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严经疏论节要研习报告 - (第六集)
华严经疏论节要研习报告  (第六集)  1997/9/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6-0006

  请看讲义:

  【无用而常足者。莫妙乎道。有用而弘道者。莫大乎位。】

  这两句意义很深,也是修行人最高的享受。『无用而常足』,这个话意味就很深长,「用」是作用,这一句前面这两个字,正是「三空三昧」里面所讲的「无作无愿」,意思、境界都相同。「常足」这个「足」是究竟圆满的意思,一丝毫没有欠缺的意思。无论我们过哪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从事於哪一种行业,如果你能够见「道」,前面这一句就是你自在的写照。那么没有见「道」?这个境界就很难理解,套一句经典里面的话,就不可思议了,这实实在在的。世间人能达到这个境界,就是声闻、缘觉、佛、菩萨。

  如果是说从这些圣者们应化在世间,像《普门品》里面所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诸位要知道三十二应,三十二是讲种类;每一类里面无量无边,没有不应的,只要众生有感,菩萨一定有应。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其他的菩萨有没有三十二应?统统都有。任何一尊菩萨的慈悲心,跟观音菩萨没有两样,真的是有求必应。所以佛菩萨、罗汉应化在这个世间,他们都是得了道的,我们中国俗话讲得道,此地讲『莫妙乎道』,在佛法里面讲见道、修道、证道。道是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统统都明白。所以无论居什么地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没有不自在的,没有不快乐的。他那个自在常乐,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完全是相同的,受用境界也是相同的;我们凡夫看起来完全不相同,但是在他们的受用当中,绝对是相同的。

  这个事情也很难懂,我们举一个比喻,也许诸位就容易体会。譬如唱戏,舞台剧、中国的平剧,在舞台上表演,有人表演皇帝,有人表演大臣,有人表演平民,还有人表演犯罪的要拿去杀头,每一个角色他都演得很成功,他是平等的。在舞台上,你们想想看表演乞丐跟表演皇帝是不是平等?表演皇帝演得很像,成功!表演乞丐也很像,成功!一样的。你们从这上去体会,十法界就是个大舞台,佛菩萨来表演,无论演哪个角色都是成功的,而且都是平等的,确确实实没有高下。所以你只要不著相,你就知道是平等的,这是道,你就常足、就常乐了,就在其中。如果你著相,那就错了。著相,帝王跟大臣不平等,帝王跟平民当然更不平等,那你是著了相。所以我们把它用舞台来做个比喻,好懂!这是讲「无用」,在不起作用的时候,知足常乐,那一种自在,悠闲自在。

  『有用而弘道者』,有用是什么?帮助一切众生,佛法里面讲帮众生破迷开悟,帮众生见道,帮众生修道,帮众生证道。『莫大乎位』这个「位」就很重要,位是什么位?你要想弘化一方,你要当住持,住持是位,不当住持不行吗?不行,不当住持没有办法教化一方。你当法师?当法师要住持来请你,住持要不请,你没有机会去弘法利生。作法师,诸位要晓得是当教员,作住持是当校长,当校长的有位,教员没有位,所以弘化一方的功德是住持,住持有责任、有使命。

  护法也要有位,你在社会上没有相当的地位,你很难护持佛法。所以世尊当年在世,护持佛法的皆是国王大臣、大富长者,这些人来护持。一般人看到社会上有身分、有地位、有财富的这些人,都跟释迦牟尼佛修学,他们做了影响众,影响许许多多人来亲近佛陀,来修学佛法,所以「位」就重要。这样说起来,我们是不是要求这个「位」?给诸位说,「位」求不到的,不要去求。真正发心弘法利生,诸佛菩萨自自然然给你安排,所以你要知道,安排你一个道场的住持,你要觉悟到你有教化一方的使命。再看下面一段。

  【行布是教相施设。圆融是理性德用。相是即性之相。故行布不碍圆融。性是即相之性。故圆融不碍行布。】

  这个意思《华严经》里面讲得很多,这是佛学常识,特别提出来说一说。行布是行位分布;行是修行,位是地位,像《华严经》里面讲的菩萨五十一个位次,初信位、二信位、三信位,一直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妙觉,这是位。每一个位次都有修学的科目,就像在学校念书一样。你这一个学年要把你所修的科目念完,考试要及格,你才能升级,所以这个行是行位。布是分布,分布在五位上,这五个是大位:信、住、行、向、地,分布在这些里面,这是举一个例子。小乘有四果四向,就是他的行位分布。

  由此可知,行布这个意思就非常的广泛,佛法、世法都有行布的这个现象。这个地方特别在《华严经》上说圆教的菩萨,《华严》上讲的『行布是教相施设』,说菩萨五位,五十一个阶级。又跟我们讲圆融,『圆融是理性的德用,相是性之相,性是相之性』,所以『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这种教义除《华严经》之外,其他经里面佛没说,这是《华严》的教义,无比殊胜的教义。

  所以清凉为我们解释这一部经,将全经分为四科,为我们说明四法界,四法界里面最殊胜的是后面两种: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无障碍法界从哪里来的?就是「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所谓「一即一切」,一个位次就是一切位,一修一切修,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都是从这个教义里面所说的。底下还要细讲。

  【欲登妙位。非行不阶。行亦二种。一顿成诸行。一行一切行。】

  这个『妙位』是成佛,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如来究竟的果位,我们常讲圆教佛。你要想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一定要修行,『非行不阶』。「阶」在此地是达到的意思,一定要修行。那么修行呢?行门无量无边,但是可以把它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顿修,一类是渐修,这是通常讲的顿、渐。而清凉大师在此地是给我们讲顿行、遍行,『顿成诸行』,名词用的不一样,意思还是相同的;一个是顿修,一个渐修。渐修是按著次序去修学,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的往上提升,这是一般的法门。

  贤首大师建立五教,五教的教义是小、始、终、顿、圆,这里面有顿教,顿教就是讲的「顿成诸行」。小、始、终都是属於渐教,依照次第逐渐逐渐去修学。这个顿教好比我们上楼乘电梯,一下就上来,虽然是顿超,诸位要晓得,还是经历这些层次。我们上五层楼坐电梯上来,你总不能说二楼、三楼、四楼我没有经过,不对!你还是通过,通过没有在那里停止。顿、渐的意思我们要能够体会,顿成是『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里头含著一切的行门,这个是顿。

  【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一。】

  这都是经文,举的都是经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个话很难懂。为什么一就是多,多就是一?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凡夫、小乘、权教菩萨不能理解。在我们认为一决定不是多,多决定不是一;大决定不是小,小决定不是大,我们是从相上看。从相上看,那就迥然不同。这些菩萨们从哪里看?他们从性上看。从性上看跟我们从相上看,那个境界完全不相同。如果从性上看,虚空法界是自性,一微尘也是自性,那一多就不二,一就是多,多就是一。

  佛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个大身是自性变现的;身上一毛孔、一毛端也是自性变现的,毛端、毛孔跟大身亦不二。一毛孔里面所含的性德是圆满的,虚空法界所含的性德也是圆满的,性德绝对不因为大身、小身而有差别,绝不因为一跟多上有差别,它没有差别的。所以一里面含的是圆满的性德,多里头也是圆满的性德,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诸位如果能把这桩事情,不能讲透彻,透彻那你已经作菩萨,就不是凡夫。你能够稍稍体会到几分,明白了几分,对我们的修学就有很大的帮助。这个帮助是什么?一门深入,你不会看到其他法门再去动心,再去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学。你学得再多是圆满的性德,你学一样还是圆满性德,你就会抓住一门死心塌地,晓得一即是多。

  如果我们在落实事相上来说,这个一、多太抽象,太空洞了。一是什么?一部经。多呢?多部经,这个就比较好说。多部经,《大藏经》多!一部经是《大藏经》的任何一部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古德讲「一经通一切经通」。假如一多不相即,你一部经通,你怎么能够一切经通;一切经通,你一部经就通了。我们能够接受这个开示,接受这个教诲,抓住一部经,你这一生当中容易成就。别说一部经,一切经到最后就变成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跟诸位说,任何一句佛号都行,不一定要「阿弥陀佛」,任何一句佛号都行。为什么我们偏念阿弥陀佛呢?我们的本师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十方一切诸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那就好!顺著佛的意思就好,何必跟佛闹别扭?诸佛既然这么说了,一定是好处多多,我们的心就定了,所以明白这个道理,心就定了。这是『十住品』讲的。再看下面。

  【普贤行品说。一断一切断。一障一切障。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若如此修。则顿成胜行。】

  这个「胜」是殊胜。『普贤行品』里头说得好,『一断一切断』,是不是真的?我们以贪瞋痴来说,来做个比喻。贪心断了,瞋恚心有没有断?愚痴心有没有断?有人说不见得。世出世间一切法我都不贪,我都放下,可是我的智慧还没有开;智慧没有开,愚痴没断。实在说,你并没有彻底断,你只断了几成而已,那个不行!没彻底断。如果彻底断了,真的就一切都断。所以古来的这些大德们他们会用功,真的他从抓住一个下功夫,往往在短时间当中,有不可思议的成就,道理就在此地。真正是「一断一切断」,『一障一切障』,这都是事实。底下有一句说到:

  【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

  一个障就引起无量无边的障门,瞋心;一念贪心起,也是『百万障门开』;一念痴心起,还是百万障门开;一念妒嫉起,依旧是百万障门开。不要只认为瞋恚起才是一切障门开,其他的烦恼大概不会!一样的,一个道理,这就说明「一障一切障」。由此可知,烦恼障必须要看破,必须要放下,不是一个好东西。如果我们不能把它看破,不能把它放下,你就一定要明了,这无量劫来生死轮回还要继续搞下去,没完没了,你要觉悟这一个事实。佛在一切经里面,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没有别的,就是劝导我们要出离六道轮回,不要再搞了,太苦了,没有意义!犹如作恶梦一样。六道轮回实在讲就是做恶梦,苦头你是受了,结果一场空,没有一桩是真实的。从这个地方我们才体会到,佛的慈悲超过父母,也能体会到佛的恩德。所以一丝毫的障碍我们都要觉悟,都要能够舍弃、能够看破,不被它所障,这就对了。

  『一修一切修』,我们在倓虚老法师《念佛论》里面看到,他老人家往年在香港打佛七,常常讲开示的录音带上我们听到,有不少在家、出家的善知识,一生当中就念一句佛号,从来也没有听过经,甚至於也没有读过经,因为里面有很多不认识字的,他只学了这一句佛号,一生当中就老实念,念了三年、五载,他居然预知时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的,瑞相希有!这就说明了一修一切修。可见得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为什么又要「法门无量誓愿学」?诸位要了解,学法门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为自己学无量法门,你就错了。要知道修法门是为普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你要普度众生,你必须要通达无量的法门,你才能达到普度的目的。为了自己快快的成佛道,不需要修很多法门,一门就足够。如果自己烦恼习气很重,这一门在初学的时候,功夫不得力,伏不住烦恼,再兼学个一种、两种也可以,就是助修,正助双修;助修是帮助你降伏烦恼,这个可以。如果涉猎太多,降伏烦恼的效果就达不到,不但达不到,会增长烦恼,会产生疑惑,那就变成障碍,这是我们不能不明白的。

  『一证一切证』,《华严经》上任何一个地位都是圆满的,所以初住菩萨,诸位仔细去观察,他也修学等觉菩萨的法门,等觉菩萨也修初住菩萨的法门,这是「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真的是一证一切证。所以五十一个位次任何一位都圆满含摄一切位,这是《华严》境界。离开《华严经》,其他经论里头没有这个说法,但是净宗法门跟《华严》没有两样。净宗只要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上虽然没有讲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或者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这么说;但是经上曾经讲四土三辈九品,说法虽然不一样,意思没有两样,也有许许多多等级。

  他那个「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比《华严经》上讲的还来得圆满,还要明显,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的身相跟阿弥陀佛相同,都是紫磨真金色身。体质相同、容貌相同,佛在经上这样给我们介绍,阿弥陀佛在本愿里面也是这么说的,弥陀跟世尊所讲的一样没有差别,我们应当要相信。这个现象就是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是有四土三辈九品,但是在相上看不出来,相上是平等的,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比《华严》还要圆满、还要究竟,所以《华严》末后导归极乐有道理!

  『若如此修,则顿成胜行。』这个殊胜就是《华严》上所说的,你能够顿成。圆顿根性的人实实在在不多,可是诸位要晓得,如果你要是选择了念佛法门求生净土,那你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这样看起来,这个圆中圆、顿中顿的根性不在少数。诸位细心去观察这个里头奇妙无穷,所以我们不是一般常讲的圆顿根性,我们是另外一种特别的圆顿根性,这是念佛一生决定往生。下面这两句说过了就不再说,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偈云。不可说诸劫。即是须臾顷。莫见修与短。究竟刹那法。皆以圆融也。】

  我们以这一首偈来做一个结论。『劫』是很长的时间,我们今天讲天文数字,『须臾』是极短的时间;极长跟极短不二,这就是修短不二,修是长。『莫见修与短』,修是长时,短是须臾、是短时。『究竟刹那法』,你说长时也好,你说短时也好,不离刹那,这个意思又不好懂。我们也用一个比喻来说,古人常将梦境做比喻,说明时间不是真的,时间是什么?是你的感受。你在受苦难的时候,你觉得时间特别长,度日如年;你在快乐的时候,感觉到时间特别短,怎么一会儿就过去了,可见得「时」不是定法。

  在佛家相宗里面,将时间跟空间都列在「不相应行法」里面,不相应行法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抽象的概念,没有事实。空间跟时间都是抽象的概念,没有事实,不是事实。所以时间没有长短,从哪里?刹那建立的。再长的时间也归刹那,再短的时间也归刹那,它哪有长短?长劫须臾是行布的意思,统统归到刹那,这是圆融的意思,都是说明圆融的道理。

  如果我们对於这些事实真相,稍稍能够明了一点,我们的心自然就清净,平等心、清净心纵然不能够圆证,也能证得几分,所以教义明了对我们修学的确是有帮助。我们不会像以往一样坚固的执著,作意去分别,这种念头就会淡化了,不再计较,不再分别,不再执著,这是逐渐从行布里头走向圆融。这是行法里头的第一种,下面是第二。

  【二遍成诸行。此即行布。】

  『遍』是普遍,普遍成立诸行,菩萨各个阶层位次上的行法,修行的方法,这就是行布;行布是有次第的。

  【谓自大菩提心体相功德。五位等觉中行。】

  前面没有讲大菩提心,这个地方要讲『大菩提心』,菩提心的体,菩提心的相,菩提心的功德,要说这个。顿成诸行里面虽然没有说,诸位要晓得,它是圆摄在其中,它位位都圆满,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懂得这个道理。『五位』是讲信位、住、行、向、地,这五个位次,每一个位里面又分十个等级,所以总共五十个位次;再加上等觉、妙觉,总共是五十二个位次。但是妙觉是佛果,所以菩萨的位次只有五十一个,到等觉这菩萨位次就满了,再往上去就成佛,就不叫菩萨。加上妙觉总共是五十二个位次,五十二个位次都不离菩提心,所以菩提心要特别解说清楚。

  【菩提心为始。体即三心。】

  菩提心的体是什么?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佛在《观无量寿经》上,为我们说这三个名词: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佛是这么说的。将这个说法跟直心、深心、大悲心合起来看,这个意思我们就更清楚、更明白。《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往往我们以为自己「我心很直!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心直口快,我是直心」。这个我们就会发生误会。再看看经上讲的至诚心来解释直心,就不至於发生误会。

  诚是真诚,至是达到极处,那才是直心。所以经上常讲「直心是道场」,道场是什么?就是虚空法界,就是法性;直心就是法性,直心就是法界。我们的心委曲婉转,哪里能算得上是直心?这个地方千万不能产生误会,误会就错。

  好,下面我们将菩提心简单做一个介绍,这是对我们修学非常重要。我们绝对不是圆顿根性,所以净宗的修学就建立在大菩提心的基础上。净宗这个法门实在讲是非常微妙,你说它是顿,它也不算是顿;你说它是渐,它也不是渐,顿渐两种都说不上,它真的是个特别法门。

  依照《观经》所说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诚,怎样才叫做诚?我们先要把这个字的定义搞清楚。前清曾国藩先生他在读书笔记里面,给「诚」下了一个定义,下得非常好,与佛法很相应,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诸位细细去想一想,「一念不生」!换句话说,你心里头有一念就不诚,诚就是真,就是真诚。他这一句话的解释,跟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解释的一样,《坛经》里面说:「本来无一物」,那就是诚,就是真心,「本来无一物」。「一念不生」,起个念就有一物,就不是真心,就不是真诚,何况「诚」还要到极处,这是菩提心之体。如果从字面上来翻,「菩提」是梵语,翻成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这叫不迷;觉而不迷,这个心就是菩提心。

  【正念真如法故。】

  所以菩提心体就是『正念真如』。「念」是不是还起心动念?不是的,如果起心动念就不是念。你看中国的文字,中国文字是一种智慧的符号,你看「念」,「念」什么意思?「念」是今、心,就是现在的心。现在的心是什么?现在的心就是真如法,这是菩提心的性体;现在的心就是真如法,这个叫「直心正念真如」。这一句我们常常在经上看到,在古大德注疏里面看到,「直心正念真如」,就是这个意思。

  【即是大智无所执著。】

  这个解释得好。所以真如,这个直心就是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佛家里面讲的「三德秘藏」:法身、般若、解脱,这是般若德。究竟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个智慧是我们真心里头本来具足的。『无所执著』,这里特别给你说,这里头确确实实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妄想,这才是直心,才是菩提心的本体。由此可知,菩提心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本具的般若智慧。我们现在菩提心没有了,怎么没有?因为你有妄想、执著,所以不能证得。

  佛教给我们,教我们要恢复真心,要恢复自性,要恢复自性本具的圆满智慧。从哪里修起?说实在话,你要真正想修,要彻底放下,放下什么?不是自己的事情不要去管它,你从这里下手;不要再看到张家长、李家短,你把这些事情统统放在心里,你就是执著,还要怕你执著不够,天天在增加,你的菩提心到哪个时候才能现前?功夫如果再进一步,与自己相关的也放下,为什么与自己相关的也放下?这个自己是假的,身是假的,家也是假的,世界也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与自己身家性命相关都是假的,何况身家性命之外,别人的事情,你管这些事情干什么?

  我们学佛的人所以不能成就佛法,不能修行证果,甚至於念佛念了几十年,功夫都不能成片,原因在哪里?管世间事情管得太多,管别人的事情管得太多,统统与自己不相干。甚至於刚才讲,管自己身家性命,这个念头太多了,也不行,也是障碍。身体不好,不好赶快往生,多自在,还要想办法把这个身体调好,在这个世间还多受几年罪,你说你不就又错了吗?多住几年如果要不谨慎、不小心,又造了多少罪业,那就错了。所以真正觉悟的人连身家性命都不要,何况这个世间不是一个善世,真的是经上讲的「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这个世间有什么好留恋的?有什么好贪图的?念念念阿弥陀佛,念念求生西方净土,就对了。

  所以我们今天要学什么人?要学那些老太婆,她们是我们的好榜样,她们是真正的大善知识。你不要看她一天到晚拿著一串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问她什么她都不会,她什么也不知道,这就对了。稳稳当当往生,往生极乐世界,她就作佛去了,她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她什么都知道,智慧就开了。天天供养十方诸佛,跟诸佛做朋友,你说这是何等的大福报!每一天度化一切众生,这才真正叫报恩。无量劫来我们受一切众生的恩惠,唯有成佛说法度生才能报答,这桩事情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做得到。不但是我们,连普贤菩萨自己也这么说,他生到极乐世界,他的大愿才圆满。由此可知,普贤菩萨要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的愿王不能圆满。

  这些经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所以我们从那里做起?离一切分别、执著,从这里下手,能不执著的不要再执著,能不分别的尽量不要去分别。所以我劝同修们真正用功,真正想这一生成就,往生不退成佛,别看电视,不要看报纸,这些讯息统统不要去理会它,你的心就很清净。每天问你,「没事!天下太平。」你就过得是太平日子,你看天下大乱,你生在太平当中,不容易!人家住乱世,你住净土,你的心净,你的土净。问你今天有没有发生事情,「没事,天下太平,一片净土」。他住五浊恶世,我住净土,你看看不一样!你要是一接触、一看、一听,天下大乱,你就住在乱世,你就不是住在治世;你住秽土,就不是住净土。你看看诸佛住净土,我们能信得过!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己也可以住净土,秽土里头有净土,乱世里头有太平,就看你自己会不会。

  【二、深心】

  『深心』跟大悲心都是菩提心的作用,所以有体有用。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也就是说,我们学佛的人、修行人,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对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对别人,就是这个意思。对自己、对别人都要用菩提心,对自己这个菩提心就叫做深心。深心的意思是:

  【乐修一切诸善行故。】

  这个字念去声,念「ㄧㄠˋ」,「乐」是爱好,好乐!非常喜欢修一切善行,不喜欢一切恶行,这就是深心;喜欢修善,一切善都喜欢。

  【即是大愿】

  清凉大师这个说法,真的是言简意赅,文字很少,意思太丰富了。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就是深心。要以净宗来说,原来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深心,四十八愿起了作用,那就是度化众生大悲心,接引往生就变成大悲心。由此可知,深心跟大悲心原来是一不是二。末后结归到:

  【四弘】

  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里面,所发的一切弘愿,归纳起来总不出这四大类,这四大类就叫四弘誓愿。佛祖为我们介绍,为我们解说,那就方便太多,就依这四大类来介绍。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发这个大愿。众生有两种,就事而论,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这是从相上说的;从理上讲的自性众生。诸位要晓得,性相是圆融的,性相是不二的。诸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是把这些道理介绍给我们,事实真相为我们讲清楚,这就是诸佛菩萨度众生。而众生自己成佛,实在讲还是自修、自悟、自证,那就是自性众生誓愿度。

  性在相中,相没离性,大愿是从这个地方建立。如果没有这一愿,这个愿心要不强烈,我们修行证果的时间就很长很长,《华严》所讲的无量劫,不是讲三大阿僧只劫,时间太长了。为什么要这么长的时间?因为有退转。实在讲每一个修行人你在一生当中,你所进得并不多,退得多;进得少,退得多,因此需要无量劫的薰修,实在是太难了。假如只有进而没有退,成佛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到哪里去找一个只有进没有退的地方?没有,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都没有,唯独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所、一处,这是我们不能不明了。

  所以我们的愿心要广大、要深刻,不是为自己修行,为自己我晚一天就算了,也无所谓,晚一劫也没有关系,自己的事情。可是你要晓得,你晚一劫成佛,九法界众生要多受一劫的苦难;你晚一年成佛,他们要多受一年的苦难。如果想到这桩事情,自己就不忍心,一定要发愤努力,希望自己早一天成就,一切众生少受一天苦难,这是大悲心。

  那怎么修法?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这是佛给我们归纳三大纲领。我们要不要断烦恼?断烦恼不为自己,为众生;我们学法门也为众生,成佛道还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从哪里做起?要从断烦恼做起,修行证果不能躐等,它是有次序的。世尊的教诫为什么重视戒律?戒律就是防非止过,就是断烦恼的方便法门;持戒、守法、守规矩,遵守佛菩萨在经论里面,所有的教诲,意思在此地。

  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三无漏学有三个阶段、三个层次,不能不知道,然后我们才晓得,我们用功从哪里下手。知道下手处就自己要认真、要努力克制自己的习气,特别是贪瞋痴慢的习气,一定要认识清楚。这个习气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病毒,最严重的病毒。你先要认识它、明了它,然后我们就不受其害,我们才会认真把它断掉,把它舍弃。

  哪一个习气重,先从这一条下手。你看佛在《无量寿经》跟我们讲的,这是修行最初方便,教导我们持戒,他老人家第一句话「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我们常讲身口意,他为什么不先说身业?为什么把口业放在第一?世尊看得很清楚,这个世间人最容易造的是口业,有意无意就说别人是非,就批评别人长短,多数是无意当中造罪业。为什么无意他会造?无始劫来的习气,所以佛把这个放在第一「不讥他过」,讲得有道理!

  因为这个现象,我们仔细去观察,今天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可以说随时随地,你就能够觉察到,普遍的犯这个过失,而且这个过失非常严重。不要把它看轻,这是小过失,没什么!小过失累积起来就变成大灾难。佛在经上这样为我们开示,我们要能体会到他的意思,一定要认真努力就从这一条下手,从今往后绝不说别人过失。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决定不看别人过失,决定不把别人过失放在心上,我们要从这里下手,这是持戒的最初方便。如果通达《华严》圆宗,知道「一障一切障,一断一切断」,你就能够圆修圆证,就在这一法里面,你就建立一切法,那你的修学就不是普通菩萨所修的行门,你是普贤菩萨所修的行门,普贤行!「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是普贤行,这是无比的殊胜。

  念念、行行都与虚空法界相等,所以我们知道为什么要断烦恼。至於后面两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常常劝勉同修们,这两愿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再完成。我们现在要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只要掌握前面这两愿就够了,就成功了。第一个要发愿度众生,跟一切诸佛如来的大愿没有两样,决定是相同的。

  真正在行门上,我们就在断烦恼上下功夫,烦恼断得愈多,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愈高。我们今天一门深入,不学很多的法门,只学一门,见了阿弥陀佛之后,我们再广学多闻。这个经上讲得很清楚,下下品往生的人,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你的智慧神通道力,皆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八地以上,这个不是你修得的,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使你的智慧、神通能力等於八地菩萨一样。如果你在这个地方烦恼多断一点,那你不就等於九地、等於十地了吗?

  所以我们在此地断烦恼这一层要下功夫,断什么?断贪瞋痴慢疑,要认真在这个地方下功夫。譬如说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顺自己意思,贪心就起来,这个时候念头一起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打掉,做这个功夫;必须做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会起心动念。这个是不是到一心不乱?不是的,这叫功夫成片,是你念佛的功夫得力了。有这样的功夫决定往生,你有把握了,不会再起心动念,世出世间法摆在面前,都不会起心动念。

  我们今天以自己的身分、地位,无论在家、出家学到佛法,常讲自行化他。我们如何化他?化他是缘分。如果你跟众生特别有缘分,你真正发了这个心,佛力加持。譬如说建道场,树法幢,教化一方,佛菩萨帮你忙,你也不要操心。没有这个缘分求也求不来,勉强求来,后面一大堆的罪业,那个得不偿失。所以不可以勉强去求,一切事情自自然然就水到渠成,哪里要操一点心?有度化众生的愿,不可以有度化众生的欲望,你有了欲望,那你就害惨了,那就错了。欲念跟愿不相同,完全不一样,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

  我们有愿,发了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我真发这个愿,可是决不是有这种欲望,决定不求名闻利养,不求什么地位,都不求,但是缘成熟的时候,自自然然成就。成就之后,你也不能推卸,佛菩萨送个道场来了,这个东西我怕麻烦,我不要,这也不可以。佛菩萨送给你,就绝对不会替你找麻烦,如果替你找麻烦,那就不是佛菩萨送的,这一点要知道。你这一生就过得很自在、很圆满,心地清凉自在,不生烦恼,不生烦恼就生智慧。

  所以凡事佛家讲「缘生」,都有时节因缘,因缘没成熟,充实自己;自己道业成就了,等待机缘,别著急!要有定心,要有耐心,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缘成熟了,一定你很圆满的就成就。所以我们道场要靠佛菩萨,缘分也要靠佛菩萨。

  我一生能够有这么一点自在,章嘉大师教我的,我得他这个利益。真正发弘愿度众生,依照佛法次第去修学,一生当中诸佛护念,护法善神照顾,这还操什么心?所以缘成熟好,不成熟也好,都好!道场建立很好,没有道场也好,没有一样不好。这就叫做佛法,佛法是彻底觉悟之法。章嘉大师这个开示很了不起,我们能够信得过,能够依教奉行,这一生就能得大利益。

  【三大悲心。救护一切苦众生故。】

  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受苦难,欲界众生大家晓得,苦苦、坏苦、行苦统统要受,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以古代的例子,上至帝王,下至乞丐,没有一个人能够逃避得过。这些众生等著我们去度,为什么说等著你去度?因为你发愿了,你不是发了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不管你是真发愿、是假发愿,你在佛菩萨形像前面曾经念过这四句偈,你就发了愿,众生都等你度,你不能说话不算话,你要说话算数,他们在等你度。等你度,可见得你就有这个使命,你就有这个责任。

  今天你帮助一切众生,就是要尽你自己的本分,做好了没功德,你本分你应该做的,做不好你有罪,做好了没功,做不好你有罪,这是事实真相。谁叫你在佛菩萨面前念这四句偈,我想在座你们每一位都念过,既然念过,那无可奈何,就要直下承当,就要认真的去做。实在讲,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用这个来勉励自己,用这个来推动自己,这是菩萨精进不懈的力量推动他。

  世间人干什么,名利在推动;没有名利,他什么也不想干,他就懈怠、懒散。现在世间人为什么这样勤奋努力的工作,因为有利可图;假日他也不休息,为什么?有钱好赚!这个力量在推动他;如果无利可图,他什么都不想干。菩萨名闻利养、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什么都不要了,什么力量在推动他?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里最重要的是第一愿,真正的动力。所以他认真努力的在断烦恼、破无明,为的就是实践第一大愿,要『救护一切苦众生故』。这个「苦众生」包括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还苦吗?还苦,他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苦处。唯有成佛道才能度等觉菩萨,所以你要成了等觉菩萨还不行,你不能度等觉菩萨,你跟他差不多,所以一定要圆成佛道,才能普度一切众生。这个一切众生是包括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这才叫普度。

  修学其他的法门的确是不容易,是有相当难度,我们要到哪一天才有这个能力?可是从无量法门里面来观察,净宗法门现前就有这个能力。诸位要知道,这也是佛门的一个常识,自古以来佛门里面这些菩萨们、祖师们,历代这些高僧大德,他们可以称开士。《无量寿经》上讲的「正士」,在家的等觉菩萨称正士,可以称大士;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普贤称大士,没有一个称大师的;大师只有对佛称,成佛才能称大师。如果现在哪一个法师称大师,这未免太过分了。称大师他就是佛在世,他的地位超过观音、势至,超过文殊、普贤;文殊、普贤、观音菩萨见到他都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他能当得起吗?

  别的人我们不管,我们自己要清楚、要明了。可是只有一个例外,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这个很特别,为什么?净土宗度众生这个方法,跟诸佛如来普度九法界众生那个方法是一样的,平等法。你们讲《无量寿经》,在经题上所说的,所以我劝勉同修们尽量要来听经,希有因缘!在一百天当中把《无量寿经》重复讲十几遍,世间希有!不要以为这个经我听一遍、两遍,我听过了,不行!一、两遍不起作用,薰修这才起作用。

  你每天都来听,在这一百天当中听十几遍,你听了之后,你才知道那个效果,比你几十年所修的力量都大,为什么?时间力量集中。好比我们衣服熏香,从前这个衣服香味是熏的,你熏上两个小时候就拿掉,一天熏两个小时,熏一年衣服都不会香。你连续不断熏上个两天,衣服香味就很浓,道理就是如此。《无量寿经》能够在一百天当中听十几遍,这个薰习的力量太大太大了。如果你们是以真诚、恭敬心,像经上所讲的态度,这一百天听下来会开悟,你才晓得这个功德之殊胜,成就不可思议。

  你们大家在此地,不但是拥护佛法,成就自己,也成就这个地方。道场,希有的道场;众会是我们聚集在这里大众,希有的会众;国土,希有的国土,无量无边的功德聚集在此,因缘无比的殊胜,希望大家不要放弃。还要邀集你的亲戚朋友、同参道友一同来听,告诉他这是希有的因缘,真正可以做到救护一切苦难众生。尤其是现在这个世间灾难特别多,我们就这一会,这一会的力量就能够消除世间的灾难,纵然不能彻底消除,也能将这个灾难减缓,这是一定可以收得到的功效。

  希望我们多想想,多去体会,多去思量,多去观察,然后才知道这个法会的功德之殊胜不可思议。粗心大意,你是没有办法觉察到,唯有细心的人,这个心烦恼轻的人,常常在定这个境界的人,他能够理解,他能够明了。我们这一会绝对不是一个普通的法会,这个道场不是普通长期讲经的道场,有特别的因缘,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的守护,非常不可思议。希望大家真正想修福,真正想积功累德,就在这一百天,决定不能够放弃。好!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