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严经行愿品吉祥云比丘章 - (第四集)
华严经行愿品吉祥云比丘章  (第四集)  1997/3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3-0004

  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面,第一行。

  【善男子,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曜。普眼明彻。具清净行。】

  到这里是一小段。这一段是吉祥云比丘传授善财童子的法要。他所传授的,正是他自己修学的。不但是他自己修学,而且是他自己证得的,因为自己亲证,这才能谈的上传法,如果不是自己亲证的,这就谈不上传。这一句意思很深。前面这一句里面,说了四桩事情。他说:「他得到了。」第一个是『自在』,他得到自在了,他得到了『决定』、『解力』。这一句里头,包括四桩事情;底下四句,是说他的德力。这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境界。我们看注解:

  【第二】

  『第二』是第二段。

  【善男子我得】

  这一段经文以下,这是指出经文。

  【正示法界。】

  『示』是指示,到这个地方才正式的指示契入法界。

  【即念佛三昧。推胜之内,方举其名。】

  『推胜』,是在第四段。这个地方是第二段。第四段里面,吉祥云比丘将他自己所证的法界的名称,他修行证果的名称说出来,这个在后面经文。

  【今正示中,唯彰体用。】

  在这一段里面,指示善财童子,重点是他修学的体用,他修学所证得的体用。

  【文中二。先明体相,后辨胜用。】

  这段经文里头有两段,这是第一段,说明体相。

  【文有五句,具含名义。下结名云】

  他这个地方已经把底下经文,节录在此地了。这是第四段的,他说出他所证得的名称。

  【我唯得此忆念诸佛平等境界无碍智慧普见法门故。】

  这一句,就是吉祥云比丘所证的。

  【文中初句为总。】

  刚才跟诸位念过的:

  【自在决定解力。】

  这一句是总说。下面要跟我们说明,这一句里面的意义。

  【自在有二义。一观境自在。欲观不观,若一若多,皆自在故。】

  『观不观,若一若多』,实在讲,这已经是不容易了,怎么样在观境里面,获得自在?这是大问题。「观」这个字,就是六根起作用。六根对六尘境界起作用,就用「观」。眼见色叫「观」,耳闻声也叫「观」。鼻嗅香,舌尝味,都用这个字来代表。我们凡夫六根接触六尘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动了感情了。感情非常复杂,中国古德把这种复杂的情绪,归纳为七情五欲,七情五欲是归类的,这是为了说话方便起见。那么换一句话说,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总不出七情五欲的范围,你就不自在了。他们真的得自在了。为什么他能得自在呢?他七情五欲离开了。

  这部经从前面十信章讲到此地,如果诸位一直听下来,我想不难理解。初住菩萨已经断见思烦恼,超越六道。见思烦恼断了,就超越六道了,不再搞六道轮回了。不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断了,这他智慧开了。又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跟诸佛如来用同一真心,没有入这个境界,我们用的是妄心,这个诸位要知道。我们今天起心动念,不是真心,是妄心。妄心在法相里面讲,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是妄心。百法明门一开端讲有为法,有为法里面,第一个是心法,就是八识—八心王。第二个是心所法,心所有法五十一个。第三个是色法,是一个,这是物质。第四个是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大类。这一些总共合起来九十四类,都叫作有为法,不是真的。有为就是有生有灭、有造作。《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它这个观,就自在了,知道全是假的。「心心所」是「能」,「色法」是「所」,能所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所以他自在了,超越十法界了。不仅仅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

  学佛学到这样的程度,才算是真正有了结果。给诸位说,只是离开六道轮回,了六道轮回里面的生死,在佛法里叫证小果。大乘、中乘、小乘是小果,算是有结果了,你超越六道。由此可知,没有超越六道轮回,都没有结果。不管你怎么修,你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你就没有结果,这一定要懂得、要明了。这是大事。依照经教所说,这样的修学,实在说,非常困难!我们几个人能够见色闻声,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大家都听的很熟,你也都会说了,可是你做到没有呢?如果做不到,依旧搞生死轮回。

  如果在佛法里面,遇到逆境了,不能称自己的心愿,动了瞋恚心,动了嫉妒心,造的业,造业很容易,时间也不长,果报就不可思议。诸位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你就看到,那个果报实在是太可怕了。堕地狱,以我们人间的时间来算—一千八百万年。地狱出来之后,这饿鬼、畜牲在人道里面,也是贫穷下贱,六根不具足,受尽了折磨。到世尊末法时期过去,三尊佛都过去了,这第四尊佛的末法时期,才得人身,才闻佛法,你说这个时间多长。所以诸位如果冷静去想一想,才知道这桩事情可怕!

  那么「观境自在」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如果我们真正有智慧,知道身心世界全是假的,全是空的,不要再认真,不要再计较了,你就得自在了。如果你还要认真去计较,你就得不到自在了。此地说的是菩萨的境界。在菩萨境界里面,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十法界依正庄严,他想见,境界就现前;他不想见,这个境界就没有了。就好像我们看电视一样,我们要想见,那个频道打开,画面就现前;不想见,把它关掉之后,画面就没有了。我们还动手操作一下,他们这些菩萨不需要,只要动个念头,想见,境界就现前。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个境界。我们自己要凭自己功夫,修到这个境界,难啊!太难太难了!可是,如果是念阿弥陀佛,带业往生,这就很容易了,这就能到西方极乐世界。

  吉祥云比丘他所修的就是念佛法门。前面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为我们详细说过了。他修「般舟三昧」。这是告诉我们,念佛法门里头,最重要的是「行」,决定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所以菩萨给我们示现,他在别峰经行。这就是告诉我们,念佛堂里面,是以经行为主。这是同修们,要修这个法门,你不能不知道。就是我们今天讲绕佛,以绕佛为主。古来的祖师教给我们,绕佛的人要出声念。从前没有念佛机,念佛堂出声,绕佛的人出声,他念累了,他可以坐下来。坐下来叫止静,心里面默念不出声,休息。第一班绕佛休息了,绕了几圈休息了,第二班接著去绕,第二班的时候,他们出声念。从前分为三班,三班里一班出声念,你能够有二时休息,体力可以恢复过来。他三班念的。所以,是以绕念为主。

  我们今天念佛堂分三个区,止静的区、绕佛的区、拜佛的区。拜佛也不出声念,心里头默念不出声,拜佛出声伤气。所以出声的就是绕佛。绕佛,我们现在这个方法好,没有分一班一班。一班一班,要跟大家同时进退,我们现在是完全自由,完全自由好!你体力好的,你就多绕几圈。你身体差的,绕几圈就累了,你随时可以休息,不是跟大家同进退,这我们的压力就没有了。出声念,你念的声音大小没有关系,你也可以大声念,你也可以小声念,只要念的佛号速度很整齐就行。现在速度,我们用念佛机,跟著念佛机的速度来念就好,一定要知道多绕佛,这个对於身体一定有好处。这是在这一章经里面,吉祥云菩萨教给我们的。这样才能得自在。

  所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境界完全现前了。你如果怀念娑婆世界,怀念我们台湾台北市,你想看,那个境界就像电视萤幕一样立刻现前,你就完全看到。想看什么地方,就能看到什么地方。不但现前这个境界能现,还能现过去的。五十年前台湾怎么样?一百年前台湾怎么样?你一动念,那个境界完全现前,可以看到过去,也可以看到未来。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你想看那个地方,都能现前。这是「观境自在」。

  【二作用自在。】

  『作用自在』是—

  『欲去欲住,随心成故。』

  这更不可思议。你看到十方刹土,或者是十法界,或者是六道,看到这些众生,有不少跟自己有缘的,过去生中都曾经在那里经历过,有缘的。看到这些有缘的,再仔细观察,他的缘成熟了,你去跟他讲解佛法,他能信,他能接受,那就是成熟了。你就可以现身,入那个境界,就像《普门品》里头,三十二应一样。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那么这个人并没有要求我们去度他,他要是想要求你去度他,这个感应是明显的,很显著的,显感、显应,你也是明显的去应。你观察他的根熟了,虽然他没有起心动念,那个感应也成功了,那叫冥感。甚至於他自己都不晓得。可是菩萨知道,菩萨也来示现。

  所以感应道交就有四种: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四种。这是诸佛菩萨示现在六道,在这个十法界,这个叫「作用自在」。我们看到这一句,不念佛行吗?我们很希望,自己很快能得这个境界。今天唯一的办法,就是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求生净土,难不难呢?给诸位说,一点都不困难。难在那里?难在你不肯干。果然真正肯干,我们看过去念佛往生的例子,三年到五年的时间足够了!我们今天是悠悠荡荡,这一句佛号若有若无,所以念不成功。真正肯念,这个事情不难,决定成就。往生到西方世界,这五十三参的境界,你完全得到。这是讲的作用。这是自在,两种自在。

  【决定亦二义。一智决断故。二信无惑故。】

  这两种决定。『智决断』,这个断不仅仅是断疑,而且是把烦恼、习气都断掉;见思、尘沙的习气都断了。诸位要知道,断要靠智慧,没有智断不了。定只能伏烦恼,不能断烦恼。一般修禅定,定把烦恼伏住了,不起作用,从定开智慧,那烦恼就能断掉。由此可知,你要想开智慧,你不能不修定;你不修定,你决定不可能开智慧,智慧是从定中来的。定是什么呢?清净心。《无量寿经》上,修行的纲领—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是定,觉是慧,觉就是智慧。所以智慧是从清净、平等里面发起的;如果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你决定没有智慧。那世间人还有很多聪明的,像科学家发明许许多多东西,给诸位说,那在佛法不叫智慧,叫世智辨聪。佛法里称他作聪明,不是智慧。也就是他那种智慧,跟佛菩萨的智慧,这个发源处不相同。佛菩萨智慧,是从定里面开的;世间人智慧是从研究,是从分别、研究里面生出来的。换一句话说,他还是用的心意识,用的妄心,所以叫世智辨聪,不是真智慧。所以他那个智慧再高,今天科技发明的这么样的兴盛,他断不了烦恼,他没有能力断烦恼,这就非常明显的。真正智慧能断烦恼,能破无明。科学家的智慧再高明,不能断烦恼,不能破无明。换一句话说,他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要求真智慧,这个决定是从智慧里头发生的,就是能断烦恼,能破无明。

  第二:『信无惑故』,惑是迷惑。这一句特别著重在断疑生信。他说的这个意思很深,实实在在就是指念佛法门。这个法门,难信之法!很不容易!连善财童子出来参学,第一位遇到的吉祥云比丘,就是传授给他「般舟三昧」,传授这个方法,「般舟三昧」是以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目的。所以你想,善财学什么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不是求别的。这是开端,到最后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圆满了,他到极乐世界去了。这就说明,彻始彻终一门深入,当中所参学的,成就他的后得智。他是一切法门样样通达,样样明了,他样样都不学。一句弥陀念到底,人家高明在此地!

  我们现在一些参学搞错了,参访的那些善知识,传授的法门,他通通都要学,就学乱了!学杂了!就学糟透了。这个里头意思很深、很深!那个真正的善知识,这不是普通人,如果他要妨碍你,原先选择修学的法门,他不传授给你,为什么呢?他破坏你的法门,佛门里面常说:「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你怎么能把人家,本修的法门破坏呢?所以参学不容易,要有参学的条件;传法更不容易。你想跟我学这个法门,想听听,想看看,我们所修的,你自己原来修的是什么法门?你对於你那个法门,有没有信心?有没有愿心?听到别人所讲的,你会不会动心?会不会改变?如果你会动心、会改变,还想学一学、试一试,你没有资格参学,不教你!真正能够做到不动心,我可以接触,可以听,可以看看,绝不动心,这个善知识可以传给你。

  那么你既然是一门深入成就了,为什么要参观这些法门?要了解这些法门?成就圆满的智慧,不是为自己,是为了帮助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为他们学的,不是为我学的。为自己学的,你看善财,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这是为自己学的。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还有很多人不相信念佛法门的,那怎么办呢?我们得用其它的法门,来介绍给他,这叫方便法。所以学无量法门,目的是接引无量众生。可是你要记住,接引无量众生是手段,到最后还要把他诱导到念佛法门,如果不把他回归到念佛法门,他不能成就。这都是《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行愿品」,给我们的启示。这些理论、善巧方便,我们要能够体会,这样才能真正得受用。所以说「信无惑故」,正是《金刚经》上所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对於念佛往生成佛,决定没有疑惑,决定不动摇,有这个信心,有这个愿心,就决定得生。这是决定两个字的意思。下面「解」。

  【解即胜解,亦有二义。】

  『胜』是殊胜。换一句话说,不是普通的理解,是甚深深入的明解。这里面清凉大师给我们说,两个意思。

  【一为信因,於境忍可故。】

  这是说明了,「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诸位要记住。因果在不在万法里面?跟诸位说,也在万法里面,并不是因果在万法之外,不是的,也在里面。那万法皆空,为什么因果不空?因果不空,给诸位说,是对十法界有情众生说的。正因为因果不空,你才能够修行证果;如果因果要空了,你永远没有出头的希望,你还能了生死、脱轮回吗?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果报,有果必有因。现相虽然是假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假的!假的不能说没有相。我们现在现相都摆在眼前,不能说没有。诸佛菩萨看这个相,这个相是假相,不是实有的。但是你不能不承认,它暂时存在,所以暂有,它不是永恒的有,暂时的有。这就是因果不空的道理。

  十法界是这样变现出来的,六道轮回,也是这个道理变现出来的。我们修成声闻,修成缘觉,修成菩萨,修成佛,都离不开这个道理。这叫因果不空,我们要相信。尤其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建立在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当中,这叫三资粮。三个条件具足,你决定得生。「信」这一个条件,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第一个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跟阿弥陀佛的关系密切;相信自己跟西方净土的关系密切,你要有这个信心。凭什么我们能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弥陀,这个关系多密切。为什么我们有资格往生西方净土?西方净土是自己的唯心净土,这还有什么话说!换一句话说,这是你的老家!你几时爱回去就回去了,谁也阻挡不了你。所以,这个你要相信!修净土的信心,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第二,相信他,他就是释迦跟弥陀。释迦牟尼佛把西方极乐世界,介绍给我们,他为我们讲三经,我们相信世尊的话句句真实,没有一个字是虚假的。我们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度法界一切众生,当然包括我自己在内。众生造极重的罪业,你们在《观无量寿经》里面去看,造五逆十恶的罪业,都能往生,这个很不可思议!为什么说造那么重的罪业还能往生?罪业也是性空,也是有为法,梦幻泡影,了不可得。可是你要知道,你往生,极重的罪业不碍事,障碍不了你;你要不往生,那个东西才是大障碍。这有个比喻,诸位从比喻当中,体会这个意思。往生就好像你作梦醒了,梦里面的事情都是虚妄的、都是假的;没往生,你还在作梦,你没醒。没醒,梦里头有苦,你要受;有乐,你也要受,你没有办法不受。往生就是梦醒了。所以知道,无始劫来,极重罪业是梦幻泡影,原来不碍事;不往生就碍事。不往生,那个极重的罪业,要叫你堕三恶道。

  所以对於造作罪业的人,你不要害怕,你不要忧虑,我的业障深重,我怎么有资格往生?你有这个怀疑,那就坏了!信、愿、行三个条件,这个条件没有了。《观经》里面,阿闍世王子他造的是五逆十恶,杀父亲,害母亲,跟提婆达多联合破和合僧,障碍佛法,无恶不作。最后,他回心转意,念佛求生净土。佛在《阿闍世王经》里面,告诉我们:「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中生。」造那么重的罪业,都不碍事。

  那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发起菩萨志乐经》里面,讲的是一个比丘—出家人,为了嫉妒,障碍另一个出家人弘法,而堕地狱一千八百万年,什么原因呢?他没有念佛求生净土;他要是念佛求生净土,没事!你再回头来想一想,假如阿闍世王要不念佛求生净土,那个地狱罪有得受了!那跟经教上所讲的堕阿鼻地狱,那个劫数之长,时间之长,诸佛如来都讲不出来。经典上讲的这些,你要仔细去想,细心去体会,那一个人不造罪业?这一生不造罪业,你还有前生,前生还有前生,无量劫来,那有不造罪业的道理?只是造的罪业,大小轻重不一样,没有不造罪业的?

  那你就要晓得,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所谓是民主、自由、开放。这个社会里头,造罪业的机会,就特别多。如果不往生,几个人能够不堕三恶道?你要想到,自己来生不堕三恶道,你自己冷静、冷静去想一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个五戒,你能不能给自己打八十分?凭你的良心,去打分数,看看能不能打到八十分?如果能打到八十分,大概你来生可以得人生。如果这五条里面,通通都破了,通通都犯了,来世人身得不到,人身得不到就三途去了。三途的业因,是贪瞋痴。

  我们比较比较:贪心,贪心重不重?你贪的这个对象—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甚至於学佛,还贪佛法,还是个贪心。为什么他样样都想学呢?贪!为什么每一个法门,他都想得到呢?傲慢!不肯在人下,好胜!悭贪、好胜,那怎么不堕饿鬼道呢?所以,很容易堕三途,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

  蕅益大师除了教我们,信自、信他之外,还给我们讲信事、信理、信因、信果,这个我们就不必细说了,后面也许还会说到。

  【二为作用因】

  他这个「信因」里头有注解:『於境忍可故』,「於境忍可」这几个字,意思很深。「忍」,就是你能够忍受,境界现前,知道它的因果,也就是晓得,所有一切境界,无非都是因缘果报变现出来的。顺境里面,不要生贪爱之心,你能忍,不起贪爱。逆境里头,不生瞋恚之心,也是忍。所以「忍」这个字,就是你在境界里面,保持你的心清净、平等。用什么方法保持呢?「忍可」。你在境界里面,就得清净心,得平等心。这个「忍」,不是说逆境里面,你要忍耐。顺境里面也要忍,这顺境比逆境还可怕。所有境界里头,都要能忍,保持清净、平等,样样如法、随缘,普贤行愿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样就好。下面,

  【为作用因,於境印持,远处为近,若大若小,随心变故。】

  当然这是菩萨境界,这不是我们境界。这个是胜解的第二个意思。『境』指的是十法界,十法界就包括六道,这是外境。内里面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一心变现出来的;十法界,是三心二意变现出来的。我们叫三心二意为外,一心是内。『印持』,「印」这个意思,是完全明了。「印」就是证明的意思。我们中国自古以来讲印信,印信做什么?证明的,这不是假的。所以「印」是证的意思。就是对於十法界理事因果,完全通达明了,一丝毫都不疑惑。「持」,这个「持」的意思,不能完全当作保持讲。「印持」不能当作保持讲。保持里面有能所,这个里头没有能所。所以这个「持」,佛法有个术语,叫「法而如是」,这就是「持」的意思。要用我们现代话来讲,就是自自然然,它自然就是这个样子。我们今天讲,自然的发展。这个就是你对於自然发展,里面的道理、过程,理事因果,都能通达明了,就是印持的意思。

  『远处为近』,这个是远近没有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没有远近,远近是从距离上说,也没有大小了。《华严经》上常说:「芥子纳须弥」,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很小,跟芝麻一样大。须弥山很大,把须弥山装到芥菜子里面去,芥菜子没有放大,须弥山没有缩小,怎么能装进去呢?没有大小,所以能入进去。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里,十万亿佛国土,佛讲一弹指就到达,没有远近。到什么时候你才没有大小,没有远近呢?给诸位说,见了性才没有。因为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性变现的,自性里头那有远近?那有大小呢?这些话,没有见性的人,像我们还是用心意识,用分别、妄想、执著的人,很不容易理解,无法想像,他不能想像,所以叫不思议解脱境界。

  下面这一句说『随心变故』,所有一切境界相,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两句话是《华严经》上说的。心能现相,识能变化。再看底下这一句。

  【信智相资,他境不动,故名为力,即三昧义。】

  『信』,就是前面那个「解」的一个字,你解的不深,你的信心就不深。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会怀疑?就是你了解的不够透彻,你真的明了了,怎么会不相信?一般人修净土,说老实话,信心大有问题,主要的是认识不够透彻。

  我们去年年底,在新加坡办了个培训班,培训班只有一门功课—《无量寿经》。学生有二十八个人,二十八个人通通学《无量寿经》,每一个人都要学会讲,一个人要讲两遍。第一遍是小座,就是同学们自己讲,讲完之后,接受同学的批评。第二次讲大座—升台,对信众来讲,讲两遍。一个人讲两遍。二十八个人,在三个月当中,你们想一想,五十多遍!三个月当中,五十多遍的薰习,他信不信呢?不信也信了!而且他们的信心,比一般人坚固的太多。道理在那里?就是三个月五十多遍的薰习,搞清楚了!搞明白了!这个理论、方法、境界,因因果果都搞清楚,都搞明白,这完全肯定了,信心坚定,一门深入的好处。

  你们同修听《无量寿经》,有没有听五十遍的?还有一种人,听经听了一遍,再讲第二遍,他不想听,这个经我已经听过了。这什么原因呢?善根浅薄!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如果同一部经,他很喜欢听,遍遍都有兴趣,善根深厚。这个人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古时候的这些大德听经,一部经能听多少遍?很不容易!那个地方有法师讲这个经,他要去听,到处去打听。一个法师重覆讲几遍的,不多!现在方便了,现在有录音带、有录影带。你可以反覆不断的去听,一遍一遍的去听。真正净宗道场,要提倡一门深入。不但念佛,一个方法;讲经也讲一部经。一部经讲完了,从头再讲,永远不改变,这就是道风、学风!让这个道场里面,四众同修坚定信愿,老实念佛,各各成就。

  所以信跟智『相资』,就是相辅相成。「智」决断,帮助你「信」,「信」帮助你「智」。『他境不动』,其他境界决不动摇,这就有力了。这个力就是三十七道品里的五力,你的五根就产生力量,而这个力就是三昧;三昧是定,不动摇。这是这一句里面的含义。下面说:

  【余四句别释上总句。】

  下面这四句,刚才说的,是这一句的解释。是他的用处。

  【一信眼清净,释上信决定义。】

  他的信心决定。清凉注解好!底下一句说的很清楚、很明白!

  【谓欲修念佛三昧,先当正信。】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百千三昧、无量三昧,都不如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得到了,给诸位说,无量三昧通通都得到。你修其他的三昧,你能得到一部份,不能得到圆满。唯独念佛三昧,你所得的是大圆满。可是『信』是最重要的。

  【信与解俱,故名为眼】

  这个『眼』是比喻,「信眼清净」是比喻。可见他这个「信」不是迷信,他是真正透彻明白了才相信。所以这个「信」是清净心,决定没有疑惑,理事因果都搞清楚了,这「信眼清净」。

  【则了见分明。由有信智,於实德能,深忍乐欲,令心等净,故名清净。】

  理事因果通通明白了,「信」里面有「智」,「智」里面有「信」,所以『於实德能』。这个「实德能」,就是经题上讲的大方广,或者我们讲的体相用。「实」—真实,是体。「德」就是相,就是它显示出来的相状,我们讲依正庄严。一真法界里面,四土的依正庄严。十法界里面,也有它依正庄严—「相」。「能」是它的作用。所以实德能就是体相用。体相用,小,任何一物,一粒微尘,也有体相用。依报最小的,正报最小的,佛在经上常讲:毛端、汗毛,也有体相用,这是小的。大呢?虚空法界,尽虚空、遍法界也有它的体相用。所以实德能这三个字,把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的体相用都包括尽了,你都明了了,都通达了。

  『深忍』,这个不是浅,很深!「深忍」,当然你就不动了,你在一切法里头,刚才讲了,你就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乐欲』,「乐」是欢喜、爱好。欢喜,法喜!怎么来的呢?是因为你一切明了通达了,这个真正欢喜。「欲」,是说你起作用,什么作用?十法界随类现身。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普度众生。用「欲」这个字来作代表,不是他真的有这个「欲」,真的有这个「欲」,那他就变成凡夫了。虽然在十法界里,现身说法度众生,心里头若无其事,空有两边不住,「欲」是这个意思,空有两边都不住。如果自己入这个境界了,看到还有许多众生,在受苦受难,跟自己有缘,我去帮他,他能够相信。你要不肯去帮他,那你就错了。

  诸位要知道,「佛不度无缘之人」,你跟他没有缘,你度不了他。他跟你很陌生,没有法子接近,所以我们无量劫来,跟一切众生结的缘,不管是善缘、恶缘都好,只要有缘,成佛就能度他,你跟他没有缘的话,那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善缘好,恶缘也不错,这个要知道。只要有缘,就有这个机会,就可以普度,这个道理要懂的。所以「深忍乐欲」,这四个字意思很深、很广。

  『令心等净』,等是平等,平等、清净这才叫清净,所以它这个清净里头,有平等的意思,正是《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觉。

  【二智光照曜,释上智决断义。】

  大师在此地,引用文殊般若里头的一个意思,并不是完全的经文,是经文里头讲的意思,所以,

  【意云】

  他没有说「经云」。如果「经云」,那完全是经里头的文字;「意云」呢?离开它的文字。般若经这一段讲的意思。

  【欲入一行三昧,先闻般若,如说修学,然后能入。】

  这是般若经里头,讲的这个意思。你要想入『一行三昧』,这个「一行三昧」,我们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就是「一行三昧」。要『先闻般若』,你没有般若智慧,你念佛会有障碍。什么障碍呢?怀疑、夹杂、间断,你会有这些障碍。所以,为什么在去年年初,我们把《金刚经》费那么长的时间讲一遍,有很多人来问我,他说:「法师,你不是说你专弘净土?你怎么又去讲《金刚经》?」我告诉他:「我讲《金刚经》,还是讲阿弥陀佛!」原因就是大家念佛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没有看破,没有放下。《金刚般若》里头所讲的,就是教我们看破、放下,后面老实念佛就成功了。你要是看不破、放不下,你不可能老实。不老实念佛,那只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这一生去不了。所以这是《般若经》不能不讲一遍,道理也在此地。

  那么现在每个星期四,我在杭州南路那边,讲《般若纲要》,也是这个意思。《大般若经》份量太大,的确,看一遍很不容易。现代人看到部头太大了,不想看了!这是前清葛鉫居士很难得,把六百卷浓缩成十卷,里面精华的句子就是节要,节录下来,节是最重要的,这个经里面的开示,把它节录下来,变成十卷。那我们看起来,就很有受用,很方便,不浪费时间。我们现在讲的时候,又在里头选讲,并没有完全讲。选择很重要,对我们念佛很有帮助的,这些经文来讲解,来互相勉励。所以「先闻般若」重要。

  『如说修学,然后能入。』般若里头实在讲,般若最后归结到一句话—「不可得」三个字。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不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不可得。你真正入了「不可得」,给诸位说,尽虚空、遍法界你通通都得了。你想有一样东西可得,你什么都得不到。你要真正懂得一切都不可得,你全都得到了。这个道理,大家细心去想一想。下面说:

  【言一行者,一法界行】

  『一法界行』,就是一真法界。

  【亦无一故。】

  这个很要紧。这个就是《般若经》上的意思,你还要有一个「一」的这个观念,你就错了。你并没有入一法界,一法界「一」也没有,一空到底!我们没法子入;没法子入,老实念佛就好。到了极乐世界就入了,见了阿弥陀佛就入了,这是很好的办法。

  【故彼经云,法界一相,系缘法界。即是此中决定解义。】

  『法界一相』,这个地方讲的「法界一相」,是指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也就是我们讲世、出世法「一相」。这个「一相」是什么相?空相,不可得相。『系缘法界』,这是法身大士所修的,这才是真正决定胜解。也就是说,世、出世间一切法了不可得;虽了不可得,他做不做呢?做!为什么要做?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做。虽利益一切众生,实在讲,是做无所做。做而无做,无做而做,做跟无做是同时的。这个我们很难懂。他有做,他就不落空;他有无做,他就不住有,空有两边不住。这是诸佛菩萨,这是作用自在,真的得大自在了。

  不像我们凡夫,我们做跟不做分开来两桩事情,没有办法把它合拢成一桩事情。法身大士他们是一桩事情。做什么?上台表演,演的很逼真。演的什么?给众生做示范、做样子。说无做是什么?他所表演绝对不是出他自己意思的。像演员上台去表演,按照剧本去做,剧本叫你怎么动作,就怎么动作,叫你说什么,你就说什么,没有一个动作、一句话,是自己意思,所以他无做。但是表演的很逼真,他有做;做与无做,是一不是二。诸佛菩萨在十法界示现,就是表演,不是真的,是假的,这个意思就很深!下面说:

  【又显诸佛等无二故。】

  诸佛平等无二。此地的『诸佛』,吉祥云比丘就是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叫「诸佛」。那个「诸」就是指四十一位,跟《金刚经》上说的意思一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