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吉祥云比丘章 (第十集) 1997/3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3-0010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六页,第三行,倒数第三个字开始。
【十三十四即三昧佛,名威势身。前门从住处出,是三昧用。后门跏趺遍坐,是三昧相。一日之中见一切佛,是无量义。从此往化,是无依义。故云,三昧佛,无量无依见。既跏趺坐,身满法界,岂非威势。】
大师为我们解释的是简单扼要。而这两门的经文,第十三句是:『住一切时处念佛门』,它的作用:『於一日中见一切佛从其住处而往化故』。第十四门是『住一切境广大念佛门』,作用是『见一切佛结跏趺坐一一佛身满法界故。』经文如果没有清凉大师的解释,确实这个意思,我们初学的人很难看得出来。他一解释,我们一对比就非常清楚。这是说的三昧,三昧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翻作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换句话说,凡夫的享受不正常。这是经论里头常常讲,凡夫有五种受,你日常享受当中,可以分为五大类。这个五类从身心上来说,从身上来讲,有苦、乐两种受;从心里面来讲,有忧、喜两种受;还有一种就是心没有忧喜的时候,身也没有苦乐的时候,这个时候叫舍受。舍受很好,但是时间很短,所以它不是三昧。如果这个舍受永远舍下去,就变成三昧了;换一句话说,三昧是长远的舍受,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这才叫正受。
第十三门是「住一切时处念佛门」。吉祥云菩萨为我们说出的二十一种念佛门,我们读了之后就晓得,念佛不一定是口里天天念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叫念佛?这种念佛是许许多多念佛门里面的一种而已。真正念佛,大势至菩萨说得好,他说的也简单,他能一句把这二十一门通通包括了。他老人家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们想想他说的这一句,吉祥云比丘这一章经,不就是这一句的注解吗?忆是心里头有,念也是心上有,这个念不一定是口念。「念」是中国的文字,诸位能体会到,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心;就是现前的心,与事实真相相应的时候,都叫作念佛。事实真相那就是佛境界,与它相应都叫念佛。所以这是住一切时处念佛门,从它的作用当中,就很明显的显示出来。
「於一日中」,一日时间不长,从早到晚一日中,见一切佛从其住处而往度化众生。注解里面,前门就是十三,后就是第十四句,从住处出,这是三昧的作用,它的作用就是觉悟众生,我们今天讲度化众生,这诸佛菩萨到底住在那里?从住处出!他住在那里呢?《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是住在无住上,因为无住就无所不住,你住在一个地方,你就起不了这样广大的作用。他这个作用能够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就是人家住无住,他才起的了这个作用。住无住是怎么个住法?心里头有念就有住,你心里头有牵挂,你就有住处;你有分别,你也有住处;你有执著,你也有住处。由此可知,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是住无所住。那个起作用叫称性,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的。称性起用,这个用就大了,就能够见到一切佛教化众生,与一切九法界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虽起这些大用,菩萨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没有起分别、执著,永远没有一个妄想,才叫三昧用。
我们凡夫学佛难,难在那里呢?见色闻声就起心动念,就大起分别、执著,那这有什么法子呢?所以我们念佛,不要说念佛三昧得不到,连那个最浅的功夫,功夫成片,我们也得不到。原因在那里?就是放不下,妄想、执著放不下。你能够把执著放下,你就得功夫成片;你能够把分别放下,你就得事一心不乱;再能把妄想放下,你就得理一心不乱了,就这么回事情。总而言之一句话,就叫你放下而已。放下不是从事上讲的;事上,佛菩萨到处现身说法度化众生,事上他在做,心上他放下了,所以事上有,理上没有,相上有,性上没有。要懂这个道理,然后性相事理相应,那就是经上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第十四门里头说:『住一切境广大念佛门,见一切佛结跏趺坐一一佛身满法界故。』一一佛身都遍满法界,这昨天跟诸位说了:「舍得了」,真的得了,得什么?得尽虚空、遍法界,这实在是不可思议。凡夫二乘讲的,假的!没有得到,是一个妄想,不是真正得到;佛菩萨这个真得到了。我们没有舍、没有放下,怎么会得到?不可能的!纵然听到佛经上这样说,你也能布施,你也能舍,好像有那么点样子,实在怎么样呢?实在你的心并没有放下,还是有是非人我,那么你的舍有没有得呢?有得!得的是三界里面的有漏福报,有漏福报还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要得,那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你才是真正得。
依照这个经的标准,真正得到,最低的位次,也是吉祥云比丘这一类的人,这一类—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所得的虽然不如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人家是分证圆满;虽是分证,不能说他不圆满,这个很有味道!诸位要细细去思惟。分证还圆满,这《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相即,理事圆融」,是这样的境界。绝对不是说分证的就不圆满,究竟才圆满,不是的;分证也圆满,这才是不思议境界。
『跏趺遍坐,是三昧相。』相就是样子。「跏趺遍坐」也是表法的意思,并不是真的盘著腿天天在打坐,盘著腿天天打坐,你什么事都不要干了,你还能干什么事?所以这个叫表法,表什么?表不动的意思,因为盘腿坐这是最稳当的,坐的时间最长久、最稳当,也最舒适。初学盘的不习惯,这两个腿会发麻的时候,那你是刚刚学;你要坐久了,习惯的时候,这种坐法是最舒服的。这个坐表不动,我们站著、走著都是动的相,坐著是个不动相,表不动的意思。并不是真的叫你坐在那边,这个意思要懂。
初学打坐的人是要坐,坐的用意在那里呢?是把你的妄想坐掉。所以禅堂,现在在中国,禅堂也没有了。我在美国参观两个日本人的禅堂,我去参观,他们也很欢迎,日本人建立的,他那些徒弟多半都是美国人,美国人非常习惯。禅堂里面布置非常简单,面壁而坐,坐的时候当然姿势要端正,姿势就像佛像,塑的佛像一样,佛像是标准的姿势。你姿势不对了,老师要纠正,用什么方法纠正呢?香板打,不讲话的,没话讲的,你稍微动一动,后头香板一直打下来。当然一个是你姿势坐的不对,另外一个打妄想,打妄想会动,所以那个板就是把你的妄想打掉,禅宗用这个方法来教学。等到你没有念头,什么想没有,也打你,打什么?打无明。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无明,所以你想也打你,不想也打你,叫你在这个里面觉悟。
静坐里面有境界,不是什么都没有,他有观—止观,他有观。止一切妄念,他有观,这个观现在一般都是叫你参话头,你心守住这个话头上。话头没有解释的,你要提出疑问,老师的香板又打下来,用这种方法,这是个特殊的手段。不像教下,教下你有疑问,可以提出来解答,可以辩论;宗门里头没有,你有疑问提出来,就挨打了,没有疑问也要挨打,这是宗门的手段。所以这是三昧相,这个样子,行住坐卧都叫作坐禅,要懂得这个意思。也就是这个坐,是你心里面定,不是讲身定,身定不管用,要心定。心真的得定,身什么样动作也不碍事,他能办事,他能帮助众生,什么事他都做。
『一日之中见一切佛,是无量义。从此往化,是无依义。』「从此往化」是第十三句,是前门,这是讲教化众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有感,他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无依」,佛称为无依道人,有依就有妄想,就有念头,无依才称性。我们凡夫没有法子,所以进佛门先要找个依靠,要求三皈依,要依,我们没有依可不行!这就像是小孩还没有成年,还不能独立,要依靠父母;到他有能力独立了,不能再依靠了,一辈子依靠父母,那这个怎么讲也讲不过去。初学的人要有依,明心见性就不依了。由此可知,六道里头学佛要依,决定要依;十法界里面学佛还要依,为什么?没见性,见了性之后,才真正是无依道人,有这两个意思—「无量义、无依义」。
『故云,三昧佛,无量无依见。』这是说见佛,见无量佛,因为无依,你才见无量佛。『既跏趺坐,身满法界,岂非威势。』所以他讲威势神,威是威德,势是势力,他有大威德,他有大势力。大势至菩萨名号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称之为威势神。这里面要注意一句的就是—「跏趺坐,身满法界」,这句话很难懂,但是你要晓得这是事实,不但法身遍满法界,(这个大家好懂,一般人都可以承认),报身、应化身也遍满法界。而报身是佛菩萨的自受用身,应化身是他受用身,他受用身的确也是遍满法界,而在法界中,众生有感他就现,没有感他就隐,隐现不同,确确实实是遍满法界。这个理很深、很微细,诸佛如来如是。
那我们再问,我们自己是不是如是?我们跟佛没有两样!我们的三身也是遍满法界,因为现在有妄想、有分别、执著,三身虽有,你自己体察不到,不知道自己有三身。而现前这个身,这个身叫业报身,也是应身,应是报应,我们业力的报应,佛菩萨是愿力的报应,所以我们讲他乘愿再来,我们是业力的报应,也是报身、应身。是不是遍满法界呢?真的是遍满法界,你不要误会,这半个钟点、一个钟点你从你家里来,到图书馆讲堂来听经,你要是这么想,你全想错了。那事实真相是什么呢?你家里那个身隐了,这个地方身现了。「我没有觉得?」你是不觉得,这个隐现是刹那隐现,前一刹那那个身隐了,后一刹那这个身现了,刹那隐现,所以才跟你讲没有来去,此处隐、彼处现,这是事实真相。如果不是遍虚空法界,那怎能讲得通?那真的就有来去了!
古德跟我们讲,往生净土的人,「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为什么呢?此地这个身隐了,那边的身现了,此隐彼现,所以说去则实不去,没有来去,这个是事实真相,没有来去,只有隐现。诸佛菩萨他不迷惑,他对於这些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也是这个样子,可是对於事理是一无所知,於是产生很多错误的见解。「我从家里来」,这就是错误的见解,没有来去,你从那里来?你往那里去?没有来去!这个才讲的事实真相。所以这个地方,「身满法界」这一句非常有味道!佛菩萨、圣贤人如此,六道凡夫也不例外,我们懂得学佛,学佛就是证实,把我们的障碍去掉,像诸佛菩萨一样,这么样清楚,这么样明达,这是事理的真相。下面:
【十五十六即正觉佛,名菩提身。】
【前门】
『前』是第十五。
【一毛顿现,是处微细。】
【后门】
就是第十六门。
【住刹那际,显时甚深。如斯成佛,不著一切,为无著见。】
你一切都不著了,你就见到『正觉佛』,你就见到佛的『菩提身』。第十五经文:『住一切法微细念佛门』,这一个念佛门修成了,你就能在『一毛孔见不可说诸佛出兴,咸至其所而承事故。』你就见到了,这个念佛门说实在的话,绝对不是初学,初学人做不到,这是入微细的法界。业用里面举出一个例子—毛孔,有的经里面讲毛端,毛端、毛孔都是形容正报里面最小的。那么讲微尘,是依报里头最小的。一毛孔里面见多少佛呢?不可说诸佛。「不可说」不是数字,如果说印度十大数有「不可说」,后面还有一个比这个更大的,叫「不可说不可说」。但是它还落在数量上,落在数量上,那就是可以思议。所以此地这个「不可说」不是数量,是形容,确确实实没有法子计算。这么多佛在毛孔当中出兴,「出兴」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出现,从这个地方出现,他见到了。见到之后,他要去亲近这些诸佛、承事诸佛、供养诸佛,这个很不可思议。
后面这一门是『住刹那际庄严念佛门』;在作用里面说:『於一念中』,这个一念的时间很短;『见一切刹皆有诸佛成等正觉现神变故。』现神变是通常讲的八相成道,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这个是「住刹那际庄严念佛门」。我们看清凉大师这个注解:
【一毛顿现】
这一毛孔,『顿现』是同时现,不是次第现,这是讲佛出兴处,就是出现处微细。一毛孔中如是,尽虚空、遍法界无不如是,所以说佛菩萨比众生多,多的太多太多,就是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见不到,实在讲都是因为障碍,障碍总归纳起来,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障碍再多,无量无边,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类。所以念佛怎么个念法?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尽量的少分别、少执著、少打妄想,这是用真功夫,这是真正会用功。不会用功的人,念阿弥陀佛都打妄想,那个就没办法了,古大德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一句佛号实在讲,就是破我们妄想、分别、执著的,你在这一句佛号里头,起了妄想、分别、执著,那不叫冤枉吗?
凡夫不能够无念,无念就是圣人,凡夫决定有念头,这个念头不管是善的念头,是恶的念头,一概不要理会。念头起来了,「阿弥陀佛」,把念头打掉,阿弥陀佛是什么?可不要去想他,你要想了,那你就坏了,你又起念头了。阿弥陀佛没有意思,没有解释,就是用这个方法,把你那个意见破掉。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当中,我记得过去我也曾经说过很多遍。我教大家读经,读经不要研究意思,为什么不要研究经的意思呢?我说过很多次,经里头没有意思。你要听到有意思,念到有意思,都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你如果听经这一个半钟点,听了没有意思,你开悟了。说、听都会开悟,要紧的是没有意思就开悟了,有意思就开不了悟;有意思就迷在意识里,落在心意识里。
经没有意思,那样东西有意思?那一样也没有意思,这才是正觉,才能见菩提身。见色、闻声,六根对六尘境界,意思起来了,你要懂得,那是烦恼起来了,麻烦起来了,障碍起来了,不是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什么意思都没有,那就很好,为什么呢?你已经不用心意识了,不用心意识,那你用的是什么?你用的是六根根性,所以见色闻声不会起心动念,不会分别、执著,这个就对了。
【后门住刹那际,显时甚深。】
刹那是极短的时间。
【如斯成佛,不著一切】
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不著、不执著,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众生与佛也不执著。再跟诸位说,但是说了又怕大家误会,所以这个很难!那是真、那是假?真假也不执著,善恶也不执著,是非也不执著,利害也不执著。你要说为什么?真假是二法,是非也是二法,邪正还是二法,利害也是二法,我们套《六祖坛经》里头一句话:「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话什么意思?落在意识里头才有二,就是说你有分别、有执著才有二,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都找不到,那里能找到「二」呢?那才叫入不二法门。
说到这个地方,怕大家发生误会,那这个样子,邪正不分,善恶不分,什么坏事都可以做,你这个想法,你早就落到二法里头去了,你不是佛法。所以这个里头,决定不能产生误会,真妄、邪正、是非、善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里头没动念,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就是一。诸佛跟这些法身大士们常住在一真法界,一真才遍满法界,二就不能遍满,一是遍满,道理在此地。它起作用的时候,起作用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说善,佛就跟你说善;你说恶,佛就跟你说恶。由此可知,一切相对的法是众生知见,这个叫俗地,佛随顺俗地说法,就是随顺众生的见解。给你讲善恶,给你讲是非,给你讲利害,给你讲真妄,劝你断恶修善,舍假修真,跟你讲这些。佛有没有这个意思?没有!佛有没有这个念头呢?没有!如果佛有这个意思,有这个念头,那佛就真有法可说了。《般若经》上佛常讲,佛无有法可说,不但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法可说,这才显示出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把这个事实真相说出来了。
法身大士们会听,十法界里菩萨都不会听,法身大士会听,他怎么听?听而无听,无听而听,法身大士!我们凡夫在这里听,听了都很有意思,怎么知道有意思呢?看到你们面孔表情变化,就知道你们很有意思。当然这是我们在初学。这个是甚深的经典,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要了解,了解之后就晓得,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一定要认真修学,可是修学不能永远坚持下去,那你就错了。这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修学完了要舍弃,自己境界往上提升。就像念书一样,今年我们念一年级,明年要把一年级丢掉,我们就升二年级,不能说一年级不错,年年都念一年级,这什么话!那你就错了,所以要舍,舍一年级就得二年级了,舍二年级就得三年级了,你不舍你永远就不得了,一定要懂得舍得的道理。要紧的不著,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著,你就见正觉佛了,你就见菩提身,我们今天见不到就是处处都著,都著相。再看下面:
【十七十八即是心佛,名福德身。前门心所住法。】
【后门】
就是第十八。
【标自在心。故经心佛,令安住见。随心转法,为福德身。】
这是真正的大福德。这两句的经文:『住一切法念佛门,见一切佛出兴於世以智慧光转法轮故。』这是心佛,福德非常明显。下面一句还是心佛:『住自在心念佛门,随其自心所有欲乐,一切如来现其影像咸得见故。』我们先看第一句,第一句里头是「住一切法念佛门」。这个念佛
就是念法,法不是一法是一切法,一切法跟一法不二,这是事实真相,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今天学这个法门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法,我们把心就安住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上,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见到一切佛出兴於世?实在讲,我们今天并没有把心,真正安住在阿弥陀佛上,虽然念佛还照样打妄想,功夫不纯!觉明妙行菩萨所讲的,念佛人最忌讳的就是夹杂,我们夹杂的太多了、太复杂了,所以这一句佛号不灵。果然做到了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就见到了自性了,这个境界一定现前。见一切佛出现在世间,以大智慧转大法轮,转大法轮也是一个比喻,比喻佛教化一切众生永无休息,像轮一样,永远在那里转,永无休息。
一切佛在那里呢?给诸位说,除了自身之外,就是一切佛,我们今天这个境界不能现前;实在讲,心没住一切法。下面一句也是讲的心佛,「住自在心念佛门」,自在我们都很羡慕,谁得自在?观世音菩萨得自在,我们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这三个字观自在。观是功夫,自在是果报,可以说观是因,自在是果,我们今天麻烦就是不会观,不会观我们会什么?我们会想,想就坏了,人家用观,我们用想,你说这糟糕不糟糕?观跟想差别在那里呢?刚才讲了,有意思就想,没有意思就观,观察!你看《往生论》里面,天亲菩萨教给我们的五种念佛的方法—观察。观察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用分别、执著,这就是观察。可见得,念佛里头不是没有观,观一般讲禅宗用的,禅宗非常重视。止观,止就是止妄念,止妄想、分别、执著;观呢?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他用这个方法,念佛里面也有止观,所以念佛也是禅。《大积经》上讲的,念佛是无上深妙禅,它里头要没有观的话,那这个无上深妙禅怎么说法呢?所以我们要得自在没有别的,你能够把思想转变成观察,你就得自在了。
这些年来,我们在世界各地,讲经说法,帮助大众念佛,我们提出了修学的宗旨。人家问我:「法师,你学的是什么?你教的是什么?」我提出了十句,这十句就是我们自己修的,跟自己劝别人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这是《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慈悲」。这五条存心,我们常常用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要用这个心。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修真诚心。人家虚假对待我,不管他,我们要真诚待人。在一切境缘当中修清净行,修平等行,修清净心,不染污,能够舍贪瞋痴慢,你心就清净了。修平等心,於一切法里头不要分别,不分别就平等,不染污就清净,能到清净平等,智慧就生了,信心清净,则生智慧,正觉就现前了,大慈悲心自然就流露出来了,这个是我们修的,我们修学就是修这个。
用什么方法修呢,我们又提出五个: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方法里头最重要的—看破、放下。看破世间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看破,没有一样是真的,你自然就放下,你放下了,就自在了。你今天为什么不自在?你放不下,你牵肠挂肚的东西太多了,你怎么会得自在呢?你真的能一切都放下了,你就得自在了;实在讲,你不肯放下,是你真的没有看破,事实真相你不了解。世间人常常也有一、两句觉悟的话,可是那话在嘴皮上,并没有真觉悟。我们常听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两句话是觉悟的话。可是你会说,你心里头还执著,还是分别,还是放不下。既然清楚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个世间一切法与我不相干,我要执著它干什么?生活当中随缘就自在了,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为什么?样样与我都不相干,你才能真得自在,佛法的真实受用你得到了。
如果你要把这个受用永远保持下去,你决定要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后头加个念佛,那是你真的永远得到。你要不念佛,你这一生虽然得到受用,一转世,你就又迷惑了,你来生未必还觉悟。出家人自古以来大修行人,一投胎转世就享福去了,一享福就迷惑颠倒,多的是!这都是不知道念佛求往生,把自己一世甚至於多生多世的修行,这个功夫唐捐了,很可惜!一定要念佛求生净土。
所以我们标榜这十句,这是我们自己所修、所学、所教的,这个是真正住自在心念佛门。所以你要想得大自在,没有别的,就是看破、放下,一切人事物不要认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上这两句话很好,常常念念。碰到你高兴的时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个高兴的心就凉了;你烦恼起来的时候,念那两句,烦恼就没有了,你心就会平了,都是假的,为什么不随缘度日呢?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叫游戏神通,我们能学随缘度日,就是游戏神通,什么都不计较,什么也不执著,这就对了。
「随其自心所有欲乐」,当你看破、放下之后,你的欲乐跟一般人不会一样,你有什么欲望呢?大概你那个欲望,就是经典里面所说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一定是这种欲望,你一定以这个为乐事,真乐!世间所有一切快乐的事情,没有这个快乐,世间人也知道助人为快乐之本,助人是个快乐的事情,可是这个乐有真、有假,有半、有满,有偏、有圆,唯有帮助人觉悟,帮助人念佛求生净土,帮助他成佛,这才是大乐,这才是真乐。他有一点小苦难,帮助他一点,那个不是真乐,它有限度的。要帮助人成佛,一定要把人唤醒。
佛的经教是好,经教太深了,没有人讲解,他看不懂;甚至於讲解,还听不懂,这是难处。所以我常常想到,倓虚老法师往年,在香港打佛七的开示,那个录音带,我只有一片,人家送给我的,九十分钟。他那个带子讲的很浅显,人人都听得懂,如果照他的话去做,没有一个不成功的。倓老讲的道理很浅显,举出几个念佛往生的人,真实不虚,亲眼所见的。他老人家的口音不好懂,我过去跟诸位讲过,所以以后我们把它写成文字,这个文字附印在《念佛论》的后面。《念佛论》也是他老人家讲的,他的学生—大光笔记的。现在这两样东西合印在一起,还是个小册子,我告诉佳芳给我印一万册,怕有人看文字懒得看,今天我下午就参观做CD的工厂,我叫他给我做一万片。今天是馆长生日,为馆长修福。
他那一片东西,我听了有一、两百遍,听了真的会觉悟,比经浅显、好懂,真正教我们看破、放下。你看他讲的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里面的人物,都是他的师兄弟。金山寺一个参禅的,以后当土地公了。听说今天金山寺有一个法师写一封信来,问我们要书,可以把这个给他。在温州有一个锅漏匠出家跟他念佛的,一天经也没听过,念了三、四年,人站著往生的。成佛不难!端在看破、放下。他为什么念了三、四年,有那样的成就?就是他对於这个世缘看破了,这个世间太苦了,毫无留恋,毫无牵挂,一心念佛。那么他念佛,老法师就是谛闲老和尚教的方法好!「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的再念」,一点压力都没有。
我们今天提倡的这个念佛方法,诸位要知道,这个念佛方法是很多年前,我想出来的,想一个很轻松、毫无压力的念佛方法,我们才容易成就。我想出这个方法之后,以后我读到行策法师的开示,他也用这个方法,虽然我们作法不太一样,但是宗旨完全相同,方法也很接近。因为什么呢?因为他所想的是寺院,在大陆上的一般寺院,都是住几百人,大的住几千人,念佛堂的规模很大。所以他的想法是念佛堂当中分班,每一个班四个法师带领,他有人。我们这个地方道场小,出家人少,那有那么多人带领呢?
所以早年我这个想法就是用录音带,录音带到的时候,还得翻带子,还麻烦!没有想到最近这一些年来,发明念佛机,这个好!把我们的问题,真的完全解决掉。不要用法师带了,跟著念佛机的声调来念就行了。念佛的声调怎么样叫自己念的很舒服,这一点很重要,速度快慢要适中。现在我们用的念佛机,是台中念佛的声调,这个调有些同修还嫌太慢了一点。太慢了不好,太快了也不好,要适中。所以我就想,我们这边同修,那天找几个人,好好的先练一练,到我们的录影室去录一个带子,录个带子拿去做念佛机。一定要声调好听,速度要适中,最好还带引磬,引磬敲在「陀」字上。可以六个字的做一个,可以四个字的做一个。喜欢念六字的,就用六字的;喜欢做四字的,就做四字的。甚至於可以多做几个,喜欢念慢的就做慢的,喜欢快的我们也有快板的,可以任凭选择,这个好!这可以帮助很多很多人。
只要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你就得大自在!这个念佛真正念到法喜充满,才知道世间没有一样比念佛更快乐。念佛不会累,不会疲倦,愈念愈欢喜,愈念愈快乐。但是在这个当中的时候,会有境界出现,或者你见佛,或者见光,或者见许多瑞相。如果有这个境界出现,你不能生欢喜心,也不必跟人说,要用什么态度?见如不见,你就会见到。如果你见到这些境界,你生欢喜心,起心动念了,那是魔境界,不是佛境界,佛跟魔就在这辨别。佛什么时候来呢?大概都是你念佛功夫得到三昧了,也就是你得到正定,境界现前,你已经如如不动,佛境界你会见到,自然见到,这是经上讲的,经上就有。你功夫到了,你自然见到,如果你功夫不到忽然见到了,见到了很喜欢,到处跟人说我见到什么什么,你已经著魔了。怎么著魔呢?你的三昧没有了,你的清净心被破坏了。
所以我们在古人传记里面,像莲宗初祖慧远大师,他老人家当年在世,一生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所见的跟经上所讲的完全相应。远公大师当年建莲社提倡念佛,只有一部经,就是《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经》都没有翻译出来,他是最早建立的。所以《无量寿经》是最早传到中国来的,当年只依靠这一部经。他从来没有跟人说过,到往生那一天,他才告诉大家,说西方极乐世界过去曾经见过三次,现在又现前了,我要往生了,你看走的那么自在!
世、出世间法只有这一桩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假的要放下,假的不要放在心上,要把真的放在心上,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讲「住自在心念佛」,那这个受用就大了。「随其自心所有欲乐」,必定是你的欲望、你的喜欢,一定跟诸佛菩萨相同,读诵、受持、为人演说,演是表演;我们在这里念佛,表演给人看的。我们在这里念佛,看看外头没有人看,你要是看到外头有人来看,你就装模作样,没有人看就不念了,那你就不是念佛人了,你的心不真诚,我们用真诚心、清净心一直念下去,自自然然会起作用,日久天长。你看看在这里走来走去,这个地方常常有人念佛,他在门口站著,常常看到你这个,对他就是薰习,对他就产生影响。可能他就向你请教,你为什么念佛?快乐念佛、自在念佛,没有忧虑、没有妄想、没有烦恼,你看这多自在、多快乐!身心清净,这是世间人梦寐所求的,而求不到,我们正可以传授给他。
下面:『一切如来现其影像咸得见故。』这就是感应道交,你在念佛里头一定有境界。这些境界决定不能著相,没有必要告诉别人,前面一再提示,不著一切,你就相应,著相就不相应,就错误了。
清凉大师这个注解里头说:「前门心所住法」,这个刚才说的很多了,很要紧。后面就是第十八句:「标自在心。故经心佛,令安住见。」你心得自在的时候,就如境界现前,你就能见佛。下面这两句:『随心转法,为福德身。』此地这个心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个心是这个心,以这个真心来转法,这是真实的福德。转法,经上讲的转法轮,意思就是把佛法传授给别人。传法要有缘份,所谓是佛不度无缘之人,那个缘也是结来的;不结缘,不是永远都无缘了吗?所以缘有浅深不同,缘也有隐现不同,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缘成熟的那很容易,他愿意接受,我们可以完全帮助他;缘没有成熟的,给他作因缘。
像我们这个大楼,旁边住的缘都不成熟,我们这儿天天讲经,他从来都没来过一次。虽没有来过一次,他知道五楼有佛堂,这个就是缘。我们这个楼梯口都贴上南无阿弥陀佛,他必经之路,他走到那里总会看一眼,这一眼看到,阿赖耶识里就落了阿弥陀佛的种子了,这就是给他作因缘。我们要有这个心,这就是度众生的心,不论什么众生,我们总是希望把佛法介绍给他,能接受,介绍给他;不能接受的,也介绍给他。不能接受有不能接受的方法,方式是无量无边。
用心普度众生,代佛转轮,这个福报没有边际的,这个福报是称性的,所以得的身相是福德身。福德身是从心佛里头得来的,这个心诸位要记住,我们讲的最简单、最扼要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能够用这种心过日子,用这种心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福德就在其中。这个福德的果报很快,现前就得受用了,不必等到来生,现前就得受用。你做的愈广大,那你的福德就愈大,你做的愈真实,你的福德就愈踏实,这一定的道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六页,第三行,倒数第三个字开始。
【十三十四即三昧佛,名威势身。前门从住处出,是三昧用。后门跏趺遍坐,是三昧相。一日之中见一切佛,是无量义。从此往化,是无依义。故云,三昧佛,无量无依见。既跏趺坐,身满法界,岂非威势。】
大师为我们解释的是简单扼要。而这两门的经文,第十三句是:『住一切时处念佛门』,它的作用:『於一日中见一切佛从其住处而往化故』。第十四门是『住一切境广大念佛门』,作用是『见一切佛结跏趺坐一一佛身满法界故。』经文如果没有清凉大师的解释,确实这个意思,我们初学的人很难看得出来。他一解释,我们一对比就非常清楚。这是说的三昧,三昧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翻作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换句话说,凡夫的享受不正常。这是经论里头常常讲,凡夫有五种受,你日常享受当中,可以分为五大类。这个五类从身心上来说,从身上来讲,有苦、乐两种受;从心里面来讲,有忧、喜两种受;还有一种就是心没有忧喜的时候,身也没有苦乐的时候,这个时候叫舍受。舍受很好,但是时间很短,所以它不是三昧。如果这个舍受永远舍下去,就变成三昧了;换一句话说,三昧是长远的舍受,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这才叫正受。
第十三门是「住一切时处念佛门」。吉祥云菩萨为我们说出的二十一种念佛门,我们读了之后就晓得,念佛不一定是口里天天念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叫念佛?这种念佛是许许多多念佛门里面的一种而已。真正念佛,大势至菩萨说得好,他说的也简单,他能一句把这二十一门通通包括了。他老人家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们想想他说的这一句,吉祥云比丘这一章经,不就是这一句的注解吗?忆是心里头有,念也是心上有,这个念不一定是口念。「念」是中国的文字,诸位能体会到,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心;就是现前的心,与事实真相相应的时候,都叫作念佛。事实真相那就是佛境界,与它相应都叫念佛。所以这是住一切时处念佛门,从它的作用当中,就很明显的显示出来。
「於一日中」,一日时间不长,从早到晚一日中,见一切佛从其住处而往度化众生。注解里面,前门就是十三,后就是第十四句,从住处出,这是三昧的作用,它的作用就是觉悟众生,我们今天讲度化众生,这诸佛菩萨到底住在那里?从住处出!他住在那里呢?《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是住在无住上,因为无住就无所不住,你住在一个地方,你就起不了这样广大的作用。他这个作用能够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就是人家住无住,他才起的了这个作用。住无住是怎么个住法?心里头有念就有住,你心里头有牵挂,你就有住处;你有分别,你也有住处;你有执著,你也有住处。由此可知,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是住无所住。那个起作用叫称性,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的。称性起用,这个用就大了,就能够见到一切佛教化众生,与一切九法界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虽起这些大用,菩萨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没有起分别、执著,永远没有一个妄想,才叫三昧用。
我们凡夫学佛难,难在那里呢?见色闻声就起心动念,就大起分别、执著,那这有什么法子呢?所以我们念佛,不要说念佛三昧得不到,连那个最浅的功夫,功夫成片,我们也得不到。原因在那里?就是放不下,妄想、执著放不下。你能够把执著放下,你就得功夫成片;你能够把分别放下,你就得事一心不乱;再能把妄想放下,你就得理一心不乱了,就这么回事情。总而言之一句话,就叫你放下而已。放下不是从事上讲的;事上,佛菩萨到处现身说法度化众生,事上他在做,心上他放下了,所以事上有,理上没有,相上有,性上没有。要懂这个道理,然后性相事理相应,那就是经上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第十四门里头说:『住一切境广大念佛门,见一切佛结跏趺坐一一佛身满法界故。』一一佛身都遍满法界,这昨天跟诸位说了:「舍得了」,真的得了,得什么?得尽虚空、遍法界,这实在是不可思议。凡夫二乘讲的,假的!没有得到,是一个妄想,不是真正得到;佛菩萨这个真得到了。我们没有舍、没有放下,怎么会得到?不可能的!纵然听到佛经上这样说,你也能布施,你也能舍,好像有那么点样子,实在怎么样呢?实在你的心并没有放下,还是有是非人我,那么你的舍有没有得呢?有得!得的是三界里面的有漏福报,有漏福报还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要得,那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你才是真正得。
依照这个经的标准,真正得到,最低的位次,也是吉祥云比丘这一类的人,这一类—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所得的虽然不如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人家是分证圆满;虽是分证,不能说他不圆满,这个很有味道!诸位要细细去思惟。分证还圆满,这《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相即,理事圆融」,是这样的境界。绝对不是说分证的就不圆满,究竟才圆满,不是的;分证也圆满,这才是不思议境界。
『跏趺遍坐,是三昧相。』相就是样子。「跏趺遍坐」也是表法的意思,并不是真的盘著腿天天在打坐,盘著腿天天打坐,你什么事都不要干了,你还能干什么事?所以这个叫表法,表什么?表不动的意思,因为盘腿坐这是最稳当的,坐的时间最长久、最稳当,也最舒适。初学盘的不习惯,这两个腿会发麻的时候,那你是刚刚学;你要坐久了,习惯的时候,这种坐法是最舒服的。这个坐表不动,我们站著、走著都是动的相,坐著是个不动相,表不动的意思。并不是真的叫你坐在那边,这个意思要懂。
初学打坐的人是要坐,坐的用意在那里呢?是把你的妄想坐掉。所以禅堂,现在在中国,禅堂也没有了。我在美国参观两个日本人的禅堂,我去参观,他们也很欢迎,日本人建立的,他那些徒弟多半都是美国人,美国人非常习惯。禅堂里面布置非常简单,面壁而坐,坐的时候当然姿势要端正,姿势就像佛像,塑的佛像一样,佛像是标准的姿势。你姿势不对了,老师要纠正,用什么方法纠正呢?香板打,不讲话的,没话讲的,你稍微动一动,后头香板一直打下来。当然一个是你姿势坐的不对,另外一个打妄想,打妄想会动,所以那个板就是把你的妄想打掉,禅宗用这个方法来教学。等到你没有念头,什么想没有,也打你,打什么?打无明。一个是妄想,一个是无明,所以你想也打你,不想也打你,叫你在这个里面觉悟。
静坐里面有境界,不是什么都没有,他有观—止观,他有观。止一切妄念,他有观,这个观现在一般都是叫你参话头,你心守住这个话头上。话头没有解释的,你要提出疑问,老师的香板又打下来,用这种方法,这是个特殊的手段。不像教下,教下你有疑问,可以提出来解答,可以辩论;宗门里头没有,你有疑问提出来,就挨打了,没有疑问也要挨打,这是宗门的手段。所以这是三昧相,这个样子,行住坐卧都叫作坐禅,要懂得这个意思。也就是这个坐,是你心里面定,不是讲身定,身定不管用,要心定。心真的得定,身什么样动作也不碍事,他能办事,他能帮助众生,什么事他都做。
『一日之中见一切佛,是无量义。从此往化,是无依义。』「从此往化」是第十三句,是前门,这是讲教化众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有感,他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无依」,佛称为无依道人,有依就有妄想,就有念头,无依才称性。我们凡夫没有法子,所以进佛门先要找个依靠,要求三皈依,要依,我们没有依可不行!这就像是小孩还没有成年,还不能独立,要依靠父母;到他有能力独立了,不能再依靠了,一辈子依靠父母,那这个怎么讲也讲不过去。初学的人要有依,明心见性就不依了。由此可知,六道里头学佛要依,决定要依;十法界里面学佛还要依,为什么?没见性,见了性之后,才真正是无依道人,有这两个意思—「无量义、无依义」。
『故云,三昧佛,无量无依见。』这是说见佛,见无量佛,因为无依,你才见无量佛。『既跏趺坐,身满法界,岂非威势。』所以他讲威势神,威是威德,势是势力,他有大威德,他有大势力。大势至菩萨名号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称之为威势神。这里面要注意一句的就是—「跏趺坐,身满法界」,这句话很难懂,但是你要晓得这是事实,不但法身遍满法界,(这个大家好懂,一般人都可以承认),报身、应化身也遍满法界。而报身是佛菩萨的自受用身,应化身是他受用身,他受用身的确也是遍满法界,而在法界中,众生有感他就现,没有感他就隐,隐现不同,确确实实是遍满法界。这个理很深、很微细,诸佛如来如是。
那我们再问,我们自己是不是如是?我们跟佛没有两样!我们的三身也是遍满法界,因为现在有妄想、有分别、执著,三身虽有,你自己体察不到,不知道自己有三身。而现前这个身,这个身叫业报身,也是应身,应是报应,我们业力的报应,佛菩萨是愿力的报应,所以我们讲他乘愿再来,我们是业力的报应,也是报身、应身。是不是遍满法界呢?真的是遍满法界,你不要误会,这半个钟点、一个钟点你从你家里来,到图书馆讲堂来听经,你要是这么想,你全想错了。那事实真相是什么呢?你家里那个身隐了,这个地方身现了。「我没有觉得?」你是不觉得,这个隐现是刹那隐现,前一刹那那个身隐了,后一刹那这个身现了,刹那隐现,所以才跟你讲没有来去,此处隐、彼处现,这是事实真相。如果不是遍虚空法界,那怎能讲得通?那真的就有来去了!
古德跟我们讲,往生净土的人,「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为什么呢?此地这个身隐了,那边的身现了,此隐彼现,所以说去则实不去,没有来去,这个是事实真相,没有来去,只有隐现。诸佛菩萨他不迷惑,他对於这些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也是这个样子,可是对於事理是一无所知,於是产生很多错误的见解。「我从家里来」,这就是错误的见解,没有来去,你从那里来?你往那里去?没有来去!这个才讲的事实真相。所以这个地方,「身满法界」这一句非常有味道!佛菩萨、圣贤人如此,六道凡夫也不例外,我们懂得学佛,学佛就是证实,把我们的障碍去掉,像诸佛菩萨一样,这么样清楚,这么样明达,这是事理的真相。下面:
【十五十六即正觉佛,名菩提身。】
【前门】
『前』是第十五。
【一毛顿现,是处微细。】
【后门】
就是第十六门。
【住刹那际,显时甚深。如斯成佛,不著一切,为无著见。】
你一切都不著了,你就见到『正觉佛』,你就见到佛的『菩提身』。第十五经文:『住一切法微细念佛门』,这一个念佛门修成了,你就能在『一毛孔见不可说诸佛出兴,咸至其所而承事故。』你就见到了,这个念佛门说实在的话,绝对不是初学,初学人做不到,这是入微细的法界。业用里面举出一个例子—毛孔,有的经里面讲毛端,毛端、毛孔都是形容正报里面最小的。那么讲微尘,是依报里头最小的。一毛孔里面见多少佛呢?不可说诸佛。「不可说」不是数字,如果说印度十大数有「不可说」,后面还有一个比这个更大的,叫「不可说不可说」。但是它还落在数量上,落在数量上,那就是可以思议。所以此地这个「不可说」不是数量,是形容,确确实实没有法子计算。这么多佛在毛孔当中出兴,「出兴」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出现,从这个地方出现,他见到了。见到之后,他要去亲近这些诸佛、承事诸佛、供养诸佛,这个很不可思议。
后面这一门是『住刹那际庄严念佛门』;在作用里面说:『於一念中』,这个一念的时间很短;『见一切刹皆有诸佛成等正觉现神变故。』现神变是通常讲的八相成道,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这个是「住刹那际庄严念佛门」。我们看清凉大师这个注解:
【一毛顿现】
这一毛孔,『顿现』是同时现,不是次第现,这是讲佛出兴处,就是出现处微细。一毛孔中如是,尽虚空、遍法界无不如是,所以说佛菩萨比众生多,多的太多太多,就是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见不到,实在讲都是因为障碍,障碍总归纳起来,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障碍再多,无量无边,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类。所以念佛怎么个念法?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尽量的少分别、少执著、少打妄想,这是用真功夫,这是真正会用功。不会用功的人,念阿弥陀佛都打妄想,那个就没办法了,古大德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一句佛号实在讲,就是破我们妄想、分别、执著的,你在这一句佛号里头,起了妄想、分别、执著,那不叫冤枉吗?
凡夫不能够无念,无念就是圣人,凡夫决定有念头,这个念头不管是善的念头,是恶的念头,一概不要理会。念头起来了,「阿弥陀佛」,把念头打掉,阿弥陀佛是什么?可不要去想他,你要想了,那你就坏了,你又起念头了。阿弥陀佛没有意思,没有解释,就是用这个方法,把你那个意见破掉。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当中,我记得过去我也曾经说过很多遍。我教大家读经,读经不要研究意思,为什么不要研究经的意思呢?我说过很多次,经里头没有意思。你要听到有意思,念到有意思,都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你如果听经这一个半钟点,听了没有意思,你开悟了。说、听都会开悟,要紧的是没有意思就开悟了,有意思就开不了悟;有意思就迷在意识里,落在心意识里。
经没有意思,那样东西有意思?那一样也没有意思,这才是正觉,才能见菩提身。见色、闻声,六根对六尘境界,意思起来了,你要懂得,那是烦恼起来了,麻烦起来了,障碍起来了,不是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什么意思都没有,那就很好,为什么呢?你已经不用心意识了,不用心意识,那你用的是什么?你用的是六根根性,所以见色闻声不会起心动念,不会分别、执著,这个就对了。
【后门住刹那际,显时甚深。】
刹那是极短的时间。
【如斯成佛,不著一切】
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不著、不执著,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众生与佛也不执著。再跟诸位说,但是说了又怕大家误会,所以这个很难!那是真、那是假?真假也不执著,善恶也不执著,是非也不执著,利害也不执著。你要说为什么?真假是二法,是非也是二法,邪正还是二法,利害也是二法,我们套《六祖坛经》里头一句话:「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话什么意思?落在意识里头才有二,就是说你有分别、有执著才有二,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都找不到,那里能找到「二」呢?那才叫入不二法门。
说到这个地方,怕大家发生误会,那这个样子,邪正不分,善恶不分,什么坏事都可以做,你这个想法,你早就落到二法里头去了,你不是佛法。所以这个里头,决定不能产生误会,真妄、邪正、是非、善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里头没动念,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就是一。诸佛跟这些法身大士们常住在一真法界,一真才遍满法界,二就不能遍满,一是遍满,道理在此地。它起作用的时候,起作用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说善,佛就跟你说善;你说恶,佛就跟你说恶。由此可知,一切相对的法是众生知见,这个叫俗地,佛随顺俗地说法,就是随顺众生的见解。给你讲善恶,给你讲是非,给你讲利害,给你讲真妄,劝你断恶修善,舍假修真,跟你讲这些。佛有没有这个意思?没有!佛有没有这个念头呢?没有!如果佛有这个意思,有这个念头,那佛就真有法可说了。《般若经》上佛常讲,佛无有法可说,不但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法可说,这才显示出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把这个事实真相说出来了。
法身大士们会听,十法界里菩萨都不会听,法身大士会听,他怎么听?听而无听,无听而听,法身大士!我们凡夫在这里听,听了都很有意思,怎么知道有意思呢?看到你们面孔表情变化,就知道你们很有意思。当然这是我们在初学。这个是甚深的经典,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要了解,了解之后就晓得,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一定要认真修学,可是修学不能永远坚持下去,那你就错了。这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修学完了要舍弃,自己境界往上提升。就像念书一样,今年我们念一年级,明年要把一年级丢掉,我们就升二年级,不能说一年级不错,年年都念一年级,这什么话!那你就错了,所以要舍,舍一年级就得二年级了,舍二年级就得三年级了,你不舍你永远就不得了,一定要懂得舍得的道理。要紧的不著,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著,你就见正觉佛了,你就见菩提身,我们今天见不到就是处处都著,都著相。再看下面:
【十七十八即是心佛,名福德身。前门心所住法。】
【后门】
就是第十八。
【标自在心。故经心佛,令安住见。随心转法,为福德身。】
这是真正的大福德。这两句的经文:『住一切法念佛门,见一切佛出兴於世以智慧光转法轮故。』这是心佛,福德非常明显。下面一句还是心佛:『住自在心念佛门,随其自心所有欲乐,一切如来现其影像咸得见故。』我们先看第一句,第一句里头是「住一切法念佛门」。这个念佛
就是念法,法不是一法是一切法,一切法跟一法不二,这是事实真相,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今天学这个法门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法,我们把心就安住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上,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见到一切佛出兴於世?实在讲,我们今天并没有把心,真正安住在阿弥陀佛上,虽然念佛还照样打妄想,功夫不纯!觉明妙行菩萨所讲的,念佛人最忌讳的就是夹杂,我们夹杂的太多了、太复杂了,所以这一句佛号不灵。果然做到了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就见到了自性了,这个境界一定现前。见一切佛出现在世间,以大智慧转大法轮,转大法轮也是一个比喻,比喻佛教化一切众生永无休息,像轮一样,永远在那里转,永无休息。
一切佛在那里呢?给诸位说,除了自身之外,就是一切佛,我们今天这个境界不能现前;实在讲,心没住一切法。下面一句也是讲的心佛,「住自在心念佛门」,自在我们都很羡慕,谁得自在?观世音菩萨得自在,我们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这三个字观自在。观是功夫,自在是果报,可以说观是因,自在是果,我们今天麻烦就是不会观,不会观我们会什么?我们会想,想就坏了,人家用观,我们用想,你说这糟糕不糟糕?观跟想差别在那里呢?刚才讲了,有意思就想,没有意思就观,观察!你看《往生论》里面,天亲菩萨教给我们的五种念佛的方法—观察。观察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用分别、执著,这就是观察。可见得,念佛里头不是没有观,观一般讲禅宗用的,禅宗非常重视。止观,止就是止妄念,止妄想、分别、执著;观呢?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他用这个方法,念佛里面也有止观,所以念佛也是禅。《大积经》上讲的,念佛是无上深妙禅,它里头要没有观的话,那这个无上深妙禅怎么说法呢?所以我们要得自在没有别的,你能够把思想转变成观察,你就得自在了。
这些年来,我们在世界各地,讲经说法,帮助大众念佛,我们提出了修学的宗旨。人家问我:「法师,你学的是什么?你教的是什么?」我提出了十句,这十句就是我们自己修的,跟自己劝别人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这是《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慈悲」。这五条存心,我们常常用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要用这个心。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修真诚心。人家虚假对待我,不管他,我们要真诚待人。在一切境缘当中修清净行,修平等行,修清净心,不染污,能够舍贪瞋痴慢,你心就清净了。修平等心,於一切法里头不要分别,不分别就平等,不染污就清净,能到清净平等,智慧就生了,信心清净,则生智慧,正觉就现前了,大慈悲心自然就流露出来了,这个是我们修的,我们修学就是修这个。
用什么方法修呢,我们又提出五个: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方法里头最重要的—看破、放下。看破世间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看破,没有一样是真的,你自然就放下,你放下了,就自在了。你今天为什么不自在?你放不下,你牵肠挂肚的东西太多了,你怎么会得自在呢?你真的能一切都放下了,你就得自在了;实在讲,你不肯放下,是你真的没有看破,事实真相你不了解。世间人常常也有一、两句觉悟的话,可是那话在嘴皮上,并没有真觉悟。我们常听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两句话是觉悟的话。可是你会说,你心里头还执著,还是分别,还是放不下。既然清楚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个世间一切法与我不相干,我要执著它干什么?生活当中随缘就自在了,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为什么?样样与我都不相干,你才能真得自在,佛法的真实受用你得到了。
如果你要把这个受用永远保持下去,你决定要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后头加个念佛,那是你真的永远得到。你要不念佛,你这一生虽然得到受用,一转世,你就又迷惑了,你来生未必还觉悟。出家人自古以来大修行人,一投胎转世就享福去了,一享福就迷惑颠倒,多的是!这都是不知道念佛求往生,把自己一世甚至於多生多世的修行,这个功夫唐捐了,很可惜!一定要念佛求生净土。
所以我们标榜这十句,这是我们自己所修、所学、所教的,这个是真正住自在心念佛门。所以你要想得大自在,没有别的,就是看破、放下,一切人事物不要认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上这两句话很好,常常念念。碰到你高兴的时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个高兴的心就凉了;你烦恼起来的时候,念那两句,烦恼就没有了,你心就会平了,都是假的,为什么不随缘度日呢?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叫游戏神通,我们能学随缘度日,就是游戏神通,什么都不计较,什么也不执著,这就对了。
「随其自心所有欲乐」,当你看破、放下之后,你的欲乐跟一般人不会一样,你有什么欲望呢?大概你那个欲望,就是经典里面所说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一定是这种欲望,你一定以这个为乐事,真乐!世间所有一切快乐的事情,没有这个快乐,世间人也知道助人为快乐之本,助人是个快乐的事情,可是这个乐有真、有假,有半、有满,有偏、有圆,唯有帮助人觉悟,帮助人念佛求生净土,帮助他成佛,这才是大乐,这才是真乐。他有一点小苦难,帮助他一点,那个不是真乐,它有限度的。要帮助人成佛,一定要把人唤醒。
佛的经教是好,经教太深了,没有人讲解,他看不懂;甚至於讲解,还听不懂,这是难处。所以我常常想到,倓虚老法师往年,在香港打佛七的开示,那个录音带,我只有一片,人家送给我的,九十分钟。他那个带子讲的很浅显,人人都听得懂,如果照他的话去做,没有一个不成功的。倓老讲的道理很浅显,举出几个念佛往生的人,真实不虚,亲眼所见的。他老人家的口音不好懂,我过去跟诸位讲过,所以以后我们把它写成文字,这个文字附印在《念佛论》的后面。《念佛论》也是他老人家讲的,他的学生—大光笔记的。现在这两样东西合印在一起,还是个小册子,我告诉佳芳给我印一万册,怕有人看文字懒得看,今天我下午就参观做CD的工厂,我叫他给我做一万片。今天是馆长生日,为馆长修福。
他那一片东西,我听了有一、两百遍,听了真的会觉悟,比经浅显、好懂,真正教我们看破、放下。你看他讲的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里面的人物,都是他的师兄弟。金山寺一个参禅的,以后当土地公了。听说今天金山寺有一个法师写一封信来,问我们要书,可以把这个给他。在温州有一个锅漏匠出家跟他念佛的,一天经也没听过,念了三、四年,人站著往生的。成佛不难!端在看破、放下。他为什么念了三、四年,有那样的成就?就是他对於这个世缘看破了,这个世间太苦了,毫无留恋,毫无牵挂,一心念佛。那么他念佛,老法师就是谛闲老和尚教的方法好!「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的再念」,一点压力都没有。
我们今天提倡的这个念佛方法,诸位要知道,这个念佛方法是很多年前,我想出来的,想一个很轻松、毫无压力的念佛方法,我们才容易成就。我想出这个方法之后,以后我读到行策法师的开示,他也用这个方法,虽然我们作法不太一样,但是宗旨完全相同,方法也很接近。因为什么呢?因为他所想的是寺院,在大陆上的一般寺院,都是住几百人,大的住几千人,念佛堂的规模很大。所以他的想法是念佛堂当中分班,每一个班四个法师带领,他有人。我们这个地方道场小,出家人少,那有那么多人带领呢?
所以早年我这个想法就是用录音带,录音带到的时候,还得翻带子,还麻烦!没有想到最近这一些年来,发明念佛机,这个好!把我们的问题,真的完全解决掉。不要用法师带了,跟著念佛机的声调来念就行了。念佛的声调怎么样叫自己念的很舒服,这一点很重要,速度快慢要适中。现在我们用的念佛机,是台中念佛的声调,这个调有些同修还嫌太慢了一点。太慢了不好,太快了也不好,要适中。所以我就想,我们这边同修,那天找几个人,好好的先练一练,到我们的录影室去录一个带子,录个带子拿去做念佛机。一定要声调好听,速度要适中,最好还带引磬,引磬敲在「陀」字上。可以六个字的做一个,可以四个字的做一个。喜欢念六字的,就用六字的;喜欢做四字的,就做四字的。甚至於可以多做几个,喜欢念慢的就做慢的,喜欢快的我们也有快板的,可以任凭选择,这个好!这可以帮助很多很多人。
只要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你就得大自在!这个念佛真正念到法喜充满,才知道世间没有一样比念佛更快乐。念佛不会累,不会疲倦,愈念愈欢喜,愈念愈快乐。但是在这个当中的时候,会有境界出现,或者你见佛,或者见光,或者见许多瑞相。如果有这个境界出现,你不能生欢喜心,也不必跟人说,要用什么态度?见如不见,你就会见到。如果你见到这些境界,你生欢喜心,起心动念了,那是魔境界,不是佛境界,佛跟魔就在这辨别。佛什么时候来呢?大概都是你念佛功夫得到三昧了,也就是你得到正定,境界现前,你已经如如不动,佛境界你会见到,自然见到,这是经上讲的,经上就有。你功夫到了,你自然见到,如果你功夫不到忽然见到了,见到了很喜欢,到处跟人说我见到什么什么,你已经著魔了。怎么著魔呢?你的三昧没有了,你的清净心被破坏了。
所以我们在古人传记里面,像莲宗初祖慧远大师,他老人家当年在世,一生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所见的跟经上所讲的完全相应。远公大师当年建莲社提倡念佛,只有一部经,就是《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经》都没有翻译出来,他是最早建立的。所以《无量寿经》是最早传到中国来的,当年只依靠这一部经。他从来没有跟人说过,到往生那一天,他才告诉大家,说西方极乐世界过去曾经见过三次,现在又现前了,我要往生了,你看走的那么自在!
世、出世间法只有这一桩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假的要放下,假的不要放在心上,要把真的放在心上,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讲「住自在心念佛」,那这个受用就大了。「随其自心所有欲乐」,必定是你的欲望、你的喜欢,一定跟诸佛菩萨相同,读诵、受持、为人演说,演是表演;我们在这里念佛,表演给人看的。我们在这里念佛,看看外头没有人看,你要是看到外头有人来看,你就装模作样,没有人看就不念了,那你就不是念佛人了,你的心不真诚,我们用真诚心、清净心一直念下去,自自然然会起作用,日久天长。你看看在这里走来走去,这个地方常常有人念佛,他在门口站著,常常看到你这个,对他就是薰习,对他就产生影响。可能他就向你请教,你为什么念佛?快乐念佛、自在念佛,没有忧虑、没有妄想、没有烦恼,你看这多自在、多快乐!身心清净,这是世间人梦寐所求的,而求不到,我们正可以传授给他。
下面:『一切如来现其影像咸得见故。』这就是感应道交,你在念佛里头一定有境界。这些境界决定不能著相,没有必要告诉别人,前面一再提示,不著一切,你就相应,著相就不相应,就错误了。
清凉大师这个注解里头说:「前门心所住法」,这个刚才说的很多了,很要紧。后面就是第十八句:「标自在心。故经心佛,令安住见。」你心得自在的时候,就如境界现前,你就能见佛。下面这两句:『随心转法,为福德身。』此地这个心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个心是这个心,以这个真心来转法,这是真实的福德。转法,经上讲的转法轮,意思就是把佛法传授给别人。传法要有缘份,所谓是佛不度无缘之人,那个缘也是结来的;不结缘,不是永远都无缘了吗?所以缘有浅深不同,缘也有隐现不同,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缘成熟的那很容易,他愿意接受,我们可以完全帮助他;缘没有成熟的,给他作因缘。
像我们这个大楼,旁边住的缘都不成熟,我们这儿天天讲经,他从来都没来过一次。虽没有来过一次,他知道五楼有佛堂,这个就是缘。我们这个楼梯口都贴上南无阿弥陀佛,他必经之路,他走到那里总会看一眼,这一眼看到,阿赖耶识里就落了阿弥陀佛的种子了,这就是给他作因缘。我们要有这个心,这就是度众生的心,不论什么众生,我们总是希望把佛法介绍给他,能接受,介绍给他;不能接受的,也介绍给他。不能接受有不能接受的方法,方式是无量无边。
用心普度众生,代佛转轮,这个福报没有边际的,这个福报是称性的,所以得的身相是福德身。福德身是从心佛里头得来的,这个心诸位要记住,我们讲的最简单、最扼要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能够用这种心过日子,用这种心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福德就在其中。这个福德的果报很快,现前就得受用了,不必等到来生,现前就得受用。你做的愈广大,那你的福德就愈大,你做的愈真实,你的福德就愈踏实,这一定的道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