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海云比丘章 (第九集) 1997/5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4-0009
请翻开经文第十八页,倒数第一行,就是最后一行,从最后一句看起。第十八页最后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诸相随好不可思议。】
这一段经文是见正报。经文里面所说的意思,是宗门里面所谓的明心见性。见性就是见佛,所以把他比作见佛的正报。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注解说的很少,只有一句话:『谓心行既敷,本觉如来忽然出现。』「本觉如来」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
后面一共说了二十四个不可思议。这二十四种不可思议,就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们如果要问,我们修行有没有见性?你把这二十四个不思议,仔细去观察,你是不是通通都具足了?如果全都具足了,那你真的见性,一点都不假。假如这二十四个都没有,你要说见性,或者别人给你受记,说你见性了,都靠不住。这个是必须要了解清楚的。二十四个不思议,我们前面说了六个。今天讲第七句,第七句是讲相好。通常我们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换一句话说,如果你见性;说实在话,不必讲见性,你的心稍稍慈悲一些,清净一些,你的相貌就会变,相随心转。果然明心见性,你的相貌就转变了,而且转变的非常显著,非常明显,这个是见性的人。其次,
【变现自在】
这一句话,要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说的应变的能力。无论是人,或者是事,即使突然来的,这个疑问,你应变的很自在。真正是像老手一样从容不迫,有这个能力,应变的能力。
下面一句:
【神通调伏】
『通』是通达,『神』是形容他一切通达都超乎我们一般人。我们一般人的智慧能力,远远跟他不能相比。神奇莫测,他样样都通达。『调伏』有两个意思,对自己是调伏自己的烦恼习气,让这个心常常平静下来,清净、平等。另一个意思,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调伏一切众生的烦恼。有这两个意思。这两个意思,他都具足,而且都不可思议。
底下一句是:
【清净妙色】
前面讲相好,只是讲像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个地方是讲色相。不仅仅是讲到肤色,而且连带讲到光彩,都是属於这个里面。他所显露出来的,是非常的清净,一尘不染。
下一句是:
【无见顶相】
这是属於三十二相之一,特别提出来。广长舌相也是三十二相之一。这两种确确实实只有佛跟大菩萨有,普通人是没有这种相好的。
【辩才善巧】
这是讲他讲经说法得无碍辩才。讲学的、教学的方法极其善巧。『巧』是巧妙,『善』是规矩。巧妙又不离规矩,就叫做善巧。世间人巧,巧他没有规矩;有一些人有规矩,他没有办法巧。所以这个是既巧妙,又不违背规矩,非常的难得。
【圆音普演】
『圆音』是圆满音。像佛在经上所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才叫做圆音。无论什么人听,都能听得懂;无论什么程度的人听,他也能听得懂。程度深的人,听佛讲的意思深;程度浅的人,听佛讲的意思浅,这个是不可思议。「圆音普演」。
【无量智力不可思议。】
这个『智力』,是讲后得智,也是《般若经》上讲的无所不知,是这个意思。
【清净无畏不可思议。】
这是讲四种无为。像我们一般人,这个我们常常能够觉察的到,他在台下很会讲话,叫他上台来,他就说不出话来了,他就有怖畏的心理。佛菩萨为一切众生演说经法,都显得非常自在,没有丝毫畏惧的感触。
【无碍解智不可思议。】
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疑难杂症,到他那个地方,他都能够解释的清清楚楚。
【忆念彼佛往修本行不可思议。】
这一句就是指阿弥陀佛,常常想著阿弥陀佛,从因地发心到修行证果,十方世界接引众生不退成佛,常常忆念这些。这也正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属於忆佛。诸位要知道,忆佛跟念佛是一桩事情。所以有一些同修跟我说,他说他念经没有问题,还能摄心,念佛不行,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还胡思乱想,念经的时候不会,他问我怎么办?那你就念经好了。念经不念佛,将来能不能往生呢?一样往生,你念经是忆念,你心里头常常有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就是念佛,念佛不一定要挂在口上。前面吉祥云比丘教给我们二十一种念佛门。口念的,只是二十一种里面的一种,还有二十种念佛门,不是在口上念的,心上真有,这叫真念。口里头有佛,心里头没有,那个不行,不管用的。所以忆佛就非常重要了。忆佛的条件,《无量寿经》要很熟,你不熟,你怎么能想得起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所以一定经文要很熟。要深解,理解要透彻,西方世界常常在自己心中,这个是真念佛。
【菩提自在】
『菩提』是梵语,就是觉悟。这一句话就是三皈里面所讲的觉而不迷,「菩提自在」就是觉而不迷的意思。
【法雷震吼不可思议。】
『法雷』是比喻,比喻他弘法利生。
【普门示现】
像观世音菩萨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给他们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这叫『普门示现』。虽然菩萨那一种随类化身,我们做不到,但是至少要做到应机说法,这也是属於普门示现。我们这个世间众生种类不齐,善根、福德程度种种不齐,遇到了,他来问了,你能够随类讲经,都能帮助他们破疑生信,欢喜信受,依教修学,各蒙利益,这也是属於普门示现的一种。这也是《般若经》上所说的「佛无有定法可说」,佛说法随机而说。就像《楞严经》上讲的「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都是属於普门示现的意思。
【种种庄严】
这个『庄严』,虽然不是说法,他是在表演。也就是说,要把佛的教诲,要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在我们生活上、工作上,表演出来给大家看,这就属於种种庄严。虽无言说,也能够令一类机熟的众生见到之后,他能开悟。
【随其左右见各差别】
后面两句是总结,总结种种不可思议。
【普遍饶益咸令成熟】
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普遍饶益』这一句,是对善根、福德没有成熟的众生说的。换一句话说,他这一生当中,没有办法成佛,那就要「普遍饶益」。如果这一生,他成佛的机会成熟了,一定要帮助他成佛。成佛机会怎么成熟的?我们必须要晓得,就是深信净土,念佛往生,他对於这个法门,他真信,真发愿,真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人就是这一生当中,作佛的机缘成熟。所有一切的佛菩萨一定帮助他,这个就是『咸令成熟』。所以往生的人必定得佛接引。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临命终时见到佛来接引,见到的佛越多,你的品位越高。十方一切诸佛都来帮助你,都来欢迎你,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所以这是真正不可思议。
佛法在今天是末法的时代,末法众生要不修净土,修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够成熟,只能像前面普遍饶益。你希望得什么利益,帮助你得到,没有办法帮助你在这一生成佛,唯独念佛一门。所以对这个法门生欢喜心,就是他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了。所以这是见性之后,又连著说二十四个不可思议。当然这二十四个,还是归纳来说的,实在讲不可思议无量无边,说不尽的。
这是把见佛,见依报、见正报说过了。下面,这是闻法。此地这个见佛,跟前面吉祥云比丘所讲的见佛不一样。前面见佛是见他佛,这个地方见佛是见自佛,不相同。见自佛就是见自性,就是见自己的真心。此地二十四个不可思议,是真心的功德,自性的功德,自性的德能。没有见性,这一些德能显露不出来;见性的时候,它就显出来了。再看下面闻法,这是第二科:闻法。
【善男子,时彼如来於莲华上,即伸右手而摩我顶。为我演说普眼法门。】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注解里面讲,这一段文是闻法。闻法这一段经文不止这一句,后面还有,我们看他注解里头所说。
【所以海中说者】
因为莲华是在大海里面,如来是坐在莲华上,给他摩顶说法。这个海是比喻。
【大悲性海所流演故。】
这个海是说的大悲海,就是大慈悲心,慈悲广大就像大海一样的深广。从大悲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法音。
经文分三段:
【初演说。二受持。三转授。】
这是海云比丘代表三宝当中的法宝,那这一段就非常重要了。
【今初有二。】
这个『初』是演说。演说这一段里面又分两段。
【先总标。后别释。】
刚才我们念的这一段经文是总标,也就是总说,后面还要细说。总说里面,把这个说法的题目给我们说出来。大悲性海里面这一尊如来,为我说什么法门呢?为他演说『普眼法门』。普眼法门是总题目。什么叫普眼?清凉大师这里有解释。
【言普眼者,略有五义。】
普眼法门,给诸位说,总包括了一切的佛门,所有一切佛法都在这个法门里面。正是《华严》所显示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我们从经典里面看出来,能体会到,一不是专一,任一。任何一法都圆满含摄一切法,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并不是看到普眼法门包括一切法,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不行,比不上他,那你就错了。如果我们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包括普眼法门。若说普眼法门,普门法门包括阿弥陀佛。一个是主,其他的都是伴,谁作主呢?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作主,任何一法都可以作主,任何一部经都可以作主。以这一部经为主,一切经都是他的眷属。这样法门才平等,才真的无有高下。我们看他底下五个意思就明白了。
【一诠普法故。】
『诠』是诠说,『普法』就是一切法。这一句实在说的是什么呢?性具之理,本性、真如本性本来具足圆满的理。第二个意思:
【二普诠诸法故。】
怎么晓得前一句是理呢?因为后一句有『诸法』,诸法是事。这个事就是自性所显的事相。《华严经》上所说的「唯心所现」,『普诠诸法』就是唯心所现,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诸佛刹海,都是此地讲的诸法,都是性显之事。说一个理,说一个事,都包括在里头,一个都不漏。第三个意思:
【三得此法者一法之中见一切故。】
『得此法』,就是你见性。你在理里面可以见性,在事里面可以见性。那一种理可以见性?什么样的理都可以见性。那一桩事可以见性呢?样样事都可以见性。为什么别人见,我不见呢?问题都在缘不同。你看我们看禅宗的《语录》,有一些参禅参的很苦,多少年不能开悟,专心参究。偶然听一个女孩子唱个歌,他开悟了。那是事,从事上开悟的。有听到风声、雨声开悟的,这都是在事上。像六祖大师听人家念《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在理上开悟的。每一个人的缘不一样。六祖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了,你去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念一万句也开悟不了。缘不同!刚刚好他碰到这个窍门,一下就开了。我们悟不了,悟不了没关系,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就行了。古人常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到阿弥陀佛,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个话都是真话。这一句是「得此法者」,无论从理、无论从事,你在这里面悟了,见性了,「得此法」就是见性,见性就能够见一切。
我今天早晨吃饭的时候,我还给家里同修们讲,现在外面请我们讲经的地方太多了,本省各个地方请,国外也请,没人,派不出人去。现在国外只有一个悟道能出去,国内到处走走,现在悟有还勉强、还行,其他的都还不行。所以我鼓励大家,要在家里苦练。你们同修们要来支持,要来帮忙。他们练讲,你们要真正来听,把他们培养起来,把他们拉起来。讲的不好的时候,一定要批评;如果不批评,他没有进步。你在这里原谅他,无所谓;将来他出去丢人,他出不出去。真正要把人才培养出来,一定要认真去批评。批评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李老师编的《内典讲座之研究》。所以你们同学们如果愿意,他们年轻人练习讲经,你们愿意来听,愿意来批评,就向柜台要一本这个小册子,你回去多看看。他在讲台上,能够跟这个小册子讲的相应,他就没有错;如果讲的跟小册子讲的不一样,那他就有错。你就能用这个标准来批评他,帮助他进步,这个是无量功德。
那么学讲经的人有一个秘诀,这个秘诀就是一门深入。为什么有人学讲进步很快,学得很好?有人也非常用功,他就是讲不好?毛病出在那里呢?你仔细去观察,那个能讲得好的,讲得很如法的,一定是心就定在这一部经上,一部参考书上,除此之外,他绝不涉猎,他就能得快就学好。讲不好的,一定参考东西一大堆,他很用功、很卖力,天天在研究这一段经文,这个注子怎么讲的,那个人怎么讲的,搞了一大堆,大杂烩拼出来,说出来,不但别人听不懂,自己也不懂,这个就错了。不懂得修学的秘诀,为什么叫你一门深入呢?此地讲了,「得此法者一法之中见一切法」。
初学讲经,并不是上台去练口才,那你就错了。一方面是上台练这些技巧,这小事。最重要的是要叫你见性,一门才能见性,一门你心是定的。所以你要看很多参考书,再看很多不相干的东西,你的心怎么能定的下来?你心定不下来的时候,不但性见不了,佛经上的文字,表面上的意思,你也悟不了。别讲深度了,表面意思你都看不懂。所以这个秘诀没有别的,就是一门深入。你想学讲经,学讲这一部经,这一部经是五年不能更换,五年锲而不舍,在这一部上,虽不开悟,也差不多了。为什么呢?入定。至少你功夫下下去之后,你的烦恼轻了,妄念少了;相对的,你智慧增长。到烦恼轻,智慧长,这个时候再广学多闻,就容易了。就好像你已经得一法了,然后你就见一切法,就不难了。这个道理,现在知道的人不多。我们非常幸运,老师这样传给我们。我们用这个方法,得这么一点成就。
我现在到老年了,往后就讲这一部经,我参考的注解就是清凉大师的《疏钞》,现在我们用的这个本子,李长者的《合论》,道霈禅师的《纂要》,就这三样,其他东西我决定不看。为什么呢?我要念佛求往生。到这个时候,三藏十二部就让给别人悟了,不干傻事情了。讲经说法—报佛恩,这《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若不弘法度众生,那你没有法子报佛恩。
我们做了这么多年了,现在也该收拾,要为自己打算,要为自己往生做准备了。不能说天天讲经说法报佛恩,将来自己还不能往生,还搞六道轮回,那就错了。一定要万缘放下,专修专弘。能够发心在这个时代,一生专弘一部经,这是正确的。古来祖师大德有这个榜样,一生专讲一部经,问别的,这个我不会,你请别的法师去讲,这个并不丢人,这是良好态度,五十三参不就是这个示现吗?善财童子去请教他,我只懂这个法门,其他的我不懂,你请教另外的高人。自己谦虚,尊重别人。学讲一部经,要是常常不断的讲,一个星期能够讲个两、三次,讲上个十年,你就是专家了。你专讲《弥陀经》,你就是活的阿弥陀佛再来。你讲《普门品》,你就是观世音菩萨转世了。一点都不假,一门才能成就。你要是十年讲十种经,讲二十种经,你什么都不是,你还是凡夫一个。所以我们要懂得自利利他,利他也不能忘了自利。自利利他合起来做,一次完成,这个就对了。所以这一句里面,意思很深。这个三、四、五三句,都是讲的德用,见性之后的德用。
【四唯是十眼之所见故。】
这个『眼』是从见上来讲的。通常大乘经上,都讲五眼—五眼圆明,《华严》是用十来表法,所以这个眼,他也讲了十种。十种在此地,不要细细介绍了。细细介绍,耽误时间,我只把名字说一说。《佛学字典》上有,《华严经八十卷注解》里头有。
十眼是从五眼开出来的,五眼大家都晓得,《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如来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这是五眼,大家都能够熟记的。《华严经》再加上智眼,智慧的智,智眼,有光明眼、出生死眼、无畏眼、一切智眼。一切智眼就叫做普眼,这个地方普眼法门。这五种都是从法眼里开出来的。由此可知,五眼跟十眼,实际上讲没有差别。讲十眼,这五种都包括在法眼里面。讲十种,把法眼说得详细一点,说出六种,这样子就变成十眼了。普眼就是见普门法界故,这个地方解释,就是解释普眼法门。『唯是十眼之所见故』,「十眼所见」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样你没有见到,没有一样不明了,这就是普眼法门。但是普眼还有很深的意思,底下一句说到:
【五非唯十眼圆明方见】
『非唯』就是不但是,不但是十眼圆明,你才能够见性。下面说:
【能所不异方能见故。】
这个两句话实在讲,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怎样才能见性呢?一定要入一真法界。换一句话说,一定要入不二法门。这个不二就是一。『异』就是二,就是两样。『不异』就是不二。不二,你的心清净。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现前,这个十眼才圆明。单单修十眼,没有入不二法门,那还是不起作用,那不是真的,那是假的。这两句话在此地,是唯恐我们后学粗心大意,错了境界,那就很冤枉了。所以读了这两句,我们就明白了,十眼圆明一定是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一定得十眼圆明。他们两个关系非常密切。由此可知,这个不二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最大的难关,起心动念都落在二、三,这是什么意思呢?妄想、分别、执著就是二、三。一起心动念,就有人我是非,这是一大堆一大堆来的。不二,不二就是一,不二什么事都没有了。我们今天讲真妄,真妄是二。我们讲是非,是非是二。我们讲善恶,善恶是二。你起心动念都落在二、三里头,你几时才能入不二法门呢?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目的在那里?目的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不二,不二就是一,一就不二。像我们这种一天到晚起心动念,这怎么行,怎么得了呢?那一天你才能入不二法门呢?诸位要晓得,二是假的,因为你有二,所以才有十法界;因为你有三,所以才有六道轮回。你要是二、三没有了,入不二法门了,就是一真法界。不但六道没有,十法界也没有,那这就入了华严境界。
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做不到没有关系,向这个方向去努力。佛有善巧方便,给我们说得很清楚,《金刚经》上讲的三心不可得。能念之心不可得,诸法缘生,佛法也是缘生的。缘生之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念之佛不可得。能念、所念都不可得,这就入了不二。那我们要问了,能念、所念都不可得,那还要不要念呢?算了,不念了。不念了,你还是得不到。为什么呢?你不念就落在无明里头去了,你决定不能见性。能念、所念不可得,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都不漏,从来不中断。那这不又变成二吗?我们总是这个怀疑,为什么又变成二?我们总是落在二、三。你看永嘉大师讲的,六祖问他,你还有分明吗?「分明亦非意」,意就是二、三。我分明也是不二。你懂得这个道理了,能念、所念不可得,我天天念佛,念佛亦不是能所。念也非意,能念、所念都不是意,这就成功,这就是入不二法门。并不是讲入不二法门,你就不念了,那有这个道理呢?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一天晚忙的不亦乐乎。现身给我们说法,各行各业,自己已经勇猛在那里做。他们虽然做,绝不落二、三,本事在此地。所以他在生活工作里头,他得大自在,他不苦。
这个意思要明了。明白之后,我们怎么做呢?这也是我们在讲席当中,讲过多次了。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以真诚心、以恭敬心去做。做了以后,不要把你所做的放在心上,我们从这个地方做起,就有下手之处。功夫真正得力了,正在做的时候,也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著,那是功夫得力,那就是虽没入不二法门,你已经靠得很近了,真得受用。譬如穿衣、吃饭,这是每一天那一个人都不能避免的。穿衣、吃饭,我们也很认真在做,也很如法的做,丝毫礼节都不失,规规矩矩。虽然循规蹈矩的在做,可是确实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就是你在穿衣、吃饭里面入不二法门,你在穿衣、吃饭里面证果。入不二法门就是证果,也就是此地讲的见性,你在这里见性了。这个意思很深,大师怕我们看注解,唯恐还不能够透彻他所讲的意思,下面又给我们提出一个疑问。
【是义云何。】
这是什么意思呢?
【谓诸缘发见,缘各为根。】
这个地方讲十眼,是讲见,讲能见。怎么能见呢?是因为缘发见的。缘不是一个,许许多多的缘。譬如我们在此地讲演,前面放的录影机,录影机镜头能见,它马上就显像。它为什么能见呢?许许多多的条件聚合。这个机器里面少一个零件,不是不能见,就是影像模糊了。一个零件都不能缺少。这个机器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的十眼,那里面具备的条件,比这个不知道要复杂多少倍。千倍、万倍、亿万倍都不止,所以你才有十眼圆明。但是许许多多条件当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根。譬如我们眼睛,眼必须具备许许多多条件,你才能见。这条件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眼根。所以『缘各为根』。
【因没果中,缘皆号眼。】
这两个字好,这两句话讲得太好了。『因』—因缘,因缘就在现象里面,现象是果,这个现象就是见。无量的因缘,现在都变成见,见是果,没在果中,所以因缘都叫做眼,五眼、十眼。
【故全色为眼】
眼在那里?眼在我脸上。眼在你脸上,你怎么能看到这个杯子?杯子跟你脸距离那么远,你怎么能看到?你要懂得,你能见到的,就是你眼到达那个地方。这个意思,《楞严》里面讲得很清楚,《楞严经》里面,世尊跟阿难有一段很长的辩论—十番显见,那个经文长。就提到,你这个见不达到,你怎么会见到?我们睁开眼见太阳,我们的见达到太阳。我们晚上睁开眼见到星星,星星跟我们的距离,有的比太阳,不知道超过多少亿万倍?我们眼达不到那里,你怎么会见到?这些事情,平常人都疏忽了。我们天天都是这么做,但是不晓得,不晓得什么道理,不晓得什么缘故,不晓得自己见性原来这么大,尽虚空、遍法界的,不知道。知道见性是这么大,闻性也这么大,六根根性,所以真如本性包容了太虚法界。这个六根的根性是起作用,性包太虚法界,作用也概括了虚空法界。
【故全色为眼,恒见色而非缘。】
你在这个里面,已经不知道那是能见的因,那是所见的缘,都不晓得,通通变成一个境界了。『全色为眼』,是全眼为色,我们在一般大乘经上常常念到的,「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不二。全色为眼,全眼为色,眼色不二,他就入不二法门了。所以一悟,他就入门了。不悟的时候,总把它分成两段,能见的是眼,所见的是色,不晓得能见、所见是一不是二。所以全色为眼,清凉这里说得好,『恒见色而非缘』,为什么呢?因跟缘都在色相之中。
【全眼为色,恒称见而非我。】
『我』是执著,『非我』是离开了我执。
【非我离於情识,非缘远於寻求。】
『寻求』是攀缘。离开执著,离开攀缘。
【收万像於目前】
在这个地方诸位要记住,这是六根的作用,举出一个例子。这一个懂得了,其他的你都应该触类旁通。《楞严经》上也是这个方式,六根只举一根,只举眼根。一根通达了,其余的你全都要明了,没有两个例子。譬如此地讲的全色为眼,要发耳的时候,全声为耳,全耳为声。你六根这边换一换,你念一念就通了,这个理事都一样。
佛为什么教我们要除执著?执著、情执都是落在二、三,有能、有所,能所没有了。「寻求」没有了,攀缘没有了,一切受用,莫非现成,这才真正得大自在。华藏世界上,那些佛菩萨谁去寻求?极乐世界里面下下品往生的人,也没有寻求。果报自然。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自然?有念头,有能有所,有自有他,有真有妄,有邪有正,那你不寻求怎么办?事理、意思都很深。下面讲:
【收万像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际。是以缘义无尽,随见见而不穷。物性叵思,应法法而难准。】
这几句话,把它的作用讲得圆圆满满。作用的这些事实,几句话就描绘的这样的详尽,很难得、很难得。但是诸位要晓得,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还没有办法。法身大士的境界,就是我们见了性,也是这个境界。真正彻底明了通达,见到佛在经上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境界相彻底明白了,为什么呢?因为『收万像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际。』「万像」是讲森罗万象,一切万法。「十方」是讲十方三世,是从时间、空间上来讲的。「万像」是从一切现象上来说的。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万事万物,你没有一样见不到,你没有一样不彻底通达明了的,为什么?因为是自性所现的,是八识所变的,八识是自性的作用。悟了以后,还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虽起作用,不是识作主宰,心性作主宰,所以说分别亦非意。这个道理很难体会。我们做一个比喻,大家就好懂。
譬如你一个家庭,你请了几个佣人,你在家庭你是主人,你好比是真如本性,你请那些佣人,就是八识,他们替你办事。你主人迷惑的时候,佣人在家里当家,你主人样样听他的,你就是凡人。现在你一下觉悟了,我是主人,你们替我办事,你听我的,你们要不要分别?要分别,分别不是意,不是迷。我不分别,你分别,主人去用佣人,而不是佣人去用主人。你从这个比喻,容易体会,什么叫分别不是意,这个话很难懂。如果从宾主来分的时候,你就会渐渐了解这个意思了。佣人很能干,往往主人听他摆布,那就是凡夫了,这就错误。诸佛菩萨是自己作主,佣人都要听他的,所以这就是分别亦非意。
可见得不是没有分别,要没有分别,这些文字都没有了,那里还会有这些境界?所以『缘义无尽』。「缘义无尽」就是因缘果报,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相续的,它是相续相。因果是亘相转变的,因会变成果,果会变成因,所以它不是个定相,因不是定因,果不是定果,它亘相转变,永远相续,它是这么个现象。『缘义无尽,随见见而不穷。』不管他怎么转变,怎么相续,你都清清楚楚。『物性叵思』,「物性」是不可思议,就是一切万物,万物之性是法性,在有情叫佛性,在无情叫法性。『应法法而难准』,法性是永远不变的,但是法相是变的,它是刹那刹那在那里变化的。所以它的现象、它的作用不是一定的,这就「难准」,它是有变化的。
【故法普即眼普】
这个『普』,普眼,意思就从这来了。法无量无边,那个眼的功能,那个见也是无量无边。这一句就是这个意思。
【义通乃见通。】
这一句重要,前面是从相上讲的,现象上讲的,这是从义理上讲的。你虽然见,见了不懂,那等於没见。一见就通达、就明了。义通了,见就通了,通就是见性。你见相不见性,没有用处。我们今天凡夫所见的,是见相不见性,我们见的很有限,没有普。
【体之而寂寂,照之乃重重。】
『体』是自性,自性清净无染,永恒不变,这是讲体。如果就眼来说,就是见性,见性之体是『寂寂』,永远是清净寂灭相,它是不动的。它的作用是照,『照之乃重重』,重重无尽,无边的法界,他通通都见到。通通都明了、通达了,我们学佛要懂这个道理,要向这个方向去努力,就对了。这个方向在此地讲,就是寂照。这个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不能违背。心要常寂,作用要常照。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不二。
【斯眼所见,为普眼法门也。】
普眼法门是这个意思。将来诸位在佛经里面看到普眼法门,你就懂得它是什么意思了。普眼法门是见性圆满的起用,我们用这一句话来总结。不是眼识,凡夫用的是眼识见。这些人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用见性见,不是用眼识见。用闻性闻,不是用耳识闻。天天吃东西,用舌性去尝,不是用舌识。把六识一转变是性、六性,那就见性了,完全是心性起作用了,所以分别亦非意。意是识,分别不是意,全都是自性在起用。这个意思很深、很广,诸位要用心去体会。能体会得一分、两分,就觉得很有趣味。然后才晓得,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教我们,为什么叫一门深入?都是与寂照这个原理有关系。因为你一门,无论修学那一种法,一门心容易清净。寂就是清净心,高度的清净心就叫寂。清净心起作用就叫做照。他一切通达,一切明了,他并没有通过思考,并没有通过研究。通过思考、研究而明了,那是意识,那就是意了。没有通过思考、研究,一接触就通达明了,这是自性起用,这叫照见。
所以佛门不用研究,用什么?用参究。参究跟研究有什么不一样呢?不一样,研究是用心意识,就是你用意识,你用分别心、用执著心在那里去思考研究,就用这个心。参究不用心意识,参究的时候,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他用的心不一样。参究是用真心,研究是用妄心,得的结果不相同。由此可知,佛门种种设施,从初下手,就运用到这些原理、原则。如果你用的功夫得力,没有不开悟的。要功夫真正得力,那就像前面文殊菩萨教诫善财参学,四个条件,你要真正能做到。这四个条件很要紧。我们前面说过,前几天也举过,我就不再讲了,你不晓得,你去查经。那是我们求学亲近善知识基本的条件。你要具足,你才能得利益;你不具足,会当面错过。那么到这个地方,是把普眼法门介绍出来了。
下面经文,有十三句。
【别释普眼之用。】
普眼的体相明了了,普眼的作用,底下这十三句是作用。这个好懂,比前面这一句容易多了,虽然文长,它好懂。好,请看经文。
【显发一切菩萨诸行。】
我们在这上著重一个字『行』。菩萨的行显发出来了。『显』是明显,『发』是发起。也就是说,你要是得到普眼法门,你的生活会从凡夫的生活,变成菩萨的生活,菩萨行现前了。
【开演一切如来境界。】
『开』是开示,『演』是表演。你所显现出来的,是如来境界。菩萨行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如来境界。
【阐扬一切诸佛妙法。】
往下十一句,都是讲他的德用。或是言说,或是表现,我们在生活当中,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将一切诸佛的妙法显露在外面。善根、福德、因缘成熟的人一见,他就开悟了,不必要说。
【光照一切诸佛刹土。】
这个『光』,是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也就是六根的作用,能够遍一切诸佛刹土。功夫要达到纯熟、上乘的,无处不现身。这个实在讲是不容易,是相当的难。可是我们在《弥陀经》上,在《无量寿经》上,看到西方极乐世界人人都有这个能力,都有这个德用,这个是很不可思议的。西方世界往生的那些人,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的,说实在话,都是得佛本愿威神加持,他才有。生实报庄严土的,他确实是有。实报庄严土,明心见性了,跟底下两土是完全不同。虽然明心见性,也得佛力的加持,那他的能力更殊胜。换一句话说,跟诸佛如来就差不多,不是其他菩萨能跟他相比的,真的是德用无边。
【圆满一切诸佛相好。】
这一句话是真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么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出现,为什么还现一个丈六金身,现一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现无量的相好?不是他不能现,是这个世间众生没有那么大的福报,现那个相,把众生都吓跑掉了,没有人敢亲近。所以现是现得好,比你们好一点点,你们可以接受。好的太多了,不敢接受。这个是为度众生的方便,这才叫圆满。真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才叫圆满一切诸佛相好。
那么这个总共十三句,这是第五句。时间到了,我们下面留到下次再讲。
请翻开经文第十八页,倒数第一行,就是最后一行,从最后一句看起。第十八页最后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诸相随好不可思议。】
这一段经文是见正报。经文里面所说的意思,是宗门里面所谓的明心见性。见性就是见佛,所以把他比作见佛的正报。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注解说的很少,只有一句话:『谓心行既敷,本觉如来忽然出现。』「本觉如来」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
后面一共说了二十四个不可思议。这二十四种不可思议,就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们如果要问,我们修行有没有见性?你把这二十四个不思议,仔细去观察,你是不是通通都具足了?如果全都具足了,那你真的见性,一点都不假。假如这二十四个都没有,你要说见性,或者别人给你受记,说你见性了,都靠不住。这个是必须要了解清楚的。二十四个不思议,我们前面说了六个。今天讲第七句,第七句是讲相好。通常我们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换一句话说,如果你见性;说实在话,不必讲见性,你的心稍稍慈悲一些,清净一些,你的相貌就会变,相随心转。果然明心见性,你的相貌就转变了,而且转变的非常显著,非常明显,这个是见性的人。其次,
【变现自在】
这一句话,要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说的应变的能力。无论是人,或者是事,即使突然来的,这个疑问,你应变的很自在。真正是像老手一样从容不迫,有这个能力,应变的能力。
下面一句:
【神通调伏】
『通』是通达,『神』是形容他一切通达都超乎我们一般人。我们一般人的智慧能力,远远跟他不能相比。神奇莫测,他样样都通达。『调伏』有两个意思,对自己是调伏自己的烦恼习气,让这个心常常平静下来,清净、平等。另一个意思,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调伏一切众生的烦恼。有这两个意思。这两个意思,他都具足,而且都不可思议。
底下一句是:
【清净妙色】
前面讲相好,只是讲像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个地方是讲色相。不仅仅是讲到肤色,而且连带讲到光彩,都是属於这个里面。他所显露出来的,是非常的清净,一尘不染。
下一句是:
【无见顶相】
这是属於三十二相之一,特别提出来。广长舌相也是三十二相之一。这两种确确实实只有佛跟大菩萨有,普通人是没有这种相好的。
【辩才善巧】
这是讲他讲经说法得无碍辩才。讲学的、教学的方法极其善巧。『巧』是巧妙,『善』是规矩。巧妙又不离规矩,就叫做善巧。世间人巧,巧他没有规矩;有一些人有规矩,他没有办法巧。所以这个是既巧妙,又不违背规矩,非常的难得。
【圆音普演】
『圆音』是圆满音。像佛在经上所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才叫做圆音。无论什么人听,都能听得懂;无论什么程度的人听,他也能听得懂。程度深的人,听佛讲的意思深;程度浅的人,听佛讲的意思浅,这个是不可思议。「圆音普演」。
【无量智力不可思议。】
这个『智力』,是讲后得智,也是《般若经》上讲的无所不知,是这个意思。
【清净无畏不可思议。】
这是讲四种无为。像我们一般人,这个我们常常能够觉察的到,他在台下很会讲话,叫他上台来,他就说不出话来了,他就有怖畏的心理。佛菩萨为一切众生演说经法,都显得非常自在,没有丝毫畏惧的感触。
【无碍解智不可思议。】
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疑难杂症,到他那个地方,他都能够解释的清清楚楚。
【忆念彼佛往修本行不可思议。】
这一句就是指阿弥陀佛,常常想著阿弥陀佛,从因地发心到修行证果,十方世界接引众生不退成佛,常常忆念这些。这也正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属於忆佛。诸位要知道,忆佛跟念佛是一桩事情。所以有一些同修跟我说,他说他念经没有问题,还能摄心,念佛不行,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还胡思乱想,念经的时候不会,他问我怎么办?那你就念经好了。念经不念佛,将来能不能往生呢?一样往生,你念经是忆念,你心里头常常有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就是念佛,念佛不一定要挂在口上。前面吉祥云比丘教给我们二十一种念佛门。口念的,只是二十一种里面的一种,还有二十种念佛门,不是在口上念的,心上真有,这叫真念。口里头有佛,心里头没有,那个不行,不管用的。所以忆佛就非常重要了。忆佛的条件,《无量寿经》要很熟,你不熟,你怎么能想得起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所以一定经文要很熟。要深解,理解要透彻,西方世界常常在自己心中,这个是真念佛。
【菩提自在】
『菩提』是梵语,就是觉悟。这一句话就是三皈里面所讲的觉而不迷,「菩提自在」就是觉而不迷的意思。
【法雷震吼不可思议。】
『法雷』是比喻,比喻他弘法利生。
【普门示现】
像观世音菩萨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给他们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这叫『普门示现』。虽然菩萨那一种随类化身,我们做不到,但是至少要做到应机说法,这也是属於普门示现。我们这个世间众生种类不齐,善根、福德程度种种不齐,遇到了,他来问了,你能够随类讲经,都能帮助他们破疑生信,欢喜信受,依教修学,各蒙利益,这也是属於普门示现的一种。这也是《般若经》上所说的「佛无有定法可说」,佛说法随机而说。就像《楞严经》上讲的「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都是属於普门示现的意思。
【种种庄严】
这个『庄严』,虽然不是说法,他是在表演。也就是说,要把佛的教诲,要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在我们生活上、工作上,表演出来给大家看,这就属於种种庄严。虽无言说,也能够令一类机熟的众生见到之后,他能开悟。
【随其左右见各差别】
后面两句是总结,总结种种不可思议。
【普遍饶益咸令成熟】
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普遍饶益』这一句,是对善根、福德没有成熟的众生说的。换一句话说,他这一生当中,没有办法成佛,那就要「普遍饶益」。如果这一生,他成佛的机会成熟了,一定要帮助他成佛。成佛机会怎么成熟的?我们必须要晓得,就是深信净土,念佛往生,他对於这个法门,他真信,真发愿,真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人就是这一生当中,作佛的机缘成熟。所有一切的佛菩萨一定帮助他,这个就是『咸令成熟』。所以往生的人必定得佛接引。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临命终时见到佛来接引,见到的佛越多,你的品位越高。十方一切诸佛都来帮助你,都来欢迎你,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所以这是真正不可思议。
佛法在今天是末法的时代,末法众生要不修净土,修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够成熟,只能像前面普遍饶益。你希望得什么利益,帮助你得到,没有办法帮助你在这一生成佛,唯独念佛一门。所以对这个法门生欢喜心,就是他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了。所以这是见性之后,又连著说二十四个不可思议。当然这二十四个,还是归纳来说的,实在讲不可思议无量无边,说不尽的。
这是把见佛,见依报、见正报说过了。下面,这是闻法。此地这个见佛,跟前面吉祥云比丘所讲的见佛不一样。前面见佛是见他佛,这个地方见佛是见自佛,不相同。见自佛就是见自性,就是见自己的真心。此地二十四个不可思议,是真心的功德,自性的功德,自性的德能。没有见性,这一些德能显露不出来;见性的时候,它就显出来了。再看下面闻法,这是第二科:闻法。
【善男子,时彼如来於莲华上,即伸右手而摩我顶。为我演说普眼法门。】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注解里面讲,这一段文是闻法。闻法这一段经文不止这一句,后面还有,我们看他注解里头所说。
【所以海中说者】
因为莲华是在大海里面,如来是坐在莲华上,给他摩顶说法。这个海是比喻。
【大悲性海所流演故。】
这个海是说的大悲海,就是大慈悲心,慈悲广大就像大海一样的深广。从大悲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法音。
经文分三段:
【初演说。二受持。三转授。】
这是海云比丘代表三宝当中的法宝,那这一段就非常重要了。
【今初有二。】
这个『初』是演说。演说这一段里面又分两段。
【先总标。后别释。】
刚才我们念的这一段经文是总标,也就是总说,后面还要细说。总说里面,把这个说法的题目给我们说出来。大悲性海里面这一尊如来,为我说什么法门呢?为他演说『普眼法门』。普眼法门是总题目。什么叫普眼?清凉大师这里有解释。
【言普眼者,略有五义。】
普眼法门,给诸位说,总包括了一切的佛门,所有一切佛法都在这个法门里面。正是《华严》所显示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我们从经典里面看出来,能体会到,一不是专一,任一。任何一法都圆满含摄一切法,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并不是看到普眼法门包括一切法,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不行,比不上他,那你就错了。如果我们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包括普眼法门。若说普眼法门,普门法门包括阿弥陀佛。一个是主,其他的都是伴,谁作主呢?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作主,任何一法都可以作主,任何一部经都可以作主。以这一部经为主,一切经都是他的眷属。这样法门才平等,才真的无有高下。我们看他底下五个意思就明白了。
【一诠普法故。】
『诠』是诠说,『普法』就是一切法。这一句实在说的是什么呢?性具之理,本性、真如本性本来具足圆满的理。第二个意思:
【二普诠诸法故。】
怎么晓得前一句是理呢?因为后一句有『诸法』,诸法是事。这个事就是自性所显的事相。《华严经》上所说的「唯心所现」,『普诠诸法』就是唯心所现,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诸佛刹海,都是此地讲的诸法,都是性显之事。说一个理,说一个事,都包括在里头,一个都不漏。第三个意思:
【三得此法者一法之中见一切故。】
『得此法』,就是你见性。你在理里面可以见性,在事里面可以见性。那一种理可以见性?什么样的理都可以见性。那一桩事可以见性呢?样样事都可以见性。为什么别人见,我不见呢?问题都在缘不同。你看我们看禅宗的《语录》,有一些参禅参的很苦,多少年不能开悟,专心参究。偶然听一个女孩子唱个歌,他开悟了。那是事,从事上开悟的。有听到风声、雨声开悟的,这都是在事上。像六祖大师听人家念《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在理上开悟的。每一个人的缘不一样。六祖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了,你去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念一万句也开悟不了。缘不同!刚刚好他碰到这个窍门,一下就开了。我们悟不了,悟不了没关系,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就行了。古人常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到阿弥陀佛,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个话都是真话。这一句是「得此法者」,无论从理、无论从事,你在这里面悟了,见性了,「得此法」就是见性,见性就能够见一切。
我今天早晨吃饭的时候,我还给家里同修们讲,现在外面请我们讲经的地方太多了,本省各个地方请,国外也请,没人,派不出人去。现在国外只有一个悟道能出去,国内到处走走,现在悟有还勉强、还行,其他的都还不行。所以我鼓励大家,要在家里苦练。你们同修们要来支持,要来帮忙。他们练讲,你们要真正来听,把他们培养起来,把他们拉起来。讲的不好的时候,一定要批评;如果不批评,他没有进步。你在这里原谅他,无所谓;将来他出去丢人,他出不出去。真正要把人才培养出来,一定要认真去批评。批评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李老师编的《内典讲座之研究》。所以你们同学们如果愿意,他们年轻人练习讲经,你们愿意来听,愿意来批评,就向柜台要一本这个小册子,你回去多看看。他在讲台上,能够跟这个小册子讲的相应,他就没有错;如果讲的跟小册子讲的不一样,那他就有错。你就能用这个标准来批评他,帮助他进步,这个是无量功德。
那么学讲经的人有一个秘诀,这个秘诀就是一门深入。为什么有人学讲进步很快,学得很好?有人也非常用功,他就是讲不好?毛病出在那里呢?你仔细去观察,那个能讲得好的,讲得很如法的,一定是心就定在这一部经上,一部参考书上,除此之外,他绝不涉猎,他就能得快就学好。讲不好的,一定参考东西一大堆,他很用功、很卖力,天天在研究这一段经文,这个注子怎么讲的,那个人怎么讲的,搞了一大堆,大杂烩拼出来,说出来,不但别人听不懂,自己也不懂,这个就错了。不懂得修学的秘诀,为什么叫你一门深入呢?此地讲了,「得此法者一法之中见一切法」。
初学讲经,并不是上台去练口才,那你就错了。一方面是上台练这些技巧,这小事。最重要的是要叫你见性,一门才能见性,一门你心是定的。所以你要看很多参考书,再看很多不相干的东西,你的心怎么能定的下来?你心定不下来的时候,不但性见不了,佛经上的文字,表面上的意思,你也悟不了。别讲深度了,表面意思你都看不懂。所以这个秘诀没有别的,就是一门深入。你想学讲经,学讲这一部经,这一部经是五年不能更换,五年锲而不舍,在这一部上,虽不开悟,也差不多了。为什么呢?入定。至少你功夫下下去之后,你的烦恼轻了,妄念少了;相对的,你智慧增长。到烦恼轻,智慧长,这个时候再广学多闻,就容易了。就好像你已经得一法了,然后你就见一切法,就不难了。这个道理,现在知道的人不多。我们非常幸运,老师这样传给我们。我们用这个方法,得这么一点成就。
我现在到老年了,往后就讲这一部经,我参考的注解就是清凉大师的《疏钞》,现在我们用的这个本子,李长者的《合论》,道霈禅师的《纂要》,就这三样,其他东西我决定不看。为什么呢?我要念佛求往生。到这个时候,三藏十二部就让给别人悟了,不干傻事情了。讲经说法—报佛恩,这《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若不弘法度众生,那你没有法子报佛恩。
我们做了这么多年了,现在也该收拾,要为自己打算,要为自己往生做准备了。不能说天天讲经说法报佛恩,将来自己还不能往生,还搞六道轮回,那就错了。一定要万缘放下,专修专弘。能够发心在这个时代,一生专弘一部经,这是正确的。古来祖师大德有这个榜样,一生专讲一部经,问别的,这个我不会,你请别的法师去讲,这个并不丢人,这是良好态度,五十三参不就是这个示现吗?善财童子去请教他,我只懂这个法门,其他的我不懂,你请教另外的高人。自己谦虚,尊重别人。学讲一部经,要是常常不断的讲,一个星期能够讲个两、三次,讲上个十年,你就是专家了。你专讲《弥陀经》,你就是活的阿弥陀佛再来。你讲《普门品》,你就是观世音菩萨转世了。一点都不假,一门才能成就。你要是十年讲十种经,讲二十种经,你什么都不是,你还是凡夫一个。所以我们要懂得自利利他,利他也不能忘了自利。自利利他合起来做,一次完成,这个就对了。所以这一句里面,意思很深。这个三、四、五三句,都是讲的德用,见性之后的德用。
【四唯是十眼之所见故。】
这个『眼』是从见上来讲的。通常大乘经上,都讲五眼—五眼圆明,《华严》是用十来表法,所以这个眼,他也讲了十种。十种在此地,不要细细介绍了。细细介绍,耽误时间,我只把名字说一说。《佛学字典》上有,《华严经八十卷注解》里头有。
十眼是从五眼开出来的,五眼大家都晓得,《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如来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这是五眼,大家都能够熟记的。《华严经》再加上智眼,智慧的智,智眼,有光明眼、出生死眼、无畏眼、一切智眼。一切智眼就叫做普眼,这个地方普眼法门。这五种都是从法眼里开出来的。由此可知,五眼跟十眼,实际上讲没有差别。讲十眼,这五种都包括在法眼里面。讲十种,把法眼说得详细一点,说出六种,这样子就变成十眼了。普眼就是见普门法界故,这个地方解释,就是解释普眼法门。『唯是十眼之所见故』,「十眼所见」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样你没有见到,没有一样不明了,这就是普眼法门。但是普眼还有很深的意思,底下一句说到:
【五非唯十眼圆明方见】
『非唯』就是不但是,不但是十眼圆明,你才能够见性。下面说:
【能所不异方能见故。】
这个两句话实在讲,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怎样才能见性呢?一定要入一真法界。换一句话说,一定要入不二法门。这个不二就是一。『异』就是二,就是两样。『不异』就是不二。不二,你的心清净。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现前,这个十眼才圆明。单单修十眼,没有入不二法门,那还是不起作用,那不是真的,那是假的。这两句话在此地,是唯恐我们后学粗心大意,错了境界,那就很冤枉了。所以读了这两句,我们就明白了,十眼圆明一定是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一定得十眼圆明。他们两个关系非常密切。由此可知,这个不二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最大的难关,起心动念都落在二、三,这是什么意思呢?妄想、分别、执著就是二、三。一起心动念,就有人我是非,这是一大堆一大堆来的。不二,不二就是一,不二什么事都没有了。我们今天讲真妄,真妄是二。我们讲是非,是非是二。我们讲善恶,善恶是二。你起心动念都落在二、三里头,你几时才能入不二法门呢?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目的在那里?目的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不二,不二就是一,一就不二。像我们这种一天到晚起心动念,这怎么行,怎么得了呢?那一天你才能入不二法门呢?诸位要晓得,二是假的,因为你有二,所以才有十法界;因为你有三,所以才有六道轮回。你要是二、三没有了,入不二法门了,就是一真法界。不但六道没有,十法界也没有,那这就入了华严境界。
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做不到没有关系,向这个方向去努力。佛有善巧方便,给我们说得很清楚,《金刚经》上讲的三心不可得。能念之心不可得,诸法缘生,佛法也是缘生的。缘生之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念之佛不可得。能念、所念都不可得,这就入了不二。那我们要问了,能念、所念都不可得,那还要不要念呢?算了,不念了。不念了,你还是得不到。为什么呢?你不念就落在无明里头去了,你决定不能见性。能念、所念不可得,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都不漏,从来不中断。那这不又变成二吗?我们总是这个怀疑,为什么又变成二?我们总是落在二、三。你看永嘉大师讲的,六祖问他,你还有分明吗?「分明亦非意」,意就是二、三。我分明也是不二。你懂得这个道理了,能念、所念不可得,我天天念佛,念佛亦不是能所。念也非意,能念、所念都不是意,这就成功,这就是入不二法门。并不是讲入不二法门,你就不念了,那有这个道理呢?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一天晚忙的不亦乐乎。现身给我们说法,各行各业,自己已经勇猛在那里做。他们虽然做,绝不落二、三,本事在此地。所以他在生活工作里头,他得大自在,他不苦。
这个意思要明了。明白之后,我们怎么做呢?这也是我们在讲席当中,讲过多次了。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以真诚心、以恭敬心去做。做了以后,不要把你所做的放在心上,我们从这个地方做起,就有下手之处。功夫真正得力了,正在做的时候,也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著,那是功夫得力,那就是虽没入不二法门,你已经靠得很近了,真得受用。譬如穿衣、吃饭,这是每一天那一个人都不能避免的。穿衣、吃饭,我们也很认真在做,也很如法的做,丝毫礼节都不失,规规矩矩。虽然循规蹈矩的在做,可是确实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就是你在穿衣、吃饭里面入不二法门,你在穿衣、吃饭里面证果。入不二法门就是证果,也就是此地讲的见性,你在这里见性了。这个意思很深,大师怕我们看注解,唯恐还不能够透彻他所讲的意思,下面又给我们提出一个疑问。
【是义云何。】
这是什么意思呢?
【谓诸缘发见,缘各为根。】
这个地方讲十眼,是讲见,讲能见。怎么能见呢?是因为缘发见的。缘不是一个,许许多多的缘。譬如我们在此地讲演,前面放的录影机,录影机镜头能见,它马上就显像。它为什么能见呢?许许多多的条件聚合。这个机器里面少一个零件,不是不能见,就是影像模糊了。一个零件都不能缺少。这个机器尚且如此,何况我们的十眼,那里面具备的条件,比这个不知道要复杂多少倍。千倍、万倍、亿万倍都不止,所以你才有十眼圆明。但是许许多多条件当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根。譬如我们眼睛,眼必须具备许许多多条件,你才能见。这条件当中,最重要的就是眼根。所以『缘各为根』。
【因没果中,缘皆号眼。】
这两个字好,这两句话讲得太好了。『因』—因缘,因缘就在现象里面,现象是果,这个现象就是见。无量的因缘,现在都变成见,见是果,没在果中,所以因缘都叫做眼,五眼、十眼。
【故全色为眼】
眼在那里?眼在我脸上。眼在你脸上,你怎么能看到这个杯子?杯子跟你脸距离那么远,你怎么能看到?你要懂得,你能见到的,就是你眼到达那个地方。这个意思,《楞严》里面讲得很清楚,《楞严经》里面,世尊跟阿难有一段很长的辩论—十番显见,那个经文长。就提到,你这个见不达到,你怎么会见到?我们睁开眼见太阳,我们的见达到太阳。我们晚上睁开眼见到星星,星星跟我们的距离,有的比太阳,不知道超过多少亿万倍?我们眼达不到那里,你怎么会见到?这些事情,平常人都疏忽了。我们天天都是这么做,但是不晓得,不晓得什么道理,不晓得什么缘故,不晓得自己见性原来这么大,尽虚空、遍法界的,不知道。知道见性是这么大,闻性也这么大,六根根性,所以真如本性包容了太虚法界。这个六根的根性是起作用,性包太虚法界,作用也概括了虚空法界。
【故全色为眼,恒见色而非缘。】
你在这个里面,已经不知道那是能见的因,那是所见的缘,都不晓得,通通变成一个境界了。『全色为眼』,是全眼为色,我们在一般大乘经上常常念到的,「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不二。全色为眼,全眼为色,眼色不二,他就入不二法门了。所以一悟,他就入门了。不悟的时候,总把它分成两段,能见的是眼,所见的是色,不晓得能见、所见是一不是二。所以全色为眼,清凉这里说得好,『恒见色而非缘』,为什么呢?因跟缘都在色相之中。
【全眼为色,恒称见而非我。】
『我』是执著,『非我』是离开了我执。
【非我离於情识,非缘远於寻求。】
『寻求』是攀缘。离开执著,离开攀缘。
【收万像於目前】
在这个地方诸位要记住,这是六根的作用,举出一个例子。这一个懂得了,其他的你都应该触类旁通。《楞严经》上也是这个方式,六根只举一根,只举眼根。一根通达了,其余的你全都要明了,没有两个例子。譬如此地讲的全色为眼,要发耳的时候,全声为耳,全耳为声。你六根这边换一换,你念一念就通了,这个理事都一样。
佛为什么教我们要除执著?执著、情执都是落在二、三,有能、有所,能所没有了。「寻求」没有了,攀缘没有了,一切受用,莫非现成,这才真正得大自在。华藏世界上,那些佛菩萨谁去寻求?极乐世界里面下下品往生的人,也没有寻求。果报自然。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自然?有念头,有能有所,有自有他,有真有妄,有邪有正,那你不寻求怎么办?事理、意思都很深。下面讲:
【收万像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际。是以缘义无尽,随见见而不穷。物性叵思,应法法而难准。】
这几句话,把它的作用讲得圆圆满满。作用的这些事实,几句话就描绘的这样的详尽,很难得、很难得。但是诸位要晓得,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还没有办法。法身大士的境界,就是我们见了性,也是这个境界。真正彻底明了通达,见到佛在经上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境界相彻底明白了,为什么呢?因为『收万像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际。』「万像」是讲森罗万象,一切万法。「十方」是讲十方三世,是从时间、空间上来讲的。「万像」是从一切现象上来说的。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万事万物,你没有一样见不到,你没有一样不彻底通达明了的,为什么?因为是自性所现的,是八识所变的,八识是自性的作用。悟了以后,还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虽起作用,不是识作主宰,心性作主宰,所以说分别亦非意。这个道理很难体会。我们做一个比喻,大家就好懂。
譬如你一个家庭,你请了几个佣人,你在家庭你是主人,你好比是真如本性,你请那些佣人,就是八识,他们替你办事。你主人迷惑的时候,佣人在家里当家,你主人样样听他的,你就是凡人。现在你一下觉悟了,我是主人,你们替我办事,你听我的,你们要不要分别?要分别,分别不是意,不是迷。我不分别,你分别,主人去用佣人,而不是佣人去用主人。你从这个比喻,容易体会,什么叫分别不是意,这个话很难懂。如果从宾主来分的时候,你就会渐渐了解这个意思了。佣人很能干,往往主人听他摆布,那就是凡夫了,这就错误。诸佛菩萨是自己作主,佣人都要听他的,所以这就是分别亦非意。
可见得不是没有分别,要没有分别,这些文字都没有了,那里还会有这些境界?所以『缘义无尽』。「缘义无尽」就是因缘果报,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相续的,它是相续相。因果是亘相转变的,因会变成果,果会变成因,所以它不是个定相,因不是定因,果不是定果,它亘相转变,永远相续,它是这么个现象。『缘义无尽,随见见而不穷。』不管他怎么转变,怎么相续,你都清清楚楚。『物性叵思』,「物性」是不可思议,就是一切万物,万物之性是法性,在有情叫佛性,在无情叫法性。『应法法而难准』,法性是永远不变的,但是法相是变的,它是刹那刹那在那里变化的。所以它的现象、它的作用不是一定的,这就「难准」,它是有变化的。
【故法普即眼普】
这个『普』,普眼,意思就从这来了。法无量无边,那个眼的功能,那个见也是无量无边。这一句就是这个意思。
【义通乃见通。】
这一句重要,前面是从相上讲的,现象上讲的,这是从义理上讲的。你虽然见,见了不懂,那等於没见。一见就通达、就明了。义通了,见就通了,通就是见性。你见相不见性,没有用处。我们今天凡夫所见的,是见相不见性,我们见的很有限,没有普。
【体之而寂寂,照之乃重重。】
『体』是自性,自性清净无染,永恒不变,这是讲体。如果就眼来说,就是见性,见性之体是『寂寂』,永远是清净寂灭相,它是不动的。它的作用是照,『照之乃重重』,重重无尽,无边的法界,他通通都见到。通通都明了、通达了,我们学佛要懂这个道理,要向这个方向去努力,就对了。这个方向在此地讲,就是寂照。这个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不能违背。心要常寂,作用要常照。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不二。
【斯眼所见,为普眼法门也。】
普眼法门是这个意思。将来诸位在佛经里面看到普眼法门,你就懂得它是什么意思了。普眼法门是见性圆满的起用,我们用这一句话来总结。不是眼识,凡夫用的是眼识见。这些人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用见性见,不是用眼识见。用闻性闻,不是用耳识闻。天天吃东西,用舌性去尝,不是用舌识。把六识一转变是性、六性,那就见性了,完全是心性起作用了,所以分别亦非意。意是识,分别不是意,全都是自性在起用。这个意思很深、很广,诸位要用心去体会。能体会得一分、两分,就觉得很有趣味。然后才晓得,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教我们,为什么叫一门深入?都是与寂照这个原理有关系。因为你一门,无论修学那一种法,一门心容易清净。寂就是清净心,高度的清净心就叫寂。清净心起作用就叫做照。他一切通达,一切明了,他并没有通过思考,并没有通过研究。通过思考、研究而明了,那是意识,那就是意了。没有通过思考、研究,一接触就通达明了,这是自性起用,这叫照见。
所以佛门不用研究,用什么?用参究。参究跟研究有什么不一样呢?不一样,研究是用心意识,就是你用意识,你用分别心、用执著心在那里去思考研究,就用这个心。参究不用心意识,参究的时候,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他用的心不一样。参究是用真心,研究是用妄心,得的结果不相同。由此可知,佛门种种设施,从初下手,就运用到这些原理、原则。如果你用的功夫得力,没有不开悟的。要功夫真正得力,那就像前面文殊菩萨教诫善财参学,四个条件,你要真正能做到。这四个条件很要紧。我们前面说过,前几天也举过,我就不再讲了,你不晓得,你去查经。那是我们求学亲近善知识基本的条件。你要具足,你才能得利益;你不具足,会当面错过。那么到这个地方,是把普眼法门介绍出来了。
下面经文,有十三句。
【别释普眼之用。】
普眼的体相明了了,普眼的作用,底下这十三句是作用。这个好懂,比前面这一句容易多了,虽然文长,它好懂。好,请看经文。
【显发一切菩萨诸行。】
我们在这上著重一个字『行』。菩萨的行显发出来了。『显』是明显,『发』是发起。也就是说,你要是得到普眼法门,你的生活会从凡夫的生活,变成菩萨的生活,菩萨行现前了。
【开演一切如来境界。】
『开』是开示,『演』是表演。你所显现出来的,是如来境界。菩萨行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如来境界。
【阐扬一切诸佛妙法。】
往下十一句,都是讲他的德用。或是言说,或是表现,我们在生活当中,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将一切诸佛的妙法显露在外面。善根、福德、因缘成熟的人一见,他就开悟了,不必要说。
【光照一切诸佛刹土。】
这个『光』,是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也就是六根的作用,能够遍一切诸佛刹土。功夫要达到纯熟、上乘的,无处不现身。这个实在讲是不容易,是相当的难。可是我们在《弥陀经》上,在《无量寿经》上,看到西方极乐世界人人都有这个能力,都有这个德用,这个是很不可思议的。西方世界往生的那些人,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的,说实在话,都是得佛本愿威神加持,他才有。生实报庄严土的,他确实是有。实报庄严土,明心见性了,跟底下两土是完全不同。虽然明心见性,也得佛力的加持,那他的能力更殊胜。换一句话说,跟诸佛如来就差不多,不是其他菩萨能跟他相比的,真的是德用无边。
【圆满一切诸佛相好。】
这一句话是真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么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出现,为什么还现一个丈六金身,现一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现无量的相好?不是他不能现,是这个世间众生没有那么大的福报,现那个相,把众生都吓跑掉了,没有人敢亲近。所以现是现得好,比你们好一点点,你们可以接受。好的太多了,不敢接受。这个是为度众生的方便,这才叫圆满。真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才叫圆满一切诸佛相好。
那么这个总共十三句,这是第五句。时间到了,我们下面留到下次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