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要节录 (第十三集) 1994/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11-003-0013
【四十九、经云:酒为放逸根,不饮闭恶道。宁舍百千身,不毁犯教法。宁使身干枯,终不饮此酒。假使毁戒罪,寿命满百年,不如护禁戒,即时身磨灭。】
这一条还是属於不饮酒戒。『酒为放逸根』,这句话我们细细的去想,佛说得很正确。『不饮闭恶道』。虽然是遮戒,但很容易犯过失。前面所说的戒条,都很可能因酒醉而违犯,违犯的果报都在恶道。所以酒戒是防止我们犯戒,防止犯罪的。不饮酒,我们能把恶道的门封闭起来,是这个意思。下面佛举例说,『宁舍百千身,不毁犯教法』。舍身受身,这是我们世间人讲的生死。百千身是讲多,也就是寿命短促,在不长的时间舍身受身,有这么多次数,这当然是很苦的一桩事,但是要比起破戒、犯戒,那就好得太多了。因为破戒、犯戒堕落在地狱,那个罪过是非常重,求无出期。『宁使身干枯,终不饮此酒。』干枯是干渴,需要水分来滋润。我们晓得,人的身体对於水分的需求超过饮食,这是以这个为比喻,即使身干枯,也不要用酒来滋润。
『假使毁戒罪,寿命满百年,不如护禁戒,即时身磨灭。』这个如果不是对於理事认识很清楚的人,他往往疏忽了。佛这个意思很明显,假使世间一般人爱惜身命,在某种情况逼迫之下,迫使你破戒,你要不破戒就有杀身之祸。人为了爱惜身命,於是就破戒了。当然这里面也有开缘,可是「不如护持禁戒」,即使舍身命也不在乎。这是佛眼看得清楚,你破戒,纵然保护了身命,你长命百岁,你来生一定还是受业力的牵引,要受果报。如果是持戒、护戒,这个功德很大,即使身命不保,来生不求生净土,也决定生天,所以果报确实殊胜,绝对不是在人间活上几十年、一百年能相比的,所以利益功德不一样。「护持禁戒」,一个是遵守佛的教诲,是如来真实弟子;第二,是为一切有情众生树立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他的功德从此地建立,所以功德很大。
【五十、经云: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经云』,这也是《楞严经》上所说的。菩萨具有大悲心。佛在《戒经》里虽然没有跟我们讲不吃肉,只教我们不杀生。因为世尊当年在世,僧团的生活方式是实行托钵的制度。佛既然慈悲,就不能给众生添麻烦,给他添麻烦就不慈悲了。因此众生供养什么就吃什么,所以称为「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住在山上茅蓬的,还有两种,一个是自己死的,一个是鸟兽吃剩下来的,叫鸟残,这是「五净肉」,这在禁戒里面都准许吃的。可是菩萨心地非常慈悲,不忍心吃众生肉。
在中国古时候,梁武帝读《楞伽经》读到「菩萨慈心,不忍心吃众生肉」这一段经文,他就吃长素,所以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梁武帝之前,佛教僧团都是吃三净肉,没有完全吃素,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今天我们在全世界看到许多国家地区的佛教徒都吃肉,我们觉得很奇怪,总是不习惯,他们看我们不吃肉,也不习惯,也是怪怪的。我们要知道历史,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只有中国佛教不吃众生肉,是吃长素的。素食确实对健康有许多好处,值得提倡。不吃众生肉,如果穿众生的皮,跟吃肉没有两样,还是伤慈悲心,所以不吃肉,也不穿众生的皮。
『丝绵』是蚕丝。这一件丝绸衣服,多少条蚕的生命!所以菩萨不忍心。『绢帛』也是丝织品,蚕丝,杀蚕取丝。『及此土靴履』,是讲皮鞋、皮靴,『裘』是皮衣服,『毳』是羽毛衣服。这都是杀害众生的生命才得到的,菩萨不忍心穿这些东西。「服」就是穿著,不穿著这些东西。『乳酪醍醐』,这个没有杀害众生。像现在在美国,牛奶、羊奶很多,是美国人主要的食品。虽然没有杀害它,也是夺取它的。为什么?这是动物的,它的奶不是给人吃的,是喂它的小动物的。我们人夺取过来,虽没有杀它,对它也有损害,所以清净比丘也不吃奶制品。这是佛在《楞严经》里面说得非常严格。到后来,佛门里许多大德见到末世众生业障很重,体力远不如古人,不得已需要这些奶制品来滋养身体,於是就有所谓的开缘,这没有杀害众生,所以奶制品就吃了。
「醍醐」,过去道源法师跟我们讲,他第一次到印度去朝圣,就到印度去打听,这经上常讲「醍醐」,醍醐是什么东西?印度这些人就把醍醐拿出来给他看,他这才明了,我们叫「沙拉」,奶制品里面最好吃的,是从奶里面提炼的,原来醍醐是这个东西。台湾很多,我们虽然吃了,不知道它叫醍醐。另外还有一种名称也是经上常有的,佛用它来做比喻,「庵摩罗果」,这个东西也不晓得是什么。他到印度去问,庵摩罗果是什么?人家拿一个来给他看,原来台湾也有,台湾叫芭乐,他们叫庵摩罗果,这搞清楚了。
现在穿衣服,我们身体抵抗力薄弱,需要用毛衣。现在这个毛线衣,那个没有伤害生命,是从羊毛剪下来的,这个说实在话也是夺取,但是还好,没有杀它,所以在开缘里面,这些就可以用。为了保暖、为了身体健康可以用。严格的讲,不行。前面讲的「盗戒」,盗是不与取。那个羊的毛,它有没有答应给你?「我这个毛给你」。它没有答应你,你就剪毛,它就挣扎,那个真的就是不与取,这是犯盗戒。所以严格的讲,是不许可的。在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我们穿毛衣,吃奶制品,我们自己修行要把功德回向给这些众生来补偿。回向不是念几句回向偈就算数,那个没有用处的。要诚心诚意把自己修学的功德,与这一切供养我们生活所需的这些众生共享,这才稍稍能弥补一些。
世尊在《楞严》上讲的是很严格,因为《楞严经》的宗旨是教我们出离三界,超越六道轮回。你有这个志向,有这个决心,这个世间一定要完全放下,完全的舍弃,你才能走得自在,才没有障缘。因为与你有冤仇的这些众生,它会障碍你,它要等待机缘报复,它不会让你轻易的出离三界。这就是我们常讲,修行人的魔障,魔障是这么来的。你不跟众生结这些冤仇,众生不会来找你麻烦,不会阻碍你。凡是来阻碍你,找你的,这个魔障现前,魔障愈严重,换句话说,我们在过去、今生,与这些众生有很深的冤仇,所以才会有这么多障碍。
『如是比丘,於世真脱』,与这个世间真的脱离了。『酬还宿债』,这一生,心地清净,身心清净,行持清净,这就把过去的宿债还了。生生世世的业债,我们这一生能还得清吗?这一生纵然还不清,但是这一生酬偿的缘断了。我们知道有因没有缘不会结果,因必须藉缘才会结果。杀生害命、偷盗,这都是不好的缘,恶缘会引起恶因,这就有恶的果报。我们能把缘断掉,再以修持的功德回向,自己修行证果之后,再去度这些冤亲债主。佛法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也是事实。什么缘?生生世世跟我们有善缘、有恶缘。只要有缘,不管缘的善恶,佛菩萨都有机缘去度他,去帮助他。就怕没缘,没有缘就没法子,有缘一定得度。那个时候,成佛、成菩萨,那是真正去酬还宿债。在这个地方,这是把这笔帐暂时放在这个地方,以后一定酬偿;先出三界,成就道业。『不游三界』,不会再堕落到六道轮回。再来的时候是菩萨乘愿再来,跟一般人的业报完全不相同。所以《楞严经》的标准比一般的经论严格,原因就是它的目的是一生当中决定脱离三界轮回,所以要求的标准很高、很严格。
【五十一、息驰求心,断憍恣念,而进修道业,如经所说「重德不重物」也。】
『驰求』,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享受。物质的享受、精神的享受,这是一切众生永无止境的在追求,他的结果必定在三恶道。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教我们「知足」,知足常乐,知足是最可贵的。弥勒菩萨在中国示现布袋和尚这个相,你看他满面笑容,快乐无比。他为什么那么快乐?知足。弥勒菩萨的道场在兜率天,兜率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知足。兜率天就是知足天,生到那个天的时候,一切都知足了,换句话说,息驰求心了,他不攀缘,他没有希求。
世尊当年在世为我们示范的,我们知道他的家世,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国王。在那个时代,我们中国的情形也差不多,所谓是诸侯的时代。我们读历史,周朝没有统一,所以在当时有八百诸侯。那个时候的地域范围并不大,汉族活动的范围多在黄河流域,南面只到长江。那个时候,黄帝的子孙还没有越过长江,所以范围很小。这个地区就有八百个国家,在历史上称这些小国王为诸侯。印度也是这样的。我们看中国历史上的记载,大国才百里。面积从南到北有一百里的,这是大国,小国有二十里、三十里。大概现在的乡镇都是从前的大国,一个里差不多就是从前的一个小国,这里长也变成国王了。所以从前是那样一个时代,我们要了解。
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就是一个小国王,他那个地区在现在的尼泊尔,当然算是贵族,所以他的生活应该过得相当优裕,可是他舍弃了,舍弃继承父亲的王位,他要出家。出家的生活,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到外面去托钵。晚上到哪里睡觉?看哪棵大树阴凉,到大树底下打坐休息过夜。过这样的生活。
佛在《戒经》里面告诫比丘,禁止比丘连续每天在同一棵树下住宿,为什么?怕你起贪心。这棵大树很阴凉,每天都到这儿来,会起贪心,对这个地方会留恋,所以不许可。让你天天搬家,天天换新地方,不许可对一个地方产生贪恋,佛这个教诫的用意在此地。这样对於三界毫无贪恋之心,出离三界就没有障碍,就容易了。我们现在的环境跟从前不一样,所以现在人想出离,比以前修行人要难得太多了。要真放下!这是「贪」的烦恼。
第二句是「瞋」的烦恼,这是三毒烦恼。『憍』是骄慢,现在人讲骄傲。有一点长处就觉得值得骄傲。这值得骄傲,麻烦就大了。值得骄傲就是值得增长三毒烦恼,就是值得堕三恶道,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明了,贪瞋痴决定不能增长。真修行人,烦恼要一天比一天轻,一年比一年轻。真正明白道理,真正明白事实真相,他会做。为什么?他看得远。人不只是这一生,还有来生。这一生很短,这一生贪图享受,违反佛陀的教诫,往后受的苦长,太长了。这一生能遵循佛陀的教诲,依教奉行,纵然在这短短几十年当中过得辛苦一点,以后的日子快乐。假如把这个事实看清楚了,我们对於现在清苦的生活就不在乎了。何况苦乐的感受是迷执,迷惑、执著。如果真正觉悟了,众生觉得这个很苦,他受得很快乐,这确实看破了。
过去南亭法师跟我们讲一个故事,这是实在的事情,就出现在他们的家乡,苏北。他们的家乡有个要饭的乞丐,他们都很熟,常常见到这个乞丐。这个乞丐的儿子是大财主,儿子让父亲到外面去要饭,总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也常常被人家骂。想尽方法把老父亲找回家来供养,没几天这个老头偷偷的又溜出去,又去要饭了。人家问他,「为什么?」「我这个生活自由、快乐。回到家,一身受束缚,一点自由都没有」,这个人看开了。所以我们觉得那很苦,在他感觉得很快乐。回家去,多少人伺候!他说那个痛苦。由此可知,苦乐没有标准。我们的标准跟他不一样,他看到那个标准,「乐」,海阔天空,心里没有忧虑、牵挂,干干净净。我们今天这种享受好像非常丰盛,他眼睛看,「苦」,种种束缚,心里面焦虑,患得患失,没错,是真的。驰求苦、执著苦,忧虑、牵挂苦,他的心里都没有,真正干净。
所以修行人之乐,世间人不知道,穿一身破衣服,补补钉钉的。今天说大陆治安不好,走遍全中国,没有一个人要抢你、要偷你的,你看你多自在,走到哪里睡觉都安心。现在台湾人到大陆旅游都要提心吊胆,每个人都知道台湾人有钱,都想动手要抢劫你,甚至於要害你。有钱的人去旅行,苦;穿得破破烂烂去旅行,乐,这就是苦乐的标准不一样,没有一定的标准。
你能够舍弃贪瞋痴,你就真正得自在。三毒烦恼是修道严重的障碍,实在讲不但障道,世间的德行、学问也被它障碍住了。再跟诸位说,我们幸福、快乐的生活也被它障碍住了。心里有贪瞋痴,纵然富有,生活不快乐,富而不乐,他的日子过得很辛苦。只要我们很冷静去观察现前的社会,你就会把这些事情看得清清楚楚。富贵人的生活很可怜,日子过得很辛苦,远不如贫贱之人,他们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如经所说,重德不重物也』,修道人要重德行,不要重视物质的享受。这个观念要认真去修学,细心去体会。
【五十二、今时禅讲,自谓大乘,不拘事相,绫罗斗美,紫碧争鲜,肆恣贪情,皆违圣教。岂不闻衡岳、天台、永嘉、荆溪,良由深解大乘,方乃专崇苦行。请观祖德,勿染邪风。禀教修身,真佛子矣。】
『禅』是宗门参禅的,『讲』是教下,现在的「宗门教下」,这就把整个佛门都包括了。『自谓大乘』,都说自己是大乘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大乘是开放的,小乘是保守的。开放,对於这些事相就不太在意,『不拘事相』。於是产生底下的现象,『绫罗斗美』,这是讲物质生活上穿著华丽,享受过分。大家在这里比赛,看谁穿得好,谁住得好。现在居住的环境,出门的车子要好的品牌,要坐高级的轿车,现在斗这个东西。
『紫碧争鲜,肆恣贪情,皆违圣教。』这是对於佛菩萨的教诲完全违背了,他自己认为是大乘。大乘菩萨有的时候示现的是很豪华,但是在某一种场合里面,他是具有必要条件的。中国古人所讲,「素富贵,安於富贵;素贫贱,安於贫贱」,这就对了。在中国历史上,窥基大师的生活是豪华的,他是一位大乘菩萨。他之所以能这样做,是他从小就过这个生活。他的家庭富裕,上一代的地位很高,他的叔父尉迟敬德是唐太宗的大将,所以他真正是王孙公子。这样的出身,出家之后还有这些习气,没有人会说他的。如果是生长在农村贫贱之家,出家之后要学他那个派头,那就完全错了。我们生於贫贱,纵然出家修学大乘,依旧保持贫贱的风范,这就对了。
在中国历史上,人人都晓得范仲淹。范仲淹生於贫贱,做到宰相,依旧过贫贱的生活,这个难得,确实是中国读书人的榜样。国家对他的赏赐,给他的俸禄,他都拿回家乡帮助亲戚朋友,在家乡办义学。那个时候没有公立学校,办义学,请老师,教养清寒人家的子弟,替国家培养人才,一生过著贫贱的生活,他不忘本。所以印光大师称赞中国历史上三个了不起的大人物。积功累德,他们的子孙世世不衰。第一个,孔夫子。孔德成先生是孔夫子的后代,他到美国,美国人一听说他是孔夫子的后代,都特别尊敬礼遇。范仲淹的子孙,八百年不衰,也都受人尊敬。一般人传家很少传三代的,他能够传八百年,原因是什么?能保持家风。后人能效法前人,能守本分,进德修业。还有一个是清朝初年的叶状元,《印光大师文钞》里面有记载,一直到清朝末年,三百年不衰。在中国历史上能够保持一个家这样久远的,只看到这三个人。「重德不重物」,所以他才能保持不衰。
出家人更不应该贪图享受,物质、精神的享受都不可以贪图,所以佛教我们「以苦为师」。日子过得苦一点,有出离的心,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的心。生活过得太舒服了,不想离开娑婆世界,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向你招手,你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那就没有办法了。所以日子过得苦一点好。以苦为师,以戒为师。
『岂不闻衡岳、天台、永嘉、荆溪。』大师为我们举出几个例子,衡岳是南岳的让禅师,天台智者大师,永嘉禅师,荆溪也是天台的祖师,这都是真正大乘。『良由深解大乘,方乃专崇苦行』,这些都是苦行僧。『请观祖德』,看看这些人的风范,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窥基大师是特殊的例子,我们不要学他,在他不为过,但是我们要想以他做榜样,过失就大了,不可以的,『勿染邪风』。『禀教修身,真佛子矣』,禀是禀从,依教奉行,这样修行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五十三、古有高僧,三十年著一緉鞋,况凡辈乎?】
真正高僧,一双鞋子穿三十年。一件衣服穿三十年,现在还有。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这才是真正修行人的好榜样。
【四十九、经云:酒为放逸根,不饮闭恶道。宁舍百千身,不毁犯教法。宁使身干枯,终不饮此酒。假使毁戒罪,寿命满百年,不如护禁戒,即时身磨灭。】
这一条还是属於不饮酒戒。『酒为放逸根』,这句话我们细细的去想,佛说得很正确。『不饮闭恶道』。虽然是遮戒,但很容易犯过失。前面所说的戒条,都很可能因酒醉而违犯,违犯的果报都在恶道。所以酒戒是防止我们犯戒,防止犯罪的。不饮酒,我们能把恶道的门封闭起来,是这个意思。下面佛举例说,『宁舍百千身,不毁犯教法』。舍身受身,这是我们世间人讲的生死。百千身是讲多,也就是寿命短促,在不长的时间舍身受身,有这么多次数,这当然是很苦的一桩事,但是要比起破戒、犯戒,那就好得太多了。因为破戒、犯戒堕落在地狱,那个罪过是非常重,求无出期。『宁使身干枯,终不饮此酒。』干枯是干渴,需要水分来滋润。我们晓得,人的身体对於水分的需求超过饮食,这是以这个为比喻,即使身干枯,也不要用酒来滋润。
『假使毁戒罪,寿命满百年,不如护禁戒,即时身磨灭。』这个如果不是对於理事认识很清楚的人,他往往疏忽了。佛这个意思很明显,假使世间一般人爱惜身命,在某种情况逼迫之下,迫使你破戒,你要不破戒就有杀身之祸。人为了爱惜身命,於是就破戒了。当然这里面也有开缘,可是「不如护持禁戒」,即使舍身命也不在乎。这是佛眼看得清楚,你破戒,纵然保护了身命,你长命百岁,你来生一定还是受业力的牵引,要受果报。如果是持戒、护戒,这个功德很大,即使身命不保,来生不求生净土,也决定生天,所以果报确实殊胜,绝对不是在人间活上几十年、一百年能相比的,所以利益功德不一样。「护持禁戒」,一个是遵守佛的教诲,是如来真实弟子;第二,是为一切有情众生树立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他的功德从此地建立,所以功德很大。
【五十、经云: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经云』,这也是《楞严经》上所说的。菩萨具有大悲心。佛在《戒经》里虽然没有跟我们讲不吃肉,只教我们不杀生。因为世尊当年在世,僧团的生活方式是实行托钵的制度。佛既然慈悲,就不能给众生添麻烦,给他添麻烦就不慈悲了。因此众生供养什么就吃什么,所以称为「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住在山上茅蓬的,还有两种,一个是自己死的,一个是鸟兽吃剩下来的,叫鸟残,这是「五净肉」,这在禁戒里面都准许吃的。可是菩萨心地非常慈悲,不忍心吃众生肉。
在中国古时候,梁武帝读《楞伽经》读到「菩萨慈心,不忍心吃众生肉」这一段经文,他就吃长素,所以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梁武帝之前,佛教僧团都是吃三净肉,没有完全吃素,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今天我们在全世界看到许多国家地区的佛教徒都吃肉,我们觉得很奇怪,总是不习惯,他们看我们不吃肉,也不习惯,也是怪怪的。我们要知道历史,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只有中国佛教不吃众生肉,是吃长素的。素食确实对健康有许多好处,值得提倡。不吃众生肉,如果穿众生的皮,跟吃肉没有两样,还是伤慈悲心,所以不吃肉,也不穿众生的皮。
『丝绵』是蚕丝。这一件丝绸衣服,多少条蚕的生命!所以菩萨不忍心。『绢帛』也是丝织品,蚕丝,杀蚕取丝。『及此土靴履』,是讲皮鞋、皮靴,『裘』是皮衣服,『毳』是羽毛衣服。这都是杀害众生的生命才得到的,菩萨不忍心穿这些东西。「服」就是穿著,不穿著这些东西。『乳酪醍醐』,这个没有杀害众生。像现在在美国,牛奶、羊奶很多,是美国人主要的食品。虽然没有杀害它,也是夺取它的。为什么?这是动物的,它的奶不是给人吃的,是喂它的小动物的。我们人夺取过来,虽没有杀它,对它也有损害,所以清净比丘也不吃奶制品。这是佛在《楞严经》里面说得非常严格。到后来,佛门里许多大德见到末世众生业障很重,体力远不如古人,不得已需要这些奶制品来滋养身体,於是就有所谓的开缘,这没有杀害众生,所以奶制品就吃了。
「醍醐」,过去道源法师跟我们讲,他第一次到印度去朝圣,就到印度去打听,这经上常讲「醍醐」,醍醐是什么东西?印度这些人就把醍醐拿出来给他看,他这才明了,我们叫「沙拉」,奶制品里面最好吃的,是从奶里面提炼的,原来醍醐是这个东西。台湾很多,我们虽然吃了,不知道它叫醍醐。另外还有一种名称也是经上常有的,佛用它来做比喻,「庵摩罗果」,这个东西也不晓得是什么。他到印度去问,庵摩罗果是什么?人家拿一个来给他看,原来台湾也有,台湾叫芭乐,他们叫庵摩罗果,这搞清楚了。
现在穿衣服,我们身体抵抗力薄弱,需要用毛衣。现在这个毛线衣,那个没有伤害生命,是从羊毛剪下来的,这个说实在话也是夺取,但是还好,没有杀它,所以在开缘里面,这些就可以用。为了保暖、为了身体健康可以用。严格的讲,不行。前面讲的「盗戒」,盗是不与取。那个羊的毛,它有没有答应给你?「我这个毛给你」。它没有答应你,你就剪毛,它就挣扎,那个真的就是不与取,这是犯盗戒。所以严格的讲,是不许可的。在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我们穿毛衣,吃奶制品,我们自己修行要把功德回向给这些众生来补偿。回向不是念几句回向偈就算数,那个没有用处的。要诚心诚意把自己修学的功德,与这一切供养我们生活所需的这些众生共享,这才稍稍能弥补一些。
世尊在《楞严》上讲的是很严格,因为《楞严经》的宗旨是教我们出离三界,超越六道轮回。你有这个志向,有这个决心,这个世间一定要完全放下,完全的舍弃,你才能走得自在,才没有障缘。因为与你有冤仇的这些众生,它会障碍你,它要等待机缘报复,它不会让你轻易的出离三界。这就是我们常讲,修行人的魔障,魔障是这么来的。你不跟众生结这些冤仇,众生不会来找你麻烦,不会阻碍你。凡是来阻碍你,找你的,这个魔障现前,魔障愈严重,换句话说,我们在过去、今生,与这些众生有很深的冤仇,所以才会有这么多障碍。
『如是比丘,於世真脱』,与这个世间真的脱离了。『酬还宿债』,这一生,心地清净,身心清净,行持清净,这就把过去的宿债还了。生生世世的业债,我们这一生能还得清吗?这一生纵然还不清,但是这一生酬偿的缘断了。我们知道有因没有缘不会结果,因必须藉缘才会结果。杀生害命、偷盗,这都是不好的缘,恶缘会引起恶因,这就有恶的果报。我们能把缘断掉,再以修持的功德回向,自己修行证果之后,再去度这些冤亲债主。佛法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也是事实。什么缘?生生世世跟我们有善缘、有恶缘。只要有缘,不管缘的善恶,佛菩萨都有机缘去度他,去帮助他。就怕没缘,没有缘就没法子,有缘一定得度。那个时候,成佛、成菩萨,那是真正去酬还宿债。在这个地方,这是把这笔帐暂时放在这个地方,以后一定酬偿;先出三界,成就道业。『不游三界』,不会再堕落到六道轮回。再来的时候是菩萨乘愿再来,跟一般人的业报完全不相同。所以《楞严经》的标准比一般的经论严格,原因就是它的目的是一生当中决定脱离三界轮回,所以要求的标准很高、很严格。
【五十一、息驰求心,断憍恣念,而进修道业,如经所说「重德不重物」也。】
『驰求』,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享受。物质的享受、精神的享受,这是一切众生永无止境的在追求,他的结果必定在三恶道。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教我们「知足」,知足常乐,知足是最可贵的。弥勒菩萨在中国示现布袋和尚这个相,你看他满面笑容,快乐无比。他为什么那么快乐?知足。弥勒菩萨的道场在兜率天,兜率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知足。兜率天就是知足天,生到那个天的时候,一切都知足了,换句话说,息驰求心了,他不攀缘,他没有希求。
世尊当年在世为我们示范的,我们知道他的家世,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国王。在那个时代,我们中国的情形也差不多,所谓是诸侯的时代。我们读历史,周朝没有统一,所以在当时有八百诸侯。那个时候的地域范围并不大,汉族活动的范围多在黄河流域,南面只到长江。那个时候,黄帝的子孙还没有越过长江,所以范围很小。这个地区就有八百个国家,在历史上称这些小国王为诸侯。印度也是这样的。我们看中国历史上的记载,大国才百里。面积从南到北有一百里的,这是大国,小国有二十里、三十里。大概现在的乡镇都是从前的大国,一个里差不多就是从前的一个小国,这里长也变成国王了。所以从前是那样一个时代,我们要了解。
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就是一个小国王,他那个地区在现在的尼泊尔,当然算是贵族,所以他的生活应该过得相当优裕,可是他舍弃了,舍弃继承父亲的王位,他要出家。出家的生活,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到外面去托钵。晚上到哪里睡觉?看哪棵大树阴凉,到大树底下打坐休息过夜。过这样的生活。
佛在《戒经》里面告诫比丘,禁止比丘连续每天在同一棵树下住宿,为什么?怕你起贪心。这棵大树很阴凉,每天都到这儿来,会起贪心,对这个地方会留恋,所以不许可。让你天天搬家,天天换新地方,不许可对一个地方产生贪恋,佛这个教诫的用意在此地。这样对於三界毫无贪恋之心,出离三界就没有障碍,就容易了。我们现在的环境跟从前不一样,所以现在人想出离,比以前修行人要难得太多了。要真放下!这是「贪」的烦恼。
第二句是「瞋」的烦恼,这是三毒烦恼。『憍』是骄慢,现在人讲骄傲。有一点长处就觉得值得骄傲。这值得骄傲,麻烦就大了。值得骄傲就是值得增长三毒烦恼,就是值得堕三恶道,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明了,贪瞋痴决定不能增长。真修行人,烦恼要一天比一天轻,一年比一年轻。真正明白道理,真正明白事实真相,他会做。为什么?他看得远。人不只是这一生,还有来生。这一生很短,这一生贪图享受,违反佛陀的教诫,往后受的苦长,太长了。这一生能遵循佛陀的教诲,依教奉行,纵然在这短短几十年当中过得辛苦一点,以后的日子快乐。假如把这个事实看清楚了,我们对於现在清苦的生活就不在乎了。何况苦乐的感受是迷执,迷惑、执著。如果真正觉悟了,众生觉得这个很苦,他受得很快乐,这确实看破了。
过去南亭法师跟我们讲一个故事,这是实在的事情,就出现在他们的家乡,苏北。他们的家乡有个要饭的乞丐,他们都很熟,常常见到这个乞丐。这个乞丐的儿子是大财主,儿子让父亲到外面去要饭,总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也常常被人家骂。想尽方法把老父亲找回家来供养,没几天这个老头偷偷的又溜出去,又去要饭了。人家问他,「为什么?」「我这个生活自由、快乐。回到家,一身受束缚,一点自由都没有」,这个人看开了。所以我们觉得那很苦,在他感觉得很快乐。回家去,多少人伺候!他说那个痛苦。由此可知,苦乐没有标准。我们的标准跟他不一样,他看到那个标准,「乐」,海阔天空,心里没有忧虑、牵挂,干干净净。我们今天这种享受好像非常丰盛,他眼睛看,「苦」,种种束缚,心里面焦虑,患得患失,没错,是真的。驰求苦、执著苦,忧虑、牵挂苦,他的心里都没有,真正干净。
所以修行人之乐,世间人不知道,穿一身破衣服,补补钉钉的。今天说大陆治安不好,走遍全中国,没有一个人要抢你、要偷你的,你看你多自在,走到哪里睡觉都安心。现在台湾人到大陆旅游都要提心吊胆,每个人都知道台湾人有钱,都想动手要抢劫你,甚至於要害你。有钱的人去旅行,苦;穿得破破烂烂去旅行,乐,这就是苦乐的标准不一样,没有一定的标准。
你能够舍弃贪瞋痴,你就真正得自在。三毒烦恼是修道严重的障碍,实在讲不但障道,世间的德行、学问也被它障碍住了。再跟诸位说,我们幸福、快乐的生活也被它障碍住了。心里有贪瞋痴,纵然富有,生活不快乐,富而不乐,他的日子过得很辛苦。只要我们很冷静去观察现前的社会,你就会把这些事情看得清清楚楚。富贵人的生活很可怜,日子过得很辛苦,远不如贫贱之人,他们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如经所说,重德不重物也』,修道人要重德行,不要重视物质的享受。这个观念要认真去修学,细心去体会。
【五十二、今时禅讲,自谓大乘,不拘事相,绫罗斗美,紫碧争鲜,肆恣贪情,皆违圣教。岂不闻衡岳、天台、永嘉、荆溪,良由深解大乘,方乃专崇苦行。请观祖德,勿染邪风。禀教修身,真佛子矣。】
『禅』是宗门参禅的,『讲』是教下,现在的「宗门教下」,这就把整个佛门都包括了。『自谓大乘』,都说自己是大乘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大乘是开放的,小乘是保守的。开放,对於这些事相就不太在意,『不拘事相』。於是产生底下的现象,『绫罗斗美』,这是讲物质生活上穿著华丽,享受过分。大家在这里比赛,看谁穿得好,谁住得好。现在居住的环境,出门的车子要好的品牌,要坐高级的轿车,现在斗这个东西。
『紫碧争鲜,肆恣贪情,皆违圣教。』这是对於佛菩萨的教诲完全违背了,他自己认为是大乘。大乘菩萨有的时候示现的是很豪华,但是在某一种场合里面,他是具有必要条件的。中国古人所讲,「素富贵,安於富贵;素贫贱,安於贫贱」,这就对了。在中国历史上,窥基大师的生活是豪华的,他是一位大乘菩萨。他之所以能这样做,是他从小就过这个生活。他的家庭富裕,上一代的地位很高,他的叔父尉迟敬德是唐太宗的大将,所以他真正是王孙公子。这样的出身,出家之后还有这些习气,没有人会说他的。如果是生长在农村贫贱之家,出家之后要学他那个派头,那就完全错了。我们生於贫贱,纵然出家修学大乘,依旧保持贫贱的风范,这就对了。
在中国历史上,人人都晓得范仲淹。范仲淹生於贫贱,做到宰相,依旧过贫贱的生活,这个难得,确实是中国读书人的榜样。国家对他的赏赐,给他的俸禄,他都拿回家乡帮助亲戚朋友,在家乡办义学。那个时候没有公立学校,办义学,请老师,教养清寒人家的子弟,替国家培养人才,一生过著贫贱的生活,他不忘本。所以印光大师称赞中国历史上三个了不起的大人物。积功累德,他们的子孙世世不衰。第一个,孔夫子。孔德成先生是孔夫子的后代,他到美国,美国人一听说他是孔夫子的后代,都特别尊敬礼遇。范仲淹的子孙,八百年不衰,也都受人尊敬。一般人传家很少传三代的,他能够传八百年,原因是什么?能保持家风。后人能效法前人,能守本分,进德修业。还有一个是清朝初年的叶状元,《印光大师文钞》里面有记载,一直到清朝末年,三百年不衰。在中国历史上能够保持一个家这样久远的,只看到这三个人。「重德不重物」,所以他才能保持不衰。
出家人更不应该贪图享受,物质、精神的享受都不可以贪图,所以佛教我们「以苦为师」。日子过得苦一点,有出离的心,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的心。生活过得太舒服了,不想离开娑婆世界,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向你招手,你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那就没有办法了。所以日子过得苦一点好。以苦为师,以戒为师。
『岂不闻衡岳、天台、永嘉、荆溪。』大师为我们举出几个例子,衡岳是南岳的让禅师,天台智者大师,永嘉禅师,荆溪也是天台的祖师,这都是真正大乘。『良由深解大乘,方乃专崇苦行』,这些都是苦行僧。『请观祖德』,看看这些人的风范,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窥基大师是特殊的例子,我们不要学他,在他不为过,但是我们要想以他做榜样,过失就大了,不可以的,『勿染邪风』。『禀教修身,真佛子矣』,禀是禀从,依教奉行,这样修行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五十三、古有高僧,三十年著一緉鞋,况凡辈乎?】
真正高僧,一双鞋子穿三十年。一件衣服穿三十年,现在还有。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这才是真正修行人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