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严经行愿品海云比丘章 - (第十一集)
华严经行愿品海云比丘章  (第十一集)  1997/5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4-0011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三面,倒数第五行,末后一句看起。第二十三面,倒数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

  【以具足威力陀罗尼光明,普摄无数品。】

  从这一句开始。这一段总共有十一句经文。第一句是总说,后面十句是别说。而别说里面第一句是闻持,就是闻法,听经闻法。往下都是属於义持。在义理上,我们一般讲开悟了,明白了,确确实实将境界转变过来。所以受持,读了这一段经文之后,才了解受持的深义。经文我们已经说了四句,今天这是第五句。『以具足威力陀罗尼』,清凉大师在注子里面告诉我们:

  【普摄在怀,方有威用。若约所诠而明摄者,即以威力摄诸众生,同九地中威德总持。】

  九地菩萨,四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第九个位子都是法师地,我们讲作师,以老师的身分出现在大众的前面。老师一举一动都是一切众生的榜样,都是社会的表率。那么这个地方『威德总持』,就有这个意思在里面。所以清凉大师说:『普摄在怀』,就是你心里面,常常想念著要教化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心里头要常有这一个愿望,这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为一切众生的表率。当然菩萨发这个愿没有问题,我们凡夫发这个愿,固然是很好;而实际上,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来做到,这个必须要想得到。

  如果从理上讲,每一个众生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当然薰习很深厚的善根,这从理上讲没有问题。所以佛在本经跟《圆觉》上都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说的话都是老实话,绝对没有过分,本来成佛。虽然本来成佛,你现在不是佛,你现在是道道地地的苦恼凡夫,这那里是佛呢?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佛说了,都是以妄想、分别、执著才变成这个样子。妄想、执著越严重的,就越往下坠,在十法界里面就往下坠。妄想、分别、执著轻的,那就往上升。上面有四圣法界,下面有六道轮回。六道里面,又有三善道跟三恶道。怎么造成的呢?全是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佛讲得很简单,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就成功了。禅宗里面讲,你就明心见性了,你就见性成佛了。

  现在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就是放不下。很想放下,越想放下,那个妄想越多。好像在没想学佛,没想放下,好像平常还没有什么妄想。越是想好好的学佛,越是想认真放下,那个妄想、分别、执著就越多。这是什么道理?实在说,你没有想的时候,你的妄想、分别、执著就是那么多,没有发现。因为你这一想,我要想静下来,才发现有这么多。不是说你学佛,学了这么多妄念,学了这么多妄想,不是的。学佛怎么会增长妄想呢?是因为学佛,是因为要想修定,才发现有这么多的麻烦。由於妄想、分别、执著这么严重,於是样样事情就不见得会称心如愿了。所以发心的人多,成就的人希有,这些都是事实真相。

  发心作师,就是我们讲,发心弘法利生,来学教,人是不少。有同学们听说,我在新加坡教学,就都来找我。我今天藉著这个机会跟大家说明白,不要找我,找我没有用,为什么呢?我是教员,不是校长,我没有权力,取那一个人,不取那一个人,我没有这个权力。我只是到时候,他通知我那一天去上课,几点钟下课,我就听这个。这个班里面的行政、人事,我什么都不管,没有我的事情。所以对於学生,招考学生,我没有权过问。但是他们的政策我知道。这个班名额很少,从底下一届起,时间延长一个月,就是四个月一期,一年办两期,四个月一期。一期正科生是十个人,旁听生是二十个人。从第三届起,采取这种办法。那么到第四届,正科生就是从第三届旁听生里面选十个,再招二十个旁听生。每一届是三十个人,正科生是这么来的。而选拔学生的条件,第一优先,是现任的佛学院院长、副院长、教务主任、佛学陀的老师,他们是第一优先。第二优先是寺院的住持、方丈、监院、知客,他们是第二优先。

  那么诸位同学要参加,最好你先到佛学院教三年书,以佛学院的老师去申请,好像就有可能。如果你不是佛学陀的老师,那个报名的人很多,他老师先选,选不到你。为什么要这样限制呢?这个班成立不容易,护持的人也不容易,我们是希望将来讲经弘法的人多,越多越好,才能把佛法普遍的宣扬。所以这个班训练出来,一定要讲经,你不讲经,那多可惜呢?你把别人的名额占到,这个是有罪过的。一定要发心讲经,最好你是来教学,你接受这个训练之后,你在佛学院再教你的学生,教学相长。所以现在选拔的对象是以这个条件。

  也许有同修说,那我们作旁听以外的旁听可不可以呢?恐怕不可能。第一届有一些同修去参观的时候,原先我们也同意新加坡一些同修们去旁听,大概也有十几二十个去旁听。听了几次之后,他们同学们投票反对。然后李木源没有办法,一个旁听都没有了。所以旁听要得到谁同意呢?还不是李木源一个人同意,要三十个同学个个都同意。他们不同意你旁听,那你也是无可奈何。

  那么你要想在新加坡住四个月不太可能。在上一届,有一位居士陪著我,在新加坡住了一个月,他就要走了。新加坡给你的签证是一个月,一个月以上,你要办特别签证。普通观光旅游的签证,新加坡政府对我们相对客气,给我们一个月。新加坡执法很严,你要不守法,过期之后,那你以后永远没有机会到新加坡了,他那里有记录,你以后就不能进关。这些情形,我们必须要晓得。到那一个国度,一定要懂得它的法令规章,一定要守法。也有的同修是过去到期了,到期怎么办?我们到马来西亚去一趟,再回来的时候,他又可以给你半个月。你去一趟回来给你半个月,那很侥幸,问题就是关口那个移民官,看他的态度。他高兴,给你延期一次;不高兴的时候,立刻驱逐出境。他一看,你怎么昨天出去,你今天就回来了,你干什么?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可以有理由驱逐你出境,强迫你,你不能离开机场,你搭底下一班飞机走。不容易!新加坡地方太小,管制得很严,移民拿到这个居留,相当相当麻烦,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些学生到新加坡住三个月、四个月,他们是拿到特别的批准,新加坡政府特别的批准。这个是同学们不能不知道的。你要想跟著我去,那你只好打消这个念头。

  还有说是,我一心一意想跟法师来学讲经,我今天吃饭的时候,还在开玩笑的说,你要想跟我学讲经,也有个先来后到,这个老师才公平。当年我到台中去求学,参加李老师这个班,我是最后一个去的。换句话说,排这个顺序,我排在最后一个。别人个个都上台轮讲,最后才轮到我,先来后到。你现在来的,你是最后,我们家里头二十多个人,你排在最后一个,现在也轮不到你。如果你要是一定要到新加坡去,行!你到新加坡买个大房子,把我们这二十多个人统统移民到新加坡去,你还是排在最后一个,这个可以。你真有这个,我们也很乐意。你把我们这二十多个人,统统移民到新加坡去,你才可以参加我们团体,你还是排在末后一名。那有那么简单的事?

  那么你想学,有没有机会学呢?有机会。真正发心学,不是没有机会,我们早先都考量到。因为过去办培训班,我们办了第一届,第一届可以说没有完全成功,很不理想。所以馆长那个时候,兴趣就不浓厚。第二届,李木源要求办,馆长是很勉强的答应,告诉我到此为止,以后不干了。勉强答应办第二届。但是第二届的学生很合作,可以说我们办成功了。因为馆长这个话在先,所以我们只打算,心里面想到的,就是办这一届,以后就没有了。那么我们上课,学生练讲,大家在一块亘相批评、讨论,所有这些活动全部录音、录影留下来。就是因为以后不再办了,把这些东西留下来,可以做真正发心学讲经,你拿到这一套资料,等於跟我们上课一样。同时这一套资料,可以帮助许多佛学院做参考。你个人要想修学,你拿到这个,你有门路。只要你肯努力,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你会成功的。

  没有想到,他们新加坡出的这个特刊,特刊还没有出来,样本先送来。馆长看了这个样本,看到这些学生他们自己写的心得、感想,馆长看到之后非常赞叹。没有想到,这个还搞成功了。所以这才跟我讲,这个班应当办下去,教学不能中断,她主动提起的。我们不能要求,我们要求的时候,不会答应,怎么新加坡好玩,你想到那里去?她马上就中止,就反对。她自己主动提出来的,这个好事情,她认为这是好事情,而要求我这个班一定要继续办下去。这也是新加坡李木源他们那个净宗学会的一个大的愿望,这样成就的。

  所以诸位纵然不能到新加坡去,我们这个上课全部的录音、录影,我们都保存著。你如果需要,你可以请一套回去,你在家里去研究。但是这个东西,一定要上台。关门在家里研究,研究一辈子也没有用处的,倒不如老实念佛。老实念佛,你还能往生净土。你天天在家琢磨这个东西,没有用处,与往生不相干,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那么你学讲,你就一定要上讲台,你要找地方去讲。台湾现在请讲经的地方很多。你要发心去讲,我都可以给你介绍。许多地方来找我,我们家的人不够分配。所以你肯发心,那再好没有了。可是你讲要讲的让听众欢迎。讲个一、两次,听众都讲跑了,那你以后就别讲了。你要能把听众抓住,听众跑不掉,那你就成功了。都不是容易事情,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一定要发大心。这个世间事情实在讲,真诚,果然发真诚心,就得感应。

  民国初年,你们看倓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里面记载一个晒蜡烛的法师。这个法师真的是没有智慧,很笨。他有一个好处—老实,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难能可贵。别人给他开玩笑,他是作香灯师,管香灯的,香灯师。那时候六月天,天很热,人家都晒衣服。「蜡烛要晒,不晒就长霉了。」你看他就那么老实,就把蜡烛统统搬到外面去晒了。这一晒,全都晒化掉。晚上上殿点蜡烛,就一根蜡烛芯,那蜡烛油都化掉了。这是搞的大家都笑话他,他自己也不好意思,也无可奈何,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维那师当然对他非常不高兴,就告诉老和尚,老和尚慈悲,老和尚看他这么老实,教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这个人行。就叫他不要再作香灯,叫他到阿育王寺,去拜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叫他拜佛,一天拜三千拜。他老实,听话,叫他拜三千拜,一拜都不少。拜了三年,他开悟了。开悟,他做了一首偈,请人家送给老和尚看。老和尚一看,不错,召见他。以后他能做诗,他能做偈,他能讲经说法,他没有学过,自然就通。真诚心,感动诸佛菩萨。我们谚语里常讲:「诚则灵」。什么是灵呢?智慧开了,真诚心开智慧。《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他三年一天拜三千拜,拜到心清净了。烦恼消了,业障消了,智慧现前了,世、出世间法一接触就通达。

  过去禅宗六祖惠能,那也是个好例子,没有念过书。听人家念经,听听他就开悟了。他不会念经,他不认识字,到他那里去请教的,你那个地方不懂,你把那个经文念给他听。你念给他听,他讲解给你听。那个本事是什么呢?清净心。所以你们如果真的要想学经教,要想将来弘法利生,这都是好榜样。先在清净心上下功夫,不要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会想出病出来,开不了智慧。会把魔障想来了,那个时候,你就麻烦了。所以这一句是「具足威力陀罗尼光明,普摄无数品。」你真正得到智慧总持,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那就是「普摄无数品」的意思。世、出世间法都能够通达。第六句:

  【以莲华庄严陀罗尼光明,引发无数品。】

  『华』有引发的意思。华会引果,先开华,后结果,所以华有引果的意思。清凉大师注解是这个讲法。

  【六如华引果,开发於教,引行果故。】

  讲经说法是华,依教奉行是果。你能够把经教里面所说的,都明白了,都通达了,然后把它变成你自己的生活行持,那就结果了。下面他还有个解释。

  【又华开见实,菡萏芬敷,以为庄严。】

  这是特别指莲华。莲华是花果同时,不像其他的花,是先开花后结果。莲花这个莲子在莲蓬里同时,花果同时。可是莲花没有开的时候—花苞,『菡萏』是花苞,没有开。没有开,那个莲子已经在里面了。等到它一开花的时候,莲子你就看到,你就见到了。所以『华开见实』,「实」是莲子,见到了。那么这是『庄严』。

  【开发言教,旨趣昭著】

  这个比喻花开。

  【文义相随,故名引发。】

  你读到经文,经文里面无量的义趣,随著读经文,意思都现前,这就是有引发的意思。

  『引发无数品』,前面这一句是「普摄无数品」,这个地方是「引发无数品」。「发」是发明,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一经通一切经通,一经通是引发,引发一切经都通达了。不但一切经通达了,世、出世间法都通达了。你要问的是,这为什么?那个道理很简单,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只要你见性,你就见一切法;只要你明心,你就通达一切法。明心见性是怎么回事情?心性本来是明的,现在不明,不明就叫无明。无明的时候,真如本性就变成心了,我们就不叫它做性,叫它做心。你看相宗里面讲的八心王,叫八心。这是被无明裹住了。破了无明,就不叫心了,就叫它做性。由此可知,心跟性是一个东西,迷的时候,叫做心;觉悟的时候,叫做性。因为我们现在的心是无明,无明里住的,现在你破了无明,你的心就明了。心明了就见到性,那个心原来就是性。这是明心见性这个名词简单的解释。

  佛家说明心见性,中国儒家也讲。儒家虽然跟佛家用的名词不相同,意思没有两样。儒家讲明明德,跟明心见性这个意思,可以说是非常接近。明德就是真心,就是本性,儒家称它为明德。上面再加上个明,可见得你明德已经不明了,现在再要恢复明。所以这两个明,上面这个明是个动词,下面是名词。因为不明了,现在要恢复你的明德,跟佛法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同样的义趣。所以修行最可贵的,就是要悟性。佛家要讲开悟,你不悟,你不要说跟一个好的老师、善知识,你跟佛菩萨也没用,这是事实。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跟释迦牟尼佛的人有多少?有几个开悟的?经上讲的,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就这么几个人。现在一般人出去讲经的时候,都有几千人、几万人,释迦牟尼佛反而不如他了。经上所记载的,是那些有成就,开悟的人;没有开悟,没有成就,不提了,不知道有多少?你们看《六祖坛经》,六祖惠能大师当年在世的时候,他的法缘殊胜,跟他修学的何止几万人?不止!开悟的几个呢?经上记得很清楚,四十三个。几十年的教学,几万人当年,只有四十三个成就,开悟了。所以悟性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悟性,就很难教了。悟性不是教成的,不是学来的,悟性是天赋的。我们讲禀赋,你没有这个禀赋,一定要把你造成一个材料,不可能的事情。你是一块砖头,一定要把他雕琢成金刚钻,怎么能成功呢?那有这种道理呢?

  人的一生,贵自知之明,这个人就了不起。我没有这个禀赋,我这一生开不了悟,我也不能做一个好的法师,我能不能把佛教兴旺起来呢?能!怎么能呢?我不要当教员,我当校长,我办学校,我把这些开悟的人统统请来,替我教书。功劳呢?功劳是你的。诸位要晓得,我们到新加坡教学,功劳是李木源的,不是我们的,他是校长,我们是教员。你教学成功、失败是校长,不是教员的责任。所以不开悟的人可以当校长,可以当董事长,当老板,把这些开悟的人都找来当伙计。开悟的人会很听话,会认真的执行任务,你怎么不成功呢?这种例子,古今中外太多太多了。

  眼前的例子,你们能看到我们馆长,馆长也不讲经说法,她开这个图书馆,她当老板,把我们找来的时候,天天替她服务。你大可以去当老板,你去创一个净宗学会,或者创一个培训班,办一个图书馆都好。你自己不能讲经,请人讲经;自己不能领众修行,这套仪规不会,聘请法师。新加坡全是聘请的,讲经找我,被他聘请的。领众修行,他从大陆上聘请四个法师,长住在新加坡,念佛堂领众修行。还有信徒们,他信徒多,信徒有两万多人,有喜欢拜忏的,喜欢念佛的,花样很多,他请了很多法师去带。所以他是校长,他是老板,他这些事情都不要做。可是佛法在南洋一带兴旺起来,他老人家的功德。这个我们要知道,他有大福报。有福报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我有一点小智慧,没有福报,一生都得听别人的。自己无立锥之地,不听别人的怎么行呢?理事都要明了,所以弘法利生这个事业,太广泛了。不是不能做,你自己要晓得你的长处在那里,你的因缘在那里。你能够符合你自己种种条件,那你这个事业做的一帆风顺。如果不是自己的专长,一定要勉强去做,那你注定失败,这个就是没有智慧,这不是真正办大事。所以我们今天读到这段经文,也引起这个意思,引发。第七句:

  【以微妙言音陀罗尼光明,开演无数品。】

  这一句好懂。这是音声佛事。在古时候,印刷术还没有发明,文字要靠手写,书写的工具也没有发明。你看春秋时代,孔老夫子那个时代,还用甲骨文。到战国的时候,才用皮革、竹简,才用这些东西。商周的时代没有。诸位现在在故宫博物院,你能看得出来。所以教学都是音声为佛事。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没有写过文字;孔老夫子也是如此,也是天天讲学。这两位圣者,他们的教诲能流传到后世,是得力於他的学生们。后来这些学生们,就从记忆当中,把它记录下来,编成书本,流传给后世。所以最早都是音声为佛事,就是以音声为教学的工具。

  文殊菩萨在《楞严经》里面,拣选圆通,他说得很清楚:「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这个话,我们要是试验试验,也的确是有道理。你看很多人,你叫他看经、看文字,会把意思看错。你跟他讲,一听,他懂了。听容易明白,看不容易明白,这就证明文殊菩萨讲的,我们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比眼根厉害。当然也有眼根比耳根厉害的,少数,少数不行,我们讲多数。多数人耳根比眼根聪明,所以这个音声佛事就必须要讲求。

  现在科技发达,利用高科技把音声,现在连影像都能够传播到全世界,都能够送到每一个人的家庭。所以现代弘法利生不需要建大道场,花那种冤枉钱,没意思。诸位要是真正有能力的,你能够作一个大护法,护法实在讲—大老板。你看看那一些优秀的年轻人,值得培养的,你在家里面就可以供养一批出家人。现在我们在大陆遇到,东北有一个居士,也是经商作生意的,他家里养了八个法师,都是年轻的。这八个法师生活起居一切都是他供应,都是他照顾的。你喜欢讲经的,就培养你讲经;喜欢念佛的,培养你念佛。这些人的成就,就是他的成就。

  如果我们自己在财力、环境上,能做得到的,可以这么作法,这个作法好。你建一个寺庙,说老实话,现在寺庙被社会人批评,够受的了!你们建一个寺庙为什么?赚钱,开庙店,敛财,还逃税。那么这个居士建一个小道场,这么多出家人,不收外面一分钱的供养,连个功德箱都没有,所有一切开销,他一个人负担。所有一切副作用全部没有。住在这里面的出家人,心安理得,真能用功,真能办道。没有丝毫这个社会上不良的影响,他们都沾染不到,这才是真正的护法,真正的菩萨事业。所以诸位同修要晓得,我们四众弟子为佛法、为众生,可做的事情无量无边。

  在台湾,三重廖居士的道场,这是个好榜样。那个道场是一个人供养的。道场建成功了,一百多人在里面修行,所有一切开销,一个人供养。他那个道场里没有功德箱,不收一分钱。你进去修行,他供养你。但是到他那边修行很严格,跟上班一样。每一天到那个地方修行打卡,下班也打卡,三次不到开除了。他执行得很严格,他不求你。那里面也有讲经,也有研究讨论。只准在那个里面学习,你要到其他的地方听经,要被发现了,立刻开除。所以他那里面有一百多个人,我看每个人带著名牌,像学校学生一样。穿的衣服一样的,整整齐齐,有制服。

  这个在台湾是第一道场,那个功德主真的是大菩萨,不是普通人。他作生意赚的钱,就供养这个道场,不做别的事情,他做得很欢喜,因为他看全台湾的道场都不如法,都比不上他的。他做得欢喜,乐意去做。所以像这样的道场,真的值得鼓励,多有几个好,为什么呢?社会上讲敛财,决定没有了,不收人家一分钱。你们如果也想做好事,到别的地方做,不要到我这做,我这里没有。你们想印经,就找印刷厂,自己去找去。你看看这个道场多干净,真是如法,所谓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他们听经,研究讨论,依教奉行,真干。规矩真的是比军队还严格,一举一动都有规矩。

  我到那里去的时候,去看他们,他们来供养法师,一排一排的,像军队一样,一排开过来。一个动作,这一跪下,大家一起,动作完全一样。我就说,人那么多,耽误时间,问讯就好了;廖居士说不行,一问讯就乱掉了,问讯没有训练过,都是训练跪拜。我说,难怪,那只好让他们去做去,不能变更;一变更的时候,秩序就乱了。原来是每一个动作都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军事管理。

  一直到今天,我们还是用言语来做佛事。在弘法利生,这个言说还是最重要。『微妙言音陀罗尼光明,开演无数品。』第八句:

  【以虚空藏陀罗尼光明,显示无数品。】

  『虚空藏』是比喻。虚空能够容纳万法,它就有包藏的意思。虚空广大,所以佛家常常用这个来作比喻,「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能包容,这才能显示。清凉大师这个注子里头讲:

  【如空包含,名虚空藏。见性空理,诸相历然。】

  这个就是宇宙人生真相,完全明白了,这是显示的意思。第九句:

  【以光聚山陀罗尼光明,增广无数品。】

  这是:

  【以多智光】

  这个『多智』是指后得智。《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那是讲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清净心。又说「无所不知」,无所不知就是此地讲的多智光,是清净心的起用。清净心起作用,无所不知。这里比喻许许多多无量无边的智光,智慧光明。

  【积而高显,方能增广。如聚光明,以成山岳。】

  所以这是用的比喻。这一桩事情,这一品经是最好的具体说明。善财童子为什么要五十三参呢?五十三参就是去求、去学习无所不知,增广见闻,增广后得智。你有无量的智慧,你才能够摄受无量的众生,众生根性不相同。但是这一桩事情,大家必须要晓得,先得根本智,然后才成就后得智。在四弘誓愿里,烦恼无尽誓愿断是根本智,成就根本智,也就是成就无知。无知,心才清净,般若无知。然后再法门无量誓愿学,成就无所不知。诸位一定要晓得,那个无所不知是真智慧,不是假的。因为他有真智慧的基础,所以他开的智慧都是真实智慧。

  我们今天所学的没有智慧,因为你根本智没有得到,你的烦恼没有断,妄想、分别、执著依然存在。你现在干什么?现在你就广学多闻,你就去参学。你也学的不少,叫你讲讲,也能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到底说的怎么样?清凉大师在这个经经题上讲过,他讲的有两句话:「有解无行」,行是功夫,行就是断烦恼;有解没有行,「增长邪见」。你所得的结果是什么?邪知邪见。为什么知见都变成邪呢?因为你有无明,因为你有妄想,你那个根本邪,所以你吸收的东西再多还是邪,麻烦在此地。清凉讲的有道理。

  如果调过头来,「有行无解」,行不行呢?也不行!清凉大师讲:「增长无明」。一个落在邪见里头,一个落在无明里面。所以他老人家教给我们解行并重,这个话说的就有道理。当然这是对大多数人讲的,少数善根、福德深厚的,我们讲天才,那是例外。一般普通人一定是依照这个顺序—信解行证,要按这个顺序。要按四弘誓愿的顺序,发心、断烦恼、修清净心,然后再学法门,再成佛道,要按顺序,不能够躐等,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增广见闻一定是在得清净心之后,你可以多看,可以多听。你一接触就明了真妄、邪正、是非、善恶,你统统明白,你不会随境界转,你能够掌握境界,所以你才能教化众生。那自己没有这个本事,怎么行呢?要学,一定要学。末后一句:

  【以海藏普持陀罗尼光明,辨析无数品。】

  这也是从比喻上说的。清凉在注子里告诉我们:

  【十如海无心,含容万类,亦能印现,故名为藏。法合可知。】

  这个意思很明显,那个不必多说了。这个意思教给我们,我们要用什么心呢?要用无分别心,『如海无心』,海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著。心地空寂,这个心跟虚空法界一样,真正是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能包容一切万法。众生的心量可怜,看到一个人比我好,嫉妒心就起来了。为什么会嫉妒呢?容不下,他怎么可以比我好。见到好人嫉妒,见到好事嫉妒。那不如你的,不如你的又瞧不起他,真难!比他好也不行,比他不好也不行,跟他一样也不行,你说怎么办?这个就是世间现象。人与人之间难处,难处什么?难处就在此地,比他好也不行,比他不好也不行,跟他一样也不行,这怎么办?不读圣贤书,不得了!唯有圣贤书里头,给我们说明这个道理,统统都是无始无明烦恼在作祟,不是你的真心,不是你的本性。你的真心本性里头没有这些东西,干干净净,自然包容。

  『亦能印现』,像这个大海,外面山河大地,那个影子都照在当中。这个意思就是比喻,你的心能现十法界依正庄严,你能够印现。这就有『藏』的意思,十法界依正庄严,含藏在你真心本性之中,所以称之为「海藏」。末后大师在此地作个总结,我们把他这几句念一念。

  【依此而持,岂离言诠,别求解脱。】

  你要懂得受持,这十条里面,都是讲受持。由此可知,一切大乘经,我们常常念到,这一句话念的真的是耳熟了。释迦牟尼佛其他的开示,我们都忘的干干净净,这一句话永远不会忘记。「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看这个句子,在大乘经上有多少?每一部经,佛都重覆十几遍、二十几遍。怎样受持呢?这一段经上,教给我们受持。『依此而持,岂离言诠』,「言诠」是言教,经文没有离。离文字,离言说,别求解脱。那个「离」是叫你心里头不要执著,不是说不要文字。你看中国禅宗,禅宗标榜的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禅宗不立文字。你们看看《大藏经续藏》里头,那一个宗派里头,都没有禅宗的文字多,他不立文字,他的文字比其他的宗派超过十倍都不止,他不立文字,立了那么多。所以他这个不立的意思,是心里头不要去执著,还是要用这个工具。言语、文字是工具,那你不用这个工具怎么行?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依旧用这个工具,才能令众生得利益。工具要有,不能执著,这个是一定的道理。

  【此十即是彼位胜进】

  这个十种,十种受持,我们要记住,我们要明了它的意思,要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认真的去学习,那才叫真的受持。他说这十条,就是『彼位胜进』,「彼位」就是你现在的位次。「胜进」是什么呢?「胜进」是你修好了之后,会把境界提高,像读书一样,你这个班念完了,你来年升级了,再升一级。此地是二住菩萨,二住修满了,就升到三位;三住升满,就升到四住;十住满了,就入十行位了;十行满了,就十回向位;十回向修满了,就十地位,这叫「胜进」。「胜」是殊胜,「进」是进步。他怎么样进步的?怎么样把他这个修学的位次,一直往上提升?就是如教修行,就是这个方法修行。这十种方法,下面把它归纳起来。

  【诵习多闻虚闲寂静】

  这八个字是—

  【十句之相】

  这十种修行什么样子?我们要学。『诵习』,「诵」就是读诵,每一天要读经、要诵经。诵是什么?你背得很熟,不要看经本,随时随处都可以诵经,不一定要在佛像前面,不一定要在寺庙里头,什么地方都可以诵经。如果这个场所不干净,诵经不出声,这就对了。洗手间也可以诵经,洗澡也可以诵经,不要出声;睡觉也可以诵经,不出声,这是恭敬。其他场合里头,行住坐卧都可以出声。出声有好处。所以一定要诵,要读诵。「习」是要照做,「习」是学习,做出来。你把这些经文里面的道理、教训,都要变成自己的生活,变成自己的行为,这叫习。你看《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乐跟悦不一样,乐是外面的剌激;悦是从内心里面发出的欢喜,那是真正的欢喜,不是外面的剌激。你能够把你所学的,统统做到了。叫你看破,真看破了;叫你放下,真放下了,那才快乐!换句话说,叫你看破,没有看破,很苦、很痛苦!叫你放下,没有放下,天天晚上觉都睡不好,你没有去真干。所以诵习是基本的修学法,然后『多闻』。

  「多闻」就是五十三参,也不是叫你有意去多闻。有意就生烦恼,随缘不是攀缘。虽然说你每一天从早到晚,你眼睛一定会看人、看事,这就是随缘。你耳朵一定听到很多东西,见闻里面,你就生智慧,你就明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你也了解众生的因缘果报,你也了解这些业果的相续相,业果转变的现象,多闻是这个意思。如果为了教化众生,应众生的希求,多闻大乘经典也可以。总而言之,多闻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为自己没有必要。

  下面这两个态度,太重要、太重要了,『虚闲寂静』,你的功夫才真正得力。你能够有这四个字,那就恭喜你了,你的生活在戒定慧中。戒是什么呢?如法,你的生活起居,处事待人接物,样样合法度,样样如法,这是戒。心地清净是定。常常保持清净心,与一切人事物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你心多清净,这是修定。实在没有办法让心定下来,我们净宗传的方法,执持名号,把这个心定在佛号上。所以是把一切妄念归到一念上,执著这一念,使一切妄念都不生,这个是净宗法门的办法。以一念止一切妄念,这比其他法门修学,的确是方便太多,用这个方法修清净心。

  所以心、身都要虚,都要闲。人生几何,一天到晚忙的团团转,还自以为了不起,工作量超过别人。其实忙到老的时候,有一些人忽然觉悟了,我忙了一辈子为谁忙的?为那个人忙的?有什么收获?到最后才明白,佛法讲的一场空,这才恍然大悟,悟了也来不及了,一场空。为什么要过的那么忙?为生活,我不相信。你不忙,生活也过的自在。每一天三餐饭吃得饱,衣服穿得暖,有个房子遮蔽风雨,足矣!快乐的不得了,过的是神仙生活。要去住大屋子,要去穿华丽的衣服,为了这些房屋,为了这些衣服,受尽了折磨,你付出多少代价?你能穿几天?你能住几天?实在讲,那个大房子,给房子作奴隶,你天天去打扫它,保养它,忙死了!那有我们这个小茅蓬,收拾十分钟就搞的干干净净,然后游山玩水,你看多悠哉悠哉!这才叫享受。一件华丽衣服,穿的时候又怕脏了,又提心吊胆的,又怕损坏了,那个麻烦可大了。穿一件破衣服,补几个钉子,走到那里都无所谓,什么脏的地方也可以坐下来,根本就没有理会。这才会做人,一身的轻松。

  心地寂静,「虚闲」是讲你的生活,是讲你的身体,安闲自在,清净寂灭。「诵习多闻虚闲寂静」,就是受持如法的样子。前面这十句受持,『十句之相』,相是样子。你真正能够做到受持,你一定是这个样子。换一句话说,你一定是过佛菩萨的生活,你过的是神仙生活,你得大自在,那里会这么辛苦?下面说:

  【但有开合及广略耳。】

  这个自己去体会就行了。十句里面,那几句合那个意思,合一个意思,有两句合一个意思,有一句里面包含很多,几种意思的。总而言之,十句都出不了这四个意思,这四种现象。

  经文到这个地方是一段,是讲的受持。平常这两个字,我们也听成习惯了,听久了,久了就麻木不仁了,也就不追求,到底怎么叫受持,受持是什么样子,怎么个受持法,没有想到。今天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读到了,知道受持,这个里头意思,原来有这么深、这么广,难怪我们学佛学了几十年,功夫都不得力。原来天天念受持,其实没有做到,一条都不相应,何况十条?所以没有做到受持。真正受持,那有不得利益的?所以现在一般人受持什么?以为读经是受持。我今天念,我今天受持两部《无量寿经》,他把《无量寿经》念两遍,意思懂不懂呢?不晓得。只会念,不晓得意思,当然更做不到,那里叫受持呢?那个实在讲,只是读经,你读了两遍经,谈不上受持。受持要具足这十个意思,才叫受持。

  那么到这个地方,我们总算是搞清楚,搞明白了。希望同修们,从今之后,要认真去努力。佛教给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要真干。为人演说,刚才讲了,就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不一定要自己上讲台,不一定要自己去;自己有大福报的时候,当校长、当老板。经过这个训练,有这种天赋能力的人,把他找来当伙计,当你的部属,你一样把弘法利生的工作,做得非常美好。一切都要看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只要妥善的去运用,都能成大功、立大业。这个大业是佛法的事业,不是世间利益,是佛法的净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