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要节录 (第十六集) 1994/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11-003-0016
【六十一、禅是佛心,律是佛行;大乘小乘,悉皆同学。岂有悟佛祖之心,而毁佛祖之行?】
禅心就是圆满究竟觉悟的心;「佛」是觉悟的意思。有了究竟圆满觉悟的心,我们就叫它做『佛心』;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佛陀」;他的一切行为就是『佛行』;他的行为,我们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所以,这个行为是正确的,是可以给迷眛众生做榜样的行为。『大乘小乘』都没有达到圆满的觉悟,小乘人虽破见思烦恼,尘沙、无明没破;大乘人,无明分破,没有圆破,都应当以佛的心行做为修学的榜样。绝对不会说一个彻底觉悟的人,他的行为乖异不正常。『佛祖之行』是正常的,违背佛祖之行就是乖异,不正常。觉悟圆满,他的行为一定跟佛一样是圆满的,这是说明这个道理。
我们要重视戒律,持戒就是守法,就是守规矩。这个世间之乱,乱在我们不守规矩,不遵守法度。「度」是制度。不遵守法规、制度,社会就乱了。家庭也是如此,家有家规,家庭成员不守家规,家就乱了。家规是伦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幼有序,一定要守这个规矩。秩序要是没有了,怎么会不乱!在社会上,小而一个公司行号,开个小店,雇几个职员,也有章程,章程就是法律,就是律,人人都要遵守。公司稍微大一点,一定有严密的组织,有办事的细则,每个职位应当做的事情都会规定得清清楚楚,人人都能遵守,都能奉行,就有秩序、有效率。大家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和睦、快乐、喜悦,这样才能创造业绩。
在佛门里也不例外,再小的道场也有规矩,有常住公约。过去大陆上丛林寺院的规约,确实很上轨道。规约不是一、两张纸,是厚厚的一大本。最早的典范是唐朝百丈大师为丛林订下的清规,以后佛门都以此为典范。视道场大小的需要,依照这个范本,我们自己来订一份,所以百丈清规就变成佛门的典章制度。晓得这个好处,自然就会遵守。
「僧团」,是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因为它是一个六和僧团。六和僧团,除了见解相同之外,就是守法,「戒和同修」,人人都守法、守规矩,这个团体难得!大,到一个国家。我们今天走了很多地方,几乎到过新加坡的人,都共同赞叹新加坡。尹建维居士没有去过新加坡,他们公司在新加坡有代理业务。他告诉我,有一次他们公司聚会,各个地区推销的人员在一起吃饭,刚好他分配到跟新加坡人坐在一桌,有十几人。他发现他们跟其他人不一样,其他人都很放逸的样子,而新加坡这些人非常规矩,他们不闹、不喝酒。尹居士感觉奇怪,「你应酬不喝酒?」他说:「我们新加坡不准喝酒」。「你们在外国呢?」「在外国,我们也不喝,不养成这种坏习惯」。穿著整齐,看起来就跟其他人不一样,使他肃然起敬。大家为什么对他尊敬?守法,人人守法,人人自爱。新加坡人能做得到,为什么别的人做不到?这是教育。所以,一定要养成守法的精神。
团体,实在讲「六和敬」不仅是僧团,希望这么好的规范能推行到所有的团体。凡是与六和敬精神能够相接近的,这个团体就是好团体。大一点的像一个国家,新加坡是个小国,诸位冷静想一想,它是不是跟六和敬很相应,「见同解、戒同修、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我们能看到,还有一个重要的「利同均」,这一条要做不到,人心不服。新加坡政府对於人民生活的照顾非常周到,他的目标:人人有工作,人人有自己的房子。不能做得完全同均,但是生活水平能维系到。他有均的标准,使大家都能接近这个标准,达到这个标准,所以人民安居乐业。那个地区真的很不好统治,种族很复杂,语言复杂,英语、华语、马来话、印度话,四种语言同时并行通用。
美国国家大,种族也非常复杂,为什么不能像新加坡那么和谐?现在还没有想到六和敬。新加坡政府的领导人想到了,所以他们学校的课程有佛经的课程,有中国儒家孔孟思想的课程。台湾没有。听说现在英国小学也要把佛学课程编进教科书,在我想可能是见到新加坡这种成就,否则的话,他怎么会想到!新加坡能治理得这么好,这个有道理。
所以一定要守法,要守规矩。守法、守规矩,是真正爱护自己、尊重自己,爱护团体、尊重团体,真正是做到礼敬诸佛,护持佛法。不守规矩,你自己修得再好,你破坏佛法、破坏道场、破坏制度,你叫一切众生遭受苦难,这个罪过就很重。沙弥律仪这整个课程的精神,就是教我们要守法。
【六十二、戒律久废,一时难以改正;故古德权开,终图其复本也。】
『戒律』是约束行为的。一个人随随便便,放逸惯了,一下要我们守规矩,好像好难过的样子,谁也不愿意受这个约束。因此讲到经论,还有很浓厚的兴趣来学习。听到「戒律」,听都不要听,讲戒律就好像挨骂一样,谁愿意到那里去挨骂。所以你们想想现在这个时代,讲经的有,讲戒律的没有。为什么?讲戒律讲两天,听众都跑光了,没有一个人愿意来挨骂,讲戒律的人可能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到,讲的时候也难过,骂自己。所以这个东西很难,真的听不到了。戒要是失掉,佛就没有了;礼要是失去,儒就没有了。由此可知,戒律的确非常重要。别人遵不遵守,我们不管,我们自己要守。能持戒、守法、守礼,说实在话,你走到任何地方都会被人尊重,人家对你会产生好感。
我们过去在台中,李老师教我们《礼记》,告诉我们学礼的目的是什么,绝对不是叫你成为一个学者,是希望你学了之后,将来在全世界各个地方,不要叫人讨厌你。希望跟大众相处,不要惹人讨厌,李老师这个标准非常好。能够叫大众跟你接触,不讨厌你,你办事就顺利,就成功一大半。所以我们晓得在这个时代,没有人讲礼,也没有人讲守法了。现在社会上一般人,什么人最能干?什么人叫人最佩服的?钻法律漏洞,这个人有本事。可是你要晓得,他虽然有本事,后果是制造社会、国家动乱的根源。投机取巧,自以为聪明,其实造无量的罪业。南宋以后,人心的确是变了,变得投机取巧,走法律的漏洞,而且愈来愈严重。到今天,礼法荡然无存,一时难以改正。
『故古德权开』,权开是什么?小小戒就马虎了,希望大的戒、重的戒你能遵守,那就算不错了。小戒就马虎,睁个眼,闭个眼,这叫「权开」。为什么?做不到,所以教学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了。现在这个时代根本就不可能再要求了,现在讲民主、自由、开放。古德权开的目的不是永久放任下去,是希望慢慢再收回来,慢慢再能恢复到古时候那种持戒守法的精神。所以对古大德的用心,我们要知道,我们要感激,要生惭愧心。
【六十三、不可执权迷实,以为常途轨则。依法不依人,方为正见佛子。】
『不可执权迷实』,权巧方便是一时的融通,不能执著。佛怎样教我们的,那是真实的。我们今天又在这里开权,我们把一本《沙弥律仪》节录成几条,这不就是开权吗?为什么这样做?《沙弥律仪》那一本做不到,不要说要求别人,自己本身都做不到。不得已在这里面节录几条,这几条看起来很重要,非遵守不可,再不守就不像样了。所以一定要晓得,我们不迷,不会把权『以为常途轨则』。「权」是在非常时期应用的,距离那个正常、一切都上轨道的,还差很远。所以现在是非常时期,是大乱的时代。今天是乱世,没有一处不乱,不得已开权。人人都能自爱自重,都能爱团体、尊重团体,爱别人,尊重别人,这个社会是正常的。『依法不依人,方为正见佛子』。正知正见的佛弟子,一定是遵循佛陀的教诲。「法」是指经典,经典当中的教诲。「人」是许多开权的这些人,这些人是不得已而求的方便,是应一时之需,不是恒常的轨则。
人类是群居的,不是单独生活的,是过社会生活的,社会生活里最重要的就是制度。佛门的制度确实非常良好,它的组织非常合理。僧团确实是一个教育机构。我们看百丈大师在清规里,建立古丛林的制度架构,那时候叫丛林,就是现在所讲的佛教大学。丛林有主席,也称「方丈」。因为他住的寮房很小,只有一丈,所以称他作方丈。这就是校长,也称和尚,或亲教师,他负责主持教学政策,所有一切教职员要听命於他。他底下指挥三个纲领执事,第一个是「首座和尚」,首座管教务,管教学的。教学的政策、方法由他来拟订,和尚批准,他是和尚的幕僚人才。第二个是「维那」,管秩序,管训导。第三个是「监院」,管总务。现在学校的组织也是如此,有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跟佛教里的名称不一样,管的事是一样的,我们称首座、维那、监院。和尚只管三个人,这三个人,每一个部门底下又有组织,对他负责,层层负责。
僧团跟其他团体最大的不相同处,世间所有的团体组织,层层节制,地位不平等,僧团里所有一切组织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民主制度最早是在僧团里面实现。这些执事,丛林主席,怎么产生的?选举产生的。古代执事的任期是一年,正月初一就职,腊月三十卸职,就是总辞。总辞的时候选举,第二天再移交新的执事,连选可以连任。他的地位是平等的,世间的阶位是不平等的。丛林主席辞职之后,他在寺院里就是清众的身分。清众可以立刻被选为主席,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职务、权责有高下,地位是平等的。你在这个职位上就要尽忠职守,为大众服务,要遵守典章制度,护持道场。破坏典章制度,就把道场毁掉了。
【六十四、经云,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少淫,少睡,得一心,少下风,得身安稳亦不作病。】
这一条是讲「过午不食」,沙弥戒有过午不食。中国人讲「过午」,实际上戒律里面是讲「过中不食」,日中。我们现在的时间,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都是午时,实际上佛的教诫是过中不食,日中,所以不能叫持午,这会造成错误的观念。过去佛陀在世,佛弟子们实行托钵制度,每天早晨出去托钵,吃饭一定是在日中以前。我们晓得,星球的运转,它是动的不是静的,每天日中的时间都不一样。现在有个方便,可以用天文日历,晓得今天日中是几分几秒,清清楚楚记载著。从前用日晷量太阳的影子,用这个来测量日中。
佛告诉我们,日中一食好处很多。『中后不食』,日中以后不食。『有五福』,五种好处,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少下风』,五、『得身安稳亦不作病』,少病少恼。中国古人教人,早晨吃得好,中午吃得饱,饱也不能过饱,晚上吃得少,养生之道。外国人颠倒了,很多外国人早晨都不吃,中午吃得少,晚上吃得饱。实在讲外国人是从小底子好,吃的东西营养丰富。严格说起来,他们在饮食、养生方面不如中国人,但是他们很注重卫生,这一点中国不如他。中国人注重色香味,不注重卫生;他们对色香味不重视,重视卫生。
现在日中一食很难维持,什么原因?我们的体力比不上古人,所以饮食要求要多。实在说,身体是消耗能量的,饮食是能源的补充,它消耗得多,你补充得少,非出毛病不可。古人的身体,消耗得少,补充得少就行了。特别是佛弟子、修行人,消耗的能量更少,所以一天一餐就够了。能量消耗到哪里去?这个诸位要晓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所以佛弟子修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心清净,少烦少恼,所以消耗就少,他一天一餐足够了。成天妄想烦恼多的人,除了三餐之外,还要吃点心、宵夜,他不那样补充会维持不住,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
阿罗汉的定功深,九次第定,见思烦恼都没有了,他的色身在,需要营养。经上记载,阿罗汉是七天吃一餐饭,他消耗得少。辟支佛的定功比阿罗汉更深,辟支佛是半个月吃一餐饭。所以这个事情不能勉强,不能做好看的。以为一天吃一餐,我的修行比别人高,人家都不如我,这是搞假的,搞贡高我慢,求名闻利养。结果把身体搞坏了,搞成肠胃病,一身麻烦事情都来了,那是假的。我们不赞成假的,要真修。
所以古大德开权,晚上准许你吃一点东西,在丛林里称为药石,就是提高警觉,把晚餐当药物来用,治疗身体的饿病。饿也是病,是来治病的,不要贪图饮食,是这么个做法的。饮食少,当然好,省事,从哪里学?从清净心学。心愈清净,你所需要的就愈少。愈少,生活简单容易,不求人。古人讲「人到无求品自高」,不求人,这是真正得解脱,得大自在。自己的生活不求人,即使弘法利生做许多好事也不求人,随缘随分去做,不要勉强去做,勉强就造业。随缘随分,一丝毫勉强都没有,这是圆满功德。
【六十五、常当观察此身为生老病死之本,众苦之源,深自克责,制其情欲。何以纵彼爱根,自增苦本。】
这一条是教我们要常常反省,提起高度的警觉。「身」确实不是一个好东西,中国的老子就有这个觉悟,他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我最大的忧患是有个身体,他有这个觉悟。那个时代,佛法没到中国来,他这个警觉心跟佛讲的完全相同。「身为苦本」,造作一切罪业,身是工具,没这个工具,一切罪业造不成,所以它确实是生老病死的根本,是众苦之源。六道里面高级的凡夫,觉悟的,他不要身体。三界最高的是无色界天,没有身体,是高级凡夫。老子的德行标准很高,他没学佛,出不了三界。老子现在在哪里?一定在无色界天,因为他有这个警觉,他不要身体。能把身体舍弃,往生时决定在无色界天。
所以我们要常常『深自克责』。『制其情欲』,情是感情,欲是欲望。对世间五欲六尘的欲望,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这就是「情欲」两个字所包括的。自己要限制自己,生活可以过得去就好了,不可以过分的贪图享受。世间人追求享受,我们冷眼旁观,实际上他付出的代价太多,真的是得不偿失。过去生中所修的福报,这一生中修的福报,很快的享尽,享尽之后,不但来生没福,这一生的晚年都没福,这个我们看到太多了。尤其是外国人,中国人还有个老观念,晓得防老,外国人好像没想到这个问题,到老的时候才发现这个问题,来不及了,福享尽了。中国人有时候还会留一点,顾到晚年。所以,对自己的享受一定要克制。
佛教我们「以苦为师」,吃饭不要吃饱,穿衣服不要穿暖,睡觉不要睡得太安稳,时时刻刻警觉自己,提高警觉心。样样都很舒服,这就产生贪爱。『纵彼爱根』,爱根就是贪心。贪图一切的享受,贪图名闻利养,他的结果确实是『自增苦本』,一点都没错。苦上再加苦,自己以为是在享乐、是在享受,不晓得这是苦上加苦。他当时的享受是在麻醉,麻醉完之后,那个痛苦不堪设想,我们看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如此;所以古人讲,在这个过程当中是麻木不仁,贪图物质的享受。能够早年警觉的,晚年还有点福报;早年迷惑颠倒的,晚年苦不堪言。
我在年轻的时候刚到台湾,民国三十八年,我二十二岁。一个人来台湾,在台湾没有亲戚朋友,无依无靠,警觉心就高了,不认真、不努力,我怎么活得下去!我那些同事、朋友,星期假日都去玩。我利用星期假日专门找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我去拜访他、亲近他,听他的教诲。这人怎么找?写信。打听到这个很有名的教授,打听到地址就写信给他,写过几封信的时候,他就会回信约谈。一见面后,有些教授会介绍我,还有哪个人,那时我认识二十多个人。我跟这些老年人,我的假期用在这里。另外就是图书馆、书店,其他地方我都不去。我那些朋友都说我很傻,不知道去玩。
为什么不去玩?我那时候跟他们讲得很清楚,我说,「我也很喜欢玩,我没有玩的本钱。我现在多用功、多读书,多学一点东西。你们年轻的时候玩,我是打算晚年来玩」。他们听到我这个话好像莫名其妙。到现在看,果然不错,他们现在苦,退休下来是可怜得不得了。拿一点退休金跟人家做生意,好多都被人骗,都骗光了,真苦。看到我现在满天飞,逍遥自在,「你的路走对了」。现在才知道我的路走对了,那个时候我告诉他,他不以为然。古人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眼光太短了,要看远一点,看深一点。我们自己将来不吃苦,年轻时吃一点苦算什么!他们认为我那很苦,我觉得我的生活非常充实,很有乐趣。
亲近这些有学问、有道德的长者,我们诚心诚意去求学,他们对我非常爱护。听听他们所说的,增长见识,我们把时间用在这上面,没有浪费时间,没有浪费金钱。收入虽然很微薄,全都买书了。我一年的收入,在书架上一看,都摆在那里,很有味道。我的生活费用,因为我们是公家,吃住都不要自己花钱,连衣服都是公家发的,所以零用钱很少。我在台湾工作,从民国三十八年到四十六年,整整八年。这八年当中,我一个月用钱最多的没有超过二十块钱,最少的是一个月八块钱,所以我的书很多。现在享福了,现在我走到哪个地方,生活所需都是人家照顾得周周到到,现在一个月八块钱都用不上,没有用钱的地方。
有一年我在旧金山,到美国来,三个月都没有用钱的机会。甘贵穗带我到旧金山去玩,买个小东西,他们还要替我买,我说「让我用用钱,试试用钱是什么味道!」花个十几块钱,不知道买了什么东西,忘记了。没有用钱的地方。今天要是到中国大陆,我也不需要花一块钱。所以自己要晓得惜福,要知道苦本,如何减少苦受,不要去增加,增加就错了。恣情纵欲,那是很重的罪业。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六十一、禅是佛心,律是佛行;大乘小乘,悉皆同学。岂有悟佛祖之心,而毁佛祖之行?】
禅心就是圆满究竟觉悟的心;「佛」是觉悟的意思。有了究竟圆满觉悟的心,我们就叫它做『佛心』;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佛陀」;他的一切行为就是『佛行』;他的行为,我们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所以,这个行为是正确的,是可以给迷眛众生做榜样的行为。『大乘小乘』都没有达到圆满的觉悟,小乘人虽破见思烦恼,尘沙、无明没破;大乘人,无明分破,没有圆破,都应当以佛的心行做为修学的榜样。绝对不会说一个彻底觉悟的人,他的行为乖异不正常。『佛祖之行』是正常的,违背佛祖之行就是乖异,不正常。觉悟圆满,他的行为一定跟佛一样是圆满的,这是说明这个道理。
我们要重视戒律,持戒就是守法,就是守规矩。这个世间之乱,乱在我们不守规矩,不遵守法度。「度」是制度。不遵守法规、制度,社会就乱了。家庭也是如此,家有家规,家庭成员不守家规,家就乱了。家规是伦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幼有序,一定要守这个规矩。秩序要是没有了,怎么会不乱!在社会上,小而一个公司行号,开个小店,雇几个职员,也有章程,章程就是法律,就是律,人人都要遵守。公司稍微大一点,一定有严密的组织,有办事的细则,每个职位应当做的事情都会规定得清清楚楚,人人都能遵守,都能奉行,就有秩序、有效率。大家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和睦、快乐、喜悦,这样才能创造业绩。
在佛门里也不例外,再小的道场也有规矩,有常住公约。过去大陆上丛林寺院的规约,确实很上轨道。规约不是一、两张纸,是厚厚的一大本。最早的典范是唐朝百丈大师为丛林订下的清规,以后佛门都以此为典范。视道场大小的需要,依照这个范本,我们自己来订一份,所以百丈清规就变成佛门的典章制度。晓得这个好处,自然就会遵守。
「僧团」,是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因为它是一个六和僧团。六和僧团,除了见解相同之外,就是守法,「戒和同修」,人人都守法、守规矩,这个团体难得!大,到一个国家。我们今天走了很多地方,几乎到过新加坡的人,都共同赞叹新加坡。尹建维居士没有去过新加坡,他们公司在新加坡有代理业务。他告诉我,有一次他们公司聚会,各个地区推销的人员在一起吃饭,刚好他分配到跟新加坡人坐在一桌,有十几人。他发现他们跟其他人不一样,其他人都很放逸的样子,而新加坡这些人非常规矩,他们不闹、不喝酒。尹居士感觉奇怪,「你应酬不喝酒?」他说:「我们新加坡不准喝酒」。「你们在外国呢?」「在外国,我们也不喝,不养成这种坏习惯」。穿著整齐,看起来就跟其他人不一样,使他肃然起敬。大家为什么对他尊敬?守法,人人守法,人人自爱。新加坡人能做得到,为什么别的人做不到?这是教育。所以,一定要养成守法的精神。
团体,实在讲「六和敬」不仅是僧团,希望这么好的规范能推行到所有的团体。凡是与六和敬精神能够相接近的,这个团体就是好团体。大一点的像一个国家,新加坡是个小国,诸位冷静想一想,它是不是跟六和敬很相应,「见同解、戒同修、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我们能看到,还有一个重要的「利同均」,这一条要做不到,人心不服。新加坡政府对於人民生活的照顾非常周到,他的目标:人人有工作,人人有自己的房子。不能做得完全同均,但是生活水平能维系到。他有均的标准,使大家都能接近这个标准,达到这个标准,所以人民安居乐业。那个地区真的很不好统治,种族很复杂,语言复杂,英语、华语、马来话、印度话,四种语言同时并行通用。
美国国家大,种族也非常复杂,为什么不能像新加坡那么和谐?现在还没有想到六和敬。新加坡政府的领导人想到了,所以他们学校的课程有佛经的课程,有中国儒家孔孟思想的课程。台湾没有。听说现在英国小学也要把佛学课程编进教科书,在我想可能是见到新加坡这种成就,否则的话,他怎么会想到!新加坡能治理得这么好,这个有道理。
所以一定要守法,要守规矩。守法、守规矩,是真正爱护自己、尊重自己,爱护团体、尊重团体,真正是做到礼敬诸佛,护持佛法。不守规矩,你自己修得再好,你破坏佛法、破坏道场、破坏制度,你叫一切众生遭受苦难,这个罪过就很重。沙弥律仪这整个课程的精神,就是教我们要守法。
【六十二、戒律久废,一时难以改正;故古德权开,终图其复本也。】
『戒律』是约束行为的。一个人随随便便,放逸惯了,一下要我们守规矩,好像好难过的样子,谁也不愿意受这个约束。因此讲到经论,还有很浓厚的兴趣来学习。听到「戒律」,听都不要听,讲戒律就好像挨骂一样,谁愿意到那里去挨骂。所以你们想想现在这个时代,讲经的有,讲戒律的没有。为什么?讲戒律讲两天,听众都跑光了,没有一个人愿意来挨骂,讲戒律的人可能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到,讲的时候也难过,骂自己。所以这个东西很难,真的听不到了。戒要是失掉,佛就没有了;礼要是失去,儒就没有了。由此可知,戒律的确非常重要。别人遵不遵守,我们不管,我们自己要守。能持戒、守法、守礼,说实在话,你走到任何地方都会被人尊重,人家对你会产生好感。
我们过去在台中,李老师教我们《礼记》,告诉我们学礼的目的是什么,绝对不是叫你成为一个学者,是希望你学了之后,将来在全世界各个地方,不要叫人讨厌你。希望跟大众相处,不要惹人讨厌,李老师这个标准非常好。能够叫大众跟你接触,不讨厌你,你办事就顺利,就成功一大半。所以我们晓得在这个时代,没有人讲礼,也没有人讲守法了。现在社会上一般人,什么人最能干?什么人叫人最佩服的?钻法律漏洞,这个人有本事。可是你要晓得,他虽然有本事,后果是制造社会、国家动乱的根源。投机取巧,自以为聪明,其实造无量的罪业。南宋以后,人心的确是变了,变得投机取巧,走法律的漏洞,而且愈来愈严重。到今天,礼法荡然无存,一时难以改正。
『故古德权开』,权开是什么?小小戒就马虎了,希望大的戒、重的戒你能遵守,那就算不错了。小戒就马虎,睁个眼,闭个眼,这叫「权开」。为什么?做不到,所以教学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了。现在这个时代根本就不可能再要求了,现在讲民主、自由、开放。古德权开的目的不是永久放任下去,是希望慢慢再收回来,慢慢再能恢复到古时候那种持戒守法的精神。所以对古大德的用心,我们要知道,我们要感激,要生惭愧心。
【六十三、不可执权迷实,以为常途轨则。依法不依人,方为正见佛子。】
『不可执权迷实』,权巧方便是一时的融通,不能执著。佛怎样教我们的,那是真实的。我们今天又在这里开权,我们把一本《沙弥律仪》节录成几条,这不就是开权吗?为什么这样做?《沙弥律仪》那一本做不到,不要说要求别人,自己本身都做不到。不得已在这里面节录几条,这几条看起来很重要,非遵守不可,再不守就不像样了。所以一定要晓得,我们不迷,不会把权『以为常途轨则』。「权」是在非常时期应用的,距离那个正常、一切都上轨道的,还差很远。所以现在是非常时期,是大乱的时代。今天是乱世,没有一处不乱,不得已开权。人人都能自爱自重,都能爱团体、尊重团体,爱别人,尊重别人,这个社会是正常的。『依法不依人,方为正见佛子』。正知正见的佛弟子,一定是遵循佛陀的教诲。「法」是指经典,经典当中的教诲。「人」是许多开权的这些人,这些人是不得已而求的方便,是应一时之需,不是恒常的轨则。
人类是群居的,不是单独生活的,是过社会生活的,社会生活里最重要的就是制度。佛门的制度确实非常良好,它的组织非常合理。僧团确实是一个教育机构。我们看百丈大师在清规里,建立古丛林的制度架构,那时候叫丛林,就是现在所讲的佛教大学。丛林有主席,也称「方丈」。因为他住的寮房很小,只有一丈,所以称他作方丈。这就是校长,也称和尚,或亲教师,他负责主持教学政策,所有一切教职员要听命於他。他底下指挥三个纲领执事,第一个是「首座和尚」,首座管教务,管教学的。教学的政策、方法由他来拟订,和尚批准,他是和尚的幕僚人才。第二个是「维那」,管秩序,管训导。第三个是「监院」,管总务。现在学校的组织也是如此,有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跟佛教里的名称不一样,管的事是一样的,我们称首座、维那、监院。和尚只管三个人,这三个人,每一个部门底下又有组织,对他负责,层层负责。
僧团跟其他团体最大的不相同处,世间所有的团体组织,层层节制,地位不平等,僧团里所有一切组织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民主制度最早是在僧团里面实现。这些执事,丛林主席,怎么产生的?选举产生的。古代执事的任期是一年,正月初一就职,腊月三十卸职,就是总辞。总辞的时候选举,第二天再移交新的执事,连选可以连任。他的地位是平等的,世间的阶位是不平等的。丛林主席辞职之后,他在寺院里就是清众的身分。清众可以立刻被选为主席,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职务、权责有高下,地位是平等的。你在这个职位上就要尽忠职守,为大众服务,要遵守典章制度,护持道场。破坏典章制度,就把道场毁掉了。
【六十四、经云,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少淫,少睡,得一心,少下风,得身安稳亦不作病。】
这一条是讲「过午不食」,沙弥戒有过午不食。中国人讲「过午」,实际上戒律里面是讲「过中不食」,日中。我们现在的时间,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都是午时,实际上佛的教诫是过中不食,日中,所以不能叫持午,这会造成错误的观念。过去佛陀在世,佛弟子们实行托钵制度,每天早晨出去托钵,吃饭一定是在日中以前。我们晓得,星球的运转,它是动的不是静的,每天日中的时间都不一样。现在有个方便,可以用天文日历,晓得今天日中是几分几秒,清清楚楚记载著。从前用日晷量太阳的影子,用这个来测量日中。
佛告诉我们,日中一食好处很多。『中后不食』,日中以后不食。『有五福』,五种好处,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少下风』,五、『得身安稳亦不作病』,少病少恼。中国古人教人,早晨吃得好,中午吃得饱,饱也不能过饱,晚上吃得少,养生之道。外国人颠倒了,很多外国人早晨都不吃,中午吃得少,晚上吃得饱。实在讲外国人是从小底子好,吃的东西营养丰富。严格说起来,他们在饮食、养生方面不如中国人,但是他们很注重卫生,这一点中国不如他。中国人注重色香味,不注重卫生;他们对色香味不重视,重视卫生。
现在日中一食很难维持,什么原因?我们的体力比不上古人,所以饮食要求要多。实在说,身体是消耗能量的,饮食是能源的补充,它消耗得多,你补充得少,非出毛病不可。古人的身体,消耗得少,补充得少就行了。特别是佛弟子、修行人,消耗的能量更少,所以一天一餐就够了。能量消耗到哪里去?这个诸位要晓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所以佛弟子修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心清净,少烦少恼,所以消耗就少,他一天一餐足够了。成天妄想烦恼多的人,除了三餐之外,还要吃点心、宵夜,他不那样补充会维持不住,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
阿罗汉的定功深,九次第定,见思烦恼都没有了,他的色身在,需要营养。经上记载,阿罗汉是七天吃一餐饭,他消耗得少。辟支佛的定功比阿罗汉更深,辟支佛是半个月吃一餐饭。所以这个事情不能勉强,不能做好看的。以为一天吃一餐,我的修行比别人高,人家都不如我,这是搞假的,搞贡高我慢,求名闻利养。结果把身体搞坏了,搞成肠胃病,一身麻烦事情都来了,那是假的。我们不赞成假的,要真修。
所以古大德开权,晚上准许你吃一点东西,在丛林里称为药石,就是提高警觉,把晚餐当药物来用,治疗身体的饿病。饿也是病,是来治病的,不要贪图饮食,是这么个做法的。饮食少,当然好,省事,从哪里学?从清净心学。心愈清净,你所需要的就愈少。愈少,生活简单容易,不求人。古人讲「人到无求品自高」,不求人,这是真正得解脱,得大自在。自己的生活不求人,即使弘法利生做许多好事也不求人,随缘随分去做,不要勉强去做,勉强就造业。随缘随分,一丝毫勉强都没有,这是圆满功德。
【六十五、常当观察此身为生老病死之本,众苦之源,深自克责,制其情欲。何以纵彼爱根,自增苦本。】
这一条是教我们要常常反省,提起高度的警觉。「身」确实不是一个好东西,中国的老子就有这个觉悟,他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我最大的忧患是有个身体,他有这个觉悟。那个时代,佛法没到中国来,他这个警觉心跟佛讲的完全相同。「身为苦本」,造作一切罪业,身是工具,没这个工具,一切罪业造不成,所以它确实是生老病死的根本,是众苦之源。六道里面高级的凡夫,觉悟的,他不要身体。三界最高的是无色界天,没有身体,是高级凡夫。老子的德行标准很高,他没学佛,出不了三界。老子现在在哪里?一定在无色界天,因为他有这个警觉,他不要身体。能把身体舍弃,往生时决定在无色界天。
所以我们要常常『深自克责』。『制其情欲』,情是感情,欲是欲望。对世间五欲六尘的欲望,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这就是「情欲」两个字所包括的。自己要限制自己,生活可以过得去就好了,不可以过分的贪图享受。世间人追求享受,我们冷眼旁观,实际上他付出的代价太多,真的是得不偿失。过去生中所修的福报,这一生中修的福报,很快的享尽,享尽之后,不但来生没福,这一生的晚年都没福,这个我们看到太多了。尤其是外国人,中国人还有个老观念,晓得防老,外国人好像没想到这个问题,到老的时候才发现这个问题,来不及了,福享尽了。中国人有时候还会留一点,顾到晚年。所以,对自己的享受一定要克制。
佛教我们「以苦为师」,吃饭不要吃饱,穿衣服不要穿暖,睡觉不要睡得太安稳,时时刻刻警觉自己,提高警觉心。样样都很舒服,这就产生贪爱。『纵彼爱根』,爱根就是贪心。贪图一切的享受,贪图名闻利养,他的结果确实是『自增苦本』,一点都没错。苦上再加苦,自己以为是在享乐、是在享受,不晓得这是苦上加苦。他当时的享受是在麻醉,麻醉完之后,那个痛苦不堪设想,我们看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如此;所以古人讲,在这个过程当中是麻木不仁,贪图物质的享受。能够早年警觉的,晚年还有点福报;早年迷惑颠倒的,晚年苦不堪言。
我在年轻的时候刚到台湾,民国三十八年,我二十二岁。一个人来台湾,在台湾没有亲戚朋友,无依无靠,警觉心就高了,不认真、不努力,我怎么活得下去!我那些同事、朋友,星期假日都去玩。我利用星期假日专门找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我去拜访他、亲近他,听他的教诲。这人怎么找?写信。打听到这个很有名的教授,打听到地址就写信给他,写过几封信的时候,他就会回信约谈。一见面后,有些教授会介绍我,还有哪个人,那时我认识二十多个人。我跟这些老年人,我的假期用在这里。另外就是图书馆、书店,其他地方我都不去。我那些朋友都说我很傻,不知道去玩。
为什么不去玩?我那时候跟他们讲得很清楚,我说,「我也很喜欢玩,我没有玩的本钱。我现在多用功、多读书,多学一点东西。你们年轻的时候玩,我是打算晚年来玩」。他们听到我这个话好像莫名其妙。到现在看,果然不错,他们现在苦,退休下来是可怜得不得了。拿一点退休金跟人家做生意,好多都被人骗,都骗光了,真苦。看到我现在满天飞,逍遥自在,「你的路走对了」。现在才知道我的路走对了,那个时候我告诉他,他不以为然。古人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眼光太短了,要看远一点,看深一点。我们自己将来不吃苦,年轻时吃一点苦算什么!他们认为我那很苦,我觉得我的生活非常充实,很有乐趣。
亲近这些有学问、有道德的长者,我们诚心诚意去求学,他们对我非常爱护。听听他们所说的,增长见识,我们把时间用在这上面,没有浪费时间,没有浪费金钱。收入虽然很微薄,全都买书了。我一年的收入,在书架上一看,都摆在那里,很有味道。我的生活费用,因为我们是公家,吃住都不要自己花钱,连衣服都是公家发的,所以零用钱很少。我在台湾工作,从民国三十八年到四十六年,整整八年。这八年当中,我一个月用钱最多的没有超过二十块钱,最少的是一个月八块钱,所以我的书很多。现在享福了,现在我走到哪个地方,生活所需都是人家照顾得周周到到,现在一个月八块钱都用不上,没有用钱的地方。
有一年我在旧金山,到美国来,三个月都没有用钱的机会。甘贵穗带我到旧金山去玩,买个小东西,他们还要替我买,我说「让我用用钱,试试用钱是什么味道!」花个十几块钱,不知道买了什么东西,忘记了。没有用钱的地方。今天要是到中国大陆,我也不需要花一块钱。所以自己要晓得惜福,要知道苦本,如何减少苦受,不要去增加,增加就错了。恣情纵欲,那是很重的罪业。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