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妙住比丘章 (第九集) 1997/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5-0009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面,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
【不舍菩提心戒】
这是第六句。佛在大经里面,告诉我们,离开菩提心,修学一切佛法,皆是魔业。由此可知,佛与魔的差别,一个是有菩提心,一个是没有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学者的基础,我们在经论上读到,声闻、缘觉没有发菩提心,所以不能称他作菩萨。那么声闻、缘觉实在说,他们的智慧、定功、能力,比我们六道里面的众生殊胜太多了。六道里面,我们人道的智慧能力谈不上什么,可是你想想,欲界天、色界天、大梵天王,他们的智慧、福德,实在讲是非常殊胜,那要比声闻、缘觉差太多。这个我们在《无量寿经》上,佛给我们作一个简单的比较,也能够体会得到。由此可知,菩提心非常重要。
什么是菩提心?怎么样才能发菩提心?发了之后,还不能把它忘掉,忘掉,你就舍弃掉了,菩提心决定不能忘失,它是大乘人修行的依靠。以菩提心修行,这才能够成菩萨、成佛。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三心」,菩提心三心。心只有一个,只有一心,那里来的三心呢?诸位要晓得,经论里面讲的三心,实在讲就是一心,一心为什么说三心呢?这里面有体、有用。菩提心的体是什么呢?体就是真性,真如本性,也就是真心。《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直心」,直的定义是什么?怎样才算是直心,我们很难把它辨别清楚。而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跟我们讲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我们将经跟论合起来看,就容易明白的多。
直心不好懂,它的标准在那里,我们很难抓住。至诚心比较好懂,真诚到极处就是至诚。诚就是决没有欺骗自己的心,不欺骗一切众生,这就是诚心;不自欺,不欺人,叫做诚心。是不是真心呢?还不是!什么叫真心呢?真心里头没有一个妄念,有一个妄念,你的心就不真了,就变成妄心了。由此可知,难!诚,世间圣人努力去做,也许能做到几分;真,就做不到了,真心就做不到。
《华严经》上跟我们说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三样东西断得干干净净,真心就显露了。真心确确实实是有,我们现在起心动念,六根的作用,都是心性起作用,可见得这个心没有失掉,是在起作用。虽然起作用,因为它迷了,迷了的时候,起的作用就不殊胜,变现出来的色相不善。六根观察六尘境界也迷惑,没有把事实真相看出来。这是什么呢?我们真心里面带了妄,带了妄就变成妄心,真心里面带著妄想、分别、执著。
大经上跟我们说,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现的是真心,产生了变化,这是妄心,识就是妄心。真心有了妄想、分别、执著,就变成八识,八识是妄心,八识起作用,就是五十一个心所,开头妄就一直虚妄到底,妄心才造罪业,造罪业才受果报。佛给我们讲的,这一切万法随众生心变现出来的,这就是给我们说明了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心随境转是妄心,妄心会随境转,真心不随境转,真心能转境界。《楞严经》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的心在境界上,能做得了主了,那跟佛就没有两样,佛在境界上可以做得了主。
因为有执著,就变现出六道轮回;因为有分别,这才有十法界。因为妄想没有断干净,所以一真法界里面,还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还有这种差别。但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大大的不一样,十法界里面的差别非常明显,一真法界里面的差别不明显。为什么不明显呢?因为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我们讲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回向菩萨,他们这些菩萨都没有执著、都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你表面上看是平等的,各个人清净平等,但是确确实实有差别。这个差别只有佛知道,地位比他高的人晓得,同一个阶层,底下阶层决定不知道,这就是他对境界能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四句话是菩萨修行的总纲领。
因此,我们发心学佛,你要问从那里学起,从发菩提心学起,这是大乘佛法。你要不从发菩提心学起,你就是小乘人,你决定不是大乘。所以,你一定要用真心对自己、对一切众生,一定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你用妄心,你决定是魔弟子,你不是佛弟子,你不是在度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你起心动念是陷害一切众生,那个造的罪业太深太深了。诸位要细阅经论,你自然就明了了。
第二—深心,什么叫深心?古大德给深心作了一个简单的注解,叫好善好德,这个话我们听起来容易懂,好善好德。善跟德深广无尽,那就是深的意思,不是小善小德,也不是我们讲的大善大德,大善大德还不行;究竟圆满的善,究竟圆满的德,那就深了,所以叫深心。究竟圆满的善跟德,是什么样的地位才具足呢?一定是如来果地上,这个如来不是分证如来,究竟佛果上的善德,才叫做深。这个深心是自受用,不是他受用;换一句话说,你自己的享受。我初接触佛法,方东美先生给我介绍,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最高的享受是自己,这个就是好善好德。对人、对事、对物,叫他受用,你用什么样的心对待别人,对人、对事、对物慈悲,大悲心。在《观经》里面称为回向发愿心。
你看看一个觉悟的人,他所修积的功德,绝不自己去享受。他有智慧,他有能力,他用他的智慧、能力,帮助社会,帮助大众,不是自受用。他有财富,这个财富也为社会大众造福,也不为自己享受。真正觉悟的人,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出家人如此,在家人也如此。所以我们从历史上去看,出家人另当别论,我们看在家人,历史上许许多多人物,都是虔诚的佛教徒,范仲淹是佛教徒,他是现在苏州那一带人,苏州乡下范先生的坟墓还在。他是清寒出身,生活非常清苦,小时候念书在寺庙里面念书,你看《传记》里面记载,没有东西吃,每天小锅煮一锅粥煮得很浓,把它切成四块,一餐吃一块,过这样的日子。
人有志气、有智慧,曾经在寺院里面,发现不知道是什么人,埋在地下的黄金数量很大,被他发现。在一般讲,他发了大财了,他可以改善他的生活了,可是人家不是这样做法,把它再埋起来,也不告诉人,没人知道。他的存心,我们也从《传记》上看到,范先生有一次跟这些朋友们一起去算命,找算命先生算命。他就问算命先生,他说你给我算算命,我将来能不能作宰相。看命先生就笑他:「你这个穷秀才,口气未免太大了,妄想作宰相!」他马上就改了口气,他说:「那你给我算算看,我可不可以作个大夫、作个医生?」算命的一看,这个人奇怪,从宰相怎么一下掉到医生?他说:「你是什么意思?」他就讲:「唯有宰相跟医生才能救人。」这个算命的佩服他,他说:「你是真正的宰相!」你看,从小存心救众生、救社会,没想到自己,这个心—菩提心!不是凡人的心。念念是念社会、念众生,要帮助那些苦难的人,他一生真做到。
以后果然出将入相,离开朝廷,带兵是大将军、元帅;回到朝廷来是宰相,作这么大的官,真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俸禄很厚,家里面的生活还是过穷秀才的生活。他把这些俸禄,他决定不会贪污,拿这么多俸禄做什么用?他养了三百多家,他这一族里面,清寒贫穷的他统统照顾,吃的、穿的大家都一样,这个真正了不起!所以善因必定有善果,他五个儿子,五个儿子都出人头地,其中有两位作到他这个官,作到宰相。有一位作到御史大夫,要用现在官制来讲,他儿子当中有两个作过行政院长,有一个作过监察院长,作这么大的官。
老头子死的时候,没有钱买棺材。你们想想看,一家清廉,受人尊敬。他办学校替国家培养人才,看到优秀的儿童、年轻人,家里生活困难,没有办法念书,他把他找来教他,一切为国家、为社会。官作大了,好事做多了,从前庙里,庙年久失修,几十年了。庙里面的法师,就向他老人家化缘,希望他帮帮忙修修庙,他也很慷慨,一笔写下来黄金几万两,果然是宰相,了不起,这么大的手笔!写完之后没有钱,就问他黄金在那里?他就告诉他,你们寺庙里,那棵树底下埋的有黄金,几十年前他在那里发现,有这么多,你们拿去修庙去。这才恍然大悟!佛教徒不舍菩提心戒,这是在家人。
晚近这些在家人,你们大家晓得江味农居士、周止庵居士,在台湾的李炳南老居士,这最近的了。你们到台中李老居士纪念馆里面去看看,你看看他的遗物,他穿的内衣、汗衫都是补过的。你看看他穿的袜子,袜子上底都补了好几次,在家居士!他的收入也相当丰富,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官阶是简任一级,他又是中兴大学的教授、中国医学院的教授,兼了一些职务。学生们也常常送供养给他,一丝毫都没有受用,一生过他清苦的日子。他一天吃一餐,那一餐饭连锅带碗,就是一个带把的瓢,锅也是它,碗也是它,省的洗碗,省事!过那么样简单的生活过了一辈子,活到九十七岁,不舍菩提心戒,他做到了。
人家看到这个生活太苦了,他乐在其中,他自己没有觉得苦,你们觉得苦,他不觉得苦,他觉得乐。他以他的智慧、才艺、体力,甚至於他工作所得这些报酬、财力,全部都用在佛法上,做弘法利生、培养人才的事业。在家人啊!我们出家人看到那种生活方式,都感到惭愧,人家能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这叫深心、大悲心,以大慈大悲对待一切众生,真正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李老居士一生修学的成就,我们有目共睹,往生瑞相的殊胜,在台湾没有人能够超过他。预知时至,他是一年前就预知,这么早预知时至,我们还很少听说。一般人预知时至,早的大概是两、三个月,通常一般是一、两个星期,这是我们常见的,常常听到的,一年很少听说。他是一年前就透消息了,在讲经的时候告诉大众,我讲经再讲一年就不讲了。是一年还是两年,我记不得了。台中的同修跑到我这里来问我,老师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我就告诉大家,我说他要往生了,这是他预知时至。果然没错,如他所说的。
所以我们修学大乘,即使是念佛带业往生,也不能舍菩提心。你要舍菩提心,你的佛号念得再好,古人讲的,你念到如铜墙铁壁,风吹不透,雨打不湿,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呢?没有菩提心。你看看《无量寿经》上,三辈往生里面,告诉我们什么条件呢?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没有发菩提心,只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只做了一半,那一半没有不行!由此可知,发菩提心的重要了。
我们将修行的要领,节录成十个项目。我今天看到,好像有人把它作了一个对联,在这个地方跟大家结缘。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三种菩提心。真诚是菩提心之体,清净、平等—深心,正觉对自己就是深心,对众生就是慈悲心,后面有个慈悲。你要不晓得菩提心怎么个修法,那么我写成五条,比较上清楚一点,给大家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怎么做法呢?也就是菩萨的生活,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菩萨生活!方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什么叫看破呢?看破是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解事实真相就看破了。放下是心里面决定不会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统统放下了。
日常生活当中,你才真正得自在,你过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与社会大众相处一切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但恶业不造了,善业也不造了,你才真清净。善业不造,是不是什么事情不做了呢?不是,依旧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不执著断恶,修善也不执著修善,《般若经》所说的三轮体空,这才是真正的放下。所以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是在你念头里面放下,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正觉。所以看破、放下这四个字,不能误会。不能以为放下,什么事情都不做了,那你就错了,完全错了。你要是什么事都不做,你堕落在无明里头,依旧是解决不了问题,无始劫来你所造的那个业障,纵然你有定功伏住它,并没有断根,那一天你那个定失掉了,伏不住了,烦恼又起现行,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这个不是解决问题的,我们一定要明白。
最后,念佛要紧。念佛前面讲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用这样的心念佛,用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种态度来念佛,决定往生。你看看跟三辈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想想看,相不相应?相应决定往生,不但往生,品位一定还很高,为什么呢?真正做到,果然做到,那是上品上生的条件,不在中下品。
下面这一句第七句:
【不堕二乘地戒】
二乘是声闻、缘觉,我们常讲的阿罗汉、辟支佛。佛在此地用一个字用得好—不堕。堕是堕落,为什么会堕落呢?菩提心失掉了,就堕落到二乘。佛经里头有一个故事,讲的是舍利弗,舍利弗是个阿罗汉。当然这个故事是给我们一个启示。小乘阿罗汉,世尊讲大乘经的时候,常常喝斥他、责备他们。舍利弗发了一个大心,我要修大乘,发菩提心,学大乘菩萨。大乘菩萨舍己为人。他乞食,在路上遇到一个人,在路旁边哭哭啼啼,他就问他:「你哭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家人有病,药是有了,没有药引子,找不到药引子,所以在这里伤心哭啊!他说你要什么样的药引子?他说我要阿罗汉的眼睛作药引,才能治病。舍利弗一听,今天碰到自己发了心了,他说行,我就是阿罗汉,你要眼睛,好!我就挖一个眼睛给你作药引,我来行菩萨道,眼睛挖给他了。挖给他,这个人一看,他说你搞错了,我要右眼,你挖的是左眼。舍利弗一听,你为什么不早说,再行菩萨道好吧!再把这个眼挖给他吧!挖了之后,也看不见了,但是他能听得到声音,这个人把两个眼睛拿在手上闻了一闻,这摇摇头,不好!就把它丢掉了。舍利弗看到这个样子,大乘难,太难了,算了,我还是去当小乘去吧!大乘法真的是难!不是容易。
所以你看看二乘人一发心,遇到这些逆缘,又退到二乘地了。佛在此地教导我们,决定不堕落二乘地,所以释迦牟尼佛能够舍身喂虎,看到老虎没有东西吃,饿得很可怜,舍身喂虎、割肉喂鹰。我们能不能做到?你做不到,你就不是菩萨了,真正能够舍己救人,你还会动念头去害人吗?这不可能的事情。看到别人的盛事、好事,就是自己的盛事,欢喜都来不及!普贤菩萨教给我们随喜功德,我们看到别人好事欢喜,不但欢喜,还要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他;没有力量去帮助,也要欢喜赞叹,这叫随喜功德。他有多大功德,我随喜的这个人,功德跟他一样大。这一桩事,佛在经论上讲得很多很多。
如果你要毁谤、障碍,那你造的这个罪业不可思议,这个罪业就随著那个人,成就功德大小来结罪。如果这个人所做的功德、所做的事业,能够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世界,你用障缘把他障住了,罪不是对他一个人说的;得罪一个人,实在讲罪很小;你把一切众生的善福,都给它障断了。所以那个罪,为什么堕阿鼻地狱堕那么久,普通人怎么想也想不通,世间法律也没有这个道理,这怎么判的?像《发起菩萨志乐经》,你们都念过,我现在抽出时间来看这个讲稿、讲记,我看完之后,有一些地方需要修正的,明年可以出书。
照一般讲,这种毁谤、障碍的罪不大,只是两个出家人在讲经,这个人心里起了嫉妒去破坏,怎么破坏呢?说这个出家人他会讲经,但是他没有德行,他破戒,跟听众宣扬。听众听了他的话,对於法师恭敬心失掉了,以后就不来听经了,把他弘法利生的事业破坏掉了。破坏很容易,所以这个破坏,不是破坏法师这一个人,是把所有这些听众,他们闻法机缘、法身慧命给断掉了,这个罪重。所以结罪的时候,地狱里面以人间的时间来算,一千八百万年,堕地狱;而且他在地狱里面所感受的无量劫,不一样!地狱里面不只是度日如年,时间不是真实的,时间实在讲是一个相对的错觉,说不上什么长短。
你们看中国笔记里面的黄粱梦,作一个梦的时间几分钟,而他在梦中过了一辈子了,过了几十年了;梦中几十年,我们这个世间几分钟。世间一千八百万年,地狱里头已经是无量劫了。他在那里面受罪,感觉到的那个时间,是无量劫那么长。所以时分不是真实的,他有这种感受,所以人何必要造这样的罪业?这个是我们学佛的人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不能破坏人家的好事,世间的好事都不能破坏,何况是佛法里面的盛事!得罪三宝,得罪一切众生,佛不能救。为什么世尊劝勉菩萨不要堕二乘,二乘利益众生的心退失了,遭遇到困难,遭遇到打击了,遭遇到挫折了,我们发这样的心,完全没有为自己,全心全力的奉献,还要遭这么多挫折,还要受这么多磨难,心里不服,心里难过,往往退转。退转实在讲太多太多了,一百个学大乘,恐怕有九十九个退转,禁不起这种考验。
为什么还遇到这些障难?其实这桩事情,释迦牟尼佛已经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了。你们看看《大藏经》里面,《释迦谱》、《释迦方志》,要用现在的话,就是释迦牟尼佛传记,你去看看,他一生修行遭的魔难,弘法障碍不少,外有九十六种外道,里面有六群比丘,他没有退转,他还是继续努力做他弘法利生的事业。这就是表演给我们看,魔难、挫折不怕,就是害了生命也不怕。被人害死了,害死了,好!神识生天,你离开这个境界,你所得的境界,比这个不晓得殊胜多少,绝对不是个坏事情;而陷害、毁谤的人必定堕地狱。
所以你晓得,觉悟人不贪生不怕死,随时随地都可以离开这个世间,去转换另外一个境界,心地清净光明慈悲,你的境界会愈转愈殊胜。所以念佛就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教我们转变境界,无比的殊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净宗经典里面,讲过多次了,心要同阿弥陀佛的心,愿要同阿弥陀佛的愿,言语要同阿弥陀佛的言语,行为要同阿弥陀佛的行为,真正做到心愿言行,都跟阿弥陀佛一样,你决定上上品往生。口念佛,心想往生,可是心里所想的、所作所为的,与阿弥陀佛完全相违背,这个决定不能往生。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这个不堕二乘,意思就是不退转,任何境缘再恶劣,也不会退转到二乘,坚定信心,勇猛精进。
第八句:
【常以佛法为所缘戒】
『常』是恒常,永远不中断。六道凡夫四圣法界,乃至一真法界里面的法身大士,不能离开缘!世、出世间法都是从缘而生的,所以佛法讲缘生法,我们应当以什么为缘呢?要以佛法为缘,佛法就是经论,一切经论佛教给我们,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这是佛教给我们,做一个最佳的选择。什么叫了义经?这一生决定帮助我成佛、成菩萨,这个经是了义经;如果不能帮助我作佛、作菩萨,这个就不算是了义。《华严》了义经,《法华》也是了义经,《楞严》、《金刚般若》都是了义经。但是要是对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业障,我们修学这些法门,一生当中真的做不到。
你看看此地讲的二十种戒,我们能做到吗?说实实在在的话,一条都做不到,那你怎么能成就?所以在千经万论当中,我们才恍然大悟,唯有念佛带业往生,我们这一生才能真正成就。今天对我们来讲,什么经是了义?《无量寿经》是了义,《阿弥陀经》是了义,一定要认真努力的依教奉行。《无量寿经》里面,教我们断恶修善,实在讲,内容没有这么深,没有这么广,它是给我们订的最低标准。那不能再低了,低过这个标准,就不能往生了。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低的标准,标准在那里?《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我们现在把它选出来当作晚课来念。每一天晚课,你把这一段经文念一遍,对对自己的心行,我今天这一天经上讲的这些,我做到了没有?经上教我们不许做的,我是不是依教奉行?经上教给我们一定要做的,我是不是认真在精进?你能够展开经文,对照今天一天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以真诚心来悔过自新,明天再不造了,这叫真忏悔,这叫真修行,你念佛往生才有指望。所以这一段经文,是我们往生西方净土最低的标准,万万不能够疏忽。你要是轻视它,疏忽大意了,你这一生念佛,只能种一个善因,这一生往生靠不住,要想在这一生真正往生,一定要做到。
所以《无量寿经》,劝同修们要熟读,为什么要熟读,道理在此地。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之处,我想说一句话,你立刻就要想到,佛在经上怎么讲,我这一句话该说不该说,我这桩事情该做不该做,你有个标准在,这才叫学佛,这个才叫常以佛法为所缘。我们今天所缘的一切经太多了,只缘《无量寿经》。如果大家喜欢《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要解》好,《阿弥陀经》文字好像很浅显,其实里面所说的义理,比《无量寿经》深得多,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看看莲池大师给《阿弥陀经》做了一个注解,我们曾经讲过,《弥陀经疏钞》,你看那个份量多少?超过《无量寿经》太多太多了。我们在这个道场,图书馆刚刚成立的时候,讲过一次,那是我讲《疏钞》的第二遍。第一遍,我记得是在莲友念佛团讲的,那个时候我们自己没有道场。这个道场建立之后,讲过一遍,总共讲了三百三十五次。我们《无量寿经》只讲了一百零七次,《弥陀经疏钞》讲了三百三十五次,如果要是把它写成文字,像现在《无量寿经讲记》精装四册,《弥陀经》的讲记大概十几册,不简单!所以诸位要是以《弥陀经》为所缘,我劝大家采取《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的要解,非常好!真正是简单扼要,以莲池大师的《疏钞》作辅助,以这个为所缘,你就决定不错了。
我们修行往往觉得修行没有依靠,总想找一个人来依靠,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你看四依法里头第一句,佛就教给我们依法不依人,讲的这么明白、这么透彻,佛不在世了,唯一的依靠是什么?经典!你在这一切经典里,选择一部经典,作你一生的依靠,恒常不间断的,作为自己修学之所缘,就是修学的依据。时时刻刻不能离开,自然就有成就,所谓是一门深入;入进去之后,心开意解,你才真正得到法喜。
现在有一些学人,为什么依靠经典,他毫无收获,他要去依靠一个法师?法师是人,说老实话,自身难保,怎么能保得了你?没这个道理,错了。那么佛经为什么得不到法喜呢?得不到受用呢?是你对它理解不够透彻,你的修行工夫不得力,也就是说,你没有照经典所说的去做,没去做。我们讲个最简单的例子,《无量寿经》讲到最高的原则,叫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我们做到没有?真正做到了,决定不会说人家的长短;真正做到了,永远不会说人家的过失,你才做得到。你要晓得,你随随便便说人家过失,不但自己业障很重,人家晓得了,你跟人家结了冤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非常可怕,你不怕人报复你吗?
历史上这类事情太多太多了,严重的家破人亡,追溯其原因—说话不谨慎,有意无意的得罪人。佛在戒经上有比喻,「斧在口中」,舌头,佛比喻是一把斧头,斧头是你惹杀身之祸。真正是爱护的人,父母对儿女,老师对学生,有意无意要教戒,他错了的时候,怎么教训呢?不能当第三个人面前,为什么呢?他有自尊心,你当著人家面说他的过失,你说这个多难堪!父子也不行,师生也不行,如何规过劝善?把房门关起来,没有人,诉说他的过失,真正爱护他,绝不会让第三个人听见。教训你,说了你的过失之后,他也不会去告诉另外一个人。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好像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我们在台中求学,李老师教我们这批学生就是这样,就是这个办法。学生犯了过,叫到房间里,门关起来教训。他给我们讲得很清楚,给我们讲《礼记》,历史上多少的灾难,都是言语不谨慎惹来的祸患,所以佛把这一条列在第一。
「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是修行的总纲领。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教戒学生,这是三个总纲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以这个为总纲领。我们要细心体会,要认真的学习。讲经说法说到这些地方了,经文上有的,那不能不说,说的时候怎么样?点到为止,也不能伤人的心,所以这个说话好难好难!如果真的把事相揭出来,就会得罪许许多多的人,而所说的真的是好话,真的是事实,事实好话也不行,也要有分寸,也要有节制。这就是讲的,我们所缘的佛法,要深解义趣,要依教奉行,你才能得到法喜。真正的快乐从佛法当中得到的,决定不是世间五欲六尘之乐可比,也不是欲界天、色界天之乐可比,都比不上!真正得到法喜了,你这个佛法每一天读诵、依教修行欲罢不能,什么样的力量也障碍不了你,你真得受用了。
第九句:
【心常忆念一切智戒】
这个不是普通戒,就是教我们心里头常常忆念一切智。一切智是什么呢?《般若经》上讲的无所得,《大乘经》上常讲的万法皆空,万法皆空是一切智。佛陀这一个名词里面,含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智,一个是觉。过去我们曾经讲过《佛学概要十四讲》,第一讲就是「先明佛意」,给你说明佛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就给你说了两个—智、觉。智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有三种智。觉也有三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这个字里头,含著有这些意思在。
那么这个地方,为什么不说一切种智,只说了个一切智?诸位要晓得,佛经上文字的方便,三种智只要说一种,必定包含另外两种,这个三种智如鼎之三足,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换句话说,菩萨学佛,心里头常常念什么?常常念一切智,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常念著我们求的是什么?我们所求的—究竟圆满,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想求这个。要用什么方法,你才真正彻底明了呢?你要开智慧,你有一切智了,宇宙人生真相的本体,你就明了。你有道种智,十法界依正庄严现象的事实,你就明白了。你有一切种智,一切万象的体相所起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你就全都明白了。没有智,你怎么会明了?有智慧才明了。
所以学佛人所求的是什么呢?所求的是智慧。智慧要怎么求得呢?一定要定。所以这个智慧诸位要晓得,不是天天读经、天天研教,你就开智慧,没有这个道理。慧是从定生的。定就是净宗讲的清净心、平等心,心地清净平等,清净平等心起作用,就是真实的智慧,就是此地讲的一切智。所以修定是手段,持戒也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的目的是求智慧。所以你心里头要常念,我学佛要学跟如来一样的智慧,我的目标定在这个地方。果然把目标定在这个地方,换句话说,凡是障碍你成就智慧的,你一定会舍弃、会远离。那些东西障碍你呢?妄想障碍你,分别、执著障碍你,贪瞋痴慢障碍你,恶业障碍你,你晓得这么多障碍的东西,你才会把它远离,才会把它舍掉。所有一切障碍都远离了,你的菩提道就一帆风顺了;菩提道就是开智慧的道路,就一帆风顺,没有障碍,你的智慧才能开得起来,你才能真正得到。
第十句:
【所发志乐等虚空戒】
『志』是志愿,世间人叫志愿,在佛法里面叫誓愿,叫四弘誓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观音菩萨十二大愿,都是这个志的意思。『乐』是爱好,你所发的志乐『等虚空戒』。等虚空有两个意思,我们在此地简单的说说,一个是你的志愿广大无边,像虚空一样;另外一个意思—不著相。所以虽然有广大的志愿,不碍清净心,不碍平等性,这才是真实的志愿。如果发的这个志愿,清净心没有了,平等心没有了,像世间人一样,天天向这个目标去努力、去工作,希望在这个志愿工作里面得到满足。世间人的满足,不外乎精神与物质,他要想得到,那都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不可得,一切法都不可得,连自己的身体都不可得,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发的志乐一定要等虚空。「戒」就是法则,遵守这个法则,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为一切众生尽心尽力去服务,自己心地清净无染,真的是一尘不染。
今天我们讲的这几句,诸位翻开清凉大师的注解,从第六句看起。第六句是「不舍菩提心戒」,这一条在此地是排列在第六,在十回向二十梵行里面,它排列的顺序是第十六:
【安住梵行。心诣理故。】
与真理相应!
第七:「不堕二乘戒」,就是第十五:
【无灭梵行。顺理而行,则常不灭。不同二乘起心持戒,有灭尽故。】
所以大乘跟小乘有很大的差别。
第八、「常以佛法为所缘戒」,就是第十四:
【无诤梵行。事理具足,无非佛法。何所诤哉。则常缘矣。】
心一定要住在佛法上,我前面奉劝诸位,选择一部经,或者是一部论,心安住在这个地方,然后明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没有争论!人家要争论,我们合掌令欢喜,这是惠能大师教给我们的。不同的见解,不同的一些争论,引起的争论,我们自己量量力,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辩才争不过他,就合掌阿弥陀佛。他怎么说就阿弥陀佛,一直阿弥陀佛念到底,就没事了,不跟人争论。
第九、「心常忆念一切智戒」,这在前面它排列在第七。
【诸佛所赞梵行。称理持戒,动契圣心。是缘佛智。佛何不赞。】
我们修学要以求得圆满智慧为目的,这个就对了。持戒清净不是目的,三昧成就也不是目的,一定要开智慧,智慧要达到圆满,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
【十所发志乐等虚空戒,即第九无所得梵行。不得能所,自在持故。】
这一句与《般若经》完全相应,般若是智慧,是我们自性里面本具的智慧,一定要以清净平等觉才能够修得;离开清净平等觉,自性般若智慧虽然有,也不能现前,也不起作用。妙住所依,圆满的戒法;圆满的戒法,就是世尊在四十九年全部的教诲,我们在这段经文里面看到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总共讲了十条,后面还有十条,明天我们继续再研究。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面,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
【不舍菩提心戒】
这是第六句。佛在大经里面,告诉我们,离开菩提心,修学一切佛法,皆是魔业。由此可知,佛与魔的差别,一个是有菩提心,一个是没有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学者的基础,我们在经论上读到,声闻、缘觉没有发菩提心,所以不能称他作菩萨。那么声闻、缘觉实在说,他们的智慧、定功、能力,比我们六道里面的众生殊胜太多了。六道里面,我们人道的智慧能力谈不上什么,可是你想想,欲界天、色界天、大梵天王,他们的智慧、福德,实在讲是非常殊胜,那要比声闻、缘觉差太多。这个我们在《无量寿经》上,佛给我们作一个简单的比较,也能够体会得到。由此可知,菩提心非常重要。
什么是菩提心?怎么样才能发菩提心?发了之后,还不能把它忘掉,忘掉,你就舍弃掉了,菩提心决定不能忘失,它是大乘人修行的依靠。以菩提心修行,这才能够成菩萨、成佛。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三心」,菩提心三心。心只有一个,只有一心,那里来的三心呢?诸位要晓得,经论里面讲的三心,实在讲就是一心,一心为什么说三心呢?这里面有体、有用。菩提心的体是什么呢?体就是真性,真如本性,也就是真心。《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直心」,直的定义是什么?怎样才算是直心,我们很难把它辨别清楚。而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跟我们讲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我们将经跟论合起来看,就容易明白的多。
直心不好懂,它的标准在那里,我们很难抓住。至诚心比较好懂,真诚到极处就是至诚。诚就是决没有欺骗自己的心,不欺骗一切众生,这就是诚心;不自欺,不欺人,叫做诚心。是不是真心呢?还不是!什么叫真心呢?真心里头没有一个妄念,有一个妄念,你的心就不真了,就变成妄心了。由此可知,难!诚,世间圣人努力去做,也许能做到几分;真,就做不到了,真心就做不到。
《华严经》上跟我们说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三样东西断得干干净净,真心就显露了。真心确确实实是有,我们现在起心动念,六根的作用,都是心性起作用,可见得这个心没有失掉,是在起作用。虽然起作用,因为它迷了,迷了的时候,起的作用就不殊胜,变现出来的色相不善。六根观察六尘境界也迷惑,没有把事实真相看出来。这是什么呢?我们真心里面带了妄,带了妄就变成妄心,真心里面带著妄想、分别、执著。
大经上跟我们说,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现的是真心,产生了变化,这是妄心,识就是妄心。真心有了妄想、分别、执著,就变成八识,八识是妄心,八识起作用,就是五十一个心所,开头妄就一直虚妄到底,妄心才造罪业,造罪业才受果报。佛给我们讲的,这一切万法随众生心变现出来的,这就是给我们说明了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心随境转是妄心,妄心会随境转,真心不随境转,真心能转境界。《楞严经》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的心在境界上,能做得了主了,那跟佛就没有两样,佛在境界上可以做得了主。
因为有执著,就变现出六道轮回;因为有分别,这才有十法界。因为妄想没有断干净,所以一真法界里面,还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还有这种差别。但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大大的不一样,十法界里面的差别非常明显,一真法界里面的差别不明显。为什么不明显呢?因为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我们讲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回向菩萨,他们这些菩萨都没有执著、都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你表面上看是平等的,各个人清净平等,但是确确实实有差别。这个差别只有佛知道,地位比他高的人晓得,同一个阶层,底下阶层决定不知道,这就是他对境界能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四句话是菩萨修行的总纲领。
因此,我们发心学佛,你要问从那里学起,从发菩提心学起,这是大乘佛法。你要不从发菩提心学起,你就是小乘人,你决定不是大乘。所以,你一定要用真心对自己、对一切众生,一定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你用妄心,你决定是魔弟子,你不是佛弟子,你不是在度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你起心动念是陷害一切众生,那个造的罪业太深太深了。诸位要细阅经论,你自然就明了了。
第二—深心,什么叫深心?古大德给深心作了一个简单的注解,叫好善好德,这个话我们听起来容易懂,好善好德。善跟德深广无尽,那就是深的意思,不是小善小德,也不是我们讲的大善大德,大善大德还不行;究竟圆满的善,究竟圆满的德,那就深了,所以叫深心。究竟圆满的善跟德,是什么样的地位才具足呢?一定是如来果地上,这个如来不是分证如来,究竟佛果上的善德,才叫做深。这个深心是自受用,不是他受用;换一句话说,你自己的享受。我初接触佛法,方东美先生给我介绍,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最高的享受是自己,这个就是好善好德。对人、对事、对物,叫他受用,你用什么样的心对待别人,对人、对事、对物慈悲,大悲心。在《观经》里面称为回向发愿心。
你看看一个觉悟的人,他所修积的功德,绝不自己去享受。他有智慧,他有能力,他用他的智慧、能力,帮助社会,帮助大众,不是自受用。他有财富,这个财富也为社会大众造福,也不为自己享受。真正觉悟的人,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出家人如此,在家人也如此。所以我们从历史上去看,出家人另当别论,我们看在家人,历史上许许多多人物,都是虔诚的佛教徒,范仲淹是佛教徒,他是现在苏州那一带人,苏州乡下范先生的坟墓还在。他是清寒出身,生活非常清苦,小时候念书在寺庙里面念书,你看《传记》里面记载,没有东西吃,每天小锅煮一锅粥煮得很浓,把它切成四块,一餐吃一块,过这样的日子。
人有志气、有智慧,曾经在寺院里面,发现不知道是什么人,埋在地下的黄金数量很大,被他发现。在一般讲,他发了大财了,他可以改善他的生活了,可是人家不是这样做法,把它再埋起来,也不告诉人,没人知道。他的存心,我们也从《传记》上看到,范先生有一次跟这些朋友们一起去算命,找算命先生算命。他就问算命先生,他说你给我算算命,我将来能不能作宰相。看命先生就笑他:「你这个穷秀才,口气未免太大了,妄想作宰相!」他马上就改了口气,他说:「那你给我算算看,我可不可以作个大夫、作个医生?」算命的一看,这个人奇怪,从宰相怎么一下掉到医生?他说:「你是什么意思?」他就讲:「唯有宰相跟医生才能救人。」这个算命的佩服他,他说:「你是真正的宰相!」你看,从小存心救众生、救社会,没想到自己,这个心—菩提心!不是凡人的心。念念是念社会、念众生,要帮助那些苦难的人,他一生真做到。
以后果然出将入相,离开朝廷,带兵是大将军、元帅;回到朝廷来是宰相,作这么大的官,真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俸禄很厚,家里面的生活还是过穷秀才的生活。他把这些俸禄,他决定不会贪污,拿这么多俸禄做什么用?他养了三百多家,他这一族里面,清寒贫穷的他统统照顾,吃的、穿的大家都一样,这个真正了不起!所以善因必定有善果,他五个儿子,五个儿子都出人头地,其中有两位作到他这个官,作到宰相。有一位作到御史大夫,要用现在官制来讲,他儿子当中有两个作过行政院长,有一个作过监察院长,作这么大的官。
老头子死的时候,没有钱买棺材。你们想想看,一家清廉,受人尊敬。他办学校替国家培养人才,看到优秀的儿童、年轻人,家里生活困难,没有办法念书,他把他找来教他,一切为国家、为社会。官作大了,好事做多了,从前庙里,庙年久失修,几十年了。庙里面的法师,就向他老人家化缘,希望他帮帮忙修修庙,他也很慷慨,一笔写下来黄金几万两,果然是宰相,了不起,这么大的手笔!写完之后没有钱,就问他黄金在那里?他就告诉他,你们寺庙里,那棵树底下埋的有黄金,几十年前他在那里发现,有这么多,你们拿去修庙去。这才恍然大悟!佛教徒不舍菩提心戒,这是在家人。
晚近这些在家人,你们大家晓得江味农居士、周止庵居士,在台湾的李炳南老居士,这最近的了。你们到台中李老居士纪念馆里面去看看,你看看他的遗物,他穿的内衣、汗衫都是补过的。你看看他穿的袜子,袜子上底都补了好几次,在家居士!他的收入也相当丰富,他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官阶是简任一级,他又是中兴大学的教授、中国医学院的教授,兼了一些职务。学生们也常常送供养给他,一丝毫都没有受用,一生过他清苦的日子。他一天吃一餐,那一餐饭连锅带碗,就是一个带把的瓢,锅也是它,碗也是它,省的洗碗,省事!过那么样简单的生活过了一辈子,活到九十七岁,不舍菩提心戒,他做到了。
人家看到这个生活太苦了,他乐在其中,他自己没有觉得苦,你们觉得苦,他不觉得苦,他觉得乐。他以他的智慧、才艺、体力,甚至於他工作所得这些报酬、财力,全部都用在佛法上,做弘法利生、培养人才的事业。在家人啊!我们出家人看到那种生活方式,都感到惭愧,人家能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这叫深心、大悲心,以大慈大悲对待一切众生,真正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李老居士一生修学的成就,我们有目共睹,往生瑞相的殊胜,在台湾没有人能够超过他。预知时至,他是一年前就预知,这么早预知时至,我们还很少听说。一般人预知时至,早的大概是两、三个月,通常一般是一、两个星期,这是我们常见的,常常听到的,一年很少听说。他是一年前就透消息了,在讲经的时候告诉大众,我讲经再讲一年就不讲了。是一年还是两年,我记不得了。台中的同修跑到我这里来问我,老师说这个话是什么意思?我就告诉大家,我说他要往生了,这是他预知时至。果然没错,如他所说的。
所以我们修学大乘,即使是念佛带业往生,也不能舍菩提心。你要舍菩提心,你的佛号念得再好,古人讲的,你念到如铜墙铁壁,风吹不透,雨打不湿,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呢?没有菩提心。你看看《无量寿经》上,三辈往生里面,告诉我们什么条件呢?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没有发菩提心,只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只做了一半,那一半没有不行!由此可知,发菩提心的重要了。
我们将修行的要领,节录成十个项目。我今天看到,好像有人把它作了一个对联,在这个地方跟大家结缘。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三种菩提心。真诚是菩提心之体,清净、平等—深心,正觉对自己就是深心,对众生就是慈悲心,后面有个慈悲。你要不晓得菩提心怎么个修法,那么我写成五条,比较上清楚一点,给大家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怎么做法呢?也就是菩萨的生活,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菩萨生活!方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什么叫看破呢?看破是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解事实真相就看破了。放下是心里面决定不会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统统放下了。
日常生活当中,你才真正得自在,你过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与社会大众相处一切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但恶业不造了,善业也不造了,你才真清净。善业不造,是不是什么事情不做了呢?不是,依旧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不执著断恶,修善也不执著修善,《般若经》所说的三轮体空,这才是真正的放下。所以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是在你念头里面放下,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平等正觉。所以看破、放下这四个字,不能误会。不能以为放下,什么事情都不做了,那你就错了,完全错了。你要是什么事都不做,你堕落在无明里头,依旧是解决不了问题,无始劫来你所造的那个业障,纵然你有定功伏住它,并没有断根,那一天你那个定失掉了,伏不住了,烦恼又起现行,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这个不是解决问题的,我们一定要明白。
最后,念佛要紧。念佛前面讲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用这样的心念佛,用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种态度来念佛,决定往生。你看看跟三辈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想想看,相不相应?相应决定往生,不但往生,品位一定还很高,为什么呢?真正做到,果然做到,那是上品上生的条件,不在中下品。
下面这一句第七句:
【不堕二乘地戒】
二乘是声闻、缘觉,我们常讲的阿罗汉、辟支佛。佛在此地用一个字用得好—不堕。堕是堕落,为什么会堕落呢?菩提心失掉了,就堕落到二乘。佛经里头有一个故事,讲的是舍利弗,舍利弗是个阿罗汉。当然这个故事是给我们一个启示。小乘阿罗汉,世尊讲大乘经的时候,常常喝斥他、责备他们。舍利弗发了一个大心,我要修大乘,发菩提心,学大乘菩萨。大乘菩萨舍己为人。他乞食,在路上遇到一个人,在路旁边哭哭啼啼,他就问他:「你哭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家人有病,药是有了,没有药引子,找不到药引子,所以在这里伤心哭啊!他说你要什么样的药引子?他说我要阿罗汉的眼睛作药引,才能治病。舍利弗一听,今天碰到自己发了心了,他说行,我就是阿罗汉,你要眼睛,好!我就挖一个眼睛给你作药引,我来行菩萨道,眼睛挖给他了。挖给他,这个人一看,他说你搞错了,我要右眼,你挖的是左眼。舍利弗一听,你为什么不早说,再行菩萨道好吧!再把这个眼挖给他吧!挖了之后,也看不见了,但是他能听得到声音,这个人把两个眼睛拿在手上闻了一闻,这摇摇头,不好!就把它丢掉了。舍利弗看到这个样子,大乘难,太难了,算了,我还是去当小乘去吧!大乘法真的是难!不是容易。
所以你看看二乘人一发心,遇到这些逆缘,又退到二乘地了。佛在此地教导我们,决定不堕落二乘地,所以释迦牟尼佛能够舍身喂虎,看到老虎没有东西吃,饿得很可怜,舍身喂虎、割肉喂鹰。我们能不能做到?你做不到,你就不是菩萨了,真正能够舍己救人,你还会动念头去害人吗?这不可能的事情。看到别人的盛事、好事,就是自己的盛事,欢喜都来不及!普贤菩萨教给我们随喜功德,我们看到别人好事欢喜,不但欢喜,还要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他;没有力量去帮助,也要欢喜赞叹,这叫随喜功德。他有多大功德,我随喜的这个人,功德跟他一样大。这一桩事,佛在经论上讲得很多很多。
如果你要毁谤、障碍,那你造的这个罪业不可思议,这个罪业就随著那个人,成就功德大小来结罪。如果这个人所做的功德、所做的事业,能够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世界,你用障缘把他障住了,罪不是对他一个人说的;得罪一个人,实在讲罪很小;你把一切众生的善福,都给它障断了。所以那个罪,为什么堕阿鼻地狱堕那么久,普通人怎么想也想不通,世间法律也没有这个道理,这怎么判的?像《发起菩萨志乐经》,你们都念过,我现在抽出时间来看这个讲稿、讲记,我看完之后,有一些地方需要修正的,明年可以出书。
照一般讲,这种毁谤、障碍的罪不大,只是两个出家人在讲经,这个人心里起了嫉妒去破坏,怎么破坏呢?说这个出家人他会讲经,但是他没有德行,他破戒,跟听众宣扬。听众听了他的话,对於法师恭敬心失掉了,以后就不来听经了,把他弘法利生的事业破坏掉了。破坏很容易,所以这个破坏,不是破坏法师这一个人,是把所有这些听众,他们闻法机缘、法身慧命给断掉了,这个罪重。所以结罪的时候,地狱里面以人间的时间来算,一千八百万年,堕地狱;而且他在地狱里面所感受的无量劫,不一样!地狱里面不只是度日如年,时间不是真实的,时间实在讲是一个相对的错觉,说不上什么长短。
你们看中国笔记里面的黄粱梦,作一个梦的时间几分钟,而他在梦中过了一辈子了,过了几十年了;梦中几十年,我们这个世间几分钟。世间一千八百万年,地狱里头已经是无量劫了。他在那里面受罪,感觉到的那个时间,是无量劫那么长。所以时分不是真实的,他有这种感受,所以人何必要造这样的罪业?这个是我们学佛的人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不能破坏人家的好事,世间的好事都不能破坏,何况是佛法里面的盛事!得罪三宝,得罪一切众生,佛不能救。为什么世尊劝勉菩萨不要堕二乘,二乘利益众生的心退失了,遭遇到困难,遭遇到打击了,遭遇到挫折了,我们发这样的心,完全没有为自己,全心全力的奉献,还要遭这么多挫折,还要受这么多磨难,心里不服,心里难过,往往退转。退转实在讲太多太多了,一百个学大乘,恐怕有九十九个退转,禁不起这种考验。
为什么还遇到这些障难?其实这桩事情,释迦牟尼佛已经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了。你们看看《大藏经》里面,《释迦谱》、《释迦方志》,要用现在的话,就是释迦牟尼佛传记,你去看看,他一生修行遭的魔难,弘法障碍不少,外有九十六种外道,里面有六群比丘,他没有退转,他还是继续努力做他弘法利生的事业。这就是表演给我们看,魔难、挫折不怕,就是害了生命也不怕。被人害死了,害死了,好!神识生天,你离开这个境界,你所得的境界,比这个不晓得殊胜多少,绝对不是个坏事情;而陷害、毁谤的人必定堕地狱。
所以你晓得,觉悟人不贪生不怕死,随时随地都可以离开这个世间,去转换另外一个境界,心地清净光明慈悲,你的境界会愈转愈殊胜。所以念佛就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教我们转变境界,无比的殊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净宗经典里面,讲过多次了,心要同阿弥陀佛的心,愿要同阿弥陀佛的愿,言语要同阿弥陀佛的言语,行为要同阿弥陀佛的行为,真正做到心愿言行,都跟阿弥陀佛一样,你决定上上品往生。口念佛,心想往生,可是心里所想的、所作所为的,与阿弥陀佛完全相违背,这个决定不能往生。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这个不堕二乘,意思就是不退转,任何境缘再恶劣,也不会退转到二乘,坚定信心,勇猛精进。
第八句:
【常以佛法为所缘戒】
『常』是恒常,永远不中断。六道凡夫四圣法界,乃至一真法界里面的法身大士,不能离开缘!世、出世间法都是从缘而生的,所以佛法讲缘生法,我们应当以什么为缘呢?要以佛法为缘,佛法就是经论,一切经论佛教给我们,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这是佛教给我们,做一个最佳的选择。什么叫了义经?这一生决定帮助我成佛、成菩萨,这个经是了义经;如果不能帮助我作佛、作菩萨,这个就不算是了义。《华严》了义经,《法华》也是了义经,《楞严》、《金刚般若》都是了义经。但是要是对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业障,我们修学这些法门,一生当中真的做不到。
你看看此地讲的二十种戒,我们能做到吗?说实实在在的话,一条都做不到,那你怎么能成就?所以在千经万论当中,我们才恍然大悟,唯有念佛带业往生,我们这一生才能真正成就。今天对我们来讲,什么经是了义?《无量寿经》是了义,《阿弥陀经》是了义,一定要认真努力的依教奉行。《无量寿经》里面,教我们断恶修善,实在讲,内容没有这么深,没有这么广,它是给我们订的最低标准。那不能再低了,低过这个标准,就不能往生了。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低的标准,标准在那里?《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我们现在把它选出来当作晚课来念。每一天晚课,你把这一段经文念一遍,对对自己的心行,我今天这一天经上讲的这些,我做到了没有?经上教我们不许做的,我是不是依教奉行?经上教给我们一定要做的,我是不是认真在精进?你能够展开经文,对照今天一天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以真诚心来悔过自新,明天再不造了,这叫真忏悔,这叫真修行,你念佛往生才有指望。所以这一段经文,是我们往生西方净土最低的标准,万万不能够疏忽。你要是轻视它,疏忽大意了,你这一生念佛,只能种一个善因,这一生往生靠不住,要想在这一生真正往生,一定要做到。
所以《无量寿经》,劝同修们要熟读,为什么要熟读,道理在此地。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之处,我想说一句话,你立刻就要想到,佛在经上怎么讲,我这一句话该说不该说,我这桩事情该做不该做,你有个标准在,这才叫学佛,这个才叫常以佛法为所缘。我们今天所缘的一切经太多了,只缘《无量寿经》。如果大家喜欢《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要解》好,《阿弥陀经》文字好像很浅显,其实里面所说的义理,比《无量寿经》深得多,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看看莲池大师给《阿弥陀经》做了一个注解,我们曾经讲过,《弥陀经疏钞》,你看那个份量多少?超过《无量寿经》太多太多了。我们在这个道场,图书馆刚刚成立的时候,讲过一次,那是我讲《疏钞》的第二遍。第一遍,我记得是在莲友念佛团讲的,那个时候我们自己没有道场。这个道场建立之后,讲过一遍,总共讲了三百三十五次。我们《无量寿经》只讲了一百零七次,《弥陀经疏钞》讲了三百三十五次,如果要是把它写成文字,像现在《无量寿经讲记》精装四册,《弥陀经》的讲记大概十几册,不简单!所以诸位要是以《弥陀经》为所缘,我劝大家采取《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的要解,非常好!真正是简单扼要,以莲池大师的《疏钞》作辅助,以这个为所缘,你就决定不错了。
我们修行往往觉得修行没有依靠,总想找一个人来依靠,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你看四依法里头第一句,佛就教给我们依法不依人,讲的这么明白、这么透彻,佛不在世了,唯一的依靠是什么?经典!你在这一切经典里,选择一部经典,作你一生的依靠,恒常不间断的,作为自己修学之所缘,就是修学的依据。时时刻刻不能离开,自然就有成就,所谓是一门深入;入进去之后,心开意解,你才真正得到法喜。
现在有一些学人,为什么依靠经典,他毫无收获,他要去依靠一个法师?法师是人,说老实话,自身难保,怎么能保得了你?没这个道理,错了。那么佛经为什么得不到法喜呢?得不到受用呢?是你对它理解不够透彻,你的修行工夫不得力,也就是说,你没有照经典所说的去做,没去做。我们讲个最简单的例子,《无量寿经》讲到最高的原则,叫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我们做到没有?真正做到了,决定不会说人家的长短;真正做到了,永远不会说人家的过失,你才做得到。你要晓得,你随随便便说人家过失,不但自己业障很重,人家晓得了,你跟人家结了冤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非常可怕,你不怕人报复你吗?
历史上这类事情太多太多了,严重的家破人亡,追溯其原因—说话不谨慎,有意无意的得罪人。佛在戒经上有比喻,「斧在口中」,舌头,佛比喻是一把斧头,斧头是你惹杀身之祸。真正是爱护的人,父母对儿女,老师对学生,有意无意要教戒,他错了的时候,怎么教训呢?不能当第三个人面前,为什么呢?他有自尊心,你当著人家面说他的过失,你说这个多难堪!父子也不行,师生也不行,如何规过劝善?把房门关起来,没有人,诉说他的过失,真正爱护他,绝不会让第三个人听见。教训你,说了你的过失之后,他也不会去告诉另外一个人。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好像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我们在台中求学,李老师教我们这批学生就是这样,就是这个办法。学生犯了过,叫到房间里,门关起来教训。他给我们讲得很清楚,给我们讲《礼记》,历史上多少的灾难,都是言语不谨慎惹来的祸患,所以佛把这一条列在第一。
「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是修行的总纲领。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教戒学生,这是三个总纲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以这个为总纲领。我们要细心体会,要认真的学习。讲经说法说到这些地方了,经文上有的,那不能不说,说的时候怎么样?点到为止,也不能伤人的心,所以这个说话好难好难!如果真的把事相揭出来,就会得罪许许多多的人,而所说的真的是好话,真的是事实,事实好话也不行,也要有分寸,也要有节制。这就是讲的,我们所缘的佛法,要深解义趣,要依教奉行,你才能得到法喜。真正的快乐从佛法当中得到的,决定不是世间五欲六尘之乐可比,也不是欲界天、色界天之乐可比,都比不上!真正得到法喜了,你这个佛法每一天读诵、依教修行欲罢不能,什么样的力量也障碍不了你,你真得受用了。
第九句:
【心常忆念一切智戒】
这个不是普通戒,就是教我们心里头常常忆念一切智。一切智是什么呢?《般若经》上讲的无所得,《大乘经》上常讲的万法皆空,万法皆空是一切智。佛陀这一个名词里面,含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智,一个是觉。过去我们曾经讲过《佛学概要十四讲》,第一讲就是「先明佛意」,给你说明佛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就给你说了两个—智、觉。智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有三种智。觉也有三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佛这个字里头,含著有这些意思在。
那么这个地方,为什么不说一切种智,只说了个一切智?诸位要晓得,佛经上文字的方便,三种智只要说一种,必定包含另外两种,这个三种智如鼎之三足,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换句话说,菩萨学佛,心里头常常念什么?常常念一切智,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常念著我们求的是什么?我们所求的—究竟圆满,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想求这个。要用什么方法,你才真正彻底明了呢?你要开智慧,你有一切智了,宇宙人生真相的本体,你就明了。你有道种智,十法界依正庄严现象的事实,你就明白了。你有一切种智,一切万象的体相所起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化,你就全都明白了。没有智,你怎么会明了?有智慧才明了。
所以学佛人所求的是什么呢?所求的是智慧。智慧要怎么求得呢?一定要定。所以这个智慧诸位要晓得,不是天天读经、天天研教,你就开智慧,没有这个道理。慧是从定生的。定就是净宗讲的清净心、平等心,心地清净平等,清净平等心起作用,就是真实的智慧,就是此地讲的一切智。所以修定是手段,持戒也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的目的是求智慧。所以你心里头要常念,我学佛要学跟如来一样的智慧,我的目标定在这个地方。果然把目标定在这个地方,换句话说,凡是障碍你成就智慧的,你一定会舍弃、会远离。那些东西障碍你呢?妄想障碍你,分别、执著障碍你,贪瞋痴慢障碍你,恶业障碍你,你晓得这么多障碍的东西,你才会把它远离,才会把它舍掉。所有一切障碍都远离了,你的菩提道就一帆风顺了;菩提道就是开智慧的道路,就一帆风顺,没有障碍,你的智慧才能开得起来,你才能真正得到。
第十句:
【所发志乐等虚空戒】
『志』是志愿,世间人叫志愿,在佛法里面叫誓愿,叫四弘誓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观音菩萨十二大愿,都是这个志的意思。『乐』是爱好,你所发的志乐『等虚空戒』。等虚空有两个意思,我们在此地简单的说说,一个是你的志愿广大无边,像虚空一样;另外一个意思—不著相。所以虽然有广大的志愿,不碍清净心,不碍平等性,这才是真实的志愿。如果发的这个志愿,清净心没有了,平等心没有了,像世间人一样,天天向这个目标去努力、去工作,希望在这个志愿工作里面得到满足。世间人的满足,不外乎精神与物质,他要想得到,那都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不可得,一切法都不可得,连自己的身体都不可得,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发的志乐一定要等虚空。「戒」就是法则,遵守这个法则,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为一切众生尽心尽力去服务,自己心地清净无染,真的是一尘不染。
今天我们讲的这几句,诸位翻开清凉大师的注解,从第六句看起。第六句是「不舍菩提心戒」,这一条在此地是排列在第六,在十回向二十梵行里面,它排列的顺序是第十六:
【安住梵行。心诣理故。】
与真理相应!
第七:「不堕二乘戒」,就是第十五:
【无灭梵行。顺理而行,则常不灭。不同二乘起心持戒,有灭尽故。】
所以大乘跟小乘有很大的差别。
第八、「常以佛法为所缘戒」,就是第十四:
【无诤梵行。事理具足,无非佛法。何所诤哉。则常缘矣。】
心一定要住在佛法上,我前面奉劝诸位,选择一部经,或者是一部论,心安住在这个地方,然后明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没有争论!人家要争论,我们合掌令欢喜,这是惠能大师教给我们的。不同的见解,不同的一些争论,引起的争论,我们自己量量力,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辩才争不过他,就合掌阿弥陀佛。他怎么说就阿弥陀佛,一直阿弥陀佛念到底,就没事了,不跟人争论。
第九、「心常忆念一切智戒」,这在前面它排列在第七。
【诸佛所赞梵行。称理持戒,动契圣心。是缘佛智。佛何不赞。】
我们修学要以求得圆满智慧为目的,这个就对了。持戒清净不是目的,三昧成就也不是目的,一定要开智慧,智慧要达到圆满,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
【十所发志乐等虚空戒,即第九无所得梵行。不得能所,自在持故。】
这一句与《般若经》完全相应,般若是智慧,是我们自性里面本具的智慧,一定要以清净平等觉才能够修得;离开清净平等觉,自性般若智慧虽然有,也不能现前,也不起作用。妙住所依,圆满的戒法;圆满的戒法,就是世尊在四十九年全部的教诲,我们在这段经文里面看到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总共讲了十条,后面还有十条,明天我们继续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