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严经行愿品妙住比丘章 - (第三集)
华严经行愿品妙住比丘章  (第三集)  1997/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5-0003

  请掀开经本第四面,倒数第四行。

  【善财童子见此比丘於虚空中经行自在。复有如是供养之事,充满虚空。欢喜踊跃,不能自持。五体投地。一心敬礼。良久乃起。】

  这是这一小段里面,这一段里面的第二个小段。前面一小段,是善财童子见到妙住比丘,也可以说是见到他的依正庄严。那么这个第二小段是致敬,先叙说他致敬的由来。善财见到妙住比丘,在虚空中自在经行。虚空的意思,前面说过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是代表这个出家的比丘。那么又见到,这个出家人依报庄严,就是他能够感得诸天善神的拥护。前面说得很详细,总共说了十一句。包括净居天人,一直到天龙八部鬼神,对於修清净行的人,他们的恭敬、护持、供养。妙住比丘在此地所显示的意思很深。出家人心净,心地清净,感得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在家人也不例外,同样感得诸佛护念,龙天致敬。这个是在家、出家没有分别的。问题是不是真正修清净行?这一点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诸佛、天龙八部的加持拥护,经上告诉我们,有两种,一种叫显加,显是明显,你能够觉察出来他加持了。像前几天,中达在此地给我们的报告,他说他在各个地方,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做得非常辛苦。有的时候受饿、受冻,他总是凡夫,有时候也生烦恼,认为我做这么多好事,还受这么多辛苦,挨冻、挨饿,在埋怨。於是他就听到有人在旁边说了,其实旁边没有人,有人给他讲:「我们护持你,比你还辛苦。」再他一看的时候,什么人也没有,但是听声音清清楚楚,晓得鬼神在护持他,护法神在护持他,这个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冥冥当中,这个护持,跟随著你、保护你,你自己没有感觉到。在家、出家都一样,问题就是你有没有道心?你是不是真正在做?

  冥加就是你觉察不到,实际上确确实实在加持你、在拥护你,但是你自己没有感觉。所以只要认真修行,无论在家、出家,必定得诸佛护念,护法神拥护,一定的道理。如果你心不清净,这个不清净特别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纵然是弘法利生,这个念头不断,你心就不清净了。不清净,就得不到诸佛护念。

  如果你要有一些特别的因缘,也有加持的,什么人加持呢?妖魔鬼怪,他来加持你,他也很有力量,那你走上邪道去了。这个事情,《楞严经》里面讲得很清楚。经里面给我们讲五十种阴魔,五十种从那里来的呢?五阴—色、受、想、行、识,每一类里头有十种,就五十种。那个妖魔鬼怪附在你身上,於是你也有神通、也有感应,也能够未卜先知,现在所谓是特异功能。这一种能力不是你自己的,是有魔附在身上的,是他的能力,藉著你的身体来表现。魔一离开了,你的能力就失掉了。这一些事,在现在社会中国、外国,太多太多了。经上讲的没有错,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所以他也有很多的信徒,也有很大的势力,我们纵然修持正法,也不能碰他,我们的智慧、德能还不如他。所以魔有魔的福德,一般常讲,魔也有金色光明。但是他的光跟佛的光差别就是佛的光柔软,他那个金光刺眼,像太阳一样强烈、刺眼,那就不是佛光。佛光像月光一样清凉,这是金色光明。

  这是得护念、加持,这里头的一些道理、事实,我们都要明了,也能够启发我们自己的信心。所以善财童子见到了,见到了生欢喜心。我们讲他欢喜的不得了,五体投地,一心敬礼。良久是很久才起来。请看底下一段经文:

  【合掌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是敬礼之后,向菩萨请教。在请教之先,一定先要把自己发心说出来,也就是你自己修学的方向、目标,你所希求的一定说出来。你不说出来,你向人家请教,人家怎么答覆你?我们向人家问路,一定先说我要到那里去,人家才会指示给你。你一问路,人家问你到那里,不知道到那里,他怎么指法呢?没有法子教你。所以先要说明自己发心,佛法当中,发心是第一,他已经发无上菩提心。发这个心,目的就是要求作佛,要求作佛,那作佛怎么个作法?这个就要请教了。所以这一段是:

  【谘问法要。】

  这里面有两段、两个小段,先自己说明发心,然后再请教。请教里面,总共有十二句,我想这十二句,都是我们希求的。我们说不出,善财替我们说出了。那么妙住比丘答覆善财,就是对我们的开示,我们要细心去领会。心发了。

  【而未知菩萨云何勤求佛法。】

  著重在『勤求』,这是第一句,第一句非常重要。勤求就是精进,精进是菩萨唯一的善根。你要不肯勤求,那就没有法子了,非常重要。那应该怎么个勤求法?第二句:

  【云何积集佛法。】

  『积集』,这两个字也好懂。正如同我们自行化他,要收集一些修学的方法,这个方法如何来攒集?第三句:

  【云何满足佛法。】

  这个课题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佛有没有满足的时候?佛教给我们,对於世间法,特别是对五欲六尘的享受,佛教给我们知足常乐,就是你要懂得满足;满足,你就快乐了。在这个世间,各人的造化不相同。造是我们前世的造作,是修因;化是感得这一生的果报。你前世修善因,这一世得善果;前世你修的财布施多,这一世你得财富;前一世你法布施多,这一世你得聪明智慧;前世你修无畏布施多,这一生你得健康长寿。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当然,最圆满的是三种因都修,三种因都修的人不多,所以人间的缺陷太多了。

  我们曾经看到。像我早年讲经,民国六十年我开始讲《华严经》,是在瑞三他们家里面,一个大厅改成一个讲堂。李建兴居士家里,李建兴在当时是台湾的煤矿大王,瑞三煤矿,那在台北也是豪富人家。这是过去生中修的财布施,他发了大财。可是他没有修无畏布施,身体不好,晚年的时候,得到现在讲的老人痴呆症,躺在床上差不多有十几、将近二十年,很可怜,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一口气没有断。到最后差不多五、六年时间的时候,他连家里人都不认得,他的儿子、女儿、孙子都不认识,就是一口气不断。三班护士照顾,他福报大,他要把福报享完才能走。怎么享呢?躺在床上享。所以那一种病,穷人生不起,穷人那有三班护士日夜照顾你?有钱人才会生那个病。这个就是说明,我们修因,三方面都要修,否则的话,总有遗憾。有许多人修无畏布施,没有修财布施,身体很健康、长寿,生活非常贫困。

  所以这个世间形形色色,你一定要晓得,都有因果,不是偶然的。了解事实真相,他心就定了,他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呢?如是因,如是果,我今天所受的是应当,应该得的,怎么能怪别人呢?别人富有,他修的有财布施;我贫穷,我没有修财布施。所以事实真相道理明白了,人心就安了。所以富贵人就安於富贵,贫贱就安於贫贱。这一安,就得快乐了,就自在了。知道我想改善我的环境,我现在好好的修因。只要认真修学,晚年环境,依旧自己可以做得了主,还是可以改善。你们看《了凡四训》,就明白了!自己的环境,自己可以改善,你要懂道理,要晓得怎么个改法。

  这就是佛帮助一切众生,如何离苦得乐。佛绝对不是说,你没有衣服,他给衣服给你;没有吃的,他给吃的给你,不是这个。佛没有开救济院,佛是把事实真相告诉你,让你恍然大悟。所以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心安了。心安了,贫贱有贫贱的乐趣,他还是有快乐,他不生烦恼了,不再怨天尤人了,知道世、出世间,统统是一大因果的循环,一大因果的相续,这才是事实真相。明白事实真相,当然你就会修善因,你会积善断恶。

  不但改变现前的生活环境,还改变来生的生活环境。学佛的人,真正学佛的人他知道,人没有死亡,这一点要晓得。有情众生决定没有生死。生死是怎么回事情呢?换一个生活环境。我们这个衣服穿久了,穿久了,穿脏了,穿破了,不要了,换一件新的。这个身体也是,用了几十年,不能再用了,这身体不要了,再换一个身体。身体不是我,身体是我所有的,跟衣服一样,我所有的。你懂得这一个事实,你舍身受身,就没有痛苦了,你对这个身体丢掉之后,不会贪恋,不会难过。你再得一个身体,你也不会欢喜。换句话说,舍身受身,我们再得一个身,希望那个身比这个身更殊胜、更好、更美好,那你就得修善。你要不肯修善,还是要作恶,自私自利,还搞贪瞋痴慢,那么这个身舍掉之后,再换个身,越换越糟,换畜生身,换饿鬼身,换地狱身,那就坏了。所以要晓得生命是永恒的,没有生死,只是舍身受身,这么一桩事情。

  因此,佛教给我们要知足,知足的人决定快乐。佛知足,菩萨知足,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什么都没有,他出了家是真的出家,全部的财产—三衣一钵,这是他全部财产。有一个小的被单,我们现在讲拜具,拿来垫著拜佛的,其实那个不是用来拜佛的。那个用是用什么呢?晚上睡觉铺在地下,垫在地下的,叫卧具。印度天气热,所以三衣一钵,他就足够了。在物质上,过的最低的生活。吃饭,每一天去托钵,什么都没有,身上决定没有钱财,过这样的日子,过的最自在,过的最快乐。我们这个世间,什么样的人都没有佛菩萨快乐。为什么?知足常乐,他觉得他这个非常满足了,再多余的,他觉得是累赘、麻烦,他统统不要了,统统舍弃掉了。所以『云何满足佛法』,对生活上的需求要满足,对智慧的追求,这个不能满足。那满足叫得少为足,这是世尊常常喝斥的。你修行证果证到阿罗汉,你就满足了,这个是错误的。好像念书,念到小学毕业就很满足了,不想再念了,这是错误。一定要圆满菩提,这才是圆满。

  前面我跟诸位说过,佛法修学的目的,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是愿望,也是目的。由此可知,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都是手段。你为什么断烦恼?为什么学法门?为什么要成佛道?都是为了度众生。这个理念就正确了,这个理念就跟一切诸佛没有两样了。真的可谓是,与佛同心同愿了。第四句:

  【云何熏习佛法。】

  这一句非常重要。我们的修学能不能有成就?实在讲,就在熏习。我们是凡夫,『习』是学习,『熏』是比喻。古时候穿的衣服,特别是女子穿的衣服,男子也有、也盛行,这个衣服薰香。要想这个衣服有香气,从前没有香水,只有用香来薰,薰的时间要长,大概一件衣服,慢慢让香去薰,薰个一、两天,他这个香味才能保持一阵时间。在佛法教学里头,就用这个意思—熏习,熏习不能间断。所以世尊当年教学,四十九年天天讲,天天跟大家研究讨论,没有中断,所以大家才能够精进,心地才能真正达到清净平等觉。大家在一块相处,这才做到六和敬。

  现在这个道场,为什么和敬没有了?两个人住在一个道场都吵架,都常常闹意见,为什么呢?不和,为什么不和呢?各人有各人的意见,这个事情就麻烦了。从前人为什么没有呢?从前人天天听经,一有意见,听说佛这么说的,大家没有话说。我们都是凡夫,都以佛的知见为知见,这个知见就统一了,就见和同解,他才能和睦相处。一个团体里面,要是不天天讲经,那个里头不打架才怪。所以里面打架、吵嘴是正常现象,它要是没有这些,那才奇怪了,那真是不可思议了。为什么呢?绝不是凡夫,只有圣人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做得到;凡夫在一起,决定做不到。凡夫要想不闹意见的话,天天要读经,天天要接受佛法的熏习,要接受古圣先贤的熏习。

  所以从前道场,每一天二时讲经。这个二时是佛经上讲的,佛当年在印度,所以说的时都是印度的时辰,时间单位。古印度把一天、一昼夜,分做六个时辰,昼三时、夜三时,它分做六个时辰。白天叫初日分,日是太阳;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它这么分法。夜晚分初夜、中夜、后夜,总共分六个单位。但是我们中国,这个时辰单位比印度小,中国分做十二个时辰,这大家晓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按这个来分的。白天六个时辰,夜晚六个时辰,十二个时辰。那么我们现在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是采用西方人所分的,所以我们叫小时。这「小」从那来的?它比我们中国古老的时辰小。

  由此可知,印度讲的二时讲经,那是多少时间?八个小时。每一天上八个钟点课,听八个钟点经,然后再八个钟点修行,修什么行呢?或是打坐、参禅,或是念佛。我们以念佛来说,你每一天听八个钟点经,念八个钟点的佛,叫你吵架也吵不起来,没有精神。有精神想休息了,没有精神吵架了。不但没有精神吵架,说话的精神都没有了。所以从前僧团里头,你能住上个一年、半载,你真的气质变化了。讲解、讲经,这是道场的学风。修行是道风,修行的方法虽然多,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两大类,一个参禅,一个念佛,总不外乎这两大类。念佛方法也很多,参禅方法也多。所以它的确有学风、有道风,那才叫做道场。

  那么现在我们走了许许多多地方,也看到寺院、庵堂,这个里面没有学也没有道。那大家在一块干什么呢?当然是杂心闲话,张家长,李家短,搞这个事情!他怎么会不打架了!这就说明熏习佛法的重要。「云何熏习」。第五句:

  【云何修行佛法。】

  『修』是修正,『行』是思想、行为。思想、行为有错误,怎么样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行这两个字的意思,我们要正确的理解。修行并不是一般人想像的,一天到晚拿著念珠念佛,或者坐在那里面壁叫修行,那是修行的样子,不一定是修行。你看很多人念佛,一面念佛,一面在打妄想;一面念佛,一面还搞贪瞋痴慢,那怎么行呢?盘腿面壁也是妄念纷飞,这个不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对人、对事、对物,一些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把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行是生活行为。

  【云何净治佛法。】

  『治』是对治。譬如我们的烦恼、习气很深,用什么方法来对治?世尊为修菩萨道的人,开了六副处方,那个处方就是治病的,对治的。众生有悭贪的毛病,悭是吝啬,贪是贪而无厌,佛开了一个方子,开布施,布施就是对治悭贪的。众生有许许多多的恶习气、坏毛病,佛开了持戒的这个单方,来对治这一些恶习气。这一类就叫做净治,怎样清净对治我们的毛病、习气。第七:

  【云何随顺佛所行法。】

  这一句就是说我们应该要怎样跟著佛来学,以佛作我们的榜样,我们随顺佛学,随著佛学,顺著佛学。看看佛处事待人用什么心?佛平常接触大众讲什么话?佛是怎么样生活?这是一切经典里面,都有详细的记载,我们细心的去读诵,认真的去探讨、去研究、去学习。学的跟佛一模一样,那你就成佛了。这是中下根人都能做得到的。第八句是:

  【云何通达佛算数法。】

  佛的算数法,真的可以讲是究竟圆满。我们一般人,人脑比不上他,电脑也比不上他。佛在一刹那间,能够计算不可思议的数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句里面所含的,就是现在人所讲的科技,数学是科技之母,你能说佛不懂科技吗?那么佛既然懂得科技,为什么在当时不发明科技?这个里头的意思太深了。佛如果在三千年前发明科技,要达到像现在这个科学的标准,大概我们地球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消灭了,就没有了。科技不是好东西,科技发展到最后,这个世界同归於尽,有什么好处呢?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懂得,但是他绝对不说。爱因斯坦没有受过中国教育,他要是受过中国教育,他绝对不会把原子弹的公式说出来。

  我在美国也曾经听说,广岛、长崎被原子弹炸了之后,听说爱因斯坦也很难过,难过有什么用处?今天全世界,能制造核子弹的国家有多少?这一种技术,现在不断的在传播。将来这个核武,我听说有高中程度的人,就有能力制造了,那还得了吗?这个世界必定被核武毁灭,只是在早晚而已。所以佛有这个技术,有这个能力,从来不提。

  我们中国古人也展现这种能力,但是绝不叫它传下去。我们读《三国志》,《三国志》上记载不是假的,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那个用现代话来讲,机械化的运输。可是诸葛亮死了,就把这个东西全部毁掉了,不传给后人。这个不是他的私心,这正是他的大慈大悲,不希望这个科技发展超过道德。科技如果要是超过道德的话,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最大的危害。所以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都是希望把我们的道德水平往上提升,不讲求科技。那么这一句在此地,就显示佛懂得现代的科学技术。第九句:

  【云何增长佛普遍法。】

  这一句意思很明了,怎么样能够把佛法推广?弘传,弘扬传播到全世界。在《华严经》上,那是如何传遍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今天就我们现前生活环境来讲,如何把佛法推展到世界各个层面?下面一句:

  【云何清净佛究竟法。】

  这一条也非常重要,为什么呢?怕你学佛、弘法著了相。著相就错了。虽然依照佛法修学,虽然弘法利生,始终要保持清净心,绝不染著。世、出世间法都要放下,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才得清净的究竟法。这个舍,不是讲不要了,要做。自己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即使你成佛了,成佛要不要持戒呢?还要持戒。证得究竟圆满都不离初心,就是初学,这是佛法,这是不二法门。初是我们刚刚开始学,后是成佛,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初后是一不是二。所以它跟学校念书不一样,学校念书,你念到大学了,你绝对不会再念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再拿去温习,这是决定不可能的。可是成佛之后,小学一年级课本还是天天念,还是天天温习,这个很奇怪,这个里面意思就深了,这个才叫做不二法门。

  那么一般我们就浅显的解释,实在讲这个不是实义,我们说佛这样做,表演给初学人看的。这个说法,大家听了有道理。佛是表演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跟著学。虽然也有这个意思,但这个意思并不是圆满的。真正圆满是初后不二,这个才讲得圆。所以成佛也没有离开初发心,这是佛法跟世间法的修学心态不相同的所在。第十一句:

  【云何总摄佛功德法。】

  这个就是现在人所讲的,佛法浩如烟海,广大无边,我们怎样才能够抓住它的纲领?『总摄』就是抓住它的总纲领。那么佛在一切经教里,关於这些事情也说得很多。譬如最普遍的三宝,这是总纲领,这是佛法僧。三学是纲领,六度是纲领,普贤十愿是《华严》上的纲领,你掌握到纲领,修学就很方便了。末后一句:

  【云何能入佛随顺法。】

  这里著重这个『入』。在所问的十二句里头,最初一句跟最后一句就特别重要,这是我们不能不留意的。最初「勤求」,我们现在学佛,实在讲最大的障碍是懈怠、懒惰,勇猛精进的心发不起来,这是我们的毛病。世间学者成就世间的事业,也要发狠心。大家念古书,你看到过去苏秦、张仪,这是搞世间法的。他们用什么方法对治懈怠、懒惰呢?古时候人头发都是留著,悬梁刺骨,把自己的头发用绳子吊在梁上,一打瞌睡了,这就提起来了。现在人稍稍有一点疲倦了,就放下了,躺下去了,他能成就吗?连世间求学的那一种精神、毅力都不足,你怎么能作佛、作菩萨?

  入,入就是讲证、契入,我们一般讲证果。怎么能够证得,怎么能够契入佛的境界?这一定要破障碍,要破二障,要破二执。二障是烦恼障、所知障。你只要有丝毫的障碍,你就不能入了。学佛而不能悟入,你所学的是表层、表面的,这一种学问不管用的,与自己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干。这个现在世间,他承认你,你可能拿到几个佛学博士,甚至拿到几十个佛学博士,将来照样还继续搞六道轮回,了生死、出三界没有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怎样才能了生死、出三界呢?一定要契入。《华严经》上讲的「信解行证」,一定要证,这个入是证入。其实十二句里面,都包括著信解行证这四大科。这一句是证。换句话说,一定要破我执,要破法执,要断烦恼,要断所知障,在这上面勇猛精进。

  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精进呢?就是前面第六句讲的「云何净治佛法」。在现前比较上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功过格,每一天认真的反省、忏悔,断恶修善。功过格,在明朝清初很盛行,一般读书人都用这个来帮助自己改过自新,帮助自己断恶修善。出家人也用这个方法,莲池大师就以出家人的生活环境,也编了一个功过格,叫自知录。《莲池大师全集》里头有,我在台湾也看到有单行本,那是出家人的功过格,值得我们参考。

  古时候功过格里面那些条文,距离现在时间太远了,大概都是五百年前的那个生活环境,跟我们现在当然不一样。但是我们要掌握这个精神,掌握它的原则,重新修订条文。自己在生活环境里面,在修学环境里面,常常犯的有那些毛病,把它写出来,每一天反省,有没有改过来?这是我们想契入境界的一个最初方便。你问从那里下手?从这里下手。

  三重廖居士他编了一个百过格,他那个地区一些同参道友,常常在生活修学里面,容易犯的毛病,他写了一百条,劝导大家依照这个标准来反省、改过、忏悔。他们做得很有效果,这些值得我们做参考。每一个地区,文化背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样,一定要根据我们现实去制订这个功过格,便利自己,便利现前同修来受持、来学习,这样才能够「入佛随顺法」。

  清凉大师这个注子,我们就不必讲了,诸位看看就明白了。这个十二句是总问,问了十二句。向下还有别问,有十一句,问的更琐碎,问的更详细。请看经文:

  【我闻圣者善能诱诲。唯愿慈悲,为我宣说。】

  前面这个十二问,换句话说,不见得是他个人的问题,所有学佛的人,大家所关心的。这我们一看就出来,我们对於这个十二句,句句都很关心,都是我们迫切需要知道的这些问题。

  『圣者』是善财对於妙住比丘的尊称,的确他是「圣者」,他是法身大士,三住菩萨。我听说你很会教人,『诱』是诱导,『诲』是教诲。这个意思就是我听说圣者你很会教人。『唯愿慈悲,为我宣说。』可不可以,我也想向你请教。这下面是别问,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给我们标的这个标题,就是科题:

  【别问起行胜用。】

  胜是殊胜,殊胜的德用。这个真正依教修行,必定有殊胜的德用。

  经文十一句可以分六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有三句,第二个段落也有三句,第三个段落两句,第四个就是第九句一句,它就是一个段落。下面一个段落有两句,末后这又是总结。我们看经文,

  【菩萨云何恒见诸佛,闻法勤修而不舍离。】

  这是第一句。这一句是见佛,我们修行,换句话说,我们套一句基督教的话,怎样能常常与神同在?我们学佛的人,如何时常跟佛同在,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你常常与佛同在,你的闻法勤修,自然就不舍了。这个里面,甚深的义趣,我们不在此地说,因为下面妙住比丘有开示。我们现在只看善财童子提出这些问题,后面他一条一条的解答。第二句:

  【菩萨云何恒同一切菩萨善根而不舍离。】

  这一句是僧,因为前面清凉大师讲,这个三句是不离三宝行。我们看经文第一句是佛宝,第二就是僧宝,第三句:

  【菩萨云何恒以智慧证诸佛法而不舍离。】

  这是法宝。这三宝,三宝的次序是佛宝、僧宝、法宝。我们特别注意,每一句里头有一个『恒』。恒是不间断,正跟这一句末后不舍离相应,显示出他的勇猛精进,所以他能有成就。诸位同修,如果你们要想在佛法当中,这一生当中能有所成就,一定要学。那就是佛法读诵、研究、讨论,是一天都不能间断。那怎么做法呢?找几个同参道友,志同道合的人,经常不断在一起听经,研究经教,讨论经教,这就是前面讲的熏修,不能中断。一个人无论是世法、是佛法,他的成就要靠两个重要的缘,这两个重要的缘,一个是师,一个是友。师是指路的人,是指导方向的人,师不一定天天在身边,所以是一日为师。友是天天在一起,友是什么?结伴同行的,在菩提道上彼此互相照顾。老师不能照顾你,所以老师只能是指路,这个路指的正确,没有指错,你按著这个方向,按著这个途径去走。当然这个路上,障碍还是重重,要找同参道友结伴同行,彼此互相照顾。这个就是一定要有几个好同参,常年不断的在一起熏修。

  那么在家的同修,不可能每天都在一起,至少一个星期要有一次,永远不能间断,你就会有成就。出家人生活环境比较好,像我们这个道场,你们住在这边常住的,你们天天都可以熏修,你自己不干,那就没有办法了。我也常常提醒你们、劝导你们,你们不做,我没有办法。

  我自己修学的成就,得力於李老师的指导,还有六个同参道友辅助,连我七个人。我们的聚会,因为六个都是在家人,他们有工作、有家庭,天天在一起研究讨论不可能,一个星期一次,一次是三个小时。我们每一个星期一次,十年没有间断,我在台中十年,这个帮助太大了。我们的方法是大家轮流,一个来覆讲,讲一个小时,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来研究、讨论,我们用这个方法。覆讲是大家轮流,但是不是一次一个人,是一个人一部经。一个人讲一部经,不管长短,你要把这一部经讲完。另外再换一个人再讲第二部经,你才会有进步。

  所以现代佛学院很多,佛学院里面为什么出不了人才?就是没有这种机缘,你自己覆讲,学习讲经,底下有五、六个同参道友帮你纠正。他们来作听众,而且各个都是学讲经的,都是内行的,你那个地方讲错了,那个地方讲的含糊笼统,不清楚、不明白,他挑出来提醒你,帮助你改进,你才会有进步。学习环境再好,老师再好,要没有这一些同参道友,常年不断的在这个地方切磋琢磨,说老实话,很难有成就,这个一定的道理,所以成就不是偶然的。

  在家同修你们也有好朋友、好同参,听了一部经,也学著讲,能讲多少算多少。一遍一遍的去学习,遍遍就有进步。你能将一部经从头到尾讲十遍,一定就很像个样子。三、五个同学就行了,一个星期一次,一个星期当中,要有个五、六次,那你的缘就太殊胜了。说老实话,连诸佛菩萨都羡慕,到那里去找这么好的因缘?

  所以你看这个句子里,每一句都有一个「恒」,决定不能间断。这个第二句是,『菩萨云何恒同一切菩萨善根而不舍离』。「同一切菩萨善根」,换句话说,这个熏修、切磋、琢磨,就决定不能缺少。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贪瞋痴断掉,那你三善根就现前了。所有一切善法,都是从无贪、无瞋、无痴里面生出来的,所以叫它做三善根。菩萨的善根就是勇猛精进,所以前面这三位善友,为什么都用比丘的身分出现?这个我们在前面说过了,代表是初学,初学决定不能离开僧团,决定不能离开同参道友,表这个意思。你自己没有开悟,它的标准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没有到这个程度,你决定不能离开同参道友。等到那一天,你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可以了。没有到这个程度,决定要依靠团体,这就是比丘身分代表这个意思。下面一句:

  【菩萨云何恒以智慧证诸佛法而不舍离。】

  这个地方在法宝里面给我们显示,法宝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戒定慧三学,慧才是目的,戒、定都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开了之后,依旧是持戒,不离初学,不是说智慧开了,戒定就不要了,没有这个道理。智慧开了,戒定越殊胜、越庄严、越圆满。假如他有定有慧,而没有戒,那我们就要特别留意了。仔细观察,他不是真的,不是真修行,不是正知正见。他修行的功夫再高,我们也要小心、要谨慎。正是佛在经上教导我们初学,正知正见的人,纵然他很浅薄,我们也可以亲近他,跟他学习,为什么呢?不害人。如果邪知邪见的人,他纵然很深,学问很深,好像德行很高,不能亲近,为什么呢?害多利少。你要亲近他,你得的利益少,你受害多。这个是佛教导我们的,邪正要辨别清楚,要有智慧,要用智慧才能证诸佛法。佛法就是觉悟之法,佛所教导我们的一切觉悟之法,你要用智慧才能证得。所以这个前面三句:

  【不离三宝行。】

  底下三句:

  【不舍二利行。】

  二利是什么?自利利他,这很重要。

  【菩萨云何恒以大愿饶益众生而不舍离。】

  你看这第一句,第一句是什么呢?就是四弘誓愿里的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句话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常常去关怀他、去照顾他、去帮助他,就是这个意思。一定要随时随地,尽心尽力。我有十分的能力,我只用了两、三分,不够,不是真的菩萨。我只有一分的力量,我已经尽到一分了,你的功德是圆满的。一定要全心全力去照顾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个里面最重要的,是帮助他破迷开悟,这个就是佛法。如果帮助他的,不是破迷开悟,那是世间法。这我们常讲,世间的人天福报,这是说得好听一点,佛在经上常讲,有漏的福报。如果你是用觉悟的方法,帮助这些众生觉悟,这是佛法。觉悟是真正帮助,真正解决问题。

  所以在过去曾经有一个人问我,佛教要不要做慈济功德?他问得很好。我就告诉他,佛教本身原本就是慈济功德。但是你要晓得,慈济功德这四个字怎么讲法?慈是慈悲,济是救济,功德是了生死、出三界,才叫功德。不能了生死、出三界,福德!这必须要辨别清楚。功德讲的是什么?戒定慧,持戒有功,得定就是德;修定有功,开慧是德。所以功德是自己修的,功德不能给别人,没有办法给别人。譬如说你的智慧、你的技术,你没有办法传给别人、送给别人。你教他,他一定要自己学,学会了才行,我的不能给他。福德可以给人,福德,我有钱,我有房子,我房子可以送给你,你真的可以去住。福德可以给人,功德不能给人,功德一定要自己修。所以慈济,佛讲的慈济是功德不是福德,是要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开悟。破迷开悟,自然就离苦得乐,这个慈济功德才是真正成就。

  由此可知,佛家讲慈济功德,最低的那个标准,就是帮助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你生净土,这个功德才圆满,真的脱离三界,永远离开三途八难之苦,永远离开了,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成菩萨,得究竟乐。所以诸佛菩萨他们所作所为,就是真实的慈济功德。

  『大愿饶益众生』,「益」是利益,「饶」是最丰饶的、最丰富的,我们今天讲最高的利益,最圆满的利益,最究竟的利益,就是饶益这两个字的意思。你要不能帮助他离开三界、六道,不能帮助他出离十法界,这个利益不能叫饶益。下面一句:

  【菩萨云何恒修一切菩萨事业而不舍离。】

  菩萨的事业,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就是菩萨事业。释迦牟尼佛一生做给我们看,诸大菩萨、祖师大德也做出样子给我们看。所以菩萨事业就是弘法利生,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那么释迦牟尼佛这个事业,一生讲经说法,一生在教学。下面一句:

  【菩萨云何恒住劫海,修行无厌而不舍离。】

  这一句也是自行化他,时间再长,也不疲不厌。自己修行不怕时间长,时间长短无所谓,要紧的是帮助众生。众生无边,菩萨帮助众生的这种行持,也是无有穷尽,怎么能有时间限制呢?成了佛之后,没有别的,我全心全力去帮助众生。没有成佛,一面帮助众生,还一面帮助自己。诸位要晓得,帮助众生就是帮助自己。如果只是说帮助自己,不帮助众生,决定是害了自己。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如果说是利己而不利他,对自己决定是损害,这是一定的道理,希望我们要多想一想。你能够想通了,你才能一心一意的去行菩萨道。知道菩萨道对自己是无比的殊胜,真实的利益,所以这个三句是『不舍二利行』。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