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论节要研习报告 (第十集) 1997/10/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6-0010
请看讲义:
【毗尼翻为灭。灭有三义。一灭业非。二灭烦恼。三得灭果。】
『毗尼』我们一般翻作戒律,这个里面有三个意思,这是梵语的音译。主要的意思是讲『灭』,「灭」在此地跟我们讲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灭一切错误的造作。第二个是『灭烦恼』,烦恼是指贪、瞋、痴、慢、疑、恶见,这是经论里面常讲的六种根本烦恼,第六种就是见惑。恶见就是错误的见解,再分又分成五种:所谓的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合起来就是一个恶见。由此可知,经论上讲的烦恼就是说的见思这十条。
第三个意思是『得灭果』,如果烦恼灭了,你就证得果位,这个果位是小乘的阿罗汉。所以佛在经上常说,正法时期,戒律就成就。在正法时期依照戒律的修行,就能够证得初、二、三、四果,就能证到果位。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这正是佛的像法时期,也就是说佛灭度一千年,佛教传入中国。在那个时候,许多翻译经论的这些大德,都是证得三果、四果的人,就相当多,我们在历史上所记载的能够看到。由此可以证明正法时期持戒能证果。再看底下这一段:
【教海冲深。法云弥漫。智光无际。妙辩叵穷。法华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是法不可示。言词相寂灭。】
这一段是说佛法宣说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为什么?佛法太广太深了。前面这两句就是说深广,第一句说『教海』,海是比喻,像大海一样深。下面『云』也是比喻,云彩遍布在空中,就是散布在空中,取它广的意思,佛法无限的深广。『智光无际』,「光」也是比喻,智慧就像光明一样,也是没有边际,所以才能够证得无限深广的教理。然后才能够得无碍的辩才,末后一句就是指的四无碍辩才。这是什么样的人?一般大乘经上所说的,七地以上的菩萨,才证得这样的境界。七地以前讲经说法,都要得佛力加持,前面给诸位报告的,如果不得佛力加持,没有人有能力能为大众讲经说法。怎样得到加持,怎样得到佛菩萨保佑,前面说过,这个地方就不必再说。
所以《法华经》上讲,『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寂灭」,不仅仅讲的是理,理是寂灭的,我们初学的人多少能体会到几分,说起来我们也会点头;事相也是寂灭的,那我们就不懂了。我们看到这个事相,好像不是寂灭的;实际上来讲,事相也是寂灭的,为什么?相不离体,体不离相,见相就是见性。如果你要见到相的寂灭性,你就是明心见性,你就不是普通人,也正是经上所说的法身大士之流,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这个真相说不出来,不但说不出来,也不能想像,所以说不可思议,这句话是真话。我们思惟的能力达不到,能够想像、能够思惟,诸位必须要晓得,阿赖耶识以内,第六识作用非常之大。在法相里面讲,唯有第六识能够遍缘五十一心所,你看八识哪一个识有这么大的功能?唯有第六识能够缘五十一心所,它能够缘阿赖耶,就是没有办法缘自性,所以用这个心没有办法见性。
如果要想明心见性,必须要把六、七这二识舍掉,六识是分别,七识是执著;换句话说,要把分别、执著舍掉,永远不再用这个东西,你就能见性。如果还是要用第六识、第七识,也就是还是用分别、执著,你决定不能见性,决定不能够契入事实的真相,所以才说「不可以言宣」。虽然不能说,佛菩萨有方便,凡是言说皆是方便,会听、会读的,藉著这个方便契入真实,所以这个法门叫方便门,道理在此地。
末后两句,『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就是说事实真相确确实实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们的言语文字功能非常有限,比思惟想像范围小得太多,何况思惟想像都达不到,言语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初学的凡夫,如果离开了言语文字,我们就没有依靠,到哪里去学?但是我们要切记,言语文字是方便、是接引,如果把这些文字、经典就当作是佛法,那就是认指为月了。禅宗讲指月,月亮在哪里?手指指著,向那边去看。你把这个手指当作月亮,不是错了吗?经教、文字就是手指。月亮在哪里?指的那个方向,决定不是指。所以佛所说的法,是在言语、文字之外,弦外有音,奇特!你离开言语文字,还要离思惟想像。你看马鸣菩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就是佛经里头的名相术语不能执著;「离心缘相」,心缘是你思惟想像都不能用,你就叫会听,你才能够听到如来所说的真实义。著了相,你就得不到如来真实义,这一段主要是说这个。再看下面一段。
【以无言之言。诠言绝之理。以无变之变。应无穷之机。】
这就是说明佛菩萨的善巧方便,说不出的他能说,思惟不到的,他教给我们怎么样思惟,这是如来的真实智慧。所以佛讲的一切经教,我们要懂得他是『无言之言』。我们平常讲「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这句话不好懂,如果你要懂得了,那么佛的「无言之言」里面所讲的意思,你就体会到。
正因为这句话我们听不懂,我们听经著了言说相,我们读经著了文字相,所以也很用功、也很精进,几十年下来还是这个老样子,没有进步。不是不用功,是真用功,为什么没有进步?为什么不能契入境界?道理在此地。这是清凉大师给我们说出来,我们平常说实在话,很少人真正留意这桩事情。我们看古人修行,很多三年、五年就入境界,有的人开悟,有的人得定,证果的比较少。为什么我们用二十年、三十年,连个消息都没有,自己也懵懵懂懂的混下去,没有认真的去追究原因到底在哪里。什么地方错了,为什么别人能开悟、能证果;我们下这么大的工夫,用这么多的时间都还得不到?能够回过头来去找那个原因,这个人就觉悟了。原因找出来之后,我们将这个原因消除,障碍就没有了。
古德可以做到,我们又何尝做不到?今天在此地一会,难得清凉大师将这个问题跟我们提出来。末后两句是讲诸佛菩萨应机说法,『以无变之变,应无穷之机』,九法界一切众生根性非常非常复杂,他用什么方法来应付?他用甚深的禅定,不变随缘。随缘跟不变,我过去在讲席当中跟诸位报告,我说了四句:「不变随缘」是诸佛菩萨,严格的讲是诸佛如来,不变随缘;菩萨是「随缘不变」;二乘,声闻、缘觉,「不变不随缘」;我们凡夫是「随缘随变」,你们想想对不对?随缘随著变!随缘当中有主宰,自己不变,你就是菩萨。这个地方讲的是如来境界,他是不变随缘,所以他能应九法界一切众生不同之机。
【经云。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
这一首偈给我们说明『了法不在言』,了法就是开悟,教下里面讲「大开圆解」,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在不在言?不在言。虽不在言,诸位要晓得,也不离言,也没有离开言语。「不在言」这一句话,重要的意义就是教我们决定不要执著言说相,执著在言说相里面,悟门就堵塞了,就不能够开悟。
『善入无言际』,无言际就是法性,善入就是我们讲证得的意思,善是善巧,契入无言际。《无量寿经》上讲的「真实之际」,此地无言际就是真实之际。这都是讲明心见性的境界,真正悟入佛之知见。然后『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这也跟前面所说的,必须要有证,有修、有证而后所说才真实。总而言之,他的义趣都是叫我们要注意修证的要紧。佛讲经说法是为我们开示,佛的能示已经尽到,我们能不能悟入,完全是自己的事情,这个事情佛帮不上忙,我们一定循著佛所教导的方法、规矩,依照他的这些原则去学习。我们现在讲学习,佛法的术语叫修行,修行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学习,要认真去学习,才有契入的机会。下面说:
【如来随一切众生心行欲乐。无量差别出若干音声。而转法轮。】
佛对於九法界众生,尤其是六道众生,每一个人根性,他都明了。你有习气,你的习气怎么来的,他都清楚;习气的根源一定与过去世有关系,过去无始!佛在究竟圆满甚深的禅定之中,彻见一切众生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的状况,所以你那个习气从哪里来的,人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说法就能够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能帮众生解决这些问题。佛虽然有这个能力,可是经上也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譬如这个大夫很不错,对你的病他看得很明白、很清楚,确实他有方子治你的病。可是这个人怎么样?对这个大夫没有信心,不相信他,不接受他的治疗,那就没法子了。世间好大夫遇到这样的病人,只有摇头叹息,无可奈何!但是佛有办法,佛知道他跟哪一个人有缘,佛会让那个人来度他,这比一般大夫又高明太多了。这些在经论里面,我们细细去观察,佛把这些事理都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请看讲义:
【如来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复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萨。余一切众生声闻独觉。乃至第九地菩萨。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
这一段是给我们说明,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如来秘密藏』,这个「秘密」是形容词,不是真的。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佛法里头没有秘密,如果有秘密,我们就不要学佛了,为什么?佛还有秘密,秘密就是不可告人的事,不可告人的事一定不是好事,佛哪有秘密?所以这个秘密是形容,形容理事境界太深,给你讲你也不懂,你也不能体会,所以就叫它做秘密,意思在此地。「藏」是含藏,他里面藏的东西太多了,无量无边;我们讲的宝藏,无量无边的宝藏。
实在说,「如来秘密藏」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哪一个人也不欠缺一丝毫。我们在《般若经》里面看过,去年在此地讲的《金刚般若》,《金刚经》上有时候讲如来,有时候讲佛。现在在这边,这些年轻法师天天在这个地方宣讲《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提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看第一句「礼敬诸佛」,第二句「称赞如来」,诸佛跟如来是一、还是二?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说「佛」从事相上讲的,说「如来」是从自性上讲的,要说「如来秘密藏」,就是自性里面的秘藏,自性里头的秘藏,哪个没有?当然人人具足。虽然具足,你现在不知道,那不就是秘密了?你要知道了,就不是秘密了;你不知道!
下面举了几个例子,『大法明』,三句都是讲的大法,大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狭义的来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法!「明」是智慧,下面又有个照,如果没有照,这个明就体用都含摄在其中;如果有一个照的意思,此地这个明就是般若之体,实相般若,这是般若之体。下面这个大法照,这是般若起用,观照般若、方便般若、文字般若都在这一个字当中。『大法雨』,这个雨是比喻,比喻如来说法度生,都是从自性般若里面流露出来的。这些事只有第十地的菩萨,法云地,距离佛很近;法云地再上去就是等觉、妙觉,距离如来果地上很近,他知道。九地以下都不知道,九地菩萨都不知道,那权教、声闻、独觉、凡夫当然没法子,所以才叫秘密藏,秘密藏的意思,这才说出来。
这一句含义很深,说明我们自性无量的智慧德能,确确实实是有。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开发性德,没有别的,所以《楞严经》上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到你成佛了,你有没有得?没有得,确实无所得,所证得的一切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没有一样东西是新得的。再看底下这一段:
【经云。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盘常寂灭相。终归於空。】
这一段经文,我们初学的同修念了之后,不要害怕,不要生起恐怖,最后终归於空,那我还学什么?你要晓得,这个「空」叫真空,你不懂这个「空」的意思。你们头脑里面想到「空」,空是一切什么都没有了,这就叫空;此地这个「空」不是这样,空,一切都有,这个就妙了。所以《大智度论》里面讲十八种空,空的意思很深。
诸佛如来知所有一切法是一个相、一个味,我们看一切现象千差万别,此地所讲的一相一味。《金刚经》上也说「一合相」,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一合相。这个地方讲得简单,一相就是一合相。『一相一味之法』,这个「一味」,味是义味,义理之义,义味,要再说得浅显一点,一个道理;一个相,一个理。这一个相是什么?解脱相,下面所讲的都叫做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相?真相是解脱相,解脱就是大自在。
我们今天一身都不自在,你为什么不自在?因为你不知道一切法是一相,你不知道;你不晓得一切法是一个理。我们迷失了一相、一理,所以才搞得一身的麻烦。你要问诸佛菩萨为什么那么自在?他本来就自在,本来就是个解脱相。「解脱」这两个字浅而释之,释是解释,我们浅显的解释它。解就是解开,这个字念去声,去声当作动词,我们把绳子解开。如果念解(ㄐㄧㄝˇ」是名词。解,你没有动手,你未必去解它;念解(ㄒㄧㄝˋ),我已经动手把它解开。解开什么?烦恼!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解开了,解开之后,你就脱了,脱什么?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这解脱的意思。见思烦恼解开了,你就脱离六道轮回;尘沙、无明解开了,你就脱离十法界,解脱两个字的意思在此地。解脱之后,那个境界就是大自在。
『灭相』,灭相不是相没有了,相有!相有,灭的是什么?灭的是你执著的那个相,执著没有了,这一点诸位要懂得。佛经常常教给我们离相、离见,《金刚经》上讲的离四相、离四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大类就是宇宙人生一切现象,不出这四大类。离这个相是不是相都不要了?你到哪里去离?你离不了!佛教你离相,离的是什么相?不是叫你离外头境界的相,不是这个意思,是叫你离八识五十一心所里面的相分。
诸位稍稍学过法相唯识,念过《百法明门》就应该懂得。心心所都有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叫你离相,离一切相,离那个相分,不是离外头境界相。外面境界相为什么不需要离?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障碍的法界,你要离它干什么?你毛病出在哪里?毛病出在心心所里面的相分,你著了这个相,你著了这个见。不但相分要离,见分也要离;相从哪里来的?相从见分变现出来。所以《金刚经》上讲的离四相、离四见,你要明了是离八识五十一心所的相分、见分,我们才得大自在,才得真正的享受。
所以灭相是灭这个意思,千万不要误会了。要把这个境界相灭掉,你怎么灭法?那个灭不掉的。而实在讲,我们讲灭相分、见分,最重要还是第六识、第七识,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著。要把六、七二识与它相应的心所,把它们的相分、见分灭掉,你就成功了,你就转八识成四智,灭相是这个意思,不可以搞错。
『究竟涅盘常寂灭相』就现前,这一句就是讲的宇宙万有的真相。『终归於空』,空就是自性的性体,真性!为什么叫它空?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头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就是空,这个空不是顽空,这个空不能当作「无」讲,这个空能生一切万法。一真法界是从这个空变现出来,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从它变现出来,这一点我们就要留意,要细心去体会。
宇宙人生万事万物能变的体性是空寂的,所变的事相焉有不空寂之理?也是空寂的。所以诸佛如来、诸大菩萨他们长住在清净寂灭之中,清净寂灭不是没有身相,不是没有工作,不是没有事业。诸佛菩萨要用我们凡夫眼光来看,他忙得不亦乐乎,为什么?千处祈求千处应,这个地方有感,他立刻就现身;那个地方有感,他又现身。无处不现身,无时不说法,他不是忙得不亦乐乎吗?十法界里面,哪一道里面,他都现身,哪一类众生他都为他说法,妙极了。
这么样的繁忙,他还是住在常寂灭之中,我们净土经里面讲常寂光中,他真的是常住在常寂光中。他那个心性丝毫没有动摇,丝毫没有污染,丝毫没有粘著。跟我们凡夫不一样,我们凡夫如果有这么多应酬,有这么多这些事物,你的心就很烦,你就很累。为什么?著相,为境界所染著,为什么会被外境污染?为什么会著相?就是你不了解诸法的实相,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你不明白、不了解,过错在此地。真正了解事实真相,就像《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不是佛把这个现象给我们说清楚!
真正明白了,也许有人说:这个人不是很悲观、很消极吗?如果你真的听到佛这么说,你很悲观、很消极,你没懂佛的意思,你还是错解了。真正懂得佛的意思,不但不悲观,更乐观、更积极,做事情更认真、更负责,他生活更快乐、更幸福。为什么?了解事实真相。我们用一个比喻来说,诸佛菩萨弘法利生,比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量都大,不晓得大多少,比我们每一个人都繁忙。他做些什么?佛在经上自己说得很清楚,处处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你看他快不快乐?他知道有为法是梦幻泡影,所以他就建水月道场,水里面的月亮假的,不是真的。他建道场是水月道场,他说法度众生忙得不亦乐乎,梦中佛事。举这一个例子,诸位从这个例子,你要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你就是菩萨。
你今天经商开个店,我们再举第二个例子,实在是怕这个例子你不懂,你以为经上这么说的,与我不相干,你就错了,用这个例子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我自己今天作生意开个店,我这个店是水月商店,我在这里经营是梦中生意。你从这一个例子,你就想到涵盖了世间所有一切众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的行业,全是水月,全是梦中之事,你怎么不快乐?你再也不执著,再也不去计较了。今天赚钱欢喜,今天亏本也欢喜,为什么都欢喜?梦中之事,梦中生意。今天作个梦,得到一大堆的黄金,得到个金山,醒来一无所有;梦中作生意亏了很多很多钱,连房子都卖掉,醒来没事,房子还在!
学佛没有别的,把观念转过来,你就快乐了。然后你晓得万法皆空,终归於空,因果不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天赚钱命里定的,要赚多少就赚多少,有什么好欢喜;今天亏了,命里也是注定的,有什么好烦愁的。你就会快快乐乐,知道怎样修因,怎样得果报;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总会有恶报,因果不空,这才是真正懂得佛法。请看讲义:
【经云。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一佛乘者即华严矣。】
这一段话是佛讲的,正如《法华经》上最后「开权显实」,佛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由此可知,佛所说的方便法,最后都导归一乘,这一乘就归《华严》,《华严》到末后就归《无量寿》,这个诸位要知道。
隋唐时代的大德,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引用隋唐大德所较量的,说得很清楚。在那个时代是中国佛教黄金时代,也就是佛法最盛的一个时代。东面高丽、百济,这个都是现在的韩国、日本;南面现在的越南,这些国家都派遣最优秀的学生,到中国来留学修学佛法,佛法就藉他们这些留学生传到外国。所以那个时代就有人兴起这个念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哪一部经是第一?都来比较比较。当然这是用凡夫的眼光来看,佛菩萨的眼光来看是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凡夫眼睛不平等,看一切经当然也就不一样。必须要看这一部经,它所讲的圆不圆满、透不透彻?
这样子看来看去,仔细比较,几乎大家公认《华严》最圆满,《华严》具足十二分教。经上佛讲经用十二种不同的方式,或者我们讲不同的体裁,《华严》是十二种统统具足;《法华》只有九种,还缺少三种。圆满具足,教理行果样样具足,一丝毫不欠缺,连十二分教都具足,唯独《华严》,所以称《华严》第一。以真正讲到一生成就,善财童子作代表,从一个凡夫初发心,一生圆满成佛,一切经中只有《华严》这一部;《法华经》里面虽然讲龙女八岁成佛,但是没有《华严》讲得这么清楚,修学阶段没有这么分明。这个把第一经找出来。
然后这些大德们跟善导、道绰这些大师学净土。隋唐时代净土宗,日本、韩国不在中国之下,他们的祖庭就在现在的玄中寺,这是昙鸾、道绰、善导大师的道场,这个寺里头出了三位祖师。他们再把《无量寿经》跟《华严经》做个比较,於是肯定了《无量寿经》第一,就把《华严》比下去。为什么?《华严》到最后才导归极乐,归於无量寿,《无量寿经》是《华严》的归宿。善财童子最后怎么成佛的?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导归无量寿。所以他们有一句名言:「《华严》、《法华》只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如果我们今天讲这个经的三分,我们用三分来做比喻:《华严》、《法华》是序分,《无量寿》是正宗分,《阿弥陀经》是流通分,这三部经是一部经,一而三,三而一。所以清朝初年彭际清居士说,那也是了不起的人,不是过来人这个话说不出来。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即是小本《华严》。这三部经是大圆满,真实不可思议。我们对於祖师大德他们的肯定,他们费了不少的心思去比较,得到这么一个结论。
我们再从他的基础上再追究,《无量寿经》夏老居士的会集本里面,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找啊!再往里面找!当然是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四十八愿,阿弥陀佛亲自所说的,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那个里头句句话都是阿弥陀佛自己宣说的。
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哪一条第一?这个我们不要费心了,古大德已经给我们说出了,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换句话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归结到最后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一句佛号展开来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展开来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展开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展开来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我们这才真正把总纲领抓到了。这一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我们平常听、讲这一句话,不可思议,听得也耳熟,听多了就听到麻木不仁,不可思议在哪里?不晓得、不知道!经过这么一解释,这才明白那是真的不可思议,不是假的。所以你念这一句佛号,诸佛菩萨都赞叹你,菩萨以下声闻、缘觉、诸天善神听到你念阿弥陀佛都合掌恭敬,你哪一天要有了定功、有了天眼,你就看到了。你才晓得,这一句名号它的功德是多大。我们回头来再看这段经文。
『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众生演说诸法』。这是释迦讲过去古佛,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他们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众生根性不同,所说的法门也就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法门到最后,结归到『一佛乘』。这一佛乘就是《华严》,刚才我们讲《华严》归《无量寿》,《无量寿》归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归十八愿,最后归到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再看下面这一段:
【随闻一法起种种解。圆机受教无教不圆。偏机受教圆亦偏矣。】
这一段给我们说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不能不明了。众生妄想、分别、执著习气不相同,在没有见性之前,烦恼、习气很重,绝大多数的人先入为主,这个事情就麻烦了,所谓是成见很深;成见就是佛经上讲的所知障,这个东西难破,比烦恼障还困难。经上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一切智可以破烦恼障,不能破所知障;要一切种智现前,才能破所知障,我们俗话讲的成见,你才晓得成见造成的障碍有多深、有多广。
修学佛法最麻烦的就是这一桩事情,所以在从前,善知识要接引一个学人,也就是说他要想找一个传法之人,什么人有资格接受大法?没有成见的人。这个事情不容易!我们在过去传记里面仔细的去观察,你看《高僧传》,在家居士们学法,《居士传》,接受传承的,当中四众弟子都有。在过去女众是占少数;有,像六祖大师传人里面,六祖大师得法的弟子最多,有四十三个人,无尽藏比丘尼是出家女众,也有不少居士得到真传,得到他印证,真正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地位就是圆初住、别初地的地位,已经超越十法界,比声闻、缘觉高得太多了。为什么有些人得法、有些人不得法?得法的人没有成见,不得法的人有成见,这一点相当困难。
我在学佛的时候,实在说拿现代话来讲,运气好!误碰误撞撞上了,不是有意的。我年轻的时候对哲学很有兴趣,仰慕方东美先生,这是在台湾第一流的哲学家;他那个时候是台湾大学的哲学教授,我们很想跟他学。我写一封信给他,仰慕他,寄了一篇文章给他看。过了一个星期,很难得他回我一封信,约我到他家里面见面。见面他就问我:过去有没有跟哪一个人学过哲学?没有!有没有读过什么哲学的典籍?没有!这他很高兴,但是我们也看不出来,有学问的人喜怒不形於色,看不出来!这什么都没有,这是一张白纸,没有被污染过。
我的要求希望能到学校旁听他的课程,我求的是这个。方先生跟我一番谈话之后,就告诉我,他说:你不必到学校去听课,现在学校里面,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我听了这几句话,凉水浇头,这是完全被否定、被拒绝了,我听了心里非常难过。我这个难过没有他的功夫,就表现出来;他那个欢喜是不表现,厉害!不露形色。我就很难过。
过了几分钟他告诉我:那这样好了,你每一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所以我跟方先生学哲学,是在他家小客厅小圆桌上,我们一对一的上课,我跟他是这样学的。他的学生很多,到以后我渐渐也认识不少他的学生。那些学生告诉我,他说:方先生对你不错,方老师眼睛长在头顶上,根本就瞧不起人的,他能这样对你,你不简单。
我到那个时候还不能够了解他,一直到学佛,以后懂得师承这个道理,才恍然大悟。他为什么要单独拨出时间来教我,不让我去听课,因为我是一张白纸,没有被污染,到学校听课一定会认识很多同学,思想会被他们污染,一定会接触到很多教授,这个人课也听,那个人课也听,那就听得一塌糊涂,这是他对我的爱护。这是他的密意,他没有宣说,他用尽方法保护我,不让我受污染,听他一个人的,学一家之言,在这上奠定了基础。
以后接触佛法也非常幸运,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也是用这个态度来对我。每一个星期给我两小时,我这样亲近章嘉大师,最初学佛这三年,跟他老人家一个人,这个基础才打下来。所以才了解,真正善知识对於有条件接受佛法的人是倍加爱护。太难得了,没有接触过,没有成见;接触过之后,从前某人是怎么说法的,那你这个老师还要来跟你辨别、还要跟你抬杠,他哪有那么多精神说这些废话。所以他就笑笑点点头,不错!很好,你很难得,打发你去了就算了,哪有那么多精神跟你说废话。所以要晓得不容易!
如果我们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人讲演,去亲近这个善知识,人家顶多点点头,好!欢迎你来听课,不会教你。凡是单独来教你,老师对於学生就要负责任,这就叫师承,他真的负责任,要领你走一条正路。因为你学多了、听多了、看多了,他没有办法,就是你的知见太多,你不能够相信,他给你讲,你还要跟他辩论,这是一般人不会接受的,所以善知识难遇。这就是我们这一些人,有成见的人,『随闻一法,起种种解』。
『圆机受教,无教不圆』。圆顿根性的人容易,为什么?没有成见,所知障轻,容易开悟。『偏机受教』,他怎么偏?成见很深,自己的意思很多,遇到圆教也变成偏教,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我们要想在这一生成就,不能不把那些成见舍掉。
我以后,章嘉大师圆寂之后,我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那个时候我学佛三年,三年跟一个老师,可以说我相当单纯。而李老师跟我提出的条件,还要把我三年跟章嘉大师所学的放下,他不承认,要完全舍弃,跟他从头学起。为什么?有个道理。李老师讲的,章嘉大师讲的跟你不一样,那不就麻烦了?所以他这一来的时候,以后我一句话抵不住,章嘉大师讲的不同不敢说,因为那个作废了、不要了,要听他的,这叫师承,所以他对我特别照顾。你要是学多了、听多了,亲近善知识很多,现在人以为这是荣耀,皈依都皈依十几个师父,还得了?十几个师父十几条路,你走哪一条路好?你就迷途了。请看讲义。这个地方讲:
【佛有三语】
不是佛只有三句话,不是这个意思。佛说法有三个原则,这个『三语』就是说话的三个原则。
【一随自意语。说自所证一实等故。】
一般经论里也说佛依二谛说法,二谛就是真谛、俗谛。『随自意语』就是真谛,是他自己亲证的境界,跟我们凡夫所见、所闻、所思完全不同,这是说宇宙人生真相。凡是说这些我们都很难体会,说实在话,如果没有善根福德也不容易接受。善根福德深的人能够理解一些;浅的人听到是佛说的,虽不懂也不反对,这就很难得了;善根福德薄的人听了就反对,驳斥,根本不能接受。
【二随他意语。】
这些语言佛所说的,我们一听就欢喜,为什么?凡夫知见。
【一向方便引众生故。】
随顺俗谛说法。经论里面凡是讲我们世俗谛的,都是佛『随他意语』,恒顺众生。
【三随自他意语。】
一半是真的,一半是随顺众生的。这三个原则,我们在一切经里面,你只要仔细一观察就看得出来。有些一乘了义圆教的经典,完全是随自意语,像《华严》、《法华》,完全是随自意语;《方等经》里面,《阿含经》里面,随他意语就很多。贤首把天台的别教分作两分,始教、终教,始教、终教合起来就是天台的别教,它分出来有道理。别教里头有浅深次第不同,始教就是前一半随他意语多,随自意语少;到后一半讲到终教,随自意语就多,随他意语就少。大概到圆、顿,那完全是随自意语。这是讲佛说法的三个原则,我们要明了。下面说:
【善会佛意。所说权教乃是随宜。】
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佛所讲的权教,权巧方便,随顺众生的,这是权宜方便法。我们要不要学?要学,为什么?基础!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缘觉都是权教,人都做不好,怎么能作佛?怎么能作菩萨?这一点诸位同修一定要把它放在心上。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所以古大德讲净宗经论修行的方法,是以果地觉作为因地心,这是了不起的法门,无比的殊胜。将如来的果觉,当作我们的因心,奇特无比。
我们自己要想想,如果我们做人都做不好,我们修这个法门能成就吗?决定不能成就,这是一定要知道。所以学佛先从做人学起,净宗经论不例外。世尊教我们修念佛法门的根基,《观经》上讲的「净业三福」,基础!这个事情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韦提希夫人遭了家庭、国家的变故,她的儿子不孝,用现代的话来说搞政变,夺他父亲的王位,杀父害母。韦提希夫人遭了这么大的灾难,才知道人生苦,才知道苦!她是世尊的护法,哀求释迦牟尼佛帮助她解决这个苦难。她心里一动念头,佛就知道,就感应道交,佛就来到王宫,她已经被幽禁。韦提希夫人看到世尊来安慰她非常欢喜,就向释迦牟尼佛要求,这个世间太苦,有没有好的佛国土我想往生?用现在的话来讲,这个地方太坏了,我想移民,现在用移民大家好懂。
释迦牟尼佛很有智慧,并没有劝导她,你到哪一个佛国土,没有介绍,没有劝她。把十方诸佛刹土统统用神力变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看,让她自己选择。她看了之后,向释迦牟尼佛说:我选择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那个地方好,想到那里去,求释迦牟尼佛教给她往生的方法,《观无量寿经》是这样缘起的。世尊没有教她方法之前,先教她修三福,三种净业,而且告诉她这三种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交代得清楚、明白,就是说过去佛、现在佛,以至於未来佛,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他要成佛都要修这三个基本的条件,这是修行的根本。
我们今天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就是把这个基础舍掉。好像你盖大楼没打地基,盖到一段就倒掉,盖一段又倒掉,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们勤苦发愤的修学,功夫不得力,没有打基础!这三福我在此地就不要细讲,我把它念念,诸位听听,复习复习!第一福、人天福报,做人的基础,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做了没有?如果这四条做不到,换句话说,人都没有做好,怎么能成佛?
第二条有三句,二乘福,就是阿罗汉、辟支佛必须要修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不能出三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我们有没有做到?也许诸位同修都说:不错!我受了三皈,我也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好像这一条办到了,前面那条差一点,这一条办到了。盖大楼一样,第一层没盖好,第二层盖得不错,哪有这个道理!
皈依一个法师靠不住,皈依十几个总保险了!三皈的意义要搞清楚。我们在新加坡讲过几遍,还有一个录音带,还有一个小册子,要认真去读,我们到底有没有皈?到底有没有依?佛菩萨面前请一个法师给你传授,那是名字皈依,不可靠!要真的回头,真有依靠,你才算是皈依;不能讲形式,形式是假的,我们要重实质,不重形式,要搞真的,不能搞假的。
第三条福,大乘,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大乘有四句,第一句「发菩提心」,你看跟《无量寿经》讲的一样。《无量寿经》讲往生的标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第一个条件,发菩提心。第二个条件「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做到没有?深信因果不好懂,我为了这一句,过去搞了两、三年,不晓得它这个意思在哪里?我为什么怀疑?因为通常讲深信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谁不知道?为什么菩萨再讲这一句。假如「深信因果」放在第一福,我一点怀疑都没有,它放在第三福我就怀疑了,菩萨还不知道因果?佛在此地还劝他要深信因果?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至少有三年,以后我讲《华严经》才恍然大悟,才了解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是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换句话说,就是相信净土法门。真的许许多多的菩萨都不信,这才叫难信之法。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才叫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我们今天天天念《无量寿经》就是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时时刻刻我们也要用自己三业加持一切众生,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们,推荐给他们。我们身上穿一件T恤,印的「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劝进行者。我上一次讲的这个话,我发心做一千件衣服送给你们同修,我也有点小神通,我还没去做,里面有同修听到了就要发心出钱、出力去做,不要我费一点事就做好了,也有点小神通了,他们去筹办去。念念要劝人学佛,劝人念佛,劝人求生净土,这个就是存这个心,「劝进行者」。
这十一句是修行的基础,像盖房子打地基,不在这上下功夫,大乘佛法还是没份。这三条要做不到,你念阿弥陀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念到临命终时,佛不来接引你,你可不要怪:「我被释迦牟尼佛骗了,佛不灵!你看我不是天天认真念佛,怎么他不来接引?」原来你盖房子没有地基,你没有听话。
佛教韦提希夫人从这里做起,然后才教她修行的方法,十六观,十六观任何一观修成都能往生,我们持名念佛就是第十六观。诸位要知道,佛法有的时候跟世法也类似,我们世间法像舞台的表演,总是把最精彩的节目排在最后,所谓压轴戏,最好的摆在最后,这个很有道理。最好的摆在前面,人家看完都走掉了,后头不精彩不都跑掉了?最好的在后面,叫人要在这儿安心坐著,慢慢看等最好的,那个情绪不一样。佛说法也懂得众生的心理,把最好的摆在最后;持名念佛摆在第十六,最好的!诸位要懂得。你看《楞严经》二十五圆通把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摆在后面做压轴戏。有很多人读经粗心大意,只晓得观音耳根圆通章第一,了不起!他把念佛忘掉了,这是学佛太粗心了。
我过去在台湾遇到一个人,台湾大学的客座教授,客座教授不是中国人,日本人,日本的一个法师。日本法师穿西装,就是没有留头发,穿西装、穿皮鞋,台湾大学的教授。台大有些学生常常听我讲经,领导他们的教授来看我,是个日本人。他见到我之后,问我学什么法门?学哪些经论?那个时候我正在学《楞严经》,跟李老师学《楞严》。他问我学什么法门?修什么法门?我说我念阿弥陀佛,修净土法门。他听了之后是大不以为然,好像《楞严》跟净土没关系,怎么扯得上关系?《楞严》跟禅有关系,禅宗一定读《楞严》;与密有关系,它有五会楞严神咒。他就不懂与净土有关系,他不懂。
所以看到他那个态度,日本人那种傲慢的习气,轻视人的习气,盛气凌人。我对他们这个是不太满意,所以有很多日本人来见我,我都会教训教训他几句,要给他下马威。我一看他这个举止,我也笑笑,他不以为然,我对他也不以为然。我反过来问他,我说: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与净土有什么关系?这个日本人能做大学客座教授,当然也不容易,反应很快。我这一问,他就警觉到,满面通红,他就知道他错了。
《楞严经》上最重要的两个主角:观音、势至,你看他排列的顺序,这两个人是压轴戏,不是一个人;他排不按照顺序排,就是特别法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按照顺序排,它要排在第二位,因为它的顺序是六根,观世音菩萨是耳根,眼根摆在第一,耳根摆在第二,应该摆在第二,它摆在最后,没按顺序排,这就是特别了。
大势至菩萨念佛是根大,它的顺序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二十五圆通」这么来的,三六、一十八,再加上七,二十五!「七大」的顺序是地、水、火、风、空、见、识,是按照这个顺序。「识大」是弥勒菩萨代表的,弥勒菩萨是唯识学专家,是识大。念佛法门是根大,应当他摆在弥勒菩萨的前面,就是按顺序排。你看《楞严经》摆的顺序,大势至菩萨排在第二十四,观音菩萨第二十五。而弥勒菩萨本来是二十四,他结果颠倒的时候,摆在第二十三,所以二十五圆通章里头是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
两个特别法门,为什么不把念佛摆在最后?观音菩萨摆在前面不是很好吗?不行!为什么不行?论契机,念佛是契法界众生的根机,你看它契机的范围多大,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不契机,普度!「耳根圆通章」是契娑婆世界的机,不见得契他方世界的机。释迦牟尼佛在本地说法,契本地的机就摆在最后。你看看排名大学问,排名先后不简单,不能错乱的,显示两个特别法门。这样一点,他才恍然大悟,《楞严》跟净土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粗心大意怎么可以,不怕人见笑!大学教授你说出这个话,叫人见笑!
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体佛意,懂得佛说法真正用意在哪里,正如同「开经偈」里面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一点很重要!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看讲义:
【毗尼翻为灭。灭有三义。一灭业非。二灭烦恼。三得灭果。】
『毗尼』我们一般翻作戒律,这个里面有三个意思,这是梵语的音译。主要的意思是讲『灭』,「灭」在此地跟我们讲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灭一切错误的造作。第二个是『灭烦恼』,烦恼是指贪、瞋、痴、慢、疑、恶见,这是经论里面常讲的六种根本烦恼,第六种就是见惑。恶见就是错误的见解,再分又分成五种:所谓的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合起来就是一个恶见。由此可知,经论上讲的烦恼就是说的见思这十条。
第三个意思是『得灭果』,如果烦恼灭了,你就证得果位,这个果位是小乘的阿罗汉。所以佛在经上常说,正法时期,戒律就成就。在正法时期依照戒律的修行,就能够证得初、二、三、四果,就能证到果位。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这正是佛的像法时期,也就是说佛灭度一千年,佛教传入中国。在那个时候,许多翻译经论的这些大德,都是证得三果、四果的人,就相当多,我们在历史上所记载的能够看到。由此可以证明正法时期持戒能证果。再看底下这一段:
【教海冲深。法云弥漫。智光无际。妙辩叵穷。法华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是法不可示。言词相寂灭。】
这一段是说佛法宣说不是一桩容易事情,为什么?佛法太广太深了。前面这两句就是说深广,第一句说『教海』,海是比喻,像大海一样深。下面『云』也是比喻,云彩遍布在空中,就是散布在空中,取它广的意思,佛法无限的深广。『智光无际』,「光」也是比喻,智慧就像光明一样,也是没有边际,所以才能够证得无限深广的教理。然后才能够得无碍的辩才,末后一句就是指的四无碍辩才。这是什么样的人?一般大乘经上所说的,七地以上的菩萨,才证得这样的境界。七地以前讲经说法,都要得佛力加持,前面给诸位报告的,如果不得佛力加持,没有人有能力能为大众讲经说法。怎样得到加持,怎样得到佛菩萨保佑,前面说过,这个地方就不必再说。
所以《法华经》上讲,『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寂灭」,不仅仅讲的是理,理是寂灭的,我们初学的人多少能体会到几分,说起来我们也会点头;事相也是寂灭的,那我们就不懂了。我们看到这个事相,好像不是寂灭的;实际上来讲,事相也是寂灭的,为什么?相不离体,体不离相,见相就是见性。如果你要见到相的寂灭性,你就是明心见性,你就不是普通人,也正是经上所说的法身大士之流,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这个真相说不出来,不但说不出来,也不能想像,所以说不可思议,这句话是真话。我们思惟的能力达不到,能够想像、能够思惟,诸位必须要晓得,阿赖耶识以内,第六识作用非常之大。在法相里面讲,唯有第六识能够遍缘五十一心所,你看八识哪一个识有这么大的功能?唯有第六识能够缘五十一心所,它能够缘阿赖耶,就是没有办法缘自性,所以用这个心没有办法见性。
如果要想明心见性,必须要把六、七这二识舍掉,六识是分别,七识是执著;换句话说,要把分别、执著舍掉,永远不再用这个东西,你就能见性。如果还是要用第六识、第七识,也就是还是用分别、执著,你决定不能见性,决定不能够契入事实的真相,所以才说「不可以言宣」。虽然不能说,佛菩萨有方便,凡是言说皆是方便,会听、会读的,藉著这个方便契入真实,所以这个法门叫方便门,道理在此地。
末后两句,『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就是说事实真相确确实实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们的言语文字功能非常有限,比思惟想像范围小得太多,何况思惟想像都达不到,言语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初学的凡夫,如果离开了言语文字,我们就没有依靠,到哪里去学?但是我们要切记,言语文字是方便、是接引,如果把这些文字、经典就当作是佛法,那就是认指为月了。禅宗讲指月,月亮在哪里?手指指著,向那边去看。你把这个手指当作月亮,不是错了吗?经教、文字就是手指。月亮在哪里?指的那个方向,决定不是指。所以佛所说的法,是在言语、文字之外,弦外有音,奇特!你离开言语文字,还要离思惟想像。你看马鸣菩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就是佛经里头的名相术语不能执著;「离心缘相」,心缘是你思惟想像都不能用,你就叫会听,你才能够听到如来所说的真实义。著了相,你就得不到如来真实义,这一段主要是说这个。再看下面一段。
【以无言之言。诠言绝之理。以无变之变。应无穷之机。】
这就是说明佛菩萨的善巧方便,说不出的他能说,思惟不到的,他教给我们怎么样思惟,这是如来的真实智慧。所以佛讲的一切经教,我们要懂得他是『无言之言』。我们平常讲「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这句话不好懂,如果你要懂得了,那么佛的「无言之言」里面所讲的意思,你就体会到。
正因为这句话我们听不懂,我们听经著了言说相,我们读经著了文字相,所以也很用功、也很精进,几十年下来还是这个老样子,没有进步。不是不用功,是真用功,为什么没有进步?为什么不能契入境界?道理在此地。这是清凉大师给我们说出来,我们平常说实在话,很少人真正留意这桩事情。我们看古人修行,很多三年、五年就入境界,有的人开悟,有的人得定,证果的比较少。为什么我们用二十年、三十年,连个消息都没有,自己也懵懵懂懂的混下去,没有认真的去追究原因到底在哪里。什么地方错了,为什么别人能开悟、能证果;我们下这么大的工夫,用这么多的时间都还得不到?能够回过头来去找那个原因,这个人就觉悟了。原因找出来之后,我们将这个原因消除,障碍就没有了。
古德可以做到,我们又何尝做不到?今天在此地一会,难得清凉大师将这个问题跟我们提出来。末后两句是讲诸佛菩萨应机说法,『以无变之变,应无穷之机』,九法界一切众生根性非常非常复杂,他用什么方法来应付?他用甚深的禅定,不变随缘。随缘跟不变,我过去在讲席当中跟诸位报告,我说了四句:「不变随缘」是诸佛菩萨,严格的讲是诸佛如来,不变随缘;菩萨是「随缘不变」;二乘,声闻、缘觉,「不变不随缘」;我们凡夫是「随缘随变」,你们想想对不对?随缘随著变!随缘当中有主宰,自己不变,你就是菩萨。这个地方讲的是如来境界,他是不变随缘,所以他能应九法界一切众生不同之机。
【经云。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
这一首偈给我们说明『了法不在言』,了法就是开悟,教下里面讲「大开圆解」,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在不在言?不在言。虽不在言,诸位要晓得,也不离言,也没有离开言语。「不在言」这一句话,重要的意义就是教我们决定不要执著言说相,执著在言说相里面,悟门就堵塞了,就不能够开悟。
『善入无言际』,无言际就是法性,善入就是我们讲证得的意思,善是善巧,契入无言际。《无量寿经》上讲的「真实之际」,此地无言际就是真实之际。这都是讲明心见性的境界,真正悟入佛之知见。然后『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这也跟前面所说的,必须要有证,有修、有证而后所说才真实。总而言之,他的义趣都是叫我们要注意修证的要紧。佛讲经说法是为我们开示,佛的能示已经尽到,我们能不能悟入,完全是自己的事情,这个事情佛帮不上忙,我们一定循著佛所教导的方法、规矩,依照他的这些原则去学习。我们现在讲学习,佛法的术语叫修行,修行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学习,要认真去学习,才有契入的机会。下面说:
【如来随一切众生心行欲乐。无量差别出若干音声。而转法轮。】
佛对於九法界众生,尤其是六道众生,每一个人根性,他都明了。你有习气,你的习气怎么来的,他都清楚;习气的根源一定与过去世有关系,过去无始!佛在究竟圆满甚深的禅定之中,彻见一切众生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的状况,所以你那个习气从哪里来的,人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说法就能够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能帮众生解决这些问题。佛虽然有这个能力,可是经上也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譬如这个大夫很不错,对你的病他看得很明白、很清楚,确实他有方子治你的病。可是这个人怎么样?对这个大夫没有信心,不相信他,不接受他的治疗,那就没法子了。世间好大夫遇到这样的病人,只有摇头叹息,无可奈何!但是佛有办法,佛知道他跟哪一个人有缘,佛会让那个人来度他,这比一般大夫又高明太多了。这些在经论里面,我们细细去观察,佛把这些事理都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请看讲义:
【如来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复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萨。余一切众生声闻独觉。乃至第九地菩萨。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
这一段是给我们说明,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如来秘密藏』,这个「秘密」是形容词,不是真的。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佛法里头没有秘密,如果有秘密,我们就不要学佛了,为什么?佛还有秘密,秘密就是不可告人的事,不可告人的事一定不是好事,佛哪有秘密?所以这个秘密是形容,形容理事境界太深,给你讲你也不懂,你也不能体会,所以就叫它做秘密,意思在此地。「藏」是含藏,他里面藏的东西太多了,无量无边;我们讲的宝藏,无量无边的宝藏。
实在说,「如来秘密藏」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哪一个人也不欠缺一丝毫。我们在《般若经》里面看过,去年在此地讲的《金刚般若》,《金刚经》上有时候讲如来,有时候讲佛。现在在这边,这些年轻法师天天在这个地方宣讲《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提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看第一句「礼敬诸佛」,第二句「称赞如来」,诸佛跟如来是一、还是二?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说「佛」从事相上讲的,说「如来」是从自性上讲的,要说「如来秘密藏」,就是自性里面的秘藏,自性里头的秘藏,哪个没有?当然人人具足。虽然具足,你现在不知道,那不就是秘密了?你要知道了,就不是秘密了;你不知道!
下面举了几个例子,『大法明』,三句都是讲的大法,大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狭义的来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法!「明」是智慧,下面又有个照,如果没有照,这个明就体用都含摄在其中;如果有一个照的意思,此地这个明就是般若之体,实相般若,这是般若之体。下面这个大法照,这是般若起用,观照般若、方便般若、文字般若都在这一个字当中。『大法雨』,这个雨是比喻,比喻如来说法度生,都是从自性般若里面流露出来的。这些事只有第十地的菩萨,法云地,距离佛很近;法云地再上去就是等觉、妙觉,距离如来果地上很近,他知道。九地以下都不知道,九地菩萨都不知道,那权教、声闻、独觉、凡夫当然没法子,所以才叫秘密藏,秘密藏的意思,这才说出来。
这一句含义很深,说明我们自性无量的智慧德能,确确实实是有。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开发性德,没有别的,所以《楞严经》上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到你成佛了,你有没有得?没有得,确实无所得,所证得的一切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没有一样东西是新得的。再看底下这一段:
【经云。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盘常寂灭相。终归於空。】
这一段经文,我们初学的同修念了之后,不要害怕,不要生起恐怖,最后终归於空,那我还学什么?你要晓得,这个「空」叫真空,你不懂这个「空」的意思。你们头脑里面想到「空」,空是一切什么都没有了,这就叫空;此地这个「空」不是这样,空,一切都有,这个就妙了。所以《大智度论》里面讲十八种空,空的意思很深。
诸佛如来知所有一切法是一个相、一个味,我们看一切现象千差万别,此地所讲的一相一味。《金刚经》上也说「一合相」,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一合相。这个地方讲得简单,一相就是一合相。『一相一味之法』,这个「一味」,味是义味,义理之义,义味,要再说得浅显一点,一个道理;一个相,一个理。这一个相是什么?解脱相,下面所讲的都叫做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相?真相是解脱相,解脱就是大自在。
我们今天一身都不自在,你为什么不自在?因为你不知道一切法是一相,你不知道;你不晓得一切法是一个理。我们迷失了一相、一理,所以才搞得一身的麻烦。你要问诸佛菩萨为什么那么自在?他本来就自在,本来就是个解脱相。「解脱」这两个字浅而释之,释是解释,我们浅显的解释它。解就是解开,这个字念去声,去声当作动词,我们把绳子解开。如果念解(ㄐㄧㄝˇ」是名词。解,你没有动手,你未必去解它;念解(ㄒㄧㄝˋ),我已经动手把它解开。解开什么?烦恼!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解开了,解开之后,你就脱了,脱什么?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这解脱的意思。见思烦恼解开了,你就脱离六道轮回;尘沙、无明解开了,你就脱离十法界,解脱两个字的意思在此地。解脱之后,那个境界就是大自在。
『灭相』,灭相不是相没有了,相有!相有,灭的是什么?灭的是你执著的那个相,执著没有了,这一点诸位要懂得。佛经常常教给我们离相、离见,《金刚经》上讲的离四相、离四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大类就是宇宙人生一切现象,不出这四大类。离这个相是不是相都不要了?你到哪里去离?你离不了!佛教你离相,离的是什么相?不是叫你离外头境界的相,不是这个意思,是叫你离八识五十一心所里面的相分。
诸位稍稍学过法相唯识,念过《百法明门》就应该懂得。心心所都有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叫你离相,离一切相,离那个相分,不是离外头境界相。外面境界相为什么不需要离?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障碍的法界,你要离它干什么?你毛病出在哪里?毛病出在心心所里面的相分,你著了这个相,你著了这个见。不但相分要离,见分也要离;相从哪里来的?相从见分变现出来。所以《金刚经》上讲的离四相、离四见,你要明了是离八识五十一心所的相分、见分,我们才得大自在,才得真正的享受。
所以灭相是灭这个意思,千万不要误会了。要把这个境界相灭掉,你怎么灭法?那个灭不掉的。而实在讲,我们讲灭相分、见分,最重要还是第六识、第七识,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著。要把六、七二识与它相应的心所,把它们的相分、见分灭掉,你就成功了,你就转八识成四智,灭相是这个意思,不可以搞错。
『究竟涅盘常寂灭相』就现前,这一句就是讲的宇宙万有的真相。『终归於空』,空就是自性的性体,真性!为什么叫它空?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头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就是空,这个空不是顽空,这个空不能当作「无」讲,这个空能生一切万法。一真法界是从这个空变现出来,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从它变现出来,这一点我们就要留意,要细心去体会。
宇宙人生万事万物能变的体性是空寂的,所变的事相焉有不空寂之理?也是空寂的。所以诸佛如来、诸大菩萨他们长住在清净寂灭之中,清净寂灭不是没有身相,不是没有工作,不是没有事业。诸佛菩萨要用我们凡夫眼光来看,他忙得不亦乐乎,为什么?千处祈求千处应,这个地方有感,他立刻就现身;那个地方有感,他又现身。无处不现身,无时不说法,他不是忙得不亦乐乎吗?十法界里面,哪一道里面,他都现身,哪一类众生他都为他说法,妙极了。
这么样的繁忙,他还是住在常寂灭之中,我们净土经里面讲常寂光中,他真的是常住在常寂光中。他那个心性丝毫没有动摇,丝毫没有污染,丝毫没有粘著。跟我们凡夫不一样,我们凡夫如果有这么多应酬,有这么多这些事物,你的心就很烦,你就很累。为什么?著相,为境界所染著,为什么会被外境污染?为什么会著相?就是你不了解诸法的实相,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你不明白、不了解,过错在此地。真正了解事实真相,就像《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不是佛把这个现象给我们说清楚!
真正明白了,也许有人说:这个人不是很悲观、很消极吗?如果你真的听到佛这么说,你很悲观、很消极,你没懂佛的意思,你还是错解了。真正懂得佛的意思,不但不悲观,更乐观、更积极,做事情更认真、更负责,他生活更快乐、更幸福。为什么?了解事实真相。我们用一个比喻来说,诸佛菩萨弘法利生,比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量都大,不晓得大多少,比我们每一个人都繁忙。他做些什么?佛在经上自己说得很清楚,处处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你看他快不快乐?他知道有为法是梦幻泡影,所以他就建水月道场,水里面的月亮假的,不是真的。他建道场是水月道场,他说法度众生忙得不亦乐乎,梦中佛事。举这一个例子,诸位从这个例子,你要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你就是菩萨。
你今天经商开个店,我们再举第二个例子,实在是怕这个例子你不懂,你以为经上这么说的,与我不相干,你就错了,用这个例子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我自己今天作生意开个店,我这个店是水月商店,我在这里经营是梦中生意。你从这一个例子,你就想到涵盖了世间所有一切众生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的行业,全是水月,全是梦中之事,你怎么不快乐?你再也不执著,再也不去计较了。今天赚钱欢喜,今天亏本也欢喜,为什么都欢喜?梦中之事,梦中生意。今天作个梦,得到一大堆的黄金,得到个金山,醒来一无所有;梦中作生意亏了很多很多钱,连房子都卖掉,醒来没事,房子还在!
学佛没有别的,把观念转过来,你就快乐了。然后你晓得万法皆空,终归於空,因果不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今天赚钱命里定的,要赚多少就赚多少,有什么好欢喜;今天亏了,命里也是注定的,有什么好烦愁的。你就会快快乐乐,知道怎样修因,怎样得果报;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总会有恶报,因果不空,这才是真正懂得佛法。请看讲义:
【经云。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一佛乘者即华严矣。】
这一段话是佛讲的,正如《法华经》上最后「开权显实」,佛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由此可知,佛所说的方便法,最后都导归一乘,这一乘就归《华严》,《华严》到末后就归《无量寿》,这个诸位要知道。
隋唐时代的大德,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引用隋唐大德所较量的,说得很清楚。在那个时代是中国佛教黄金时代,也就是佛法最盛的一个时代。东面高丽、百济,这个都是现在的韩国、日本;南面现在的越南,这些国家都派遣最优秀的学生,到中国来留学修学佛法,佛法就藉他们这些留学生传到外国。所以那个时代就有人兴起这个念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哪一部经是第一?都来比较比较。当然这是用凡夫的眼光来看,佛菩萨的眼光来看是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凡夫眼睛不平等,看一切经当然也就不一样。必须要看这一部经,它所讲的圆不圆满、透不透彻?
这样子看来看去,仔细比较,几乎大家公认《华严》最圆满,《华严》具足十二分教。经上佛讲经用十二种不同的方式,或者我们讲不同的体裁,《华严》是十二种统统具足;《法华》只有九种,还缺少三种。圆满具足,教理行果样样具足,一丝毫不欠缺,连十二分教都具足,唯独《华严》,所以称《华严》第一。以真正讲到一生成就,善财童子作代表,从一个凡夫初发心,一生圆满成佛,一切经中只有《华严》这一部;《法华经》里面虽然讲龙女八岁成佛,但是没有《华严》讲得这么清楚,修学阶段没有这么分明。这个把第一经找出来。
然后这些大德们跟善导、道绰这些大师学净土。隋唐时代净土宗,日本、韩国不在中国之下,他们的祖庭就在现在的玄中寺,这是昙鸾、道绰、善导大师的道场,这个寺里头出了三位祖师。他们再把《无量寿经》跟《华严经》做个比较,於是肯定了《无量寿经》第一,就把《华严》比下去。为什么?《华严》到最后才导归极乐,归於无量寿,《无量寿经》是《华严》的归宿。善财童子最后怎么成佛的?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导归无量寿。所以他们有一句名言:「《华严》、《法华》只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如果我们今天讲这个经的三分,我们用三分来做比喻:《华严》、《法华》是序分,《无量寿》是正宗分,《阿弥陀经》是流通分,这三部经是一部经,一而三,三而一。所以清朝初年彭际清居士说,那也是了不起的人,不是过来人这个话说不出来。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即是小本《华严》。这三部经是大圆满,真实不可思议。我们对於祖师大德他们的肯定,他们费了不少的心思去比较,得到这么一个结论。
我们再从他的基础上再追究,《无量寿经》夏老居士的会集本里面,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找啊!再往里面找!当然是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四十八愿,阿弥陀佛亲自所说的,释迦牟尼佛转告我们,那个里头句句话都是阿弥陀佛自己宣说的。
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哪一条第一?这个我们不要费心了,古大德已经给我们说出了,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换句话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归结到最后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一句佛号展开来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展开来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展开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展开来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我们这才真正把总纲领抓到了。这一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我们平常听、讲这一句话,不可思议,听得也耳熟,听多了就听到麻木不仁,不可思议在哪里?不晓得、不知道!经过这么一解释,这才明白那是真的不可思议,不是假的。所以你念这一句佛号,诸佛菩萨都赞叹你,菩萨以下声闻、缘觉、诸天善神听到你念阿弥陀佛都合掌恭敬,你哪一天要有了定功、有了天眼,你就看到了。你才晓得,这一句名号它的功德是多大。我们回头来再看这段经文。
『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众生演说诸法』。这是释迦讲过去古佛,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他们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众生根性不同,所说的法门也就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法门到最后,结归到『一佛乘』。这一佛乘就是《华严》,刚才我们讲《华严》归《无量寿》,《无量寿》归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归十八愿,最后归到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再看下面这一段:
【随闻一法起种种解。圆机受教无教不圆。偏机受教圆亦偏矣。】
这一段给我们说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不能不明了。众生妄想、分别、执著习气不相同,在没有见性之前,烦恼、习气很重,绝大多数的人先入为主,这个事情就麻烦了,所谓是成见很深;成见就是佛经上讲的所知障,这个东西难破,比烦恼障还困难。经上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一切智可以破烦恼障,不能破所知障;要一切种智现前,才能破所知障,我们俗话讲的成见,你才晓得成见造成的障碍有多深、有多广。
修学佛法最麻烦的就是这一桩事情,所以在从前,善知识要接引一个学人,也就是说他要想找一个传法之人,什么人有资格接受大法?没有成见的人。这个事情不容易!我们在过去传记里面仔细的去观察,你看《高僧传》,在家居士们学法,《居士传》,接受传承的,当中四众弟子都有。在过去女众是占少数;有,像六祖大师传人里面,六祖大师得法的弟子最多,有四十三个人,无尽藏比丘尼是出家女众,也有不少居士得到真传,得到他印证,真正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地位就是圆初住、别初地的地位,已经超越十法界,比声闻、缘觉高得太多了。为什么有些人得法、有些人不得法?得法的人没有成见,不得法的人有成见,这一点相当困难。
我在学佛的时候,实在说拿现代话来讲,运气好!误碰误撞撞上了,不是有意的。我年轻的时候对哲学很有兴趣,仰慕方东美先生,这是在台湾第一流的哲学家;他那个时候是台湾大学的哲学教授,我们很想跟他学。我写一封信给他,仰慕他,寄了一篇文章给他看。过了一个星期,很难得他回我一封信,约我到他家里面见面。见面他就问我:过去有没有跟哪一个人学过哲学?没有!有没有读过什么哲学的典籍?没有!这他很高兴,但是我们也看不出来,有学问的人喜怒不形於色,看不出来!这什么都没有,这是一张白纸,没有被污染过。
我的要求希望能到学校旁听他的课程,我求的是这个。方先生跟我一番谈话之后,就告诉我,他说:你不必到学校去听课,现在学校里面,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我听了这几句话,凉水浇头,这是完全被否定、被拒绝了,我听了心里非常难过。我这个难过没有他的功夫,就表现出来;他那个欢喜是不表现,厉害!不露形色。我就很难过。
过了几分钟他告诉我:那这样好了,你每一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所以我跟方先生学哲学,是在他家小客厅小圆桌上,我们一对一的上课,我跟他是这样学的。他的学生很多,到以后我渐渐也认识不少他的学生。那些学生告诉我,他说:方先生对你不错,方老师眼睛长在头顶上,根本就瞧不起人的,他能这样对你,你不简单。
我到那个时候还不能够了解他,一直到学佛,以后懂得师承这个道理,才恍然大悟。他为什么要单独拨出时间来教我,不让我去听课,因为我是一张白纸,没有被污染,到学校听课一定会认识很多同学,思想会被他们污染,一定会接触到很多教授,这个人课也听,那个人课也听,那就听得一塌糊涂,这是他对我的爱护。这是他的密意,他没有宣说,他用尽方法保护我,不让我受污染,听他一个人的,学一家之言,在这上奠定了基础。
以后接触佛法也非常幸运,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也是用这个态度来对我。每一个星期给我两小时,我这样亲近章嘉大师,最初学佛这三年,跟他老人家一个人,这个基础才打下来。所以才了解,真正善知识对於有条件接受佛法的人是倍加爱护。太难得了,没有接触过,没有成见;接触过之后,从前某人是怎么说法的,那你这个老师还要来跟你辨别、还要跟你抬杠,他哪有那么多精神说这些废话。所以他就笑笑点点头,不错!很好,你很难得,打发你去了就算了,哪有那么多精神跟你说废话。所以要晓得不容易!
如果我们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人讲演,去亲近这个善知识,人家顶多点点头,好!欢迎你来听课,不会教你。凡是单独来教你,老师对於学生就要负责任,这就叫师承,他真的负责任,要领你走一条正路。因为你学多了、听多了、看多了,他没有办法,就是你的知见太多,你不能够相信,他给你讲,你还要跟他辩论,这是一般人不会接受的,所以善知识难遇。这就是我们这一些人,有成见的人,『随闻一法,起种种解』。
『圆机受教,无教不圆』。圆顿根性的人容易,为什么?没有成见,所知障轻,容易开悟。『偏机受教』,他怎么偏?成见很深,自己的意思很多,遇到圆教也变成偏教,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我们要想在这一生成就,不能不把那些成见舍掉。
我以后,章嘉大师圆寂之后,我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那个时候我学佛三年,三年跟一个老师,可以说我相当单纯。而李老师跟我提出的条件,还要把我三年跟章嘉大师所学的放下,他不承认,要完全舍弃,跟他从头学起。为什么?有个道理。李老师讲的,章嘉大师讲的跟你不一样,那不就麻烦了?所以他这一来的时候,以后我一句话抵不住,章嘉大师讲的不同不敢说,因为那个作废了、不要了,要听他的,这叫师承,所以他对我特别照顾。你要是学多了、听多了,亲近善知识很多,现在人以为这是荣耀,皈依都皈依十几个师父,还得了?十几个师父十几条路,你走哪一条路好?你就迷途了。请看讲义。这个地方讲:
【佛有三语】
不是佛只有三句话,不是这个意思。佛说法有三个原则,这个『三语』就是说话的三个原则。
【一随自意语。说自所证一实等故。】
一般经论里也说佛依二谛说法,二谛就是真谛、俗谛。『随自意语』就是真谛,是他自己亲证的境界,跟我们凡夫所见、所闻、所思完全不同,这是说宇宙人生真相。凡是说这些我们都很难体会,说实在话,如果没有善根福德也不容易接受。善根福德深的人能够理解一些;浅的人听到是佛说的,虽不懂也不反对,这就很难得了;善根福德薄的人听了就反对,驳斥,根本不能接受。
【二随他意语。】
这些语言佛所说的,我们一听就欢喜,为什么?凡夫知见。
【一向方便引众生故。】
随顺俗谛说法。经论里面凡是讲我们世俗谛的,都是佛『随他意语』,恒顺众生。
【三随自他意语。】
一半是真的,一半是随顺众生的。这三个原则,我们在一切经里面,你只要仔细一观察就看得出来。有些一乘了义圆教的经典,完全是随自意语,像《华严》、《法华》,完全是随自意语;《方等经》里面,《阿含经》里面,随他意语就很多。贤首把天台的别教分作两分,始教、终教,始教、终教合起来就是天台的别教,它分出来有道理。别教里头有浅深次第不同,始教就是前一半随他意语多,随自意语少;到后一半讲到终教,随自意语就多,随他意语就少。大概到圆、顿,那完全是随自意语。这是讲佛说法的三个原则,我们要明了。下面说:
【善会佛意。所说权教乃是随宜。】
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佛所讲的权教,权巧方便,随顺众生的,这是权宜方便法。我们要不要学?要学,为什么?基础!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缘觉都是权教,人都做不好,怎么能作佛?怎么能作菩萨?这一点诸位同修一定要把它放在心上。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所以古大德讲净宗经论修行的方法,是以果地觉作为因地心,这是了不起的法门,无比的殊胜。将如来的果觉,当作我们的因心,奇特无比。
我们自己要想想,如果我们做人都做不好,我们修这个法门能成就吗?决定不能成就,这是一定要知道。所以学佛先从做人学起,净宗经论不例外。世尊教我们修念佛法门的根基,《观经》上讲的「净业三福」,基础!这个事情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韦提希夫人遭了家庭、国家的变故,她的儿子不孝,用现代的话来说搞政变,夺他父亲的王位,杀父害母。韦提希夫人遭了这么大的灾难,才知道人生苦,才知道苦!她是世尊的护法,哀求释迦牟尼佛帮助她解决这个苦难。她心里一动念头,佛就知道,就感应道交,佛就来到王宫,她已经被幽禁。韦提希夫人看到世尊来安慰她非常欢喜,就向释迦牟尼佛要求,这个世间太苦,有没有好的佛国土我想往生?用现在的话来讲,这个地方太坏了,我想移民,现在用移民大家好懂。
释迦牟尼佛很有智慧,并没有劝导她,你到哪一个佛国土,没有介绍,没有劝她。把十方诸佛刹土统统用神力变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看,让她自己选择。她看了之后,向释迦牟尼佛说:我选择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那个地方好,想到那里去,求释迦牟尼佛教给她往生的方法,《观无量寿经》是这样缘起的。世尊没有教她方法之前,先教她修三福,三种净业,而且告诉她这三种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交代得清楚、明白,就是说过去佛、现在佛,以至於未来佛,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他要成佛都要修这三个基本的条件,这是修行的根本。
我们今天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就是把这个基础舍掉。好像你盖大楼没打地基,盖到一段就倒掉,盖一段又倒掉,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们勤苦发愤的修学,功夫不得力,没有打基础!这三福我在此地就不要细讲,我把它念念,诸位听听,复习复习!第一福、人天福报,做人的基础,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做了没有?如果这四条做不到,换句话说,人都没有做好,怎么能成佛?
第二条有三句,二乘福,就是阿罗汉、辟支佛必须要修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不能出三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我们有没有做到?也许诸位同修都说:不错!我受了三皈,我也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好像这一条办到了,前面那条差一点,这一条办到了。盖大楼一样,第一层没盖好,第二层盖得不错,哪有这个道理!
皈依一个法师靠不住,皈依十几个总保险了!三皈的意义要搞清楚。我们在新加坡讲过几遍,还有一个录音带,还有一个小册子,要认真去读,我们到底有没有皈?到底有没有依?佛菩萨面前请一个法师给你传授,那是名字皈依,不可靠!要真的回头,真有依靠,你才算是皈依;不能讲形式,形式是假的,我们要重实质,不重形式,要搞真的,不能搞假的。
第三条福,大乘,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大乘有四句,第一句「发菩提心」,你看跟《无量寿经》讲的一样。《无量寿经》讲往生的标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第一个条件,发菩提心。第二个条件「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做到没有?深信因果不好懂,我为了这一句,过去搞了两、三年,不晓得它这个意思在哪里?我为什么怀疑?因为通常讲深信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谁不知道?为什么菩萨再讲这一句。假如「深信因果」放在第一福,我一点怀疑都没有,它放在第三福我就怀疑了,菩萨还不知道因果?佛在此地还劝他要深信因果?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至少有三年,以后我讲《华严经》才恍然大悟,才了解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是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换句话说,就是相信净土法门。真的许许多多的菩萨都不信,这才叫难信之法。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才叫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我们今天天天念《无量寿经》就是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时时刻刻我们也要用自己三业加持一切众生,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们,推荐给他们。我们身上穿一件T恤,印的「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劝进行者。我上一次讲的这个话,我发心做一千件衣服送给你们同修,我也有点小神通,我还没去做,里面有同修听到了就要发心出钱、出力去做,不要我费一点事就做好了,也有点小神通了,他们去筹办去。念念要劝人学佛,劝人念佛,劝人求生净土,这个就是存这个心,「劝进行者」。
这十一句是修行的基础,像盖房子打地基,不在这上下功夫,大乘佛法还是没份。这三条要做不到,你念阿弥陀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念到临命终时,佛不来接引你,你可不要怪:「我被释迦牟尼佛骗了,佛不灵!你看我不是天天认真念佛,怎么他不来接引?」原来你盖房子没有地基,你没有听话。
佛教韦提希夫人从这里做起,然后才教她修行的方法,十六观,十六观任何一观修成都能往生,我们持名念佛就是第十六观。诸位要知道,佛法有的时候跟世法也类似,我们世间法像舞台的表演,总是把最精彩的节目排在最后,所谓压轴戏,最好的摆在最后,这个很有道理。最好的摆在前面,人家看完都走掉了,后头不精彩不都跑掉了?最好的在后面,叫人要在这儿安心坐著,慢慢看等最好的,那个情绪不一样。佛说法也懂得众生的心理,把最好的摆在最后;持名念佛摆在第十六,最好的!诸位要懂得。你看《楞严经》二十五圆通把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摆在后面做压轴戏。有很多人读经粗心大意,只晓得观音耳根圆通章第一,了不起!他把念佛忘掉了,这是学佛太粗心了。
我过去在台湾遇到一个人,台湾大学的客座教授,客座教授不是中国人,日本人,日本的一个法师。日本法师穿西装,就是没有留头发,穿西装、穿皮鞋,台湾大学的教授。台大有些学生常常听我讲经,领导他们的教授来看我,是个日本人。他见到我之后,问我学什么法门?学哪些经论?那个时候我正在学《楞严经》,跟李老师学《楞严》。他问我学什么法门?修什么法门?我说我念阿弥陀佛,修净土法门。他听了之后是大不以为然,好像《楞严》跟净土没关系,怎么扯得上关系?《楞严》跟禅有关系,禅宗一定读《楞严》;与密有关系,它有五会楞严神咒。他就不懂与净土有关系,他不懂。
所以看到他那个态度,日本人那种傲慢的习气,轻视人的习气,盛气凌人。我对他们这个是不太满意,所以有很多日本人来见我,我都会教训教训他几句,要给他下马威。我一看他这个举止,我也笑笑,他不以为然,我对他也不以为然。我反过来问他,我说: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与净土有什么关系?这个日本人能做大学客座教授,当然也不容易,反应很快。我这一问,他就警觉到,满面通红,他就知道他错了。
《楞严经》上最重要的两个主角:观音、势至,你看他排列的顺序,这两个人是压轴戏,不是一个人;他排不按照顺序排,就是特别法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按照顺序排,它要排在第二位,因为它的顺序是六根,观世音菩萨是耳根,眼根摆在第一,耳根摆在第二,应该摆在第二,它摆在最后,没按顺序排,这就是特别了。
大势至菩萨念佛是根大,它的顺序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二十五圆通」这么来的,三六、一十八,再加上七,二十五!「七大」的顺序是地、水、火、风、空、见、识,是按照这个顺序。「识大」是弥勒菩萨代表的,弥勒菩萨是唯识学专家,是识大。念佛法门是根大,应当他摆在弥勒菩萨的前面,就是按顺序排。你看《楞严经》摆的顺序,大势至菩萨排在第二十四,观音菩萨第二十五。而弥勒菩萨本来是二十四,他结果颠倒的时候,摆在第二十三,所以二十五圆通章里头是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
两个特别法门,为什么不把念佛摆在最后?观音菩萨摆在前面不是很好吗?不行!为什么不行?论契机,念佛是契法界众生的根机,你看它契机的范围多大,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不契机,普度!「耳根圆通章」是契娑婆世界的机,不见得契他方世界的机。释迦牟尼佛在本地说法,契本地的机就摆在最后。你看看排名大学问,排名先后不简单,不能错乱的,显示两个特别法门。这样一点,他才恍然大悟,《楞严》跟净土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粗心大意怎么可以,不怕人见笑!大学教授你说出这个话,叫人见笑!
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体佛意,懂得佛说法真正用意在哪里,正如同「开经偈」里面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一点很重要!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