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 (第十七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1-001-0017
八十六面最后一句开始,「诸佛当知二句,结前,入坚法忍中等,起后」。从这个地方看起,这是解释经文里面开端。
【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心。入坚法忍中。】
『入坚法忍中』。前面这一句是总结十住位的菩萨。向下经文这是讲十行位的菩萨,前面十住叫坚信忍,十行菩萨的境界提升了一层,所以名称也就改变,叫「坚法忍」。此地大师给我们假设了一个疑问,说十行位为什么叫做坚法忍?「何也」是个疑问之词,就是为什么。下面给我们解释说「即前所修理法」。前是在十住位上所修的,所修的那些理论方法,「理繇信入」,如果我们不信,换句话说,这个理你就没有办法领悟得到。「信繇理起,是故前云坚信」。这是说明前面为什么叫坚信忍。可见得信与理是相辅相成的,这两个是有相互的关系,首先要信。可是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有人先明理之后才相信,有些人从信了以后才悟理的。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这两种情形都非常多,两种都是入道的门径。
一般讲从明理之后而生信的,这个信心都比较坚固。他是真搞清楚了才相信,没搞清楚之前他不相信,虽不相信他很有兴趣,很有兴趣去研究这个佛理,这就是他的善根。他如果说不信,对这个也没有兴趣研究,那就坏了,那就是与佛无缘。不相信肯研究,行,他将来信心一建立比一般人要快得多。可是也有不少的人先从信入手。他信佛,佛的道理、境界他是一无所知,他到佛门里面来就皈依了,这种人不少。所以这个皈依实在讲是要把佛法的道理,总得要搞清楚了才能皈依。如果对佛法一无所知,你把他领来皈依,这在佛门里讲什么?结缘皈依,跟你结个缘。你要行皈依礼,好就给你做个仪式,结缘皈依,真的有没有皈依?决定没有,有名无实。
不要说那个初入门的没有,我们今天是老修,修了几十年是不是真皈依?自己想一想皈依佛是觉而不迷,我们还是迷而不觉,没皈依佛;皈依法正而不邪,正知正见,一天到晚还是邪知邪见,没有皈依法;僧是清净不染,我们心里一天到晚都是染污的五欲六尘,什么时候皈依僧?由此可知,每天早晚念三皈依都是喊口号,没有做到。天天在念、天天喊口号都没有做到,喊久了人也喊麻木了,认为学佛是什么?学佛喊口号而已,把这个当作学佛,你说糟糕不糟糕?
学佛是学作佛,就是学觉正净,不是喊口号,所以信了以后要明理。你看佛法这一般次第信、解、行、证,信了以后求解,求解最要紧的就是听经。我们看经行不行?很难,经上说得很清楚,阎浮提众生耳根最利,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是以音声作佛事,文殊菩萨说得好,「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释迦牟尼佛一生,他示现成道是三十岁,成道之后四十九年天天讲经说法,为什么?大家信了之后,解重要!佛菩萨、善知识对我们的贡献,就是把这些道理、方法、境界跟我们讲清楚,我们真正明白了,他对我们的贡献,修行证果是自己的事情,不是老师一边的事情。所以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领众去修行,我们今天讲打佛七或者是打个禅七,你们在《大藏经》里查一查,释迦牟尼佛几时跟大家在一起打了次佛七?如果要有这么一回事情,这个经典里就大书特书,希有之事,没有过。
佛都是讲经,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西域那些高僧、印度的高僧到中国来,也是天天除了翻译经典之外就是讲解经典,也没有领导大众在一块修行,没有。真正领大众在一起修行是我们中国人,慧远大师第一人。但是他那个时候并不普遍,只是他一家而已,就是庐山的莲社,我们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在庐山建莲社,这是有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块共修,个个成就。第一次!一直到唐朝中叶,马祖道一和尚出现之后,他才提倡丛林。所谓丛林就是大众在一起依众靠众,不但我们听经也在一起,我们修行也在一起,所以才制定早晚功课,禅宗里头五堂功课,大家在一起共修是从马祖道一和尚开始。「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他们两个人领导才建立起共修的制度。在这以前都是每个人自修,寺院、庵堂听经在一块,修行是个人搞个人的,为什么?理路明白了,方法也懂了,境界也清楚了,个人走个人的路!这就是诸位要明了的,信了以后最重要的是求解。
佛陀当年示现在这个世间世寿八十岁,三十岁成道之后,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连头带尾就是五十年,没有一天休息过。今天宽裕法师过六十岁,我上午到那里去,那个地方是慈航法师的道场,他们都是慈航法师的学生。今天谈起来慈航法师当年在世,每天讲经十个小时,一个人讲,上午讲四个小时,下午讲四个小时,晚上还要讲二个小时,跟他的学生那个时候有二、三十个人。我只晓得慈航法师带一批人,但是我不知道慈航法师一个人每天讲十个小时,我听了之后很感动,在当代实实在在难得!这就是说求解的重要,对於经论研究是比什么都重要,理路不明,你的信心没有办法建立,没有法子建立。
这两句话说得好,「理繇信入」。你要解理是从信心里面进去的,你相信、你肯研究。「信繇理起」。正信是明理之后才发生的,这个信叫正信,所以十住菩萨叫见性,为什么?理明白了,这个明白不是说我听讲明白了,不是的,是他自己证得了。十住位的菩萨已经入道了,他听懂之后他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修行他证到这个道理,入了理。这个信,真正的信心,坚固的信心不会退了。这是说前面这个位次,十住位,现在由十住位提升到十行位的菩萨。「此云坚法」,十行位菩萨所修的是坚法忍,六忍当中,这个境界提升了一层。「於六坚中,此名法坚」,法坚固了。这个坚固就是对於诸法的认识,他真正理解、真正明白,不再有疑惑了,这法坚固了。
「谓知诸法,皆即俗谛,无毁坏故」。初住菩萨修空观,晓得一切法皆空。十行位菩萨是从空入假,修空观是他的自受用,是在根本上修,修成了之后怎么样?修成了之后,把这个空观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上,就是假观。一切法都是假的,《金刚经》跟我们说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有没有?有,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是假的,既然是假的,所以在这一切法里面没有取舍。如果你要不信,我们举一个例子。你们现在家家都有电视,你们看电视,电视上画面是真的是假的?假的,那里头有喜欢看的、有好吃的东西,你能够把它取来吗?你不会去取它,为什么?假的,你晓得是假的。那里头有一些不喜欢看的画面,你说我这个剔掉,你会不会把它剔掉,你也不会起这个念头,为什么?假的。自自然然对这个画面无取无舍,无取无舍当中得自在受用。可是那个受用也是假的,受用是假的,在受用当中也不动心,这就是真正觉悟!
受用里面起心动念,还是没有达到俗谛,没有成就假观,你还是把这个事情当真,还是迷惑颠倒。无毁坏故。如果它真有,真有毁坏,它不是真的,所以没有毁坏。没有毁坏跟诸位说就没有坏苦。所以晓得一切法真实相,这一切现相,你晓得它的真相,它的真相就统统是虚妄相,统统是梦幻泡影。
「於六忍中,此名法忍,虽知诸法皆空,无所有相,而能假立诸法,以化众生,於假法中,忍可忍证,以此二法合言,故名坚法忍也」。这是解释什么叫坚法忍。菩萨在这个位子得法忍,他晓得一切法皆空,这是前面所修的,十住位所修的空观。空是讲什么?讲体,一切法没有自性,一切法没有自体。从一切法的体上去看是空的,空寂,从相上去看假有,所以这个地方讲无所有相,而能假立诸法。这一句就是从相上去看。
这个地方你就明白,初学的菩萨在万法本体上观察,晓得一切法皆空;再进一步从现相上观察,换句话说,从本体上观察得一切智,知一切法。知一切法的总相,总相就是空相;更进一步从现相上观察,知一切法是假相,这一切现相是假相,所以说空相里面能够假立诸法。这是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这些过程、经历都说出来了。如果不假立诸法就不能够教化众生,佛门里面常说以假修真,什么是假?有很多人搞错了,身是假,身怎么会是假?如果说我这个是假身,我要用这个来修真,你们诸位想想你能不能修成证果?决定不能,为什么?我执破不掉,这个假我这个身重要,要好好的保养它,没有它不能修真。大错特错!增长我执、增长法执。
佛法主要就是破我执、破法执,搞颠倒了,所以借假修真。那个假是什么?假立诸法,佛法是假的,要懂这个道理。借著这个假佛法就修你的真如本性,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佛在经上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什么?佛法,佛法为什么舍?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真的一法不立。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真的。真的,佛在经上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真的。凡是能说得出来、能表演给大家看的都是假的,叫方便法。你要从方便法里面去悟入真实,真实说不出来,真实要你自己去领悟,别人没有办法传授给你,为什么?它是言语思惟都达不到的,所以没办法传授,要你自己去领悟。
领悟有浅深不同,所以菩萨才有很多阶级的差别。菩萨都是领悟到的,那是一点不假;有人领悟得浅,有人领悟得深,彻底悟入、大彻大悟了,那就叫成佛。所以诸佛菩萨说法教化众生,这一些种种法相名词都是假立的,你也不要固执。所以佛每一桩事情总要说几十个名词,为什么说这么多?说一个不就可以吗?就是告诉你「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假的,希望你不要迷在这个名里头,不要执著在这个名词里面,你要知道它的意思,要知道它的真实义。譬如讲到真如本性,讲真如也行,讲本性也行,讲第一义也行,讲一心也行,《楞严经》里面讲的「如来藏」,一桩事情名相说了几十种,就是叫你不要执著。不管怎么说法,晓得是这一桩事情就行了,不要死在名相里头,不要执著名相。名相是叫你开悟的,不是教你死记的。
对於这些事实也就是这些现相,「忍可」,这个忍当承认讲,菩萨承认了;当同意讲,菩萨同意了。为什么?假设的。可以假设,虽然不是真实是个假相,假相可以有的。有体总会有相,体是真的,相是妄的,相不离体,体不离相,相即是体,体即是相,对於这个事实真相同意了,就叫忍可,就认可了,同意了,没有疑问了。「忍证」,忍可是你对它理解、没有疑问了,忍证是你自己真正证得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不是佛说的,是你自己亲自体验的境界,这叫忍证,你证入证得这个境界!「以此二法合言」。这二法前面是一个法坚,一个是法忍,这两法合起来讲叫「坚法忍」。於法坚固了,於忍也不动了,忍就是定!刚才讲是同意的意思,是认可的意思也是定的意思。定,心不动,没有疑问、没有疑惑了,心在这个境界里头不会动摇了。不动就叫做定,所以也叫做定。
再看底下的文字,这几行很重要。「此位以前十住真理」。此位是十行位,十行位以前是十住位,十住位是讲真理,是讲本体,诸法的体性。「深入玄妙,菩提妙行,依理而起」。理参透了,把这个道理应用在生活上,就叫做行。如果我们拿现在学校教育做比喻,十住位菩萨好比是在学校念书,在学校修种种的课程;十行位就好比毕业了,在社会上服务,把你所学的东西都要应用在社会上,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是学以致用。所以他对这个真理深入玄妙。玄妙都是赞叹真理的,真是真实不是虚妄的,理是一切万事万法的理体、道理。菩萨能深入不是浅入,所以到这个时候菩提妙行依理而起。菩提是觉,行就是日常生活行为,这个时候日常生活行为是觉而不迷。所谓妙,妙是非有非空,这个妙;远离二边,妙;非真非假,非是非非,非善非恶,一切两边都离开了,这个妙,这是大彻大悟的妙行!这个行从哪里来的?依理而起的,如果你要是理没有参透,你怎么能够懂得?
这两句是讲的原理。下面举例子给我们说明,「运四无量之心,行四摄法,饶益众生,长养圣胎,成就圣德,向佛果海」。这几句话非常非常重要,所以这个时候运是运用,也是运行。菩萨运什么心?四无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是好境界。慈是什么?予一切众生的乐,给予一切众生的,众生要享乐给他乐。悲是拔一切众生之苦,一切众生有苦难要以方便法给他解除,使他离苦得乐。大喜是法喜充满,大舍是离一切相,舍是离相。行四摄法,以四无量心,你看先讲用心。诸位要记住舍心是不著相,《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就是大舍。「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是舍。以这样的心,行底下的事,这个事是什么?就是四摄法都包括了。
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条把菩萨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包括在其中,可以说一条都不漏。佛法离不开四摄法,第一个是布施,布施什么?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众生愚痴、迷惑;换句话说,是以感情做主宰,他没有理智,他是感情做主宰。感情是迷,理智是觉悟,感情那要用感情去接他,去接引。布施就是与众生结缘,这里面也是包括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是与众生结缘的。众生跟你有缘,你跟他讲佛法他就接受,他就肯听。众生与你没有缘,你讲什么好听的他也不接受你,他也不理会你,你度不了众生。正所谓是佛不度无缘之人,佛度的那个有缘人就是佛曾经跟他结过缘的,我们现在与一切众生结缘,这个事情很要紧。
「爱语」。诸位要记住,爱语不是说说那个话都很好听,人家都很喜欢听,这叫爱语。你要这么解释那就错了,那就是三世诸佛都喊冤枉。爱语是爱护众生之言语,真正爱护他,真正爱护他的言语不见得好听,我们世间常讲「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爱语是忠言。真正爱护众生的言语,这是爱语,否则的话,说些甜言蜜语,那是妄语里头的绮语,四种口业里头绮语,花言巧语,那些都是害人。你看佛菩萨佛经里头哪有花言巧语的?没有,由此可知,佛经里面句句话是爱语,真正爱护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利行」。利是利益,行就是日常生活行为,日常的行事都是与众生有最殊胜的利益。在现在这个世界上行菩萨道,难!菩萨真正要有坚法忍,要有坚信忍。如果没有六坚,不能不退心!真正为一切众生,众生不相信;搞一些变变戏法,用一点手段来欺骗众生,他还欢欢喜喜出钱出力。现在这个社会颠倒到这种程度,这是没办法,所以没有坚信忍、坚法忍,他就退心了。「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莫此为甚,今天真是到了极处。跟你讲真实话,你以为是欺骗你;花言巧语骗你,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对我真好,干这些事情。正法跟外道一比较,外道的人众多,势力大,佛法实在是衰,衰到了极处。
可是在这个地方,我在讲席当中有的时候也常常提醒诸位,这个现象不好,这就是众生有大劫难之前的预兆,如果人心都向善,人心都真诚,那是众生有福,是有福报的预兆。人都趋向於邪知邪见,那就是有大灾难的预兆,这是从前念孔子书的人都能够觉察得到的。所以我们要是到某一个,从前讲春秋战国的时候,这一些有学问的人到其他的国家去旅游、去看一看,这个国家将来成败兴亡,一看就明了,看什么?如果这个国家从上至下都是正知正见,这个国家将来一定兴旺,虽然现在是有困苦,将来一定有希望、有前途。如果国家现在挺兴旺的,里面都邪知邪见、都毁谤正法,这个国家绝对不会长久,一定要有动乱。
大一个国家,小一个家庭,再小到我们个人本身,如果我们有坚定的信心,正知正见,我们的前途呈现出一片光明,虽然现在困苦将来有前途,你自己要有信心。如果现在是愚痴、迷惑、颠倒,虽然现在富贵,那个富贵也不长久,必定有灾难现前。所以菩萨对一切众生是利益之行,他不是自利,他是利他。佛说自利是什么?因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观念太厚了,如果告诉你没有自利,那你这个事情就不干了。其实众生不懂得利他是真正的自利,自利是什么?把我执破掉、法执破掉,你自己从凡夫地成佛了,这是多大的利益!所以自利是讲这个,破我执、破法执,断烦恼障破所知障,这是自利,叫利行。
第四条「同事」,这真是慈悲到了极处!四摄法里头最后叫同事,经典里头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变化什么身得度,就是同事。不同事的时候他排斥、他拒绝。现同类身,跟你在一块同事,跟你同一个嗜好,同等的根器,样样都示现同样的,你一看到心里生欢喜心,很容易接受。由此可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表现在教化众生的这个事相上就是四摄法。
「饶益众生,长养圣胎」。饶是丰饶,拿我们今天来讲最大的利益,益是利益。给予众生最大的利益,最丰富的利益,最圆满的利益,这叫饶益众生。长养圣胎,这一句是自、他两边都有。长是生长,养是培养,圣是成佛了;换句话说,这个胎在此地是比喻,实际上就是心行,培养我们觉正净的心,觉正净的行为,这就是长养圣胎。自己修觉正净,帮助别人修觉正净。「成就圣德」,德是功德,圣德是诸佛菩萨的功德。「向佛果海」,这一句是我们终极的目标。我们所期望的最后的目标是成佛,所以经文一开端「故云十长养心,向菩提果」,菩提果就是佛果。底下就跟我们具体说明哪十种长养心,这一条、一条给我们说出来。「何名十长养心」。
【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
你看看这就是四无量心。十行位的菩萨主修的就是四无量心,因为他在日常生活当中以四无量心修六度法。这个地方是以四摄法为主,四摄法展开就是六度,六度把它归纳起来就是四摄法。
「一者慈心,爱念众生,化被一切,能生正性,不繇魔教使得乐果故」。这几句话我们要做一个简单的解释。爱念众生,这个爱念是慈悲,你要晓得他前面是慈心,所以这个爱是慈爱,跟我们凡夫一般讲的爱不一样。凡夫的爱是从感情里面生的,是烦恼,凡夫的爱是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五欲那是生死根本,是轮回的根本,爱要不断不能超越生死轮回,这个地方的爱是讲什么?爱是慈爱,慈悲。慈悲跟爱实际上是一桩事情,他所依的理体,依的这个道理不一样,慈悲是理智的爱不是感情的,所以依理智的是大慈大悲,他不落在生死轮回里面。感情的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菩萨的爱是基於理性的;换句话说,他是从般若智慧里面建立的爱念一切众生,通常我们讲慈悲来区别,怕一切众生把这个意思搞误会了。
「化被一切」,这个被是念破音字,就是好像我们衣服披在身上。佛加被众生就是保佑众生的意思,而不念加被念加披,现在跟提手边的披是一样的意思。在古字里面这个字是个破音字。化是教化,被就是加持,化这个意思比教学意义要深,教学有了成绩才叫化,没有成绩,化是变化气质。古人常讲读书在变化气质,书念了气质没变化,那念了没用处。到变化气质的时候这个书念的起了作用,换句话说,有成绩了。一切是一切众生,跟前面众生是一个意思。
菩萨为什么这样辛辛苦苦的天天在教化众生?是为爱念之故。这个爱念是从理智里面发出来不是感情的,所以理智的这个爱念,世出世间法教学都一样,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他并没有感情在里面,不是情爱。情爱如果人走了舍不得,他没有这个,你去随你去。个人的善根福德因缘不一样,你来了欢喜接受,你有这个福分,你有这个福缘。你听了不合意思,你走了,你没有这个福分,你跟这个地方没有缘分,所以他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
「能生正性」,这就是把这个效果更显明的给我们说出来。正性是什么?真如本性,能生正性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念佛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理一心就是正性。「不繇魔教,使得乐果故」。他生起正信,什么样妖魔鬼怪、邪正是非在他面前,他一眼就看穿了,再不会受妖魔鬼怪的影响,不会受他们诱惑;换句话说,不会上他们的当。因为他有正知正见,他有正觉,这是慈心。正觉、正知、正见、正行这是真正得乐,离苦得乐!世间人以为五欲六尘是乐,那是错误的,真正的乐是正觉,不入这个境界他不晓得。
「二者悲心,愍念众生」,诸位看这第一句的解释,前面慈心是爱念众生,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对两种人来说,现在生活很快乐的众生,在这五欲六尘迷惑颠倒自己觉得快快乐乐的,佛看到这个众生要给他真乐,要破除他的迷惑,给他真乐。拔苦是看到那个众生痛苦,在受苦难的时候,要去救援他。愍念众生,愍是同情、悲悯,这个愍也不是从感情生的,诸位要晓得还是从般若智慧里面生起来的。「以悲空空无相,自灭一切苦」。你看这个悲心的自受用,空、无相、无愿,这叫三空门,也叫三解脱门。能够契入这个境界,一切苦都没有了。所谓是八苦,三苦,苦苦、坏苦、行苦统统离开了,你要是能够证得空、无相、无愿,这三解脱门。无愿就是无求,世间人也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有求就要向人低头,所以才劝你「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而后「与一切众生平等一乐,起大悲故」,这是平等心现前,平等心所起的作用。一乐是同乐,拔苦与乐。自己怎么离苦的,把自己的经验,把自己的方法教给众生,使这些苦难的众生个个都能够离苦。
「三者喜心,庆他得乐,空空喜心,令诸众生,入正信,舍邪见,背六道苦故喜」。这是真正的欢喜,欢喜什么?欢喜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别人有喜,佛菩萨就欢喜;别人有苦难,佛菩萨就发同体大悲心!这里要注意的空空喜心,这喜悦的相有,真的有,我们要问菩萨心动了没有?没动,没动心,正是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为什么现这个喜悦的相?岂不闻经上所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是有心求感,菩萨是无心而应,所应恰如所感的,感应道交,所以菩萨的心还是空无一物。在空空之心里面又能够生喜悦的相,这喜悦是个相,喜悦的相。喜悦之相不碍空有,没有妨碍,正是事不碍理,理不碍事,理事无碍。
以这个心令诸众生,入正信。众生在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时候他欢喜了。在这个时候菩萨以善巧方便再把他往上提携,因为这个时候他在修行上已经有收获、已经有成就了,再给他一番鼓励,他当然境界就提升了。我们现在有很多人为什么提不起来?他没有得到这个经验,没有得到这个法喜,所以你怎么提提不上去。譬如我们当年在学经的时候,李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我们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差不多的时间,一个月可以学一部,这一部学会了真是很欢喜。所以老师就鼓励,你看你这一个月有成绩了,苦没有白吃。我们想真的没有白吃,吃了一个月的苦头学会一部经,这部经就可以上台讲了,信心就起来了。他这一鼓励,学完了再学一部,马上就学一部经,继续不断的再学,这个苦头值得。晚上搞到三、四点钟不睡觉,精神都好得很,为什么有好精神?法喜。为什么会疲倦?讨厌了,讨厌了就要睡觉。
我们世俗有很多话说得很有道理,「人逢喜事精神爽」。他一欢喜精神都足了,一讨厌,垂头丧气的,精神提不起来,可是这个法喜之喜是你自己下了功夫,真正有了收获。农夫种植到收成的时候,欢喜,他这个辛苦没有白费,现在有这么好的收成,他欢喜了。学佛也是如此,你要不下功夫,你怎么能有收获?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修行还要趁年轻。你们想想释迦牟尼佛成佛多大年岁?三十岁!六祖大师得道的时候几岁?二十四岁!你看看这《大藏经.高僧传》,修行得道的人百分之八十在四十岁之前,四十岁以后修行得道的少,不是没有,很少,为什么原因?体力衰了,没有办法了。
譬如像禅堂,年轻人行,禅堂里面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的,身体正直的,稍微头栽下一点点,那个香板就打下去了。一天叫你坐上二十个钟点,那你就躺下去了,你还有资格进禅堂吗?念佛堂的精进佛七,七天七夜不休息的,那叫精进佛七!你们看看《西方确指》。《西方确指》精进修行十二时。他一时两个钟点,两个钟点里面他告诉我们,一部《弥陀经》,一千声佛号,拜一百拜佛,这是一堂课。大概这一堂课我们普通做下来总得要一个半钟点到一点四十分钟样子差不多,当中有个十五分钟,顶多二十分钟休息,底下接著又来了。十二支香就是日夜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你没有这个体力怎么行?所以修行要年轻,要有好身体。学讲经也一样,我们当年在学习的时候年轻,我跟李老师学经的时候三十三岁,李老师那时候鼓励我应该加倍努力,再不努力年龄过去了。最好的时光是从二十岁开始,三十岁嫌晚还来得及。他告诉我们四十岁以上就不行,很勉强,很难有成就。所以要不是趁著年轻,不是趁著身体强壮,怎么行?所以这个时候佛菩萨要把他向上提一把。
「入正信,舍邪见」,正信从初发心到等觉都是正信,我们讲《大乘起信论》,跟诸位说都是始觉,觉悟。天天觉悟,天天有新的东西觉悟,所以这个信也是天天新,天天正信。「舍邪见」,错误的知见,因为错误的知见是六道生死轮回的苦本,能够把邪见舍离掉,因断掉了,果当然就没有了,就不会受三界六道生死轮回的苦报。这是具体教给我们如何来修学十长养心。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这三条。这个经有非常殊胜的功德利益,也很难听到,一般在外面听讲经多,听讲《梵网心地》不多。所以希望大家要珍惜这一个法缘,同时要给你一些同参道友介绍,这个机会非常的难得,非常难得,错过了很可惜。
八十六面最后一句开始,「诸佛当知二句,结前,入坚法忍中等,起后」。从这个地方看起,这是解释经文里面开端。
【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心。入坚法忍中。】
『入坚法忍中』。前面这一句是总结十住位的菩萨。向下经文这是讲十行位的菩萨,前面十住叫坚信忍,十行菩萨的境界提升了一层,所以名称也就改变,叫「坚法忍」。此地大师给我们假设了一个疑问,说十行位为什么叫做坚法忍?「何也」是个疑问之词,就是为什么。下面给我们解释说「即前所修理法」。前是在十住位上所修的,所修的那些理论方法,「理繇信入」,如果我们不信,换句话说,这个理你就没有办法领悟得到。「信繇理起,是故前云坚信」。这是说明前面为什么叫坚信忍。可见得信与理是相辅相成的,这两个是有相互的关系,首先要信。可是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有人先明理之后才相信,有些人从信了以后才悟理的。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这两种情形都非常多,两种都是入道的门径。
一般讲从明理之后而生信的,这个信心都比较坚固。他是真搞清楚了才相信,没搞清楚之前他不相信,虽不相信他很有兴趣,很有兴趣去研究这个佛理,这就是他的善根。他如果说不信,对这个也没有兴趣研究,那就坏了,那就是与佛无缘。不相信肯研究,行,他将来信心一建立比一般人要快得多。可是也有不少的人先从信入手。他信佛,佛的道理、境界他是一无所知,他到佛门里面来就皈依了,这种人不少。所以这个皈依实在讲是要把佛法的道理,总得要搞清楚了才能皈依。如果对佛法一无所知,你把他领来皈依,这在佛门里讲什么?结缘皈依,跟你结个缘。你要行皈依礼,好就给你做个仪式,结缘皈依,真的有没有皈依?决定没有,有名无实。
不要说那个初入门的没有,我们今天是老修,修了几十年是不是真皈依?自己想一想皈依佛是觉而不迷,我们还是迷而不觉,没皈依佛;皈依法正而不邪,正知正见,一天到晚还是邪知邪见,没有皈依法;僧是清净不染,我们心里一天到晚都是染污的五欲六尘,什么时候皈依僧?由此可知,每天早晚念三皈依都是喊口号,没有做到。天天在念、天天喊口号都没有做到,喊久了人也喊麻木了,认为学佛是什么?学佛喊口号而已,把这个当作学佛,你说糟糕不糟糕?
学佛是学作佛,就是学觉正净,不是喊口号,所以信了以后要明理。你看佛法这一般次第信、解、行、证,信了以后求解,求解最要紧的就是听经。我们看经行不行?很难,经上说得很清楚,阎浮提众生耳根最利,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是以音声作佛事,文殊菩萨说得好,「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释迦牟尼佛一生,他示现成道是三十岁,成道之后四十九年天天讲经说法,为什么?大家信了之后,解重要!佛菩萨、善知识对我们的贡献,就是把这些道理、方法、境界跟我们讲清楚,我们真正明白了,他对我们的贡献,修行证果是自己的事情,不是老师一边的事情。所以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领众去修行,我们今天讲打佛七或者是打个禅七,你们在《大藏经》里查一查,释迦牟尼佛几时跟大家在一起打了次佛七?如果要有这么一回事情,这个经典里就大书特书,希有之事,没有过。
佛都是讲经,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西域那些高僧、印度的高僧到中国来,也是天天除了翻译经典之外就是讲解经典,也没有领导大众在一块修行,没有。真正领大众在一起修行是我们中国人,慧远大师第一人。但是他那个时候并不普遍,只是他一家而已,就是庐山的莲社,我们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在庐山建莲社,这是有一百二十三个人在一块共修,个个成就。第一次!一直到唐朝中叶,马祖道一和尚出现之后,他才提倡丛林。所谓丛林就是大众在一起依众靠众,不但我们听经也在一起,我们修行也在一起,所以才制定早晚功课,禅宗里头五堂功课,大家在一起共修是从马祖道一和尚开始。「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他们两个人领导才建立起共修的制度。在这以前都是每个人自修,寺院、庵堂听经在一块,修行是个人搞个人的,为什么?理路明白了,方法也懂了,境界也清楚了,个人走个人的路!这就是诸位要明了的,信了以后最重要的是求解。
佛陀当年示现在这个世间世寿八十岁,三十岁成道之后,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连头带尾就是五十年,没有一天休息过。今天宽裕法师过六十岁,我上午到那里去,那个地方是慈航法师的道场,他们都是慈航法师的学生。今天谈起来慈航法师当年在世,每天讲经十个小时,一个人讲,上午讲四个小时,下午讲四个小时,晚上还要讲二个小时,跟他的学生那个时候有二、三十个人。我只晓得慈航法师带一批人,但是我不知道慈航法师一个人每天讲十个小时,我听了之后很感动,在当代实实在在难得!这就是说求解的重要,对於经论研究是比什么都重要,理路不明,你的信心没有办法建立,没有法子建立。
这两句话说得好,「理繇信入」。你要解理是从信心里面进去的,你相信、你肯研究。「信繇理起」。正信是明理之后才发生的,这个信叫正信,所以十住菩萨叫见性,为什么?理明白了,这个明白不是说我听讲明白了,不是的,是他自己证得了。十住位的菩萨已经入道了,他听懂之后他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修行他证到这个道理,入了理。这个信,真正的信心,坚固的信心不会退了。这是说前面这个位次,十住位,现在由十住位提升到十行位的菩萨。「此云坚法」,十行位菩萨所修的是坚法忍,六忍当中,这个境界提升了一层。「於六坚中,此名法坚」,法坚固了。这个坚固就是对於诸法的认识,他真正理解、真正明白,不再有疑惑了,这法坚固了。
「谓知诸法,皆即俗谛,无毁坏故」。初住菩萨修空观,晓得一切法皆空。十行位菩萨是从空入假,修空观是他的自受用,是在根本上修,修成了之后怎么样?修成了之后,把这个空观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上,就是假观。一切法都是假的,《金刚经》跟我们说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有没有?有,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是假的,既然是假的,所以在这一切法里面没有取舍。如果你要不信,我们举一个例子。你们现在家家都有电视,你们看电视,电视上画面是真的是假的?假的,那里头有喜欢看的、有好吃的东西,你能够把它取来吗?你不会去取它,为什么?假的,你晓得是假的。那里头有一些不喜欢看的画面,你说我这个剔掉,你会不会把它剔掉,你也不会起这个念头,为什么?假的。自自然然对这个画面无取无舍,无取无舍当中得自在受用。可是那个受用也是假的,受用是假的,在受用当中也不动心,这就是真正觉悟!
受用里面起心动念,还是没有达到俗谛,没有成就假观,你还是把这个事情当真,还是迷惑颠倒。无毁坏故。如果它真有,真有毁坏,它不是真的,所以没有毁坏。没有毁坏跟诸位说就没有坏苦。所以晓得一切法真实相,这一切现相,你晓得它的真相,它的真相就统统是虚妄相,统统是梦幻泡影。
「於六忍中,此名法忍,虽知诸法皆空,无所有相,而能假立诸法,以化众生,於假法中,忍可忍证,以此二法合言,故名坚法忍也」。这是解释什么叫坚法忍。菩萨在这个位子得法忍,他晓得一切法皆空,这是前面所修的,十住位所修的空观。空是讲什么?讲体,一切法没有自性,一切法没有自体。从一切法的体上去看是空的,空寂,从相上去看假有,所以这个地方讲无所有相,而能假立诸法。这一句就是从相上去看。
这个地方你就明白,初学的菩萨在万法本体上观察,晓得一切法皆空;再进一步从现相上观察,换句话说,从本体上观察得一切智,知一切法。知一切法的总相,总相就是空相;更进一步从现相上观察,知一切法是假相,这一切现相是假相,所以说空相里面能够假立诸法。这是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这些过程、经历都说出来了。如果不假立诸法就不能够教化众生,佛门里面常说以假修真,什么是假?有很多人搞错了,身是假,身怎么会是假?如果说我这个是假身,我要用这个来修真,你们诸位想想你能不能修成证果?决定不能,为什么?我执破不掉,这个假我这个身重要,要好好的保养它,没有它不能修真。大错特错!增长我执、增长法执。
佛法主要就是破我执、破法执,搞颠倒了,所以借假修真。那个假是什么?假立诸法,佛法是假的,要懂这个道理。借著这个假佛法就修你的真如本性,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佛在经上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什么?佛法,佛法为什么舍?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真的一法不立。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真的。真的,佛在经上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真的。凡是能说得出来、能表演给大家看的都是假的,叫方便法。你要从方便法里面去悟入真实,真实说不出来,真实要你自己去领悟,别人没有办法传授给你,为什么?它是言语思惟都达不到的,所以没办法传授,要你自己去领悟。
领悟有浅深不同,所以菩萨才有很多阶级的差别。菩萨都是领悟到的,那是一点不假;有人领悟得浅,有人领悟得深,彻底悟入、大彻大悟了,那就叫成佛。所以诸佛菩萨说法教化众生,这一些种种法相名词都是假立的,你也不要固执。所以佛每一桩事情总要说几十个名词,为什么说这么多?说一个不就可以吗?就是告诉你「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假的,希望你不要迷在这个名里头,不要执著在这个名词里面,你要知道它的意思,要知道它的真实义。譬如讲到真如本性,讲真如也行,讲本性也行,讲第一义也行,讲一心也行,《楞严经》里面讲的「如来藏」,一桩事情名相说了几十种,就是叫你不要执著。不管怎么说法,晓得是这一桩事情就行了,不要死在名相里头,不要执著名相。名相是叫你开悟的,不是教你死记的。
对於这些事实也就是这些现相,「忍可」,这个忍当承认讲,菩萨承认了;当同意讲,菩萨同意了。为什么?假设的。可以假设,虽然不是真实是个假相,假相可以有的。有体总会有相,体是真的,相是妄的,相不离体,体不离相,相即是体,体即是相,对於这个事实真相同意了,就叫忍可,就认可了,同意了,没有疑问了。「忍证」,忍可是你对它理解、没有疑问了,忍证是你自己真正证得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不是佛说的,是你自己亲自体验的境界,这叫忍证,你证入证得这个境界!「以此二法合言」。这二法前面是一个法坚,一个是法忍,这两法合起来讲叫「坚法忍」。於法坚固了,於忍也不动了,忍就是定!刚才讲是同意的意思,是认可的意思也是定的意思。定,心不动,没有疑问、没有疑惑了,心在这个境界里头不会动摇了。不动就叫做定,所以也叫做定。
再看底下的文字,这几行很重要。「此位以前十住真理」。此位是十行位,十行位以前是十住位,十住位是讲真理,是讲本体,诸法的体性。「深入玄妙,菩提妙行,依理而起」。理参透了,把这个道理应用在生活上,就叫做行。如果我们拿现在学校教育做比喻,十住位菩萨好比是在学校念书,在学校修种种的课程;十行位就好比毕业了,在社会上服务,把你所学的东西都要应用在社会上,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是学以致用。所以他对这个真理深入玄妙。玄妙都是赞叹真理的,真是真实不是虚妄的,理是一切万事万法的理体、道理。菩萨能深入不是浅入,所以到这个时候菩提妙行依理而起。菩提是觉,行就是日常生活行为,这个时候日常生活行为是觉而不迷。所谓妙,妙是非有非空,这个妙;远离二边,妙;非真非假,非是非非,非善非恶,一切两边都离开了,这个妙,这是大彻大悟的妙行!这个行从哪里来的?依理而起的,如果你要是理没有参透,你怎么能够懂得?
这两句是讲的原理。下面举例子给我们说明,「运四无量之心,行四摄法,饶益众生,长养圣胎,成就圣德,向佛果海」。这几句话非常非常重要,所以这个时候运是运用,也是运行。菩萨运什么心?四无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是好境界。慈是什么?予一切众生的乐,给予一切众生的,众生要享乐给他乐。悲是拔一切众生之苦,一切众生有苦难要以方便法给他解除,使他离苦得乐。大喜是法喜充满,大舍是离一切相,舍是离相。行四摄法,以四无量心,你看先讲用心。诸位要记住舍心是不著相,《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就是大舍。「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是舍。以这样的心,行底下的事,这个事是什么?就是四摄法都包括了。
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条把菩萨八万四千法门统统包括在其中,可以说一条都不漏。佛法离不开四摄法,第一个是布施,布施什么?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众生愚痴、迷惑;换句话说,是以感情做主宰,他没有理智,他是感情做主宰。感情是迷,理智是觉悟,感情那要用感情去接他,去接引。布施就是与众生结缘,这里面也是包括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是与众生结缘的。众生跟你有缘,你跟他讲佛法他就接受,他就肯听。众生与你没有缘,你讲什么好听的他也不接受你,他也不理会你,你度不了众生。正所谓是佛不度无缘之人,佛度的那个有缘人就是佛曾经跟他结过缘的,我们现在与一切众生结缘,这个事情很要紧。
「爱语」。诸位要记住,爱语不是说说那个话都很好听,人家都很喜欢听,这叫爱语。你要这么解释那就错了,那就是三世诸佛都喊冤枉。爱语是爱护众生之言语,真正爱护他,真正爱护他的言语不见得好听,我们世间常讲「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爱语是忠言。真正爱护众生的言语,这是爱语,否则的话,说些甜言蜜语,那是妄语里头的绮语,四种口业里头绮语,花言巧语,那些都是害人。你看佛菩萨佛经里头哪有花言巧语的?没有,由此可知,佛经里面句句话是爱语,真正爱护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利行」。利是利益,行就是日常生活行为,日常的行事都是与众生有最殊胜的利益。在现在这个世界上行菩萨道,难!菩萨真正要有坚法忍,要有坚信忍。如果没有六坚,不能不退心!真正为一切众生,众生不相信;搞一些变变戏法,用一点手段来欺骗众生,他还欢欢喜喜出钱出力。现在这个社会颠倒到这种程度,这是没办法,所以没有坚信忍、坚法忍,他就退心了。「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莫此为甚,今天真是到了极处。跟你讲真实话,你以为是欺骗你;花言巧语骗你,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对我真好,干这些事情。正法跟外道一比较,外道的人众多,势力大,佛法实在是衰,衰到了极处。
可是在这个地方,我在讲席当中有的时候也常常提醒诸位,这个现象不好,这就是众生有大劫难之前的预兆,如果人心都向善,人心都真诚,那是众生有福,是有福报的预兆。人都趋向於邪知邪见,那就是有大灾难的预兆,这是从前念孔子书的人都能够觉察得到的。所以我们要是到某一个,从前讲春秋战国的时候,这一些有学问的人到其他的国家去旅游、去看一看,这个国家将来成败兴亡,一看就明了,看什么?如果这个国家从上至下都是正知正见,这个国家将来一定兴旺,虽然现在是有困苦,将来一定有希望、有前途。如果国家现在挺兴旺的,里面都邪知邪见、都毁谤正法,这个国家绝对不会长久,一定要有动乱。
大一个国家,小一个家庭,再小到我们个人本身,如果我们有坚定的信心,正知正见,我们的前途呈现出一片光明,虽然现在困苦将来有前途,你自己要有信心。如果现在是愚痴、迷惑、颠倒,虽然现在富贵,那个富贵也不长久,必定有灾难现前。所以菩萨对一切众生是利益之行,他不是自利,他是利他。佛说自利是什么?因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观念太厚了,如果告诉你没有自利,那你这个事情就不干了。其实众生不懂得利他是真正的自利,自利是什么?把我执破掉、法执破掉,你自己从凡夫地成佛了,这是多大的利益!所以自利是讲这个,破我执、破法执,断烦恼障破所知障,这是自利,叫利行。
第四条「同事」,这真是慈悲到了极处!四摄法里头最后叫同事,经典里头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变化什么身得度,就是同事。不同事的时候他排斥、他拒绝。现同类身,跟你在一块同事,跟你同一个嗜好,同等的根器,样样都示现同样的,你一看到心里生欢喜心,很容易接受。由此可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表现在教化众生的这个事相上就是四摄法。
「饶益众生,长养圣胎」。饶是丰饶,拿我们今天来讲最大的利益,益是利益。给予众生最大的利益,最丰富的利益,最圆满的利益,这叫饶益众生。长养圣胎,这一句是自、他两边都有。长是生长,养是培养,圣是成佛了;换句话说,这个胎在此地是比喻,实际上就是心行,培养我们觉正净的心,觉正净的行为,这就是长养圣胎。自己修觉正净,帮助别人修觉正净。「成就圣德」,德是功德,圣德是诸佛菩萨的功德。「向佛果海」,这一句是我们终极的目标。我们所期望的最后的目标是成佛,所以经文一开端「故云十长养心,向菩提果」,菩提果就是佛果。底下就跟我们具体说明哪十种长养心,这一条、一条给我们说出来。「何名十长养心」。
【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
你看看这就是四无量心。十行位的菩萨主修的就是四无量心,因为他在日常生活当中以四无量心修六度法。这个地方是以四摄法为主,四摄法展开就是六度,六度把它归纳起来就是四摄法。
「一者慈心,爱念众生,化被一切,能生正性,不繇魔教使得乐果故」。这几句话我们要做一个简单的解释。爱念众生,这个爱念是慈悲,你要晓得他前面是慈心,所以这个爱是慈爱,跟我们凡夫一般讲的爱不一样。凡夫的爱是从感情里面生的,是烦恼,凡夫的爱是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五欲那是生死根本,是轮回的根本,爱要不断不能超越生死轮回,这个地方的爱是讲什么?爱是慈爱,慈悲。慈悲跟爱实际上是一桩事情,他所依的理体,依的这个道理不一样,慈悲是理智的爱不是感情的,所以依理智的是大慈大悲,他不落在生死轮回里面。感情的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菩萨的爱是基於理性的;换句话说,他是从般若智慧里面建立的爱念一切众生,通常我们讲慈悲来区别,怕一切众生把这个意思搞误会了。
「化被一切」,这个被是念破音字,就是好像我们衣服披在身上。佛加被众生就是保佑众生的意思,而不念加被念加披,现在跟提手边的披是一样的意思。在古字里面这个字是个破音字。化是教化,被就是加持,化这个意思比教学意义要深,教学有了成绩才叫化,没有成绩,化是变化气质。古人常讲读书在变化气质,书念了气质没变化,那念了没用处。到变化气质的时候这个书念的起了作用,换句话说,有成绩了。一切是一切众生,跟前面众生是一个意思。
菩萨为什么这样辛辛苦苦的天天在教化众生?是为爱念之故。这个爱念是从理智里面发出来不是感情的,所以理智的这个爱念,世出世间法教学都一样,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他并没有感情在里面,不是情爱。情爱如果人走了舍不得,他没有这个,你去随你去。个人的善根福德因缘不一样,你来了欢喜接受,你有这个福分,你有这个福缘。你听了不合意思,你走了,你没有这个福分,你跟这个地方没有缘分,所以他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
「能生正性」,这就是把这个效果更显明的给我们说出来。正性是什么?真如本性,能生正性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念佛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理一心就是正性。「不繇魔教,使得乐果故」。他生起正信,什么样妖魔鬼怪、邪正是非在他面前,他一眼就看穿了,再不会受妖魔鬼怪的影响,不会受他们诱惑;换句话说,不会上他们的当。因为他有正知正见,他有正觉,这是慈心。正觉、正知、正见、正行这是真正得乐,离苦得乐!世间人以为五欲六尘是乐,那是错误的,真正的乐是正觉,不入这个境界他不晓得。
「二者悲心,愍念众生」,诸位看这第一句的解释,前面慈心是爱念众生,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对两种人来说,现在生活很快乐的众生,在这五欲六尘迷惑颠倒自己觉得快快乐乐的,佛看到这个众生要给他真乐,要破除他的迷惑,给他真乐。拔苦是看到那个众生痛苦,在受苦难的时候,要去救援他。愍念众生,愍是同情、悲悯,这个愍也不是从感情生的,诸位要晓得还是从般若智慧里面生起来的。「以悲空空无相,自灭一切苦」。你看这个悲心的自受用,空、无相、无愿,这叫三空门,也叫三解脱门。能够契入这个境界,一切苦都没有了。所谓是八苦,三苦,苦苦、坏苦、行苦统统离开了,你要是能够证得空、无相、无愿,这三解脱门。无愿就是无求,世间人也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有求就要向人低头,所以才劝你「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而后「与一切众生平等一乐,起大悲故」,这是平等心现前,平等心所起的作用。一乐是同乐,拔苦与乐。自己怎么离苦的,把自己的经验,把自己的方法教给众生,使这些苦难的众生个个都能够离苦。
「三者喜心,庆他得乐,空空喜心,令诸众生,入正信,舍邪见,背六道苦故喜」。这是真正的欢喜,欢喜什么?欢喜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别人有喜,佛菩萨就欢喜;别人有苦难,佛菩萨就发同体大悲心!这里要注意的空空喜心,这喜悦的相有,真的有,我们要问菩萨心动了没有?没动,没动心,正是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为什么现这个喜悦的相?岂不闻经上所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是有心求感,菩萨是无心而应,所应恰如所感的,感应道交,所以菩萨的心还是空无一物。在空空之心里面又能够生喜悦的相,这喜悦是个相,喜悦的相。喜悦之相不碍空有,没有妨碍,正是事不碍理,理不碍事,理事无碍。
以这个心令诸众生,入正信。众生在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时候他欢喜了。在这个时候菩萨以善巧方便再把他往上提携,因为这个时候他在修行上已经有收获、已经有成就了,再给他一番鼓励,他当然境界就提升了。我们现在有很多人为什么提不起来?他没有得到这个经验,没有得到这个法喜,所以你怎么提提不上去。譬如我们当年在学经的时候,李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我们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差不多的时间,一个月可以学一部,这一部学会了真是很欢喜。所以老师就鼓励,你看你这一个月有成绩了,苦没有白吃。我们想真的没有白吃,吃了一个月的苦头学会一部经,这部经就可以上台讲了,信心就起来了。他这一鼓励,学完了再学一部,马上就学一部经,继续不断的再学,这个苦头值得。晚上搞到三、四点钟不睡觉,精神都好得很,为什么有好精神?法喜。为什么会疲倦?讨厌了,讨厌了就要睡觉。
我们世俗有很多话说得很有道理,「人逢喜事精神爽」。他一欢喜精神都足了,一讨厌,垂头丧气的,精神提不起来,可是这个法喜之喜是你自己下了功夫,真正有了收获。农夫种植到收成的时候,欢喜,他这个辛苦没有白费,现在有这么好的收成,他欢喜了。学佛也是如此,你要不下功夫,你怎么能有收获?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修行还要趁年轻。你们想想释迦牟尼佛成佛多大年岁?三十岁!六祖大师得道的时候几岁?二十四岁!你看看这《大藏经.高僧传》,修行得道的人百分之八十在四十岁之前,四十岁以后修行得道的少,不是没有,很少,为什么原因?体力衰了,没有办法了。
譬如像禅堂,年轻人行,禅堂里面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的,身体正直的,稍微头栽下一点点,那个香板就打下去了。一天叫你坐上二十个钟点,那你就躺下去了,你还有资格进禅堂吗?念佛堂的精进佛七,七天七夜不休息的,那叫精进佛七!你们看看《西方确指》。《西方确指》精进修行十二时。他一时两个钟点,两个钟点里面他告诉我们,一部《弥陀经》,一千声佛号,拜一百拜佛,这是一堂课。大概这一堂课我们普通做下来总得要一个半钟点到一点四十分钟样子差不多,当中有个十五分钟,顶多二十分钟休息,底下接著又来了。十二支香就是日夜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你没有这个体力怎么行?所以修行要年轻,要有好身体。学讲经也一样,我们当年在学习的时候年轻,我跟李老师学经的时候三十三岁,李老师那时候鼓励我应该加倍努力,再不努力年龄过去了。最好的时光是从二十岁开始,三十岁嫌晚还来得及。他告诉我们四十岁以上就不行,很勉强,很难有成就。所以要不是趁著年轻,不是趁著身体强壮,怎么行?所以这个时候佛菩萨要把他向上提一把。
「入正信,舍邪见」,正信从初发心到等觉都是正信,我们讲《大乘起信论》,跟诸位说都是始觉,觉悟。天天觉悟,天天有新的东西觉悟,所以这个信也是天天新,天天正信。「舍邪见」,错误的知见,因为错误的知见是六道生死轮回的苦本,能够把邪见舍离掉,因断掉了,果当然就没有了,就不会受三界六道生死轮回的苦报。这是具体教给我们如何来修学十长养心。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这三条。这个经有非常殊胜的功德利益,也很难听到,一般在外面听讲经多,听讲《梵网心地》不多。所以希望大家要珍惜这一个法缘,同时要给你一些同参道友介绍,这个机会非常的难得,非常难得,错过了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