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海云比丘章 (第五集) 1997/5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4-0005
请掀开经本第十面,倒数第二行。这一段文是清凉大师的解释。
【第二善男子我初止住。】
这几个字是经文。
【下】
是向下这一段经文。
【正授法要。】
诸位在前面这个表解里面,段落就看得很清楚,在科判里面第二个段落。
【称赞授法。】
里面有二段,第一段:
【赞法器。】
我们上一次讲完了,今天开端,这是第二个大段:『正授法要』。这里面又分为二个中段,这不必再加以解释了,诸位一看就明了了。我们先看大师在前面给我们的说明。
【谓观法海睹佛闻法。次前念佛明听法者。法为良药,劝物弘传。故有偈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满三千,若不传法利众生,毕竟无能申报者。】
我们先看这一段。向下的经文,是海云比丘正式传授法要给善财童子。善财是代表我们,换一句话说,就是传法给我们。我们修学佛法是怎样才能抓住佛法的纲领,才能够在修学上得到相应,这一点非常重要。海云这个名号,前面给诸位说过,这个意义说过了。『海』是比喻法海,比喻心海;『法』就是心,心就是法。见佛闻法是我们修学最重要的关键。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中心;佛灭度之后,虽然说三宝,一定是以法宝为中心,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也正是世尊在灭度之前,最后的遗教,告诉我们后学四依法。就是往后佛不在世,我们学佛依凭什么?佛给我们讲四种依靠。
第一个「依法不依人」,所以三宝当中,法宝最尊了;佛在世的时候,佛宝最尊,法是佛说的。这个「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佛所讲的经典,这是我们唯一的依靠。「人」是传法之人,如果他所讲的与法不相应,我们要依经法,不能依人所说的,这一点很重要。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注解里讲得特别详细,因为末法时期有许多现象,大家对某一个人崇拜,他说的就如佛一样;他讲的东西与佛经相违背,宁愿把佛经舍掉,去相信这个人说的,这是大错特错!所以善导大师讲,即使这个人证了阿罗汉果,是圣人不是普通人,他所讲的跟经上讲的不同,我们决定也是依经不能够依他。乃至於菩萨来说,佛来说也不行,「佛佛道同」,决定没有说后佛所说的东西,跟前面那一尊佛说的不一样,没有这个道理。善导大师这段话讲得很长很长,在「上品上生章」里面。《观经》我们讲过了,「上品上生章」也特别提出来讲过了,希望大家能够留意,我们在末法修学才能够得利益,才知道我们要依靠什么。
第二句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什么叫「不了义」?简单的说,能够帮助我们在这一生脱离生死轮回,超越十法界,这个经、这个法门对我来讲就是「了义」,真能解决问题。所以大乘经虽然很多,有许多经论、许多法门,没有办法帮助我了生死、出三界,那个经虽然好,对我算是「不了义」。每一个人害的病不一样,那个药材好,非常高贵,可是不对我的症;我吃了,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死了。法要应机,这是最重要的。
这个是大致上,不能一概而论。就多数人来说,世尊也给我们做了一个选择,《大积经》上,世尊也给我们讲得很明白,正法时期,戒律成就。那个时候去佛很近,严持戒律就能证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能证果。像法时期,去佛远了,人的根性劣了,修学环境也不好了,持戒就不能证果,禅定成就,修禅定的人还能够证果,也能证初、二、三果。像法时期证四果的很少,很少听说,但是证三果的倒不少,在像法时期。末法时期,禅定也不行了。我们现在生在末法时期,你修学禅定,修修看,看能不能断烦恼,烦恼不断,不能证果。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个是世尊亲口宣说的,这个说法也就是了义,三个时期!正法时期,戒律了义;像法时期,禅定了义;末法时期,净土了义。他真帮你成就,这个法门,带业往生,一生决定能超六道、超十法界,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一真法界。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诸位一定要知道,我们无量劫以来,在六道里头搞生死轮回,苦不堪言!这一生遇到这个机会,如果不能把握,在这一生当中超出,那就太可惜了。这个世间万法皆空,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既非真实,你怎么可以留恋,要真正觉悟,决定不留恋,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办第一桩大事。还没往生之前,我们身体在世间,帮助别人认识佛法,帮助别人认识净土,把我们得到的殊胜利益,介绍给他、推荐给他,这就是弘传,我们就做弘法、传法的工作,这是无量功德。你所做的一切功德,没有比这个更殊胜,这是我们要晓得。
「四依」第三,这个是「依智不依识」,这一条也非常重要。「智」是理智,「识」是感情,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但是修学佛法,对人、对事、对物要以理性,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往往就坏了。至於有人说这个经是假的,那个经是伪造的,有没有这种情形,真有!但是很少,这桩事情不难辨别。我们选择经,怎么选择法?《大藏经》里有的,大概不是假的;《大藏经》里没有的,靠不住。可是近代印的《大藏经》,水平就差了,拉里拉杂的东西全都收进去了,真妄、邪正恐怕都有。那怎么办?我们依古本,清朝最后这一部藏经—《隆藏》,《隆藏》里面所收的大概就没有错。《隆藏》以后,就是乾隆以后,近代编的这些《大藏经》,有很多古本里没有的,我们不可依。古代流传的《藏经》是决定不会错,审核非常严格,这就叫「依义不依语」。
说到这一句,特别我们现在念的《无量寿经》,夏莲居老居士会集这个经,有很多人反对,提出异议,说这个不是原译本,是一个居士从几个本子里抄集的,可不可依?四依法里有这一条就行了,只要意思对了,言语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没有关系,意思对了。夏老居士会集本,你拿五种原译本去对对看,他有没有错误?他有没有改经?有没有改原来的经文?他没有!那就符合四依。这是世尊对我们末世的教训,我们凭著四依法,我们可以依据夏老居士会集来修学,决定没有错。所以末法时期修学,法宝是第一。《无量寿经》是大乘经、是了义经,四依都具足,四个条件统统具足。我们如果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这一部经就够了,不要再去找麻烦。一生当中,专修专弘,古来的祖师大德给我们作过榜样,这就很好!
所以这里二句话非常重要,『法为良药』,今天这个法,我们就可以指定《大乘无量寿经》,这是良药。那么《华严经》呢?《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详细注解,我们讲《华严》是讲《无量寿经》的注解。你看这个经一展开,自始至终处处指归净土。吉祥云比丘就是念阿弥陀佛,他修学的就是《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里面,「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吉祥云比丘学的。海云比丘,刚刚我们前面念过,发菩提心,法是良药。
『劝物弘传』,他没有说劝人,他劝物,要知道物的范围大,人的范围小。六道,要是劝人,只有一道,其它的五道谈不上了。如果说物,其余的五道全包括了。如果劝人弘传,在十法界里面是人法界,其它的九法界没有;劝物,十法界全都包括了。诸佛如来、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普遍的劝他要弘扬、要传授。由此可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弘传的责任,都有弘传的使命。弘传的方式非常多,不一定说,要设一个讲堂,坐上讲台讲经说法,这叫弘传。你那个想法,就想得太呆板、太狭小。
随时随地,与人谈话,就宣扬念佛的好处、念佛的功德利益,劝人!自己要把佛念好,要把佛学好,作一个好榜样给人看。所以我常讲:「我们这个样子,就是学佛的招牌」,招牌不好,弘传就困难。「你说佛法那么好,学佛那么好,看你这个样子,人家不敢学佛!」一定要好好的修。真正学佛,我常常讲,你的相貌会改变,你的体质会改变,这是世间无论那一个种族的人、那一个国家的人、那一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他最关心的健康、长寿、容貌端庄,比他信仰上帝,我觉得还要重要。如果我们学佛的人,个个如法,个个面孔都像观音菩萨,身体都像金刚神一样,我们这个招牌好!这就能吸引摄受无量众生,你把佛法介绍给他,他当然欢迎,他当然能够接受,这是我们弘传基本的条件,我们自己一定要依教修行。
「教」,刚才讲了,一本《无量寿经》足够了,天天要读诵,至少每天要念一遍,为什么要念?佛给我们讲的教训要记住,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处事待人接物,经上都有教诲。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遵循经典的教训,不能违背,这叫真正修行。果然如法修持,有个半年、一年,就有效果。你自己能够觉察出来,就有效果,就不一样,跟从前不一样,三年的效果就非常明显、非常显著。如果你学佛学这么多年,还一点都没有改变;换句话说,你学的佛不相应,佛给你的那些教训,你没有做到。天天口念经、口念佛,没有用处,心不相应。所以古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要著重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假如你念的不相应,念佛号也不相应,念经也不相应,那就是喊破喉咙也枉然,对你没有丝毫改变。如果相应的话,这个改变就非常显著,现代人讲改变体质、改变命运,真的一点都不错!所以我们人人都有弘传的使命,都有弘传的职责。
『故有偈云』,这首偈也是《华严经》上的:『假使顶戴经尘劫』,这个话是假设的,前面二句都是假设的。我们对佛尊敬,我们对法也尊敬,把佛像、经书顶在头顶上,这恭敬!经多久?经尘劫,表示恭敬心。『身为床座满三千』,这也是个比喻,把我们身体当做床座,请佛坐在我们身上。这身有多大?像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这样的供养佛,可谓恭敬到了极处,能不能报佛恩?这下面说,不能!『若不传法利众生』,关键在这一句。你虽然「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满三千」,可惜你没有传法,你没有利益众生。『毕竟无能申报者』,我们天天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报不了!那是一句口头禅。谁能报佛恩?弘传之人就能报佛恩,尽心尽力去弘传。弘是发扬光大,是对空间讲的,我们今天讲的传播;传是对时间讲的,传给下一代。传是对时间讲的,弘是对空间讲的。
这个范围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十方三世,要把佛法弘传到十方三世,利益一切众生。弘扬,利益当代的众生,现在我们利用科技,这是我们要全力以赴的。我们一个小道场讲经,收的效果很有限,我们的讲堂不大,再大的讲堂,到体育场里面去讲经,可以容纳五万人、六万人,还是有限!台湾有二千一百多万人,你才有五、六万人,算什么?如何能利益一切众生?再用电视传播,用无限电传播,有这样的工具,你要不去利用它,你是愚痴!你没有智慧!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弘传出去。现在不仅对台湾,要对全世界,利益一切众生。我们今天用华语来讲经,希望把这个讲演,能够同时翻成英语、翻成日语、翻成西班牙语,翻成各种不同的言语文字,才能够普遍利益这个世界的众生,这是现代我们做弘传一定要晓得,必要的手段!
从时间上来讲,如何把佛法保持的长久,不至於散失?现在的印刷术发达,大量印经典,流通到全世界,这个地方有灾难毁灭了,那个地方还有,不至於遗失。我们的录音带、录影带,做成VCD,可以保存一、二百年,这在时间上来讲,传之久远,它不会变质。当然更重要的是培养继起的人才,这是所有功德里面,最大的一桩事情,没有比这个更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定要有传法的人。
什么人有条件来传佛法、来续佛慧命?这个经上给我们列了一个标准,善财!善财是代表传法的人,他有条件,所以这些善知识都传法给他。他什么条件?细说,那很费时间;简单的说,你们大家都看到了,第一个条件,他真的发菩提心。《弥勒所问经》,弥勒菩萨讲的十心,善财具足。吉祥云比丘所说的,海云比丘所赞叹的,我们在前面都读过,善财统统具足,这是真正发菩提心。第二个条件,热心求法,参学非常热心、非常认真,勇猛精进,这是他具备的条件。有这个条件,就有资格传法,接受佛法,就有资格承担如来家业,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你没有这样的真诚、热诚,那没有用处。这个热诚表现在勇猛精进上,这是一个意思。下面说:
【又表此位胜进之中。】
还有余义。传法里面也表示从二住,『胜进』,进是进步,往前推进,从初住升到二住,这是进步;二住再升到三住。「胜」是殊胜,必有殊胜的修行功夫,才能把自己的地位不断向上提升。在进步当中,你看看:
【诵习多闻等是所尚故。】
在五十三参这才是第二个位次,初学!初学的人这是决定不能少的。『诵』是读诵,我们现在都是初学,你还没有修行证果,所以我劝大家,《无量寿经》每天要念一遍,诵!你能够念二遍、三遍,这就更好。实在没有时间,念一遍。如果你现前有工作,工作非常忙碌,一遍也没有办法读,那我们编的课诵本,我们《净宗朝暮课诵》,这是我为大家编的。我们早课念四十八愿,晚课念《无量寿经》第卅二到卅七品,我们只念这二段经文,天天要念!诵!『习』是照做,习是学习,不是念了就完了,念了要学习。念四十八愿,要学阿弥陀佛发愿,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做我自己的本愿,我们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这叫习。
卅二到卅七品,里面的内容是五戒十善,让我们每天晚上念了认真反省,断恶修善,老实念佛,我们这样才能往生。因为西方世界,到那边去的都是善人,不但是善人,经上讲的:「诸上善人」,上善,我们要不是上善,怎么能去?你要想做到上善,经里面这一段的教训,你统统要做到。不能说太难了,这一条我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往生,做不到还要搞六道轮回。你要想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就是这个标准,就是这个水平,你看你能不能达到?说老实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不只这一生,生生世世没去得成,为什么没去得成?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努力的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这个事情实在话,不是难事!世间难事,求人难,人家未必肯答应,这求自己!你真能放下,真能看破,真能忍耐一点,就成功了,那有做不到的。学习太重要了。
『多闻』著重在多听经,多多听大乘经典,帮助我们明理,帮助我们开悟。在这个位次上,『是所尚故』,崇尚这三种的修学方法—诵、习、多闻;换一句话说,初学这是三个必要的条件。我们初学如果把这三样舍弃了,你怎么可能有成就?菩萨在这里表演给我们看。这一段经文分成二段,刚才我们在表解里面看过了。
【一正明修观。二观成利益。】
『修观』是因,『利益』是果。善因善果,修善因,一定得善果。请看经文:
【善男子,我初止住此海门国十有二年,常以十事观察大海而为境界。】
下面这个注解一开端,这是交代经文的段落层次,这一大段里面又分成三小段,第一个小段:
【总标时分。】
我们刚才念的这一段,标示出时间。
【二顺显观修。】
第三段是总结:
【反以结叹。】
经文在下面,现在这个是第一段。第一段里面一定要懂得,它表法的义趣,《华严经》美就美在这个地方,难也难在这个地方。如果你依文解义,那就坏了,那就变成寓言、变成小说了。他里面说的人,你也找不到,那有这种人?他说的地名,也没有这个地方。他说的时间全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统统是表法的意思。我们要懂得他这个道理,然后你就晓得世尊教学,就像现代人所讲的高度的艺术化,不是一种普通的教学,高度艺术的教学。
他说『初』是初学,『止住』就好像在一个学校求学一样,住在这个地区,在这个地方学习,在『海门国』十二年。「十二」是代表一个圆满,好像我在某一个学校念书,从上学一直到毕业,那就圆满,并不是真的十二年。这底下注子说:
【言十二年者,一纪已周,过十千劫,已入第二治地住故。】
这是说明他从初地圆满之后,升到二地,二住菩萨,治地住是二住菩萨。在我们中国也是以十二为一个周期,你看我们的生肖,子丑寅卯辰巳午未,也是十二个生肖一个周期,印度也用十二做一个周期,所以十二年是表示一个周期圆满,一周圆满,表这个意思。他在这个其中修学,『常以十事』,十桩事情。这十桩事情就是下面经文所说的,『观察大海』,这个「大海」是心海,心没有边际。由此可知,古时候宗门提倡的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地法门,会修行的人,是从根本修,这个来得快速,不从枝枝叶叶,枝枝叶叶是麻烦!太琐碎了!从根本修,从心地上修。心清净了,身当然清净,譬如我们持净戒,你戒条一条一条持的再清净,你心不清净,那个戒的根还是不清净。如果心要是清净了,那些枝枝叶叶统统都清净。宗门如是,教下也不例外,所以佛法修学著重在根本。
这个地方是以「大海」来表心地、来表根本,以这个为境界,在这里面修观。修观,在我们佛门里面,学佛的同修对这个名词都很熟悉。宗门、教下常讲的观照、照住、照见,这是修行功夫三个层次,这个名词是通一切法门,并不是禅宗专有的,是通一切法门。我们净土宗虽然不是这个说法,净土宗的修行,这三个阶段是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我们是这个说法。功夫成片就相当於宗门讲的观照,观照功夫得力了,就是我们讲的功夫成片。照住就是我们讲的事一心不乱,照见就是我们讲的理一心不乱。所用的术语不一样,境界相同,没有两样。这才真正明了,「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请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所谓】
『所谓』两个字,是一直贯下去,经文总共有十句。
【思惟大海宽广难量。思惟大海深难得底。思惟大海同一咸味。思惟大海出生众宝。思惟大海吞纳众流。思惟大海水色差别不可思议。思惟大海种种众生之所依住。思惟大海容受无量大身众生。思惟大海能受大云所雨之雨。思惟大海究竟恒满无有增减。】
十句都是讲事,每一句里面含义很深。我们看清凉大师的开示,看他的注解。
【二所谓下】
就是指我们刚才念的这一段文,这一段文是:
【别显观修。】
而在科判里面,他是用「顺显观修」,这一个意思。
【然海】
观大海这个「海」比的什么?
【法海】
世、出世间万事万法无量无边,就像大海一样。海也有「智海」的意思;智是智慧,自性般若智慧,广大无有边际。世尊在这一部经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这是自受用。我们在无量无边、万事万法当中,我们要过什么生活?要过高度智慧的生活,那就是佛菩萨。高度智慧的生活就是三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佛菩萨的生活。第三是:
【悲海】
佛菩萨所以值得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尊敬、爱戴,就是因为他们有大慈悲心,慈悲心的力量在推动他。我们今天学佛,为什么不用功、为什么偷懒、为什么解怠、为什么懒惰?没有慈悲心,没有动力,因循苟且,不但不能度众生,度自己都度不了;度自己都度不了,说一句不好听的话,自己爱自己的心都没有,他还能爱别人吗?对自己都没有慈悲,他怎么能对别人有慈悲?我们一般讲:「自重自爱」,一个人能够自重自爱,他都发奋努力去求学,精进不懈怠,他要有成就,这个人才是自重自爱。凡是办事、求学因循苟且的,这个人不自重、也不自爱,他还会有什么成就?
诸佛菩萨不但自重自爱,他为一切众生,为什么要那么辛苦,为什么那么努力?看到众生在受苦,要靠著我去帮助他,靠我去救他,靠我去度他,我的智慧、德能不能成就,我怎么帮他忙?所以修学佛法勇猛精进,为谁?为一切众生。为自己还可以偷懒,为众生不能偷懒,你怎么对得起众生?为自己,我们看到佛的经教,我做不到,打一点折扣还无所谓;为众生那就不可以这样做法。佛对我们的教诲,一定要百分之百的顺从。念念为众生,这是你有大悲心,悲心深广也像大海一样,你大慈悲心是这么来的。第四:
【生死海。】
『生死海』是观察六道众生,在六道里生死流转,永远没有出期。所以菩萨看到这个情形,大慈悲心生起来,要用法海、智海来度生死海里面一切苦难的众生。海的意思非常深广,清凉在此地只举出四个意思。下面说:
【种种不同。】
他用一个『等』字,「等」就是不只这四种,四种是略说。
【准十地经大海十义,即佛智海。】
《十地经》就是《华严经》的十地品,这是在《八十经》里面所说的,十地品里面所讲的。那个经文里面讲得详细。讲海有十个意思,十个意思都是智海,诸位想想看,智海有十个意思,那法海?悲海?生死海?个个都有十义。
【十表十地】
表圆满。《华严》是用十代表圆满,所以任何一法都说十句,都说十个意思。
【各有所以。今次不同,复有开合及有无异。故依当文大悲海释。即彼住中发十种心。】
『今』是指现在的经文;现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次序跟《十地经》上所讲的次序有一点差别,不太相同。『复有开合』,有把两个意思,归纳成一个意思;有的一个意思,解释为二个意思,这就是十地经跟此地比较的时候,有这个差别,这个差别都不是大差别。还有此地有的,《十地经》上没有的;《十地经》上有的,此地没有。所以我们互相参考,这个意思就圆满了。这种情形正如同世尊当年在世,多次宣讲《无量寿经》一样,我们看到《无量寿经》的原译本一样,现在还传下来的五种本子;五种本子这种情形就很多,开合的情形、有无的情形就很多。所以古人断定原本不是一个本子,原本如果是一个本子,翻译的人怎么会翻译不一样,都是大同小异,不能有很大的差别。特别像四十八愿,非常明显,有的经里面二十四愿,有的经里面四十八愿,有的经里三十六愿,不可能有这么大差别,从这里断定,世尊当年在世多次宣说。
佛讲这个经讲十地,跟讲末后这一会,当然不是一部经,所以这里面开合、有无,是必然的现象。现在清凉大师为我们解释:『故依当文大悲海释。』在这四种海里面,著重在大悲心。『即彼住中发十种心』,「彼住」就是二住,治地住里面发十种心,这十种心就是对治我们心地的毛病。我们是凡夫心,你看看,菩萨用的是什么心?这个心就是心地,治地就是治我们的心地。
【一利益心】
合经文的第一句「思惟大海宽广难量」。
【利益宽广故。】
我们这个利益的心量很小很小,只顾到个人的利益,只顾到眼前的利益,你看多小?所以叫你看海。我们台湾这个岛,四周都是海、都是海洋,你坐在海边上,有没有想到我们的心地像大海一样。我们要明了无量无边的利益,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我自己也是众生之一,当然也在其中,没有抛在外面,所以你才能明了,利益众生是真正利益自己。如果只知道利益自己,不晓得利益众生,决定是害了自己,这个道理是真理、是事实。怎么说呢?你要能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心,你就超越六道,你就超越十法界,你成佛了,你得的利益多大。你为什么不能修行证果?就是你利益的心太小了,你的心量被六道包在其中,你没有办法超越六道。怎么样超越六道?必须你的心要大,把六道挤破,出去了。六道在你心里头,决定不能够包你的心,你的心要包六道、要包十法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就超越了。起心动念要利益一切众生,这个是诸佛菩萨在《华严经》上,给我们作了好样子,作了好榜样,不能想自己的利益。
可是一般人,说老实话,学佛的人很多,信佛的人很少,这个话是真的。我过去出家,我出家二年才受戒;受了戒之后,去礼谢老师,见李老师。李老师见到面,笑嘻嘻的,第一句话就跟我说:「你要信佛!」那个时候,我学佛已经九年,我学佛七年出家,出家二年受戒,我已经学佛九年了,而且我那个时候在教佛学院。他忽然冒出这二个字,「你要信佛!」我听了也呆了,我还不信佛吗?他跟我解释:「有人出家到一辈子,都不信佛。」什么叫信佛?依教奉行才叫信佛,佛所教给你的,你没有去做到,你不信佛!老师这两句话重了!佛教我们把心量拓开,我们还自私自利,你怎么是信佛?你根本就不信佛,出家有什么用?你还是搞你自己的一套,依旧再搞生死轮回,所以几个人懂得「信佛」这两个字。
这个经文,十句排列的顺序好,第一个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拓开心量,你的心量太小。拓开心量,恢复你的真心,你的真心原来就是包虚空法界,那是你的真心,你今天这么小的心量,这妄心。你无量劫来搞生死轮回,就是这个小心量,你在这一生生活当中,受这么多委曲,受这么多苦难,什么原因?就是你心量太小。一定要发大心量,尽我们自己的智慧,尽我们自己能力,利益一切众生,就在我们自己本分的工作范围当中。我们今天出家了,出家也是一个行业,跟社会上各种行业没有两样,我们这是一个行业。既然在这个行业,一定要把这个行业的工作做好。这个行业做什么工作?传法利生,宣扬佛法,利益众生,全心全力去做,尽心尽力去做,毫无保留,这就对了。所以「利益宽广」是本来的,是当然的、是自然的,没有加丝毫勉强。读了这一段经文,以后诸位要看海,你看法跟别人就不一样了,你一看大海,你就开智慧。
第二句,『思惟大海深难得底』,这一句诸位看注解:
【大悲心,大悲甚深无能测故。】
实在讲这个解释,跟前面的这十种心,前后都照应,都相应,而把利益摆在头一条,有道理。不管中国人、外国人,不管是那一种民族、那一种宗教信仰,现在人起心动念,头一个是「利」。所以佛很清楚、很明白,把利摆在第一个,告诉你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是无量无边,真实的利益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不是外来的,从那里看?从《华严经》上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这个是利益。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你们在经上念到,黄金为地,七宝宫殿,那是利益,那是自性本来具足的。
这种殊胜的利益,你能不能享受?能!你只要依照经典的方法去修学,那你就能够得到,你就能受用到,一点都不假。所以你能够把心量拓开,舍掉眼前的小利,你得的就是大利,我们要能信的过。落实在生活当中,修学的方法很多很多,你自己要去思惟,你自己想像怎么做才如法。
我们在新加坡遇到一个同修,做生意的人—傅来成居士,傅居士。这个人在新加坡二千块钱起家,现在每年赚几千万。他告诉我,他没念过什么书,学历很低,也没有什么智慧、能力,都没有,凭著什么赚钱?老实!他真正做到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因为他人老实,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欧洲一个商业巨子看中,这个人是个好人,诚实、可靠,就把很多的代理权交给他,他就发起来了,就凭著老实,真诚待人。他做生意,纳税百分之百,绝不偷税,还是赚钱。
人家代理交给他,他不会做,他说:「我做不来!」英文又不懂,怎么做生意?他就找人帮忙,去请经理。他告诉我:「我不是请经理,我是请老板;请来之后,全权都交给他做,他做得好,我也得好处;他做得不好,我就完全失败。我是去找老板,不是找伙计。」他怎么找呢?他是一个学佛的人,常常去参加法会,到寺庙里面去游玩,其实他是去找人,找一些年轻人,看他相貌庄严,人很端正,听听他在佛菩萨面前祷告些什么?他在偷听,如果祷告是求他的父母,他的父母有病,看他的心很诚、很孝,「这个人不错!」就找他来谈话,仔细去观察他,发现这个人是好人,是个孝子,对待父母、家庭有责任感的,然后就把生意介绍给他,就劝他好好的做,一定要相信因果报应。你成功了,我就成功了;你失败了,我也失败了,我全靠你,我请你当老板,不是请你当伙计。
做上三年,看看果然不错,他就把这个人直接介绍给总代理商,就全部交给他,所以欧洲这些老板对他佩服的不得了,一点私心都没有。他是凭这个发起来的。他告诉我,他对自己儿女他不管,他帮助一些年轻人,他说:「我帮助别人儿女,跟帮助自己儿女是一样,年轻人有成就,就是我的儿女有成就!」他的观念很多跟佛法相应,跟世间人想法不相应,的确是高人一等。他为社会、为大众,没有想到为自己家庭,他告诉我:「他太太日中一食,吃长素,一天吃一餐。」非常节俭,非常节省,生意作那么大。赚的钱,一半发展生意,一半弘扬佛法。弘法利生的事情,非常热心去做,他做得非常快乐!
我上一次到新加坡,有几天他陪我,在一起谈起,那是标准的商人菩萨,真正是觉悟的人,不是个迷惑颠倒的人。此地讲的利益众生、利益社会。他说:「人在世间,我一天穿得暖、吃得饱,住的房子也还不错,够了!还要什么?再要也带不走。」念念利益社会,所以看到一些好人,总是找机会帮助他、成就他,而且告诉他自己本身是一个榜样,你学我,我们共同努力来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一些大众。所以我们在新加坡还发现一个菩萨商人,跟五十三参一样,菩萨商人。
所以第二句是大悲。底下一句是大慈,先把大悲放在前面。悲是救苦,慈是与乐。救苦摆在第一位,先解除他的苦难,然后才帮助他得乐,先救苦要紧!世间的大苦,但是人不知道,无过於六道轮回;六道里面的大苦,无过於三恶道。如何救度三恶道苦难的众生?我们必须要晓得,三恶道是怎么形成的?贪瞋痴。贪心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你怎么样救度这一切众生,不让他堕三恶道呢?你要告诉他,一定要息灭贪瞋痴,要晓得贪瞋痴决定不是好东西,在佛法里面讲,叫三毒。你要有高度的警觉,远离三毒,那你就脱离三恶道。我们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贪瞋痴?面对外面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会不会起贪心?得不到,会不会起瞋恚心?看到人有,我没有,会不会有嫉妒心?如果还有这些念头起来,你要赶紧觉悟,这个念头起来,要叫自己往下堕落,不得了!凡事都有因果,因缘果报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真理。怎么样帮助自己脱离苦海,六道轮回是苦海,这叫生死海。唯有大慈悲心,才能推动自己发愤修学,勇猛精进,自度度他,所以把悲心摆在第二,慈心摆在第三。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十面,倒数第二行。这一段文是清凉大师的解释。
【第二善男子我初止住。】
这几个字是经文。
【下】
是向下这一段经文。
【正授法要。】
诸位在前面这个表解里面,段落就看得很清楚,在科判里面第二个段落。
【称赞授法。】
里面有二段,第一段:
【赞法器。】
我们上一次讲完了,今天开端,这是第二个大段:『正授法要』。这里面又分为二个中段,这不必再加以解释了,诸位一看就明了了。我们先看大师在前面给我们的说明。
【谓观法海睹佛闻法。次前念佛明听法者。法为良药,劝物弘传。故有偈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满三千,若不传法利众生,毕竟无能申报者。】
我们先看这一段。向下的经文,是海云比丘正式传授法要给善财童子。善财是代表我们,换一句话说,就是传法给我们。我们修学佛法是怎样才能抓住佛法的纲领,才能够在修学上得到相应,这一点非常重要。海云这个名号,前面给诸位说过,这个意义说过了。『海』是比喻法海,比喻心海;『法』就是心,心就是法。见佛闻法是我们修学最重要的关键。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中心;佛灭度之后,虽然说三宝,一定是以法宝为中心,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也正是世尊在灭度之前,最后的遗教,告诉我们后学四依法。就是往后佛不在世,我们学佛依凭什么?佛给我们讲四种依靠。
第一个「依法不依人」,所以三宝当中,法宝最尊了;佛在世的时候,佛宝最尊,法是佛说的。这个「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佛所讲的经典,这是我们唯一的依靠。「人」是传法之人,如果他所讲的与法不相应,我们要依经法,不能依人所说的,这一点很重要。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注解里讲得特别详细,因为末法时期有许多现象,大家对某一个人崇拜,他说的就如佛一样;他讲的东西与佛经相违背,宁愿把佛经舍掉,去相信这个人说的,这是大错特错!所以善导大师讲,即使这个人证了阿罗汉果,是圣人不是普通人,他所讲的跟经上讲的不同,我们决定也是依经不能够依他。乃至於菩萨来说,佛来说也不行,「佛佛道同」,决定没有说后佛所说的东西,跟前面那一尊佛说的不一样,没有这个道理。善导大师这段话讲得很长很长,在「上品上生章」里面。《观经》我们讲过了,「上品上生章」也特别提出来讲过了,希望大家能够留意,我们在末法修学才能够得利益,才知道我们要依靠什么。
第二句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什么叫「不了义」?简单的说,能够帮助我们在这一生脱离生死轮回,超越十法界,这个经、这个法门对我来讲就是「了义」,真能解决问题。所以大乘经虽然很多,有许多经论、许多法门,没有办法帮助我了生死、出三界,那个经虽然好,对我算是「不了义」。每一个人害的病不一样,那个药材好,非常高贵,可是不对我的症;我吃了,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死了。法要应机,这是最重要的。
这个是大致上,不能一概而论。就多数人来说,世尊也给我们做了一个选择,《大积经》上,世尊也给我们讲得很明白,正法时期,戒律成就。那个时候去佛很近,严持戒律就能证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能证果。像法时期,去佛远了,人的根性劣了,修学环境也不好了,持戒就不能证果,禅定成就,修禅定的人还能够证果,也能证初、二、三果。像法时期证四果的很少,很少听说,但是证三果的倒不少,在像法时期。末法时期,禅定也不行了。我们现在生在末法时期,你修学禅定,修修看,看能不能断烦恼,烦恼不断,不能证果。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个是世尊亲口宣说的,这个说法也就是了义,三个时期!正法时期,戒律了义;像法时期,禅定了义;末法时期,净土了义。他真帮你成就,这个法门,带业往生,一生决定能超六道、超十法界,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一真法界。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诸位一定要知道,我们无量劫以来,在六道里头搞生死轮回,苦不堪言!这一生遇到这个机会,如果不能把握,在这一生当中超出,那就太可惜了。这个世间万法皆空,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既非真实,你怎么可以留恋,要真正觉悟,决定不留恋,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办第一桩大事。还没往生之前,我们身体在世间,帮助别人认识佛法,帮助别人认识净土,把我们得到的殊胜利益,介绍给他、推荐给他,这就是弘传,我们就做弘法、传法的工作,这是无量功德。你所做的一切功德,没有比这个更殊胜,这是我们要晓得。
「四依」第三,这个是「依智不依识」,这一条也非常重要。「智」是理智,「识」是感情,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但是修学佛法,对人、对事、对物要以理性,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往往就坏了。至於有人说这个经是假的,那个经是伪造的,有没有这种情形,真有!但是很少,这桩事情不难辨别。我们选择经,怎么选择法?《大藏经》里有的,大概不是假的;《大藏经》里没有的,靠不住。可是近代印的《大藏经》,水平就差了,拉里拉杂的东西全都收进去了,真妄、邪正恐怕都有。那怎么办?我们依古本,清朝最后这一部藏经—《隆藏》,《隆藏》里面所收的大概就没有错。《隆藏》以后,就是乾隆以后,近代编的这些《大藏经》,有很多古本里没有的,我们不可依。古代流传的《藏经》是决定不会错,审核非常严格,这就叫「依义不依语」。
说到这一句,特别我们现在念的《无量寿经》,夏莲居老居士会集这个经,有很多人反对,提出异议,说这个不是原译本,是一个居士从几个本子里抄集的,可不可依?四依法里有这一条就行了,只要意思对了,言语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没有关系,意思对了。夏老居士会集本,你拿五种原译本去对对看,他有没有错误?他有没有改经?有没有改原来的经文?他没有!那就符合四依。这是世尊对我们末世的教训,我们凭著四依法,我们可以依据夏老居士会集来修学,决定没有错。所以末法时期修学,法宝是第一。《无量寿经》是大乘经、是了义经,四依都具足,四个条件统统具足。我们如果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这一部经就够了,不要再去找麻烦。一生当中,专修专弘,古来的祖师大德给我们作过榜样,这就很好!
所以这里二句话非常重要,『法为良药』,今天这个法,我们就可以指定《大乘无量寿经》,这是良药。那么《华严经》呢?《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详细注解,我们讲《华严》是讲《无量寿经》的注解。你看这个经一展开,自始至终处处指归净土。吉祥云比丘就是念阿弥陀佛,他修学的就是《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里面,「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吉祥云比丘学的。海云比丘,刚刚我们前面念过,发菩提心,法是良药。
『劝物弘传』,他没有说劝人,他劝物,要知道物的范围大,人的范围小。六道,要是劝人,只有一道,其它的五道谈不上了。如果说物,其余的五道全包括了。如果劝人弘传,在十法界里面是人法界,其它的九法界没有;劝物,十法界全都包括了。诸佛如来、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普遍的劝他要弘扬、要传授。由此可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弘传的责任,都有弘传的使命。弘传的方式非常多,不一定说,要设一个讲堂,坐上讲台讲经说法,这叫弘传。你那个想法,就想得太呆板、太狭小。
随时随地,与人谈话,就宣扬念佛的好处、念佛的功德利益,劝人!自己要把佛念好,要把佛学好,作一个好榜样给人看。所以我常讲:「我们这个样子,就是学佛的招牌」,招牌不好,弘传就困难。「你说佛法那么好,学佛那么好,看你这个样子,人家不敢学佛!」一定要好好的修。真正学佛,我常常讲,你的相貌会改变,你的体质会改变,这是世间无论那一个种族的人、那一个国家的人、那一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他最关心的健康、长寿、容貌端庄,比他信仰上帝,我觉得还要重要。如果我们学佛的人,个个如法,个个面孔都像观音菩萨,身体都像金刚神一样,我们这个招牌好!这就能吸引摄受无量众生,你把佛法介绍给他,他当然欢迎,他当然能够接受,这是我们弘传基本的条件,我们自己一定要依教修行。
「教」,刚才讲了,一本《无量寿经》足够了,天天要读诵,至少每天要念一遍,为什么要念?佛给我们讲的教训要记住,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处事待人接物,经上都有教诲。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遵循经典的教训,不能违背,这叫真正修行。果然如法修持,有个半年、一年,就有效果。你自己能够觉察出来,就有效果,就不一样,跟从前不一样,三年的效果就非常明显、非常显著。如果你学佛学这么多年,还一点都没有改变;换句话说,你学的佛不相应,佛给你的那些教训,你没有做到。天天口念经、口念佛,没有用处,心不相应。所以古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要著重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假如你念的不相应,念佛号也不相应,念经也不相应,那就是喊破喉咙也枉然,对你没有丝毫改变。如果相应的话,这个改变就非常显著,现代人讲改变体质、改变命运,真的一点都不错!所以我们人人都有弘传的使命,都有弘传的职责。
『故有偈云』,这首偈也是《华严经》上的:『假使顶戴经尘劫』,这个话是假设的,前面二句都是假设的。我们对佛尊敬,我们对法也尊敬,把佛像、经书顶在头顶上,这恭敬!经多久?经尘劫,表示恭敬心。『身为床座满三千』,这也是个比喻,把我们身体当做床座,请佛坐在我们身上。这身有多大?像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这样的供养佛,可谓恭敬到了极处,能不能报佛恩?这下面说,不能!『若不传法利众生』,关键在这一句。你虽然「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满三千」,可惜你没有传法,你没有利益众生。『毕竟无能申报者』,我们天天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报不了!那是一句口头禅。谁能报佛恩?弘传之人就能报佛恩,尽心尽力去弘传。弘是发扬光大,是对空间讲的,我们今天讲的传播;传是对时间讲的,传给下一代。传是对时间讲的,弘是对空间讲的。
这个范围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十方三世,要把佛法弘传到十方三世,利益一切众生。弘扬,利益当代的众生,现在我们利用科技,这是我们要全力以赴的。我们一个小道场讲经,收的效果很有限,我们的讲堂不大,再大的讲堂,到体育场里面去讲经,可以容纳五万人、六万人,还是有限!台湾有二千一百多万人,你才有五、六万人,算什么?如何能利益一切众生?再用电视传播,用无限电传播,有这样的工具,你要不去利用它,你是愚痴!你没有智慧!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弘传出去。现在不仅对台湾,要对全世界,利益一切众生。我们今天用华语来讲经,希望把这个讲演,能够同时翻成英语、翻成日语、翻成西班牙语,翻成各种不同的言语文字,才能够普遍利益这个世界的众生,这是现代我们做弘传一定要晓得,必要的手段!
从时间上来讲,如何把佛法保持的长久,不至於散失?现在的印刷术发达,大量印经典,流通到全世界,这个地方有灾难毁灭了,那个地方还有,不至於遗失。我们的录音带、录影带,做成VCD,可以保存一、二百年,这在时间上来讲,传之久远,它不会变质。当然更重要的是培养继起的人才,这是所有功德里面,最大的一桩事情,没有比这个更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定要有传法的人。
什么人有条件来传佛法、来续佛慧命?这个经上给我们列了一个标准,善财!善财是代表传法的人,他有条件,所以这些善知识都传法给他。他什么条件?细说,那很费时间;简单的说,你们大家都看到了,第一个条件,他真的发菩提心。《弥勒所问经》,弥勒菩萨讲的十心,善财具足。吉祥云比丘所说的,海云比丘所赞叹的,我们在前面都读过,善财统统具足,这是真正发菩提心。第二个条件,热心求法,参学非常热心、非常认真,勇猛精进,这是他具备的条件。有这个条件,就有资格传法,接受佛法,就有资格承担如来家业,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你没有这样的真诚、热诚,那没有用处。这个热诚表现在勇猛精进上,这是一个意思。下面说:
【又表此位胜进之中。】
还有余义。传法里面也表示从二住,『胜进』,进是进步,往前推进,从初住升到二住,这是进步;二住再升到三住。「胜」是殊胜,必有殊胜的修行功夫,才能把自己的地位不断向上提升。在进步当中,你看看:
【诵习多闻等是所尚故。】
在五十三参这才是第二个位次,初学!初学的人这是决定不能少的。『诵』是读诵,我们现在都是初学,你还没有修行证果,所以我劝大家,《无量寿经》每天要念一遍,诵!你能够念二遍、三遍,这就更好。实在没有时间,念一遍。如果你现前有工作,工作非常忙碌,一遍也没有办法读,那我们编的课诵本,我们《净宗朝暮课诵》,这是我为大家编的。我们早课念四十八愿,晚课念《无量寿经》第卅二到卅七品,我们只念这二段经文,天天要念!诵!『习』是照做,习是学习,不是念了就完了,念了要学习。念四十八愿,要学阿弥陀佛发愿,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做我自己的本愿,我们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这叫习。
卅二到卅七品,里面的内容是五戒十善,让我们每天晚上念了认真反省,断恶修善,老实念佛,我们这样才能往生。因为西方世界,到那边去的都是善人,不但是善人,经上讲的:「诸上善人」,上善,我们要不是上善,怎么能去?你要想做到上善,经里面这一段的教训,你统统要做到。不能说太难了,这一条我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往生,做不到还要搞六道轮回。你要想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就是这个标准,就是这个水平,你看你能不能达到?说老实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不只这一生,生生世世没去得成,为什么没去得成?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努力的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这个事情实在话,不是难事!世间难事,求人难,人家未必肯答应,这求自己!你真能放下,真能看破,真能忍耐一点,就成功了,那有做不到的。学习太重要了。
『多闻』著重在多听经,多多听大乘经典,帮助我们明理,帮助我们开悟。在这个位次上,『是所尚故』,崇尚这三种的修学方法—诵、习、多闻;换一句话说,初学这是三个必要的条件。我们初学如果把这三样舍弃了,你怎么可能有成就?菩萨在这里表演给我们看。这一段经文分成二段,刚才我们在表解里面看过了。
【一正明修观。二观成利益。】
『修观』是因,『利益』是果。善因善果,修善因,一定得善果。请看经文:
【善男子,我初止住此海门国十有二年,常以十事观察大海而为境界。】
下面这个注解一开端,这是交代经文的段落层次,这一大段里面又分成三小段,第一个小段:
【总标时分。】
我们刚才念的这一段,标示出时间。
【二顺显观修。】
第三段是总结:
【反以结叹。】
经文在下面,现在这个是第一段。第一段里面一定要懂得,它表法的义趣,《华严经》美就美在这个地方,难也难在这个地方。如果你依文解义,那就坏了,那就变成寓言、变成小说了。他里面说的人,你也找不到,那有这种人?他说的地名,也没有这个地方。他说的时间全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统统是表法的意思。我们要懂得他这个道理,然后你就晓得世尊教学,就像现代人所讲的高度的艺术化,不是一种普通的教学,高度艺术的教学。
他说『初』是初学,『止住』就好像在一个学校求学一样,住在这个地区,在这个地方学习,在『海门国』十二年。「十二」是代表一个圆满,好像我在某一个学校念书,从上学一直到毕业,那就圆满,并不是真的十二年。这底下注子说:
【言十二年者,一纪已周,过十千劫,已入第二治地住故。】
这是说明他从初地圆满之后,升到二地,二住菩萨,治地住是二住菩萨。在我们中国也是以十二为一个周期,你看我们的生肖,子丑寅卯辰巳午未,也是十二个生肖一个周期,印度也用十二做一个周期,所以十二年是表示一个周期圆满,一周圆满,表这个意思。他在这个其中修学,『常以十事』,十桩事情。这十桩事情就是下面经文所说的,『观察大海』,这个「大海」是心海,心没有边际。由此可知,古时候宗门提倡的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心地法门,会修行的人,是从根本修,这个来得快速,不从枝枝叶叶,枝枝叶叶是麻烦!太琐碎了!从根本修,从心地上修。心清净了,身当然清净,譬如我们持净戒,你戒条一条一条持的再清净,你心不清净,那个戒的根还是不清净。如果心要是清净了,那些枝枝叶叶统统都清净。宗门如是,教下也不例外,所以佛法修学著重在根本。
这个地方是以「大海」来表心地、来表根本,以这个为境界,在这里面修观。修观,在我们佛门里面,学佛的同修对这个名词都很熟悉。宗门、教下常讲的观照、照住、照见,这是修行功夫三个层次,这个名词是通一切法门,并不是禅宗专有的,是通一切法门。我们净土宗虽然不是这个说法,净土宗的修行,这三个阶段是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我们是这个说法。功夫成片就相当於宗门讲的观照,观照功夫得力了,就是我们讲的功夫成片。照住就是我们讲的事一心不乱,照见就是我们讲的理一心不乱。所用的术语不一样,境界相同,没有两样。这才真正明了,「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请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所谓】
『所谓』两个字,是一直贯下去,经文总共有十句。
【思惟大海宽广难量。思惟大海深难得底。思惟大海同一咸味。思惟大海出生众宝。思惟大海吞纳众流。思惟大海水色差别不可思议。思惟大海种种众生之所依住。思惟大海容受无量大身众生。思惟大海能受大云所雨之雨。思惟大海究竟恒满无有增减。】
十句都是讲事,每一句里面含义很深。我们看清凉大师的开示,看他的注解。
【二所谓下】
就是指我们刚才念的这一段文,这一段文是:
【别显观修。】
而在科判里面,他是用「顺显观修」,这一个意思。
【然海】
观大海这个「海」比的什么?
【法海】
世、出世间万事万法无量无边,就像大海一样。海也有「智海」的意思;智是智慧,自性般若智慧,广大无有边际。世尊在这一部经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这是自受用。我们在无量无边、万事万法当中,我们要过什么生活?要过高度智慧的生活,那就是佛菩萨。高度智慧的生活就是三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佛菩萨的生活。第三是:
【悲海】
佛菩萨所以值得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尊敬、爱戴,就是因为他们有大慈悲心,慈悲心的力量在推动他。我们今天学佛,为什么不用功、为什么偷懒、为什么解怠、为什么懒惰?没有慈悲心,没有动力,因循苟且,不但不能度众生,度自己都度不了;度自己都度不了,说一句不好听的话,自己爱自己的心都没有,他还能爱别人吗?对自己都没有慈悲,他怎么能对别人有慈悲?我们一般讲:「自重自爱」,一个人能够自重自爱,他都发奋努力去求学,精进不懈怠,他要有成就,这个人才是自重自爱。凡是办事、求学因循苟且的,这个人不自重、也不自爱,他还会有什么成就?
诸佛菩萨不但自重自爱,他为一切众生,为什么要那么辛苦,为什么那么努力?看到众生在受苦,要靠著我去帮助他,靠我去救他,靠我去度他,我的智慧、德能不能成就,我怎么帮他忙?所以修学佛法勇猛精进,为谁?为一切众生。为自己还可以偷懒,为众生不能偷懒,你怎么对得起众生?为自己,我们看到佛的经教,我做不到,打一点折扣还无所谓;为众生那就不可以这样做法。佛对我们的教诲,一定要百分之百的顺从。念念为众生,这是你有大悲心,悲心深广也像大海一样,你大慈悲心是这么来的。第四:
【生死海。】
『生死海』是观察六道众生,在六道里生死流转,永远没有出期。所以菩萨看到这个情形,大慈悲心生起来,要用法海、智海来度生死海里面一切苦难的众生。海的意思非常深广,清凉在此地只举出四个意思。下面说:
【种种不同。】
他用一个『等』字,「等」就是不只这四种,四种是略说。
【准十地经大海十义,即佛智海。】
《十地经》就是《华严经》的十地品,这是在《八十经》里面所说的,十地品里面所讲的。那个经文里面讲得详细。讲海有十个意思,十个意思都是智海,诸位想想看,智海有十个意思,那法海?悲海?生死海?个个都有十义。
【十表十地】
表圆满。《华严》是用十代表圆满,所以任何一法都说十句,都说十个意思。
【各有所以。今次不同,复有开合及有无异。故依当文大悲海释。即彼住中发十种心。】
『今』是指现在的经文;现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次序跟《十地经》上所讲的次序有一点差别,不太相同。『复有开合』,有把两个意思,归纳成一个意思;有的一个意思,解释为二个意思,这就是十地经跟此地比较的时候,有这个差别,这个差别都不是大差别。还有此地有的,《十地经》上没有的;《十地经》上有的,此地没有。所以我们互相参考,这个意思就圆满了。这种情形正如同世尊当年在世,多次宣讲《无量寿经》一样,我们看到《无量寿经》的原译本一样,现在还传下来的五种本子;五种本子这种情形就很多,开合的情形、有无的情形就很多。所以古人断定原本不是一个本子,原本如果是一个本子,翻译的人怎么会翻译不一样,都是大同小异,不能有很大的差别。特别像四十八愿,非常明显,有的经里面二十四愿,有的经里面四十八愿,有的经里三十六愿,不可能有这么大差别,从这里断定,世尊当年在世多次宣说。
佛讲这个经讲十地,跟讲末后这一会,当然不是一部经,所以这里面开合、有无,是必然的现象。现在清凉大师为我们解释:『故依当文大悲海释。』在这四种海里面,著重在大悲心。『即彼住中发十种心』,「彼住」就是二住,治地住里面发十种心,这十种心就是对治我们心地的毛病。我们是凡夫心,你看看,菩萨用的是什么心?这个心就是心地,治地就是治我们的心地。
【一利益心】
合经文的第一句「思惟大海宽广难量」。
【利益宽广故。】
我们这个利益的心量很小很小,只顾到个人的利益,只顾到眼前的利益,你看多小?所以叫你看海。我们台湾这个岛,四周都是海、都是海洋,你坐在海边上,有没有想到我们的心地像大海一样。我们要明了无量无边的利益,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我自己也是众生之一,当然也在其中,没有抛在外面,所以你才能明了,利益众生是真正利益自己。如果只知道利益自己,不晓得利益众生,决定是害了自己,这个道理是真理、是事实。怎么说呢?你要能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心,你就超越六道,你就超越十法界,你成佛了,你得的利益多大。你为什么不能修行证果?就是你利益的心太小了,你的心量被六道包在其中,你没有办法超越六道。怎么样超越六道?必须你的心要大,把六道挤破,出去了。六道在你心里头,决定不能够包你的心,你的心要包六道、要包十法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就超越了。起心动念要利益一切众生,这个是诸佛菩萨在《华严经》上,给我们作了好样子,作了好榜样,不能想自己的利益。
可是一般人,说老实话,学佛的人很多,信佛的人很少,这个话是真的。我过去出家,我出家二年才受戒;受了戒之后,去礼谢老师,见李老师。李老师见到面,笑嘻嘻的,第一句话就跟我说:「你要信佛!」那个时候,我学佛已经九年,我学佛七年出家,出家二年受戒,我已经学佛九年了,而且我那个时候在教佛学院。他忽然冒出这二个字,「你要信佛!」我听了也呆了,我还不信佛吗?他跟我解释:「有人出家到一辈子,都不信佛。」什么叫信佛?依教奉行才叫信佛,佛所教给你的,你没有去做到,你不信佛!老师这两句话重了!佛教我们把心量拓开,我们还自私自利,你怎么是信佛?你根本就不信佛,出家有什么用?你还是搞你自己的一套,依旧再搞生死轮回,所以几个人懂得「信佛」这两个字。
这个经文,十句排列的顺序好,第一个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拓开心量,你的心量太小。拓开心量,恢复你的真心,你的真心原来就是包虚空法界,那是你的真心,你今天这么小的心量,这妄心。你无量劫来搞生死轮回,就是这个小心量,你在这一生生活当中,受这么多委曲,受这么多苦难,什么原因?就是你心量太小。一定要发大心量,尽我们自己的智慧,尽我们自己能力,利益一切众生,就在我们自己本分的工作范围当中。我们今天出家了,出家也是一个行业,跟社会上各种行业没有两样,我们这是一个行业。既然在这个行业,一定要把这个行业的工作做好。这个行业做什么工作?传法利生,宣扬佛法,利益众生,全心全力去做,尽心尽力去做,毫无保留,这就对了。所以「利益宽广」是本来的,是当然的、是自然的,没有加丝毫勉强。读了这一段经文,以后诸位要看海,你看法跟别人就不一样了,你一看大海,你就开智慧。
第二句,『思惟大海深难得底』,这一句诸位看注解:
【大悲心,大悲甚深无能测故。】
实在讲这个解释,跟前面的这十种心,前后都照应,都相应,而把利益摆在头一条,有道理。不管中国人、外国人,不管是那一种民族、那一种宗教信仰,现在人起心动念,头一个是「利」。所以佛很清楚、很明白,把利摆在第一个,告诉你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是无量无边,真实的利益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不是外来的,从那里看?从《华严经》上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这个是利益。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你们在经上念到,黄金为地,七宝宫殿,那是利益,那是自性本来具足的。
这种殊胜的利益,你能不能享受?能!你只要依照经典的方法去修学,那你就能够得到,你就能受用到,一点都不假。所以你能够把心量拓开,舍掉眼前的小利,你得的就是大利,我们要能信的过。落实在生活当中,修学的方法很多很多,你自己要去思惟,你自己想像怎么做才如法。
我们在新加坡遇到一个同修,做生意的人—傅来成居士,傅居士。这个人在新加坡二千块钱起家,现在每年赚几千万。他告诉我,他没念过什么书,学历很低,也没有什么智慧、能力,都没有,凭著什么赚钱?老实!他真正做到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因为他人老实,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欧洲一个商业巨子看中,这个人是个好人,诚实、可靠,就把很多的代理权交给他,他就发起来了,就凭著老实,真诚待人。他做生意,纳税百分之百,绝不偷税,还是赚钱。
人家代理交给他,他不会做,他说:「我做不来!」英文又不懂,怎么做生意?他就找人帮忙,去请经理。他告诉我:「我不是请经理,我是请老板;请来之后,全权都交给他做,他做得好,我也得好处;他做得不好,我就完全失败。我是去找老板,不是找伙计。」他怎么找呢?他是一个学佛的人,常常去参加法会,到寺庙里面去游玩,其实他是去找人,找一些年轻人,看他相貌庄严,人很端正,听听他在佛菩萨面前祷告些什么?他在偷听,如果祷告是求他的父母,他的父母有病,看他的心很诚、很孝,「这个人不错!」就找他来谈话,仔细去观察他,发现这个人是好人,是个孝子,对待父母、家庭有责任感的,然后就把生意介绍给他,就劝他好好的做,一定要相信因果报应。你成功了,我就成功了;你失败了,我也失败了,我全靠你,我请你当老板,不是请你当伙计。
做上三年,看看果然不错,他就把这个人直接介绍给总代理商,就全部交给他,所以欧洲这些老板对他佩服的不得了,一点私心都没有。他是凭这个发起来的。他告诉我,他对自己儿女他不管,他帮助一些年轻人,他说:「我帮助别人儿女,跟帮助自己儿女是一样,年轻人有成就,就是我的儿女有成就!」他的观念很多跟佛法相应,跟世间人想法不相应,的确是高人一等。他为社会、为大众,没有想到为自己家庭,他告诉我:「他太太日中一食,吃长素,一天吃一餐。」非常节俭,非常节省,生意作那么大。赚的钱,一半发展生意,一半弘扬佛法。弘法利生的事情,非常热心去做,他做得非常快乐!
我上一次到新加坡,有几天他陪我,在一起谈起,那是标准的商人菩萨,真正是觉悟的人,不是个迷惑颠倒的人。此地讲的利益众生、利益社会。他说:「人在世间,我一天穿得暖、吃得饱,住的房子也还不错,够了!还要什么?再要也带不走。」念念利益社会,所以看到一些好人,总是找机会帮助他、成就他,而且告诉他自己本身是一个榜样,你学我,我们共同努力来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一些大众。所以我们在新加坡还发现一个菩萨商人,跟五十三参一样,菩萨商人。
所以第二句是大悲。底下一句是大慈,先把大悲放在前面。悲是救苦,慈是与乐。救苦摆在第一位,先解除他的苦难,然后才帮助他得乐,先救苦要紧!世间的大苦,但是人不知道,无过於六道轮回;六道里面的大苦,无过於三恶道。如何救度三恶道苦难的众生?我们必须要晓得,三恶道是怎么形成的?贪瞋痴。贪心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你怎么样救度这一切众生,不让他堕三恶道呢?你要告诉他,一定要息灭贪瞋痴,要晓得贪瞋痴决定不是好东西,在佛法里面讲,叫三毒。你要有高度的警觉,远离三毒,那你就脱离三恶道。我们想想,我们自己有没有贪瞋痴?面对外面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会不会起贪心?得不到,会不会起瞋恚心?看到人有,我没有,会不会有嫉妒心?如果还有这些念头起来,你要赶紧觉悟,这个念头起来,要叫自己往下堕落,不得了!凡事都有因果,因缘果报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真理。怎么样帮助自己脱离苦海,六道轮回是苦海,这叫生死海。唯有大慈悲心,才能推动自己发愤修学,勇猛精进,自度度他,所以把悲心摆在第二,慈心摆在第三。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