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海云比丘章 (第十集) 1997/5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4-0010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一面,倒数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二十一面,倒数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
【摧伏一切外道邪论。散灭一切诸魔军众。】
从这里读起。
上一次因为时间,这一段没能够讲完。这一小段总共有十三句,说明普眼法门的作用。文虽然是十三句,清凉大师将它归纳为四桩事情。注解里面所讲的行境德用,这十三句总不外乎这四桩事。
第一句是讲「行」,第二句是讲「境」,第三句以后都是说的「德用」。我们今天念的是第五句。『摧伏一切外道邪论』。诸位要知道,普眼实在讲就是明心见性,见性之后,眼的作用就是见性见色性,这个就叫做普眼法门。因为真如本性,他没有方所,他也没有远近,用现代的话来说,他超越所有的空间,也超越一切时间。他的能力实实在在是尽虚空、遍法界。而眼根的能力如是,其余的五根也是这样。所以见性之后,这是第二住的菩萨,所谓是破两品无明,证治地住,它的功能已经是这样的广大。由此可知,明心见性确确实实是我们必要追求的。
可是这一桩事情,如果是全凭自己来修学,确实是困难。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可见得这个事本来是平等的,我们有如来果地上的圆满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显现,那是相。可是现在我们的能力,似乎是完全失掉了。为什么会失掉?佛给我们讲,「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的麻烦就是妄想、执著。佛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妄想、执著可真难破!佛给我们讲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些法门都是破妄想、执著的方法门道。方法、门道虽然多,我们那一条也用不上力。换一句话说,妄想还是妄想,执著还是执著,断不了。无量劫一直到今天,都无可奈何。这一生我们总算很幸运,遇到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的殊胜,就是不必断。妄想、执著有,没有关系,不用断,可以带著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真正遇到救星,我们才得救了。可是虽不能断,不要断,他也还有个条件,你要能把它伏住。诸位晓得,伏烦恼比断烦恼容易的太多太多了。暂时伏住都行。
用什么方法去伏呢?净宗的法门也很多,也不是一个法门。诸佛如来劝导我们都是用持名念佛。《无量寿经》主张持名,《阿弥陀经》也主张持名。《十六观经》虽然主张的是观想,但是到最后也归到持名。十六观,第十六观就是持名。由此可知,持名这个方法,是一切诸佛所提倡的,用这个方法来伏烦恼。伏住烦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晓得有多少?所以这个法门是无比的殊胜。
那么我们也用这个法门,也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这个烦恼、习气还是这么重,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佛门里常讲的,你的业障太重了,习气太深了。若不是用这个法门,任何法门都不可能成就。那伏不住怎么办呢?继续努力的用功,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功力还不够。不要怀疑,不要害怕,老实念下去,只要不怀疑、不害怕,也不间断,能老实念,念上个几年,就有了力量,就能伏住。另外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来伏烦恼的,那就是看破、放下。一定要明了,这个世间事事物物全是假的,全是一场空。
那我看不破怎么办?放不下怎么办?我教诸位一个法子,你天天看人死,你要没有时间到殡仪馆去看,你看报纸上那个讣文,每一天你看看多少人走了,你想想看,他能带什么走?一片纸屑也带不走。你天天能作如是观,你就会看破。你看看一个一个的走了,慢慢就轮到自己,很快!其他的事情还可以缓一缓,这个事情从来没有缓的。而后我们渐渐会觉悟,那一样东西都不是自己的,那一样东西都得不到,你的妄想自然就少了。不但身外之物你得不到,连这个身体都得不到。身体,你能够叫这些细胞新陈代谢中止一段时期吗?不可能的,这个细胞刹那生灭。所以人老不是一年一年老,不是一天一天老,刹那刹那在变老,你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
人生有什么意思呢?你到这个人间来干什么呢?佛说得清楚,讲得明白,人生酬业。你过去造的业,酬业就是你来受报的,你来干什么?你过去造的善业,你到这里来享福,受福报,享福;你造的是恶业,你这一生在受罪,你在享恶报,你是来受报的。不管你受的报,是福,是一些不善,总而言之,受报期间,你还是继续不断在造业,这都是事实。觉悟的人,从今而后,不造这些善恶业了。不造,你还是造业,起心动念,言语动作,那还不是造业吗?佛教给我们造净业。什么叫净业?与觉正净相应,这个业就是净业。特别是清净心,一切造作决定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不要想著利益自己,你这就是善业。
虽造善业,心地清净一丝毫不染,不要把造的这个业,常常放在心上,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帮助多少人,那你就变成有漏的善恶业了,善业也污染心性,善业、恶业都是染业,不是清净业。一切造作,三轮体空,做完之后,什么也没有,心地干干净净,二六时中只记一句阿弥陀佛。心里面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不放。不要挂在心上,那么你所造的一切业都是净业。这样能够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能够帮助我们伏烦恼。烦恼断实在讲不容易,伏是可以伏得住的。
能伏烦恼,就是这一句话:「摧伏一切外道邪论」,后面还有「调伏一切众生烦恼」。一切外道,什么叫外道?这个要认识清楚。佛教以外,其他宗教都是外道,你这个说法,意思太窄小了。佛在经上给我们说明外道的定义,是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所以佛法称之为内学,换一句话说,与心性相应的叫内学;凡是与心性不相应的,都叫外道。佛门以外的外道,大家容易看出,佛门里面的外道,你就不容易觉察到了,我们佛家叫门内外。其他人门内外,说老实话,与我们不相干,就怕自己是个门内外。自己还以为学得不错,其实呢?其实是外道。怎么学佛学变成外道呢?你心外求法。你认为一切法都是能跟所对立的。我能求,外头的法是我所求,你就变成外道。事实真相是什么?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离开心性没有一法可得,你才不是外道,你是真正明白人。所以这一句,我们要仔细把它看清楚,决定不能含糊笼统的念过。明心见性的人,所有一切外道邪论,到他这个地方都起不了作用,他不会理会的。内心里面完全与心性相应,外道邪论自然就摧伏。
第七句:『散灭一切诸魔军众』。这个「军」是比喻,「军众」是比喻,比喻他的数量多,比喻他有相当的威力。「诸魔」,太多太多了。《楞严经》里面,跟我们讲五十种阴魔。那个五十是五十种类,不是五十个。五十个好应付。每一类里面都无量无边,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脱离魔掌?诸位要晓得,五十种阴魔,其实没有《八大人觉经》上讲得多。《八大人觉经》上讲四种,四大类;《楞严经》讲五十种,其实五十种就是《八大人觉经》四大类的一类,那一类呢?五阴魔。《楞严经》的五十种,是五十种阴魔,五阴魔—色受想行识。每一条里面,佛讲了十种,所以五十种。五十种是讲五阴魔。
除五阴魔之外,烦恼魔,烦恼魔的头数不在五阴魔之下。天魔、死魔。天魔是我们外面的,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个叫天魔。死魔,死魔也不是一种,我们无始劫以来,在六道轮回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干这个事情。死为什么要称之为魔呢?因为一次生死,你前世所学的,全都忘的干干净净。纵然得人身,还得重头来起,这是折磨。你前世一世的修行,没有办法带到后一世。每一生都要重头来起,你说这个多难!可是见性之人,这个境界里面,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了,他们是一真法界的菩萨,所以这四种魔都没有了。五阴,这个是烦恼,天魔、死魔,他们全都没有了,魔军散灭了。见性,魔军就散了,这些魔障都没有了。第八句:
【能令一切众生欢喜。】
这个好懂。见性之人,他对於六道、十法界,一切众生观察的能力,与佛所见没有两样。所以他有能力教化众生,众生跟他相接触,自然生欢喜心。第九句:
【调伏一切众生烦恼。】
他能够应机说法。所演说的教法,一定契机契理,这能调伏众生。我们凡夫度众生困难,不知道众生的根性,怎么教化呢?试探试探,慢慢去摸索,不一定摸得很准。这就好像大丈看病一样,见性的大菩萨,他的医道真的是高明,察言观色,就晓得你什么地方有病,药到病除。没见性的这些法师,这是蒙古大夫,医道实在是不行,那怎么办呢?试验试验,这个药看看,吃了有什么反应,反应不错,那多吃;反应不好,再换一个,试验,未必能把人病治好。不但治不好,治死的还不少。这个治死就是断人家的法身慧命,你把他的方向诱导错误,这个就是把人治死了。所以见性的菩萨就不会了,他们六种神通具足,能知道这个众生过去生生世世的行业,烦恼、习气怎么来的?过去曾经修习什么法门,一见就明了,所以说法就契机,众生就容易得度,他能够调伏一切众生烦恼。
【能照一切众生心行。善了一切众生根性。】
『照』是照见,『了』是明了。一切众生的心,这个就是我们常讲的他心通,众生起心动念。『根性』,那是讲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所累积的,他也晓得。这样说法才真正契机,契机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能以威力普转法轮。】
这一句是讲他说法度众生。他有真实的智慧,他有威德,无有疲厌,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这是「普转法轮」。末后一句是讲他讲经说法的效果。
【随众生心悉令开悟。】
这是他度众生真正收到效果。不像凡夫,凡夫度众生很苦。说了很多,众生还是不开悟,还是迷惑颠倒。不但迷惑颠倒,有的时候越听越迷惑,这个事情麻烦了。不听好像还是烦恼少,越听烦恼越多,这就是不善说法。善说法的人,一定能令听众烦恼轻,智慧长,他能得法喜。好,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我从彼佛得闻於此普眼法门,受持读诵忆念思惟。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此无尽广大海藏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乃至少分,尚不可得。何况尽能具足书写。】
这一段经文,清凉大师给他标了一个小题目。小题目就是这一段所讲的重心。
【明受持。】
说明受持。受持里面,又分两个小段,这是第一个小段:
【先显所持法多。】
我们把这一个重点掌握住,这一段文就好懂。
『我』是海云比丘自称,他从佛闻法。佛说法,他常去听。特别他是受普眼法门。前面把这些意思都说过。无量法门当中,他学一门,这是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摆出这个姿态,告诉我们一门深入,你才能成就。修学最忌讳的,是你学许多的法门。实在讲,两个法门都不行。
曾经有人问我,他说:「法师,现在有一些人提倡禅净双修,你觉得行不行?还有人提倡禅净密三修。」禅净密三修,我不知道是什么人提的?而禅净双修是永明延寿大师提出来的,这是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他老人家示现,最初是参禅,示现在参禅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然后回过头来专修净土,专弘净土,他表这个态,做出这个样子给我们看,其实是阿弥陀佛再来的,等於说是到这来唱戏,唱这个角色。我们看了他的表演,作何感想呢?他为什么不自始至终就提倡老实念佛呢?何必先要到宗门里面去示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一定要看时代的背景。
永明大师出现的时代,禅风最盛,大家一窝蜂的都去参禅。不是禅宗根性的,也去参禅,轻视净土,那怎么办?阿弥陀佛来的时候,要提倡净土宗,就是你们参禅,我也跟你们参禅;你们参禅没有开悟,我参禅开悟;你们没有明心见性,我明心见性了。然后再示现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比参禅还要高,还要究竟,他不就是表演给我们看吗?所以「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不是跟我们讲的。这个话是对参禅人讲的,参禅的人执著,总认为禅高,净土没什么,老太婆教,瞧不起。所以他用这个方法来劝导他们,叫他们舍弃禅来修净土,他们不会,不甘心,他有执著。所以用个善巧方便,你参禅,如果再加上净土,你了不起了,你是带角虎。用这个方法,诱导参禅的人来念佛;换一句话说,大师看得清清楚楚,你参禅没有成就,念几句阿弥陀佛,如果你有善根,还能往生,还能带业往生;没有善根,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也不错。往后总有一天,这个种子起现行,你念佛得生净土。大慈大悲!如果你已经选定阿弥陀佛,老实念佛了,绝对不会叫你参禅,那害死你了,一定得一门深入。所以禅净密三修,不晓得是什么人提的、发明的,那就更糟糕了。永明大师里头有很深的用意,大慈大悲,这是善巧方便。
同时修三个法门,我觉得这个东西是胡闹。这是两条腿踩两个船,都会掉下去。你两只腿踩三条船,那你不自己找死,你还有什么活路,没有活路。所以古大德那些话,你看了之后,你去研究他跟什么人说的。他不是跟我们说的。你看那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一个人都是选择一个法门,没有选两个法门。历代祖师大德给我们示现的,到最后也是一门成就。他们年轻的时候,可能涉猎许多法门。刚才讲了,在摸索,不晓得那个法门得力,功夫得力。每一个法门都去试试,试探试探。真正成功,都是在晚年决定一个法门,专修专弘,他才能成就。若是早年就选择一门,那他的成就就不可思议。我们看每一个宗的这些祖师大德们,差不多都是很年轻的时候,就抉择一门深入。
海云比丘就是选择普眼法门,这是一门,他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依教奉行。『读诵』,你所选择的这个法门,法门里面主修的经典,每一天要读诵。对著经本叫读,不对经本叫诵,诵是背诵。你念得很熟了,不需要看经本,你也能念的一个字不错,那个叫诵。读诵非常重要,所以你东西不熟,你怎么能修行?除念佛法门之外,念佛是执持名号,你经不读,还没有关系,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可以记住。你修其他的法门不一样,其他任何一个法门都是修观,观想。你的经文要是不熟,你怎么个观法?你无从观起,所以经文就一定要很熟。
『忆念』,常常想著经里面的境界。如果以《无量寿经》来说,你《无量寿经》念得很熟,都能够背过,常常想著西方世界依正庄严,你就能想得起来。『思惟』,「忆念思惟」是修行,没有其他的妄想,起心动念都是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是真念佛。这个地方提出这四句,就是教给我们受持用功的要领。不要看这一门,《华严经》说的,「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不要小看这一门。
下面他用个比喻说:假使有人用大海做为墨,写字的时候磨墨,那墨有多少呢?大海。用什么做笔呢?须弥山做笔。来『书此无尽广大海藏普眼法门』,他要来写经,以大海为墨来写经,须弥山做笔来写经,写这个普眼法门。写多少呢?写一品里面的一门。《华严经》有三十九品,一品里面一门,一品经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法门。我们现在念的是「普贤行愿品入法界品」,这个里面法门就多了。本会不算,单算末会,五十三参就是五十三个法门,这一品里面有五十三门。一门当中也有很多法,一门当中一法,一法里头一个义,一义里头一句,你都写不完。
『乃至少分,尚不可得。何况尽能具足书写。』你这个普眼法门,你能够写得完吗?这说明,这一门里头是无量义,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任何一门都是无量义,任何一门,义都是圆满的,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由此可知,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亦复如是。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的意思,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这个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不是专一,任何一法都是尽虚空、遍法界,你怎么能讲得完,你怎么能写得完?这个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清凉大师在这里注解的:
【以是一多互相即入无尽法故。】
他这一句是做了总结。就是一多相即,你才入无尽的法藏。入无尽法藏,那就是大彻大悟;在教下讲,就是大开圆解。从一法里头,见无尽的法藏。从一个意思里头,见无尽的义理,这个人是真正开悟。再看下面这一小段。
【善男子。我於彼佛千二百岁受持如是普眼法门相续不断】。
这个在受持里面,特别著重在持,持是修学不间断。多少时间呢?这个时间很长—『千二百岁』。清凉科题:
【别显持多之相。先标长时。千二百岁,同十二年。】
诸位要晓得,这千二百或者说十二都不是数字。你要把它看成数字,一千两百年不长。千二百是代表圆满,十二的一百倍,十二就是代表圆满。说千二百,意思就是大圆满,是取这个意思。那么什么叫圆满呢?从初发心学这个法门,一直到这个法门成就、成佛了,叫圆满;没有成佛,不圆满。你就证得等觉菩萨位,你还没有圆满。诸位要晓得,任何一个法门,都能圆成佛道。所以佛在《金刚般若》里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都是实实在在的,那一个法门都能帮助你圆成佛道。所以我们自己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对待别人所修不同的法门,我们应当要尊重。我这个法门能成佛,他那个法门也能成佛,不可以轻视。《华严经》这一些菩萨们所示现的,都是自己谦虚,尊重别人,这是我们一定要学习的。
下面这一段经文,一共有十一句。
【别彰能所持相】
他受持,受持的样子是什么?我们也想学,不但我们想学,说实在的话,你只要发心想学佛,想在佛法上有成就,你必须要学。我们常讲受持、读诵,受持两个字,也就这么带过,你要接受、你要保持,怎么个接受、怎样保持,这一段经文说的详细。我们今天修净土法门,我们受持《无量寿经》,你怎么个受持法?这一段经义你懂得了,那真是海云比丘把法传给你。这前面三个人代表佛法僧三宝,他是代表法宝,传法给我们。不管我们学那个经,你掌握到这个原则,你就懂得怎么样去受持。请看经文。
【於日日中常以十种陀罗尼门领受记持十无数品】
『十』也代表圆满。你看一开端,『於日日中』,没有一天间断。你们发心念《无量寿经》的,是不是天天都念?一天至少念一遍。如果你实在事务太繁忙,一天一遍都没有法子念,那么我们新编的课诵本—《净宗朝暮课诵本》,我们早课念第六品,一品经文。《无量寿经》,夏老居士分四十八品,念一品,第六品。晚课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六品,这就不长了。为什选择这两品经文呢?这两品经文对我们现代众生来说,迫切的需要。我们凭什么往生?要凭相应。与什么相应呢?与心性相应,不可能。如果与心性相应,那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是实报庄严土的上辈往生,那个不一样。我们带业,我们没有见性。没有见性与什么相应?与阿弥陀佛的信愿解行相应,这个我们做的到。阿弥陀佛愿在那里?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的心愿。我们每一天念这一段经文,我们也发这个心愿,我们的心愿跟阿弥陀佛就一样。
三十二到三十七,是阿弥陀佛的解行。特别对我们这个时代,业障习气深重的众生,叫我们断恶修善,持戒念佛。三十二到三十七是戒律,这里面所讲的是五戒十善。说得很详细、很透彻。我们把这一段经文当做晚课,念这一段经文,认真去反省、检点,我这一天有没有犯这些过失?把它拿来对照一下。如果有犯这些过失,我们要改过自新,明天就不要再犯。这也是修真正的忏悔。所以晚课我们是反省、检点、忏悔,持戒念佛;早晨这个早课,是希望自己的心愿跟阿弥陀佛一样。这是念的最少的,不能比这个更少,天天干,不能缺。
『常以十种陀罗尼门』,「十种」是下面讲的十句。这个数字是实在的数字。什么叫陀罗尼?这一句是梵语,要用我们现代话来说,陀罗尼就是纲领,你在读诵、受持,能够把重要的地方,纲领抓住,你修学就方便了。古大德翻译这个名词,也翻作陀罗那,也翻作陀邻尼。诸位将来在这个经典上,看到这些不同的名字,其实梵音是一个,翻译的人不一样,每一个人翻的字就不相同,音很接近。这是梵音音译的。它的意思就是持,保持的意思,总持的意思。通常我们都把它说作总持。总一切意,持一切法,这意思就是纲领,现在人讲纲领的意思。也有能持的意思,有能持、所持,有能持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叫能遮。能遮,这个话要用现代来讲,他有能力防止过失,也就是我们常讲,防患於未然,它有这个意思在里头,所以防非止恶。持一切善法,不至於失去,这是陀罗尼。防止一切恶法,不让它生起来,这也是陀罗尼的意思。所以陀罗尼能够说是,保持善法而不失掉,防止恶法不会生起,这是这个名词里面的含义,我们要了解它。所以在五种不翻,是含多义不翻。我们中国这些文字里头,找不到这个意思,恰当的意思来翻它,因为它的意思含得很多,不是一、两个意思,很不容易表达,所以就用音译。
「门」就是法门,能通的意思,通达的意思。那么佛在经上跟我们讲,陀罗尼有四种—有法、有义、有咒、有忍,我想这四种,诸位都很熟悉。你常常看经,常常看注解,都讲得很清楚,在这个地方略略说一说。法就是闻持,底下第一句,这是法陀罗尼。我们听了之后,就能够记住,就能够不忘记,这就是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就是义理,不但是你听了之后不会忘记,听了之后,它里头的意思,你真的明白了。从明白义理里面,这个意思来说,叫义陀罗尼。从听到能够记住不忘记,那叫闻陀罗尼,叫法陀罗尼。法跟义是这个说法的,它有连带关系。第三种咒陀罗尼,所有一切的神咒,在我们净土里面,我们有往生咒。那么佛说了,这些咒是依定发出来的言语,这个言语没有人懂,也没有办法讲解。一般咒语里面,咒好像就是密语,像大悲咒、楞严神咒,前面大部分是鬼神的名号。我们一般人讲,咒有咒心,那个咒心才是真正的咒。咒心前面一定有个唵,从这个字以下,那是属於咒语,没有讲的,那是诸佛如来的密语。好像军中的口令一样,只有他们自己人懂得这个意思,外面人不懂,诸佛的密语,这是属於陀罗尼。
那么古大德也有说,咒陀罗尼是密说,意思就是经典里显说的部分。显说说得很多,密语一、两句,就把所有统统归纳起一个总纲领。这个说法也蛮有道理。而这个密咒是对什么人说的呢?不是对凡夫说的,佛菩萨讲经,参与法会的,不止是我们看到这些人,肉眼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有鬼神,甚至於有声闻、有菩萨,都参与这个法会,密语是对他们说的,他们懂。所以咒称陀罗尼,它也是有总持不失的意思。
第四种是忍,忍是什么意思?忍辱的忍。这个意思讲,安住在实相。这个也称之於陀罗尼。实相是什么?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安住在实相是什么样子?我们简单的说,於一切法,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都能随顺。这就是安住实相的样子。这个样子称之为忍陀罗尼,所以陀罗尼有四个意思。
那么此地讲,他在每日中,就是时时刻刻常以十种陀罗尼门,『领受记持』。「领」是领悟,闻佛说法,他领悟。「受」是接受。要发心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记」是记住,不忘记,记住了。「持」是保持,永远不会失掉。
『十无数品』,这个「十」跟前面十种意思不一样。前面那个十种,是一个数字,下面讲的十句。这个地方「十无数品」,这个十是代表圆满的意思,那就是无量无数品,这是普眼法门。如果把普眼法门换成执持名号,意思也通。这一句名号里面,这个义理无有穷尽,也是十无数品。那么那十种陀罗尼呢?下面即给我们说出了。
【所谓以闻持陀罗尼光明,领受无数品。】
我们一句一句的来看。看清凉大师的注解,他这一段文注得很详细。看注解,第一句就是讲『闻持』,闻法受持,这是陀罗尼门。一闻他就能领悟,儒家所谓的闻一知十,佛门里面所讲的一闻千悟,这就是闻持。闻持是陀罗尼,法的四种法。法陀罗尼就是闻持的意思。『光明』是说的智慧,它是每一句里头都有光明。由此可知,陀罗尼跟智慧关系非常密切。智慧没有开,决定得不到总持法门。所以你要想得到总持法门,一定要开智慧。换一句话说,你要想开智慧,一定要破二障。二障是什么?烦恼障、所知障。用什么方法破这二障呢?看破、放下。看破,所知障就没有了;放下,烦恼障就没有了。你要不在这上真用功夫,你的智慧怎么现前?没有智慧,你那来的陀罗尼?所以他有了智慧,就能领受无数品。这个前后合起来看,岂不就是一闻千悟。这个是法陀罗尼,要这样的受持。第二句:
【以寂静门陀罗尼光明,趣入无数品。】
著重前面是领受无数品,这个地方『趣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
【契本寂智,方能入故。】
『本寂智』就是根本智,《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寂静门。我们修学,就是念佛也不例外。念佛要怎样念,功夫才能得力呢?要修寂静。念佛能够与寂静相应,就得一心不乱。功夫浅的,事一心不乱;功夫深的,理一心不乱。这是《无量寿经》所讲的修行的纲领,那个纲领就是陀罗尼—清净平等觉。寂静就是清净到了极处。《楞严经》里面佛说,「净极光通达」。这个心清净到极处,智慧就现前。智慧现前,世、出世间一切法就通达了。《金刚经》上也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都是这一句的意思。智慧现前之后,「趣入无数品」。如果没有根本智,你就没有办法趣入。趣入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证果。你证入无数品,前面所讲的法海。一切如来所证的法海,你也进去了,你也入门了。第三句是:
【以无边旋陀罗尼光明,普入无数品。】
『无边旋』,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注的比较长,什么叫做旋?他老人家在此地说的:
【旋转无量,方能普入。】
我们把他这个文念一念。
【云何旋转。谓如字轮,旋转布列。一字之中转出多义。展转递出,名之为旋。】
在古本的《华严经》的前面,通常都将「华严字母」,「华严字母」就是梵文的字母,四十二个字母把它排成一个圆。那现在英文的字母少,二十六个。把它排成一个圆,旋的意思。实在讲,这是古大德的一个注解、注法,那未必是佛的意思。我们从他这个讲法,是很勉强。为什么呢?这四十二个字母拼起来,就是无量的字母。像英语二十六个字母,这是它的根本,二十六个字母拼起来的时候,那就是他们所使用的言语文字,全部都包括了。那么旋转是取这个意思。
我在这个地方讲法,我不依他那个讲。你们大家想一想,反正讲得有道理,能讲得通就好了,那有定法呢?旋的意思,我觉得是触类旁通。你接触这个,其他的意思一下就贯通了,就好像在旋转一样。这个说法,大家容易懂。不像古人讲法有的很呆板,到底怎么个转,我们也转不出来。我跟你讲触类旁通就好懂。触类旁通是有旋的意思,有旋转的意思。下面举出智者大师几句话来说:
【智者禅师云】
就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
【从空入假,从假出中,亘观出入,皆旋转义。】
他是智者大师,他是从《法华经》开悟的。他最著名的就是将《法华经》的十如是,用三种读法,然后把它展开,讲到百界千如。十句的意思,含盖了虚空法界。这是他悟得深、悟得广,这是个旋转的意思。我们看看触类旁通,是这个意思。下面是:
【又旋是旋澓,显是深义。】
所以这个旋有深的意思,有广的意思,有深广,触类旁通有深、有广。这个里面开了智慧,这能「普入无数品」。前面是趣入,这个趣入是从一门入无数门。这个地方是普入,普入同时入无数品,差别在此地。那么这两句要合起来看,前面一句是根本智—般若无知;后面这一句是后得智—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诸位拿这两句话,细细的看这两句,那个意思就看出来了,就有味道了。寂静门是根本智,无边旋陀罗尼是后得智。再看第四句:
【以随地观察普遍照耀陀罗尼光明,分别无数品。】
『随』是随顺,『地』是位次。清凉大师在此地解释:
【地地义殊,一时普照,方能分别相用得果。】
那么清凉所讲的『地地』,不一定是从初地到十地。如果我们这样看,那就看呆了。他这个地是菩萨的地位,是菩萨的位次。从圆教初住,菩萨就有地位了。初住以前,没有地位。像我们现代学校念书一样,大学前面,中学、小学没有学位。大学毕业的时候,你才得到学士的学位,你有了地位,我们用这个意思来看。这是圆教,圆教十信位没有地位,初住就有地位。从初住到等觉,是四十一个位次,地地不同。每一个位次,他所契入的理,有浅深广狭不同。事也有优劣差别不同,越往上去,果报越殊胜,无论是依报、正报,越往上面去越殊胜。这个并不是从欲望生的,这是从法性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有一些人,这个都是很执著的人,跑来找我说:「法师,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黄金为地,七宝宫殿楼阁,我们修行人这个东西都要放下,我们修苦行,到这个地方,怎么能去?不可以去的。这不都在五欲六尘,这不都是在诱惑我们。是不是阿弥陀佛摆出这个样子来诱惑我们,把我们引到极乐世界去?到那里去享福。」这一种念头完全错了。西方极乐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介绍,是什么样子就讲什么样子,他确实是如此。那是自性里头,性德的流露,不是人为的。假如我们这个世界,泥土都变成黄金了,你要不要住?这个不能住,这还得了!我看这个人头脑有问题,不正常了。我们这个世间是众生业力变现的—秽土;西方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众生的净业所变现的—净土。
再说一个黄金跟泥沙有没有差别?没有差别,价值相等。现在科学家知道了,黄金一分析到后头,还不是原子、电子、基本粒子。泥沙分析到最后,也是原子、电子、粒子,一样的,没有两样。你要说两样,只是它排列的组织不一样。这个地方排列得很零乱,就变成了秽土了;那个地方排列得很整齐,就变成净土了,就这么回事情。所以科学家懂得,所有一切的物相是平等的,都是基本粒子组合的。这是佛法里面讲,缘聚就现相;缘散,相就灭了。相是假相,不是真相。所有一切动物、植物、矿物都是一个基本的粒子组合的。你明白这个道理,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者是经上讲的佛的报身,紫磨真金色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跟我们现在这个肉身,烦恼的脆弱之身,科学家一分析,也是同样的,基本粒子组合的,没有两样。由此可知,佛在经上讲的话有道理,境随心转。你的心很乱,所有的基本的粒子组织就乱,就变成秽土;你心清净,它组织就很整齐,就变成净土。所以土从那里来?心变现的。正是《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把这些现象解释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每一地,它的境界都不相同。
『普遍照耀陀罗尼光明,分明无数品。』清凉大师解释的也很好。「地地义殊」,殊就是不一样。「一时普照,方能分别相用得果。」你这个修行,功夫的优劣,这个证入的浅深,一眼就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这一种智慧,就是「随地观察普遍照耀陀罗尼光明」。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一面,倒数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二十一面,倒数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
【摧伏一切外道邪论。散灭一切诸魔军众。】
从这里读起。
上一次因为时间,这一段没能够讲完。这一小段总共有十三句,说明普眼法门的作用。文虽然是十三句,清凉大师将它归纳为四桩事情。注解里面所讲的行境德用,这十三句总不外乎这四桩事。
第一句是讲「行」,第二句是讲「境」,第三句以后都是说的「德用」。我们今天念的是第五句。『摧伏一切外道邪论』。诸位要知道,普眼实在讲就是明心见性,见性之后,眼的作用就是见性见色性,这个就叫做普眼法门。因为真如本性,他没有方所,他也没有远近,用现代的话来说,他超越所有的空间,也超越一切时间。他的能力实实在在是尽虚空、遍法界。而眼根的能力如是,其余的五根也是这样。所以见性之后,这是第二住的菩萨,所谓是破两品无明,证治地住,它的功能已经是这样的广大。由此可知,明心见性确确实实是我们必要追求的。
可是这一桩事情,如果是全凭自己来修学,确实是困难。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可见得这个事本来是平等的,我们有如来果地上的圆满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显现,那是相。可是现在我们的能力,似乎是完全失掉了。为什么会失掉?佛给我们讲,「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的麻烦就是妄想、执著。佛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妄想、执著可真难破!佛给我们讲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些法门都是破妄想、执著的方法门道。方法、门道虽然多,我们那一条也用不上力。换一句话说,妄想还是妄想,执著还是执著,断不了。无量劫一直到今天,都无可奈何。这一生我们总算很幸运,遇到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的殊胜,就是不必断。妄想、执著有,没有关系,不用断,可以带著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真正遇到救星,我们才得救了。可是虽不能断,不要断,他也还有个条件,你要能把它伏住。诸位晓得,伏烦恼比断烦恼容易的太多太多了。暂时伏住都行。
用什么方法去伏呢?净宗的法门也很多,也不是一个法门。诸佛如来劝导我们都是用持名念佛。《无量寿经》主张持名,《阿弥陀经》也主张持名。《十六观经》虽然主张的是观想,但是到最后也归到持名。十六观,第十六观就是持名。由此可知,持名这个方法,是一切诸佛所提倡的,用这个方法来伏烦恼。伏住烦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晓得有多少?所以这个法门是无比的殊胜。
那么我们也用这个法门,也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这个烦恼、习气还是这么重,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佛门里常讲的,你的业障太重了,习气太深了。若不是用这个法门,任何法门都不可能成就。那伏不住怎么办呢?继续努力的用功,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功力还不够。不要怀疑,不要害怕,老实念下去,只要不怀疑、不害怕,也不间断,能老实念,念上个几年,就有了力量,就能伏住。另外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来伏烦恼的,那就是看破、放下。一定要明了,这个世间事事物物全是假的,全是一场空。
那我看不破怎么办?放不下怎么办?我教诸位一个法子,你天天看人死,你要没有时间到殡仪馆去看,你看报纸上那个讣文,每一天你看看多少人走了,你想想看,他能带什么走?一片纸屑也带不走。你天天能作如是观,你就会看破。你看看一个一个的走了,慢慢就轮到自己,很快!其他的事情还可以缓一缓,这个事情从来没有缓的。而后我们渐渐会觉悟,那一样东西都不是自己的,那一样东西都得不到,你的妄想自然就少了。不但身外之物你得不到,连这个身体都得不到。身体,你能够叫这些细胞新陈代谢中止一段时期吗?不可能的,这个细胞刹那生灭。所以人老不是一年一年老,不是一天一天老,刹那刹那在变老,你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
人生有什么意思呢?你到这个人间来干什么呢?佛说得清楚,讲得明白,人生酬业。你过去造的业,酬业就是你来受报的,你来干什么?你过去造的善业,你到这里来享福,受福报,享福;你造的是恶业,你这一生在受罪,你在享恶报,你是来受报的。不管你受的报,是福,是一些不善,总而言之,受报期间,你还是继续不断在造业,这都是事实。觉悟的人,从今而后,不造这些善恶业了。不造,你还是造业,起心动念,言语动作,那还不是造业吗?佛教给我们造净业。什么叫净业?与觉正净相应,这个业就是净业。特别是清净心,一切造作决定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不要想著利益自己,你这就是善业。
虽造善业,心地清净一丝毫不染,不要把造的这个业,常常放在心上,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帮助多少人,那你就变成有漏的善恶业了,善业也污染心性,善业、恶业都是染业,不是清净业。一切造作,三轮体空,做完之后,什么也没有,心地干干净净,二六时中只记一句阿弥陀佛。心里面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不放。不要挂在心上,那么你所造的一切业都是净业。这样能够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能够帮助我们伏烦恼。烦恼断实在讲不容易,伏是可以伏得住的。
能伏烦恼,就是这一句话:「摧伏一切外道邪论」,后面还有「调伏一切众生烦恼」。一切外道,什么叫外道?这个要认识清楚。佛教以外,其他宗教都是外道,你这个说法,意思太窄小了。佛在经上给我们说明外道的定义,是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所以佛法称之为内学,换一句话说,与心性相应的叫内学;凡是与心性不相应的,都叫外道。佛门以外的外道,大家容易看出,佛门里面的外道,你就不容易觉察到了,我们佛家叫门内外。其他人门内外,说老实话,与我们不相干,就怕自己是个门内外。自己还以为学得不错,其实呢?其实是外道。怎么学佛学变成外道呢?你心外求法。你认为一切法都是能跟所对立的。我能求,外头的法是我所求,你就变成外道。事实真相是什么?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离开心性没有一法可得,你才不是外道,你是真正明白人。所以这一句,我们要仔细把它看清楚,决定不能含糊笼统的念过。明心见性的人,所有一切外道邪论,到他这个地方都起不了作用,他不会理会的。内心里面完全与心性相应,外道邪论自然就摧伏。
第七句:『散灭一切诸魔军众』。这个「军」是比喻,「军众」是比喻,比喻他的数量多,比喻他有相当的威力。「诸魔」,太多太多了。《楞严经》里面,跟我们讲五十种阴魔。那个五十是五十种类,不是五十个。五十个好应付。每一类里面都无量无边,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脱离魔掌?诸位要晓得,五十种阴魔,其实没有《八大人觉经》上讲得多。《八大人觉经》上讲四种,四大类;《楞严经》讲五十种,其实五十种就是《八大人觉经》四大类的一类,那一类呢?五阴魔。《楞严经》的五十种,是五十种阴魔,五阴魔—色受想行识。每一条里面,佛讲了十种,所以五十种。五十种是讲五阴魔。
除五阴魔之外,烦恼魔,烦恼魔的头数不在五阴魔之下。天魔、死魔。天魔是我们外面的,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个叫天魔。死魔,死魔也不是一种,我们无始劫以来,在六道轮回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干这个事情。死为什么要称之为魔呢?因为一次生死,你前世所学的,全都忘的干干净净。纵然得人身,还得重头来起,这是折磨。你前世一世的修行,没有办法带到后一世。每一生都要重头来起,你说这个多难!可是见性之人,这个境界里面,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了,他们是一真法界的菩萨,所以这四种魔都没有了。五阴,这个是烦恼,天魔、死魔,他们全都没有了,魔军散灭了。见性,魔军就散了,这些魔障都没有了。第八句:
【能令一切众生欢喜。】
这个好懂。见性之人,他对於六道、十法界,一切众生观察的能力,与佛所见没有两样。所以他有能力教化众生,众生跟他相接触,自然生欢喜心。第九句:
【调伏一切众生烦恼。】
他能够应机说法。所演说的教法,一定契机契理,这能调伏众生。我们凡夫度众生困难,不知道众生的根性,怎么教化呢?试探试探,慢慢去摸索,不一定摸得很准。这就好像大丈看病一样,见性的大菩萨,他的医道真的是高明,察言观色,就晓得你什么地方有病,药到病除。没见性的这些法师,这是蒙古大夫,医道实在是不行,那怎么办呢?试验试验,这个药看看,吃了有什么反应,反应不错,那多吃;反应不好,再换一个,试验,未必能把人病治好。不但治不好,治死的还不少。这个治死就是断人家的法身慧命,你把他的方向诱导错误,这个就是把人治死了。所以见性的菩萨就不会了,他们六种神通具足,能知道这个众生过去生生世世的行业,烦恼、习气怎么来的?过去曾经修习什么法门,一见就明了,所以说法就契机,众生就容易得度,他能够调伏一切众生烦恼。
【能照一切众生心行。善了一切众生根性。】
『照』是照见,『了』是明了。一切众生的心,这个就是我们常讲的他心通,众生起心动念。『根性』,那是讲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所累积的,他也晓得。这样说法才真正契机,契机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能以威力普转法轮。】
这一句是讲他说法度众生。他有真实的智慧,他有威德,无有疲厌,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这是「普转法轮」。末后一句是讲他讲经说法的效果。
【随众生心悉令开悟。】
这是他度众生真正收到效果。不像凡夫,凡夫度众生很苦。说了很多,众生还是不开悟,还是迷惑颠倒。不但迷惑颠倒,有的时候越听越迷惑,这个事情麻烦了。不听好像还是烦恼少,越听烦恼越多,这就是不善说法。善说法的人,一定能令听众烦恼轻,智慧长,他能得法喜。好,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我从彼佛得闻於此普眼法门,受持读诵忆念思惟。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此无尽广大海藏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乃至少分,尚不可得。何况尽能具足书写。】
这一段经文,清凉大师给他标了一个小题目。小题目就是这一段所讲的重心。
【明受持。】
说明受持。受持里面,又分两个小段,这是第一个小段:
【先显所持法多。】
我们把这一个重点掌握住,这一段文就好懂。
『我』是海云比丘自称,他从佛闻法。佛说法,他常去听。特别他是受普眼法门。前面把这些意思都说过。无量法门当中,他学一门,这是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摆出这个姿态,告诉我们一门深入,你才能成就。修学最忌讳的,是你学许多的法门。实在讲,两个法门都不行。
曾经有人问我,他说:「法师,现在有一些人提倡禅净双修,你觉得行不行?还有人提倡禅净密三修。」禅净密三修,我不知道是什么人提的?而禅净双修是永明延寿大师提出来的,这是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他老人家示现,最初是参禅,示现在参禅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然后回过头来专修净土,专弘净土,他表这个态,做出这个样子给我们看,其实是阿弥陀佛再来的,等於说是到这来唱戏,唱这个角色。我们看了他的表演,作何感想呢?他为什么不自始至终就提倡老实念佛呢?何必先要到宗门里面去示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你一定要看时代的背景。
永明大师出现的时代,禅风最盛,大家一窝蜂的都去参禅。不是禅宗根性的,也去参禅,轻视净土,那怎么办?阿弥陀佛来的时候,要提倡净土宗,就是你们参禅,我也跟你们参禅;你们参禅没有开悟,我参禅开悟;你们没有明心见性,我明心见性了。然后再示现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比参禅还要高,还要究竟,他不就是表演给我们看吗?所以「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不是跟我们讲的。这个话是对参禅人讲的,参禅的人执著,总认为禅高,净土没什么,老太婆教,瞧不起。所以他用这个方法来劝导他们,叫他们舍弃禅来修净土,他们不会,不甘心,他有执著。所以用个善巧方便,你参禅,如果再加上净土,你了不起了,你是带角虎。用这个方法,诱导参禅的人来念佛;换一句话说,大师看得清清楚楚,你参禅没有成就,念几句阿弥陀佛,如果你有善根,还能往生,还能带业往生;没有善根,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也不错。往后总有一天,这个种子起现行,你念佛得生净土。大慈大悲!如果你已经选定阿弥陀佛,老实念佛了,绝对不会叫你参禅,那害死你了,一定得一门深入。所以禅净密三修,不晓得是什么人提的、发明的,那就更糟糕了。永明大师里头有很深的用意,大慈大悲,这是善巧方便。
同时修三个法门,我觉得这个东西是胡闹。这是两条腿踩两个船,都会掉下去。你两只腿踩三条船,那你不自己找死,你还有什么活路,没有活路。所以古大德那些话,你看了之后,你去研究他跟什么人说的。他不是跟我们说的。你看那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一个人都是选择一个法门,没有选两个法门。历代祖师大德给我们示现的,到最后也是一门成就。他们年轻的时候,可能涉猎许多法门。刚才讲了,在摸索,不晓得那个法门得力,功夫得力。每一个法门都去试试,试探试探。真正成功,都是在晚年决定一个法门,专修专弘,他才能成就。若是早年就选择一门,那他的成就就不可思议。我们看每一个宗的这些祖师大德们,差不多都是很年轻的时候,就抉择一门深入。
海云比丘就是选择普眼法门,这是一门,他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依教奉行。『读诵』,你所选择的这个法门,法门里面主修的经典,每一天要读诵。对著经本叫读,不对经本叫诵,诵是背诵。你念得很熟了,不需要看经本,你也能念的一个字不错,那个叫诵。读诵非常重要,所以你东西不熟,你怎么能修行?除念佛法门之外,念佛是执持名号,你经不读,还没有关系,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可以记住。你修其他的法门不一样,其他任何一个法门都是修观,观想。你的经文要是不熟,你怎么个观法?你无从观起,所以经文就一定要很熟。
『忆念』,常常想著经里面的境界。如果以《无量寿经》来说,你《无量寿经》念得很熟,都能够背过,常常想著西方世界依正庄严,你就能想得起来。『思惟』,「忆念思惟」是修行,没有其他的妄想,起心动念都是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是真念佛。这个地方提出这四句,就是教给我们受持用功的要领。不要看这一门,《华严经》说的,「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不要小看这一门。
下面他用个比喻说:假使有人用大海做为墨,写字的时候磨墨,那墨有多少呢?大海。用什么做笔呢?须弥山做笔。来『书此无尽广大海藏普眼法门』,他要来写经,以大海为墨来写经,须弥山做笔来写经,写这个普眼法门。写多少呢?写一品里面的一门。《华严经》有三十九品,一品里面一门,一品经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法门。我们现在念的是「普贤行愿品入法界品」,这个里面法门就多了。本会不算,单算末会,五十三参就是五十三个法门,这一品里面有五十三门。一门当中也有很多法,一门当中一法,一法里头一个义,一义里头一句,你都写不完。
『乃至少分,尚不可得。何况尽能具足书写。』你这个普眼法门,你能够写得完吗?这说明,这一门里头是无量义,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任何一门都是无量义,任何一门,义都是圆满的,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由此可知,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亦复如是。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的意思,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这个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不是专一,任何一法都是尽虚空、遍法界,你怎么能讲得完,你怎么能写得完?这个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清凉大师在这里注解的:
【以是一多互相即入无尽法故。】
他这一句是做了总结。就是一多相即,你才入无尽的法藏。入无尽法藏,那就是大彻大悟;在教下讲,就是大开圆解。从一法里头,见无尽的法藏。从一个意思里头,见无尽的义理,这个人是真正开悟。再看下面这一小段。
【善男子。我於彼佛千二百岁受持如是普眼法门相续不断】。
这个在受持里面,特别著重在持,持是修学不间断。多少时间呢?这个时间很长—『千二百岁』。清凉科题:
【别显持多之相。先标长时。千二百岁,同十二年。】
诸位要晓得,这千二百或者说十二都不是数字。你要把它看成数字,一千两百年不长。千二百是代表圆满,十二的一百倍,十二就是代表圆满。说千二百,意思就是大圆满,是取这个意思。那么什么叫圆满呢?从初发心学这个法门,一直到这个法门成就、成佛了,叫圆满;没有成佛,不圆满。你就证得等觉菩萨位,你还没有圆满。诸位要晓得,任何一个法门,都能圆成佛道。所以佛在《金刚般若》里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都是实实在在的,那一个法门都能帮助你圆成佛道。所以我们自己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对待别人所修不同的法门,我们应当要尊重。我这个法门能成佛,他那个法门也能成佛,不可以轻视。《华严经》这一些菩萨们所示现的,都是自己谦虚,尊重别人,这是我们一定要学习的。
下面这一段经文,一共有十一句。
【别彰能所持相】
他受持,受持的样子是什么?我们也想学,不但我们想学,说实在的话,你只要发心想学佛,想在佛法上有成就,你必须要学。我们常讲受持、读诵,受持两个字,也就这么带过,你要接受、你要保持,怎么个接受、怎样保持,这一段经文说的详细。我们今天修净土法门,我们受持《无量寿经》,你怎么个受持法?这一段经义你懂得了,那真是海云比丘把法传给你。这前面三个人代表佛法僧三宝,他是代表法宝,传法给我们。不管我们学那个经,你掌握到这个原则,你就懂得怎么样去受持。请看经文。
【於日日中常以十种陀罗尼门领受记持十无数品】
『十』也代表圆满。你看一开端,『於日日中』,没有一天间断。你们发心念《无量寿经》的,是不是天天都念?一天至少念一遍。如果你实在事务太繁忙,一天一遍都没有法子念,那么我们新编的课诵本—《净宗朝暮课诵本》,我们早课念第六品,一品经文。《无量寿经》,夏老居士分四十八品,念一品,第六品。晚课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六品,这就不长了。为什选择这两品经文呢?这两品经文对我们现代众生来说,迫切的需要。我们凭什么往生?要凭相应。与什么相应呢?与心性相应,不可能。如果与心性相应,那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是实报庄严土的上辈往生,那个不一样。我们带业,我们没有见性。没有见性与什么相应?与阿弥陀佛的信愿解行相应,这个我们做的到。阿弥陀佛愿在那里?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的心愿。我们每一天念这一段经文,我们也发这个心愿,我们的心愿跟阿弥陀佛就一样。
三十二到三十七,是阿弥陀佛的解行。特别对我们这个时代,业障习气深重的众生,叫我们断恶修善,持戒念佛。三十二到三十七是戒律,这里面所讲的是五戒十善。说得很详细、很透彻。我们把这一段经文当做晚课,念这一段经文,认真去反省、检点,我这一天有没有犯这些过失?把它拿来对照一下。如果有犯这些过失,我们要改过自新,明天就不要再犯。这也是修真正的忏悔。所以晚课我们是反省、检点、忏悔,持戒念佛;早晨这个早课,是希望自己的心愿跟阿弥陀佛一样。这是念的最少的,不能比这个更少,天天干,不能缺。
『常以十种陀罗尼门』,「十种」是下面讲的十句。这个数字是实在的数字。什么叫陀罗尼?这一句是梵语,要用我们现代话来说,陀罗尼就是纲领,你在读诵、受持,能够把重要的地方,纲领抓住,你修学就方便了。古大德翻译这个名词,也翻作陀罗那,也翻作陀邻尼。诸位将来在这个经典上,看到这些不同的名字,其实梵音是一个,翻译的人不一样,每一个人翻的字就不相同,音很接近。这是梵音音译的。它的意思就是持,保持的意思,总持的意思。通常我们都把它说作总持。总一切意,持一切法,这意思就是纲领,现在人讲纲领的意思。也有能持的意思,有能持、所持,有能持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叫能遮。能遮,这个话要用现代来讲,他有能力防止过失,也就是我们常讲,防患於未然,它有这个意思在里头,所以防非止恶。持一切善法,不至於失去,这是陀罗尼。防止一切恶法,不让它生起来,这也是陀罗尼的意思。所以陀罗尼能够说是,保持善法而不失掉,防止恶法不会生起,这是这个名词里面的含义,我们要了解它。所以在五种不翻,是含多义不翻。我们中国这些文字里头,找不到这个意思,恰当的意思来翻它,因为它的意思含得很多,不是一、两个意思,很不容易表达,所以就用音译。
「门」就是法门,能通的意思,通达的意思。那么佛在经上跟我们讲,陀罗尼有四种—有法、有义、有咒、有忍,我想这四种,诸位都很熟悉。你常常看经,常常看注解,都讲得很清楚,在这个地方略略说一说。法就是闻持,底下第一句,这是法陀罗尼。我们听了之后,就能够记住,就能够不忘记,这就是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就是义理,不但是你听了之后不会忘记,听了之后,它里头的意思,你真的明白了。从明白义理里面,这个意思来说,叫义陀罗尼。从听到能够记住不忘记,那叫闻陀罗尼,叫法陀罗尼。法跟义是这个说法的,它有连带关系。第三种咒陀罗尼,所有一切的神咒,在我们净土里面,我们有往生咒。那么佛说了,这些咒是依定发出来的言语,这个言语没有人懂,也没有办法讲解。一般咒语里面,咒好像就是密语,像大悲咒、楞严神咒,前面大部分是鬼神的名号。我们一般人讲,咒有咒心,那个咒心才是真正的咒。咒心前面一定有个唵,从这个字以下,那是属於咒语,没有讲的,那是诸佛如来的密语。好像军中的口令一样,只有他们自己人懂得这个意思,外面人不懂,诸佛的密语,这是属於陀罗尼。
那么古大德也有说,咒陀罗尼是密说,意思就是经典里显说的部分。显说说得很多,密语一、两句,就把所有统统归纳起一个总纲领。这个说法也蛮有道理。而这个密咒是对什么人说的呢?不是对凡夫说的,佛菩萨讲经,参与法会的,不止是我们看到这些人,肉眼看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有鬼神,甚至於有声闻、有菩萨,都参与这个法会,密语是对他们说的,他们懂。所以咒称陀罗尼,它也是有总持不失的意思。
第四种是忍,忍是什么意思?忍辱的忍。这个意思讲,安住在实相。这个也称之於陀罗尼。实相是什么?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安住在实相是什么样子?我们简单的说,於一切法,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都能随顺。这就是安住实相的样子。这个样子称之为忍陀罗尼,所以陀罗尼有四个意思。
那么此地讲,他在每日中,就是时时刻刻常以十种陀罗尼门,『领受记持』。「领」是领悟,闻佛说法,他领悟。「受」是接受。要发心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记」是记住,不忘记,记住了。「持」是保持,永远不会失掉。
『十无数品』,这个「十」跟前面十种意思不一样。前面那个十种,是一个数字,下面讲的十句。这个地方「十无数品」,这个十是代表圆满的意思,那就是无量无数品,这是普眼法门。如果把普眼法门换成执持名号,意思也通。这一句名号里面,这个义理无有穷尽,也是十无数品。那么那十种陀罗尼呢?下面即给我们说出了。
【所谓以闻持陀罗尼光明,领受无数品。】
我们一句一句的来看。看清凉大师的注解,他这一段文注得很详细。看注解,第一句就是讲『闻持』,闻法受持,这是陀罗尼门。一闻他就能领悟,儒家所谓的闻一知十,佛门里面所讲的一闻千悟,这就是闻持。闻持是陀罗尼,法的四种法。法陀罗尼就是闻持的意思。『光明』是说的智慧,它是每一句里头都有光明。由此可知,陀罗尼跟智慧关系非常密切。智慧没有开,决定得不到总持法门。所以你要想得到总持法门,一定要开智慧。换一句话说,你要想开智慧,一定要破二障。二障是什么?烦恼障、所知障。用什么方法破这二障呢?看破、放下。看破,所知障就没有了;放下,烦恼障就没有了。你要不在这上真用功夫,你的智慧怎么现前?没有智慧,你那来的陀罗尼?所以他有了智慧,就能领受无数品。这个前后合起来看,岂不就是一闻千悟。这个是法陀罗尼,要这样的受持。第二句:
【以寂静门陀罗尼光明,趣入无数品。】
著重前面是领受无数品,这个地方『趣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
【契本寂智,方能入故。】
『本寂智』就是根本智,《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寂静门。我们修学,就是念佛也不例外。念佛要怎样念,功夫才能得力呢?要修寂静。念佛能够与寂静相应,就得一心不乱。功夫浅的,事一心不乱;功夫深的,理一心不乱。这是《无量寿经》所讲的修行的纲领,那个纲领就是陀罗尼—清净平等觉。寂静就是清净到了极处。《楞严经》里面佛说,「净极光通达」。这个心清净到极处,智慧就现前。智慧现前,世、出世间一切法就通达了。《金刚经》上也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都是这一句的意思。智慧现前之后,「趣入无数品」。如果没有根本智,你就没有办法趣入。趣入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证果。你证入无数品,前面所讲的法海。一切如来所证的法海,你也进去了,你也入门了。第三句是:
【以无边旋陀罗尼光明,普入无数品。】
『无边旋』,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注的比较长,什么叫做旋?他老人家在此地说的:
【旋转无量,方能普入。】
我们把他这个文念一念。
【云何旋转。谓如字轮,旋转布列。一字之中转出多义。展转递出,名之为旋。】
在古本的《华严经》的前面,通常都将「华严字母」,「华严字母」就是梵文的字母,四十二个字母把它排成一个圆。那现在英文的字母少,二十六个。把它排成一个圆,旋的意思。实在讲,这是古大德的一个注解、注法,那未必是佛的意思。我们从他这个讲法,是很勉强。为什么呢?这四十二个字母拼起来,就是无量的字母。像英语二十六个字母,这是它的根本,二十六个字母拼起来的时候,那就是他们所使用的言语文字,全部都包括了。那么旋转是取这个意思。
我在这个地方讲法,我不依他那个讲。你们大家想一想,反正讲得有道理,能讲得通就好了,那有定法呢?旋的意思,我觉得是触类旁通。你接触这个,其他的意思一下就贯通了,就好像在旋转一样。这个说法,大家容易懂。不像古人讲法有的很呆板,到底怎么个转,我们也转不出来。我跟你讲触类旁通就好懂。触类旁通是有旋的意思,有旋转的意思。下面举出智者大师几句话来说:
【智者禅师云】
就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
【从空入假,从假出中,亘观出入,皆旋转义。】
他是智者大师,他是从《法华经》开悟的。他最著名的就是将《法华经》的十如是,用三种读法,然后把它展开,讲到百界千如。十句的意思,含盖了虚空法界。这是他悟得深、悟得广,这是个旋转的意思。我们看看触类旁通,是这个意思。下面是:
【又旋是旋澓,显是深义。】
所以这个旋有深的意思,有广的意思,有深广,触类旁通有深、有广。这个里面开了智慧,这能「普入无数品」。前面是趣入,这个趣入是从一门入无数门。这个地方是普入,普入同时入无数品,差别在此地。那么这两句要合起来看,前面一句是根本智—般若无知;后面这一句是后得智—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诸位拿这两句话,细细的看这两句,那个意思就看出来了,就有味道了。寂静门是根本智,无边旋陀罗尼是后得智。再看第四句:
【以随地观察普遍照耀陀罗尼光明,分别无数品。】
『随』是随顺,『地』是位次。清凉大师在此地解释:
【地地义殊,一时普照,方能分别相用得果。】
那么清凉所讲的『地地』,不一定是从初地到十地。如果我们这样看,那就看呆了。他这个地是菩萨的地位,是菩萨的位次。从圆教初住,菩萨就有地位了。初住以前,没有地位。像我们现代学校念书一样,大学前面,中学、小学没有学位。大学毕业的时候,你才得到学士的学位,你有了地位,我们用这个意思来看。这是圆教,圆教十信位没有地位,初住就有地位。从初住到等觉,是四十一个位次,地地不同。每一个位次,他所契入的理,有浅深广狭不同。事也有优劣差别不同,越往上去,果报越殊胜,无论是依报、正报,越往上面去越殊胜。这个并不是从欲望生的,这是从法性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有一些人,这个都是很执著的人,跑来找我说:「法师,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黄金为地,七宝宫殿楼阁,我们修行人这个东西都要放下,我们修苦行,到这个地方,怎么能去?不可以去的。这不都在五欲六尘,这不都是在诱惑我们。是不是阿弥陀佛摆出这个样子来诱惑我们,把我们引到极乐世界去?到那里去享福。」这一种念头完全错了。西方极乐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介绍,是什么样子就讲什么样子,他确实是如此。那是自性里头,性德的流露,不是人为的。假如我们这个世界,泥土都变成黄金了,你要不要住?这个不能住,这还得了!我看这个人头脑有问题,不正常了。我们这个世间是众生业力变现的—秽土;西方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众生的净业所变现的—净土。
再说一个黄金跟泥沙有没有差别?没有差别,价值相等。现在科学家知道了,黄金一分析到后头,还不是原子、电子、基本粒子。泥沙分析到最后,也是原子、电子、粒子,一样的,没有两样。你要说两样,只是它排列的组织不一样。这个地方排列得很零乱,就变成了秽土了;那个地方排列得很整齐,就变成净土了,就这么回事情。所以科学家懂得,所有一切的物相是平等的,都是基本粒子组合的。这是佛法里面讲,缘聚就现相;缘散,相就灭了。相是假相,不是真相。所有一切动物、植物、矿物都是一个基本的粒子组合的。你明白这个道理,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者是经上讲的佛的报身,紫磨真金色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跟我们现在这个肉身,烦恼的脆弱之身,科学家一分析,也是同样的,基本粒子组合的,没有两样。由此可知,佛在经上讲的话有道理,境随心转。你的心很乱,所有的基本的粒子组织就乱,就变成秽土;你心清净,它组织就很整齐,就变成净土。所以土从那里来?心变现的。正是《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把这些现象解释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每一地,它的境界都不相同。
『普遍照耀陀罗尼光明,分明无数品。』清凉大师解释的也很好。「地地义殊」,殊就是不一样。「一时普照,方能分别相用得果。」你这个修行,功夫的优劣,这个证入的浅深,一眼就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这一种智慧,就是「随地观察普遍照耀陀罗尼光明」。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