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严经疏论节要研习报告 - (第四集)
华严经疏论节要研习报告  (第四集)  1997/9/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6-0004

  请掀开讲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即无尽修多罗之总名。大以旷兼无际。方以正法自持。广则称体而周。佛谓觉斯玄妙。华喻功德万行。严谓饰法成人。经则贯摄常法。】

  这个地方将《华严》的经题,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这一段文里面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的真相,就是《华严》是一切佛法的总名称。现在在中国佛教经典的总名称,称之为《大藏经》,而实实在在世尊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一切经的总名称就叫做《大方广佛华严经》。不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是以这个为总名,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无量经论,也是用这个名称作为总称,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所以才说《华严》是佛法的根本法轮,一切经皆是《华严》的眷属,道理在此地。经题往后我们还会详细的介绍。

  『大方广』这三个字,都是表法形容的,它所表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真如本性的体、相、德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相虽然有差别,性体德用给诸位说,没有差别;不但我们大家没差别,一切众生的心性跟诸佛如来的根性也没有差别,所以大经里面才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三世佛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未来的佛就是现前的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将来必定作佛。

  「心性」实在说没有法子赞叹,也就是说这个世间找不出一种形容词来形容它,找不出一句适当的话来赞叹它,实在到不得已就用一个「大」字,大矣哉。这个「大」诸位要晓得,不是大小之大,大小之大就有限量,怎么能够赞叹无限量的德性?所以这个字,在此地我们只把它看作一个赞美的符号,赞美的代表。下面略略解释它的意思,说它的「大」,大是无际,这上面说:『旷兼无际』。这四个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空间与时间,无际的空间与无际的时间,时、空都没有边际,我们称之为「大」。这个时、空给诸位说,就是自性的相分,如果说我们的真心像什么样子?我们的本性像什么样子?就是无尽的虚空与无尽的时间,时、空是一不是二。这是用「大」。

  第二个字「方」字,『方以正法自持』,取这个意思。「方」是讲现相,体虽然没有相,但是它能够现相,就如同我们每一天晚上睡觉会作梦,梦中有相。梦从哪里来的?这个现在大家都晓得,梦是我们意识心变现的,意识心没有相,它能够现相,晚上睡觉,它能够现梦中境界相。当你清醒的时候,你天天在胡思乱想,那个想里头也有相。想一个人,心里头就有一个人的相;想一个处所,就有一个处所的相;想什么,它就现什么相,自体上确确实实没有相,它能现一切相。

  所现的这些相,它还能够持续一段时间,这个持续我们称它为相续相,我们用一个「方」字来代表。现相,无论现的是什么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或者是一真法界,所现出来的现象都是有规则,有条不紊,像图案一样,它的分布非常均匀,非常美观,它不是杂乱无章。这是什么道理?谁在那里安排?谁在那里设计?谁在那里主持?给诸位说,统统都没有。没有为什么这样的完美?这样的均称?一丝毫的毛病都找不到?这就是性德法尔的规范。由此可知,自性现出来的,我们讲示现出来的,或者讲变现出来的,或者说出生出来的意思都一样。我们在经论或祖师大德注疏里,常常看到这些文字,意思都是相同的,都是说明自性功德不可思议。

  佛把它称为「法尔如是」,他不讲自然,讲「法尔」,为什么不讲自然?世尊当年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印度的宗教非常发达,其中有一部分主张宇宙是自然形成的,有一部分主张是非自然形成的,所以《楞严经》上给我们辨别「非自然」、「非因缘」,佛这才说:「法尔如是」。那个「法」就是自性,自性本来就如是,自然跟因缘都加不上;有自然跟因缘这个意念,就已经将「法尔如是」破坏了。我们今天讲破坏自然的生态,这是破坏「法尔如是」,你已经破坏了。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有十法界,假如念念都能够随顺「法尔如是」,这个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的差别就在此地,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佛教我们离一切妄想、执著。无论是哪一种学说,说明宇宙形成,都不是佛所讲的「法尔如是」。换句话说,你已经在这桩事情上,在这个理上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违背了「法尔如是」。这个实在没有法子,说不出来,所以讲一个自然的规则,又怕你执著自然,这是佛说法的善巧,佛说法的方便,我们要能够细心去体会。「正法自持」是「方」的意思。因此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我们的生活要能够顺大自然,与法尔自然相应,这是最健康的养生之道。

  佛给我们说了一个总纲领,宇宙的形态归纳起来,不外乎一个是心法、一个是色法;要用学术的名词来讲,一个是理体,一个是事相,或者是现象;一个本体,一个现象。「体」,佛给我们讲是空寂的,空是一无所有,它什么都不是,虽然是空,它能现相,所以这个空又不能当作「无」讲,不可以把它当作「空」、「无」去体会。我们世间人讲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那不是佛法讲的空。佛法讲的是自性空,讲的是性空,它会现相。

  相是怎么现的?相是缘生的,这是佛讲缘生,缘生是讲相,不是讲性,性不是缘生的。所以性是空寂、是空的;同时它是寂静的,清净寂灭,一念不生。这个东西在哪里?你要问在哪里,那就找不到了。你看楞严会上,阿难尊者本事不小,找了七处都没找到。释迦牟尼佛都摇头,都不是。世尊为什么说他不是?因为他有执著。如果他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随便说哪一处,世尊都点头,都对了。为什么?心性无处不在。你说哪一处,这个不可以,这个话讲不通,那是错误的;无处不在。

  但是你要晓得,它的性质是空、是寂。因此我们用心,心要清净,心里面不能有一点点东西存在。你看禅宗六祖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你有一物就错了,你的心就坏了。有佛都不行,心里头有一个阿弥陀佛也坏了,阿弥陀佛是什么?阿弥陀佛是心里头变现的相分,变现出来的相,已经不是真心本来的样子了。但是刚才讲,这个心会现相,因为你有东西,它就会现相。现佛相还算不错,心里面的东西最怕的,我们今天讲病毒,这个最可怕。什么是病毒?贪、瞋、痴、慢、疑、恶见,六个根本烦恼,病毒!有了这个东西,心也现相,现的是最差的相;三恶道的相。

  由此可知,六道轮回,十法界流转,权是操在我们自己手上,与别人不相干;阎罗王管不了,上帝也管不了,佛菩萨也不干预这些事情。六道轮回,你这一生当中,所享受的一切,是善果还是恶果,都是自己要负责任。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就得恶报,因果轮回自己负责任。不怨天、不尤人,你才算是觉悟,算是明白。明白之后,自己要向上,第一殊胜就是把心里面这些妄想、分别、执著灭掉。灭掉难,灭不掉怎么办?佛还有一个善巧方法,叫它转变。

  譬如说念头不断,你天天想名闻利养,天天想五欲六尘,那也是在打妄想。佛教你一个巧妙的方法,从今天起不要去想那些,天天想阿弥陀佛,你看念头转一转,转一转境界就转了。你每天去想股票,你去想黄金、美钞想这个东西,你将来到哪里去?你将来到饿鬼、地狱去。你能把这个念头转过来换一换,天天想阿弥陀佛,将来到哪里去?到极乐世界去;到极乐世界去作佛,还是到三恶道去受苦,你看这个念头一转,果报就完全不同。这个谁能做到?人人都做得到,就在你自己肯不肯转。要晓得世间一切都是假的。去年在这里讲《金刚经》,大家听的人多,经上明白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全是假的,包括这个身体也是假的,何必把假的东西放在心上,这就错了。所以我们要自持正法,千万不要把正法变成邪法,我们就错了。

  「广」这个字是讲作用,体的作用是现相,相的作用就无量无边,所以『广则称体而周』。我们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我们既然现这个身相,身有六根: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这六根起作用。这个用有多大?这个作用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说「称体而周」,跟你自性本体一样大。

  话虽然是这么说,可是现在我们这个作用太小太小了,小的很可怜!我们的眼隔一张纸就看不过去,我们听音声距离稍微远一点就听不见。为什么我们的能力会变成这么小?佛告诉我们,你的能力本来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就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把原来的能力障碍住。虽然障碍住,还透出一点点,就好比白天阳光很大,被云彩遮住了,乌云遮住了,变成阴天。阴天还能看得到一点东西,太阳光从云层里还透出一点点,起这么一点作用。

  我们现在的能力就彷佛如是。可是本能并没有丧失,只是有障碍而已,正如同太阳光并没有变化,只是被云层障住而已,现在人对这个情形知道得很清楚。为什么?我们坐飞机飞到云层上面,就看到阳光普照,知道这些事实真相。佛告诉我们,只要你把这个障碍去掉,你自性的本能就恢复,障碍是许多重,重重的障碍,你能够去掉一分,你的能力就多透出来一分。

  佛将这些障碍,把它起个名字叫做烦恼,烦恼就是障碍,烦恼无量无边。佛又将无量无边的烦恼,区分为三大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大类。为什么说这三大类?因为它变现出来三种完全不同的境界。如果这三种烦恼,你统统都具足,妄想、分别、执著你全有,那么你现在现的这个境界,真心本性变现出来的境界是六道轮回,你在这里面过生活,你过这个日子。如果这三种你断了一种,执著断掉,没有执著,你还有妄想、还有分别,那你住的境界,你的生活环境就是四圣法界: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你的生活环境是这个境界,比六道是殊胜太多。

  这个境界里面的人,这三种烦恼断掉一种,他还有两种。如果所余的这两种当中,再把尘沙烦恼断掉,也就是离一切分别,世出世间法再不会起心动念去分别了,那好了,你的境界又往上提升,你就超越十法界,你住一真法界,《华严经》上的境界,你就证得《华严》的境界,你过的生活是诸佛菩萨的生活。这个佛菩萨不是十法界的,十法界是权教的佛菩萨,这是真正的佛菩萨,住一真法界。

  华藏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也是一真法界,都是不可思议。一真法界里面,说实在讲是平等的法界,平等里面还有差别,这种差别我们看不出来,菩萨们自己也没有觉察有差别,如来在果地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在这个境界里头,境界高的了解境界低的,境界低的不知道境界高的。

  所以佛给我们讲,无明有四十一品,破一品无明,这个身分地位就高了一级。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话是佛对我们讲的,诸佛菩萨在一真法界讲不讲?绝对不会讲。为什么不讲?他要讲的话,他不又有分别了,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如果一起心动念,他岂不是又有分别、执著?分别、执著不在一真法界,在十法界,这个诸位要晓得。所以在那个境界里面,经典上常讲的「无功用道」,这个也很难懂,很不容易体会。

  往年我们学教的时候,老师举个比喻形容「无功用道」。他的比喻很有味道,比喻我们旅行坐船,不是现在这个轮船,坐什么船?我们中国那种帆船,在江河里面走的小帆船,这个比喻非常好懂。但是这种小船在国外来讲没人懂,没见过。但是到中国国内去观光旅游,我相信你们一定见过,小帆船一根帆的。在走的时候要靠风帆,还要加上摇橹,但是快到目的地的时候,帆要下下来,橹也不必摇了,只要把舵把稳,船继续往前进,这个时候多半用撑竿,长的竹竿撑在两边,使船慢慢向岸边靠。这是不是「无功用道」?还是有功,为什么?竹竿还撑著,还是有功。距离岸边大概只有一、两丈远,也就是大概十几二十尺的距离,岸边就到了。这个时候竿也不要了,统统放下了,船自自然然往岸边靠,这个就好比「无功用道」。

  由此可知,到一真法界里面,诸佛菩萨亲近如来,佛给他们讲经说法,跟我们的形式不一样,完全不相同。所以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有这种分别,等级的分别,是佛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著而执著,这是不得已的方便说。如果在一真法界里头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人家用的是这个功夫。所以德用确确实实是周遍法界。

  我们有周遍法界的智慧,有周遍法界的德能,无量劫来我们虽然有,但是不知道自己有,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有。现在我们遇到善知识,善知识是佛陀,『佛』是先知先觉者,他『觉斯玄妙』。「斯」就是这个,他觉悟到这个玄妙,觉悟到自性的体、相、作用,玄妙到极处。为什么用这两个字形容?如果这些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现象要是真的有,那就不玄、不妙了;如果没有,那也不玄、不妙。这个妙在哪里?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就玄了、就妙了,十法界依正庄严确实是这个样子。这些事实真相,佛清楚、佛明白,佛是彻底究竟圆满的觉悟者,他把他觉悟的这些现象告诉我们,这现象从哪里来?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我们明白原来是自性有,你就应当要懂得如何去开发自性,如何去破迷开悟,恢复自己无尽的智慧德能,不再迷惑颠倒。不但自己不迷惑颠倒,而且要效法诸佛如来,我们觉悟之后,也要帮助那些没有觉悟的众生,全心全力去帮助他,这是如来的事业。

  『华』这个意思是比喻,比喻『功德万行』。「功」是你修学的功夫,「德」是你修学的成就;「功」是因,「德」是果报。功德这两个字要搞清楚,功德是一定要靠自己修学,别人不能代替,不能代你修;福德可以代替,我们自己有福德,福德可以给别人享受,但是功德没有办法给别人。你的智慧不能给别人,你的技术能力不能给别人,你的财富可以给别人,所以福德可以代修,可以给人,功德不可以,功德跟福德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

  哪些是功德?譬如持戒有功,得定就是德,因戒得定;修定有功,开智慧就是德,这个真的要个人干个人才能得到。我持戒,你不会得定;我修定,你开不了智慧,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佛都不能帮忙,一定要自己修自己得,这是功德。福德就可以代修,我们常常说我们以功德回向给某个人,实际上回向给他,他所得到的是福德,不是功德。

  底下就是讲「万行」。万行归纳就是六度,我们称之为六波罗蜜,这是大乘经上常说的。你修布施有功,你得到的是什么?三毒烦恼里面的贪烦恼断掉了,这是得!我修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是修什么?修福!福德,不是功德。福德在《坛经》上讲得很好,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六祖说得很明白,我们这个生死轮回,福不能救。你的钱财再多,你没有办法贿赂阎罗王,他不肯接受!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什么能救?功德能救。你看看如果你能断贪瞋痴,你决定不堕三恶道,功德能救。

  持戒有功能断恶业,你不会再造作恶业;修忍辱有功能断瞋恚,断瞋恚不堕地狱;精进有功能破懈怠,这就是德,你不会再懈怠,所以哪一个法门修学,后面都有殊胜的功德。功德跟福德一定要辨别清楚。所以真正诸佛菩萨修布施,他绝对不要财,也不要聪明智慧,也不想健康长寿,所以他那个果报就无比的殊胜,性德完全显露出来。华藏世界性德变现的,西方极乐世界性德的显现,不求而自自然然显示出来。

  我们修六种法,心里头念念都有希求,得到的很有限。这几天我是没有看新闻,我们新房子那边现在没有天线,有电视也没有办法看,也不知道新闻。听一些同修来说,说:这几天东南亚这些国家股票大跌,币值也在贬值,大家心里头慌慌的。有什么慌的?假的!这都不是真的,都带不走的,你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干什么?如果我们念佛同修心里也关心这个事情就糟了,西方极乐世界没份,你还是搞六道轮回。一定要学个什么?这个世间一切法得失不关心,随他去!这里头自然有它复杂的因果在其中,不必去理会它。我们念佛功成就了,往生西方世界,那就是德。世出世间任何一个行门,你起心动念都是行,后头都有果报。「华」表这个。花美、花庄严,我们看到花就要知道修好因,好花是代表好因,好因后头就有好果报,就是这么个道理。

  『严』是庄严,严的意思是『饰法成人』。我们世间人用什么东西来庄严自己的身相?用衣服、衣冠庄严我们的身相。衣冠还不足,那就用缨络,我们今天讲的这些首饰,用这些东西来庄严你的身相。这是不是真正的庄严?不是的,真正的庄严要如理如法,才是真庄严,要依照佛法修行。真实的庄严是心清净,你的心庄严,心是健康的、完美的,没有丝毫弊病。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国土就清净。虽然我们住在这个世间,这个国土秽恶。也许有人要问:「你一个人身心清净,你还不是住在这个秽恶的国土里面?」不然!国土净秽每个人感受不一样,身心清净的人,他看周边环境是清净的、是庄严的,所谓是共业当中有别业,别业的受用不等於共业。世尊在大乘经论里面,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也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们要以法自严,这才是真实的庄严,不要去学世间,世间庄严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

  末后这个字是『经』。「经」在《华严》里面讲解得很详细,他说了十种,我们在这个地方只讲四种:『贯摄常法』四个意思。贯是贯穿的意思,贯穿佛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就言语文字上来说,章法结构有条不紊,这是「贯」这一个字。世间好的文章、好的言语也能做到。第二个「摄」,摄是摄受人心,这一点世法就比较困难。譬如佛经,佛经你百读不厌,不但百读,你念一辈子都不会厌,不但念一辈子,从初发心一直念到成佛都念不厌,这个了不起。世间再好的文章,像世间著名的小说,你看个几遍就不想再看,为什么?没有摄受的能力。唯独佛经能够叫你永远读不厌,这是「摄」。「常」是永恒不变,我们今天讲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佛的经教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在什么地区都是利益的。末后一个字「法」,法是方法,这个方法完全正确。请看底下这一段:

  【三种三宝。】

  『三宝』有许多种的讲法,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给我们讲三种。「三」是数目字,「宝」是比喻,世间人将希有之物看作宝物,如经上常讲的七宝。这七宝都是这个世间希有的金属矿石,所以它的价值非常之高。如果获得七宝,可以消除我们贫穷之苦,得到宝物你就得到财富,所以世间人非常重视,都希望能得到。佛告诉我们,世间七宝只能解除你物质生活上的一点困难,对於你生死大事不能解决,这个世间宝物无能为力。佛法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能帮助你超越十法界,圆证无上佛果,这才是真正的宝物。世间什么样的宝物,都不能跟这个宝物相比,这才将佛法称之为三宝,称三宝是这个意思。「三种三宝」第一种是:

  【同相三宝。】

  这三宝是佛、法、僧,大家都知道。从佛体上来讲,就是「佛上论同体」,三宝都同体,所以称为『同相』。下面说:

  【佛体之上。有觉照义。名为佛宝。】

  三宝里面佛宝,『佛体』就是觉性,觉就能照了一切万事万法。从『觉照』边来讲,这就是『佛宝』,佛宝的意思就具足。佛体上面也有轨则,则是我们今天讲的原则,轨是规矩。轨则也就是法则的意思,轨是譬如轨道,循著轨道就不会有差错。我们在佛体上所看到,譬如经上常讲,佛的应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的法则一丝毫都不紊乱,从这一方面来看,他具足了法宝,法宝的意思具足。

  【违诤过尽。是名僧宝。】

  僧的意思是什么?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僧又有和合的意思。僧在佛法里面讲,不是指一个人,现在一般人都把出家人称之为僧,这个意思已经误会了。僧的本意叫和合众,众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团体,是一个和合的团体,和合的团体里面就不分在家、出家。出家也好、在家也好,四个人以上组成一个小团体,依照佛所讲的「六和敬」来修学,这个团就叫做僧团,就称之为僧。所以僧是四个人以上,依照「六和敬」来修学。

  所以这个地方讲『违诤过尽』,大家在一起共住没有争论,没有争论就是和睦,就和敬;过失都没有了,都断尽了,这就是清净。所以清净、和睦这两个意思统统具足,这就是『僧宝』。在佛身上,看到佛的身心健康,四大调和,这就是僧的意思。

  【即以无漏法界功德为体。】

  这一句是说三宝这个意思理论的依据,依据『无漏法界功德为体』,无漏法界就是法身。所以这从佛体上讲,三宝意思具足。法上也不例外。

  【法上有三。法有觉性。】

  这『法』是法宝。我们今天是以经卷为法宝,经典里面有觉性,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开智慧,『觉性』就是佛宝。经中所说的这些理论道理,这是佛宝。

  【轨持即是法宝。】

  经典从言语上来讲,现在我们有录音带、有录相带,可以把从前的书本用高科技来传达,特别是在资源缺乏的地区,这种方式很理想。譬如读经,我们有一千多人在这里读经,没有这么多经本,用什么方法?用大萤幕,我们只要一本书就行了,把这本书制作成录相带,在萤幕上放出文字,这个经的文字很大,几千人都能够看到,都能够照著去读诵,它也是有条不紊,这就是有法宝的意思在。『轨持即是法宝』,持是保持,它的法则他能够保持,这是法宝。

  【法体无违。】

  就是僧宝的意思,这个我们容易懂得。「僧」上也有三个意思,僧虽然是一个团体,团体里面每一个份子也能称为僧人。

  【观智为觉。即是佛宝。】

  我们学佛诸位在此地要记住,这个「僧」不是出家人专称,在家人也可以称「僧」,诸位要懂得这个意思,这是通称,不是出家人的专称。除此之外,佛家里面像和尚、法师、闍梨,都不是出家人的专称,在家人都可以称呼。在家人也可以称和尚,也可以称闍梨,也可以称法师,都可以称。唯有比丘、比丘尼,这一定是出家人,这不是在家人。这些名词称呼里头真正的意思,我们要懂得。他这种称呼是代表一个身分。

  在家同修刚才讲了,四个人以上,即使你的家庭,家庭有四个人,四个人都能够依照「六和敬」来修学,你的家庭就是僧团,我们今天讲佛化家庭,这是一点都不错的。人人都觉悟,都能够放下自己的成见,接受佛的教诲,这是你有觉、有观,这就是佛宝的意思。

  【轨则为法宝。】

  你依照佛所教的方法去修学,这里面常讲的持戒、守法,这就是法宝的意思。

  【在众无违。无违众生。名为僧宝。】

  在团体里面,团体最小是四个人,最大没有限制,与大众相处自己要守规矩,这叫做无违。『在众无违』,这一句「无违」是自己,自己守规矩。佛为弟子们制订的戒律有两大类,现在我们称为大乘戒、小乘戒;像比丘戒、比丘尼戒是小乘戒,菩萨戒是大乘戒。这两种戒律都是佛叫我们自己约束自己,不是叫我们拿这个戒律去批评别人,不是的,那你就完全错了。小乘戒是自己修持必须要遵守的,就像儒家所谓的「独善其身」,不是跟大众在一起相处;我自己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一定要遵守,不能够违犯。菩萨戒是叫我们入众,跟大众相处自己应当坚持不可以违犯,不是叫别人是叫自己!

  所以这地方两句话,「在众无违」讲的是小乘戒,『无违众生』讲的是大乘戒。或者前面这一句完全讲的自律,就是持戒,著重自己要守法,不要去管别人。后面这一句也可以解释「恒顺众生」,他如不如法不要去理他,他如法我们尊敬他,他不如法我们默摈,不说他。就像十大愿王里面教导的,我们礼敬不赞叹;他做得很如法,我们礼敬、赞叹。这就是僧宝的意思。这是将「同相三宝」简单介绍出来。下面说:

  【若约理义融现。】

  『融』是圆融,理事圆融上来示现。

  【心性本觉。即是佛宝。】

  一切众生各个具足,这三宝不在别的地方。

  【恒沙性德。皆可轨持。即是法宝。】

  『性德』、『恒沙』是比喻,比喻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智慧,无量无边的德能,无量无边的才艺,都可以『轨持』,都有法则,都是有条不紊的,都可以受持,这是『法宝』的意思。

  【此恒沙德。性相不二。冥合无违。名为僧宝。】

  这是从理上讲,是从自性上说。这几句话非常重要,重要在哪里?佛法这三宝说有许许多多种,这许许多多种三宝的讲法,是依据哪一个理体说出来的,这是道理,也就是说一切众生真如自性里面本来具足三宝。佛教导我们,我们发心学佛,学佛就是学觉悟,要学佛从哪里学起?皈依三宝学起。三宝在哪里?三宝最重要的就是自性三宝,这是你自己本来具足的,你本来是佛;可是我们迷得太久,虽具足也起不了作用,这是我们的苦处。佛以善巧方便教导我们、帮助我们,使我们也能够见性,也能够如理如法与性德相应,这是佛对我们的恩德,佛给我们的帮助。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后才知道佛恩德之大。

  下面一段引用《净名经》上说,这就是《维摩诘经》,经上说:

  【佛即是法。法即是众。】

  这个『众』就是僧的意思,这也给我们说明三宝是同体。

  【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是故若就觉义。并称佛宝。】

  从觉这个意思来说都是佛,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一切众生都有,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他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要能够体会得,要能够相信得,我们的信心就能够建立起来。凡夫决定可以成佛,就是依据这个道理;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有当然可以恢复,本无当然可以断掉,那个不觉是什么?烦恼!见思、尘沙、无明是不觉。所以,『是故若就觉义,并称佛宝』。

  【轨则而言。无非法宝。冥符和合。莫不皆僧。义说有三。不可为一。然无别体。岂为异耶。故云同相。】

  这个从《维摩经》上所说的,也是有同相的意思。同相一般也就讲自性三宝,这是我们皈依的时候真正的皈依处。但是没有契入境界的人,也就是说没有见性的人,这个说法对他很难,很难得益。我们都是凡夫,业障深重,虽然在理上讲得没错,事上我们要怎样才能够真正的契入,这是摆在我们现前的一个事实,就是必须要遵照佛所讲的方法,依照这个方法渐渐的提升自己的境界,循序渐进,我们才有成就的指望。那方法就多了,大、小乘法门无量无边。再看下面一段:

  【别相三宝。即如前科。佛则横该一切。竖彻十身。法则通四。僧虽该摄。偏语大乘。但举文殊普贤。】

  这是清凉大师就华严会上境界来说,讲『别相三宝』。如前面一段所说,佛、法、僧三宝。讲到佛,佛是觉性,性是『横该一切,竖彻十身』;横、竖都说到。这里面特别要记住的是十身,《华严经》上讲的佛十种身,通常一般只讲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华严》虽然说十身,也不离三身,三身扩大详细来讲就变成十身,所以十跟三实在讲是相通的。

  『法』就讲四种:教、理、行、果。佛法有教法,像经典这是属於教学的方法,教法。有理法,佛在经教里面讲的理论,那是理法。有行法,行法是讲修行的方法,如何将这些理论落实在我们生活上,这就是属於行法。后面是果法,果是讲证果,你在佛法里面得到的果位,如菩萨:信、住、行、向、地,这都是属於果法。

  『僧虽该摄』,他是通大小乘,通四教、五教,但是在华严会上是偏赞大乘。《华严》是圆教的大乘,所以只举文殊、普贤来作代表,这是菩萨僧。别相只介绍到此地。下面再介绍第三种:

  【住持三宝。】

  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所谓『住持』是从形像上来说的,如果佛法没有这些形像,佛法就不能常住在世间,所以这个形像就非常重要,他是代表佛法住世的象徵。因此对於住持三宝一定要加以尊重,可以启发一切众生的觉性。

  【一、十身之中有力持身。及形像等。】

  『力』在这个地方讲是愿力,诸位要晓得,我们凡夫的这个身是业报身。佛给我们讲,人生是怎么一回事?人生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现在有不少人在探讨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实在讲,佛讲得明白,佛说「人生酬业」,酬是酬偿,你是来干什么?来受果报的,没有别的。你过去造的善业,你就来享福的;你过去造的恶业,你就是来受罪的,佛这么简简单单就把人生价值意义都给你说穿了。

  可是芸芸众生当中,不知道有多少诸佛如来、菩萨、罗汉、辟支佛夹杂在其中,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如果没有这些人夹杂在这个当中,这个世界早就坏掉了,还能存在吗?这些造作恶业的人还在那里享福,还没有受到果报,什么原因?因为诸佛菩萨在这个地方。我们沾他们的光,享他们的福,这是佛菩萨的大慈大悲。所以这个国土凡圣同居土,我们凡夫造罪业,圣人在修福,我们沾他一点光。所以他们是愿力再来的,「力持身」,愿力持的。这是住持佛,虽然没有现佛的形像,确确实实住持这个世界。

  其次就是我们塑造佛菩萨的形像。现在佛不在世,那我们称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不在世,我们画他的形像,造他的形像来供养,见到佛的形像如同见到真佛,以这个形像来表法,我们得利益。得什么利益?我们自性里面礼敬的心引发出来了。学佛的同修无论你是在道场,还是在家庭,每个人都供养佛像,都供养菩萨像,每一天早晚你都会做一个早晚课诵,早晨拜拜佛,晚上也拜拜佛。朝暮课诵是我们学佛人决定不能够避免,天天要做,养成习惯,它就产生效果,使三宝念念在心中,我们永远不会失掉。早课大家要记住是提醒自己,我们不忘佛的教诲,我这一天要依教奉行;晚课是反省,我今天一天有没有把佛的教诲认真的做到,这个早晚课利益就大,你是真正在做。千万不要错会了意思,把佛菩萨当神明来看待,「神教给我的功课,早晨一定要念给他听听,晚上也念给他听听,不念他就不高兴。我念给他听,他就会保佑我!」那就错了,不是念给他听的,是要做给他看;不是给他看,是自己良心看的,佛不在世了,这就对了。否则的话,你这个早晚课做的就造罪了,造什么罪?早晨骗他一遍,晚上又骗他一次,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骗两次。你想想看,泥塑木雕的不是真的在这里,你都用这么狠的心去骗他,你待人接物是其心可惧!这就错了。这叫「住持佛」。

  【二、其修多罗。即住持法。】

  这就是世尊留下来的这些经教,这就是法宝,住持的法宝。今天佛像是住持的佛宝,经典是住持的法宝,我们要依照经典来修学。

  【三、住持之僧。】

  这是讲出家人,这个僧不是讲在家人;住持三宝里面的僧宝是说的出家人。在家像此地你们有组织的居士林,行!居士林里面的居士也可以称之为僧宝。为什么?它是僧团,代表佛法住世,这也行!但是还是以出家为正,在家居士是辅助,这是一定要认识清楚。出家人不论他的发心如何,他是好心出家,还是别有企图出家,这有很多现在为名闻利养出家的,我们看到的不少!

  有很多大学毕业,看看这个世间各行各业,赚钱最容易的是出家,又不要纳税,名闻利养很容易就得到了,这是聪明人,出家之后专门搞名闻利养。实实在在说,从因果上来讲,他得名闻利养是他命里头所有的;命里没有的,像我出家就得不到名闻利养;出家将近四十年连一个小庙都没有,都是住在别人地方。命里有的决定有,命里没有的,想什么方法也得不到。所以我替这些投机取巧的出家人,替他们悲伤,他那个财富是他命里所有的,但是他不聪明,他用出家这个手段去获得,把佛法形像破坏了,这个罪业就造大了,真正是得不偿失。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

  出家一定要像印光老法师所说的,要把我们本身工作做好,老法师一生提倡的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确确实实就是他老人家一生所作所为,他真做到!「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十六个字,这是印光大师!「敦伦」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是什么样的身分,是什么样的地位,你应该尽到你自己的本分。我们今天发心出家,我们在敦伦是属於那一伦?出家这一伦,伦是类,我们是属於这一类。选择这一个行业,一定要尽到本分,要把这个行业做好,要尽到本分。我们的本分是什么?弘法利生,这是我们的本分,念兹在兹。

  弘法利生又要像佛所说,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如来的教法我们要接受,我们要明了、要照做,这个接受是要照做,解行相应,永远保持不能失掉,这叫受持。读诵,常常温习,早晚课就是温习。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样子给人看叫做演;说是别人有疑惑来请教,要详细给他说明。我们才做到,敦伦尽分这四个字。

  「闲邪存诚」,邪是邪知邪见,要知道防范;闲是防止的意思,预防。特别是在末法时期,世尊在《楞严经》上讲过,这一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要怎样去防范?自己存心要存真诚之心,我们常讲也常常在一起勉励,我们不怕别人欺骗我们,不怕别人陷害我们,我们对人要真诚。人家对我虚伪,他的事情,我不能用同样的心对他;我要用同样的心对他,那就错了。为什么?虚情假意是搞三途六道。我们觉悟了,处事待人接物从今天起决定不再虚情假意,我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处事待人接物,以此功德回向,念佛往生净土,这就对了。

  末后两句好懂,「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印光大师自己一生做到,圆圆满满的做到了,他老人家一生也就以这四句教化众生。你看他的《文钞》虽然多,《全集》现在印精装七大本,这七大本里面所讲的是什么东西?这四句话包尽了。我们学佛一定要抓到纲领,晓得自己怎么做法。清凉大师在此地,华严会上告诉我们:

  【此会含菩萨中。】

  住持之僧都在菩萨众里面。华严境界跟其他的迥然不同。如末后一品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住持僧,都是住持僧宝。所以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到的僧宝,在家、出家统统具足,而且在家的多,出家的还少数。五十三位善知识以出家身分示现的只有六个人,其余的都是以在家身分示现,他们统统是僧宝。所以《华严》不能不读,读了《华严》你才开智慧,你才不会斤斤执著,你的心量才能拓开。末后的结论:

  【然三三宝通於诸乘。】

  这是我们要记住的,三种三宝我们通常讲三乘、讲五乘,统统具足。

  【有其胜劣。】

  五乘里面人乘的三宝就比不上天乘,天乘比不上缘觉,缘觉比不上菩萨,菩萨比不上自性三宝,这里头有胜劣的差别。

  【以义料拣。归胜非劣。】

  我们究竟皈依哪个三宝?我们一定要皈依自性三宝,但是自性三宝一定要住持三宝启发自性三宝,住持三宝的功德就很大。何况一即一切,我们见到佛就想到佛法僧三宝,看到经本也想到佛法僧三宝,看到一个出家人还是想到佛法僧三宝,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所以住持三宝功德就很大很大。你看看如果我们不出家、不剃头、不穿上这个衣服,你走在外面怎么会引起人想到佛法?引不起来!我们就这个样子往街上走一走,很多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知道多少人在念阿弥陀佛了。所以这个形像就能帮助许多人,八识田里面佛的种子引起来,你能说出家人没功德吗?他不持戒,他行为不检点,造作恶业,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对社会能够带动许许多多人想起三宝,这就是他的殊胜功德。

  【一理统之。】

  一个道理统之。

  【三三无异。并皆归敬。显敬无遗。】

  末后一句话归结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礼敬诸佛」。所以我们对於任何一种三宝,无论胜劣都要加以礼敬,礼敬之心无有高下,无有差别。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