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要节录 (第十七集) 1994/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11-003-0017
【六十六、乘戒俱急,如鸟二翼,翱翔霄汉,扶摇万里,得无快哉。倘一妄生邪解,即落豁达空,拨因果,作在心,殃在身矣。】
「乘」就是解,「戒」就是行,『乘戒俱急』就是解行相应。他不讲「解」,讲「乘」,这个意思是指佛法的教学有小乘、中乘、大乘。小乘是声闻,中乘是缘觉,大乘是菩萨,一乘法就是佛。对这些理论、方法、境界去探讨,去研究,这属於「乘」。「戒」就是行持,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守规矩、能守法、能持戒,这是属於行。把这个看得非常重要,勇猛精进在学习,这叫「急」。不是一般泛泛的学,是非常精进在学习。
下面是比喻,『如鸟二翼』,就好像鸟之二翼,乘、戒是二翼。如果偏重在解上、在三藏经典的研究上,这就是现在人所讲的,变成佛学。他自己没有修持的功夫,换句话说,佛法真正的好处利益,他得不到。不但来生得不到,这一生也得不到。这一生当中,就是今生今世佛法的修学,得清凉自在、烦恼轻、智慧长,如果他不是真正修行,这一条他得不到。他得的是世间所讲的学术,不得受用,也就是说明他的烦恼、妄想不能减轻。烦恼、妄想减轻才是真正受用,心地清凉自在,真实智慧能现前。底下三句是比喻果报,离苦得乐。就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那样的自在快乐,比喻这个。
『倘一妄生邪解,即落豁达空。』这是佛法最忌讳的,特别是般若这一系。般若,如果学得不透彻,往往就拨无因果,连因果都不相信了。佛法在世间就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因果可以说是世间法的真理。古人讲,「大修行人不昧因果」,对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时候没有因果?到如来的果位就没有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有因果。破一品生相无明是因,成究竟圆满的菩提是果,还是有因果。到如来果地就没有了,因果的相看不到了。所以要晓得,圆教的佛才不落因果,圆教等觉以下统统都在因果里头。如果是讲别教、通教、藏教,那个佛都在因果里头。别教的佛只破十二品无明,跟圆教相比,只等於圆教二行位的菩萨,十行里的第二行。唯独圆教佛是真的不落因果,其他的统统没有办法出因果的定律,这个一定要知道。般若讲空是从理上讲,不是从事上讲,事上是有,有就有因果。
『作在心,殃在身。』如果以为「万法皆空,罪福俱不可得」,那是从心性讲的,「本来无一物」。如果你没有证得圆满的心性,还是有。刚才讲,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还是有,他还是有一物,他没有到无一物。有那一物在,就有因果报应。所以底下这两句话给我们严重的警告,「作在心,殃在身」,殃是果报,你不能不承受这个果报。果报从哪里来?是你自己作的,作不一定在身、口、行为上,念头动一下就造了。起心动念是意业,意在造业,言语是口业,身的一切造作叫身业,身语意三业最重的是意业。
所以大、小乘戒律里的结罪不一样。小乘结罪的标准是论事不论心。譬如杀生,小乘人动了一个要杀他的念头,事实上没有杀,不犯戒,没有罪。大乘菩萨结罪就不一样,论心不论事。你起了念头要杀,已经犯戒了。所以大乘戒难持,小乘戒好持。小乘戒完全在事相上,像现在的法律一样,你起心动念害个人,不犯罪;你有行持的时候,有证据的时候,这才犯罪。大乘戒不如此,它不论事,论起心动念,所以大乘戒清净,比小乘高,小乘比不上大乘。
一定要记住,我们起心动念都有果报。你起一个善心,有善果;起一个恶念,有恶报。不要小看这个起心动念,经论里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念头、就是起心动念。
【六十七、其时食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导师。】
『时食』是日中一食。日中一食的这个人,就是『福田』,就是真正『出家』,就是『天人良友』,就是『天人导师』,天人的老师。这个话怎么说法?我们也一天吃一餐,过中不食,我们是不是就是?不一定。我们如果这样做,装一个样子,样子好像,事实不是。什么原因?天人导师、天人良友,是德学的成就。德学与日中一食有什么关系?有关系。因为「食」是五盖之一,能把五盖去掉就是圣人,就不是凡夫。「盖」是盖覆我们的真性,盖就是障碍、遮盖。五盖是财色名食睡,就是五欲,这五种欲盖覆了我们的真性。「时食」,虽然他还没能断掉,可是他的心地比一般人要清净得多,这是事实。
饮食,是我们身体能源的补充。身体实在是一个非常精美的机器,这个机器要动,动力从哪里来?饮食,饮食到肠胃里面就变化成能源。每个人的身体不一样,有人消耗能源很多,有人消耗能源很少。像你们现在开的车一样,有耗油的车,有省油的车。身体的能源消耗到哪里去?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烦恼上。一个人心地清净,妄念少、烦恼少,他消耗自然就少,所以他一天吃一点点,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这不是故意装的,他需要量够了。心清净,烦恼少、妄想少,从这个地方看出这个人是福田。你们不要看他表面上吃得少,以为就是福田了,要知道它里头的意思。
诸位一定要知道,佛经是意在言外,说的这一桩事情,实际上指的是另一桩事情。你要懂它指的另外一桩事情,你才能明白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情,你才能悟入。依文解字,三世佛都喊冤枉,错了。日中一食就是福田,好了,我们也赶快学日中一食,挨饿也学日中一食。过没多久,身体不舒服,肠胃都有病了,再去找医生,就麻烦人,那哪里叫福田!所以这个东西装不得的,要在清净心上修。心地愈清净,你需要的能源就愈少。可是我们需要饮食的时候,决定不能减少,减少的时候,你的身体受伤害。说老实话,你的体力、精神不够就没有办法修道。
譬如打佛七需要体力,打禅七也需要体力,所以禅堂里面不但有三餐,还有好几道点心。为什么?这个诸位一定要明白。念佛堂跟禅堂的性质是一样的,但是现在有很多道场在佛七、禅七期间日中一食,这是错误的。日中一食,他吃的时候,一定吃很多,吃得很多,吃饱了,人昏沉,不能用功;如果肚子空的,他感到饥饿,他心慌,功夫也不能得力。所以禅堂三餐饭外,还要加点心,就是叫你少吃多餐。功夫上轨道,正常的时候是不饥不饱,是这样的情形。我们在佛七期间要注意这桩事情。我看到好多在打佛七的时候,提倡持午。持午的目的在哪里?为常住节省一顿,省钱又省事,可是害人。
日中一食是什么人?烦恼轻的人。我们现在的人,烦恼这么重,能量给他补充不足的时候,你就害人了。完全是装模作样!所以黄念祖居士讲,「台湾没佛教,台湾佛教是假的,形式的,没有实质」,人家讲得对,没讲错。要注重实质,要真正帮助人在这里好好用功,能得到一点收获获。所以像佛七这些大活动期间,少吃多餐是决定正确。你明白这个,这一段就没有问题,你就了解它真正的意思。我们是凡夫,自己对自己要认识清楚,不是圣人。
我二十六岁学佛,年初的时候接触到佛法,下半年我就持午了。不是日中一食,晚上不吃。我晚上不吃,大概差不多一年才做到。我是从减食,年轻时我晚上吃三碗饭,减到吃两碗,两碗减到一碗,一碗减到吃稀饭,再减到喝牛奶,慢慢逐渐的减,差不多是一年,我晚上这一餐断掉了,身体保持得很正常。如果一下就断掉的时候,人会生病,你的体力不够,工作一定受到妨碍。我是这样子学的,所以以后就非常正常。我初到台中的时候,晚上还是不吃。我出家受戒以后,再回到台中跟李老师学经的时候,我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跟过去吃三餐一样,非常正常,并没有增加。李老师日中一食,他是几十年了,我那时候学他这一点学了八个月才告诉他。他就问我:你的精神、体力,一切状况,感觉跟从前有没有什么两样?我说:没有,一切都很正常。他老人家桌子一拍:好,永远这样做下去,生活简单,不求人!我们需要的供养很少,生活就过得很自在,这对自己就是大利益。所以不是勉强做的,勉强学不到的。
民国五十六年,我到台北讲经,第二年就遇到韩馆长,接受他们的供养,在台北市弘经。她一家就不行了,她说「法师,你一天吃一餐,万一出了毛病,我们担当不起」,强迫一定要吃三餐。为了弘法,我说「好」,就开缘,吃三餐。所以我一餐吃一碗饭,因为那时候我中午吃一餐,吃三碗饭,所以量还是一样,分三次而已。我现在一天不吃饭不会饿,吃一点点也就够了。这个决定不可以勉强。
我在受戒的时候吃三餐,因为受戒很忙,功课很多,我决定不持午。为什么?因为需要体力应付复杂的事务。受戒的时候,一听和尚讲,持午的功德怎么样,有很多同修就发心开始持午。我在旁边看,看到第三天,统统都吃了,不行了,饿得受不了,那又何必!好多都是这样子,搞出毛病来。不但这些人不懂这个道理,勉强去学,许多老和尚一生都这样。出家人怎么会得胃病?讲不通的,就是这上搞坏了,不如法,依文解义,把身体搞坏了。所以这个一定要懂得,这是你心地清净,消耗的能量少,需要少,这样来的。从前出家人的心都在定中,没有妄想、烦恼,日中一食足够了。不是把三餐饭当一餐来吃,那是绝对的错误。我看到许多持午的人,他是三餐饭一顿吃,他怎么不得胃病!他得肠胃病是正常现象。得病再去找医生,再找人照顾,那就把一点福报享光了,要很多人伺候他。不但不能培福,他在这里享福,多少人伺候,福报都享尽了,这个要知道。
【六十八、金银七宝,皆增长人贪爱之心,故妨废修行道业。贪为鬼畜之根,爱为生死之本,如来出世,原为断绝众生生死根株,故令远离世利。衣食房舍,既任他施,故置金银於无用之地。】
『金银七宝』,这是财物。『皆增长人贪爱之心,故妨废修行道业』,「妨」是妨碍,「废」是完全荒废,把道业荒废了,道业妨碍了,心里念念都在贪图这一切财物。『贪为鬼畜之根,爱为生死之本。』这是说出贪爱苦报的严重性。十法界里面,饿鬼道是贪心,贪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爱是生死的根本,六道轮回的根本就是贪爱。菩萨行里面,六度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是教你把贪爱布施掉,把它放下,把它舍弃。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弃。
『如来出世,原为断绝众生生死根株。』根株就是根本。佛出现在世间帮助世人,世人想出离三界轮回,却没有办法,不知道如何出离,所以佛出现在世间教导众生。世间的聪明人,尤其像印度这些宗教,他们都有很深的禅定,六道的状况他看得清楚明白,但是他不晓得六道怎么形成的,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超越六道,因为他没有那么高的智慧。佛看得清楚,六道是贪爱变现出来的。见思烦恼的根就是贪爱,你知道这个原因,只要把贪爱断掉,六道就没有了。这是佛出现在世间教导我们,我们才晓得这个原因以及真正脱离的办法。
『故令远离世利』,佛教弟子要远离世间的名闻利养,重要的是在心上离,心不能沾染。但是心与境有关系,初学的人会受境界影响,所以从前的道场一定建立在山林,跟都市、乡村隔绝,人迹不到的地方,在那里修行,在那个地方用功夫。这是用清净的环境帮助我们修清净心。现在难,现在交通便捷。祖师大德选择建道场的地方,确实都是风景绝佳之处。现在观光旅游,专门找这些地方,交通方便。出家人也不甘寂寞,喜欢热闹,还得想方法招来宾客,赶紧修马路,把交通设备弄好,使游客方便到这儿来,这麻烦就大了。所以我很佩服香港大屿山的圣一法师,他的见解高明。他住在大屿山的后山,车可以到宝莲寺,从宝莲寺到他那个地方一定要走路,羊肠小道,要走半个小时。我们走半个小时,体力差一点的,大概要走五十分钟。这么远的距离,很多人不去了,他的道场清净了。他自己也走路,决定不修路,怕游客太多扰乱他们修行,这个对。别人是要招来游客,他拒绝游客,远离世利。
『衣食房舍,既任他施』。「任」是随缘,「他」是在家信徒这些斋主们。随他们布施,绝无讲求,随缘布施的。道场建筑得富丽堂皇,也不是好事情,为什么?容易引起贪爱之心,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舍不得离开,就麻烦了。这个世间人,他有夫妇,还生儿育女,你还可以投胎做他的儿子、孙子。道场里面没有男女,怎么办?有老鼠、蟑螂这一类的东西,确实他就投胎到这一类。他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堕畜生道。这个人愚痴!贪瞋痴。所以道场里的那些蟑螂、老鼠,你不要去伤害它,可能它前生是道场里的出家人,这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真正修行,最好还是住茅蓬,愈简陋愈好,只是遮蔽风雨,想想几天我要到极乐世界去了,他往生的意念就非常强。在这个地方生活得太舒服,他不想去。西方极乐世界虽然讲得很好,还没看到,这里也不错,他留恋这个地方。
『故置金银於无用之地』,所有财物,对出家人确实一点用处都没有。在家信徒要种福,出家人搭上衣,是福田衣。到哪里种福?供养三宝,出家人不能拒绝,不能不接受在家人的供养。供养的财物多了,贪心就增长。怎么办?福田不能不让人种,自己也不能堕落,所以这一边接供养,那一边就全布施,这就正确。诸位要晓得,供养跟布施都需要智慧,如果没有智慧,供养跟布施一样造罪业。所以要有智慧,要尽可能避免副作用。我们见到许多道场,我亲身经历过的。李老师为我们讲的话,我们都证明了。建道场的时候,人人都是菩萨,非常热心,到外面去化缘,不辞劳苦。道场建好之后,都变成罗刹。为什么?争权夺利,变成斗争的场所,这就造罪业。所以我们不敢建道场的目的也在此地,不是好事情。於是我们就想到印经布施最好,这大家要争,很好,愈多愈好,这没什么副作用。帮助病苦,有病的人需要治疗,没有医药费,我们帮助他,这好事情。
救济贫困、戒杀放生,这都是好事情。但是你要仔细观察,特别是慈善救济,有很多拿著慈善救济的招牌,骗取大众的财物。他捐一万块钱,他拿一千块钱去救济,自己在里面就图利,我们要是帮助这些,自己没智慧,帮助他造罪业。他造的是罪,我们没有辨别清楚就捐助他,我们有过失,罪重过轻,没有功德,一定要观察清楚。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看到很苦的地方,到处捐助救济,我们都要小心谨慎,不要被人骗。
昨天有个同修打电话告诉我,非洲有一个地区每天死很多人,他非常同情,想捐助一点。你捐助,他收得到收不到?这确实是问题。他问我:应该怎么做?我说:「你可以拿你的钱财去修福,然后给他回向」。他们遭受这个罪业是业报,前生没修福。我们这样做,对他是真正有利益。譬如我们印一千部经给他回向,不是这个事情,你不会印一千部经,因为他这个事情,你印了一千部经,这就是他的功德。《地藏经》讲的,七分功德,他得一分,你本人得六分,你这样做法是正确的。不要看好像是形式,实际上没有到他的手,确实已为他增福。人不能没有福报,没有福报,太苦了,一定知道要修福。我们用这个方法,把福报分一点给他。如果我们到达非洲,自己看到了,我们见到的时候能够施舍,这是正确的,通过其他机构的,就很难。所以像这些实际状况,我们要了解。
【六十九、今人不能俱行乞食,或出远方,亦未免有金银之费。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他贫乏,常行布施;不营求,不畜积,不贩卖,不以七宝妆饰衣器等物,庶几可耳。】
现代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接受四众同修的供养,佛陀在世是每天出去乞食、托钵。现在出门,身上不带钱不行,但是沙弥戒里面,如果身上带著金钱就犯戒了。「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生像是金银钱财,手不可以拿,身上不可以携带,沙弥戒就有这一条,比丘戒就更不必说了,你带钱财就犯戒了。在今天的社会,你非带不可。当然,在《戒经》里面有通融的,有变通的方法。譬如供养钱,钱财很多,你可以委托一个居士,你布施给他,将来你要用的时候,用多少,他再布施给你,这不犯戒,走法律条文的漏洞。在从前你要找到一个可靠的人,不可靠的人就把你的钱财统统吃掉,这就麻烦了。现在好,现在把钱存在银行,你带支票,支票不算是钱,信用卡也不是钱,这个不能算是金银财物,这是佛在《戒经》上说的。总而言之,叫你身心清净,很干净,当需要的时候又不缺乏,《戒经》里有这样一条。所以我们晓得,身上带著钱财,这是违背佛的戒律。生惭愧心,这是不得已,在现代社会这种生活方式,没有法子,不能不带财物。
『念他贫乏,常行布施』。哪些人贫乏?人人都贫乏,不是贫於钱财,就是贫於法财。世间有很多大富长者没有智慧,想修一点福,结果统统造业了,这是他没有法财。我们要常常想到,缺乏钱财,我们有多余的,布施他;缺乏法财的,我们要教他破迷开悟,这是常行布施。
『不营求』,决定不攀缘。「营」是经营,「求」是求索,不能干这个事情。『不畜积』,这个确实用不著。我们的心在道上,诸佛护念,护法神照顾,一定要相信。心不在道,佛不护念,护法神不管你,你的日子会过得很辛苦。心真的在道上,尤其是净宗,佛祖都这样告诉我们,这个法门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最极圆顿,无上了义,哪一尊佛不护念!一切诸佛护念。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哪有不照顾的道理!你还操什么心?什么心都不要操。我们为佛法、为众生做这些好事,为什么我们的财力、人力这么缺乏?众生没福,这个要知道。众生有福,佛菩萨会应化到这个世间来。众生没福,我们自己也得自在。众生有福,我们多辛苦一点;众生没福,我们自己少辛苦一点,自在一点,哪有不好!都好。所以众生没福的时候,要努力充实自己;众生福报现前的时候,我们要多替他服务,这就对了。我们利益众生,为众生服务的心是圆满的。
『不贩卖』,不但在家人不能用贩卖的手段来供养三宝,出家人再作贩卖,那更错了,没有这个道理。现在出家人在很多场合当中搞义卖,这不可以。弘法利生的事情要随缘,不要勉强。『不以七宝妆饰衣器等物,庶几可耳。』供佛可以用七宝做装饰品,自己不可以用来装饰。供佛,实在讲,佛哪需要!供佛是庄严佛像,庄严道场,他的目的是接引众生。众生不明了,众生喜欢这个东西,一看到,很庄严,吸引他来进门,用意在此地。
【七十、经云:「无得藏积秽宝,人与不受,受则不留,转济穷乏。常为人说不贪之德。」但以邪心,有涉贪染,为利卖法,礼佛、读经、断食等,所获赃贿,皆曰邪命物,增长爱根,成有漏业。】
『无得藏积秽宝』,世间所有一切珍宝、财宝,都能增长人的贪爱之心,贪爱就是秽,就是不清净。『人与不受』,人家要拿来供养我们,不能收。『受则不留』,接受之后,不要留。『转济穷乏』,帮助贫穷的人,帮助缺乏、需要的人,我们辗转就布施掉了。『常为人说不贪之德』,这就是真正的利他,这就是法供养,为人说法。说什么法?说明道理,说明事实的真相,事实真相就是因缘果报的真相。
『但以邪心,有涉贪染,为利卖法,礼佛、读经、断食等,所获赃贿,皆曰邪命物,增长爱根,成有漏业』。「邪心」是贪心、染著心、不清净的心。「涉」是行为,「贪染」。「为利卖法」,利就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为了贪图这些,卖法,把佛法当人情。怎么卖法?你「礼佛」,恭恭敬敬在礼佛,你「读经」,勤勤恳恳读经,或是你讲经说法,目的何在?贪图供养,这就是卖法,你的心不正。「断食」是修行的方法,断七天;前面讲过,自己没有这个能力,装模作样,日中一食;硬要做这个样子,表示自己修行跟别人不一样,别人都不如我,我确实遵守戒律来做,贡高我慢,贪图利养。那么,你所得到的利养,都叫「赃物」,都叫「贿物」,这不是好字眼,这个东西统统叫「邪命物」,它必然产生的是「增长爱根,成有漏业」,这就不好了。
给诸位说,你要是在佛门里面真正修行、修福,这是第一等的,你在佛门造罪业也是第一等的,你不在佛门造不了这么重的罪业。佛门造极重罪业,古人讲「地狱门前僧道多」,话讲得一点都不错。所以,一定要善心、善行。戒律天天要读诵,经典天天要读诵,读诵就是听佛菩萨的教诲,提醒自己今天要检讨,要反省,要依教奉行,这就对了。
【七十一、佛告诸比丘:我若不持戒,当堕三恶道中。尚不得为下贱人身,况能成熟众生,净佛国土,具一切种智。】
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佛要持戒,佛己经成佛了,功德都圆满了,他为什么还要持戒?何况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是应化身来的。佛的报身,是在他清净国土。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统统是应化身。我们往生到西方世界,然后再到其他世界度化众生,给诸位说,也是应化身。自己这个身体绝对没有离开阿弥陀佛,不是跟阿弥陀佛见个面就跑掉,不是的,我们的身还在阿弥陀佛身边,化身去了,有这种能力。化身到那个地方,去教众生,劝人持戒,那个化身一定要持戒,为什么?为众生做好榜样。化身佛会不会堕落?不会堕落!世尊这是比喻说的。
应化身为了利益众生,要示现跟众生完全一样,这才能教化众生,这说明持戒守法的重要性。佛度化众生尚且要以身作则。在道场里领众的和尚很重要,他要以身作则,要给大家做模范,不领众的无所谓,这不相同。你自己不认真去做,你怎能叫别人心服口服!不仅是佛门,在社会上服务的时候,你要做一个小的领导人,底下带著有几个人,你就得给他做榜样,底下的干部对你才心服口服。你要做得不正,你想叫他做好,他不听你的。你要先做给他看,做一个好样子,这很要紧。
我们常听人说到新加坡的政治、社会做得很好,为什么他能做得好,别的人做不好,原因何在?是这个国家的领导人给大家做个榜样,领导人不贪,领导人守法,大家没话说了,人人都守法了。领导人自己贪,自己不守法,制定法律叫别人守法,谁愿意!谁能遵从!那个没有办法的。一定要自己做一个榜样,做一个模范,这样才能真正领导人。这一段主要就是这个意思,要我们培养这个精神,学习做大众的榜样,这样子才能『成熟众生,净佛国土』。净佛国土,就是回向偈里的「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是成熟众生。『具一切种智』是圆成佛道。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六十六、乘戒俱急,如鸟二翼,翱翔霄汉,扶摇万里,得无快哉。倘一妄生邪解,即落豁达空,拨因果,作在心,殃在身矣。】
「乘」就是解,「戒」就是行,『乘戒俱急』就是解行相应。他不讲「解」,讲「乘」,这个意思是指佛法的教学有小乘、中乘、大乘。小乘是声闻,中乘是缘觉,大乘是菩萨,一乘法就是佛。对这些理论、方法、境界去探讨,去研究,这属於「乘」。「戒」就是行持,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守规矩、能守法、能持戒,这是属於行。把这个看得非常重要,勇猛精进在学习,这叫「急」。不是一般泛泛的学,是非常精进在学习。
下面是比喻,『如鸟二翼』,就好像鸟之二翼,乘、戒是二翼。如果偏重在解上、在三藏经典的研究上,这就是现在人所讲的,变成佛学。他自己没有修持的功夫,换句话说,佛法真正的好处利益,他得不到。不但来生得不到,这一生也得不到。这一生当中,就是今生今世佛法的修学,得清凉自在、烦恼轻、智慧长,如果他不是真正修行,这一条他得不到。他得的是世间所讲的学术,不得受用,也就是说明他的烦恼、妄想不能减轻。烦恼、妄想减轻才是真正受用,心地清凉自在,真实智慧能现前。底下三句是比喻果报,离苦得乐。就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那样的自在快乐,比喻这个。
『倘一妄生邪解,即落豁达空。』这是佛法最忌讳的,特别是般若这一系。般若,如果学得不透彻,往往就拨无因果,连因果都不相信了。佛法在世间就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因果可以说是世间法的真理。古人讲,「大修行人不昧因果」,对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时候没有因果?到如来的果位就没有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有因果。破一品生相无明是因,成究竟圆满的菩提是果,还是有因果。到如来果地就没有了,因果的相看不到了。所以要晓得,圆教的佛才不落因果,圆教等觉以下统统都在因果里头。如果是讲别教、通教、藏教,那个佛都在因果里头。别教的佛只破十二品无明,跟圆教相比,只等於圆教二行位的菩萨,十行里的第二行。唯独圆教佛是真的不落因果,其他的统统没有办法出因果的定律,这个一定要知道。般若讲空是从理上讲,不是从事上讲,事上是有,有就有因果。
『作在心,殃在身。』如果以为「万法皆空,罪福俱不可得」,那是从心性讲的,「本来无一物」。如果你没有证得圆满的心性,还是有。刚才讲,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还是有,他还是有一物,他没有到无一物。有那一物在,就有因果报应。所以底下这两句话给我们严重的警告,「作在心,殃在身」,殃是果报,你不能不承受这个果报。果报从哪里来?是你自己作的,作不一定在身、口、行为上,念头动一下就造了。起心动念是意业,意在造业,言语是口业,身的一切造作叫身业,身语意三业最重的是意业。
所以大、小乘戒律里的结罪不一样。小乘结罪的标准是论事不论心。譬如杀生,小乘人动了一个要杀他的念头,事实上没有杀,不犯戒,没有罪。大乘菩萨结罪就不一样,论心不论事。你起了念头要杀,已经犯戒了。所以大乘戒难持,小乘戒好持。小乘戒完全在事相上,像现在的法律一样,你起心动念害个人,不犯罪;你有行持的时候,有证据的时候,这才犯罪。大乘戒不如此,它不论事,论起心动念,所以大乘戒清净,比小乘高,小乘比不上大乘。
一定要记住,我们起心动念都有果报。你起一个善心,有善果;起一个恶念,有恶报。不要小看这个起心动念,经论里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念头、就是起心动念。
【六十七、其时食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导师。】
『时食』是日中一食。日中一食的这个人,就是『福田』,就是真正『出家』,就是『天人良友』,就是『天人导师』,天人的老师。这个话怎么说法?我们也一天吃一餐,过中不食,我们是不是就是?不一定。我们如果这样做,装一个样子,样子好像,事实不是。什么原因?天人导师、天人良友,是德学的成就。德学与日中一食有什么关系?有关系。因为「食」是五盖之一,能把五盖去掉就是圣人,就不是凡夫。「盖」是盖覆我们的真性,盖就是障碍、遮盖。五盖是财色名食睡,就是五欲,这五种欲盖覆了我们的真性。「时食」,虽然他还没能断掉,可是他的心地比一般人要清净得多,这是事实。
饮食,是我们身体能源的补充。身体实在是一个非常精美的机器,这个机器要动,动力从哪里来?饮食,饮食到肠胃里面就变化成能源。每个人的身体不一样,有人消耗能源很多,有人消耗能源很少。像你们现在开的车一样,有耗油的车,有省油的车。身体的能源消耗到哪里去?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烦恼上。一个人心地清净,妄念少、烦恼少,他消耗自然就少,所以他一天吃一点点,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这不是故意装的,他需要量够了。心清净,烦恼少、妄想少,从这个地方看出这个人是福田。你们不要看他表面上吃得少,以为就是福田了,要知道它里头的意思。
诸位一定要知道,佛经是意在言外,说的这一桩事情,实际上指的是另一桩事情。你要懂它指的另外一桩事情,你才能明白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情,你才能悟入。依文解字,三世佛都喊冤枉,错了。日中一食就是福田,好了,我们也赶快学日中一食,挨饿也学日中一食。过没多久,身体不舒服,肠胃都有病了,再去找医生,就麻烦人,那哪里叫福田!所以这个东西装不得的,要在清净心上修。心地愈清净,你需要的能源就愈少。可是我们需要饮食的时候,决定不能减少,减少的时候,你的身体受伤害。说老实话,你的体力、精神不够就没有办法修道。
譬如打佛七需要体力,打禅七也需要体力,所以禅堂里面不但有三餐,还有好几道点心。为什么?这个诸位一定要明白。念佛堂跟禅堂的性质是一样的,但是现在有很多道场在佛七、禅七期间日中一食,这是错误的。日中一食,他吃的时候,一定吃很多,吃得很多,吃饱了,人昏沉,不能用功;如果肚子空的,他感到饥饿,他心慌,功夫也不能得力。所以禅堂三餐饭外,还要加点心,就是叫你少吃多餐。功夫上轨道,正常的时候是不饥不饱,是这样的情形。我们在佛七期间要注意这桩事情。我看到好多在打佛七的时候,提倡持午。持午的目的在哪里?为常住节省一顿,省钱又省事,可是害人。
日中一食是什么人?烦恼轻的人。我们现在的人,烦恼这么重,能量给他补充不足的时候,你就害人了。完全是装模作样!所以黄念祖居士讲,「台湾没佛教,台湾佛教是假的,形式的,没有实质」,人家讲得对,没讲错。要注重实质,要真正帮助人在这里好好用功,能得到一点收获获。所以像佛七这些大活动期间,少吃多餐是决定正确。你明白这个,这一段就没有问题,你就了解它真正的意思。我们是凡夫,自己对自己要认识清楚,不是圣人。
我二十六岁学佛,年初的时候接触到佛法,下半年我就持午了。不是日中一食,晚上不吃。我晚上不吃,大概差不多一年才做到。我是从减食,年轻时我晚上吃三碗饭,减到吃两碗,两碗减到一碗,一碗减到吃稀饭,再减到喝牛奶,慢慢逐渐的减,差不多是一年,我晚上这一餐断掉了,身体保持得很正常。如果一下就断掉的时候,人会生病,你的体力不够,工作一定受到妨碍。我是这样子学的,所以以后就非常正常。我初到台中的时候,晚上还是不吃。我出家受戒以后,再回到台中跟李老师学经的时候,我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跟过去吃三餐一样,非常正常,并没有增加。李老师日中一食,他是几十年了,我那时候学他这一点学了八个月才告诉他。他就问我:你的精神、体力,一切状况,感觉跟从前有没有什么两样?我说:没有,一切都很正常。他老人家桌子一拍:好,永远这样做下去,生活简单,不求人!我们需要的供养很少,生活就过得很自在,这对自己就是大利益。所以不是勉强做的,勉强学不到的。
民国五十六年,我到台北讲经,第二年就遇到韩馆长,接受他们的供养,在台北市弘经。她一家就不行了,她说「法师,你一天吃一餐,万一出了毛病,我们担当不起」,强迫一定要吃三餐。为了弘法,我说「好」,就开缘,吃三餐。所以我一餐吃一碗饭,因为那时候我中午吃一餐,吃三碗饭,所以量还是一样,分三次而已。我现在一天不吃饭不会饿,吃一点点也就够了。这个决定不可以勉强。
我在受戒的时候吃三餐,因为受戒很忙,功课很多,我决定不持午。为什么?因为需要体力应付复杂的事务。受戒的时候,一听和尚讲,持午的功德怎么样,有很多同修就发心开始持午。我在旁边看,看到第三天,统统都吃了,不行了,饿得受不了,那又何必!好多都是这样子,搞出毛病来。不但这些人不懂这个道理,勉强去学,许多老和尚一生都这样。出家人怎么会得胃病?讲不通的,就是这上搞坏了,不如法,依文解义,把身体搞坏了。所以这个一定要懂得,这是你心地清净,消耗的能量少,需要少,这样来的。从前出家人的心都在定中,没有妄想、烦恼,日中一食足够了。不是把三餐饭当一餐来吃,那是绝对的错误。我看到许多持午的人,他是三餐饭一顿吃,他怎么不得胃病!他得肠胃病是正常现象。得病再去找医生,再找人照顾,那就把一点福报享光了,要很多人伺候他。不但不能培福,他在这里享福,多少人伺候,福报都享尽了,这个要知道。
【六十八、金银七宝,皆增长人贪爱之心,故妨废修行道业。贪为鬼畜之根,爱为生死之本,如来出世,原为断绝众生生死根株,故令远离世利。衣食房舍,既任他施,故置金银於无用之地。】
『金银七宝』,这是财物。『皆增长人贪爱之心,故妨废修行道业』,「妨」是妨碍,「废」是完全荒废,把道业荒废了,道业妨碍了,心里念念都在贪图这一切财物。『贪为鬼畜之根,爱为生死之本。』这是说出贪爱苦报的严重性。十法界里面,饿鬼道是贪心,贪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爱是生死的根本,六道轮回的根本就是贪爱。菩萨行里面,六度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是教你把贪爱布施掉,把它放下,把它舍弃。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弃。
『如来出世,原为断绝众生生死根株。』根株就是根本。佛出现在世间帮助世人,世人想出离三界轮回,却没有办法,不知道如何出离,所以佛出现在世间教导众生。世间的聪明人,尤其像印度这些宗教,他们都有很深的禅定,六道的状况他看得清楚明白,但是他不晓得六道怎么形成的,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超越六道,因为他没有那么高的智慧。佛看得清楚,六道是贪爱变现出来的。见思烦恼的根就是贪爱,你知道这个原因,只要把贪爱断掉,六道就没有了。这是佛出现在世间教导我们,我们才晓得这个原因以及真正脱离的办法。
『故令远离世利』,佛教弟子要远离世间的名闻利养,重要的是在心上离,心不能沾染。但是心与境有关系,初学的人会受境界影响,所以从前的道场一定建立在山林,跟都市、乡村隔绝,人迹不到的地方,在那里修行,在那个地方用功夫。这是用清净的环境帮助我们修清净心。现在难,现在交通便捷。祖师大德选择建道场的地方,确实都是风景绝佳之处。现在观光旅游,专门找这些地方,交通方便。出家人也不甘寂寞,喜欢热闹,还得想方法招来宾客,赶紧修马路,把交通设备弄好,使游客方便到这儿来,这麻烦就大了。所以我很佩服香港大屿山的圣一法师,他的见解高明。他住在大屿山的后山,车可以到宝莲寺,从宝莲寺到他那个地方一定要走路,羊肠小道,要走半个小时。我们走半个小时,体力差一点的,大概要走五十分钟。这么远的距离,很多人不去了,他的道场清净了。他自己也走路,决定不修路,怕游客太多扰乱他们修行,这个对。别人是要招来游客,他拒绝游客,远离世利。
『衣食房舍,既任他施』。「任」是随缘,「他」是在家信徒这些斋主们。随他们布施,绝无讲求,随缘布施的。道场建筑得富丽堂皇,也不是好事情,为什么?容易引起贪爱之心,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舍不得离开,就麻烦了。这个世间人,他有夫妇,还生儿育女,你还可以投胎做他的儿子、孙子。道场里面没有男女,怎么办?有老鼠、蟑螂这一类的东西,确实他就投胎到这一类。他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堕畜生道。这个人愚痴!贪瞋痴。所以道场里的那些蟑螂、老鼠,你不要去伤害它,可能它前生是道场里的出家人,这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真正修行,最好还是住茅蓬,愈简陋愈好,只是遮蔽风雨,想想几天我要到极乐世界去了,他往生的意念就非常强。在这个地方生活得太舒服,他不想去。西方极乐世界虽然讲得很好,还没看到,这里也不错,他留恋这个地方。
『故置金银於无用之地』,所有财物,对出家人确实一点用处都没有。在家信徒要种福,出家人搭上衣,是福田衣。到哪里种福?供养三宝,出家人不能拒绝,不能不接受在家人的供养。供养的财物多了,贪心就增长。怎么办?福田不能不让人种,自己也不能堕落,所以这一边接供养,那一边就全布施,这就正确。诸位要晓得,供养跟布施都需要智慧,如果没有智慧,供养跟布施一样造罪业。所以要有智慧,要尽可能避免副作用。我们见到许多道场,我亲身经历过的。李老师为我们讲的话,我们都证明了。建道场的时候,人人都是菩萨,非常热心,到外面去化缘,不辞劳苦。道场建好之后,都变成罗刹。为什么?争权夺利,变成斗争的场所,这就造罪业。所以我们不敢建道场的目的也在此地,不是好事情。於是我们就想到印经布施最好,这大家要争,很好,愈多愈好,这没什么副作用。帮助病苦,有病的人需要治疗,没有医药费,我们帮助他,这好事情。
救济贫困、戒杀放生,这都是好事情。但是你要仔细观察,特别是慈善救济,有很多拿著慈善救济的招牌,骗取大众的财物。他捐一万块钱,他拿一千块钱去救济,自己在里面就图利,我们要是帮助这些,自己没智慧,帮助他造罪业。他造的是罪,我们没有辨别清楚就捐助他,我们有过失,罪重过轻,没有功德,一定要观察清楚。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看到很苦的地方,到处捐助救济,我们都要小心谨慎,不要被人骗。
昨天有个同修打电话告诉我,非洲有一个地区每天死很多人,他非常同情,想捐助一点。你捐助,他收得到收不到?这确实是问题。他问我:应该怎么做?我说:「你可以拿你的钱财去修福,然后给他回向」。他们遭受这个罪业是业报,前生没修福。我们这样做,对他是真正有利益。譬如我们印一千部经给他回向,不是这个事情,你不会印一千部经,因为他这个事情,你印了一千部经,这就是他的功德。《地藏经》讲的,七分功德,他得一分,你本人得六分,你这样做法是正确的。不要看好像是形式,实际上没有到他的手,确实已为他增福。人不能没有福报,没有福报,太苦了,一定知道要修福。我们用这个方法,把福报分一点给他。如果我们到达非洲,自己看到了,我们见到的时候能够施舍,这是正确的,通过其他机构的,就很难。所以像这些实际状况,我们要了解。
【六十九、今人不能俱行乞食,或出远方,亦未免有金银之费。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他贫乏,常行布施;不营求,不畜积,不贩卖,不以七宝妆饰衣器等物,庶几可耳。】
现代的生活方式不一样,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接受四众同修的供养,佛陀在世是每天出去乞食、托钵。现在出门,身上不带钱不行,但是沙弥戒里面,如果身上带著金钱就犯戒了。「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生像是金银钱财,手不可以拿,身上不可以携带,沙弥戒就有这一条,比丘戒就更不必说了,你带钱财就犯戒了。在今天的社会,你非带不可。当然,在《戒经》里面有通融的,有变通的方法。譬如供养钱,钱财很多,你可以委托一个居士,你布施给他,将来你要用的时候,用多少,他再布施给你,这不犯戒,走法律条文的漏洞。在从前你要找到一个可靠的人,不可靠的人就把你的钱财统统吃掉,这就麻烦了。现在好,现在把钱存在银行,你带支票,支票不算是钱,信用卡也不是钱,这个不能算是金银财物,这是佛在《戒经》上说的。总而言之,叫你身心清净,很干净,当需要的时候又不缺乏,《戒经》里有这样一条。所以我们晓得,身上带著钱财,这是违背佛的戒律。生惭愧心,这是不得已,在现代社会这种生活方式,没有法子,不能不带财物。
『念他贫乏,常行布施』。哪些人贫乏?人人都贫乏,不是贫於钱财,就是贫於法财。世间有很多大富长者没有智慧,想修一点福,结果统统造业了,这是他没有法财。我们要常常想到,缺乏钱财,我们有多余的,布施他;缺乏法财的,我们要教他破迷开悟,这是常行布施。
『不营求』,决定不攀缘。「营」是经营,「求」是求索,不能干这个事情。『不畜积』,这个确实用不著。我们的心在道上,诸佛护念,护法神照顾,一定要相信。心不在道,佛不护念,护法神不管你,你的日子会过得很辛苦。心真的在道上,尤其是净宗,佛祖都这样告诉我们,这个法门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最极圆顿,无上了义,哪一尊佛不护念!一切诸佛护念。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哪有不照顾的道理!你还操什么心?什么心都不要操。我们为佛法、为众生做这些好事,为什么我们的财力、人力这么缺乏?众生没福,这个要知道。众生有福,佛菩萨会应化到这个世间来。众生没福,我们自己也得自在。众生有福,我们多辛苦一点;众生没福,我们自己少辛苦一点,自在一点,哪有不好!都好。所以众生没福的时候,要努力充实自己;众生福报现前的时候,我们要多替他服务,这就对了。我们利益众生,为众生服务的心是圆满的。
『不贩卖』,不但在家人不能用贩卖的手段来供养三宝,出家人再作贩卖,那更错了,没有这个道理。现在出家人在很多场合当中搞义卖,这不可以。弘法利生的事情要随缘,不要勉强。『不以七宝妆饰衣器等物,庶几可耳。』供佛可以用七宝做装饰品,自己不可以用来装饰。供佛,实在讲,佛哪需要!供佛是庄严佛像,庄严道场,他的目的是接引众生。众生不明了,众生喜欢这个东西,一看到,很庄严,吸引他来进门,用意在此地。
【七十、经云:「无得藏积秽宝,人与不受,受则不留,转济穷乏。常为人说不贪之德。」但以邪心,有涉贪染,为利卖法,礼佛、读经、断食等,所获赃贿,皆曰邪命物,增长爱根,成有漏业。】
『无得藏积秽宝』,世间所有一切珍宝、财宝,都能增长人的贪爱之心,贪爱就是秽,就是不清净。『人与不受』,人家要拿来供养我们,不能收。『受则不留』,接受之后,不要留。『转济穷乏』,帮助贫穷的人,帮助缺乏、需要的人,我们辗转就布施掉了。『常为人说不贪之德』,这就是真正的利他,这就是法供养,为人说法。说什么法?说明道理,说明事实的真相,事实真相就是因缘果报的真相。
『但以邪心,有涉贪染,为利卖法,礼佛、读经、断食等,所获赃贿,皆曰邪命物,增长爱根,成有漏业』。「邪心」是贪心、染著心、不清净的心。「涉」是行为,「贪染」。「为利卖法」,利就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为了贪图这些,卖法,把佛法当人情。怎么卖法?你「礼佛」,恭恭敬敬在礼佛,你「读经」,勤勤恳恳读经,或是你讲经说法,目的何在?贪图供养,这就是卖法,你的心不正。「断食」是修行的方法,断七天;前面讲过,自己没有这个能力,装模作样,日中一食;硬要做这个样子,表示自己修行跟别人不一样,别人都不如我,我确实遵守戒律来做,贡高我慢,贪图利养。那么,你所得到的利养,都叫「赃物」,都叫「贿物」,这不是好字眼,这个东西统统叫「邪命物」,它必然产生的是「增长爱根,成有漏业」,这就不好了。
给诸位说,你要是在佛门里面真正修行、修福,这是第一等的,你在佛门造罪业也是第一等的,你不在佛门造不了这么重的罪业。佛门造极重罪业,古人讲「地狱门前僧道多」,话讲得一点都不错。所以,一定要善心、善行。戒律天天要读诵,经典天天要读诵,读诵就是听佛菩萨的教诲,提醒自己今天要检讨,要反省,要依教奉行,这就对了。
【七十一、佛告诸比丘:我若不持戒,当堕三恶道中。尚不得为下贱人身,况能成熟众生,净佛国土,具一切种智。】
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佛要持戒,佛己经成佛了,功德都圆满了,他为什么还要持戒?何况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是应化身来的。佛的报身,是在他清净国土。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统统是应化身。我们往生到西方世界,然后再到其他世界度化众生,给诸位说,也是应化身。自己这个身体绝对没有离开阿弥陀佛,不是跟阿弥陀佛见个面就跑掉,不是的,我们的身还在阿弥陀佛身边,化身去了,有这种能力。化身到那个地方,去教众生,劝人持戒,那个化身一定要持戒,为什么?为众生做好榜样。化身佛会不会堕落?不会堕落!世尊这是比喻说的。
应化身为了利益众生,要示现跟众生完全一样,这才能教化众生,这说明持戒守法的重要性。佛度化众生尚且要以身作则。在道场里领众的和尚很重要,他要以身作则,要给大家做模范,不领众的无所谓,这不相同。你自己不认真去做,你怎能叫别人心服口服!不仅是佛门,在社会上服务的时候,你要做一个小的领导人,底下带著有几个人,你就得给他做榜样,底下的干部对你才心服口服。你要做得不正,你想叫他做好,他不听你的。你要先做给他看,做一个好样子,这很要紧。
我们常听人说到新加坡的政治、社会做得很好,为什么他能做得好,别的人做不好,原因何在?是这个国家的领导人给大家做个榜样,领导人不贪,领导人守法,大家没话说了,人人都守法了。领导人自己贪,自己不守法,制定法律叫别人守法,谁愿意!谁能遵从!那个没有办法的。一定要自己做一个榜样,做一个模范,这样才能真正领导人。这一段主要就是这个意思,要我们培养这个精神,学习做大众的榜样,这样子才能『成熟众生,净佛国土』。净佛国土,就是回向偈里的「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是成熟众生。『具一切种智』是圆成佛道。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