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严经行愿品海云比丘章 - (第一集)
华严经行愿品海云比丘章  (第一集)  1997/5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4-0001

  请掀开经本第一面第二行:

  【海云比丘二住章】

  【第二海云比丘寄治地住。谓常随空心,净治八万四千法门,清净洁白。练治心地,故名治地。文具六段。】

  这个是清凉大师给我们介绍,这一章题目的意义。海云比丘,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他在这一会上,代表圆教二住菩萨。二住叫『治地住』。「治地住」是什么意思?清凉大师给我们解释,是说『常随空心,净治八万四千法门,清净洁白。练治心地』,所以叫做「治地」。这个解释很简单,可是意思却又相当的深广。你看菩萨常随空心,「随」就是随顺的意思,「常」是永恒没有间断。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有「常随佛学」,有「恒顺众生」,这个「常随」有这两个意思,可是要紧的是要随「空心」。「空心」给诸位说是真心。大乘经上常讲的真如、自性、本性,跟「空心」都是一个意思。为什么说是「空心」?真心离念,离一切妄念。凡是有念都是妄念,也就是说,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那个心就是「空心」,就是真心。

  说它做「空心」,也不是没有道理。你看世尊在楞严会上,阿难尊者很聪明。《楞严经》一开端,世尊就叫阿难,这个心在那里?你说说,我听听。心在什么地方?阿难很灵巧,说了七处;我们凡夫大概说不出七处,他有本事说出七处。七处都被世尊否决了,阿难他就慌了,心到底有没有呢?心决定是有的,但是心决定是了不可得,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晓得。所以佛法里面常常用「圆」来表法。法轮常转!轮是个圆。圆有没有心?一定有心。心在那里呢?心不可得。但是决定有,而不可得。这是圆的本体,圆就是从这个心而成就的。所以佛在此地讲这个「地」,「地」就是心地。地能生万物,能养万物。我们离开地就不能生存了,一定要依赖这个地。用这个来比喻,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依心地变现出来的。心地是能变,一切万法是所变,能变是心,所变的那就是轮相。像那个圆周,能变的是圆心,圆心了不可得。

  所以我们修行,会修行的人,从根本修。我想有不少同修听过这一句话,特别是在禅宗,宗门讲从根本修,教下又何尝例外!你不从根本,你怎么会有成就呢?离开根本,决定不能成就。那个成就就是十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的;这些人不能算是究竟圆满的成就。真实究竟圆满的成就,要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一定从根本修。圆初住菩萨就从根本修。

  二住是具体跟我们说明了。因为五十三参它排列的顺序,前面是三宝。吉祥云比丘代表是佛宝,海云比丘代表的是法宝。这个地方教我们修法。亲近善知识之后,最重要的就是修行。修行一定要从根本修,那要常常随顺空心。怎么个随顺法?让你这个心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也就是我们常讲,心里面不能有「有」。六祖在《坛经》上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是「常随空心」。惠能大师给我们作了榜样,他就是「常随空心,净治八万四千法门」。这个里头讲的,能大师通通做到了。由此可知,惠能大师他的地位,最起码的也是二住菩萨,圆教二住菩萨,别教就是二地,他不是普通人。心里面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是非、没有人我、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叫随顺空心。这种境界就是真心显露,随顺空心就是真心显露。

  「净治」,治是修学。我们通常讲治学,就是作学问、修学。随顺空心来修学八万四千法门,这个修学就殊胜,所以叫「净治」。我们现在也学佛,也有不少同修希望广学多闻,遍涉法门,但是他这个心不空,他心里面有烦恼、有忧虑、有牵挂、有分别、有执著,於是他治八万四千法门,就不叫净治,他叫染治,他染污了。所以法门里面的功德利益,他没有得到;不但没有得到,愈学愈迷惑,愈学愈执著,愈学烦恼愈严重。没学佛的时候,见到人还很谦虚;学了几天佛法了,贡高我慢,自以为是。这是什么原因呢?没有「常随空心」,关键在这个地方。所以诸位要想真正在佛法里修学有成就,开场白的几句话非常重要!八万四千法门,无论那一个法门,无量法门,随便那一个法门,你修学都能得清净心,这是「净治」。得到净了,觉正当然就得到,觉正即是三宝,也是三学,一个得到了,三个通通具足。这是清凉在此地解释章题,为我们说出修学的总纲领。如果不能「常随空心」;换一句话说,我们这一生修学都不可能有成就。问题在那里?出不了六道。能够「常随空心」,不但出六道,决定出十法界,才能够与华严教相应。

  「清净洁白」,这四个字是形容净治的相状。「清净洁白」,洁白是比喻。「练治心地」,练是锻炼、练习。无论修那一个法门,诸位一定要明了,修的是什么呢?都是修的觉正净,此地用一个「净」字来作代表。「净」就是觉,「净」就是正,一而三,三而一,所以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我们能够真正得到心地的觉正净,这就对了。你的功夫就得力了,你修学就如法了。换一句话说,这个心一定是一年比一年清净,也就是说你的妄想、分别、烦恼,一年比一年少,这功夫得力了。如果功夫更往前进一步,那是月月不相同。一个月比一个月清净,这个功夫是上层功夫,月月不一样。果然做到月月都不一样,三年、五载就成就了,这是我们过去在《高僧传》里面看到的,《居士传》里面看到的。古来这些大德修行,有许多三年、五年开悟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有人证果了,为什么他们修行,时间不长,就能够开悟证果呢?就是他的功夫得力,月月不一样,就能到这个境界。我们明白这些道理,对於这些事实真相就不会怀疑。

  我们再回头看看自己,再看看我们周边的这些同参道友们,我们修了几十年,没有看到他有清净相。什么原因呢?关键在他没有与空心相应。空心实在讲,就是大般若,与这个不相应。无论修学那个法门,无论用什么样的功夫,都是执著有,都是执著我,这就糟了。像《金刚经》上所讲的,全著在四相上,四相没空!这样修法,修一辈子,功夫都不得力。不要说月月有进步,年年都没进步。这样下去,麻烦就大了。所以说到这个地方,如果不死心蹋地念佛求生净土,没救了!不管修学那个法门,你要不能做到月月不一样,月月都有进展,你才有出路,你才有希望。这叫「治地」,就是治我们的心地。把凡夫的心地,炼治成佛菩萨的心地;把迷邪染的心地,炼治成觉正净的心地,就成功了。这叫做「治地住」。

  经文跟前面一样,也分为六大段。六大段,第一段是:

  【依教趣求。】

  『依』是依前面一位善知识,教他到那里去参访善知识。请看经文:

  【尔时善财童子闻善知识教,一心正念。】

  此地这个『善知识』,是指前面一位吉祥云比丘。你看这个经文,这经文里头十句,十个随顺,常随空心。

  【随顺思惟,所有智慧光明门。随顺通达所有甚深解脱门。随顺忆持所有自在三昧门。随顺敬奉所有清净教海门。随顺观察所见诸佛威德门。随顺欣乐所见诸佛住处门。随顺解了所见诸佛轨则门。随顺思念所见诸佛出现门。随顺趣入所见诸佛法界门。随顺安住所见诸佛境界门。】

  这一段是第一个大段里面的第一小段。诸位看段落。我们前面有一个总科,就是有个表解。你从表解里面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全文分六段。下面是清凉大师给我们的解释、讲解。我们看这一段文: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这是先交代段落。第一大段—依教趣求。遵依善知识的教诲,此地指的是依吉祥云比丘的教导,去参访海云比丘。这个里面分成两段:

  【先依教正观,此明温故。后趣求后友,意欲知新。】

  清凉的解释,非常之好。他用『温故知新』,用这四个字来解释,使我们读了之后,倍增亲切之感。而温故才能知新,这个里面含的意思就很深了。再看下面的开示:

  【又前学而能思。后即思而能学。】

  这是把前后两个小段,这两小段的意趣,给我们点出来。前一段就是温故,『学而能思』;后一段是:

  【趣求后友】

  就是知新,『思而能学』。学思、思学是一不是二,这样才能进步。

  【然思前犹属前会。】

  这个经文上讲:「闻善知识教,一心正念」,这是思前,完全是想吉祥云比丘给他的教导,这是属於前面一会。前面一会,余韵犹在!这下面有解释:

  【谓上来亲近善友,次听闻正法,今正念思惟,及如说修行,即是涅盘二十五中四近因缘。】

  这个四句话,我们要牢牢的记住,就是《大涅盘经》第二十五卷(涅盘有四十卷),这是第二十五卷里面所讲的『四近因缘』。那四条呢?就是此地所讲的『亲近善友,听闻正法,正念思惟,如说修行』,就是这四条,这叫「四近因缘」。这个因缘有远因、有近因。你这四种近因缘通通具足了,没有不成就的道理!这是我们修学佛法,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第一个条件,要亲近明师,此地讲的善友。《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世尊一开头,就教导我们要亲近明师,从明师受教,那就是「听闻正法」。这两句,就是前面的意思,也就是「温故」的意思。

  「今正念思惟,及如说修行」,这是知新。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修学有没有成就,就在这四句。我们有机缘亲近善友,听闻正法,这是善友对我们的帮助,善友对我们的加持。下面两句是自己的事情。你能不能正念思惟?你能不能如说修行?「正念思惟」是什么?「常随空心」。「如说修行」呢?就是「净治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你烦恼就断尽了。修行没有别的,就是断烦恼而已。思惟,你不是天天去想,你想就想错了。你看这个文字上,「正念思惟」,这四个字怎么讲法?思惟在此地引申的意思是明了。因为我们凡夫无论遇到什么事,总要想一想才能明白,所以思惟是明了的意思。不是教你真的去想,愈想就愈糟糕;不想,明了也叫思惟,思惟就表明了。「正念思惟」,正念就能明了一切法。所以这一句就是与前面「随顺空心」相应,一定要常常保持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叫「正念思惟」。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叫「如说修行」。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佛菩萨教诲完全相应,那就叫「如说修行」。所以这四句很重要。下面大师为我们解释:

  【今以前义属后进趣,后义属於前友指来,互为钩锁,主伴交参。故从会判,属於后耳。下皆准此。】

  这个下是以下,五十三参都是这个意思。由此可知,上面一个善知识,跟下面一个善知识,有连带关系。可以分开,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但是也可以连锁,把他连成一体。这个正是显示出《华严经》的圆融无碍。前面的这个意思,属於后面的进趣。这个意思怎么讲法呢?这个话,一般看起来不太好懂。我们作个比喻,大家也好懂。譬如我们读书,读一年级,一年级是为二年级作预备的,这个好懂。一年级念完了,底下就念二年级了。所以一年级是给二年级预备的。那么二年级是继续一年级再往上深造的。这两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二年级又是为三年级作预备的,三年级又是二年级的延续,这两句话就是这个意思。向下的五十三参,每一参连锁的意思,就在这里,『互为钩锁』。所以他每一参可以独立,但是与前后都挂钩。像我们现在坐火车车厢一样,一节一节独立的,但是跟前后都挂钩。五十三参就是这个意思。合起来,它是个整体。

  这是把大意介绍出来。现在要讲经文了,介绍经文。经文,大师这里有注解,他注得很简单,非常的扼要。

  【初句为总。】

  就是「尔时善财童子闻善知识教,一心正念。」这一句是总说。

  【谓闻善友教,一心正念。】

  这才是一个好学生,不是说听了老师教训之后,离开都忘掉了,那就不行。老师的教诲,时时刻刻记在心里,念念不忘,要这样的求学才行。后面有十句,这是别说。

  【后随顺思惟下。】

  就是这句以下一共有:

  【十句为别。】

  【旧经十句皆云正念观察。】

  这个『旧经』是指《六十华严》,最早是在东晋时候翻译的。那么这个经,八十卷的经翻译出来之后,就称从前的《华严经》译本,称做「旧经」;这个本子,称做「新经」。这是唐朝武则天时候翻译的,实叉难陀译的。所以以后看到旧经,就晓得是《六十华严》。《六十华严》里面这一段,十句都说『正念观察』,都有这个字样,但是新译的没有。新译的都是「随顺」,每一句前面,有「随顺」两个字。但是,旧经它没有用「随顺」,它用「正念观察」,用这个字样。那么他说得也有道理。

  【谓不沈不举,寂照双流。】

  沈是昏沈,举是妄念纷飞,这个是修行用功的两大毛病。我们念佛人特别是在止静的时候,就看出来了。念佛,绕佛之后,再止静下来;止静下来,佛号停住了,就好像在静坐了。没坐几分钟,有些人打瞌睡了,打呼的声音都出来了,这个我们常常在佛七都看到,那个就叫昏沈,这是昏沈的现象。功夫不能够继续,就中断了。另外一种人,一坐下去的时候,心里妄念纷飞,他坐不住,这叫掉举。昏沈、掉举这两种现象,特别是参禅的人,这种毛病现象特别容易现起。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对治呢?这就是「三十七道品」里面的「七菩提分」,用这个方法来对治。昏沈的人要用方法把他的精神提起来;掉举的人,要用定功把它伏住。所以讲『寂照双流』。对付掉举要用寂,对付昏沈要用照,要用这两种方法,寂照双流,这叫正念观察,它里面含的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虽然这十句里面,没有这个字样,它的意思都在总句之中。「一心正念」,这个意思就包含了,都在这一句里面;而这一句总的贯下面十句。怎么样才叫「一心正念」?下面这个十句,就是说明一心正念的样子。也可以说,下面这个十句就是解释一心正念的。我们看清凉还有话要说:

  【其别句内】

  这个十句当中,

  【随顺则通。其思惟等随当句中所宜各异。谓智光明宜言思惟。其解脱门须通达等。言随顺者,随顺事理皆无违故。】

  这是总解释,每一句里都有「随顺」这两个字。「随顺」这两个字怎么个讲法?所以就别句里面,『随顺则通』。第一句里头讲:「随顺思惟」,思惟的是什么呢?『当句中所宜各异』。每一句里所讲的不一样。第一句,他说随顺思惟是『所有智慧光明门』。第二句,他讲:『随顺通达所有甚深解脱门』。这个意思就不一样了,境界就不相同了。所以此地讲「智慧光明」,这个可以用思惟来说。那么讲解脱呢?那叫通达了。解脱怎么好思惟呢?可是随顺这两个字,一直是贯下去的。『言随顺者,随顺事理』,都没有违背。所谓都没有违背,就是与心性相应,与一心正念相应。也就是与前面所讲的总纲领,与「常随空心」相应。

  修行人特别是修行大乘者,净土宗是大乘。世尊在经论里面说得很多,「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是什么?这大家都答得出来,信、愿、行!你答得是没错。什么叫信?什么叫愿?什么叫行?恐怕你就不了解了。你信的是什么?你愿的是什么?你行的是什么?从理上讲,「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要在这个地方生起信心。然后你发愿—我要作佛!怎么修行呢?修清净心。清净心怎么修?形式上,一句佛号,「一心正念」,就是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是什么?「无量觉」。佛号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合起来,「无量觉」。你穿衣,觉悟没有?你吃饭,觉悟没有?你工作,觉悟没有?你在这一生当中,从早到晚,从初一到腊月三十,你是不是念念都觉悟,时时都觉悟,处处都觉悟,从来没有迷惑,那你就决定往生了。觉悟的相是什么呢?觉悟的相是心清净,一尘不染。外面的境界了了分明,不是不知道,样样都知道。心里头连痕迹都不落,这是觉悟的样子。

  你才晓得《华严经》教我们怎么念佛,教我们怎么往生!这个就是「随顺事理皆无违故」。下面这个十句,就是十个纲领,都是我们生活、工作、日常、应酬当中,这些事情,我们要怎么样去随顺。随顺,也就是随缘,绝不攀缘。在境缘当中,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思惟随顺思惟。随顺就是没有作意,没有我要想怎么样,没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不叫随顺。随顺,我们讲随其自然,顺其自然,没有加一丝毫意思在里头,这叫随顺。加自己一点意思在里头,那里叫随顺呢?那就不叫随顺了。所以这里头的字,每一个字,每一句,它里头的含义,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第一句,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的:

  【一即思前观境自在等。】

  十句都是讲善友的教诲,「闻善知识教」,都是想到吉祥云比丘的教导。换句话说,这一段文实在就是善财童子的修学心得报告。他在吉祥云比丘那里学了些什么?他得了些什么?这个十句,就是他真实的受用。想到前面这个老师『观境自在』,「境」是境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依正里面,他得大自在。为什么自在呢?智慧观察。对於这些事实真相,都能够通达明了,所以他自在。

  第二句:『随顺通达所有甚深解脱门。』

  【二即达前作用解脱。】

  『解脱』还是自在的意思。为什么不用自在,而用解脱呢?这个里头意思就深了。「解」,读去声,当动词用,解开。把什么东西解开呢?把你的烦恼、忧虑、牵挂,这些东西,把它解除了、解开了。「脱」是脱六道,脱十法界。你看看,这经上跟我们讲的是总纲领,没讲那么详细。一般讲的分别、执著,你把你的执著解开了,你就脱离六道;把分别解除了,你就脱离十法界。他用「解脱」,『作用解脱』。「作用」,用我们现在讲的,就是活动。穿衣、吃饭、工作、待人接物,这都是作用。眼能见,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是六根起的作用。在作用里面,能解脱。凡夫起作用很糟糕,一起作用就恋著,就起贪瞋痴慢、分别、执著,这就被缠缚了。菩萨的作用,菩萨的生活,能解脱这些缠缚,而得大自在。

  第三句,『随顺忆持所有自在三昧门。』清凉大师跟我们解释的:

  【即持前一行三昧,亦推胜中诸三昧门。】

  三昧太多了,无量无边!可是吉祥云比丘所修的那个三昧,叫「佛立三眛」,也叫做「般舟三昧」。在所有一切三昧门里面,他选择这个法门修。这是前面都细讲过了,这个地方就不要再重复了。这个方法一定比其他三昧殊胜。殊胜之处,正是「不沈不举,寂照双流」。这是容易达到。

  那我们念佛人著重在经行,不但与经教相应,对於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中年以上,四十岁以上的,要运动。在现代这个社会,我们运动量愈来愈少。上楼有电梯,出门要坐车,这身子简直就不动了。长久不动,这身体就要生病了,就要出毛病了。所以念佛用绕佛的方法,绕佛就是散步,我们叫经行,用这个方法。如果特别对治缺乏运动,那最好再加上拜佛,更好!我在洛杉矶,这是前几年,在那边讲经。有一位老居士,我们也很熟悉,他六十多岁了,身体不很好。我教他一天拜一百拜。早晨拜五十拜,晚上拜五十拜。他拜了一年,身体好了,身体健康了。本来两条腿很僵硬,他居然可以双盘,这个很不可思议。六十多岁,他拜了一年佛,腿都软了。所以拜佛跟经行是最好的运动,真正能够达到「寂照双流」。

  所以身体不好,缺乏运动,用这个方法好。有很多人他住在大楼上,外面空地很少,到那里去运动呢?爬楼梯。爬上来,走下去;爬上来,走下去;这好运动。可是这个东西有副作用,以后这两条腿,出了毛病。所以,远远不如拜佛、经行。爬楼梯不是好运动,你才晓得,爬山不是好运动。还有,跑步不是好运动,都有副作用。唯独经行、拜佛是决定没有副作用。所以,佛叫你拜佛,并不是佛喜欢人给他磕头,不是这个意思。是教你修行的方法,教你养身之道,那里是要人给他磕头,没这个道理!是教你养身的方法。这个里头用意也很深,也很广。

  「所有自在三昧门」,这个「三昧」上加了「自在」。而吉祥云比丘,确确实实也给我们说出许许多多的三昧门。虽然讲的没有《大般若经》里面,讲得那么多,但是也可以了。把这些纲要都给我们说出来了。

  第四句,『随顺敬奉所有清净教海门。』这一句就是:

  【敬前闻佛说法。】

  这一句,佛菩萨、善知识所有一切的教诲,一定要敬奉(尊敬、奉行),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求学、闻经、听教,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不能完全记住,要把重要的句子记住。你听一次经,读一部书,能够记住一句、两句,而且明了它的意思,你一生就受用不尽。不必要完全都记住,完全都懂,那个不可能的事情。一句、两句,终生就受之不尽了。

  第五句,『随顺观察所见诸佛威德门。』清凉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讲:

  【即观前所见诸佛。】

  他这个解释是很简单,好像意思也是很深奥。「随顺观察所见诸佛」,「威」是威仪,「德」是德行。也就是说,这些诸佛所表现给我们看的,这是属於威德。这诸佛是谁呢?如果是狭义的来说,就是本经的五十三位善知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这五十三位善友,这是诸佛。因为这五十三个人都是法身大士,禅宗里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他们都是诸佛,五十三位都是诸佛。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里面,注解的诸佛,就是这个意思,就指这些人。那么这些人,我在前面跟大家介绍过,他们代表我们现前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们代表这些。那你就晓得,除了自己之外,都是诸佛,每一位都是佛。你从这里才真学到东西。

  「诸佛威德」,我没有看到,那个人有威德?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威德,是你自己粗心大意,没看出来。佛有威德,菩萨也有威德,畜生也有威德,魔鬼也有威德,地狱也有威德,十法界依正庄严,那里没有威德呢?那威德的相不一样,皆有!你要随顺观察。那么这句话要用现在来说,那就是随顺观察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就这个意思。你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通达、明了了,这才智慧圆满。

  第六句,『随顺欣乐所见诸佛住处门。』这一句:

  【即乐前十方住处。】

  这个『诸佛』,诸位一定要记住,诸佛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十方住处』不相同,你都能够欢欢喜喜见到。那么有一些,我们就这个形象上来看,有一些住处是很华丽,你看到欢喜;有一些住处非常简陋,好像显得非常困苦,你见到怎么样呢?能不能生欢喜心呢?你那个欢喜心生不出来,是你还有烦恼存在,你还有分别、妄想、执著。如果你离开一切分别、妄想、执著,法界是平等的。住豪华宫殿,跟住在土洞里头是一样快乐,没有两样!这个两样都是你的分别心、执著心里起的妄想。所以,离开一切妄想,前面讲,你真正是能够「常随空心」,万法平等,万法一如。这个时候,这个心乐是真的,不是相对的。相对的乐,是有苦乐之乐,他这个不是苦乐之乐。苦乐两边,悻喜两边,通通舍掉了,这是真乐。

  第七句,『随顺解了所见诸佛轨则门。』清凉在这里给我们解释的是:

  【即了前寿命神通等。】

  寿命从那里来的?寿命从业报来的,寿命是业报变现的。离开业报,无量寿!这无量寿是真的。寿命长短,这是假象,不是真相。真相,佛无量寿,一切众生都是无量寿,这才是真的。『神通』是讲六根的能力。眼见、耳闻这个能力,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本能!为什么本能失去了呢?佛讲,我们的本能有东西把它障碍住了,烦恼障、所知障障住了。使你的能力透露出来,很小很小,很微弱。如果你把这两种障碍去尽了,你这个能力一定是尽虚空、遍法界。在「诸佛轨则」里面,只举这两条。其实轨则也是说不尽的。

  第八句,『随顺思念所见诸佛出现门。』这就是讲的:

  【见前佛成正觉。】

  当自己成正觉的时候,就是自己成佛的时候。你见到大地一切众生,个个都成佛了。我们如果明白这句话的深义,就晓得自己修行是什么样的功夫,自己修行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如果你成佛了,看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都成佛道,你自己成佛了。如果看到一切众生,个个都是菩萨,恭喜你,你是菩萨。如果你看到世间这些人,都是坏人,都不是好人;换句话,自己是坏人,你看到别人都是坏人!你自己是好人,看到人都是好人。什么道理呢?境随心转,万法唯心。这些句子,我们在经上常常念,为什么在日常生活当中,就用不上呢?境界一现前,佛这些话通通忘光了,一句都提不起来了。修行在那里修?要在这些地方修。这些重要的教诲,要念念不忘,时时提起观照。这是正知正见。

  只要你有分别、有执著,你就是六道凡夫;你没有执著,你有分别,你是四圣法界。总而言之,你都没有出十法界。十法界是个大关口。你还有执著的话,那你就是六道凡夫。我们穿衣,穿衣有没有执著?吃饭,吃饭有没有执著?处事待人接物,样样都有执著,你说糟糕不糟糕?佛法修学在那里修?就在生活当中。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解脱!就是把我们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把它解除掉,我们才有脱离六道、十法界的希望。所以这一句是提出一个纲领来。佛成正觉时,见一切众生都成正觉,常常想这个意思。

  第九句,『随顺趣入所见诸佛法界门。』这一句所讲的:

  【入前所诠法界。谓一行三昧所观之佛同法界故。】

  所以『一行三昧』,前面说得很详细。简单的讲,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般舟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用的是什么心,我们的用心,我们的发愿,跟阿弥陀佛相同不相同?阿弥陀佛在那里呢?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是细说,《无量寿经》是略说。那么我们可以讲,《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我们今天看清凉大师的《疏钞》,那是注解的注解。念念不忘弥陀,念念忆持弥陀。弥陀就是虚空法界,虚空法界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无量寿经》的经题,就把修行的总纲领,给我们说出来—「清净平等觉」。「清净」就超越六道轮回;「平等」就超越十法界;「觉」就超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圆满成佛,「觉」就没有妄想。所以这个里面讲的「清净平等觉」,就是对治妄想、分别、执著。清净是对执著的,有执著就不清净;离开一切执著,清净心现前。平等是对治分别的,你有分别就不平等;离一切分别,平等心现前了。觉是对无明的。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为什么要四十一位?四十一品无明。破一品无明,他的地位向上提升一层,觉破无明。你看看,这是修行总纲领,不但净宗要守住这个原则,所有一切大乘教,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我们修什么?修清净平等觉。

  那么你就想到,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穿衣、吃饭,你处事待人接物,与清净平等觉相不相应?如果相应了,那叫真念佛,不一定要口念。口里头,二十四小时没有念一声阿弥陀佛,你是真念佛。前面吉祥云比丘告诉我们念佛的方法。我们口念,心行完全不相应,这就是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那不是真念。真念要心行相应,这叫念佛。所以『一行三昧所观之佛』,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佛。

  末后这一句,『随顺安住所见诸佛境界门。』这一句清凉大师注解上:

  【通住前诸佛境界。】

  『通』是贯通,『住前』是什么呢?十住以前是十信位,从初发心,这个意思就深了。一般讲,没有入住,不算果位。好像你念书一样,念到大学毕业了,才拿到一个学位,才拿到一个学士学位。前面中学、小学都不算了,那就是「住前」。十住是有学位,就拿到学位了。贯穿到前面;换一句话说,一直贯穿到初发心。初发心,我们这些人是初发心。「随顺安住所见诸佛境界门」,这个意思非常之好,好在那里呢?为我们说明,诸佛菩萨虽然圆满菩提了,他不舍因行,他还到六道里面来度众生。就是这一句所显的。佛能跟我们在一起安住,能跟我们在一共同生活;不但能跟我们在一起,他也能跟畜生在一起,也能跟饿鬼在一起。地藏菩萨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可以跟地狱共同生活,这了不起!叫「随顺安住」。

  那么我们现在是三恶道,那是苦不堪言!菩萨怎么能过那个日子?菩萨在那个地方安住,他怎么能得到安呢?因为他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他就安了。我们为什么不安呢?因为我们有分别、有执著,那个条件太差了,那怎么能住!这是你分别、执著。所以,离开分别、执著,十法界是平等的。他在极乐世界的享受,跟在地狱享受是平等的。在极乐世界,他没有感觉到乐受;阿鼻地狱里头,他没有感觉到有苦受。由此可知,所有一切受,是妄念生的。这是妄想、分别、执著,从这里头生的,不是真的,假的!真的是平等安住,那是真的!所以诸佛菩萨在十法界、六道度众生,他多自在!多潇洒!原理就在此地。那么这是第一段,依教正观。后面这两句,我们也把它念掉,这一科就算讲完了。

  【渐次南行,向海门国。】

  第二段就两句,就八个字。你看,第一科里面,分成两段,前面一段那么长;后面这一段,就是这八个字。『渐次南行』,依照吉祥云比丘的指导,到海门国去参访海云比丘。这科判里面,趣求后友,这两句一看就知道了,这不要解释了,可知!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