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律仪要略 (第三集) 1994/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1-002-0003
请看第九页第十段。第九段注解里最后的这一句,就是昙一律师说的这一句话,「三世佛法,戒为根本,本之不修,道远乎哉」,这一句很重要。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常常听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实实在在不容易,实实在在是大幸。这个经上常说,像开经偈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古德所谓「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这些话说得一点都不假。但是一般人往往很粗心、很大意把它看过,没有在意;换句话说,完全没有体验这一句话的真实,这一句话的重要。如果真正明了了,他一定会非常珍惜这一生,这一生也就是我们破迷开悟了生脱死的一个机缘、一个机会。机会我们遇到了,如何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真正了生脱死?一定要依教奉行。如果是自以为聪明,自己要搞一套,那是枉费功夫,也就是前人所说的狂妄、愚痴。不能够相信的,这是愚痴;相信而自以为聪明要另外搞一套的,那是狂妄;这两者都是失败的因素。
昙一律师这几句话说得非常之好,「三世诸佛」是过去、现在、未来。「戒为根本」,这个地方这个「戒」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一定要认识清楚。广义里面最重要的是遵守老师的教诫,也就是我们古代所讲的「师承」。如何学?初学一定是跟一个人学,你才会有成就,这是学一家之言。一开头就学很多,固然有成就的,那个成就的都是天才、是再来人,决定不是凡夫。我们在历史上看,一开端就是广学多闻成就的,在历史上大概只有永嘉禅师一个人,永嘉是天才,他一开头就听很多法师讲经说法。永嘉以后,永嘉以前,我们都没见过,他真的是一个天才。他去见六祖,六祖给他印证,当时问题就解决了。一印证,他就要走了。六祖留他一晚,跟他说:你为什么走得这么快?住一晚上。因此他在曹溪住了一晚,这是禅宗很有名的「一宿觉」。这个人是再来人、是天才,我们学不得。我们不是那种身分,没有那个资格。所以一定要老老实实跟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
现在善知识难遇,我们跟谁学?谁是真正善知识?谁有能力教导我们?我们心里面服谁?假如不是自己心目当中最景仰的人,他就是成了佛再来了,你跟他一辈子都没用处。那个人什么都不通,道德学问都没有,但是你对他非常尊重、非常敬仰,你跟他学,你会成就。由此可知,一个人修学的成就,老师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自己修学的态度,决定自己能不能成就。
佛经里面有一个小故事,这也是个事实,发生在古印度。有一个出家人想求阿罗汉果,另外一个出家人知道了,跟他开玩笑,「我可以传法给你,我传给你,你要办好酒好菜来供养我」。这个出家人就真的把他的衣钵行囊都卖掉,准备一些好酒菜来供养他,请他吃饭。吃完之后,开玩笑的法师坐在房子当中,叫他蹲在房子的一个角落,拿个皮球在他的头上打一下,说「你证得须陀洹果了」。这是跟他开个玩笑,打他一下,其实他真的证得。好,再换一个角落,又打他一下,说「你证得二果了」。四个角落都打完了,说「你证得阿罗汉了」。这个出家人立刻磕头,谢师的恩德。开玩笑的法师说:我是跟你开玩笑的。这个出家人说:我真证得了!
什么原因?印祖讲的「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一个人的成就是在自己的真诚,老师差一点没有关系。我们中国俗话也说「有状元的学生,没听说有状元的老师」,老师是个秀才,学生中状元了,所谓「青出於蓝而胜於蓝」。道跟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就是轻慢心,不恭敬。诸佛如来在此地,你对他不相信、轻视、不尊重,你都得不到。你对愚人、恶人尊重,你在他手上能够成就道业。
所以善知识在哪里?善知识在自己的真诚恭敬之求,一切人都是善知识,《华严经》五十三参明白的为我们显示出来。五十三参里面,实际上就是教给我们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你以真诚恭敬求法的心去跟他们接触,都能提升你菩萨的位次。你去看看五十三个是些什么人?里面有外道,我们今天听说是外道就轻视、瞧不起,错了!佛法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真诚心。五十三参教我们「历事炼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缘也好,恶缘也好,在这个里面修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成就无上菩提。
所以善恶境界、善恶的境缘无一不是善知识,我们自己心清净了平等了,所有一切人、善恶境界都是佛境界。佛眼里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凡夫眼里看佛菩萨都是凡夫,这是事实。我们塑佛菩萨的形相,不学佛的人对他们一点也不恭敬,认为他们是泥塑木雕的偶像。所以凡夫眼里看佛菩萨都是凡夫,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什么时候你成佛了?你什么时候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你就成佛了!看一切众生心都清净,善人心清净,恶人心也清净,没有一样不清净,你得清净心了!修行要在这个地方修。
此地讲的「戒为根本」,这个戒是广义,不是狭义,一定要遵守老师的教诫,遵守老师的方法。老师如果真正有智慧、有善巧,他会知道的,他也不会无理的约束你、要求你,这是不可能的。古人老师对学生约束,一般原则是五年。但是五年也不是一定的,可长可短,完全是看学生修学的成就。学生根利,时间缩短,像刚才举的永嘉禅师,永嘉禅师只要一天,他不要五年。六祖大师还有许多学生跟他三十年的,你看《坛经》里有三十年不离开老师的,他也未必是根钝,有些虽然已经开悟,为报答老师的恩德,不愿舍弃老师而去,这种情形也有的。当然有根器比较钝的,跟老师时间比较长。所以这五年并不是固定的标准,时间是可以延长,可以缩短,完全看成就。换句话说,不成就就不能离开老师,成就了随时可以离开老师。
如何才算成就?在禅宗是「明心见性」,这才算成就;在教下是「大开圆解」,这才算成就;净土法门是「一心不乱」,这才算成就。严格的讲,这个标准净土宗是最低的。因为禅跟教里面的标准都必须要断烦恼、要破一品无明才算成就,证得四果罗汉都不算成就。你们看佛的经典,佛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证得阿罗汉果的,还不可以离开老师。为什么?没见性。阿罗汉只是成就九次第定,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没有断尽,无明没有破,不能成就,要跟著老师。佛的菩萨弟子当中,那都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他们可以离开老师,标准在这个地方。见了性之后,可以代佛教化众生,可以去教化一方,哪一方跟你有缘,你就到哪一方去,「佛度有缘人」。没有缘,你去也是白去,佛度有缘人!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记住,「戒为根本」,要从根本上去修学,那就对了。
我劝大家学一部经,学一部经就是跟一个老师学。我在台中是以李炳老作老师,但是他不认为是这样的。他老人家很谦虚,他看我们是同学,他年长一点,学的时间比我们长,来辅导我们,他不敢以老师身分自居,这是他的德行。他教诫我们以印光大师为老师,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换句话说,我们是先后同学的身分,这样在一块相聚。你看人家多谦虚!我们比不上李老师,怎么敢以老师身分自居?李老教我学印祖,当然印祖是了不起,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哪里会有错?决定没有错。
但是我们今天的修学,依照老师所讲基本的原则,我们选一部经,依一种注解,这个注解是谁作的,这个人就是我的老师,那就没有错了。直接依经,那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专学《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是我们的老师。黄念祖居士为《无量寿经》做了一个注解,黄老居士是我们的同学,他是我们的学长,为我们搜集了许多珍贵的材料。不过不能依照那个注解讲经,依照那个注解讲经,你决定失败。《无量寿经》我讲过很多遍,你们仔细听我所讲的跟他的注解相比,我没有采用过他的注解。他那个注解对初学的人有用处,我常说那是《无量寿经》的大辞典,无论在名相上、在义理上都有许多参考资料,他是集古大德对《无量寿经》的解释,性质跟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非常接近。江老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也可以把它看作是《金刚经》大辞典。
我们学《观无量寿佛经》,善导大师注解那就不一样,他不是集各家大成,他是自己确确实实有独到的见解,那个不一样。大家都晓得,善导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在中国历史上,弥陀化身的有善导大师、永明延寿大师、丰干和尚,这三个人在历史上几乎是确定的。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的注解就是阿弥陀佛亲自注的,这还会错!所以我们要学《观无量寿佛经》,我们就依止善导大师,做善导大师的学生。
我们研究《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有两个注解,一个是莲池大师的疏钞,一个是蕅益大师的要解。学疏钞,专攻疏钞,莲池是老师;学要解,就专攻要解,蕅益是老师。在近代,要解有圆瑛法师的讲义,宝静法师的亲闻记,我们把圆瑛、宝静看作学长,辅导我们,我们以蕅益为老师,这还会错!我们真正找到善知识,真正找到老师了。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们依慈云灌顶法师的疏钞,这个本子我们印得很多。《普贤行愿品》我们依清凉大师的疏钞,清凉、宗密是老师,决定不会错。一生专攻专修,这样才能成功,不要学第二种。我所讲的这些,提供你们做参考资料,帮助你们深入理解,一定要一门深入,依教奉行,这才管用。
一定要晓得,每一部经包含「教、理、行、果」四个部分。第一个是「教」,教是文字,我们常讲消文,文字能够通达没有障碍,这是教,这是修学的第一步。第二个是「理」,它里面所讲的理论,要明白它所讲的道理;理论明白了,你的信愿自然就有了。第三个是「行」,要把理论变成我们的思想行为,把它的教训变成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依据、根据,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言语,我们的行持,就是你所学的这一部经。换句话说,你学《无量寿经》,你就变成无量寿佛;你学《阿弥陀经》,你就学成阿弥陀佛;你学《普贤行愿品》,你就是普贤菩萨;你学《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你就是大势至菩萨,这才叫学,学得跟他一样!我们像不像个佛?像不像个菩萨?在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这样学才叫「戒为根本」,才叫从根本学。所以这个戒是广义,而不是狭义。这是学一家之言,在一部经上下手,我们是同一个宗派、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虽然学的经不一样,方向目标完全一致,我们以「六和敬」为基础,大家在一起共修,共同学习,彼此互相勉励,互相切磋琢磨。
古德讲经、宣讲,我们不敢。我在外面讲经,从来不敢说讲经,我是修学报告,我用这个心态。我们同学互相在一起,每一个人把自己的修学报告出来,大家在一块共同的研习讨论。我报告《无量寿经》,你们都听到了,等於《无量寿经》的内容你们都明白了;你报告《阿弥陀经》,我们也听到了;这样本宗的经典我们统统都学了,但是我发挥在一部经上。我听了五经一论,我在外面做研习报告的时候,把所听到的都会集在《无量寿经》上做会报。你学《阿弥陀经要解》,你把在五经一论所听到的融会贯通,统统都在要解里作会报。我们这样把经义把修学介绍给大众,推荐给大众,使听到的人能欢喜接受,我们的修学就成功了。
我们冷眼观察,今天这个世界学佛的水准,中国大陆最高。从传到大陆这些书本跟录音带你就能看出来,他们有选择,他们有比较。有很多录音带送到大陆去,他们听了一遍,就告诉你:这个录音带你以后不要带来,我们不要听了;这种书我们已经看了,以后不要送来,我们不要看了。从这些地方就知道,他们学佛的水平比我们高!我们学东西学乱了、学杂了,他们头脑清醒,清醒的头脑容易辨别。我们今天不容易辨别,搞太多、太杂、太乱了,辨别的能力都丧失掉了,非常可惜!实在讲,我们不如人!这个地方要注意。第十段讲:
【十、若乐广览。自当阅律藏全书。】
『若乐广览』,「乐」这个字念去声,念「药」(一ㄠˋ;yu),是爱好的意思,你喜欢广学多闻。『自当阅律藏全书』,因为这个地方莲池大师给我们介绍的非常简略,是介绍大纲,大纲的好处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容易做到。如果你对戒律有兴趣,深入研究的话,那当然要律藏全书;也就是三藏经典里面的律藏,那个内容就太大了,太丰富了。
这是前面一段的引言,也就是现在一般书籍的绪论,引言到这个地方就圆满了,末后一句就是引言的总结。十一段以后,我们可以把它看成这本书的正宗分,就是正式给我们介绍了。
【十一、后十戒。出沙弥十戒经。佛敕舍利弗。为罗睺罗说。】
『后十戒,出沙弥十戒经』,这是讲这个《沙弥律仪要略》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莲池大师是有根据的,就是从《沙弥十戒经》里面节录出来的。就像我们现在看经节录精华一样,这是《沙弥十戒经》的精华录,莲池大师为我们节录出来的。这个本子不是完整的《沙弥十戒经》,是从里面节录出来的。这个节录是为了便於修持。
『佛敕舍利弗,为罗睺罗说』。《沙弥十戒经》不是佛说的,是舍利弗尊者说的。罗睺罗出家是依舍利弗为和尚,所以在僧团里面佛是他的师公,他的师父是舍利弗,罗睺罗在僧团是这个身分,他的辈分很小,这个我们要知道。这一段的历史,弘赞大师也节录了一些。这个注解是弘赞大师节录的,大家看看,要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问,不问我们就把它省掉过去了。接著看底下十二,就是十戒了。
【十二、一曰不杀生。】
十戒里面第一条。戒律有两种,一种是纯为自利,另外一种是自利、利他两者具足。自利戒里面第一条是不淫欲,利他的第一条是不杀生。不杀生是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大慈大悲。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没有大慈悲,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所以要想成佛,要从慈悲心修起,修养自己真实的慈悲心。自利,不淫欲是培养自己的清净心,决定能超越三界,了脱生死。
佛说一个人为什么会在三界流转?就是淫欲,淫欲是三界六道的根本。古德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要往生净土,念要一,一就是一心不乱;到一心不乱,没有不往生的。这个爱欲不断,生死轮回就不能够超越。诸位要晓得,不但不能超越,三界你只能在欲界,色界都不行。色界是五欲都断了,「财、色、名、食、睡」这五条都没有了。但是他不是真断,真断就出三界了,他是伏断,他有定力,他在定功里面把烦恼伏住,不起现行,不会起心动念,他的定功伏住了,所以他可以生到色界,生到无色界。如果这个念头伏不住,修得再好还是在欲界。欲界最高的是他化自在天。
所以要懂得自利跟利他。为什么佛这第一条是不杀生,有的戒经第一条是不淫欲,他的重点不一样。所以沙弥戒是菩萨、是佛的根基,自利利他,第一条不杀生,培养自己的慈悲心。
注解有一个简单解释。「断命曰杀,有情曰生」,这是说得很清楚了。「生」指的是有情众生,有情众生就是动物,所有一切动物我们要对它有慈悯心,不可以杀害。基督教《新旧约》里面,耶稣基督他也有四条戒,跟我们这个四重戒非常相似。第一条是不可以杀人,那个范围就很小了,人不可以杀,其他的动物没有包括在里头。其次的不邪淫、不偷盗、不妄语,这跟我们在家五戒都相同。我们五戒里的不饮酒,他们没有。我们说「不杀生」,他说「不可以杀人」,差别在这个地方。
【十三、解曰。】
下面是解释。
【十四、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
【十五、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
【十六、但有命者。不得故杀。】
这是讲不杀生的范围。你看看多简单,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点你们大家要学习。特别在这个时代,科技发达,资讯发达,人与人之间接触非常的频繁,因此言语文字要求简单,愈简单愈好,愈简单愈受欢迎。不可以长篇大论,罗哩罗嗦,要知道节省人家的时间。所以东西要要求「简、要、详、明」,简单、扼要很详细也很明白。你看这几句符合简要详明。我们在外面讲经报告的时候,都要知道简要详明。
它的范围,上至『诸佛圣人』,圣人是指阿罗汉以上的,所以这个范围很宽。小乘初果以上都称为圣人。有初果已经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三不退里面证得「位不退」,他绝对不会再退堕成凡夫。我们在经上看得很清楚,虽然没出三界,他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不管能不能遇到佛法,他都成就。遇到佛法,他成声闻,证阿罗汉果;遇不到佛法,他成辟支佛,成独觉。所以他绝对不会到第八次,他一定是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就证果,这是圣人,决定不会堕落三途。所以初果是预流,从这个以上都称之为圣人。对圣贤供养,那是大福报!怎么可以杀害?
圣贤以下的,对我们恩德最大的是老师。这个地方的老师,就是我们常讲的「和尚」,他是我们的「亲教师」,我们的佛法是跟他学的,这是亲教师。师的恩德超过父母。父母对我们的恩德,这是一生的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的恩德是帮助我们恢复了法身慧命,所以老师的恩德在父母之上,这是师恩!
我们世间的老师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世间老师排的位次是在父母之下。不像佛法,佛法将老师排在父母之上。我们过去在大陆,大陆每一个人家都供祖先牌位。贫贱富贵都一样,任何人家一定会看到他家供的祖先牌位。现在都没有了,现在大陆也不供祖先牌位了。在江南祖先牌位是写的「天地君亲师」,是这么供的。亲是父母,师是供在亲的下面,这个供法是对的。因为世间老师没有帮助我们出三界,没有帮助我们离开六道轮回,这个师的恩跟父母是平等,但是我们还是把父母摆在第一。佛法的和尚那不同,他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这个恩德不是父母能做得到的,不是世间老师能办得到的,所以这个师摆在父母的上面,这个都要注意到。
师下面是僧,僧是出家人,是传承佛法之人,虽然没有直接教我们,他能够教化一切众生,帮助众生了生死出三界。所以这个『师僧』,师是亲自指导我的和尚,没有指导我的那些出家人,他们的德行、能力、使命跟我的和尚没有两样。虽然没有直接教导我,我对他也尊敬。再下来就是『父母』。
圣人有世间圣人,有出世间圣人,这里解释得很好,综合里面的意思,我们可以用四句话就全都包括了,「行有德,心光明,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心地清净光明,言行有德(标准是道德),这四句话把注解里面的意思就统统包括了。注子里面,诸位要细细的去看。
我们看第十五段,『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说一个上,再说一个下,这当中就统统都包括了,当中省略了。「蜎飞蠕动」是小虫,像蚊虫、蚂蚁这些微细的昆虫。它虽然是小虫,它也有神识,它是一个众生,那也是一条命!只是它业障重,堕落在畜生道,变成小虫。它在畜生里面所受的生死次数多,这是业报变现的。我们要晓得,蚂蚁、蚊虫也能成佛,它这个报受尽了,它会转到人道里面来,我们也不能够轻视它。
在戒经里面,杀业的结罪有轻重不同。比如前面所讲的佛菩萨圣贤、师僧父母,杀害这些人,这个罪极重,不通忏悔,没有办法忏悔,这是五逆罪。在戒经里面告诉我们,五逆罪的果报是在阿鼻地狱,那要出来就太难太难了!真的要经无量劫,这个要知道。像杀害这些微细的小昆虫,犯这个罪是可悔,可以忏悔,这个罪就轻,不像前面那么重。换句话说,对我们恩德愈重的人,你要犯了杀害,那个罪就愈重。一切众生对我们关系最轻最薄的,这个罪也就轻。
杀害诸佛菩萨圣贤,这个圣贤包括世间圣贤,结罪是结到阿鼻地狱。这不是属於我们个人,我们跟他也没有什么往来,他对我也没有什么恩德,为什么杀害会那么重的罪?因为他是一个社会、一个地方所有大众的典范,他在这里能使这个地方转移风俗,净化人心,这个功德就大了。所以世出世间圣贤,他的功德非常大,所谓「人天眼目」,大众的幸福,社会的安全,靠他教导。对他的杀害,这个罪就重,所以他的结罪是从众生身上来结罪。
佛为三界导师,所以害佛的罪是最重最重的!佛是大圣人,实在讲他的福报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没有人能够杀害佛,不可能的。所以有「出佛身血」,这是恶心向佛,等於杀害佛一样,那个罪都是阿鼻地狱。
诸位要知道,我们虽然无意杀害小动物,罪过很轻,可是它会不会存著将来报复的心?这是确实有的。我们误杀人,将来也会被误杀。你们念安世高翻译的《八大人觉经》,你们看看安世高的传记,安世高前生曾经误杀人,不是有意,是误杀的,这一生还要去还命债,也被人误杀,确实一饮一啄都有因果,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留意。
你想要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这是要严持戒律,要大悲清净,才可以做到。否则的话,生生世世怨家债主,他怎么不找你麻烦?所以真正修行人,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些事实,要逆来顺受。遇到逆境,遇到逆缘,晓得我过去生中对不起他,今生对我的折磨是应该的,你以清净心、柔和的心来接受,我们这笔帐了了、清了,以后就没有了。如果心有不平,这个怨愈结愈深,那个麻烦就大了。今天我们就研究到此地。
请看第九页第十段。第九段注解里最后的这一句,就是昙一律师说的这一句话,「三世佛法,戒为根本,本之不修,道远乎哉」,这一句很重要。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常常听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实实在在不容易,实实在在是大幸。这个经上常说,像开经偈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古德所谓「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这些话说得一点都不假。但是一般人往往很粗心、很大意把它看过,没有在意;换句话说,完全没有体验这一句话的真实,这一句话的重要。如果真正明了了,他一定会非常珍惜这一生,这一生也就是我们破迷开悟了生脱死的一个机缘、一个机会。机会我们遇到了,如何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真正了生脱死?一定要依教奉行。如果是自以为聪明,自己要搞一套,那是枉费功夫,也就是前人所说的狂妄、愚痴。不能够相信的,这是愚痴;相信而自以为聪明要另外搞一套的,那是狂妄;这两者都是失败的因素。
昙一律师这几句话说得非常之好,「三世诸佛」是过去、现在、未来。「戒为根本」,这个地方这个「戒」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一定要认识清楚。广义里面最重要的是遵守老师的教诫,也就是我们古代所讲的「师承」。如何学?初学一定是跟一个人学,你才会有成就,这是学一家之言。一开头就学很多,固然有成就的,那个成就的都是天才、是再来人,决定不是凡夫。我们在历史上看,一开端就是广学多闻成就的,在历史上大概只有永嘉禅师一个人,永嘉是天才,他一开头就听很多法师讲经说法。永嘉以后,永嘉以前,我们都没见过,他真的是一个天才。他去见六祖,六祖给他印证,当时问题就解决了。一印证,他就要走了。六祖留他一晚,跟他说:你为什么走得这么快?住一晚上。因此他在曹溪住了一晚,这是禅宗很有名的「一宿觉」。这个人是再来人、是天才,我们学不得。我们不是那种身分,没有那个资格。所以一定要老老实实跟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
现在善知识难遇,我们跟谁学?谁是真正善知识?谁有能力教导我们?我们心里面服谁?假如不是自己心目当中最景仰的人,他就是成了佛再来了,你跟他一辈子都没用处。那个人什么都不通,道德学问都没有,但是你对他非常尊重、非常敬仰,你跟他学,你会成就。由此可知,一个人修学的成就,老师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自己修学的态度,决定自己能不能成就。
佛经里面有一个小故事,这也是个事实,发生在古印度。有一个出家人想求阿罗汉果,另外一个出家人知道了,跟他开玩笑,「我可以传法给你,我传给你,你要办好酒好菜来供养我」。这个出家人就真的把他的衣钵行囊都卖掉,准备一些好酒菜来供养他,请他吃饭。吃完之后,开玩笑的法师坐在房子当中,叫他蹲在房子的一个角落,拿个皮球在他的头上打一下,说「你证得须陀洹果了」。这是跟他开个玩笑,打他一下,其实他真的证得。好,再换一个角落,又打他一下,说「你证得二果了」。四个角落都打完了,说「你证得阿罗汉了」。这个出家人立刻磕头,谢师的恩德。开玩笑的法师说:我是跟你开玩笑的。这个出家人说:我真证得了!
什么原因?印祖讲的「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一个人的成就是在自己的真诚,老师差一点没有关系。我们中国俗话也说「有状元的学生,没听说有状元的老师」,老师是个秀才,学生中状元了,所谓「青出於蓝而胜於蓝」。道跟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就是轻慢心,不恭敬。诸佛如来在此地,你对他不相信、轻视、不尊重,你都得不到。你对愚人、恶人尊重,你在他手上能够成就道业。
所以善知识在哪里?善知识在自己的真诚恭敬之求,一切人都是善知识,《华严经》五十三参明白的为我们显示出来。五十三参里面,实际上就是教给我们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你以真诚恭敬求法的心去跟他们接触,都能提升你菩萨的位次。你去看看五十三个是些什么人?里面有外道,我们今天听说是外道就轻视、瞧不起,错了!佛法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真诚心。五十三参教我们「历事炼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缘也好,恶缘也好,在这个里面修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成就无上菩提。
所以善恶境界、善恶的境缘无一不是善知识,我们自己心清净了平等了,所有一切人、善恶境界都是佛境界。佛眼里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凡夫眼里看佛菩萨都是凡夫,这是事实。我们塑佛菩萨的形相,不学佛的人对他们一点也不恭敬,认为他们是泥塑木雕的偶像。所以凡夫眼里看佛菩萨都是凡夫,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什么时候你成佛了?你什么时候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你就成佛了!看一切众生心都清净,善人心清净,恶人心也清净,没有一样不清净,你得清净心了!修行要在这个地方修。
此地讲的「戒为根本」,这个戒是广义,不是狭义,一定要遵守老师的教诫,遵守老师的方法。老师如果真正有智慧、有善巧,他会知道的,他也不会无理的约束你、要求你,这是不可能的。古人老师对学生约束,一般原则是五年。但是五年也不是一定的,可长可短,完全是看学生修学的成就。学生根利,时间缩短,像刚才举的永嘉禅师,永嘉禅师只要一天,他不要五年。六祖大师还有许多学生跟他三十年的,你看《坛经》里有三十年不离开老师的,他也未必是根钝,有些虽然已经开悟,为报答老师的恩德,不愿舍弃老师而去,这种情形也有的。当然有根器比较钝的,跟老师时间比较长。所以这五年并不是固定的标准,时间是可以延长,可以缩短,完全看成就。换句话说,不成就就不能离开老师,成就了随时可以离开老师。
如何才算成就?在禅宗是「明心见性」,这才算成就;在教下是「大开圆解」,这才算成就;净土法门是「一心不乱」,这才算成就。严格的讲,这个标准净土宗是最低的。因为禅跟教里面的标准都必须要断烦恼、要破一品无明才算成就,证得四果罗汉都不算成就。你们看佛的经典,佛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证得阿罗汉果的,还不可以离开老师。为什么?没见性。阿罗汉只是成就九次第定,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没有断尽,无明没有破,不能成就,要跟著老师。佛的菩萨弟子当中,那都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他们可以离开老师,标准在这个地方。见了性之后,可以代佛教化众生,可以去教化一方,哪一方跟你有缘,你就到哪一方去,「佛度有缘人」。没有缘,你去也是白去,佛度有缘人!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记住,「戒为根本」,要从根本上去修学,那就对了。
我劝大家学一部经,学一部经就是跟一个老师学。我在台中是以李炳老作老师,但是他不认为是这样的。他老人家很谦虚,他看我们是同学,他年长一点,学的时间比我们长,来辅导我们,他不敢以老师身分自居,这是他的德行。他教诫我们以印光大师为老师,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换句话说,我们是先后同学的身分,这样在一块相聚。你看人家多谦虚!我们比不上李老师,怎么敢以老师身分自居?李老教我学印祖,当然印祖是了不起,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哪里会有错?决定没有错。
但是我们今天的修学,依照老师所讲基本的原则,我们选一部经,依一种注解,这个注解是谁作的,这个人就是我的老师,那就没有错了。直接依经,那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专学《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是我们的老师。黄念祖居士为《无量寿经》做了一个注解,黄老居士是我们的同学,他是我们的学长,为我们搜集了许多珍贵的材料。不过不能依照那个注解讲经,依照那个注解讲经,你决定失败。《无量寿经》我讲过很多遍,你们仔细听我所讲的跟他的注解相比,我没有采用过他的注解。他那个注解对初学的人有用处,我常说那是《无量寿经》的大辞典,无论在名相上、在义理上都有许多参考资料,他是集古大德对《无量寿经》的解释,性质跟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非常接近。江老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也可以把它看作是《金刚经》大辞典。
我们学《观无量寿佛经》,善导大师注解那就不一样,他不是集各家大成,他是自己确确实实有独到的见解,那个不一样。大家都晓得,善导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在中国历史上,弥陀化身的有善导大师、永明延寿大师、丰干和尚,这三个人在历史上几乎是确定的。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的注解就是阿弥陀佛亲自注的,这还会错!所以我们要学《观无量寿佛经》,我们就依止善导大师,做善导大师的学生。
我们研究《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有两个注解,一个是莲池大师的疏钞,一个是蕅益大师的要解。学疏钞,专攻疏钞,莲池是老师;学要解,就专攻要解,蕅益是老师。在近代,要解有圆瑛法师的讲义,宝静法师的亲闻记,我们把圆瑛、宝静看作学长,辅导我们,我们以蕅益为老师,这还会错!我们真正找到善知识,真正找到老师了。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们依慈云灌顶法师的疏钞,这个本子我们印得很多。《普贤行愿品》我们依清凉大师的疏钞,清凉、宗密是老师,决定不会错。一生专攻专修,这样才能成功,不要学第二种。我所讲的这些,提供你们做参考资料,帮助你们深入理解,一定要一门深入,依教奉行,这才管用。
一定要晓得,每一部经包含「教、理、行、果」四个部分。第一个是「教」,教是文字,我们常讲消文,文字能够通达没有障碍,这是教,这是修学的第一步。第二个是「理」,它里面所讲的理论,要明白它所讲的道理;理论明白了,你的信愿自然就有了。第三个是「行」,要把理论变成我们的思想行为,把它的教训变成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依据、根据,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言语,我们的行持,就是你所学的这一部经。换句话说,你学《无量寿经》,你就变成无量寿佛;你学《阿弥陀经》,你就学成阿弥陀佛;你学《普贤行愿品》,你就是普贤菩萨;你学《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你就是大势至菩萨,这才叫学,学得跟他一样!我们像不像个佛?像不像个菩萨?在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这样学才叫「戒为根本」,才叫从根本学。所以这个戒是广义,而不是狭义。这是学一家之言,在一部经上下手,我们是同一个宗派、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虽然学的经不一样,方向目标完全一致,我们以「六和敬」为基础,大家在一起共修,共同学习,彼此互相勉励,互相切磋琢磨。
古德讲经、宣讲,我们不敢。我在外面讲经,从来不敢说讲经,我是修学报告,我用这个心态。我们同学互相在一起,每一个人把自己的修学报告出来,大家在一块共同的研习讨论。我报告《无量寿经》,你们都听到了,等於《无量寿经》的内容你们都明白了;你报告《阿弥陀经》,我们也听到了;这样本宗的经典我们统统都学了,但是我发挥在一部经上。我听了五经一论,我在外面做研习报告的时候,把所听到的都会集在《无量寿经》上做会报。你学《阿弥陀经要解》,你把在五经一论所听到的融会贯通,统统都在要解里作会报。我们这样把经义把修学介绍给大众,推荐给大众,使听到的人能欢喜接受,我们的修学就成功了。
我们冷眼观察,今天这个世界学佛的水准,中国大陆最高。从传到大陆这些书本跟录音带你就能看出来,他们有选择,他们有比较。有很多录音带送到大陆去,他们听了一遍,就告诉你:这个录音带你以后不要带来,我们不要听了;这种书我们已经看了,以后不要送来,我们不要看了。从这些地方就知道,他们学佛的水平比我们高!我们学东西学乱了、学杂了,他们头脑清醒,清醒的头脑容易辨别。我们今天不容易辨别,搞太多、太杂、太乱了,辨别的能力都丧失掉了,非常可惜!实在讲,我们不如人!这个地方要注意。第十段讲:
【十、若乐广览。自当阅律藏全书。】
『若乐广览』,「乐」这个字念去声,念「药」(一ㄠˋ;yu),是爱好的意思,你喜欢广学多闻。『自当阅律藏全书』,因为这个地方莲池大师给我们介绍的非常简略,是介绍大纲,大纲的好处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容易做到。如果你对戒律有兴趣,深入研究的话,那当然要律藏全书;也就是三藏经典里面的律藏,那个内容就太大了,太丰富了。
这是前面一段的引言,也就是现在一般书籍的绪论,引言到这个地方就圆满了,末后一句就是引言的总结。十一段以后,我们可以把它看成这本书的正宗分,就是正式给我们介绍了。
【十一、后十戒。出沙弥十戒经。佛敕舍利弗。为罗睺罗说。】
『后十戒,出沙弥十戒经』,这是讲这个《沙弥律仪要略》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莲池大师是有根据的,就是从《沙弥十戒经》里面节录出来的。就像我们现在看经节录精华一样,这是《沙弥十戒经》的精华录,莲池大师为我们节录出来的。这个本子不是完整的《沙弥十戒经》,是从里面节录出来的。这个节录是为了便於修持。
『佛敕舍利弗,为罗睺罗说』。《沙弥十戒经》不是佛说的,是舍利弗尊者说的。罗睺罗出家是依舍利弗为和尚,所以在僧团里面佛是他的师公,他的师父是舍利弗,罗睺罗在僧团是这个身分,他的辈分很小,这个我们要知道。这一段的历史,弘赞大师也节录了一些。这个注解是弘赞大师节录的,大家看看,要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问,不问我们就把它省掉过去了。接著看底下十二,就是十戒了。
【十二、一曰不杀生。】
十戒里面第一条。戒律有两种,一种是纯为自利,另外一种是自利、利他两者具足。自利戒里面第一条是不淫欲,利他的第一条是不杀生。不杀生是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大慈大悲。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没有大慈悲,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所以要想成佛,要从慈悲心修起,修养自己真实的慈悲心。自利,不淫欲是培养自己的清净心,决定能超越三界,了脱生死。
佛说一个人为什么会在三界流转?就是淫欲,淫欲是三界六道的根本。古德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要往生净土,念要一,一就是一心不乱;到一心不乱,没有不往生的。这个爱欲不断,生死轮回就不能够超越。诸位要晓得,不但不能超越,三界你只能在欲界,色界都不行。色界是五欲都断了,「财、色、名、食、睡」这五条都没有了。但是他不是真断,真断就出三界了,他是伏断,他有定力,他在定功里面把烦恼伏住,不起现行,不会起心动念,他的定功伏住了,所以他可以生到色界,生到无色界。如果这个念头伏不住,修得再好还是在欲界。欲界最高的是他化自在天。
所以要懂得自利跟利他。为什么佛这第一条是不杀生,有的戒经第一条是不淫欲,他的重点不一样。所以沙弥戒是菩萨、是佛的根基,自利利他,第一条不杀生,培养自己的慈悲心。
注解有一个简单解释。「断命曰杀,有情曰生」,这是说得很清楚了。「生」指的是有情众生,有情众生就是动物,所有一切动物我们要对它有慈悯心,不可以杀害。基督教《新旧约》里面,耶稣基督他也有四条戒,跟我们这个四重戒非常相似。第一条是不可以杀人,那个范围就很小了,人不可以杀,其他的动物没有包括在里头。其次的不邪淫、不偷盗、不妄语,这跟我们在家五戒都相同。我们五戒里的不饮酒,他们没有。我们说「不杀生」,他说「不可以杀人」,差别在这个地方。
【十三、解曰。】
下面是解释。
【十四、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
【十五、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
【十六、但有命者。不得故杀。】
这是讲不杀生的范围。你看看多简单,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点你们大家要学习。特别在这个时代,科技发达,资讯发达,人与人之间接触非常的频繁,因此言语文字要求简单,愈简单愈好,愈简单愈受欢迎。不可以长篇大论,罗哩罗嗦,要知道节省人家的时间。所以东西要要求「简、要、详、明」,简单、扼要很详细也很明白。你看这几句符合简要详明。我们在外面讲经报告的时候,都要知道简要详明。
它的范围,上至『诸佛圣人』,圣人是指阿罗汉以上的,所以这个范围很宽。小乘初果以上都称为圣人。有初果已经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三不退里面证得「位不退」,他绝对不会再退堕成凡夫。我们在经上看得很清楚,虽然没出三界,他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不管能不能遇到佛法,他都成就。遇到佛法,他成声闻,证阿罗汉果;遇不到佛法,他成辟支佛,成独觉。所以他绝对不会到第八次,他一定是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就证果,这是圣人,决定不会堕落三途。所以初果是预流,从这个以上都称之为圣人。对圣贤供养,那是大福报!怎么可以杀害?
圣贤以下的,对我们恩德最大的是老师。这个地方的老师,就是我们常讲的「和尚」,他是我们的「亲教师」,我们的佛法是跟他学的,这是亲教师。师的恩德超过父母。父母对我们的恩德,这是一生的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的恩德是帮助我们恢复了法身慧命,所以老师的恩德在父母之上,这是师恩!
我们世间的老师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世间老师排的位次是在父母之下。不像佛法,佛法将老师排在父母之上。我们过去在大陆,大陆每一个人家都供祖先牌位。贫贱富贵都一样,任何人家一定会看到他家供的祖先牌位。现在都没有了,现在大陆也不供祖先牌位了。在江南祖先牌位是写的「天地君亲师」,是这么供的。亲是父母,师是供在亲的下面,这个供法是对的。因为世间老师没有帮助我们出三界,没有帮助我们离开六道轮回,这个师的恩跟父母是平等,但是我们还是把父母摆在第一。佛法的和尚那不同,他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这个恩德不是父母能做得到的,不是世间老师能办得到的,所以这个师摆在父母的上面,这个都要注意到。
师下面是僧,僧是出家人,是传承佛法之人,虽然没有直接教我们,他能够教化一切众生,帮助众生了生死出三界。所以这个『师僧』,师是亲自指导我的和尚,没有指导我的那些出家人,他们的德行、能力、使命跟我的和尚没有两样。虽然没有直接教导我,我对他也尊敬。再下来就是『父母』。
圣人有世间圣人,有出世间圣人,这里解释得很好,综合里面的意思,我们可以用四句话就全都包括了,「行有德,心光明,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心地清净光明,言行有德(标准是道德),这四句话把注解里面的意思就统统包括了。注子里面,诸位要细细的去看。
我们看第十五段,『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说一个上,再说一个下,这当中就统统都包括了,当中省略了。「蜎飞蠕动」是小虫,像蚊虫、蚂蚁这些微细的昆虫。它虽然是小虫,它也有神识,它是一个众生,那也是一条命!只是它业障重,堕落在畜生道,变成小虫。它在畜生里面所受的生死次数多,这是业报变现的。我们要晓得,蚂蚁、蚊虫也能成佛,它这个报受尽了,它会转到人道里面来,我们也不能够轻视它。
在戒经里面,杀业的结罪有轻重不同。比如前面所讲的佛菩萨圣贤、师僧父母,杀害这些人,这个罪极重,不通忏悔,没有办法忏悔,这是五逆罪。在戒经里面告诉我们,五逆罪的果报是在阿鼻地狱,那要出来就太难太难了!真的要经无量劫,这个要知道。像杀害这些微细的小昆虫,犯这个罪是可悔,可以忏悔,这个罪就轻,不像前面那么重。换句话说,对我们恩德愈重的人,你要犯了杀害,那个罪就愈重。一切众生对我们关系最轻最薄的,这个罪也就轻。
杀害诸佛菩萨圣贤,这个圣贤包括世间圣贤,结罪是结到阿鼻地狱。这不是属於我们个人,我们跟他也没有什么往来,他对我也没有什么恩德,为什么杀害会那么重的罪?因为他是一个社会、一个地方所有大众的典范,他在这里能使这个地方转移风俗,净化人心,这个功德就大了。所以世出世间圣贤,他的功德非常大,所谓「人天眼目」,大众的幸福,社会的安全,靠他教导。对他的杀害,这个罪就重,所以他的结罪是从众生身上来结罪。
佛为三界导师,所以害佛的罪是最重最重的!佛是大圣人,实在讲他的福报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没有人能够杀害佛,不可能的。所以有「出佛身血」,这是恶心向佛,等於杀害佛一样,那个罪都是阿鼻地狱。
诸位要知道,我们虽然无意杀害小动物,罪过很轻,可是它会不会存著将来报复的心?这是确实有的。我们误杀人,将来也会被误杀。你们念安世高翻译的《八大人觉经》,你们看看安世高的传记,安世高前生曾经误杀人,不是有意,是误杀的,这一生还要去还命债,也被人误杀,确实一饮一啄都有因果,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留意。
你想要在菩提道上一帆风顺,这是要严持戒律,要大悲清净,才可以做到。否则的话,生生世世怨家债主,他怎么不找你麻烦?所以真正修行人,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些事实,要逆来顺受。遇到逆境,遇到逆缘,晓得我过去生中对不起他,今生对我的折磨是应该的,你以清净心、柔和的心来接受,我们这笔帐了了、清了,以后就没有了。如果心有不平,这个怨愈结愈深,那个麻烦就大了。今天我们就研究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