是不是这一生能往生?那靠不住。从理上讲的。你要晓得这个道理,我们看到就欢喜,为什么?你看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外道教徒,他一看到我们身上穿的T恤,南无阿弥陀佛,那个眼睛一看,照进去了,他将来决定往生。听我们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他听到耳朵里面去了,他不听也不行,他已经听进去了;我们就明了,他将来决定往生,这从理上讲。什么时候往生?要等他什么时候遇到缘,遇到缘,他真正依照经典方法来修行,具足信、愿、行,哪一天具足,哪一天他就往生。
所以我们在座的可以讲都是莲池海会的同修,都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只是到极乐世界有先后不同,有人先去,有人后来,决定得生,给我们充满了信心。今天我们在此地这一会,因缘具足,希有难逢,也许我们大众当中,这一生当中还不能往生,原因在哪里?原因对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还贪恋,还放不下,那么你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时间就晚一点,要迟一点。如果我们对这个世间真的统统放下,看到没有味道,感到真正乏味,不想在这里再住,想早一点去,你这一生就决定得生。一定要生净土,不要再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太苦了,我们已经搞的时间太久了,还不觉悟,还干这种傻事吗?
六道里面,贪爱是饿鬼道,诸位要晓得,饿鬼道的业因就是贪爱。我们心里面有这么一分贪爱,对外头境界再起贪爱的念头,那你就被鬼道拉去,作鬼去了。瞋恨是地狱,愚痴是畜生。愚痴就是对於世出世间法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哪个是邪、哪个是正,哪些是是、哪些是非,搞不清楚,是非善恶他搞不清楚,这是愚痴;愚痴是畜生道。五戒十善是人道,十善、四无量心是天道。如果真的看穿了,真的看透了,对於六道里面就没有贪恋,自自然然希望我们这一生能够出离。
出离六道,特别是用念佛这个方法,念佛这个方法不但是离六道,同时离十法界,非常不可思议。离开六道、十法界,我们的生活空间就无穷大,十方一切世界真正是随心所欲,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我们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曾经住过,都有一些相识的老朋友,甚至於过去生中还做过家亲眷属,现在都不知道,都忘得一干二净。
可是经上告诉我们,你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你的智慧就现前,无量劫之前的事情,你就统统都记得、都明白。所以哪一方世界,你还有一些老朋友想去看他,随时都可以去。你去看他,他不认识你,你认识他,他跟你有缘,你去跟他说法,他就喜欢听。没有缘的,说得再好,不喜欢听;有缘的,说得不好,也喜欢听,缘分!所以你就可以随时随地应化到十方世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像观音菩萨一样三十二应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示现什么身。那个时候,尽管在十方世界去游历,那是菩萨身分,游戏神通,通达过去、现在、未来,一点都不迷惑,你说多么自在,那个多快乐!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一般大众非常羡慕这个世间一些有福报的人,哪些人有福报?第一个他有钱,有财富;第二个他有闲,他不要做事情,天天去游览、去观光旅游,这个有福报!所以他得有两个条件,有钱天天还忙碌没用处,他不能去游玩。又有钱、又有闲、又不要工作,他在这个世界干什么?每一天去旅行,到处去游历、去观光。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两样福报就得到,又有钱是又有闲。我们到哪里去旅游?不到地球上,尽虚空遍法界,随著我们的意思去旅游,你说那个多自在!
到西方极乐世界,见性是没话说,纵然没有见性,我们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阿弥陀佛福报最大,我们享他的福。在世间这两桩事情一般人没有法子求得到,我们一到极乐世界就求到,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有享受不尽的财富,有无量无边的智慧。你到那里去做什么?天天去观光旅游,没别的事情做,过这种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我们今天真的可以说垂手可得,只要你在《无量寿经》上,多下一点功夫,我们这一生可以得到。
所以这段经文确实给我们修学,带来了无比的信心。这是经上说这个话,『凡是有心,定当作佛』。凡是念一句阿弥陀佛,决定往生净土,这是从理性上讲,不是从行性上说。『不言凡是有行,定当作佛。』不是这个说法。说明佛在经论里面,讲经说法有他的权巧方便。底下这一段很好,给我们说明众生遇缘不同,所以他的果报就不一样,这个里面的道理很深,我们要细心的去体会。请看底下这一段;
【众生遇缘,熏习三乘种性】
这个『三乘』是小乘、中乘、大乘,小乘是声闻,中乘是缘觉,大乘是菩萨,都是『熏习』成就的现象。
【及不定无性,故有五耳。】
所以一共有五种,这是佛在经上讲五种的根性,不同的根性,五种不同根性都是熏习而成,我们中国人所讲习惯成自然,是习惯而成,所以这个性是习性,不是本性。在《论语》里面,甚至於在《三字经》里面,这是中国古时候教小学,教小朋友的,启蒙的。《三字经》一开头,「人之初,性本善」。性是不是本善?不是的,性本善是孟子所讲。而荀子他不赞成这个说法,他说「人之初,性本恶」。你看贤人比圣人智慧就差一等,孔老夫子不是这个说法,孔老夫子怎么讲?「人之初,性相近」。这个说得高明,「性相近,习相远」。所以讲性善、性恶,习性!他的习惯,这个拉远了,距离拉远了。所以前面讲的佛性是真性,性相近,大家都一样,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众生就是佛性,佛性就是众生。为什么变成五种性呢?那是习相远,这是习惯变成的。
【习近声闻。成声闻定性。】
常常跟小乘人接触,他就变成小乘根性。
【习近缘觉。成缘觉定性。】
缘觉是中乘,常常跟这些人在一块,他就变成缘觉定性。
【习近菩萨。成菩萨定性。】
他就成了菩萨定性。
【习近三乘。成不定性。】
他三种人都接触,他就变成不定性的根性。
【不习近三乘。成无性。】
如果说根本不接触三乘人,他就变成『无性』。无性就是对於佛法根本就不接触,根本不会起一个念头想去学佛。这个地方这几句话意思很深很深,我们把这段文念完。
【卒难教化。】
无性的人佛没有办法教,因为他不想接触佛法,没有意愿接触佛法。
【故知熏习成五种性。】
最后这一句是总结,五种根性是熏习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如何把它落实在我们现实修学的功夫上?诸位现在对佛法都有兴趣,大多数是什么种性?不定性的种性。因为你们什么样经论都看,不管哪个法师、大德讲经统统都听,听了还都欢喜,就变成不定性的根性。将来你能成就什么?也就没有一定,没有一定就是没成就。你又不能成声闻,又不能成缘觉,又不能成菩萨,到最后还是凡夫一个,没有成就!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这一切法从熏习而成,那就不如专门念阿弥陀佛来熏习,这是了不起的人。一天到晚念《无量寿经》,念无量寿佛,念阿弥陀佛,专修专弘,你不要很久的时间,三年、五年你就变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得了!你看世尊在经上赞叹,「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你不但是要作佛,要作佛中之王。行不行?行,凭什么行?熏习。诸位必须要懂得这个道理,今天晚上你来听经没有白听,今天晚上这一会就无比的殊胜,一门深入。
在一切经论当中,《无量寿经》是古大德为我们选择的,隋唐时代中国、日本、高丽这些高僧大德,曾经做过研究讨论,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一切经论,哪一个经第一?这个第一就是最圆满、最殊胜。圆满是从教义上来讲,教、理、行、果,清凉大师分《华严》,信、解、行,证教理行果!这个圆满几乎大家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最圆满的。殊胜是从成就上说的,如果你依照这个法门修学,你不能成就就谈不到殊胜,一定要有成就,要有结果。你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证阿罗汉是结果,证到菩萨果位是结果,成佛那是更殊胜的结果。
《华严经》到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修行证果,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无比殊胜、第一殊胜。这是古大德他们为我们后学做择法眼,选择佛法的慧眼。可是《无量寿经》跟《华严》再一比,这些人公认《无量寿经》第一,就把《华严》比下去。为什么?《华严》最后的圆满是在《无量寿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归《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归宿,是《华严经》的总结,是《华严》无比殊胜的基础。这是做比较的时候,比出来《无量寿经》第一,所以《无量寿经》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小本《弥陀经》经题就是这个。
换句话说,一切诸佛没有不讲《无量寿经》,一切诸佛没有不修《无量寿经》,一切诸佛没有不劝人修学这部经典,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劝人求生净土的,才知道西方净土是佛法的登峰造极,真实无比的殊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想成就,没有别的,熏习,熏习就是缘,我们遇到这个缘,不要再搞别的。
有人学《华严》,觉得我要是不念《普贤行愿品》,总觉得对不起普贤菩萨;不念《普门品》,我对不起观音菩萨。你要这样的想法,观音、普贤在那个地方看到,都摇头流眼泪,错了,你们错了!你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天天跟观音、普贤在一起;不到西方极乐世界,跟普贤、跟观音菩萨远之远矣,你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今天一切放下专念阿弥陀佛、专念《无量寿经》,就是念普贤菩萨,就是念观音菩萨,就是念一切诸佛菩萨。
凡夫最麻烦的是感情,情识不能丢,所以世世搞轮回,不知道佛菩萨的意思。所以我们在此地读了之后,要能够深深体会到这一层的经义,这一段的精华。从今以后,所有一切妄念统统舍掉,死心塌地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你喜欢普贤菩萨,见了普贤到极乐世界再跟他学《华严经》;你喜欢观音菩萨,你想学《法华经》,暂时丢掉不要学了,念佛到了极乐世界,见到观音菩萨,跟他学《法华经》,你说你多自在。西方世界那个里头,无量无边的法门,你学一样,你很快能成就。你所有一切法门统统都学,很快也能成就,什么道理?第一个是智慧现前,第二个是老师都是诸佛如来,同学都是等觉菩萨,寿命无量!所以无论修学一门、无量门都很快成就。我们为什么不去?为什么还要留恋这个世间?寿命短促,善友稀少,学什么都不能成就,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请看讲义:
【真理寂寥。不属诸数。借一以遣三。三亡则一遣。一亦不为一。此以非一遣一也。】
这几句话它的真正目的是告诉我们,佛讲经说法所遵循的原则,实在讲佛不但无有定法可说,老实讲佛无有法可说,这才叫『真理寂寥』;真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不属诸数』,这个「数」是数量,不属於数量。凡夫起心动念就落在数量上,所以世间算命看相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不但现代有,上古时代就有。算命看相靠得住、靠不住?靠得住,而且很可靠,但是你要遇到真正懂得的人,江湖上这些算命看相的,我看靠不住。诸位念《了凡四训》,袁了凡遇到孔先生,那是算命看相的高手,他是个内行人。他将袁了凡生辰八字排定之后,预言他一生,说的一点都不错。在那个时代,他每一年总收入有多少,孔先生都给他算定,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人有命运。为什么有命运?因为你有念头,你会起心动念,你就有命运,就落在数里头。哪一天你念头没有了,你就不落在数里头;换句话说,人家来给你算就没法子算,你不落在数里头。
所以一个人有命运,被那些会算的人算得很准。一个家有家运,你开一个店,那个店也有运,一个国有国运,整个地球有世运,都落在数里头。所以我们看到古代、近代,中国、外国那些预言家,那个预言家我们现在讲预言家,实际上就是算命家,他替国家、地区来算命,替这个世界来算命,那是功夫高明的。这些人所讲的,有些确确实实是很可靠,他的看法看得很准,他算得很正确。
中国《四库》里头好像还有一部叫《皇极经世书》,这部书里面,它所算的世运,就是这个世界的变化。根据什么?根据数学,所以在中国凡是这类的学术都离不开《易经》,《易经》是数学。凡是落在数里面,依据数学的理论都能够推断出来。如果你是精於数学的话,你的推断相当正确。
但是佛性、真性不是数,不落在数里头,所以佛说法也是依这个为基础。众生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有无明,这愈来愈发展演变,愈来愈麻烦,像相宗里所说的,「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几句话就是讲,我们现在这个宇宙人生的起源,现在科学家在研究这个东西,这佛经上早就讲得很清楚。宇宙怎么来的,一切万物怎么来的,相宗里头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既然有这些迷惑颠倒种种的转变,佛在教导这些众生回头,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悟就是觉。佛用什么方法?讲方便三乘法,或者现代人层次讲得更低,方便说五乘法。五乘: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这叫五乘。但是佛在经典里面常常讲三乘,不说人、天,为什么?人、天连小果都没有,人、天没有果报,这个我们一定要懂得。到阿罗汉才算是一个小的果报,不再受轮回,不再受这些苦难,才算是得了一个小结果,那个果不是真的,相似的果报。
佛讲到最后,这个事前头也曾经跟诸位讲过,三乘是方便说,不是佛的本怀,佛的本怀是唯说一乘法,《法华经》上讲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个我们在前面念过。所以在《法华》会上佛讲一乘,一乘是什么?是劝大家舍弃从前所讲的方便法,那是三乘;换句话说,佛说三乘是希望用三乘的方便,让你以这个基础契入一乘,目的在此地,不是叫你学三乘,不是叫你去证三乘果,那你就错会了佛的意思。愿解如来真实义谈何容易!
佛讲《法华》,佛讲《华严》,古德明白告诉我们,讲这个经是干什么?引导你入《无量寿》,古大德讲得这么清楚,《华严》、《法华》不过是此经之引导而已,你看这个话说得多明白;此经就是指《无量寿经》。如果用现在经开三分来讲,来做个比喻,《华严》、《法华》是序分,《无量寿经》是正宗分,序分引你到正宗分;小本《佛说阿弥陀经》是流通分,你这才真正懂得佛的真实义,这才是佛的本怀。
你要完成《法华》、《华严》,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普贤菩萨自己说的,他到西方极乐世界才圆满他的十大愿王;换句话说,他要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十大愿王没法子完成。十大愿王的圆满要得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法华》会上借一乘遣三乘,那个三乘你舍弃了,给诸位说,一乘也没有,你要再执著一乘就又坏了,你以为真的有一乘!所以佛法教我们彻底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一」也不能执著,执著「一」还是错了,所以『三亡则一遣』,「一」就没有了。
『一亦不为一』,这是用非一来遣一,才真正入佛知见,才真正明心见性。这个时候,我们用个方便话来说,你成佛了,你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我们这个说法也是方便说,你不要真的执著「我已经成佛了」,你要执著你成佛了,你决定是凡夫。为什么?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离开,这个道理要清楚、要明了,要细心去体会。底下这一段:
【令物除执。常说权实亦莫执之。】
『令物』,教导,物就是众生。为什么不说「令人除执」?如果说令人除执,佛的教化范围就小了,在九法界里面,只有人法界,其他没分,所以用物。这个物就是九法界的众生,上从菩萨、声闻、缘觉,下至三恶道的众生,这一个字全都包括了,你看他教导的范围多么广大。佛讲经说法常讲『权实』,实是真实,权是方便,有时候用方便说,有时候用真实说。你如果真正明白,佛方便说你也不执著,真实说还是不执著,你就能懂得佛的意思。方便、真实都不执著,你执著都错了,执著方便是错误,执著真实还是错误,为什么?你起心动念了。自性里头,清净心中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你一有执著,你的妄想、分别、执著三样都具足,三样都具足是六道凡夫。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里这些众生,他们没有执著,他有分别。所以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要不得;换句话说,时时刻刻保持著你的清净心,这叫真正修行。
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几个人能做到?我不想打妄念,偏偏妄念很多,有什么办法?压也压不住,连晚上睡觉都不老实,都还作梦,作梦就是打妄想;你不打妄想,怎么会作梦?由此可知,这个妄想、分别、执著日夜不停,刹那不停。微细的妄想、执著,我们自己不知道,不是没有,有自己不晓得。我们生生世世都是被这个害了。现在佛教给我们一个好办法,妄想、执著不必断也能成就,用什么方法?专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也打妄想,专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也是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对准阿弥陀佛,这个方法妙极了。等见到阿弥陀佛之后,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这个方法巧不巧?所有一切大乘法里面,都没有这个方法,所以十方诸佛赞叹,这个法子太妙了,能令博地凡夫一生平等成佛,真正不可思议,这个法子到那里去找!真的叫希有难逢。难怪彭际清居士赞叹,「无量劫来,希有之一日」,希有难逢,怎么会碰到这么一个法门?用这么一个巧妙的方法,把我们无始劫以来烦恼的根拔掉,妄想、分别、执著是根,连根拔除。
我们今天不但自己遇到了,明白了,真正搞清楚了,死心塌地一门深入专修专弘,而且还把这个法门普遍的劝导一切大众。这个时代的众生虽然是劫难重重,但是不能说他没有福,福报挺大,生在现在这个时代,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利用高科技,把这个讯息传递给一切广大的群众,借宗教里头一句话说,传福音,这是真正的福音,一点都不假。你接触到了,能信、能愿、能行,你这一生成就了。接触到的人众多,太多太多了,接触到之后,他还信心生不起来,愿发不起来,原因在那里?接触到,了解不够透彻,也就是我们现在讲,认识还不够深。如果他有很深的认识,他的信、愿自然就生起来。所以对於这个法门还信心不够强,愿心不够切,都是解不够,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帮助他们理解,帮助他们深入。在没有办法排除妄想、分别、执著,用这个方法把我们妄想、分别、执著集中在阿弥陀佛名号上,从此以后不再打别的妄想,不再有其他的分别,也不再有其他的执著,对象对准阿弥陀佛,我们这一生就成功,这方法妙极。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偈云。诸论各异宗。修行理无二。竞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
这首偈是说明佛门里面宗派不同,修行方法不同,所产生许许多多的现象。这些现象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矛盾。佛法宗派修学里,产生许许多多的矛盾。矛盾的根源从哪里来的?根源是理解不够透彻;换句话说,从一知半解里面,生起的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才会有这些现象。如果对於理论、经教的理论透彻了解,这个争执、这些矛盾的现象,完全没有了,知道「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诸论』,这个论是讲大家对於佛所讲的经典,种种的解说,我们今天讲的注解、讲解,这就叫论。因为每个人讲的不一样,每个人见地不一样,所以佛教就分成许许多多的宗派。实在讲,这些宗派,他的修行理论上讲,是一不是二。理是什么?理是佛性,无论那一宗,无论那一派,无论那一部经,无论那一个法门,最后的目标都是明心见性。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还是明心见性,所以说没有两样。
对於这个事情没搞清楚、没搞明白,於是个人执著个人的,彼此不相容,甚至於造成彼此毁谤。每一个宗派执著自己的成见,不能容纳别人,造成无量无边的过失。不但自己不能成就,而且是毁谤三宝,因为所有经论法门都是佛说的。你执著这个经对,那个经不对,我这个宗好,别宗不如我,你就在这里面起了分别、执著,你就在造毁谤三宝的罪业,这个就错了。佛所说的一切法是平等法,理平等,再给诸位说,法也平等。那我们为什么在那边又选择?我们的根性不平等,道理在此地,不是佛法不平等,我们根性不平等。
因此我们在无量法门里面,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根性的法门来修,我们才容易成就,在短时间成就,这就对了。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这叫『达者』。你绝对不会违背佛的意思,佛说法度众生的这个意思,你不会违背。你也不会与任何一个人争论,不但佛门里面没有争论,对其他宗教也没有争论。我们见到任何宗教徒、任何众生都皆大欢喜,为什么?我们知道他有佛性,他将来一定作佛。我们给他做了一个增上缘,念一句阿弥陀佛,他听到了;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看到了;我们心里很高兴,他将来决定得生净土,也是莲池海会的同修,有什么好争的!何必争早迟?我早去,他迟去,何必争这个,早晚都一样。时间没有先后,空间没有差别,你说这个多自在。请看讲义:
【海东晓公云。如言而取。所说皆非。得意而谈。所说皆是。贵在得意亡言耳。】
这句话讲得好!谁说的?韩国元晓法师说的,他是唐朝时代的人,在中国留学很有成就的一位高丽的高僧,这几句话是他讲的。『如言而取,所说皆非』,就错了,这个意思佛在经上有说,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也讲到,说的话不一样,意思相同。马鸣菩萨讲,教导我们修学佛法应当有的好态度,譬如听经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用这种心态来听经,你就会开悟。为什么?得意!这三句话,总而言之就是不执著。听经不执著言语,不要执著言语;不执著名相,佛经里面许许多多的名词术语,你懂得它的意思就行了,不要执著它,不要把它放在心上;还得离心缘相,心缘相是你也不要想它的意思,听懂了就懂了,不懂不要去想,愈想就愈不懂,不能想的,佛法怎么可以想?为什么说愈想愈不懂?想就落到分别、执著上去,分别、执著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分别、执著跟佛性完全相违背。所以你不想,佛性现前,真理现前,一想就坏了,就错了,所以佛经怎么能想!
所以我勉励初学的同学,你们发心上台来讲经,要有充分的预备,哪些地方是需要预备,哪些地方不能预备。什么地方需要预备?字不能念错,看看这个经上有些生字去查字典,这个要预备;这些法相名词不能讲错要查辞典,这个不能随自己的意思讲,不可以!这些要预备。经的义理不能预备,义理预备坏了,那个不是讲经,那是讲你自己的意思,不是如来真实义,义理不能预备。所以预备的东西很少,都是文字工具上这些东西要预备。
可是我们在初学,我们烦恼习气很重,佛的意思一点都看不出来,那怎么办?我们也不能不预备,预备什么?看看古人的注解,他们是如何体会的。所以初学讲经不是讲自己的东西,讲古人的注解;换句话说,也不是佛的意思,祖师大德的意思。祖师大德的意思,虽不是佛的意思,跟佛相似,是同一个方向,同一条路,不过距离很远没有达到就是了。我们预备这些,等到自己心地清净有领悟了,那你就是直解的意思,所以诸位要懂得,决定不能预备。你预备的时候,你讲的东西讲得再好,人家听了也点头,出去印象就没有了,没有余味。你自己从内心里面所体悟到的,你说出来的时候,人家听了几天都不会忘掉,它有余味,这个就不一样。
所以善於讲经的人,那是真正有功夫。所以这是我跟同学们常讲,你要经讲得好,一定要有自己修证功夫,你自己没有真实修证的功夫,你讲什么?你从哪里讲起?如果去思惟想像这应该怎么讲,全落在第六意识里,哪里是佛的真实义!
所以你以自性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大慈悲利益一切众生心,你从这个心里面所吐出来的,至诚自然能感动人。真诚就能得佛菩萨加持,佛菩萨加持,这个经本一翻开,意思自然现出来,不是你预备的。你没有翻开经本,没有意思;经本一翻开,意思就现前,从哪里来的?不晓得,这是真的。讲完之后下台,人家问你讲什么?不晓得,这也都是真话。纯一真诚利益众生的心,这个就是至诚感通。所以「贵在得意」,真正明白义理;真正明白义理,那所说的不管你怎么说法,『所说皆是』,长说、短说,深说、浅说,正面说、反面说,都头头是道。所以左右逢源,源、道都是讲的自性,这就是所谓的明心见性,无不是心性。
『贵在得意亡言耳』,亡言不是言语不要了,对自己修行不需要言语,不需要念头,心起动念都不需要,都用不著。但是帮助别人要言语,要随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众生执著而执著,表演、演戏!跟大家在一起就演戏,不跟大家在一起就面壁,就像佛像一样坐在那里如如不动,有人来了就跟他演戏,游戏神通,他怎么不快乐,怎么不自在?无论怎么样的表演都是利益众生,都是令众生破迷开悟,或是显说、或是暗示,利益无边。所以元晓大师这几句话说得很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言一念不生。即名为佛者。即心本是佛体。妄起故为众生。一念妄心不生。何为不得名佛。】
这个几句话很简略,说出佛与众生的差别,什么是佛,什么是众生。换句话说,一念生了就是众生,一念不生就是佛。我们去学吧!学个一念不生。你要真正学成了一念不生,你还不是佛,那是什么?木头!一念不生不是个木头?木头人、石头人他一念不生。真正修成了,果报在无想天,他没有想,果报在无想天,还是凡夫,还是成不了佛,无想天是凡夫天,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所以此地这个『一念不生』,必须要晓得,这个一念是妄念;一个妄念都没有,他有正念;正念分明这是佛,佛是一个妄念都没有。
什么叫正念?什么叫妄念?与性体相应叫正念,与性体相违背叫妄念,这是一个绝对的标准。性体离念就是离一切妄念,为什么又说它是正念?因为性体是光明的、是觉的,觉而不迷的。也就是说,性体对於宇宙万法,觉也好、迷也好,一真法界也好、十法界也好,佛也好、地狱也好,他统统明了,照见;统统明了,统统通达,里头一念不生,这叫正念。假如说一念不生,什么都不知道,这是无明,这个不是正念,堕落在无明里面。
一般人修行最麻烦的地方,不是落在无明里面,就是落在妄想里头。许许多多人学佛没有离开妄想,没有离开分别、执著,所以他不能成就。研教不但不能够大开圆解,连经教里一分、两分的义理都看不到,原因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太重了。妄想分别执著少一分,你的智慧就透一分;少两分,智慧就透两分;你有一分智慧,你就见一分教义;你有两分智慧,你就见两分教义;这个道理在此地。所以为什么讲你这个经教要修行功夫,没有功夫,你见不到它的意思,你所看的是文字、是表面,里面的意思一分都透不进去,它难在此地。
有些人去参禅,教这么麻烦,这么罗嗦,不干了!去参禅,天天面壁,什么念头也没有了,堕在无明里头。虽然入定,定功不错,一入定几个小时,甚至於几天才出定,你问他世出世间事,他什么也不知道,那这么行?这就堕在无明里头。这两关最难破!不可以误会把无明当作心性,这个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我们晓得,这个地方所说的一念不生就是佛,这个一念是妄念,一个妄念都不生这叫佛。为什么?『心本是佛体』,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是一不是二。说佛,佛是觉的意思,心是灵明大觉,这个觉不是修来的,是自己本来就具足的,所以叫本觉,不是修来的,本觉就是佛。
『妄起故为众生』,这个字就好了,前面这个一念不生,虽然没有讲一念是正念、是妄念,后面这个说出来了。妄念,一个妄念生起来就变成众生;换句话说,一个妄念起来了,迷了!后面这一句话就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一念妄心不生,何为不得名佛』,这个话说得很清楚、很透彻。所以这个念是妄念,不是正念。
佛为众生说种种法,说种种偈,他从哪里说出来?从正念里面说出来。世间人也有种种学说,也有种种理论,也有种种典籍,也是多得不得了,他们这么多的言论、典籍从哪里出来的?从妄心里面出来的。这两个根源不相同,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这是佛法跟世间法不相同的地方。诸位要知道,佛法单单指诸佛如来;世间法,菩萨以下都是世间法。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我们讲等觉菩萨他的东西还是不纯真,还是有掺杂,他掺杂一分无明,不纯!像我们这个黄金一样,它是九九九,它不纯,等觉菩萨是九九九,这个我们必须要搞清楚。
那么六道凡夫以下,就更不必说,完全从妄心里面生出来,说的虽然头头是道,有穷有尽。我们佛经里面常常讲无极清净,无极就是无有穷尽,无有边际。世间无论哪一种学说,它都有范围、有止境,不是无尽。称性就无尽,与性体相应,这是无极;与阿赖耶识相应,那就是有尽。像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再看底下一段:
【达磨碑云。】
这是纪念达磨祖师的,这一篇文字里面有这么几句话说:
【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正觉。】
这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就是我们常讲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你就是凡夫,六道凡夫。『旷劫』是长时间,无量劫来,你在六道里面不能超越;这个『滞』就是停滞,你滞於六道,你没有办法超越轮回。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你有妄心,你在境缘上起心动念,坏就坏在此地。诸佛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你们诸位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也穿衣服,他也吃饭,他的生活跟我们没有什么两样。我们每个人每天有工作,他也有工作,他的工作,出去托钵是他的工作;回家来教学,教导学生,给学生们上课,讲经说法是上课,是他的工作。他也有工作,他也有穿衣、吃饭,跟我们有什么两样?
而古佛、大菩萨们在中国示现,历史上记载得多。实在讲,生活行持跟我们完全没有两样。诸位熟知的永明延寿禅师,梁武帝时代的人,阿弥陀佛的化身再来的!布袋和尚,现在你们看到弥勒佛,那个肚皮很大,造的那个像,宋朝时候南宋高宗时代的人,跟岳飞同时代;弥勒菩萨再来的、化身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化身的。他们所表现的,跟我们真的没有两样。还有示现居士身的,生活跟世人完全相同,他是不是堕落?是不是变成凡夫?没有,他还是住他的大菩萨境界,差别在哪里?他们没有妄心。他们虽然有事,事没有妨碍,《华严经》是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只要没有心就没有妨碍,没有事要有心还是妨碍。你天天盘腿面壁入定,每天坐几个小时,没事,没有做事,善事、恶事都没做,可是心里头还打妄想,那就坏了。你心里面还想善、想恶,想东、想西,错了!真正修行在大乘法里,论心不论事;小乘法是论事不论心,大乘法是论心不论事。事没有妨碍,事事无碍。他们的功夫就是无心。
『心无也刹那而登正觉』。虽然示现是我们凡夫这个身体,跟我们凡夫同事,他住他的佛境界,他住他的菩萨境界,他绝对没有退转,绝对没有堕落。为什么?没有心,没有妄心,所以他们真正的境界,实际上就是华严境界。阿罗汉以上示现到六道里面度化众生,全是华严境界,处事待人接物都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妄心就是有分别、有执著,真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他表演的那个分别、执著,是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就是十大愿王里面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人家学的是这个。自己里面一念不生,一个妄念都没有。所以应化在世间普度众生,利益一切众生,自己还住自己的位置,没有变更,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华严》称为大不思议经,就是从这个地方说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