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要节录 (第十二集) 1994/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11-003-0012
【四十五、经云: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应毁反誉,应誉反毁,自受其殃,终无有乐。】
这一条是妄语戒,这是佛在经上说的一段话。『夫』是文言中的虚字,没有意义。『士』就是知识分子。在这个世间对人对事,这叫『处世』。『斧在口中』,过去刀斧是兵器,可以杀伤人,「斧」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兵器。这个意思就是说,不当的言语、欺人的言语,跟兵器没有两样。『所以斩身』,斩身是杀身,惹杀身之祸。这是我们不能不谨慎的,所以言语非常重要。孔子教学有四科,第一个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语,可见得孔夫子对言语看得很重,的确是非常谨慎。
下面是举例子,『由其恶言』,『应毁反誉』,应该毁的,就是应该责备的,反而称赞;『应誉反毁』,应该称赞的,他要毁谤。我们看看现在这个社会,这样的情形比过去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古时候的毁誉,因为资讯不发达,它的影响面不广,也不深。现在资讯发达,这种有意无意的毁谤与不当的言论,很快就传播到全世界,影响非常深。『自受其殃,终无有乐』。造成的祸害,对自己来说,这个结罪是由於心境不同。今天一个不当的言语会有很多人受害,这个罪就重了。所以千万不要轻视平常小小的妄语、小小的恶言,一定要想到它有深远的影响。如果这个影响是负面的,我们一定要背因果责任,这个因果责任都是在地狱。看你影响的面多深、多广,地狱也有很多不相同的层次。通常我们在经上看到的,地狱里面的苦报有七十多种,轻重不同。这一定要谨慎,决定不能效法。
现在人可以说唯利是图的人多,因为图利自己,有意无意就会伤害人。藉著现在的传播工具,像广播、电视、杂志、报纸,所以受害的人非常多。最明显的就是假广告,特别是医药保健方面的假广告,包括饮食方面的,它能赚多少利!这个赚得的,是现前的,转眼之间就到地狱里去受苦。他要受多久,这个事情就很麻烦了。像我们前面念过,世间文人喜欢写些诗词歌赋,这是属於绮语,都是扰乱人的正念。他堕在地狱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必须他那些书在这个世间统统消灭,都没有了,如果还有一本在世间流传,他就出不了地狱,你说多可怕!
我们佛门有一则公案,大家都知道,「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现在讲经,为经典做注解,注解有两种性质,一个是依照经文去做注解,一个是不依照经,纯粹发挥经中的义理,有这两大类。这两大类在古时候称为「释经」与「宗经」。所有一切注解都叫论,有宗经论,有释经论。释经论是解释经文的意义及解释,宗经论是以经典为宗旨来研究讨论,不是一句一句解释经文。后人谦虚客气,不敢称「论」,称「注」,称「疏」。现在人更谦虚,称「讲义」、「讲记」,其实都是一桩事情。如果我们现在讲经的录音带里面,有错误的引导,这就跟从前禅宗「错下一个字转语」是一样的过失,换句话说,同样要堕落。
现代人的德行比不上古人,古人比我们现代人小心谨慎。现在人实在讲很狂妄,对於因果,虽然他也说,但是他的确是疏忽了。可是我们晓得,果报是事实,决定不能避免,只要我们稍稍留意,看得很清楚、很明显。所以佛讲的话,句句真实,决定没有欺骗人,句句话都是利益众生。像这些教训,我们常常读诵,能够记在心里,时时刻刻反省检点,改过自新。
毁谤人是过失,是罪业,赞叹人也不是好事情,这是诸位必须知道的。这个话是我早年亲近李老师的时候,老师教我的。老师告诉我这些话,我想了一、两个星期都想不通。为什么想不通?毁谤人是有罪业,赞叹人有什么罪业?有什么不好?这句话就想不通了。中国古人教人「隐恶扬善」,扬是表扬,就是赞叹。人家的恶事,我们不要去理会,也不要去说,这对的。但是为什么不可以赞叹?这就想不通了。
到后来还是老师看到我有疑惑,把我找去给我解释。他不当时讲,让你想一段时期再跟你讲,这个印象就深刻了,你就不会忘记,这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他说:人不当赞叹的时候,过分的赞叹,他就会自以为是,得狂妄的毛病,得意忘形,就把那个人害死了,他不但不能再进步,他从此会堕落。我想想,是有道理。所以,到什么时候才可以赞叹?佛法的标准是「八风吹不动」。你赞叹他,他并不以为然,他也不欢喜;你毁谤他,他也不生气,他的心不会受外面境界所转,这种人值得赞叹,可以赞扬他。为什么?对他不会有损害。对什么人有利?对大众有利,你赞扬他,无非是希望大众能亲近他,目的在此地。
像我们赞佛,赞佛意思就在此地。我们唱「赞佛偈」,佛不要我们去拉信徒,没有这个道理。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要保持尊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学生是到这儿来求学的,你去拉他,变成老师求学生,没这个道理。人都希望找一个好老师,好老师又不许你到处宣传,到处拉学生,怎么办?只有用赞叹、赞美,用这个方法让大家知道这是好老师,有德行、有学问。众生听到之后,心有所感,自动来求学。用这个方法来介绍、推荐,没有劝人来的。劝人来跟这个老师学,老师是决定不许可的。劝是带一点勉强的意思。我只把讯息传达给你,毫无勉强,你愿不愿意学是你的事情。古时候老师招学生是这种方式,佛门也是这种方式。所以佛弟子应当赞叹佛菩萨的德行,而不是劝人,不是去拉人。
我们自己接受佛的教育之后,得到利益,得到好处,我们感恩,我们报答老师,用什么方法?只有宣扬老师的德能让众生知道,他们都肯来学了,这就是我们报佛恩唯一的方法。劝人学佛,诸位要知道,哪一种人可以劝?跟我们关系很密切的可以劝,一般人不可以。跟我们关系很好的,我们深受利益,他是我的好朋友,他是我的兄弟姊妹,我有义务劝他。朋友的关系又隔了一层,绝不可以勉强。所以赞叹、毁誉都是有分寸的。
【四十六、《地持论》云:妄语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人所诳。】
『诳』就是欺,被人欺骗,得这个果报。特别在我们现前的社会,欺骗大众,这个罪业造得就深了,但是没有人能觉察,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后果。如果我们不读佛经,我们也不知道后果是这样的严重。读经之后,细细想想,应该有这么重的罪,应该有这样的果报。我们从因上看,有因必有果,因果报应,这是世间绝对的真理,六道众生逃不过,诸佛菩萨也免不了。
「五百世野狐身」的公案,是有人问一个说法的大德,「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他答覆「不落因果」,就是这个错误的答案,堕五百世狐狸身。这个狐狸也修行,也得人身,是个白胡子老头,遇到百丈大师讲经说法,他就听经。百丈大师不是普通人,一看就晓得他是狐狸精。他每天都来听经,有一天他一个人悄悄的提出这个问题请教百丈大师,百丈大师告诉他,明天上堂的时候,你提出来,让大家公开的听。第二天上堂,他来了,也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师就给他改一个字,「不昧因果」,他就超生了。到第二天,他就死了。第二天讲经,他不来了。老和尚说,那是个老狐狸精在后山,我们一道去看,果然老狐狸死了,脱身了。为他修正这一个字,「不昧因果」,是有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今天受报,不知道,不清楚,大修行人清楚,所受一切果报统统清楚,不昧因果。
所以诸佛菩萨到世间度化众生,受的种种遭遇,像释迦牟尼佛受「马麦之报」,三个月没人供养;孔夫子「在陈绝粮」,也是没得吃,这是世间大圣人,他们对这个因果清楚。不是说他不受报,他受报清楚,受报明白。《高僧传》记载的安世高,到中国来还命债。他过去误杀别人,这一生到这个地方,故意从这里走,也被人误杀,还两次命债,这是不昧因果。第三次到中国才弘法利生。
可见得因果定律,你造了业因,想逃避,不受果报,没这个道理。你逃避了这一生,还有来生。这一生被你逃避了,来生恐怕报得还要重一点。既然如此,不如现在报掉好,报掉就是帐结了,这要晓得。所以是「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是觉悟的人,起心动念、一切造作,他很小心、很谨慎。他不造恶业,绝不伤害别人,这非常重要。伤害别人,别人的损害小,自己造的罪业重,所以伤人还是伤自己。确实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一点都不假。在人中,我们讲「现世报」,佛法讲「余报」,他在三恶道报尽了,出三恶道再生到人间,还有余报,这个人常常被人毁谤,常常被人骗。社会上确实有这种人,什么原因?过去生中妄语的罪业。我们明白这些事实,才知道妄语果报的可怕。
【四十七、佛言:若依我为师者,不得饮酒,亦不与他饮。不贮畜。有重病者,医教以酒为药,乃暂权开听,非谓长途服食。若无病托病,轻病托重,俱犯。】
这是十戒里面的第五条,「不饮酒戒」。『佛言:若依我为师者,不得饮酒,亦不与他饮。』我们自己不饮酒,也不能给别人饮酒,送酒给别人也是错误的。『不贮畜』,家里不要藏酒。不饮酒戒,这是列入重戒之一。五戒是根本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一开端都是这五条,所以这五条叫根本戒。酒这条戒,本身没有罪过,不像前面杀盗淫妄四种,本身就有罪,叫「性罪」。酒本身没有罪,酒这条戒叫「遮罪」,遮是预防;因为酒后会乱性,犯杀盗淫妄,所以它是属於防范的性质。饮酒很容易出事,所以佛就在遮罪里把它列为第一条,绝对的禁止。他说得这么严格,这就是看到多数人一沾到酒,他这个心就乱了,就没有办法约束,饮酒过量就会出事情。我们看现前的社会,车祸很多,大多数都是酒后驾车。所以现在法律规定饮酒过量不准开车,也是把它订入重戒,这是同样的道理。
下面有开缘,这一条戒的开缘最多。开是开戒,开戒不犯戒,我们自己一定要明了。『有重病者,医教以酒为药,乃暂权开听,非谓长途服食。』这就是开缘。如果是有病,医生一定要用酒合药,这是开缘。当你病好了,就不可再饮,病好了再饮就是破戒。用酒来治病,这是开,不是破。在中药里,有不少药是要用酒作配药,或者是作药引的,这可以用。中药有很多用动物的,也可以用。药用,这都是开缘,这些我们一定要知道。
这个地方说得少,《戒经》讲得详细。还有一种,七十岁以上,身体虚弱,血液循环不好,酒能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有利益,这准许饮用少量,这是开缘。我初学佛时,有的时候也到寺庙,常常跟老和尚在一起吃饭。老和尚每一餐饭都有一杯酒,我们怀疑,酒不是佛门重戒?老和尚每天吃饭之前喝一杯酒,也不敢问。到以后才知道这是开缘,那个老和尚确实七、八十岁。中国北方天气冷,七十岁以上,身体虚弱,非皮毛不能保暖的,也可以穿皮衣服。所以佛法真是通情达理,并不是叫我们死在戒条里,它是活活泼泼的。可是你不能故意犯,如果你穿棉衣可以保暖,你穿皮衣服就有伤慈悲心。你身体很正常,你每天喝一杯酒,虽然一杯酒不会醉,没有什么大过失,你也犯了佛的戒律。
受五戒的在家同修,在现在应酬宴会的社交场合中一定有酒,你可以饮一杯酒,决定不会醉,应酬,这是开缘。如果藉这个机会多喝一点,就犯戒了。结罪是心境不同。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而不是死守在戒条之中。佛家戒很严格,条条戒都有开缘,就是在某些条件之下,某种环境之下,可以开,而不是犯。应开就要开,应止就要禁止,这叫持戒。应该禁止不禁止,应该开不开,都叫犯戒。所以年岁很大,气力很衰,药里可以用酒。不是药里用酒,不可以『长途服食』。
『若无病托病』,假装病,『轻病托重』,用这个理由去喝酒,『俱犯』,统统犯戒。所以戒律非常微细,要认真的研究,用它做标准,改善我们的生活行为,对我们的德行、修持、健康一定有好处,不会有害处的。下面佛举一个例子:
【四十八、昔有优婆塞,因破酒戒,遂并余戒俱破。三十六失,一饮备焉,过非小矣。】
『优婆塞』,这是在家的男居士。『因破酒戒,遂并余戒俱破』,余戒是杀、盗、淫、妄,统统破了。『三十六失,一饮备焉。』佛经上讲饮酒有三十六种过失,他喝醉了,全都犯了。这三十六种在《戒经》里也说得很清楚。『过非小矣』,饮酒的过失很大,不小、不轻。特别在现代的社会,人与人相处比过去频繁太多,而饮酒很容易出事情,不但伤害自己,也伤害很多人,不可以不小心,所以这条戒一定要严格的去受持。纵然自己有海量,也要做一个好榜样给后学的人看,这才是真实的慈悲,才是利益大众。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四十五、经云: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应毁反誉,应誉反毁,自受其殃,终无有乐。】
这一条是妄语戒,这是佛在经上说的一段话。『夫』是文言中的虚字,没有意义。『士』就是知识分子。在这个世间对人对事,这叫『处世』。『斧在口中』,过去刀斧是兵器,可以杀伤人,「斧」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兵器。这个意思就是说,不当的言语、欺人的言语,跟兵器没有两样。『所以斩身』,斩身是杀身,惹杀身之祸。这是我们不能不谨慎的,所以言语非常重要。孔子教学有四科,第一个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语,可见得孔夫子对言语看得很重,的确是非常谨慎。
下面是举例子,『由其恶言』,『应毁反誉』,应该毁的,就是应该责备的,反而称赞;『应誉反毁』,应该称赞的,他要毁谤。我们看看现在这个社会,这样的情形比过去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古时候的毁誉,因为资讯不发达,它的影响面不广,也不深。现在资讯发达,这种有意无意的毁谤与不当的言论,很快就传播到全世界,影响非常深。『自受其殃,终无有乐』。造成的祸害,对自己来说,这个结罪是由於心境不同。今天一个不当的言语会有很多人受害,这个罪就重了。所以千万不要轻视平常小小的妄语、小小的恶言,一定要想到它有深远的影响。如果这个影响是负面的,我们一定要背因果责任,这个因果责任都是在地狱。看你影响的面多深、多广,地狱也有很多不相同的层次。通常我们在经上看到的,地狱里面的苦报有七十多种,轻重不同。这一定要谨慎,决定不能效法。
现在人可以说唯利是图的人多,因为图利自己,有意无意就会伤害人。藉著现在的传播工具,像广播、电视、杂志、报纸,所以受害的人非常多。最明显的就是假广告,特别是医药保健方面的假广告,包括饮食方面的,它能赚多少利!这个赚得的,是现前的,转眼之间就到地狱里去受苦。他要受多久,这个事情就很麻烦了。像我们前面念过,世间文人喜欢写些诗词歌赋,这是属於绮语,都是扰乱人的正念。他堕在地狱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必须他那些书在这个世间统统消灭,都没有了,如果还有一本在世间流传,他就出不了地狱,你说多可怕!
我们佛门有一则公案,大家都知道,「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现在讲经,为经典做注解,注解有两种性质,一个是依照经文去做注解,一个是不依照经,纯粹发挥经中的义理,有这两大类。这两大类在古时候称为「释经」与「宗经」。所有一切注解都叫论,有宗经论,有释经论。释经论是解释经文的意义及解释,宗经论是以经典为宗旨来研究讨论,不是一句一句解释经文。后人谦虚客气,不敢称「论」,称「注」,称「疏」。现在人更谦虚,称「讲义」、「讲记」,其实都是一桩事情。如果我们现在讲经的录音带里面,有错误的引导,这就跟从前禅宗「错下一个字转语」是一样的过失,换句话说,同样要堕落。
现代人的德行比不上古人,古人比我们现代人小心谨慎。现在人实在讲很狂妄,对於因果,虽然他也说,但是他的确是疏忽了。可是我们晓得,果报是事实,决定不能避免,只要我们稍稍留意,看得很清楚、很明显。所以佛讲的话,句句真实,决定没有欺骗人,句句话都是利益众生。像这些教训,我们常常读诵,能够记在心里,时时刻刻反省检点,改过自新。
毁谤人是过失,是罪业,赞叹人也不是好事情,这是诸位必须知道的。这个话是我早年亲近李老师的时候,老师教我的。老师告诉我这些话,我想了一、两个星期都想不通。为什么想不通?毁谤人是有罪业,赞叹人有什么罪业?有什么不好?这句话就想不通了。中国古人教人「隐恶扬善」,扬是表扬,就是赞叹。人家的恶事,我们不要去理会,也不要去说,这对的。但是为什么不可以赞叹?这就想不通了。
到后来还是老师看到我有疑惑,把我找去给我解释。他不当时讲,让你想一段时期再跟你讲,这个印象就深刻了,你就不会忘记,这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他说:人不当赞叹的时候,过分的赞叹,他就会自以为是,得狂妄的毛病,得意忘形,就把那个人害死了,他不但不能再进步,他从此会堕落。我想想,是有道理。所以,到什么时候才可以赞叹?佛法的标准是「八风吹不动」。你赞叹他,他并不以为然,他也不欢喜;你毁谤他,他也不生气,他的心不会受外面境界所转,这种人值得赞叹,可以赞扬他。为什么?对他不会有损害。对什么人有利?对大众有利,你赞扬他,无非是希望大众能亲近他,目的在此地。
像我们赞佛,赞佛意思就在此地。我们唱「赞佛偈」,佛不要我们去拉信徒,没有这个道理。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要保持尊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学生是到这儿来求学的,你去拉他,变成老师求学生,没这个道理。人都希望找一个好老师,好老师又不许你到处宣传,到处拉学生,怎么办?只有用赞叹、赞美,用这个方法让大家知道这是好老师,有德行、有学问。众生听到之后,心有所感,自动来求学。用这个方法来介绍、推荐,没有劝人来的。劝人来跟这个老师学,老师是决定不许可的。劝是带一点勉强的意思。我只把讯息传达给你,毫无勉强,你愿不愿意学是你的事情。古时候老师招学生是这种方式,佛门也是这种方式。所以佛弟子应当赞叹佛菩萨的德行,而不是劝人,不是去拉人。
我们自己接受佛的教育之后,得到利益,得到好处,我们感恩,我们报答老师,用什么方法?只有宣扬老师的德能让众生知道,他们都肯来学了,这就是我们报佛恩唯一的方法。劝人学佛,诸位要知道,哪一种人可以劝?跟我们关系很密切的可以劝,一般人不可以。跟我们关系很好的,我们深受利益,他是我的好朋友,他是我的兄弟姊妹,我有义务劝他。朋友的关系又隔了一层,绝不可以勉强。所以赞叹、毁誉都是有分寸的。
【四十六、《地持论》云:妄语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人所诳。】
『诳』就是欺,被人欺骗,得这个果报。特别在我们现前的社会,欺骗大众,这个罪业造得就深了,但是没有人能觉察,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后果。如果我们不读佛经,我们也不知道后果是这样的严重。读经之后,细细想想,应该有这么重的罪,应该有这样的果报。我们从因上看,有因必有果,因果报应,这是世间绝对的真理,六道众生逃不过,诸佛菩萨也免不了。
「五百世野狐身」的公案,是有人问一个说法的大德,「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他答覆「不落因果」,就是这个错误的答案,堕五百世狐狸身。这个狐狸也修行,也得人身,是个白胡子老头,遇到百丈大师讲经说法,他就听经。百丈大师不是普通人,一看就晓得他是狐狸精。他每天都来听经,有一天他一个人悄悄的提出这个问题请教百丈大师,百丈大师告诉他,明天上堂的时候,你提出来,让大家公开的听。第二天上堂,他来了,也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师就给他改一个字,「不昧因果」,他就超生了。到第二天,他就死了。第二天讲经,他不来了。老和尚说,那是个老狐狸精在后山,我们一道去看,果然老狐狸死了,脱身了。为他修正这一个字,「不昧因果」,是有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今天受报,不知道,不清楚,大修行人清楚,所受一切果报统统清楚,不昧因果。
所以诸佛菩萨到世间度化众生,受的种种遭遇,像释迦牟尼佛受「马麦之报」,三个月没人供养;孔夫子「在陈绝粮」,也是没得吃,这是世间大圣人,他们对这个因果清楚。不是说他不受报,他受报清楚,受报明白。《高僧传》记载的安世高,到中国来还命债。他过去误杀别人,这一生到这个地方,故意从这里走,也被人误杀,还两次命债,这是不昧因果。第三次到中国才弘法利生。
可见得因果定律,你造了业因,想逃避,不受果报,没这个道理。你逃避了这一生,还有来生。这一生被你逃避了,来生恐怕报得还要重一点。既然如此,不如现在报掉好,报掉就是帐结了,这要晓得。所以是「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是觉悟的人,起心动念、一切造作,他很小心、很谨慎。他不造恶业,绝不伤害别人,这非常重要。伤害别人,别人的损害小,自己造的罪业重,所以伤人还是伤自己。确实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一点都不假。在人中,我们讲「现世报」,佛法讲「余报」,他在三恶道报尽了,出三恶道再生到人间,还有余报,这个人常常被人毁谤,常常被人骗。社会上确实有这种人,什么原因?过去生中妄语的罪业。我们明白这些事实,才知道妄语果报的可怕。
【四十七、佛言:若依我为师者,不得饮酒,亦不与他饮。不贮畜。有重病者,医教以酒为药,乃暂权开听,非谓长途服食。若无病托病,轻病托重,俱犯。】
这是十戒里面的第五条,「不饮酒戒」。『佛言:若依我为师者,不得饮酒,亦不与他饮。』我们自己不饮酒,也不能给别人饮酒,送酒给别人也是错误的。『不贮畜』,家里不要藏酒。不饮酒戒,这是列入重戒之一。五戒是根本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一开端都是这五条,所以这五条叫根本戒。酒这条戒,本身没有罪过,不像前面杀盗淫妄四种,本身就有罪,叫「性罪」。酒本身没有罪,酒这条戒叫「遮罪」,遮是预防;因为酒后会乱性,犯杀盗淫妄,所以它是属於防范的性质。饮酒很容易出事,所以佛就在遮罪里把它列为第一条,绝对的禁止。他说得这么严格,这就是看到多数人一沾到酒,他这个心就乱了,就没有办法约束,饮酒过量就会出事情。我们看现前的社会,车祸很多,大多数都是酒后驾车。所以现在法律规定饮酒过量不准开车,也是把它订入重戒,这是同样的道理。
下面有开缘,这一条戒的开缘最多。开是开戒,开戒不犯戒,我们自己一定要明了。『有重病者,医教以酒为药,乃暂权开听,非谓长途服食。』这就是开缘。如果是有病,医生一定要用酒合药,这是开缘。当你病好了,就不可再饮,病好了再饮就是破戒。用酒来治病,这是开,不是破。在中药里,有不少药是要用酒作配药,或者是作药引的,这可以用。中药有很多用动物的,也可以用。药用,这都是开缘,这些我们一定要知道。
这个地方说得少,《戒经》讲得详细。还有一种,七十岁以上,身体虚弱,血液循环不好,酒能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有利益,这准许饮用少量,这是开缘。我初学佛时,有的时候也到寺庙,常常跟老和尚在一起吃饭。老和尚每一餐饭都有一杯酒,我们怀疑,酒不是佛门重戒?老和尚每天吃饭之前喝一杯酒,也不敢问。到以后才知道这是开缘,那个老和尚确实七、八十岁。中国北方天气冷,七十岁以上,身体虚弱,非皮毛不能保暖的,也可以穿皮衣服。所以佛法真是通情达理,并不是叫我们死在戒条里,它是活活泼泼的。可是你不能故意犯,如果你穿棉衣可以保暖,你穿皮衣服就有伤慈悲心。你身体很正常,你每天喝一杯酒,虽然一杯酒不会醉,没有什么大过失,你也犯了佛的戒律。
受五戒的在家同修,在现在应酬宴会的社交场合中一定有酒,你可以饮一杯酒,决定不会醉,应酬,这是开缘。如果藉这个机会多喝一点,就犯戒了。结罪是心境不同。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而不是死守在戒条之中。佛家戒很严格,条条戒都有开缘,就是在某些条件之下,某种环境之下,可以开,而不是犯。应开就要开,应止就要禁止,这叫持戒。应该禁止不禁止,应该开不开,都叫犯戒。所以年岁很大,气力很衰,药里可以用酒。不是药里用酒,不可以『长途服食』。
『若无病托病』,假装病,『轻病托重』,用这个理由去喝酒,『俱犯』,统统犯戒。所以戒律非常微细,要认真的研究,用它做标准,改善我们的生活行为,对我们的德行、修持、健康一定有好处,不会有害处的。下面佛举一个例子:
【四十八、昔有优婆塞,因破酒戒,遂并余戒俱破。三十六失,一饮备焉,过非小矣。】
『优婆塞』,这是在家的男居士。『因破酒戒,遂并余戒俱破』,余戒是杀、盗、淫、妄,统统破了。『三十六失,一饮备焉。』佛经上讲饮酒有三十六种过失,他喝醉了,全都犯了。这三十六种在《戒经》里也说得很清楚。『过非小矣』,饮酒的过失很大,不小、不轻。特别在现代的社会,人与人相处比过去频繁太多,而饮酒很容易出事情,不但伤害自己,也伤害很多人,不可以不小心,所以这条戒一定要严格的去受持。纵然自己有海量,也要做一个好榜样给后学的人看,这才是真实的慈悲,才是利益大众。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