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要节录 (第六集) 1994/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11-003-0006
【十五、蜎飞蝡动,微细昆虫,俱禀色心,同一觉源。欣生怖死,痛痒苦乐,与人无异。既同觉源,即是未来诸佛。】
这是佛告诉我们,一般人往往疏忽小动物,再小的动物,蚊虫、蚂蚁也是一个生命,也是众生之一,它也受轮回果报。换句话说,三途恶报报尽之后,它还是有机会生到人天,还是有机会继续修行。所以在佛眼睛里面,看这些微小的动物是平等的。从理上讲,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从事上讲,跟人、天也没有两样,只是它业障重,堕落到这个身,得这样一个果报。它们今天得这个果报,我们要晓得,我们在过去生中,不能说没有做过蚂蚁、苍蝇、蚊虫,我们也做过;如果脱离不了六道轮回,将来还要再做。这是从事上说,恶因必定感恶报。明白了,我们对於这些微细昆虫就会爱护,就不会去伤害它。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它是过去生中造业。
人道里面造业是极重的,天道造业比我们轻,因为天道的智慧比我们高,他具足五通,观察比我们敏锐,所以造业的机会少。畜牲道造业,就是毒蛇猛兽,它是在饥饿的时候才侵犯其他的小动物。狮子、老虎吃饱的时候,小动物在它面前走来走去,它理都不理。由此可知,毒蛇猛兽的杀业(恶业)比我们人不晓得轻多少倍。所以造作罪业,实在讲造善业、造恶业都是在人道,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小心谨慎的。
所以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想到将来是什么样的果报。佛在经上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造作的时候不在乎,果报现前就害怕了。菩萨是觉悟的人,他在造因的时候就很谨慎,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经典涉猎了许多,读了许多,为什么做不到?原因就是没有见到这些事实。真正见到这个事实,自然就会小心谨慎。对待微细动物尚且如此,对一切人,对一切高等的动物,自然就更不一样了,这是我们应该要明了的。请看第十六条:
【十六、六根六识,相续而生,名之曰命;此相续断,名之曰死。】
「生死」是个名词,是一种现象,实在说,找不到生死。所谓「生」只是缘聚,「死」只是缘散,缘聚缘散。世尊在《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当时波斯匿王听懂了,听懂之后,非常欢喜。原来我们这个生灭身中有不生不灭的性在,我们的真心本性绝不随身体生灭,也就是绝不随外缘聚散,那是真的。这个事实知道了,理论通达了,对於一般人最恐惧的一桩事情,我们放下了,这是远离一切苦厄,知道一切事都是「缘」。缘聚的时候也不必生欢喜心,一切都是平常心,缘散的时候也是平常心对待。不但世间法如是,出世间法也不例外。这个真实不变的境界,真实不变实在讲只是真性,在佛法讲「明心见性」,见到性了,性不变,真心不变,本性不变。除此之外,心性所现出来的境界,就是它所现的相,是会变的。
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土会不会变?还是会变。我们讲不变,这是方便说。这么说是不是欺骗众生?不是。譬如一般经论上讲,这个世间一切万物都在变化,虚空不变。三千年前,世尊在世时候的虚空跟我们今天这个时候的虚空,虚空哪有变!虚空是不是真的不会变?不是,它还是会变,不过它存在的时间长,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你没有办法观察到它的变化。什么时候观察得到变化?见性的时候就观察到了。所以虚空也是阿赖耶识的相分。《百法明门论》讲无为法,无为法就是不变的,就是没有生灭的;有为法就是有生灭的,有很显著的生住异灭在变化,包括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是有为法。无为法有六个,这不生不灭哪有那么多?其实真正的无为就是百法最后一条「真如无为」,其他的五条可以说是相似的无为,不是真正的无为。但是在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你看到那个境界确实是不生不灭,就如同虚空一样。
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这大家很关心的,西方极乐世界将来有没有消失的一天?当然有,但是那个时间太长了,没有法子计算。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不生不灭,它时间太长了。《无量寿经》上,佛说的,假设像目犍连的神通,一天一夜就能算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的数量。假使十方众生都成了辟支佛,能力都像目犍连一样,共同来计算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计算他的寿命,算不出来。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无量,那个无量不是骗人的。
佛又告诉我们,通常修行证果需要三个阿僧只劫。《华严经》上说的时间就长了,要无量劫。这个「无量」是数字,是印度十大数之一。「十大数」,第一个是「阿僧只」,第二个是「无量」,第三个是「无边」。阿僧只个阿僧只叫一个无量,无量个无量叫一个无边。这样大的数字,证圆教的佛果。即使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在西方世界那些人的寿命当中,这个时间算不了什么,很短暂的。他们的寿命是真正的无量,没有法子计算。这个「无量」是可以算得出来的。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是一生圆满成佛。到西方世界那就真的得到保证,永远不退转,成佛的早晚就在自己精进了。自己精进,成佛会提早,早一点成佛;自己不肯精进,成佛就比较晚一点,那个差距并不很大,这是西方世界的殊胜。
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什么叫「生死」。明白这个事实真相,生死就不在乎了,不会恐怖了。这桩事情,所有一切众生都感觉到非常恐怖。哪一个众生不贪生怕死!所有一切动物都是这个现象,都是贪生怕死。请看第十七条:
【十七、三业之中,心为主宰;结罪轻重,心境不同。】
『三业』是身、口、意;身体的造作,口的言语,意的念头。口是指言语,说话要小心谨慎,当说、不当说要有分寸。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不可以不谨慎。孔夫子教学对於言语就很重视,他的四科,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就是言语。佛法戒口的四种过失。世出世间圣人对於言语都这样的谨慎。这个『心』就是意业,就是思想、见解。三业当中,意业为主,我们一切的言语造作都是听命於意业。因此,心里面的思想见解纯正,身、口自然就不造恶业。修行,有从身、口下手的。修身,身会影响心。也有人从修心下手,这是大乘佛法里面,像禅宗所说的「从根本修」,根本就是心,这是最高明的。还有身心一起修的,这在佛法里面,我们都常常看到的,这个得的效果很快速,也很踏实。
『结罪轻重,心境不同』。譬如杀生,杀生当然要结罪,罪的轻重要看你杀生的时候起什么心,如果是极重的瞋恚心去杀生,罪业就很重;没有瞋恚心,误杀的,罪就很轻。如果是大慈悲心去杀他的,那就没有什么罪了。也许诸位会奇怪,慈悲心为什么会杀他?佛经上有例子。这个众生起了恶念,要造极重的罪业,这个罪业造了之后,将来要堕地狱,还害好多无辜的众生。菩萨见到了,要给他说这个道理,他是决定不能接受,迷得太重。怎么办?只有把他杀掉,这是慈悲心杀的。杀他,他不造重业了,他不堕地狱了,等於从地狱把他救出来,这是慈悲心。他也不害很多众生了,不造这么多重罪了。菩萨这个杀生,这不叫犯杀戒,这叫开缘,这叫开戒。由此可知,条条戒律都有开遮持犯,都要懂得,要有智慧去区别,要有智慧去观察,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怎么做法,这样才能利益众生。
所以,他的心、境不一样。「境」,就是你杀生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手段、方法。如果用的这些工具非常残酷,这个罪业很重;手段很温和,杀他的时候并不叫他感到很痛苦,这个罪就轻了。所以,用的什么心,用的什么方法、手段,从这个地方结罪,轻重差等很大。
【十八、经云:无得焚烧山林,伤害众生;就决湖池,堰塞派渎,残害水性。】
这是佛弟子必须要牢牢记住的,如果犯了,决定得重罪,无心的,罪也很重。为什么?伤害的众生太多了。我们要小心谨慎的就是火烛,特别是在旷野的地方,稍稍不谨慎就会引起火烧山。烧山,这一片山林里面,蜎飞蝡动小动物有多少!你残害多少生命!无意的,那个罪都不得了,有意的就更重了。所以这个罪很重,一般人不注意,他认为这是无所谓的事情,他不晓得这里面结罪这么重。河堤,破坏河堤的机会很少,我们也不会有意去做,无意也不太可能。就是在山野,火种不小心落下去,这是很可能的。我们学佛人不抽烟是好多了,一般抽烟的人将烟蒂随便一丢,往往引起火灾,虽是无意的,也是重罪。这就是爱护一切动物。
不但动物要爱护,植物也有生命。春生夏长,活活泼泼,它有生命,也要爱护。我们现在科学家也懂得,叫「生物」,生物包括植物。因此佛在《戒经》里教比丘,「清净比丘,不踏生草」。那个草活活泼泼的,怎么可以踏在它上面!但是有开缘,如果这地方没有路,而且一定要通过,可以的。假如有路,你应该绕著路走,不能抄近路在草上踏著走。对於生物,你不尊重它,不爱护它,伤自己的慈悲心。所以「清净比丘,不踏生草」。
从前出家人住在山上,自己总要搭个小茅蓬遮蔽风雨。搭茅蓬总要砍树,佛告诉我们,树的高度超过一个人就有树神。树神是什么?实在讲就是灵鬼依附在树上。他要找地方住,要找地方依靠,依附在树上。树愈大,年代愈久,他在那里住久了,所以我们常讲,成精了,精灵作怪,他就有变化了。年久了,吸取日月精华,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讲,这是大的磁场,他常常接触,对他产生很大的变化与影响,使他有灵性,他也能变现种种身形。我们一般中国人讲,树成精了,这是灵鬼附在树上。我们要取这颗树,三天之前去祭祀,供养他,给他诵经、念佛、念咒。告诉他,我三天以后要取这颗树来搭茅蓬,遮蔽风雨,请他搬家,请他到别的地方去,这是对的。如果没有预先通知,到时候就砍伐这颗树,鬼神有瞋恨心,你把他的房子破坏了。学佛的人懂得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所以预先通知他。
今天世界这样的乱,每一个人的生活这样的苦,遭遇都很不幸,特别是人事。原因在哪里?无量劫来与一切众生结的怨恨太多了,今天所遇到的都是冤家对头,怨结没化解是真正的原因。学佛之后,多少也好一些,理明白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所以我们每天认真用功,我们回向,「上报四恩,下济三苦」,把功德都回向给他们。我所修的功德,历劫怨亲大家共享,希望把这个结化开,菩提道上就少障碍。历劫的恩怨都要化解,现在怎么可以跟众生结冤仇。结怨,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意的。无意的言语,说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言语不能不谨慎小心。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我们菩提道上就少障碍。
【十九、慈悲之道,是菩萨利生之大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慈』就是爱心。佛法为什么不讲爱,讲慈?世间人的爱心是从感情里生的,诸佛菩萨的爱心是从智生的;它的根源不一样,一个是从智慧里流露出来的,一个是从感情里流露出来的。情是迷,智是觉,这不一样。『悲』就是怜悯心、同情心。看众生有苦难,自自然然就不忍心,自自然然就会帮助他。所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我们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见到,诸佛的心是什么?佛心是什么?诸佛的心就是一切众生。所以我们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诸佛欢喜,这是真实的供养。这就像我们世间做父母的,父母的心是什么?儿女是他的心,念念都在儿女。有人照顾他的儿女,他感激不尽。比照顾他、供养他还要感激,就这个道理。我们在经论上看到,诸佛如来念念想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快快成佛;由此可知,我们如果轻慢众生,伤害众生,就是伤诸佛的心。我们天天念佛求佛菩萨加持,天天干的是伤害诸佛的心,他还会加持你吗?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
俗话常讲,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学佛的人要从这里下手。但是慈悲是要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感情就错误了。佛门里也流传一句话,「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那是什么?那是感情的慈悲、方便,这就坏了。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
我们看到古大德,你看《禅林宝训》就知道。《禅林宝训》是非常好的一部书。那个老师看中一个学生,希望将来能做为传法之人,他如果选定之后,对於那个学生就非常苛刻,从来没有好脸色给他看,处处找他的麻烦,没有毛病也要想办法找出毛病,在鸡蛋里挑骨头,折磨他。这种人将来才能承受大法,才能有真正大的承担。我们在《禅林宝训》看到有个例子,那个老师看他不顺眼,想尽方法把他赶走,见到不是打就是骂,从来不把他当人看待。但是他对这个老师非常尊敬,怎么赶都赶不走。老师把洗脚水倒在他头上,他还是不走,最后找碴儿把他迁单。迁单之后,他没有法子,不能住了,师父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在窗外听。这样过了一个时候,老和尚要传法,要退居,这个住持要让位,新住持是谁?老和尚说,「把外面那个人找进来」。这才晓得,传法传给他的。可见得那是真的爱护。《金刚经》上讲,「一切法得成於忍」。你要不能忍,那就算了。你能忍,能承受,将来如来家业就可以交给你。所以看看古人教学,跟现在人不相同。
在近代,我们看到李老师,李老师教学,他要看中你了,对你是有打有骂,很严格。如果没有看上你,对你很客气。实在讲,他的选择决定没有私心,他是平等的教学。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他老人家所教的,你真的听了,真的去做,他知道。你在表面上听,表面上很恭敬,离开之后完全不能照做,阳奉阴违,老师对你很客气。为什么?不跟你结冤仇。打你、骂你的话,心里会生怨恨,那不可以。这种真的学生,打你骂你,学生对老师还感激,不一样。
所以慈悲是理性的,世间的爱是感情的,这有区别;但是表现在事相上,完全相同,一般人很不容易辨别出来。他用心不一样!换句话说,他的方法跟目标也不相同。佛菩萨的方法决定是诱导人成就戒定慧,这就是方法不相同,目标一定是帮助你破迷开悟、明心见性。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十五、蜎飞蝡动,微细昆虫,俱禀色心,同一觉源。欣生怖死,痛痒苦乐,与人无异。既同觉源,即是未来诸佛。】
这是佛告诉我们,一般人往往疏忽小动物,再小的动物,蚊虫、蚂蚁也是一个生命,也是众生之一,它也受轮回果报。换句话说,三途恶报报尽之后,它还是有机会生到人天,还是有机会继续修行。所以在佛眼睛里面,看这些微小的动物是平等的。从理上讲,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从事上讲,跟人、天也没有两样,只是它业障重,堕落到这个身,得这样一个果报。它们今天得这个果报,我们要晓得,我们在过去生中,不能说没有做过蚂蚁、苍蝇、蚊虫,我们也做过;如果脱离不了六道轮回,将来还要再做。这是从事上说,恶因必定感恶报。明白了,我们对於这些微细昆虫就会爱护,就不会去伤害它。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它是过去生中造业。
人道里面造业是极重的,天道造业比我们轻,因为天道的智慧比我们高,他具足五通,观察比我们敏锐,所以造业的机会少。畜牲道造业,就是毒蛇猛兽,它是在饥饿的时候才侵犯其他的小动物。狮子、老虎吃饱的时候,小动物在它面前走来走去,它理都不理。由此可知,毒蛇猛兽的杀业(恶业)比我们人不晓得轻多少倍。所以造作罪业,实在讲造善业、造恶业都是在人道,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小心谨慎的。
所以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想到将来是什么样的果报。佛在经上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造作的时候不在乎,果报现前就害怕了。菩萨是觉悟的人,他在造因的时候就很谨慎,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经典涉猎了许多,读了许多,为什么做不到?原因就是没有见到这些事实。真正见到这个事实,自然就会小心谨慎。对待微细动物尚且如此,对一切人,对一切高等的动物,自然就更不一样了,这是我们应该要明了的。请看第十六条:
【十六、六根六识,相续而生,名之曰命;此相续断,名之曰死。】
「生死」是个名词,是一种现象,实在说,找不到生死。所谓「生」只是缘聚,「死」只是缘散,缘聚缘散。世尊在《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当时波斯匿王听懂了,听懂之后,非常欢喜。原来我们这个生灭身中有不生不灭的性在,我们的真心本性绝不随身体生灭,也就是绝不随外缘聚散,那是真的。这个事实知道了,理论通达了,对於一般人最恐惧的一桩事情,我们放下了,这是远离一切苦厄,知道一切事都是「缘」。缘聚的时候也不必生欢喜心,一切都是平常心,缘散的时候也是平常心对待。不但世间法如是,出世间法也不例外。这个真实不变的境界,真实不变实在讲只是真性,在佛法讲「明心见性」,见到性了,性不变,真心不变,本性不变。除此之外,心性所现出来的境界,就是它所现的相,是会变的。
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土会不会变?还是会变。我们讲不变,这是方便说。这么说是不是欺骗众生?不是。譬如一般经论上讲,这个世间一切万物都在变化,虚空不变。三千年前,世尊在世时候的虚空跟我们今天这个时候的虚空,虚空哪有变!虚空是不是真的不会变?不是,它还是会变,不过它存在的时间长,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你没有办法观察到它的变化。什么时候观察得到变化?见性的时候就观察到了。所以虚空也是阿赖耶识的相分。《百法明门论》讲无为法,无为法就是不变的,就是没有生灭的;有为法就是有生灭的,有很显著的生住异灭在变化,包括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是有为法。无为法有六个,这不生不灭哪有那么多?其实真正的无为就是百法最后一条「真如无为」,其他的五条可以说是相似的无为,不是真正的无为。但是在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你看到那个境界确实是不生不灭,就如同虚空一样。
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这大家很关心的,西方极乐世界将来有没有消失的一天?当然有,但是那个时间太长了,没有法子计算。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不生不灭,它时间太长了。《无量寿经》上,佛说的,假设像目犍连的神通,一天一夜就能算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的数量。假使十方众生都成了辟支佛,能力都像目犍连一样,共同来计算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计算他的寿命,算不出来。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无量,那个无量不是骗人的。
佛又告诉我们,通常修行证果需要三个阿僧只劫。《华严经》上说的时间就长了,要无量劫。这个「无量」是数字,是印度十大数之一。「十大数」,第一个是「阿僧只」,第二个是「无量」,第三个是「无边」。阿僧只个阿僧只叫一个无量,无量个无量叫一个无边。这样大的数字,证圆教的佛果。即使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在西方世界那些人的寿命当中,这个时间算不了什么,很短暂的。他们的寿命是真正的无量,没有法子计算。这个「无量」是可以算得出来的。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是一生圆满成佛。到西方世界那就真的得到保证,永远不退转,成佛的早晚就在自己精进了。自己精进,成佛会提早,早一点成佛;自己不肯精进,成佛就比较晚一点,那个差距并不很大,这是西方世界的殊胜。
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什么叫「生死」。明白这个事实真相,生死就不在乎了,不会恐怖了。这桩事情,所有一切众生都感觉到非常恐怖。哪一个众生不贪生怕死!所有一切动物都是这个现象,都是贪生怕死。请看第十七条:
【十七、三业之中,心为主宰;结罪轻重,心境不同。】
『三业』是身、口、意;身体的造作,口的言语,意的念头。口是指言语,说话要小心谨慎,当说、不当说要有分寸。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不可以不谨慎。孔夫子教学对於言语就很重视,他的四科,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就是言语。佛法戒口的四种过失。世出世间圣人对於言语都这样的谨慎。这个『心』就是意业,就是思想、见解。三业当中,意业为主,我们一切的言语造作都是听命於意业。因此,心里面的思想见解纯正,身、口自然就不造恶业。修行,有从身、口下手的。修身,身会影响心。也有人从修心下手,这是大乘佛法里面,像禅宗所说的「从根本修」,根本就是心,这是最高明的。还有身心一起修的,这在佛法里面,我们都常常看到的,这个得的效果很快速,也很踏实。
『结罪轻重,心境不同』。譬如杀生,杀生当然要结罪,罪的轻重要看你杀生的时候起什么心,如果是极重的瞋恚心去杀生,罪业就很重;没有瞋恚心,误杀的,罪就很轻。如果是大慈悲心去杀他的,那就没有什么罪了。也许诸位会奇怪,慈悲心为什么会杀他?佛经上有例子。这个众生起了恶念,要造极重的罪业,这个罪业造了之后,将来要堕地狱,还害好多无辜的众生。菩萨见到了,要给他说这个道理,他是决定不能接受,迷得太重。怎么办?只有把他杀掉,这是慈悲心杀的。杀他,他不造重业了,他不堕地狱了,等於从地狱把他救出来,这是慈悲心。他也不害很多众生了,不造这么多重罪了。菩萨这个杀生,这不叫犯杀戒,这叫开缘,这叫开戒。由此可知,条条戒律都有开遮持犯,都要懂得,要有智慧去区别,要有智慧去观察,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怎么做法,这样才能利益众生。
所以,他的心、境不一样。「境」,就是你杀生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手段、方法。如果用的这些工具非常残酷,这个罪业很重;手段很温和,杀他的时候并不叫他感到很痛苦,这个罪就轻了。所以,用的什么心,用的什么方法、手段,从这个地方结罪,轻重差等很大。
【十八、经云:无得焚烧山林,伤害众生;就决湖池,堰塞派渎,残害水性。】
这是佛弟子必须要牢牢记住的,如果犯了,决定得重罪,无心的,罪也很重。为什么?伤害的众生太多了。我们要小心谨慎的就是火烛,特别是在旷野的地方,稍稍不谨慎就会引起火烧山。烧山,这一片山林里面,蜎飞蝡动小动物有多少!你残害多少生命!无意的,那个罪都不得了,有意的就更重了。所以这个罪很重,一般人不注意,他认为这是无所谓的事情,他不晓得这里面结罪这么重。河堤,破坏河堤的机会很少,我们也不会有意去做,无意也不太可能。就是在山野,火种不小心落下去,这是很可能的。我们学佛人不抽烟是好多了,一般抽烟的人将烟蒂随便一丢,往往引起火灾,虽是无意的,也是重罪。这就是爱护一切动物。
不但动物要爱护,植物也有生命。春生夏长,活活泼泼,它有生命,也要爱护。我们现在科学家也懂得,叫「生物」,生物包括植物。因此佛在《戒经》里教比丘,「清净比丘,不踏生草」。那个草活活泼泼的,怎么可以踏在它上面!但是有开缘,如果这地方没有路,而且一定要通过,可以的。假如有路,你应该绕著路走,不能抄近路在草上踏著走。对於生物,你不尊重它,不爱护它,伤自己的慈悲心。所以「清净比丘,不踏生草」。
从前出家人住在山上,自己总要搭个小茅蓬遮蔽风雨。搭茅蓬总要砍树,佛告诉我们,树的高度超过一个人就有树神。树神是什么?实在讲就是灵鬼依附在树上。他要找地方住,要找地方依靠,依附在树上。树愈大,年代愈久,他在那里住久了,所以我们常讲,成精了,精灵作怪,他就有变化了。年久了,吸取日月精华,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讲,这是大的磁场,他常常接触,对他产生很大的变化与影响,使他有灵性,他也能变现种种身形。我们一般中国人讲,树成精了,这是灵鬼附在树上。我们要取这颗树,三天之前去祭祀,供养他,给他诵经、念佛、念咒。告诉他,我三天以后要取这颗树来搭茅蓬,遮蔽风雨,请他搬家,请他到别的地方去,这是对的。如果没有预先通知,到时候就砍伐这颗树,鬼神有瞋恨心,你把他的房子破坏了。学佛的人懂得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所以预先通知他。
今天世界这样的乱,每一个人的生活这样的苦,遭遇都很不幸,特别是人事。原因在哪里?无量劫来与一切众生结的怨恨太多了,今天所遇到的都是冤家对头,怨结没化解是真正的原因。学佛之后,多少也好一些,理明白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所以我们每天认真用功,我们回向,「上报四恩,下济三苦」,把功德都回向给他们。我所修的功德,历劫怨亲大家共享,希望把这个结化开,菩提道上就少障碍。历劫的恩怨都要化解,现在怎么可以跟众生结冤仇。结怨,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意的。无意的言语,说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言语不能不谨慎小心。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我们菩提道上就少障碍。
【十九、慈悲之道,是菩萨利生之大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慈』就是爱心。佛法为什么不讲爱,讲慈?世间人的爱心是从感情里生的,诸佛菩萨的爱心是从智生的;它的根源不一样,一个是从智慧里流露出来的,一个是从感情里流露出来的。情是迷,智是觉,这不一样。『悲』就是怜悯心、同情心。看众生有苦难,自自然然就不忍心,自自然然就会帮助他。所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我们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见到,诸佛的心是什么?佛心是什么?诸佛的心就是一切众生。所以我们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诸佛欢喜,这是真实的供养。这就像我们世间做父母的,父母的心是什么?儿女是他的心,念念都在儿女。有人照顾他的儿女,他感激不尽。比照顾他、供养他还要感激,就这个道理。我们在经论上看到,诸佛如来念念想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快快成佛;由此可知,我们如果轻慢众生,伤害众生,就是伤诸佛的心。我们天天念佛求佛菩萨加持,天天干的是伤害诸佛的心,他还会加持你吗?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
俗话常讲,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学佛的人要从这里下手。但是慈悲是要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感情就错误了。佛门里也流传一句话,「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那是什么?那是感情的慈悲、方便,这就坏了。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
我们看到古大德,你看《禅林宝训》就知道。《禅林宝训》是非常好的一部书。那个老师看中一个学生,希望将来能做为传法之人,他如果选定之后,对於那个学生就非常苛刻,从来没有好脸色给他看,处处找他的麻烦,没有毛病也要想办法找出毛病,在鸡蛋里挑骨头,折磨他。这种人将来才能承受大法,才能有真正大的承担。我们在《禅林宝训》看到有个例子,那个老师看他不顺眼,想尽方法把他赶走,见到不是打就是骂,从来不把他当人看待。但是他对这个老师非常尊敬,怎么赶都赶不走。老师把洗脚水倒在他头上,他还是不走,最后找碴儿把他迁单。迁单之后,他没有法子,不能住了,师父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在窗外听。这样过了一个时候,老和尚要传法,要退居,这个住持要让位,新住持是谁?老和尚说,「把外面那个人找进来」。这才晓得,传法传给他的。可见得那是真的爱护。《金刚经》上讲,「一切法得成於忍」。你要不能忍,那就算了。你能忍,能承受,将来如来家业就可以交给你。所以看看古人教学,跟现在人不相同。
在近代,我们看到李老师,李老师教学,他要看中你了,对你是有打有骂,很严格。如果没有看上你,对你很客气。实在讲,他的选择决定没有私心,他是平等的教学。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他老人家所教的,你真的听了,真的去做,他知道。你在表面上听,表面上很恭敬,离开之后完全不能照做,阳奉阴违,老师对你很客气。为什么?不跟你结冤仇。打你、骂你的话,心里会生怨恨,那不可以。这种真的学生,打你骂你,学生对老师还感激,不一样。
所以慈悲是理性的,世间的爱是感情的,这有区别;但是表现在事相上,完全相同,一般人很不容易辨别出来。他用心不一样!换句话说,他的方法跟目标也不相同。佛菩萨的方法决定是诱导人成就戒定慧,这就是方法不相同,目标一定是帮助你破迷开悟、明心见性。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