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严经行愿品海云比丘章 - (第十二集)
华严经行愿品海云比丘章  (第十二集)  1997/5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4-0012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五面,倒数第五行,请看经文。

  【善男子,是时十方一切世界各有无量诸众生等,为听法故,而来我所。】

  这一段经文是讲转授,这个意思非常重要。佛法必须要利益一切众生,我们自己学了以后,必须要发愿弘传。尽自己的心,尽自己的能力,就是功德圆满。前面曾经说过,这是佛在经文上讲的,如果不能发心弘法利益一切众生,你就不能报佛恩德。《回向偈》里面,大家天天都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个四重恩,第一个是父母之恩,第二个是老师的恩德,佛菩萨是老师。第三个是国家的恩德,第四个是一切众生之恩。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衣食住行都要仰赖大众的亘相合作,所以一切众生与我们都有深恩。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报佛恩呢?唯有将你所学到的,你乐意去传授,转告别人,令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

  今天这一段经文,就跟我们说这一桩事情,这是海云大师叫著善财童子。『善男子,是时十方一切世界』,「是时」就是他传法的时候。「十方一切世界」,这一句里面含的意思,非常之广。这一切世界里面,『无量诸众生等』,这一个世界里面的众生就无量无边了,何况十方一切世界?这个话,也并不是在这里要夸大,跟诸位说,完全是事实。十方一切众生不尽完全都来,总有这一类的众生来。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一切众生的种类也很繁杂,以肤色来分,有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红种人,又分很多种,肤色上分。如果种族上分,那就更复杂了。在中国,我们这一个国家,就将近有一百多种种族。如果从文化上分,从宗教信仰上分,这一切众生就无量的种类。每一类里面都有善根、福德、因缘成熟的众生。如果不成熟,不会来此地。菩萨讲经的法会,如果善根、福德、因缘不成熟,住在隔壁他也不来。能够来的,都是这三个条件都成熟了,都具足了。菩萨道场也不例外,我们懂得这个情形,并不是所有众生统统都来了,没有这个道理,那讲不通的。每一类众生里面,等於说都有代表,都有参与这个法会的。那么十方世界太大,所以就是根性成熟的众生也很多。

  每一个法会都如是,都有不可思议的感应。我们肉眼凡夫只看看这个道场,坐的这些人,你看到了。这经上说的这些:天王、龙王、夜叉王、干闼婆王这一些,我们肉眼见不到。试问问,我们这个道场有没有呢?一定有。只要是正法道场,我们说听的大众,心都真诚、清净,必定感得这一些大众,也来参与我们的法会,所以法会就殊胜。大家进入这个讲堂,感触就不一样。现代科学家讲,磁场不一样。这个磁场从那里来的呢?就是有这一些天龙鬼神在护持道场。这是我们大家的感应,大家的诚意。他们也来,他们来干什么呢?也是来听法的。也许这些人当中,佛法修学比我们高的很多的,高的很多,他也要来。他来做什么?他来做影响众。《华严经》讲听众有十种,里面有一种影响众。他的德望、智慧,都比一般人要高超,他也在这里听,就影响到别人。别人一看,某大德都在那里听经,大概这个讲经的人讲的不错。他都去听,那我们一定更要去听了。他影响别人来的。所以听法就有十种人。

  『为听法故,而来我所。』到海云比丘这个场所来。下面是别列,给我们说出那些种人。

  【所谓天王,龙王,夜叉王,干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

  到这个地方,这就是我们经里面常讲的八部鬼神,这是护法神。这个八部鬼神里面,当然没有学佛的很多很多。可是他有机缘遇到佛法,闻到佛法,归依三宝,而为三宝弟子,他们就发愿作护法神。我们经里面讲八部鬼神,就是指这一类的,他们是属於四天王管辖的。这个里面只有一种—天王,这个范围比较广。因为这个天王,除了八部里面之外,欲界的天王,欲界有六层天;色界有天王,有大梵天王;后面有梵王,梵王是指大梵天王。这个地方因为有梵王,此地天王就是欲界的天主。除这些之外,还有:

  【人王】

  这是我们见得到的。人间的这些帝王、公侯,他们来参加的也很多。在古时候,人王很多。释迦牟尼佛出世的那个时候,是我们中国周朝时代。诸位晓得周朝时候,我们国家没有统一,这个小说里头常讲八百诸侯,那个诸侯就是人王。八百诸侯,八百个小国。那个国王,我们就称诸侯。虽然周称为天子,那是大家尊称他的。就像许许多多国家,大家拥护这一个国王,这个国王他的德行、教化,可以作为其他小国主的表率,我们尊称他为天子。就好像我们现在世间一些大国,民主国家都尊美国为老大,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美国并没有权力管辖其他的国家,只是国家尊重它就是。当时这些诸侯,性质也就如此。而印度这些小国就更多,於是人王就多。

  【梵王】

  这是大梵天王。此地所举的,都是些领袖人物。

  【如是诸王】

  这一句是总结,王都是那一类里面的领导人。

  【并其眷属】

  『眷属』是他的属下,他的一些大臣,也随从这些诸王来到道场,到海云比丘的道场。

  【谘问我法。】

  到这个地方来请教佛法。

  佛法,给诸位说,就是正觉之法。大家不要搞错了。我们在生活上,因为迷惑颠倒,对人、对事、对物,我们想错了、看错了、做错了。如何把这些错误纠正过来呢?那就叫做佛法,所以佛法是觉悟之法。到这里来请教佛法,就是请教怎么样能破除迷惑让我觉悟。你想想这多重要!换一句话说,我们在生活上、工作上、处事待人接物上,遇到一些麻烦的问题了,自己不能解决,找一个有智慧、有德行的人,这个通常我们叫他做修行人。在佛门里面,就称之为佛菩萨。他们有高度的智慧,他们能明白事实真相,我们遇到困难,请他来指导,是这么一回事情。这些人一定是很慈悲,除非你不去找他,你去找他,决定没有拒绝的道理,一定是很诚恳、很善巧的来教导你。

  【我悉为其次第开演,分别解说。】

  因为向他请教的人很多,根性不一样。你看看这个八部,这个天王、人王,他们生活不相同,根性不相同,意趣不相同,需要不相同,当然来请教的问题也就不一样。菩萨非常慈悲,应机说法。『为其次第开演』,就是应机说法。「开」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开示,开示是很不简单的事情。因为他的心思是闭塞的,你怎么样帮助他打开?有一些聪明人、善知识,把他这个茅塞打开,他就开悟了。我们谚语里面讲:「茅塞顿开」,就开悟了。可是有一些人,茅塞拔掉还不悟,这个是大有人在。那怎么办呢?示,指示给他看,他就恍然大悟了。经过善友一指示,明白了。指示还不明白,那就很费事了,那就『分别解说』了。这个是善知识教导众生的三个阶段,三种不同的根机,也就是一般大乘经上常讲的「三转法轮」—示转、劝转、正转。开就是示转,开示,示转。演,演是做给他看,这里面就有劝转做正转。这个演跟分别解说,有这两种意思在。三转法轮。

  可见得,善知识教学的确是热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遇到这种善知识,怎么不感激呢?善知识为什么肯这样尽心尽力教导你呢?没有别的,看到你求法的心真诚,就是那一点诚意感人。你没有真诚恭敬心想学习,人家怎么肯花这么多时间来教你?你也不缴学费。这个地方都不收学费的,你看看善财童子对那个善知识交了学费?没有!这是传道。交学费那是生意买卖了,那有这种事情呢?任何一个好老师,都是希望把他自己所修所学的传下去,这是他一生最快乐的事情,他有传人。使这个法脉、道统,没有在他这里中断,能延续下去。他要是遇到一个传人,他心里面多欢喜,他怎么不热心的去教呢?那一种人能传呢?第一个要真诚心,第二也得有一点智慧,也就是我们讲的,要有一点悟性才行,教起来才方便。说一样就知道一样,这个难教!至少孔老夫子不教你。你看看,夫子说,他告诉你一桩事情,「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者」,孔老夫子不教了,这是孔老夫子教学生基本的态度。你没有大悟性,总得有一点小悟性。这个房子四四方方的,我告诉你,这个房子角是个直角,你就想到,那其他的三个角也是直角。你有这种反应,孔老夫子教你。如果说这个房子直角,「老师,那个角呢?」老师不教你了。所以他有一个条件。如果遇到闻一知十,一闻千悟,那就太难得了,太不容易了。所以要真诚、恭敬,自己还要有一点悟性,有领悟的能力。老师遇到这样的学生,如获至宝,他不会放弃你的。我们在现代求学,也是这么一个态度。所以老师热诚来指导,真正是关心到极处。

  可是佛菩萨不一样,再愚痴的人,他也不舍弃,「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就是佛的教学比孔夫子要宽大的多。孔夫子是学生还要具备条件,佛是不具任何条件的,他都教,而且都帮助你成就。佛的智慧高、方法巧。从那里看出来呢?大家念《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前面十六尊者—周利盘陀伽,大家都知道他的故事。周利盘陀伽遇到孔子,孔子不会教他,理都不会理他的。人家不理,释迦牟尼佛收他作徒弟,这个了不起。孔老夫子出现在这个世间,是以人间的老师出现的,所有教学是一世的教育。从一个人作胎,胎教,一直到你这一生,过世了,慎终追远,夫子的教育是一世的教育,一生的教育,这个感人就很深。而佛菩萨的教育是三世的教育,那怎么会一样呢?佛菩萨有大智慧,有大德能,他能看出这个人过去生,过去还有过去生,不是这一生。

  周利盘陀伽为什么这么笨?完全丧失了记忆力;教他念一句经文,当然念上句,不知道下句;念下句,上句就忘记了,这个多难教,没法子教。我们说笨,比周利盘陀伽聪明太多了。世间人不知道他这个笨的原因,佛知道。佛曾经说过,周利盘陀伽过去是大法师,讲经说法,聪明到极处,为什么这一生搞的这么笨呢?吝法。就是教别人,不肯完全教,自己留一手,怕学生将来超过自己,所以得愚痴果报。诸位要晓得,吝财得贫穷果报;吝法,得愚痴的果报。世间人为什么发大财呢?布施,大布施就发大财,小布施就发小财。法布施也是这样的,大布施就得大智慧。诸佛菩萨是大布施,决定没有保留的。我们看看现在修法布施的,我看到很多,看到很多很多周利盘陀伽,你们知道吗?因为我看到台湾很多的经书,后面印「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他来生就是周利盘陀伽。他虽然行法布施,他还留一手,不让别人来流通。什么样的果,必有什么样的因,因果一定是相应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诸佛菩萨,你看在此地这个五十三参,五十三位菩萨示现给我们的,这都是各行各业。他们做的什么事情?布施。你看这些行业里面,财布施、法布施,所以他们得的果报无比的殊胜,就是这么回事情。

  为什么要全心全力的布施呢?我们凡夫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不肯做呢?不了解事实真相。换一句话说,不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的关系,不知道,这个真相不晓得。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你说这个关系多密切!无量无边的众生,像这里讲的,十方一切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是自性变现之物。所以利益一切众生,就是利益自己,自他不二。这个果报就作菩萨、作佛。我们迷失了事实真相,不知道宇宙众生跟自己的关系,於是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为这个小我。不知道真正的我,是无量无边。真正的心,这个经上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你的真心。你现在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著,把这个心变得很小很小,你说可怜不可怜?错就错在这个地方。所以佛在此地展现给我们看,你看人家的心量多大。我想有不少同修,也知道谚语里面讲:「量大福大」。量大福大,自己那个量就是大不起来,所以你的福就没有办法大了。

  此地的授法、传授,没有私心,没有检别。根性迟钝的众生,佛知道他过去世有善根,业障太重,只要帮助他把业障消除了,他的智慧、德能就能够恢复。当然这要相当的耐心,学生要真正肯合作。周利盘陀伽跟释迦牟尼佛合作,释迦牟尼佛教他念「条帚」两个字,简单,两个好记了,再慢慢的学。学久了之后,他得定了,从定中开悟,智慧能力都恢复,证阿罗汉果,也讲经说法。过去人家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佛把他调理,不能都变成能了。这是一个例子。

  历代祖师当中,也有这种例子,但是没有佛那么高明。祖师用的这些善巧方便,原则都不变,总而言之一句话,是帮助他修定,把他的妄想、分别、执著伏住,把它断掉,他就成功了。恢复到清净心之后,他智慧就开了。世、出世间一切法,很快就通达了。我们在佛门很多《传记》里面看到,念佛法门里面,那就更多了。根性钝不怕,只要你肯老实念,你就一定有成就。他的成就,在我们这个世间看不出来。我们凡夫看,好像没有什么成就,不知道他往生是圆满的成就。你去看看倓虚老法师,《念佛论》后面记的几个往生的,那是倓老法师亲眼看见的。几个都没有念过书的,甚至於不识字的。在世的时候,做苦力,工作很辛苦,生活很艰难,但是人家就能够老实念,都能够预知时至,坐著往生,站著往生,那才是真正的成就。你在世间作到总统,作到帝王,你家里面有亿亿万,你死了,一分钱都带不走。到最后呢?一场空。人家那个佛号念了一段时期,佛来接引,站著、坐著走的,到西方世界去作佛、作菩萨去了。不但我们这个世间,没有一个人能跟他相比,《无量寿经》上佛说得很好,欲界天王、色界天王、大梵天王,那一个跟他比也比不上,差太远了。这才是真正的福报,真实的智慧。下面这四句,是说闻法的成就。

  【咸令欢喜】

  欢喜就生信。他要不信,他怎么会欢喜?欢喜就生信。

  【心生爱乐。】

  『乐』是爱好,这是解。这四个字—信解行证,这四句。他真正明白了,他才会喜欢,才会爱乐。喜欢是信,爱乐是解,真听懂了,真的明白了。

  【深信趣入】

  这个是依教奉行。他能够照做,他都把它做到。

  【悟解成就。】

  这是证,我们讲证果。这四句后后深於前前,后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这是闻法四个阶段的成就。

  【安住於此诸佛菩萨光明妙行普眼法门。】

  他自己是修这个法门的,自己也是从这个法门开悟、证果的。他教别人也是这个法门,这个是说明专修专弘。一生所干的—一门,一门深入。诸位请看下面的经文。

  【善男子,我唯知此普眼法门。】

  这一句就是一个小段。对著善财说,无量无边的法门,我就知道这一个,我把这个法门传给你了。

  【如诸菩萨摩诃萨深入一切菩萨行海,随其愿力皆清净故。】

  这个下面一共有十句,这个十句是赞叹其他的菩萨,他们智慧、德能都比我高。他们知道的法门多,我只知道一个。这个地方教给我们,自己要谦虚,要懂得尊重别人。每一位菩萨都是这样教善财,没有例外的。佛法如此,中国儒家也是如此,教人学谦虚、学恭敬。

  从『诸菩萨摩诃萨』,向下的经文,是推崇别人,别人所修、所学、所证,都超过我,都比我殊胜,意思在此地。十句里面,第一句:『深入一切菩萨行海,随其愿力皆清净故。』我们看清凉的注解,你看清凉大师注这一段经文,文字不长。他给这一段标了一个题目:

  【谦己推胜。】

  『己』是自己,自己谦虚,推崇别人。『胜』就是别人胜过我。经文分两段:

  【先谦己结前。】

  就是第一句—「善男子,我唯知此普眼法门。」是自己谦虚,也是总结前面的传法。「如诸菩萨摩诃萨」以下:

  【推胜进后。】

  推崇别人,给善财童子介绍下面一个善知识。善财很难得,真的发大心,广学多闻。所以善财在四弘誓愿里面,这个五十三参是进入第三愿,法门无量誓愿学。每遇到一个善知识,这个善知识只学一个法门,所以参访之后,必须不断的去参访。

  那么诸位要是听了我这一句话,假如只听这个言语的表层,你们一定会发生误会。台湾道场不少,法师很多,你一个一个去参学,你去当善财童子。果真是善财童子,行!没有问题,是应该这么参访的。如果你不是善财童子,你要到处去参访,你麻烦就大了,这个一定要知道。善财来参访,这个善知识不错,教了他之后,再把他介绍到别的地方参访。我们要试问问,这个善知识他有没有学生?你要说他没有学生,那说不过去。我们刚才念过,十方一切世界各有无边众生为听法故,来到他这个地方,他怎么没有学生?他学生可多了!为什么没有叫这些学生去参学呢?单单特别对待善财呢?诸位从这里细细去想,你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参学是要有条件的,什么条件呢?明心见性,你没有到明心见性,没有资格参学。净土宗里面,是要得理一心不乱,你就可以参学。没有得理一心不乱,不够资格参学,为什么呢?你的烦恼没有断。明心见性的人,见思烦恼断了。诸位要晓得,见思烦恼断了,就超越六道轮回了。尘沙烦恼也断了,超越十法界。无明破一品了,初住菩萨。你有这种资格,你才能够广修多闻。

  四弘誓愿第二愿是烦恼无尽誓愿断,都断尽了,那就入底下一个阶段,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果你的妄想、分别、执著还那么严重,你不能参学,老老实实跟一个老师一门深入。一门深入的道理在那里?帮助你断烦恼,没有别的,帮助你得定。你果然烦恼断了,智慧开了,老师要不介绍,不让你出去参学,这个老师就对不起你。你有能力参学,决定要放你去参学;你没有能力参学,一定要保护你,要帮助你,成就你得到这个能力,这才是一个真正善知识,是一位好老师。所以参学不是一般人能做的,自己要清楚。

  比参学更高一级的是什么呢?闭关、住山,在山上住茅蓬,不下山,这比参学还要高级。参学什么呢?自己的智慧没有圆满,要学。闭关的人,山上住茅蓬的人,他所学的已经达到圆满了;换一句话说,我不需要再学,这一闭关就是等於说宣告,向天下人宣告,我的学问已经圆满,已经达到极处了,不需要再去参学了。所以参学的人要亲近善知识,那个是善知识?善知识都这么客气,都这么谦虚,他自己绝不承认他是善知识。那是善知识?打听打听那一个人在闭关,那一个人住茅蓬,这个人决定是善知识。你去找他,如果请教,答覆的不满意,不能解决问题,你可以把他关房门打开,你还不够资格闭关,跟我一道走,参学去。

  宗门有个公案,赵州和尚八十岁还行脚,他参学。八十岁了,他为什么不闭关,不住茅蓬,养老?自在自在?不行,没开悟。换句话说,住茅蓬跟闭关,决定是开悟的人,不开悟的人怎么可以闭门造车,那有这种道理!那么开悟、证果的人是不是一定要闭关,一定要去住山呢?那倒不一定,这看缘分。因为你成就了,你一定要教化众生。教化众生,要众生来请才行;众生不请你,你自己去找,「我不错!我可以给你讲经。」那有这种道理呢?没这个道理!又不能宣传。什么方法呢?闭关。大家晓得某人闭关,他开悟了,我们请他出来讲经,把他请下山来,是这个意思。没有人请,没人请就自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人请,就快快下山。所以他是成就之后,在那个山上,在关房里,等人来请,是这么个意思。现在闭关住茅蓬,几个人懂得这个意思。好像一闭关,自己身分就高了,跑到关房里睡三年大觉,这一出来就不得了。这个是常识,我们不能不知道。

  我在年轻的时候也不懂,听说修行闭关,这个是一定要经过的过程。我虽然没有这个缘分,那个时候出家没有多久,有一个机会住山,这是四十年前的事情。那个时候我们临济寺有一个信徒,在圆山,圆山那个时候是乡下,没有房子。山里面有一栋日本式的洋房,有个防空洞,二次大战他们在那里逃避空袭。以后就没有人住了。房子建得很不错,风景也非常好。没有人住,他就希望我们去住。我就到台中,把这个因缘跟李老师报告一下,李老师把我骂了一顿,你那有资格去住山呢?才把这个话给我一讲,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资格才能住山,那想想没有资格,我还是要求学。才知道住山、闭关,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要去住山、闭关,那不是闹大笑话!所以这是我们学佛也应该要懂得。善财童子是开悟了,见思、尘沙、无明都断了,无明也破一品,所以才有资格出来参学。那么海云比丘底下这些会众、听众,没有开悟,没有见性,所以老老实实跟著他,不可以出去参学,道理在此地。

  这十句是赞叹其他的这些善知识,他们的道德、学问、修持,所以超圣也不是随便说的,不能含糊笼统讲,这举出几条来说清楚。他们这些人,『深入一切菩萨行海』,菩萨行在《华严经》里面讲的十波罗密,这深入!从布施、禅定到愿力智,这是十度。

  『随其愿力皆清净故』,这个里面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清净,这是真成就了。「愿力」是教化众生。常人教化众生,没有不污染的。唯有菩萨教化众生,菩萨要听到那一个人超过自己的,生欢喜心,那是菩萨。如果看到别人的圣事,自己生起嫉妒心,给诸位说,那是凡夫,决定不是菩萨,决定不是善友。这个经上讲的,善友就是善知识。换一句话说,我们对他什么态度呢?应当是敬而远之。见到的时候,恭敬、供养;远是什么呢?不跟他学。为什么不跟他学?他烦恼没有断,他还有嫉妒心。有嫉妒,换一句话说,贪瞋痴慢还在,纵然比一般人少一点,或许有,他没有断。如果有严重的贪瞋痴慢,那就跟我们凡夫没两样。由此可知,清净心摆在第一。自行化他,成就自己的清净心。实在讲修,修什么?这叫真修。希望后来的人一定要超过自己,希望下一代一定比我这一代更要殊胜,你要这样存心,你就对了。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

  我们中国古代从政的人员,就是现在讲作官的。从政的人员,你看戴的那个帽子,那个帽子叫敬贤冠,冠是帽子。他这个帽子是两层,前后一层低,后面高出来。取意思是什么?前面是自己这一代,后头是下一代,希望下一代超过我这一代。戴这个帽子的,天天戴这个帽子,都要想到要提拔后学,希望后学超过自己,你的国家才有前途,你的社会才会有进步。所以这些大臣他都戴这个,皇帝不能戴这个,皇帝戴的上面是平的,皇帝心要平等,不能有高下。所以章服都有很深的用意,表法的,让你穿的、戴的,你就要想到这里含的什么意思,你应该怎么样去做,怎么样去想。世间圣贤都能想到,何况佛菩萨,所以把清净摆在第一。第二句:

  【深入一切广大愿海,尽一切劫住世间故。】

  这些人有能力,他的大愿度尽众生。像地藏菩萨一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发这样的大愿。於是诸佛菩萨长住在世间,在那里呢?散在各行各业之中。他不说,我们肉眼凡夫也看不出他是菩萨。学了佛的人,还看不出,你这个佛叫白学了。真正学佛有一点体会,应该可以看得出来,任何行业里面的这些人事,真正能够舍己为人、为社会的,那就是菩萨住世。菩萨来给我们作一个好样子,那一个行业里头都有。男女老少统统都有,你要仔细去观察,也许你就发现了。然后你再仔细去观察,他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经上相应。

  他们长住在世间,长住在世间,并不是长生不老,那都变成妖怪了。这个长住世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希望佛菩萨来帮他忙,他就出现在这个世间。换一句话说,众生真的好善好德,他就来了。如果众生又落在名利里面去了,对於道德不太尊重了,菩萨就到别的地方去。他是来去自如,他是愿力受生的,不像我们是业力,不来也不行,无可奈何。他想来就来,想去就去,来去自在。这是『尽一切劫』,就是无限长的世间,他都在十法界现身,帮助一切众生。他帮助一切众生,就是修行。自行跟化他,决定是一不是二。我们总是把自行跟化他分做两截,其实不是的,是一桩事情。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第三句:

  【深入一切诸众生海,随其心行普饶益故。】

  众生的心非常复杂。不要说无量无边众生,你就看看我们现前这个社会上的众生,也不要看全世界的,你就看台北市的。你看看这些众生,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在说什么?他们在干些什么?他想的,就是心;他说的、做的,就是行。菩萨实在了不起,他能够随顺众生的心行。四摄法里头—同事摄,他有这个能力。跟你同事,你喜欢什么,我跟你表演同样的嗜好。在这个里面,以善巧方便慢慢叫他回头。谚语里面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种手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你们学佛,受了菩萨戒,想作菩萨,那个人喜欢跳舞,你天天陪他跳舞,跳上几天,你的佛法跳光了,你不能度他了,跟他度跑掉了。你没有定力,没有智慧,这个不行!菩萨行,菩萨有定力、有智慧,他是逄场作戏,是假的。目的呢?目的是叫他回头。所以菩萨表演的是最高明的,你喜欢跳舞,他天天陪你跳舞,带你跳舞,他跳的比你好,叫你佩服的五体投地,然后你向他学,向他请教,你怎么来的?我从禅定里面来的,然后教你修禅定,就把你拉过来了。我从佛法里面来的,从戒定慧里面来的,他讲的没错,是真的不是假的,确实是从戒定慧来的。戒是守法、如法,定是清净心。你有智慧,那你花样就多了,你表演就巧了,他没有说假话。所以无论那一种心行,遇到菩萨就都得救了。

  【深入一切众生心海,出生无碍十力智故。】

  『十力智』是如来果地上的圆满智慧德能,菩萨也有。但是菩萨的十力比如来的要逊色,差一等,没有如来果地上那么圆满。为什么他有呢?佛用的是真心,法身大士用的也是真心,他不用妄心。妄心是妄想、分别、执著。他起心动念,不是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他用真心,因此,他有如来果地上的智慧能力。为什么说深入一切众生心海,才出生无碍十力智故呢?诸位要晓得,这十种智力是后得智。后得智如果不接触众生,你的智慧怎么生起来?你所有的是根本智,般若无知。你接触外面的大众,自然就是无所不知。这个『出生无碍十力智』,就是后得智,无所不知。可见得,无所不知一定要跟众生接触,九法界什么样的众生,你都要接触,你才能完全明了。你不接触,你怎么能明了?

  今天美国有一位同修打电话给我,他们没有去过中国大陆旅游,现在学校放假期间,他有两个小孩,想到中国大陆去玩玩,告诉我他想去一个月。我说你几个人去?就是三个人,一个人带两个小孩,第一次到中国大陆。我说那怎么成?他说玩,我年岁大了,玩不动。我说那你就住旅馆,让你小孩陪著你去住旅馆,去逛逛街,他说是。我说你好残忍,你怎么对得起你的儿女?你应当让你的小孩,他的小孩念大学,你让他到处走走,广学多闻,增长他的知识,增长他的见闻,这个暑假并不是空过。你为了你自己不方便,让他们都不能够去旅游,增广知识,我说你这个作母亲的,对不起小孩。

  我就告诉她,中国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知识是有限,一定要亲自去看,你才了解的透彻。今天虽然资讯发达,你在电视上看到画面,电视上看的画面,是窗口上看的。你在房子里,窗口看外面,你能看多大的面积?一定要亲临其境。我说你自己没有能力、没有体力没有关系,你应当叫小孩参加旅行团。旅行团好,他们常去,有带队的,有照顾的,到中国当地还有地陪。你一个人去的时候,说老实话,进去买火车票、买飞机票,到那里买,你都不晓得。尤其是你头一次去,人地生疏,所以这说明旅游非常重要。你要造成一个年轻人独立的性格,你就要充份的时间,帮助他旅游。

  我们这一代,我这个年龄,在台湾的都吃尽苦头,抗战期间。我从十四岁离开家,到十九岁,这几年当中,我走了十个省分,怎么走的?两条腿走,没有交通工具。虽然这些年没有念过什么书,可是走这么多地方,我们的见闻,这一些知识,就不是一般年轻人能够跟我们相比的,我们看得多,知道得多。你就是讲经,你讲经,你常识不能不丰富。你没有丰富的常识,你对这个经文讲的是枯燥无味。照古人这些注解去讲法,会把人都讲跑掉。所以「深入一切众生心海」,才能成就自己圆满的后得智,无所不知。

  【深入一切众生根海,随时调伏令成熟故。】

  『根』,我们讲根机。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根性跟本性有差别。在中国古时候,孟夫子主张性善,「人之初,性本善。」苟子主张的是「人之初,性本恶。」一个主张性善,一个主张性恶,都是了不起的人。而孔老夫子的看法,跟他们的看法不一样。孔老夫子说:「性相近,习相远。」这高明!那个性是本性,本性是一样的,这个在佛法讲—真如本性,十法界众生完全相同,真的是一样的。这十法界为什么会变成一样呢?习性不一样。此地讲的根性,就是讲的习性,习性不一样。习惯成自然,生生世世养成这个习性,那就完全不相同。所以一定要了解众生的根性,就是知道,他过去生生世世所修的、所学的,你要是都能够明了,你的修学就容易了。为什么?契机。所以一类根性劣、很愚笨的这些学生,别人教不了,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教的了?知道他的根性。换一句话说,周利盘陀伽笨拙的原因是什么?释迦牟尼佛晓得—吝法,前世吝法。只要把这个结解开了,他的问题就解决了。可是前世吝法,谁知道呢?普通人决定不知道的。阿罗汉虽然有神通,有他心通,能知五百世,周利盘陀伽不止五百世,五百世以前,阿罗汉看不到。阿罗汉仔细一观察,五百世当中,没有善根,这没有办法教。那里晓得他在五百世之外有善根,这就叫知道他的根性。

  『海』是比喻深广的意思。他能『深入一切众生根海,随时调伏令成熟故』。「随时」,这个时是时节因缘。时节因缘没有成熟,不能够勉强。一定要到时节因缘成熟,这个时候帮助他,他容易觉悟,容易恢复。第六句:

  【深入一切同异刹海,为满本愿悉严净故。】

  什么叫『同异』?法相里面所说的同生性、异生性。那一类的人是同生呢?法身大士才同生,因为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了,这个跟诸佛如来同。也就是说,诸佛如来用真心,破一品无明的初住菩萨,这是圆教,他也用的是真心,跟如来同,所以同生性。虽然同,还是有差别。这个佛在经上有比喻,佛的心好像是十五的月亮,满月;初住菩萨那个心,好像是初二的月芽,一点点,月芽。你们想那个月芽跟十五的月亮,是不是一个月亮?是一个月亮,都是真的月亮,不是假的。所以他是真心,这个就叫同生性。

  异生性呢?那完全不是的,那是假的。异生性是什么呢?譬如我们看月亮,月亮在天上,水底下有个月亮影子,那个水里头的月,跟天上那个月是异生性,不是同生性。所以要晓得,权教菩萨就是十法界的,十法界里面,佛、菩萨、声闻、缘觉、六道众生,全是异生性。这一些人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在大乘佛法讲用妄心,不是真心。法身大士以上用真心,用真心就叫同生性,用妄心就叫异生性,那同异两个字就搞清楚了。

  『深入一切同异刹海』,这个同生性的刹海,就是一真法界,像极乐世界是同生性的。《华严经》上华藏世界,这是同生性。十法界是异生性,那六道就不必说了。所以像这一些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一切众生,他们生活的地方,广大无边,这是刹海。

  『为满本愿悉严净故。』你看菩萨的心,真正是平等慈悲到了极处。为了要满佛度化众生的本愿,无论在那一道的众生,统统得到照顾。众生所喜乐的,佛菩萨一定帮助他、成就他。这个帮助、成就,不是像宗教里面,神可以赐予你的,没有这个道理,佛菩萨里头没有这个话,那是骗人的。佛菩萨怎么会赐予我们呢?我们今天没有钱财,佛菩萨能赐一些钱财给我?不可能的事情,这里头有因果。你没有这个因,你怎么会得这个果报?没有这个道理的。但是佛菩萨确确实实能够帮助一切众生,把这些道理、方法教给你。你依照这个道理、方法去求,一定会求到的。所以「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一句就是有求必应。求什么得什么,你要懂得求的道理,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如果你违背了理论,违背了方法,那你怎么求也求不到。如理如法,没有求不到的。这个里头有很深很深的道理,那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心性变现出来的。你往自性里面求,没有不应的。如果你心外求法,决定不会有感应。这是原理、原则。明白之后,「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好,今天时间到了,这一段还没有法子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