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海云比丘章 (第十三集) 1997/5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4-0013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六页,倒数第四行,二十六页,倒数第四行。我们将经文念两句,对对地方。
【深入一切无尽佛海,常愿承事兴供养故。深入一切正觉法海,能以智慧咸悟入故。】
从这个地方看起。经文在这一段,「谦己推胜」,总共有十句。十句都是用海来做比喻,显示无穷无尽的意思。十句,总而言之,都是指的法海。前面六句,我们读过了,今天是从第七句看起。『深入一切无尽佛海』,第七、第八、第九这三句,是给我们说的佛法僧三宝。由此可知,学佛之人,念念不离三宝,这个意思非常重要。初入佛门,授受三皈就是佛法僧,佛法僧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所以在华严会上,五十三位善知识,前面三位就是代表三宝,吉祥云比丘代表的是佛宝,海云比丘代表的是法宝。所以此地这个佛宝,也是法宝的意思。正是经中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意思非常非常的明显。而以妙住比丘代表僧宝,意思都非常非常的深广,希望我们能够细心的去体会。
每一句里面都说深入,可见「入」这一个字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学佛,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一个入处。没有入,也就是我们常讲没有入门,学来学去都在门外,没有入门。古时候,大一点的家庭,富贵人家,进门有大门,大门进去有庭院,庭院里面有二门、三门,才能进他的房间。那么现在人口多了,土地面积有限,住那么大的房子已经很稀有了,很少了,大门、二门、三门见不到了,在从前这个就是像寺院、宫殿的建筑差不多,规模小一点,但是都有一进、二进、三进。
这深入,入到底,登堂入室,这才叫深入。我们今天入不了门的原因在那里?都在一个我执,起心动念就有一个我,这就没有法子入门了。由此可知,佛给我们讲的二障,障碍是无量无边,归纳为两大类,烦恼障与所知障。所知障就是法执,从法执起的。烦恼障是从我执起的。这两种障我们要先破那一种,给诸位说,一定要先破烦恼障。你说我先破所知障,不可能,烦恼没有尽,所知是决定断不了的。破烦恼障,这第一重障,你才出三界。破所知障是出十法界。你不破障怎么行?你就不能入,这个问题在此地。入尚且不能,何况深入,那当然是谈不上了。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同修们真正想在一生之中,学佛有个入处,你就不能不破我执。我执难破,这是事实,要是好破,不是人人都出六道轮回了吗?为什么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离不开六道轮回,就说明我执难破。难破还是要破,一定要晓得,不破就不能成就。往生虽然讲带业往生,这个是没错的。带业往生,我们有没有把握往生?这一次的机会不能错过。如果我们在我执上下一点功夫,换一句话说,带业往生我们就有把握了。我执上完全疏忽了,不用功夫,我们往生实在讲没有把握。这个法门说实在话,无量劫来,我们不是头一遭遇到。过去生生世世,不知道遇到了多少次,都没有成功。我们要把这个原因找出来,为什么不成功?不成功的因素,我们没有修福慧。你修福,那你的福报大,你的缘分好,能往生。如果修慧,修慧就能够断烦恼,就能破我执,那就是不必靠别人帮助,也能带业往生。由此可知,这个问题重要。
大乘破我执的方法,非常巧妙,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能为别人著想,就把我淡薄了几分。我痴、我贪、我爱,要把它淡掉几分。这是佛在大乘经里面,教给我们破我执的妙诀。从那里做起呢?从生活当中做起,饮食起居当中做起。譬如吃饭,一个人吃无所谓;大家在一块吃,这道菜我很喜欢吃,我也不能一下把它吃光,我要想到还有别人,总得留一点给别人,这就是修破我执的方法。我喜欢,别人也喜欢,看看这个桌上十个人,我取只能取十分之一,这是我的一份;我取十分之二,我就夺别人的一份。所以修行在生活饮食起居上。
我们穿一件衣服,想到别人有没有得穿,念念都能为大众著想,这是破我执的一个好方法。不仅是破执著,同时也是礼,现在大家不懂礼了。古时候,婚丧喜庆这些宴会,宴会都有礼的。婚礼叫嫁礼,祭祀是祭礼。礼节里面,这个饮食没有说吃饱的,所以那是应酬,处处要讲求礼节,要讲礼,要讲风度,要讲分寸,那有随著自己吃的是又醉又饱,那成什么话?那个是不成话的,那就失礼了。现代人不懂,现代宴会,我看各个都吃得很饱。在从前不是的,从前那个菜从你面前过的时候,只夹一筷子,夹一点点,品尝一点味道,没有吃饱过的。诸位要是读古书,还能够看到一些记载。当然现在社会富裕了,跟从前是完全不相同。可是我们也要顾及到,一定要顾及到别人,在生活起居念念都要顾及到大众,顾及到一切众生。
我们能够节省一分,就能够帮助别人一分。所以在日用平常当中,我们用钱的时候,如果这个可以省的,就不必浪费了。我们拿这个钱,就可以帮助众生。特别是帮助众生有机缘接触到佛法,这个功德利益无比的殊胜。众生很苦,为什么称为众生?没有机缘闻到正法,所以我们拷贝一个录音带,我们印一本书,现在在台湾成本都很低。常常存这个心,念念当中想著这桩事情,这就是自度度他了。念念想著佛,佛是用什么样的心,用什么样的态度对一切众生。所以我们供养佛像,用意在此地。这一句是「深入一切无尽佛海」,这个佛就是诸佛如来,十方三世,世界无尽,诸佛如来也是无有穷尽的。想到他们的大愿、大行,我们时时刻刻念念要向他学习,供养佛像是这个意思。
所以底下讲:『常愿承事兴供养故』,我们深入一切无尽佛海,用意在此地。换一句话说,如果没有底下这一句,你就没入,没有入门。有了下面这一句,那你真的是深入了。「常」是永恒而没有间断。「愿」是欢喜。「承事」,什么叫「承事」呢?佛现在也不在世了,我们怎样去侍候他?怎么样去奉侍他?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就是承事兴供养故。这是我们四众佛弟子,在家、出家都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把佛的教化,认真努力的去推行,介绍给一切大众,这就是承事供养。而承事里面,特别就是自己要以身作则,作出一个样子来给大家看。佛教给我们怎么做,我们一定要做出来,这是真正承事供养,这才是深入一切佛海,与佛同在。
下面一句,『深入一切正觉法海』。你看这个经文非常明显,这个三宝,这一句讲的是法宝。法宝是什么?法宝是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此地用了一个正觉,把无上正等省掉了,并不是说此地讲的正觉,是阿罗汉所证的,不是菩萨的正等正觉,不是佛的无上正等正觉,那你就看错了,这个正觉是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知,三宝当中,佛不在世是以法宝为中心,佛住世的时候,是以佛为中心,佛给我们讲经说法。佛不在世了,那佛就是佛像、形像,那是个纪念的意思。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法,是经教。所以佛不住世的时候,法宝是中心。
『能以智慧咸悟入故』,这一句非常重要。要以智慧,决定不能用情识,情识是迷不是悟。这是刚才讲,我们今天最大的困难,就是情识放不下,所谓是感情,这是个麻烦事。情识放不下,就永远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怎么来的?情识变现出来的。有一些人不懂佛法,听说佛法要永断情爱,於是乎他就反对了。他说人与人之间要没有爱情,那还有什么意思?你看自古以来,中国、外国,文学作品里面,写的是什么东西?都是情与爱,所以他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
那么佛是不是情与爱不要了呢?不是的。永断,你要晓得,他这个断实在是转变,把情爱转变成智慧。情爱是烦恼,是烦恼的根本。佛经上常讲:「转烦恼成菩提」,所以那个断是转变。怎么样把烦恼转变为般若智慧?般若智慧里面有没有爱呢?有。那个爱不叫做爱情,叫慈悲。换了一个名词,为什么要换个名词呢?给大家讲清楚、讲明白,慈悲是真爱,永远不会变的。世间人那个爱情是假的、会变的。今天好了,好的不得了,两个人结婚了,明天闹翻了,就离婚了,可见得那个爱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你要晓得,世间人所讲的爱情,都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转变成智慧,那就是真的,永恒不变。所以一定要转识成智,你才有个入处,你才能够悟入。
如果你不能转识成智,这个悟入就没指望。你学佛学一辈子,就像儒家所讲的:「记问之学」。你看得很多,你听得很多,你记得很多,你所讲的都是你看的、你听的,你记忆当中的,不是从你自性里头悟入的。换一句话说,都是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与自己修行证果毫不相关。不但是证果,这不必谈了,连修行都不相干。修行是什么?修正我们错误的看法、想法,你错误的看法、想法没修正。你念念还是为我,念念还是自私,念念还是我爱、我贪、我瞋、我痴,你还是搞这一套。这就是说与修行都不相干。
那佛学的是什么呢?李老师所谓的玩弄佛法,闲著无事,消遣消遣,拿著佛法来消遣。讲经说法也是消遣;做一切佛事,打个佛七,打个禅七,还是消遣。这就是说明了,与修行不相干。你的思想、观念并没有改变,这是说你没有入处。这样学,一生光阴都虚度了,空过了,你说多可惜呢!
由此可知,求智慧重要。智慧从那里来呢?智慧从定中来,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我们念佛人讲清净心,智慧从清净心中来。心清净了,就生智慧。《金刚经》上也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心在那里修呢?并不是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你去修清净心,不见得能得清净。就是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修清净心。境是环境,我们生活环境;缘,人事环境,在我们现前人事环境,物质里面,修清净心。怎么个修法呢?放下,不要把这些人事物放在心上,你心就清净了。乃至於佛法也不放在心上,世、出世间法都不染著,你的心才会清净。你喜欢,喜欢就染著,就被他污染了。
我们需要它,并不是喜欢它。饮食起居里面,你看看古来的这些大德们,无论是出家、在家,真正修行人,饮食只是吃饱就行,没有选择可口的、喜欢的,没有这个选择。有这个选择,他就不是修行人,他还有贪著。世间人情没法子。我们在台中那个时候,很多人都知道李老师喜欢吃花生,来看他都带了一大包给他,李老师说,那里是我喜欢吃花生?他们头一天来,那我当然吃几颗给他们看看。吃几颗,大家看到,老师喜欢吃花生,以后来统统带给他,那里是这种道理?把一个真正修行人,也当做普通人看待。他喜欢这个,喜欢那个。这一喜欢,就搞六道轮回了,就出不了三界了,也没有法子往生了。为什么呢?心不清净。所以在饮食起居,处事待人接物,修清净心,修平等心。清净心,不染,不起贪瞋痴慢。平等心不起分别,不去分别好丑,你的心永远是清净、平等。可见得修行就是在一切人事物上,并没有离开,就在这上修行。大乘经上常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问题是你能不能离?离不是说不要,离还是要,我们还是一样要吃饭、要穿衣。离是什么呢?离贪爱,离好恶,这个我喜欢,那个我不喜欢,离这个。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才晓得我们从那里修,从那里学,从那里去转,把这些好恶,转变成清净的智慧。这样,「咸悟入故」,智慧一开,样样都悟入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达明了了,这是深入一切正觉法海。
所以佛法这个修学,自始至终不能离开三宝,不能离开觉正净这三个大原则。觉正净是三宝。穿衣的时候,修觉正净;吃饭的时候,修觉正净;交际应酬的时候,修觉正净;工作的时候,修觉正净,这叫做学佛。由此可知,佛法没有离开我们生活,离开生活就没有佛法了。佛法在那里?佛法就在生活之中。下面第九句:
【深入一切佛功德海,於真实道具足修故。】
这一句是僧宝。僧宝里面,没有显明的文字,显示这一句是僧宝。但是它的意思,为我们说出来了。僧宝是什么呢?是一切佛功德。一切佛的功德是清净、和敬。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僧的意思。这是真实的自性,功德的流露。正如同佛在《楞严经》上所说的清净本然。和敬就是佛教导我们,与大众相处一定要遵守六和敬。六和敬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决定要遵守,不要求别人。别人遵不遵守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要遵守。这个是佛法跟世法不相同的地方。世间法往往是要求别人,疏忽了自己;佛法是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如果你要求别人,你就有分别、有执著,你的麻烦就来了。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就不会有这个副作用了。每一个人都要求自己,那这个僧团就是最殊胜的僧团,所以佛法著重在自律。每一个佛弟子都顶天立地,不是被人牵著鼻子走。佛教我们各个都离,这个是佛法伟大之处。无量无边的功德,都是从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而一切功德的成就,都是六和敬原则下成就的。小则一个家庭,家庭和睦,幸福美满。大到国家、到世界,和平、安定、繁荣、兴旺。诸位想一想,都从这个和敬,彼此能和睦相处,彼此亘相恭敬,亘相尊敬。所以这个是僧宝的根本。
『於真实道具足修故』,因为这个真实道,是用在僧宝这一句里面。真实道就是清净道,真实道就是和敬之道。人与我不和,我与他一定要和。他对我有成见,怎么办呢?我们不妨让一步,他进一步,我们退让一步,慢慢等他觉悟,不要与他争执,争执就造罪业了。也许你说,那我要处处退让,我不就吃亏了吗?人家得寸进尺,那还得了吗?你有这个念头,你就又错了,你又在打妄想。真的,你在打妄想。你已经违背了佛的教诲,你已经迷失了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连《了凡四训》里都讲得很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这一生,命里所有的财富,所有的功名富贵,你会让得了吗?让不了。人家能夺得去吗?夺不去。你如果能真的让得了,人家能夺得去,这个因果的定律就推翻了,那就没这个道理。
大乘经上讲得很明白,「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是事实。世间法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佛法也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你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欢喜退让。为什么呢?我自己的福报没有丝毫损失,我这个地方让给他了,那个地方就来了,这是你命里头有的。所以真正明白道理,敢布施。这个钱财,我这个地方布施掉了,那里就来了。无论你做什么事业,你都会赚钱,为什么呢?你命中有钱,你的工作事业,那是缘。不管什么缘,你只要一接触,你一定就有收获,你命中有。你命中没有,缘再好,你也赚不了钱,你也得不了财富。所以佛讲的是真的。财富是果报,财布施是因,你不肯修财布施,你那里得的财富?法布施也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你种什么样的因,就得什样的果。种善因得善果,这个道理,学佛的人明了透彻,所以他三种布施都认真的来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干。干了怎么样呢?干了,他不要果报。怎么说不要果报呢?譬如财布施,你财越布施,财越多,这果报来了。财越多,越布施,绝不享受,这就是不要,不要财富,不要财富的果报。我一生的生活,还是那么简单,还是那么朴素,这个生活多自在!
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愈有聪明智慧,愈替社会、替众生多做一点好事情,多帮助他,用智慧帮助他,用技巧帮助他们。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你有健康的身体,有长寿的体力,为众生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绝不为自己去享福、去享受。活一天做一天,永远没有休息。这就是说,三种布施都修,三种果报不受。虽然现在不受,来生这个福报就更大了,这三种福报都现前。可是你要觉悟,觉悟不容易。怎么样的觉悟呢?决定求生净土,把自己所修的这些功德,统统回向净土,那你真的觉悟。如果你要不回向求生净土,麻烦大了,你一转世,来生大福大贵,一享富贵,就迷惑颠倒了,又不晓得造多少罪业了。福享完了,罪业现前了,三恶道去了。这是告诉你,福享不得,福报不能享,决定求生净土。所以这个地方的真实道,简单明了的,就是指清净心、和敬心。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存平等的恭敬心。成就自己,成就佛法,这三宝具足了。佛,自性觉;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净。末后这一句:
【深入一切诸言辞海,遍一切刹转法轮故。】
十句里面,前面九句,都偏重在自利,即使说到利他,还是自利,只有末后这一句完全是利他。那么要利他,一定要『深入一切诸言辞海』,要能够通达一切众生的言语,你才能普度众生。现代佛法特别是中国的佛法,在全世界弘扬,除了中国这个地区不算,在外国,我们的进展非常缓慢,大大落后在其他国家之后,什么原因呢?语言的障碍,我们比不上日本,甚至於比不上韩国,也比不上西藏。这些国家地区的法师到国外都通达英语,都能够用当地的言语来说法、来利生。我们中国法师到外国,不行!懂得英语的人就很少,虽懂得,懂得一般会话可以,讲经不行。这是我们佛法在国际弘扬上,一个很大的障碍。
可是现在,机缘逐渐有好转的现象。那就是说,中国在底下这一个世纪,大家也都看准了,一定会发达,一定会繁荣。所以现在许许多多国家民族,这个学校里面都开汉语学系,学习中国的文字,中国的历史学术。希望将来这一些人,接触到大乘佛法,能把大乘佛法翻译成他们国家的文字,能够利益广大的众生。所以末后这一句就是弘法利生,上报四恩,下济三苦,『遍一切刹转法轮故』。
「转法轮」是譬喻传播佛法,介绍佛法,推广佛法,是比喻这个意思。为一切众生宣扬、介绍、推荐,不一定什么场所,不一定什么时候,随缘随分,我们现在讲机会教育。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说个一句、两句。尤其现在我们佛法小册子很多,我们身上,女同修钱包里面带个两、三本,遇到有缘的人,对这个欢喜,你就送他一本,就介绍给他了。尤其现在在台湾,听说有很多电视台里面,还有讲演的节目,谁去做的,我也不晓得,我也没看。在美国杨一华传真告诉我,现在在美国电视台上也有,这个就很简单,你只要把电视台时间告诉他,他自己就会去看。这一种转法轮,就比过去要方便的太多。很短的时间,很简单的几句话,你就可以把它介绍,什么时间在那个电台,你打开来就可以看到,这非常方便。这种大众传播的工具,我相信将来使用会越来越广,越来越便利。只要我们每一个同修有这个心,你没有这个心就不行了。你有这个心,你就会把这个事情,当做一桩大事情来做了,随时随地,把佛法介绍给别人。
那么现在是夏天,夏天穿T恤的机会很多,现在我们上面都印了佛法,都印了阿弥陀佛。这个是不喜欢的人,他看一眼,阿赖耶识里头也就种了善根。这个方法是强迫的方法,也非常好。所以我们也要利用这一些工具,这个T恤衣服,我们把它当做宣扬的工具,我们利用这个工具,做转法轮的工作。由此可知,大转法轮,方法是无量无边。不只是要在讲台上讲经,不止是这个,讲台上讲经,这个效果并不大,随时随处,为大家广泛的介绍佛法,这个效果就大了,功德利益无比的殊胜。
海云比丘给善财童子讲到这个地方,这是一个段落。这一段是遍赞其他的这些善知识,他们的能力大了,都是深入一切广大法海。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这是我们必须要修学的。你看!自己的姿态多低,把别人捧的高高的,高高在上。他们才是真正深入法海,我那里能比得上他们?我怎么能知道?怎么能说得出他们那一些无量无边殊胜的功德?这个清凉的注子注得很好。他注子里头说:
【略举十海以显无尽。我唯一海,岂得同年。】
我自己所修、所学、所知道的只是一门,无量无边法门里头,我只知道一门,我怎么能跟他们相比?这一个意思很深很广,我们一定要能够体会,要能够认识,要认真的依教奉行,你菩提路上才能减少障碍。
凡夫就是凡夫,凡夫就有妄想、分别、执著。而执著里面,执著是烦恼,贪、瞋、痴、慢、嫉妒,这是无始的烦恼,俱生的烦恼,不要学的,你生下来就带来的,这是无量劫来的坏习气。这个力量非常强大,障碍一切善法,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障碍善法是障碍自己的善法,自己不能够断恶修善。造作无边罪业是什么?是障碍别人得到善法,那你就造罪业了。
像《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一开端世尊给我们讲了一段公案,俱留孙佛的时代,这是贤劫第一尊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有两个出家人讲经说法,大概还讲的不错,很受听众的欢迎,大家对他恭敬供养。另外有几个出家人看到就嫉妒了,就想方法来破坏,在信徒面前造谣生事。说这两个出家人是破戒的比丘,没有德行,让听众对他们的信心退转,造这样的罪业。那经上讲的果报,堕地狱一千八百万年。地狱出来之后,还有饿鬼、畜生的果报,然后才能得人身。得人身,还有昏愦盲聋瘖哑的这些果报。到释迦牟尼佛末法这个时期,才能稍稍恢复正常,得人身再闻佛法。
如果老毛病、老习气又犯了,那个问题就严重了,还要再搞一次轮回。这一个轮回,你要晓得,真是论劫数算,时间不是论年算,论劫数算。一尊佛出世是三个阿僧只劫,四尊佛—十二个阿僧劫只,还得了!所以是决定不能够造罪业,一切忍让,对自己决定有好处。你要的统统给你,我都可以舍弃。我们自己心里清楚,自己一饮一啄都是命中所有的。命里面有的,丢都丢不掉,人家抢也抢不去。人家能够夺去的,我能够让,他能够得到的,都是他命中该有的,我命中没有的。你能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的心就平静了,你决定没有怨恨心。退让,自己还生欢喜心,还生恭敬心,这就对了。你退让之后,满腹牢骚,那就错了,那还是在造罪业。
所以末后用三宝殿后,是很有道理的。这个三宝就是清净、平等、觉,一切都要归到清净、平等、觉。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这是第五段。
【善男子,从此南行六十由旬楞伽道边,有一聚落,名为海岸。彼有比丘,名曰妙住。汝诣彼问,菩萨云何令菩萨行速得清净。】
这个在本经,五十三参每一参,经文都分为六大段。这个第五段:
【指示后友。】
就是介绍他,善财到他这来参访,他已经把他自己所修、所学、所知道的,全部都讲解传授给善财。善财求法的心,依旧是勇猛炽盛,那只好再介绍他参访另外一个善知识。所以指示后友,就是介绍他参访下面一尊善友。叫他『从此南行』。「南行」的意思,前面都说过,诸位要记住,南代表光明,代表智慧,不是指南方。只要是有智慧、有高人居住的那个方向,就叫做南方,所以这个南不是东南西北,他是代表光明,代表智慧。
『六十由旬』,这是讲距离,这也不是真的,全是表法。『楞伽道边,有一聚落』,聚落就是个乡镇,乡镇名字叫海岸,那个地方有一个出家人,出家的比丘,他名字叫妙住。你到那个地方去问,你问他,菩萨怎样『令菩萨行速得清净』?你去向他请教,他会告诉你。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这个注解里头,就把这个表法的意思,给我们说出来了。
【六十由旬者,修六度行,净六根故。】
你看他这个六十由旬表这个意思。那六由旬就可以了,后面六十呢?六十是代表六的十倍,代表圆满。就是六度的圆满,修六度,净六根,那就圆满了。修六度的目的在那里?就是净六根。六根得到清净,六度就圆满了。这个是诸位要晓得的。否则的话,你修这六种东西是修福不是慧。布施,布施度什么?度悭贪。你还有悭贪的念头,你就没有修布施、布施度,你修的是布施,不能叫布施波罗蜜。如果修的是布施、持戒、忍辱,这些都是修福报,世间有漏的福报,不叫度,不是波罗蜜。那什么叫波罗蜜呢?布施能够把悭贪断掉了,用布施这个方法,用布施的手段,把自己的悭吝贪爱的念头打掉了,这个布施叫波罗蜜,这叫做菩萨行。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误会,我们每一天在修布施,在持戒、忍辱,我们这就修菩萨行了,其实完全错误。你修的不是菩萨行,你修的是人天福报。假如你得不到人身,那就是三界有漏的福报,这个要懂得。
所以修布施的目的,是要断除自己的悭贪;修持戒的目的,是要断除自己的恶业,就是断恶修善,目的在此地。修忍辱的目的,是断除自己的瞋恚,嫉妒是在瞋恚里面。修精进的目的,是断除自己的懈怠、懒惰。禅定的目的,是断除自己的散乱。般若的目的,是断除自己的愚痴。你看你要是永远离悭贪、离恶业、离瞋恚、离散乱、离愚痴,那你六根就清净了,就净六根。所以六十由旬是表这个意思。所以在此地,南不是方向,六十由旬不是距离。我们一定要懂它的意思,否则的话,那你就完全错了。
这个聚落,我们看注解。
【聚落名海岸者】
聚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乡镇,这个乡镇名字叫海岸。
【楞伽道次南海北岸故。】
古时候,这个『楞伽』就是印度最南边的一个小岛,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古时候叫楞伽。因为它是个小岛,四面都是海,所以就不容易进去。
【楞伽梵音,此云难往。居南海中,四面无门。非得通者,莫能往故。】
古时候的修道人到那边去,怎么去呢?都有神通。他要没有神通,他就去不成,这表示这个地方难去。那么在此地,我们要理解,它是表法的意思。那么这个楞伽就是比喻难住。海岸就是楞伽岛的岸边,是这个意思。底下对我们说出表法了。
【表於真心本离四句。得宗通者,方可会故。】
这个意思要紧,把楞伽表我们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为什么用楞伽来表示呢?楞伽是难住的意思,这个难住是讲四句。四句是代表什么呢?代表知见。四句简单的说,是空、有;空是一句,有是一句。非空非有是一句,亦空亦有是一句,这个四句。这四句叫根本的四句,从这四句再变,再一演变,一展开,那就是变成百句了,所以四句百非。这个四句是根本,就是所有一切虚妄的知见,都不能安住在真心上,取这个意思。真心离念,所有一切妄念都没有办法在真心里头立足,取这个意思。
那么得通呢?这个通叫宗通。什么叫宗通?宗是讲宗旨,不是讲的教义。这个教义通达的时候,叫说通。你很会说经,讲的天花乱坠,讲得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没有入境界,那就是说通。契入境界,你就是宗通。譬如你讲六度,你从布施讲到般若,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自己还是有悭贪,还是有恶业,你没有入进去。如果你自己悭贪断了,恶业断了,瞋恚断了,乃至於妄想也断了,那你就是宗通。换一句话说,只要两种执著还在,你佛法、世法一切通达,叫说通,那不是宗通,你没有入,没有入境界。如果你真正契入,你我执、法执破除了,那你是宗通,你才能明心见性,你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才能够现前。所以说『得宗通者,方可会故。』你才能体会得到。所以修行常常说,要真修,要真干。真干就是要离我执,也就是初下手的功夫,起心动念,念念为众生著想,决定不要想自己。一切时、一切处,点点滴滴都想著别人,全心全力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众生,你这样才能破我执。下面说:
【然有无等,得意成门,入佛法故。】
『有无』,这是从四句上讲的。有、无就是空、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就是四句。这四句是什么?四句是平等的。怎么是平等呢?有也是空,无也是空的,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都是空的,都不可得,这就平等了。你要晓得一切都不可得了,那就平等了,你得一,那就是法门,你就契入了。如果你要执著有不是无,无不是有,非有不是非无,非无不是非有,你永远不能入门。怎么不能入门呢?你永远没有办法破执著。所以我们最大的障碍是妄想、分别、执著。你这个妄想、分别、执著,永远存在,这是个麻烦事情。所以跟诸位要说明白,这古德常讲的,佛法不难,佛法太简单了,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成佛了,你本来就是佛。现在问题在那里?你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放不下。你不肯放下,这个东西什么人都帮不了忙,佛菩萨也没有法子帮忙,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一定要靠你自己,你自己念头一转就放下。你那个念头转不过来,老是念念为自己,这个就很糟糕。
尤其年岁大了,总是想到自己的身体,这个就很糟糕、很糟糕。你念念想到自己,想到自己老了,想到自己今天这里痛,明天那里痛,生病了。病了就要死了,死了就要搞轮回了,你就想这一套,这不是糟糕吗?这是最糟糕的念头。所以佛菩萨他不想自己,没有自己,没有自己就没有生死,没有生死,那来的老病呢?他为什么不老、不病、不死,因为他没有自己,道理就在此地。我们晓得这个道理,就要认真去干,这才行。所以,
【得意成门】
他真正体会到这个意思,那这个意思就是法门,他就入佛法了,这是彻悟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平等的,经上常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法门平等就是一切都平等。下面是:
【失意成谤,增益等故。】
什么叫失意?失意是真正意思,你没有能体会到。你的思想、言行,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这就叫谤。你所说的都叫谤,为什么呢?它不是事实真相。由此可知,法与非法是一念之差,这不可以不知道。实相是什么呢?《金刚经》上讲得最清楚、最简单、最透彻,三心不可得是实相。万法缘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能得、所得都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你如果真的了解事实真相了,你这个心地很干净,一丝毫牵挂都没有,那你是入了门,你是得到了。你心里面还有牵挂,还有忧虑,还有妄想、分别、执著,你什么都没有得到,你还是凡夫一个。你听的再多的佛法,与你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关,道理在此地。
【以门为门,则为言说,故曰无门。即门无门,是宗通矣。】
这前面解释,为什么说它无门?若说『以门为门,则为言说』,就是你有分别、执著,有个门,你就想到那里有个门,门才能进来。告诉你无门,你才能通得了。离开分别、执著,那才行。所以『即门无门』,你就通了。
【故曰难往,非不往也。】
这两句话很重要,这是说明我们今天住在这个世间,我们也有身体,也有居住的环境,不是不住。应该住而非住,这就成功了。住与不住是一不是二,你在这个里面得清净心,得平等心。你要是真的不住了,身也不要了,处也不要了,你住了空,那你也错了。你要说有身,有这个房子,你著了有了,这是教给你空有两边不住。非不住,是不住空。难住是不住有,这正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心地真正干净、清净,一尘不染。生心是生度化众生的心,生念佛往生之心。帮助一切众生认识佛法,认识净土。帮助一切众生,像我们自己一样,万缘放下,全心全力服务社会,利益众生,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就非不住也。
【今居此者,表修行住】
『今』是什么?是说底下这一会—妙住比丘。妙住住在这个地方,他就住在楞伽道海岸聚落,表什么?『表修行住』。
【是入智海真心绝相之正道故。】
儒家所说的,儒家实在讲,很多地方跟佛法是相通的。自诚明谓之性,我们佛门里讲明心见性。怎样才能明心见性呢?真诚,真诚到极处了,至诚感通,就通达了。感是感应,那个感应是自然,一丝毫勉强都没有,真正做到真诚到极处。真诚就是丝毫的虚妄都没有,有一丝毫虚妄在你心里面,你的心就不真诚,那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大彻大悟。而佛菩萨悟后起修,教化众生。那这个顺序就颠倒了,自明诚,这叫做教。可见得自诚明,是上根利智;自明诚是中下根性。我们怎么样?我们一定要接受教育,要接受佛菩萨、善友的教诲,多听多薰习,这样才恍然大悟,没错,我们认真学习,认真来干,这叫修行住,住在修行位上。
『是入智海真心绝相之正道故』,修行的目标在那里?修你的真心。「绝相」,是心里面决定没有相。也就是真心里头决定没有想。你看「想」,想是上心有相,是想。心上没有相,没有相就是真心,就剩下一个心,想就没有了。想是假的,心是真的。所以他这一句话,很有意思。我们的心是不是真心呢?我们还有相。有相就是妄心,就不是真心。真心决定没有相,没有相就是决定没有思想。思是什么?思是分别,你看思画格子,一格一格分别。想是妄相,是想像。所以思跟想都是妄心,都不是真心,都是妄想。能够统统离开了,真心就现前了。
【比丘妙住者】
他这个妙,妙在那里呢?
【身住虚空,无住相故。】
这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他通达,三心不可得,万法皆空,他心多干净,这就叫『身住虚空』。不是身放在虚空里面,那你又错了,你又来了一个妄想了。身住虚空就是心地里面干干净净,知道能所都不可得,所以他心地干净,一尘不染,住无相。
【表此住中】
这是表示,这是僧宝,也是出家人的本分。
【观一切法如虚空等,无有处所,离分别故。】
正是《金刚经》上讲的这一句话,「三心不可得」,能得空。「万法缘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得空。能得、所得都不可得,你还想什么?这是告诉你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才真正懂得自在随缘。自在随缘就是藉假修真。我们身是假的,境是假,一切万缘也是假,藉这个假修真性。怎么个修法呢?「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就是在一切幻相当中,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真的,真性就现前了。
【亦比丘者】
他的身分也是比丘。
【入道未久】
这是表初学。
【宜依僧故。】
入道未久,他要依靠僧团,不能离开僧团。
【前法此僧,义次第故。】
这三位,吉祥云是佛宝,海云是法宝,妙住是僧宝,所以这三会是佛法僧三宝。所以他是按照次第这样下来的。末后,
【时善财童子礼海云足,右绕瞻仰,辞退而去。】
这一句就不必说了。最后,
【恋德礼辞。】
『恋德』是感谢,感谢他教诲之德。『礼』是礼敬。『辞』,在此地这个意思,是不学他,我统统明白、明了,我不学。不学,他学什么呢?他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没有改变他自己的行门,「礼辞」是这个意思。所以五十三参都是礼辞,他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这个意思显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无论你所见、所闻,接触任何法门,世法、佛法,我都清楚、都明了、都欢喜、都恭敬,我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就是这个意思。好,我们念佛回向。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六页,倒数第四行,二十六页,倒数第四行。我们将经文念两句,对对地方。
【深入一切无尽佛海,常愿承事兴供养故。深入一切正觉法海,能以智慧咸悟入故。】
从这个地方看起。经文在这一段,「谦己推胜」,总共有十句。十句都是用海来做比喻,显示无穷无尽的意思。十句,总而言之,都是指的法海。前面六句,我们读过了,今天是从第七句看起。『深入一切无尽佛海』,第七、第八、第九这三句,是给我们说的佛法僧三宝。由此可知,学佛之人,念念不离三宝,这个意思非常重要。初入佛门,授受三皈就是佛法僧,佛法僧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所以在华严会上,五十三位善知识,前面三位就是代表三宝,吉祥云比丘代表的是佛宝,海云比丘代表的是法宝。所以此地这个佛宝,也是法宝的意思。正是经中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意思非常非常的明显。而以妙住比丘代表僧宝,意思都非常非常的深广,希望我们能够细心的去体会。
每一句里面都说深入,可见「入」这一个字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学佛,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一个入处。没有入,也就是我们常讲没有入门,学来学去都在门外,没有入门。古时候,大一点的家庭,富贵人家,进门有大门,大门进去有庭院,庭院里面有二门、三门,才能进他的房间。那么现在人口多了,土地面积有限,住那么大的房子已经很稀有了,很少了,大门、二门、三门见不到了,在从前这个就是像寺院、宫殿的建筑差不多,规模小一点,但是都有一进、二进、三进。
这深入,入到底,登堂入室,这才叫深入。我们今天入不了门的原因在那里?都在一个我执,起心动念就有一个我,这就没有法子入门了。由此可知,佛给我们讲的二障,障碍是无量无边,归纳为两大类,烦恼障与所知障。所知障就是法执,从法执起的。烦恼障是从我执起的。这两种障我们要先破那一种,给诸位说,一定要先破烦恼障。你说我先破所知障,不可能,烦恼没有尽,所知是决定断不了的。破烦恼障,这第一重障,你才出三界。破所知障是出十法界。你不破障怎么行?你就不能入,这个问题在此地。入尚且不能,何况深入,那当然是谈不上了。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同修们真正想在一生之中,学佛有个入处,你就不能不破我执。我执难破,这是事实,要是好破,不是人人都出六道轮回了吗?为什么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离不开六道轮回,就说明我执难破。难破还是要破,一定要晓得,不破就不能成就。往生虽然讲带业往生,这个是没错的。带业往生,我们有没有把握往生?这一次的机会不能错过。如果我们在我执上下一点功夫,换一句话说,带业往生我们就有把握了。我执上完全疏忽了,不用功夫,我们往生实在讲没有把握。这个法门说实在话,无量劫来,我们不是头一遭遇到。过去生生世世,不知道遇到了多少次,都没有成功。我们要把这个原因找出来,为什么不成功?不成功的因素,我们没有修福慧。你修福,那你的福报大,你的缘分好,能往生。如果修慧,修慧就能够断烦恼,就能破我执,那就是不必靠别人帮助,也能带业往生。由此可知,这个问题重要。
大乘破我执的方法,非常巧妙,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能为别人著想,就把我淡薄了几分。我痴、我贪、我爱,要把它淡掉几分。这是佛在大乘经里面,教给我们破我执的妙诀。从那里做起呢?从生活当中做起,饮食起居当中做起。譬如吃饭,一个人吃无所谓;大家在一块吃,这道菜我很喜欢吃,我也不能一下把它吃光,我要想到还有别人,总得留一点给别人,这就是修破我执的方法。我喜欢,别人也喜欢,看看这个桌上十个人,我取只能取十分之一,这是我的一份;我取十分之二,我就夺别人的一份。所以修行在生活饮食起居上。
我们穿一件衣服,想到别人有没有得穿,念念都能为大众著想,这是破我执的一个好方法。不仅是破执著,同时也是礼,现在大家不懂礼了。古时候,婚丧喜庆这些宴会,宴会都有礼的。婚礼叫嫁礼,祭祀是祭礼。礼节里面,这个饮食没有说吃饱的,所以那是应酬,处处要讲求礼节,要讲礼,要讲风度,要讲分寸,那有随著自己吃的是又醉又饱,那成什么话?那个是不成话的,那就失礼了。现代人不懂,现代宴会,我看各个都吃得很饱。在从前不是的,从前那个菜从你面前过的时候,只夹一筷子,夹一点点,品尝一点味道,没有吃饱过的。诸位要是读古书,还能够看到一些记载。当然现在社会富裕了,跟从前是完全不相同。可是我们也要顾及到,一定要顾及到别人,在生活起居念念都要顾及到大众,顾及到一切众生。
我们能够节省一分,就能够帮助别人一分。所以在日用平常当中,我们用钱的时候,如果这个可以省的,就不必浪费了。我们拿这个钱,就可以帮助众生。特别是帮助众生有机缘接触到佛法,这个功德利益无比的殊胜。众生很苦,为什么称为众生?没有机缘闻到正法,所以我们拷贝一个录音带,我们印一本书,现在在台湾成本都很低。常常存这个心,念念当中想著这桩事情,这就是自度度他了。念念想著佛,佛是用什么样的心,用什么样的态度对一切众生。所以我们供养佛像,用意在此地。这一句是「深入一切无尽佛海」,这个佛就是诸佛如来,十方三世,世界无尽,诸佛如来也是无有穷尽的。想到他们的大愿、大行,我们时时刻刻念念要向他学习,供养佛像是这个意思。
所以底下讲:『常愿承事兴供养故』,我们深入一切无尽佛海,用意在此地。换一句话说,如果没有底下这一句,你就没入,没有入门。有了下面这一句,那你真的是深入了。「常」是永恒而没有间断。「愿」是欢喜。「承事」,什么叫「承事」呢?佛现在也不在世了,我们怎样去侍候他?怎么样去奉侍他?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就是承事兴供养故。这是我们四众佛弟子,在家、出家都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把佛的教化,认真努力的去推行,介绍给一切大众,这就是承事供养。而承事里面,特别就是自己要以身作则,作出一个样子来给大家看。佛教给我们怎么做,我们一定要做出来,这是真正承事供养,这才是深入一切佛海,与佛同在。
下面一句,『深入一切正觉法海』。你看这个经文非常明显,这个三宝,这一句讲的是法宝。法宝是什么?法宝是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此地用了一个正觉,把无上正等省掉了,并不是说此地讲的正觉,是阿罗汉所证的,不是菩萨的正等正觉,不是佛的无上正等正觉,那你就看错了,这个正觉是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知,三宝当中,佛不在世是以法宝为中心,佛住世的时候,是以佛为中心,佛给我们讲经说法。佛不在世了,那佛就是佛像、形像,那是个纪念的意思。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法,是经教。所以佛不住世的时候,法宝是中心。
『能以智慧咸悟入故』,这一句非常重要。要以智慧,决定不能用情识,情识是迷不是悟。这是刚才讲,我们今天最大的困难,就是情识放不下,所谓是感情,这是个麻烦事。情识放不下,就永远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怎么来的?情识变现出来的。有一些人不懂佛法,听说佛法要永断情爱,於是乎他就反对了。他说人与人之间要没有爱情,那还有什么意思?你看自古以来,中国、外国,文学作品里面,写的是什么东西?都是情与爱,所以他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
那么佛是不是情与爱不要了呢?不是的。永断,你要晓得,他这个断实在是转变,把情爱转变成智慧。情爱是烦恼,是烦恼的根本。佛经上常讲:「转烦恼成菩提」,所以那个断是转变。怎么样把烦恼转变为般若智慧?般若智慧里面有没有爱呢?有。那个爱不叫做爱情,叫慈悲。换了一个名词,为什么要换个名词呢?给大家讲清楚、讲明白,慈悲是真爱,永远不会变的。世间人那个爱情是假的、会变的。今天好了,好的不得了,两个人结婚了,明天闹翻了,就离婚了,可见得那个爱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你要晓得,世间人所讲的爱情,都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转变成智慧,那就是真的,永恒不变。所以一定要转识成智,你才有个入处,你才能够悟入。
如果你不能转识成智,这个悟入就没指望。你学佛学一辈子,就像儒家所讲的:「记问之学」。你看得很多,你听得很多,你记得很多,你所讲的都是你看的、你听的,你记忆当中的,不是从你自性里头悟入的。换一句话说,都是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与自己修行证果毫不相关。不但是证果,这不必谈了,连修行都不相干。修行是什么?修正我们错误的看法、想法,你错误的看法、想法没修正。你念念还是为我,念念还是自私,念念还是我爱、我贪、我瞋、我痴,你还是搞这一套。这就是说与修行都不相干。
那佛学的是什么呢?李老师所谓的玩弄佛法,闲著无事,消遣消遣,拿著佛法来消遣。讲经说法也是消遣;做一切佛事,打个佛七,打个禅七,还是消遣。这就是说明了,与修行不相干。你的思想、观念并没有改变,这是说你没有入处。这样学,一生光阴都虚度了,空过了,你说多可惜呢!
由此可知,求智慧重要。智慧从那里来呢?智慧从定中来,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我们念佛人讲清净心,智慧从清净心中来。心清净了,就生智慧。《金刚经》上也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清净心在那里修呢?并不是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你去修清净心,不见得能得清净。就是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修清净心。境是环境,我们生活环境;缘,人事环境,在我们现前人事环境,物质里面,修清净心。怎么个修法呢?放下,不要把这些人事物放在心上,你心就清净了。乃至於佛法也不放在心上,世、出世间法都不染著,你的心才会清净。你喜欢,喜欢就染著,就被他污染了。
我们需要它,并不是喜欢它。饮食起居里面,你看看古来的这些大德们,无论是出家、在家,真正修行人,饮食只是吃饱就行,没有选择可口的、喜欢的,没有这个选择。有这个选择,他就不是修行人,他还有贪著。世间人情没法子。我们在台中那个时候,很多人都知道李老师喜欢吃花生,来看他都带了一大包给他,李老师说,那里是我喜欢吃花生?他们头一天来,那我当然吃几颗给他们看看。吃几颗,大家看到,老师喜欢吃花生,以后来统统带给他,那里是这种道理?把一个真正修行人,也当做普通人看待。他喜欢这个,喜欢那个。这一喜欢,就搞六道轮回了,就出不了三界了,也没有法子往生了。为什么呢?心不清净。所以在饮食起居,处事待人接物,修清净心,修平等心。清净心,不染,不起贪瞋痴慢。平等心不起分别,不去分别好丑,你的心永远是清净、平等。可见得修行就是在一切人事物上,并没有离开,就在这上修行。大乘经上常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问题是你能不能离?离不是说不要,离还是要,我们还是一样要吃饭、要穿衣。离是什么呢?离贪爱,离好恶,这个我喜欢,那个我不喜欢,离这个。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才晓得我们从那里修,从那里学,从那里去转,把这些好恶,转变成清净的智慧。这样,「咸悟入故」,智慧一开,样样都悟入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达明了了,这是深入一切正觉法海。
所以佛法这个修学,自始至终不能离开三宝,不能离开觉正净这三个大原则。觉正净是三宝。穿衣的时候,修觉正净;吃饭的时候,修觉正净;交际应酬的时候,修觉正净;工作的时候,修觉正净,这叫做学佛。由此可知,佛法没有离开我们生活,离开生活就没有佛法了。佛法在那里?佛法就在生活之中。下面第九句:
【深入一切佛功德海,於真实道具足修故。】
这一句是僧宝。僧宝里面,没有显明的文字,显示这一句是僧宝。但是它的意思,为我们说出来了。僧宝是什么呢?是一切佛功德。一切佛的功德是清净、和敬。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僧的意思。这是真实的自性,功德的流露。正如同佛在《楞严经》上所说的清净本然。和敬就是佛教导我们,与大众相处一定要遵守六和敬。六和敬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决定要遵守,不要求别人。别人遵不遵守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要遵守。这个是佛法跟世法不相同的地方。世间法往往是要求别人,疏忽了自己;佛法是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如果你要求别人,你就有分别、有执著,你的麻烦就来了。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就不会有这个副作用了。每一个人都要求自己,那这个僧团就是最殊胜的僧团,所以佛法著重在自律。每一个佛弟子都顶天立地,不是被人牵著鼻子走。佛教我们各个都离,这个是佛法伟大之处。无量无边的功德,都是从清净心里面流出来的。而一切功德的成就,都是六和敬原则下成就的。小则一个家庭,家庭和睦,幸福美满。大到国家、到世界,和平、安定、繁荣、兴旺。诸位想一想,都从这个和敬,彼此能和睦相处,彼此亘相恭敬,亘相尊敬。所以这个是僧宝的根本。
『於真实道具足修故』,因为这个真实道,是用在僧宝这一句里面。真实道就是清净道,真实道就是和敬之道。人与我不和,我与他一定要和。他对我有成见,怎么办呢?我们不妨让一步,他进一步,我们退让一步,慢慢等他觉悟,不要与他争执,争执就造罪业了。也许你说,那我要处处退让,我不就吃亏了吗?人家得寸进尺,那还得了吗?你有这个念头,你就又错了,你又在打妄想。真的,你在打妄想。你已经违背了佛的教诲,你已经迷失了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连《了凡四训》里都讲得很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这一生,命里所有的财富,所有的功名富贵,你会让得了吗?让不了。人家能夺得去吗?夺不去。你如果能真的让得了,人家能夺得去,这个因果的定律就推翻了,那就没这个道理。
大乘经上讲得很明白,「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是事实。世间法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佛法也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你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欢喜退让。为什么呢?我自己的福报没有丝毫损失,我这个地方让给他了,那个地方就来了,这是你命里头有的。所以真正明白道理,敢布施。这个钱财,我这个地方布施掉了,那里就来了。无论你做什么事业,你都会赚钱,为什么呢?你命中有钱,你的工作事业,那是缘。不管什么缘,你只要一接触,你一定就有收获,你命中有。你命中没有,缘再好,你也赚不了钱,你也得不了财富。所以佛讲的是真的。财富是果报,财布施是因,你不肯修财布施,你那里得的财富?法布施也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报。无畏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你种什么样的因,就得什样的果。种善因得善果,这个道理,学佛的人明了透彻,所以他三种布施都认真的来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干。干了怎么样呢?干了,他不要果报。怎么说不要果报呢?譬如财布施,你财越布施,财越多,这果报来了。财越多,越布施,绝不享受,这就是不要,不要财富,不要财富的果报。我一生的生活,还是那么简单,还是那么朴素,这个生活多自在!
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愈有聪明智慧,愈替社会、替众生多做一点好事情,多帮助他,用智慧帮助他,用技巧帮助他们。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你有健康的身体,有长寿的体力,为众生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绝不为自己去享福、去享受。活一天做一天,永远没有休息。这就是说,三种布施都修,三种果报不受。虽然现在不受,来生这个福报就更大了,这三种福报都现前。可是你要觉悟,觉悟不容易。怎么样的觉悟呢?决定求生净土,把自己所修的这些功德,统统回向净土,那你真的觉悟。如果你要不回向求生净土,麻烦大了,你一转世,来生大福大贵,一享富贵,就迷惑颠倒了,又不晓得造多少罪业了。福享完了,罪业现前了,三恶道去了。这是告诉你,福享不得,福报不能享,决定求生净土。所以这个地方的真实道,简单明了的,就是指清净心、和敬心。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存平等的恭敬心。成就自己,成就佛法,这三宝具足了。佛,自性觉;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净。末后这一句:
【深入一切诸言辞海,遍一切刹转法轮故。】
十句里面,前面九句,都偏重在自利,即使说到利他,还是自利,只有末后这一句完全是利他。那么要利他,一定要『深入一切诸言辞海』,要能够通达一切众生的言语,你才能普度众生。现代佛法特别是中国的佛法,在全世界弘扬,除了中国这个地区不算,在外国,我们的进展非常缓慢,大大落后在其他国家之后,什么原因呢?语言的障碍,我们比不上日本,甚至於比不上韩国,也比不上西藏。这些国家地区的法师到国外都通达英语,都能够用当地的言语来说法、来利生。我们中国法师到外国,不行!懂得英语的人就很少,虽懂得,懂得一般会话可以,讲经不行。这是我们佛法在国际弘扬上,一个很大的障碍。
可是现在,机缘逐渐有好转的现象。那就是说,中国在底下这一个世纪,大家也都看准了,一定会发达,一定会繁荣。所以现在许许多多国家民族,这个学校里面都开汉语学系,学习中国的文字,中国的历史学术。希望将来这一些人,接触到大乘佛法,能把大乘佛法翻译成他们国家的文字,能够利益广大的众生。所以末后这一句就是弘法利生,上报四恩,下济三苦,『遍一切刹转法轮故』。
「转法轮」是譬喻传播佛法,介绍佛法,推广佛法,是比喻这个意思。为一切众生宣扬、介绍、推荐,不一定什么场所,不一定什么时候,随缘随分,我们现在讲机会教育。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说个一句、两句。尤其现在我们佛法小册子很多,我们身上,女同修钱包里面带个两、三本,遇到有缘的人,对这个欢喜,你就送他一本,就介绍给他了。尤其现在在台湾,听说有很多电视台里面,还有讲演的节目,谁去做的,我也不晓得,我也没看。在美国杨一华传真告诉我,现在在美国电视台上也有,这个就很简单,你只要把电视台时间告诉他,他自己就会去看。这一种转法轮,就比过去要方便的太多。很短的时间,很简单的几句话,你就可以把它介绍,什么时间在那个电台,你打开来就可以看到,这非常方便。这种大众传播的工具,我相信将来使用会越来越广,越来越便利。只要我们每一个同修有这个心,你没有这个心就不行了。你有这个心,你就会把这个事情,当做一桩大事情来做了,随时随地,把佛法介绍给别人。
那么现在是夏天,夏天穿T恤的机会很多,现在我们上面都印了佛法,都印了阿弥陀佛。这个是不喜欢的人,他看一眼,阿赖耶识里头也就种了善根。这个方法是强迫的方法,也非常好。所以我们也要利用这一些工具,这个T恤衣服,我们把它当做宣扬的工具,我们利用这个工具,做转法轮的工作。由此可知,大转法轮,方法是无量无边。不只是要在讲台上讲经,不止是这个,讲台上讲经,这个效果并不大,随时随处,为大家广泛的介绍佛法,这个效果就大了,功德利益无比的殊胜。
海云比丘给善财童子讲到这个地方,这是一个段落。这一段是遍赞其他的这些善知识,他们的能力大了,都是深入一切广大法海。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这是我们必须要修学的。你看!自己的姿态多低,把别人捧的高高的,高高在上。他们才是真正深入法海,我那里能比得上他们?我怎么能知道?怎么能说得出他们那一些无量无边殊胜的功德?这个清凉的注子注得很好。他注子里头说:
【略举十海以显无尽。我唯一海,岂得同年。】
我自己所修、所学、所知道的只是一门,无量无边法门里头,我只知道一门,我怎么能跟他们相比?这一个意思很深很广,我们一定要能够体会,要能够认识,要认真的依教奉行,你菩提路上才能减少障碍。
凡夫就是凡夫,凡夫就有妄想、分别、执著。而执著里面,执著是烦恼,贪、瞋、痴、慢、嫉妒,这是无始的烦恼,俱生的烦恼,不要学的,你生下来就带来的,这是无量劫来的坏习气。这个力量非常强大,障碍一切善法,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障碍善法是障碍自己的善法,自己不能够断恶修善。造作无边罪业是什么?是障碍别人得到善法,那你就造罪业了。
像《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一开端世尊给我们讲了一段公案,俱留孙佛的时代,这是贤劫第一尊佛,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有两个出家人讲经说法,大概还讲的不错,很受听众的欢迎,大家对他恭敬供养。另外有几个出家人看到就嫉妒了,就想方法来破坏,在信徒面前造谣生事。说这两个出家人是破戒的比丘,没有德行,让听众对他们的信心退转,造这样的罪业。那经上讲的果报,堕地狱一千八百万年。地狱出来之后,还有饿鬼、畜生的果报,然后才能得人身。得人身,还有昏愦盲聋瘖哑的这些果报。到释迦牟尼佛末法这个时期,才能稍稍恢复正常,得人身再闻佛法。
如果老毛病、老习气又犯了,那个问题就严重了,还要再搞一次轮回。这一个轮回,你要晓得,真是论劫数算,时间不是论年算,论劫数算。一尊佛出世是三个阿僧只劫,四尊佛—十二个阿僧劫只,还得了!所以是决定不能够造罪业,一切忍让,对自己决定有好处。你要的统统给你,我都可以舍弃。我们自己心里清楚,自己一饮一啄都是命中所有的。命里面有的,丢都丢不掉,人家抢也抢不去。人家能够夺去的,我能够让,他能够得到的,都是他命中该有的,我命中没有的。你能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的心就平静了,你决定没有怨恨心。退让,自己还生欢喜心,还生恭敬心,这就对了。你退让之后,满腹牢骚,那就错了,那还是在造罪业。
所以末后用三宝殿后,是很有道理的。这个三宝就是清净、平等、觉,一切都要归到清净、平等、觉。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这是第五段。
【善男子,从此南行六十由旬楞伽道边,有一聚落,名为海岸。彼有比丘,名曰妙住。汝诣彼问,菩萨云何令菩萨行速得清净。】
这个在本经,五十三参每一参,经文都分为六大段。这个第五段:
【指示后友。】
就是介绍他,善财到他这来参访,他已经把他自己所修、所学、所知道的,全部都讲解传授给善财。善财求法的心,依旧是勇猛炽盛,那只好再介绍他参访另外一个善知识。所以指示后友,就是介绍他参访下面一尊善友。叫他『从此南行』。「南行」的意思,前面都说过,诸位要记住,南代表光明,代表智慧,不是指南方。只要是有智慧、有高人居住的那个方向,就叫做南方,所以这个南不是东南西北,他是代表光明,代表智慧。
『六十由旬』,这是讲距离,这也不是真的,全是表法。『楞伽道边,有一聚落』,聚落就是个乡镇,乡镇名字叫海岸,那个地方有一个出家人,出家的比丘,他名字叫妙住。你到那个地方去问,你问他,菩萨怎样『令菩萨行速得清净』?你去向他请教,他会告诉你。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这个注解里头,就把这个表法的意思,给我们说出来了。
【六十由旬者,修六度行,净六根故。】
你看他这个六十由旬表这个意思。那六由旬就可以了,后面六十呢?六十是代表六的十倍,代表圆满。就是六度的圆满,修六度,净六根,那就圆满了。修六度的目的在那里?就是净六根。六根得到清净,六度就圆满了。这个是诸位要晓得的。否则的话,你修这六种东西是修福不是慧。布施,布施度什么?度悭贪。你还有悭贪的念头,你就没有修布施、布施度,你修的是布施,不能叫布施波罗蜜。如果修的是布施、持戒、忍辱,这些都是修福报,世间有漏的福报,不叫度,不是波罗蜜。那什么叫波罗蜜呢?布施能够把悭贪断掉了,用布施这个方法,用布施的手段,把自己的悭吝贪爱的念头打掉了,这个布施叫波罗蜜,这叫做菩萨行。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误会,我们每一天在修布施,在持戒、忍辱,我们这就修菩萨行了,其实完全错误。你修的不是菩萨行,你修的是人天福报。假如你得不到人身,那就是三界有漏的福报,这个要懂得。
所以修布施的目的,是要断除自己的悭贪;修持戒的目的,是要断除自己的恶业,就是断恶修善,目的在此地。修忍辱的目的,是断除自己的瞋恚,嫉妒是在瞋恚里面。修精进的目的,是断除自己的懈怠、懒惰。禅定的目的,是断除自己的散乱。般若的目的,是断除自己的愚痴。你看你要是永远离悭贪、离恶业、离瞋恚、离散乱、离愚痴,那你六根就清净了,就净六根。所以六十由旬是表这个意思。所以在此地,南不是方向,六十由旬不是距离。我们一定要懂它的意思,否则的话,那你就完全错了。
这个聚落,我们看注解。
【聚落名海岸者】
聚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乡镇,这个乡镇名字叫海岸。
【楞伽道次南海北岸故。】
古时候,这个『楞伽』就是印度最南边的一个小岛,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古时候叫楞伽。因为它是个小岛,四面都是海,所以就不容易进去。
【楞伽梵音,此云难往。居南海中,四面无门。非得通者,莫能往故。】
古时候的修道人到那边去,怎么去呢?都有神通。他要没有神通,他就去不成,这表示这个地方难去。那么在此地,我们要理解,它是表法的意思。那么这个楞伽就是比喻难住。海岸就是楞伽岛的岸边,是这个意思。底下对我们说出表法了。
【表於真心本离四句。得宗通者,方可会故。】
这个意思要紧,把楞伽表我们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为什么用楞伽来表示呢?楞伽是难住的意思,这个难住是讲四句。四句是代表什么呢?代表知见。四句简单的说,是空、有;空是一句,有是一句。非空非有是一句,亦空亦有是一句,这个四句。这四句叫根本的四句,从这四句再变,再一演变,一展开,那就是变成百句了,所以四句百非。这个四句是根本,就是所有一切虚妄的知见,都不能安住在真心上,取这个意思。真心离念,所有一切妄念都没有办法在真心里头立足,取这个意思。
那么得通呢?这个通叫宗通。什么叫宗通?宗是讲宗旨,不是讲的教义。这个教义通达的时候,叫说通。你很会说经,讲的天花乱坠,讲得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没有入境界,那就是说通。契入境界,你就是宗通。譬如你讲六度,你从布施讲到般若,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自己还是有悭贪,还是有恶业,你没有入进去。如果你自己悭贪断了,恶业断了,瞋恚断了,乃至於妄想也断了,那你就是宗通。换一句话说,只要两种执著还在,你佛法、世法一切通达,叫说通,那不是宗通,你没有入,没有入境界。如果你真正契入,你我执、法执破除了,那你是宗通,你才能明心见性,你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才能够现前。所以说『得宗通者,方可会故。』你才能体会得到。所以修行常常说,要真修,要真干。真干就是要离我执,也就是初下手的功夫,起心动念,念念为众生著想,决定不要想自己。一切时、一切处,点点滴滴都想著别人,全心全力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众生,你这样才能破我执。下面说:
【然有无等,得意成门,入佛法故。】
『有无』,这是从四句上讲的。有、无就是空、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就是四句。这四句是什么?四句是平等的。怎么是平等呢?有也是空,无也是空的,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都是空的,都不可得,这就平等了。你要晓得一切都不可得了,那就平等了,你得一,那就是法门,你就契入了。如果你要执著有不是无,无不是有,非有不是非无,非无不是非有,你永远不能入门。怎么不能入门呢?你永远没有办法破执著。所以我们最大的障碍是妄想、分别、执著。你这个妄想、分别、执著,永远存在,这是个麻烦事情。所以跟诸位要说明白,这古德常讲的,佛法不难,佛法太简单了,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成佛了,你本来就是佛。现在问题在那里?你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放不下。你不肯放下,这个东西什么人都帮不了忙,佛菩萨也没有法子帮忙,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一定要靠你自己,你自己念头一转就放下。你那个念头转不过来,老是念念为自己,这个就很糟糕。
尤其年岁大了,总是想到自己的身体,这个就很糟糕、很糟糕。你念念想到自己,想到自己老了,想到自己今天这里痛,明天那里痛,生病了。病了就要死了,死了就要搞轮回了,你就想这一套,这不是糟糕吗?这是最糟糕的念头。所以佛菩萨他不想自己,没有自己,没有自己就没有生死,没有生死,那来的老病呢?他为什么不老、不病、不死,因为他没有自己,道理就在此地。我们晓得这个道理,就要认真去干,这才行。所以,
【得意成门】
他真正体会到这个意思,那这个意思就是法门,他就入佛法了,这是彻悟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平等的,经上常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法门平等就是一切都平等。下面是:
【失意成谤,增益等故。】
什么叫失意?失意是真正意思,你没有能体会到。你的思想、言行,与事实真相完全相违背,这就叫谤。你所说的都叫谤,为什么呢?它不是事实真相。由此可知,法与非法是一念之差,这不可以不知道。实相是什么呢?《金刚经》上讲得最清楚、最简单、最透彻,三心不可得是实相。万法缘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能得、所得都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你如果真的了解事实真相了,你这个心地很干净,一丝毫牵挂都没有,那你是入了门,你是得到了。你心里面还有牵挂,还有忧虑,还有妄想、分别、执著,你什么都没有得到,你还是凡夫一个。你听的再多的佛法,与你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关,道理在此地。
【以门为门,则为言说,故曰无门。即门无门,是宗通矣。】
这前面解释,为什么说它无门?若说『以门为门,则为言说』,就是你有分别、执著,有个门,你就想到那里有个门,门才能进来。告诉你无门,你才能通得了。离开分别、执著,那才行。所以『即门无门』,你就通了。
【故曰难往,非不往也。】
这两句话很重要,这是说明我们今天住在这个世间,我们也有身体,也有居住的环境,不是不住。应该住而非住,这就成功了。住与不住是一不是二,你在这个里面得清净心,得平等心。你要是真的不住了,身也不要了,处也不要了,你住了空,那你也错了。你要说有身,有这个房子,你著了有了,这是教给你空有两边不住。非不住,是不住空。难住是不住有,这正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心地真正干净、清净,一尘不染。生心是生度化众生的心,生念佛往生之心。帮助一切众生认识佛法,认识净土。帮助一切众生,像我们自己一样,万缘放下,全心全力服务社会,利益众生,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就非不住也。
【今居此者,表修行住】
『今』是什么?是说底下这一会—妙住比丘。妙住住在这个地方,他就住在楞伽道海岸聚落,表什么?『表修行住』。
【是入智海真心绝相之正道故。】
儒家所说的,儒家实在讲,很多地方跟佛法是相通的。自诚明谓之性,我们佛门里讲明心见性。怎样才能明心见性呢?真诚,真诚到极处了,至诚感通,就通达了。感是感应,那个感应是自然,一丝毫勉强都没有,真正做到真诚到极处。真诚就是丝毫的虚妄都没有,有一丝毫虚妄在你心里面,你的心就不真诚,那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大彻大悟。而佛菩萨悟后起修,教化众生。那这个顺序就颠倒了,自明诚,这叫做教。可见得自诚明,是上根利智;自明诚是中下根性。我们怎么样?我们一定要接受教育,要接受佛菩萨、善友的教诲,多听多薰习,这样才恍然大悟,没错,我们认真学习,认真来干,这叫修行住,住在修行位上。
『是入智海真心绝相之正道故』,修行的目标在那里?修你的真心。「绝相」,是心里面决定没有相。也就是真心里头决定没有想。你看「想」,想是上心有相,是想。心上没有相,没有相就是真心,就剩下一个心,想就没有了。想是假的,心是真的。所以他这一句话,很有意思。我们的心是不是真心呢?我们还有相。有相就是妄心,就不是真心。真心决定没有相,没有相就是决定没有思想。思是什么?思是分别,你看思画格子,一格一格分别。想是妄相,是想像。所以思跟想都是妄心,都不是真心,都是妄想。能够统统离开了,真心就现前了。
【比丘妙住者】
他这个妙,妙在那里呢?
【身住虚空,无住相故。】
这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他通达,三心不可得,万法皆空,他心多干净,这就叫『身住虚空』。不是身放在虚空里面,那你又错了,你又来了一个妄想了。身住虚空就是心地里面干干净净,知道能所都不可得,所以他心地干净,一尘不染,住无相。
【表此住中】
这是表示,这是僧宝,也是出家人的本分。
【观一切法如虚空等,无有处所,离分别故。】
正是《金刚经》上讲的这一句话,「三心不可得」,能得空。「万法缘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得空。能得、所得都不可得,你还想什么?这是告诉你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才真正懂得自在随缘。自在随缘就是藉假修真。我们身是假的,境是假,一切万缘也是假,藉这个假修真性。怎么个修法呢?「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就是在一切幻相当中,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真的,真性就现前了。
【亦比丘者】
他的身分也是比丘。
【入道未久】
这是表初学。
【宜依僧故。】
入道未久,他要依靠僧团,不能离开僧团。
【前法此僧,义次第故。】
这三位,吉祥云是佛宝,海云是法宝,妙住是僧宝,所以这三会是佛法僧三宝。所以他是按照次第这样下来的。末后,
【时善财童子礼海云足,右绕瞻仰,辞退而去。】
这一句就不必说了。最后,
【恋德礼辞。】
『恋德』是感谢,感谢他教诲之德。『礼』是礼敬。『辞』,在此地这个意思,是不学他,我统统明白、明了,我不学。不学,他学什么呢?他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没有改变他自己的行门,「礼辞」是这个意思。所以五十三参都是礼辞,他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这个意思显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无论你所见、所闻,接触任何法门,世法、佛法,我都清楚、都明了、都欢喜、都恭敬,我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就是这个意思。好,我们念佛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