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严经疏论节要研习报告 - (第五集)
华严经疏论节要研习报告  (第五集)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1997/9/13  档名:12-016-0005

  请看讲义。

  【著述所为。使令法眼圆满。化尽含生故。但愿大法弘通。众生利乐。本意皆为众生。得同普贤诸佛耳。良以普贤该因彻果。佛前佛后皆悉有故。普贤即是诸佛根本故。法界体故。金刚顶经云,十方诸佛礼普贤者,亦斯义矣。】

  这一节是清凉大师自己叙说,他为什么要给《华严经》作注解,注解所为的就是『令法眼圆满,化尽含生』。「含生」是指九法界一切众生。「法眼」就是指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乃是诸佛如来的法眼。法眼本来是圆满的,可惜众生无始劫以来,就被妄想、烦恼障碍住了。清凉大师是华严菩萨再来,为我们大家作增上缘,帮助我们理解《华严》的大意,深入华严境界,所以为这部经做了注解。

  大师当年在世,我们从《史传》记载里面看到,他老人家曾经讲《华严》五十多遍。讲经说法是利益当世的大众,著述这是利益后来的众生,都是大师无尽的悲心。『但愿大法弘通』,这是大师唯一的一个愿望,希望这部经永远弘传通达十方。『众生利乐』,一切众生得闻斯经,深解义趣,依教修行,则能得大利乐。

  我们知道这部经,在一切经里面所说的当生圆满的成就,的的确确要首推《华严》。净宗的经典,虽然也是当生成就,但是对於理论、修证的仪式、甚深的因果境界,没有《华严》讲得这么详细,所以古大德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则是小本《华严》,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换句话说,这三部经实实在在讲是一部经,只是世尊有广略不同的介绍;也就是说,详细介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略的介绍,精简的介绍,是《无量寿经》,所以本意都是为了众生。

  为众生什么?为众生『得同普贤诸佛耳』,特别提出普贤菩萨。《华严》普贤为长子,以普贤菩萨代表大方广,代表佛华严。「大方广」是讲的理体、是讲的法,「佛华严」是代表因行。佛是修行证果之人,他所证的就是大方广。修学这个法门的人就叫做普贤。大师希望我们人人都做普贤菩萨,人人都同证如来极果的佛位。

  『良以普贤该因彻果』,这是特别为我们叙说普贤菩萨无比的殊胜。他老人家的因行,从初发心到如来果地,念念是圆满的,行行是圆满的。

  『佛前佛后皆悉有故』,就是皆有普贤。在这个地方,清凉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劝勉我们发心作普贤菩萨。经上说菩萨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为什么?菩萨虽然是超凡入圣,可是烦恼习气并没有断尽,所以菩萨翻作「觉有情」。「情」是什么?「情」就是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无明烦恼,都是情!这里面是以见思特别之重。

  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还是觉有情。既有情执,心量就有了问题,发心不能发得足。心是发了,没错!发得不圆满,发得不足,像晚上的月亮,大菩萨发心像十三的月亮、十四的月亮,没有圆满,没足!唯独普贤菩萨发心是圆满具足的。发的什么心?菩提心。

  我们同修也发了菩提心,诸位出家法师更不必说,你们登坛受戒,都曾经受了菩萨戒;受菩萨戒,当然发了菩提心。你发的是什么菩提心?不能说你没发,发了。发了之后,出了大殿就忘掉了,发的是这么个菩提心,所以不起作用。清凉大师在此地劝勉我们,一定要发普贤菩萨圆满的菩提心。

  烦恼没有断尽不怕,正是谚语里面所说:「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不是没有圆满的菩提心,有!」烦恼未尽,智慧未开,神通没有现前,力不足,但是不是没有心。如果连这个心都没有了,那你就不是普贤菩萨;如果你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力,你还算是普贤菩萨,你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一点都不假。力虽然不足,不足以为怪,但是要认真努力去修学,这就非常重要了。真正发心,他必定是认真努力去修菩萨道。菩萨道从哪里修起?普贤菩萨行愿实在说无量无边,世尊在本经里面,将无尽的行愿,把它归纳为十条,十是表法的,不是数字,十代表无尽。这十条每一条都是无尽的,希望我们认真努力去修学。

  从什么地方入门?从礼敬入门。我们今天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存真诚的恭敬心?有没有如理如法的一个态度,过去所讲的礼节,今天我们所说,应当具备良好的态度。我们从这个地方学起,要真干,以真诚的心、恭敬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也许有很多同修说:「我很想做,但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看到这个人到处都是毛病,不值得我恭敬,这话有没有说错?这听起来没错!实际上错了。错在哪里?错在你处处见世间过。你为什么会见到世间的过失?普贤菩萨为什么见不到?难道普贤菩萨没有我们聪明,我们看到人一身毛病,普贤菩萨都没有看出来?普贤菩萨比我们看得清楚,比我们看得明白,然而普贤菩萨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人家高明在此地,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禅宗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一句话跟普贤行愿相应。不见不是没有看见,没有看见,你的眼睛有问题;见了之后,不要去计较它,处处想到别人好的一面,不要去计较别人错误的一面。错误是正常现象;他要不错误,他就成佛了,他就不是凡夫了;他是凡夫一定会犯过失,这是正常现象。既然是正常现象,何必挂在心上,何必计较?所以不见是不计较,决定不放在心上。

  看到众生好的一面,好的一面是什么?法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性德是圆满的,你看这一面,见性不著相,这叫做不见世间过。再严重的过失,你只要见性不著相就对了,这就是普贤行。性是完美的,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我怎么不尊敬?我怎么能够不礼拜?所以礼敬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基础。我们这样才能够修普贤行,才能够像《华严经》上所说的「修菩萨行,学菩萨道」,道是存心,行是表现在外面,这个意思无尽的深广。

  什么时候开始学?现在就开始。如果诸位真正能修普贤行,普贤行断烦恼、消罪业的功力,是任何法门都不能够相比的。诸位想想,你心里真诚,对一切都恭敬,你的烦恼习气自自然然就消除一大半了;如果再修赞叹、再修供养、再修忏除业障,我们见思烦恼的习气,纵然不能把它断掉,实在讲让它不起现行,是决定可以做得到的。烦恼不起现行,就是相当的功夫。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不难成就,念佛决定往生,不但能往生,而且能自在往生。这个自在往生就是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生死就自在了。

  由此可知,生死自在,往生净土,不必要一心不乱,只要功夫成片就办到了。功夫成片也有九品,上三品的功夫成片,就能够自在往生,这是我们应当要了解的。佛在我们这个世间为我们讲经,如果这个法门,我们凡夫不能修的,佛决定不讲,我们做不到,佛要讲,岂不是吊味口,岂不是给我们开玩笑。佛在这个世间所讲的一切经,这个世间人都可以做得到,这才真正叫慈悲。

  「佛前」就是在你成佛之前,住普贤菩萨。「佛后」是成了佛以后,所谓是倒驾慈航,普度众生,示现在九法界里面。关於这个事实,大乘经上告诉我们,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像《楞严经》上所说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面就讲到,观音菩萨在九法界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诸位要知道《楞严经》上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都是代表圆教初住,也就是《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最低的位次,他代表这个身分。观音菩萨在三部经上,示现这三种不同身分。在《华严经》,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代表第七回向,他代表这个位次。在《法华经》「普门品」里面,他代表的是等觉菩萨,统统是观世音菩萨。我们这个地方讲普贤菩萨,用这个来比喻,诸位就好懂了。普贤菩萨也有初发心的菩萨,有当位的菩萨,就是等觉。成佛以后,他倒驾慈航,当然比初住的德用更圆满。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到,初住菩萨就有能力随类化身,就有能力随机说法,何况成佛之后!这是讲「佛前佛后皆悉有故」。

  『普贤即是诸佛根本故』,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普贤菩萨就是诸佛的根本,所以《华严经》上才说,菩萨若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因为普贤是诸佛根本故。从这个地方,我们也了解,普贤菩萨行跟大乘诸菩萨行不一样的地方就在心量。普贤菩萨的心量,确确实实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要学普贤,要常常有这个念头,起心动念要想到虚空法界。

  这个事情是难,难在哪里?无量劫来,我们就被自私自利的我执,把这个心量愈缩愈小,小到什么程度?连自己都容纳不下,小的这么可怜。这个不是真心,本来的心量是虚空法界,现在如何把这个执著突破,恢复本有的心量?『法界体故』,我们说与法界体相应,那还不行,原来他的心量就是法界体。诸佛之所以成佛,也就是证得法界体,道理在此地。我们要想作佛、要想作普贤菩萨,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最圆满的享受、最究竟的享受,在哪里?拓开心量,所以《金刚顶经》上讲『十方诸佛礼普贤者』,任何一个人真正发心修普贤行,十方诸佛都会给你顶礼。他顶礼不是看到你烦恼都没有断,你怎么比得上我,我为什么要给你顶礼?岂不就是我刚才讲的话,他不是对你人顶礼,他是对你发心修的法顶礼,为什么?他是这个法修行证果的,尊法!尊重德性。这个人修学这个法门,这还得了!我们应当学佛,学诸佛如来,对於一个人真正发心断恶修善,我们要加以特别的礼敬,对他是一个鼓励,对自己性德自然的流露毫不勉强。再看下面一段:

  【无边海会。各入解脱之门。境界万差。同趣如来智海。】

  我们先讲这两句,这两句为我们说出一个事实,就是「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如果诸位真正能够体会到这个事实,你就不会犯自赞毁他的毛病。自赞毁他在《瑜伽戒本》里面列入第一重戒。菩萨之所以不能够圆成佛道,与这个关系很大。没有明心见性的菩萨还有情执,总是觉得自己修的法门殊胜、第一,其他法门比不上我们。我们修净土,净土经论上也常常这么说。那是不是不平等?不是的,哪有不平等的道理!既然平等,佛菩萨为什么又偏赞?祖师大德也常常有这种表现?这是为了利益现前的众生。如果诸位在这边坐,大家都是念佛法门,我说念佛法门不如别的法门,这个话说得对吗?念佛法门既然不如别的法门,你叫我念佛干什么?所以讲哪一部经,要特别赞叹这部经,你不赞叹,这部经不如那部经,你讲它干什么,这是规矩,仪规是这样的。法门确确实实是平等的。

  『无边海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三百余会,『各入解脱之门』。「解脱」是什么?解脱就是成佛。「解」是解除,我们现在讲解放,把什么解放?见思烦恼解放,尘沙烦恼也解放,无明烦恼也解放,你就成佛了。「脱」,脱六道轮回,脱十法界,是这么个意思。每一个法门都有这个效果,都能达到这个目的,岂不是平等的?佛所说的一切法是平等法。

  『境界万差』,佛在每一部经上所讲的境界不相同,方法不相同,甚至於义趣也不一样,义理也不一样,但是『同趣如来智海』,这个「智海」是娑婆若海。「趣」是一个方向,都是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圆成佛道。差别在哪里?差别是众生根性不相同,不是法门不平等,是众生根性不相同,道理在此地。正好比药铺里卖的药,哪一种药都是良药,都能治病,可是问题怎么样?要对了症,药到病除,才能除病,才能恢复健康;如果把药吃错了,不但治不了病,反而送了命,这个常识诸位晓得,法门的修学亦复如是。可是唯有诸佛与大菩萨们,他们能够识别众生的根机,他有能力,他能够明了。你过去世中,生生世世行业的习气,他了解。换句话说,他知道你的病根在哪里;我们世间凡夫没有这个能力,他知道你病根。所以佛给你说法,正是对症下药,一闻佛所说就开悟、就证果了,那么容易,道理在此地。

  现在佛不在世,留下一大堆的药方,《大藏经》就是药方。我们今天在药方里面寻找,哪一味药能治我的病,这个很难!也许你很幸运碰对了,碰对的人不多,找错的人太多太多,真正碰对的人不多。特别在末法时期,距离佛陀在世,时间久远了,善知识愈来愈少,知见愈来愈复杂,下一个世纪不晓得怎么办,这问题太严重了。

  我不知道诸位同修,你们作父母的有没有觉察到,现在的小孩在国外(新加坡这边的情形,我不太了解),小学生就已经用电脑作业,学习功课就用电脑。电脑他学会了,跟网路一连线,里面五花八门,那里头的东西不知道有多少万种,他那个小脑袋瓜天天在那里看、天天在那里研究,他懂得的东西可多了,父母都不如他。那个头脑就复杂了,就不能清净,这个麻烦就大了。

  所以电脑虽然有一点好处,你要想到它的害处,真的是得不偿失。它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但是里面有无量无边的邪知邪见,这个佛在经上讲「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听到佛讲这一句话,总觉得佛讲话太过分,恒河沙是数不清,邪知邪见如恒河沙,佛讲得也太过分一点。可是今天我们看到电脑里面的内容,恍然大悟,原来佛讲的是这一桩事情。电脑里面那些资料,邪知邪见真的如恒河沙,可怕极了。

  它的遗害在什么地方?障碍你这一生闻法修行、开悟证果的因缘。经上常讲「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他先吸收了这么多成见,以后再接触到佛法,他生排斥,他不能接受,难在这个地方,障碍在这一层,我们应当要晓得。所以家庭里面有电脑,对於子弟学习的时候,要多留意、多多的关怀,这才叫真正的爱护,告诉他这个错误知见的害处,让他自动不去看这些资讯,这样就好。一定要他自动自发,因为别人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方法来阻拦,一定要他自己知道利害得失,不去碰这些错误的讯息、不正当的资讯,这样就好。

  佛法修学一生成就的确是不容易,因为人的一生时间非常短促,这么短的时间当中,你要想能有究竟圆满的成就,谈何容易!所以佛祖都教人一门深入,只有一门深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才有指望。这是说明差别在众生,不在法门,法门决定是平等的。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海慧菩萨云。如来境界无有边。各随解脱能观见。】

  像本经所讲的华藏世界,《无量寿经》、《观经》里面所讲的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无尽的庄严。什么人能见?『各随解脱能观见』,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只要你功夫得力了,达到一定的程度,你就能见。通常我们从原理上来讲,无论修学哪个法门,诸位要记住,无非都是断烦恼,破所知障,离不开这个原则。烦恼障破除了,所知障也破了几分,如来境界你就能见到。

  【是以经论有多家解释。】

  『经论』是如来境界,注解的人往往不一样。一部经有几十家的注解、有几百家的注解,每个人注解的都不一样,每个人所观见如来境界不一样,但是他都见到了,都有价值,所以都流传后世。如果他没有真正见到,这个东西不足以传世,他的知见是邪知邪见,不正。

  所以我们要是研究经教,参考别人的注解,最好是参考古人的。古人的最好是参考入藏的,就是在《大藏经》里面有的。为什么?《大藏经》是一个标准。古时候的标准建立非常严格,一个法师、居士他的作品,他对於经论的注解,要经过当代这些高僧大德们赞同,要得到赞同,要得到大家的认定,古大德几乎都是有修、有证,得到他们的证明,这样才能够报告给皇帝,皇帝下命令入藏,所以藏是标准,不是随随便便东西都可以入藏的,不可以的。所以入藏的东西都是经过审查、评定,他的知见是正确的,不是邪知邪见。

  我们要研究参考别人的注疏,是以《藏经》里面的注解为最好,现代人的注解固然是很好,它没有入藏。换句话说,没有经过审查,没有经过评定,我们是初学的学人,肉眼凡夫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辨别,所以一定要用已经审查的标准做基础,以这个基础再来看没入藏的这些作品。如果与经论、与古德相应的,我们可以相信;如果有相违背的,我们自己智慧没有开,不能拣别,我们可以暂时把它舍掉,不加可否,我没有能力辨别,可以不加可否,暂时我们舍弃它,这样就没有过失。所以这是经论有多家的解释,这个解释里面有的是菩萨,有的是:

  【加行贤人。】

  这都是有修有证的,或者是。

  【当代时英。】

  就是当代的这些高僧大德们,他们都是超群拔类,都有真智慧。但是。

  【所见不同。】

  所以他注疏就不一样,解释不相同,但是。

  【并传於世。】

  都能够传世。古人讲「瞎子摸象」,他真摸到了,不是假的。莲池大师有《楞严摸象记》,分量不算太多,很有趣味。瞎子摸象这个故事,我想大家都知道,一群瞎子摸一个大象,象是什么?象是什么样子?摸到象腿的,象像一根柱子一样;摸到尾巴的,象像一根绳子一样;摸到耳朵的,象像个畚箕一样;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但是都没有说错。这就是说注解经的这些大德,虽然他们所见不同,真的没说错,就怕什么?摸到石头当作象,那就坏了,那就完全说错了。

  真有这种人,我曾经见过。早年我讲《楞严经》的时候,有一个居士,他给《楞严经》做了一本注解,也是请一个老和尚给他鉴定。这个老和尚很忙,就把这个书交给我让我看,我看了一看,我就用这个话说,我说:古人注疏,瞎子摸象,真摸到了。很可惜,他摸到石头当作大象。我们就批了几个字退回去了,后面写了几句鼓励的话,因为他很年轻,希望他认真努力,十年、二十年之后,再注疏不算太晚。年岁轻,有的时候用心草率,往往犯下过失。

  所以真正有学问的人,他的著作不敢拿出来,怕有错误。像我的两个老师,方东美先生他一生的著作不多,一直到往生之后,学生给他出版,他自己在世出版的东西,好像只有三、四样东西,太少了。李炳老的东西,八十岁才出来一、二本书,也是到圆寂之后,学生把他东西整理出来,再出版。他老人家的文跟诗,这是他的嗜好,这些文字每年他都会改一次,改几十年。唯恐东西流传之后,惹人笑话,所以不敢轻易出版东西。这是很有道理的,不像现在年轻人喜欢出风头,年岁不大,著作等身了,可是翻翻他的东西,里面问题可太多了。这的确是贻笑大方,我们不能够学习的。

  古大德他们都非常谨慎,不但著作谨慎,连言语都谨慎,没有真正的见地,都不敢上台讲经。你们现在年轻的法师,我们都逼著你上台讲经,那不是跟古人的原则相违背吗?没错!此一时彼一时耳,不一样!那个时代讲经的人太多了,所以要谨慎;现在这个时代没人讲经,你们不出来,怎么办?这是时代不同。「我一点成就都没有,就出来讲经」,行!就你这样出来讲经,才能鼓励出真正有修有德的人他们出来,他们一看,「这小学的文化都可以出来讲,那我比他高得多,我没有问题了。」抛砖引玉,你的功德就无量无边了。所以要欢喜、要发心,要发心出来讲。

  我这一生讲经就是被一个居士引出来的。我到台中亲近李老师,是想去听他讲经,多听听,没有想去学讲经。到那里去,他就劝我要出来讲经,我不敢,没有这个胆量。虽然我有讲台经验,但是不敢出来讲经。他带我到他班上,他那个班就是专门培训讲经的人才。我去看到有一个居士六十岁,那个时候我才三十二岁,他六十岁大我二十八岁,什么程度?小学毕业。居然在台上讲经,我看到他这个样子,我可以了,所以我就跟老师报告,「行!我可以参加。」我比他强多了,他都能上台,我为什么不能上台!所以是林看治居士把我引到讲台上的,这个功德很大。

  所以培训班这一次是第三届。第三届的年轻法师都很优秀,都非常难得。可是这几天他们上台讲经,我看下面听众不多,没有这么多听众,希望诸位同修要发大菩提心来听。你们如果是这四个月当中,天天来听,你们的功德不可思议、利益不可思议。功德在哪里?他们像一棵菩提树的树苗,你们来听经是替他浇水,是来栽培、是来灌溉,使他们充满了信心,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新加坡给他们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你说这个功德多大!是你自己的功德,也是新加坡国家的功德。

  利益的长远不可思议,他们通通学《无量寿经》,每个人都讲《无量寿经》,你们在这四个月当中,一百多天里面,把《无量寿经》重复听了十几遍,这种机会你到哪里去找?全世界都找不到。一百天当中,将《无量寿经》重复听十几遍,这才真正叫一门深入。你对於净土如果没有信心的话,如果在这一百天当中,你就培养决定往生的信心、坚定的志愿,所以利益是无有穷尽。这是我劝勉诸位同修,有时间一定要来听经,要来听他们讲,建立净土的信愿行三资粮。不但我们自己要热心的来,还要找你认识的同参道友、亲戚朋友,都要邀到这来听。这是我们当中插的这一段话,这段话非常重要,与这段经文意思也能够相通。所以只要是正知正见,我们依教奉行都能够得力。底下一段:

  【以圣教为明镜。照见自心。以自心为智灯。照经幽旨。】

  这是叙说我们平常用功的一个要领。许多同修常常跟我说,他们很想用功,也很认真努力,可是功夫不得力,虽然学佛多年了,念佛很久了,就是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这段经文可以解答。经有镜的意思,明镜的意思;经者,镜也。照见我们自己的心行,所以我们读经,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要跟佛经上所说的比照比照。我们起心动念,所想的、所思的与佛讲的相应不相应?如果相应,我们的知见就正了,正知正见,我们的想法、看法跟佛相同的。如果我们想法、看法,跟佛经讲的不一样,要知道我们错了,佛经没有错。错了怎么办?要依照经典教训,把这个错误改过来,这叫修行。修行,修正我们的错误,我们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错误的说法、错误的作法,依照经典的标准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这是真正做功夫。

  『以圣教』,圣教就是经论。要用它来『照见自心』,每一天课诵,每一天读经,每一天要照见。然后『以自心为智灯,照经幽旨』,以自己的智慧反过头来再去看经,你会发现经典里面更深的道理、更深的义趣,这个味道就无有穷尽。这是法味,你在这里面就得法喜。

  先用经帮助我们修正错误的行为,也就是帮助我们断烦恼。烦恼断了之后,智慧就开了;再用智慧去看经,深的意思一层一层都显露出来了。任何一部经典它的义趣,给诸位说,无有穷尽。从今天初发心,纵然到三大阿僧只劫之后,这部经的意思,还没有看完。你才晓得经义的深广,真正是无量无边。你怎么样能看到它的深处?那要智慧,要修持的功夫,你没有真实的功夫、没有真正的智慧,你看经论是看表面上的文字。你有一分功力,你就透过一分,你就能看深入一分;你有二分功力,你就能看到二分。所以经典摄受的力量,贯摄常法,摄受的力量是世间任何典籍都不能跟它相比的。下面说:

  【使造解成观。即事即行。口谈其言。心诣其理。】

  这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功的要领。『造解成观』,就是你对於经典理解的程度,你所理解的一定要变成你的观念,我们佛门里头常讲随文入观,就是这个意思。可是随文入观,随文一定要解,你不解,你怎么能入观?一定是理解之后,才能成为一个新的观念,用我们现代话来说,新的宇宙人生观。而这个「新」,给诸位说,是日日新,为什么?因为你的功夫天天在进步,昨天我看到经典一层意思,今天我看到二层意思,你的人生观当然就改变了,新的。明天又深入了一层,所以这个「观」是天天新。

  佛法里面名相当中有「始觉」,这大家知道,本觉;「始觉合本」,这叫究竟觉,这个话我们都听得耳熟。什么叫始觉?开始觉悟,我这才觉悟了,今天觉悟。到明天,我今天才真觉悟,天天都是始觉。菩萨从初信位的菩萨是始觉,二信位他才开始觉,到等觉菩萨还是始觉。所以这个始觉不是一个开始,天天都是始觉,时时都是始觉,处处都是始觉。一定到圆满了,觉就圆满;圆满,这才成圆教的佛果。所以始觉意思就很深,不是指初信位的菩萨觉悟了,叫始觉,你就搞错了,不是这个讲法。

  你觉悟之后,你观念改过来了,你的行为就变了,『即事即行』。菩萨行,行在哪里?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在你现在工作里面,平常处事待人接物、应酬当中,就显示你的智慧,显示你的觉悟,就是在修菩萨行。「造解成观」就是修菩萨道,「即事即行」就是修菩萨行,菩萨道跟菩萨行,没有离开我们现前的生活。

  『口谈其言,心诣其理』,心与口相应。「理」是佛在经论上所讲的这些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它就相应了。

  【心同诸佛之心。无违教理之规。暗蹈忘心之域。】

  这就是境界了。学佛的人必须要记住,必须要认真的去做,『心同佛心』。特别是我们现在修净宗法门,是以阿弥陀佛为榜样,向他学习。阿弥陀佛的心在哪里?《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的心愿,我们能够将这一段经文熟记在心中,常常提起来观照,我们自己的心、自己的愿,跟阿弥陀佛相不相同?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发心想在这一生当中,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一定要做到,心愿解行跟阿弥陀佛一样,你就决定往生,没有疑惑了。

  『无违教理之规』,我们不要涉猎太多,太多反而功夫不容易得力,我们只采取《无量寿经》就行了,以《无量寿经》作为根本,以《观无量寿经》作为补充教材。像《观经》讲的三福,那是修学的前方便、根本的根本。《弥陀经》里头四番劝导,我们明白了、接受了,死心塌地一门深入。「无违教理之规」。《无量寿经》教给我们,哪些事情,我们应当要做,认真努力去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我们就决定不做,这就是不违背如来的教训,这样用功夫才真用功。

  『暗蹈忘心之域』,正是古德所讲的:「暗合道妙」,自自然然的就与心性相应。心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忘心之域」要用相宗的话来说,转八识成四智,我们并没有有心去做,自自然然水到渠成,断惑证真,转识成智。请看讲义:

  【如来化身。所转法轮。无有穷尽。所谓智慧演说法轮。断诸疑惑法轮。照一切法法轮。开无碍藏法轮。令无量众生欢喜调伏法轮。开示一切诸菩萨行法轮。高升圆满大智慧日法轮。普然照世智慧灯法轮。辩才无畏种种庄严法轮。】

  我们特别节录这一段开示,来说明佛说法的内容,佛说法的义趣,可以从这几句里面知道一个大概。『如来化身』,当然是指佛在六道、十法界里面度化众生。因为在十法界里面,佛所示现的身相都是应化身,不是报身。报身一定都是为法身大士而现的,也就是说「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个时候所见的佛是报身佛,没有到这个境界,所见到的佛都是应化身。应化身里面有二种,一种叫劣应身,一种叫胜应身,胜是殊胜。譬如四圣法界里面,诸佛如来的应化,那就是殊胜的应化身;在六道里面示现的,就是劣应化身。

  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是丈六金身,跟我们世间个子高的人差不多。「丈六」我们要搞清楚,不是现在的尺寸。现在的尺寸,丈六差不多两个人高,那吓死人!我们看到就很奇怪,不是现在的尺。诸位看看弘一大师《戒律三十一种》,它里面有周尺考,他有个考证,就是周朝时代,那个时候度量的尺寸。根据他的考据,周朝时代的尺,一尺大概只有我们现在五寸多,不到六寸,所以丈六金身,身就很正常,就不会显得很奇怪。这是说佛的化身。

  佛到这个世间来,只有一桩事情就是教化众生。而娑婆世界众生的根器,跟他方世界又不一样,楞严会上,文殊菩萨为我们拣选圆通,他老人家就讲得很清楚,「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说明娑婆世界众生六根,耳根最利。所以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都是用音声做佛事,因为大众耳根利。正好在东方孔老夫子教学,也是以音声来做教学的工具。夫子没有著书,释迦牟尼佛也没有著书,所有这些典籍都是佛灭度之后,弟子们从记忆当中写下来的,就是过去听佛讲经说法纪录下来的;儒家的经典也是这样完成。说明耳根最利。

  因此,出现在世间就不断的教学,一生从来没有休息过,『所转法轮,无有穷尽』。教化众生为什么叫「转法轮」?法轮是个比喻。现代人,你看每一个工商业的机构,都有它的标志、mark。这个并不奇怪,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开始用了,所以用mark的老祖宗是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他用法轮做标志。在佛法里面通常用的有三种,另外一个用的是卍字,还有一个用莲花来表法的。

  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是什么?从这个表法当中,你就能体会得到,这是智慧的符号。法轮代表的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真理,宇宙人生的真相,用这个东西可以代表。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非有非无,体空相有。所以空不是无,空能够现有,有不是真有,「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个就妙了。什么东西能代表?轮可以表这个意思,轮是圆,大家晓得。圆有个心,圆心在哪里?圆心找不到。诸位现在在学校念书,多少都学过几何,几何里面的圆,圆心是抽象的,没有事实,但是决定是有,不能说它没有;决定是有,但是不可得。你说画一点,那一点不行,显微镜下一看到就是一大片,怎么是一点?所以几何里头,点也是抽象的,点没有集,圆心是个点。点移动,这才成线,线也许能看见。线移动那就成面,就更清楚,这个相就很明显了。

  所以心是空的,心是寂静的,心是不动的。相?相是动的,圆周是永远在动,圆不动就不起作用。相要永远在动,没有不动的现相。现代科学发达,对於物质现象观察的相当透彻,知道任何一个物体,仔细去观察,都是无量的原子、电子排列成的图样。而每一颗原子、电子,都不断的在运动,所以任何一个物相没有静止的。

  圆表动静不二、动静一如,动跟静是一不是二。只有这个东西好,它代表宇宙人生的真相。佛一生就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说明这个道理,希望我们明白过来。明白过来,我们的心是真心、是清净,是不动的,清净寂灭。我们现的相就跟诸佛菩萨一样,随类化身,应机示现,就得大自在!虽现种种相,心里毫无执著。不但在六道里面示现没有执著,没有分别。就是在一真法界里面所示现的,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才得到真实的受用。

  诸位想想,在一真法界、在华藏、在极乐世界,现的这个身相,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跟在这个世间所示现的现象,也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诸位想想,法界身跟六道身是同还是异?这很值得我们去参究的,给诸位说明,非异非同。你说同,极乐世界紫磨真金色身,跟我们这个很脆弱的身,怎么会同?不能说同,也不能说不同。为什么不可以说不同?说不同那就是同,紫磨真金色身跟这个秽身,都是从真心自性里变现出来的,同一个体!所以不能说不同,也不能说同,同与不同,诸位从这里面细细去体会,你就明白了。这才是真正悟入诸法实相,我们才得到真实的受用。

  既然如此,在任何境界里修行,都一样!何必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对的,从理上讲,这一句话是正确的,但是从事上讲又不一样。理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而且十法界也是平等的,哪个地方修学都能成佛、都能证果。像《华严经》为我们示现的五十三参,无论是什么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能修普贤行,都能证菩提果。但是要知道一桩事情,你没有真正达到这个境界会退转,这也是事实。退转,我们亏就吃大了,你知道这个事实,你就会决心求生净土,求生净土是拿到不退转。所以华藏会上,文殊、普贤已经证得等觉位了,还要示现求生净土,道理就在此地。

  无尽的法轮,「轮」就是代表说法,所说之法,「轮」也代表教学,永无中断,精进不懈,永远在那里转动,没有休息。虽然动,他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寂灭的,它里头有这一层深义在。所以我们用心要空、用心要净,也就是说,心里面要什么都放下,不要有东西存在;心里头有了东西存在,你的心就坏掉了。你看那个轮,轮里头的心,你要是摆一点东西进去,这个心就坏掉了,它就转不动了,智慧就失掉了。外表转动,那是神通。

  一切经上首表法里面,舍利弗、目犍连这两个人,也可以说表法轮。舍利弗是表圆心,目犍连是表圆周。我们今天没有神通,原因在哪里?智慧没有了;智慧怎么没有了?心里面有东西在。心本来没有东西,现在千头万绪,牵肠挂肚,糟不糟糕!修行从哪里修行起?就要把心里面东西拿掉、放下,一切都放下。我们是凡夫,说放下还是放不下;有放下,里头还摆个空,你说糟糕不糟糕!所以我们现在是无可奈何,抓住阿弥陀佛,其他的统统放下,只抓住阿弥陀佛,这个方法就决定往生净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一切放下,那就对了。现在没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靠得牢牢的,其他东西不能有,有就去不了西方了。这个带业往生只带旧业,不带现行,这个要懂得。

  下面具体内容里面讲了几桩事情:『智慧演说法轮』,佛教导我们是什么?让我们开智慧。智慧是不是佛给我们的?不是的。智慧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佛给我们做增上缘,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的智慧就像圆的心,德相就像圆周,人人都有究竟圆满的法轮。可惜被妄想、执著障碍住了,智慧、德能都不能现前。佛教给我们断烦恼,教给我们破除障碍,使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恢复了,这是讲「智慧演说法轮」。

  佛不但给我们说,佛表演给我们看。我们在经论里头,不能粗心大意,对佛的生活行持要留意,他过的是什么生活、他怎么对人、他怎么处世,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演」是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说」是为我们说明。这是一个纲领。

  『断诸疑惑法轮』,「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疑什么?念佛成佛,说实在话,不是其他的疑惑,就是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对这个事情疑惑,并不是指其余的,其余的妨碍不大,这个妨碍太大。佛为我们破除疑惑。

  『照一切法法轮』,这个「照」是明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明了。当然我们没见性,不明了;我们不明了,听佛说经,我们从听闻当中明了,虽不是亲见,我们是闻而知之。『开无碍藏』,「藏」是宝藏,无碍宝藏是我们心地的宝藏,我们自性里面有无尽的智慧、有无量的德能。佛讲经说法是为帮助我们开启自性的宝藏。『令无量众生欢喜调伏』,「调」是调顺我们的性情。「伏」是降伏我们的烦恼。佛有这个智慧、有这种善巧方便,能令众生欢欢喜喜接受他的教导,将自己的烦恼降伏,开发自性的智慧。

  『开示一切诸菩萨行法轮』,菩萨是一个觉悟的众生,他的行持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佛为我们开示,佛要不给我们开示说明,菩萨在我们面前所表演的,我们看了还是不觉悟,没想到!经过他一说,我们明白了,「原来这个人是菩萨,这个人的行持,值得我们效法。」

  『高升圆满大智慧日法轮』,这是不断提高我们的境界,从十住提升为十行,从十行提升为十回向,永远不断帮助我们提升,佛是说这些法。所以我劝勉同修们,无论什么人讲经,只要讲的是正法,与我修行相应,我一定要来听。你来听,你是菩萨,菩萨做大众的影响众,「这个经我都会讲,我讲得比他还好,我为什么还来听?」我来影响大家。人家一看!「某人都在听经,大概讲得不错!」吸引一般初学的来听,所以有这种功德存在,这里头利益刚才叙说过,都是无量无边的。

  『普然照世智慧灯』,这就是增长世间的智慧,通达人情世故,你才能在这个世间跟这些人和睦相处,能够相处得很好,这是很重要的。接引众生要不通世间法,通达佛法不通世间法,不能教化众生,这是应机说法。后面还要加上辩才、还要无畏,这样子你度化众生,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所以,佛说一切经里面的内容、目的、旨趣,这几句已经给我们显示无遗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