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严经行愿品妙住比丘章 - (第二集)
华严经行愿品妙住比丘章  (第二集)  1997/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5-0002

  请掀开经本,第一面倒数第三行,第二句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两句,对对地方。

  『忆持微妙法句身云,趣入无边法门教海。』从这个地方看起。这是别中的第二句。说的是闻法,第一句是见佛,第二句是闻法。「忆持」,忆是心里面记念著,记忆;持是保持而不失去,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谓的念兹在兹,心里常常念著佛所讲的这一些道理,一些修学的方法。修学,诸位必须要把这个名词术语搞清楚。这两个字包括我们全部的生活,不仅是这一生,生生世世,我们全部的生活,包括在这两个字当中。我们生活当中,犯了一些错误,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这个叫修行。那么修行,依靠的就是佛的教诲,佛在经上讲的这些理论、方法、境界,如果你记不住,你的标准就失掉了,所以一定要忆持。忆持的方法无过於背诵,经典一定要背诵,那么经文太长,我们学佛的同学,也不需要刻意的去背诵,你只要多念,念久了、念熟了,自自然然就会背诵;能背诵,你才能做得到忆持。

  「微妙法句身云」,身云这两个字是比喻。佛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前面曾经说过,这个真相是非有非无。为什么说非有呢?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没有自性,也就是没有自体,所以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是非有。为什么又说非无呢?非无就是它有幻相,不能说它没有相。像我们作梦一样,你不能说梦没有,你也不可以说梦是有。梦确确实实没有,但是梦中的境界,你也很清楚,醒过来之后,记忆犹新,你不能说它没有。所以事实真相是非有非无,世、出世间法皆是如此,所以用身云来比喻。这个身是比喻有,云是比喻无,非有非无。佛法也是非有非无,因此佛法也不能执著,这是《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是佛法。舍,不是说不要它,是叫你不要执著。你要把这个舍看作不要了,那你就错了。我们一定要它,但是不能够执著它。那么你修学佛法,你本著这个原则就不错了。「忆持微妙法句身云」,常常想著佛法,佛法教给我们是些什么?

  下面一句非常重要,你能够忆持算是不错了,能不能得受用呢?不见得。真正得受用,那就讲要修行,要依教修行。前面仅仅是把佛的教诲牢牢的记住,永远不会忘记,一定要把它落实在生活上,你才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底下这一句,是讲的受持。

  『趣入无边法门教海』,「趣」是趣向、是学习,我们今天讲学习;「入」是入门。趣的人很多,入的人不多。我们循著佛法这个方向,佛法的原理、原则,佛法的目标去修学,这个人很多很多,几个人入了门呢?什么叫入门?佛法里面讲证果,入就是证的意思,怎么个证法呢?譬如佛在经上讲,布施可以度悭贪,你在学布施,是不是把这个悭贪的心,真的断掉了?果然断掉了,你就入了。你修布施是趣,悭贪断掉,你入门了。如果你修布施,悭贪的心没有断掉,那你没有入。我们举一个例子,诸位就可以想像得到了,佛所说之法无量无边,最重要的就是要趣入。

  大家今天都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目的是希望求生净土。我们念佛发愿,这是趣。真的得生净土了,那就入了,你就入弥陀愿海。你要是修而不入,你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还是一个生死凡夫。所以趣入才是真正的成就,才是真正的受持。所以受持这两个字的意思很深很广,并不是说我们接受之后,天天去读诵,这就叫受持,读诵不叫受持,只是读诵而已,要把它做到,才叫做受持。这个做到功夫里面,有浅深不同。如果不照佛的教训去做,那实在讲就不是佛的弟子了。依照佛的理论、方法去做的人,纵然功夫浅,也算是善知识,为什么呢?正知正见,你亲近他,决定有利益,而没有损害。我们世俗人讲,他是正人君子,他入得浅,没有关系。

  如果是邪知邪见,他入得很深,我们讲他的学问很深,他读的东西很多,看的东西很多,非常渊博,有学问,但是没有行持、没有道德,依旧还是自私自利,那么这样的人纵然是深,我们也不能够亲近。为什么呢?亲近他,受害多,得利益少,得不偿失。因此佛在经教里面教给我们要亲近善知识,不能亲近恶知识。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会亲近恶知识呢?恶知识他也有智慧,邪知邪见,他也有辩才,他也有福报,很能迷惑人。初学的人对於这个邪正、真妄,没有能力辨别,往往一接触,就被他诱惑了。这个在我们现前社会,随时随处都能够见得到。我们不能不留意,不能不遵从佛的教诲,一定要亲近善知识,你才能够趣入。

  那么「趣入无边法门教海」,这才得究竟圆满。但是诸位要知道,这不是我们能做得到的。我们初学,正所谓是薄地凡夫,烦恼、业障、习气很重,我们今天能做得到的,只有一门深入,决定求生净土,这才能解决问题。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见到阿弥陀佛了,再去修学无量法门。所以四弘誓愿,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只需要完成前面两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叫你发心,你一定要发这个大心,普度一切众生,发这样的大心。那么你的心跟一切诸佛如来的心愿相同,诸佛如来有能力普度众生,我们今天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是没有心,心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我们的能力比不上他,智慧比不上他,但是我们有心有愿,心愿跟诸佛如来,绝不逊色,跟他相同。

  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个非常非常重要。所有一切法门,都是说要断烦恼才能够证菩提,才能证果,也就是此地讲的趣入。你不断烦恼,你就没有能力趣入。要趣入,一定要断烦恼,这个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断烦恼,实在讲就不容易。所以无量无边的法门,理上讲是平等的,在事上讲,的确不平等,我们没有能力去修学。

  念佛法门它的殊胜,就是它不需要断烦恼,你也能成就,这就叫做带业往生。可是带业,诸位要知道,是带过去的业,不是带现前的业。过去什么时候呢?昨天过去了,昨天以前的那个业可以带,今天的业不能带。那么换句话说,从今天起,我们决定不能造恶业,一定要努力去做断恶修善的工作。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将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做为增上缘。诸位在《无量寿经》都念过,经上佛讲的时候,当然最重要的,主要的修学纲领,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但是助修的,佛说了,要大修功德,要积功累德,我们才能成就。积功累德一定要随缘随分,尽心尽力去做,那个方法非常之多,要懂得善巧方便。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见到阿弥陀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第一个殊胜就是寿命无量。佛无量寿,那我们自己也是无量寿,有足够的时间来修学无量法门,这个四弘誓愿第三句—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不是不学,先到极乐世界,然后再去学。现在学不得,现在一学,就搞乱掉了,连西方极乐世界也去不了了,那就非常可惜了。现在是一门深入,专求西方极乐世界。

  那么有许多人怀疑,好像念佛这个法门太简单了,这一部经能成就吗?如果你要遇到这些人来质疑,你听了这个话了,好像是蛮有道理,你就起了疑惑了,人家再劝你,你一定要去读《般若经》、读《方等经》、读《法华》、《涅盘》,读这些大乘经。人家说的也没说错,虽没有说错,但是不契机,我不是这个根器,我烦恼、业习很重,要读这么多经典,心就散乱了。那么这个一心不乱,你是决定不能成就。诸位要晓得,一心不乱,你才有把握往生,决定往生。你要没有到一心不乱,你能不能往生,是个未知数,那要看你临命终时遇的缘如何了。遇缘殊胜,可能往生;遇的缘不殊胜,那可能就不能往生。

  我们自己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把握往生,那你就要留意了,决定一门深入。这个世间一切境缘要放下,不可以放在心上。我们知道同修当中,也有修得很好的。有一些人来告诉我,他修的不错,他对某人还有成见,我说这就完了。修的不错,对某人还有成见,喜欢这个,讨厌那个,你就不能往生了,你这个往生上面打了好多问号了,这些都要放下。他对我有恩,我感激,我不能把感激放在心上,我要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他对我有怨,我也不要去恨他,也不要去讨厌他,把他忘的一干二净;总而言之,一切时、一切处,你要保持心的清净、平等。清净、平等是往生的第一个条件,心净则土净。有丝毫忧虑、牵挂,就是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障碍,障碍不在外面,障碍在自己。实在讲,都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外面什么力量都不能障碍你。外面人来侮辱你,来陷害你,你若无其事,你就没有障碍了。你要遇到这个境界生瞋恚心,还要生报复心,那你障碍就来了。所以说世、出世间一切法,要统统放得下,排除菩提道里面一切的障碍。然后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再广学多闻,圆成佛道。所以四弘誓愿末后两条,到极乐世界才成就,这个作法就对了。

  第六句是『观察善友威仪法式。』清凉大师虽然将这两句,六、七两句,给我们解释的是思前观海。实在讲呢?这两句是我们重要修学的纲领。「观察善友威仪法式」,式是样子。世、出世间做学问,过去成功的这一些大德们,他们修学都有一个模式,换一句话说,都有一个样子摆在那里效法。譬如说我们要雕刻佛像,一定选择一尊佛像,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照它这个方式来雕,雕的跟它一模一样,是雕的比它更好,怎么会比它更好呢?他那个好处,我们完全学习,他那个地方还有一点瑕疵,有一点缺点,我们把它避免,那么我们后面所造的像,一定就胜过前面,越是后面越进步,所以总要找一个模式,我们修行人也是如此。

  我们虽然依靠经典的理论、方法、境界,还要找一个修行的榜样,照他那个样子来学习。通常我在海内外劝勉同修,是以阿弥陀佛为榜样,跟阿弥陀佛学。阿弥陀佛这个样子在那里呢?不是塑的这一尊像,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经》。你能够把《无量寿经》,字字句句记熟了,都能记住,每一句的意义,你都透彻了解了,然后你能够依教奉行,你就是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最好的榜样,释迦牟尼佛赞叹他,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能观察阿弥陀佛的威仪法式,那里错得了呢?决定成就。你们想一想,阿弥陀佛有没有贪心?阿弥陀佛有没有瞋恚?阿弥陀佛有没有嫉妒?阿弥陀佛有没有跟那一个人过不去?你要多想想,要学的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你跟阿弥陀佛志同道合,那将来你到那里去?一定到极乐世界去了,这个样子好。

  善财童子在此地这一句话,是教我们观察善友。前面的善友,第一位是文殊师利菩萨,第二位是吉祥云比丘,第三位是海云比丘,都是我们好榜样。往后去一直到普贤菩萨,这里面总共讲了五十三位善友,个个都是我们的好榜样。如果诸位看到这么多人,这么多榜样,也不晓得跟那个学好,也是眼花撩乱,我们可以就近找一个榜样。就近的榜样,这是佛门里面大家都公认的—印光法师,是我们的好样子。印光法师一生,他自己的修持,他教化一切众生,总纲领、总原则,就四句话十六个字,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深信因果,老实念佛。这四句话,我不要详细讲解,四句话的意思,无尽的深广。我们果然把这四句话学到了,你真的就是学印光法师,你也真正是学了大乘菩萨法门了。昨天我在电视台里面,录了一个带子,就是讲这四句。这个带子很快就会出来,希望诸位同修要认真去听一听,那么在此地就不耽误时间,要学印光法师。

  那么在家居士,实在说,过去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是我们很好的榜样。你看看他老人家一生威仪法式,给在家人作了一个好榜样。没有私心,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对於后学,真正的照顾,真诚的教导。只要你肯学,绝没有吝法的这一些事情,尽心尽力教导你。所以在家、出家,我们要找一个好榜样,我们向他学习。这个是修学不能缺少的手段。

  下面一句是『游泳甚深法海漩澓。』这一句是讲你趣入的深度。用这一句话来比喻,含融在佛法大海之中,你所得的无限的深广。换一句话说,你有大教的依据。教是教学,《无量寿经》是大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了生死,出三界,成佛度生第一法门、第一经典,这是大教。《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注解,内容跟《华严》没有两样。《华严》的分量太大,不容易受持,《无量寿经》经文少,只有一卷,便於受持,内容跟《华严》完全相同。那么你有教作依据,有理论、有方法、有境界,还有修学的模式。刚才我介绍了,你不取阿弥陀佛作模式,你取印光法师作模式也很好,有个榜样,这样修学就容易成就、容易深入,才能够深入无量无边的法海。

  『普遍趣入虚空法界』,末后这三句是说的成就。清凉大师说:『通明证理治障,摄法观修』。每一句都是纲领,每一句都是原理原则。他这十句是后后胜於前前,越往后面去,意思越深、越广。像上楼一样,这个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最后是第十层。第十层一定包括前面九层,第九层不一定包括第十层,第十层一定包括第九层,没有下面的基础,决定没有上面的成就。那么换句话说,没有趣入观察含融的这个基础,你就没有办法普遍趣入虚空法界了。这一句就是我们常讲的,证得一真法界了。也是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这一句就是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也是这一句的境界。

  这个境界,我们凡夫很难体会。经中常讲不可思议,不但说不出,想也想不到。到底是一桩什么事情呢?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你就普遍趣入了。整个虚空法界是自己一个人,这是事实,这是真我。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证得呢?我们有个很错误的观念,认为我,这个身体就是我,身体之外,不是我,我们错在这个地方。所以累劫的修行,都找不到自己本来面目,这禅宗的话—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遍虚空、遍法界是自己。这个意境很难懂,这个意思、境界是不好懂的。我们不得已用作梦来作比喻。

  诸位都有作梦的经验,你能从这上得到一点消息,经文里面讲,诸佛菩萨的境界,你可以稍稍体会到几分。我们作梦,梦中好像跟现前的环境差不多,梦里头有我这个人,也有见到其他的人,也有山河大地。那么当你醒了之后,你可以仔细的去思惟、去观察,这梦从那里来的?梦是你自己心里头变现的,能变现的是你的心,所变现的是境界。梦中所有的境界,都是你自心变现的,换句话说,梦中那一样不是自己呢?梦中我这个人是自己,梦中别人还是自己,梦里面山河大地、虚空还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找不到一样东西了。正是佛法里面所谓全妄即真,妄是讲相,整个梦中境界那个妄相,就是你的真心。全真即妄,真心没有形相,它能够变现出形相。我们真如本性没有相,但是它能够变现虚空法界。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自性变现之物,除了自性之外,无有一法可得。这个境界就是普遍趣入虚空法界,也是我们佛法里面讲,证得法身了。法界就是法身。

  我们今天之所以不能证得法身,就是不承认身外的境界是自心变现的,不承认,这是障碍。那佛菩萨跟我们不相同的,佛菩萨承认、肯定,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真心变现的。所以他的心是平等的,他的心是清净的,他的心是无染污的,道理在此地。这是讲证得法界了,证得法身。证得法身之后,你所有一切的烦恼、业障、习气统统没有了。

  『净治法眼所有翳障』,这个「翳障」是什么呢?妄想、分别、执著,用这三句就把你无量劫来,所有的业障、习气都包括了。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分别,尘沙烦恼;执著,见思烦恼;佛将烦恼分为这三大类。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普遍趣入虚空法界,那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境界。当然,你的见思、尘沙烦恼统统尽了,无明也破了几分了。这就是「净治法眼所有翳障」。「翳障」是比喻,「法眼」是形容自性的般若智慧。虚空法界里面,一切的真相,我们今天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明了了,你不再迷惑了,这叫法眼。

  末后一句,『捃拾善友所集法宝』。「捃拾」是采取的意思,采集的意思。「善友」是过去的诸佛菩萨,他们讲经说法的这一些资料,普度众生的资料,你也可以去收集。其实这个捃是形容、是比喻,不是真的去收集。你一接触,你就明了,你就开悟了,成就圆满的后得智。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在因地,他就是这个修行方法。我们中国古人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这个意思。但是世间善人所讲的,无非是从事相上、即相上来说的。而佛菩萨所说的,是从理体上来讲的,这个意思更深、更广。法藏比丘接受他老师世间自在王如来的教导,自在王佛为他说法一千岁。又将十方诸佛世界,这里面的理事因果,展现给他看,让他在这个里面选择,让他在这个里面去采取,诸佛世界的优点,舍弃诸佛世界的缺陷,造成西方极乐世界。他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凭空想像造成的。那么在此地这一句意思很深,教给我们,你成佛、成菩萨,将来到十方世界度化众生,那个模式不需要自己去思惟、想像、研究,不需要,为什么呢?一切过去诸佛菩萨模式都在,你一看、一听都明了了,就采取这个老方法就行了。佛佛道同,你看多省事。自己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再加上诸佛菩萨现成的模式,你说这个多自在!那里要操一点心呢?观自在是这么成就的。

  我们举一个最浅显的例子,譬如讲经,一般人说,讲经很辛苦、很累。其实不然,不讲经的时候很辛苦、很累;讲经的时候,快乐、自在。如果你智慧开了,你烦恼断了,智慧开了,你看讲经说法,不要自己操一点心,拿著佛菩萨这个经典模式展开来,照做就是了,照说就是了。用不著自己准备,用不著自己思考,用不著自己再去搞什么材料,没有那么麻烦!释迦牟尼佛现前的东西在此地,拿来用就好了,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末后这一句,就是教给我们这一桩事情,我们应当要知道学习。好,再看下面这段经文。底下这一段,是依教趣求最后的一段。他这里又分三小段,这个是最后一段。

  【如是作意】

  这一句话是结前生后,总结前面所说的,总结前面,这是思惟善友的教诲。

  【渐次南行】

  遵循善友的指导,去参访妙住比丘。

  【至楞伽道海岸聚落。】

  妙住比丘修行的道场,他找到了。

  【观察十方,周遍求觅妙住比丘。】

  他到楞伽道海岸聚落这个地方,仔细去观察,周遍的去寻求,找这个妙住比丘。

  那么下面经文,这是第二段。第二段是:

  【见敬谘问。】

  见到了,见到妙住比丘,然后向他请教。这个经文很长,但是这一段经文不难懂,很好懂。你看他见到的,他所见到的妙住。

  【见彼比丘在虚空中,经行来往。】

  这一句是总说,它的意思前面说过,怕今天有初来的同修,前一次没来没听到,必须要补充几句,略说一说。这个在虚空中,并不是真的在空中,诸位一定要清楚。虚空是代表什么呢?空有两边不住,这个叫虚空。如果在虚空当中,他还住在空,他还是落在两边。这个虚空就是讲的中道。

  『经行往来』,是讲他的生活活动。这一句就显示他的名号里面所含的义趣,他叫妙住。我们凡夫不妙,我们凡夫住有,你看你心里面妄想、执著、忧虑、牵挂太多太多了,这是你住在有,不妙!六道里面,高级凡夫他知道身是苦本,他连身都不要。他住在那里呢?住在四空天。佛给我们讲六道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身体都不要了,色就没有了,无色界,这是六道里面高级凡夫,他住空,无色就是空。小乘阿罗汉入偏真涅盘也是住在空,所以在大乘教里面,世尊常常责备他们,喝斥他们,这都不妙。所以凡夫、二乘住都不是妙住,大乘菩萨就妙住了,空有两边不住。你看这个比丘在虚空中,这是不住有;经行来往,不住空。空有两边不住,这就叫妙住。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能学会这个本事,那你就得大自在,你真正得到幸福美满了。

  下面这些经文,总共有十一句,这十一句是妙住的殊胜功德利益。只要你能够空有两边不住,发菩提心,修菩萨道,你一定得到这样的感应。诸佛护念,龙天拥护。第一:

  【不思议数】

  这个数量太多了,不可思议,算不清!

  【诸净居天与宫殿俱】

  这个『净居天』是第四禅。四禅,佛跟我们讲,四禅是非常特殊,是凡圣同居土,四禅有九天,其中有四天是凡夫,有五天是圣人,小乘三果圣人在这个地方修行,阿那含在这里修行,所以这个我们称他作净居天人。他有宫殿。

  【於虚空中恭敬合掌,发弘誓愿而为供养。】

  你看净居天人照顾你,这些人不是凡夫是圣人。他们证得了位不退,决定不会退到凡夫,这个小乘初果就不退凡夫位了,何况是三果?这是说明,这一些圣者发愿来拥护你,这个供养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加持、保佑、照顾、帮助你。你虽然看不到,冥冥当中,他时时刻刻不离开你。如果你在苦难当中,有的时候他就现形,变化著来帮助你。诸位看看虚云老和尚的年谱,虚老和尚发愿朝五台山,那个时候他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要拜三年多才拜到。路上受尽了艰苦,遇到冬天寒冷,没有吃的,连水都找不到。文殊菩萨变成一个乞丐,在路上碰到了,照顾他。他问那个人,请教他叫什名字,怎么称呼?他告诉他叫文杰,是个要饭的,常常在这一带讨饭。虚老和尚好像是两次见到他,他告诉虚老和尚,他住在五台。以后他到了五台山,到处去打听文杰这个人,人家告诉他,那个人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这才晓得,时时刻刻佛菩萨在旁边照顾你,你真的有困难的时候,他就会帮助你。第二句:

  【不思议数诸梵天王】

  这大梵天王,我们娑婆世界里面,地位最高、权势最大的是大梵天王,统领娑婆世界的。不思议数这些大梵天王见到你,

  【曲躬合掌,出妙音声,以人间法称扬赞叹而为供养。】

  大梵天王供养你。这不是世间的国王、总统,那个不能跟他相比。此地妙住比丘在这里显示,你要能够在这一生当中妙住,你就得到这一些圣贤天龙护法时时刻刻来加持你,来帮助你。由此可知,修行人一定要懂得妙住世间,你才真得自在。空有两边都不能住。那究竟怎样空有两边都不住呢?下面经文会说到,这才是一个开端,略说说他所得的殊胜的感应,不可思议的果报。第三句:

  【无数千万欲界诸天及诸天王】

  这个欲界天是六欲天。大梵天王是色界天,无色界天里面没有天王,他身体都没有,形象都没有,所以那个地方没有天王,色界天就有天王。色界天、欲界天,欲界有六层天,这一些天王,

  【恭敬围绕,满虚空中布天华云,雨天华雨,作天伎乐,出妙音声,无数缯绮宝幢幡盖,种种严饰,悉遍虚空而为供养。】

  这是欲界六层天的天主,四王天、忉利天,一直到他化自在天。这一些天王对於菩萨五体投地。菩萨所行的,高出他们太多太多。刚才说欲界天王,色界天王,乃至於二乘圣者,他们都没有办法做到妙住,不是住空,就是住有,他怎么能不佩服?他自己也想做,做不到。诸天天王做不到,是因为烦恼没有断,没有办法离开有,他有烦恼障。二乘圣者做不到,他有所知障。所以虽然不住有,他住空,没有办法脱离二障。所以这些色界天、欲界天王,都来恭敬供养。向下,这是讲八部鬼神,我们佛门讲护法神。护法神护持。

  【复有无数诸大龙王,於虚空中兴不思议沈水香云,普遍虚空,震雷激电而为供养。】

  你看看某一类,他都是以他这一类之中,最殊胜的来供养菩萨。龙,龙的种类非常之多,有天上龙王,有天龙,地底下也有龙。我们一般讲龙,都是水中之龙,海里头有龙,河里面有龙,乃至於从前井里面都有龙。龙在畜生道里面,善於变化,能大、能小,能够呼风唤雨。这个地方是讲的天龙,我们常讲天龙八部。第五句是:

  【无量不思议数诸夜叉王】

  『夜叉』是鬼道里面的一种,他们都是归四王天统辖的,是四王天的部属。王就是首领,这一类当中的首领,夜叉里面的首领。

  【各以眷属周匝围绕,恭敬守护而为供养。】

  这一些夜叉,你看看平常他们是很凶恶的鬼,但是对於一个修行人,他尊敬,不但不害你,来保护你。

  【无量不思议数诸罗刹王】

  罗刹鬼的首领。

  【与诸眷属,其形长大,甚可怖畏,咸起慈心,亲近瞻仰而为供养。】

  你看夜叉、罗刹,这是饿鬼,他们都来拥护了。鬼王,这一道里头地位最高,权力最高的这个鬼王,都来拥护你,都来护卫你,那其他的小鬼更没有话说了!所以一个真正发心修道,你不要害怕。

  昨天晚上有个同修,他说大概有什么东西,常常在他的身边,他感觉到很恐惧。我叫他念观音菩萨。他说我念,我说你没有真念,你没有真正相信观音菩萨。真正相信,真正念佛,自然有天龙八部会护卫,这一些妖魔鬼怪不能贴身。他为什么会贴身呢?因为你不相信佛菩萨,口里念的阿弥陀佛,念的观音菩萨,心里面对这些妖魔鬼怪还有很恐怖,有这个念头,那你就不行了,你对佛菩萨就没有信心了。对佛菩萨有信心,所有一切妖魔鬼怪现前,决定没有一念恐怖。为什么?知道诸佛护念,天龙八部鬼神保护你。妖魔鬼怪纵然现身,他也无可奈何,你何必怕他呢?这是学佛同修怎样在菩提道上避免这些魔障,应当要明了的。对於佛法、对於佛菩萨的威神,深信不疑。你看这经上讲的这么清楚,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如法修学。第七句是:

  【无量阿修罗王,兴不思议摩尼宝云,放大光明,遍满虚空,雨种种宝,庄严照耀而为供养。】

  这个经文都很好懂。『摩尼』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随意的意思。这个摩尼,你想要什么,它就会变现什么,类似西方神话里头神灯,你要是拿到手,那你什么都可以得到,佛法里面讲摩尼宝。你要得到摩尼宝,你一切都能称心如意,这是阿修罗王以不思议摩尼宝云来供养。

  【无数迦楼罗王作童子形,诸妙采女之所围绕,起大慈愍,无杀害心,恭敬合掌而为供养。】

  『迦楼罗王』,我们中国翻作金翅鸟,叫大鹏金翅鸟,这也是八部鬼神里面的一种。他变作童男、童女的形状,来供养修行人,供养妙住比丘。

  【无数紧那罗王拊击众乐,演出种种微妙音声,复以种种称法言辞歌咏赞叹而为供养。】

  『紧那罗』,是帝释天的乐神。这个乐神就好像是什么呢?像我们现在这个国家里面,总统府里面的乐队,这个乐队里面的队长、总指挥,这个就是紧那罗王。紧那罗王是帝释天,我们中国人讲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他这个乐队里面的队长,所以他用这个音乐来供养。

  【无数摩睺罗伽王持不思议上妙微细天诸衣服,亲近随逐。周回布列而为供养。】

  『摩睺罗伽』翻成中国意思叫大蟒、蟒蛇,叫大蟒,他也是八部鬼神之一。我们在佛门里面,他皈依三宝之后,他是佛门的护法神。他们是以最好的衣服来供养,天衣。末后一句:

  【无量主海神作诸伎乐,啸和雅音而为供养。】

  末后这一句『主海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海龙王。我们台湾同胞供奉的妈祖,妈祖是海龙王,主海王。他也以这个伎乐表演。这个『啸和雅音』,明清《大藏经》里面,不用这个字,用「出」,出和雅音而为供养。但是这两个意思,都能够讲得通,两个字的意思都可以讲得通,我们依义不依语,就可以了。

  这一段经文里面,含著有很深的意思,我们一定要能够体会得到。佛藏经里头,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出家的人应当一心行道,专心行道。我们前面也曾经讲过,出家也算是世间一种行业,我们选择这个行业,自己一定要晓得,这个行业干的是什么。这是印光法师讲的敦伦尽分。伦,就是一类一类的,我们出家这一类,这一个行业。分是本分,我这个行业,我的本分是干什么的,你不能不知道。我们用什么作标准呢?用释迦牟尼佛作标准,他一生所表现给我们看的,就是最佳的榜样。从他一生的行谊,我们真正体会明白,佛门当中所说的,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

  那么出家这个行业干的是什么呢?弘法利生。释迦牟尼佛他所表现的,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十九岁到三十岁,是自己修学的阶段。成道之后,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没休息过,天天在讲经说法,以说法这个方法,利益一切众生。佛知道,要想真正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佛讲三界都苦,怎么样帮助众生真正离苦得乐?那么你就要晓得,众生之苦从那里来的?乐从那里来的?苦是从迷来的,迷失了人生宇宙的真相,所以他的思想、见解、言行全都错了。错误的结果,就是苦报,苦是这么来的。乐从那里来的?乐从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那么你的思想、见解、言行,与真相相应,你没有错误,你结果当然就得乐了。

  佛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一定要先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用什么方法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呢?讲经说法,开导一切大众。这是出家人的事业,出家人除了这个事,没有别的事。所以佛在经上教我们,应当一心行道,随顺发心。随顺佛的教法,佛教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何况释迦牟尼佛表演一个榜样给我们看,决定不能够想著衣食,想著我明天日子怎么过?不要想这些。为什么不要想呢?诸佛护念,龙天拥护,你想这些干什么?你如果一心行道,你心里头还掺杂著想著我的衣食,想著我明天日子怎么过,你的心就乱了,你的心里面就杂了,你是用杂乱心修行,用染污心修行,你怎么能得到果报呢?不但果报得不到,连开悟也悟不了。所以绝不想明天日子怎么过,明天没有饭吃,护法神的责任。明天真的是我要冻著了、饿著了,那护法神他干的是什么事?这个事情是他管的。他要是不管,用现在法律—彻职查办,这都是事实。他一定会管的,所以我们操这个心干什么呢?

  何况佛在经上讲,我们出家人纵使出家人再多,整个世界人都出家了,都不要从事生产事业了,我们生活能不能过去呢?能,佛讲了,如来白毫光中,如来顶端这个白毫,白毫光中无量的光明功德,这里面佛曾经发了这个愿,这个白毫光中,留一分功德,供养末世出家弟子。让他们的生活事事所需,就是衣食、卧具、饮食、医药,决定不会缺乏。佛曾经发过这个愿,我们相不相信佛呢?护法神发的这个愿,我们相不相信护法神呢?问题就是我们是不是真的在办道?真的在办道,他们就真管;如果假的办道,他们就决定不管,让你自己去搞去,所以一定要真正去办道。

  《菩萨本行经》里头也说,佛以诸天,像这个妙住比丘,以我们眼光来看,他就是佛。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里面,跟我们解释的诸佛,就是讲的分证佛,也就是讲的,《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些人都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妙住比丘他是第三住,第三住的时候,四十一品无明破三品了。初住破一品,二住破两品,三住破三品,已经破三品无明。你看看这一段里面,一开端讲的是净居天人,然后跟我们讲的大梵天王、欲界天王,这些人这么多的供养,这一些诸佛与大菩萨,他们接受这些供养,也把这个供养分给初学的比丘,供养后世的弟子,不会缺乏。

  凡是自己去化缘,自己去乞讨,都是不相信佛菩萨,那有什么办法呢?你才晓得,信佛多难!多不容易!我当年学佛出家,受了戒之后,我出家两年才受戒。受戒之后,到台中见李老师,老师见我第一句话,就是你要信佛。我学佛学了那么多年,出家受了戒了,还在教佛学院,他老人家跟我讲信佛。真的,信佛不容易,信佛就是一切奉献给佛,自己这一生当中,完全都是佛菩萨照顾的,自己不操一点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统统是佛菩萨照顾你。我们在这个里面,一定修清净心。逆境不生烦恼,不起瞋恚;顺境不起贪爱,保持清净平等,知道都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的关怀照顾,我们怎么会不欢喜呢?什么样的境界,里面都生欢喜心,这个是得大利益。

  所以我们看妙住比丘这一段经文,你要能生起信心。所以这一段经文在此地含义很深。这是善财童子参访妙住比丘,所见到的环境,见到天龙八部、护法对他的恭敬供养,这一句话就总结了。下面,这就是他礼敬了。下面经文是礼敬。礼敬之后,这是礼节,见面总要行礼。礼节之后,再向他提出请教。那么妙住比丘对善财的开示,实在讲,就是对我们的开示,教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妙住。果然契入这个境界了,那么我们自己一定也得到诸佛护念,也会得到八部鬼神的恭敬供养,这是一定的。我们虽然不希求,那是他们的职责。我们不求,他一定是照做。不是说我们不求,他就不照顾我们,没有这个道理。反之我们求他的,那他就不会照顾,为什么呢?你这个心不清净,你有求的心就不清净了,巴结佛菩萨,巴结鬼神,希望对我好一点,这种心就糟了,这是凡夫心,不是清净心。清净心自然感应道交。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