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严经行愿品吉祥云比丘章 - (第五集)
华严经行愿品吉祥云比丘章  (第五集)  1997/3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3-0005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页最后一行,从最后一句看起。

  【若约表位,此中正是发心住体。以本解性闻薰之力,令开发故,名决定解。】

  昨天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一句里面只讲了一半。这个是四句里面的第二句,「智光照曜」,解释前面第一句「决定解」的意思。末后这一段如果就表法来说,『若约表位』,若是假设,假设就表法来讲。「位」是菩萨五十一个阶位;吉祥云比丘他所代表的是初住位,圆教初住菩萨,代表这个地位。『此中正是发心住体』,这一句就是讲「智光照曜」,智决定解就是发心住的体相。发心是发菩提心,如果没有真实智慧,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所以只要菩提心真正发出来,这个人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他的智慧透露出来了。

  下面这两句是解释,『以本解性』,本解就是前面讲的「智决定解」。「解」,解的什么?初浅的说法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了解了、他明白了,一丝毫疑惑都没有,这叫决定解,这是真实智慧,所以这个智慧现前就是初住菩萨。所以『本解性闻薰之力,令开发故』;「本解性」这一句话很有味道。由此可知,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从外面来的没有这个能力,「本」是本来具有,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就具足。本来具足,为什么我们这个能力现在不能现前呢?那就是薰闻这桩事,我们薰闻不够,薰闻的工夫不到家,所以本解性透不出来,也就是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如果要它现前,现前就是起作用,一定要靠闻薰;闻是闻法,薰是薰习,不但包括闻,而且包括思、修,菩萨所学的三慧—闻、思、修。

  闻是接触,在初学的人闻法非常重要,假如闻薰要不是这么重要的话,诸位想想,世尊当年在世,又何必要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呢?为什么不建个「念佛堂」,教我们老实念佛呢?建「禅堂」给我们打打禅七呢?我们在《大藏经》上看,世尊一生没搞过这个事情。每一天给一切大众讲经说法,而弟子当中我们晓得,常随众有两千五百五十五人,这些人不离开佛,佛到那里他们就跟到那里。换一句话说,每一个人都听了几十年的经,天天在听,听了几十年,闻薰。也许你们会想到那些人有福报,天天跟著佛听经闻法,我们没福;其实我们现代人的福报,比那个时候人的福报,不小於他,可以说比他们更大。

  从前没有录音、没有录影,一遍听完之后,就没有机会再听第二遍,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除了《无量寿经》之外,从来没有讲过第二遍。所以闻薰得力,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那就是他闻得太多,并不专一,这个得力的效果就差得很多。我们现在有科学工具,喜欢《华严》,你就天天听《华严经》,你听上十年、八年,一门深入,比那些人跟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效果还要殊胜。你要问为什么?他们那些人听得太多,你专精一部;你要是听《无量寿经》、听《弥陀经》,听个两百遍、三百遍,闻薰之力就不可思议。问题就是我们会不会?懂不懂这个道理?肯不肯这样做法?那就是《弥陀经》上所讲善根、福德、因缘。

  善根是明了道理,通达明了是善根;真正发心去做是福德;缘是机会。像现在我们这个小道场,每一天开放给大家在此地念佛,二十四小时不中断,这是缘,这是机会。有一个机会让大家在此地念佛,有一个机会让大家每天在这听经,这就是因缘。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具足,这是大福报!无比殊胜的福报。你要想成就,没有不成就的道理。那经上在此地,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个菩萨能够证得初住位就是闻薰之力。

  「令开发故」,这个「开发」就是宗门里面,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开悟了。「开」是开悟,「发」是发心;一开悟就发无上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就入了初住位,这个意思就叫做决定解。所以智光照曜是解释决定解的意思。

  【三普眼明彻者】

  这一句是解释,

  【释观境自在义。无境不观,故云普眼。】

  普是普遍,这个里面有清净、平等的意思,如果心不清净、心不平等,就不能普遍。所以我们这个经的品题—「普贤菩萨」,这个「普」就是含著有圆满的清净、平等。『无境不观』,诸佛如来他们殊胜的境界是一真法界,毗卢遮那的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都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以下有十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都有十法界。在这个地位的菩萨,他有能力普观,「无境不观」。前面所说的,他想看那个境界,这个境界就现前,不想看这个境界就没有。我在前面讲,就譬如我们看电视一样,想看那一台,那个频道拨一拨,画面就出来。我们这个地方想选某一个台,还要去拨一下频道,他们那里不需要,没这么麻烦,起心动念境界就现前。下面举一个例子,在十法界里举一个例子,举佛。

  【以如为佛,无法不如。】

  『如』就是真如、就是自性;真如本性是能现、是能变,一切境界是所变。要就佛法界来说,『无法不如』。

  【则无非佛矣。】

  正是《华严》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普眼。入佛的法界,那一法不是佛呢?法法皆是佛。所以古大德给我们说,我们一个人假如他成佛了,他成佛的时候,看尽虚空、遍法界,情与无情都是佛,这个话也是《华严》里面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种智就是一切种智,是如来所证得的。圆是圆满,同是有情、无情共同圆满一切种智,那这成佛了。如果说以如为菩萨,那就无法不是菩萨,这一切法情与无情皆是菩萨,实在讲这个都是在观念,那一念之间!我们为什么没有这个境界?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的时候,就分别、就打妄想、就起执著,所以这个念头非常混乱。

  诸佛菩萨们他们念头多清净,因为清净,他现的是一个境界,观佛现的是佛境界,观菩萨现的是菩萨境界,他现的是一个境界;我们今天见色闻声,这个境界乱七八糟。为什么会这个现象呢?说明你的心思很乱,你心不清净;不是外头境界乱,是你自己心乱,这是大乘经论上常讲:「境随心转」。所以「如」,如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你的真心要是佛,看所有境界都是佛;你的心要是菩萨,看一切境界都是菩萨。我们今天这个心什么都不是,所以看一切法乱七八糟,就这么个道理。

  这样复杂的社会,这样混乱的社会,我们如何去把它调整呢?会调整的人从自性上调,你要从外面调呢?不可能!给诸位说叫心外求法,不可能调整。怎么调整法?从自性上调;你自性调整了,外面境界自然就转变过来。一定要相信诸佛菩萨是过来人,他给我们说的这个话叫经验之谈,这就是心能转境;万不可被境转心,被境转心,那就糟透了。境界已经就这么复杂了,我们这个心随著境界是越来越复杂、妄念越来越多、分别执著越来越多,那个外面境界就越来越严重,只有向负面方面去发展,不可能向正面方面去发展。如果要想从负面回归到正面,完全要做心地工夫,这样才能够救自己、救众生,才能够改良社会,净化人心。再看下面三句。

  【以觉为佛,无心非觉,心皆佛矣。】

  『佛』这个字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就是觉。要『以觉为佛』呢?是『无心非觉』。六根所对的六种境界,没有一样不觉,觉就是佛!所以『心皆佛矣』。这个是我们常讲的佛心;在法相宗里面说:「转识成智」,就这个意思。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这就是「无心非觉,心皆佛矣」,这叫四智菩提。下面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要想学、要想用功,就要记住这个原则。

  【以虚心之觉,契唯如之境。】

  这两句话是纲领,是修行的重要原则。所以心要虚、要空,心里面不能有东西,心里面有东西就迷了、就不觉;心里头没有东西就是觉。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本觉本有」。又跟我们说:「不觉本无」。本有的是觉,现在我们这个觉心为什么没有了?就是因为你心不虚,你心头有东西,所以你的自性觉被障碍住了;给诸位说,不是别人障碍你,是你自己障碍你,你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了自性觉。自性觉是佛,自性正是法,自性净是僧,叫自性三宝;就是因为你心里头有东西,所以你的自性三宝不能够现前。

  初住菩萨他做到了虚心,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是执著;尘沙烦恼也断了,尘沙烦恼是分别。他在一切法里头再也不会起分别,再也不会有执著,分别、执著永远没有了。无明也破一品,他心虚,心空了,空就灵了,空灵。灵是什么?灵就是觉,自性觉现前。觉性现前,契唯如之境,所有境界除了「如」之外,什么都没有!「如」是什么?如是真如。法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这是诸佛如来所证得的境界,没有一法不如。这个意思要难懂,古人有个比喻,古人把这个黄金,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这个好懂。他把金比作如,把法比作器,无法不如就是器器皆金。必须心里空虚,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自性觉现前,然后才见到尽虚空、遍法界,世、出世法无有一法不如。

  【则不动法界,穷乎寂照之原。】

  我们现在看外面境界是动的,他们看外面境界是不动的,这是什么道理?还是前面所说的「境随心转」,他们的心不动,所以看外面境界不动。我们的心在动,一个念头灭,下面一个念头生,生灭、灭生,速度之快不是我们凡人能够想像得到的。所以凡夫这个妄心,妄心是个动心;真心是不动的,真心是静相,寂静;妄心是妄动,心动看外面境界相都是动的,都是生灭的。菩萨入这个境界不动心,所以见一切万法都是寂灭相,显示『不动法界』,『穷乎寂照之原』。寂是体,照是用;寂是清净心,照就是前面讲的智光照曜;清净心起作用就是光明照耀。下面这是讲入境界,境界之美、境界之善无与伦比。

  【则心境皆佛,能所俱泯。】

  如果有能、有所,还是两节,能、所到这个时候融成一片,这当中没有界限,心跟境这当中没有界限。倓虚大师在《念佛论》后面,我们附了他的佛七开示,他里面讲了一个故事。往年他在东北哈尔滨极乐寺办学,那个地方没有出家人,老师、学生都是在家人,他请了一个姓张的张先生当校长,张先生念佛也念的很勤。有一天跟老和尚提了一个问题,他说他念佛有了疑惑,老和尚问他:「你疑惑什么?」他说:「我看到经上讲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他说:「唯心净土,我心就是净土,我还要求生什么净土?我自性就是弥陀,那我还要念什么弥陀呢?」老和尚听了之后点点头:「你问得很有道理。」这个疑问要不解决,他念佛就成了障碍,他就不念了。

  老和尚有智慧,反过来问他,他说:「自性弥陀跟西方那个弥陀界限在那里?边界在那里?你唯心净土跟西方的净土,那个边界又在什么地方?」这个问得很好!这个校长毕竟是读书人,也很聪明,有点悟性,他想了半天,他说:「没有边界!」没有边界就能所俱泯。那对呀!没有边界了,念阿弥陀佛就是念自性弥陀,求生西方净土就是求生唯心净土,你的信心才定,而且你决定有把握往生,为什么呢?我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我怎么不能往生?你说你凭什么能往生?就凭这个。所以道理透彻之后,你的信愿就坚定了,绝对不会动摇,不会怀疑。佛高高在上,我们怎么能高攀得上,这个念头没有了,自性弥陀嘛!可是这个疑问不解决就变成障碍,你这一生念佛往生的机会就没有了;问题一解决的时候,信愿就坚定。张校长以后往生预知时至,真正不可思议!

  【能所俱泯,岂非普哉。】

  这就是『普』的意思。有能、有所还不普?无论境界怎样的深、怎样的广,还不能当这个「普」字,必须那个边界融了。所以「金即是器,器即是金」,没有边界。

  【如此真眼,方为明彻。】

  这样的眼看宇宙人生的真相才叫明,才叫彻。明是明了,彻是彻底究竟,菩萨所得的。

  末后这一条:

  【具清净行】

  这一句是解释前面「力」这个字的意思。

  【非唯净信。若沈若举,诸盖诸取,诸三昧障,皆悉不生。故云清净。】

  先把清净这两个字的意思,略略地说说。『沈』是昏沈,精神提不起来,特别是在念佛的时候,念佛在什么时候呢?止静的时候,就是你坐下来的时候。我们常常发现,也许自己就有,这一坐下来没几分钟打瞌睡了,那就是昏沈,疲倦了,精神提不起来。『举』就是掉举,跟昏沈的现象恰恰相反,他这一坐下来,心里头的念头、妄想一个接一个,许许多多压都压不住,叫妄念纷飞,这叫掉举。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现象,这在我们用功,无论修行那个法门,这两个都是障碍,而且这种障碍,几乎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所以遇到这个情形不要害怕,不要自己认为业障很重,这个佛我不能念,那你就错了;一定要克服,克服就要选择方法。

  譬如,昏沈这个现象起来了,我们就不坐,我们绕佛,绕著念;或者我们就拜佛,拜个几十拜,拜个一、两百拜,这昏沈就没有了,换一个方式。但是不能换法门,我们还是念佛,一句佛号念下去。我坐著念的时候,我改成经行念,我改成拜佛。如果掉举的时候,刚刚反过来,我们就选择静坐念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一意听佛号,一心一意观佛,用这种方法对治掉举。这个是无论修学那个法门最常见到的,这两种障碍,这都是心不清净,心清净那里会有这个东西?

  『诸盖诸取』,「盖」是比喻,把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盖住了,盖就是障的意思,就是障碍,盖住了。这经里面讲的有五种,五种里面譬如说睡眠,人一睡著了,工夫就间断,就盖住了。所以般舟三昧,这是吉祥云比丘所修的般舟三昧,九十天不睡觉,破除这个障碍。人家能九十天不睡觉,这个工夫不错,心地相当清净才能做到,所以这个睡眠不是好事情。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这五样东西,真有工夫的人都可以离开。那么一般大多数人,我们离开财还无所谓,财可以舍;色是男女色欲,也可以舍掉;名也可以舍掉;吃不行!一天还要吃三餐,三餐之外还吃点心;睡不能舍掉。换一句话说,这五种障碍里头,这两种你舍不掉,那是自己工夫不够。工夫够了的时候,行!

  修定的人,现在许多同修知道,民国初年虚云老和尚定功不错,我们在他的《年谱》上看到,他常常一入定就一、两个星期,甚至於有一、两个月,坐在那里不动。他们入定是不是睡觉呢?不是的,他不是睡眠。睡眠,他这个姿势支持不了,睡眠会倒掉,会倒下去,那有坐的那么挺直的。他不是睡眠,他没有睡眠,他清醒的,他定中有境界。所以他在入定的时候,你看看他没有睡眠,他也不需要饮食。他入定假如说一个月出定,他出定的时候精神饱满,他也没有觉得—我一个月没有吃东西,好饿哦!没有!绝对没有。而且他出来的时候,往往他感觉到时间很短—我刚刚打坐没多久!而实际上已经过了很多天了。

  《年谱》上有一个记载,有个小故事。大概过年期间当中,他们在山上住茅蓬,老和尚在锅里头煮了一锅芋头。火生起来之后,在煮芋头,煮芋头当然需要一段时间,他坐在旁边打坐就入定了。也不晓得定了多久,年也过了,附近有些庙里面,觉得老和尚好久没有看到他,不知道他怎么样了,到他茅蓬去看看。一看他茅蓬的时候,他在那里打坐。於是这个出家人就用引磬在他耳朵上敲,这个敲是叫他出定;这一敲他出定了。一看到他们两个人,他说:「来了正好,我正在煮著芋头,要请他吃芋头。」结果锅一打开的时候,芋头已经长毛,锅里头都生草了。二十多天,他说:「我感觉到才几分钟。」这就说明,吃跟睡眠也可以离开的。

  佛在经上讲三界—欲界,欲界有饮食,有男女饮食;色界天从初禅以上就没有了,禅悦为食。你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养生。现在台湾富有了,许多人都吃补品进补,那补的是什么东西?补的是病毒,不是好东西,补奇奇怪怪的病出来。佛法里面告诉我们,对身体最营养的是什么东西呢?清净心,你心里头一个杂念都不生,这是最健康的、最营养的。色界天人他为什么不需要吃东西?就是心清净。清净心生欢喜,这是慈悲喜舍,法喜充满。由此可知,这一切盖覆也是从妄想、分别、执著而生的,不是本有的,不是真的,可以离开。

  「取」,那更是虚妄,取就是取舍。《般若经》上可以说,《六百卷般若》总归结到最后,就是一句话—不可得,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可得。《金刚经》上讲的更清楚,「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个心是能取,能取的心不可得,所取的是诸法。佛说的更清楚,「诸法缘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能取、所取都不可得,你取什么?你明白这个道理,你真的放下了。得失、取舍放下了,你心得自在。

  『诸三昧障』,诸是多,太多太多了。三昧是什么?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换一句话说,你的享受不正常,就有障碍。物质上的享受,精神上的享受无量无边。《般若经》里面跟我们讲了几百种,说的是够详细了。这就是细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感受,在工作当中的感受,在应酬处世待人接物里面的感受,不正常就是障碍。这上总说,昏沈、掉举、五盖、诸取、三昧,总总这些障碍『皆悉不生』,你的心清净,这障碍全都没有了。『故云清净』,圆教初住菩萨证得了,这是他的境界。

  【心造真境,故名为行。即一行也。】

  这一句讲「具清净行」,他行的是什么?『心造真境』。这个「造」是出现的意思,显现的意思,他的清净心里面显现著境界,无论是圣、无论是凡,唯一清净。十法界没有一法界不是佛法界,法法皆佛,这就叫行;行是行动,行是作用,『一行』。为什么是「一行」?「一」不是数字,如果你要把它当数字看,那你就错了。像《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那就是三十二了,怎么是一呢?你要晓得,三十二就是一,一就是三十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那个多,多是应机,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机。一是不动,如如不动,他才能应一切机,虽应一切机,他还是寂灭不动。所以对他来讲是一行;对应机来讲,那是无量无边行,这个就是一多不二,能所俱泯的境界,这叫一行。可是不入这个境界,这个一行是决定没有的。菩萨所证得的,这是他的境界,善财童子来参学,他把他自己所修、所证的教给善财。这是什么?这是念佛,念佛人的境界,念佛的殊胜。下面这一段:

  【辨其胜用。】

  说他所得的这个法,有些什么用处。请看经文。

  【慧眼遍观一切境界。善巧方便,离一切障。】

  这是第二小段—『辨其胜用』。这段经文很长,但是好懂,不像前面;前面这个经文很短,意思很深,不好懂,这边好懂。我们看注解。

  【第二慧眼遍观下,辨其胜用。】

  这辨别它殊胜的大用。

  【前明即用之体,一行三昧。】

  前面经文所讲的,是『即用之体』,从体上讲那是『一行三昧』。这一段所讲的是:

  【今明即体之用】

  前面是即用之体,不一样!即体之用,

  【用无不穷。】

  即用之体是一行三昧。从体起用,那个用就广大无边,用无不穷。

  【略有二用。】

  这个作用太多了,无量无边说不尽。那佛说法把它归纳为两大类。

  【一者内用。二者外用。】

  那么这先说『内用』,刚才我们念的这一小段是内用。

  【今初。二句而有三用。】

  这是内用。

  【慧眼遍观一切境界,是普眼用。】

  这前面说过,普眼所起的作用,遍观一切境界,想看什么境界就现前,不想看境界就没有,这个属於自己的作用,就是自受用。

  【善巧方便,是智光照曜用。】

  『善巧方便』这四个字,在经论里头常常出现,意思有浅深广狭不同。对我们初学人来讲,最浅显的说法,「善」就是合乎法则、合乎法度、合乎规矩,那就善。「巧」呢?巧是巧妙,随心所欲,巧!《论语》里面讲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到七十岁的时候,「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那就是善巧。「随心所欲」是巧,「不逾矩」—没有超越规矩,很合乎规矩,很合乎礼法,那就是善。所以方便要能达到善巧,那是高度的智慧,我们今天讲高度的艺术,又巧妙又合乎规矩。巧不合乎规矩不行;很守规矩,规矩守的呆呆板板,他不巧,那也不好。但是这两种实在讲,巧而不善,不如善而不巧,为什么呢?善,人人都守法,这个社会有秩序。所以这两个字,「善」重要,把「善」摆在前面—善巧,没有说巧善;方便要以善巧为标准。这是『智光照曜用』,可见得,智光它是高度智慧、高度的艺术。

  【离一切障,是清净行用。】

  这意思好懂,前面详细说过。所有一切的业障都离了,所以业障不怕,不要说这一生所造的业障,造的罪业很多;过去无量劫来累积的罪业,佛在经上说,假如这个罪业有形相的话,形相再小,像微尘那样的形相,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罪业,虚空都容纳不下。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佛不妄语。幸亏造的这个罪业没有痕迹、没有形相。虽然是造的很深、很广,可是并不难破除。佛举了一个比喻,譬如千年暗室,我们走到一个山上野洞里头,几千年都是黑暗的,从来没有灯光照耀,暗室。这就比喻一个人造的罪业,既深又广,累积的时间很长,一灯就可以破了。你在暗室点一盏灯,黑暗就没有了;那个灯是自性智慧起来,业障就消了。

  可是诸位要晓得,自性智慧起来一定要清净心,《金刚经》上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自性般若透出来。你的心不清净,不行!你的业障消不了。消业障没有别的法子,就是修清净心。念佛就是直接修清净心,用一句佛号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打掉,二六时中念兹在兹。只要能把这个业障伏住,它不起作用,起作用的就这一句佛号,这样就能够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佛力加持,我们自性的功德、智慧就现前,到那个时候,业障完全消除了,这是净宗法门不可思议之处。所以《华严经》所提倡的就是念佛法门,吉祥云这是第一个人,教我们「般舟三昧」。

  下面这段长文,这个经文是外用,外用里面有三段。诸位翻开注解,在注解里面:

  【二以清净身下,明其外用。胜解印持,随心去住。】

  这是总说,里面分三段。第一段:

  【明不动而往。二以信解力下,不念而持。三以智慧眼下】

  这底下经文是:

  【不往而见。】

  好!我们现在看经文。这个经文虽然长,好懂!

  【以清净身普诣十方一切国土,恭敬供养一切诸佛。】

  这是外用的第一段:『不动而往』。这个意思在其他地方来讲比较困难,在我们这个道场讲,我想很容易,为什么呢?大家都念阿弥陀佛,都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经》。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们每天都到十方世界去供养十万亿佛,他怎么去的呢?「不动而去」。十万亿佛如果一位一位去参访,你的时间不够用!十万亿佛怎么参访呢?化身,同时去的。同时供养一切诸佛,听一切诸佛说法;回来之后,这是一个身,这不动而往,以清净身;西方世界人有这个能力。你要问到什么程度有这个能力?只要往生就有这个能力,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具足这样的能力。

  在这里我们看到,不只十万亿佛国土,这个翻译经的人翻译十万亿佛国土有特别用意,用意在那里?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娑婆世界是十万亿佛国土,用意就是你到西方极乐世界,想回来看看很容易,意思在这个地方。其实能力不止,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你都能同时化身去供佛,闻法度生。自己本人没有离开阿弥陀佛,还坐在阿弥陀佛会下听经,他已经化身到十方世界去供佛闻法度生了。外用,有这个能力,这就看出来了,圆教初住菩萨有这个能力。再看底下这一句。

  【以信解力常念十方一切诸佛,以总持力受持十方一切佛法。】

  这两句就是第二段。第二段『不念而持』,所谓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他用什么念呢?用『信解力』,深信不疑,彻底明达。心里头常有一切诸佛,这就是念佛;一切境界无不是佛境界,这是念佛。我们虽然没入这个境界,若能常作如是观,对我们有很大的好处。这种念佛叫理念;念佛有事念、有理念,所以有事一心、有理一心。

  底下一句:『以总持力受持十方一切佛法。』总持就是纲要、纲领,抓到总纲领,所有一切法都在其中,这叫「总持力」。《华严》是一切经的总持,古人跟我们说过,《华严》好比是经中之王,称为根本法轮,这是用一棵树来作比喻。《华严经》是什么?《华严经》是属於根、是属本,本就是主干。而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就是这个树的枝、条、叶、花、果,都没有离开根本,离开根本,它什么都没有。所以古大德说,你要是通达《华严》,所有一切宗门、教下,你全都通达了,根本法轮;一切经即是《华严》眷属,《华严》是主人。

  那么《华严》太大了,我们讲一遍也不是短时间,有没有更好的总持力呢?有!《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分量比《华严》少得太多太多,而《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义理,全是《华严》。换句话说,《华严经》的浓缩、《华严经》的精华,就是《无量寿经》。我们可以说《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所以你通达《华严》,《无量寿经》才讲得好,才讲得有味道;你不通《华严》,《无量寿经》你讲得绝对不会圆满,总有缺陷。

  古人层层较量,就是比较,到最后把这个总纲领抓到了,就是《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第十八愿。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归结到一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总持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讲,无量无边的法门,都超不过这个名号的范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吉祥云比丘他就念阿弥陀佛,他念的方法是绕佛念,般舟三昧是立而不坐,是站著、走著,他不坐下来。这是「不念而持」,持一切法,不是一法。

  下面第三个意思是『不往而见』。

  【以智慧眼常见十方一切诸佛。】

  『常见』,常常见,不是偶而见,常见十方一切诸佛。他为什么能见呢?『智慧眼』。这一段文长,分三个小段,这一句是总说,他见一切诸佛。下面这是别说,他见一切诸佛,见那些佛呢?我们看经文。

  【所谓见於东方一佛。】

  这举一个例子,十方举一方,见东方一佛。

  【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亿佛,百亿佛,千亿佛,百千亿佛,那由他亿佛,百那由他亿佛,千那由他亿佛,百千那由他亿佛,乃至见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佛】

  这个数字,我不要一个一个解释,后面数字是天文数字,太大了!你们要想了解,你去查查《佛学字典》上都有,天文数字,太大太大了,没法子计算它。他见的佛,我们一般讲无量无边诸佛,他所见的。这是东方。下面再看。

  【乃至见阎浮提极微尘数佛】

  阎浮提范围小,小到像我们这样一个地球,佛法里面称地球叫阎浮提洲,这很小!在这个小环境里面,他见极微尘数佛,见阎浮提极微尘数佛。

  【四天下极微尘数佛】

  一个阎浮提是一个洲,四个洲就是一个单位世界,佛经里面讲一座须弥山,四面四大洲,这叫一个单位世界;『四天下极微尘数佛』。

  【小千世界极微尘数佛】

  这是讲数量之多,没有法子计算。一千个单位世界合起来,叫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叫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叫一个大千世界。

  【小千世界极微尘数佛,中千世界极微尘数佛,大千世界极微尘数佛】

  一个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区。

  【十佛刹极微尘数佛】

  一个佛刹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十个大千世界。百佛刹就是百个大千世界,千佛刹就是千个大世界,百千佛刹是百千大千世界。

  【亿佛刹、百亿佛刹、千亿佛刹,百千亿佛刹极微尘数佛,那由他亿佛刹极微尘数佛,乃至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这是讲他见佛,他见得多。这一段文字极其形容,他所见到的诸佛如来不可思议,没有法子计算。

  【如见东方一切诸佛,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所见诸佛亦复如是。】

  东方这一方详细的说,其余九方就不必细说,以此类推。我们才晓得,圆教初住菩萨那个慧眼、天眼不可思议。如来有五眼,菩萨也有五眼,菩萨的五眼没有如来五眼那么样的圆满。这是初住菩萨,他这个五眼,我们在这里看到,已经就不可思议了,何况如来的果地?在看下面经文。

  【随其所见一一方中所有诸佛】

  这再细说,前面只讲见诸佛,现在要说说每一尊佛的样子,他见到所有诸佛,

  【种种色相】

  佛的色相。

  【种种形貌】

  我们常说佛佛道同,佛与佛的相貌都一样,怎么会有两样呢?种种色相。有,有种种色相。怎么晓得种种色相呢?佛应化在十法界里面,像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叫劣应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高丈六。经上讲毗卢遮那佛,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个身相之大,「赞佛偈」里面讲:「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那这个劣应身怎么能比得上呢?这就是种种色相、种种形貌。实在讲,从能现是一,所现的不同,所现是应众生之机,所以佛所现的色相,形貌不一样。

  【种种神通,种种受用,种种游戏】

  佛教化众生就是游戏,游戏神通!游戏就是说不当真。不像我们这些人凡事很执著,都当真;佛菩萨没有一样当真的,都是游戏,都是在作戏,所以他很自在,他没有得失,没有忧虑,也没有牵挂,他是作戏的。

  【种种众会庄严道场】

  这个『众会』就是与大众讲经说法,这个里面当然也有领众修行,方式太多太多了,因为他随类现身,无处不现身。所现的身分不一样,行业不一样,工作不一样,他这个众会道场就不一样。他的生活就是他的道场,他的工作也是他的道场,他处世待人接物也是他的道场,无处不是道场。庄严就是他做到美好,就是前面讲的善巧方便,这是庄严。

  【种种光明无边照耀】

  这一句是讲的高度智慧。在生活里面,在工作里面,在一切对人、对事、对物里面,表现出高度的智慧艺术。

  【种种宫殿庄严国界。】

  这是讲的依报,他生活环境。

  【种种寿量示有修短】

  这讲正报。『修』是长、长短,就是寿命长短都不一样。《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世间自在王佛他那个时候示现的寿命是四十二劫,而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世间示现的寿命是八十岁,长短不一样,都是示现。

  【随诸众生种种心乐】

  这就说明种种示现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楞严经》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示现种种成正觉门。】

  像《无量寿经》举的例子—「八相成道」,这是讲种种示现里举一个例子。

  【於大众中,广现神变,作师子吼,度脱众生。】

  这个后头这一句是总结。佛无论示现什么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所示现的目的就是一个—『作师子吼』、『度脱众生』,就为这个。生活上表现的、工作上表现的、应酬上表现的,都是帮助人觉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一个目标。所以这一段经文虽然很长,可是很好懂,完全是一种比较。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明天我有事情要到新加坡跟马来西亚去一次,那一边马来西亚要建一个「弥陀村」,他们建,要我去看看。「新加坡净宗学会」新买一个道场;我去看看底下一届「培训班」,研究怎么办法?我十号回来。这几天讲经都照常,希望同修们每天都来,由悟有师在此地讲。不管讲什么,大家都来听,经上讲闻薰重要!你听得越多,听得越久,触发你的善根,不一定在什么时候,不一定什么人讲,不一定讲什么东西,触动你的善根,豁然大悟。你不来听,这个机会就没有了,来听就像抽奖一样,你很可能中奖,你不来、你不抽,那你永远就没有中奖的机会。所以有听经的机会,要尽量的来。好,谢谢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