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要节录 (第四集) 1994/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11-003-0004
【七、轻戒,全是自轻;毁律,还成自毁。妄情易习,至道难闻。拔俗超群,万中无一。】
这是非常真实、恳切的忠告。因为修行不是凭口头上说的,也不是靠我们思惟想像的,一定是要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错误与正确的标准就是戒律。换句话说,我们如果把戒律看轻了,那就根本谈不上修行,为什么?把修行的标准都毁掉了,还修什么!所以『轻戒、毁律』是自己毁掉自己的前途。什么原因?下面说出来了,『妄情易习』,「易」是容易,「习」是习染、染著,很容易。无始劫来的习气,遇到外面的境界,谁能做得了主宰?真正能做得了主宰的人,说老实话,都是佛菩萨再来的,决定不是凡夫。所以底下讲『拔俗超群,万中无一』,那是圣贤人再来的。凡夫一定要循规蹈矩,戒律就是一个规矩,一定要遵照这个规矩去做。尤其是《沙弥律仪》,这是学佛修行基础的标准,这个做不到,说一句不客气的话,就不是出家人,不是佛弟子,所以一定要自己要求自己。
在从前,有老师督促,有同学互相警策勉励。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个善缘没有了。这个时代所谓是民主、自由、开放,谁都不能够干涉谁,谁也不能管谁,谁也不服人家的约束,现在是这个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真正要想发心自己成就自己,唯一的一条道路就是自己知道约束自己,这才能成就。自己懂得约束自己,在现在也是「万中无一」,不简单了。虽然不是再来人,也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人、警觉性很高的人,这种人学佛一定会有成就。一定要拿这个标准时时刻刻规范自己,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都要以此为标准。
我最初接触佛法的时候,大概接触佛法才一、两个月就认识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有一天告诉我,「戒律很重要」。因为我们年轻,喜欢读书,喜欢知识,所谓是知识分子,对於这些约束人的戒条不太留意,而对於经教里面的理论非常羡慕,所以全部精神都投入在经教上,对戒律是疏忽了。所以他老人家一再的提起,说这个很重要。他举个比喻,他说譬如我们从台北到高雄,坐火车去,你在上车之前一定要买一张车票,而这张车票在车上时时刻刻都不能丢掉,列车长会常常来查票。到达的时候,这一张票还要交回。他说佛家的戒律就像那一张火车票一样,从你学佛这一天起,一直到成佛,都要遵守。
也许我们要问,凡夫要遵守,佛菩萨何必还要遵守?佛菩萨像孔老夫子讲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为什么还要遵守?佛菩萨心地清净,已经圆满成就道共戒,不但是道共戒,像阿罗汉已经有定共戒,决定不会犯戒了。他有定,心清净,为什么戒行里头这些小细节他还要那样认真去做?这叫大慈大悲,做给初学人看的。让初学人看到,「罗汉、菩萨都守戒,我们不能不守」,这是身教。如果他不遵守这些细行,叫我们遵守,我们不服。所以他在形式上的持戒是为了度化众生,这就是大慈大悲。这是说明从初学一直到成佛都不离戒律,成佛是示现给初学人做一个榜样。
【八、愚无慧目,不鉴是非。狂妄邪见,不循位次。】
『愚』是愚人,愚人没有智慧、没有慧眼。佛法里面讲的愚、智,跟世间的标准不一样。世间有一等非常聪明伶俐之人,在佛法说他是愚痴,这个标准怎么区别?佛法的慧是从定中发出来的,世间人的聪明是从意识心里头发出来的,这就不一样。所以世间的聪明跟佛法里面讲的智慧不相同,也就是说世间人智慧的标准跟佛法智慧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世间人认为广学多闻是智慧,佛法讲的智慧不是从广学多闻上得来的,是从定中开发的,换句话说,是清净心的起用。清净、平等的作用就是真正的智慧,所以他能够辨别邪正是非。世间人的聪明智慧,在邪正是非里面,局部的也许他能够看出来,全面的他就看不出来;很近的阶段他能看得出来,深远的他看不出来。
『狂妄邪见』就是世智辩聪,不愿意按部就班的学,他要求躐等,自以为聪明,这就是「狂妄」。李老师在《无量寿经》眉注上,有一段的意思是讲「不能相信、不愿意求生净土,非愚即狂」,也是这一段的意思。愚、狂都是不老实,很难成就。愚、狂,我们凡夫都有这个病,只是个人轻重不等罢了。如何去对治?佛的教诫就是最好的对治。我们能够依教奉行,破迷开悟,迷就是愚,悟就是真智慧。依教奉行,按照佛教导我们的顺序去做。可是诸位要真做,不能假做。真做,你所得到的实在是太美满了,世间人没有法子想像得到,只有真正照做的人晓得。表现在外面,佛家常讲「法喜充满」,那是真正的快乐,这个快乐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不是外面的刺激。世间人找的乐趣是外面的刺激,像跳舞、唱歌。佛法修养的乐趣是从内心里像泉水一样往外流,那是真正的法喜,所以离苦得乐是真的。离苦得乐是果,因是破迷开悟。要真正破迷,唯一的方法是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诫,依教奉行,认真去做,你一定会得到。
【九、佛藏经云: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
《沙弥律仪》是小乘,这是学佛、出家一入门先要学的。即使发了大乘心,还是要从这里学起,这个一定要知道。在中国,可以说唐朝中叶以后,小乘在中国就衰了。小乘在中国兴盛的时间很短,就是隋跟唐朝初年那一个阶段,恐怕不到一百年,以后就衰了。小乘经典的翻译就是我们现在《大藏经》里面的阿含部,翻得确实相当完整。我们现在知道「南传巴利文大藏经」是小乘藏,跟我们大藏经里面「四阿含」一比较,听说它只多了五十几部。小乘经有几千部,只多五十几部,可见我们翻译得多么完整。
为什么小乘在中国没落,没人学?诸位一定要明了,从前中国的学佛人都是念四书五经,都念老庄诸子,这些基础足以取代小乘。儒家讲的「礼」跟佛家讲的「戒」完全相同,佛教我们持戒,儒教我们守礼,守礼就是持戒。而且儒跟道的心胸比小乘人还要开阔。换句话说,儒跟道接近大乘,它也像小乘,也接近大乘,用这个作基础入大乘比小乘经还要方便,所以中国儒、道代替了小乘。这是中国唐朝以后,佛门的状况。
可是现在麻烦大了,现在小乘没有人学,瞧不起它,轻视它,儒跟道也不学,这一入门就要入大乘,没有基础,这问题严重了。所以我们在现前的阶段要求同学们读《四书》。因为我们都是中年以上,不是很年轻,从基础学来不及了。除四书之外,我们选定《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这是少到不能再少。《了凡四训》跟《感应篇汇编》足以代替小乘的戒律,而四书可以代替小乘的经典。小乘经,我们选择《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是我为净宗同学们选了七门功课,这七门功课要精、要熟,要认真把它做到。
净宗的经典,我们选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要解》、《普贤菩萨行愿品》,在五经一论里选这三种。另外就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再加上《四书》、《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用这七种做标准来修行,我们这一生决定得生。如理如法的修学,我们相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一定相当高。因此,我们不能轻视小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础。
【十、戒是越苦海之浮囊,庄严法身之璎珞,故须谨慎,勿使毫厘有所亏犯也。】
这是说明戒律的重要。『浮囊』,也许你们大家没有见过。如果诸位到大陆观光,到郑州去看黄河,现在渡黄河还用羊皮筏子,浮囊就是那个东西。它是羊皮吹气,用好几个羊皮连起来,就浮在水面上。皮囊如果破了就沈下去,所以不能有一点破损。现在也许你们看电视,「大陆寻奇」一类的,那个风景还能看到。现在大陆人渡黄河还用这个工具,这叫浮囊。『庄严法身之璎珞』。一般人都很喜欢璎珞,不仅是妇女,唐朝的男人也戴璎珞,也戴花,你们看唐朝的那些画,男人戴的帽子都插花,这是庄严的法相。戒律就是庄严法身之璎珞,所以要谨慎,要认真的学习,不可以有亏欠,不可以违犯。
【十一、昙一律师云:三世佛法,戒为根本。本之不修,道远乎哉?】
这几句话说得很好。为什么戒是根本?刚才说过,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对与错要有标准,没有标准哪里知道错!戒律是标准。而戒律的标准,从最低的标准是一直不断往上提升的,修行功夫愈高,戒律的标准也随之提高。就好像学生在学校念书要守校规,小学生的校规跟中学生守的校规就不一样,中学生守的规矩跟大学生守的又不一样。
大家要晓得,同样是一条戒律,譬如「不杀生」,我们初学有初学的标准,到你将来修行有功夫,得定了,那个标准又不一样。到你开悟,明心见性,那标准又不相同了。同样「不杀生」这一条戒,凡夫的标准、阿罗汉的标准、辟支佛的标准、菩萨的标准,不一样,但是戒条是一样的,都是不杀生,他持戒的心与境界不相同。我们今天是起步,一定要依《沙弥律仪》做起,好好去研究、揣摩,拿它跟我们日常生活行为来对照。
我们要重视佛制戒律的精神与用意、目的,这很重要,因为在条文上有很多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所以知道它的精神与作用就知道怎样变通,通权达变,这种戒律你就会非常欢喜接受。如果不懂戒律的理论与道理,你看到这一条约束我,那一条又搞得我动都不能动,好像把人都绑死,不愿意接受了,所以看到戒律害怕。那是不认识戒律、不了解戒律。真正认识、了解,戒律是清凉法,帮助我们心清净,不是约束人的,不是吃人的戒律,这都是一般人的误会。
【七、轻戒,全是自轻;毁律,还成自毁。妄情易习,至道难闻。拔俗超群,万中无一。】
这是非常真实、恳切的忠告。因为修行不是凭口头上说的,也不是靠我们思惟想像的,一定是要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错误与正确的标准就是戒律。换句话说,我们如果把戒律看轻了,那就根本谈不上修行,为什么?把修行的标准都毁掉了,还修什么!所以『轻戒、毁律』是自己毁掉自己的前途。什么原因?下面说出来了,『妄情易习』,「易」是容易,「习」是习染、染著,很容易。无始劫来的习气,遇到外面的境界,谁能做得了主宰?真正能做得了主宰的人,说老实话,都是佛菩萨再来的,决定不是凡夫。所以底下讲『拔俗超群,万中无一』,那是圣贤人再来的。凡夫一定要循规蹈矩,戒律就是一个规矩,一定要遵照这个规矩去做。尤其是《沙弥律仪》,这是学佛修行基础的标准,这个做不到,说一句不客气的话,就不是出家人,不是佛弟子,所以一定要自己要求自己。
在从前,有老师督促,有同学互相警策勉励。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个善缘没有了。这个时代所谓是民主、自由、开放,谁都不能够干涉谁,谁也不能管谁,谁也不服人家的约束,现在是这个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真正要想发心自己成就自己,唯一的一条道路就是自己知道约束自己,这才能成就。自己懂得约束自己,在现在也是「万中无一」,不简单了。虽然不是再来人,也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人、警觉性很高的人,这种人学佛一定会有成就。一定要拿这个标准时时刻刻规范自己,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都要以此为标准。
我最初接触佛法的时候,大概接触佛法才一、两个月就认识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有一天告诉我,「戒律很重要」。因为我们年轻,喜欢读书,喜欢知识,所谓是知识分子,对於这些约束人的戒条不太留意,而对於经教里面的理论非常羡慕,所以全部精神都投入在经教上,对戒律是疏忽了。所以他老人家一再的提起,说这个很重要。他举个比喻,他说譬如我们从台北到高雄,坐火车去,你在上车之前一定要买一张车票,而这张车票在车上时时刻刻都不能丢掉,列车长会常常来查票。到达的时候,这一张票还要交回。他说佛家的戒律就像那一张火车票一样,从你学佛这一天起,一直到成佛,都要遵守。
也许我们要问,凡夫要遵守,佛菩萨何必还要遵守?佛菩萨像孔老夫子讲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为什么还要遵守?佛菩萨心地清净,已经圆满成就道共戒,不但是道共戒,像阿罗汉已经有定共戒,决定不会犯戒了。他有定,心清净,为什么戒行里头这些小细节他还要那样认真去做?这叫大慈大悲,做给初学人看的。让初学人看到,「罗汉、菩萨都守戒,我们不能不守」,这是身教。如果他不遵守这些细行,叫我们遵守,我们不服。所以他在形式上的持戒是为了度化众生,这就是大慈大悲。这是说明从初学一直到成佛都不离戒律,成佛是示现给初学人做一个榜样。
【八、愚无慧目,不鉴是非。狂妄邪见,不循位次。】
『愚』是愚人,愚人没有智慧、没有慧眼。佛法里面讲的愚、智,跟世间的标准不一样。世间有一等非常聪明伶俐之人,在佛法说他是愚痴,这个标准怎么区别?佛法的慧是从定中发出来的,世间人的聪明是从意识心里头发出来的,这就不一样。所以世间的聪明跟佛法里面讲的智慧不相同,也就是说世间人智慧的标准跟佛法智慧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世间人认为广学多闻是智慧,佛法讲的智慧不是从广学多闻上得来的,是从定中开发的,换句话说,是清净心的起用。清净、平等的作用就是真正的智慧,所以他能够辨别邪正是非。世间人的聪明智慧,在邪正是非里面,局部的也许他能够看出来,全面的他就看不出来;很近的阶段他能看得出来,深远的他看不出来。
『狂妄邪见』就是世智辩聪,不愿意按部就班的学,他要求躐等,自以为聪明,这就是「狂妄」。李老师在《无量寿经》眉注上,有一段的意思是讲「不能相信、不愿意求生净土,非愚即狂」,也是这一段的意思。愚、狂都是不老实,很难成就。愚、狂,我们凡夫都有这个病,只是个人轻重不等罢了。如何去对治?佛的教诫就是最好的对治。我们能够依教奉行,破迷开悟,迷就是愚,悟就是真智慧。依教奉行,按照佛教导我们的顺序去做。可是诸位要真做,不能假做。真做,你所得到的实在是太美满了,世间人没有法子想像得到,只有真正照做的人晓得。表现在外面,佛家常讲「法喜充满」,那是真正的快乐,这个快乐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不是外面的刺激。世间人找的乐趣是外面的刺激,像跳舞、唱歌。佛法修养的乐趣是从内心里像泉水一样往外流,那是真正的法喜,所以离苦得乐是真的。离苦得乐是果,因是破迷开悟。要真正破迷,唯一的方法是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诫,依教奉行,认真去做,你一定会得到。
【九、佛藏经云: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
《沙弥律仪》是小乘,这是学佛、出家一入门先要学的。即使发了大乘心,还是要从这里学起,这个一定要知道。在中国,可以说唐朝中叶以后,小乘在中国就衰了。小乘在中国兴盛的时间很短,就是隋跟唐朝初年那一个阶段,恐怕不到一百年,以后就衰了。小乘经典的翻译就是我们现在《大藏经》里面的阿含部,翻得确实相当完整。我们现在知道「南传巴利文大藏经」是小乘藏,跟我们大藏经里面「四阿含」一比较,听说它只多了五十几部。小乘经有几千部,只多五十几部,可见我们翻译得多么完整。
为什么小乘在中国没落,没人学?诸位一定要明了,从前中国的学佛人都是念四书五经,都念老庄诸子,这些基础足以取代小乘。儒家讲的「礼」跟佛家讲的「戒」完全相同,佛教我们持戒,儒教我们守礼,守礼就是持戒。而且儒跟道的心胸比小乘人还要开阔。换句话说,儒跟道接近大乘,它也像小乘,也接近大乘,用这个作基础入大乘比小乘经还要方便,所以中国儒、道代替了小乘。这是中国唐朝以后,佛门的状况。
可是现在麻烦大了,现在小乘没有人学,瞧不起它,轻视它,儒跟道也不学,这一入门就要入大乘,没有基础,这问题严重了。所以我们在现前的阶段要求同学们读《四书》。因为我们都是中年以上,不是很年轻,从基础学来不及了。除四书之外,我们选定《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这是少到不能再少。《了凡四训》跟《感应篇汇编》足以代替小乘的戒律,而四书可以代替小乘的经典。小乘经,我们选择《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是我为净宗同学们选了七门功课,这七门功课要精、要熟,要认真把它做到。
净宗的经典,我们选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要解》、《普贤菩萨行愿品》,在五经一论里选这三种。另外就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再加上《四书》、《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用这七种做标准来修行,我们这一生决定得生。如理如法的修学,我们相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一定相当高。因此,我们不能轻视小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础。
【十、戒是越苦海之浮囊,庄严法身之璎珞,故须谨慎,勿使毫厘有所亏犯也。】
这是说明戒律的重要。『浮囊』,也许你们大家没有见过。如果诸位到大陆观光,到郑州去看黄河,现在渡黄河还用羊皮筏子,浮囊就是那个东西。它是羊皮吹气,用好几个羊皮连起来,就浮在水面上。皮囊如果破了就沈下去,所以不能有一点破损。现在也许你们看电视,「大陆寻奇」一类的,那个风景还能看到。现在大陆人渡黄河还用这个工具,这叫浮囊。『庄严法身之璎珞』。一般人都很喜欢璎珞,不仅是妇女,唐朝的男人也戴璎珞,也戴花,你们看唐朝的那些画,男人戴的帽子都插花,这是庄严的法相。戒律就是庄严法身之璎珞,所以要谨慎,要认真的学习,不可以有亏欠,不可以违犯。
【十一、昙一律师云:三世佛法,戒为根本。本之不修,道远乎哉?】
这几句话说得很好。为什么戒是根本?刚才说过,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对与错要有标准,没有标准哪里知道错!戒律是标准。而戒律的标准,从最低的标准是一直不断往上提升的,修行功夫愈高,戒律的标准也随之提高。就好像学生在学校念书要守校规,小学生的校规跟中学生守的校规就不一样,中学生守的规矩跟大学生守的又不一样。
大家要晓得,同样是一条戒律,譬如「不杀生」,我们初学有初学的标准,到你将来修行有功夫,得定了,那个标准又不一样。到你开悟,明心见性,那标准又不相同了。同样「不杀生」这一条戒,凡夫的标准、阿罗汉的标准、辟支佛的标准、菩萨的标准,不一样,但是戒条是一样的,都是不杀生,他持戒的心与境界不相同。我们今天是起步,一定要依《沙弥律仪》做起,好好去研究、揣摩,拿它跟我们日常生活行为来对照。
我们要重视佛制戒律的精神与用意、目的,这很重要,因为在条文上有很多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所以知道它的精神与作用就知道怎样变通,通权达变,这种戒律你就会非常欢喜接受。如果不懂戒律的理论与道理,你看到这一条约束我,那一条又搞得我动都不能动,好像把人都绑死,不愿意接受了,所以看到戒律害怕。那是不认识戒律、不了解戒律。真正认识、了解,戒律是清凉法,帮助我们心清净,不是约束人的,不是吃人的戒律,这都是一般人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