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严经行愿品吉祥云比丘章 - (第十二集)
华严经行愿品吉祥云比丘章  (第十二集)  1997/3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3-0012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八页第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三心境俱泯念佛门。心即是佛,心则非心。佛即是心,佛亦非佛。非心非佛,远离一切。故无所念,方为真念。】

  往下,这个意思愈来愈深了,这一段是大师跟我们说的,能念可以归纳为五种。第一种是:「缘境正观念佛门」。大概我们现前一般念佛的同修,都在这一个范围之内,这个范围要念的相应也能往生,这是讲专念阿弥陀佛。如果不是专念阿弥陀佛,换句话说,修学任何一种法门都很难成就。这个道理前面曾经说过,这个二十五种念佛法门,这是吉祥云比丘给我们归纳。这个二十一门前面说过,展开来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那么我们看,能念的这个五大类,就更清楚、更明白了。所以第一类就是「缘境正观念佛门」,给诸位说,只限於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呢?这个地方清凉讲得很清楚,「若真若应」,真是真佛,法身佛、报身佛这是真佛;应是应化身,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现在我们世间,这是应身佛。不管是真佛或者是应化身佛,无论是依报还是正报,总而言之,都是外境。

  「称名」,这是口,口念。口念,心要不相应,这就不叫真念,这是口念。通常我们讲念佛,咱们中国文字上念旁边加一个口,就是这个念法。所以在无量法门当中,唯有以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为我们正观之境,行!藉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我们得生弥陀净土,所以虽然这个功夫,比不上后面所说的四种,他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点诸位同修特别要注意,如果不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修学其他的法门,那就是后面这个四大类。这个四大类说实在话,就是一定要相应,与什么相应呢?与自性相应,与真如本性相应,相应就是真念。所以你心上真有了,真的相应。

  那么为什么说四种呢?这里头有浅深不一样,功夫浅深不相同。所以第二种「摄境唯心」,比前面就高明多了。这种念佛也在净宗,净宗的理论,《观经》上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这个两句是《观无量寿经》的经文。佛又常在大乘经中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你心里面想佛,佛就现前,常常想佛,无间断的想佛,这就是属於唯心念佛门。你这个心里头真有佛,不一定要口念,口念不念没有关系,心里头真有。这一起心动念,佛就现前,这是「摄境唯心」。

  今天我们讲第三种—心境俱泯念佛门,诸位看看这个名称,你就想到这个念佛门,把整个禅宗包括在其中了。禅,参禅的人要想得定,要想开悟,要想明心见性,那就非达到这一个境界不可,所以他们那个念叫做真念。为什么呢?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那心就非心,心就不叫心;佛就是心,那佛也不叫佛了,诸位体会这个意思。所以他说:『非心非佛』,这是从双遮来说;如果从双寂来说呢?『心即是佛』,那么佛就是心,那就即心即佛。明白这个道理,契入这个境界,宗门里面所说:「入不二门」。如果你还有心有佛,心跟佛是二法,在《坛经》里面说,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一段就是讲的不二法,不二法那才叫真念,真念是无所念。宗门里所谓的起心就错了,动念皆乖了,你起心动念就错了,叫你在一切时、一切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真念。

  诸位想想,宗门包括在念佛法门里头,这个没有念,没有念怎么叫真念?念还是假念,念是假念,不念是真念。可是要知道,我们念是假念,不念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不念,你落在无明里头;念,你落在妄想里面,你念不念都错了。这个意思很深,一定要很细心的去体会。这个里头无念,他那个心跟境是一,能变的心、所变的法界是一,能所不二,入一真法界,入不二法门。生佛是一,也是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样样都是不二法门,这叫真念。这个是上上乘的功夫,不是普通功夫,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这叫理念。前面三个是理念,第一个是我们讲的功夫成片,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第二个摄境唯心,是事一心不乱。心境俱泯—理一心不乱。

  我们今天读清凉大师这一段开示,对这一桩事情,可以有相当的体会,了解他的状况。功夫没有别的,就是平常讲的看破、放下,彻底放下,不能让心地里有一丝毫东西存在。那么我们要问,阿弥陀佛要不要念,《无量寿经》要不要念呢?念!能念行吗?跟这个能相应吗?会念的相应,不会念的就不相应。怎么叫会念的相应呢?会念的人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即无念,无念即念,他就相应。这个地方,不能错会它的意思,错会它的意思—「故无所念,方为真念」,好了!我什么都不念了,佛也不念了,经也不念了。佛不念,经不念,天天念妄想,你心里面还会不会有妄想起来?你有妄想不行,连妄想也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也没有,是非也没有,人我也没有,那才是这个境界。你还有是非人我,那你没入这个境界,你是凡夫!所以诸位要晓得,「心境俱泯念佛门」,真正入这个境界,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真正入不二法门。

  所以这个地方,理我们晓得,事一定要知道我们做不到。但是做不到,也要向这个方向去做;虽然做不到,能有一点气氛也好,也有利益,也有功德。那就是常常想著拓开心量,这经上常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常常把心量拓开,尽量少分别、少执著。先从那里下手呢?先从不应该分别的,你就不要分别;不应该执著的,你就不要执著。再说个浅显的话,不关自己的事情,你何必要去管,我们放下从这里放起。不干自己的事情先放下,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暂时还放不下,先把不关自己的事情放下。你虽不入这个境界,你想得功夫成片,那就不难。一般人念佛不能功夫成片,说老实话,就是管事管的太多了,不该管的他也要管。连孔老夫子都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个意思是说,你不在这个地位上,你就不必管这些闲事;他在那个职位上,他当然要管,不在那个职位上,你去管那个事情干什么?你何必去干涉他。我们清净心要从这个地方修,心境俱泯那就真正清净、平等了。清净平等觉在这一句里头,就显现出来了。那么大师教我们远离一切,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我们首先就是与我们不相干的通通远离,与我们相干的,也要做到愈少愈好,你才会得自在!

  我这一次到大陆去了一趟,见到九华山的仁德法师,上海的明阳老法师。老法师告诉我,从前印光大师在世的时候,他常常给人家讲,他说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我也不怕死。这个意思就是,他什么都没有,怎么不怕死呢?生死也没有!你们听听这个话,他是什么境界?我们今天的麻烦事情—累赘太多了,你又有房屋,又有土地,又有财产,银行里头还不晓得有多少宝贝,还有家亲眷属,牵肠挂肚的事情,不晓得有多少?理都理不清!那听听印光法师的话,我们又做何感想呢?

  古时候修行人,那在印度,佛法传到中国来,就没有了。世尊当年在世,跟他出家的人三衣一钵,除三衣一钵之外,他什么都没有。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是什么呢?远离一切。我们今天虽然做不到,我们的体力比不上从前人。我看现在一般人的体质,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在我们这个地方出家的,有二十多个人,你们都看到的。我劝他们讲经,他们天天跟我诉苦:「师父!我们工作太多了,没有时间来准备!」真是机会难得,昨天到台中去看了一下,你们有不少人去看过。台中慈光图书馆比我们这里大,它的土地面积是四百坪。你们仔细去参观参观那个地方,工作人员多少呢?三个人。现在几个人,我不晓得,我在的那个时候是三个人。李老师作馆长。

  四十年前,我三十二岁,我们工作人员三个人,我昨天跟大家报告了,我一个,游居士一个,雷居士,这两个人都不在了,我们年龄大概都差不多,他们两人比我小一点,我们三个人工作。你们今天二十多个人工作,还说没有时间!确实我们的工作量比你们多,我们读书的时间不输给你们,我们晚上听完经之后,人都走了,收拾干净了,我们自己开始念书、读书、拜佛、念佛,总得搞到晚上三点钟才睡觉,一个星期总有一、二次到天亮。所以说我们的体力,你们不能比。这无怪乎古人常讲:「修行要趁年少」,因为你年少有精神、有体力,能够勇猛精进,年岁大了,你想精进,体力没有办法承当。我在年轻的时候,三十岁左右,三天不睡觉,精神饱满。我看看你们这些人,在体力上不如我们。所以这么一个小的地方,二十几个人,就叫苦连天,怎么得了!

  可是我说这个话,也不见得是真的,为什么呢?你仔细去看看外国,中国人到外国,精神就起来了,洛杉矶法光寺两个人,禅光跟照宏两个人,这两个都是我的学生,那个道场很大!办活动法会的时候,差不多一千人,两个人能够把道场顶起来,你们怎么能跟人比呢?这样说来,大概你们是骄生惯养,养惯了,没有法子了!你们生活过得太舒服、太优裕,没吃过苦头!也不懂得怎么去用功。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的,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事业成就不是偶然的,谚语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有经过磨练,你怎么可能会成就,远离一切就是叫我们要放下,尽量的去放下。再看底下第四段:

  【四心境无碍念佛门。双照事理,存亡无碍。等真门之寂寂,何佛何心。鉴事理之明明,常心常佛。双亡正入,寂照双流。】

  这个五种能念,前面三种偏重在制度,就是我们常讲的功夫成片、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偏重在制度;后面二门是偏重在化他。由此可知,你要没有办法真正做到心境俱泯,就是万缘放下、一切放下,你就不能得大用自在。这后面二条,就是《华严经》上的无障碍法界,『心境无碍』就是理事无碍,『重重无尽』是事事无碍,入无障碍的境界里。他这个五种念佛,可以说是后后深於前前,你要想真正成就,一定要按照这个顺序来修学。正好像我们上楼一样,一层一层的往上移,提升!『心境无碍,双照理事』,前面是心境俱泯。所以一切皆非,远离一切,你得定了,你得清净心了,你得清净平等觉了,你证得了。

  证得之后起作用,那就没有障碍,到起作用的时候,一切皆是,双照事理,不是双遮。遮是两边都否定,都没有,都空了;双照是两边都存在,你要明白双遮、双照真正的意思;双遮是从性体上讲,双照是从性作用上讲。体是空寂的,所以决定不能染著,但是体会现相,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变出这个相。体是空的,那相是不是有呢?相也没有,所以这个相之有叫假有,我们佛经里面讲妙有。什么叫妙有呢?非有而有,有而非有,这才妙!大家再要不明了,我想你们都会作梦,都有作梦的经验,你看梦中那个相,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等梦醒了之后,晓得我做了一个梦,梦是假的不是真的,其实你正在梦中的时候,何尝是真的?

  我们从这个浅显的比喻里面,去体会十法界依正庄严,乃至一真法界亦复如是,同样一个道理。你明白这个真相了,这叫看破。看破的意思,彻底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呢?非有而有,有而非有,正是《般若经》上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句话说破了,道破了。又给我们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你就看破了,了解事实真相,知道它是梦幻泡影,你还会不会把它放在心上?你就不会了。为什么呢?放在心上是错误的,它没有,你放在心上干什么!过去的事情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还是没有,你还有什么好牵挂的,你还有什么好忧虑的?这一个事实真正明了通达了,你才懂得印光法师讲的这句话的意思,这个真正是得大自在!

  『双照事理,存亡无碍』,存亡就是生灭,生灭怎么无碍呢?生灭不二,这个理很深,但是我们前面都曾经说过,说过多遍!现代的科学家也逐渐逐渐发现这个事实真相,刹那生灭,生灭之相了不可得,这是一个说法。另外一个说法,实在讲,种种说法,无量的说法,叙说出一椿事情,空有不二,性空相有,所以它无碍。『等真门之寂寂』,等是平等,真门是性门,性体这是真的,它是永远不变的。在佛法里面讲真妄,凡是会变的,都是虚妄;凡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真的。诸位要晓得,世、出世间一切法永恒不变,唯有自性,除自性之外,那一法不变呢?

  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星球有成住坏空,乃至於虚空,虚空都有生灭,只是它的时间长一些,我们寿命短,没能觉察出来。这个事情,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永嘉大师也曾经说过:「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宗门常讲:「粉碎虚空」,所以虚空在相宗里面,列入无为法,它是相似的无为,无为法有六种,只有一种「真如无为」是真的,其他都不是纯真的。真是寂,两个寂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等於性体真门里面的寂,清净寂灭,寂灭相。

  佛在《仁王经》里面,跟我们讲菩萨五个位次—五忍,最高的就是寂灭忍,寂灭忍下来就是无生法忍。我们常讲无生法忍,念佛人回向偈里有「花开见佛悟无生」,无生法忍还不是最高的,菩萨所证得的。在这个经里面,佛告诉我们,证无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也非常高了。十地菩萨跟等觉菩萨所证的是寂灭忍,这是等於真门的寂灭。

  『何佛何心』,说佛说心是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的方便说,随顺俗谛而说,这是佛说法依二谛而说法,这是说法的总原则,依什么说呢?依二谛,二谛一个是真谛,真谛是事实真相,是佛与大菩萨所亲证的境界。第二种依俗谛,俗谛是我们凡夫的常识,凡夫的见解。说佛说心都是随顺凡夫的见解而说,如果随顺诸佛如来的境界呢?那就是何佛何心,那有佛那有心呢?这名相全没有!这名相不是真的!这个道理,佛没有到中国来,我们中国老子就曾经说过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就是名词术语,你起名词术语,这已经错了,它本来没有名,你起个名,就错了。起个名,就有分别,就有执著。所以那里有佛,那里有心?

  『鉴事理之明明』,这个「鉴」就是观察,观察宇宙之间一切事物、一切原理。这两个「明」也是一个动词、一个名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面「等真门之寂寂」,要用《般若经》的话来说,就是般若无知,寂是无知。「鉴事理之明明」,那就是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要想无所不知,你要先做到无知,这个道理在那里呢?你要晓得,心地到清净寂灭的时候,你是世法、佛法通通放下了。你还有一点东西存在,那个寂就做不到,你就入不了这个境界。全部都放下了,你的性体完全现前,尽虚空、遍法界是自性变现的,那有自性不知道的!没有这个道理!自性是能变,万法是所变。入了这个境界之后,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他这个境界,寂是等於平等真门的寂净,同时又能够照了一切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常心常佛』,这里举一个例子说,「常心常佛」是从相上讲的,是从用上讲的。「何心何佛,非心非佛」,是从理上讲的,是从性上讲的。『双亡正入』,两边不立,中道也没有,你以为有个中道,你又执著了,你又分别、执著了,这个真的是一念不生。『寂照双流』,这个境界跟前面境界不同的地方在那里呢?这是我们一定要辨别的,前面的境界是有体无用,他契入性体了,到无所念,他真念了,有体无用。这个地方第四层是有体有用,从体起用。如果用般若的话来说,前面偏重在般若无知。第四里面的时候,侧重在无所不知,他起作用。由此可知,寂照这种功夫,这是佛法里面,也可以称之为总持法门。所谓总持就是重要的总纲领、总原则,无论修学那个法门,念佛也不例外。寂是清净心,所以我们修什么,自己要晓得,修清净心,你就对了,你就如法了。心一定要清净,心要清净,一定要离妄想、分别、执著。不但世法里面,不可以有妄想、分别、执著;佛法里头,也不容许有妄想、分别、执著,都不可以。要在这里用功夫,就是要真正看破、放下。照是样样明了,绝不迷惑。如果有寂没有照,给诸位说,那就是无明;有照没有寂,那叫狂慧。寂照功夫要平等,那叫禅定。

  【五重重无尽念佛门。】

  前面讲从体起用,这个地方完全讲的作用,作用无量无边。一部《华严经》就显示出重重无尽的念佛门。

  【理既无尽。】

  理是心性,真的是无有穷尽,般若在数量里头。

  【以理融事,事亦无尽。】

  事相从那里来的呢?事相是从体性里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能变的无尽,所变的当然无尽,这是事实真相。因此,

  【故随一门,摄一切门。】

  『随』是随捏一门;『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不是专一,任何一门都能够包括一切门。所以佛在大经上常讲,我们正报一毛孔,依报一微尘,都能遍摄无量无边的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在那里?在一毛端,毛端没有放大,法界没有缩小,为什么在一毛端里面见一法界,一毛端里面见佛在讲经说法?一毛端见一尊佛在讲经说法不稀希,见无量无边诸佛在讲经说法,那才妙!这是《华严经》上常说的,我们简直是无法想像,不可思议的无障碍法门。他的理如是,事亦如是,所以我们才真正了解,佛所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真是如此!

  那些法门呢?世、出世法任何一法都是法门。再跟诸位说,那有什么佛法、世法,佛法、世法是随顺众生说的,随顺众生虚妄、分别、执著而说的。要是跟你说真的事相,没有世法,也没有佛法,前面讲「何佛何心」,什么是佛,什么是心,什么是世法,什么是佛法,没有!你的心里头从来不会起这个念头。那么你的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你的心,心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入这个境界叫入法界,我们这一部经,在《华严经》里面,叫「入法界品」。他怎么入的?就是这样入的。所以要记住,「故随一门,摄一切门」,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你的修学,心就定了。知道什么呢?任何一个法门都能够遍摄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就包括在我这一门里头。

  我们今天选的一门是什么呢?南无阿弥陀佛。所有世、出世间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在这一门里面。他选的参禅法门,那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在他参究里面。那个持咒的人,一天到晚在念咒,一切法门都在他的一句咒之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一个好,那一个不好呢?一样好,都好!都好当中,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根性,那个法门适合於自己学,修得很方便,修得不吃力,修得很欢喜、很自在,你就特别容易成就。这是祖师大德包括诸佛菩萨都告诉我们,念佛最方便,这法门最方便,最容易。

  【融斯五门,以为一致。】

  前面说了这五门,五门把它圆融归纳为一门。

  【即是此中能念之心与前所念十佛境合。】

  前面讲二十门,二十门分为二段,前面是佛跟后面是法,这在前面己经说过了。那是所念,这个地方是讲能念,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境相合、相应。

  【非合非散】

  合有没有合的界限呢?什么地方合呢?真的像水乳交融,没有法子分。不要听了这个经,看了这个文,又被它所转了,「又有一个能,又有一个所,又有一个合」,那就坏了,那有这么多东西?听了之后,你要能够融会,所以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那你就契入了。你要是分别这些相,执著这些相,你一生一世都不得其门而入,这个是学佛的难处。假如你果然能够离相,对於言说、名相,念头都不起,佛法很容易!一听就悟入了,这个人不是没有,我们在经上看到的,世尊当年说法,这些弟子们听佛讲经说法,佛还没有讲完,他就开悟了,他就证果了,他就契入了。为什么他能我不能?他凭什么能?他不分别、不执著,不打妄想。离言说相,就是不执著;离名字相,就是不分别;离心缘相,就是没有妄想。所以他一听,听的虽然不多,他就入了如来境界。我们今天听,听了几十年,愈听愈糊涂,没开悟!愈听愈糊涂,愈听妄想愈多,愈听分别愈重,这糟糕不糟糕!毛病出在那里?就是我们执著言说,执著文字,执著名相,就坏在这里。

  所以这里说『非合非散』,把这个合散,合散是二法、是二端,通通舍掉,然后这个境界是:

  【涉入重重】

  『重重』就是无尽的意思。实在讲,自性里头那来的重重呢?真的,自性里头本来没有重重,重重无尽的法界,都是从一切众生妄想、执著而生的。你入了这个境界之后,无量众生他们的境界,你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六道、十法界。这个里头的因缘果报,没有一样不清楚,没有一样不明了,所以你能够普度一切众生。诸佛菩萨、法身大士都有这个能力。他为什么不来度我呢?缘没成熟!什么叫缘没成熟?来了跟我讲,我也不会相信;跟我讲,我听懂了,我也做不到,那就是缘没成熟。缘成熟了,一个人成熟,他也要度,「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大众成熟了,他就用应身来度;一个人成熟了,往往用化身来度,真的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所以我们学佛,不要怪佛菩萨不来照顾我们,实际上佛菩萨一天到晚,就在我们的周边,他明了我们,我们不认识他。什么时候我们的心真正想求法,求法就是真正想求清净平等觉,佛菩萨就现前了,就来教给你方法,就来帮助你,成就你。

  【难思境也。】

  『难思』就是这个境界不可思议,所以本品的品题,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八十卷题目比较简单,叫「入法界品」,法界就是不思议境界。清凉大师这一段开示,也就是解释吉祥云比丘对善财童子一段的教诲。而这一段话,贯彻全部《华严》;下面五十三参,这一段贯彻全经。我们看后面这段文字:

  【此初善友推胜之中,全具诸门。】

  吉祥云比丘这一章,在推崇其他善知识这一段文里面,能念的五门,所念的十门,通通具足。

  【下诸善友】

  这以下是海云比丘以下,一直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或有别用。】

  不一定全用,有用里面几门。有的人用这几门,有的人用那几门,但是此地是全说到了,通通都具足了。以后见到底下这个经文,诸位就能够了解,所以这一段非常重要,这一段是总纲领、总原则。这底下举个例子:

  【解脱长者用唯心门。】

  就是专门用第二门—「摄境唯心念佛门」,他用这个。

  【普德净光观德相等,皆是此中诸门别义。】

  这到底下,我们都能看到。

  【将此五门,对会经文,可以意得。】

  你只要把这一段所说的原则,你通通都能够记住,往下看五十三参,你去看他所说的意思,你就晓得他是归纳在那一个念佛门里头。

  【念佛一门,诸教欣赞,理致深远,世多共行。共复略叙,无厌繁说。】

  这一句话是总结念佛法门不可思议。『诸教』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通通包括在其中,只要是真实的善知识,没有不赞叹的。如果说执著这一门,否定那一门,那都是不通之人,还没有通达。真正通达了,没有不赞叹念佛法门的。你要问他为什么,他修禅或者修密成就的,赞叹禅、赞叹密,是他的本分。可是真正成就的人,慈悲心现前,还有广大的众生,这个法门不契机,他得不到利益;为了普度众生,他一定要赞叹念佛法门,这是真善知识,决定没有门户之见。

  我们看看近代禅宗虚云老和尚,这是近代的禅宗大德,你看看他的《方便开示录》,这个里面有几十篇,他老人家晚年的开示,好像是一百一十七岁的时候所说的话。这个小册子我读过,里面只有二篇讲参禅,其余的全部劝人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宗门真善知识!他教我们求生净土,给诸位说,虚云老和尚不求生净土,他不念阿弥陀佛,他不求生净土,他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到那里去呢?他到弥勒菩萨那里去了。他为什么不劝我们念弥勒菩萨,求生弥勒净土呢?我们办不到!弥勒菩萨那个门槛很高,我们跨不进去,他有能力进去,不是普通人能进的去的。而一般普通人能进的去的,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所以晚年偏赞弥陀,劝修净土,这是真正的善知识。我们学佛同修要知道,现在这个社会里头,门户之见深的人很多很多。执著他这一门胜,否定别人不行。

  我常常在外头听到,「法师,有人说这一句阿弥陀佛不能成就,太少了!」他来跟我说这些话,我就给他讲,我听倓虚老法师的《念佛论》,他老人家佛七开示讲的,谛闲老和尚的徒弟,锅漏匠,就一句阿弥陀佛,站著往生。我相信,我凭这个就行了。人家也不认识字,什么也没有学过,就一句阿弥陀佛,念上三年的时候,能站著往生。我学到这样就够了,其他的我不希望了。你们觉得一句不够要多学,你去学你的;我还是干我的,我决不会被你所动摇。所以我为什么把《念佛论》,又印了一万册,大量的来印。今天真正讲挽救我们这个世界,这一部《念佛论》比《华严经》还好!《华严经》讲了,你也许会听成误会;《念佛论》绝对不会误会,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没有不往生的!可是这里讲的,要万缘放下,你要有怀疑、有夹杂,那你还是不能够成功。念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这个就是,『念佛一门,诸教欣赞』,欣是欣喜,欢喜赞叹。

  『理致深远』,他的理论非常之深,非常之广。『世多共行』,「世多共行」是因为一切诸佛赞叹。这是清凉大师真善知识大慈大悲,他是华严宗的祖师,在这里劝我们念佛。华严会上劝我们念佛,不怕罗嗦,不怕麻烦,苦口婆心的劝勉我们。好,这一段咱们就讲到此地,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如是等无量无数念佛门,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这个是吉祥云比丘谦虚的话,他说了二十一种,所念的二十一门,能念的五门。实在讲,他所讲的已经相当圆满了,但是他用的是归纳的方法,细说说不尽,细说就是『无量无数念佛门』。所有一切法门通通是念佛门,没有一法不是念佛门,你要不是念佛门,你怎么能成佛!无论你修行那一个方法,修行到最后都能成佛,成佛就是念佛,念佛才能成佛。这是《观经》三福末后一福讲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我说了,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地方就对了,就相应了。所有一切法门都能成佛,所有一切法门都叫做念佛门,不过念佛的方法不一样。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这是吉祥云菩萨谦虚,「我那能知道,我那里能说,他们那些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是总结,这个意思很明显。所以,

  【总结可知。】

  再看大文第五段,每一段经文都有六大段,这是第五段。

  【善男子,南方有国,名日海门。彼有比丘,名为海云。汝往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这段文底下,我们看注解第五大段。

  【第五善男子南方有国下】

  向下这一段经文。

  【指示后友。】

  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给他介绍另外一个善知识,让他去参学,你到我这里来,我所知道的全都说给你了,全都教给你了,可是你很难得,好学不倦,这是值得赞叹的。那么我再介绍你一个善知识,你到他那边去参访,去向他请教。这一段文里面,又分二段,两个中段。

  【先正示善友。】

  『正』是指示他,正指示他的善友,指示善知识。

  【后叹友成益。】

  后面的一段,这是赞叹,赞叹他介绍的这一位善知识,他的道德学问,对他一番赞叹,加强他的信心,希望他到那个地方去参学能有成就。这一段里头分成二段,我们刚才念的这一行经文,这是第一段。

  【今初。】

  这是第一段。

  【即治地住善友。】

  『治地住』是二地菩萨,吉祥云代表初住,这是二住。善财参访吉祥云,他就是初地菩萨;他再参访海云比丘,他升了一级,他是二住菩萨了。每一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的地位向上提升一级。这里面都是表法的。

  【海门国者】

  这『海门国』在那里呢?诸位要是去考证历史,没有!地理也没有这个地方,历史上也没有这个记载,都是世尊说法表法的意思。「南方」,这前面说过了,并不是真正东南西北。前面讲过,南方象徵著光明,凡是善知识所住的地方,都叫做南方,也就是光明之方,智慧之方,就是这个意思,表这个意思,并不是真正东南西北。善知识住在北方,也叫南方;住在东方,还叫南方,南方是表智慧的,表这个意思。

  【海门国者,彼国正当南海口故。】

  这是一个说法。他居往的这个地方,正在南海的海口,是一个码头,我们今天讲的港口,是一个港口。这港口什么意思呢?

  【表观心海】

  你看这个意思,『海』表什么?表心,心像大海一样,心是无量无边,所以这个海是表心海。

  【为治心地深广门故。】

  你看治地,治地住治什么?治心地。心地之深之广,说不尽的,真正是无有穷尽。

  【比丘海云者】

  这个比丘为什么叫海云?

  【海为法门】

  海是心海,是修学的一个法门。

  【普眼法云深广覆润诸众生故。】

  这把他名字里面的含义都说出来了。『普眼』,我们平常赞叹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这个千手千眼就是普眼的意思。普是普遍,是平等,是没有分别,也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意思。『法云』,云是比喻,在佛经典里面应用的最多。云是比喻非有非无,你看我们看云层,看它在游。我们现在飞机飞到天上去,云彩你能抓的住吗?没有!表非有非无,表空有一如,表这个意思,表相有体无,体了不可得,相有。云,你可以欣赏,你决定抓不到它,你得不到它,相有体无。这就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云一样,实际上那个云,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云就是梦幻泡影,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十法界依正庄严,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你从这个话里头,法亦如此,不但世法了不可得,佛法也了不可得,真实的事理。『深广覆润诸众生故』,普度众生,度众生就是把他那个错误的观念转过来,念头一转过来,就成佛,就成菩萨了。

  【表治地中观察众生起於十种深广悲故。】

  在这个对治心地法门,从心地法门里面,观察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众生生起广大的慈悲心。慈悲心是诸佛菩萨普度众生的一个动力,所以才示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无有疲厌,这些现象从那里来的?就是从这十种深广悲心里头发生的。所以,他这个说在此地,好!我们以后晓得,法身大士、诸佛如来在十法界、六道里面度众生,他为的是什么,源起在那里,这里我们通通看到了,也正是我们要认真努力学习的。好,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