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沙弥律仪要略 - (第一集)
沙弥律仪要略  (第一集)  1994/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1-002-0001

  我们研究的方法,只讲经文;注解的部分,自己去看,看到有问题就提出来,没有问题我们就接著讲下面的经文。经文是顶格,注解是低一格,很清楚,很醒目。为了方便起见,大家都用数字把经文标示出来,以后我们提到第几段,大家一翻就都能够翻到。我们从第一段看起,第一段在第二面。我们这个本子没有印页数,页数在旁边,就是第一页后半段倒数第三行。

  【一、梵语沙弥。此云息慈。谓息恶行慈。息世染而慈济众生也。亦云勤策。亦云求寂。】

  这是第一段,在上面标一个「一」,就是第一段。『沙弥』是梵文音译,『梵语沙弥』,这是古印度话叫沙弥,翻成中国的意思有三个。这也是古时候翻经有一个例子,叫含多义不翻。这个名词里面有很多意思,不是一个意思,在中国这个中文词汇里面,找不到适当的字来翻,就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注解,是这么一个翻法。最普遍的意思是『息慈』,「息慈」怎么个讲法?底下注得很清楚,『谓息恶行慈』。恶是指世染,世间染污我们的心地,染污我们的思想见解,是指的这些,这些污染要把它断除掉。这个意思跟《无量寿经》里面,佛教给我们「洒心易行」完全相同,要把心里面的污染洗得干干净净,要把我们一切错误的行为都改正过来,这叫易行。这一句话是说的原则原理,它的含义很深,它的境界很广。特别记住,世间法染污了我们的心性,出世间法也染污了我们的心性,所以大乘佛法教给我们要超越世出世间法,不但世间法我们要远离,出世间法也要远离,这样才能够真正成就。

  佛教里面,我们最常看见的是莲花,用莲花表法。我们看到塑造佛菩萨形相,站著的是站在莲花上,坐著的是坐在莲花里。莲花代表什么?代表出污泥而不染,就是表「息恶」的意思。水底下的泥沙代表六凡,就是六道;泥沙上面的清水代表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四圣就是十法界。莲花开在水的上面,这个意思就是说六凡四圣统统不染,所以学佛不能被佛法污染。

  什么叫污染?分别、执著、妄想就污染了。所以现代学佛的人(不只是现在,古时候也不例外),世间法不染了,把它放下了,佛法放不下,在佛法里面起分别执著,就又被佛法染了。世间法不贪了,贪心放下了,贪图佛法。你们诸位想一想,世尊是教我们把贪心除掉,不是教我们换一个贪心的对象。你贪心还在,世间法不贪了,贪佛法,你说糟糕不糟糕!所以我们看到佛菩萨形相,看到莲花,就要想到世出世间统统不染,这个才叫做一真法界,才叫真正清净。

  这几天我们正在讲《阿弥陀经疏钞》,在现在讲的这一段里面,莲池大师也把这个意思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这就讲到贤首的五教,天台的四教。在五教里面讲到圆教、顿教,这是真正的世出世间法都放下,这个息恶就统统都放下。天台四教的别教菩萨,在贤首五教里面讲终教,终教的「一心不乱」,虽然说放下了,但是这个能所还存在;换句话说,心还不是真正的清净。别教地上菩萨,初地以上才是我们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但是他还没有到圆满。讲到究竟圆满,包括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要放下,这个息就息得干干净净,息恶才干净。可见得沙弥里面的意思,决定不是限於初发心,息恶讲到究竟是包括等觉菩萨,那才真正到清净无染了。

  此地讲的世染,怕大家发生误会,说是世间法。什么叫世间法?什么叫出世间法?如果我们辨别不清楚,那就会误了大事!我也常说,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里面都没有的,中国文字充满了智慧的符号。你仔细看看「世间」这个字。「世」是指时间。世是三个十,三十年是一世,三十年代表过去、现在、未来;「间」是界限。世间跟世界是一样的意思,就是界限。这两个字的意思,「世」就是执著,「间」就是分别;换句话说,我们还有分别执著,就是世间。你学佛法,学大乘佛法,学一乘佛法,统统是世间法。因为你还有分别执著,把一乘佛法也变成世间法,所以你才被污染了。假如我们对一切法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了,世间法也是佛法、也是出世间法,出世了。穿衣吃饭,幼稚园小朋友念的「小猫叫,小狗跳」,给你说都是出世间法。如何出世间?超越了分别执著。要懂得「息世染」这个意思。否则的话,你虽然不被世间法污染,你被佛法污染,佛法也是世间法。所以你要是不懂佛法,佛法也是毒药,佛法也害人,这个意思一定要知道。

  所以佛在般若会上说得很清楚,佛不但无有定法可说,佛没有说法。这个意思就是教你对於佛所说的一切法,不可以执著。你只能体会这个意思,意思明白了就好,意思也不能执著。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学佛的基本态度,第一个「离言说相」。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这些言说不要执著。佛灭度之后,弟子们把佛的教训都记录下来,这就成为现在的经典,把这些言语变成文字,言语不能执著,文字同样不能执著。第二个「离名字相」,名字相是指佛经里面许多的名词术语。「沙弥」就是个名词,「世间」也是个名词,你体会到这些名字相里面的意思,你不能执著它。第三个「离心缘相」,那就讲得更深。换句话说,佛的一切法我们可不可以想一想、研究研究?不可以!研究研究就落到第六意识里面去了,就污染了,你被佛法污染了。

  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佛门常讲「依文解字,三世佛冤」,依照文字来研究解释,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搞错了。我也曾经说过,在开经偈里面「愿解如来真实义」,我说现在的人错解了,是「曲解如来真实义」、「误解如来真实义」。你看,如来不是喊冤枉吗?这就是不幸被佛法污染了。难!佛法难就难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用它,不能被它污染,那你的学就学得踏实,就学得真的上轨道了。

  学佛法不被佛法污染,一切佛法都要会归到自性,这个要紧。换句话说,帮助我们达到清净心,帮助我们开智慧,这个就是佛法。我们修学得不到清净心,不能开智慧,我们这个佛法就学偏差、就有错误了。所以「息世染」这个意思很深,范围很广,一定要搞清楚。否则的话,你就是受了沙弥戒,把沙弥律仪背得滚瓜烂熟,也是没有用的。你被沙弥律仪污染了,那多可惜!这个要知道。

  『行慈』,慈是慈悯众生。众生在六道里面轮回,实在是非常可怜。六道里面头出头没,不知道事实真相的人多,太多太多了!只有佛菩萨、阿罗汉以上的人,他们看出这个真相,他看到了、见到了才知道苦,才晓得这桩事情之可怕。世间人懵懵懂懂,糊里糊涂,不晓的这个事实真相。诸佛菩萨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怜悯一切众生,要想方法帮助这些众生觉悟,帮助这些众生认识真相,帮助他们能够脱离苦海。这就是佛菩萨的事业,我们常讲「如来家业」。如来家业,就是如来的事业,事业就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离苦就是脱离六道轮回,这个真的是大事。你说,世间哪一件事情比这个更大!

  所以,出家不简单!古人常讲「出家非将相之所能为」。将是什么?三军统帅;相是什么?宰相。因为过去是帝制的时代,不可以讲皇帝,一般人富贵到了顶点的时候,文官是作宰相,武官是作统帅。出家这个事业,他们做不到!出家人的事业是要追随佛陀,要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这是不能比的。所以,出家人是天人师!

  我们现在出家,做到了没有?像不像?做不到,甚至於我们的行持还为非作歹,不如在家人,出家人这个下场就不如在家人。诸位冷静去观察一下,为什么出家人走的样子都不好,往往比不上在家人?台湾这些年来,在家人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预知时至的,我所晓得的就有十几个,我不知道听说的那就更多了。为什么?在家学佛只求往生,他没有担起这个如来家业。而出家人要担负如来家业,要尽心尽力唤醒在家人,唤醒这些迷惑颠倒的人,我们有这个使命,有这个责任。在家人当中,有身不出家心出家的,也担当起如来家业的,像台湾的李济华老居士,往生的瑞相非常好,他是「莲友念佛团」的创办人,第一任的团长;像台中的李炳南老居士。他们跟出家人身分没有两样,完全承担起如来家业。

  今天我们馆长也是这个身分,也是担当了如来家业。没剃头,但是在我们眼中把她看作和尚。她的身体常常有毛病,我跟她讲:你那一身毛病我可以治,只要你肯听话,保险一身毛病统统治好。什么方法?头剃光了,什么毛病都没有了。她的头也就不会痛了,头痛就是因为头发没有剃掉。所以,我们这个小道场确确实实是肩负如来的使命。

  特别是在末法时期,诸佛如来都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我们修学的是这个法门,弘扬传播的也是这个法门,我们要尽心尽力把这个法门在这一个时代发扬光大。我们认真去做,努力去做。我们晓得这个时代会有很大的灾难,虽然我们弘扬这个法门的人数不多,如果每一个人确确实实能尽心尽力自行化他,纵然不能把这个灾难化除,也能把这个灾难减低。所以要认真的修学,认真的去弘扬。不要做形式,不要做好看,那是没有用处的;一切要讲求实际,那就对了。这个是「慈济众生」。

  另外还有两个意思,一个叫『勤策』,一个叫『求寂』,这两个意思都是属於自利。「息慈」是自利利他,息恶是自利,慈济是利他,所以这个意思很圆满,这个解释用得比较广。「勤」是精进,「策」是警策自己勉励自己的意思。「求寂」,寂就是清净心。所以,学佛的人不求别的,只求心地清净,不受污染;不污染就清净,污染就不清净了。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被佛法污染了。世间法要放下,佛法我们也要学习放下,也不执著。《金刚经》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非法是指世间法,法是指佛法,佛法跟世间法都要放得下。

  我们今天不是圣人,也不是根性很利的人,业习烦恼非常深重。我们在佛法里面,只取净宗,只去执著净宗。因为完全不执著,我们现在做不到,没法子!只执著净宗,其他一切大乘经典我们统统放下,这样就好,这是我们现前这个程度、环境可以做得到的。坚决只持净宗三经一论或者是五经一论,在这上面下功夫,要下钝功夫,我们平常讲要下死功夫,死心塌地去修学。

  注解里面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我们看第二段。

  问:所谓发慈悲心,是不是等我们对所有的人心地都调整平等了以后才能发慈悲心?

  答:发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现在就要做。如果等自己心地平等之后再做,那就变成小乘了。现在就要做,就要帮助人,尽心尽力去帮助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的时候不要著相,不要求人家报答。我们布施人家的恩惠,不求报答,我们的心就清净;也不要去记挂「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帮助了多少众生」,你的心就被污染不清净了。所以佛教给我们「三轮体空」,要做,尽量做,做过就忘掉了,不要去执著,这样子心会清净。

  第二段在第三面,我们看顶格:

  【二、律仪者。十戒律。诸威仪也。】

  这是讲到沙弥的戒律了。沙弥戒一共有十条,这十条在佛法里面,特别对出家人来讲这叫根本大戒,必须要遵守的。大家一定要晓得,初学的人要受根本戒,老修的人也要受,阿罗汉、辟支佛要遵守,菩萨到等觉菩萨还是要遵守。不可以说他当了比丘,做了菩萨,这个沙弥律仪可以不要受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好像盖房子一样,盖房子先打地基,然后盖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盖到第三层,下面两层可以不要了,行吗?没有这个道理。所以,根本戒是从初发心到成佛都要坚固的受持,这个要知道。换句话说,菩萨戒可以不要。我盖房子,第三层可以不要,下面还有两层,我还可以住;比丘戒可以不要,我底下还有一层可以住,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当了比丘,不要沙弥了,就好像我住二楼,底下一层不要,你马上就完了,就垮掉了。明白这个事实,你才晓得沙弥律仪的重要性。

  说实在话,我们能够把这十条做好,比丘戒、菩萨戒搁在一边,可以不必要。不要去当假比丘、假菩萨,有名无实,那是自欺欺人。我们重实质,不搞形象。持戒念佛,就能达到上上品往生,你真做到了!受了菩萨戒,未必能往生,为什么?假菩萨,不是真菩萨。这个要知道,要明了,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认真老实去修行。

  沙弥有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威仪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生活规范。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遵守哪些规矩?哪些原则?这个二十四门就是规矩,就是原则。但是这些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的时候所定的,现在时间已经隔了三千年,我们现在在台湾地区,那时是古印度。所以我们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了,一切想法、看法跟从前人都不相同,我们如何了解律仪的精神,明白它的道理,然后把它应用在现代人日常生活当中,这就对了。好像法律一样,连宪法都不例外,每隔几年要修订一次,为什么?时代不一样了。有些定的条文,在那个时候适用,现在不适用了,必须要加以修订。

  根本戒是超越时空,不能变的。根本戒只有四条:不杀生、不淫欲(对出家人讲)、不偷盗、不妄语,这四条叫根本戒,超越时空,无论在哪个地区,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不能变。其他的可以因时间、地区、生活习惯不同,遵守它的精神原则,在条文上可以做修改,这个在中国称之为「清规」。像唐朝时候,马祖道一和尚提倡建丛林,这是提倡大家共修;百丈大师立清规,这个清规就是戒律的本土化,戒律的现代化,使戒律的精神、原则不变,应用在现代人的生活当中。这是大规模的为中国人制定了一套新的戒律,我们大家都能遵守了。百丈到现代差不多也有一千四百年,我们现在的情形跟一千四百年前又不相同了,所以我们每一个道场、每一个寺庙都有「常住公约」,都有个规矩。这个都是属於戒律的现代化、本土化,适合於我们这一个道场大众在一块共修的规矩,立一个规矩。

  就台北市而言,每一个寺庙规矩不尽相同,每一个寺庙的「常住公约」也不尽相同,适合我们自己修学的环境,这个都是属於律仪,所以一定要懂得。不懂得这个事实,这个律仪我们就行不通了。所以我们读它、研究它要了解它精神之所在,要明白它的原理原则。

  【三、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略〉

  【上篇戒律门】

  沙弥律仪分两个部分,上篇是讲戒律,下篇是讲威仪。底下先讲戒律门。戒律是根本,因戒得定;威仪是帮助是辅助戒律的,就是日常生活规范。

  我们要认识清楚「戒」跟「律」这两个字,在这一面倒数第四行,「戒是禁戒,律即法律」。「戒」指的是禁戒,就是禁止,佛教给我们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你应当做。所以戒律里面又分为两大类:一类叫止持,一类叫作持。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要去做,不做就犯戒了。佛不准我们做的,我们就不能去做,这叫持戒。不准你做,你去做了,犯戒了;教你做的,你不做也犯戒了。所以戒律有这两种,一个是禁止的,一个是教你去做的。「律」是你犯了戒之后,等於是来审判你这个罪轻重,那就是法律,用律法来断定你所犯的轻重,这个叫律。

  底下这一句讲「防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什么叫戒?防非止恶。什么叫律?处断轻重,开遮持犯,这是律。你只要把这两句记熟就可以了。

  此地要说明一下「开遮持犯」。每一条戒律都是活的,持戒的方式不一样、不相同,这个要知道。这是佛对於一切众生根性不同,开遮持犯的范围、浅深、广狭都不一样。正如同我们教学生,我们对於小学生管的就很严,为什么?因为他不懂事,不严格的管教,他就会出事情,就会受到伤害。对中学生,他的知见渐渐开了,所以在管理规矩上稍稍开放一点。到大学生,他有能力辨别是非了,懂得利害了,对於管教的范围就更为开放了。

  佛的戒律也是这个道理,对於初学的这些凡夫,管得很严很紧。在我们佛法里面,像小乘教就管得很严格,非常保守;对於大乘人来讲,就比较开放。为什么?大乘人有智慧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你自己有能力辨别,那就开放很多。等到你明心见性,见思、尘沙都断掉了,无明也破了几品,那就入了华严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到那个时候这个戒律、持戒真正到清净圆满。

  清净圆满还持不持戒?还持戒,那就是我们常讲的「持而不持,不持而持」,他入那个境界,自自然然不犯过失,没有过失。事相上,菩萨还要这样认真执持,这是做榜样给初学的人看,就是前面讲的行持。他已经到了事事无碍,为什么还要这样子持戒?做给初学的人看,让初学的人看到菩萨都持戒,那我们不持戒不行!否则的话,菩萨都不持戒,我们持戒干什么?给初学的人起了反作用、反效果,那就不是慈悲了。所以佛菩萨也持戒,持得很严,这是做给初学人看,要懂得他们确实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们那样做,那是行持。恶,人家已经断尽了,已经没有恶了,他那是属於行持。

  「开」是开缘,缘就是讲条件,在某种条件之下可以开戒,开戒不是破戒。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佛教你禁止的,你开了,那叫破戒。如果在某一种条件之下是合情合理的,你这个戒破了,那不叫破戒,那叫开戒。开戒没有罪,不但没有罪,还有功德。佛在《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上举了一个例子,《法苑珠林》、《诸经要集》中也有引述。当时有一个国王,国王的脾气很大,好像为了厨师做的菜不好,他吃了不中意,他要把这个厨师杀掉。夫人那天正好是持八关斋戒,看到这个情形,为了救那个厨师,那天特别化妆得很漂亮,劝国王去唱歌跳舞,就希望国王把这个念头转移,把这个事情忘掉,所以那天她的八关斋戒全都破掉。那是不是破戒?她是为了救那一个厨师,为了救一个人,她那样做属於开戒,不但戒全破掉没有罪,还有大功德。那一段文说得很详细,我记不太清楚,可能这些注解里面都有,讲八关斋戒这一桩事情。所以要懂得什么叫开缘。如果没有开缘,自己想要找一个机会,那就错了,那就是破戒,那就不是开戒了。所以,这个开遮自己要有智慧去判断。

  昨天晚上,一个老朋友请我吃晚饭,我不知道他过生日,冒冒然然去了。不过也不错,我昨天带了几本《无量寿经》送给他,祝他无量寿,也很好!他在抗战期间遇到一桩事情,他们一共三个人在南京从事地下工作,被日本宪兵发现了。日本宪兵就追他们,他们逃到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附近的一间寺庙,那个寺庙正好在做法会,他们三个人跑进去求老和尚。这个老和尚很有智慧,马上叫他们剃头,穿上海青,跟大家一块念佛。所以日本宪兵队追来之后,怎么找也找不到这三个人,他们三个人就这样保全了性命。

  胜利之后,想想老和尚的救命之恩,他们就到南京办了一桌非常丰盛的酒席请老和尚,表示一点谢意。老和尚也来了。来了之后,他们这才一想和尚是吃素的,这些都是鸡鸭鱼肉搞了一大堆,都是荤菜,真的是好菜好酒。没想到这个老和尚真是了不起,老和尚居然坐下来,什么也不问,就跟他们举起酒杯欢欢喜喜的在一块吃,使他们衷心佩服,很受感动。这叫开缘,这叫开戒,不叫破戒。老和尚没有心没有意,但是他晓得他们是诚心感激,并不是有意去捉弄出家人,因此满他们的愿,让他们心生欢喜,这是一个开缘,这个一定要懂得。

  有许多在家的同修,自己学了佛,发心吃素,可是家里人不学佛。受了菩萨戒,可不可以煮肉类这些东西给他的父母吃?所谓切肉这都犯戒了,这是没错。你供养父母,父母还没有相信的时候,这是开缘,这不是破戒,你要从这些地方去感化你的家人。你要感化他,首先要家人对佛法有好感,对佛法生欢喜心,你才能感动他。你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告诉他「你吃众生肉,将来你要偿命的」。你愈说你的家人愈烦恼,愈说脾气愈大,不但不能教化他、感化他,反而造许许多多的口业,这就大错了,这个就没有智慧。你一切都能顺从,他们会感觉佛教好,佛教真好!隔一段时期慢慢去感化他,要用智慧。时间的长短,就看你的善巧方便,也看你家人的善根、福德。所以要有耐心,要有方便,这样做才对,自自然然他们会回头,会向善。万万不可以我学佛了,就跟家人敌对,那就错了,完全错了。

  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所以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要有耐心去感化你的家人,决定不能够对立。在他没有了解没有明白之前,他要什么统统可以随顺。在随顺里面,我们有耐心、有智慧、有方法慢慢把他转变过来,这就对了。这才叫真正的孝养!

  遮是禁止,决定不能够违犯。所以懂得开遮才会持戒。应当开的时候不开,也叫犯戒;应当遮的时候不遮,也叫犯戒。可见得「持戒」这两个字,谈何容易!死在戒条里面,不是持戒,戒律条条都是活活泼泼的。你要不懂这个戒律,不懂佛为什么列这条戒,用意何在,道理何在,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怎样去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顺境、有逆境,这个境界差别太多了,在这种非常繁琐复杂的环境里面,怎样用这条戒?那就是开遮了。开遮是你都能搞清楚,能够活活泼泼的应用,应用的非常圆满,自利利他,那才叫持戒。所以不是简单的事情!不是死在戒律里面,那叫持戒。你恰恰弄相反,搞错了。

  我刚才举的例子,老和尚随著大家也吃肉也喝酒,他们都受到很大的感动,对佛法生起真正的恭敬心,晓得这个出家人的伟大,出家人了不起,他们十几个人都被度了。如果这个老和尚是一般人讲的持戒观念,这是酒,这怎么可以!掉头而去。是,没错,自己好像很持戒,可是使一般人对佛教产生恶劣的印象,拒绝排斥的印象,那就错了!所以,「开遮持犯」非常的重要,不懂就谈不上持戒,这是一定要晓得的。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问:请问是不是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

  答:对,「开遮持犯」,现在你了解、重视它,然后每一条戒里面都会讲到。先要把观念建立起来,晓得持戒绝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讲的持戒,那个持戒持的结果会把佛教在这个世间消灭掉了。

  问:没有受戒没有问题,一受戒回来问题一大堆,请问应该怎么办?

  答:对,所以《沙弥律仪要略》要认真去研究,一定要明了。你这一部东西明了了,人家来问你这些问题,你都能够解答,而且晓得在什么场合当中,自己应该怎么个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