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严经行愿品吉祥云比丘章 - (第三集)
华严经行愿品吉祥云比丘章  (第三集)  1997/3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2-013-0003

  请掀开经本。第六面。第六面。请看经文:

  【时吉祥云比丘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事为难。复能请问行菩萨行,难中之难。】

  经文从这个地方起,是善友赞叹,与传授法门。这是应善财的启请,在传法之前,一定对他赞叹。这个赞叹,实在讲也是勉励,勉励我们大家,也是嘱咐他要自己珍重。因为发心太难,尤其是发心之后,又肯好学,这是两种难,他都能够具足,这才能称说这是佛门的法器,就是有能力、有条件,接受善知识的传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前面说过很多了,虽然讲的很多,这一句话在这一部经里面,重覆了几百次。五十三参每一参,我们都可以看到两、三次,可见得这一句话是非常非常重要。

  世尊在此地,不断的给我们提示,这个心实实在在难发。虽然是发了,可是转眼之间,就又忘失掉了,随发随忘,所谓是「露水道心」,不足成为法器。也就是说,没有能力,没有条件,接受如来的大法,这是事实。如果真正发道心的人,他的身心境界,可以说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我们发心,我们的心态没有转变过来,真正发心,就转变过来了。为什么说他有那么大的转变?因为凡夫跟圣人,差别就是在这个念头。念头转了,相貌就转。念头转了,体质就转,同时境界也转了,这是一定的道理。佛在经论里面,常常跟我们讲:「境随心转」。我们的容貌、体质都是属於境,能发菩提心,就不是凡夫了。

  我们在经上看到,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没有发菩提心;权教菩萨也没有能发菩提心。可是诸位要了解一桩事情,念佛的人如果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这一点我们要特别留意。你看《无量寿经》上三辈往生,往生的条件都是相同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上辈是这个条件,中辈、下辈还是这个条件。我们不能够大意。那么,什么叫做菩提心?这要说起来就难了,说都很难说的清楚,要把它听懂了,听明白了,当然也不是一桩容易事情。

  那么为什么许多不明教理的人,念阿弥陀佛他也能往生?像倓虚法师跟我们说的,谛老早年一个徒弟,锅漏匠出身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念佛念了三、四年,站著往生。他住在乡下一个小庙。有人通知谛老,说:「你的徒弟站著往生了」,他老人家第二天坐船,从金山坐船到温州也两、三天。他那个徒弟居然站了两、三天,等师父来替他办后事。我们要问,他有没有发菩提心呢?他发了,不发菩提心,怎么能往生!你要问他,什么叫菩提心?他不知道,他不晓得什么叫菩提心,可是他那个心真正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彻底觉悟的心。他觉悟了什么?觉悟人间苦。他在生前是个很苦恼的人,生活非常艰难,对这个世间一丝毫留恋都没有,一丝毫的牵挂都没有,一心一意向往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菩提心。

  我们行吗?我们牵三挂四的事情多的是。所以我们的心不是菩提心,他那个心真正是菩提心。他是清净心,我们这个世间所有的污染,他都没有了。老和尚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什么都没有讲解,就是告诉他,你老实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一直念下去,不要夹杂,不要怀疑,不要间断,他这三个条件做到了。这个不间断是他念累了休息,那个不算,那个不算间断,他休息。一醒过来了,阿弥陀佛就又接著了,这就是不间断。不是叫你日夜不休息,那不是普通人能做的到的。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所以他真正做到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我们非常好的榜样。

  一句佛号念到底,时间并不很长,三、四年就预知时至,站著往生。这样的人很希有,那就是发心难!发心之后,又肯真干,那个锅漏匠天天念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那就是行菩萨行,难中之难。他门都不出,就跟一般人讲闭关一样,他倒不是真正闭关,我们一般人讲方便关。反正他不出大门,一个人住一个破庙,一句阿弥陀佛老实念,他就成功。他的成就,绝不在五十三参这些善知识、法身大士之下。真的,一个下下人如教修行,三、四年的时间,就变成上上人!我们如果从这里觉悟,从这个地方明白了,那你也算是发菩提心,你真正觉悟了!所以觉悟难。

  觉悟之后,一定放下。如果你:「我觉悟了,我发心了,还有牵挂放不下。」说实在话,你是自己骗自己,你没有觉悟。为什么呢?觉悟一定放下,还有一丝毫没放下,就说明你没觉悟,这个要紧。所以觉悟的相状,觉悟的样子要明了,自己仔细去检点检点,省察省察,是不是真的觉悟了。悟后起修,悟了之后要行,所以再『请问行菩萨行』,这个难!

  这个小注里面有三句话,说明吉祥云比丘为什么赞叹善财?他的用意是叫他自己保固,就是自己要珍惜、珍重,要坚定自己的信愿。

  【欣闻胜法。】

  向善友请教,欢喜听闻,殊胜的修学法门。所以在这一段文,这是前半段,显示两种难他都具足了,他都克服了。在一般人讲,这两种难障碍他开悟,障碍他修行。我们今天为什么闻法、看经不能开悟,修行功夫不能得力?就是因为这两难没有克服。如果两难都克服了,这个现象就没有了,我们听经会开悟,功夫会得力。下面经文有十句,

  【文有十句】

  这十句是讲:「行菩萨行难」。行菩萨行难,不是单单说个难就了了。「难」句太多太多了,这十句还是归纳,把种种之难,把它分类、归纳,归纳成十大类,十句就是十大类。我们把经文念一念:

  【所谓勤求菩萨道。勤求菩萨境界。勤求菩萨广博净行。勤求菩萨出现神变。勤求菩萨示现广大诸解脱门。勤求菩萨示现世间种种作业。勤求菩萨随顺众生种种心行。勤求菩萨示现入出生死涅盘。勤求菩萨於为无为心无所著。勤求菩萨除断众生种种烦恼微细过失。】

  善友给善财说出,菩萨行的十种难。这是吉祥云比丘传授他的法门。第一句是总说,后面九句是别说。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文念了之后,我们看注解。他的注解很清楚,一句一句的来说明。

  【后所谓下】

  『所谓』是经文,『所谓勤求菩萨道』,这以下的一段。

  【别牒前问】

  善财所请教的这些问题,提出来之后,回答他的人,在一般习惯,我们一定把他的问题重覆一遍,核对一下,你提的是不是这个意思,然后再答覆你,免得你提出来,这个答覆的人,听的把意思会错了,答非所问,那就浪费时间了。所以一定是把你提出来的问题,重覆一遍,这个就是把他的问题重覆。

  【是释后难】

  『是释后难』就是解释「请问行菩萨行,难中之难」,解释这一句。

  【文有十句,小有开合。】

  经文总共十句,里面有开有合,合就是两个问题、三个问题,归纳成一个。开是一个问题,它里面含的意思很多,就变成两个,变成三个。但是开合并不多,所以这『小有开合』。

  【案次牒前。】

  按照这个顺序,把善财童子前面所问的,重覆一遍。第一句是:

  【牒前总中二句,若学若修,皆菩萨道。】

  就是善财童子所问的:「云何学菩萨道,云何修菩萨道。」学是解门,修是行门,解行相应,解行并重,都是属於菩萨道。所以在回答他的时候,这一句把前面两句,合成一句了,所以「勤求菩萨道」。每一句里面,都有「勤求菩萨」这四个字,显示所说的,全是属於菩萨道。

  【余九牒别。】

  其余九句—别说,前面这一句—总说。

  【一勤求菩萨境界者,即是前文起菩萨行,发起趣向菩萨境故。】

  我们把前后文合起来看,再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意思就非常明显。他在前面所问的,(我这个页数跟你们的页数不对),他曾经问:「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行。云何起菩萨行。云何行菩萨行。乃至云何於普贤行疾得圆满。」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是翻译当中有略句的。因为他前面所问的总共十三句。『起菩萨行』这一句,『勤求菩萨境界』,就是讲的起菩萨行。起是发起,兴起的意思,就是『发起趣向菩萨境故』。我们讲到境界,实在说,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怎么样才能像个菩萨,菩萨的生活?这个问题很重要,不能不留意。所以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二勤求菩萨广博净行者】

  这一句,

  【摄前三句。】

  这个就是有合,前面他有三个问,合在这一句里面。这个「摄」就是合的意思。

  【谓行摄前行菩萨行。广博摄前遍满菩萨行,净即摄前净菩萨行。】

  可见这一句里面,是善财童子前面问的三句。善友在此地,把它归纳成一句来答覆他。

  【旧经具三。】

  这个旧经是指晋译。

  【一是出离道即是前行,行即出故。】

  「行菩萨行」这四个字,「行菩萨行」。我们今天是行凡夫行,菩萨跟凡夫不一样!此地讲的菩萨,又跟通常说的菩萨也不一样,差别在那里?一般我们讲菩萨里头,包含著权小菩萨,要用天台教相来讲,有藏教的菩萨、通教的菩萨、别教的菩萨,都没出十法界。

  而这个地方讲的菩萨,是超越十法界的菩萨。《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善财参访那一位善知识,这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了,他就是契入那一个境界。譬如说,吉祥云比丘在此地,代表是圆教初住菩萨,那么善财童子去参访他,说明善财童子也是圆教初住。圆教初住等於别教初地,这是超越十法界,已经证入一真法界了。这是大小乘经常讲入不二法门,他已入不二法门。二是什么?十法界里头是二,二就表分别,十法界里头有分别,一真法界里没有分别,这不二了。他现在是初住菩萨,这个地方问,是初住以上的菩萨行,所以这里讲出,『行即出故』,出是出十法界。不但出离六道,而且出离十法界。

  换一句话说,一真法界里面那些菩萨,他们是怎么生活的?行菩萨行就是这个味道。要问问这些法身大士,他们是怎么行菩萨行?那么第二个意思,

  【清净道即是前净。】

  旧经里面讲『清净道』。我想这个意思,诸位也比较好懂。《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希望大家要特别注意到,心要清净,什么都不能有!不但世法不能有,佛法也不能有;有了,六道就出不去了。

  我们念阿弥陀佛的人,只准有阿弥陀佛,你这个心里头,二六时中一天到晚,只准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不可以有。你要真的有的话,你就要记住,你出不了六道轮回。有阿弥陀佛,行!与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叫带业往生。你看他带的什么业?带的是那些不起作用的业,他的业没有断,烦恼习气没断;虽没有断,都不起作用了!他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所有的业都不起作用,被这句阿弥陀佛压住了,降伏住了。《金刚经》上讲的:「云何降伏其心。」我们就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心降伏住了,这叫带业往生。绝对不是一面念佛,一面还是生烦恼,还是起心动念,那个没用处。那个说明,你这一句佛号功夫不得力,妄想、杂念压不住,这不得力。为什么妄想、杂念压不住呢?你没放下,对於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没当真,这生的心不真,这个世间的情缘,没有舍掉,这怎么行呢?

  所以我在此地,特别要劝勉我们同修,馆长这一次往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换一句话说,给我们上了一堂最重要的课。提醒我们,往生一定要站著走,要坐著走,要不生病,预知时至。你自己才能有把握,才真的是往生。如果一生病,躺在床上,自己连翻身的力气都没有,完全听别人摆布,往生的希望就很渺茫了。你就是在这个时候,你要遇不到善友帮助你,不可能往生。而善友真正懂得这个紧要关头一些常识,时时刻刻提醒他的正念,这个正念就是一切放下,一切都不要管,一切都不要再理会了。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常常叮咛,常常嘱咐;否则的话,他一会儿见鬼,一会儿见神,那就是六道里面的业力现前。

  馆长有这个福报,她病稍微一重的时候,我们这出家人都围著她,保护她,不容易!几个人能遇的到?你想想看,你将来往生,能不能遇到这个缘?你遇到这个缘,没有问题,保送你往生;可是,你要是遇不到这个缘的时候,就糟了!就坏了!我们想的是,我们可以保送馆长往生,将来我们自己往生,谁保送我们?这靠不住!所以只有自己真正干,自己要是真的站著走、坐著走,不必人家帮助,不麻烦别人,这才真有把握。站著走,坐著走,预知时至,我们能不能办到呢?给诸位说,人人都能办到,只要你真的放下,你念佛那个心真恳切,就没问题。

  一般像这样念佛,达到这个境界,功夫成就的话,一般来讲,三年就足够了。那么你已经念了三年了,念了三十年了,为什么还是消息都没有?那是因为你功夫不得力,你的妄想、杂念完全没有舍弃。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所以,你的功夫不得力!这个是一定要注意到的,人在临终那一刹那,在断气这一刹那,就是他将来往那一道,决定的时刻。他这一刹那当中,是一句阿弥陀佛,他就往生。《无量寿经》第十八愿里头,临终十念、一念,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最后那一念,是决定、是关键。平常是练兵,临终是打仗,就希望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不是杂心闲话。

  那么一般人走的时候,都有中阴,我想诸位有些亲戚朋友,老人过世,你们送终的话,会明显的看出来。他已经断气了,我们在旁边给他念佛,念了八个小时,他这个面部表情有变化。虽然他也不能说话,可是面部表情你细细观察,他有痛苦、他有挣扎,你仔细去观察,他有这个迹象。神识完全脱离之后,他能恢复到很正常,这就是有中阴。经上讲的,神识离开身体,如生龟脱壳,很痛苦!所以他在临终,决定不能碰他。我们一般讲八个小时,而《饬终津梁》上面所讲的,十二个小时,十二个小时最安全。他完全脱离了,你可以去摸摸他、碰他,没有问题了。

  十二个小时之内不能碰,不但是身体不能碰,有些人无知,听说经上讲,人要是往生,从头顶上走;全身都凉透了,最后顶还有点暖气,要去试验试验,他从那里走的?那一试验,就把他拉回来了,又送到三恶道去了。试验的人就是他的冤家债主,就是来整他的,决定不能碰,这试验干什么?没有必要!实在,在旁边冷静观察的时候,能够判断的出来。临终走的没有中阴,非常希有。我也送了不少人,临终没有中阴的—馆长一个,我只看到这么一个人,没有中阴。这一断气就往生。符合经上所说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中阴。再就是升天没有中阴,天人福报大,不经过中阴。还有一种,堕阿鼻地狱没有中阴,这无间地狱,一断气他就去了,但是他那个表情很恐怖,那个相不好看。但是那个相,它也没有变化。经上给我们讲,这三种状况没有中阴,其余的都有中阴。所以《饬终须知》,我们没有事情要多看。明了这个常识,比什么都重要。你明了之后,你的警觉性才高,为什么呢?每个人到最后,都要经过这个阶段。到那个时候,假如有些冤亲债主来旁边摸摸看,那怎么办?没有办法防范,所以只好老实念,这才安全。

  而《念佛论》里面,《念佛论》我们印的很多,倓虚老法师讲的,大光法师笔记的。大光法师两个月前往生了,我们也很熟悉,也是老朋友,他今年应该也有八十多岁了。《念佛论》后面讲的那些人都是凡夫,都是普通人。出家人修无法师,哈尔滨极乐寺的,所以我一直念著,想到极乐寺去看看。修无师就是在那里往生的,预知时至,坐著走的。这个法师出家,也是个苦恼人,没出家之前,作泥水匠,不认识字,就会念一句阿弥陀佛,什么也不会,老实人。老实人念佛,就老实念;我们人不老实,念佛也不老实。你看他走的那么潇洒,那么自在!

  郑锡宾居士是个作生意的人。听倓老法师讲《弥陀经》,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好,他觉悟了,生意不作,专门念佛,专门讲《弥陀经》,到处讲《弥陀经》给人家听,劝人念佛。他走的时候,预知时至,没有生病,坐著走的。他这一段公案里面,还附带著他的弟弟。他弟弟最先不相信,怪他哥哥,把生意丢掉了,跑去念佛,说他迷信,学佛学迷了。以后看到哥哥走的这么自在,他相信了,他也念佛了。念了三年,他也往生了。不过他往生,还是有一点病苦,没有哥哥那么潇洒,总算有功夫。

  青岛湛山寺,一位女同修姓张的,也是个苦恼人。她的丈夫是拉黄包车的;黄包车现在没有了。很苦!苦力!她有两个小孩,一家四口。她丈夫一天不拉车,一天就没饭吃,过这么个苦日子。湛山寺每一个星期天有念佛会,她都去参加。她念的很诚心,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坐著走的。

  我们看这些人,都是苦恼人,因为太苦了,所以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我们今天为什么不成功?小有资产,这害死你了!你的日子过的还不错,你对这个世间留恋,你舍不得放下了。他们一天不做工,一天没饭吃。明天生活不晓得怎么过?对这个世间毫无留恋。听说西方世界好,一心一意求生。求生的念头恳切、真实,这个世间彻底放下了,真正符合经上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他的心清净。不要看到人家生活苦,日子过的那么苦,他的心清净。世间做大官的、发大财的,比不上他。他心清净。他念佛功夫得力,这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当向他学习。

  怎么学法呢?舍!不舍不行。舍烦恼、舍生死、舍六道、舍病苦,不可以有丝毫贪恋,生死事大!无量劫来,我们都没有办法出离六道轮回,都没有办法了生死,这一次遇到这个机会,遇到这个经典,遇到这个法门,现在关键就是我们能不能放下?能放下,依照这个经论、方法去修行,决定成就。所以清净道重要。第三个意思:

  【清净广大心】

  就是前面遍满的意思。心不但要清净、要广大,要跟佛菩萨一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有这个胸怀。有这样的胸怀,自自然然,上供诸佛,下化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亲疏,大慈悲心自然就流露出来。在前面十三问里头,就是这一句里面,包括三个问,往后都是每一句牒前面一句。我们看第三,注解里面看第三。

  【三即前转,菩萨行亦转变故。】

  经文上,『勤求菩萨出现神变』,这个「神变」就是转的意思。那为什么会有转变呢?实在讲,变化太多了。大的转变,像《普门品》里头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这是大的。在日常小事当中,随著众生的生活习惯,随顺众生的意识、形态,随顺众生一切的好恶,菩萨跟他们往来,也常常在那里转变,这都叫神变。才能够度化众生,与众生合光同尘,我们现在讲的机会教育,随时随处运用巧妙的机会教育,都是属於转变。

  【四即深入】

  —『勤求菩萨示现广大诸解脱门。』

  【深入广大解脱门故。】

  『门』是比喻,比喻出入,出入都有一个门。这讲出三界、入三界;出十法界、入十法界,比喻这个。『广大解脱门』,是出十法界,这才是广大。小乘里面讲解脱门,只是出离六道轮回,那就解脱了。「解」,念去声,这是个破音字,不念「ㄐㄧㄝˇ」,念「ㄒㄧㄝˋ」,当作动词用,把它解开了。「解」什么呢?烦恼,把见思烦恼解除了。「脱」是脱离六道轮回。如果你不把见思烦恼解除,六道轮回就出不去。所以「解脱」是两桩事情。这个大解脱门,不但是见思烦恼解除了,尘沙烦恼也解除了,无明烦恼至少也解除一分了,这《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品无明破一品,这才能够脱离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这叫大解脱,广大解脱。广是赞叹这个大。因为这个时候,「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深入广大,那个意思更深,因为无明有四十一品,你现在才破一品,还不够深入。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证得圆教究竟的佛果,这叫「深入广大解脱门」。善财童子的希求、愿望高,不是到一个阶段,得少为足,他没有。他希望成就,跟诸佛如来一样的圆满。这是第四句的意思。

  【五即出生】

  —『勤求菩萨示现世间种种作业。』

  【种种作业方能生故。】

  这是「出生」的意思。所以菩萨有没有事业呢?有!我们在这里看,五十三位善知识,从形相上,有男、女、老、少;从他作业上,包括了各行各业。实在,世尊就是用他们,来代表我们现前的社会。我们从早到晚,六根所面对的境界,这些人、这些事、这些物,种种作业,菩萨示现在其中。他要做,他不能不做。不但要做,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他要做一切人的最佳榜样」。你是学生,菩萨也作学生;菩萨学生,就是最优秀的学生,品学兼优,学生当中的好榜样。你作商人,菩萨也作商人,菩萨在商界里面,为一切商人的好榜样,这个好榜样—「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所以,无论在那个行业,都是那一个行业的模范,都是那个行业的典型。如果是家庭主妇,菩萨也给家庭主妇作好榜样、作示范。诸佛如来给菩萨作好榜样,菩萨学佛,给一切众生作好榜样。『勤求菩萨示现世间种种作业』,这是菩萨道,不是凡夫。

  下面一句:『勤求菩萨随顺众生种种心行。』这就是「观察」。

  【观察众生心行异故。】

  这个『心行』,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起心动念。菩萨要观察众生的起心动念,种种不同。为什么不同?这个里面,因缘很复杂,菩萨要不能够微细观察,深入的观察,教化众生怎么能做到契机呢?一定要懂得众生的心行,然后讲经说法,句句说到他心里面去了,他能有感受,所以这个很重要。经上讲的好!「观察」,不是叫你去研究,不是叫你去调查,不是叫你去统计,不是叫你干这个。「观察」是要定慧;换一句话说,如果自己的心不清净,你就没有办法照见外面的境界。所以心要清净,清净心充满了智慧,这才能照见一切众生的心行。

  所以过去,祖师大德们讲经说法,升大座,大座前面有仪轨、有仪式。唱赞、礼拜、诵经、念咒,大概前面的时间,至少要半个小时,仪规很隆重,我们现在都省掉了。现在我们只拜三拜佛,大家唱个开经偈,我们就上台讲经了。在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至少要半个小时。那么法师升座之后,这半个小时当中,干什么呢?入定。入定的目的—观机,就是此地讲的「观察」,入定观机。那不能入定,也要把这心定下来、静下来。所以,对法师来讲,他入定观机;对大众来讲,是等待后来的,没有按时间来的,所以有半个小时的时间,等那个迟到的人。这个也是慈悲。

  现代的社会,跟从前不一样。以前农业社会,大家有的是时间,等待无所谓。而这个隆重的仪规,对於每一个人闻法之心,也能起尊重,所以它有好处。现代社会跟从前不一样,大家把光阴看的很宝贵,实在讲,这是应该的。可是说,时间就是金钱,这个话里面,问题可多了,那还是贪财,还是放不下。在佛法里面讲,时间是生命、是命光,这个是很严肃的。时间就是金钱,金钱对於真正修道的人,已经丢的干干净净的了,他不重视这个。这是我们必需要晓得的。因为在现代这个社会,所以把仪规全部都省掉了,希望我们讲经的时间能长一点,能多讲一点,不辜负同修们远道来听。这是现代跟过去不一样。但是「观察」这个功夫,非常重要。

  【七即增广,行无住道方增广故。】

  这个经文上说:『勤求菩萨示现入出生死涅盘。』清凉大师这个注解虽然很简单,意思很圆满。要『行无住道』,这桩事情才能够办的到,这是生死涅盘自在了,这个里面得自在。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乘愿再来,他真的有能力乘愿再来。要如《金刚经》上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行!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就是在这一句经文开悟的。他入了这个境界,所以他自己真的就是「无住生心」。「无住」是清净心,一尘不染。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无住。不但世法,他心里头没有,佛法也没有。为什么呢?佛法还是因缘生法。《金刚经》上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非法是世间法,法是佛法。佛法、世间法都不住,这个不住就是不放在心上,你的心干净、清净!「而生其心」,生的什么?大慈悲心。所以他那个心不是空寂的,他还是有念,不是无念,他对自己来讲无念;他念念为众生,所以他生的是慈悲心。「无住」跟「生心」,是一不是二,那这就是不二法门。小乘人无住不生心,慈悲心生不起来;我们凡夫生心,他要住,他生心有住。唯独菩萨能够「无住生心」同时的,这是人家高明之处。所以他能增广。我们看:

  【旧经云求生死涅盘门,谓不住涅盘即生死门,不住生死即涅盘门。】

  『涅盘』就是「无住」,『生死』就是「生心」。他生心是到六道来度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虽示现身,他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所以对他自己来讲,他住涅盘;对众生来讲,他住生死。他两面都住,也可以说,他两面都不住。因为他自己住涅盘,他没有住生死;住生死,他就没有住涅盘,两边都不住,两边都住,这叫得大自在。所以『不住生死即涅盘门』。

  【二俱不住,即是出义。】

  就超出了,不住生死,不住涅盘。

  【由俱不住】

  两边都不住。

  【方能俱住】

  这个住,那就是「入」的意思。「入」是倒驾慈航,他两边都住。刚才讲,对自己个人来讲,他住涅盘;对一切众生来讲,他住生死,他两边都住,不住而住,故名示现,这是诸佛菩萨的示现。

  【八即成就】

  —『勤求菩萨於为无为心无所著。』

  「为」是有为法,「无为」是无为法;有为法与无为法,他都不住,两边都不住,这才叫成就。

  【於为无为心无所著,何行不成。】

  所以他能够在世间,示现种种身份,示现种种作业,为一切众生作榜样。教一切众生,不改变你现在的生活。你现在是什么样的生活,你就过什么样生活,不改变你现前的工作,不改变你生活的环境,就在这其中,你行菩萨道。这个妙极了!就在这中间,超凡入圣了。你要超越六道轮回,你要超越十法界,在那里超?就在自己现前生活里面超,就在现前日常工作里面超越,你看看多自在!他来给我们做个示范,表演给我们看。经上常讲:「为人演说」。「演」是做出样子给人看;「说」是讲解。所以这是真正成就。

  【故世尊说尽无尽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於有为界示无为法,於无为界示有为法,何所著哉。】

  这个注解里面几句话,去年我们讲过《金刚经》,这几句话就是《金刚经》全部的意义,一部《金刚经》从头到尾就讲这几句。你看看佛当年在世所示现的,每天他的生活,著衣、持钵、乞食,回来给这些弟子们讲经说法,这是做一个出家人的榜样。游化十方,没有一定的住所。那个地方有缘,就到那里去游化去了。那么在那个时候,学生确确实实以老师为榜样,在家的学生,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亲近佛陀,闻佛说法,觉悟了。就在他自己工作上,在他自己这个行业上,做出菩萨的事业。经商—菩萨商人;刚才讲了,学生—菩萨学生,家庭主妇—菩萨主妇,那摇身一变,都变成菩萨了。凡夫都变成菩萨了,六道都变成一真法界了,这不可思议。所以学《华严》,要不懂这个道理,不懂这个方法,没有转境界,那你就是白学了,你得不到受用。学了要会用,回家就转境界了。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无住生心」。最后一句—

  【圆满】

  『勤求菩萨除断众生种种烦恼微细过失。』

  【能除众生微细过失,方圆满故。】

  不要说大的过失没有,小小过失都没有了,这才达到圆满。那我们要问,过失从那来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三样东西,自性清净心中本来无,没有!所以是虚妄的,为什么不把它舍掉呢?实在舍不掉,学那一些老实人,二六时中一句佛号,你的微细过失也没有了。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有过失?这个好办法,所以老实念佛的人,微细过失没有了。我们走这个路子,好走;而且非常稳当,非常扎实,短时间可以收很大的功效。好,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