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论节要研习报告 (第三集) 1997/9/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6-0003
请掀开讲义,我们看第一段:
【文殊菩萨劝诸比丘。住普贤行。入大愿海。成就大愿海故心清净。心清净故身清净。身清净故身轻利。身轻利故得大神通。无有退转。得此神通故。不离文殊师利足下。普於十方一切佛所。悉现其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我们看这一段。经上文殊菩萨劝导这些比丘,比丘是学人的代表;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的代表。菩萨对他们说的话,实际上就是对我们的开示,我们在此地读到这一段经文,听到这个说法,应当直下承当,才能够得到殊胜的受用。菩萨告诉我们:『住普贤行,入大愿海』,这两句话是他开示的重点。行、愿就是我们每天在课诵里面所读的普贤菩萨十大愿,我们尊称之为「愿王」。由此可知,对於诸佛菩萨的弘愿上来讲,我们对於普贤菩萨的愿特别尊崇,特别的崇敬。
全部的《华严经》,说到修学的纲领,世尊是举两位菩萨作代表,也就是这两位菩萨做为我们表法的。文殊菩萨所表的是十行;十波罗蜜,普贤菩萨所表的是十愿,这两位菩萨教导我们的方法,我们要懂得相辅相成。十愿里面每一愿都具足其余的九愿,不但具足其他的九愿,文殊菩萨十波罗蜜也在其中,这是大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是经上跟我们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
「行布」,行是讲修行的位次,在《华严》里面十信、十住、十行,一直到等觉、妙觉,菩萨有位次,每一个位次里面,有修行的方法,有修学的纲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科目。而任何一个行门圆摄一切行门,所以从五十一个位次上来讲,每一个位次修学的纲领,这叫做行位。布的意思是遍布在各个层面上,各个阶层上,所以行布的意思是行位遍布。圆融是一即一切,任何一个位次都圆含一切位,所谓「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这是华严的境界,也是普贤的行门。
不仅仅是行布圆融不二,普贤行门里面最要紧的就是心量,也是我们常说的,用的是真心,这一点希望同修们细心的去体会。平常我们也讲得很多,六道、十法界这里面的菩萨们,说菩萨就代表所有一切修学的四众同修,都还是用识心,也就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没有能够做到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这是法相宗的说法。要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讲,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妄心,不是真心,四智菩提是真心,也就是说怎么样转妄心为真心,如果是用真心,就不在十法界了,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假如用妄心,那就不是真心;换句话说,我们的修学就决定不是普贤行,这个诸位要搞清楚。文殊、普贤行是要用真心,不是用妄心,妄心就是通常大乘佛法讲的六度(六波罗蜜)。
真心跟妄心的差别在哪里?这是我们要辨别清楚的。真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著,这是最简单、最明显的一个标准。换句话说,我们还有执著、还有分别、还有是非人我,我们用的是妄心,不是用真心。菩萨在此地劝我们,要用真心修普贤行;普贤行愿。
普贤行愿在纲领上讲只有十条,而「十」在《华严》不是数字,是表法的,代表无尽,代表圆满。佛菩萨非常慈悲,实际上也跟我们讲了十个科目,第一个「礼敬诸佛」,普贤菩萨的心目之中,哪些是诸佛?有过去佛、有现在佛,我们都能够理解。未来佛,未来佛在哪里?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所以普贤菩萨的礼敬是平等的,普贤菩萨眼目当中,看到我们大家都是佛。他对於毗卢遮那是怎样的恭敬心,对於释迦牟尼佛是如何恭敬,对我们每一个人同样的恭敬,决定没有差别;如果有差别,他就不是普贤菩萨了,他修的就不是普贤行。所以普贤行不容易修!
你要不相信,试试看,你面对著大众,你恭敬心能生得起来吗?生不起来!看看这个人,这个人不如我,我为什么对他恭敬?那你就不是普贤行,你也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面对一切大众,不会起心动念,他看一切众生真佛,不是假佛。他从哪里看的?他从性上看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是从相上看的,没有看性;如果从性上看,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怎么不是真佛?他不是假的,是真佛。
不但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无情是讲什么?我们今天讲的植物、矿物,无情的!菩萨知道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众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所以从性上看,离相你就见性,见性这才平等,你才能够有普贤菩萨的用心,才有普贤菩萨修学的工夫。我们虽然做不到,做不到一定要做,也就是说,我们对於周边的环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尽量的把分别、执著降低,决定不能增长。诸位要晓得,分别、执著是烦恼,降低就是你的烦恼减轻,烦恼一年比一年轻,一月比一月轻。烦恼轻了,相对的智慧就增长。所以文殊菩萨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要契入普贤的愿海。
『成就大愿海故心清净』,你就得清净心了,清净心是真心。清净心得到了,平等心一定同时得到,《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你就统统都得到。读到这个地方,我们就想起来,《无量寿经》跟《华严经》确实是同一部经。普贤的愿海在哪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你看看《无量寿经》第二品「德遵普贤」,只要你往生西方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修普贤行,这个了不起!所以极乐世界就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就是普贤愿海;普贤愿海就是弥陀愿海,我们要深深的去体会它。
『身清净』,你这个身就得到轻安;轻是轻安,利是讲的利益。『身轻利故』,你的本能就恢复了,我们今天讲神通,所谓神是神奇,通是通达,六根恢复到本能的作用,我们说它做六种神通。不但天眼恢复,慧眼、法眼、佛眼统统都恢复。如来果地上五眼圆明,尽虚空、遍法界,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虚空法界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都变成你现量的境界,这是不可思议,但是诸位晓得,这是事实。能力恢复之后,决定无有退转。实实在在讲,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劝导我们,到最后他真正的用意说出来,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唯有往生极乐世界,你才圆证三不退,否则的话,退转是决定不能避免。
按照通常佛在经教上所讲的,到什么时候你才能证到三不退?八地菩萨,八地才是不退地。由此可知,七地以前都还有退转,这个不退转谈何容易!唯有往生极乐世界,得到弥陀本愿的加持,不但你得三不退,而且是圆证三不退。诸位要知道,八地只是证三不退,不圆满!什么地位才圆满?最低限度是等觉菩萨,才可以说圆证三不退。我们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只有往生西方世界,一生到西方,智慧、神通、德用,实实在在讲,超过八地菩萨。经上常讲,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八地以上,八地到等觉都叫做阿惟越致菩萨,这个利益太殊胜了。这是讲『无有退转』。
得到这样的神通,也就是圆证三不退了,我们还是没有离开文殊师利菩萨;不但文殊菩萨没离开,普贤菩萨也没离开,阿弥陀佛没有离开,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没离开,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没离开,尽虚空遍法界与我同在,入了这样的境界。
『普於十方一切佛所,悉现其身』,就像《弥陀经》上所说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你看经上告诉我们),每一天这些大众他们都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供养诸佛修福;我们没有福报很可怜,办什么事情都有障碍。他们天天供养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不只十万亿,十万亿是方便说。
供佛,佛一定说法,这是规矩;佛接受你的供养,不可能不说法,没这个道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佛跟弟子每一天出去托钵,托钵接受人家供养,接受供养之后,都要给人讲开示,都要给人说法。人家财布施,我们法布施,没有说接受人家财布施,一句话不说就走了,没这个道理;礼尚往来,有往有来。所以诸佛给你说法,你想想看,你一天闻多少佛法?无量无边!天天如此,所以你的福慧很快就圆满了。你要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这种利益,你怎么会不发心求生西方世界?什么力量都拦不住,你恨不得赶快去,你真正明白就行了。所以一切诸佛面前都能现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就是刚才所讲的福慧双修,供佛闻法,你才能成就。於是对於世出世间一切真相,你才真正彻底圆满的通达明了,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证果,一般讲的成佛。
这一段还有一点引申的意思。因为我们看到经上跟我们讲的,『心清净故身清净』,身清净故世界就清净。为什么?经上常说「依报随著正报转」;华藏世界、弥陀净土为什么有那样殊胜庄严,道理在哪里?正报清净感得依报就清净。同样一个道理,新加坡这个国家,在这个地区,你看看周边有不少国家,为什么新加坡这个地方跟别人比较比较,这个国土清净庄严,周边的环境都比不上,道理在哪里?新加坡的人清净,人守法。中国谚语也说「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你们这些人肯修福,守法、修福这个地区就清净庄严。当然我们虽然心地清净守法,但是比起华藏世界的菩萨们,比起极乐世界的菩萨们那比不上,所以他们的国土比我们更殊胜、更庄严。从这个道理上,我们明白了一桩事情,现在这个地球,地球生病了,这桩事情我想现在许许多多同修都明白了,你们从资讯里面看到,从电视、广播里面明了,它生的什么病?自然生态失调了,於是病态就现前了,这个病态对我们住在地球上这些人来说,关系非常密切。
所以现在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在讲求环保,其他的问题好像还没能达成共识,大概环保的意识是逐渐逐渐都接近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恢复地球自然的生态?固然在技术上,我们要研究、要努力;最重要的还是我们住在地球上这些人,说老实话,动物不会破坏自然环境,为什么?动物的生活恒顺自然,顺著自然就不会破坏自然环境。唯独住在这里这些人,人不老实,天天在打妄想,搞这些科技,科技的发展就把自然生态破坏了。
所以地球生病,那个细菌、病菌就是我们这些众生,我们住在地球上这些人;要是把地球当作一个人来说,我们住在地球上的人就是它生病的病菌,就是细菌,我们在破坏它。要恢复地球的健康,一定要从清净心修起,心清净,身心世界才能得清净,然后我们用些科技方法来补救,才能真正收到效果,这一点我们从这段经文也体会到现实。希望我们佛门四众同修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多多以此劝人,端正心行,这才能救自己,才能够救世界、救众生。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若离信根。心劣忧悔。功行不具。退失精勤。於一善根心生住著。於少功德。便以为足。不能善巧发起行愿。不为善知识之所摄护。不为如来之所护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门。如是所行。如是境界。若周遍知。若种种知。若尽源底。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脱。若分别。若证知。若获得。皆悉不能。】
这一段的开示特别强调『信根』。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信为道元功德母」。说「信」重要。我们成就道业的根源,所有一切功德都从信心里面生出来,所以叫功德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净宗特别注重信、愿、行三个条件,信是第一个条件。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给我们讲了六种信,六种信里面,第一个就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自己有德能,相信自己有智慧,相信自己跟诸佛如来本来无二无别,相信自己依照佛的教诲、遵循佛的方法,我们一定能够成就,要从这里建立信心。如果信心丧失,不但道业没有成就,世间的事业也很难有成就。为什么?心劣、忧虑、常常后悔,这就是烦恼现前。『心劣』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意志薄弱,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烦恼容易起现行,所以功行不具足。功是你用功不得力,行是讲修行;你用功修行都不得力,退失精进,不能精进,常常退转。这是说你要是离开信心,你就会有这样的结果。
下面一段告诉我们,如果『於一善根』,你要心生执著也是麻烦。无论是在佛法或在世法,往往一些人有一点小小的成就就很骄傲,就值得骄傲。值得骄傲是什么?就是此地讲,你执著了。『心生住著』,你住相,你著相。你一定是『於少功德,便以为足』,我们常讲「得少为足」,他的病在哪里?病在不能把自己境界再往上提升,他产生障碍。另外一种?依旧会退转,都是与信心有关系。
所以,『不能善巧发起行愿』,比不上这些菩萨们,比不上这些真正觉悟的人,同时你也得不到善知识的帮助。一个善知识、好老师,没有不爱护后学的,这个诸位一定要了解。真正的善知识、好老师,他对待跟他学的人,他没有分别,他也没有执著,没有任何条件。学生能不能得他的法?在乎学生自己,你具不具足修学的条件,也就是真诚、恭敬。印祖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对你自己没有信心,你的诚敬心从哪里生起来?你生不起来!所以善知识也就没法子教你。这点诸位同修要想在这一生当中亲近善知识,得善知识教诲的殊胜利益,不能不知。
我在年轻的时候,我闻佛法很晚,二十六岁才闻到佛法,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就证果,就明心见性,就接了祖师位;我二十六岁才闻到佛法,不容易!闻到佛法,我能够得善知识的教诲,凭什么?就是凭的真诚、恭敬、好学,就这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表现在我们形态当中,「诚於中则形於外」,我们亲近这些老师,他看出来了。看出我们有诚敬又很想学,对老师能够顺从;恭敬是顺从,能够真正依教奉行,所以老师就特别照顾,特别的教诲,我们才得利益。这是得善知识的照顾,能得善知识照顾,给诸位说,就得佛力加持;你得不到善知识的照顾,善知识都不愿意照顾你,佛很慈悲想加持,加不上!为什么加不上?你有业障把佛的加持障碍住。所以这不是佛边的事情,是我们自己本身边上的事情。
於是乎你就不能够『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这「如是」两个字意思就很深很广,这两个字跟经的一开初,「如是我闻」的「如是」意思完全相同,一个境界!我们用一个容易懂的话来讲,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现象都包含在「如是」这两个字当中。法性是讲理体、本体,你就不能了知,这一句话如果用禅宗的话来讲也很方便,就是你不能明心见性。「如是理趣」,你不能明白教理;趣是归趣。
『如是法门』,法门是讲的方法、门径,修行证果的方法门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方法门径,你不能了知。「不能了知」这四个字一直贯下去。『如是所行』,这个所行是讲诸佛菩萨之所行。『如是境界』,诸佛菩萨所契入的境界,像《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无量寿经》上所讲的极乐世界,你都不能了知。由此可知,这个信根是多么重要,不但我们现前不能疏忽,还要在这上下功夫,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旧把这个抓得紧紧的。你看《弥陀经》上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在那里修行,天天在那里闻法,闻的是什么?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是讲的纲领。每一法里面都圆满含摄一切诸佛所说之法,这才晓得这个东西多么重要!佛在经上这三十七道品前面三科没讲,我们晓得到极乐世界、到华藏世界修的是什么?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三十七道品不能把它完全看作小乘,通大小乘。你看天台智者大师他讲「四念住」,大师的著作,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他讲的「四念住」:藏教的四念住,通教的四念住,别教的四念住,圆教的「四念住。由此可知,三十七道品通四教,藏教是小教,通、别、圆是大乘,不是小乘,《华严》、《法华》上所说的,圆教的三十七道品,真正是所谓「圆人修法,无法不圆。」所以我们不能看到小乘里面,就认定这个是小乘法,那我们就看错了。「不能了知」这一句一直贯到「如是境界」。
下面这一段说:『若周遍知』,底下是讲智慧。『若种种知,若尽源底』,这三种就是讲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个名相我们常常看,此地这三种智就是这个意思。
『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脱,若分别,若证知,若获得』,这几句话里头有解有行、有因有果。「解了」是你觉悟了,我们一般讲看破了,「趣入」就是我们一般讲证得、契入。「解脱」,这个解是解除烦恼,念「卸」,当作动词来用。解除见思烦恼,你就脱离六道轮回,这就脱了,再进一步,你能够解除无明烦恼;见思、尘沙、无明能破一品,解烦恼,你就能够脱离十法界,解脱是这个意思。「若分别,若证知」,这是度众生,利他的;「若获得」,自他两利。这些『皆悉不能』。由此可知,这个信根之重要,这一段开示特别强调信根,决定不能舍离,一切法都建立在信根的基础上。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经偈云。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尘内。一切尘悉然。】
我们先说这一小段,这一段是从比喻上说的。假如有一部大经(其实它这个大经,就是比喻《华严经》),数量有多少?它的数量等於三千大千世界,『量等三千界』,这么大的分量。其实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龙宫收藏的《华严经》,他看到的这个本子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不是一个大千世界;十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个数量不可思议。这么大的分量,实在讲大千世界都容纳不下,可是佛有很巧妙的方法,他把它收藏在一微尘里面,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一点都不假!《大方广佛华严经》在哪里?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的《大藏经》,在一微尘里头,『一切尘悉然』,一一微尘无不如是。
现代人想尽了方法,把《大藏经》经卷收藏在电脑软件里头,电脑软件比一微尘大得太多太多了,而且还要借用机器才能看得到,不借用科学技术,你还看不到。我们知道人能够想出电脑,能够容纳这么多东西,你就晓得佛在经上讲的这个不是假的。为什么大能容小?这是大小无碍,经上讲的「芥子纳须弥」,就是这个意思。芥子是芥菜子,很小像芝麻粒一样,能把须弥山装到芥菜子里头;芥菜子没有放大,须弥山没有缩小,它就能够相容,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经」。可是这里头所讲的理跟事都是真实的。为什么能够相容?因为法性融通,一微尘也是法性,须弥山还是法性,性与性没有障碍,没有排斥。量等三千大经卷也是法性,一粒微尘也是法性,所以微尘能够含融大经卷。下面说:
【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普饶益众生。】
这有一个『聪慧人』,一个聪明智慧的人,这个人是什么人?我们现在晓得,最低限度也是法身大士,如果不是法身大士,没有这个能力。为什么?他『净眼悉明见』,见了性!这一句就是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见性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众生所说无量无边的经卷,诸位要晓得,都是自性里面生出来的;既然从自性生,当然还归自性。所以见了性之后,无量无边诸佛经卷自自然然就生起,这就是『破尘出经卷』,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
既然是无二无别,为什么还要依照前面诸佛如来的经卷来讲?他实实在在可以不必依循,为什么还要依照诸佛如来的经卷来讲?诸位要记住一个总原则,就是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你看看菩萨这样聪明智慧的人都跟佛学,都天天要读佛经,都要研究经教,做给我们看的,带领我们,叫我们要依照佛的经教来修行。他实在是可以不必要,还要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就像持戒一样,人家已经一切到大圆满,决定没有过失,但是还要严持戒律,干什么?做给我们看。如果说是佛叫我们持戒律,他不持戒律,我们对他就没有信心;他一定要做个样子来给我们看,道理在此地。
见性的人就有能力讲经,因为一切事实真相从心性里头现出来。所以不但是菩萨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一切都依照佛所说的,依照佛所指示的,教导我们尊师重道,做出这个样子来给我们看。这是大慈大悲真实功德,我们才有个地方去学习。
即使成佛了,你看世尊讲《华严》,他怎么说?他所说的是重复古佛所说的,不说他自己的,正所谓佛佛道同。由此可以显示出,诸佛如来、诸大菩萨他们自己多么谦虚,没有说这是我说的,这是我的见解、我的发明,没有!所说的都是别人的,佛法如此,世间法也如此。你看中国古时候在学术界里面大圣人,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一生,他自己给人讲:「述而不作」,述什么?传别人的,所讲的是古圣先贤的,不是自己的,自己没有东西,都是这么谦虚。自己谦虚,尊敬别人,我们学佛就在这些地方学起,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对待什么样的人,都要真诚的恭敬,不是做样子。这个真诚恭敬心很难生得起来,你一定要明了,众生有佛性,他的佛性跟释迦牟尼佛的佛性没有两样,他的佛性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有很多人尊敬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他的佛性跟菩萨也没有两样,我们怎样敬佛菩萨,就应当怎样去敬重他,佛法行门要从这里做起。
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诸佛」,从这里学起,一切恭敬。你看我们在仪规里面,常常念到「一心恭敬,一切恭敬」,常常念的。念得很熟,没有想到要去做,你会念不会做没有用处,一定要把它做到,你才能得真实的利益。利益是什么?利益是得定开智慧。说得定,大家一下比较难体会,你的真心现前,真心本来就是定,自性本定,不是修来的。你的真诚心现前,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慈悲心现前,都在待人接物这一念礼敬里面修来的,所以普贤菩萨十愿列在第一。
这是清净法、平等法,决定没有差别,可是称赞里面就有差别。你看称赞,他不说「诸佛」,他说「如来」;礼敬是诸佛,不说如来。为什么说如来、说诸佛?诸佛跟如来不一样,这个要知道。说诸佛是从事相上讲,说如来是从自性上讲的,《金刚经》上也是这么说法。江味农居士《讲义》里面说得很透彻、很清楚,所以从事相上,我们平等的恭敬,决定没有分别,你会得真诚心,真诚、清净、平等、觉你会得到。「称赞」?要看顺著性的称赞,违背了自性的不称赞。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参访善友,有些善友言行称性、顺性,有礼敬、有赞叹;有几位善友他的行为与心性相违背,善财童子去参访有礼敬,没有赞叹,你要细心看。哪几位没有赞叹的?赞叹占多数,没有赞叹的只有三位:胜热婆罗门,他表现的愚痴;甘露火王显示出来的瞋恨,杀人不眨眼,瞋恨心重;伐苏蜜多女表现的贪爱。这三个人代表什么?三毒烦恼:贪、瞋、痴。所以善财童子参访他们,对於贪瞋痴的人恭敬,跟礼敬诸佛没有两样,恭敬完了之后没有赞叹,这一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学习。
这也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隐恶扬善,隐恶扬善这是出於赞叹,所以这个称赞,人家恶的不说,好的地方我们要表扬,我们要赞叹。无论他是行善、是行恶,他的自性是不变的,所以我们礼敬决定是平等的,道理在此地。所以这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你才能度一切众生,帮助这一切众生,搞贪瞋痴的人劝他回头。
世间人都有自尊心,他虽然做坏事,他也晓得不是好事,但是他自尊心很强,你要是批评他,说他做坏事,他不能接受。那怎么办?你总不能说这个坏事是好事,这个不可以的,不说就好了。发现他做好事就赞叹他,让他慢慢自己去觉悟,自己去反省;你看别人对我不错,我做坏事人家都不说,做一点好事他们都称扬;他慢慢自己觉悟,他就回头了。所以我们见到人家过失,要有智慧、有善巧方便,帮助他回头是岸。这种情形之下,一定是少责备,一定要忍让,他总有好的地方,总有善的地方,你去赞扬,你对待他真正是爱护、关怀、帮助,人都有良知;换句话说,假以时日他自然会回头。如果你方法用错,一昧去责难他,他会越跑越远,那不是救他,那是害了他,所以必须有高度的智慧,善巧方便。我们在《华严经》里面会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下面说:
【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
『佛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跟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个德相就是神通、能力。我们有!一切众生都有,很可惜的是被妄想缠缚住,它不起作用,所以你不知亦不觉。
【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现。饶益诸菩萨。】
『诸佛』是已经从妄想里面出来的过来人,他们有智慧,他们有善巧方便帮助我们、教导我们,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的佛智就现前了,你的德能也就出现了。『饶益诸菩萨』,这些菩萨包括我们都在其中。《华严》上讲的法身大士,我们今天是初学的菩萨,初学菩萨跟法身大士比,那是距离太远,但是我们念阿弥陀佛,弥陀弟子跟法身大士比差不多!你知道吗?差不多!因为我们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八地以上的阿惟越致菩萨,跟《华严经》上菩萨差不多;如果你不求生净土,就差得太远,那不能比!这一点要懂得。
【是以诸师。尽命弘传。】
因为这个道理,因为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历代的这些祖师大德尽心尽力的来弘扬、来传法,道理就在此地,这是我们要明了。我们今天是继续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慧命,既然发心出家,就要肩负起如来家业,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传家,在家人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后头要有继起的人,我们佛法也不例外,要代代传下去,使佛法能够发扬光大,利益一切众生,所以我们也要『尽命弘传』。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讲义,我们看第一段:
【文殊菩萨劝诸比丘。住普贤行。入大愿海。成就大愿海故心清净。心清净故身清净。身清净故身轻利。身轻利故得大神通。无有退转。得此神通故。不离文殊师利足下。普於十方一切佛所。悉现其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我们看这一段。经上文殊菩萨劝导这些比丘,比丘是学人的代表;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的代表。菩萨对他们说的话,实际上就是对我们的开示,我们在此地读到这一段经文,听到这个说法,应当直下承当,才能够得到殊胜的受用。菩萨告诉我们:『住普贤行,入大愿海』,这两句话是他开示的重点。行、愿就是我们每天在课诵里面所读的普贤菩萨十大愿,我们尊称之为「愿王」。由此可知,对於诸佛菩萨的弘愿上来讲,我们对於普贤菩萨的愿特别尊崇,特别的崇敬。
全部的《华严经》,说到修学的纲领,世尊是举两位菩萨作代表,也就是这两位菩萨做为我们表法的。文殊菩萨所表的是十行;十波罗蜜,普贤菩萨所表的是十愿,这两位菩萨教导我们的方法,我们要懂得相辅相成。十愿里面每一愿都具足其余的九愿,不但具足其他的九愿,文殊菩萨十波罗蜜也在其中,这是大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是经上跟我们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
「行布」,行是讲修行的位次,在《华严》里面十信、十住、十行,一直到等觉、妙觉,菩萨有位次,每一个位次里面,有修行的方法,有修学的纲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科目。而任何一个行门圆摄一切行门,所以从五十一个位次上来讲,每一个位次修学的纲领,这叫做行位。布的意思是遍布在各个层面上,各个阶层上,所以行布的意思是行位遍布。圆融是一即一切,任何一个位次都圆含一切位,所谓「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这是华严的境界,也是普贤的行门。
不仅仅是行布圆融不二,普贤行门里面最要紧的就是心量,也是我们常说的,用的是真心,这一点希望同修们细心的去体会。平常我们也讲得很多,六道、十法界这里面的菩萨们,说菩萨就代表所有一切修学的四众同修,都还是用识心,也就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没有能够做到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这是法相宗的说法。要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讲,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妄心,不是真心,四智菩提是真心,也就是说怎么样转妄心为真心,如果是用真心,就不在十法界了,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假如用妄心,那就不是真心;换句话说,我们的修学就决定不是普贤行,这个诸位要搞清楚。文殊、普贤行是要用真心,不是用妄心,妄心就是通常大乘佛法讲的六度(六波罗蜜)。
真心跟妄心的差别在哪里?这是我们要辨别清楚的。真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著,这是最简单、最明显的一个标准。换句话说,我们还有执著、还有分别、还有是非人我,我们用的是妄心,不是用真心。菩萨在此地劝我们,要用真心修普贤行;普贤行愿。
普贤行愿在纲领上讲只有十条,而「十」在《华严》不是数字,是表法的,代表无尽,代表圆满。佛菩萨非常慈悲,实际上也跟我们讲了十个科目,第一个「礼敬诸佛」,普贤菩萨的心目之中,哪些是诸佛?有过去佛、有现在佛,我们都能够理解。未来佛,未来佛在哪里?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所以普贤菩萨的礼敬是平等的,普贤菩萨眼目当中,看到我们大家都是佛。他对於毗卢遮那是怎样的恭敬心,对於释迦牟尼佛是如何恭敬,对我们每一个人同样的恭敬,决定没有差别;如果有差别,他就不是普贤菩萨了,他修的就不是普贤行。所以普贤行不容易修!
你要不相信,试试看,你面对著大众,你恭敬心能生得起来吗?生不起来!看看这个人,这个人不如我,我为什么对他恭敬?那你就不是普贤行,你也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面对一切大众,不会起心动念,他看一切众生真佛,不是假佛。他从哪里看的?他从性上看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是从相上看的,没有看性;如果从性上看,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怎么不是真佛?他不是假的,是真佛。
不但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无情是讲什么?我们今天讲的植物、矿物,无情的!菩萨知道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众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所以从性上看,离相你就见性,见性这才平等,你才能够有普贤菩萨的用心,才有普贤菩萨修学的工夫。我们虽然做不到,做不到一定要做,也就是说,我们对於周边的环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尽量的把分别、执著降低,决定不能增长。诸位要晓得,分别、执著是烦恼,降低就是你的烦恼减轻,烦恼一年比一年轻,一月比一月轻。烦恼轻了,相对的智慧就增长。所以文殊菩萨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要契入普贤的愿海。
『成就大愿海故心清净』,你就得清净心了,清净心是真心。清净心得到了,平等心一定同时得到,《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你就统统都得到。读到这个地方,我们就想起来,《无量寿经》跟《华严经》确实是同一部经。普贤的愿海在哪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你看看《无量寿经》第二品「德遵普贤」,只要你往生西方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修普贤行,这个了不起!所以极乐世界就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就是普贤愿海;普贤愿海就是弥陀愿海,我们要深深的去体会它。
『身清净』,你这个身就得到轻安;轻是轻安,利是讲的利益。『身轻利故』,你的本能就恢复了,我们今天讲神通,所谓神是神奇,通是通达,六根恢复到本能的作用,我们说它做六种神通。不但天眼恢复,慧眼、法眼、佛眼统统都恢复。如来果地上五眼圆明,尽虚空、遍法界,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虚空法界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都变成你现量的境界,这是不可思议,但是诸位晓得,这是事实。能力恢复之后,决定无有退转。实实在在讲,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劝导我们,到最后他真正的用意说出来,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唯有往生极乐世界,你才圆证三不退,否则的话,退转是决定不能避免。
按照通常佛在经教上所讲的,到什么时候你才能证到三不退?八地菩萨,八地才是不退地。由此可知,七地以前都还有退转,这个不退转谈何容易!唯有往生极乐世界,得到弥陀本愿的加持,不但你得三不退,而且是圆证三不退。诸位要知道,八地只是证三不退,不圆满!什么地位才圆满?最低限度是等觉菩萨,才可以说圆证三不退。我们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只有往生西方世界,一生到西方,智慧、神通、德用,实实在在讲,超过八地菩萨。经上常讲,生到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八地以上,八地到等觉都叫做阿惟越致菩萨,这个利益太殊胜了。这是讲『无有退转』。
得到这样的神通,也就是圆证三不退了,我们还是没有离开文殊师利菩萨;不但文殊菩萨没离开,普贤菩萨也没离开,阿弥陀佛没有离开,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没离开,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没离开,尽虚空遍法界与我同在,入了这样的境界。
『普於十方一切佛所,悉现其身』,就像《弥陀经》上所说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你看经上告诉我们),每一天这些大众他们都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供养诸佛修福;我们没有福报很可怜,办什么事情都有障碍。他们天天供养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不只十万亿,十万亿是方便说。
供佛,佛一定说法,这是规矩;佛接受你的供养,不可能不说法,没这个道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佛跟弟子每一天出去托钵,托钵接受人家供养,接受供养之后,都要给人讲开示,都要给人说法。人家财布施,我们法布施,没有说接受人家财布施,一句话不说就走了,没这个道理;礼尚往来,有往有来。所以诸佛给你说法,你想想看,你一天闻多少佛法?无量无边!天天如此,所以你的福慧很快就圆满了。你要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这种利益,你怎么会不发心求生西方世界?什么力量都拦不住,你恨不得赶快去,你真正明白就行了。所以一切诸佛面前都能现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就是刚才所讲的福慧双修,供佛闻法,你才能成就。於是对於世出世间一切真相,你才真正彻底圆满的通达明了,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证果,一般讲的成佛。
这一段还有一点引申的意思。因为我们看到经上跟我们讲的,『心清净故身清净』,身清净故世界就清净。为什么?经上常说「依报随著正报转」;华藏世界、弥陀净土为什么有那样殊胜庄严,道理在哪里?正报清净感得依报就清净。同样一个道理,新加坡这个国家,在这个地区,你看看周边有不少国家,为什么新加坡这个地方跟别人比较比较,这个国土清净庄严,周边的环境都比不上,道理在哪里?新加坡的人清净,人守法。中国谚语也说「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你们这些人肯修福,守法、修福这个地区就清净庄严。当然我们虽然心地清净守法,但是比起华藏世界的菩萨们,比起极乐世界的菩萨们那比不上,所以他们的国土比我们更殊胜、更庄严。从这个道理上,我们明白了一桩事情,现在这个地球,地球生病了,这桩事情我想现在许许多多同修都明白了,你们从资讯里面看到,从电视、广播里面明了,它生的什么病?自然生态失调了,於是病态就现前了,这个病态对我们住在地球上这些人来说,关系非常密切。
所以现在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在讲求环保,其他的问题好像还没能达成共识,大概环保的意识是逐渐逐渐都接近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恢复地球自然的生态?固然在技术上,我们要研究、要努力;最重要的还是我们住在地球上这些人,说老实话,动物不会破坏自然环境,为什么?动物的生活恒顺自然,顺著自然就不会破坏自然环境。唯独住在这里这些人,人不老实,天天在打妄想,搞这些科技,科技的发展就把自然生态破坏了。
所以地球生病,那个细菌、病菌就是我们这些众生,我们住在地球上这些人;要是把地球当作一个人来说,我们住在地球上的人就是它生病的病菌,就是细菌,我们在破坏它。要恢复地球的健康,一定要从清净心修起,心清净,身心世界才能得清净,然后我们用些科技方法来补救,才能真正收到效果,这一点我们从这段经文也体会到现实。希望我们佛门四众同修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多多以此劝人,端正心行,这才能救自己,才能够救世界、救众生。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若离信根。心劣忧悔。功行不具。退失精勤。於一善根心生住著。於少功德。便以为足。不能善巧发起行愿。不为善知识之所摄护。不为如来之所护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门。如是所行。如是境界。若周遍知。若种种知。若尽源底。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脱。若分别。若证知。若获得。皆悉不能。】
这一段的开示特别强调『信根』。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信为道元功德母」。说「信」重要。我们成就道业的根源,所有一切功德都从信心里面生出来,所以叫功德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净宗特别注重信、愿、行三个条件,信是第一个条件。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给我们讲了六种信,六种信里面,第一个就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自己有德能,相信自己有智慧,相信自己跟诸佛如来本来无二无别,相信自己依照佛的教诲、遵循佛的方法,我们一定能够成就,要从这里建立信心。如果信心丧失,不但道业没有成就,世间的事业也很难有成就。为什么?心劣、忧虑、常常后悔,这就是烦恼现前。『心劣』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意志薄弱,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烦恼容易起现行,所以功行不具足。功是你用功不得力,行是讲修行;你用功修行都不得力,退失精进,不能精进,常常退转。这是说你要是离开信心,你就会有这样的结果。
下面一段告诉我们,如果『於一善根』,你要心生执著也是麻烦。无论是在佛法或在世法,往往一些人有一点小小的成就就很骄傲,就值得骄傲。值得骄傲是什么?就是此地讲,你执著了。『心生住著』,你住相,你著相。你一定是『於少功德,便以为足』,我们常讲「得少为足」,他的病在哪里?病在不能把自己境界再往上提升,他产生障碍。另外一种?依旧会退转,都是与信心有关系。
所以,『不能善巧发起行愿』,比不上这些菩萨们,比不上这些真正觉悟的人,同时你也得不到善知识的帮助。一个善知识、好老师,没有不爱护后学的,这个诸位一定要了解。真正的善知识、好老师,他对待跟他学的人,他没有分别,他也没有执著,没有任何条件。学生能不能得他的法?在乎学生自己,你具不具足修学的条件,也就是真诚、恭敬。印祖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对你自己没有信心,你的诚敬心从哪里生起来?你生不起来!所以善知识也就没法子教你。这点诸位同修要想在这一生当中亲近善知识,得善知识教诲的殊胜利益,不能不知。
我在年轻的时候,我闻佛法很晚,二十六岁才闻到佛法,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就证果,就明心见性,就接了祖师位;我二十六岁才闻到佛法,不容易!闻到佛法,我能够得善知识的教诲,凭什么?就是凭的真诚、恭敬、好学,就这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表现在我们形态当中,「诚於中则形於外」,我们亲近这些老师,他看出来了。看出我们有诚敬又很想学,对老师能够顺从;恭敬是顺从,能够真正依教奉行,所以老师就特别照顾,特别的教诲,我们才得利益。这是得善知识的照顾,能得善知识照顾,给诸位说,就得佛力加持;你得不到善知识的照顾,善知识都不愿意照顾你,佛很慈悲想加持,加不上!为什么加不上?你有业障把佛的加持障碍住。所以这不是佛边的事情,是我们自己本身边上的事情。
於是乎你就不能够『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这「如是」两个字意思就很深很广,这两个字跟经的一开初,「如是我闻」的「如是」意思完全相同,一个境界!我们用一个容易懂的话来讲,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现象都包含在「如是」这两个字当中。法性是讲理体、本体,你就不能了知,这一句话如果用禅宗的话来讲也很方便,就是你不能明心见性。「如是理趣」,你不能明白教理;趣是归趣。
『如是法门』,法门是讲的方法、门径,修行证果的方法门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方法门径,你不能了知。「不能了知」这四个字一直贯下去。『如是所行』,这个所行是讲诸佛菩萨之所行。『如是境界』,诸佛菩萨所契入的境界,像《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无量寿经》上所讲的极乐世界,你都不能了知。由此可知,这个信根是多么重要,不但我们现前不能疏忽,还要在这上下功夫,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旧把这个抓得紧紧的。你看《弥陀经》上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在那里修行,天天在那里闻法,闻的是什么?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是讲的纲领。每一法里面都圆满含摄一切诸佛所说之法,这才晓得这个东西多么重要!佛在经上这三十七道品前面三科没讲,我们晓得到极乐世界、到华藏世界修的是什么?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三十七道品不能把它完全看作小乘,通大小乘。你看天台智者大师他讲「四念住」,大师的著作,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他讲的「四念住」:藏教的四念住,通教的四念住,别教的四念住,圆教的「四念住。由此可知,三十七道品通四教,藏教是小教,通、别、圆是大乘,不是小乘,《华严》、《法华》上所说的,圆教的三十七道品,真正是所谓「圆人修法,无法不圆。」所以我们不能看到小乘里面,就认定这个是小乘法,那我们就看错了。「不能了知」这一句一直贯到「如是境界」。
下面这一段说:『若周遍知』,底下是讲智慧。『若种种知,若尽源底』,这三种就是讲的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个名相我们常常看,此地这三种智就是这个意思。
『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脱,若分别,若证知,若获得』,这几句话里头有解有行、有因有果。「解了」是你觉悟了,我们一般讲看破了,「趣入」就是我们一般讲证得、契入。「解脱」,这个解是解除烦恼,念「卸」,当作动词来用。解除见思烦恼,你就脱离六道轮回,这就脱了,再进一步,你能够解除无明烦恼;见思、尘沙、无明能破一品,解烦恼,你就能够脱离十法界,解脱是这个意思。「若分别,若证知」,这是度众生,利他的;「若获得」,自他两利。这些『皆悉不能』。由此可知,这个信根之重要,这一段开示特别强调信根,决定不能舍离,一切法都建立在信根的基础上。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经偈云。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尘内。一切尘悉然。】
我们先说这一小段,这一段是从比喻上说的。假如有一部大经(其实它这个大经,就是比喻《华严经》),数量有多少?它的数量等於三千大千世界,『量等三千界』,这么大的分量。其实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龙宫收藏的《华严经》,他看到的这个本子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不是一个大千世界;十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个数量不可思议。这么大的分量,实在讲大千世界都容纳不下,可是佛有很巧妙的方法,他把它收藏在一微尘里面,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一点都不假!《大方广佛华严经》在哪里?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的《大藏经》,在一微尘里头,『一切尘悉然』,一一微尘无不如是。
现代人想尽了方法,把《大藏经》经卷收藏在电脑软件里头,电脑软件比一微尘大得太多太多了,而且还要借用机器才能看得到,不借用科学技术,你还看不到。我们知道人能够想出电脑,能够容纳这么多东西,你就晓得佛在经上讲的这个不是假的。为什么大能容小?这是大小无碍,经上讲的「芥子纳须弥」,就是这个意思。芥子是芥菜子,很小像芝麻粒一样,能把须弥山装到芥菜子里头;芥菜子没有放大,须弥山没有缩小,它就能够相容,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经」。可是这里头所讲的理跟事都是真实的。为什么能够相容?因为法性融通,一微尘也是法性,须弥山还是法性,性与性没有障碍,没有排斥。量等三千大经卷也是法性,一粒微尘也是法性,所以微尘能够含融大经卷。下面说:
【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普饶益众生。】
这有一个『聪慧人』,一个聪明智慧的人,这个人是什么人?我们现在晓得,最低限度也是法身大士,如果不是法身大士,没有这个能力。为什么?他『净眼悉明见』,见了性!这一句就是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见性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众生所说无量无边的经卷,诸位要晓得,都是自性里面生出来的;既然从自性生,当然还归自性。所以见了性之后,无量无边诸佛经卷自自然然就生起,这就是『破尘出经卷』,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
既然是无二无别,为什么还要依照前面诸佛如来的经卷来讲?他实实在在可以不必依循,为什么还要依照诸佛如来的经卷来讲?诸位要记住一个总原则,就是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你看看菩萨这样聪明智慧的人都跟佛学,都天天要读佛经,都要研究经教,做给我们看的,带领我们,叫我们要依照佛的经教来修行。他实在是可以不必要,还要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就像持戒一样,人家已经一切到大圆满,决定没有过失,但是还要严持戒律,干什么?做给我们看。如果说是佛叫我们持戒律,他不持戒律,我们对他就没有信心;他一定要做个样子来给我们看,道理在此地。
见性的人就有能力讲经,因为一切事实真相从心性里头现出来。所以不但是菩萨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一切都依照佛所说的,依照佛所指示的,教导我们尊师重道,做出这个样子来给我们看。这是大慈大悲真实功德,我们才有个地方去学习。
即使成佛了,你看世尊讲《华严》,他怎么说?他所说的是重复古佛所说的,不说他自己的,正所谓佛佛道同。由此可以显示出,诸佛如来、诸大菩萨他们自己多么谦虚,没有说这是我说的,这是我的见解、我的发明,没有!所说的都是别人的,佛法如此,世间法也如此。你看中国古时候在学术界里面大圣人,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一生,他自己给人讲:「述而不作」,述什么?传别人的,所讲的是古圣先贤的,不是自己的,自己没有东西,都是这么谦虚。自己谦虚,尊敬别人,我们学佛就在这些地方学起,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对待什么样的人,都要真诚的恭敬,不是做样子。这个真诚恭敬心很难生得起来,你一定要明了,众生有佛性,他的佛性跟释迦牟尼佛的佛性没有两样,他的佛性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有很多人尊敬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他的佛性跟菩萨也没有两样,我们怎样敬佛菩萨,就应当怎样去敬重他,佛法行门要从这里做起。
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诸佛」,从这里学起,一切恭敬。你看我们在仪规里面,常常念到「一心恭敬,一切恭敬」,常常念的。念得很熟,没有想到要去做,你会念不会做没有用处,一定要把它做到,你才能得真实的利益。利益是什么?利益是得定开智慧。说得定,大家一下比较难体会,你的真心现前,真心本来就是定,自性本定,不是修来的。你的真诚心现前,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慈悲心现前,都在待人接物这一念礼敬里面修来的,所以普贤菩萨十愿列在第一。
这是清净法、平等法,决定没有差别,可是称赞里面就有差别。你看称赞,他不说「诸佛」,他说「如来」;礼敬是诸佛,不说如来。为什么说如来、说诸佛?诸佛跟如来不一样,这个要知道。说诸佛是从事相上讲,说如来是从自性上讲的,《金刚经》上也是这么说法。江味农居士《讲义》里面说得很透彻、很清楚,所以从事相上,我们平等的恭敬,决定没有分别,你会得真诚心,真诚、清净、平等、觉你会得到。「称赞」?要看顺著性的称赞,违背了自性的不称赞。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参访善友,有些善友言行称性、顺性,有礼敬、有赞叹;有几位善友他的行为与心性相违背,善财童子去参访有礼敬,没有赞叹,你要细心看。哪几位没有赞叹的?赞叹占多数,没有赞叹的只有三位:胜热婆罗门,他表现的愚痴;甘露火王显示出来的瞋恨,杀人不眨眼,瞋恨心重;伐苏蜜多女表现的贪爱。这三个人代表什么?三毒烦恼:贪、瞋、痴。所以善财童子参访他们,对於贪瞋痴的人恭敬,跟礼敬诸佛没有两样,恭敬完了之后没有赞叹,这一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学习。
这也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隐恶扬善,隐恶扬善这是出於赞叹,所以这个称赞,人家恶的不说,好的地方我们要表扬,我们要赞叹。无论他是行善、是行恶,他的自性是不变的,所以我们礼敬决定是平等的,道理在此地。所以这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你才能度一切众生,帮助这一切众生,搞贪瞋痴的人劝他回头。
世间人都有自尊心,他虽然做坏事,他也晓得不是好事,但是他自尊心很强,你要是批评他,说他做坏事,他不能接受。那怎么办?你总不能说这个坏事是好事,这个不可以的,不说就好了。发现他做好事就赞叹他,让他慢慢自己去觉悟,自己去反省;你看别人对我不错,我做坏事人家都不说,做一点好事他们都称扬;他慢慢自己觉悟,他就回头了。所以我们见到人家过失,要有智慧、有善巧方便,帮助他回头是岸。这种情形之下,一定是少责备,一定要忍让,他总有好的地方,总有善的地方,你去赞扬,你对待他真正是爱护、关怀、帮助,人都有良知;换句话说,假以时日他自然会回头。如果你方法用错,一昧去责难他,他会越跑越远,那不是救他,那是害了他,所以必须有高度的智慧,善巧方便。我们在《华严经》里面会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下面说:
【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
『佛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跟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个德相就是神通、能力。我们有!一切众生都有,很可惜的是被妄想缠缚住,它不起作用,所以你不知亦不觉。
【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现。饶益诸菩萨。】
『诸佛』是已经从妄想里面出来的过来人,他们有智慧,他们有善巧方便帮助我们、教导我们,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的佛智就现前了,你的德能也就出现了。『饶益诸菩萨』,这些菩萨包括我们都在其中。《华严》上讲的法身大士,我们今天是初学的菩萨,初学菩萨跟法身大士比,那是距离太远,但是我们念阿弥陀佛,弥陀弟子跟法身大士比差不多!你知道吗?差不多!因为我们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八地以上的阿惟越致菩萨,跟《华严经》上菩萨差不多;如果你不求生净土,就差得太远,那不能比!这一点要懂得。
【是以诸师。尽命弘传。】
因为这个道理,因为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历代的这些祖师大德尽心尽力的来弘扬、来传法,道理就在此地,这是我们要明了。我们今天是继续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慧命,既然发心出家,就要肩负起如来家业,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传家,在家人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后头要有继起的人,我们佛法也不例外,要代代传下去,使佛法能够发扬光大,利益一切众生,所以我们也要『尽命弘传』。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