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吉祥云比丘章 (第十三集) 1997/3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3-0013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面,倒数第五行,从经文看起:
【海云比丘能善分别开发广大善根因缘。当令汝入广大助道位。当令汝成广大善根力。当为汝说发菩提心因。当令汝生广大乘光明。当令汝得广大波罗蜜。当令汝入广大诸行海。当令汝转广大誓愿轮。当令汝净广大庄严门。当令汝起广大慈悲力。】
这一段总共有十句。十句第一句是总说,后面九句是别说,赞叹亲近善知识,才能成就真实的利益。我们看经文,每一句是一个意思。吉祥云比丘在这个地方的开示,也就暗示善财去参访海云比丘,必定得这十种殊胜的利益。第一句说『海云比丘』,这个名字上一次讲过,诸位必须要了解它所含的意思,它是表「观心海」,才能够对治心地深广的法门,取这个意思。他能够『善分别开发广大善根因缘』,这一句话是总说,非常重要。《弥陀经》上佛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一句话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这三种是很不容易遇到的,但是必须在一生当中,这三个条件通通具足,这人才能往生;换一句话说,我们学佛不是这一生,生生世世都在修学。从无量劫到今天,我们为什么没成就?为什么不能往生?大概就是这三个条件,不能同时具足,有一个缺二个,有二个缺一个,所以多生多劫都没能往生。希望在这一生当中,三个条件通通能具足,只要我们认真努力,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我想是有具足的缘分。
经文当中「善」是一个字眼,这一句的枢纽,重要的关键,他「善能分别开发」;「分别」就是能够辨别。我们今天学佛,看到许许多多的同修,早年念佛念的不错,听说最近又去学密、又去修禅去了,这什么原因?就是没有能力辨别利害得失。我们不讲真妄,也不讲邪正,为什么?密法也是正法,也不是虚妄;禅也是正法,都是世尊传下来的,通通都是正法,所以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但是你不能够明了利害得失,要知道自己的根器,这么多法门,那一个法门对我有利,我修学这个法门,在这一生短短的时间当中,一定能成功,能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决定出离六道。出离六道是小果。诸位在经上常常看到的,能够超越十法界,叫大果。果有两种,假如六道都不能超越;换句话说,你修学没有结果。这个并不奇怪,以我们自己来说,我们生生世世修行都没有结果,所以才搞到今天。
所以「能善分别」这四个字就太重要了,能知道自己的根器,这样才能够「开发广大善根因缘」。「开」是菩萨为善财开示,为善财就是为我们;善财在此地代表我们大众,为他开示就是为我们开示。法是法器,我们听了他的开示之后,心就要发起,发起广大善根。「广大」不是这一生修积的,无量劫来所修积的善根、福德,通通发起来了,这是善知识为我们开示的因缘不可思议!这底下讲:「善根因缘」。里面虽然没讲福德,说了善根,说了因缘,福德自然在其中。
吉祥云比丘这一句话,狭义的来说,就是对底下这一章,善财参访海云比丘这一章来说的。如果广义,这一句一直贯穿五十三参,诸位想想,那一参不是菩萨善能分别开发广大善根因缘?到末后教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是广大善根因缘的圆满,广大善根因缘的成就,都在念佛往生净土!所以《四十华严》是往生经,不是别的经。我们再回想古大德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即是小本《华严》,这那里说错了?没错!这个经一对比,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善根、福德、因缘指的是那些?细说说不尽,下面菩萨有善巧方便,把它归纳为九大类,就是下面这九句,九句是别说,都是说的善根、福德、因缘。你不亲近善知识,你得不到;一定要亲近善知识,常常听善知识的教诲,常常观察善知识的行持,我们要跟他学习。
别说里面第一句:『当令汝入广大助道位』,这一句就是你见到善知识,你就能得这个利益,句句当中都有广大的意思。可见得,总不离别,别不离总。「广大」的意思在那里?就在往生极乐世界,才是真实的广大。如果不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纵然可以得「助道位」,「广大」两个字谈不上,这个是事实!希望大家细心去体会。「助道」帮助你修道。帮助我们修道唯一的途径,就是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这个意思前面都说过了。如果你有智慧,你有善巧方便,在我们周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皆是善知识,都能够启发你真实的智慧,都能够帮助你遮断无始的烦恼习气。问题就在你自己会不会,不会就从头来起,那就是你找一个好老师,跟著他修学。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依止一个老师,依靠一个老师,听从一个老师的教诲,奠定自己修学的基础。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没有例外的。如果你同时亲近二个老师、三个老师、四个老师,那你就不能成就了。为什么呢?每一个老师修的法门不一样,他们的见解不相同,所以你听多、学多了,就无所适从,把你的善根、因缘都破坏了,这个是很要紧的一桩大事,亲近一个老师。到什么时候才可以亲近许许多多善知识?一定要等你开悟就行了,没有开悟不行。什么叫做开悟?《无量寿经》经题上那个标准,就很正确,你得清净心,你得平等心,你得正觉,就可以了。清净心於一切法中,心不染著,你的心清净。顺境里面不起贪心,逆境里面不起瞋恚,你能不能做到?平等是一切法不分别,清净是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觉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不糊涂!
你有了这样的功夫,给诸位说,你就超越了十法界。你得清净就超越六道,你要晓得,六道都是不清净的。得清净心的人,超越六道,见思烦恼断了。得平等心的人,超越十法界。何以故?没有得平等心的人,他还有阿罗汉、还有辟支佛、还有菩萨、还有佛,四圣法界,他还有分别。得平等心的人,没有分别了,所以十法界超越了,入一真法界了。觉就是分破无明。这个时候,你才可以遍参一切知识,所以他不是没有条件的,他有条件的,他有标准的。
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上,第一会是十信会。在文殊会上成就清净平等觉,老师才劝他出来参学,他有资格参学了。参学第一位遇到吉祥云比丘,教他念佛;海云比丘传他大法。前面三位知识、三位善友,表的是佛、法、僧三宝,所以都以比丘的身分,这代表三宝。吉祥云代表佛宝,海云代表法宝;佛宝是觉,真正觉悟,这样才入「广大助道位」。我们今天参访知识,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修学,「广大」两个字没有,到他这个境界,这就有「广大」了。
第二句:『当令汝成广大善根力。』这十句它是关联的,广大的善根从那里生?从广大助道里头生。此地的「助道」,跟我们一般讲的助道,在境界上讲,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这个经上讲的是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无量劫的善根、福德通通现前,不是我们这一生所修的,生生世世修的善根都现前了。凭这个善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想想,当然是上上品往生。
第三句:『当为汝说发菩提心因。』这就是善友每每初见善财,都赞叹他发菩提心。善财亲近善友,第一句话就要向善友报告:「我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然后再请教,怎么样修菩萨道,怎么样学菩萨行?先说明自己已经发心了,发心不容易!菩提心一发,就出十法界了,这个诸位要晓得。阿罗汉虽然出六道轮回,没发菩提心;辟支佛、权教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比起我们,他算是发菩提心;要比起一真法界里面的初住菩萨,他菩提心还没发。由此可知,发心不容易!大家读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起信」这是大乘开始,刚刚入门,起信!大乘起信的条件是什么?就是发菩提心。他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如果不发菩提心,就不是这一个法门的当机者;由此可知,《起信论》的当机者,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这些菩萨们,不是凡夫!
性宗如此,相宗也不例外。相宗入门是《百法明门论》,本论文字虽然不长,可以历代祖师的注解,就很长、也很多。「百法」就是一切法的归纳,一切法的浓缩,让你在百法里面开悟,明就是开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百法」就是宇宙人生,你真正明了它的真相,你才能入大乘相宗之门。由此可知,大乘性、相两宗的标准都很高。我们读了《百法》能不能开悟?书上明明说的是「明门」,我们念了,怎么越念越迷惑,越念越糊涂!所以我对学《百法明门》的人常讲:「你们不是学《百法明门》,你们是学《百法暗门》、《百法迷门》!」你被这个法迷住了,不容易!第三句是赞叹发菩提心,菩提心是非常殊胜的。
由此可知,我们现在确确实实是凡夫,这个自己要承认;要承认自己业障深重、习气很深,这个自己一定要承认。修学任何一个大乘法门,我们的菩提心都发不出来,这是实实在在的话。菩提心发不出来,你会有什么成就?每一天起心动念,还是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你想想是不是这个情形?如果还搞这一些,决定在六道轮回;也就是说,不管你修那一个法门,你怎么样用功,修得怎么样好,你只要有是非人我,只要有贪瞋痴慢,《金刚经》上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具足,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你一生所修学,你持戒、念佛,修得再好,变成来生的福报了,这个一点不假。
诸位要仔细去观察,世间确确实实是把修行变成来生的福报。享福的人,几个人头脑清楚?还肯继续修行?如果被世间这些五欲六尘迷惑了,那问题就大了。前一生好不容易修这一点福,这一生很快就享完了;享完之后,你的罪业就现前了,你就又堕三恶道了,这是佛家常讲:「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享福不继续修,就造罪业,第三世就堕落,非常可怕!你要晓得,你享福的时间很短,你堕三恶道受苦的时间太长太长!
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那怎么办?我们这个因缘真的叫「广大因缘」,遇到净宗法门,教给你老实念佛。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告诉我们:「只要你一心,诚心诚意,专求净土,专念弥陀,求生西方,你这个心就是广大菩提心。」这个说法,蕅益大师以前,佛没说过,祖师大德也没说过,蕅益大师是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说绝了!他说得有没有道理?诸位把大乘经教多涉猎一下就晓得,真有道理!你能见到阿弥陀佛,你就超越十法界,西方世界不在六道里头,也不在十法界里头。
何况四十八愿里面讲:「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所以有些人见到这个不服,「这个人一生造作罪业,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未免太便宜了!」不能相信,那有这种便宜的事情!其实他所说的便宜,他是眼光短浅,只看到他今生这一段,没有看到他过去。几个人临命终时肯念佛?那个临命终时肯念佛,念一声阿弥陀佛往生的,都是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一时发现,不偶然。所以你要是真的明白了,你才晓得这个人不是侥幸的,他是在这个时候,时节因缘成就了,无量劫来广大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个时候一下成熟了。一刹那成熟,一刹那就往生,他就作佛,那有偶然的?所以善根、福德、因缘,是要讲过去生中,不论这一生的。「发菩提心因」,那个「因」就深了。
第四句:『当令汝生广大乘光明。』「大乘」,这是诸位知道的,虽然知道的不太清楚,只是一个模糊概念,大乘法、小乘法;可是加一个「广」,意思就不一样了。大乘上加一个「广」,就如同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上上乘人」,超越一般的大乘。你看他说法,他说神秀所接引的是大乘人,他自己所接引的是「上上乘人」,超过一般的大乘。一般大乘有限量的,可是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数量了,那就是「广大乘光明」。通常依照其它法门来修行,要修到八地以上,才入这个境界;八地以前,都还有局限,不能够真正达到尽虚空、遍法界,他做不到。可是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些人,那就不一样。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品烦恼都没有断,这是指的什么人?就是我们,一品烦恼都没有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也是「广大乘光明」,光明遍照。
这里面有二个意思,一个意思是供养诸佛,像《弥陀经》上所说的,你有能力遍供十方一切诸佛,同时的;不是一尊一尊佛,有次第、有先后,那要多久才能供养一遍?同时!所以「一时」,佛经一展开就是「一时」,「一时」很有味道!「一时」是同时,没有前后。有这个能力。这个是「广大乘光明」。第二个意思,能同时普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也是「广大乘光明」的意思,你能够遍供诸佛、普度众生。你虽然有普度众生的能力,给诸位说,众生有缘,是不是成熟了?成熟了,你就会度他作佛了。实在讲,成熟就是他能够相信净土,能够发愿求生,这一种人就成熟了。
如果喜欢佛法,甚至於喜欢净土,还不想往生,这种人很多,我都遇到过不少。他劝人念佛往生,他自己不愿意往生,为什么?他的愿了不起,他说:「我要生生世世弘法利生,怕到西方极乐世界,看到黄金为地,七宝宫殿,会被它迷了。」他有这样的念头,恐怕舍不得离开西方世界,不能普度众生了,这是妄想在作祟!对於西方世界,依旧认识不清楚,我们听了,也没法子给他说,说了他不相信,他有他的一个道理在,慢慢等因缘吧!所以一切众生缘熟早晚不同。
所以菩萨在十法界度众生,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法得度,就说什么法门。』佛现身没有一定的身相,佛说法,无有定法可说。由此可知,诸佛如来在虚空法界里面,上供诸佛,下化众生,是何等的潇洒!何等的自在!我们要想得这个境界,你就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最快的捷径,很快你就能得到,这是净土的殊胜。《华严》,《四十华严》偏赞净土,在前面一品经,「离世间品」里面讲的二千多个法门,到末后这一分里面,证入法界里面,就偏赞净土。因为这个法门快速、稳当,只要你肯信,你愿意去,没有一个不得生,这才是真实的广大乘光明。你见到这个善友,善友跟你开示,给你说法,你听了之后,触动你自己的善根,你自然能够信受奉行,这个注解里面讲的『闻受持法』。
第五句:『当令汝得广大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古人从文字上直译叫彼岸到,中国的文法,「到彼岸」,这个意思我们还是不太清楚,什么叫到彼岸?如果用中国话来讲,大家就容易体会,「到彼岸」就是到家的意思,我们中国人讲到家了。到家是什么?就是达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才叫到家。这个名词,我们这个社会用得很广。你写字写得很好,「你的书法到家了。」你画画得很好,「你这个画到家了。」所以你的手艺达到高度的标准,人家称赞你,「你的功夫到家了」,所以到家这个意思,就是梵语「波罗蜜」的意思。我们把它说成「究竟圆满」,大家好懂,比那个到彼岸、到家都好懂,真实究竟圆满。
那些事情你做到究竟圆满?「广大」是说你在生活上,你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达到究竟圆满,那才叫「广大」。穿衣也是究竟圆满,吃饭也是究竟圆满,扫地、抹桌子也是究竟圆满,没有一样不是究竟圆满,没有一样不是「波罗蜜多」,这才叫「广大」。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修学,融成一体,生活、工作、修学是一不是二,全是究竟圆满的般若波罗蜜多。《大般若经》里头细说这一句,这一句展开来,就是六百卷《大般若》。所以《华严经》,古今大德都承认它是佛教的根本法轮,一切经即是《华严》的枝叶、眷属,六百卷《大般若》就是这一句话的详细解说。这一句是讲解,达到究竟圆满的智慧。
『当令汝入广大诸行海』,如果没有这一句,「波罗蜜」里面,解跟行都可以含摄在其中;如果有后面这一句,那个「般若」就是指的解,这一句是行。解圆满,行就究竟。行里面也是无量无边,佛法里面把它归纳为三大类,无量无边的诸行,不出这三大类。第一个是身,身体的造作,是身的行为。第二个是口,口是言语。第三个是意,意是思想、念头。所以你的行为总不出身口意三个范围,佛家称之为三业。三业的意思,我们要清楚。正在造作的时候,这是行为,你在造!造作完毕的时候,就叫做业。所以佛经里常讲行业,这个名词,大家也看得很多。行就是你正在造作的时候,业是你造作的结果。
造作的结果,也把它归纳为三大类,善业、恶业、无记业,这是凡夫所造的。你三业行为造的是善,你得善果,这个果是六道里面三善道的果报。如果造作的是恶,你得的果报是三恶道的果报,恶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这是经里常常教给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缘果报决定是有。不但我们凡夫有,声闻、缘觉也有,诸佛菩萨还是有。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也示现三个月马麦之报,闹饥荒,外面托钵没东西吃,没有人供养,三个月时间也很长,什么原因?佛说是过去生中的恶业,这就说明,成佛也没有办法超越因果,没有这个道理!诸佛菩萨不昧因果,他对於因缘果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清楚。我们凡夫在受果报,不知道前因,现在在造业因,不知道后果。这些法身大士们他们知道,他们知道现在受的果报,是什么样的业,过去什么因;现在所造作的,将来是什么果,这个前因后果,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不昧因果」,不是没有因果!
印光大师说得很好,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如果能把这一桩事情,向社会广大群众讲清楚、讲明白,使人人都能相信因果;因果是事实,不是圣人故意讲出来,来约束你的,劝你改过向善,它是事实。大家明了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起心动念他自然就收敛,自然就不会胡作妄为,不会造罪业。这个社会就能够安定,社会安定才能繁荣,大家都有福报,福从那里来?福是自己修来的,你不修福,你那来的福报?今天世间人,无论中国、外国都在求财,想发财都想疯了,想的迷惑颠倒、神智不清,天天都想发财。
那个财能想的到吗?想发就发了吗?决定想不到的。为什么想不到?没有因!佛在经上给我们讲,我们想成佛,可以成佛;想做菩萨,真的能成菩萨,为什么能想的到呢?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有因,你想是缘,你有因;你要是没有因的话,缘再足也不能结果,因跟缘聚合,果报才现前。佛告诉我们,世间人的财从那里来的?是从财布施来的。你不肯修财布施,天天想发财,你想一辈子,也发不了财。所以你要想发财,你要懂得修因;你要想聪明智慧,你就要修法布施;你要想健康长寿,你一定要修无畏布施。佛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佛不骗人,这是佛对我们凡夫讲的。
这个说法跟佛在经上所讲的总原则、总原理,违不违背?总原则,佛说了:「一切法从心想生」,一想财宝,财宝就现前,他想能行,我们想不行,所以与总纲领、总原则不违背。到什么时候你想发财,财就来了?到明心见性,你自性里面本来具足无量的财宝,所以一想就来了,你看诸佛菩萨供养的时候,无量的珍宝就从手里头出来了,显现出来了,那是一想就出来。我们今天怎么想也想不出来,问题在那里?我们的自性被烦恼障、所知障盖覆住了,怎么想,它也出不来,道理在此地。出不来怎么办?临时去打工,赚一点花一点,就这样子。六道凡夫、十法界里面这些人,都是自性里面的财宝不能现前,怎么想也不能现前,必须要临时打工。你打工勤奋,就多赚一点,懈怠就少赚一点。才告诉你,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都是临时打工。所以佛法重视明心见性。
所有一切大乘法门修学的最终目标,都是明心见性,并不是禅宗才这个修法,我们净土宗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所以诸位要念到理一心了,你这个财宝一想就来了。你念到事一心还不行,你怎么想都想不出来,为什么?念到理一心是见性,你烦恼障、所知障统统都破了,这个是达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这里头,理、事我们都清楚,都不迷惑,这就好办了。所以诸行上面也加上「广大」,这个「广大」实在讲,就是普贤行,普贤菩萨代表。
第七句:『当令汝转广大誓愿轮。』前面六句是自利,是自己的成就,自己解行达到究竟圆满,这是法身大士。我们今天所凭藉的,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下下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也有这个能力。《华严经》所讲的这个境界统统具足,一样也不欠缺,这是西方净土无比殊胜之处。生到西方解行同佛,然后才能够普度众生。所以你真正想度众生,想实现你这个大愿,唯一靠得住的辨法,先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到阿弥陀佛,你就有这个能力,你就得佛本愿威神加持,所以你才能够「转广大誓愿轮」;轮是法轮。「广大誓愿」就本经而论,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如果就《无量寿经》而论,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将佛菩萨的本愿,变成我们自己的心愿,自他不二!弥陀、普贤能做的,我们也统统都能做到。这三句注解里面说得很好:
【五六及七皆普眼所诠。】
第八:『当令汝净广大庄严门。』清凉注解里面讲:
【闻依正庄严。】
『闻』是闻法,听善知识的教诲。这个「闻」是菩萨的三慧,闻思修三慧。『依』是依报,『正』是正报。就本经而论,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在《华严》八十卷经里面,「世主妙严品」,从第一卷一直到第十一卷,都是说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毗卢遮那是谁?是我们自己,不是别人,这个要搞清楚。所以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就是说我们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没说别的事情。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世尊在经上讲得很明白,「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什么?法身是理体,法身就是真心,法身就是真如,名字不相同,意思是一个。所以毗卢遮那翻做「遍一切处」。
十法界依正庄严,乃至诸佛净土、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这个性体变现出来的。所以毗卢遮那是能变,就是自性是能变,所有一切虚空法界是所变。毗卢遮那是代表能变,遍一切处,一切处都是他所变的。所以这个才是自己,禅宗里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毗卢遮那。卢舍那是报身佛,释迦牟尼是应化身佛,三位一体。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我们是不是应化身?都是!没有一样不是。可是佛与大菩萨是从智慧里化身的,我们六道凡夫是从烦恼里化身的,没有两样!所以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不二。体不二,跟诸位说,相也不二。作用呢?作用还是不二。可惜你不知道;你要知道,你也得相当的自在;不知道是迷惑颠倒,以虚妄、分别做主宰,这就坏了。
大乘里面常讲的妄心,六道凡夫妄心做主宰,烦恼做主宰,习气做主宰,所以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变现出六道轮回的果报,自作自受!这些都包括在依正庄严里面,这些理事因果都清楚、都明白。这里面迷惑颠倒的众生,要不要去帮助他觉悟?要!地藏菩萨不就是一个示范,地狱最苦,迷的最深,他还是要去。而且还发了大愿,那个大愿是跟我们讲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个意思,让我们发大慈悲心,见到这些苦难的众生,要帮助他觉悟,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苦难的众生,他没的吃,你给他吃;没有的穿,你给他穿,是不错。但是你一昧这样去周济他,不但不能度他,反而害了他,怎么害他?「我可以不要工作,反正有人布施,有吃有穿的!」他变成一个懈怠懒惰,依靠救济,坏了!
在现在这个社会里面,我们台湾好像还没有这个现象,在美国许多世界先进的国家,这个麻烦大了。因为二次大战之后,他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国力雄厚,所以就有人想出这个花样,「要修大慈悲心,做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多了,许多人就好吃懒做,就靠这个社会福利,什么事情都不要干,把这个国家吃垮掉了。美国政府现在负债,三代都还不完。这种制度已经实施了,能不能收回?谁都不敢收,那一个人说社会福利减少了,老百姓决定不投票给他做总统,所以当总统第一个就是社会福利一定要照常。如果能增加一点,当然更好,老百姓更欢迎,决定不能减少。所以世界上许多强的国家,被福利制度拖垮了。
所以你要晓得,救济、普度这些众生,要帮助他,帮助他开悟,帮助他觉悟,这个才是正确的。苦难那一种救济是短暂的,不能长期的,社会福利是长期的,它不是短暂的。所以我们中国古人对这个,就了解得很透彻,「救急不救贫」。你有急难的时候,我帮助你;你贫穷,我不帮助你,你要自己努力,你要自己发奋,这个要靠自己!所以福利制度实行之后,很多都依赖生活,什么事情都不干。所以我们在新加坡,李光耀就很聪明,他了解社会福利制度的弊病,所以新加坡政府不走这个路子。可是对老百姓要照顾,他怎么照顾?强迫你储蓄,这个方法好!他也有社会福利,他在你储蓄金里面,补助你一些,他们叫公济金,就是从你每个月收入里面扣百分之几,强迫你这样做法。你可以拿这个公济金,你买房子或者是你生病的医药费用,都可以从这里支付。这个是社会大众的福利照顾到了,而没有福利金的流弊。他们不是一个强国,不是先进开发的国家,看到外国这个弊病,他知道怎么样把它改进,所以做得非常高明,做得非常圆满。
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清楚、都明了。「净」这个字是关键,你在十法界依正庄严里面,都得清净平等觉,所以菩萨度众生就是度自己,自他不二!在度众生里面,把自己微细的无明习气能够磨掉。所以菩萨不度众生,决定不能成就自己,这个道理很显然。你要想开智慧,你一定要发心讲经;你要不发心讲经,你的智慧一定不能开,为什么?教学相长!人要想得智慧,上讲台是最快速的,尤其是听众发问,那对你更有利益。往往问出你一生都想不到的事情,等於考试一样,看你是不是真有智慧能够解答,解答得很圆满。不能解答,对自己也有提高警觉,「我还有那些不知道,我回去还要去准备,还要去求教」。
末后这一句:『当令汝起广大慈悲力。』注解里头好,叫:
【发心之相。】
菩提心是什么样子?菩提心的样子就是大慈大悲,慈悲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关怀、爱护、照顾、帮助,这些意思合起来,就是慈悲的意思。以清净心、平等心,无条件的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是从菩提心里发出来的现象、样子。我们通常讲大慈大悲,没有大慈大悲,他说他发了菩提心了,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真正发了菩提心,表现在外面一定是大慈大悲,这才能利益一切众生。这十句我们就讲到此地。
吉祥云比丘告诉善财童子,你亲近善知识,能得这么样的殊胜功德利益,劝勉他要亲近善知识。后面这一行经文,这是第六大段,科判里面叫:
【恋德礼辞。】
我们看经文:
【时善财童子礼吉祥云比丘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恋慕而去。】
『时』是吉祥云比丘教导他完毕的时候,善财童子对於善友非常的感激,行最敬礼。最敬礼就是五体投地,以我们最尊贵的头顶,礼善友之足,这叫行最敬礼。通常一般礼节,绕三匝,这古礼;现在绕佛已经没有了,对人更没有,见不到了。『绕无数匝』是代表心里面的感激,代表亲近善知识恋恋不舍,显示出感恩无尽的意思,这一句是感恩无尽。『殷勤瞻仰』,殷勤是讲他的态度。瞻仰恋慕而去」,所以科判里面讲,这科判的科题,「恋德礼辞」,善友教诲的恩德,恋恋不忘;礼是礼拜致敬;辞是辞退。这是文字的表面,它里面含的深义,我们要懂;如果不懂,你就把这个当故事看、当小说看,你得不到利益。
「礼辞」的意思在那里?善友清净,对他所修的法门、所有的开示,自己真的是得利益、明白了。明了之后,我还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你的法门我懂得、我通达,样样通达、样样明了,我修不修?不修,我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这叫「礼辞」。不是说去学一个法门,去修一个法门,那就糟了,那就坏了。所以善财童子你看看他,五十三位善知识,他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遇到这么多法门,他统统接触、统统明了,那一个也不修。但是这些法门他统统明达,通达明了,这是他由衷的感激。他要不辞,那就停下来学了、修了。不学!不修!我通达明了,而不修学你这个法门,这是作最好的榜样,给我们念佛人看的。
所以你真正有定力、有慧力,那个法门你都可以接触,你都可以随喜,可是绝不修学,我还是念我的阿弥陀佛,我还是一心求生净土,这样就对了。假如你是学禅的,你就老实参禅,你也可以参访其它一切法门,无论参访那一个法门,你还是一个话头参到底,绝无更改,这就叫「恋德」的意思,含这个意思。告诉我们修学成就,贵在一门深入,你可以广学多闻,但是你的修行成就是一门深入。广学多闻我们要恋德,这些善知识对我们的指导,对我们的教诲,我们不能忘记他的恩德;可是我们自己的修学,是决定不能改变。辞而不住在那里,这个是它所含的深义,我们一定要明了。。
至於礼节这一点,我们要提倡。佛法讲求的是现代化与本土化,这个五体投地跪拜之礼,是古时候的。我这一次在中国大陆,还遇到有一个人,跟我行三跪九叩首之礼,这是从前见皇帝的礼节,我们佛门也没有这种礼节,三跪九叩首。我在大陆上遇到一个,这不可以的,这不是开倒车嘛!所以今天在中国,大家见到法师还要顶礼,还要三拜,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顶礼三拜是拜佛的,拜人一拜,没有三拜,这个诸位一定要懂得。虽然说顶礼法师三拜,他说一拜,你就拜一拜;他不说,你还是拜一拜。这要懂道理的,不说也要拜一拜,不是说不说就要拜三拜,没有这个道理,他不会怪你的,他知道你是个明白的人。拜佛才是三拜,拜人只拜一拜。
而实际如果我们做现代人,度现代的众生,我们礼佛三拜,我们拜人一问讯就好了,不必再跪下去拜,为什么?现代全世界都没有这个礼节,我们还搞这个礼节,很多这些想学佛的人,看到你跪拜,他不学佛了,这个我做不到。如果你一问讯的时候,你就会带好多好多人来学佛,特别是外国人。外国人叫他跪在地下磕头,他不干,他没有这个习惯,他跪不下去,他觉得很难过。所以我们度现代人,要用现代的礼节,恭敬心是一样的,在形式上,一定要现代化,这才行!才能把佛法弘扬到全世界,才能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希望大家以后见到法师,一问讯,不必拜下去。我们拜佛三拜,这是纪念,也是自己修行的一个法门,降伏自己的傲慢,这五体投地它真正用意,是降伏傲慢。但是一定要顾忌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叫现代人还行古人之礼,这是错误的。现代人不可以行古礼,现代通常是一鞠躬,我们佛法合掌一问讯,这样就很好。希望我们大家共同来提倡,通通行问讯礼,不要行跪拜礼。馆长往生之前,告诉我们,我们学佛,要做学佛人的好榜样,我们见人一问讯就是好榜样,使佛法能现代化,这就是好样子。好!今天我们这一章讲圆满了,下一次我们就讲到海云比丘,这是二住菩萨。我们念佛回向。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面,倒数第五行,从经文看起:
【海云比丘能善分别开发广大善根因缘。当令汝入广大助道位。当令汝成广大善根力。当为汝说发菩提心因。当令汝生广大乘光明。当令汝得广大波罗蜜。当令汝入广大诸行海。当令汝转广大誓愿轮。当令汝净广大庄严门。当令汝起广大慈悲力。】
这一段总共有十句。十句第一句是总说,后面九句是别说,赞叹亲近善知识,才能成就真实的利益。我们看经文,每一句是一个意思。吉祥云比丘在这个地方的开示,也就暗示善财去参访海云比丘,必定得这十种殊胜的利益。第一句说『海云比丘』,这个名字上一次讲过,诸位必须要了解它所含的意思,它是表「观心海」,才能够对治心地深广的法门,取这个意思。他能够『善分别开发广大善根因缘』,这一句话是总说,非常重要。《弥陀经》上佛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一句话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这三种是很不容易遇到的,但是必须在一生当中,这三个条件通通具足,这人才能往生;换一句话说,我们学佛不是这一生,生生世世都在修学。从无量劫到今天,我们为什么没成就?为什么不能往生?大概就是这三个条件,不能同时具足,有一个缺二个,有二个缺一个,所以多生多劫都没能往生。希望在这一生当中,三个条件通通能具足,只要我们认真努力,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我想是有具足的缘分。
经文当中「善」是一个字眼,这一句的枢纽,重要的关键,他「善能分别开发」;「分别」就是能够辨别。我们今天学佛,看到许许多多的同修,早年念佛念的不错,听说最近又去学密、又去修禅去了,这什么原因?就是没有能力辨别利害得失。我们不讲真妄,也不讲邪正,为什么?密法也是正法,也不是虚妄;禅也是正法,都是世尊传下来的,通通都是正法,所以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但是你不能够明了利害得失,要知道自己的根器,这么多法门,那一个法门对我有利,我修学这个法门,在这一生短短的时间当中,一定能成功,能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是决定出离六道。出离六道是小果。诸位在经上常常看到的,能够超越十法界,叫大果。果有两种,假如六道都不能超越;换句话说,你修学没有结果。这个并不奇怪,以我们自己来说,我们生生世世修行都没有结果,所以才搞到今天。
所以「能善分别」这四个字就太重要了,能知道自己的根器,这样才能够「开发广大善根因缘」。「开」是菩萨为善财开示,为善财就是为我们;善财在此地代表我们大众,为他开示就是为我们开示。法是法器,我们听了他的开示之后,心就要发起,发起广大善根。「广大」不是这一生修积的,无量劫来所修积的善根、福德,通通发起来了,这是善知识为我们开示的因缘不可思议!这底下讲:「善根因缘」。里面虽然没讲福德,说了善根,说了因缘,福德自然在其中。
吉祥云比丘这一句话,狭义的来说,就是对底下这一章,善财参访海云比丘这一章来说的。如果广义,这一句一直贯穿五十三参,诸位想想,那一参不是菩萨善能分别开发广大善根因缘?到末后教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是广大善根因缘的圆满,广大善根因缘的成就,都在念佛往生净土!所以《四十华严》是往生经,不是别的经。我们再回想古大德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即是小本《华严》,这那里说错了?没错!这个经一对比,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善根、福德、因缘指的是那些?细说说不尽,下面菩萨有善巧方便,把它归纳为九大类,就是下面这九句,九句是别说,都是说的善根、福德、因缘。你不亲近善知识,你得不到;一定要亲近善知识,常常听善知识的教诲,常常观察善知识的行持,我们要跟他学习。
别说里面第一句:『当令汝入广大助道位』,这一句就是你见到善知识,你就能得这个利益,句句当中都有广大的意思。可见得,总不离别,别不离总。「广大」的意思在那里?就在往生极乐世界,才是真实的广大。如果不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纵然可以得「助道位」,「广大」两个字谈不上,这个是事实!希望大家细心去体会。「助道」帮助你修道。帮助我们修道唯一的途径,就是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这个意思前面都说过了。如果你有智慧,你有善巧方便,在我们周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皆是善知识,都能够启发你真实的智慧,都能够帮助你遮断无始的烦恼习气。问题就在你自己会不会,不会就从头来起,那就是你找一个好老师,跟著他修学。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依止一个老师,依靠一个老师,听从一个老师的教诲,奠定自己修学的基础。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没有例外的。如果你同时亲近二个老师、三个老师、四个老师,那你就不能成就了。为什么呢?每一个老师修的法门不一样,他们的见解不相同,所以你听多、学多了,就无所适从,把你的善根、因缘都破坏了,这个是很要紧的一桩大事,亲近一个老师。到什么时候才可以亲近许许多多善知识?一定要等你开悟就行了,没有开悟不行。什么叫做开悟?《无量寿经》经题上那个标准,就很正确,你得清净心,你得平等心,你得正觉,就可以了。清净心於一切法中,心不染著,你的心清净。顺境里面不起贪心,逆境里面不起瞋恚,你能不能做到?平等是一切法不分别,清净是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觉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不糊涂!
你有了这样的功夫,给诸位说,你就超越了十法界。你得清净就超越六道,你要晓得,六道都是不清净的。得清净心的人,超越六道,见思烦恼断了。得平等心的人,超越十法界。何以故?没有得平等心的人,他还有阿罗汉、还有辟支佛、还有菩萨、还有佛,四圣法界,他还有分别。得平等心的人,没有分别了,所以十法界超越了,入一真法界了。觉就是分破无明。这个时候,你才可以遍参一切知识,所以他不是没有条件的,他有条件的,他有标准的。
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上,第一会是十信会。在文殊会上成就清净平等觉,老师才劝他出来参学,他有资格参学了。参学第一位遇到吉祥云比丘,教他念佛;海云比丘传他大法。前面三位知识、三位善友,表的是佛、法、僧三宝,所以都以比丘的身分,这代表三宝。吉祥云代表佛宝,海云代表法宝;佛宝是觉,真正觉悟,这样才入「广大助道位」。我们今天参访知识,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修学,「广大」两个字没有,到他这个境界,这就有「广大」了。
第二句:『当令汝成广大善根力。』这十句它是关联的,广大的善根从那里生?从广大助道里头生。此地的「助道」,跟我们一般讲的助道,在境界上讲,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这个经上讲的是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无量劫的善根、福德通通现前,不是我们这一生所修的,生生世世修的善根都现前了。凭这个善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想想,当然是上上品往生。
第三句:『当为汝说发菩提心因。』这就是善友每每初见善财,都赞叹他发菩提心。善财亲近善友,第一句话就要向善友报告:「我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然后再请教,怎么样修菩萨道,怎么样学菩萨行?先说明自己已经发心了,发心不容易!菩提心一发,就出十法界了,这个诸位要晓得。阿罗汉虽然出六道轮回,没发菩提心;辟支佛、权教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比起我们,他算是发菩提心;要比起一真法界里面的初住菩萨,他菩提心还没发。由此可知,发心不容易!大家读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起信」这是大乘开始,刚刚入门,起信!大乘起信的条件是什么?就是发菩提心。他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如果不发菩提心,就不是这一个法门的当机者;由此可知,《起信论》的当机者,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这些菩萨们,不是凡夫!
性宗如此,相宗也不例外。相宗入门是《百法明门论》,本论文字虽然不长,可以历代祖师的注解,就很长、也很多。「百法」就是一切法的归纳,一切法的浓缩,让你在百法里面开悟,明就是开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百法」就是宇宙人生,你真正明了它的真相,你才能入大乘相宗之门。由此可知,大乘性、相两宗的标准都很高。我们读了《百法》能不能开悟?书上明明说的是「明门」,我们念了,怎么越念越迷惑,越念越糊涂!所以我对学《百法明门》的人常讲:「你们不是学《百法明门》,你们是学《百法暗门》、《百法迷门》!」你被这个法迷住了,不容易!第三句是赞叹发菩提心,菩提心是非常殊胜的。
由此可知,我们现在确确实实是凡夫,这个自己要承认;要承认自己业障深重、习气很深,这个自己一定要承认。修学任何一个大乘法门,我们的菩提心都发不出来,这是实实在在的话。菩提心发不出来,你会有什么成就?每一天起心动念,还是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你想想是不是这个情形?如果还搞这一些,决定在六道轮回;也就是说,不管你修那一个法门,你怎么样用功,修得怎么样好,你只要有是非人我,只要有贪瞋痴慢,《金刚经》上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具足,你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你一生所修学,你持戒、念佛,修得再好,变成来生的福报了,这个一点不假。
诸位要仔细去观察,世间确确实实是把修行变成来生的福报。享福的人,几个人头脑清楚?还肯继续修行?如果被世间这些五欲六尘迷惑了,那问题就大了。前一生好不容易修这一点福,这一生很快就享完了;享完之后,你的罪业就现前了,你就又堕三恶道了,这是佛家常讲:「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享福不继续修,就造罪业,第三世就堕落,非常可怕!你要晓得,你享福的时间很短,你堕三恶道受苦的时间太长太长!
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那怎么办?我们这个因缘真的叫「广大因缘」,遇到净宗法门,教给你老实念佛。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告诉我们:「只要你一心,诚心诚意,专求净土,专念弥陀,求生西方,你这个心就是广大菩提心。」这个说法,蕅益大师以前,佛没说过,祖师大德也没说过,蕅益大师是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说绝了!他说得有没有道理?诸位把大乘经教多涉猎一下就晓得,真有道理!你能见到阿弥陀佛,你就超越十法界,西方世界不在六道里头,也不在十法界里头。
何况四十八愿里面讲:「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所以有些人见到这个不服,「这个人一生造作罪业,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未免太便宜了!」不能相信,那有这种便宜的事情!其实他所说的便宜,他是眼光短浅,只看到他今生这一段,没有看到他过去。几个人临命终时肯念佛?那个临命终时肯念佛,念一声阿弥陀佛往生的,都是无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缘一时发现,不偶然。所以你要是真的明白了,你才晓得这个人不是侥幸的,他是在这个时候,时节因缘成就了,无量劫来广大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个时候一下成熟了。一刹那成熟,一刹那就往生,他就作佛,那有偶然的?所以善根、福德、因缘,是要讲过去生中,不论这一生的。「发菩提心因」,那个「因」就深了。
第四句:『当令汝生广大乘光明。』「大乘」,这是诸位知道的,虽然知道的不太清楚,只是一个模糊概念,大乘法、小乘法;可是加一个「广」,意思就不一样了。大乘上加一个「广」,就如同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上上乘人」,超越一般的大乘。你看他说法,他说神秀所接引的是大乘人,他自己所接引的是「上上乘人」,超过一般的大乘。一般大乘有限量的,可是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数量了,那就是「广大乘光明」。通常依照其它法门来修行,要修到八地以上,才入这个境界;八地以前,都还有局限,不能够真正达到尽虚空、遍法界,他做不到。可是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些人,那就不一样。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品烦恼都没有断,这是指的什么人?就是我们,一品烦恼都没有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也是「广大乘光明」,光明遍照。
这里面有二个意思,一个意思是供养诸佛,像《弥陀经》上所说的,你有能力遍供十方一切诸佛,同时的;不是一尊一尊佛,有次第、有先后,那要多久才能供养一遍?同时!所以「一时」,佛经一展开就是「一时」,「一时」很有味道!「一时」是同时,没有前后。有这个能力。这个是「广大乘光明」。第二个意思,能同时普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也是「广大乘光明」的意思,你能够遍供诸佛、普度众生。你虽然有普度众生的能力,给诸位说,众生有缘,是不是成熟了?成熟了,你就会度他作佛了。实在讲,成熟就是他能够相信净土,能够发愿求生,这一种人就成熟了。
如果喜欢佛法,甚至於喜欢净土,还不想往生,这种人很多,我都遇到过不少。他劝人念佛往生,他自己不愿意往生,为什么?他的愿了不起,他说:「我要生生世世弘法利生,怕到西方极乐世界,看到黄金为地,七宝宫殿,会被它迷了。」他有这样的念头,恐怕舍不得离开西方世界,不能普度众生了,这是妄想在作祟!对於西方世界,依旧认识不清楚,我们听了,也没法子给他说,说了他不相信,他有他的一个道理在,慢慢等因缘吧!所以一切众生缘熟早晚不同。
所以菩萨在十法界度众生,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法得度,就说什么法门。』佛现身没有一定的身相,佛说法,无有定法可说。由此可知,诸佛如来在虚空法界里面,上供诸佛,下化众生,是何等的潇洒!何等的自在!我们要想得这个境界,你就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最快的捷径,很快你就能得到,这是净土的殊胜。《华严》,《四十华严》偏赞净土,在前面一品经,「离世间品」里面讲的二千多个法门,到末后这一分里面,证入法界里面,就偏赞净土。因为这个法门快速、稳当,只要你肯信,你愿意去,没有一个不得生,这才是真实的广大乘光明。你见到这个善友,善友跟你开示,给你说法,你听了之后,触动你自己的善根,你自然能够信受奉行,这个注解里面讲的『闻受持法』。
第五句:『当令汝得广大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古人从文字上直译叫彼岸到,中国的文法,「到彼岸」,这个意思我们还是不太清楚,什么叫到彼岸?如果用中国话来讲,大家就容易体会,「到彼岸」就是到家的意思,我们中国人讲到家了。到家是什么?就是达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才叫到家。这个名词,我们这个社会用得很广。你写字写得很好,「你的书法到家了。」你画画得很好,「你这个画到家了。」所以你的手艺达到高度的标准,人家称赞你,「你的功夫到家了」,所以到家这个意思,就是梵语「波罗蜜」的意思。我们把它说成「究竟圆满」,大家好懂,比那个到彼岸、到家都好懂,真实究竟圆满。
那些事情你做到究竟圆满?「广大」是说你在生活上,你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达到究竟圆满,那才叫「广大」。穿衣也是究竟圆满,吃饭也是究竟圆满,扫地、抹桌子也是究竟圆满,没有一样不是究竟圆满,没有一样不是「波罗蜜多」,这才叫「广大」。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修学,融成一体,生活、工作、修学是一不是二,全是究竟圆满的般若波罗蜜多。《大般若经》里头细说这一句,这一句展开来,就是六百卷《大般若》。所以《华严经》,古今大德都承认它是佛教的根本法轮,一切经即是《华严》的枝叶、眷属,六百卷《大般若》就是这一句话的详细解说。这一句是讲解,达到究竟圆满的智慧。
『当令汝入广大诸行海』,如果没有这一句,「波罗蜜」里面,解跟行都可以含摄在其中;如果有后面这一句,那个「般若」就是指的解,这一句是行。解圆满,行就究竟。行里面也是无量无边,佛法里面把它归纳为三大类,无量无边的诸行,不出这三大类。第一个是身,身体的造作,是身的行为。第二个是口,口是言语。第三个是意,意是思想、念头。所以你的行为总不出身口意三个范围,佛家称之为三业。三业的意思,我们要清楚。正在造作的时候,这是行为,你在造!造作完毕的时候,就叫做业。所以佛经里常讲行业,这个名词,大家也看得很多。行就是你正在造作的时候,业是你造作的结果。
造作的结果,也把它归纳为三大类,善业、恶业、无记业,这是凡夫所造的。你三业行为造的是善,你得善果,这个果是六道里面三善道的果报。如果造作的是恶,你得的果报是三恶道的果报,恶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这是经里常常教给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缘果报决定是有。不但我们凡夫有,声闻、缘觉也有,诸佛菩萨还是有。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也示现三个月马麦之报,闹饥荒,外面托钵没东西吃,没有人供养,三个月时间也很长,什么原因?佛说是过去生中的恶业,这就说明,成佛也没有办法超越因果,没有这个道理!诸佛菩萨不昧因果,他对於因缘果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清楚。我们凡夫在受果报,不知道前因,现在在造业因,不知道后果。这些法身大士们他们知道,他们知道现在受的果报,是什么样的业,过去什么因;现在所造作的,将来是什么果,这个前因后果,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不昧因果」,不是没有因果!
印光大师说得很好,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如果能把这一桩事情,向社会广大群众讲清楚、讲明白,使人人都能相信因果;因果是事实,不是圣人故意讲出来,来约束你的,劝你改过向善,它是事实。大家明了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起心动念他自然就收敛,自然就不会胡作妄为,不会造罪业。这个社会就能够安定,社会安定才能繁荣,大家都有福报,福从那里来?福是自己修来的,你不修福,你那来的福报?今天世间人,无论中国、外国都在求财,想发财都想疯了,想的迷惑颠倒、神智不清,天天都想发财。
那个财能想的到吗?想发就发了吗?决定想不到的。为什么想不到?没有因!佛在经上给我们讲,我们想成佛,可以成佛;想做菩萨,真的能成菩萨,为什么能想的到呢?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有因,你想是缘,你有因;你要是没有因的话,缘再足也不能结果,因跟缘聚合,果报才现前。佛告诉我们,世间人的财从那里来的?是从财布施来的。你不肯修财布施,天天想发财,你想一辈子,也发不了财。所以你要想发财,你要懂得修因;你要想聪明智慧,你就要修法布施;你要想健康长寿,你一定要修无畏布施。佛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佛不骗人,这是佛对我们凡夫讲的。
这个说法跟佛在经上所讲的总原则、总原理,违不违背?总原则,佛说了:「一切法从心想生」,一想财宝,财宝就现前,他想能行,我们想不行,所以与总纲领、总原则不违背。到什么时候你想发财,财就来了?到明心见性,你自性里面本来具足无量的财宝,所以一想就来了,你看诸佛菩萨供养的时候,无量的珍宝就从手里头出来了,显现出来了,那是一想就出来。我们今天怎么想也想不出来,问题在那里?我们的自性被烦恼障、所知障盖覆住了,怎么想,它也出不来,道理在此地。出不来怎么办?临时去打工,赚一点花一点,就这样子。六道凡夫、十法界里面这些人,都是自性里面的财宝不能现前,怎么想也不能现前,必须要临时打工。你打工勤奋,就多赚一点,懈怠就少赚一点。才告诉你,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都是临时打工。所以佛法重视明心见性。
所有一切大乘法门修学的最终目标,都是明心见性,并不是禅宗才这个修法,我们净土宗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所以诸位要念到理一心了,你这个财宝一想就来了。你念到事一心还不行,你怎么想都想不出来,为什么?念到理一心是见性,你烦恼障、所知障统统都破了,这个是达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这里头,理、事我们都清楚,都不迷惑,这就好办了。所以诸行上面也加上「广大」,这个「广大」实在讲,就是普贤行,普贤菩萨代表。
第七句:『当令汝转广大誓愿轮。』前面六句是自利,是自己的成就,自己解行达到究竟圆满,这是法身大士。我们今天所凭藉的,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下下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也有这个能力。《华严经》所讲的这个境界统统具足,一样也不欠缺,这是西方净土无比殊胜之处。生到西方解行同佛,然后才能够普度众生。所以你真正想度众生,想实现你这个大愿,唯一靠得住的辨法,先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到阿弥陀佛,你就有这个能力,你就得佛本愿威神加持,所以你才能够「转广大誓愿轮」;轮是法轮。「广大誓愿」就本经而论,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如果就《无量寿经》而论,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将佛菩萨的本愿,变成我们自己的心愿,自他不二!弥陀、普贤能做的,我们也统统都能做到。这三句注解里面说得很好:
【五六及七皆普眼所诠。】
第八:『当令汝净广大庄严门。』清凉注解里面讲:
【闻依正庄严。】
『闻』是闻法,听善知识的教诲。这个「闻」是菩萨的三慧,闻思修三慧。『依』是依报,『正』是正报。就本经而论,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在《华严》八十卷经里面,「世主妙严品」,从第一卷一直到第十一卷,都是说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毗卢遮那是谁?是我们自己,不是别人,这个要搞清楚。所以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就是说我们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没说别的事情。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世尊在经上讲得很明白,「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什么?法身是理体,法身就是真心,法身就是真如,名字不相同,意思是一个。所以毗卢遮那翻做「遍一切处」。
十法界依正庄严,乃至诸佛净土、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这个性体变现出来的。所以毗卢遮那是能变,就是自性是能变,所有一切虚空法界是所变。毗卢遮那是代表能变,遍一切处,一切处都是他所变的。所以这个才是自己,禅宗里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毗卢遮那。卢舍那是报身佛,释迦牟尼是应化身佛,三位一体。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我们是不是应化身?都是!没有一样不是。可是佛与大菩萨是从智慧里化身的,我们六道凡夫是从烦恼里化身的,没有两样!所以生佛不二,众生跟佛不二。体不二,跟诸位说,相也不二。作用呢?作用还是不二。可惜你不知道;你要知道,你也得相当的自在;不知道是迷惑颠倒,以虚妄、分别做主宰,这就坏了。
大乘里面常讲的妄心,六道凡夫妄心做主宰,烦恼做主宰,习气做主宰,所以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变现出六道轮回的果报,自作自受!这些都包括在依正庄严里面,这些理事因果都清楚、都明白。这里面迷惑颠倒的众生,要不要去帮助他觉悟?要!地藏菩萨不就是一个示范,地狱最苦,迷的最深,他还是要去。而且还发了大愿,那个大愿是跟我们讲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个意思,让我们发大慈悲心,见到这些苦难的众生,要帮助他觉悟,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苦难的众生,他没的吃,你给他吃;没有的穿,你给他穿,是不错。但是你一昧这样去周济他,不但不能度他,反而害了他,怎么害他?「我可以不要工作,反正有人布施,有吃有穿的!」他变成一个懈怠懒惰,依靠救济,坏了!
在现在这个社会里面,我们台湾好像还没有这个现象,在美国许多世界先进的国家,这个麻烦大了。因为二次大战之后,他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国力雄厚,所以就有人想出这个花样,「要修大慈悲心,做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多了,许多人就好吃懒做,就靠这个社会福利,什么事情都不要干,把这个国家吃垮掉了。美国政府现在负债,三代都还不完。这种制度已经实施了,能不能收回?谁都不敢收,那一个人说社会福利减少了,老百姓决定不投票给他做总统,所以当总统第一个就是社会福利一定要照常。如果能增加一点,当然更好,老百姓更欢迎,决定不能减少。所以世界上许多强的国家,被福利制度拖垮了。
所以你要晓得,救济、普度这些众生,要帮助他,帮助他开悟,帮助他觉悟,这个才是正确的。苦难那一种救济是短暂的,不能长期的,社会福利是长期的,它不是短暂的。所以我们中国古人对这个,就了解得很透彻,「救急不救贫」。你有急难的时候,我帮助你;你贫穷,我不帮助你,你要自己努力,你要自己发奋,这个要靠自己!所以福利制度实行之后,很多都依赖生活,什么事情都不干。所以我们在新加坡,李光耀就很聪明,他了解社会福利制度的弊病,所以新加坡政府不走这个路子。可是对老百姓要照顾,他怎么照顾?强迫你储蓄,这个方法好!他也有社会福利,他在你储蓄金里面,补助你一些,他们叫公济金,就是从你每个月收入里面扣百分之几,强迫你这样做法。你可以拿这个公济金,你买房子或者是你生病的医药费用,都可以从这里支付。这个是社会大众的福利照顾到了,而没有福利金的流弊。他们不是一个强国,不是先进开发的国家,看到外国这个弊病,他知道怎么样把它改进,所以做得非常高明,做得非常圆满。
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清楚、都明了。「净」这个字是关键,你在十法界依正庄严里面,都得清净平等觉,所以菩萨度众生就是度自己,自他不二!在度众生里面,把自己微细的无明习气能够磨掉。所以菩萨不度众生,决定不能成就自己,这个道理很显然。你要想开智慧,你一定要发心讲经;你要不发心讲经,你的智慧一定不能开,为什么?教学相长!人要想得智慧,上讲台是最快速的,尤其是听众发问,那对你更有利益。往往问出你一生都想不到的事情,等於考试一样,看你是不是真有智慧能够解答,解答得很圆满。不能解答,对自己也有提高警觉,「我还有那些不知道,我回去还要去准备,还要去求教」。
末后这一句:『当令汝起广大慈悲力。』注解里头好,叫:
【发心之相。】
菩提心是什么样子?菩提心的样子就是大慈大悲,慈悲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关怀、爱护、照顾、帮助,这些意思合起来,就是慈悲的意思。以清净心、平等心,无条件的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这是从菩提心里发出来的现象、样子。我们通常讲大慈大悲,没有大慈大悲,他说他发了菩提心了,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真正发了菩提心,表现在外面一定是大慈大悲,这才能利益一切众生。这十句我们就讲到此地。
吉祥云比丘告诉善财童子,你亲近善知识,能得这么样的殊胜功德利益,劝勉他要亲近善知识。后面这一行经文,这是第六大段,科判里面叫:
【恋德礼辞。】
我们看经文:
【时善财童子礼吉祥云比丘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恋慕而去。】
『时』是吉祥云比丘教导他完毕的时候,善财童子对於善友非常的感激,行最敬礼。最敬礼就是五体投地,以我们最尊贵的头顶,礼善友之足,这叫行最敬礼。通常一般礼节,绕三匝,这古礼;现在绕佛已经没有了,对人更没有,见不到了。『绕无数匝』是代表心里面的感激,代表亲近善知识恋恋不舍,显示出感恩无尽的意思,这一句是感恩无尽。『殷勤瞻仰』,殷勤是讲他的态度。瞻仰恋慕而去」,所以科判里面讲,这科判的科题,「恋德礼辞」,善友教诲的恩德,恋恋不忘;礼是礼拜致敬;辞是辞退。这是文字的表面,它里面含的深义,我们要懂;如果不懂,你就把这个当故事看、当小说看,你得不到利益。
「礼辞」的意思在那里?善友清净,对他所修的法门、所有的开示,自己真的是得利益、明白了。明了之后,我还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你的法门我懂得、我通达,样样通达、样样明了,我修不修?不修,我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这叫「礼辞」。不是说去学一个法门,去修一个法门,那就糟了,那就坏了。所以善财童子你看看他,五十三位善知识,他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遇到这么多法门,他统统接触、统统明了,那一个也不修。但是这些法门他统统明达,通达明了,这是他由衷的感激。他要不辞,那就停下来学了、修了。不学!不修!我通达明了,而不修学你这个法门,这是作最好的榜样,给我们念佛人看的。
所以你真正有定力、有慧力,那个法门你都可以接触,你都可以随喜,可是绝不修学,我还是念我的阿弥陀佛,我还是一心求生净土,这样就对了。假如你是学禅的,你就老实参禅,你也可以参访其它一切法门,无论参访那一个法门,你还是一个话头参到底,绝无更改,这就叫「恋德」的意思,含这个意思。告诉我们修学成就,贵在一门深入,你可以广学多闻,但是你的修行成就是一门深入。广学多闻我们要恋德,这些善知识对我们的指导,对我们的教诲,我们不能忘记他的恩德;可是我们自己的修学,是决定不能改变。辞而不住在那里,这个是它所含的深义,我们一定要明了。。
至於礼节这一点,我们要提倡。佛法讲求的是现代化与本土化,这个五体投地跪拜之礼,是古时候的。我这一次在中国大陆,还遇到有一个人,跟我行三跪九叩首之礼,这是从前见皇帝的礼节,我们佛门也没有这种礼节,三跪九叩首。我在大陆上遇到一个,这不可以的,这不是开倒车嘛!所以今天在中国,大家见到法师还要顶礼,还要三拜,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顶礼三拜是拜佛的,拜人一拜,没有三拜,这个诸位一定要懂得。虽然说顶礼法师三拜,他说一拜,你就拜一拜;他不说,你还是拜一拜。这要懂道理的,不说也要拜一拜,不是说不说就要拜三拜,没有这个道理,他不会怪你的,他知道你是个明白的人。拜佛才是三拜,拜人只拜一拜。
而实际如果我们做现代人,度现代的众生,我们礼佛三拜,我们拜人一问讯就好了,不必再跪下去拜,为什么?现代全世界都没有这个礼节,我们还搞这个礼节,很多这些想学佛的人,看到你跪拜,他不学佛了,这个我做不到。如果你一问讯的时候,你就会带好多好多人来学佛,特别是外国人。外国人叫他跪在地下磕头,他不干,他没有这个习惯,他跪不下去,他觉得很难过。所以我们度现代人,要用现代的礼节,恭敬心是一样的,在形式上,一定要现代化,这才行!才能把佛法弘扬到全世界,才能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希望大家以后见到法师,一问讯,不必拜下去。我们拜佛三拜,这是纪念,也是自己修行的一个法门,降伏自己的傲慢,这五体投地它真正用意,是降伏傲慢。但是一定要顾忌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叫现代人还行古人之礼,这是错误的。现代人不可以行古礼,现代通常是一鞠躬,我们佛法合掌一问讯,这样就很好。希望我们大家共同来提倡,通通行问讯礼,不要行跪拜礼。馆长往生之前,告诉我们,我们学佛,要做学佛人的好榜样,我们见人一问讯就是好榜样,使佛法能现代化,这就是好样子。好!今天我们这一章讲圆满了,下一次我们就讲到海云比丘,这是二住菩萨。我们念佛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