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 (第二十九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1-001-0029
请掀开经本一百零五面倒数第二行,「十力」。
「十力者,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我们前一次十条里面介绍了两条。如来果上的十力,在佛法里面是一个很普通的佛学名词,在经论或者是古大德著作当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所以在这个地方跟诸位介绍过之后,将来看到十力都是一样的意思。前面两条虽然说过了,也许有新来的同修没听到,好在不多,我们再说一遍。
「是处」与「非处」是指因果报应一定是相应的。我们俗话常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造善一定得善报,造恶一定得恶报,这就叫是处,决定是正确的。要是说作善会得恶报,或者造恶他也会得善报,没有这个道理,这叫非处,决定不是事实。可是往往我们在世间见到有许多好人他的遭遇非常不幸,好像是一生作善没有得到善报,一看到这一生造恶多端的人他是享福报,福报很大,这似乎跟佛法里面讲的果报不相应。所以佛十种特殊能力第一种,对这一桩事情他看得正确。世间这些现相是有的不是没有,这是一回什么事情?因为我们凡夫只能看到眼前,不能看到过去,也不能看到未来。殊不知因果是通三世的,这一生他享福是果报,他享福,前生造的善业;这一生他遭遇很不幸,常常受折磨,这也是果报,前世做不善业才得这个果报;今生所做的来生报。
所以佛门常说「欲知前世因」,你要晓得你前世造的是什么因,「今生受者是」,我们这一生所遭受的就是,一定相符合。「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晓得来世果报怎么样,我们这一生造作的这个业就感来生的善恶果报,这是一点都不会差错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这个问题也许有人看到: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如来十力里面列为第一条,确确实实是一个大问题。为什么?学佛的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正是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从此地建立。
这一个世间一定要把它看破,不值得留恋!这个社会的演进愈往后众生愈苦。千万不要以为现在科技发达会给大家带来幸福,你没有想到那个战争的恐怖,科技后遗症的恐怖!你看印度这一次毒气外泄,等於一次瘟疫一样,死伤那么多的人。这一些灾害是人为的不是天然的,如果是核子战争爆发了,恐怕是人为跟天然的加起来,那就是大灾难!能够逃过这种大劫难的为数不多,纵然逃过了也是苦难重重。所以看破,警觉心就提高了,真正安稳、幸福还是得求生西方世界。以我们目前有个十年之内的安稳,有这么长的时间取西方世界决定没有问题,在时间上讲足够用。我们在《往生传》里面所看到的三年到五年成功的人太多太多,那些都是我们的榜样,所以我们知道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第二句说「知过现未来」,这就是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业报智力」,佛有这个智慧,不但知道自己,知道一切众生,他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没有一桩事情不晓得。实实在在有三世,不是没有三世,真有三世。既有三世,当然就有轮回,还有什么话说!三世跟轮回那是连在一起的,如何超越三世、超越轮回?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确确实实能够超越。先说过造善业得三善道果报,造恶业必定入三恶道,得三恶道的果报。佛教给我们修净业,净业的果报我们六道里面没有。我们念阿弥陀佛,三善道里头没有阿弥陀佛,三恶道里头也没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果报在他方世界,在西方世界。这是佛一再在经论里面劝勉我们修净业,感得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清净的果报。
第三是「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有很多种,有世间禅定,有出世间的禅定,世间禅定像经典里面常说的四禅八定,那是世间禅定,阿罗汉所证得的九次第定以上的禅定是出世间的禅定,这是说的诸禅。世间禅定很多种,出世间禅定也有很多种,真正的解脱一定要出世间的禅定,世间的禅定得不到真正的解脱。三昧也是梵语,翻作正定或者翻作正受,与解脱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在大经里面看过很多很多,所以无量三昧!相上虽然讲是无量,理上是一桩事情,那就是在一切境缘里面能够守住清净心,能够运用觉观,观照一切诸法,所得的受用就叫做三昧。像交光法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所讲的,舍识用根的那种受用就是解脱三昧,如果我们还是应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纵然得到解脱三昧,也不是究竟的。可不可以得到?能得到一些,像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他们所得到的这个三昧是没有超越心意识。所以如来他的大智慧对於九法界有情众生他们修学的禅定、解脱、三昧他都知道,因为他知道他才能指导我们修行,才能把我们的境界提升。
第四条是「知诸相胜劣根智力」。这一条著重在根。智就是根智力。根是根性,各个众生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与多生多劫的修学习气有关系,所以这个根性我们常常说有先天的,有后天的。先天的是与生俱来,有人的根性很利,殊胜,有人的根性很劣,不等。后天的那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先天的要善於栽培,后天要发愤努力,都能成就。这一条在教化众生里面属於观机,唯有正确的观机才能达到应机施教,利根的人则以圆顿的方法来教他,那个钝根的人则可以从由浅而深循序渐进的来教导,这样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教学的功德利益。
第五「知种种解智力,亦名欲力」。「解」换句话说,就是对於一切法的认识,这个认识有浅有深,有圆有偏,有真有假,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层次,因为他认识了;这个欲是爱好,他要不认识他决定生不起爱好的心。譬如学佛,你要对佛法不认识你怎么肯来修学?听经,如果那个经听不懂,听了几次你就不想来了,听懂了觉得这里面能理解,理解了他就有兴趣,就产生了欲望,这个欲望就是追求。佛对於一切众生,他对於宇宙人生的见解,他的爱好、欲望也都知道,这一条也是属於观机。
「六知种种界智力,亦名性力」。界是界分,也就是讲的界限,佛法将宇宙万法把它分为十八类,称之为十八界。譬如说眼的界限是见,眼不能听,眼只能见,可见得这个眼根跟耳根它有界限,耳能听不能见,各个都有一个界限。这一种界限迷的时候有,悟了的时候就没有,觉悟了的人是六根互用,眼能见,耳能听,耳能听眼能见,换句话说,见闻觉知每一根统统都具足。大经里面说的「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所以六根可以互用。到六根互用的时候这个界限就不存在,这不是普通的人,那是大彻大悟的人才能做到,那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换句话说,权小凡外有种种界,佛都知道。底下一句说亦名性力,性也是界的意思,这个性是讲性质,不是讲的本性,讲性质。他各个性质不相同,力是说它的作用,它的功能;眼的性质跟耳的性质不相同,功能不一样,一个能见一个能听。这个性是这个意思,不是讲的真如本性。
第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如果我们明白这一桩事情,对於佛的教诫就不会怀疑了。至处是到达的处所,也就是我们讲的结果。道是方法,你修哪一种方法会得什么样的结果,这个佛晓得。你修四谛法你会成就阿罗汉,你修十二因缘法你会得辟支佛果报,你修六度万行你会得菩萨的果报,你念佛修一心不乱你会得西方净土的果报。至处!修什么法门后来有什么样的果报,到达什么样的结果,佛是清清楚楚。
第八「知宿命无漏智力」。宿是过去世,生生世世我们在哪一道,得的什么样的身,什么样的形状,什么样的姓名,你这一生的际遇,佛统统知道,不但知自己也能知道一切众生。无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无漏就是烦恼断尽了。在小乘人来说阿罗汉果才称之为无漏智,见思烦恼断尽;大乘的无漏要到十地菩萨法云地,这个时候无明将要断尽了,无明差不多断尽,称为大乘的无漏。佛有这一种的智慧能力。
第九「知天眼无碍智力」。天眼是六通之一,有报得的、有修得的。譬如天人他就属於报得的,我们人间有很多修行人得天眼通,他是修得的,鬼神里面也有些是报得的。这个世界要乱,鬼神先乱,我们过去在仁王法会读《仁王经》的时候,诸位都记得很清楚。在台湾几乎每年都举行仁王法会,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世界要乱鬼神就先乱!鬼神有五通,多半鬼神都有五通,五通里面就有天眼、有天耳、有他心,就是没有漏尽,有神足。虽有五通它的功能不太大,换句话说,小事,很近的事情,譬如说几天,个把月之内的事情他知道得很清楚,大的事情、远的事情他就不晓得了。这一些鬼神他怎么乱法?他在人间制造纠纷。所以我们往往看看某人他有一点神通,他有神通?不是的,是五通鬼神附在他身上,不是他自己的能力,附在他身上,那个五通鬼神走了他统统失掉了,什么都不晓得了。他原来不晓得以为他自己的道行了不起,忽然那个鬼神走掉了,他就感觉到我的能力都失掉了,怎么会退转了?其实那不是他的能力,是鬼神附在他身上,在这个世间招摇惑众,破坏正法!一般人都是好奇务怪,认为有一点神通这了不起,你跟他在经教里讲正道他不听,这个不希奇,要有神通才希奇。好奇务怪,没有不上当的。
佛法是平实之法,绝不搞一些奇怪的事情,佛法是教你觉悟,绝不教你迷信,教你自觉。觉他是帮助他人自觉,不是帮助人迷信,帮助人破迷开悟。所以我们对於那些有神通的人,要晓得那是一回什么事情。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清楚,你看《楞严经》所说的五十种阴魔,《楞严经》十卷这一段经文就占了一卷半那么多。说明末法时期一些怪现象,我们能认识就不上当。《楞严经》的修行还是以念佛为主。佛知天眼无碍是指这些,从五通鬼神(无论他是修得还是报得的)一直到如来地,这个天眼功能大小不一样,佛是没有一桩他不知道的。这一句跟前面的一句「知宿命」,实在讲是六种神通统统包括在其中。人间天上,三乘界内、界外,佛没有一桩不知道。
末条一条第十「知永断诸习气漏尽智力」。这条要是明了,我们就会甘心情愿接受佛的教导。永断诸习气到漏尽,这是无上正等正觉,前面都是讲的三乘,二乘,这个地方是讲一乘法。圆教一乘才真正永断习气,真正成就漏尽,就是圆教佛果地上才能得到的。等觉菩萨习气没有永断,他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破。佛知道,自己已经证得了当然可以教导别人,把他自己修行的经验提供给我们,帮助我们也能够永断习气、也能够达到漏尽。这个漏尽是断无明,前面这个无漏是讲的断烦恼,这个地方是讲断无明。到此地是说的如来果地上十种特殊的能力,菩萨虽有,比不上佛。
下面讲「十八不共法」,也是如来果地上独有的,菩萨虽有不圆满,所以称为不共。虽然有这十八条可是要记也很方便,一开端就是身、口、意,三业无失,无失是没有过失,「身无失,口无失,意无失」,没有过失。这是相当不容易做到的,看起来好像简单,真不容易!我们学佛对於这一些条目都要留意,我们晓得我们身口意三业过失是决定不免,如何能够把它减少到最低限度,那就是修行。如果说完全没有了,那就成佛了,连等觉菩萨都不能说完全没有,为什么?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一品生相无明就障碍了三业的清净,何况我们无明、尘沙、见思烦恼不但没有断,天天在增长,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怎么能说没过失?我们应当要向无过失这个方向去追求,尽可能减少过失。
「身无失」,身要守戒,在我们中国古人讲身要守礼,那是范围,不能说无过失,它是有一个范围,纵然有过失,过失不大。戒律也是个范围,不超越这个范围不会有大过失。「口」是指言语,言语愈少愈好,古人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贪吃容易得病,把肠胃吃坏了容易得病;喜欢讲话容易闯祸,不知不觉得罪人,还不晓得什么时候得罪的,跟人结了冤仇,不知道从哪里结的。「口为祸福之门」,所以说话要谨慎,要少言语,多听少说。对於佛法应当是多问,这是好事情,有疑惑的地方、有不明了的地方一定要问。
第三是意,意是念头,起心动念都叫做妄想,这就是意业的过失。如果说意业里头什么都不想,有没有过失吗?还是过失,一切都不想了他的果报在第四禅的无想天是外道天,还是过失。所以意叫你要有正念、正思惟,拣别不是邪念、不是邪思惟。有念是妄念,无念还是妄念,有无是两边,两边都是虚妄。这里面理很深,境界非常之深广,要慢慢在经论里面去探讨、去理解,而后要在生活里面尽量减少三业的过失,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才能够得力。
「四无不定心」,佛心是常在大定,决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这叫定心。我们的心是不定心,为什么?容易被外境所转,六根接到外面境界,我们的心都被它所动摇,佛心如如不动。「五无异想心」,异想,见异思迁,特别是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讲,今天听到一个禅师在说法,禅不错,赶紧去学禅;明天看一个密宗上师在说,那也不错,赶快去灌个顶、去持咒,见异思迁,学什么都不会成就。所以法门的选择要慎重,选定了之后就决定不改变,这一个法门一定成无上道,改变而得无上道那个时间也要花得长,路子必然是走迂回的道路,不是一个捷径。捷径是一条路,一个法门,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绝无更改。无异想心,佛没有妄念、没有妄想。「六无不知舍心」。这也是我们要学的,舍就是放得下,佛没有一桩事情放不下,样样都能放得下。我们在《华严经.第六回向》念到,第六回向菩萨修布施举出六十个例子,无有一法他不能舍。舍也是不执著,於一切法皆不执著。因为不执著所以能舍,能舍心才清净,那个不能舍心就被染污了。
底下一条「欲无减」,这个欲就是欲望,佛菩萨的欲望是什么?四弘誓愿!他的大愿从来没有减少过,换句话说,没有退过愿,没退心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为什么要说这一条?我们自己要好好的想想,我们也会发愿,但是那个愿的力量不长,过了几天就退了心,譬如说我发这个愿我一天要念一万声佛号,今天念了,到明天只念了五千声,有事情,明天再补;明天我念一万五千声,到明天连三千声都念不了;到后天,算了,还是不念算了。他会退心!不像诸佛菩萨的大愿永无退心,永远不退的。阿弥陀佛在因地里发的四十八愿,发心的时候勇猛,成佛之后那个愿力丝毫没有退减,这也是我们应该要学的。实在讲很不容易做到!很不容易做到,太难太难了!可是一定要努力,尽可能的去做到。所以这个发愿也要谨慎,不能够草率。
第八是「念无减」。念是念力,净土法门讲念不退,要到理一心不乱才能到念不退。如来果地上当然是不退,不退也不必说,念无减。他念什么?佛念什么?佛念念之中要普度一切众生,这是佛念,佛绝不念自己,连菩萨都不念自己,何况佛?都不念。念念要成就一切众生,念念要帮助一切众生成无上道。
「九精进无减,十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精进,当了佛功德圆满还修什么精进?菩萨精进应当,菩萨无明没断尽,佛已经证得无上菩提了,还往哪个地方精进?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第四地的菩萨精进波罗蜜圆满了,十地菩萨是十波罗蜜圆满之相,圆满以后还要精进,可见得我们不圆满、没有圆满的人更要精进,菩萨的精进自行化他,两方面都要精进,如来的精进是自己圆满了,精进什么?度脱一切众生,他这种精进决定没有减少一分一毫。换句话讲,尽心尽力在做,并没有说是我已经成佛了,自己从前已经度化众生,教学相长,度他就是度自己,现在我度自己圆满了,我还度他干什么?凡夫、小乘、权教确实他有减少、有退转,如来在果地上决定没有退转,所以我们对佛的智慧、德行,我们对他景仰,对他恭敬是有道理的。实实在在值得我们尊敬他,正如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所说的无有疲厌!他不疲倦、他不厌倦,去教化一切众生,这是精进无减。
底下「智慧无减」、「解脱无减」,这也要说一说。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要度众生就得要随类现身,譬如佛要度我们,他一定在人间来示现,也要有父母,也一样从出生,一生示现的有生老病死,这样会不会起烦恼?会不会伤害他的智慧?解脱是自在,是不是有许许多多的约束他得不到自在?不会的。虽然在那里示现也是圆满智慧,虽然在那里示现还是住大自在之中,决定不会有一丝毫烦恼现前,决不会有一丝毫不自在的这些事,「解脱知见无减」,这就好懂了。
十三、十四、十五都是讲随智慧行,这个给我们也是很大的启示。「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与我们现前恰恰相反,我们今天身、口、意的造作是随著感情不是随著理智,所谓是感情用事,他就造业了。感情是迷的,感情是不觉,感情用事没有不偏差的,所以如来三业的造作他是依智不依识,所谓是转八识成四智。我们凡夫依八识,他是依四智,三业依四智。
「十六知过去无碍,十七知现在无碍,十八知未来无碍」,这是知三世无碍。刚才说过,像五通仙人他们也能知三世,但是有碍,佛知三世无有障碍。佛的教诫我们一定要遵从,对我们决定是有好处的,千万不要信这些外道,纵然示现有一些小神通,不要为他愚弄,不要为他伤害了自己的信心,这一点很重要。
「此十八行,云不共者,以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非权小菩萨所共,更非凡夫境界可知,故云不共」。这十八条的境界非常的深广,我们只是在字面上看到一点眉目,其实里面深广境界决不是我们所知道的,所以称之为不共法。这是这个经文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将卢舍那佛在往昔因地当中所修行的纲领为我们略举,而寂光大师又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使我们对这个纲领有所解悟。虽然有所解悟我们解得不深,知道的并不周详,如何依照这个法门来起修?更是重要的问题,所以下面华光菩萨他知道我们心里面的意思,知道我们的重重疑惑,所以他在法会上代表我们来向卢舍那佛请教。请看下面经文:
【尔时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赫赫大光明座上。千华上佛。千百亿佛。一切世界佛。】
这一段科题里面叫「总标报化」。卢舍那是报身佛,『千华上佛,千百亿佛,一切世界佛』,都是化身佛,大师在注解里面为我们解释这一段的意思。「此总标明体用不分,报化无二之义」。这一句把这段经文的旨趣为我们点出来了,这是真实相。下面这是解释这段文。
「言尔时者,即本舍那如来,举因明果劝修时也」。这是将时间为我们说出。「此之华台舍那,赫赫大光明座,千华上佛,千百亿佛,俱已解见前文」,前面说过这个地方就不必再说了,要说的是底下这一句,底下这句前面没说过。「一切世界佛者,是千百亿化身释迦如来,展转化化无量无尽智慧如来,居一切世界中,说法利生,以表从心地戒法中,出生无量无尽智慧佛也」。这要说明的就是这一句,这一句我们读了之后很难懂,很不容易明白,为什么?因为我们执著这个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个人,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就是现在的尼泊尔的地方,我们认定了释迦牟尼佛是一个人。他怎么能变化成这么多?怎么能变成一切世界佛?在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明了,释迦牟尼佛这个名词是个通名,不是专指某一个人。释迦牟尼佛的名字叫悉达多,如果说悉达多那就说他一个人,他成佛了称之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不止他一个,这是一定要晓得的。
在经典里面讲佛有三身,法身叫毗卢遮那,报身叫卢舍那,化身叫释迦牟尼,所以这个名称是化身佛的名称,只要是化身佛都叫释迦牟尼,是通名不是别名。化身佛是谁化的?前面说过千华台上,化身佛是卢舍那化的,卢舍那从哪里化出来的?从毗卢遮那那里化出来的。换句话说,毗卢遮那是本体,卢舍那是起用,而释迦牟尼是用中之用,用不离体,所以是一体三身佛。我们再从这个名义里面来观察,毗卢遮那意思是遍一切处,我们现在所谓是真理,在佛经里面常讲真如本性,因为真如本性遍一切处,那就是法身佛,所以法身无相,法身无不相。无不相就是报身与化身,是有相的,相与无相是一体,相是性之相,性是相之性,性相是一如,它是不能分的。连虚空也有相貌,怎么能说没有相?
报身佛叫卢舍那,前面讲过卢舍那的意思叫净满,净是清净的意思,满是智慧圆满,清净智慧圆满就叫报身。释迦牟尼,释迦是仁慈的意思,能仁,仁慈,大慈大悲,牟尼是寂默,就是如如不动,虽然大慈大悲,他又不为一切境界所染,不为一切境界所动,这个作用就妙了!不被外境所转的慈悲叫真正的慈悲,这是三身佛的定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三身,从我们本性上讲就是法身,从我们的知觉上来讲就是报身,从我们慈悲心上来说,虽然这个慈悲心很小,也是属於化身。我们明白这个意思,岂不正是像《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问题是在我们自己的觉心。
我们自己的心要是觉而不迷,那就是一切世界无量无边的智慧如来都在我们面前,而且这些诸佛如来都在那里说法度生,度谁?度我一个人,怎么度法?叫我觉而不迷,叫我正而不邪,叫我净而不染,那就是度我。这个人很慈悲,很爱护我,我也很喜欢他,你们想对不对?是这样讲法,对!他爱你你爱他,对了。错了!他一爱你,你的心就被他转了,你的心就被境界动了,这就错了,要学什么?学释迦牟尼,外面他敬我我也敬他,里面怎么样?如如不动,外面能仁里面寂默,不为外境所动。那个外面是不是佛?当然是佛,我们自己觉悟,外境那个好人是佛,坏人还是佛,坏人你见到你心里起了瞋恚心,错了,烦恼起来了,还要如如不动。这种修行法不是高级的,起码的修行法,起码的不是很高的,所谓什么?八风吹不动。
哪个境界不是佛?都是佛!一被境界动了,那个外头就叫魔。你在念佛,阿弥陀佛化身来了,你一下看到了,这一欢喜,一心不乱没有了,心马上就乱掉了,那是什么?那是魔。所以要知道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是什么事,不管是什么境界,凡是能够帮助我们、成就我们觉正净的都是佛境界,凡是叫我们迷,叫我们起邪知邪见,叫我们心地染污,那个境界统统叫魔境界。其实外境没有佛也没魔,外境什么都没有,佛与魔的现前都是在自己心!《楞严》上说得好,「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都是自己搞出来的,与外境不相干,这才真正是觉悟。你明白这个道理,这一句话就不难懂,无论从广义、从狭义、从事、从理上无不圆融。在此地特别一个意思是表心地戒法中,出生无量无尽智慧佛。
下卷文里面说,「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跟此地是前后照应,你看华光菩萨在启请,前面有这么一段叙述,这段意思太妙、太妙了,不但是说明报化是一体,同时也显示了三身一体。如果诸位更要细密的来观察,情与无情,无不一体,正是像《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显示这个意思。下面才是菩萨来为我们请法。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一百零五面倒数第二行,「十力」。
「十力者,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我们前一次十条里面介绍了两条。如来果上的十力,在佛法里面是一个很普通的佛学名词,在经论或者是古大德著作当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所以在这个地方跟诸位介绍过之后,将来看到十力都是一样的意思。前面两条虽然说过了,也许有新来的同修没听到,好在不多,我们再说一遍。
「是处」与「非处」是指因果报应一定是相应的。我们俗话常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造善一定得善报,造恶一定得恶报,这就叫是处,决定是正确的。要是说作善会得恶报,或者造恶他也会得善报,没有这个道理,这叫非处,决定不是事实。可是往往我们在世间见到有许多好人他的遭遇非常不幸,好像是一生作善没有得到善报,一看到这一生造恶多端的人他是享福报,福报很大,这似乎跟佛法里面讲的果报不相应。所以佛十种特殊能力第一种,对这一桩事情他看得正确。世间这些现相是有的不是没有,这是一回什么事情?因为我们凡夫只能看到眼前,不能看到过去,也不能看到未来。殊不知因果是通三世的,这一生他享福是果报,他享福,前生造的善业;这一生他遭遇很不幸,常常受折磨,这也是果报,前世做不善业才得这个果报;今生所做的来生报。
所以佛门常说「欲知前世因」,你要晓得你前世造的是什么因,「今生受者是」,我们这一生所遭受的就是,一定相符合。「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晓得来世果报怎么样,我们这一生造作的这个业就感来生的善恶果报,这是一点都不会差错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这个问题也许有人看到: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如来十力里面列为第一条,确确实实是一个大问题。为什么?学佛的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正是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从此地建立。
这一个世间一定要把它看破,不值得留恋!这个社会的演进愈往后众生愈苦。千万不要以为现在科技发达会给大家带来幸福,你没有想到那个战争的恐怖,科技后遗症的恐怖!你看印度这一次毒气外泄,等於一次瘟疫一样,死伤那么多的人。这一些灾害是人为的不是天然的,如果是核子战争爆发了,恐怕是人为跟天然的加起来,那就是大灾难!能够逃过这种大劫难的为数不多,纵然逃过了也是苦难重重。所以看破,警觉心就提高了,真正安稳、幸福还是得求生西方世界。以我们目前有个十年之内的安稳,有这么长的时间取西方世界决定没有问题,在时间上讲足够用。我们在《往生传》里面所看到的三年到五年成功的人太多太多,那些都是我们的榜样,所以我们知道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第二句说「知过现未来」,这就是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业报智力」,佛有这个智慧,不但知道自己,知道一切众生,他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没有一桩事情不晓得。实实在在有三世,不是没有三世,真有三世。既有三世,当然就有轮回,还有什么话说!三世跟轮回那是连在一起的,如何超越三世、超越轮回?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确确实实能够超越。先说过造善业得三善道果报,造恶业必定入三恶道,得三恶道的果报。佛教给我们修净业,净业的果报我们六道里面没有。我们念阿弥陀佛,三善道里头没有阿弥陀佛,三恶道里头也没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果报在他方世界,在西方世界。这是佛一再在经论里面劝勉我们修净业,感得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清净的果报。
第三是「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有很多种,有世间禅定,有出世间的禅定,世间禅定像经典里面常说的四禅八定,那是世间禅定,阿罗汉所证得的九次第定以上的禅定是出世间的禅定,这是说的诸禅。世间禅定很多种,出世间禅定也有很多种,真正的解脱一定要出世间的禅定,世间的禅定得不到真正的解脱。三昧也是梵语,翻作正定或者翻作正受,与解脱是连在一起的。我们在大经里面看过很多很多,所以无量三昧!相上虽然讲是无量,理上是一桩事情,那就是在一切境缘里面能够守住清净心,能够运用觉观,观照一切诸法,所得的受用就叫做三昧。像交光法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所讲的,舍识用根的那种受用就是解脱三昧,如果我们还是应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纵然得到解脱三昧,也不是究竟的。可不可以得到?能得到一些,像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他们所得到的这个三昧是没有超越心意识。所以如来他的大智慧对於九法界有情众生他们修学的禅定、解脱、三昧他都知道,因为他知道他才能指导我们修行,才能把我们的境界提升。
第四条是「知诸相胜劣根智力」。这一条著重在根。智就是根智力。根是根性,各个众生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与多生多劫的修学习气有关系,所以这个根性我们常常说有先天的,有后天的。先天的是与生俱来,有人的根性很利,殊胜,有人的根性很劣,不等。后天的那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先天的要善於栽培,后天要发愤努力,都能成就。这一条在教化众生里面属於观机,唯有正确的观机才能达到应机施教,利根的人则以圆顿的方法来教他,那个钝根的人则可以从由浅而深循序渐进的来教导,这样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教学的功德利益。
第五「知种种解智力,亦名欲力」。「解」换句话说,就是对於一切法的认识,这个认识有浅有深,有圆有偏,有真有假,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层次,因为他认识了;这个欲是爱好,他要不认识他决定生不起爱好的心。譬如学佛,你要对佛法不认识你怎么肯来修学?听经,如果那个经听不懂,听了几次你就不想来了,听懂了觉得这里面能理解,理解了他就有兴趣,就产生了欲望,这个欲望就是追求。佛对於一切众生,他对於宇宙人生的见解,他的爱好、欲望也都知道,这一条也是属於观机。
「六知种种界智力,亦名性力」。界是界分,也就是讲的界限,佛法将宇宙万法把它分为十八类,称之为十八界。譬如说眼的界限是见,眼不能听,眼只能见,可见得这个眼根跟耳根它有界限,耳能听不能见,各个都有一个界限。这一种界限迷的时候有,悟了的时候就没有,觉悟了的人是六根互用,眼能见,耳能听,耳能听眼能见,换句话说,见闻觉知每一根统统都具足。大经里面说的「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所以六根可以互用。到六根互用的时候这个界限就不存在,这不是普通的人,那是大彻大悟的人才能做到,那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换句话说,权小凡外有种种界,佛都知道。底下一句说亦名性力,性也是界的意思,这个性是讲性质,不是讲的本性,讲性质。他各个性质不相同,力是说它的作用,它的功能;眼的性质跟耳的性质不相同,功能不一样,一个能见一个能听。这个性是这个意思,不是讲的真如本性。
第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如果我们明白这一桩事情,对於佛的教诫就不会怀疑了。至处是到达的处所,也就是我们讲的结果。道是方法,你修哪一种方法会得什么样的结果,这个佛晓得。你修四谛法你会成就阿罗汉,你修十二因缘法你会得辟支佛果报,你修六度万行你会得菩萨的果报,你念佛修一心不乱你会得西方净土的果报。至处!修什么法门后来有什么样的果报,到达什么样的结果,佛是清清楚楚。
第八「知宿命无漏智力」。宿是过去世,生生世世我们在哪一道,得的什么样的身,什么样的形状,什么样的姓名,你这一生的际遇,佛统统知道,不但知自己也能知道一切众生。无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无漏就是烦恼断尽了。在小乘人来说阿罗汉果才称之为无漏智,见思烦恼断尽;大乘的无漏要到十地菩萨法云地,这个时候无明将要断尽了,无明差不多断尽,称为大乘的无漏。佛有这一种的智慧能力。
第九「知天眼无碍智力」。天眼是六通之一,有报得的、有修得的。譬如天人他就属於报得的,我们人间有很多修行人得天眼通,他是修得的,鬼神里面也有些是报得的。这个世界要乱,鬼神先乱,我们过去在仁王法会读《仁王经》的时候,诸位都记得很清楚。在台湾几乎每年都举行仁王法会,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世界要乱鬼神就先乱!鬼神有五通,多半鬼神都有五通,五通里面就有天眼、有天耳、有他心,就是没有漏尽,有神足。虽有五通它的功能不太大,换句话说,小事,很近的事情,譬如说几天,个把月之内的事情他知道得很清楚,大的事情、远的事情他就不晓得了。这一些鬼神他怎么乱法?他在人间制造纠纷。所以我们往往看看某人他有一点神通,他有神通?不是的,是五通鬼神附在他身上,不是他自己的能力,附在他身上,那个五通鬼神走了他统统失掉了,什么都不晓得了。他原来不晓得以为他自己的道行了不起,忽然那个鬼神走掉了,他就感觉到我的能力都失掉了,怎么会退转了?其实那不是他的能力,是鬼神附在他身上,在这个世间招摇惑众,破坏正法!一般人都是好奇务怪,认为有一点神通这了不起,你跟他在经教里讲正道他不听,这个不希奇,要有神通才希奇。好奇务怪,没有不上当的。
佛法是平实之法,绝不搞一些奇怪的事情,佛法是教你觉悟,绝不教你迷信,教你自觉。觉他是帮助他人自觉,不是帮助人迷信,帮助人破迷开悟。所以我们对於那些有神通的人,要晓得那是一回什么事情。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清楚,你看《楞严经》所说的五十种阴魔,《楞严经》十卷这一段经文就占了一卷半那么多。说明末法时期一些怪现象,我们能认识就不上当。《楞严经》的修行还是以念佛为主。佛知天眼无碍是指这些,从五通鬼神(无论他是修得还是报得的)一直到如来地,这个天眼功能大小不一样,佛是没有一桩他不知道的。这一句跟前面的一句「知宿命」,实在讲是六种神通统统包括在其中。人间天上,三乘界内、界外,佛没有一桩不知道。
末条一条第十「知永断诸习气漏尽智力」。这条要是明了,我们就会甘心情愿接受佛的教导。永断诸习气到漏尽,这是无上正等正觉,前面都是讲的三乘,二乘,这个地方是讲一乘法。圆教一乘才真正永断习气,真正成就漏尽,就是圆教佛果地上才能得到的。等觉菩萨习气没有永断,他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破。佛知道,自己已经证得了当然可以教导别人,把他自己修行的经验提供给我们,帮助我们也能够永断习气、也能够达到漏尽。这个漏尽是断无明,前面这个无漏是讲的断烦恼,这个地方是讲断无明。到此地是说的如来果地上十种特殊的能力,菩萨虽有,比不上佛。
下面讲「十八不共法」,也是如来果地上独有的,菩萨虽有不圆满,所以称为不共。虽然有这十八条可是要记也很方便,一开端就是身、口、意,三业无失,无失是没有过失,「身无失,口无失,意无失」,没有过失。这是相当不容易做到的,看起来好像简单,真不容易!我们学佛对於这一些条目都要留意,我们晓得我们身口意三业过失是决定不免,如何能够把它减少到最低限度,那就是修行。如果说完全没有了,那就成佛了,连等觉菩萨都不能说完全没有,为什么?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一品生相无明就障碍了三业的清净,何况我们无明、尘沙、见思烦恼不但没有断,天天在增长,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怎么能说没过失?我们应当要向无过失这个方向去追求,尽可能减少过失。
「身无失」,身要守戒,在我们中国古人讲身要守礼,那是范围,不能说无过失,它是有一个范围,纵然有过失,过失不大。戒律也是个范围,不超越这个范围不会有大过失。「口」是指言语,言语愈少愈好,古人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贪吃容易得病,把肠胃吃坏了容易得病;喜欢讲话容易闯祸,不知不觉得罪人,还不晓得什么时候得罪的,跟人结了冤仇,不知道从哪里结的。「口为祸福之门」,所以说话要谨慎,要少言语,多听少说。对於佛法应当是多问,这是好事情,有疑惑的地方、有不明了的地方一定要问。
第三是意,意是念头,起心动念都叫做妄想,这就是意业的过失。如果说意业里头什么都不想,有没有过失吗?还是过失,一切都不想了他的果报在第四禅的无想天是外道天,还是过失。所以意叫你要有正念、正思惟,拣别不是邪念、不是邪思惟。有念是妄念,无念还是妄念,有无是两边,两边都是虚妄。这里面理很深,境界非常之深广,要慢慢在经论里面去探讨、去理解,而后要在生活里面尽量减少三业的过失,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才能够得力。
「四无不定心」,佛心是常在大定,决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这叫定心。我们的心是不定心,为什么?容易被外境所转,六根接到外面境界,我们的心都被它所动摇,佛心如如不动。「五无异想心」,异想,见异思迁,特别是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讲,今天听到一个禅师在说法,禅不错,赶紧去学禅;明天看一个密宗上师在说,那也不错,赶快去灌个顶、去持咒,见异思迁,学什么都不会成就。所以法门的选择要慎重,选定了之后就决定不改变,这一个法门一定成无上道,改变而得无上道那个时间也要花得长,路子必然是走迂回的道路,不是一个捷径。捷径是一条路,一个法门,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绝无更改。无异想心,佛没有妄念、没有妄想。「六无不知舍心」。这也是我们要学的,舍就是放得下,佛没有一桩事情放不下,样样都能放得下。我们在《华严经.第六回向》念到,第六回向菩萨修布施举出六十个例子,无有一法他不能舍。舍也是不执著,於一切法皆不执著。因为不执著所以能舍,能舍心才清净,那个不能舍心就被染污了。
底下一条「欲无减」,这个欲就是欲望,佛菩萨的欲望是什么?四弘誓愿!他的大愿从来没有减少过,换句话说,没有退过愿,没退心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为什么要说这一条?我们自己要好好的想想,我们也会发愿,但是那个愿的力量不长,过了几天就退了心,譬如说我发这个愿我一天要念一万声佛号,今天念了,到明天只念了五千声,有事情,明天再补;明天我念一万五千声,到明天连三千声都念不了;到后天,算了,还是不念算了。他会退心!不像诸佛菩萨的大愿永无退心,永远不退的。阿弥陀佛在因地里发的四十八愿,发心的时候勇猛,成佛之后那个愿力丝毫没有退减,这也是我们应该要学的。实在讲很不容易做到!很不容易做到,太难太难了!可是一定要努力,尽可能的去做到。所以这个发愿也要谨慎,不能够草率。
第八是「念无减」。念是念力,净土法门讲念不退,要到理一心不乱才能到念不退。如来果地上当然是不退,不退也不必说,念无减。他念什么?佛念什么?佛念念之中要普度一切众生,这是佛念,佛绝不念自己,连菩萨都不念自己,何况佛?都不念。念念要成就一切众生,念念要帮助一切众生成无上道。
「九精进无减,十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精进,当了佛功德圆满还修什么精进?菩萨精进应当,菩萨无明没断尽,佛已经证得无上菩提了,还往哪个地方精进?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第四地的菩萨精进波罗蜜圆满了,十地菩萨是十波罗蜜圆满之相,圆满以后还要精进,可见得我们不圆满、没有圆满的人更要精进,菩萨的精进自行化他,两方面都要精进,如来的精进是自己圆满了,精进什么?度脱一切众生,他这种精进决定没有减少一分一毫。换句话讲,尽心尽力在做,并没有说是我已经成佛了,自己从前已经度化众生,教学相长,度他就是度自己,现在我度自己圆满了,我还度他干什么?凡夫、小乘、权教确实他有减少、有退转,如来在果地上决定没有退转,所以我们对佛的智慧、德行,我们对他景仰,对他恭敬是有道理的。实实在在值得我们尊敬他,正如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所说的无有疲厌!他不疲倦、他不厌倦,去教化一切众生,这是精进无减。
底下「智慧无减」、「解脱无减」,这也要说一说。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要度众生就得要随类现身,譬如佛要度我们,他一定在人间来示现,也要有父母,也一样从出生,一生示现的有生老病死,这样会不会起烦恼?会不会伤害他的智慧?解脱是自在,是不是有许许多多的约束他得不到自在?不会的。虽然在那里示现也是圆满智慧,虽然在那里示现还是住大自在之中,决定不会有一丝毫烦恼现前,决不会有一丝毫不自在的这些事,「解脱知见无减」,这就好懂了。
十三、十四、十五都是讲随智慧行,这个给我们也是很大的启示。「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与我们现前恰恰相反,我们今天身、口、意的造作是随著感情不是随著理智,所谓是感情用事,他就造业了。感情是迷的,感情是不觉,感情用事没有不偏差的,所以如来三业的造作他是依智不依识,所谓是转八识成四智。我们凡夫依八识,他是依四智,三业依四智。
「十六知过去无碍,十七知现在无碍,十八知未来无碍」,这是知三世无碍。刚才说过,像五通仙人他们也能知三世,但是有碍,佛知三世无有障碍。佛的教诫我们一定要遵从,对我们决定是有好处的,千万不要信这些外道,纵然示现有一些小神通,不要为他愚弄,不要为他伤害了自己的信心,这一点很重要。
「此十八行,云不共者,以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非权小菩萨所共,更非凡夫境界可知,故云不共」。这十八条的境界非常的深广,我们只是在字面上看到一点眉目,其实里面深广境界决不是我们所知道的,所以称之为不共法。这是这个经文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将卢舍那佛在往昔因地当中所修行的纲领为我们略举,而寂光大师又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使我们对这个纲领有所解悟。虽然有所解悟我们解得不深,知道的并不周详,如何依照这个法门来起修?更是重要的问题,所以下面华光菩萨他知道我们心里面的意思,知道我们的重重疑惑,所以他在法会上代表我们来向卢舍那佛请教。请看下面经文:
【尔时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赫赫大光明座上。千华上佛。千百亿佛。一切世界佛。】
这一段科题里面叫「总标报化」。卢舍那是报身佛,『千华上佛,千百亿佛,一切世界佛』,都是化身佛,大师在注解里面为我们解释这一段的意思。「此总标明体用不分,报化无二之义」。这一句把这段经文的旨趣为我们点出来了,这是真实相。下面这是解释这段文。
「言尔时者,即本舍那如来,举因明果劝修时也」。这是将时间为我们说出。「此之华台舍那,赫赫大光明座,千华上佛,千百亿佛,俱已解见前文」,前面说过这个地方就不必再说了,要说的是底下这一句,底下这句前面没说过。「一切世界佛者,是千百亿化身释迦如来,展转化化无量无尽智慧如来,居一切世界中,说法利生,以表从心地戒法中,出生无量无尽智慧佛也」。这要说明的就是这一句,这一句我们读了之后很难懂,很不容易明白,为什么?因为我们执著这个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个人,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就是现在的尼泊尔的地方,我们认定了释迦牟尼佛是一个人。他怎么能变化成这么多?怎么能变成一切世界佛?在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明了,释迦牟尼佛这个名词是个通名,不是专指某一个人。释迦牟尼佛的名字叫悉达多,如果说悉达多那就说他一个人,他成佛了称之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不止他一个,这是一定要晓得的。
在经典里面讲佛有三身,法身叫毗卢遮那,报身叫卢舍那,化身叫释迦牟尼,所以这个名称是化身佛的名称,只要是化身佛都叫释迦牟尼,是通名不是别名。化身佛是谁化的?前面说过千华台上,化身佛是卢舍那化的,卢舍那从哪里化出来的?从毗卢遮那那里化出来的。换句话说,毗卢遮那是本体,卢舍那是起用,而释迦牟尼是用中之用,用不离体,所以是一体三身佛。我们再从这个名义里面来观察,毗卢遮那意思是遍一切处,我们现在所谓是真理,在佛经里面常讲真如本性,因为真如本性遍一切处,那就是法身佛,所以法身无相,法身无不相。无不相就是报身与化身,是有相的,相与无相是一体,相是性之相,性是相之性,性相是一如,它是不能分的。连虚空也有相貌,怎么能说没有相?
报身佛叫卢舍那,前面讲过卢舍那的意思叫净满,净是清净的意思,满是智慧圆满,清净智慧圆满就叫报身。释迦牟尼,释迦是仁慈的意思,能仁,仁慈,大慈大悲,牟尼是寂默,就是如如不动,虽然大慈大悲,他又不为一切境界所染,不为一切境界所动,这个作用就妙了!不被外境所转的慈悲叫真正的慈悲,这是三身佛的定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三身,从我们本性上讲就是法身,从我们的知觉上来讲就是报身,从我们慈悲心上来说,虽然这个慈悲心很小,也是属於化身。我们明白这个意思,岂不正是像《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问题是在我们自己的觉心。
我们自己的心要是觉而不迷,那就是一切世界无量无边的智慧如来都在我们面前,而且这些诸佛如来都在那里说法度生,度谁?度我一个人,怎么度法?叫我觉而不迷,叫我正而不邪,叫我净而不染,那就是度我。这个人很慈悲,很爱护我,我也很喜欢他,你们想对不对?是这样讲法,对!他爱你你爱他,对了。错了!他一爱你,你的心就被他转了,你的心就被境界动了,这就错了,要学什么?学释迦牟尼,外面他敬我我也敬他,里面怎么样?如如不动,外面能仁里面寂默,不为外境所动。那个外面是不是佛?当然是佛,我们自己觉悟,外境那个好人是佛,坏人还是佛,坏人你见到你心里起了瞋恚心,错了,烦恼起来了,还要如如不动。这种修行法不是高级的,起码的修行法,起码的不是很高的,所谓什么?八风吹不动。
哪个境界不是佛?都是佛!一被境界动了,那个外头就叫魔。你在念佛,阿弥陀佛化身来了,你一下看到了,这一欢喜,一心不乱没有了,心马上就乱掉了,那是什么?那是魔。所以要知道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是什么事,不管是什么境界,凡是能够帮助我们、成就我们觉正净的都是佛境界,凡是叫我们迷,叫我们起邪知邪见,叫我们心地染污,那个境界统统叫魔境界。其实外境没有佛也没魔,外境什么都没有,佛与魔的现前都是在自己心!《楞严》上说得好,「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都是自己搞出来的,与外境不相干,这才真正是觉悟。你明白这个道理,这一句话就不难懂,无论从广义、从狭义、从事、从理上无不圆融。在此地特别一个意思是表心地戒法中,出生无量无尽智慧佛。
下卷文里面说,「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跟此地是前后照应,你看华光菩萨在启请,前面有这么一段叙述,这段意思太妙、太妙了,不但是说明报化是一体,同时也显示了三身一体。如果诸位更要细密的来观察,情与无情,无不一体,正是像《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显示这个意思。下面才是菩萨来为我们请法。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