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论节要研习报告 (第二集) 1997/8/3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6-0002
请接著看讲义:
【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学佛的同修都希望,我们能够早一天证得无上的佛果,这个地方所讲的『佛境界』,就是无上菩提。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如果你希望证得究竟圆满的佛境界,用什么方法?此地为我们说出来,『当净其意如虚空』,这句话非常重要。怎样能将我们的心意做到清净,清净的像虚空一样?虚空现相我们能够体会得到,它能含万物。就我们现在的境界里面来观察,虚空里面包含著森罗万象,无数的星球,无数的世界。虽包含,虚空却不染著,所以它依旧是清净的,丝毫不被这些万象所染著。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用这个比喻来教导我们,我们心里面要像虚空一样,不能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就变成恶取空,堕在空的这一边,还是错误的。凡夫著有,二乘著空,所以都不是究竟,一定要用心像虚空一样,包含万有而不被万有之所染,这就是「当净其意如虚空」的意思。
后面两句是解释这个意思,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远离妄想及诸取』,诸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我们凡夫成天打妄想,心念当中,念念没有忘掉得失,「取」就是得失,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想尽方法希望得到,这就是取;得到之后,又唯恐失掉,患得患失,这是凡夫。佛菩萨大彻大悟,这个彻悟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通达,所以在万象当中,他有受用,他没有妄想,他没有取著。十二因缘里面讲的「爱取有」,他没有爱取有,有受用而没有爱取有。
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依正庄严,它不是没有,它有。再看弥陀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哪里说没有。我们现前这个境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国土,极乐有四土,世尊也有四土。我们这个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跟西方世界不一样的地方,西方净土殊胜;凡圣同居土里面的大众,也像诸佛如来一样,心地清净,於一切法没有染著,这是西方世界的殊胜庄严。十方一切诸佛的刹土,凡圣同居土里面的凡夫,都有爱取有,都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十方世界跟极乐世界不相同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远离妄想,这妄想里面就包括了分别执著;诸取里面就包含著爱取有。如果能远离,你的心就自在了。
『令心所向皆无碍』,无碍就是入华藏的境界。华藏境界,清凉大师跟我们说的,是四种无障碍的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我们常讲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叫做无障碍的法界,这是诸佛如来的境界。我们也很想得自在,得事事无碍;你要得事事无碍,你就要远离妄想、分别、执著,要令清净心现前。就像《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只要清净、平等、觉现前,你就入佛的境界了。
理上讲没错,事上讲也没错。但是我们要怎样才能契入境界?换句话说,要怎样才能够远离妄想、爱取有,这是我们当前的一大难题。虽然是难,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努力的去做,做不到,那是另外一桩事情,但是你总是做了,比没做的好。虽然不能做到圆满,我能做到一分、两分,那个功德也相当可观,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你才有真正的把握。所以不能说这个事情太难,我是凡夫,我的业障深重,我做不到,根本没有做的意念,这样念佛求生净土就难了,将来能不能往生是个未知数。
在过去,我讲《无量寿经》,讲到三辈九品,我也有一个说法,跟古来大德的讲法不一样。我看这个九品,就是看我们行人,我们修净土的人,你的心愿解行,有几分与阿弥陀佛相应?与阿弥陀佛相应,就是与《无量寿经》上所讲的相应。换句话说,《无量寿经》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你做到了多少?如果你是百分之百的做到了,那你的心愿解行,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你怎么不会往生?决定往生,而且是上上品往生,这是真正有把握,决定去的成。如果说《无量寿经》上所讲的,我做不到,我只能做到九成,百分之九十,还有百分之十做不到,那也不错,你也能往生,你往生的品位是上品中生。假如你对於经教,只能做到百分之八十,还有百分之二十做不到,你往生就是上品下生。九品如是往下递减,减到下品下生,你要做到两成,百分之八十做不到,可以做到百分之二十,你往生净土就下品下生。假如你说两成我也做不到,这往生就靠不住了,你这一生念佛,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跟西方净土结个缘分,这一生不能去。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此地。所以真正往生至少要做到两成,我这个说法,跟清凉大师的意思相应。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知妄本自真。见佛则清净。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
末后两句,我们在古德注疏当中常常看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地方说得比较详细。『知妄本自真』,所以了义教中常说:真妄不二、真妄一如,这是事实。但是你要不能见到这个事实,你纵然听说,听得很清楚,你也会说,你入不了境界。换句话说,你的妄不是真,真不是妄,必须契入境界之后,才晓得真妄不二。妄从那里来的?妄从真来的。真是体,妄是现相,有体一定现相。现的这个相,为什么叫妄?诸位要明了,佛法讲真妄的定义,它是指永远不变,那就是真;如果要会变的,这就是妄,真妄是用这个标准来说的。
由此可知,所有的现象,我们常讲有为法,有为法里面包括心法,心法是什么?念头、妄心!念头不是常住的,不是永恒的,它刹那在那里变化,所以它是妄。八识五十一心所不是永恒常住的,所以它是虚妄的。色法,我们讲物质的现象,所有一切物质,它也是在变化,用现代的话来讲,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个相就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真妄是从这说的。
可是生起妄相的那个东西,那是真的。妄依真起,没有真,哪来的妄?能生妄相的那个东西是真的,它是永恒不变的,它是一切万事万法的本体。在佛法里面,名字很多,叫它做真心,叫它做真如,叫它做本性,叫它做法界,名字可多了。为什么佛说这么多名字?佛说这么多名字,用意很深,叫你不要执著名字相,因为名字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连一样东西,可以用很多名字来称它,可见这个名字是假的,不是真的。名字性空,让你领悟这个道理,不著名字相,你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见佛就清净了。实在讲,清净心就是佛,佛就是清净心,《无量寿经》上讲的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见佛则清净,如心佛亦尔。』
这底下就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是体,佛跟众生都是相,都是作用!体相用一而三,三而一。在《华严经》经题里面,「大方广」三个字就是形容体相用,「大」,是赞叹本体,「方」是相,「广」是作用,所以是一而三,三而一。这三个如果讲它的利用,它是平等的。因此凡夫众生要想成佛,你要集合到清净心,就成功了,真心!佛要教化众生也不能离开真心,不能离开自性,正因为这么个道理,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大经里头常说:「佛不度众生」,众生怎么成佛的?众生是自己觉悟,自己修行,自己证果的。可是诸经又说「佛菩萨发广大愿,要度尽一切众生」。这话怎么说?诸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只是做增上缘而已,这一点我们要清楚,他给我们做增上缘。换句话说,「亲因缘」,这是自己具足的;「所缘缘」、「无间缘」,也都是自己具足的,这是诸佛菩萨帮不上忙的。诸佛菩萨只有增上缘,从增上缘引起我们自己的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这就成功了。佛度众生是这个意思,众生自觉、自悟、自度,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不能不知道。再看底下这一段。
【如来智海。识浪不生。澄渟清净。至明至静。无心顿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心念根欲。并在智中。如海含象。】
这一段说明,佛跟众生的差别在哪里。诸佛菩萨他们用的是智,用的不是识,「转识成智」,而凡夫用的是识,不是智。换句话说,转智成识就变成凡夫了。你要能够转识成智,你就是佛菩萨,关键在此地,这是我们一定要留意的。你看现代社会上,一般人称赞人,某人是知识份子。他听起来觉得很舒服,我是知识份子,可是在大乘佛法里面,知变成识已经变成凡夫了。佛法里面讲佛菩萨,转识成智,你就是佛菩萨;你把智变成识,你就坏了,你就变成凡夫。在这名相当中,也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诸位要懂得如何把识转成智。识是什么?是妄想分别执著,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智。《般若经》上说得很清楚:「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两句话乍听起来,好像很矛盾,无知怎么又变成无所不知?但是佛讲的是真实话。我们学佛学什么?这一点诸位要知道,学佛就是要学无知,你才能成就。我们看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在家、出家,他为什么不开智慧?他也很用功、很勤奋、很努力,几十年下来不开智慧,原因在哪里?方法有错。错在哪里?错在他求知,他有知;有知,佛就讲了,有所不知,这个方法错误。正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大经上佛才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
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不能解佛的意思,佛的经典展开,他也认识字,里面字字句句,他不迷惑,为什么他不解如来真实义?因为他有知。而佛的言语、文字,是从什么地方起来的?从无知里面变现出来的。你以一个有知的心,去解无知的意思,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诸位要想求得真正的智慧,从哪里求?从无知里面求。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就是根本智的作用。根本智起作用,无所不知;它不起作用的时候,它无知,这是真智慧。我们学佛要懂这个道理,要向这个方法去求。所以佛法教学的三大纲领,叫戒、定、慧,因戒得定。戒是什么?戒是方法,一定要遵守方法,持戒就是守法,你不遵守方法,你就不能得定。得定并非目的,依旧是手段,目的在那里?目的在开智慧,所以因定开慧。
诸位要晓得,甚深的禅定就是根本智,这个禅定起作用。我们为什么不能讲禅定起作用?因为定的层次太多了,有世间禅定,有出世间禅定,有了义的禅定,有不了义的禅定,层次太复杂了,我们不得已说一个甚深的禅定,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是无所不知。世尊为我们讲经说法,他一生当中说出这么多的经典,流传到中国来,翻译成中国文字是少数。诸位要晓得,世尊当年在世那个时代,书写的工具没有发明,原始的佛经写在贝多罗的树叶上。这贝多罗的树叶,也许诸位在博物馆里面可以看到。把这个树叶裁成长条,大概一片树叶只能写四行、六行,印度梵文是横著写的,旁边打两个洞,把它穿起来,这称为修多罗(修多罗是线)。一部经诸位想想,是多么大的分量!
中国古代书写文具没有发明之前用竹简,竹简比贝叶还要笨重。古时候讲:学富五车,那个「车」是车,指这个人读了五车的书,五车的书不多,我们现在一部《华严经》,就不只五车。那个竹简的时候,那个车是马车,马车能够拉多少?这样我们才能想到,古时候印度的高僧到中国来,中国高僧到印度去取经非常艰苦,典籍分量太大、太笨重,於是传到中国来之前,总是在里面选择,选了又选,选出精华的带来,次要再次要的不要了。运到中国来之后,我们要从事翻译的工作,再从带来的里面再选择,也并不是所有传来的统统翻译,没有!只是在传来当中翻译一部份,没有翻译的一部份也就散失了。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中文《大藏经》,这么大的部头,实际上是世尊当年说法,真是沧海之一滴而已,不是四十九年所说的;不是全部,是少分。少分,现在已经有这么大的部头;由此可知,世尊当年四十九年天天讲的,分量就很可观了。他依什么说的?无说而说的。大多数都是由弟子们启请,弟子们提出疑问,佛随时解答,我们在经上看得太多了。这一问一答,问的人有心,答的人有没有心?答的人没有心,随问随答,这是智慧。不是说人家提出问题,我再想想要怎样答覆你,那就落到意识里面去了,你就有心、有意了。所以佛的讲经说法,说这么多的分别法相,真的是「分别亦非意」,都是从无知里面流露出来的,无所不知。
佛把这个真相告诉我们,这个秘密告诉我们,於是我们懂得,要求真智慧,要求无所不知,从哪里求?从无知下手,你就能得到。古时候有许多高僧大德,有许多在家的大居士,他们显示出来无碍的辩才,真实的智慧,他怎么修成的?都是从无知里面得来的,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如果诸位要想真正开智慧,秘诀就是在修清净心。『识浪不生』,「识」是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比喻作浪、波浪,它不起,平静的,心是平的,平等的、清净的,就生智慧,就是如来智慧,如来的智海。可见得如来智海是我们自家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我们今天智慧丧失,就是海里头起波浪,这个波浪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起这些东西。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止住了,我们的智慧跟诸佛如来智慧,没有两样!
下面这是形容佛的心,『澄渟清净』。形容佛的心像水一样,水清,没有丝毫的污染;清净。『至明至静』,明静达到极处,这个至就是到了极处,这是真心本性,於是真心本性里面,自自然然就照见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叫『顿现』。顿现就是照见。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如来智海之中,所以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佛都知道,甚至於我们打个妄想,那个妄想念头很微弱,自己都不晓得,佛早就知道了。佛为什么知道?所有一切众生的『心念根欲』,「根」是根性,「欲」是他的爱好、欲望,在佛的心里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跟镜子照东西,照得清清爽爽。
下面最后一句是比喻,『如海含象』。把佛的心比作大海,这个心清净。我们现在看海,海里头有波浪,虽然能照,照得并不很真切。如果水平静像湖水,没有波浪的时候,外面山景倒影在湖里面,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取这个比喻。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如来智海之中。我们晓得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就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来修学,恢复自性清净心,恢复自己的如来智海,我们有一条路可走了。
另外还有一个意思,自己不能不警觉,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时候自己都不晓得,诸佛如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欺骗不了人。我们骗人是骗那些众生,迷惑颠倒的众生,可以骗他;骗佛菩萨骗不了。佛菩萨把我们极微细的念头都照见了,我们怎么能欺骗佛菩萨?所以这一段经文,诸位要真正能够体会到几分,你会寒毛直竖。不但不敢做坏事,连起一个坏念头都不敢,为什么?诸佛如来都知道。同样的道理,我们今天起一个善愿,动一个善念,不要怕佛菩萨不知道,佛菩萨都知道。你发了菩提心,你发了大悲愿,要普度一切众生,我们现在没有德能、没有智慧,佛菩萨会加持。我们没有这个缘分,佛菩萨会给我们做增上缘,同样的道理。看我们自己怎样去用,就能获得自己欲念当中的果报。再看底下一段。
【一切法皆如。岂妄外有真。真如遍一切。岂真外有妄。是知真妄常交彻。亦不坏真妄之相。则该妄之真。真非真而湛寂。彻真之妄。妄非妄而云兴。】
这些话都是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今天许多科学家、哲学家,都在那个地方寻求,他们所做的功夫,实在讲也很值得赞叹。今天的科技向两个极端去发展,一个是往大的,无穷大,研究太空物理,这是往大的发展;一个是往最小的发展,今天所讲的量子力学,向最小的发展,其目的都是希望寻找宇宙的真相,生物的起源。所以这些科学家非常可惜,没有念过《华严经》,《华严经》上讲得很透彻。
『一切法皆如』,所以佛的经典一开头第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那个「如」是什么意思?「一切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如」是什么?真如。也就是现代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法里头,用真如这个名号来代表,「真如」是一切万法的本体,一切法是讲的法相,相是从性里面变现出来的。这句话也很不好懂,很难体会。所以过去贤首大师说这个意思,他就用金狮子来作比喻,「金狮子章」就是这么来的。把金比作体,狮子比作法;法是相。狮子怎么成就的?金铸成的。我今天不想要狮子了,我想塑一尊佛像,把这个狮子的金熔化出来,再铸一尊佛像。相都是依体而现的,离开体没有相可得。这样你才明了「一切法皆如」,哪一法不是真如?法法皆是。
所以『岂妄外有真』,妄是讲相;相外头还要有真如,没有这个道理。中国古时候的禅宗,宗门里头有学者开悟了,明心见性了,要请一个老师给他印证。老师往往问,问他:「在哪里?你讲的真如本性在哪里?」他随便举一物比一比,他们两个意思就懂了,无有一法不是。可是这一桩事情,我们学不得,我们学不到。我们没有见到,他真的见到了;我们只是听说,没有见到。我们如果也用这个方法比划比划,那就大错特错了。人家比划比划,成佛作祖,我们比划还是搞六道轮回,不起作用。所以大家看禅宗里面的语录,像《五灯会元》里面多半是这些机锋话。都是说明真妄一如,妄外无真,真外无妄,都是说明这个道理。
尽虚空遍法界就是『真妄交彻』,就是这么一个现象。真妄虽然交彻,真不坏真之相,妄不坏妄之相。所以大师在此地后面,给我们做出的结论,『则该妄之真,真非真而湛寂。彻真之妄,妄非妄而云兴』。「兴」是兴起,十法界依正庄严兴起了。「云」是形容,形容什么?这个现象不是真的。云彩我们远看有,近看就没有了。现代同修对这个现象,理解得更透彻。我们坐飞机飞到云层里,云就没有了,远望是有;近距离的时候,它就没有了。这比喻「非有非空」。所以佛经上用云作比喻的太多太多了。
此地「云兴」,就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云雾一样,不是真有,是幻有、假有,经上也称为妙有。妙有什么意思?「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叫妙!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妙有,统统是假有,你可不能认真;你要认真,你就错了,你就自生烦恼了。你要把它认真,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轮回了,这就铸成大错。请看底下这一段讲义:
【求佛智者。无所求中。吾故求之。心镜本净。久翳尘劳故。恒沙性德。并埋尘沙烦恼中故。以顺性无悭贪等。修檀施等故。诸佛已证。我未证故。又理不碍事。不妨求故。事不碍理。求即无求故。若此之修。名为无修。无修之修。修即无修。为真修矣。】
这段话的意思很深,可是我们不能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念佛,都很用功,因缘无比的殊胜。可是事实呈现在我们眼前,就是你的功夫不得力。为什么功夫不得力?毛病到底出在哪里?与这段文就有关系。这段文可以破除我们的疑惑,坚定我们的信心。知道我们在佛法当中,应当如何去学习,如何能够求得。佛家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又说:能所皆空,俱不可得。那还有什么求的?佛说的这些话都是出自於经典。一般的学者,我所遇到过的,大学里面名教授,看到佛经摇头:释迦牟尼佛没学问!怎么没学问?说话颠三倒四,一会讲空,一会说有,到底是空、是有,他自己都没有搞清楚。这是一般名教授对佛经的批评,你说有什么法子?
我们想到大经大论里面所讲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这个话讲对了!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他不解如来真实义,他不晓得。如来说空,空就是有;如来说有,有就是空,这个妙了,这个难懂了。世间人往往把这个分作两桩事情,不晓得佛眼见到是一桩事情。所以求佛智、求圆满的般若智慧,到哪里求?前面讲了,「般若无知」。你要从无求当中去求,什么都不求,佛智就求来了,你看这个妙!你要有希求,佛智与你就远之远矣了,你怎么会求得到?前面刚刚说过,佛智是清净心起作用,你有求、有愿的心,你心里头就有念头,心里头就有一物了。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你现在心里头有一物了;那一物障碍你自性的智慧,障碍你自性的般若。所以我们求佛智慧,我们求明心见性,学经教求大开圆解,我们念佛求理一心不乱,到哪里求?一定要在无所求中求,你就能得到,这个境界很高。
「理」我们晓得,而事实上我们还是做不到,做不到的道理在哪里?从早到晚,我们心里头的妄想、分别、执著,从来没有断过。晚上睡觉,人是睡著了,念头没断,还在作梦。如果晚上睡觉没有念头,你就不会作梦。由此可知,你的意识念头没有中断,一天到晚永远没有休息,你说多苦!多可怜!我们求佛知就难了。我们就换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净土的方法,我们专念阿弥陀佛,专求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叫我们把万缘放下,心力集中求一桩。诸位要晓得,你求其他的,实在讲到最后还是落空,你什么也得不到。求西方极乐世界,求见阿弥陀佛,唯独这桩事情,你可以求到。那求到、求见,见到阿弥陀佛了,古人讲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的问题就真正解决了。我们也可以说,我在无所求中,我就专求阿弥陀佛,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都不可得。
《大般若经》上,「不可得」三个字,讲了几百遍。六百卷《大般若》念下来,其他的句子都忘掉了,「不可得」不会忘记。为什么?重复几百遍,你怎么会忘记?你的印象会最深,就是告诉你一切法都不可得,你知道不可得,你的心就定了,你求的念头就没有了。求的念头虽然没有了,这个无所求当中,我们还要求无上菩提。这个求是愿,不是妄想,这是大愿。为什么在无所求当中,不可得当中,你还要求?因为我们是凡夫,我们不是佛菩萨。
这下面说,『心镜本净』,「净」是比喻,比喻真心,真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前面把它比喻作水一样,清净不染,本来清净。虽然本来清净,但是无量劫来我们被尘劳盖覆住了。就好像一面镜子,时间太久了,上面落了灰尘,灰尘把这个镜子盖住了,镜子的光现不出来。我们凡夫现在就是这个状况,这种障碍。灰尘是什么?就是烦恼;妄想、分别、执著。在佛法里面,佛把它归纳为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诸位要晓得,这三种烦恼,无明烦恼就是妄想,尘沙烦恼就是分别,见思烦恼就是执著。这些东西把我们的真心本性盖覆住了,所以我们虽然有如佛一样的智慧德能,可惜它不起作用。因此无所求中,我们不能不求。
『恒沙性德』,也埋在尘沙烦恼当中。这是讲作用,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现在世间人眼睛里头只有钱财,全世界每个地方的人,你去打听打听,观察观察,都是向钱看,这怎么得了!钱财从那里来?自性当中有无量的钱财,他不晓得,你说可惜不可惜?这话是真的。自性里头,无量的财宝。你读《华严》,古人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你为什么要成佛?大富贵!世出世间第一等富贵人是佛。你们哪一个家庭,家里面铺的路是黄金铺的?没有!极乐世界黄金是铺地的,你看阿弥陀佛多富贵!我们今天拿到七宝,做成首饰、装饰品戴在身上,觉得很美。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东西,是盖房子的材料,钢筋、水泥一类的。他们黄金铺地,你的黄金首饰戴的一身,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这个人奇怪,地下泥土涂的一身。」财富从那里来的?自性当中自然变现出来。这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成佛。你要心里真正想贪图富贵,你到极乐世界去吧!这个地方太少了,不值得贪图,赶紧念佛求生净土。所以说恒沙性德被尘沙烦恼障碍住了。
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以顺性无悭贪等,修檀施等故』。「檀」,这是布施波罗蜜;「等」,等其余五度,我们从六度来讲。若以《华严》?则等其余的九波罗蜜,《华严》讲十波罗蜜。用什么心态去修?「顺性无悭贪」,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无论我们是在家、出家,你要想真正得到这一生个人的幸福,一生的美满,你的事业顺利成功,家庭和睦,你到哪里去学?你一定要从自性当中去求得,心外求法是决定求不到的。一定要懂得向自性当中去求,你这一生才过得真正的自在、幸福、美满。
我讲经说法,常常在讲台上告诉大家,我以自己这个身作证明,作证转。我很自在,我最幸福,我身上没有钱,我的钱用不完,奇怪!一定要懂得性德。财富从哪里来的?财布施来的。只要你真正肯依教奉行,你财布施得财富,你在物质生活上,决定不缺乏;你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都是事实。「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能够把这个最高的原理原则掌握到,什么样的心?清净心,现清净身,现清净境界,这才是幸福美满,这就顺性了。逆著性,那就是错误的。违背性;性是清净、平等、觉,你的心不清净。有妄想、有执著、有分别、不平等,这不顺性。不顺性,你得的果报就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虚妄的是什么?十法界、六道这是虚妄的;真实的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在哪里?没有离开十法界。前面讲了,一切法皆如,问题就是你自己的境界不一样。如果说释迦牟尼佛现在在世,我们跟佛坐在一起,我们住在十法界里头人法界,释迦牟尼佛住在佛法界,不一样!他住一真法界,我们住六道轮回。他一切受用跟我们完全不相同,我们凡夫觉察不出来。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以清净心去修学。所谓修学就是过日子,要用清净心过日子,要用清净心去工作,你就是修菩萨行,你就是修六度,就是修十波罗蜜。决定不能有丝毫的染著,染著什么?名闻利养,不能有这个念头,我们才能保住自己的身心清净,保持自己智慧常照。一有名闻利养的念头,就堕落了,智慧光明就失掉了,无明烦恼就现起来了。
我们学佛就在这个地方学,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学。所以成佛、成菩萨,哪一个行业,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能成就。不是很特别的,成佛修行一定要出家,那你就错了。我们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佛菩萨,人家在哪里修行?在哪里成就?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在他自己现前生活当中,现实的工作里面,他修六波罗蜜,修十大愿王,成佛、成菩萨,这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最真实的典范,我们要懂得,要能够体会到。此地最重要的是「以顺性无悭贪等」,无悭贪就是永断烦恼;悭贪在此地是代表妄想、分别、执著,完全没有,完全用的是清净、平等、觉来过日子。
你修檀,「檀」是布施。布施并不是一定要捐钱,才叫布施,那你就错了。施里面有财施,有内财施、有外财施;外财是身外之物,帮助别人,照顾别人,这是财施。内财是用我们的体力,我们今天讲作义工。今天在居士林,许许多多来作义工的,来做工作不需要报酬的,他们是修财布施,内财布施。用我们的智慧思考替人家策划,也是内财布施。六波罗蜜如果再归纳,就是一个布施波罗蜜。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你要问:菩萨修因证果,修的是什么?布施而已。布施就是舍;真正能舍、能施,你的功德就圆满。
所以『诸佛已证』,我们没有证,所以我们要求。又经上所说的『理不碍事』,我们在事上求没有妨碍。『事不碍理』,『求即无求』,无求就是求,求跟无求是一不是二。你能入这个境界,这就叫『无修』。《般若经》上常讲的「无修」,宗门里头也常说的「无修」。无修不是什么都没有,无修是真修。你不要以为无修是什么都不干,你就错了。虽修而不著修行的相,这叫无修。『无修之修,修即无修』,这叫『真修』。
前年我在德州休士顿讲演的时候,有一位同修是家庭主妇,问我:就家庭主妇这个身分、这个工作,怎样修菩萨行?修菩萨道?我给她说明。这个有录音带也有文字,诸位可以做参考,举一个例子。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任何行业、任何工作,就在你本位上修菩萨行、修菩萨道。念头一转,超凡入圣,关键就在我们要转得快;凡夫跟佛菩萨一念之间,这个理跟事都要明了。再看下面一段。
【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依佛功德。离结使缚。住无碍处。其心寂静。犹如虚空。於诸佛所。永断疑惑。於佛智海。深信趣入。】
这都是教导菩萨修行。这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深入法性』,这句话很深、很广,很难体会。说都不容易了,你要能听懂,当然就更困难。「法性」就是真性,就是宇宙万事、万法的根源。虚空怎么发生的?无量的星球、世界从那里来的?这些生物怎么发生的?它的根本就叫做「法性」。在佛法上,用这个名词来作代表。「入」是契入,不但是理解,要证实;信解行证,要证实。宗门里面所谓「明心见性」,你要见到。这个「见」不是眼见,不是肉眼见。如来有五眼,五眼圆明才深入法性。
『永出有海』,「有」是说的三有,就是讲的六道轮回,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有什么?有业因,你有业因就要受果报。我们要想永脱轮回,这三种「有」要断掉。这三种「有」就是十二因缘里面所讲的「爱取有」,那个「有」就是三界之有。你要能断掉,你就永脱轮回了。欲界有的是什么?五欲。欲虽然多,佛将它归纳为五大类,财色名食睡。经上讲得很清楚,「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你有一条根,你就出不了地狱;你五条都具足,你来生到哪里去?不说也就清楚了。你这五条都具足,你来生必堕地狱。为什么?五条根都有。
所以我常常告诉我家里头人,我在台北华藏图书馆,我们的同修,我是直截了当告诉他们,你们如果这一生不能念佛往生净土,你一定堕阿鼻地狱,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为什么?财色名食睡你统统有,你一条都没断。断五欲不是说原理,你还有念头在,你念头没有断不算是断;念头没有了,才算是真的断了。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警觉到的。我们人生在这世间很短很短,这几十年过去之后怎么办?后面的问题很多、很严重,怎么个解决法?你有没有想到?如果你要想永脱轮回,往生西方净土,信愿行是三个必要的条件。为什么有人具足信愿行,还不能往生?这五条根没有断。
诸位要晓得,带业往生是带旧业,不是带新业;带种子习气,不带现行。你现在听的还干这个,你怎么能往生?具足信愿行也不能往生。所以从什么时候断?现在就要断。知道这个东西害得我们生生世世都不能成就,生生世世都不能出离轮回苦海,我们被它害惨了。你以为钞票、花花纸好东西?害得你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这个东西真的是冤家、妖魔鬼怪,你们看到喜欢的不得了!你真正觉悟了,不要了!
你们大家晓得,过去你们对我的供养,我都拿去印经布施掉了。我印经布施里面用意也很深。自己念佛往生没有把握,万一出不了三界,怎么办?我受你们这么多供养,我布施出去,那些人还债,我还轻松!因为我没有享受。现在,今年我看到韩馆长往生,我看到这个瑞相,阿弥陀佛来接引,我是充满了信心,我决定要去。所以今年你们大家对我的供养,所有一切的供养,我都不要了。供养由净宗学会收去,统统供养他们。哪个地方供养,归哪个地方常住,省事!好事不如无事!你们拿给我,我还得动脑筋去给你们印这个、印那个,怎么布施,现在我连这个念头都不要想了。你看我多清净!少一条,这个心就清净很多。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统统要断。生活愈简单愈健康,你的愿力愈强,你就愈能得到三宝的加持。这是我们在无所求中,我们要希求的。我们求三宝加持,我们跟三宝真的感应道交,这样你才能够「永出有海」;「海」是比喻六道轮回。
『依佛功德,离结使缚』,结、使、缚都是烦恼的代名词。在一般经典里面,多半把它用做形容见思烦恼。见思烦恼,经论里头称之为十使,使是差使,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刑警队,警察。你犯了法,他就抓你。比喻见思烦恼。如何离烦恼?见惑里面,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思惑里面,贪、瞋、痴、慢、疑,要依佛的功德才能断得掉。依照佛所讲的理论,依照佛所讲的方法,我们如理如法的去修学;你修学有功,后面就有得了,你就得到结果,修功你就有得了。得是什么?得是烦恼没有了。你后面结、使、缚都能够远离了,这就是得。烦恼没有了,智慧就开了。
『住无碍处』,住无碍处到底住在哪里?这句话跟《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是一个意思。你就住在无住里面,无住就无碍,有住就有碍,你就真正能做到无住。无住是什么样子?实在讲,《金刚经》上一开端,释迦牟尼佛表现给我们的,就是无住。所以经文一展开,大家都能够看得到六种成就。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处所,没有说佛住什么处所,一住就坏了,他没有住,他在。在是什么?在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住是永久的,不是暂时的。
所以我常常劝大家,不但出家人如是,在家同修也应该作如是观,你有这个观念。我们今天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的是使用权,不要所有权,所有权是住,使用权是在。像我们住旅馆,我今天在什么地方,那旅馆不是我的,是旅馆老板的,他是住,我是在,我在这个地方。我们现在到这个世间来,我们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可不能住这个地球上,一住就是六道轮回了,就住定了。在?在是菩萨示现,我可以进、可以出,来去自由,住就不自由了。这个字意思很深、很远。
出家人要学「无住生心」,在家同修也要修「无住生心」。在家人明明有财产、有所有权,一大堆文件都在身上。有若无有,不要把这东西放在心上,你就自在了。有也好,没有也好,统统不要放在心上,你就住无碍处了,你的心才得到寂静。也不必要交代什么后事,你还是有住,你的心还是不干净。你要走了,还要吩咐儿孙,还要财产怎么分配,怎么去交,你多罗嗦!走了就走了,什么都不要管了,这才痛快,这才自在。所以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的事情管他干什么?你才来去自由,不要去想这些东西。要想的就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不想。日常生活当中,随缘度日,你就会自在,你就真的住无碍处了。
『其心寂静,犹如虚空』。心地一尘不染。『於诸佛所,永断疑惑』。这句话重要,特别是在修净土。我们对於净宗经典里面所说的,净土三经一论,后来的这些祖师大德们,把《普贤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三经后面,称为净土五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本子。这个附加非常有道理,值得赞叹。五经里面所讲的,我们决定要相信,不能有一丝毫疑惑。「永断疑惑」,我们的信愿才真、才切,这一生当中就决定得生。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得太好了,「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有真信、切愿,你就决定得佛接引。
我们起心动念要记住,佛知道!千万不要怀疑,众生太多了,大家求往生,佛会不会记得我?会不会把我忘掉?很多人有这个怀疑,这个怀疑就很糟糕了。决定不能怀疑,纵然尽虚空遍法界的人,都求往生,阿弥陀佛一个都不会漏,这才叫圆满的功德。漏掉一个,他怎么能作佛?凡夫有的时候会疏忽、会漏掉的,佛菩萨不会,一个都不会漏掉的。我们要有信心,不能够疑惑。不要把这一生当中,希有难逢的机会错过了。什么都是假的,只有这桩事情是真的。所以什么事情,我们都应当放下,都要随缘,不要认真去计较。只有这桩事情,我们一定要当真,全心全力以赴。
后面这一句,『於佛智海,深信趣入』。这一条也非常重要。如果对佛智要有疑惑,那好!纵然你往生,往生到边地。《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生到边地的,都是对佛的智慧有疑惑。这种疑惑特别是知识份子,不但是在家的信徒,出家人、大法师要提起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知道的。你们大家都晓得的,我不好意思讲。我曾经见过他,他就当面告诉我:我们称佛万德万能,那是赞叹不是真的,佛也有所不知。那有什么法子?我们是晚辈,又不好意思顶嘴,只好恭恭敬敬听了就算了。这就是对佛的智慧怀疑,不能深信,不能相信佛的智慧是圆满的。
这些老法师有德、有学的,尚且提出这个问题,我为什么会相信?我相信,有我的理论依据,我相信法性,相信自性,自性是圆满的,自性的智慧怎么会不圆满?如果要是认为自性不圆满;换句话说,世间永远就没有佛存在了,佛是证得究竟圆满的自性。我们依据这个理论,所以这种信不是勉强的信,不是迷信,我们是有理论依据的信,自性确确实实是圆满的,我们深信不疑。世尊所说一切法,是自性里面自然的流露,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真正是如《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圆音说法,怎么可以怀疑?如果你怀疑,你就不能证得究竟圆满。所以我们应当深信,不怀疑。
「趣入」,我们还要亲证,不但不怀疑,我们要得到。得到的方法很多,任何一个法门只要一门深入,锲而不舍,都能得到。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问题是一门深入,这一点是个关键,是个秘诀。你学多了,你的心地分散;换句话说,你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如果你学一门,你的心是定的,容易契入。特别是对於初学,初学要不依照这个方法,那就困难重重;不但不能契入,连开悟的分都被障碍了。所以我们要悟、要入,唯一的一个方法就是一门深入。佛菩萨这样教导我们,祖师大德也是这样教导我们。我们自己依照这个方法修学,你就能够体验到这句话真实不虚。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接著看讲义:
【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学佛的同修都希望,我们能够早一天证得无上的佛果,这个地方所讲的『佛境界』,就是无上菩提。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如果你希望证得究竟圆满的佛境界,用什么方法?此地为我们说出来,『当净其意如虚空』,这句话非常重要。怎样能将我们的心意做到清净,清净的像虚空一样?虚空现相我们能够体会得到,它能含万物。就我们现在的境界里面来观察,虚空里面包含著森罗万象,无数的星球,无数的世界。虽包含,虚空却不染著,所以它依旧是清净的,丝毫不被这些万象所染著。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用这个比喻来教导我们,我们心里面要像虚空一样,不能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就变成恶取空,堕在空的这一边,还是错误的。凡夫著有,二乘著空,所以都不是究竟,一定要用心像虚空一样,包含万有而不被万有之所染,这就是「当净其意如虚空」的意思。
后面两句是解释这个意思,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远离妄想及诸取』,诸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我们凡夫成天打妄想,心念当中,念念没有忘掉得失,「取」就是得失,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想尽方法希望得到,这就是取;得到之后,又唯恐失掉,患得患失,这是凡夫。佛菩萨大彻大悟,这个彻悟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通达,所以在万象当中,他有受用,他没有妄想,他没有取著。十二因缘里面讲的「爱取有」,他没有爱取有,有受用而没有爱取有。
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依正庄严,它不是没有,它有。再看弥陀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哪里说没有。我们现前这个境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国土,极乐有四土,世尊也有四土。我们这个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跟西方世界不一样的地方,西方净土殊胜;凡圣同居土里面的大众,也像诸佛如来一样,心地清净,於一切法没有染著,这是西方世界的殊胜庄严。十方一切诸佛的刹土,凡圣同居土里面的凡夫,都有爱取有,都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十方世界跟极乐世界不相同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远离妄想,这妄想里面就包括了分别执著;诸取里面就包含著爱取有。如果能远离,你的心就自在了。
『令心所向皆无碍』,无碍就是入华藏的境界。华藏境界,清凉大师跟我们说的,是四种无障碍的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我们常讲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叫做无障碍的法界,这是诸佛如来的境界。我们也很想得自在,得事事无碍;你要得事事无碍,你就要远离妄想、分别、执著,要令清净心现前。就像《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只要清净、平等、觉现前,你就入佛的境界了。
理上讲没错,事上讲也没错。但是我们要怎样才能契入境界?换句话说,要怎样才能够远离妄想、爱取有,这是我们当前的一大难题。虽然是难,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努力的去做,做不到,那是另外一桩事情,但是你总是做了,比没做的好。虽然不能做到圆满,我能做到一分、两分,那个功德也相当可观,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你才有真正的把握。所以不能说这个事情太难,我是凡夫,我的业障深重,我做不到,根本没有做的意念,这样念佛求生净土就难了,将来能不能往生是个未知数。
在过去,我讲《无量寿经》,讲到三辈九品,我也有一个说法,跟古来大德的讲法不一样。我看这个九品,就是看我们行人,我们修净土的人,你的心愿解行,有几分与阿弥陀佛相应?与阿弥陀佛相应,就是与《无量寿经》上所讲的相应。换句话说,《无量寿经》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你做到了多少?如果你是百分之百的做到了,那你的心愿解行,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你怎么不会往生?决定往生,而且是上上品往生,这是真正有把握,决定去的成。如果说《无量寿经》上所讲的,我做不到,我只能做到九成,百分之九十,还有百分之十做不到,那也不错,你也能往生,你往生的品位是上品中生。假如你对於经教,只能做到百分之八十,还有百分之二十做不到,你往生就是上品下生。九品如是往下递减,减到下品下生,你要做到两成,百分之八十做不到,可以做到百分之二十,你往生净土就下品下生。假如你说两成我也做不到,这往生就靠不住了,你这一生念佛,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跟西方净土结个缘分,这一生不能去。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此地。所以真正往生至少要做到两成,我这个说法,跟清凉大师的意思相应。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知妄本自真。见佛则清净。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
末后两句,我们在古德注疏当中常常看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地方说得比较详细。『知妄本自真』,所以了义教中常说:真妄不二、真妄一如,这是事实。但是你要不能见到这个事实,你纵然听说,听得很清楚,你也会说,你入不了境界。换句话说,你的妄不是真,真不是妄,必须契入境界之后,才晓得真妄不二。妄从那里来的?妄从真来的。真是体,妄是现相,有体一定现相。现的这个相,为什么叫妄?诸位要明了,佛法讲真妄的定义,它是指永远不变,那就是真;如果要会变的,这就是妄,真妄是用这个标准来说的。
由此可知,所有的现象,我们常讲有为法,有为法里面包括心法,心法是什么?念头、妄心!念头不是常住的,不是永恒的,它刹那在那里变化,所以它是妄。八识五十一心所不是永恒常住的,所以它是虚妄的。色法,我们讲物质的现象,所有一切物质,它也是在变化,用现代的话来讲,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个相就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真妄是从这说的。
可是生起妄相的那个东西,那是真的。妄依真起,没有真,哪来的妄?能生妄相的那个东西是真的,它是永恒不变的,它是一切万事万法的本体。在佛法里面,名字很多,叫它做真心,叫它做真如,叫它做本性,叫它做法界,名字可多了。为什么佛说这么多名字?佛说这么多名字,用意很深,叫你不要执著名字相,因为名字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连一样东西,可以用很多名字来称它,可见这个名字是假的,不是真的。名字性空,让你领悟这个道理,不著名字相,你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见佛就清净了。实在讲,清净心就是佛,佛就是清净心,《无量寿经》上讲的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见佛则清净,如心佛亦尔。』
这底下就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是体,佛跟众生都是相,都是作用!体相用一而三,三而一。在《华严经》经题里面,「大方广」三个字就是形容体相用,「大」,是赞叹本体,「方」是相,「广」是作用,所以是一而三,三而一。这三个如果讲它的利用,它是平等的。因此凡夫众生要想成佛,你要集合到清净心,就成功了,真心!佛要教化众生也不能离开真心,不能离开自性,正因为这么个道理,这个事实的真相,所以大经里头常说:「佛不度众生」,众生怎么成佛的?众生是自己觉悟,自己修行,自己证果的。可是诸经又说「佛菩萨发广大愿,要度尽一切众生」。这话怎么说?诸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只是做增上缘而已,这一点我们要清楚,他给我们做增上缘。换句话说,「亲因缘」,这是自己具足的;「所缘缘」、「无间缘」,也都是自己具足的,这是诸佛菩萨帮不上忙的。诸佛菩萨只有增上缘,从增上缘引起我们自己的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这就成功了。佛度众生是这个意思,众生自觉、自悟、自度,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不能不知道。再看底下这一段。
【如来智海。识浪不生。澄渟清净。至明至静。无心顿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心念根欲。并在智中。如海含象。】
这一段说明,佛跟众生的差别在哪里。诸佛菩萨他们用的是智,用的不是识,「转识成智」,而凡夫用的是识,不是智。换句话说,转智成识就变成凡夫了。你要能够转识成智,你就是佛菩萨,关键在此地,这是我们一定要留意的。你看现代社会上,一般人称赞人,某人是知识份子。他听起来觉得很舒服,我是知识份子,可是在大乘佛法里面,知变成识已经变成凡夫了。佛法里面讲佛菩萨,转识成智,你就是佛菩萨;你把智变成识,你就坏了,你就变成凡夫。在这名相当中,也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诸位要懂得如何把识转成智。识是什么?是妄想分别执著,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智。《般若经》上说得很清楚:「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两句话乍听起来,好像很矛盾,无知怎么又变成无所不知?但是佛讲的是真实话。我们学佛学什么?这一点诸位要知道,学佛就是要学无知,你才能成就。我们看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在家、出家,他为什么不开智慧?他也很用功、很勤奋、很努力,几十年下来不开智慧,原因在哪里?方法有错。错在哪里?错在他求知,他有知;有知,佛就讲了,有所不知,这个方法错误。正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大经上佛才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
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不能解佛的意思,佛的经典展开,他也认识字,里面字字句句,他不迷惑,为什么他不解如来真实义?因为他有知。而佛的言语、文字,是从什么地方起来的?从无知里面变现出来的。你以一个有知的心,去解无知的意思,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诸位要想求得真正的智慧,从哪里求?从无知里面求。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就是根本智的作用。根本智起作用,无所不知;它不起作用的时候,它无知,这是真智慧。我们学佛要懂这个道理,要向这个方法去求。所以佛法教学的三大纲领,叫戒、定、慧,因戒得定。戒是什么?戒是方法,一定要遵守方法,持戒就是守法,你不遵守方法,你就不能得定。得定并非目的,依旧是手段,目的在那里?目的在开智慧,所以因定开慧。
诸位要晓得,甚深的禅定就是根本智,这个禅定起作用。我们为什么不能讲禅定起作用?因为定的层次太多了,有世间禅定,有出世间禅定,有了义的禅定,有不了义的禅定,层次太复杂了,我们不得已说一个甚深的禅定,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是无所不知。世尊为我们讲经说法,他一生当中说出这么多的经典,流传到中国来,翻译成中国文字是少数。诸位要晓得,世尊当年在世那个时代,书写的工具没有发明,原始的佛经写在贝多罗的树叶上。这贝多罗的树叶,也许诸位在博物馆里面可以看到。把这个树叶裁成长条,大概一片树叶只能写四行、六行,印度梵文是横著写的,旁边打两个洞,把它穿起来,这称为修多罗(修多罗是线)。一部经诸位想想,是多么大的分量!
中国古代书写文具没有发明之前用竹简,竹简比贝叶还要笨重。古时候讲:学富五车,那个「车」是车,指这个人读了五车的书,五车的书不多,我们现在一部《华严经》,就不只五车。那个竹简的时候,那个车是马车,马车能够拉多少?这样我们才能想到,古时候印度的高僧到中国来,中国高僧到印度去取经非常艰苦,典籍分量太大、太笨重,於是传到中国来之前,总是在里面选择,选了又选,选出精华的带来,次要再次要的不要了。运到中国来之后,我们要从事翻译的工作,再从带来的里面再选择,也并不是所有传来的统统翻译,没有!只是在传来当中翻译一部份,没有翻译的一部份也就散失了。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中文《大藏经》,这么大的部头,实际上是世尊当年说法,真是沧海之一滴而已,不是四十九年所说的;不是全部,是少分。少分,现在已经有这么大的部头;由此可知,世尊当年四十九年天天讲的,分量就很可观了。他依什么说的?无说而说的。大多数都是由弟子们启请,弟子们提出疑问,佛随时解答,我们在经上看得太多了。这一问一答,问的人有心,答的人有没有心?答的人没有心,随问随答,这是智慧。不是说人家提出问题,我再想想要怎样答覆你,那就落到意识里面去了,你就有心、有意了。所以佛的讲经说法,说这么多的分别法相,真的是「分别亦非意」,都是从无知里面流露出来的,无所不知。
佛把这个真相告诉我们,这个秘密告诉我们,於是我们懂得,要求真智慧,要求无所不知,从哪里求?从无知下手,你就能得到。古时候有许多高僧大德,有许多在家的大居士,他们显示出来无碍的辩才,真实的智慧,他怎么修成的?都是从无知里面得来的,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如果诸位要想真正开智慧,秘诀就是在修清净心。『识浪不生』,「识」是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比喻作浪、波浪,它不起,平静的,心是平的,平等的、清净的,就生智慧,就是如来智慧,如来的智海。可见得如来智海是我们自家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我们今天智慧丧失,就是海里头起波浪,这个波浪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起这些东西。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止住了,我们的智慧跟诸佛如来智慧,没有两样!
下面这是形容佛的心,『澄渟清净』。形容佛的心像水一样,水清,没有丝毫的污染;清净。『至明至静』,明静达到极处,这个至就是到了极处,这是真心本性,於是真心本性里面,自自然然就照见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叫『顿现』。顿现就是照见。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如来智海之中,所以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佛都知道,甚至於我们打个妄想,那个妄想念头很微弱,自己都不晓得,佛早就知道了。佛为什么知道?所有一切众生的『心念根欲』,「根」是根性,「欲」是他的爱好、欲望,在佛的心里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跟镜子照东西,照得清清爽爽。
下面最后一句是比喻,『如海含象』。把佛的心比作大海,这个心清净。我们现在看海,海里头有波浪,虽然能照,照得并不很真切。如果水平静像湖水,没有波浪的时候,外面山景倒影在湖里面,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取这个比喻。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在如来智海之中。我们晓得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就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来修学,恢复自性清净心,恢复自己的如来智海,我们有一条路可走了。
另外还有一个意思,自己不能不警觉,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时候自己都不晓得,诸佛如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欺骗不了人。我们骗人是骗那些众生,迷惑颠倒的众生,可以骗他;骗佛菩萨骗不了。佛菩萨把我们极微细的念头都照见了,我们怎么能欺骗佛菩萨?所以这一段经文,诸位要真正能够体会到几分,你会寒毛直竖。不但不敢做坏事,连起一个坏念头都不敢,为什么?诸佛如来都知道。同样的道理,我们今天起一个善愿,动一个善念,不要怕佛菩萨不知道,佛菩萨都知道。你发了菩提心,你发了大悲愿,要普度一切众生,我们现在没有德能、没有智慧,佛菩萨会加持。我们没有这个缘分,佛菩萨会给我们做增上缘,同样的道理。看我们自己怎样去用,就能获得自己欲念当中的果报。再看底下一段。
【一切法皆如。岂妄外有真。真如遍一切。岂真外有妄。是知真妄常交彻。亦不坏真妄之相。则该妄之真。真非真而湛寂。彻真之妄。妄非妄而云兴。】
这些话都是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今天许多科学家、哲学家,都在那个地方寻求,他们所做的功夫,实在讲也很值得赞叹。今天的科技向两个极端去发展,一个是往大的,无穷大,研究太空物理,这是往大的发展;一个是往最小的发展,今天所讲的量子力学,向最小的发展,其目的都是希望寻找宇宙的真相,生物的起源。所以这些科学家非常可惜,没有念过《华严经》,《华严经》上讲得很透彻。
『一切法皆如』,所以佛的经典一开头第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那个「如」是什么意思?「一切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如」是什么?真如。也就是现代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法里头,用真如这个名号来代表,「真如」是一切万法的本体,一切法是讲的法相,相是从性里面变现出来的。这句话也很不好懂,很难体会。所以过去贤首大师说这个意思,他就用金狮子来作比喻,「金狮子章」就是这么来的。把金比作体,狮子比作法;法是相。狮子怎么成就的?金铸成的。我今天不想要狮子了,我想塑一尊佛像,把这个狮子的金熔化出来,再铸一尊佛像。相都是依体而现的,离开体没有相可得。这样你才明了「一切法皆如」,哪一法不是真如?法法皆是。
所以『岂妄外有真』,妄是讲相;相外头还要有真如,没有这个道理。中国古时候的禅宗,宗门里头有学者开悟了,明心见性了,要请一个老师给他印证。老师往往问,问他:「在哪里?你讲的真如本性在哪里?」他随便举一物比一比,他们两个意思就懂了,无有一法不是。可是这一桩事情,我们学不得,我们学不到。我们没有见到,他真的见到了;我们只是听说,没有见到。我们如果也用这个方法比划比划,那就大错特错了。人家比划比划,成佛作祖,我们比划还是搞六道轮回,不起作用。所以大家看禅宗里面的语录,像《五灯会元》里面多半是这些机锋话。都是说明真妄一如,妄外无真,真外无妄,都是说明这个道理。
尽虚空遍法界就是『真妄交彻』,就是这么一个现象。真妄虽然交彻,真不坏真之相,妄不坏妄之相。所以大师在此地后面,给我们做出的结论,『则该妄之真,真非真而湛寂。彻真之妄,妄非妄而云兴』。「兴」是兴起,十法界依正庄严兴起了。「云」是形容,形容什么?这个现象不是真的。云彩我们远看有,近看就没有了。现代同修对这个现象,理解得更透彻。我们坐飞机飞到云层里,云就没有了,远望是有;近距离的时候,它就没有了。这比喻「非有非空」。所以佛经上用云作比喻的太多太多了。
此地「云兴」,就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云雾一样,不是真有,是幻有、假有,经上也称为妙有。妙有什么意思?「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叫妙!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是妙有,统统是假有,你可不能认真;你要认真,你就错了,你就自生烦恼了。你要把它认真,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轮回了,这就铸成大错。请看底下这一段讲义:
【求佛智者。无所求中。吾故求之。心镜本净。久翳尘劳故。恒沙性德。并埋尘沙烦恼中故。以顺性无悭贪等。修檀施等故。诸佛已证。我未证故。又理不碍事。不妨求故。事不碍理。求即无求故。若此之修。名为无修。无修之修。修即无修。为真修矣。】
这段话的意思很深,可是我们不能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念佛,都很用功,因缘无比的殊胜。可是事实呈现在我们眼前,就是你的功夫不得力。为什么功夫不得力?毛病到底出在哪里?与这段文就有关系。这段文可以破除我们的疑惑,坚定我们的信心。知道我们在佛法当中,应当如何去学习,如何能够求得。佛家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又说:能所皆空,俱不可得。那还有什么求的?佛说的这些话都是出自於经典。一般的学者,我所遇到过的,大学里面名教授,看到佛经摇头:释迦牟尼佛没学问!怎么没学问?说话颠三倒四,一会讲空,一会说有,到底是空、是有,他自己都没有搞清楚。这是一般名教授对佛经的批评,你说有什么法子?
我们想到大经大论里面所讲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这个话讲对了!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他不解如来真实义,他不晓得。如来说空,空就是有;如来说有,有就是空,这个妙了,这个难懂了。世间人往往把这个分作两桩事情,不晓得佛眼见到是一桩事情。所以求佛智、求圆满的般若智慧,到哪里求?前面讲了,「般若无知」。你要从无求当中去求,什么都不求,佛智就求来了,你看这个妙!你要有希求,佛智与你就远之远矣了,你怎么会求得到?前面刚刚说过,佛智是清净心起作用,你有求、有愿的心,你心里头就有念头,心里头就有一物了。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你现在心里头有一物了;那一物障碍你自性的智慧,障碍你自性的般若。所以我们求佛智慧,我们求明心见性,学经教求大开圆解,我们念佛求理一心不乱,到哪里求?一定要在无所求中求,你就能得到,这个境界很高。
「理」我们晓得,而事实上我们还是做不到,做不到的道理在哪里?从早到晚,我们心里头的妄想、分别、执著,从来没有断过。晚上睡觉,人是睡著了,念头没断,还在作梦。如果晚上睡觉没有念头,你就不会作梦。由此可知,你的意识念头没有中断,一天到晚永远没有休息,你说多苦!多可怜!我们求佛知就难了。我们就换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净土的方法,我们专念阿弥陀佛,专求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叫我们把万缘放下,心力集中求一桩。诸位要晓得,你求其他的,实在讲到最后还是落空,你什么也得不到。求西方极乐世界,求见阿弥陀佛,唯独这桩事情,你可以求到。那求到、求见,见到阿弥陀佛了,古人讲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的问题就真正解决了。我们也可以说,我在无所求中,我就专求阿弥陀佛,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都不可得。
《大般若经》上,「不可得」三个字,讲了几百遍。六百卷《大般若》念下来,其他的句子都忘掉了,「不可得」不会忘记。为什么?重复几百遍,你怎么会忘记?你的印象会最深,就是告诉你一切法都不可得,你知道不可得,你的心就定了,你求的念头就没有了。求的念头虽然没有了,这个无所求当中,我们还要求无上菩提。这个求是愿,不是妄想,这是大愿。为什么在无所求当中,不可得当中,你还要求?因为我们是凡夫,我们不是佛菩萨。
这下面说,『心镜本净』,「净」是比喻,比喻真心,真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前面把它比喻作水一样,清净不染,本来清净。虽然本来清净,但是无量劫来我们被尘劳盖覆住了。就好像一面镜子,时间太久了,上面落了灰尘,灰尘把这个镜子盖住了,镜子的光现不出来。我们凡夫现在就是这个状况,这种障碍。灰尘是什么?就是烦恼;妄想、分别、执著。在佛法里面,佛把它归纳为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诸位要晓得,这三种烦恼,无明烦恼就是妄想,尘沙烦恼就是分别,见思烦恼就是执著。这些东西把我们的真心本性盖覆住了,所以我们虽然有如佛一样的智慧德能,可惜它不起作用。因此无所求中,我们不能不求。
『恒沙性德』,也埋在尘沙烦恼当中。这是讲作用,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现在世间人眼睛里头只有钱财,全世界每个地方的人,你去打听打听,观察观察,都是向钱看,这怎么得了!钱财从那里来?自性当中有无量的钱财,他不晓得,你说可惜不可惜?这话是真的。自性里头,无量的财宝。你读《华严》,古人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你为什么要成佛?大富贵!世出世间第一等富贵人是佛。你们哪一个家庭,家里面铺的路是黄金铺的?没有!极乐世界黄金是铺地的,你看阿弥陀佛多富贵!我们今天拿到七宝,做成首饰、装饰品戴在身上,觉得很美。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东西,是盖房子的材料,钢筋、水泥一类的。他们黄金铺地,你的黄金首饰戴的一身,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这个人奇怪,地下泥土涂的一身。」财富从那里来的?自性当中自然变现出来。这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成佛。你要心里真正想贪图富贵,你到极乐世界去吧!这个地方太少了,不值得贪图,赶紧念佛求生净土。所以说恒沙性德被尘沙烦恼障碍住了。
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以顺性无悭贪等,修檀施等故』。「檀」,这是布施波罗蜜;「等」,等其余五度,我们从六度来讲。若以《华严》?则等其余的九波罗蜜,《华严》讲十波罗蜜。用什么心态去修?「顺性无悭贪」,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无论我们是在家、出家,你要想真正得到这一生个人的幸福,一生的美满,你的事业顺利成功,家庭和睦,你到哪里去学?你一定要从自性当中去求得,心外求法是决定求不到的。一定要懂得向自性当中去求,你这一生才过得真正的自在、幸福、美满。
我讲经说法,常常在讲台上告诉大家,我以自己这个身作证明,作证转。我很自在,我最幸福,我身上没有钱,我的钱用不完,奇怪!一定要懂得性德。财富从哪里来的?财布施来的。只要你真正肯依教奉行,你财布施得财富,你在物质生活上,决定不缺乏;你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都是事实。「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能够把这个最高的原理原则掌握到,什么样的心?清净心,现清净身,现清净境界,这才是幸福美满,这就顺性了。逆著性,那就是错误的。违背性;性是清净、平等、觉,你的心不清净。有妄想、有执著、有分别、不平等,这不顺性。不顺性,你得的果报就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虚妄的是什么?十法界、六道这是虚妄的;真实的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在哪里?没有离开十法界。前面讲了,一切法皆如,问题就是你自己的境界不一样。如果说释迦牟尼佛现在在世,我们跟佛坐在一起,我们住在十法界里头人法界,释迦牟尼佛住在佛法界,不一样!他住一真法界,我们住六道轮回。他一切受用跟我们完全不相同,我们凡夫觉察不出来。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以清净心去修学。所谓修学就是过日子,要用清净心过日子,要用清净心去工作,你就是修菩萨行,你就是修六度,就是修十波罗蜜。决定不能有丝毫的染著,染著什么?名闻利养,不能有这个念头,我们才能保住自己的身心清净,保持自己智慧常照。一有名闻利养的念头,就堕落了,智慧光明就失掉了,无明烦恼就现起来了。
我们学佛就在这个地方学,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学。所以成佛、成菩萨,哪一个行业,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能成就。不是很特别的,成佛修行一定要出家,那你就错了。我们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佛菩萨,人家在哪里修行?在哪里成就?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在他自己现前生活当中,现实的工作里面,他修六波罗蜜,修十大愿王,成佛、成菩萨,这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最真实的典范,我们要懂得,要能够体会到。此地最重要的是「以顺性无悭贪等」,无悭贪就是永断烦恼;悭贪在此地是代表妄想、分别、执著,完全没有,完全用的是清净、平等、觉来过日子。
你修檀,「檀」是布施。布施并不是一定要捐钱,才叫布施,那你就错了。施里面有财施,有内财施、有外财施;外财是身外之物,帮助别人,照顾别人,这是财施。内财是用我们的体力,我们今天讲作义工。今天在居士林,许许多多来作义工的,来做工作不需要报酬的,他们是修财布施,内财布施。用我们的智慧思考替人家策划,也是内财布施。六波罗蜜如果再归纳,就是一个布施波罗蜜。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你要问:菩萨修因证果,修的是什么?布施而已。布施就是舍;真正能舍、能施,你的功德就圆满。
所以『诸佛已证』,我们没有证,所以我们要求。又经上所说的『理不碍事』,我们在事上求没有妨碍。『事不碍理』,『求即无求』,无求就是求,求跟无求是一不是二。你能入这个境界,这就叫『无修』。《般若经》上常讲的「无修」,宗门里头也常说的「无修」。无修不是什么都没有,无修是真修。你不要以为无修是什么都不干,你就错了。虽修而不著修行的相,这叫无修。『无修之修,修即无修』,这叫『真修』。
前年我在德州休士顿讲演的时候,有一位同修是家庭主妇,问我:就家庭主妇这个身分、这个工作,怎样修菩萨行?修菩萨道?我给她说明。这个有录音带也有文字,诸位可以做参考,举一个例子。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任何行业、任何工作,就在你本位上修菩萨行、修菩萨道。念头一转,超凡入圣,关键就在我们要转得快;凡夫跟佛菩萨一念之间,这个理跟事都要明了。再看下面一段。
【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依佛功德。离结使缚。住无碍处。其心寂静。犹如虚空。於诸佛所。永断疑惑。於佛智海。深信趣入。】
这都是教导菩萨修行。这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深入法性』,这句话很深、很广,很难体会。说都不容易了,你要能听懂,当然就更困难。「法性」就是真性,就是宇宙万事、万法的根源。虚空怎么发生的?无量的星球、世界从那里来的?这些生物怎么发生的?它的根本就叫做「法性」。在佛法上,用这个名词来作代表。「入」是契入,不但是理解,要证实;信解行证,要证实。宗门里面所谓「明心见性」,你要见到。这个「见」不是眼见,不是肉眼见。如来有五眼,五眼圆明才深入法性。
『永出有海』,「有」是说的三有,就是讲的六道轮回,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有什么?有业因,你有业因就要受果报。我们要想永脱轮回,这三种「有」要断掉。这三种「有」就是十二因缘里面所讲的「爱取有」,那个「有」就是三界之有。你要能断掉,你就永脱轮回了。欲界有的是什么?五欲。欲虽然多,佛将它归纳为五大类,财色名食睡。经上讲得很清楚,「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你有一条根,你就出不了地狱;你五条都具足,你来生到哪里去?不说也就清楚了。你这五条都具足,你来生必堕地狱。为什么?五条根都有。
所以我常常告诉我家里头人,我在台北华藏图书馆,我们的同修,我是直截了当告诉他们,你们如果这一生不能念佛往生净土,你一定堕阿鼻地狱,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为什么?财色名食睡你统统有,你一条都没断。断五欲不是说原理,你还有念头在,你念头没有断不算是断;念头没有了,才算是真的断了。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警觉到的。我们人生在这世间很短很短,这几十年过去之后怎么办?后面的问题很多、很严重,怎么个解决法?你有没有想到?如果你要想永脱轮回,往生西方净土,信愿行是三个必要的条件。为什么有人具足信愿行,还不能往生?这五条根没有断。
诸位要晓得,带业往生是带旧业,不是带新业;带种子习气,不带现行。你现在听的还干这个,你怎么能往生?具足信愿行也不能往生。所以从什么时候断?现在就要断。知道这个东西害得我们生生世世都不能成就,生生世世都不能出离轮回苦海,我们被它害惨了。你以为钞票、花花纸好东西?害得你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这个东西真的是冤家、妖魔鬼怪,你们看到喜欢的不得了!你真正觉悟了,不要了!
你们大家晓得,过去你们对我的供养,我都拿去印经布施掉了。我印经布施里面用意也很深。自己念佛往生没有把握,万一出不了三界,怎么办?我受你们这么多供养,我布施出去,那些人还债,我还轻松!因为我没有享受。现在,今年我看到韩馆长往生,我看到这个瑞相,阿弥陀佛来接引,我是充满了信心,我决定要去。所以今年你们大家对我的供养,所有一切的供养,我都不要了。供养由净宗学会收去,统统供养他们。哪个地方供养,归哪个地方常住,省事!好事不如无事!你们拿给我,我还得动脑筋去给你们印这个、印那个,怎么布施,现在我连这个念头都不要想了。你看我多清净!少一条,这个心就清净很多。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统统要断。生活愈简单愈健康,你的愿力愈强,你就愈能得到三宝的加持。这是我们在无所求中,我们要希求的。我们求三宝加持,我们跟三宝真的感应道交,这样你才能够「永出有海」;「海」是比喻六道轮回。
『依佛功德,离结使缚』,结、使、缚都是烦恼的代名词。在一般经典里面,多半把它用做形容见思烦恼。见思烦恼,经论里头称之为十使,使是差使,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刑警队,警察。你犯了法,他就抓你。比喻见思烦恼。如何离烦恼?见惑里面,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思惑里面,贪、瞋、痴、慢、疑,要依佛的功德才能断得掉。依照佛所讲的理论,依照佛所讲的方法,我们如理如法的去修学;你修学有功,后面就有得了,你就得到结果,修功你就有得了。得是什么?得是烦恼没有了。你后面结、使、缚都能够远离了,这就是得。烦恼没有了,智慧就开了。
『住无碍处』,住无碍处到底住在哪里?这句话跟《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是一个意思。你就住在无住里面,无住就无碍,有住就有碍,你就真正能做到无住。无住是什么样子?实在讲,《金刚经》上一开端,释迦牟尼佛表现给我们的,就是无住。所以经文一展开,大家都能够看得到六种成就。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处所,没有说佛住什么处所,一住就坏了,他没有住,他在。在是什么?在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住是永久的,不是暂时的。
所以我常常劝大家,不但出家人如是,在家同修也应该作如是观,你有这个观念。我们今天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的是使用权,不要所有权,所有权是住,使用权是在。像我们住旅馆,我今天在什么地方,那旅馆不是我的,是旅馆老板的,他是住,我是在,我在这个地方。我们现在到这个世间来,我们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可不能住这个地球上,一住就是六道轮回了,就住定了。在?在是菩萨示现,我可以进、可以出,来去自由,住就不自由了。这个字意思很深、很远。
出家人要学「无住生心」,在家同修也要修「无住生心」。在家人明明有财产、有所有权,一大堆文件都在身上。有若无有,不要把这东西放在心上,你就自在了。有也好,没有也好,统统不要放在心上,你就住无碍处了,你的心才得到寂静。也不必要交代什么后事,你还是有住,你的心还是不干净。你要走了,还要吩咐儿孙,还要财产怎么分配,怎么去交,你多罗嗦!走了就走了,什么都不要管了,这才痛快,这才自在。所以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的事情管他干什么?你才来去自由,不要去想这些东西。要想的就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不想。日常生活当中,随缘度日,你就会自在,你就真的住无碍处了。
『其心寂静,犹如虚空』。心地一尘不染。『於诸佛所,永断疑惑』。这句话重要,特别是在修净土。我们对於净宗经典里面所说的,净土三经一论,后来的这些祖师大德们,把《普贤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三经后面,称为净土五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本子。这个附加非常有道理,值得赞叹。五经里面所讲的,我们决定要相信,不能有一丝毫疑惑。「永断疑惑」,我们的信愿才真、才切,这一生当中就决定得生。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得太好了,「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有真信、切愿,你就决定得佛接引。
我们起心动念要记住,佛知道!千万不要怀疑,众生太多了,大家求往生,佛会不会记得我?会不会把我忘掉?很多人有这个怀疑,这个怀疑就很糟糕了。决定不能怀疑,纵然尽虚空遍法界的人,都求往生,阿弥陀佛一个都不会漏,这才叫圆满的功德。漏掉一个,他怎么能作佛?凡夫有的时候会疏忽、会漏掉的,佛菩萨不会,一个都不会漏掉的。我们要有信心,不能够疑惑。不要把这一生当中,希有难逢的机会错过了。什么都是假的,只有这桩事情是真的。所以什么事情,我们都应当放下,都要随缘,不要认真去计较。只有这桩事情,我们一定要当真,全心全力以赴。
后面这一句,『於佛智海,深信趣入』。这一条也非常重要。如果对佛智要有疑惑,那好!纵然你往生,往生到边地。《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生到边地的,都是对佛的智慧有疑惑。这种疑惑特别是知识份子,不但是在家的信徒,出家人、大法师要提起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知道的。你们大家都晓得的,我不好意思讲。我曾经见过他,他就当面告诉我:我们称佛万德万能,那是赞叹不是真的,佛也有所不知。那有什么法子?我们是晚辈,又不好意思顶嘴,只好恭恭敬敬听了就算了。这就是对佛的智慧怀疑,不能深信,不能相信佛的智慧是圆满的。
这些老法师有德、有学的,尚且提出这个问题,我为什么会相信?我相信,有我的理论依据,我相信法性,相信自性,自性是圆满的,自性的智慧怎么会不圆满?如果要是认为自性不圆满;换句话说,世间永远就没有佛存在了,佛是证得究竟圆满的自性。我们依据这个理论,所以这种信不是勉强的信,不是迷信,我们是有理论依据的信,自性确确实实是圆满的,我们深信不疑。世尊所说一切法,是自性里面自然的流露,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真正是如《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圆音说法,怎么可以怀疑?如果你怀疑,你就不能证得究竟圆满。所以我们应当深信,不怀疑。
「趣入」,我们还要亲证,不但不怀疑,我们要得到。得到的方法很多,任何一个法门只要一门深入,锲而不舍,都能得到。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问题是一门深入,这一点是个关键,是个秘诀。你学多了,你的心地分散;换句话说,你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如果你学一门,你的心是定的,容易契入。特别是对於初学,初学要不依照这个方法,那就困难重重;不但不能契入,连开悟的分都被障碍了。所以我们要悟、要入,唯一的一个方法就是一门深入。佛菩萨这样教导我们,祖师大德也是这样教导我们。我们自己依照这个方法修学,你就能够体验到这句话真实不虚。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