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严经行愿品海云比丘章 - (第四集)
华严经行愿品海云比丘章  (第四集)  1997/5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4-0004

  请掀开经本,第九面第三行。

  这一段是说发心相的殊胜。在本经前面三位善友,代表的佛、法、僧三宝,吉祥云比丘代表的是佛宝,海云比丘代表法宝,妙住比丘代表僧宝。这三位法身大士都是以比丘的身分示现,这个意义很深。在法宝里面,前面讲过是赞叹发心之殊胜、之难得。值得诸佛菩萨来赞美他。於是我们在菩萨正式传授他法要之前,这一段经文详细的给我们说出,发心的殊胜相状。这个「相」就是样子!菩提心发了之后,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说发了菩提心,跟他比一比像不像?要在这个地方去体会,要在这个地方去学习。经文有十一句,十一句里面把它归纳起来就是四弘誓愿。换一句话说,这一段经文是四弘誓愿最好的解释。四弘誓愿大家都知道,可是我们天天念它,实在说都含糊笼统。这四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重要性在那里,能搞清楚的人,实在是不多。现在请看经文。

  【发菩提心者,所谓拔济苦恼诸众生故,发大悲心。】

  清凉大师的注解,在这一段的后面,明白指示出来,这是:

  【发心相胜故。即正显示菩提心相。亦当教其发菩提心。】

  这一句话就重要了。惟恐他,他是说他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大菩提心了,你看看善友在此地,还要教他发心,怕他发心不圆满,怕他发心不究竟,心是发了,不够殊胜,这才教导他。那么我们也发了菩提心,读这段经文正是海云菩萨对我们的开示,对我们的教导。经文里面,

  【先别。后结。】

  『先』是别说,总共有十一句;末后一句是总结。下面这个注解是:

  【今初。有十一句。】

  我们把这个注解念了,然后再来看经文。

  【亦是三心,亦四弘心。】

  『三心』就是《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也就是世尊在《观经》上说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叫三心。三心跟四弘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四弘誓愿的发心。这个经文里面有几个段落。

  【初五】

  就是第一句到第五句是度众生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段:

  【誓断烦恼】

  就是第六句,第六句是断烦恼。

  【舍执著故。】

  由此可知,你不能把执著舍掉,你的烦恼就不会断,断烦恼的秘诀就是破执著。再其次呢?

  【次二】

  这是第三段的时候次二,二是第七愿跟第八愿—

  【学法门。】

  「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有三句,第九、第十、第十一,这三句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里面第一就是第九句—

  【成色身。】

  第二就是第十句:

  【寂诸障。】

  第三就是末后一句,第十一句:

  【成就一切总智。】

  下面大师有个简单的说明。

  【此中诸句皆顺梵本。】

  是按照梵本格式翻译出来的。所以你看经文:『发菩提心者,所谓拔济苦恼诸众生故,发大悲心。』这是梵文的格式。如果是中国人呢?这个文法来讲:「发大慈悲心,所谓拔济苦恼诸众生故。」中国人一定是这个写法。第二句:「发大慈悲心,平等福佑诸众生故。」我们中国人作文章,一定是这个作法,这是顺著梵文,这是一个交代,十句都是这个样子。下面说:

  【又此十心多同治地】

  就是对治心地法门。

  【恐繁不会。】

  不需要再加以解释,再解释就很烦琐了。我们在这里面细心去体会。现在我们看经文。

  「发菩提心者」这一句是总,贯穿底下十一句;换一句话说,每一句都是发菩提心者必须要具备的条件,这个菩提心才殊胜,所以这一句是总说。我们自己检点反省,我有没有发菩提心,我们看看别人有没有发菩提心,也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观察。真正发菩提心的人,那个人就是菩萨,就是善知识,他不是凡夫,凡夫心念与这个恰恰相反。那么我们要想超凡入圣,想在这一生当中舍凡夫地,能入佛菩萨的境界,那这个十一句就非常重要了。第一要发大悲心,我们还是用中国人的说法好,先念「发大悲心」,什么是大悲心呢?菩萨在此地告诉我们,你要发「拔济苦恼诸众生故」,这就是大悲心。你是不是常常存这个心,要帮助一切苦恼的众生,帮助他离苦,脱离这个苦难?

  现代这个社会,苦难太多太多了,几乎果报我们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能强烈的感触到,不是细微的,人人都能够觉察。今天有一位居士,剪了一个报纸,我在那里看到,他们调查现前台湾这个社会的青少年,他们的想法,居然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对社会没有安全感,这个比例很大!几个人曾经发大悲心来帮助这个社会。现在政府提倡心灵改造,社会也提倡道德的交流,提倡《了凡四训》这一类的书籍。《了凡四训》是在民国初年,印光法师提出来的,他老人家一生极力弘扬。由於那个时候,科技、资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所以虽然一生极力的提倡宣扬,效果还是有限,但是他的精神、他的苦心,也就是印祖的大悲心传给我们了,我们应该继承他的悲愿。运用现在的高科技,要把这个事情普及到全世界才行。我们一个地方好,周边的环境不好,我们还是没好日子过。

  今天的交通便捷,资讯的发达,已经把整个地球变成一个都会,便成一个村庄了,有人叫地球村。确实如此,快速的飞机已经在试飞了,我在美国听他们讲,已经在试飞了。飞行的速度比现在快一倍多,大概一倍到二倍的样子。换句话说,明后年我们从台湾到美国,大概只需要四个小时,这个距离越来越近,关系越来越密切了。我们要有这个眼光,要有广大开阔的胸襟,包罗世界上一切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这个社会才有安宁,众生苦难才有救!只看到我们眼前这一小块,救不了!要效法佛菩萨普度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要为全人类来著想,这才叫大悲心。

  众生的苦难从那里来的?从迷惑、颠倒。「迷」,他才胡作妄为,造不善的因,感不善的果报。诸佛菩萨救度众生用什么方法呢?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他破除迷惑就是拔他之苦,帮助他开悟就是帮他得乐,所以你看看这十一句里面,慈悲心摆在最前面,为什么不把「慈」摆在第一?把「悲」摆在第一?救苦摆在第一条,娱乐摆在其次,众生太苦了!这个顺序都有很深的意义。那么今天拔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佛法普遍的弘扬,特别是因缘果报的这些理论与事实,对社会一定要有正面的,尽量减少负面的。

  今天台视那边打个电话给我,说他们要来给我录半个小时的录影带,他们是找一个时间来播放,希望对於宗教的阐扬,对於这个社会能有一点帮助。我说:「好,我答应你。」但是他提出来说要钱。我说:「要多少钱?」他说:「要十万块钱。」我说:「让我跟大家商量、商量,明天再答覆你。」这电话挂掉了,他录的还有版权所有。所以我就告诉他:「对於社会,能帮助社会,挽救社会,最好不要版权了。」你再好的东西,智慧财产权,是的,你是有权利保护你的智慧财产,可是这个智慧如果是对一切众生有利益的,你能放宽一点,就是大慈悲心。为什么心量那么小!他告诉我半个小时要十万块钱,我告诉家里人:「明天再打电话来,告诉他,我们道场穷,没有钱。」我们道场也不要名,也不要自我宣传,无须打知名度。你们真的为社会,我会帮助你;你要是为你自己自私自利,那我们还是免谈为好。说的话很好听,你看他的作为,自私自利!不能舍己为人。所以这是第一条讲到大悲。第二句:

  【发大慈心,平等福佑诸众生故。】

  这一句话需要解释,『福』是福利,给众生最殊胜的利益、最真实的利益、最大的利益。『佑』是帮助的意思,帮助众生能够获得,能够得福,这就是慈心,但是不是大慈。大慈怎么讲法呢?大慈要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这个人我喜欢他,我帮助他,我让他得到利益;那个人我讨厌他,我不喜欢他,我不帮助他,这就没有慈悲心。所以大慈悲心一定是平等的,没有分别的,真正能够做到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你是中国人,他是外国人,没有这个分别心;不分文化背景,不分宗教信仰,一律平等。以真诚清净心尽心尽力帮助他、协助他,能够获得真实的利益。无论是在物质生活上,或者是在精神生活上,或是今生或是来世,一定要帮助他得到真实的利益,这叫大慈心!佛门里面常说:「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你看,慈悲是在前面二条。这个都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怎么个度法。第三句:

  【发安乐心,除灭众生诸苦蕴故。】

  『蕴』是蕴集,就是我们现在讲,内心含藏的苦处,你如何帮助他消除。内心里面含藏的苦,可以说无量无边,不是他这一生的,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累积在那里的,这在佛法讲,就是阿赖耶识里面,蕴藏著无名烦恼习气。这个东西要不除掉,决定得不到安乐,他内心里有烦恼,他怎么能安乐?『安』是身心安稳、自在快乐。由此可知,我们要真正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从那里下手?就要从这里下手,这个工作难做,很不容易!世尊为一切众生不辞辛苦,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就是为这个。第四句:

  【发饶益心,为息众生不善心故。】

  『饶』是丰饶,『益』是利益。帮助一切众生得到最殊胜、最丰饶的利益,能不能做到呢?能!为什么?最丰饶的利益,原来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本来具足。本来具足,现在不得受用,不能现前,原因是他有业障障住他。这个不善就是业障,妄想心不善,分别心不善,执著心不善,这障碍是从这里生的。所以一定要把众生这些妄想、分别、执著的习气,帮助他息除。我们常讲,帮助他断除,这个很重要!由此可知,这几条全都在教育,所以佛陀的一生,是从事於教学的工作,从事於教育的工作,他所教的是智慧的教学,教学的内容是叫我们彻底体现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看这里面一丝毫的造作都没有,所以佛说他一生没有说一句法,没说法!为什么?都是现成的,没有一句话是从自己的意思里说出来,所说的全是现成的。佛家所讲的现量境界,佛所讲的都是现量,不是比量,不是非量,全都是事实,这才是真正饶益一切众生。

  这是究竟度,度众生里的究竟度、圆满度。可是一切众生迷惑颠倒,习气深重,如来讲这些话听不进去,听了也不懂!那怎么办?帮他解决眼前的苦难,这一点他很重视,眼前的苦难要如何解决呢?一定要相信因缘果报,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恶业一定有恶报,这个因缘果报是事实真相。为什么有这个现象?说实实在在的,整个佛法所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就是因果相续的现象,这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为什么不空?因为相续,它要不相续,它也是空的。因果相续,因果循环,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你造什么样的因,一定得什么样的果报。

  那么佛告诉我们,现在世间人想钱,这报纸上登的,年轻人想什么?通通在想钱,想钱都想疯了。我看不单台湾人如此,全世界的人都如此,个个想发财,你能发的了财吗?财是想像就能发的吗?那有这种道理!佛告诉我们的方法,财富是我们的果报,财布施是因,你要想得财富,你就天天修财布施,这个话是真话、实在话,但是人听到了不相信。我好不容易赚到了钱,你叫我布施,我才不听你的傻话。他还说佛的话是傻话,那有什么法子?这个就是现在众生真是所谓听骗不听劝,认假不认真!

  法布施得聪明智慧的果报,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无畏布施是那些呢?简单的说,吃素就是无畏布施,决不伤害一切众生,但是现在世间人几个肯吃素?生活过得那么苦,他说我们很苦,说我们很可怜!他自己以为他有智慧,自己以为他过得很幸福、很快乐,这个思想、见解完全颠倒了,所以他造的因是不善的因,他得的果报,那里会有好果报。那么我们要帮助他,发大慈悲心帮助他,不但要具有高度的智慧,有善巧方便,讲给他听,我们还要做给他看,让他看到我们得的善果,他才相信你说的善因。你每天在修这三种因,你自己没有得到这个果报,谁肯相信?所以我们自己要表演给人看,要认真去做,就是认真的去表演,为一切众生,为佛教育的普遍宣扬,我们要去真干!这一条末后一句:

  【发哀愍心,救护怖畏诸众生故。】

  哀悼、怜愍的心。『怖畏诸众生』,不仅仅是畜生、饿鬼,在三途里面,佛给我们讲畜生道叫血途,也就是说,畜生之死很少有好死的,都是互相残杀,弱肉强食,所以死都死得很凄惨,都流血,血途!畜生生活在恐怖当中,不知道那一天被其他的动物吃掉了。饿鬼道叫刀途,这个刀途是比喻鬼胆小,鬼常常在害怕、恐惧,就好像有人时时刻刻拿著刀要杀他的样子。现在不但是畜生、饿鬼怖畏,现在做人也怖畏,这个现象不好!人道生活感受就跟畜生、饿鬼差不多了,这个世界还成什么世界呢?这个现象现前,诸位想想,不是好现象!这个现象要普遍,还要继续恶化,我们这个世间就是人间的畜生道,人间的饿鬼道。天台大师讲的百界千如,每一个法界又有十法界。我们今天沦落到这个层次,这非常恐怖!要怎么救护,唯有劝善归过,大家都能够回心向善,都能够断除恶业,都能够牺牲小我,成全大我,才能挽救。

  由此可知,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我们读了这段经文就晓得怎么样去做,要把这一愿落实在自己的生活当中,落实在自己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之处,这个愿不是空愿,我们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尽心尽力去做就叫做圆满功德。这个圆满功德不在成效上讲,不是在效果上讲,是在你发心上讲,你真正全心全意去做了,虽然效果完全收不到,你也是圆满功德。可见这一条很重要!自救救他,都在此!我们再看下面第二段,第六句:

  【发无著心,舍离执著障碍法故。】

  这一句就是断烦恼。断烦恼在我们修学上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课题,是成功失败关键所在的一个枢纽。我们修行不但是这一生没收到效果,生生世世依旧在搞六道轮回,就是这个问题没能解决。菩萨在此地真是言简意赅,一句话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一句话正是世尊二十二年所讲的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结,就是无著心。心里面要干净,一丝毫的执著都没有,执著没有了,当然分别也没有,妄想也没有,为什么?妄想、分别还是执著,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也讲过很多遍,六道、十法界之由来,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妄想里面可以没有分别、执著,分别里面一定有妄想,可以没有执著。执著里头一定有妄想、分别,统统都包括在其中。由此可知,无执著心,那三个都没了。

  『舍离执著障碍法故』。这个「执著」就是经上讲的我执、法执。我执是烦恼障,法执是所知障,两大障碍,众生不能成佛。如果破了我执,你就能超越六道轮回;如果破了法执,你就能超越十法界,你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关键就在此地,但是为什我们做不到。这个「无著」简单的讲,就是放下。你为什么放不下?实在讲是因为你没有看破。什么叫「看破」呢?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彻底明了,不晓得事实真相,以为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真的,是实实在在有,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所以你在里面起分别、起执著,样样据为己有,样样都想占有,那里晓得全是一场空!《金刚经》上讲的很清楚、很明白,大家都会念,大家也会说,说了做不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们都会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个不会念,那个不晓得!「梦幻泡影」是佛说的,不是我说的!佛说是梦幻泡影,我说是真实的,这个我就糟糕了,就错了。我们的见解跟佛的见解完全不一致!完全不相同!纵然听了佛的话,对佛总是敬仰,点头不反对,但是做不到,不能接受,这就是你没看破,所以你放不下。放下决定看破,说老实话,看破一定会放下。真正彻底了解事实真相的人,还会给自己找麻烦,不可能的事情!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

  放下之后,我们才顺其自然,与「自然」就相应了。「自然」是什么呢?自然是一切万法,与法性、与法相相应了,那才叫真正得自在。谁跟法性、法相相应呢?佛与诸大菩萨,这个大菩萨就是《华严经》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把十法界放下了,这是六道,十法界放下了!所以与法性、法相相应,与法性相应,心地清净,不起一个念头,与法性相应了。与法相相应呢?那个地方众生缘成熟了,他就到那个众生,去示现说法度众生。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与法相相应。虽然现身,虽然说法,不著现身的相,也不著说法的相,这才叫相应。著了现身的相,著了说法的相,那不相应;那是与世间法相应,与佛法不相应。

  所以「无著心」非常非常重要。这是教给我们断烦恼的秘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对世法、对佛法,只要不执著,你就自在了,你就没有烦恼了;没有烦恼,就开智慧。诸位晓得,离开了烦恼,你就得根本智。后面学法门,那是后得智。但是诸位要晓得,后得智是从根本智起作用的,没有根本智决定没有后得智。所以你烦恼没有断,说实在话,你决定没有智慧,你的智慧被烦恼盖住了,烦恼断了,你自性的智慧就现前。

  正因为这么一个事实,所以佛祖教人,特别是教初学,教你一门深入,而不是教你广学多闻,为什么呢?教你学无著。要是开的法门太多了,你怎么能做到无著呢?这个方法是善巧方便到了极处!你执著一,执著一个法门,其他的法门都不执著,都放下了,到最后这一门也不要了,也不执著了,你就成功了。凡夫不晓得这个道理,一开头广学多闻,广学多闻那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增长了所知障跟烦恼障,他智慧怎么能生的起来呢?纵然有天份,所学的,佛法里面讲的「世智辩聪」,「世智辩聪」我们前面刚说过没多久,是「八难」之一。「难」就是困难,什么困难呢?开智慧太困难了,你有了障碍,你开不了智慧,所以教给你一门深入,也就是叫你放下。请看下面第七句,七、八两句是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

  【发广大心,普遍法界诸佛刹故。】

  你要去参学,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这个次序不可以颠倒,智慧开了以后,才能够广学多闻;智慧没有开,老老实实守住一个法门,你就没错了!一定是先求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断烦恼,先求清净心。我常勉励同修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先修这五条,这五种心你成就了,然后你就要发广大心去参学了,就进入第二个阶段—广学多闻,『普遍法界诸佛刹故』。不只五十三参,可是诸位要晓得,五十三参就是代表「普遍法界诸佛刹」。因为要说那么多,这个经就说不完了,把尽虚空、遍法界的善友归类,归成五十三类,这就是五十三参。所以五十三参展开,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参学是你跟外境接触,成就你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断了烦恼之后是无知,是般若无知;它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从无知来的,你只要心里头有知,你就有所不知,你就糟糕!

  现在人学佛问题真的很多,没有善知识教导,自己在摸索,摸一辈子都摸不出一个出路来,这是很可怜的。不能说他不用功,不能说他没有心,真的有心想学,真用功,找不到门路。我在讲席当中,也曾经跟诸位说了很多遍,我很幸运,一发心修学就遇到善友,所以修学过程当中没有走冤枉路。没有走冤枉路是比较之下,比较我这一辈,同辈份的人,我比他们幸运。我的老师教导我就是一门,你只能够学一部经,你学两部经,不教你,直接了当告诉你:「你不配做我的学生」,这李老师直接了当的说!就是一部经,你一部经还没有学会,你怎么可以学第二部?那有这个道理!经看不懂、听不懂,怎么办呢?找老师讲解,老师不讲,没用处的,讲了你还是不懂,怎么办呢?叫你念,什么念头都不要生,老老实实的去念。叫你去拜,这个地方遇到困难了,意思想不出来了,不要想了,去拜佛,拜上三百拜,拜上一千拜,忽然意思就通了,真有效果。稍稍有一点体会了,再去找老师商量,老师才笑起来了,你懂得一点点了。要你自己去领悟。

  怎样才领悟呢?清净心才能悟,你去用思惟、想像,不会悟的,思惟、想像是意识心、妄心,妄心怎么能悟真谛?真谛要用真心去对待才能悟明!真心是没有妄念。所以叫你经文展开老实念,不要起一个念头,不管他经里什么意思,就老老实实念,修什么呢?修清净心。叫你拜佛,老实拜,拜上三百拜、拜上一千拜,什么都不要想,统统修清净心。清净心里面,想到经文里头那叫疑情,禅宗的话:「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疑情是这个。自然有悟出,这是善知识教导的,不是叫你去参考、查资料,查什么来解决,解决不了的!统统查出来,你还是解决不了。你要问为什么解决不了,因为你有烦恼障,你有所知障,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一切诸佛菩萨在你面前,都没有办法帮助你解决,这个事情一定要靠自己。清净心得到了,在我们净土宗就是一心不乱,你真正到一心不乱,这个时候就要劝你发广大心,你要广学多闻,你才能普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决不是一个法门能度的了的。所以佛说无量法门,你也要学无量法门,才能度无量众生。这一句劝你参学,只说了一半,下面一半还重要!

  【等虚空界无不往故,发无边心。】

  广大是无量,这二句合起来—无量无边,你要发这样的大心、大愿去求学,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地方你不去,没有一个地方你没有到,没有一个地方你不知道。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统统接触,统统经历,你的后得智才圆满。我们再看末后这一段:「佛道无上誓愿成」,断烦恼、学法门,是修学、修行。末后这一段是证果,佛道无上誓愿成是证果。我们还是从后面念起。

  【发无垢心,见一切佛妙色身故。】

  这一句是成就色身。色身,佛经上常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所示现的应身。佛给我们讲到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佛的报身,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个身相就非常殊胜,这种殊妙的色身是怎么成就的呢?你要记住—『无垢心』,什么叫「垢」?垢是染污,你的心里头一切污染都没有了,你的色相就圆满了,这话说的有道理!我们的心被什么东西污染呢?被贪、瞋、痴污染了,被财、色、名、食、睡污染了,被色、声、香、味、触、法污染了。染的重的,你的色身就显得很差,我们世间讲的丑陋;染的轻的,就显得庄严,人的相貌、体质是这么来的,这叫根本的原因。这个道理世间人不晓得,科学也没法子,科学家也不懂。科学家总认为有遗传,佛法不承认遗传,佛法讲的是业力。父母身体不好,养的小孩身体健康;父母短命,小孩长寿,那怎么能算遗传呢?讲不通!

  真正把这个事情讲明白了,我们想想很有道理,很可相信,还是佛所说的,真的是境随心转。我们这个身体是境界,是随心转的。心清净,我们这个色身相貌自然端庄,所以你要想成就殊胜的色身,你一定要修「无垢心」,一定要发这个心,远离一切污染。起心动念想到「我」,就被污染了。这个「我」是污染的根源,是污染的根本,你看「我贪」、「我痴」都是从「我」来的。什么时候能把「我」看破,你才能把这个污染从根本断绝;否则的话,你这个污染只有轻重的差别,不能除根。我们才晓得,诸佛菩萨妙色身是怎么得来的,或者说怎么修来的。下面一句:

  【观三世法智无尽故,发清净心。】

  这一句是除二障,除烦恼障,除所知障,智慧生起来了。其实这三句就是如来果地上的三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脱。第一句成「妙色身」,法身;第二句是解脱,第三句是般若,这才叫圆成佛道。『观三世法』,「三世法」是对十法界说的,随顺十法界,随顺六道,说有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法都能通达明了,『智无尽故』。要怎么样才能达到呢?要修清净心。前面成就法身,离开一切污染;不错,离开一切污染之后,还要修清净心。我们晓得,圆教初住菩萨我、法二执都破了,无垢心得到了,可是还有四十品无明没破,用什么方法破无明呢?修清净心;换一句话说,他们的心都是清净心,法身大士的心都是清净的,可是他们比较起来,清净纯度还是有差别。清净纯度高的,果就是十地、等觉、妙觉;虽然很清净,但是程度还比不上他们,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是这么分的,统统是清净心。所以清净心还不断的要继续、要清净,才能达到圆满。我们今天得一点小小清净就很满足了,这怎么行!这叫得少为足,这个是修学重大的障碍。实在讲,也是自己的烦恼、习气现前了,才会有这个障碍。末后这一句:

  【为欲普入一切智智甚深海故,发大智心。】

  这一句就是成就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智慧。平常很浅显的解释,「智」有三种,第一种叫一切智,知法总相,你得到了就叫得一切智,阿罗汉就得到了。阿罗汉、辟支佛知道诸法总相,就是共同的现象,总相是什么呢?总相是个空相。万法皆空,了不可得,他真正明了了,真正体认到了,肯定,决定不怀疑了。这个在三种智里面是比较浅的,比较容易得到,也就是现代哲学里面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法讲,本体是空相。那么许多小乘这些人,契入这个境界了,他就入般涅盘了,毁身灭智!佛看到这个现象,也摇头!他们算有成就,但不是圆满的成就,只在成就里头获得一分而已,自受用了,不能利他。不能利他,你自受用不圆满,有缺陷;换句话说,他不自在。

  菩萨比他们高明,菩萨知道一切法的总相,也知道一切法的别相,别相是什么呢?宇宙万有从那里来的?这些森罗万象怎么来的?什么原因生起的?为什么有这么多变化,往后结果又怎么样?这叫别相,就是一切万事万物差别的现象。这比二乘人高明多了,二乘人你要问他这些差别相,他不知道!你问他总相,他知道,他知道一切法都是空寂的;你要问他一切法怎么有的,他不知道。所以二乘人有定没有慧,菩萨是定慧双修,有定有慧,这种智慧叫道种智。「种」是种种,无量无边,「道」就是道理,这些种种现象,什么道理生的,什么道理而有的,菩萨有这种智慧,那就叫道种智。到了如来的境界,就是一切种智。一切智跟道种智是一不是二,菩萨虽然知道「体」、知道「用」,「体」、「用」是一个,但他还没有办法圆融,如来果地上完全圆融了,真是所谓「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多不二」,他入这个境界。

  那么此地『一切智智』,「一切」是一切智;两个智,一个是道种智,一个是一切种智,所以这四个字是圆满的智慧。『甚深海故』,「甚深海」是比喻智慧无尽的深广,一定要发这个大心,求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一句也就是我们在经论上,常常看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一句话的意义。如果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就不是圆满的佛果,等觉菩萨还欠一分,还没有达到圆满。「佛道无上誓愿成」是要成究竟圆满佛。这个十一句是把四弘誓愿略略的介绍出,不能算详细。那我们是不是发了这十一种心呢?如果没有这十一种心,不叫菩提心,菩提心分开来就是这十种心,通常我们讲得简单,讲三种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或者说四种心,这四种心就是四弘誓愿,都是略说,没详细说。此地跟我们细说,这十种心叫菩提心。《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的最后一段,弥勒菩萨所讲的十种心,那也是菩提心。你要不具足这些,那你的菩提心不是真的,你的菩提心没有圆满发出来。再说得详细一点,《无量寿经》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就是菩提心,那讲得更详细了,四十八;缺一条,你的菩提心都不圆满。可见得菩提心要细说,深广无尽!末后总结:

  【发如是等种种心故,是名菩萨发菩提心。】

  这一句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念佛人要记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才能得生净土,我们有没有发这个心?如果你这十一种心都有,你可以拍拍胸脯,我有把握往生!今天问你们念佛念的有没有把握?没把握!为什么没把握?你自己也说不出来。所以你要读了这些大乘经典,你就了解了,你有把握,凭什么?没有把握,为的是什么?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为什么大经不能不读。那么是不是叫我们又去涉猎许许多多经典呢?不是的。我们依旧是一门深入,知道《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大本《阿弥陀经》,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详细的说明。

  那么这一段经文,岂不是就跟我们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只解释一句发菩提心。所以有缘遇到很好,没有缘遇到,真正能够看破、放下也就行了。能看破、放下,经上无论讲多少种,你都统统具足。所以有很多一生没有听过经的人,没有读过经的人,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他念到最后也能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你问他什么菩提心,他不知道,你细细去观察,经上所讲的条件,他统统具足,这个就是善根、福德、因缘不可思议。所以最难办的是我们知识份子,半吊子,说你聪明,也不够聪明;说你笨,你也不笨,这就麻烦大了。所以世法、佛法都一样,唯上智与下愚不疑最好度。上智之人一说他就明白,下愚之人什么都不明白,但是你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他老实,这两种人最容易成就。最难办的,当中这个半吊子,难办!世尊四十九年苦口婆心,都是为当中这难度之人。我们今天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