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吉祥云比丘章 (第八集) 1997/3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3-0008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页,从第四行看起。这下面有一段很长的经文,总共说了二十一门,都是念佛法门。这些名称都是从作用上立的名号,我们先将经文念一遍。清凉大师有很详细的注解,我想这一段经文,我们讲注解就好了,经要念一遍。请看经文:
【所谓智光普照差别境界念佛门】
这一句是法门的名称,下一句是讲这个法门的作用:
【常见诸佛种种国土宫殿庄严悉现前故。】
这是第一。第二:
【令安住种种增上意乐念佛门】
这是法门名称,它的作用:
【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皆令见佛得清净故。】
第三:
【令安住究竟佛力念佛门,令入如来十种力中随顺行故。】
第四:
【令安住种种如来究竟正法念佛门】
它的业用是:
【见一切佛演说正法咸听闻故。】
第五:
【遍照十方无差别藏念佛门】
作用是:
【普见一切诸世界中等无差别诸佛海故。】
第六:
【入不可见极微细处念佛门】
业用是:
『彻见一切微细境中如来神变自在事故。』
第七:
【住种种劫念佛门,於一切劫常见诸佛施作佛事,咸亲近故。】
第八:
【住一切时念佛门,於一切时常得见佛,与佛同住不相离故。】
第九:
【住一切刹念佛门,一切刹土咸见佛身超过世间无等比故。】
第十:
【住一切世念佛门,随於自心所有乐欲,普见三世诸如来故。】
第十一:
【住一切境念佛门,普见一切诸境界中诸佛相续咸出兴故。】
第十二:
【住一切性寂灭念佛门,於念念中见一切刹一切诸佛示涅盘故。】
第十三:
【住一切时处念佛门,於一日中见一切佛从其住处而往化故。】
第十四:
【住一切境广大念佛门,见一切佛皆结跏趺坐一一佛身满法界故。】
第十五:
【住一切法微细念佛门,於一毛孔见不可说诸佛出兴,咸至其所而承事故。】
第十六:
【住刹那际庄严念佛门,於一念中见一切刹皆有诸佛成等正觉现神变故。】
第十七:
【住一切法念佛门,见一切佛出兴於世以智慧光转法轮故。】
第十八:
【住自在心念佛门,随其自心所有欲乐,一切如来现其影像咸得见故。】
第十九:
【住一切业念佛门,能随法界一切众生所修行业为现其身令觉悟故。】
第二十:
【住一切神变念佛门,见一切佛住於广大香水海中坐莲华台普现神变满十方故。】
二十一:
【住等虚空界念佛门,观察如来所现身云庄严法界虚空界故。】
这是总共说了二十一种。我们知道念佛这个门无量无边,那里只二十一种!二十一,诸位仔细去观察一下,还是归纳的。从业用相似的归纳,二十一大类,这二十一大类要展开来,给诸位说,不仅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即使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所说无量无边法门,通通可以归到念佛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你才晓得,念佛法门不可思议!为什么五十三参第一参,吉祥云比丘提倡念佛法门,原来念佛法门是无量无边法门的总根本,就是这个道理。
这么多法门里面,你看看,吉祥云比丘他所修的这个法门,他这个法门还不在这个二十一个里面,这二十一个是别说的。他所修的是直接,就是般舟三昧,直接念阿弥陀佛。所以在念佛法门里面,又是第一殊胜!我们今天真的缘分不浅!学佛是运气不错,就给你撞上了;你也不懂得选择,可是他就撞上这个法门了。虽然是误撞撞上了,可是还是要明白;明白之后,我们对於现前修学的法门死心塌地,真正能做到「老实念佛」。大势至菩萨所谓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一生才能够圆满成就。我们看到念佛法门有这么多种,那有那么简单!我们看清凉的注解,他这个注注的很详细。
【所谓下】
就是我们刚才念的这一段长文,二十一门,这是别说。
【有二十一门。】
前面这是总标,这是别列。每一门里面都有两句,刚才我们都念过了。
【各】
就是二十一门里头,『各』是每一门,
【先标明。】
【后释相用。】
后头这一句是解释它的作用、它的相状、它的作用。
【并从业用以受其名。】
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呢?都是它『业用』上建立的。业就是造作、造修,也就是我们说的事相上的修行,这个叫「业」。你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一定起作用;一般讲,你一定得好处,那个好处就是「用」。这叫「业用」,从业用立的名称。下面这一句:
【准晋经中一一皆有三昧之言,今略无耳。】
这是清凉大师将新旧两种译本比较上来看,旧经就是《六十华严》,晋朝时候翻译的,我们称它作「晋作」,『晋经』就是《六十华严》。《六十华严》这一段经文里头,都有三昧;可是新译的八十卷《华严》里面,把这一句省略掉了。所以诸位如果看《六十华严》,看到这一段,就是省略,意思都圆满,意思没有两样。
【古德分二】
这是讲从前古大德,多半是指晋经,像《华严探玄记》,贤首国师所作的,这在清凉之前,他们将这一段经文分为两大段,这二十一句,前面十句,后面十句。
【前十念佛胜德圆备。后十念佛妙用自在。】
这是将这二十一门分成两大段,分的也很有意思。可是清凉没有用这种分法。
【今释有异。略为三门。】
这是清凉大师他把它分为三门解释。
【一明所念差别。二者会释经文。三以能念收束。】
他这个注解里面,就分成这三大段,用这三段来解释二十一个念佛门。我们先看第一段:
【今初。谓十身三身,为观不同,略为十种。】
《华严经》都是用十这个数字来代表圆满,所以说佛有十身。但是世尊通常在大乘经论里面,跟我们所讲的,没有像这么多,讲的比较简单,都讲三身。三身,我想每个同修都能够记得;讲十身,恐怕你说不出来了。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化身,这个好懂!可是说十身,也没有离开三身,不过把三身细说,再分开来讲,分成十身。由此可知,十身跟三身实际上讲,没有差别。『为观不同,略为十种。』
【前八三身。】
这是讲二十一门,前面八门你仔细观察,都是法身、报身、应身,你是念那一种身?
【后二束上以成十身。】
『后二』就是第九句跟第十句。
【谓念三身佛则为三观。各分依正】
有依报跟正报。
【便为六门。就报化中】
报佛跟化佛。
【分为内外,以成其八。】
这是讲前面八门都离不开三身。
【九谓性相无碍。十谓融摄重重。】
所以这两句就把《华严经》上讲的十身都包括尽了。
【言十种者】
这个里面有许多地方,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一若作是观,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无念念者。则念真如。是念法身。】
这第一句很重要—『若作是观』,这一句是枢纽,是关键的所在。「观」前面跟诸位讲过,就是观念,我们怎样把这个观念转过来。说实在话,我们凡夫的观念都是错误的。无论你观察的宇宙人生,你所观察的世法、佛法,都有很深、很广、很严重的错误。所以三界六道,我们很难出离,道理在此地。佛祖在此地教给我们,你把那个观念转过来,转过来诸佛菩萨的观念,诸佛菩萨他怎么个看法?他的看法正确的,一丝毫差误都没有。我们凡夫以这个肉体为身,这是我的身;诸佛菩萨不以这个肉体为身,他以什么为身呢?以一切诸法为身,这叫法身。什么是法?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法。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内凡、外凡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法,他以这个为身,这个正确没有错误。
我这个讲法,恐怕诸位还听不懂,我们再举个比喻来讲。我想大概每位同修都有作梦的经验,你们都作过梦,作梦的时候,你要晓得梦从那里来的?梦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心能变,梦境所变;能所不二,能变跟所变是一不是二。聪明人知道,什么是我?整个梦境是我,他这个观念就没错!整个梦境是我自性变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如果承认整个梦境是自己,那就恭喜了,你就证得清净法身。如果在梦中认为,梦中有个自己身,这是我,我身以为都不是我自己,那你是迷惑颠倒!你是凡夫,你不晓得所有的境界,都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华严经》上佛讲:「唯心所现」,一真法界、十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因为有这两句话,所以法相宗也把《华严经》看作是它的根本经教;法相宗有六经十一论,六经里头有《华严经》,就是因为有这一句。
我们几个人知道?怎么晓得这一切依正庄严,是自己变现的?我们在变现境界里头,分自分他,分好分丑,自己跟自己打架,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就干这些事情!所以佛菩萨看的很清楚,叫「可怜悯者」,你怎么可怜呢?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除了自性之外,的确别无一法。所以佛与大菩萨,此地所讲的圆教初住菩萨,就以法为身;他们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圆初住的菩萨就『以法为身』,不以这个为身,这就叫法身。法身『清净如虚空』,念佛念法身佛怎么念呢?『无念念者。则念真如。』清净心中无念,无念给诸位说,无念是无妄念,不是没有正念。没有正念,那就变成石头、砖头瓦块,变成木头人了,那个没有念。没有妄念,他有正念,所以正念也叫无念,无妄念,这很难懂!
什么叫正念?什么叫无念?我们睁开眼睛能见,你们大家睁开眼睛都能见,都见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你见到这些色相的时候,你没有起分别心,你没有生执著心,你也没有妄想心,你不能说你看不清楚,你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只要你这个时候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就叫正念。你要起一个动的念头,这是花,这个花很好看,那是蜡烛红的,妄念!那就叫妄念。所以无念就是无妄想、无分别、无执著,眼看的清楚,耳听的清楚,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正念。可是你才起心动念,坏了,就是妄念,就不是正念。
「无念念者」,那个念是正念,无念是无妄念,底下那个念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根对六尘境界。你要晓得,诸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他也见,我们也见;他也听,我们也听;我们吃饭,他也吃饭,没有两样!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有妄想、分别、执著;他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因为他没有执著,就没有六道;没有分别,他就没有十法界;没有妄想,连一真法界也没有,一真法界是个假名而已!《金刚经》上讲:「一真法界者,即非一真,是名一真。」你要懂得这个意思,它不是真的有个一真,真的要有个一真,不就又打妄想,又有分别了!这是没有办法,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假立名相,所以你会听。就是马鸣在《起信论》里面所讲的,会听经的人,「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我们听经要不要用这些东西?要用!怎么离呢?不要执著,不要分别,不要去打妄想,那你就真的会听,你真的就听进去了。只要你在听经里,还有分别,还有执著,你没听进去!那个东西叫业障,把佛法障碍住了,你没听进去。
你能够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实在讲,就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就是离心意识,你才能真正听到自性,这就回归到自性。这个方法在念佛法门里面,叫念法身佛。那么诸位想想,禅宗用的方法,禅宗是不是念佛呢?我们拿这个标准,「原来它也是念佛法门!」不过他口里头不念阿弥陀佛,他也不想阿弥陀佛,他真的是念佛,他是念法身佛。那么他能不能入这个境界,那就是另外一桩事情,那要看他的功夫,是不是真正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如果放下了,他得禅定,从禅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就是念法身佛。虽然念法身佛,诸位要晓得,前面跟大家讲过,圆教三贤位都用这个方法修,我们讲宗门都用这个方法修,他修到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他到了初地了,他念头转过来,他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华严》说:「十地菩萨皆念佛故」,那是念阿弥陀佛,不是念法身佛,念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给诸位说,这里头二十一种法门全部包括在其中,一个都不漏。念这一声阿弥陀佛还得了!不得了!所以你不读《华严》,不知道念佛法门的广大,真正是无比!所以这是『念真如』。直心正念真如,念真如就是念法身,这是讲十种身,念法身,这个里头有正报、有依报。
【二华藏世界海,法界无差别,依真而住,不依国土,是念性土。】
这个意思我们也要明了。也许诸位看经论,或者看古来大德的这些著书,常常有说到:「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个地方告诉你什么叫「唯心净土」,唯心净土叫作法性土,这是『华藏世界海』。极乐世界也在华藏世界里面,没有离开华藏;我们娑婆世界还是在华藏里面。而且世尊在这经上告诉我们,华藏世界海有二十层,就好像二十层的大楼一样,娑婆跟极乐都在第十三层,都在十三层,你才知道华藏之大!你看看,都在十三层,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当中,十万亿个佛国土,华藏之大没有法子说,无法形容。而世尊告诉我们,在尽虚空、遍法界,像华藏世界这样的世界,不晓得有多少?无量无边!但是诸位要晓得,无量无边的世界海,都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心性不可思议!所以从这个大世界里面来看,那法界就没有差别了。
『依真而住』,真是真如、真性,这是佛与大菩萨,我们这里讲的大菩萨,就是《华严》里讲的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诸佛如来,他们是依真而住。『不依国土』,国土是变化;换一句话说,依真而住,他们住在「能变」,不住「所变」。因为十方世界是所变,真如本性是能变,所以他住能变不住所变,就得大自在。我们今天恰好颠倒,我们把能变的忘掉了,都住在所变上,所以这就糟糕了!处处都是障碍了!他住在能变上,不住所变上,所以他得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是这么个道理。这一大类,这个大原则底下,许许多多无量法门里面,这个叫念法性土,这一类叫念法性土。所以这二十一门包括一切法门,一切法门皆是念佛法门。
【三十莲华藏微尘数相,此等皆是念报身相。】
我们现在念佛,常常念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所示现的。我们世间人以为这是贵相、好相,相书上讲的那个好相,释迦牟尼佛样样具足,一条也没有欠缺,劣应身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劣应身在应化身里,不是怎么高明的。如果现好的、殊胜的应化身,我们凡夫见了受不了,不能接受,看到这个相太好了,吓跑了!不敢亲近了!所以世尊为了接引众生示现的相,跟我们差不多,稍微好一点,我们可以接受,还愿意亲近,这不能现的太好,叫劣应身。
而经上跟我们说的,像阿弥陀佛,这是净土三经里面,我们念的很多。佛告诉我们,报身佛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个地方讲:『十莲华藏微尘数相』。我们讲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多大?刚才讲了,娑婆跟极乐都在第十三层,把华藏世界捻成微尘,一粒微尘算一个相好,十个华藏世界的微尘数相好,你去算,这是谁能算得出来!通常我们讲恒河沙数,恒河沙你都算不出来了,恒河沙算什么!十个华藏世界的微尘数,我们没法子想像。这是说毗卢遮那如来,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如来的报身。这个报身的相,经上跟我们讲的「实报庄严土」,不是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你所见的佛相,没有这么庄严。你要是见到实报庄严土的阿弥陀佛相,那就是这么庄严。凡是这一类念佛的,这一类念佛很显然,《十六观经》就是这类念佛,就是观佛的相好,观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那就是属於念报身相,属於这一类的。
【四有无尽德,一一难思。念报内德。】
这个『报』就是报身,前面第三句是讲念报身外面的相好,这一句是讲念报身之德,念他的内德,有无尽的智慧、德能,自性本具。一一德能都不可思议,这个是念报身的内德。给诸位说,经上所说的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自性本来具足,要懂得这个意思。不是说毗卢遮那、阿弥陀佛有,我们没有,我们跟他一样,没有两样。这读了之后生惭愧心,我们这样的智慧、德能完全丧失掉了,今天搞的这么可怜,搞的这么凄惨!我们今天很幸运遇到佛法了,遇到世尊给我们宣说这个法门,目的何在呢?无非教我们恢复自性。明白这个道理,体会佛的用意,我们才真正能接受佛的教诲,而在这一生当中,能够圆满性德,这是佛出现为我们讲经说法的意义。这底下,大师引前面经里面的一段话来作证明。
【故上经云】
『上』是前面,前面经里面说:
【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暂断,如是业应作。】
作这个业好,作这个业是修德,教我们一切威仪,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所,常常念佛的功德不要间断。我们怎么念法?最方便的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里,具足了万德万能,无尽的功德。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就是昼夜无间断。
【五观华藏刹】
这教我们观毗卢遮那佛的佛刹。
【无量宝严,量周法界。是念报土。】
报土就是实报庄严土,念实报庄严土。《华严经》在八十华严,展开经卷从第一卷,到第十二卷的上半部,总共有十一卷半的经文,是讲华藏世界的依正庄严,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经文很长,比《观无量寿经》讲的详细太多太多了,《观无量寿经》跟它一比,那是略说,详细在《华严》这一段。这个是念实报庄严土。
【六或观佛相具三十二,若总若别,若逆若顺,丈六千尺。此等皆是念化身相。】
这就是你观三十二相,观八十种好,常常想这个,常常念这个,或者想佛丈六金身,或者你有能力想佛身很高大,千尺,(千尺是一百丈),这么大的身,都是属於化身。千尺的大身是殊胜的化身,丈六的是劣应身,所以佛在十方世界随类化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譬如我们这个世间人不高,天人比我们高,欲界有六层天,一层比一层相好,个子也高。佛要是在天上示现为天人讲经说法,那现的化身比我们就殊胜多了,千尺化身。不像我们这个丈六身,丈六身要到天人那里去,天人一看佛个子很小,像小孩一样,讲经说法,他怎么瞧得起他呢?所以随类化身,如果在我们这个世界,佛一下现千尺身,我们抬头看不到他也不行,我们也没有办法接近,也觉得这个人太奇怪,不敢亲近,所以示现的与我们差不多,比我们高大一点就是,这是能够接受的。这一类的都是属於念化身,念应化身,化身相。
【七十力无畏,十八不共。此等皆是念化身德。】
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在这里不能细说;细说,两个小时也讲不完。过去都曾经讲过,诸位要忘掉了,《佛学字典》上有,《教乘法数》里头也有,自己可以参考。十力是十种能力,十种能力非常殊胜,不但我们凡夫没有,菩萨虽有,也比不上佛那么样的圆满。四种无畏、十八种不共法,是跟菩萨完全不一样。十力无畏菩萨有,但是能力比不上佛,没有佛那么圆满;那么十八不共法那是菩萨完全没有,是如来果地上独特的德能。念这些都是念化身德,前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念化身相,这是念化身德。
【八余方净土,水鸟树林。此等皆是念化身依。】
应化身的依报,『余方净土』是指非华藏、非极乐,一切诸佛也都有净土,释迦牟尼佛也有四土,娑婆世界有净土,也有水鸟树林,《弥陀经》上所说的,《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我们念这些都是念化身的依报。
【九前二是性。】
我们讲了八种了,八种都不外法身、报身、化身、正报、依报,都不外这些。
【九前二是性。后六是相。】
这是讲前面八种,前面第一个是法身、法性身,第二个是法性土,那都是性。『后六是相』,无论是实报土、是应化土,都是相,内德也是相,外面是相,内德还是相。
【相外无性,性外无相,性相交彻,真佛真土。是念第九性相无碍。】
这第九种。第九、第十这二条非常重要,能破除我们无量劫以来的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就是因为不明这个道理,才打妄想,才起分别、执著;如果真正晓得这个道理,你的心就清净了,你不会再打妄想。知道什么?自他不二,利他就是自利,损人原来是损己,你就明了了!明了之后你的大慈悲心自然就生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对一切众生关怀、爱护,没有任何条件,为什么呢?都是自性变现的,都是自己!怎么是自己呢?我们用一个身来作比喻,胳膊是自己,手指也是自己,指甲也是自己,汗毛也是自己,不就是这些东西吗?十法界庄严就像这个状况一样,那个不是自己呢?一一毛孔都是自己!然后才晓得古人所讲的:「山河大地同现化王身」,那就是看穿了、明白了,见到法身了,承认了、肯定了一切法是自己。所以法身不是五种,法身没有生灭。化身、应身有生灭,法身没有生灭,法身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无量寿。所以末后这个理很重要。
【十以性融相,相随性融,令前九门,合为一揆。】
前面九种就是一,一就是九,正是经里面,佛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故德德无尽,相相无穷,尘尘刹满,犹如帝网。】
『帝网』是比喻,帝是帝释天,我们中国人叫玉皇大帝,大概外面宗教里面所讲的上帝,就是指忉利天主、帝释天王。忉利天,佛说了,忉利天宫有罗网,罗网非常庄严,罗网网与网孔之中系的有宝珠—摩尼宝珠,放光,光光相映美不胜收,『犹如帝网』,常常用这个来作比喻。罗网现在比较少见,在台湾我们没有见到,中国大陆我没有留意,应当有,但是在日本可以见到。日本许多大的寺院,梁柱都有铜丝编的罗网保护著。罗网的作用,因为建筑都是高度的艺术品,雕梁化栋,怕鸟到里头蓄窝,把艺术品破坏了,所以把铜丝编的网保护著。你能看得很清楚,但是鸟飞不进去,这是罗网的作用。也是庄严具,也是庄严、也是装饰品一样,不但可以有保护的作用,它也有装饰美观的作用。
【是第十念重重融摄。得后二门,前皆真实。】
后面两条的意思,你要是体会得了,前面八条,无论你是念性、你是念相,通通是真实,都是真的。如果后面这两条不懂,你所念的都是皮毛,不痛不痒,没有感应。你真懂得这两条,就「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理重要!理要通达明了。怎么相应呢?明白这个之后,你心清净了,你看《无量寿经》上清净、平等、觉,你一定得到,只可以说清净、平等、觉的程度,有浅深不同,浅的你一定会得到。得清净、平等、觉,你就是法身大士,你就不是普通人,所以它叫相应,跟法性相应,跟法相也相应,跟诸佛相应了,跟众生也相应,无有一法不相应。
【经随别说,义必该融。】
佛说经随便说那一方面,你要晓得,他的意思是圆满的。你能体会到这一点,你读佛经也好,你讲解佛经也好,意思就会圆,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道理就在此地。你说不圆,就是你没有得到后两门,你没有得到,所以你处处都有障碍,不但是在经教上有障碍,修行上有障碍,生活上有障碍,工作上有障碍,处事待人接物样样都有障碍。诸位要能懂得这点意思,你才晓得《华严》之妙。你要真明白了,懂得几分了,在生活上受用就圆融,我们今天讲幸福圆满,处人、处事都能圆融。这个里面没有冲突,没有磨擦,心地清凉自在,常生智慧,才晓得念佛的殊胜!这是先把这十种说出来。下面:
【第二会释经文者。】
这是解释经文。请看清凉的开示:
【今念十身,是后二门。】
我们念十身佛,《华严》讲十身,念十身是后二门。
【故二十一门,前二十门各以二门念於一佛,以成十身为十见佛。】
这二十一门怎么来的呢?就是这么来的。前面每两门,这十种身里的一种,每两门是一种,所以这就是二十门。后面这一门融成第十门。我们继续看底下的文:
【谓初二门即是愿佛,亦名愿身。论释愿身愿生兜率。】
现在学佛的人很多,都希望将来能生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当来下生作佛,他们发愿作佛的弟子,像世尊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一样,亲近佛陀。发这个愿很难得,愿心是很好,你要懂得怎么个修法;如果不懂得修法,你未必能生兜率天,这个道理要懂。实在说,生兜率天的条件,比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困难很多。弥勒现在是菩萨,还没有成佛,他的限制很严格,没有阿弥陀佛那么圆融,所以吉祥云比丘念阿弥陀佛不念弥勒菩萨,第一句就给我们点出来。这两门,第一就是经文里头的第一句:
【初门宫殿即天宫等。】
经文里面诸位看到第一句:「所谓智光普照差别境界念佛门」,这是法门名称,它的业用:「常见诸佛种种国土宫殿庄严悉现前故。」这个里面讲的宫殿就是天宫,实在讲,就是指弥勒菩萨兜率内院的天宫。他真正能够修成的时候,这个境界现前。
我们在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看到,虚云老和尚发愿往生兜率内院,他修成功了。《年谱》里面有记载,他在入定的时候,兜率内院天宫的形相现前,他走进去,还看到有几个熟人,已经往生到那个地方。见到弥勒菩萨,也听了一座经,弥勒菩萨叫他回去,「你还有事情还没有完」,他真的现前了,并不假。
【后门意乐正是愿体。】
后面是第二句,就是「令安住种种增上意乐念佛门」,它的业用是「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皆令见佛得清净故」,解释这一句,这是后门,那是愿之体。
【故梵本中名上升门。理实如来愿周法界,随乐令见,是出生义。故十见佛,名出生见。】
这是与梵本,就是《华严经》的原本,原本里头的意思是上升门。下面为我们解释:
【理实如来愿周法界】
『理』是理体,也就是性体;『实』是真实,我们讲事实真相,如来就是自性。你看一切大乘经,《金刚经》里面就讲的很多,如果讲诸佛,从相上讲;讲如来,从性上讲的,所以如来就是自性佛。『愿周法界』,不仅仅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周法界,一切诸佛菩萨所发之愿都是周遍法界。为什么呢?他从真心里面发的,我们凡夫这个愿,为什么不能够周遍?是从妄心里头发的,不是真心,凡夫用妄心、用心意识;换一句话,凡夫用什么作心呢?妄想、分别、执著,以为这是心。所以你发愿,你发的什么愿?叫打妄想!那个妄想是时断时续,断的时候多,续的时候少,所以它不起作用。才发了一个愿,一转头就忘掉了。
你们作早晚课,面对著佛菩萨发愿了,「众生无边誓愿度」;早课作完了,看看这个人讨厌他,不度他了,马上就没有了,可见得是口是心非。诸佛菩萨发的愿为什么周遍法界?他从真性里面发出来的,他不是用心意识,不是用妄想、分别、执著,他不用这个,他从清净心里面发出来的,那当然不一样。所以『随乐令见』这一句,就是《楞严经》里面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在十方法界叫诸佛菩萨,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形象。法界无量无边,那个地方有众生想见佛、想见菩萨,他立刻就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并不是他有念头—「我想现什么身」,不是的,完全是无意的,要有意就变成凡夫了,就是假的、不是真的。那个意是什么?意是凡夫,凡夫动一个心念叫凡夫有感,佛是自然而应,感应道交。这个感应的道理也不好懂,所以古德用磬作比喻,我们敲磬是感,磬一敲它就响,响它就应。我们敲是有心的,它应是无心的,用这个比喻来形容佛应十法界的众生,没有念头,没有起心动念,自自然然,法尔如是,他是这么感应道交的,绝没有起心动念。所以这是「随乐令见」,随众生的欢喜,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出生的意思。
【故十见佛,名出生见。】
十种不见得你十种都见,十种里面任何一种,那这一切众生都有份,凡夫也有份。我们今天造的佛像,造的阿弥陀佛的佛像,我们每天看他,每天恭敬礼拜观想,把这个佛像印到自己阿赖耶识里头,观像念佛,这念的是应化身的佛像。十种身我们凡夫都有份,所以这个叫出生见,也就是你在意识心里面生起佛的依正庄严,起了这个念头。下面说:
【三四二门即本性佛,名为智身。佛以智慧为本性故。】
这是经文的第三句跟第四句,也就是第三门跟第四门,前门就是第三—十力智,后门就是第四—无碍智。
【智则明了为见。】
由此可知,这个地方所说的见,不限是肉眼,你心里面明白了、明了了、通达了,都是见的意思,所以说一个见,六根的作用都叫见,就如《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修行的方法,「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那个闻虽然是用耳根作代表,六根起作用都叫闻,都叫返闻,那个味道才圆满。这个地方见也是这个意思,用眼根来作六根的代表。从这一段开示里面我们体会到,本性佛是智身,说十种佛十种身,我们才晓得般若智慧重要!没有般若智慧,你不能见性。明心见性,你的智慧成就了,智身给诸位说就是报身,报身是以智慧为身,般若就太重要了。
智慧从那里来呢?智慧从禅定里面生的,不是研究经教就能开智慧,没那回事情,你千万不要搞错了。你以为研究经教,花几十年的功夫你就智慧开了,你所得到的,如果从经教上下功夫,你下了几十年,你得到的是什么?清凉大师讲的好,「增长邪见!」佛在经教上说的这些,都变成你的邪知邪见,你说冤枉不冤枉!这是清凉大师讲的:「有解无行,增长邪见。」行是什么呢?行是修行,修什么行?把妄想、分别、执著给修掉;修掉之后,你的清净心现前了,清净心就是禅定。因定开慧,那才叫生真智慧。
换一句话说,我们研教,研教要不能得清净心,天天在研究、在分别、在执著,这就全错了。把佛法当作世间法,一切经教没有一部经教是佛法,全是世间法。假如你懂得这个道理,你能够反过来不分别、不执著,你去看世间这些法,给诸位说,全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你说为什么呢?世间不说别的,你天天看报纸,报纸是不是《华严经》呢?你要是会看的就是《华严经》,为什么呢?你去看不分别、不执著、不打妄想,看如不看,不看而看,你不是得定了吗?定就开智慧!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佛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你们会听的人,听而无听,无听而听,开慧了!
在这个地方一个半钟点干什么?一个半钟点戒定慧三学同时完成。戒是如法,坐在这里规规矩矩端端正正的;定是清净心,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慧是你在这里听讲经,字字句句听进去,了了分明,你不糊涂,这里面生智慧。听了之后,悟入了,不是在文字上,不是在言说上;著在言说、文字上,你决定不能悟入。所以马鸣菩萨讲的是真好,你怎么样去听教?怎么样去读经、去听教?离言说相,离名字相,名词、术语不要去执著它;离心缘相是什么?不能想!「这什么意思?想一想!」完了,一想掉在意识里头去了。想都不要想,一听就明了,那是慧。不要去想一想,想一想你就不会明了了,愈想愈糟糕,愈想愈错了,这不想是真明白了。
这是说明诸佛菩萨跟我们用功的方法不一样,而这个方法用在听经是这样的,用在生活上也是这样的,用在工作上也是这样的,用在应酬上也是这样的,那你就得大自在了!你不会用,听经勉勉强强用一点点,离开佛堂都忘记了,还是老样子,那你就不得受用了。听经在这里学会了,要用在生活上,用在你日常工作当中,你就真正生智慧了,所以智慧重要。不仅是《大般若经》讲智慧,一切经都讲智慧,所以希望在经教里面,细心体会甚深般若,那就趣味无穷了。这一句的意思没讲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明天接著再讲。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页,从第四行看起。这下面有一段很长的经文,总共说了二十一门,都是念佛法门。这些名称都是从作用上立的名号,我们先将经文念一遍。清凉大师有很详细的注解,我想这一段经文,我们讲注解就好了,经要念一遍。请看经文:
【所谓智光普照差别境界念佛门】
这一句是法门的名称,下一句是讲这个法门的作用:
【常见诸佛种种国土宫殿庄严悉现前故。】
这是第一。第二:
【令安住种种增上意乐念佛门】
这是法门名称,它的作用:
【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皆令见佛得清净故。】
第三:
【令安住究竟佛力念佛门,令入如来十种力中随顺行故。】
第四:
【令安住种种如来究竟正法念佛门】
它的业用是:
【见一切佛演说正法咸听闻故。】
第五:
【遍照十方无差别藏念佛门】
作用是:
【普见一切诸世界中等无差别诸佛海故。】
第六:
【入不可见极微细处念佛门】
业用是:
『彻见一切微细境中如来神变自在事故。』
第七:
【住种种劫念佛门,於一切劫常见诸佛施作佛事,咸亲近故。】
第八:
【住一切时念佛门,於一切时常得见佛,与佛同住不相离故。】
第九:
【住一切刹念佛门,一切刹土咸见佛身超过世间无等比故。】
第十:
【住一切世念佛门,随於自心所有乐欲,普见三世诸如来故。】
第十一:
【住一切境念佛门,普见一切诸境界中诸佛相续咸出兴故。】
第十二:
【住一切性寂灭念佛门,於念念中见一切刹一切诸佛示涅盘故。】
第十三:
【住一切时处念佛门,於一日中见一切佛从其住处而往化故。】
第十四:
【住一切境广大念佛门,见一切佛皆结跏趺坐一一佛身满法界故。】
第十五:
【住一切法微细念佛门,於一毛孔见不可说诸佛出兴,咸至其所而承事故。】
第十六:
【住刹那际庄严念佛门,於一念中见一切刹皆有诸佛成等正觉现神变故。】
第十七:
【住一切法念佛门,见一切佛出兴於世以智慧光转法轮故。】
第十八:
【住自在心念佛门,随其自心所有欲乐,一切如来现其影像咸得见故。】
第十九:
【住一切业念佛门,能随法界一切众生所修行业为现其身令觉悟故。】
第二十:
【住一切神变念佛门,见一切佛住於广大香水海中坐莲华台普现神变满十方故。】
二十一:
【住等虚空界念佛门,观察如来所现身云庄严法界虚空界故。】
这是总共说了二十一种。我们知道念佛这个门无量无边,那里只二十一种!二十一,诸位仔细去观察一下,还是归纳的。从业用相似的归纳,二十一大类,这二十一大类要展开来,给诸位说,不仅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即使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所说无量无边法门,通通可以归到念佛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念佛法门。你才晓得,念佛法门不可思议!为什么五十三参第一参,吉祥云比丘提倡念佛法门,原来念佛法门是无量无边法门的总根本,就是这个道理。
这么多法门里面,你看看,吉祥云比丘他所修的这个法门,他这个法门还不在这个二十一个里面,这二十一个是别说的。他所修的是直接,就是般舟三昧,直接念阿弥陀佛。所以在念佛法门里面,又是第一殊胜!我们今天真的缘分不浅!学佛是运气不错,就给你撞上了;你也不懂得选择,可是他就撞上这个法门了。虽然是误撞撞上了,可是还是要明白;明白之后,我们对於现前修学的法门死心塌地,真正能做到「老实念佛」。大势至菩萨所谓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一生才能够圆满成就。我们看到念佛法门有这么多种,那有那么简单!我们看清凉的注解,他这个注注的很详细。
【所谓下】
就是我们刚才念的这一段长文,二十一门,这是别说。
【有二十一门。】
前面这是总标,这是别列。每一门里面都有两句,刚才我们都念过了。
【各】
就是二十一门里头,『各』是每一门,
【先标明。】
【后释相用。】
后头这一句是解释它的作用、它的相状、它的作用。
【并从业用以受其名。】
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呢?都是它『业用』上建立的。业就是造作、造修,也就是我们说的事相上的修行,这个叫「业」。你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一定起作用;一般讲,你一定得好处,那个好处就是「用」。这叫「业用」,从业用立的名称。下面这一句:
【准晋经中一一皆有三昧之言,今略无耳。】
这是清凉大师将新旧两种译本比较上来看,旧经就是《六十华严》,晋朝时候翻译的,我们称它作「晋作」,『晋经』就是《六十华严》。《六十华严》这一段经文里头,都有三昧;可是新译的八十卷《华严》里面,把这一句省略掉了。所以诸位如果看《六十华严》,看到这一段,就是省略,意思都圆满,意思没有两样。
【古德分二】
这是讲从前古大德,多半是指晋经,像《华严探玄记》,贤首国师所作的,这在清凉之前,他们将这一段经文分为两大段,这二十一句,前面十句,后面十句。
【前十念佛胜德圆备。后十念佛妙用自在。】
这是将这二十一门分成两大段,分的也很有意思。可是清凉没有用这种分法。
【今释有异。略为三门。】
这是清凉大师他把它分为三门解释。
【一明所念差别。二者会释经文。三以能念收束。】
他这个注解里面,就分成这三大段,用这三段来解释二十一个念佛门。我们先看第一段:
【今初。谓十身三身,为观不同,略为十种。】
《华严经》都是用十这个数字来代表圆满,所以说佛有十身。但是世尊通常在大乘经论里面,跟我们所讲的,没有像这么多,讲的比较简单,都讲三身。三身,我想每个同修都能够记得;讲十身,恐怕你说不出来了。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化身,这个好懂!可是说十身,也没有离开三身,不过把三身细说,再分开来讲,分成十身。由此可知,十身跟三身实际上讲,没有差别。『为观不同,略为十种。』
【前八三身。】
这是讲二十一门,前面八门你仔细观察,都是法身、报身、应身,你是念那一种身?
【后二束上以成十身。】
『后二』就是第九句跟第十句。
【谓念三身佛则为三观。各分依正】
有依报跟正报。
【便为六门。就报化中】
报佛跟化佛。
【分为内外,以成其八。】
这是讲前面八门都离不开三身。
【九谓性相无碍。十谓融摄重重。】
所以这两句就把《华严经》上讲的十身都包括尽了。
【言十种者】
这个里面有许多地方,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一若作是观,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无念念者。则念真如。是念法身。】
这第一句很重要—『若作是观』,这一句是枢纽,是关键的所在。「观」前面跟诸位讲过,就是观念,我们怎样把这个观念转过来。说实在话,我们凡夫的观念都是错误的。无论你观察的宇宙人生,你所观察的世法、佛法,都有很深、很广、很严重的错误。所以三界六道,我们很难出离,道理在此地。佛祖在此地教给我们,你把那个观念转过来,转过来诸佛菩萨的观念,诸佛菩萨他怎么个看法?他的看法正确的,一丝毫差误都没有。我们凡夫以这个肉体为身,这是我的身;诸佛菩萨不以这个肉体为身,他以什么为身呢?以一切诸法为身,这叫法身。什么是法?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法。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内凡、外凡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法,他以这个为身,这个正确没有错误。
我这个讲法,恐怕诸位还听不懂,我们再举个比喻来讲。我想大概每位同修都有作梦的经验,你们都作过梦,作梦的时候,你要晓得梦从那里来的?梦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心能变,梦境所变;能所不二,能变跟所变是一不是二。聪明人知道,什么是我?整个梦境是我,他这个观念就没错!整个梦境是我自性变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如果承认整个梦境是自己,那就恭喜了,你就证得清净法身。如果在梦中认为,梦中有个自己身,这是我,我身以为都不是我自己,那你是迷惑颠倒!你是凡夫,你不晓得所有的境界,都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华严经》上佛讲:「唯心所现」,一真法界、十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因为有这两句话,所以法相宗也把《华严经》看作是它的根本经教;法相宗有六经十一论,六经里头有《华严经》,就是因为有这一句。
我们几个人知道?怎么晓得这一切依正庄严,是自己变现的?我们在变现境界里头,分自分他,分好分丑,自己跟自己打架,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就干这些事情!所以佛菩萨看的很清楚,叫「可怜悯者」,你怎么可怜呢?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除了自性之外,的确别无一法。所以佛与大菩萨,此地所讲的圆教初住菩萨,就以法为身;他们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圆初住的菩萨就『以法为身』,不以这个为身,这就叫法身。法身『清净如虚空』,念佛念法身佛怎么念呢?『无念念者。则念真如。』清净心中无念,无念给诸位说,无念是无妄念,不是没有正念。没有正念,那就变成石头、砖头瓦块,变成木头人了,那个没有念。没有妄念,他有正念,所以正念也叫无念,无妄念,这很难懂!
什么叫正念?什么叫无念?我们睁开眼睛能见,你们大家睁开眼睛都能见,都见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你见到这些色相的时候,你没有起分别心,你没有生执著心,你也没有妄想心,你不能说你看不清楚,你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只要你这个时候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就叫正念。你要起一个动的念头,这是花,这个花很好看,那是蜡烛红的,妄念!那就叫妄念。所以无念就是无妄想、无分别、无执著,眼看的清楚,耳听的清楚,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正念。可是你才起心动念,坏了,就是妄念,就不是正念。
「无念念者」,那个念是正念,无念是无妄念,底下那个念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根对六尘境界。你要晓得,诸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他也见,我们也见;他也听,我们也听;我们吃饭,他也吃饭,没有两样!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有妄想、分别、执著;他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因为他没有执著,就没有六道;没有分别,他就没有十法界;没有妄想,连一真法界也没有,一真法界是个假名而已!《金刚经》上讲:「一真法界者,即非一真,是名一真。」你要懂得这个意思,它不是真的有个一真,真的要有个一真,不就又打妄想,又有分别了!这是没有办法,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假立名相,所以你会听。就是马鸣在《起信论》里面所讲的,会听经的人,「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我们听经要不要用这些东西?要用!怎么离呢?不要执著,不要分别,不要去打妄想,那你就真的会听,你真的就听进去了。只要你在听经里,还有分别,还有执著,你没听进去!那个东西叫业障,把佛法障碍住了,你没听进去。
你能够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实在讲,就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就是离心意识,你才能真正听到自性,这就回归到自性。这个方法在念佛法门里面,叫念法身佛。那么诸位想想,禅宗用的方法,禅宗是不是念佛呢?我们拿这个标准,「原来它也是念佛法门!」不过他口里头不念阿弥陀佛,他也不想阿弥陀佛,他真的是念佛,他是念法身佛。那么他能不能入这个境界,那就是另外一桩事情,那要看他的功夫,是不是真正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如果放下了,他得禅定,从禅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就是念法身佛。虽然念法身佛,诸位要晓得,前面跟大家讲过,圆教三贤位都用这个方法修,我们讲宗门都用这个方法修,他修到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他到了初地了,他念头转过来,他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华严》说:「十地菩萨皆念佛故」,那是念阿弥陀佛,不是念法身佛,念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给诸位说,这里头二十一种法门全部包括在其中,一个都不漏。念这一声阿弥陀佛还得了!不得了!所以你不读《华严》,不知道念佛法门的广大,真正是无比!所以这是『念真如』。直心正念真如,念真如就是念法身,这是讲十种身,念法身,这个里头有正报、有依报。
【二华藏世界海,法界无差别,依真而住,不依国土,是念性土。】
这个意思我们也要明了。也许诸位看经论,或者看古来大德的这些著书,常常有说到:「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个地方告诉你什么叫「唯心净土」,唯心净土叫作法性土,这是『华藏世界海』。极乐世界也在华藏世界里面,没有离开华藏;我们娑婆世界还是在华藏里面。而且世尊在这经上告诉我们,华藏世界海有二十层,就好像二十层的大楼一样,娑婆跟极乐都在第十三层,都在十三层,你才知道华藏之大!你看看,都在十三层,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当中,十万亿个佛国土,华藏之大没有法子说,无法形容。而世尊告诉我们,在尽虚空、遍法界,像华藏世界这样的世界,不晓得有多少?无量无边!但是诸位要晓得,无量无边的世界海,都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心性不可思议!所以从这个大世界里面来看,那法界就没有差别了。
『依真而住』,真是真如、真性,这是佛与大菩萨,我们这里讲的大菩萨,就是《华严》里讲的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诸佛如来,他们是依真而住。『不依国土』,国土是变化;换一句话说,依真而住,他们住在「能变」,不住「所变」。因为十方世界是所变,真如本性是能变,所以他住能变不住所变,就得大自在。我们今天恰好颠倒,我们把能变的忘掉了,都住在所变上,所以这就糟糕了!处处都是障碍了!他住在能变上,不住所变上,所以他得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是这么个道理。这一大类,这个大原则底下,许许多多无量法门里面,这个叫念法性土,这一类叫念法性土。所以这二十一门包括一切法门,一切法门皆是念佛法门。
【三十莲华藏微尘数相,此等皆是念报身相。】
我们现在念佛,常常念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所示现的。我们世间人以为这是贵相、好相,相书上讲的那个好相,释迦牟尼佛样样具足,一条也没有欠缺,劣应身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劣应身在应化身里,不是怎么高明的。如果现好的、殊胜的应化身,我们凡夫见了受不了,不能接受,看到这个相太好了,吓跑了!不敢亲近了!所以世尊为了接引众生示现的相,跟我们差不多,稍微好一点,我们可以接受,还愿意亲近,这不能现的太好,叫劣应身。
而经上跟我们说的,像阿弥陀佛,这是净土三经里面,我们念的很多。佛告诉我们,报身佛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个地方讲:『十莲华藏微尘数相』。我们讲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多大?刚才讲了,娑婆跟极乐都在第十三层,把华藏世界捻成微尘,一粒微尘算一个相好,十个华藏世界的微尘数相好,你去算,这是谁能算得出来!通常我们讲恒河沙数,恒河沙你都算不出来了,恒河沙算什么!十个华藏世界的微尘数,我们没法子想像。这是说毗卢遮那如来,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如来的报身。这个报身的相,经上跟我们讲的「实报庄严土」,不是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你所见的佛相,没有这么庄严。你要是见到实报庄严土的阿弥陀佛相,那就是这么庄严。凡是这一类念佛的,这一类念佛很显然,《十六观经》就是这类念佛,就是观佛的相好,观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那就是属於念报身相,属於这一类的。
【四有无尽德,一一难思。念报内德。】
这个『报』就是报身,前面第三句是讲念报身外面的相好,这一句是讲念报身之德,念他的内德,有无尽的智慧、德能,自性本具。一一德能都不可思议,这个是念报身的内德。给诸位说,经上所说的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自性本来具足,要懂得这个意思。不是说毗卢遮那、阿弥陀佛有,我们没有,我们跟他一样,没有两样。这读了之后生惭愧心,我们这样的智慧、德能完全丧失掉了,今天搞的这么可怜,搞的这么凄惨!我们今天很幸运遇到佛法了,遇到世尊给我们宣说这个法门,目的何在呢?无非教我们恢复自性。明白这个道理,体会佛的用意,我们才真正能接受佛的教诲,而在这一生当中,能够圆满性德,这是佛出现为我们讲经说法的意义。这底下,大师引前面经里面的一段话来作证明。
【故上经云】
『上』是前面,前面经里面说:
【一切威仪中,常念佛功德,昼夜无暂断,如是业应作。】
作这个业好,作这个业是修德,教我们一切威仪,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所,常常念佛的功德不要间断。我们怎么念法?最方便的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里,具足了万德万能,无尽的功德。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就是昼夜无间断。
【五观华藏刹】
这教我们观毗卢遮那佛的佛刹。
【无量宝严,量周法界。是念报土。】
报土就是实报庄严土,念实报庄严土。《华严经》在八十华严,展开经卷从第一卷,到第十二卷的上半部,总共有十一卷半的经文,是讲华藏世界的依正庄严,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经文很长,比《观无量寿经》讲的详细太多太多了,《观无量寿经》跟它一比,那是略说,详细在《华严》这一段。这个是念实报庄严土。
【六或观佛相具三十二,若总若别,若逆若顺,丈六千尺。此等皆是念化身相。】
这就是你观三十二相,观八十种好,常常想这个,常常念这个,或者想佛丈六金身,或者你有能力想佛身很高大,千尺,(千尺是一百丈),这么大的身,都是属於化身。千尺的大身是殊胜的化身,丈六的是劣应身,所以佛在十方世界随类化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譬如我们这个世间人不高,天人比我们高,欲界有六层天,一层比一层相好,个子也高。佛要是在天上示现为天人讲经说法,那现的化身比我们就殊胜多了,千尺化身。不像我们这个丈六身,丈六身要到天人那里去,天人一看佛个子很小,像小孩一样,讲经说法,他怎么瞧得起他呢?所以随类化身,如果在我们这个世界,佛一下现千尺身,我们抬头看不到他也不行,我们也没有办法接近,也觉得这个人太奇怪,不敢亲近,所以示现的与我们差不多,比我们高大一点就是,这是能够接受的。这一类的都是属於念化身,念应化身,化身相。
【七十力无畏,十八不共。此等皆是念化身德。】
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在这里不能细说;细说,两个小时也讲不完。过去都曾经讲过,诸位要忘掉了,《佛学字典》上有,《教乘法数》里头也有,自己可以参考。十力是十种能力,十种能力非常殊胜,不但我们凡夫没有,菩萨虽有,也比不上佛那么样的圆满。四种无畏、十八种不共法,是跟菩萨完全不一样。十力无畏菩萨有,但是能力比不上佛,没有佛那么圆满;那么十八不共法那是菩萨完全没有,是如来果地上独特的德能。念这些都是念化身德,前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念化身相,这是念化身德。
【八余方净土,水鸟树林。此等皆是念化身依。】
应化身的依报,『余方净土』是指非华藏、非极乐,一切诸佛也都有净土,释迦牟尼佛也有四土,娑婆世界有净土,也有水鸟树林,《弥陀经》上所说的,《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我们念这些都是念化身的依报。
【九前二是性。】
我们讲了八种了,八种都不外法身、报身、化身、正报、依报,都不外这些。
【九前二是性。后六是相。】
这是讲前面八种,前面第一个是法身、法性身,第二个是法性土,那都是性。『后六是相』,无论是实报土、是应化土,都是相,内德也是相,外面是相,内德还是相。
【相外无性,性外无相,性相交彻,真佛真土。是念第九性相无碍。】
这第九种。第九、第十这二条非常重要,能破除我们无量劫以来的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就是因为不明这个道理,才打妄想,才起分别、执著;如果真正晓得这个道理,你的心就清净了,你不会再打妄想。知道什么?自他不二,利他就是自利,损人原来是损己,你就明了了!明了之后你的大慈悲心自然就生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对一切众生关怀、爱护,没有任何条件,为什么呢?都是自性变现的,都是自己!怎么是自己呢?我们用一个身来作比喻,胳膊是自己,手指也是自己,指甲也是自己,汗毛也是自己,不就是这些东西吗?十法界庄严就像这个状况一样,那个不是自己呢?一一毛孔都是自己!然后才晓得古人所讲的:「山河大地同现化王身」,那就是看穿了、明白了,见到法身了,承认了、肯定了一切法是自己。所以法身不是五种,法身没有生灭。化身、应身有生灭,法身没有生灭,法身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无量寿。所以末后这个理很重要。
【十以性融相,相随性融,令前九门,合为一揆。】
前面九种就是一,一就是九,正是经里面,佛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故德德无尽,相相无穷,尘尘刹满,犹如帝网。】
『帝网』是比喻,帝是帝释天,我们中国人叫玉皇大帝,大概外面宗教里面所讲的上帝,就是指忉利天主、帝释天王。忉利天,佛说了,忉利天宫有罗网,罗网非常庄严,罗网网与网孔之中系的有宝珠—摩尼宝珠,放光,光光相映美不胜收,『犹如帝网』,常常用这个来作比喻。罗网现在比较少见,在台湾我们没有见到,中国大陆我没有留意,应当有,但是在日本可以见到。日本许多大的寺院,梁柱都有铜丝编的罗网保护著。罗网的作用,因为建筑都是高度的艺术品,雕梁化栋,怕鸟到里头蓄窝,把艺术品破坏了,所以把铜丝编的网保护著。你能看得很清楚,但是鸟飞不进去,这是罗网的作用。也是庄严具,也是庄严、也是装饰品一样,不但可以有保护的作用,它也有装饰美观的作用。
【是第十念重重融摄。得后二门,前皆真实。】
后面两条的意思,你要是体会得了,前面八条,无论你是念性、你是念相,通通是真实,都是真的。如果后面这两条不懂,你所念的都是皮毛,不痛不痒,没有感应。你真懂得这两条,就「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理重要!理要通达明了。怎么相应呢?明白这个之后,你心清净了,你看《无量寿经》上清净、平等、觉,你一定得到,只可以说清净、平等、觉的程度,有浅深不同,浅的你一定会得到。得清净、平等、觉,你就是法身大士,你就不是普通人,所以它叫相应,跟法性相应,跟法相也相应,跟诸佛相应了,跟众生也相应,无有一法不相应。
【经随别说,义必该融。】
佛说经随便说那一方面,你要晓得,他的意思是圆满的。你能体会到这一点,你读佛经也好,你讲解佛经也好,意思就会圆,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道理就在此地。你说不圆,就是你没有得到后两门,你没有得到,所以你处处都有障碍,不但是在经教上有障碍,修行上有障碍,生活上有障碍,工作上有障碍,处事待人接物样样都有障碍。诸位要能懂得这点意思,你才晓得《华严》之妙。你要真明白了,懂得几分了,在生活上受用就圆融,我们今天讲幸福圆满,处人、处事都能圆融。这个里面没有冲突,没有磨擦,心地清凉自在,常生智慧,才晓得念佛的殊胜!这是先把这十种说出来。下面:
【第二会释经文者。】
这是解释经文。请看清凉的开示:
【今念十身,是后二门。】
我们念十身佛,《华严》讲十身,念十身是后二门。
【故二十一门,前二十门各以二门念於一佛,以成十身为十见佛。】
这二十一门怎么来的呢?就是这么来的。前面每两门,这十种身里的一种,每两门是一种,所以这就是二十门。后面这一门融成第十门。我们继续看底下的文:
【谓初二门即是愿佛,亦名愿身。论释愿身愿生兜率。】
现在学佛的人很多,都希望将来能生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当来下生作佛,他们发愿作佛的弟子,像世尊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一样,亲近佛陀。发这个愿很难得,愿心是很好,你要懂得怎么个修法;如果不懂得修法,你未必能生兜率天,这个道理要懂。实在说,生兜率天的条件,比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困难很多。弥勒现在是菩萨,还没有成佛,他的限制很严格,没有阿弥陀佛那么圆融,所以吉祥云比丘念阿弥陀佛不念弥勒菩萨,第一句就给我们点出来。这两门,第一就是经文里头的第一句:
【初门宫殿即天宫等。】
经文里面诸位看到第一句:「所谓智光普照差别境界念佛门」,这是法门名称,它的业用:「常见诸佛种种国土宫殿庄严悉现前故。」这个里面讲的宫殿就是天宫,实在讲,就是指弥勒菩萨兜率内院的天宫。他真正能够修成的时候,这个境界现前。
我们在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看到,虚云老和尚发愿往生兜率内院,他修成功了。《年谱》里面有记载,他在入定的时候,兜率内院天宫的形相现前,他走进去,还看到有几个熟人,已经往生到那个地方。见到弥勒菩萨,也听了一座经,弥勒菩萨叫他回去,「你还有事情还没有完」,他真的现前了,并不假。
【后门意乐正是愿体。】
后面是第二句,就是「令安住种种增上意乐念佛门」,它的业用是「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皆令见佛得清净故」,解释这一句,这是后门,那是愿之体。
【故梵本中名上升门。理实如来愿周法界,随乐令见,是出生义。故十见佛,名出生见。】
这是与梵本,就是《华严经》的原本,原本里头的意思是上升门。下面为我们解释:
【理实如来愿周法界】
『理』是理体,也就是性体;『实』是真实,我们讲事实真相,如来就是自性。你看一切大乘经,《金刚经》里面就讲的很多,如果讲诸佛,从相上讲;讲如来,从性上讲的,所以如来就是自性佛。『愿周法界』,不仅仅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周法界,一切诸佛菩萨所发之愿都是周遍法界。为什么呢?他从真心里面发的,我们凡夫这个愿,为什么不能够周遍?是从妄心里头发的,不是真心,凡夫用妄心、用心意识;换一句话,凡夫用什么作心呢?妄想、分别、执著,以为这是心。所以你发愿,你发的什么愿?叫打妄想!那个妄想是时断时续,断的时候多,续的时候少,所以它不起作用。才发了一个愿,一转头就忘掉了。
你们作早晚课,面对著佛菩萨发愿了,「众生无边誓愿度」;早课作完了,看看这个人讨厌他,不度他了,马上就没有了,可见得是口是心非。诸佛菩萨发的愿为什么周遍法界?他从真性里面发出来的,他不是用心意识,不是用妄想、分别、执著,他不用这个,他从清净心里面发出来的,那当然不一样。所以『随乐令见』这一句,就是《楞严经》里面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在十方法界叫诸佛菩萨,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形象。法界无量无边,那个地方有众生想见佛、想见菩萨,他立刻就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并不是他有念头—「我想现什么身」,不是的,完全是无意的,要有意就变成凡夫了,就是假的、不是真的。那个意是什么?意是凡夫,凡夫动一个心念叫凡夫有感,佛是自然而应,感应道交。这个感应的道理也不好懂,所以古德用磬作比喻,我们敲磬是感,磬一敲它就响,响它就应。我们敲是有心的,它应是无心的,用这个比喻来形容佛应十法界的众生,没有念头,没有起心动念,自自然然,法尔如是,他是这么感应道交的,绝没有起心动念。所以这是「随乐令见」,随众生的欢喜,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出生的意思。
【故十见佛,名出生见。】
十种不见得你十种都见,十种里面任何一种,那这一切众生都有份,凡夫也有份。我们今天造的佛像,造的阿弥陀佛的佛像,我们每天看他,每天恭敬礼拜观想,把这个佛像印到自己阿赖耶识里头,观像念佛,这念的是应化身的佛像。十种身我们凡夫都有份,所以这个叫出生见,也就是你在意识心里面生起佛的依正庄严,起了这个念头。下面说:
【三四二门即本性佛,名为智身。佛以智慧为本性故。】
这是经文的第三句跟第四句,也就是第三门跟第四门,前门就是第三—十力智,后门就是第四—无碍智。
【智则明了为见。】
由此可知,这个地方所说的见,不限是肉眼,你心里面明白了、明了了、通达了,都是见的意思,所以说一个见,六根的作用都叫见,就如《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修行的方法,「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那个闻虽然是用耳根作代表,六根起作用都叫闻,都叫返闻,那个味道才圆满。这个地方见也是这个意思,用眼根来作六根的代表。从这一段开示里面我们体会到,本性佛是智身,说十种佛十种身,我们才晓得般若智慧重要!没有般若智慧,你不能见性。明心见性,你的智慧成就了,智身给诸位说就是报身,报身是以智慧为身,般若就太重要了。
智慧从那里来呢?智慧从禅定里面生的,不是研究经教就能开智慧,没那回事情,你千万不要搞错了。你以为研究经教,花几十年的功夫你就智慧开了,你所得到的,如果从经教上下功夫,你下了几十年,你得到的是什么?清凉大师讲的好,「增长邪见!」佛在经教上说的这些,都变成你的邪知邪见,你说冤枉不冤枉!这是清凉大师讲的:「有解无行,增长邪见。」行是什么呢?行是修行,修什么行?把妄想、分别、执著给修掉;修掉之后,你的清净心现前了,清净心就是禅定。因定开慧,那才叫生真智慧。
换一句话说,我们研教,研教要不能得清净心,天天在研究、在分别、在执著,这就全错了。把佛法当作世间法,一切经教没有一部经教是佛法,全是世间法。假如你懂得这个道理,你能够反过来不分别、不执著,你去看世间这些法,给诸位说,全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你说为什么呢?世间不说别的,你天天看报纸,报纸是不是《华严经》呢?你要是会看的就是《华严经》,为什么呢?你去看不分别、不执著、不打妄想,看如不看,不看而看,你不是得定了吗?定就开智慧!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佛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你们会听的人,听而无听,无听而听,开慧了!
在这个地方一个半钟点干什么?一个半钟点戒定慧三学同时完成。戒是如法,坐在这里规规矩矩端端正正的;定是清净心,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慧是你在这里听讲经,字字句句听进去,了了分明,你不糊涂,这里面生智慧。听了之后,悟入了,不是在文字上,不是在言说上;著在言说、文字上,你决定不能悟入。所以马鸣菩萨讲的是真好,你怎么样去听教?怎么样去读经、去听教?离言说相,离名字相,名词、术语不要去执著它;离心缘相是什么?不能想!「这什么意思?想一想!」完了,一想掉在意识里头去了。想都不要想,一听就明了,那是慧。不要去想一想,想一想你就不会明了了,愈想愈糟糕,愈想愈错了,这不想是真明白了。
这是说明诸佛菩萨跟我们用功的方法不一样,而这个方法用在听经是这样的,用在生活上也是这样的,用在工作上也是这样的,用在应酬上也是这样的,那你就得大自在了!你不会用,听经勉勉强强用一点点,离开佛堂都忘记了,还是老样子,那你就不得受用了。听经在这里学会了,要用在生活上,用在你日常工作当中,你就真正生智慧了,所以智慧重要。不仅是《大般若经》讲智慧,一切经都讲智慧,所以希望在经教里面,细心体会甚深般若,那就趣味无穷了。这一句的意思没讲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明天接著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