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 (第三十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1-001-0030
一百零八面,请看经文,就是第二行起:
【是座中有一菩萨。名华光王大智明菩萨。从座而立。白卢舍那佛言。世尊。佛上略开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名相。其一一义中。未可解了。惟愿说之。惟愿说之。妙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如来百观品中已明。】
这是经文,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前面卢舍那佛为千百亿化身佛,说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些名相就是我们前面所读过的,再前面佛都是略说,就是『略开』。里面甚深的义趣没说出来,只说了个名词,里面的含义、里面的道理没显示出来,所以说『未可解了』。这是华光王菩萨代我们启请,希望佛能说得更详细一点、更明白一点,对我们修学才能有帮助。所以前面这个略说我们要是没听到,或者是听得不甚明了,没关系,从这以后要细说,比前面要详细得多。在我们这个本子一直到第二卷的终了,就是一半,要细说前面所讲的「三十心十地」,希望我们要特别的留意,要多多的努力。
这个经与注解都非常的殊胜,实实在在能够帮助我们开悟。它后一卷,我们这个本子是四卷,后一卷就是后两卷是讲戒,那就讲修行,修行之前先要来心理建设,前面两卷就是心理建设。有了健全的心理然后才有健全的行为,如果没有健全的心理那个行为怎么学也学不像。由此可知,佛法通常所讲修行次第是信、解、行、证,这个次序不能够颠倒,不能够错乱。如果要不解义就是盲修瞎练,盲修瞎练要是不认真,没事情,敷衍、敷衍没有什么问题,盲修瞎练要认真就会出乱子,所谓是魔障,出障碍,所以正知正见是第一要紧的事情。心理建设培养我们正知正见,在梵网会上华光菩萨他也是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代我们来启请,佛为他说就是为我们说。现在我们看注解。
「此一节文」,就是前面我们所念的这四行经文。「总承前义而来」,前面是略说,把三十心十地都说完了,略说说完了。「自从是时,释迦身放慧光,人天生疑,玄通光主,放光聚众,请问光相,释迦擎众,至舍那所,代前二问,请决其疑,舍那领答,从凡至圣,即以心地为因,当成佛果」。这一段完全是叙述这个经一开端到前一次所讲的,叙说这个因缘,我们明了那就是从初发心到圆满成佛,到如来地。这里面八个字我们要牢牢的记住,就是「心地为因,当成佛果」。你要想成佛要修心,修行是帮助修心,诸位要懂这个道理。你说守戒,戒是什么?戒是帮助你得定的。你看定就是修行,定是修心的第一个层次,而修心到圆满第二个层次是智慧,那是真心。
古德常说听教(就是听经或者是听开示、听教诲)要在消归自性,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识是八识、八心王,智就是四智,悟的时候叫四智,迷的时候叫八识,所以识是心,智还是心;智是明心,识是暗心,明暗而已;智是觉悟的心,识是迷惑的心,心就是一个。心里头有没有迷悟?没有,迷悟在人!心哪有迷悟?所以心没有迷悟,我们叫八识、叫四智其实是一桩事情,只转名言事不转,不转事,事是一个,只换名词而已。譬如我迷惑颠倒的时候叫凡夫,我现在大彻大悟,换个名字叫菩萨,有没有换人?没换。凡夫是这个身,作了菩萨还是这个身,迷悟不同,换个名称而已。
由此可知,迷是心地,悟也是心地。千经万论,这个《梵网经》是总纲领,千经万论都是发明心地,以这部经最简单、最扼要。因为它简单扼要,所以每一个字、每一个句里面都含著有无量义。所以我在前面告诉诸位,这个经就是《大方广佛严经》的浓缩,《大方广佛华严经》把它一浓缩一归纳,就变成了两卷,它要一放开、一展开就是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没有两样。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原理,就是用这样的心来念佛,这个佛号就不可思议,声声与法界相应,声声与大方广相应。你一口气不能把《华严经》念完,一口气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全部的《华严经》,就是全部的《法华经》,妙,太妙了!不仅是如此,就是全部的《大藏经》,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经,你看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包括了,真正不可思议。几个人晓得这桩事情?这才叫大圆满!
这个心地法门,无论在理上讲、在事上讲都是总纲领,是根本法门。中国禅宗所提倡的从根本修,这是根本,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不管是在家、出家,你学佛要不要修戒?修戒梵网戒是根本。佛法的兴衰说实在的话关系在三皈,守戒就是皈戒,皈戒如法,佛法必定兴盛,皈戒不如法,佛教一定衰灭,这个关系太大太大,这也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唯心造」,心地为因,当成佛果。
「果中境界,一一发明,又恐大众,虽闻心地为因,不知是何心地,故又广开名相,为三十心十地」。这是前面把三十心的名词、十地的名词都为我们说出来。「既有如是之名,如是之相,必有如是之义」。义就是义理,名相都是属於事,有事一定有个理在。「若不发明义趣,将使行者,莫知趣向,执相迷心,执事迷理」。怕的就是怕这个毛病,这就是这一段文字的由来,华光菩萨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把这个原委说出来了,最怕的执相迷心,执事迷理,这是凡夫。如果修行人这个执著要不打破,这个障碍要不能够排除,永远不能成无上道;不但不能成道,怕的是对於这个经论都会曲解了。《开经偈》里面所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一句话相当不容易,几个人能解真实义?
真实义是一个,真实义能通一切义,这是我们在前几次讲席当中都透露过,即是到处处圆通,处处皆通,处处皆圆,这得真实义!正是古德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在别人都是障碍,到他这里障碍都没有了,全都融化了,这是智慧。秘诀在哪里?没有执著。有执著就不通、就不圆了,没有执著都是通的、都是圆的。说法无所不圆,闻法亦如是,见一切法亦复如是,接触一切法也如是,法法圆融,没有障碍。为什么没有障碍?因为本来没有障碍!一切法本来没有障碍,这不是说有什么方法能达到,不是的,本来没有障碍,清凉所讲的「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本来就无碍,可见得所有的障碍都是我们现在心理上的病态。
心有病了就有障碍,心要没有病障碍就没有。心有障碍身就有障碍,六根就有障碍,外面六尘也有障碍,十法界有障碍,没有一样不障碍。如果心里没有病,心没有障碍,身没有障碍,外面境界也没有障碍。心之病就是迷、就是执,执著、迷这是病,破执、破迷这是药,那是佛法。迷、执破了药也不要了,病好了还要药干什么?佛法也没有了,所以佛法是方便法不是真实法。给你说这个话用意就是叫你不要迷执佛法,佛法也不迷执,才能法法圆融,才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在净土里面叫实报庄严土,叫常寂光净土。可是一切众生哪有不迷的?哪有不执著的?迷执不容易舍掉,所以华光菩萨不能不启请,这个问题必得要解决,所以底下就讲了。
「故华光王菩萨,请解其义」。请是请求,请求佛把这个义理为我们说出来。「正谓涅盘心易晓,差别智难明也」。就是这么个道理。涅盘心就是根本智,差别智就是后得智。根本智容易明了,就是清净心,所以本来无一物,本体!本来无一物,为什么会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这很难懂,这个太复杂了。本来无一物怎么会变出这么多东西出来,这个难解!这属於菩萨的道种智。涅盘心是阿罗汉的一切智,一切智容易晓,本体容易明了,现相不容易。有很多同修问过这个问题,我常常是用四个字给他说明,叫他自己去参去,那就是大经上所讲的「心现识变」。这四个字可以说把这些问题总答尽了,而且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经中常说的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心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就是诸法实相,太清楚、太明白了,可是没入这个境界听了之后还是不会懂,这就讲差别智难明。
「是座中有一菩萨者,即上千佛座中之果位菩萨也」。下面要为我们介绍这一位代我们启请的人,就是『华光王大智明菩萨』,他是一位果位的菩萨,什么叫果位?果是对因说的,从初信到等觉在菩萨地位上来讲有因、有果,菩萨到了头就是果,果位菩萨什么?等觉菩萨。十地还是在因位,如果以一般来说就是从初信到法云地都叫做因位,等觉是果位,因为菩萨只到等觉,等觉到了头,等觉再上去成佛了,那不叫菩萨,所以果位的菩萨称等觉。等觉菩萨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是同样的地位,这都是果位的菩萨,他的名号叫华光王大智明。
「前云玄通华光主,此云华光王大智明」。前面我们看到一位菩萨也是代我们启请,在这个大会里面提出问题,那一位菩萨叫玄通华光主;现在我们又见一位菩萨,继续代我们追根究柢,向卢舍那佛提出疑问,这位菩萨的德号华光王大智明。你看菩萨名号里面都没有离开华光这两个字,华是因华,因地,代表的是因地,植物先开花后结果,华代表因,有因必有果。光代表智慧。
「正显此心地戒法门,非具大智慧者,不能通问」。两位菩萨的德号里面都有华光这两个字的字样,正是显示心地戒法门。心地戒法门,「心地」是本经的上卷,「戒法」是本经的下卷,刚才讲了一个是修心,一个是修身,或者我们讲修行,修行比修身的范围要广大,也正是儒家所讲诚意、正心、修身。上一卷心地就是讲的诚意、正心,下一卷的戒法就是修身。修身就是一个修行,要靠智慧,没有大智慧不行,没有大智慧不能通达,你也提不出问题出来,你要通达、晓了才能够提出问题。所以这两位菩萨名号里面有华有光,代表这个意思。
「所以断惑证真,必以智慧为首故也」。这个问题到后面还要详细的来讨论,我们讲要断惑,如何来断见思烦恼?如何来破根本无明?要智慧。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他的目标都是智慧,所以戒是定的手段,定是慧的手段,慧才是目标。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慧开了才能够断惑证真。定的能力伏惑,所以像阿罗汉九次第定,我们也称灭尽定,其实那个灭尽的功力还是在伏,伏为什么叫灭?它再不会起现行,等於灭了,烦恼伏住了永远不会起现行,保证不会起现行,等於灭了!智慧一现前把那个烦恼马上一转变,变成菩提,把它转变了,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所以迷了就把菩提转变成烦恼,觉悟了把烦恼又转变成菩提,是一桩事情,也是换名词不换事。事实上既无烦恼亦无菩提,烦恼、菩提都是自心变现之物,与外面境界於理不相干,真的於事於理都不相干,是我们妄识识变的。唯识所变,识变境界,所以要断惑证真,必以智慧为首。
「从座而立」,这是讲请法的仪式。「身业之诚,白卢舍那佛言,口业之诚,身口如如,心契实相,则意业之诚也」。请法一定要具足三业诚敬,才能够得法益,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印光大师当年教人,佛法当中「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的利益」。如果我们对佛、对菩萨或者对善知识诚敬的心失掉了,那就得不到利益。由此可知,是否能得到利益,关键在自己不在佛菩萨、不在外境,关键在自己。正因为事实如此,所以《华严经》里面显示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除自己之外尽是善知识。他为什么都是善知识?因为他具足诚敬之心,他具足一颗圆满诚敬之心,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情与无情,统统是善知识。善财见到了,大地众生齐成佛道,统统成佛,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我们这个诚敬之心起不来,或者对某人有,对另外人就没有,不能够平等、清净、普遍的涌现,这是我们不及善财的地方,也是我们自己一生不能圆成佛道的障碍。所以这个经怎么能不读!这个注子怎么能够不参究!
再继续往下面看「佛上略开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四十法门名相」。前面我们读过,寂光大师也在注子里面略说过,注解里都略略的介绍过。「名相虽多,以相求之,则名相又为略,故云略开」,只是把这三贤菩萨与十地菩萨用心的名称说了出来,只说了名称。「名相且略,其义尚广」,每一个名词里面含著有很深很深的义理,宗趣这是佛尚未说,我们不能够明了。
「其中一一义趣,修断观智,未曾解了,必请详明,故曰惟愿说之,惟愿说之,重叙请意,以表翘诚之至也」。这一段是说明菩萨提出这个问题请教的意思,一个名词里面包括有无尽的义趣,一一义趣里面有修断观智,修是修行的方法,断是讲它的效果,就是断惑证真。其实那个真没得证的,断了惑就是证,如果说断了惑还要求一个证真,那个证真又变成惑了,那个事情就麻烦了。妄没有了真也没有了,真妄是对待的、是相对的,那叫纯真无妄,因为有妄所以才建立一个真,叫你理解妄。妄没有了还有个真,真又变成妄了,那个麻烦又大了,所以才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妄都不能存在,两边要扫得干干净净,所以要断。
观是方法,智是结果,修观断惑智显就成就了。智就是结果,惑断掉了之后智就透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转八识成四智,这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如果我们不了解当然渴望著要明了,菩萨大慈大悲,等觉菩萨那还有什么话说,他当然知道,他这一问,代我们初学菩萨问的,问得非常恳切,所以有两句重复的『惟愿说之,惟愿说之』,这是表示至诚恳切到了极处!
「言妙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者」。这是这一段末后的一句,在此地大师为我们说明。「此请正观,乃起方便观行,以期佛果故也」。『妙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这是正知,所以叫正观。正观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古人所谓此处用不得力,这是讲纯真无妄。我们现在讲的《弥陀经疏钞演义》,这一开端莲池大师就把这个经所依的原理跟我们说出来,使我们相信这部经它是有极高深的理论、基础做依据的。所以这一部经文字字句句都含摄法界,也就是法界真正是不可思议!但是若不有方便观行,就无法契入;换句话说,这个真实的境界你无法体会。佛度一切众生统依方便法,方便观行,这样才能够到达如来的果地。
「妙极即妙觉果海」。这就是修学人,所谓菩萨、觉悟的人他所希望证得的。妙觉果海是如来果地上的名称,他希望证得的,也是我们每一位学佛同修所希求的。「金刚即坚利之智」。诸位都读过《金刚经》,都看过《金刚经》的注解,这个金刚就是指的金刚般若。「若至果海,非金刚智不能」。要有这样的大智慧,没有金刚般若的智慧,没有办法成就无上佛果。无上佛果是圆教的佛果,因为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他有上,上面还有,只有圆教的佛上面没有了,无上佛果!譬如说别教的佛只等於圆教二行位的菩萨,三行就比他高,他有上!无上佛果是的指圆教,我们要想证得无上佛果,没有金刚智慧不行。
我们要问金刚智慧在什么地方显现?跟诸位说你这一生当中死心塌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金刚智。没有金刚智他没办法选择这个法门,他对这个法门有怀疑,他不肯受持。这要金刚智慧才会选择这个法门,才会深信不疑,不为一切境缘所动摇,一生成就无上道。这一种智慧不是容易得来的,所以在中国你看无论哪一个宗派祖师大德,绝大多数都是求生净土,除非他有特别因缘,若无特别因缘无不是以净土为依归的,这确确实实是具足大智慧,具足金刚智!
「此智一起,诸物不能坏」。这个智慧要是生起来了,一切的邪知邪见不能动摇他。「而能坏诸物」,它能够圆融一切法,一切法到它面前不能够转变它,它能够转变一切法。「一切杂染,诸恶种子,断尽无余,故云妙极金刚」。一切法到它那里都圆融了,到它那里都化解了,所以说它能破一切法,一切法不能破它。「此智具足一切功德,故云宝藏」。功德就是三学三慧。一切是说人天、二乘、权教、实教,藏通别圆每一个地位菩萨的功德他统统具足,这叫宝藏。这个东西是什么?在《弥陀经》里面就是一心,一心不乱。一心就是妙极金刚宝藏,不是别的东西,就是一心,一不能破,二就能破,一没法子破。「能为一切坚圣修断方便」。这是讲出它的方便法,换句话说,这是最根本、最坚固的智慧,这个智慧里面含有一切的功德,就是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所有的三学、三慧、三资粮无不具足。这一切贤位是三贤,圣位是十圣。所以他才能够用这个妙极金刚宝藏来修学,来断惑证真,来作为他观智的根本。观就是观照,在一切法里面观照的根本,用什么来观照?用金刚般若智慧来观照!
「故云一切智门」。此地所说的一切智不是三种智里面的一切智,而是一切种智的略称。这个一切智是一切种智,如来果地上的智慧,是一切种智的门径。我们中国人最喜爱的一部经典就是《金刚经》,禅宗五祖以后大力的提倡,所以《金刚经》真是家户喻晓,没有人不念《金刚经》。虽念《金刚经》不开金刚慧,那也是枉然,为什么?遇到事情还是迷惑颠倒,他不开金刚慧,自己的烦恼、痛苦,这个妙极金刚宝藏不能解除、不能帮助,真叫冤枉。那就是说明你在境界里面不会观照,毛病在此地。如果你会观照,马上就起作用,换句话说,就能够破迷开悟,就能够断惑证真。所以古德是极力提倡。
念佛,这一句佛号也具足了妙极金刚宝藏,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里有,圆圆满满一点都不缺,你要以为这一句佛号里面没有妙极金刚宝藏,这一句佛号怎么能成无上道?要懂这个道理,这一句阿弥陀佛六字洪名里头一法不缺,无有一法不含摄在其中,真是妙极!这是我们修净土的人一定要认识,要能够体会得到。真能认清楚,能体会到,实在不容易,正是经里面所讲的善根、福德、因缘三者具足,你才能够发现这一句阿弥陀佛有这样妙,这样的不可思议。真正是十方诸佛一切法里面的秘密法,被你发现了,这要不是善根、福德、因缘非常非常深厚的人,你怎么会发现?无不是当面错过,诸位要晓得我们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当面错过没发现,这一生当中发现了,这一发现了就修学,这一修学就成就。再看底下问。
「如来下引证,以明此处文义,在大部内,如来百观品中,已更详明矣」。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是略提了一提,为什么?《梵网经》并不是完整的译本,这两卷只是《梵网经》里面的一品,这在前面都介绍过了,很可惜就是全经没有翻译过来,我们中文的本子只有这一品两卷,上下两卷,「菩萨心地品」。所以在全经里面有详细的说明,在「如来百观品」中有详细的说明,虽然全经没译过来,但是我们在其他大经大论里面也能够明白这个意思。这是把这一段启请的因缘说出来了。向下就是卢舍那佛要为他解释,要为他解答,前面这一段是科判。「舍那酬释」,酬是应酬,前面有问,此地当然要为他解答。文里面一共有四大段,第一是解释十住义,第二解释十行义,第三是十回向义,第四是十地义,这是四个大段。底下再说第一个大段,「初释十住义」,这里头分两个中段,初总标牒问,二别解义。请看经文:
【尔时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云何义者。发趣中。】
这一段是经文。华光王菩萨启请,佛解答的时候没有说华光王,而一开端就说『千佛谛听』,此地「千佛」当然包括了华光王菩萨,千佛是化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这个经是报身佛为化身佛说的,叫著千佛谛听。从初住到等觉可以说全是卢舍那的化身,或者说毗卢遮那的化身。注子里面「此牒大智明菩萨,请释其义,诫听许说」。诫是教诫,教他要仔细的听,谛听就是仔细的听,允许他的启请,为他详细说明。「十住进修地位,观行之义」。所以向下这个经文非常非常重要,前面略说,没有听到没什么关系,或者是没听清楚也没关系,底下就重要了,非常非常的重要,字字句句包括注解,与我们修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能够帮助我们成就,能够帮助我们这一句佛号,使我们这句佛号确确实实有力量断惑证真,确实有这个力量伏断见思,往生极乐,真有这个力量。
下面第二段「别解其义」,这里面就有十段,就是十住位,从初住到十住。这一段是初住。「释舍心位」。诸位要看清楚学佛从哪里学起?从放下学起,要从舍学起,舍心。我们现前这个大病就是放不下,舍不掉、舍不得。不肯舍当然就不得,你要想得无上道,一定要舍。好,我们把这个文念下去,这个文是很简单,不长,意思深长:
【若佛子。一切舍。国土。城邑。田宅。金银。明珠。男女。己身。有为诸物一切舍。】
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这是第一段。这段文分两段,后面是一段,首先教给我们要『舍』,后面跟我们说明为什么要舍,最后告诉我们舍了之后你得的有什么好处。我们再看底下他为什么教我们要舍。
【无为无相。我人知见。假会合成主者。造作我见。十二因缘无合无散无受者。十二入。十八界。五阴。一切一合相。无我我所。相。】
就是无我无我所,底下有个相,就是无我相无我所相。
【假成诸法。若内一切法。外一切法。不舍不受。菩萨尔时名如假会。观现前故。舍心入空三昧。】
末后一句就说明你放下的利益。这段文念过去了,意思非常非常的深,都在大师注解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今天时间虽然还有五分钟,但是这是一个大段落,我们要讲也讲不了几句,我想我们就到此地好了。下一次我们就从「舍心位」来开始研究,这是入到这部经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同修们也要把这个好的机会就是难得的因缘,要为你们的亲戚朋友介绍,希望他们来听这个经,因为机会非常的难得。讲《梵网经》的机会不多,这个机缘非常非常的殊胜,错过了不容易得到。你介绍,你的责任就尽到了,他来不来是他的善根福德因缘够不够,那是他的事情,不是你的事情,你已经对得起他了。他将来说这个因缘错过了,我不能怪你,当年你替我介绍,我自己没福报没去。我们自己要对得起人,就是普遍的为大众介绍。今天就讲到此地。
一百零八面,请看经文,就是第二行起:
【是座中有一菩萨。名华光王大智明菩萨。从座而立。白卢舍那佛言。世尊。佛上略开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名相。其一一义中。未可解了。惟愿说之。惟愿说之。妙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如来百观品中已明。】
这是经文,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前面卢舍那佛为千百亿化身佛,说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些名相就是我们前面所读过的,再前面佛都是略说,就是『略开』。里面甚深的义趣没说出来,只说了个名词,里面的含义、里面的道理没显示出来,所以说『未可解了』。这是华光王菩萨代我们启请,希望佛能说得更详细一点、更明白一点,对我们修学才能有帮助。所以前面这个略说我们要是没听到,或者是听得不甚明了,没关系,从这以后要细说,比前面要详细得多。在我们这个本子一直到第二卷的终了,就是一半,要细说前面所讲的「三十心十地」,希望我们要特别的留意,要多多的努力。
这个经与注解都非常的殊胜,实实在在能够帮助我们开悟。它后一卷,我们这个本子是四卷,后一卷就是后两卷是讲戒,那就讲修行,修行之前先要来心理建设,前面两卷就是心理建设。有了健全的心理然后才有健全的行为,如果没有健全的心理那个行为怎么学也学不像。由此可知,佛法通常所讲修行次第是信、解、行、证,这个次序不能够颠倒,不能够错乱。如果要不解义就是盲修瞎练,盲修瞎练要是不认真,没事情,敷衍、敷衍没有什么问题,盲修瞎练要认真就会出乱子,所谓是魔障,出障碍,所以正知正见是第一要紧的事情。心理建设培养我们正知正见,在梵网会上华光菩萨他也是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代我们来启请,佛为他说就是为我们说。现在我们看注解。
「此一节文」,就是前面我们所念的这四行经文。「总承前义而来」,前面是略说,把三十心十地都说完了,略说说完了。「自从是时,释迦身放慧光,人天生疑,玄通光主,放光聚众,请问光相,释迦擎众,至舍那所,代前二问,请决其疑,舍那领答,从凡至圣,即以心地为因,当成佛果」。这一段完全是叙述这个经一开端到前一次所讲的,叙说这个因缘,我们明了那就是从初发心到圆满成佛,到如来地。这里面八个字我们要牢牢的记住,就是「心地为因,当成佛果」。你要想成佛要修心,修行是帮助修心,诸位要懂这个道理。你说守戒,戒是什么?戒是帮助你得定的。你看定就是修行,定是修心的第一个层次,而修心到圆满第二个层次是智慧,那是真心。
古德常说听教(就是听经或者是听开示、听教诲)要在消归自性,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识是八识、八心王,智就是四智,悟的时候叫四智,迷的时候叫八识,所以识是心,智还是心;智是明心,识是暗心,明暗而已;智是觉悟的心,识是迷惑的心,心就是一个。心里头有没有迷悟?没有,迷悟在人!心哪有迷悟?所以心没有迷悟,我们叫八识、叫四智其实是一桩事情,只转名言事不转,不转事,事是一个,只换名词而已。譬如我迷惑颠倒的时候叫凡夫,我现在大彻大悟,换个名字叫菩萨,有没有换人?没换。凡夫是这个身,作了菩萨还是这个身,迷悟不同,换个名称而已。
由此可知,迷是心地,悟也是心地。千经万论,这个《梵网经》是总纲领,千经万论都是发明心地,以这部经最简单、最扼要。因为它简单扼要,所以每一个字、每一个句里面都含著有无量义。所以我在前面告诉诸位,这个经就是《大方广佛严经》的浓缩,《大方广佛华严经》把它一浓缩一归纳,就变成了两卷,它要一放开、一展开就是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没有两样。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原理,就是用这样的心来念佛,这个佛号就不可思议,声声与法界相应,声声与大方广相应。你一口气不能把《华严经》念完,一口气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全部的《华严经》,就是全部的《法华经》,妙,太妙了!不仅是如此,就是全部的《大藏经》,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所说的一切经,你看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包括了,真正不可思议。几个人晓得这桩事情?这才叫大圆满!
这个心地法门,无论在理上讲、在事上讲都是总纲领,是根本法门。中国禅宗所提倡的从根本修,这是根本,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不管是在家、出家,你学佛要不要修戒?修戒梵网戒是根本。佛法的兴衰说实在的话关系在三皈,守戒就是皈戒,皈戒如法,佛法必定兴盛,皈戒不如法,佛教一定衰灭,这个关系太大太大,这也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唯心造」,心地为因,当成佛果。
「果中境界,一一发明,又恐大众,虽闻心地为因,不知是何心地,故又广开名相,为三十心十地」。这是前面把三十心的名词、十地的名词都为我们说出来。「既有如是之名,如是之相,必有如是之义」。义就是义理,名相都是属於事,有事一定有个理在。「若不发明义趣,将使行者,莫知趣向,执相迷心,执事迷理」。怕的就是怕这个毛病,这就是这一段文字的由来,华光菩萨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把这个原委说出来了,最怕的执相迷心,执事迷理,这是凡夫。如果修行人这个执著要不打破,这个障碍要不能够排除,永远不能成无上道;不但不能成道,怕的是对於这个经论都会曲解了。《开经偈》里面所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一句话相当不容易,几个人能解真实义?
真实义是一个,真实义能通一切义,这是我们在前几次讲席当中都透露过,即是到处处圆通,处处皆通,处处皆圆,这得真实义!正是古德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在别人都是障碍,到他这里障碍都没有了,全都融化了,这是智慧。秘诀在哪里?没有执著。有执著就不通、就不圆了,没有执著都是通的、都是圆的。说法无所不圆,闻法亦如是,见一切法亦复如是,接触一切法也如是,法法圆融,没有障碍。为什么没有障碍?因为本来没有障碍!一切法本来没有障碍,这不是说有什么方法能达到,不是的,本来没有障碍,清凉所讲的「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本来就无碍,可见得所有的障碍都是我们现在心理上的病态。
心有病了就有障碍,心要没有病障碍就没有。心有障碍身就有障碍,六根就有障碍,外面六尘也有障碍,十法界有障碍,没有一样不障碍。如果心里没有病,心没有障碍,身没有障碍,外面境界也没有障碍。心之病就是迷、就是执,执著、迷这是病,破执、破迷这是药,那是佛法。迷、执破了药也不要了,病好了还要药干什么?佛法也没有了,所以佛法是方便法不是真实法。给你说这个话用意就是叫你不要迷执佛法,佛法也不迷执,才能法法圆融,才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在净土里面叫实报庄严土,叫常寂光净土。可是一切众生哪有不迷的?哪有不执著的?迷执不容易舍掉,所以华光菩萨不能不启请,这个问题必得要解决,所以底下就讲了。
「故华光王菩萨,请解其义」。请是请求,请求佛把这个义理为我们说出来。「正谓涅盘心易晓,差别智难明也」。就是这么个道理。涅盘心就是根本智,差别智就是后得智。根本智容易明了,就是清净心,所以本来无一物,本体!本来无一物,为什么会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这很难懂,这个太复杂了。本来无一物怎么会变出这么多东西出来,这个难解!这属於菩萨的道种智。涅盘心是阿罗汉的一切智,一切智容易晓,本体容易明了,现相不容易。有很多同修问过这个问题,我常常是用四个字给他说明,叫他自己去参去,那就是大经上所讲的「心现识变」。这四个字可以说把这些问题总答尽了,而且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经中常说的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心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就是诸法实相,太清楚、太明白了,可是没入这个境界听了之后还是不会懂,这就讲差别智难明。
「是座中有一菩萨者,即上千佛座中之果位菩萨也」。下面要为我们介绍这一位代我们启请的人,就是『华光王大智明菩萨』,他是一位果位的菩萨,什么叫果位?果是对因说的,从初信到等觉在菩萨地位上来讲有因、有果,菩萨到了头就是果,果位菩萨什么?等觉菩萨。十地还是在因位,如果以一般来说就是从初信到法云地都叫做因位,等觉是果位,因为菩萨只到等觉,等觉到了头,等觉再上去成佛了,那不叫菩萨,所以果位的菩萨称等觉。等觉菩萨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是同样的地位,这都是果位的菩萨,他的名号叫华光王大智明。
「前云玄通华光主,此云华光王大智明」。前面我们看到一位菩萨也是代我们启请,在这个大会里面提出问题,那一位菩萨叫玄通华光主;现在我们又见一位菩萨,继续代我们追根究柢,向卢舍那佛提出疑问,这位菩萨的德号华光王大智明。你看菩萨名号里面都没有离开华光这两个字,华是因华,因地,代表的是因地,植物先开花后结果,华代表因,有因必有果。光代表智慧。
「正显此心地戒法门,非具大智慧者,不能通问」。两位菩萨的德号里面都有华光这两个字的字样,正是显示心地戒法门。心地戒法门,「心地」是本经的上卷,「戒法」是本经的下卷,刚才讲了一个是修心,一个是修身,或者我们讲修行,修行比修身的范围要广大,也正是儒家所讲诚意、正心、修身。上一卷心地就是讲的诚意、正心,下一卷的戒法就是修身。修身就是一个修行,要靠智慧,没有大智慧不行,没有大智慧不能通达,你也提不出问题出来,你要通达、晓了才能够提出问题。所以这两位菩萨名号里面有华有光,代表这个意思。
「所以断惑证真,必以智慧为首故也」。这个问题到后面还要详细的来讨论,我们讲要断惑,如何来断见思烦恼?如何来破根本无明?要智慧。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他的目标都是智慧,所以戒是定的手段,定是慧的手段,慧才是目标。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慧开了才能够断惑证真。定的能力伏惑,所以像阿罗汉九次第定,我们也称灭尽定,其实那个灭尽的功力还是在伏,伏为什么叫灭?它再不会起现行,等於灭了,烦恼伏住了永远不会起现行,保证不会起现行,等於灭了!智慧一现前把那个烦恼马上一转变,变成菩提,把它转变了,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所以迷了就把菩提转变成烦恼,觉悟了把烦恼又转变成菩提,是一桩事情,也是换名词不换事。事实上既无烦恼亦无菩提,烦恼、菩提都是自心变现之物,与外面境界於理不相干,真的於事於理都不相干,是我们妄识识变的。唯识所变,识变境界,所以要断惑证真,必以智慧为首。
「从座而立」,这是讲请法的仪式。「身业之诚,白卢舍那佛言,口业之诚,身口如如,心契实相,则意业之诚也」。请法一定要具足三业诚敬,才能够得法益,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印光大师当年教人,佛法当中「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的利益」。如果我们对佛、对菩萨或者对善知识诚敬的心失掉了,那就得不到利益。由此可知,是否能得到利益,关键在自己不在佛菩萨、不在外境,关键在自己。正因为事实如此,所以《华严经》里面显示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除自己之外尽是善知识。他为什么都是善知识?因为他具足诚敬之心,他具足一颗圆满诚敬之心,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情与无情,统统是善知识。善财见到了,大地众生齐成佛道,统统成佛,我们为什么见不到?我们这个诚敬之心起不来,或者对某人有,对另外人就没有,不能够平等、清净、普遍的涌现,这是我们不及善财的地方,也是我们自己一生不能圆成佛道的障碍。所以这个经怎么能不读!这个注子怎么能够不参究!
再继续往下面看「佛上略开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四十法门名相」。前面我们读过,寂光大师也在注子里面略说过,注解里都略略的介绍过。「名相虽多,以相求之,则名相又为略,故云略开」,只是把这三贤菩萨与十地菩萨用心的名称说了出来,只说了名称。「名相且略,其义尚广」,每一个名词里面含著有很深很深的义理,宗趣这是佛尚未说,我们不能够明了。
「其中一一义趣,修断观智,未曾解了,必请详明,故曰惟愿说之,惟愿说之,重叙请意,以表翘诚之至也」。这一段是说明菩萨提出这个问题请教的意思,一个名词里面包括有无尽的义趣,一一义趣里面有修断观智,修是修行的方法,断是讲它的效果,就是断惑证真。其实那个真没得证的,断了惑就是证,如果说断了惑还要求一个证真,那个证真又变成惑了,那个事情就麻烦了。妄没有了真也没有了,真妄是对待的、是相对的,那叫纯真无妄,因为有妄所以才建立一个真,叫你理解妄。妄没有了还有个真,真又变成妄了,那个麻烦又大了,所以才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妄都不能存在,两边要扫得干干净净,所以要断。
观是方法,智是结果,修观断惑智显就成就了。智就是结果,惑断掉了之后智就透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转八识成四智,这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如果我们不了解当然渴望著要明了,菩萨大慈大悲,等觉菩萨那还有什么话说,他当然知道,他这一问,代我们初学菩萨问的,问得非常恳切,所以有两句重复的『惟愿说之,惟愿说之』,这是表示至诚恳切到了极处!
「言妙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者」。这是这一段末后的一句,在此地大师为我们说明。「此请正观,乃起方便观行,以期佛果故也」。『妙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这是正知,所以叫正观。正观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古人所谓此处用不得力,这是讲纯真无妄。我们现在讲的《弥陀经疏钞演义》,这一开端莲池大师就把这个经所依的原理跟我们说出来,使我们相信这部经它是有极高深的理论、基础做依据的。所以这一部经文字字句句都含摄法界,也就是法界真正是不可思议!但是若不有方便观行,就无法契入;换句话说,这个真实的境界你无法体会。佛度一切众生统依方便法,方便观行,这样才能够到达如来的果地。
「妙极即妙觉果海」。这就是修学人,所谓菩萨、觉悟的人他所希望证得的。妙觉果海是如来果地上的名称,他希望证得的,也是我们每一位学佛同修所希求的。「金刚即坚利之智」。诸位都读过《金刚经》,都看过《金刚经》的注解,这个金刚就是指的金刚般若。「若至果海,非金刚智不能」。要有这样的大智慧,没有金刚般若的智慧,没有办法成就无上佛果。无上佛果是圆教的佛果,因为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他有上,上面还有,只有圆教的佛上面没有了,无上佛果!譬如说别教的佛只等於圆教二行位的菩萨,三行就比他高,他有上!无上佛果是的指圆教,我们要想证得无上佛果,没有金刚智慧不行。
我们要问金刚智慧在什么地方显现?跟诸位说你这一生当中死心塌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金刚智。没有金刚智他没办法选择这个法门,他对这个法门有怀疑,他不肯受持。这要金刚智慧才会选择这个法门,才会深信不疑,不为一切境缘所动摇,一生成就无上道。这一种智慧不是容易得来的,所以在中国你看无论哪一个宗派祖师大德,绝大多数都是求生净土,除非他有特别因缘,若无特别因缘无不是以净土为依归的,这确确实实是具足大智慧,具足金刚智!
「此智一起,诸物不能坏」。这个智慧要是生起来了,一切的邪知邪见不能动摇他。「而能坏诸物」,它能够圆融一切法,一切法到它面前不能够转变它,它能够转变一切法。「一切杂染,诸恶种子,断尽无余,故云妙极金刚」。一切法到它那里都圆融了,到它那里都化解了,所以说它能破一切法,一切法不能破它。「此智具足一切功德,故云宝藏」。功德就是三学三慧。一切是说人天、二乘、权教、实教,藏通别圆每一个地位菩萨的功德他统统具足,这叫宝藏。这个东西是什么?在《弥陀经》里面就是一心,一心不乱。一心就是妙极金刚宝藏,不是别的东西,就是一心,一不能破,二就能破,一没法子破。「能为一切坚圣修断方便」。这是讲出它的方便法,换句话说,这是最根本、最坚固的智慧,这个智慧里面含有一切的功德,就是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所有的三学、三慧、三资粮无不具足。这一切贤位是三贤,圣位是十圣。所以他才能够用这个妙极金刚宝藏来修学,来断惑证真,来作为他观智的根本。观就是观照,在一切法里面观照的根本,用什么来观照?用金刚般若智慧来观照!
「故云一切智门」。此地所说的一切智不是三种智里面的一切智,而是一切种智的略称。这个一切智是一切种智,如来果地上的智慧,是一切种智的门径。我们中国人最喜爱的一部经典就是《金刚经》,禅宗五祖以后大力的提倡,所以《金刚经》真是家户喻晓,没有人不念《金刚经》。虽念《金刚经》不开金刚慧,那也是枉然,为什么?遇到事情还是迷惑颠倒,他不开金刚慧,自己的烦恼、痛苦,这个妙极金刚宝藏不能解除、不能帮助,真叫冤枉。那就是说明你在境界里面不会观照,毛病在此地。如果你会观照,马上就起作用,换句话说,就能够破迷开悟,就能够断惑证真。所以古德是极力提倡。
念佛,这一句佛号也具足了妙极金刚宝藏,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里有,圆圆满满一点都不缺,你要以为这一句佛号里面没有妙极金刚宝藏,这一句佛号怎么能成无上道?要懂这个道理,这一句阿弥陀佛六字洪名里头一法不缺,无有一法不含摄在其中,真是妙极!这是我们修净土的人一定要认识,要能够体会得到。真能认清楚,能体会到,实在不容易,正是经里面所讲的善根、福德、因缘三者具足,你才能够发现这一句阿弥陀佛有这样妙,这样的不可思议。真正是十方诸佛一切法里面的秘密法,被你发现了,这要不是善根、福德、因缘非常非常深厚的人,你怎么会发现?无不是当面错过,诸位要晓得我们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当面错过没发现,这一生当中发现了,这一发现了就修学,这一修学就成就。再看底下问。
「如来下引证,以明此处文义,在大部内,如来百观品中,已更详明矣」。这个意思这个地方是略提了一提,为什么?《梵网经》并不是完整的译本,这两卷只是《梵网经》里面的一品,这在前面都介绍过了,很可惜就是全经没有翻译过来,我们中文的本子只有这一品两卷,上下两卷,「菩萨心地品」。所以在全经里面有详细的说明,在「如来百观品」中有详细的说明,虽然全经没译过来,但是我们在其他大经大论里面也能够明白这个意思。这是把这一段启请的因缘说出来了。向下就是卢舍那佛要为他解释,要为他解答,前面这一段是科判。「舍那酬释」,酬是应酬,前面有问,此地当然要为他解答。文里面一共有四大段,第一是解释十住义,第二解释十行义,第三是十回向义,第四是十地义,这是四个大段。底下再说第一个大段,「初释十住义」,这里头分两个中段,初总标牒问,二别解义。请看经文:
【尔时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云何义者。发趣中。】
这一段是经文。华光王菩萨启请,佛解答的时候没有说华光王,而一开端就说『千佛谛听』,此地「千佛」当然包括了华光王菩萨,千佛是化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这个经是报身佛为化身佛说的,叫著千佛谛听。从初住到等觉可以说全是卢舍那的化身,或者说毗卢遮那的化身。注子里面「此牒大智明菩萨,请释其义,诫听许说」。诫是教诫,教他要仔细的听,谛听就是仔细的听,允许他的启请,为他详细说明。「十住进修地位,观行之义」。所以向下这个经文非常非常重要,前面略说,没有听到没什么关系,或者是没听清楚也没关系,底下就重要了,非常非常的重要,字字句句包括注解,与我们修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能够帮助我们成就,能够帮助我们这一句佛号,使我们这句佛号确确实实有力量断惑证真,确实有这个力量伏断见思,往生极乐,真有这个力量。
下面第二段「别解其义」,这里面就有十段,就是十住位,从初住到十住。这一段是初住。「释舍心位」。诸位要看清楚学佛从哪里学起?从放下学起,要从舍学起,舍心。我们现前这个大病就是放不下,舍不掉、舍不得。不肯舍当然就不得,你要想得无上道,一定要舍。好,我们把这个文念下去,这个文是很简单,不长,意思深长:
【若佛子。一切舍。国土。城邑。田宅。金银。明珠。男女。己身。有为诸物一切舍。】
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这是第一段。这段文分两段,后面是一段,首先教给我们要『舍』,后面跟我们说明为什么要舍,最后告诉我们舍了之后你得的有什么好处。我们再看底下他为什么教我们要舍。
【无为无相。我人知见。假会合成主者。造作我见。十二因缘无合无散无受者。十二入。十八界。五阴。一切一合相。无我我所。相。】
就是无我无我所,底下有个相,就是无我相无我所相。
【假成诸法。若内一切法。外一切法。不舍不受。菩萨尔时名如假会。观现前故。舍心入空三昧。】
末后一句就说明你放下的利益。这段文念过去了,意思非常非常的深,都在大师注解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今天时间虽然还有五分钟,但是这是一个大段落,我们要讲也讲不了几句,我想我们就到此地好了。下一次我们就从「舍心位」来开始研究,这是入到这部经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同修们也要把这个好的机会就是难得的因缘,要为你们的亲戚朋友介绍,希望他们来听这个经,因为机会非常的难得。讲《梵网经》的机会不多,这个机缘非常非常的殊胜,错过了不容易得到。你介绍,你的责任就尽到了,他来不来是他的善根福德因缘够不够,那是他的事情,不是你的事情,你已经对得起他了。他将来说这个因缘错过了,我不能怪你,当年你替我介绍,我自己没福报没去。我们自己要对得起人,就是普遍的为大众介绍。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