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严经行愿品海云比丘章 - (第三集)
华严经行愿品海云比丘章  (第三集)  1997/5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4-0003

  请掀开经本第七面第二行,请看经文:

  【海云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发菩提心者不可得闻,何况自能深心发趣。】

  从这一段文以下,这是正赞发心。就是正式赞叹善财能发无上菩提心,这个心很不容易发。文里面又分两段。这一段就是:

  【标赞。】

  下面是:

  【释赞。】

  就是解释海云为什么要赞叹他,把这个理由说出来。经文虽然是赞叹的话,实在也是我们实行的地方。我们想想自己有没有发菩提心,菩提心发的真不真实,跟这个地方经文对照一下就明白。那我们发的究竟是什么样的菩提心?对我们的修学成败,有决定的关系。前面这一句,这个话说得很重,『发菩提心者不可得闻』。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很难听到那个地方有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不容易听到!真正是中国人所讲的凤毛麟角,非常稀有。发心已经很难了,发了心之后,认真想修菩萨道,想学菩萨行,自动自发那就更难。所以下面才有这十句的赞叹。「十」在《华严》里面是表法的意思,表无尽的意思,也就是讲赞叹不尽。我们看底下这一段经文。

  【善男子,若诸众生未曾修种深固善根,则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发心之所以值得赞叹。这一句是总说。诸位看后面解释,解释里面,将这一段文字分成两段,第一段是:

  【因缘难具故,发者为希。】

  发菩提心太希有了,因为太难得了。第二段,则是讲:

  【顺说。】

  总共有十一句,第一句是总说,十句是别说。

  【今初亦二。】

  『初』是我们刚才念的这一句。

  【先反说。】

  后顺说。先从反面讲,叫著善财,称他『善男子』。这个善是有标准的。我们在讲席当中,讲过很多次。也许有同修今天第一次来听经,前面没有听到,不妨多说几遍。已经听说的,多听几遍也好。为什么呢?你没做到,要不断的提醒你。没听到的听听,也很重要。善的标准有三种。所谓人天善,善男子、善女人,人天两道的善男子、善女人。第二种:二乘善,声闻、缘觉里面的善男子、善女人。第三种:菩萨善,就是大乘里面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标准在什么地方呢?就在《观无量寿经》所讲的三福—三种净业。第一种:人天善,有四句,这个就是善的标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有没有做到?如果你真正做到了,那经上讲的,人天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就有你一份,那正是叫著你。再往上提升,「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就是二乘善男子、善女人,我们常讲的小乘当中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经是大乘经,不是小乘经,所以这个标准,要是做到「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地讲的善男子,没叫他,他没份!还得要加上「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第一个;「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自行化他。本经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是这样的。那么善财童子当之无愧,他确实发菩提心。不但发心,而且还在认真参访修学菩萨道、菩萨心。所以这个善不是随便说的,是有一定标准的。

  海云比丘在此地说:『若诸众生』,这个「若」是假设,假使这些众生。『未曾修种深固善根』,这不是小善根,不是普通善根,要大善根,要深、要固;固是坚固。没有甚深坚固的善根,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所以,发心就难了,发心就希有。从这个标准上来看,我们这个世间,几个人真能发菩提心?起心动念都没有办法离开自私自利,你菩提心怎么能发得起来?充其量,你这个善根只是人天善根,或许你还能做到,二乘善就没有了。几个人受持三皈?求授三皈的人很多,几个人真的授三皈?「皈」是回头,几个人真回头了?「依」是依三宝,三宝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那个皈依三宝都是有名无实,都是形式,没有实质!所以那个皈依是假的,是样子,是好看的。真正皈依是要具足人天善法,从人天善法作基础,才能进入二乘善。

  所以这个事情真难,你要想真正学佛,特别是大乘佛法,念念要舍己为人。换一句话说,念念从今而后,再不为自己想了,你才能做得到。还有为自己,为别人也为自己,不行!为别人也为自己,人天善,二乘善都没有,二乘已经不为自己了。他不为自己,他也不为别人。大乘善是为别人,不为自己,念念为众生,没有自己。你就想想,这个发心是多难,难怪菩萨如此的赞叹。我们要修大乘,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证得圆满菩提;实在讲,这个愿望也并不是奢求,是可以办得到的。《华严经》就教给我们方法,可是你要把世间法舍尽。世间这些妄想、分别、执著,你要真正肯放下,真如印光大师所说的,你能不能学他那个样子呢?印祖说:「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我也不怕死。」你能有这个态度,那就是你的深固善根现前了,你的菩提心就发了。世间人心未发?怕死!我老了,将来死了怎么办?没人照顾!他还有这一念心,就产生了无尽的障碍。假如真正不怕死,恐怕到那个时候,你预知时至,坐著走,站著走,不需要任何一个人帮忙。

  我们学佛这么多年来,听到人念佛,站著走,坐著走,预知时至,没有病苦,他凭什么?说老实话,就是凭一个不怕死,没有后顾之忧,他的心是真清净。我们还有一念后顾之忧,我帮助别人,总得为自己留一点,这个就留出麻烦了。这个还靠什么呢?还要靠自己,还要靠人,不依三宝,你那里有皈依?你那里有依?你没有回头,你还是迷邪染。你回头,皈是回归,就是叫你从迷邪染,归到觉正净。觉正净里面,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所以,你还有这么一个念头在,你没有皈依。真正皈依,一切放下,连生死都不顾了。给诸位说,这个时候,诸佛护念,龙天善神照顾你,我们要护法神护持你,你得的殊胜不可思议。我们今天那里相信佛呢?信佛,嘴皮上讲的,真的不相信。不相信佛会护念,不相信护法神会帮助,所以还要靠自己,还要攒一点钱储蓄在那里,准备自己后事。你这个心里,这个表态,就是对三宝完全没有信心,你还学什么佛?从这里说,菩提心难发,真难发!真正发菩提心,就是不怕死,不要命!明天生活怎么过,决不想它。真有这个念头,你到了明天,有人送吃的,我们就吃;没人送吃的,就念佛往生,什么念头都没有,这都是实实在在的话。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句,前面是从反面说,提出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下面,这是顺说了,从正面的来讲。

  【是故菩萨要得平等无碍境界普门善根光明照故。】

  这一句是总说。清凉大师在这个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个顺说有十一句。

  【近友为缘,余皆是因。】

  这个十一句里头,只有一句教我们亲近善知识,这一个是缘;其余十句都是讲的因。这个初句是我们刚才念的这一句。

  【即宿植普贤无碍法门成种姓故。】

  什么『种姓』?菩萨种姓。『宿』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你种了这个善根,不是普通的善根。『普贤无碍法门』,这一句话说得很明白了,你是修的普贤行。这个经文里头没有普贤行,普贤行在那里?平等无碍就是普贤行。普贤行的特色,就是清净、平等。所以佛在这个经上讲,菩萨若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为什么呢?菩萨还有妄想,菩萨还有分别。给诸位说,菩萨没有执著,但是他有分别,那这就不是普贤菩萨了。我们大乘法里面,常讲菩萨有「权教菩萨」,有「实教菩萨」。「实」是真实,真实的菩萨是平等,清净、平等,心地达到清净、平等。「权教菩萨」,心地虽清净,不平等,还没有做到真正平等。换句话说,他修大乘,修六度,修十波罗蜜,没有修普贤行。普贤的十愿要跟大乘菩萨不同之处,我们要辨别清楚。普贤的愿是平等的,心平等的,尽虚空、遍法界,一视同仁,决定没有分别,当然更没有执著。所以他的礼敬,礼敬诸佛。诸佛是那些呢?一切众生是诸佛。众生里面,包括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换句话说,除了自己之外,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诸佛。平等无碍的境界,这是普贤不思议解脱境界。

  下面:『普门善根光明照故』,这是显示他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个善根不是一生一世成就的,生生世世累积的,所以积功累德。什么是「光明」呢?光明是智慧,无尽的智慧,表现在生活当中,表现在处事待人接物。就像《坛经》里面,六祖所说的:「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是光明遍照。我们凡夫跟他恰恰相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常生烦恼,常生迷惑。人家菩萨善根光明,这就是常生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生清净平等觉。这是我们用《无量寿经》上的话,大家好懂。这一句是总说,这善根是这么来的。下面别说有十句。

  【要得真实巧方便藏正道三昧光明照故。】

  这一句,清凉大师有解释。它这个句子很容易懂,他就没有注解了;比较上难的,意思深的,意思广的,他一定给我们说出来。「初」这就是「别」里面的第一句。别说有十句,这是初句,第一句。『要得真实巧方便藏』。

  【得真如三昧智光】

  这一句里头说三个东西,三桩事情。『真如』就是禅宗里头常讲的「明心见性」,「得真如」就是见性。『三昧智光』,这个意思前面说过。

  【了心实性】

  这一句话就是「明心见性」的意思。『了』是明了,明了真心,真实的体性。

  【不住了相】

  你明了,这明心见性,明了,见了;如果你住了明的相,住了见的相,那就坏了。为什么呢?起分别了。我明了,我见了;你们还没有明,还没有见,你就起分别了。起分别,你就没有真正明了,你没有真正见性。真正见性的人,决定不落在分别、妄想里面。你还是没有离开妄想、分别。如果你对於你的分别,再加上执著,那你是凡夫。凡夫有没有这个情形?有!没有证到,自己以为证得了;没有见性,以为见性了;没有开悟,以为开悟了,多得很!这假的,不是真的!中国、外国通通都有。你们后面管录影的要注意,讲经的时候,大家不要拜佛;拜佛的时候,画面通通遮住了,问讯就可以了,这是你们有责任在后面照顾到的。这一点,实在讲,相当的微细。『了心实性,不住了相』:

  【名巧方便。】

  『巧方便』就是平常讲的善巧方便。

  【知心含藏一切功德,故称为藏。】

  这是真实巧方便藏。『藏』是含藏的意思。真心里面常说的,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才艺,无量的德能,无量的财宝。大家念《弥陀经》,念《无量寿经》,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从那里来的?自性变现出来的。不是自己经营的,也不是别人供养的,是自性本具的。《华严经》上,你们如果看前面十一卷,你看毗卢遮那如来的依正庄严,古人常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天上人间没有办法相比的,大梵天王也比不上。这种富贵是你自己本来有的,本来具足的,你现在不能现前,你要知道,为什么不能现前?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的性德不能透露。虽不能透露,并没有丧失;「藏」,还藏在那里,没有损失一丝毫。什么时候,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了,这个性德含藏的无量,就全部都显现出来。《无量寿经》上用个「寿」字做代表。不只是无量寿,样样都无量,全都显现了。所以『知』是明了,肯定我们真心本性含藏一切功德,一切就是无量,所以称之为「藏」。

  【是为直心,故云正道。】

  『正道』就是『直心』的意思。「直心」也很难懂!什么叫「直心」?每个人:「我心很直!」「心直口快!」各个人都是直心。所以《观经》里面,就不讲直心了。「直心」是菩提心的体,菩提心的本体。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直心、深心、大悲心。「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他受用就是对别人用的什么心,对自己用的是什么心;对自己用深心,对别人用大悲心。体是「直心」,没有直心,你就没有深心,也没有大悲心。所以现在人讲慈悲,不是真的。一般人用的是什么心呢?叫虚情假意!妄心,不是真心,他的心会变化的,刹那刹那在变。直心就不变了,永远不会变。《观经》上不说直心,叫「至诚心」。我们把这两个名词合起来看,意思就容易体会了。「至」是到极处,「诚」是真诚,真诚到了极处,那就是真心,这是菩提心的本体,这叫做「正道」。所以古大德将菩萨翻做「大道心众生」,就是从这个意思来的。

  【得此光明,能真发心。】

  可见得不容易!你的心没有真诚到极处,你菩提心怎么能发的起来?那么「至诚」、「直心」的意思,略说过了。这是心之体,没有形象的,可是「深心」、「大悲心」是从体起用。什么叫「深心」,我们讲得最浅、最通俗的,深心就是自爱自重之心。说这个话,也怕大家发生误会,我真的自爱了吗?不见得!如果你还要搞贪瞋痴,还要搞是非人我,还要搞三恶道,你怎么能谈的上自爱呢?真正的自爱,我这一生要成佛、成菩萨,这个人是自爱。那你要想成佛、成菩萨,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你才是真的自爱。你天天还在打妄想,还在分别、执著,你不自爱,你不知道珍重,你依旧在搞六道轮回,那不叫「深心」。几个人懂得自爱?几个人懂得自己珍重自己?

  「大悲心」就是大慈大悲,对一切众生,对别人。大慈悲心从那里发呢?就是从至诚心、从深心里面发出来的。没有条件,没有分别,乐意的照顾别人,爱护别人,帮助别人,没有任何条件,也不需要任何回报,这大慈悲心。我们明白这些了,才知道发心难。为什么一发菩提心,诸佛都赞叹?我们在《华严》上,这个就看得太多了。往下,这些句子比较好懂,意思都在文字里面,大师他就省事了。我们看第二句,它这个每一句里头,都有「要得」,「要」是必要,必须要得到。第二句开端也是如此。

  【要得积集功德海藏广大福聚庄严身故。】

  发大心一定得福报,这个道理我们要晓得。不但要知道,事实真相如是。这一发心,那个人就变样子,这个道理实在讲并不难懂。理固然是很深,但是不难懂。俗话常讲:「相随心转」,你们去看相算命,我想,这个看相算命很流行,我们从街道上逛一逛,挂著看相算命的牌子,好像每一条街上都有,看这样子,生意倒挺不错的!这看相算命的有句口头禅说:「相随心转」,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想想看,你从前是凡夫心,现在发了菩提心是真心了,那你从前这个虚幻的身体,就转变成真实的果报。真实的果报是什么?金刚不坏身!所以你的心不发则已;发了之后,你的相貌改变。从前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著,你有烦恼,你有忧虑,所以你那个相貌不好看。现在发菩提心了,真诚、清净、平等,你的相貌端正、庄严,像佛菩萨一样。你的身体不管有什么毛病,全部都调整过来,体质也随你的心起变化。你心清净了,身就清净;身心清净,百病不生。纵然有什么感染,我们世法里常讲—我抵抗力强,什么叫抵抗力?那些感染的时候,他不会感染,他感染时,也很容易就过去了,它不起作用,所以你的身体自然就调适了。

  这是讲你得『广大福聚庄严身相』,就是大福报的身相。可是这是果报,前面就是因,你要『积集功德海藏』,这一句就是我们常讲的「积功累德」。你所累积的功德,像海一样的深广,这个「海藏」是这个意思,像大海里面含藏无尽的宝藏,你要积集功德。「功」是功夫,「德」就是果报,是成就。这两个字不能细说,细说,两个小时讲不完,说不尽。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大家从这个例子里面去想,你就能明了。持戒要有功,你就得定了;定就是德,功德了。持戒精严,但是不能得定,那就是持戒没有功,所以他没有德。

  持戒很精严的人,不得定的很多。你要问:他为什么持戒不能得定?他没有离开分别、执著。不但没有功,他所得到的是烦恼一大串。怎么会这种情形呢?自己持戒精严,骄傲!我了不起!看到这个人破戒,那个人犯戒,一天到晚看到外面人过失,自己了不起。妄想、分别、执著在造罪业。自己觉得自己了不起,贡高我慢,生烦恼,慢是烦恼,贪瞋痴慢,起烦恼。说别人破戒,他罪过,造口业,心不清净!所以他持戒持得再好,不能得定;只可以说是,那是他修的一点福报,没有功德。要怎样持戒才能得定呢?一定要像惠能大师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念念照顾自己,不看别人,别人都是善人,都是好人,都是菩萨,都是佛,他就得定了。然后,修定是功,开慧是德。所以功德也不是一定的,功会变成德,德也会变成功。

  那么你从这个例子当中,你细细的去想。我们从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不能离开这个原则。我们穿衣吃饭,穿衣吃饭有没有功?你要真有功,你也得定了。以穿衣来说,你穿得整整齐齐,这个持戒里头,包括守法,法戒,你穿得整整齐齐,穿得干干净净,而无分别,而无执著,这就是持戒,那你就有功了,你就得清净心了。清净心就是定,定能生慧。可见得戒定慧在那里修?在穿衣,在吃饭,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修戒定慧,那里离开生活呢?离开生活,到那里去找戒定慧?这样你才晓得,「积集功德海藏」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琐碎事情的点点滴滴,去积功累德。这样你才能够得「广大福聚庄严身」,这是我们世间人讲的大福报的身相,有智慧、有福报。所以第一个就教给我们要积功累德。积功累德,念念都是戒定慧,事事都是戒定慧,时时处处都是戒定慧。再看下面一句:

  【要得增长种种白法念念出生无休息故。】

  『要得』,必要得到。『增长』,『白法』是善法,『种种白法』是一切善法。一切善法,这个意思就是利益众生的方便法。决定不能有一念利益自己的念头,那就不是白法,就是黑法了。印度人古时候,白代表善,黑代表恶,有一念为自己,增长我执,增长我与我所,这个是没有法子脱离六道轮回,连往生都去不了。真正往生的时候,这一念都要舍弃,你才能往生。所以坚固的执著,一切放不下,念佛很难往生!必须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培养,念念都能舍己为人,念念都明了世间万事万物,一样都带不走。既然明了一样都带不走,如其临终再放下,何不如早一天放下?你早一天放下,你早一天得自在!你早一天得解脱!那些预知时至,没有病苦,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就是他放下的早;临终还有病苦的,他放下的太晚了,没有别的原因,所以你要不想有病苦,你就早一天放下。

  我过去在台中求学,四十年前,我明白这个道理,我那个时候生活虽然很困难,我每个月还捐五块、十块钱,给医院里做医药费。我那么苦,我为什么还要干这个事情呢?人家来问我了,「我把我的医药费捐掉,我就不生病了。」他们听了这个,也好笑。我说我不是跟你讲笑话,真的,你们都准备了医药费在那里,准备生病,那你当然要生病,一切法从心想生。那我钱都搞光了,我没有本钱生病,你们有本钱,这些道理都在佛经当中。你要不要准备生病?生病好不好玩?你要想不生病,要把医药费通通捐掉,去做好事情,积功累德,你自然就不生病。所以你要有这个觉悟,要有这个胆识,别人不敢,你敢,印光大师—不怕死!你才敢,然后你所得到的果报不可思议。

  这是念念增长善法。善法实在讲,就是一个「舍己为人」。为人也要有智慧,不是感情。帮助人向善,不要帮助人造罪业。你帮助人不错,但是你帮助别人,人家造罪业,你怎么办?这个我也在讲席当中常常讲,我也不怕得罪人,我现在七十岁,七十出头了,古人讲的,这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也该死了,所以我也不怕死。我常常劝导你们,供养出家人要知道分寸。为什么呢?出家人没有人供养,还有道心;供养一多了,就迷惑颠倒了,就把出家人送到三恶道去了。你发的好心,「我供养法师,有功德了。」那里晓得,法师有这些供养,天天胡思乱想。他本来可以有成就的,你把他往三涂送去,你有什么功德?你造了罪业。这就是说明,你修积功德的时候,修积福德要有智慧,不能感情用事。你要没有智慧,没有见识,往往你就错看,你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这就是经上讲的颠倒、愚痴!自己还以为很聪明,还以为很如法。

  所以对於出家法师最好的供养是什么呢?这法师出来学讲经,你来听经,你不但来听经,还常常找他麻烦,批评他,让他不断的改进,这叫真正的供养。看他有什么缺乏,实在缺乏了,才帮助他一点;能过得去,随他去吧!苦一点,不要紧,苦不死人。不要看到他生活那么苦,很可怜,你同情了,你这一同情,就把他搞堕落了。几个人在这个世间,能受得了五欲六尘的诱惑?你这个下意识在作祟,不知不觉的在诱惑他,不知不觉的在破坏他,这个造的罪业就很重很重。许许多多出家人发心出家,都是发的好心,到后来堕落,都被信徒供养供坏了,这是大家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你们要是有钱、有能力,我这一生干三桩事情,第一个印经,印经没有关系,你拿去无所谓,你拿去卖钱,我也不管你,我这个不造罪业。第二个放生。第三个布施医药,看到真正有病苦的人,我们帮助他。放生在最近这几年,听说流弊很多,不放生,人家不去抓这些鸟兽,不去抓。听说你要放生,拼命去抓,这个众生遭劫难了。所以现在说实在话,放生不如劝人吃素,这个好!我们多出版一些劝人吃素,劝人不杀生,多做这一些宣传,多印一些因果报应的故事书,给人家看,这都是属於放生这个范围里面。所以一定要通权达变,对症下药,这样才真正能「增长百法念念出生无休息故」。这一句话实在讲,就是六祖讲的「常生智慧」。第四句:

  【要能供事真善知识谘问法要无疲厌故。】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这十句里面,只有一句是亲近善知识。这是缘,其他的十句都是因,亲近善知识就在这一句。『供』是供养;『事』是承事;『真善知识』,真正善知识。你供养他,让他去弘法利生。弘法利生需要资财,没有资财,没有办法把佛法推广。那么现在虽然不需要像古时候到处去建立道场,没有这个必要,也无需要建大道场,但是财还是需要。现在有个小小的道场,像我们这个图书馆已经很大了,太大了,有这个一半、三分之一就够了。我们在这里把它做成一个小型的摄影棚,加上高科技的机器,这个地方讲了,马上就送到卫星传播,全世界人都收到了,这也需要费用,用这个来弘法利生。所以真善知识是需要供养的。承事,不但是照顾他,还要跟他学习,常常『谘问法要无疲厌故』。我们有疑难、有问题,向他请教,跟他在一起研究讨论,教学相长。这一条是缘。第五句:

  【要舍悭吝无所藏积,於身命财无爱著故。】

  这一条很难做到。你所喜欢的,你所贪爱的,你所急需的这些,通通要舍弃。不但是身外之物没有爱著,连自己的身命也不爱著,一切听其自然。佛法常教给我们随顺,身体在这个世间也随顺,全部交给佛菩萨,让佛菩萨照顾,让护法神照顾,我们管这些事情干什么?你的身心自然就轻松了,自然就放下了,我们现在讲放松了。身命、财物样样都能舍,样样都能施,『无所藏积』。那么你钱多了,一下子施,施不出去,这个时候怎么办?这种情形很多!像我们一般没钱的人没这个念头。有很多大富长者,他要一下布施,又布施不出去;往往布施出去了,起了反效果,造了很多罪业。如果有这种情形,现在国际上有很多基金会,我们可以采取这个方法,就把它舍掉,我们设立一个全世界性质的基金会。

  譬如我们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做大众传播的事业,这个需要金钱。我们做一个基金会,像外国诺贝尔奖金,那个数字都很大,他们这个基金是存在欧洲永久中立国,这个比较可靠,为什么?它没有一些战争,没有政治上的变化,大家都愿意存在这些地方,像瑞士银行就有很多国际上基金保存在那里。设个基金会,大概有三个人到五个人来签字处理,你这样舍掉了,就很方便了。你提出一些条件,符合这个条件,可以动用这个财产,这都是个好办法。自己不需要积蓄。一时也布施不掉,不知道那个地方需要用,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所以方法确确实实有,不是没有办法的。这一条是叫我们要舍悭贪之心,把这个念舍掉,成就布施波罗蜜。第六句:

  【要离憍慢,心无高下,安住不动如大地故。】

  『憍慢』,骄傲,贡高我慢,这个烦恼是与生俱来的,不要学的,而且人人都有。那一个人没有憍慢?如果没有憍慢了,这个人一定是圣人,是再来人,不是凡人。佛家目标是要叫你出离三界六道,所以憍慢要断。儒家教人,因为儒家没有出三界这个念头,对於这一条,《礼记》里面只说:「傲不可长。」傲慢你是有,不要再增长,到此为止就好了。这是什么呢?不出三界!你要出三界,这个烦恼一定要断除。所以佛家这个礼节—五体投地,行接足礼,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破除憍慢心,做到心地真正清净、平等,安住不动如大地。地能忍,这个地上,你给它洒上香水,它也不动;你给它拉大便,它也不动。我们的心要能受得了,这些五欲六尘的诱惑,做到像大地一样,如如不动。第七句:

  【要恒慈愍随顺众生平等饶益无违逆故。】

  这个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恒』是恒常、永恒的,不是做个两天、三天,不是短时间,永恒的。以大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对众生的态度,一定要随顺,你不随顺,你跟他就不能相处,就不能共同生活;你要跟他共同生活,一定要随顺他。在随顺他当中,你去感化他,你去教导他,这才叫菩萨心。你要不随顺,一开头他就不能接受,他几十年的生活习惯,那能一下就转变过来,没那么简单!喜欢打牌的人,随顺他,常常跟他打打牌,带他玩玩,而且你还要高明,常常都要赢他,这是菩萨,菩萨有智慧!我举这一个例子,你跟他打牌,常常赢他,总有一天发觉了,「你本事很高!你这个怎么来的?」「我学佛来的。」「学佛有这个好处!」他不就来学佛了。所以自己是真有戒定慧,真正慈悲心,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去度他。随喜里面,成就功德,成就自己的戒定慧,让他渐渐感动,让他回头。能使一切众生断恶修善,回头是岸。『平等饶益』,一定要生平等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益」是利益,「饶」是最大的利益,要帮助他,给他最大的利益,不要违逆他,这才能善度众生,这才真正叫善巧方便。第八:

  【要处生死,於恶趣中度苦众生,心不舍故。】

  这一条很难。一般人看到恶道众生都嫌弃,这个是大悲心不圆满;真正有大慈悲心,看到恶道众生不嫌弃。要具有地藏菩萨的精神,别人不能做的,你要去做。我们在这一点,实在讲,我这一生当中,只看到李木源居士一个人,他能做得到。看到有一些病苦的众生,没有人照顾,甚至於一身秽污、脓血,他都去洗,他去照顾。别人嫌弃,他不嫌弃。这个人了不起!老人病那个样子,甚至於自己儿女都嫌弃,都不愿意做,可是李木源看到,他一定会照顾,这个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那么这在生死恶趣当中,慈悲心不舍!第九句:

  【要恒观察如来境界。欣求修习至究竟故。】

  这一句就是教给我们在平日之中,要读诵大乘。大乘经里面所说的是如来境界,《华严经》如来境界,《无量寿经》如来境界,《弥陀经》也是如来境界。看你自己时间,你要是每天工作很忙,你就读《阿弥陀经》;如果每一天有足够的时间,你应当读《无量寿经》。读《华严经》,大概是你要退休之后,你才有这个时间,因为这个经太长。实在讲,《无量寿经》最适中。常常读诵,细心思惟,思惟就是观察。为什么用「观察」,不用「思惟」这两个字?思惟里头有分别、有执著,还有分别心,还有执著心。观察里面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分别、执著,对如来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观察,所以叫「修观」。

  「修观」这个名词,我想很多同修都听说过,「修观」,就是此地讲的观察。那么它的标准,就是不用心意识,那就是观。如果落在心意识里面,那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研究,就不是观照。心意识它的相状,要搞清楚。「识」是分别,「意」是执著,「意」是末那,「心」是指阿赖耶识,落印象。换句话说,不用心意识,就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这个话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很不容易!诸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他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他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我们凡夫也是一样见色闻声,但是就是分别、执著、落印象,这印象很深,麻烦!去都去不掉。所以用心不同在此地。

  『观察如来境界』,像我们《无量寿经》、《弥陀经》上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欢喜修学,一定要往生,这样就对了。认真修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功德就圆满了,你也就给世间人作一个好榜样。让世间人明了,念佛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我最近听说,大陆上有一个人,他发这个大心,想表演往生给大家看。这一宣布了,听说有多少万人去看他往生,结果他又往生不了。大家去念佛送他往生,听说念了三天三夜,他还走不了,这个很糟糕!这个闹笑话!他能不能往生?他决定不能往生。为什么决定不能往生呢?他有一念,想表演一下给人看,这个念头就是杂念,这个念头就不清净。所以我们念佛人,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跟大家说明白,我们求一心不乱,但是心里头不能有一心不乱这个念头;有求一心不乱的念头,你永远不能得一心。为什么呢?清净心里头还有一个一心不乱,糟了,一心就得不到。求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念头没有,你才能得一心不乱。

  「我要表演给世间人看一看」,表演给世间人这个念头不能有,你有这个念头,你就错了。所以这个人是不善於用心,不但不能成事,坏事有余!让许多人看到,你看:「他念佛,念佛他说他往生」,不能往生!这念佛往生是骗人的!这个不是成就净土,是破坏净土。不是成就人的信心,是毁灭人的信心,你说他造的罪业多重!这个表演给人看是自然的,不是勉强的。那一个往生人不是表演给人看的?谁说明了?谁在外头宣传了?没有!那有这种事广肆宣传,邀集几万人,这不成话!这个是很大很大的错误,这不明事理。

  至於开往生大会,我们在过去,香港听到的是何东夫人的老太太,但是她所邀集的,也都是自己家的亲朋好友,没有邀集外人。那是真正预知时至,到时候跟大家见见面,告别辞行,大家给他念佛,他真走了,那个不是假的,功夫真正成就,机缘成熟了。他这种心理是个不正常的心理,这叫魔障。凡事求感应、求神通,都很容易招魔障。他也想表演给人家看一看,要想来表现自己的功夫,也许得到一点感应,说你那一天往生,谁来告诉他呢?魔来告诉他。到那一天,魔走了,他往生不了了,被魔欺骗了,落在魔的圈套里头。与佛菩萨没有感应,与妖魔鬼怪起了感应。一念心邪,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用的心不真实,妄心!还是妄想、分别、执著在作祟,心不清净。这经上明明告诉我们,修清净平等觉,他完全跟这个原理、原则相违背,所以闹这种笑话,造这些罪业。末后一句:

  【要恒利益安乐一切诸众生故。】

  这一句是总结,常常存这个心。『恒』是永远,存心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得安乐。

  【如是乃能发菩提心。】

  前面这十一条通通具足,海云比丘说,这才能发真正的菩提心。如果我们这个里头,有个一条、两条还没做到,你就晓得,你的菩提心发不起来,你发的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就跟那个往生表演一样,假的不是真的。人家一来了,马上揭穿了,不能往生,这是假的。一条、两条做不到都不行,要是这十一条,一条都做不到,那怎么办?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你看看,三辈往生不论是上中下那一辈,他的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能做到一向专念,没有菩提心去不了。他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由此可知,这个十一句要记住,天天读诵,天天想著,认真努力要把它做到;做不到,做不到也要做到。知道做不到就必须继续搞生死轮回。我们常说,我们念佛人,不是这一生才念阿弥陀佛,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念阿弥陀佛,都求生西方净土,都没去成。你这才了解,为什么没去成?这个地方没做到。这一生当中,如果你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好好的把这几条全部都做到,你就决定得生。要紧!不读大乘怎么行?自己没有福德,没有福德,就不老实!真正老实人,秉著大福德,他念佛能往生。你问问他,这些条他有没有?他虽然不知道,他通通具足。他对於世间名闻利养,决定没有贪著;他确确实实能舍己为人。你问他,他不知道,你仔细观察,条条具足,成就那里是偶然!那里是侥幸!希望我们深深的反省,好好的去读诵。好,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