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严经疏论节要研习报告 - (第一集)
华严经疏论节要研习报告  (第一集)  1997/8/3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16-0001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今天是我们下半年讲经的第一天,也是居士林与净宗学会主办的「弘法人才培训班」第三届开课的一天。从今天起我们这个讲堂,每一天都有法师在这边讲经,在现代这个时代里面,可以说是无比殊胜的因缘。第三届来参加的年轻的法师们,他们的学经历都很优秀,有许多都曾经有讲台的经验(佛学院的老师)。我们深深的相信,他们在此地,会以最殊胜的佛法供养大众,也希望大众能在百忙当中,抽出时间来听讲,这个功德是无比的殊胜。

  过去都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李木源居士与这两个道场的执事服务的人员,全心全力护持培训班,这个因缘也是很希有、很殊胜。培训班决定每年办两届,每一届是四个月;换句话说,每年这个地方讲经至少有八个月的时间不会中断,这是当代的一桩盛事,希有难得的因缘。李居士要我到这个地方来,每一个星期六跟星期天讲两次,我们星期一到星期五是年轻法师们到这边来讲经。

  许多同修都希望我能把《华严经》再讲一遍,当然这是好事情,我细细的去思惟,这部经实在是太长。假如每天讲两个小时,一年三百六十天,这部《华严经》要讲圆满,必须要四年才能讲完。而四年他们同学们练习讲经的机会都没有了,我得每天在这讲才行。因此《华严》确实需要传,传法比讲经还要重要,所以等待往后有因缘,我们能有几个真正发心来学习的,我们可以共同来学习这部大经。

  这一次我们也不辜负大众的期望,依旧讲《华严》,所以这个题目是《华严经》。这个「经」是经文,《华严经》的经文,「疏」是清凉大师的《疏钞》,「论」是李长者的《合论》。我们没有时间讲全经,所以选讲「经、疏、论」,把里面重要的东西,对我们现代的生活,现代修学很要紧的这些开示提出来,我们在一起研究讨论,我们认真的来学习。这就跟唱平剧类似,没有时间唱全本,就选段,选精彩片段。

  也许刚才这边有同修们跟大家作了报告,我们这次在讲台上讲演,一次只讲二十八分钟,休息两分钟。为什么要休息?要配合电视台的广播。电视台里面,他们一次播出是半小时,还要加个片头、片尾,实际上只有二十八分钟。所以我们每讲二十八分钟,要休息两分钟,这是跟过去不一样的地方。我的开场白,简单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我们看选段。诸位翻开讲义,讲义里面的文字都是从经、疏、论里面节录出来的,节录自什么地方,我们后面都有注明。一开端:

  【云何名修菩萨道。有往有复。名修菩萨道。】

  『云何』是疑问之词,这个意思就是说,怎样才称作『修菩萨道』。这个「道」字里面的含义就很深、很广。菩萨是一个觉悟的众生,这些名相我们就不必详细来解释。但是同修们必须要明了,菩萨、佛不是神,你要把他当作神明看待,那就错了。佛跟菩萨都是人,为什么称他作佛、称他作菩萨?佛跟菩萨的称呼是古印度他们的称呼。佛法传到中国之后,将印度的梵文翻成中国文字,其中有许许多多的名词依旧保持原来的发音,这叫音译。所以佛跟菩萨都是梵文的音译,它的意思简单的讲,就是一个觉悟的人,拣别一般人不觉悟;不觉悟的就叫凡夫,觉悟的人就叫菩萨,要是彻底圆满的觉悟,就称之为佛陀。所以佛是究竟圆满的觉悟,菩萨虽觉悟但是还没有能达到圆满。

  这个「道」在此地,它里面包含两个重要的意思。第一个是心。觉悟的人他存的是什么心,也就是说他对於宇宙人生怎么个看法、怎么个想法,跟我们不觉悟的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道」里头含著这个意思。第二个是他们的生活。觉悟人的生活,跟我们不觉悟的人生活,有什么不一样。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要学觉悟人的存心,要过觉悟人的生活,这就叫做「修菩萨道」。「修」是修正的意思。因为我们不觉,不觉我们用心错误,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错误,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行」是行为,修正错误的行为叫做修行。佛菩萨就是修行的标准。

  这个问题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注解里面提出的,怎么样才叫做修菩萨道?后面他老人家就为我们解答。『有往有复,名修菩萨道。』「往」是去,「复」是来;换句话说,有去、有来,这就叫行菩萨道。什么叫做「有往有复」?清凉大师跟我们讲了十条,实在讲「往复」的意思深广无尽,希望我们从这十条里面去领悟、去体会,自然就懂得修行。第一条说:

  【观众生心所乐欲。名之为往。随其所应而为说法。名之为复。】

  他这十条的意思,前面浅、后面深。诸佛菩萨是九法界众生的榜样,是一切众生的模范,我们学佛、学菩萨,一定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那我们就学成了。所以我们用心要如佛菩萨的用心,我们行为也要像佛菩萨的言行。佛菩萨如何待人接物?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佛菩萨何以出现在世间?我们也应当有深刻的体会。几个人曾经想过,「我到这个世间来是干什么的?」有这个念头就容易觉悟,我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我们也曾经听到许多人说过许多的理由,意思都不够圆满,真正圆满还是佛在经典上一语道破,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人生酬业。过去造的有业因,这一生来是受果报的,是来干这个。过去造的善因,现在来享福;过去做的恶因,这一生要来受罪,你是来干这个的!没觉悟的人,六道众生没有一个是例外的。

  在这一生酬业又造业因,於是这个因果循环永远是没有止境的,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实。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干什么的?他来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明了这些事实的真相,给我们做一个示范,让我们向他学习;也能够觉悟,也能够超越轮回,永脱三界,我们学佛的目的就在此地。

  《华严经》上这些话是对菩萨讲的,所以一开端就教导菩萨要『观察众生心所乐欲』。众生范围太大了,每一个世界的众生不相同,即使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一些众生,我们不谈别的,范围缩小,缩小到人道,其他的道我们都不谈,单单讲人道,这个对我们的关系最密切。古时候人跟现代人乐欲不一样,这个「乐」是爱好,「欲」是欲望,他所喜爱的、他所希望的跟我们现在人不相同。现代的人中国人跟外国人又不相同,几乎每一个国家、地区,你仔细去观察,他们的喜爱、需求都不尽相同。

  菩萨要做这一些众生的榜样,这一点不能不知道。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确确实实没有定法,佛无有定法可说。佛说的是什么法?一定是一切众生所需要的,一切众生所希望得到的,这就是我们在过去讲席里面常常提到,佛法一定要能达到本土化与现代化,经上就是这个意思。你要懂得当前这些大众,他需要的是什么,他的问题在那里,帮助他解决问题,这就是佛法。所以你能够观察,能够明了,这叫观机,这是「往」。

  『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法」是没有一定的,「法」一定要契机,契机就是「复」,这是「复」的意思,也是经论里头常讲的「应机说法」。诸佛菩萨为大家说法,决定不违背两个原则。第一个不能违背理,理就是事实的真相,决定不违背。第二个要契机,一定不违背现前众生他们的需要,叫我们观察这些。这是第一个「往复」的意思,这里面的意思很深很深,希望同修们要细心去体会。第二:

  【自入三昧。名之为往。令诸众生得於三昧。名之为复。】

  什么叫『三昧』?三昧也是梵语音译的,它的意思翻作「正受」,它翻得很多,我们只说这一个。受是感受、是享受,正是正常的;正常的享受就叫三昧。那些是不正常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一切众生有五种受,那是不正常的,五种受是苦、乐、忧、喜、舍。心有忧喜,身有苦乐;当我们心里头没有忧喜,身也没有苦乐,这个不错,这叫舍受,暂时舍了苦、乐、忧、喜。为什么叫舍受?因为它时间很短,它不能永远保持,如果永远保持,那就叫三昧;它不能永远保持,它有时间性,所以称之为舍受。这五种受都不正常,离开这五种受才叫做正受。所以正受也称之为禅定。《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就是正受,诸佛菩萨之所受,所以这个受是我们一般人讲:「幸福美满的享受」,真正幸福美满的享受是清净、平等、觉。自己得到了,这个「入」就是契入,得到了,这叫「往」。我们得到了,也要帮助一切众生,让他们各个人都得到,这叫「复」。

  由此可知,佛菩萨在经上讲叫「普度众生」,度的意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关怀、爱护、帮助,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得三昧正受。不但用言语来教导他们,最重要的是在生活当中,表演做出榜样给大家看。所以经上佛常常教给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是表演。我们在任何场所,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一切众生的榜样。不要以为这没有人看到,在房间没有人看到,我可以马虎一点、随便一点,不可以!没有人看到,房间里头有鬼神看到,鬼神也是众生,不但要度人,也要给鬼做榜样,鬼也有烦恼。所以说一切时、一切处,我们自己都要守规矩,都要持戒律,都要如法,为人、鬼神、一切众生做好榜样。这是第二个「往复」的意思。这一段我们就说到此地。请看第三条:

  【自行圣道。名之为往。而能教化一切凡夫。名之为复。】

  『圣道』是圣贤人,也是佛菩萨他们的生活行持。在佛的经论上一般都以「八圣道」为标准,无论是大乘、小乘,都讲三十七道品、八圣道,也叫做「八正道」。虽然名称相同,大小乘的境界不一样。如果严格的去观察,菩萨五十一个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他们所行的八圣道,境界也不相同,地位愈往上境界愈殊胜。我们学佛不能违背这个原则,我们的思想、行为一定要与八正道相应。

  八正道里头最重要的是正见;正知正见,在《法华经》上讲的「入佛知见」,这一条最重要。我们在座的同修,大多数今天都是在修学净宗法门,净宗的正知正见就是信愿持名,对於念佛往生决定不怀疑。平常用功能够做到不夹杂、不间断,这是我们净宗的正知正见,决定往生!

  这些年来,我们在新加坡、在南洋、其他地区,我们所看到念佛往生的这些同修,在家的居士尤其占多数,往生的瑞相非常希有,正如其他宗教里面所讲,给我们作了见证。佛说法所谓「三转法轮」:示转、劝转、作证转,这些往生的人给我们作证明,让我们亲眼看到,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能在一生成就,我为什么不能成就?这一点我们要深深的警觉到,轮回真苦!无量劫到今天我们都没有办法脱离生死轮回,这一生当中遇到这个希有的法门,古大德给我们讲这个法门简单容易,稳当可靠,决定成就。

  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往昔积功累德,这一生当中遇不到这个法门,遇到了你也不会相信,你也不会接受。遇到这个法门能生欢喜心,能够接受依教奉行,就是《弥陀经》上所说,无量劫以来,你的善根福德因缘今天成就了。这种成就太希有了,十方诸佛都赞叹。赞叹什么?赞叹你这一生要作佛了,这不是出离六道、出离十法界,那个已经很殊胜,这是第一殊胜,无比的殊胜,往生不退成佛。这个缘分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帮助别人,也要把这第一殊胜的法门,劝勉大家认真努力一同来修学,这就是教化一切众生,这叫「复」。第四条:

  【自得无生忍。名之为往。令诸众生皆得此忍。名之为复。】

  『无生忍』是不容易得到。这个名词我相信每一位同修都非常熟悉,连回向偈里面都常常念。什么叫做「无生忍」?恐怕能够回答的人就不太多了。忍是承认的意思、同意的意思、认可的意思;无生是一切法不生。佛在大乘了义经上常常这个说法,你能不能接受?你承不承认?一切法不生。既然不生,当然就不灭,一切法不生不灭,给诸位说,这是真的,这是事实真相。可是我们凡夫听到佛说这一句话,也不敢说佛说错,可是自己心里很难接受。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些都是有生有灭,怎么能说不生?可是佛给我们讲,他老人家讲不生是真相,我们看到生灭,没有看到真相。这一句话很难懂。现代科学可以说相当的发达,科学家对於万事万物的观察,逐渐逐渐接近到经上讲的不生不灭的现象。很可惜这些科学家没有这个缘分,没有读到大乘经典,这也是善根福德因缘不成熟,他没有缘分接触到佛法。如果他们接触到佛法,我们相信他对於经典上这些讲法,他们体会、理解比我们深刻。

  这些道理我们在过去曾经详细说过,十法界,不但是六道,十法界的现象,在佛经里面讲:「依正庄严」,确确实实《金刚经》上所说的「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佛这个比喻非常恰当,如露如电就是不生不灭。露是比喻这一切现象的相续相;如电,电是闪电,是观察一切万物存在的真相,就像闪电一样。形容什么?生灭同时,它的速度太快;生灭同时就叫做不生不灭。诸位一定要明了,说不生不灭,还是有生灭;这个生灭几乎是同时的,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存在不是真实的,是刹那生灭。

  正如同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实实在在讲,这个说法还是佛的方便说,事实真相比这个还要微细,微细得太多。明白事实真相,这个人心自然就定了,什么念头他都不会生,为什么?知道一切念头都是妄念,所以才能真正入大定。《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华严经》上所说的「师子奋迅三昧」,都从这个认知里面成就的。所以自己得无生忍这是「往」;你自己得到了,你能帮助别人也入这个境界,这叫「复」。第五条:

  【自以方便出於生死。名之为往。又令众生而得出离。名之为复。】

  生死就是轮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难出,如果容易出,我们早已作佛、作菩萨,最低也去作阿罗汉了,还会在这个世间受苦受难吗?由此可知,生死轮回真的不容易出。不学佛的人我们就不谈,学佛的人一定要晓得,佛法法门很多(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每一个法门都是出离生死的方法。经上告诉我们,有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又告诉我们「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些都是事实。法门虽然平等,我们的业障不平等,所以有些法门我们修学就会感到困难,有些法门就容易。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一定选择简单容易修学的,何必自己去找麻烦?这就是你自己要找方便出於生死。

  我们晓得其他法门,一定要断见思烦恼,你才能出得了三界;一定要破尘沙无明,你才能超越十法界,有两个关口,超出十法界,你就证到一真法界,才算是成就。在大乘法里面,你才是真正的菩萨;十法界里面叫权教菩萨,不是真的;超越十法界才叫实教菩萨,真实的,真的菩萨,不是假菩萨。《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他们超越十法界。你看这个多难!要断见思烦恼,要断尘沙烦恼,要破无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

  在所有法门里面,最方便的、最殊胜的,无过於念佛往生弥陀净土这个法门。它方便在那里?就是带业往生。带业的意思就是不必断烦恼,见思、尘沙、无明都不必断,你就能往生,这个便宜占大了。我们修学其他法门,没有能力断烦恼,这个法门不需要断烦恼也能成就,这个就奇特了,就不可思议了,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法门。

  这次从中国来的这些年轻法师们,在这个地方要讲《无量寿经》,就是为我们介绍这个法门,希望诸位同修不能错过。过去虽然听过,听过还要再听,没有见到阿弥陀佛之前,听的遍数愈多愈好。千万不要以为这个经我已经听过了,不要再听了,你永远不能成就。我们是凡夫,凡夫靠什么?靠熏习,不断的熏习,这个方法自古以来,你在《高僧传》里面看到,古来大德听一部经有听几十遍的。唐朝终南山道宣律师(律宗的初祖),听《四分律》听二十遍,不简单!《四分律》的分量很大。清凉大师讲《华严经》讲五十遍。我们今天听个一、两遍就不想再听了,你怎么可能成就?这一点要特别留意,除非是没有机会,有机会一定要听,不断重复的熏习,我们才有开悟的一天。

  所以今天讲到「方便出於生死」,净宗法门是第一。我们用这个法门了生死出三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而且是华藏世界的精华。怎么知道它是华藏世界的精华?你看看华藏世界的大菩萨,首推文殊、普贤;「华严三圣」。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为什么?为给我们做榜样。文殊菩萨可以说是禅宗的初祖,普贤菩萨是密宗的初祖,夏莲居老居士讲大势至菩萨是净土宗的初祖,这是我们从法界来说,法界初祖都是念佛往生西方净土,这里面的意思很深很深,我们应当要学习。

  所以古德永明延寿大师从禅宗里面,大彻大悟之后,回过头来专修净土。教下的智者大师(天台宗的祖师),也是念佛往生净土,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都看到他。所以古大德有的提倡禅净双修、密净双修,这个用意都很深,都是把目的放在弥陀净土,我们在一生当中,才能真正达到圆满的成就。我们自己在这个法门成就了,也要帮助一切众生,引导他们修学这个法门,希望大家都能在这一生当中圆满的成就。这个叫「复」,这是第五个「往复」。第六是:

  【心乐寂静。名之为往。常在生死教化众生。名之为复。】

  这一条的意思很清楚、很容易懂。『心乐寂静』是自己,寂静之乐是真乐,凡夫之人很难体会,因为他的心是动的,从来没有静过,这是清净心,清净、平等、觉是真正的享受。自己虽然入清净,可是并不离开社会,并不离开大众,这就是所谓的倒驾慈航。他在生死当中(生死是个动的相),他能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面,帮助一切众生,帮助这些众生。虽然帮助他,他的心自己还是住在寂静里面,并不受外面境界干扰,这是真功夫,这是真正的慈悲,真实的智慧,善巧方便,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诸佛菩萨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请看第七条:

  【自勤观察往复之行。名之为往。为诸众生说如斯法。名之为复。】

  这个地方的「往复」,意思就是自利利他;自利是往,利他是复,后面我们会说到。「往」是出离三界、六道,「复」是倒驾慈航,帮助一切众生。自利利他是一不是二,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往往有一些人把这桩事情分做两截,认为自利跟利他当中有冲突、有矛盾,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往往障碍了自己的修学。不但障碍了契入,实在讲也障碍了开解,不但不能证果,连开悟都被障碍,一定要懂得自利跟利他是一不是二,这就是「往」的意思。『为诸众生说如斯法』就是说相应之法,自他不二,性相一如,这个叫「复」。第八:

  【修无相无愿解脱。名之为往。为令众生断於三种觉观心故而为说法。名之为复。】

  这一条里面讲的也是大小乘修学的纲领,三空三昧(空、无相、无愿)。这一条将来会在《无量寿经》里面详细说明。无论是大乘与小乘,依照这个纲领去修学,能够出离生死轮回,这叫「往」。也用这个方法帮助一切众生,『断於三种觉观心』。众生有三种错误的见解,以为万法是实有的,这是不知道万法皆空,把事实真相看错了。看错了,所以他的思想、见解就错误,在思想里面产生贪瞋痴慢,都是从这个错误的看法里面所生出来的。想法错误了,这就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罪业必定有果报,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在不在万法里头?也在万法里头。既然万法皆空,因果为什么不空?因果里面有转变的意思,它刹那转变、刹那生灭,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因果有相续,因变成果,果变成因,因果永远在循环、在相续、在转变,这是不空的。因为因果不空,所以六道轮回的现象就不空,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相续相也不空,道理在此地。

  我们说不空,诸位要记住,不空是讲它的相续不空,讲它的转变不空,除此之外,这个现象还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个理很深,诸位要细心去观察、去体会,才真正了解三界、六道、十法界依正庄严的事实真相。你才真正懂得,《般若经》上所说的三心不可得,才明了万法缘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正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虚妄的相,它的业果相续是存在的,这就是我们讲的因果不空。

  也正因为这个事实,凡夫才能够转变成佛,道理在此地。因为这个事实的存在,所以作善得善果,造恶才有恶报,善恶的果报就是它的转变相续不空。明白了、清楚了,才知道我们应该怎样作人,应该怎样过日子。真正获得幸福美满自在吉祥,自在如意,实实在在是可以得到的,决定不是妄语,决定不是虚妄。然后我们才晓得,修学佛法有它真正的意义存在,有它真实的功德可以获得。第九条是:

  【坚发誓愿。名之为往。随其誓愿拯济众生,名之为复。】

  诸佛菩萨在因地里面发愿,真的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行愿,要是把它归纳起来,给它分类、归纳,总不出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一切诸佛菩萨在因地发愿的总集成。即使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诸位细细归纳,也不出这四大类,所以我们一般讲到发愿,都以四弘誓愿来做一个标准,道理就在此地。

  四弘誓愿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我跟大家讲过很多次,后面三条是完成这一条的。你要发愿度一切众生,如果你没有智慧、没有能力,你度不了,你发的是空愿。因为要度众生,所以要断烦恼;因为要度众生,所以要学法门;因为要度众生,所以要成佛道。由此可知后面的三愿都是为了第一愿。

  我今天下午遇到一位老居士,他过去听我讲这一段,他说:法师,你讲错了。我说:错在那里?他说:你看看六祖大师《坛经》里面,不是这么说的。《坛经》里面讲:度自性众生。没错,你说的也没错!他讲的是度自性众生,我讲的是度十法界众生。而实实在在说,度自性众生也是以第一愿为基础,自度而后才能度他,自己没有得度,你有什么能力去度别人?所以断烦恼是成就你的断德;学法门成就你的智德,圆满的智慧,成佛道,你的自性众生得度,从凡夫圆满成佛。成佛是为什么?还不是为度九法界众生,如果不为度九法界众生,没有成佛的必要。为什么一定要成佛?唯有成佛才能够度尽九界众生。如果你是等觉菩萨,你不能度等觉菩萨,你只能度等觉以下,你成了佛,你才有能力度等觉菩萨,这就是度众生达到究竟圆满,是这个意思。

  这个愿一定要发,因为你有愿,愿力在推动你,无量劫中勤苦、勤奋,勇猛精进,不懈怠的去修学,去从事自行化他的工作。正如《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一样,你看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他们所示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论他是什么身分,他从事哪个行业,他都是做众生的典型,做众生的榜样,表现出一个觉悟的行为、觉悟的典范,这就是自度度他。

  什么力量推动他?愿力。今天你看这个世界上的人,每一个人也很勤奋工作,分秒必争,什么力量在推动他?名利!他不是为名,就是为利,如果名利都没有了,他就懈怠,他就不干了!我凭什么干?他因为想得到名利,名利力量在推动他,这是凡夫。诸佛菩萨也干这个工作,不要名也不要利,什么都不要,那什么力量推动他?愿力,大悲愿力在推动他。诸位要细细读五十三参,你就能够体会到了。

  所以大家看到佛菩萨画像,一想到佛菩萨,就不要想到佛菩萨一定是出家人,一定是一个好像是学佛这个样子的人,你看错了!有很多菩萨示现的是基督教的牧师,伊斯兰教的阿訇,他们是佛菩萨,他示现那种身分,在那个环境里面,表现出觉悟的样子。所以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各行各业都有,他没有分种族,没有分界限,没有分宗教信仰,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了。所以佛法是超越种族,超越国界,超越宗教,超越一切,无所不在,你才知道佛法的伟大。

  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五十三参里面有信仰宗教的,胜热婆罗门就是婆罗门教的领袖,他不是佛教的,遍行外道也不是佛教的,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其他宗教里面的领袖,他是菩萨、他是佛。他在他那个环境里面,那一类众生里面表演,让他们觉悟,让他们回头,不一定说一定要穿上我们这种服装,摆出这个样子,那你就错了。诸佛菩萨应机说法,正如《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清凉大师的「往复」,第一条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不是普通人能够思惟想像得到的。所以诸佛菩萨无论示现什么身分,无论从事那一个行业,他那样认真努力,精进不懈怠,他不是为名利,他是愿力在推动。这个叫「复」,所以『随其誓愿拯济众生』。末后这一条:

  【发菩提心。愿坐道场。名之为往。具修菩萨所行之行。名之为复。】

  这一条的意思就比较窄狭,这就是示现八相成道,『坐道场』是示现八相成道。示现八相成道一定要缘成熟,缘不成熟也不行。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这是有一类的众生,他的缘成熟了,他们希望以佛的身分出现,他才能接受。佛就会应化在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这个叫「愿坐道场」。

  示现成佛之后,不但要讲经说法,劝导一切众生修菩萨行,本身也要做榜样。去年我们在此地讲过一部《金刚经》,我们连续讲了四个月,总共讲了二百四十八个小时,讲得相当详细。《金刚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就表演给我们看,表演一个出家人本分的生活,所以它的发起跟一般经典不相同。一般经典有许多都是放光现瑞来发起,《金刚经》发起是平常生活,是出去乞食,著衣、托钵、乞食,是用这个来发起,这完全是告诉我们日常的生活。

  他表演的是什么?表演的是远离贪瞋痴慢,众生的大病就在此地。佛不但劝我们要离开贪瞋痴慢,他自己本身做给我们看。佛法在哪里?佛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一部《金刚经》上所说的,就是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究竟圆满的般若波罗蜜多,我们学佛不能不明了,不能不向这个地方深深去体会,认真的去学习,这个叫「复」。下面这一条是做一个总结。

  【以上十句。皆上句自利为往。往涅盘故。】

  「往」在此地给我们点出来,往到那里?往是去,往那里去?往大涅盘去,往大菩提去,这是自利。

  【下句利他为复】

  虽然自己念念行行都与菩提涅盘相应,但是决定没有舍弃众生。

  【复於生死。化众生故。虽有往复。总为返本还源。复本心矣。】

  这几句话我们要牢牢的记住,才晓得利益一切众生没有妨碍自己修行。如果说我教化众生、讲经说法,对自己修行有妨碍,那是你自己不会修,你有妨碍;你自己如果会修,决定没有妨碍。为什么?《华严》的教义就是无障碍的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些话实在讲也只有在《华严》上说才能相应。《华严》不是普通人所学的,真正是大根器的人所学的。

  我们实在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会产生障碍,怎么办?我们就退回来。退回来,诸位要晓得,自利为主,这是《无量寿经》上佛劝导我们,「假使供养恒沙圣」,不是普通人,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这就是说明,如果在化他会产生障碍的时候,我们可以退回来,自己念佛求生净土,而不能被境界所转;被境界所转的时候,度化众生度不成,自己一生也不能成就,那就太可惜!所以假如是圆顿根性的人可以学《华严》,不是圆顿根性的人老老实实的学《无量寿经》,决定没错。这个话我不能不奉劝诸位,如果我们不是圆顿根性的人,要学这个法门会有问题产生,必须要契入无障碍的法界,我们功行才能在一生当中圆满。如其不能就老实念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入《华严》境界,所以是一不是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你心就定了,所以《华严》可以听、可以读,但是有些地方不能学,这一点要记住。请看讲义:

  【清凉著疏。首叙法界。以是此经之所宗。又是诸经之通体。诸法之所依。一切众生迷悟本。一切诸佛所证穷。诸菩萨行自此生故。初成顿说。故不同余经。】

  这一段在此地特别说明,清凉大师作《华严经疏钞》,他是先作《疏》,然后再作《钞》来解释《疏》。疏是解释经的;钞是解释疏的,注解的注解。他一开端就给我们讲法界,这是跟一般经论注解不相同的地方,很少见到讲经说法、做注解的一开头,就给我们介绍法界。清凉为什么这么做?这个地方说出他的理由:『以是此经之所宗』。「此经」就是指《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所宗的就是法界;换句话说,他所讲的就是法界的全体。

  『又是诸经之通体』,不但是一切大乘经,连小乘经也不例外,大乘经诸位读得很多。古来祖师大德在判教的时候,都给我们指明小乘经以「三法印」为体,大乘经以「一实相」为体,像天台大师所讲五重玄义里面的辨体。体就是经典的依据,它是依据什么来说的?大乘经是依据实相来说的。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法界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是一切大乘经的通体。

  其次,法界也是一切法之所依,不但是十法界,十法界以外,一真法界也是以法界为所依,法界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在佛经里面名称,有几十种之多,事实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佛为什么讲那么多不同的名相?这是佛说法的善巧方便,佛不叫我们执著。如果讲一个名词、一个意思,我们会产生执著,执著就错了。佛是叫我们体会到里面的意思,不要执著言语名相,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意思,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

  世间一般人读经闻法多年,也不能解如来真实义,问题出在那里?出在著相。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就明白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才能受持如来的经教;一著相麻烦就来了,你就把意思错解了,那就不是「愿解如来真实义」,而是「错解如来真实义」,就是解错了。这一点很难很难,所谓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听而无听,无听而听,才能够契入妙法,法才妙!我们有说、有听,这个法就不妙,妙在哪里?不妙了,这就是一定要懂得离言说相。《金刚经》上也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就是不执著,不是说法都不要,你就错了,就错会意思。一切法都存在,决定不能够执著,离相是离执著的相,不是离外面境界相,离执著的相,这就对了。所以说是「诸法之所依」。

  『一切众生迷悟本』,「本」是根本,凡夫迷了,迷什么?迷了法界,迷了自性;诸佛菩萨悟了,悟什么?也还是悟自性,还是悟法界;自性法界上没有迷悟,迷悟在人。『一切诸佛所证穷』,「穷」是到极处,达到究竟圆满,他证的就是这个。一切『诸菩萨行』也从这个地方生。诸菩萨行在《华严》里面所讲的纲领,就是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通常我们讲六度,《华严》讲十度),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是以这两位菩萨二十个纲领,代表法身大士之所修行,也就是法身大士他们的生活准则。『初成顿说』,《华严经》是世尊表演给我们看,初成佛道就把法界圆圆满满给我们宣说出来。『不同余经』,这跟其他经不一样,它是佛法的根本法轮,是世尊成佛圆顿之说。这是说明清凉注疏,为什么一开端就给我们叙说法界,道理在此地。下面说:

  【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这四句偈是清凉大师所写的,与经义完全相应,可以做为我们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法性是空寂的,我们如果在这一生当中,要想真正得到高等的成就,你就要懂得这个原理。法性就是真心,心是空的,心是寂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跟我们说:「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是空寂。我们现在麻烦的,就是心里面东西太多了,它本来是空的,我们现在不空,妄想、分别、执著,牵肠挂肚的事情无量无边,这怎么得了?你的心坏了。心要是正常的,心里头是空寂的。空是什么都没有,寂是寂静,不但什么都没有,而且它是不动的,清净寂灭这是真心的样子,诸佛菩萨用的就是这个心。

  我们今天用的是妄心,妄心就是用分别、用执著,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事情麻烦!「出现品」里面佛说得非常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就说明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成佛。你为什么会变成众生?就是因为你有妄想、执著,这就坏了。原本法界是一真,这是事实真相,一真法界!为什么会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就是因为有妄想、执著,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

  六道轮回怎么产生的?六道轮回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三个统统都有。六道以外的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法界从那里来?这是从妄想、分别里头来的,没有执著。所以,没有执著就没有六道,虽没有执著,他还有分别,所以把一真法界变成四圣法界,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它是这么来的。如果他的分别也断掉,也没有了,十法界就没有了,四圣法界没有了,变成什么样子?叫一真法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性,这就到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里面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位菩萨?为什么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怎么回事情?妄想没断。妄想是什么?妄想是无明。妄想断尽了,这四十一个位次没有了,所以叫圆满成佛。但是诸位要晓得,只要把分别、执著断掉就不错了,你就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这四十一个位次是非常微细,如果不是佛说,我们不知道,我们哪里会晓得有四十一个位次,不知道!诸位要细读《华严》,你就明白了。所以妄想、分别、执著是大麻烦,我们要想脱离六道轮回,什么都不能执著。你分别、执著的念头愈淡薄,你的智慧就愈高,你的烦恼就愈少。我们今天修行修什么?就是去这个东西而已,除此之外没东西好去的。

  这里面最粗、最显著的,贪瞋痴慢。现在我们观察这个世间,这个世间几乎每个地区,细细去观察这种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一年比一年严重,没有看到它轻。我常常在各个地区走动,我了解得比较深刻,看到实在非常可怕,这个烦恼不是天天在减少,是天天在增长;天天在增长,后面来的果报就是大灾难。烦恼是因,后面有果报,这就太可怕了。

  不学佛的人,对佛法没有深刻体验的人,他不太清楚。学佛稍稍深入一点的人,能够晓得佛讲的话是真的,依报随著正报转;这是事实真相,也就是环境是随著人心在转。今天大家都晓得环境不好,整个地球生态环境被破坏,到处都喊著要环保,环保能有效吗?天天贪瞋痴慢在增长,我看这个环保怎么做,也产生不了效果。真正要讲求环保,要从心地上下工夫,一定要断贪瞋痴。纵然不能断,要减轻,我们的环保工作才能做得好,我们生活的品质才有救。如果不在心地上下工夫,那就太难太难,这是我们一定要警觉到的。

  下面这一句告诉我们,『无取亦无见』,为什么「无取亦无见」?因为一切诸法了不可得,《金刚经》上跟我们讲: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意思是讲能得的不可得。又给我们讲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是因缘所生,缘生之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是说你所得的不可得。你看看能得的心不可得,所得的物不可得,能、所都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不可得里头,你在打妄想,以为你得到了,这是自己欺骗自己,这是重大的错误。所以了解事实真相,一个人他怎么样?随缘度日,得大自在。於一切法里头无取,你无取就无舍,这个无取无舍就是没有得失的念头;没有得失的执著,没有得失的分别。

  「见」是什么?要用现在话来讲是「意见」。没有意见,也可以说没有成见。没有成见、没有意见,你的心是清净的,你的心永远是觉悟的。「我以为怎样,我的看法怎样」,你们想想看,头一个念头,「我」,「我」就是个错误,哪来的「我」!我的看法、我的想法,错了!佛没有看法、没有想法,菩萨也没有看法,也没有他自己的想法;菩萨说法随心应量,没有自己的成见。一有成见就错了,这里教给我们「无取亦无见」,这是真修行。『性空即是佛』,佛即是觉,佛就是智,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现前。『不可得思量』,不能落在思量里面,思量是什么?思量是意识,正是永嘉大师的话,「分别亦非意。」这是真正的高明,不落在意识里头。正是所谓不可思议;不可思你去思,不可议你去议,那就错了。佛菩萨为这些众生讲经说法,不可思他要表演思,不可议他要表演议,这是随缘不是攀缘,不是他真正有所思、有所议;真正他要有所思、有所议,他就落在意识里,就跟凡夫没有两样。

  所以他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不落在意识里头,也就是不落在分别、执著里面。我们晓得分别是第六意识,执著是第七识,不用分别、不用执著就是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意识为平等性智,相宗讲的「转识成智」。我们修学就要做这个工夫,怎样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转识成智。《华严》也是相宗六经之一。希望我们能从这些地方细心去体会,了解清凉大师苦口婆心的教诲。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一次因为配合电视台的广播,所以每讲二十八分钟,休息两分钟,好像初次我们还不太习惯,希望慢慢的让他习惯,不像以前两个小时是一气呵成,连续下去的,慢慢习惯就好。我们利益自己,也想到利益广大的群众。现在我们此地讲经的录音带会立刻送到美国、台湾。美国有三个电视台,每一天有一小时的广播,全美跟加拿大都可以收得到。所以我们这里人虽然不多,从电视上广播出去,效果就很大。在台湾电视台就更多,全台湾都能够收得到,大概每天就有三、四个小时。所以弘法利生的工作将来一定是走向电视,走向卫星,走向电脑的国际网路。好,今天就讲到此地,我们念佛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