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要节录 (第三集) 1994/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11-003-0003
【六、律制比丘,五夏已前,专精律部。若达持犯,办比丘事,然后乃学习经论。今越次而学,行既失序,入道无由。】
『制』就是制定、规定。这是佛为弟子们在修学程序上做了一个制定。『五夏』就是五年。出家人要把世俗的东西逐渐忘掉,世俗有过年、有年节,出家人不过年,年节也忘掉了。但是出家人每年有一次「结夏安居」,一次结夏就表示是一年。出家人多半用结夏来计算,而不用年节。「五夏」就是五年,就是剃度后的前五年。前五年要『专精律部』,此地的「律部」并不是指大藏经里面的律藏,如果是律藏,一生都没有办法研究透彻,五年是决定做不到的。这一段的意思,在佛门通常是讲「五年学戒」,也就是五年要学出家人必须遵守的生活规矩。出家人生活的规范,老老实实说就是《沙弥律仪》。从前跟我们现在不一样,现在确实是乱了。从前一出家的时候,给你授沙弥戒,就学沙弥律仪,要学五年,五年都能做到了,这才可以受比丘戒。比丘戒受了之后,也要学三年,比丘戒能够做到,三年之后才能受菩萨戒。不像现在一剃头马上到戒坛,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一次就完成,对於戒律是一无所知,但是三坛大戒已经圆满了,这是不如法的。这在从前是非常的谨慎。此地「专精律部」就是《沙弥律仪》,要把它完全明了、通达,还要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持。
『若达持犯』,「达」是通达、明了。戒律里面所说的戒条、威仪,都有开遮持犯,所以佛法确实非常通乎人情,并不是硬性的规定。譬如威仪,这个服装就是礼节。在印度天气热,三衣就够了。印度人的衣服你们都见过,就是一块布裹在身上,天气热,那就够了。佛教传到中国,在中国黄河流域的气候比印度冷得太多,你要不多穿衣服受不了。所以佛教传到中国,中国人还是穿中国自己传统的服装,在自己服装外面,把这个衣搭在外面,这就是变通。我们现在穿的海青,是中国汉朝时候士大夫们所穿的衣服,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知识分子,不做粗事情的。那个袖子很大,做事情很不方便,所以是读书人、做官的、士大夫阶级的礼服。一般人服装的袖子就短,比我们现在的袖子还是宽,我们现在做的袖子很窄,大概宽一倍,古时候这个服装便利於做事情。我们现在出家人穿的服装,是明朝一般老百姓所穿的,在这个服装外面再搭衣。这是在威仪上,威仪里头也有开遮持犯,也要懂得,但是没有戒律那么严格,有些过失也没有戒律犯戒罪那么重,威仪是比较轻一点。
『办比丘事』,比丘事是什么?比丘跟菩萨不一样的地方,比丘是住持佛法,菩萨是弘扬佛法。菩萨到处传教,不管道场的。换句话说,住持佛法就是道场许多行政事务,他要去管,这是「比丘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开道场、办学校,道场就是学校,这一定要知道。道场设立之所在,他的任务就是教化这个区域的众生,帮助这个地区的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比丘事。
为什么此地不说办菩萨事,要说办比丘事?这一定要晓得。在事相上,比丘持戒比菩萨来得严格,样样都照规矩做,所以容易得大众的尊敬,他守规矩、守法。菩萨持戒跟比丘持戒不一样,比丘戒是论事不论心,所以事上就非常严格;菩萨戒是论心不论事,所以菩萨戒律的确比比丘还要严。但是在形式上,有的时候好像他很放逸,不像比丘那么严格,他很随便,他持的是心戒,心地清净。比丘不管你心清净不清净,样子要做得很如法,他是在形式上、在外表上。所以结罪的方法也不一样。
世间一般人看不到菩萨心,他只会看外表,他看不到里面。比丘的外表比菩萨庄严,所以一般人对比丘就非常尊敬,对菩萨,有的时候还瞧不起。这个事情,我们在历史传记里面看到,道宣跟窥基大师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窥基是菩萨,很随便,对威仪不太重视。虽然有学问、有智慧,讲经说法讲得好,人人都赞叹、都佩服,可是在行持上很随便。因此就有很多人瞧不起他,连道宣律师都瞧不起他,认为他有学无德,德行上有亏欠。而道宣律师戒律精严,一点过失都不犯,所以得天人恭敬。他是日中一食,这一食是天人来供养,每天到时候天人给他送饭来。
有一天窥基大师不晓得到哪里去,从终南山经过,听说道宣律师就住在这个地方,顺便去看看他。窥基也是很有名的高僧,是玄奘的入门弟子,传法的弟子,当然接待他。道宣律师就有意思让窥基大师看看,他自己戒律精严,天人来供养。哪晓得那一天,天人不来了,没供养。窥基大师离去之后,到第二天,天人又送供养来了。他就问他:你昨天为什么不送来?这个天人就告诉他:昨天有大乘菩萨在这个山上,山的四周都是护法神,我进不来。道宣法师听了这个话,流了一身汗,才晓得自己错了,不知道他跟菩萨相比还差很大的距离。人家的戒是心戒,心地清净,在红尘而不染红尘,那个高!在中国像这样的大乘菩萨,我们在《高僧传》、《神僧传》里面看得很多。
《神僧传》里面有一位法师,名字我记不得了。我初学佛的时候喜欢看这些东西,有这个印象,名字记不得,诸位应该可以查得到。这位法师教徒弟非常严格,教他遵守戒律,但是自己很随便,有些居士请他去吃肉、喝酒,他也吃。所以学生就很不服气:你教我们这样严格,你自己都做不到。师父说:好吧!你们既然喜欢吃肉,明天跟我一道去。到第二天早晨,他就吩咐学生准备锄头、畚箕,大家就准备,跟他去了。他到旷野埋死人的坟堆里面挖死尸,挖死尸出来之后,叫他的徒弟:吃吧!一个个都呆了,谁也不敢。他在那个地方就吃起来了。「你有我这个本事可以学我,没有我这个本事就严守戒律」。这徒弟就乖乖的没有话说了,晓得这个师父不是简单人物。
所以大乘菩萨跟小乘比丘不一样。大乘菩萨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四相破了,染净一如,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小乘人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他有分别、有执著,怎么能比!像窥基跟道宣,道宣还有执著,窥基没有执著,这不一样。换句话说,我们没有达到那个境界就必须要守规矩,不守规矩你就决定不能成就。守规矩才达到定,定当中必定有戒,这是「定共戒」。再往上去就证果,得道了,就有「道共戒」。得道的人哪有不定!哪有不持戒的道理!但是他持戒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看不出来,这是一定要晓得。
比丘,纵然你是得定了,纵然你是证果了,可是你示现的是比丘身分,也就是说你示现的是在主持道场,你就要做比丘的样子,你就不能像菩萨那么潇洒,那样叫社会大众看到你,心里面起疑惑。那些徒弟讲,「你教我这样做,你自己做不到」,他心里不服。这叫「办比丘事」,比丘事,纵然是菩萨,也要装模作样,给大家做榜样,要做个样子给大家看。
『然后乃学习经论』。佛这个制度跟孔老夫子的制度完全相同。孔老夫子教学是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专精律部」就是德行,所以教育是以德行为第一。你没有学问没有关系,只要你有德行,你是个好人,你将来一定得好的果报。如果你有学问而没有德行,你造的罪业一定更重,比别人更多,你将来堕落得更惨。所以真正的教育家,教化众生是德行第一,先教你做好人,先教你不堕落,然后再成就你的学问,利益众生,这是教育家,这真正是大慈大悲。
现在的教育,从中国到外国,没有人讲德行。如果讲德行,大家都笑你落伍了。今天讲求技术,所以第一层舍弃了。今天我们明白,科技愈发达,对於整个人类带来的是什么?是灾难,不是幸福。虽然科技给我们生活上带来一些方便,可是我们付出多少的代价!我们付出这么多的代价,值不值得?如果冷静的观察,细心去思量,你就晓得那是不值得的,这是真的。也许有人要问,「天气这么炎热,如果没有冷气,这日子我们能过吗?」冷气发明到现在多少年?过去几千年、几百年没有冷气,人的日子怎么过的?不懂佛法的人不明了这个道理。佛解释得很清楚、很明白,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造。从前的人心清净,四季变化正常,没有这么热。心清凉,境界就清凉。现在人心烦躁如一团火,所以外面天气这么炎热,是这个道理。现在电灯照明这么亮,大家一个个都近视眼,还戴眼镜;从前点蜡烛,也没有戴眼镜,你想想这里头的道理。所以科技的发展,我们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太多了。古圣先贤的教育非常有道理,完全符合佛在经上所讲的原理原则。《华严》里面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大乘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人心存有道德,心地清净,清凉自在,那才是真正的幸福,才是人过的日子。
现在人可怜。昨天有人来跟我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同修当中,常常看到的问题:离婚率非常高,家庭伦理破产。许多同修都有这些家庭问题,苦恼而不能解决。家不像家,国就不像国,就天下大乱了。这些根本的原因都是佛所说的,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换句话说,不了解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所以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胡作妄为,才造成这样悲惨的结局。这个不能怪别人,要怪自己。解决之道,说实在话,佛法能解决。佛法不必多,你要是把《无量寿经》参透,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统统都解决了。
所以,人有德行才能修身,修身的根本在德行,有德行才能齐家、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天下人得到公平,平是公平,也是和平。天下和平,天下人公平相处,都是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所以佛教育一入门就是德行的教育,德行的教育就是《沙弥律仪》,我们一定要重视。大家在一起,每天能够抽出一点时间,十分钟、十五分钟,研究个一条、两条,来深入的研究探讨。理搞清楚了,事我们应该怎样做法。做,前面说了,它确实有开遮持犯。换句话说,这些事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它是活的,它不是呆板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有变通的。所以要合情、合理、合法,法就是戒律,合乎它的精神、合乎它的原则,在应用上来讲是活活泼泼的。从这个基础上再去深入经藏。
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第三个是政事,第四个是文学。政事就是办事的能力,培养你办事的能力,因为有办事的能力,你可以在这个世间谋生,你的生活问题可以解决。然后再有余力,可以学文学,现在讲的文艺,艺术欣赏,充实你的精神生活。政事主要是解决我们的物质生活。他老人家教学这四个科目,四个顺序。佛教育也是如此,佛教育把德行、言语都并在戒律里面。比丘事就是政事,然后再学经论。学经论是把自己的境界再向上提升,同时经论通达有能力教化众生。
下面这几句是大师非常感叹的话:『今越次而学』。「今」,这是五百年前的事情了。可见得佛门这个疾病很深,不是现在才有的,明朝末年就有这个现象,大家都把基本的戒律疏忽了。虽然是疏忽,那个时候还是要学,还是要念,但是不认真,没有学好就学经典。现在人戒律都不学了,跟从前不能相比,现在是完全废弃了。我们将来要主持道场,要把佛法再复兴起来,如果我们不肯学,这个愿望就决定达不到,换句话说,一定要从这个基础上去建立。所以我们把整个戒律已经缩小到这一部《沙弥律仪要略》,就这么一点点了,这一本东西要没有的话,要想佛法久住世间,说实在话是不可能的。
我在此地老老实实的告诉大家,我们这个道场,无论在家、出家,只要是住在道场里面的人,能够遵守、学习《沙弥律仪》,这是佛的真正道场、真实道场。如果废弃了,完全不要了,这个道场是魔道场。《楞严经》上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那是魔道场,不是佛道场。现在这个社会,妖魔鬼怪充斥在世间。由此可知,德行的修养,戒律的重要,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学起。我们现在年龄大了,不是很小,沙弥是很小,七岁到十九岁。我们年龄大了,要亡羊补牢,一面学经论,一面努力加强《律要》的修学,两样并进,这样就好。
『行既失序,入道无由』。我们修行,把这个顺序乱了。「入道」是讲开悟、是讲证果。在净宗讲「开悟」就是一心不乱、得念佛三昧,「证果」就是往生净土。换句话说,我们要想成就念佛三昧,要想将来得生净土,恐怕很难、很难。也许诸位要问,有很多念佛人,在家的、出家的,他这个都没有学,他就一天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人家也能往生,还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预知时至。没错,那一种人我们比不上,那是老实人,我们不老实。老实人念一句阿弥陀佛,他定了,他定共戒。那个念佛人,心地清净,绝不做坏事情,绝不害人,他戒律什么都不懂,戒律的精神、要义,他全都得到了,他全都做到了。他不晓得,但是他做到了,他做到了也不知道,所以那叫老实人。我们不能比,我们不老实,一天到晚胡思乱想。
《念佛论》讲的修无师,他不认识字,他是个大老粗出家的,出家之前做泥水匠,做粗活的。出家之后,他就老老实实念一句阿弥陀佛。常住,什么工作辛苦,他就做什么工作,为大众服务。你问他戒律、佛经,他什么都不知道。天天做苦工,为大家做事,一句「阿弥陀佛」。人家预知时至,坐著往生,走得那么潇洒,不简单!这种人叫老实念佛人,是少数。除了极少数的上根利智,就是下愚老实人,这两种人很容易成就。这当中绝大多数的,要接受教育,所以佛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就是教化这些人的。这些人很难教,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就是当中这一帮人,刚强难化。所以一定要遵守规矩、遵守次第才行。
这个次第,实际上我们几乎每天念的四弘誓愿都念到了。四弘誓愿就是次第,跟这个完全相应。第一个教你发心,要发度众生的心,舍己为人。我们天天念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心发了没有?没发。怎么晓得没发?看这个讨厌,看那个不如意,这就是没发。还有爱憎,还有好恶,这个心没发,所以底下的功夫就不得力了。心发了之后,从哪里做起?从持戒做起。「烦恼无尽誓愿断」,持戒就是断烦恼的,就是成就德行的。德行成就之后,往上再提升,「法门无量誓愿学」,乃学经论。最后圆满成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它有次第的,不能乱的。现在学佛,前面两条不要了,度众生的愿也不要,断烦恼也不要,从哪里学起?从「法门无量誓愿学」学起,搞空中楼阁。法门能不能学得成功?决定学不成功。他所学的,我们说得好听一点,皮毛,其实皮毛都不到,完全错解了、曲解了。为什么曲解?因为没有前面的基础。
佛法绝对不是用意识能够得到的,佛法是用智慧才能得到。智慧是从定来的,没有定哪有智慧?所以讲「心清净」,没有清净心、没有慈悲心,哪来的智慧?「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大慈悲心,烦恼断尽是极清净心。清净心、慈悲心里面生智慧,这才能解如来真实义。所以经典不是靠我们想像、研究、思索、探讨能够得到的,这样搞所得到的,全叫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不是如来的真实义。所以如来真实义是悟入的,不是思惟想像得到的,不是的。就是用清净心、用真诚心、用平等心、用慈悲心,你自然就得到了。所以这个东西跟世间的学问、程度都不相干。
中国东晋时代,陶渊明、谢灵运,谢灵运是大文学家,书著得多,文章写得好,《四库全书》里有他的集子。他到庐山见慧远大师,想参加莲社,远公大师不要他、拒绝他。什么道理拒绝他?文人习气太浓,喜欢作诗、喜欢作文章。远公的道场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不要,你在里头还要搞这个、搞那个,你不是扰乱大家!所以不让他入社。远公对陶渊明很器重,曾经邀请陶渊明参加莲社,陶渊明没有来。说起来,谢灵运在德行上就差一点,陶渊明的德行比谢灵运高,所以慧远大师很欣赏陶渊明。可见得修学,世出世法里头都是以德行为基础,所以品德修养是非常非常重要。
在世法里面,古人已经给我们做了一个好的工作,就是前清的陈弘谋。陈弘谋做过总督,他编的《五种遗规》就是专门教小学的。《五种遗规》这本书,现在我们要采取的,还是要用节录,那里面内容很丰富,但是至少有一半以上不适合我们现代人,但是它的精神、原则是不会变的。就跟戒律一样,我们在《律仪》里面节录的一百四十一条,那就非常重要了。我跟大家讲解也是讲节录的一百四十一条。但是全书,你们手上都有一册,你知道这本书的重要性,特别是住持道场。如果不管理道场,不住持道场,你学菩萨法,教化众生,那是另当别论,但是菩萨也绝不舍弃。菩萨修学的方法跟主持道场的人不一样,主持道场的人是十分注重威仪,处处要给人做一个榜样,这是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今天就讲这一条。
【六、律制比丘,五夏已前,专精律部。若达持犯,办比丘事,然后乃学习经论。今越次而学,行既失序,入道无由。】
『制』就是制定、规定。这是佛为弟子们在修学程序上做了一个制定。『五夏』就是五年。出家人要把世俗的东西逐渐忘掉,世俗有过年、有年节,出家人不过年,年节也忘掉了。但是出家人每年有一次「结夏安居」,一次结夏就表示是一年。出家人多半用结夏来计算,而不用年节。「五夏」就是五年,就是剃度后的前五年。前五年要『专精律部』,此地的「律部」并不是指大藏经里面的律藏,如果是律藏,一生都没有办法研究透彻,五年是决定做不到的。这一段的意思,在佛门通常是讲「五年学戒」,也就是五年要学出家人必须遵守的生活规矩。出家人生活的规范,老老实实说就是《沙弥律仪》。从前跟我们现在不一样,现在确实是乱了。从前一出家的时候,给你授沙弥戒,就学沙弥律仪,要学五年,五年都能做到了,这才可以受比丘戒。比丘戒受了之后,也要学三年,比丘戒能够做到,三年之后才能受菩萨戒。不像现在一剃头马上到戒坛,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一次就完成,对於戒律是一无所知,但是三坛大戒已经圆满了,这是不如法的。这在从前是非常的谨慎。此地「专精律部」就是《沙弥律仪》,要把它完全明了、通达,还要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持。
『若达持犯』,「达」是通达、明了。戒律里面所说的戒条、威仪,都有开遮持犯,所以佛法确实非常通乎人情,并不是硬性的规定。譬如威仪,这个服装就是礼节。在印度天气热,三衣就够了。印度人的衣服你们都见过,就是一块布裹在身上,天气热,那就够了。佛教传到中国,在中国黄河流域的气候比印度冷得太多,你要不多穿衣服受不了。所以佛教传到中国,中国人还是穿中国自己传统的服装,在自己服装外面,把这个衣搭在外面,这就是变通。我们现在穿的海青,是中国汉朝时候士大夫们所穿的衣服,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知识分子,不做粗事情的。那个袖子很大,做事情很不方便,所以是读书人、做官的、士大夫阶级的礼服。一般人服装的袖子就短,比我们现在的袖子还是宽,我们现在做的袖子很窄,大概宽一倍,古时候这个服装便利於做事情。我们现在出家人穿的服装,是明朝一般老百姓所穿的,在这个服装外面再搭衣。这是在威仪上,威仪里头也有开遮持犯,也要懂得,但是没有戒律那么严格,有些过失也没有戒律犯戒罪那么重,威仪是比较轻一点。
『办比丘事』,比丘事是什么?比丘跟菩萨不一样的地方,比丘是住持佛法,菩萨是弘扬佛法。菩萨到处传教,不管道场的。换句话说,住持佛法就是道场许多行政事务,他要去管,这是「比丘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开道场、办学校,道场就是学校,这一定要知道。道场设立之所在,他的任务就是教化这个区域的众生,帮助这个地区的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比丘事。
为什么此地不说办菩萨事,要说办比丘事?这一定要晓得。在事相上,比丘持戒比菩萨来得严格,样样都照规矩做,所以容易得大众的尊敬,他守规矩、守法。菩萨持戒跟比丘持戒不一样,比丘戒是论事不论心,所以事上就非常严格;菩萨戒是论心不论事,所以菩萨戒律的确比比丘还要严。但是在形式上,有的时候好像他很放逸,不像比丘那么严格,他很随便,他持的是心戒,心地清净。比丘不管你心清净不清净,样子要做得很如法,他是在形式上、在外表上。所以结罪的方法也不一样。
世间一般人看不到菩萨心,他只会看外表,他看不到里面。比丘的外表比菩萨庄严,所以一般人对比丘就非常尊敬,对菩萨,有的时候还瞧不起。这个事情,我们在历史传记里面看到,道宣跟窥基大师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窥基是菩萨,很随便,对威仪不太重视。虽然有学问、有智慧,讲经说法讲得好,人人都赞叹、都佩服,可是在行持上很随便。因此就有很多人瞧不起他,连道宣律师都瞧不起他,认为他有学无德,德行上有亏欠。而道宣律师戒律精严,一点过失都不犯,所以得天人恭敬。他是日中一食,这一食是天人来供养,每天到时候天人给他送饭来。
有一天窥基大师不晓得到哪里去,从终南山经过,听说道宣律师就住在这个地方,顺便去看看他。窥基也是很有名的高僧,是玄奘的入门弟子,传法的弟子,当然接待他。道宣律师就有意思让窥基大师看看,他自己戒律精严,天人来供养。哪晓得那一天,天人不来了,没供养。窥基大师离去之后,到第二天,天人又送供养来了。他就问他:你昨天为什么不送来?这个天人就告诉他:昨天有大乘菩萨在这个山上,山的四周都是护法神,我进不来。道宣法师听了这个话,流了一身汗,才晓得自己错了,不知道他跟菩萨相比还差很大的距离。人家的戒是心戒,心地清净,在红尘而不染红尘,那个高!在中国像这样的大乘菩萨,我们在《高僧传》、《神僧传》里面看得很多。
《神僧传》里面有一位法师,名字我记不得了。我初学佛的时候喜欢看这些东西,有这个印象,名字记不得,诸位应该可以查得到。这位法师教徒弟非常严格,教他遵守戒律,但是自己很随便,有些居士请他去吃肉、喝酒,他也吃。所以学生就很不服气:你教我们这样严格,你自己都做不到。师父说:好吧!你们既然喜欢吃肉,明天跟我一道去。到第二天早晨,他就吩咐学生准备锄头、畚箕,大家就准备,跟他去了。他到旷野埋死人的坟堆里面挖死尸,挖死尸出来之后,叫他的徒弟:吃吧!一个个都呆了,谁也不敢。他在那个地方就吃起来了。「你有我这个本事可以学我,没有我这个本事就严守戒律」。这徒弟就乖乖的没有话说了,晓得这个师父不是简单人物。
所以大乘菩萨跟小乘比丘不一样。大乘菩萨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四相破了,染净一如,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小乘人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他有分别、有执著,怎么能比!像窥基跟道宣,道宣还有执著,窥基没有执著,这不一样。换句话说,我们没有达到那个境界就必须要守规矩,不守规矩你就决定不能成就。守规矩才达到定,定当中必定有戒,这是「定共戒」。再往上去就证果,得道了,就有「道共戒」。得道的人哪有不定!哪有不持戒的道理!但是他持戒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看不出来,这是一定要晓得。
比丘,纵然你是得定了,纵然你是证果了,可是你示现的是比丘身分,也就是说你示现的是在主持道场,你就要做比丘的样子,你就不能像菩萨那么潇洒,那样叫社会大众看到你,心里面起疑惑。那些徒弟讲,「你教我这样做,你自己做不到」,他心里不服。这叫「办比丘事」,比丘事,纵然是菩萨,也要装模作样,给大家做榜样,要做个样子给大家看。
『然后乃学习经论』。佛这个制度跟孔老夫子的制度完全相同。孔老夫子教学是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专精律部」就是德行,所以教育是以德行为第一。你没有学问没有关系,只要你有德行,你是个好人,你将来一定得好的果报。如果你有学问而没有德行,你造的罪业一定更重,比别人更多,你将来堕落得更惨。所以真正的教育家,教化众生是德行第一,先教你做好人,先教你不堕落,然后再成就你的学问,利益众生,这是教育家,这真正是大慈大悲。
现在的教育,从中国到外国,没有人讲德行。如果讲德行,大家都笑你落伍了。今天讲求技术,所以第一层舍弃了。今天我们明白,科技愈发达,对於整个人类带来的是什么?是灾难,不是幸福。虽然科技给我们生活上带来一些方便,可是我们付出多少的代价!我们付出这么多的代价,值不值得?如果冷静的观察,细心去思量,你就晓得那是不值得的,这是真的。也许有人要问,「天气这么炎热,如果没有冷气,这日子我们能过吗?」冷气发明到现在多少年?过去几千年、几百年没有冷气,人的日子怎么过的?不懂佛法的人不明了这个道理。佛解释得很清楚、很明白,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造。从前的人心清净,四季变化正常,没有这么热。心清凉,境界就清凉。现在人心烦躁如一团火,所以外面天气这么炎热,是这个道理。现在电灯照明这么亮,大家一个个都近视眼,还戴眼镜;从前点蜡烛,也没有戴眼镜,你想想这里头的道理。所以科技的发展,我们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太多了。古圣先贤的教育非常有道理,完全符合佛在经上所讲的原理原则。《华严》里面所说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大乘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人心存有道德,心地清净,清凉自在,那才是真正的幸福,才是人过的日子。
现在人可怜。昨天有人来跟我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同修当中,常常看到的问题:离婚率非常高,家庭伦理破产。许多同修都有这些家庭问题,苦恼而不能解决。家不像家,国就不像国,就天下大乱了。这些根本的原因都是佛所说的,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换句话说,不了解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所以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胡作妄为,才造成这样悲惨的结局。这个不能怪别人,要怪自己。解决之道,说实在话,佛法能解决。佛法不必多,你要是把《无量寿经》参透,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统统都解决了。
所以,人有德行才能修身,修身的根本在德行,有德行才能齐家、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天下人得到公平,平是公平,也是和平。天下和平,天下人公平相处,都是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所以佛教育一入门就是德行的教育,德行的教育就是《沙弥律仪》,我们一定要重视。大家在一起,每天能够抽出一点时间,十分钟、十五分钟,研究个一条、两条,来深入的研究探讨。理搞清楚了,事我们应该怎样做法。做,前面说了,它确实有开遮持犯。换句话说,这些事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它是活的,它不是呆板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有变通的。所以要合情、合理、合法,法就是戒律,合乎它的精神、合乎它的原则,在应用上来讲是活活泼泼的。从这个基础上再去深入经藏。
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第三个是政事,第四个是文学。政事就是办事的能力,培养你办事的能力,因为有办事的能力,你可以在这个世间谋生,你的生活问题可以解决。然后再有余力,可以学文学,现在讲的文艺,艺术欣赏,充实你的精神生活。政事主要是解决我们的物质生活。他老人家教学这四个科目,四个顺序。佛教育也是如此,佛教育把德行、言语都并在戒律里面。比丘事就是政事,然后再学经论。学经论是把自己的境界再向上提升,同时经论通达有能力教化众生。
下面这几句是大师非常感叹的话:『今越次而学』。「今」,这是五百年前的事情了。可见得佛门这个疾病很深,不是现在才有的,明朝末年就有这个现象,大家都把基本的戒律疏忽了。虽然是疏忽,那个时候还是要学,还是要念,但是不认真,没有学好就学经典。现在人戒律都不学了,跟从前不能相比,现在是完全废弃了。我们将来要主持道场,要把佛法再复兴起来,如果我们不肯学,这个愿望就决定达不到,换句话说,一定要从这个基础上去建立。所以我们把整个戒律已经缩小到这一部《沙弥律仪要略》,就这么一点点了,这一本东西要没有的话,要想佛法久住世间,说实在话是不可能的。
我在此地老老实实的告诉大家,我们这个道场,无论在家、出家,只要是住在道场里面的人,能够遵守、学习《沙弥律仪》,这是佛的真正道场、真实道场。如果废弃了,完全不要了,这个道场是魔道场。《楞严经》上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那是魔道场,不是佛道场。现在这个社会,妖魔鬼怪充斥在世间。由此可知,德行的修养,戒律的重要,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学起。我们现在年龄大了,不是很小,沙弥是很小,七岁到十九岁。我们年龄大了,要亡羊补牢,一面学经论,一面努力加强《律要》的修学,两样并进,这样就好。
『行既失序,入道无由』。我们修行,把这个顺序乱了。「入道」是讲开悟、是讲证果。在净宗讲「开悟」就是一心不乱、得念佛三昧,「证果」就是往生净土。换句话说,我们要想成就念佛三昧,要想将来得生净土,恐怕很难、很难。也许诸位要问,有很多念佛人,在家的、出家的,他这个都没有学,他就一天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人家也能往生,还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预知时至。没错,那一种人我们比不上,那是老实人,我们不老实。老实人念一句阿弥陀佛,他定了,他定共戒。那个念佛人,心地清净,绝不做坏事情,绝不害人,他戒律什么都不懂,戒律的精神、要义,他全都得到了,他全都做到了。他不晓得,但是他做到了,他做到了也不知道,所以那叫老实人。我们不能比,我们不老实,一天到晚胡思乱想。
《念佛论》讲的修无师,他不认识字,他是个大老粗出家的,出家之前做泥水匠,做粗活的。出家之后,他就老老实实念一句阿弥陀佛。常住,什么工作辛苦,他就做什么工作,为大众服务。你问他戒律、佛经,他什么都不知道。天天做苦工,为大家做事,一句「阿弥陀佛」。人家预知时至,坐著往生,走得那么潇洒,不简单!这种人叫老实念佛人,是少数。除了极少数的上根利智,就是下愚老实人,这两种人很容易成就。这当中绝大多数的,要接受教育,所以佛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就是教化这些人的。这些人很难教,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就是当中这一帮人,刚强难化。所以一定要遵守规矩、遵守次第才行。
这个次第,实际上我们几乎每天念的四弘誓愿都念到了。四弘誓愿就是次第,跟这个完全相应。第一个教你发心,要发度众生的心,舍己为人。我们天天念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心发了没有?没发。怎么晓得没发?看这个讨厌,看那个不如意,这就是没发。还有爱憎,还有好恶,这个心没发,所以底下的功夫就不得力了。心发了之后,从哪里做起?从持戒做起。「烦恼无尽誓愿断」,持戒就是断烦恼的,就是成就德行的。德行成就之后,往上再提升,「法门无量誓愿学」,乃学经论。最后圆满成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它有次第的,不能乱的。现在学佛,前面两条不要了,度众生的愿也不要,断烦恼也不要,从哪里学起?从「法门无量誓愿学」学起,搞空中楼阁。法门能不能学得成功?决定学不成功。他所学的,我们说得好听一点,皮毛,其实皮毛都不到,完全错解了、曲解了。为什么曲解?因为没有前面的基础。
佛法绝对不是用意识能够得到的,佛法是用智慧才能得到。智慧是从定来的,没有定哪有智慧?所以讲「心清净」,没有清净心、没有慈悲心,哪来的智慧?「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大慈悲心,烦恼断尽是极清净心。清净心、慈悲心里面生智慧,这才能解如来真实义。所以经典不是靠我们想像、研究、思索、探讨能够得到的,这样搞所得到的,全叫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不是如来的真实义。所以如来真实义是悟入的,不是思惟想像得到的,不是的。就是用清净心、用真诚心、用平等心、用慈悲心,你自然就得到了。所以这个东西跟世间的学问、程度都不相干。
中国东晋时代,陶渊明、谢灵运,谢灵运是大文学家,书著得多,文章写得好,《四库全书》里有他的集子。他到庐山见慧远大师,想参加莲社,远公大师不要他、拒绝他。什么道理拒绝他?文人习气太浓,喜欢作诗、喜欢作文章。远公的道场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不要,你在里头还要搞这个、搞那个,你不是扰乱大家!所以不让他入社。远公对陶渊明很器重,曾经邀请陶渊明参加莲社,陶渊明没有来。说起来,谢灵运在德行上就差一点,陶渊明的德行比谢灵运高,所以慧远大师很欣赏陶渊明。可见得修学,世出世法里头都是以德行为基础,所以品德修养是非常非常重要。
在世法里面,古人已经给我们做了一个好的工作,就是前清的陈弘谋。陈弘谋做过总督,他编的《五种遗规》就是专门教小学的。《五种遗规》这本书,现在我们要采取的,还是要用节录,那里面内容很丰富,但是至少有一半以上不适合我们现代人,但是它的精神、原则是不会变的。就跟戒律一样,我们在《律仪》里面节录的一百四十一条,那就非常重要了。我跟大家讲解也是讲节录的一百四十一条。但是全书,你们手上都有一册,你知道这本书的重要性,特别是住持道场。如果不管理道场,不住持道场,你学菩萨法,教化众生,那是另当别论,但是菩萨也绝不舍弃。菩萨修学的方法跟主持道场的人不一样,主持道场的人是十分注重威仪,处处要给人做一个榜样,这是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今天就讲这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