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 (第十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1-001-0010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六页第三行,科题是「陈自因行」。陈是陈说,自就是卢舍那佛本人,他在因地时候的修行说出来之后,给我们做一个参考,给我们做一个榜样。我们要想成佛应当向卢舍那佛学习。卢舍那佛在此地是说给释迦牟尼佛听的,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释迦世尊尚且要学习,何况我们,这是应当特别注意到的。请看经文:
【我已百阿僧只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
这一段是经文,下面注解得很详细,请看注子。「此繇化佛初问,一切众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这段经文这个『我』是卢舍那佛自称,他说我已经用一百个阿僧只劫这么长的时间。诸位想想平常我们讲修行成佛是三大阿僧只劫,卢舍那佛用了一百个阿僧只劫修行心地。这是因为化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前面曾经提出一个问题,「一切众生为何因缘」,「为」当作用,用什么样的因、用什么样的缘才能够成就,就是修成十地菩萨?菩萨十地道就是十圣菩萨。世尊既然这样问,卢舍那佛决定是满大家的愿望,所以卢舍那佛就说,「故报身佛述己过去」,叙说自己过去所修、所证来答覆释迦牟尼佛。其实我们都明白释迦牟尼佛是为我们请问的,为我们问的,卢舍那佛答覆释迦牟尼佛就是为我们开示。替我们问,为我们解答。下面注子就很重要。
先解释『阿僧只』,「阿僧只」是梵语,印度话「华言无数」,数目字太大了。其实在《华严经》众艺童子章,给我们说出印度数目字的单位有一百多个,阿僧只的数字还是能够计算得出来,不过数字的确是大,我们今天所谓是天文数字。因为数字太大就叫个无数,这不是真正的无数,是形容数目字太大。『劫』也是梵语,「梵语劫波」,我们中国翻经常常将印度梵文尾音省略掉,就翻个劫,劫是什么意思?「此云分别时节」,就是我们今天所讲时间的概念。劫就是时间,对於时间上的概念,所以也称之为时分,就是时间上的种种分别讲劫。这个劫也是很长的时间。
阿僧只是数字,劫是相当长的时间。佛经里面有小劫、有中劫、有大劫。一个小劫,佛经里面常常有几种说法,最常讲的就是人寿,我们人的寿命。人寿最长的时候是八万四千岁,这是到了极处,八万四千岁之后就往下降,每隔一百年减一岁,从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十岁是极短了;然后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再加一岁,又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诸位如果愿意去计算的话可以算一算,这个数字能算得出来。二十个小劫叫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此地所讲的阿僧只劫,这个「劫」当然是指的大劫,多少个大劫?阿僧只个大劫,不是一个阿僧只,一百个阿僧只大劫,这个数量太大、太大了,实在太大!所以修行要历长劫,要有恒心、要有耐心,不是几天、几个月就能成就的,要长时期的来修行。
「我已百阿僧只劫,即佛已修因证果之时分长远也」。这句话就是卢舍那佛说他自己修行证果,这个时间是相当、相当的长,太长。修行修什么行?修的是心地,所以这些地方我们要特别特别注意到。成佛不是这个身成佛,心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我们这个身去,这个身不会去的。谁去?心去了,这个心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就有像佛一样端正庄严的好相。这句是修行的关键、是修行的枢要。修什么?修心地。什么叫心?什么叫地?
「下文所明三十心十地」。向下经文我们就会读到三十心,三十是讲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菩萨,他们平素存的是什么心?拿这个心跟我们自己一对照,就晓得我是不是菩萨,我这个心跟经上讲的一样不一样。如果是一样的那你就是菩萨,不过你这个存心是偶尔有这个心,不行;这个心一发之后永远不退,永远不失掉,这叫菩萨心。如果不是这样,偶尔发一发就没有了,那就古人所谓「露水道心」,像早晨露水发了个道心,太阳一出来没有了,那叫凡夫心。为什么?初住菩萨就证三不退了,最低限度就证得位不退,我们在《弥陀经》里面念过。十行位的菩萨是行不退,十回向的菩萨念不退,所以到登地是圆证三不退。可见得我们发的这个心,发一点慈悲心,发一点布施心,发了之后没几分钟就退掉了,这就是所谓的露水道心。十地这是地上菩萨,从初地欢喜地到第十法云地,这些菩萨存什么样的心?卢舍那佛在凡夫地的时候行菩萨道,也是一步一步往上修的,这是给我们的一个模范,给我们做了个样子。
『以之为因者』。就是以这个为因,以三十心十地为因,因地心。「正谓欲得道果,无有别法,即以此本心地法门而为因也」,这一句很重要。因为我们每位同修都想得道果,都想得道,都想证果,我们俗话讲得道证果。道是菩提道,果是涅盘果,换句话,是成佛的果报。要想成佛没有别的法子,佛家的经论虽然多,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包括我们念佛这个法门都在里面。那是什么?方法门道不相同,修的是什么?都是修的本心地法门,都是修这个。持戒修的是三十心十地,念佛也是修的三十心十地,参禅、持咒不管哪个方法都是修的心地法门,离开心地那你修什么?方法不一样,所修的目标是相同的,这是一定要牢牢的记住。
我们平素在讲堂里面常常跟诸位说的,我们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三皈依。你们想想三皈依是不是心地法门?是不是三十心十地?佛是觉心,觉而不迷;法是正知正见,是正心,正而不邪;僧是清净,清净心,净而不染。你们想想是不是三十心十地?每一个心、每一地都是觉正净。你连这些都不懂,谈什么修行?念佛佛白念了,持戒,死在戒条之下,参禅不是口头禅就是野狐禅,所以不能成就。那是你根本不晓得自己修的是什么。所以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再看底下。
「前问中双请,为何因缘」。双请,请教的言词当中有两个意思,什么因?什么缘?因是亲因,缘是助缘,有因没有缘不会结果,有缘没有因也不会结果。我们常讲因果,当中把缘省略了,一定是因缘果报,我们要深明这当中的道理。「答中不言缘者,乃因中具有缘义故」。这就是卢舍那佛答覆的言词里面只讲的是因。一百个阿僧只劫修行因地,一直为因,没有说缘,为什么不说缘?因里面就包括了缘,注解里面跟我们说出来,「其义有三」,没有说缘里头有三个意思。
底下这三个意思,他就是讲的三因佛性。第一个「本有光明金刚宝戒,乃正因心」,这是从理上说的。生佛平等,一切众生是个个具足,为什么?是你本有的,就是《梵网经》这一本,这一本里面所说的这个心地、所说的这个戒品是你本来具足的,不是外来的,这叫正因心。你本有的,换句话说,你本来是佛,你本来是菩萨,这一点不假。所以佛在《华严》、《圆觉》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是基於这一条所讲的。我们本来是佛,现在变成凡夫了,是把我们这个心迷了,我们的行为也迷了。行为就是戒品,心地就是光明,行为是宝戒,金刚在此地是比喻坚固不坏,我们的光明心地坚固不坏,所以称为金刚般若;我们的戒品也不坏,金刚宝戒,可惜迷失了。迷失了这才造业受报,搞六道轮回,这些东西都不是真实的。起惑造业,六道轮回的果报都不是真实的,正是佛在经里面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是光明金刚宝戒是真实的,这不是虚妄的,这是讲正因心。
三因佛性,正因佛性,这个心就是佛性、是真心。我们现在丧失了,迷失了,不能说丧失,丧失是真没有了,是迷失了。迷失了要恢复,怎么个恢复法?下面就教我们要有缘,要有助缘,所以诸佛菩萨给我们作增上缘。「依教法起观」,教是言教,佛对我们的教诲。像现在佛不住世了,佛的大弟子们将佛在世的时候一生所讲的教训,所说的开示、所讲的教训把它集结记录下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经典,这个经典就是教科书、就是教本,这是讲教。法,经典里面所讲的种种理论、种种方法。我们能够依照教科书里面,教科书就是经本,我们今天所看到这个《直解》,这个注解都算是教科书。注解是祖师的教科书,经文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教科书,我们依照这个教科书里面所说的理论与方法来起观,观什么?观照,可见得修行离开了观照那是不行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观照?所谓观照就是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能够提起觉悟的心,就是观照。譬如说一念迷了,一下子要觉悟了,我不应该迷我要觉,这就是观照。我在这个境界里面起了一念贪心,马上想到贪是烦恼,我不应该有,贪心没有了,这叫观照。所以一照烦恼就没有了,心就恢复到觉正净。没有观照这个心是迷、是邪(邪知邪见)、是染污,所以一有观照马上境界就换过来,恢复到觉正净,这就叫做观照。念佛人的观照,一句「阿弥陀佛」就把自己唤醒了。一句阿弥陀佛的意思无量觉,觉就正就净,一句佛号马上就自己回头,所以说回头是岸!
古人所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一念觉悟就回头了,这一念觉就是观照。念佛纵然一天念上十万声,如果连一声回光返照的能力都没有,那个十万声佛号叫白念了,那就是从前憨山大师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他念是念得勤快,没有观照的功夫,没有观照功夫对你修行不得力,一点帮助都没有。念念都起观照功夫那不得了,我们现在不要说多,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你要能够有个五分钟、十分钟的观照就不得了。你观照的功夫一天能够用上个六、七个小时,我保证你三年就能得一心不乱。
我们自己想想我们一天到晚念佛,几声佛号里头是提醒自己的观照功夫回到觉正净?是不是一天到晚拿这个念珠,不晓得念了多少声里头一句观照功夫都没有?这就是想想,好像念书一样,一天到晚在念书,考试不及格,没有成绩可言,一考试都得零分,这个书就白念了。有观照功夫就有成就,所以观照的时间愈长愈好,开头不要求多,诸位每天能够有个五分钟、十分钟相当不错了,能够有一个小时到二个小时,你已经是菩萨不是凡夫了。一天能够到五、六个小时,我刚才讲了二、三年一定得一心不乱,得一心不乱相当阿罗汉果。修行要懂得这个方法。
「依教法起观,修行心地法门」,所以你要不懂得心地法门,你怎么作观?你观照你怎么观法?所以一般通途讲三皈依是总纲领,细说在《梵网经》里面。《梵网经》里面观照的功夫非常的细密,我们讲三皈依这是总纲领,《梵网经》里面讲那就深入了,就是细密的去观照。由此可知,这部经的重要性,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不依这部经,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分,华藏海会也没有分;真正是依这一部经,我们才能入华严境界,才能真正往生弥陀净土。这是一点都不假的。
我底下这个星期六就到美国去。这一次去五十天在美国讲经,八月五号回来,我们图书馆中元超度的法会,我回来主持。我大概在法会前五天可以赶回来,还可以休息一、二天,我们这个法会开始。在美国也是以这个经为主,过去他们邀请我的,讲《圆觉经》,我想到那里去跟他商量我不讲《圆觉》,因为讲了《圆觉》,谈玄说妙空讲了,恐怕既不能圆也不能觉,还不如稳稳当当的来介绍心地法门。
「三无明净尽,真如理圆,究竟无上菩提,归无所得,即了因心」。这三因再跟诸位说,正因是法身,缘因是解脱,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就解脱、就得自在,了因是般若。依照缘因去修,就是依照观照,观照功夫深了,由观照到照住。照住你们想想这两个字的味道,住怎么样?住是安住不动,换句话说,那个观照不会断灭的,不会或有或无,照住了。观照功夫就住在这个境界里面,观照不失去,这讲得禅定了,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事一心不乱。功夫再进一步就照见,《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了。照见,见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就是了因佛性。了是明了,我们在回向偈里面常常念的「愿得智慧真明了」。
了因佛性从哪里来?了因是依缘因来修的,所以这个观照的功夫非常、非常重要。一句阿弥陀佛又是观照、又是照住、又是照见,方法可以不必改变,一个方法用到底,功夫逐渐、逐渐提升,就能提升到最高的境界,这个法子妙极了!到照见的时候无明破了,照破无明,无明破了就是理一心不乱。要到净尽,这是说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了,什么地位?如来果地,这不是菩萨地,这是佛地。「真如理圆」,当你初照见的时候真如理显,显露了没有圆,显露而不圆满,为什么?还带著无明。无明有四十一品,无明断得多,真如理就显得多。无明带得多,真如的理就显得少;无明要断得多,真如的理就显得多,就无明少了,真如理就显得多;无明要是断尽了,真如的理就完全显露出来了,真如理圆,圆满的显露出来,这就是说法身、般若、解脱统统圆满了。
「究竟无上菩提」,这个时候我们称他这个地位是称究竟,究竟圆满的无上菩提。无上是没有比这个更高了。菩提是大觉,彻底的觉悟,没有比这个更高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佛在《楞严经》里面说得很多,这是「了因心」。到这个地方你看解释。这个修行心地以此为因,大师为我们解释言语不多,文字用得不多,意思很圆满、很清楚,我们真能够得受用,真正能够帮助我们修行。再看下面注解。
「初舍凡夫,即始觉,破灭相无明」。这是『初舍凡夫』,这是入贤人位了,三贤菩萨!因为初舍凡夫就是始觉位,始觉破灭相无明是圆教初住的地位,像我们念佛是初得理一心不乱就是这个境界。这个觉是正觉,你看梵文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正觉。是你的正觉刚刚开始显露,破一品无明,这一品无明是什么无明?灭相无明。无明有四大类,有生、住、异、灭这四种。我们在《起信论》里面读过,在此地我们就不必再多讲。
「百阿僧只劫修行三十心,即渐次觉」。一百个阿僧只劫这是讲时间,修行三十心,就是三贤位,修三贤的菩萨位,这叫渐次觉,「破异相无明」。三十心圆满了,都修圆满了登地,「修行十地」,十地叫「随分觉」,十地与如来果位非常接近了,是属於大觉位,「破住相无明」。
『成等正觉』,成等正觉这是经文里面讲的。卢舍那佛说他从初舍凡夫位,就是从圆教初住一直到如来的果位成等正觉。成等正觉是「破生相无明」,生相无明诸位晓得等觉菩萨,到等觉菩萨破最后的一分生相无明就成佛了。成是成就,等是平等,平等的正觉,跟谁平等?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平等,跟一切众生、一切万法平等,等正觉。
我们现在成不了佛,怎么样成不了佛,为什么?不平等,你们想想看我们自己能跟谁平等?不平等就成不了佛。不平等那个觉叫邪觉不叫正觉,正觉是平等的。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勉励同修,我们在境界里头要修平等心,平等心一定要从怨亲平等起,这个地方去修去,心不平等不能入道,心不平等带业往生都困难。最怕的临命终时一个烦恼起来了,这时候一念不平等起来就去不了。哪一个人能保得住临命终那一刹那不生烦恼,心地清净平等,谁能保得住?心地清净平等在临命终时有这么一念的时候,这个人决定往生,带业往生是凭这个。平常我们念佛就是要压制我们烦恼的心,在境界里头训练平等,去练清净,历事炼心。这种修行是最下等的修行。中上我们没办法,我们就修下等,修带业往生,修凡圣同居土。如果连这么一个道理都不懂,我们这一生的佛号就又白念了,得不到效果,这是解释这个因。
「我佛时历百僧只,方得五住究尽」。我佛这个「我」是寂光大师自称,注解的人。「佛」就是卢舍那佛,报身如来。他老人家讲经历一百个阿僧只劫,方得五住究尽,就是五住烦恼断干净了。五住烦恼在《起信论》里面也讲过,所以《起信论》是我们学佛很重要的一个参考书。自古以来注解佛经的几乎没有不引用《起信论》的,你看无论哪一部经、哪一部注解就看它引用多少,决定离不开《大乘起信论》。
所以《大乘起信论》要看。我们图书馆印的两种注解都好,这是在《起信论》里头许许多多注解,我们选择两种比较浅,但是又注得好,绝不违背经义。图书馆选的一个是慈舟法师的,另外一个是一个日本人注解的,注解是丰子恺翻译的,就是我们现在印的精装本,叫《大乘起信论新释》。这两种注解的本子非常好,希望诸位要认真的去研究。我们过去曾经讲过,前面几分讲过没讲完,希望诸位同修自己好好去研究,将来我这些东西要录影,讲堂里面虽然不讲,但是我统统要录影,以后从录影带上可以帮助你。我回国之后就正式的来做这个录影工作了,将来的录影我们就是讲堂现场录影也不录人像,不录这个画面,把经文做成字幕直接的录进去。录人没意思,人一天看到晚看厌了,我们应当把经文注解统统在萤幕上,诸位就是借到这个录影带不用书也可以,不必要拿书都可以。所以我们以后一定来改变方针,就是把经文注解统统做成字幕来录这个,现场录也录这个。
下面这几句就是警告我们,祖师教诫我们。「岂今妄诞之人,一朝一夕,微因微缘,小功小行,一知半解,无明烦恼,贪瞋我慢,一毫未除,而言顿超佛道者也」。这几句我们要多念几遍,提高自己的警觉,我们是不是这一类妄诞之人,急功好利,希望几天、几个月就学成?哪有这个道理,连卢舍那佛还要修一百个阿僧只劫,他是何等人物?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物?一定要发长远的道心,要有耐心。我们这个心为什么不开智慧?说实在的话烦恼太重了。一个是烦恼障,把你智慧障住了,一个是所知障,你有这两种障碍,你的智慧不开。
想要开智慧先要断烦恼。我们讲席当中常常说断烦恼要从根本上断,烦恼从哪里生的?它的生源就是根本。在过去大专讲座的时代,我们讲「十四讲表」,至少也总讲了三十遍以上。第一讲里面就讲到烦恼障跟所知障。烦恼障是从我执里面生的,所知障是从法执生的。破了人我执,烦恼障断了。小乘阿罗汉破人我执,所以他能断见思烦恼,证四果罗汉;大乘菩萨能破法我执。诸位要是读过《百法明门》的也清楚,《百法明门》里头只解释两句话「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前面讲的百法,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一切法无我。你这两种根本不能够拔除,换句话说,你这二障就断不了。只要有二障存在,你的智慧就不会现前。所以真正会用功的人对於分别执著要看淡,正所谓是看得破放得下,不要太过分执著。
执著是二障的根本。为什么执著要破?在我们初学的人又要执著,这是什么道理?那就是晓得你执著太坚固,你也看不破、你也放不下,与其执著这些恶的,不如执著个善的,择善固执。择善固执你所得的果报是人天果报。因为有执著就离不了三界,三界有善恶,有三善道、三恶道,你要执著造恶业你在三恶道受苦,你要能够执著一切善法,择善固执你就能生三善道。总而言之,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要想出六道轮回,那就不能有执著,善恶执著统统打破,超越六道,善恶都不执著,像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们念佛法门里面执持名号对什么人说的?带业往生说的,你们想想对不对,带业往生讲的。事一心不乱的人,执著就少了一半,为什么?人我执不执著了,理一心不乱的人全不执著,法我也没有了,人法都不执著了,理一心不乱,这个理一定要懂!理如果不明白,你的障碍永远不能突破。你发的愿要自己成就,要弘法利生,如果这两关不能突破,你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弘法利生。
研经,每个星期天上午,像今天上午我们研经,有二十几位同修在此地共同研究,这也是一种方法,什么方法?择善固执,你要想研究这部经,我给你出那么多题目在那个地方,好了,你要去查字典、查参考资料,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不打妄想,不想别的事情了,就想这个经的范围,叫择善固执,这也是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很有效,叫你不要去想恶的,天天去想善的,到你几时一开悟了,那个经要不要准备?不要,不要准备了。悟了之后理圆了、事也圆了,融会贯通,所谓深说浅说、长说短说应机说法无不自在。但是你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经过这个基本的训练,那就是择善固执是一个很好很好的方法。不但训练你开智慧,而且叫你不造恶业、不起邪思。
我出国这个阶段,下个星期天我就不在家了,希望你们这个经学班研究还照样在此地集会,互相的在一块研究讨论,不要因为我不在家就中断、就没有了。那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不会成就的。我不在家一样去研究,照著这两次的方法,我教给你们的这些方法,你愿意用这个方法去研究找参考资料,等我回来的时候,希望《八大人觉经》全部都做完了,你们笔记都整理出来了。笔记做出来之后再依照笔记写讲稿,讲稿写成之后就在我们这个小班里头来练习练讲,练的时候大家来挑剔毛病,来做批评。你要接受批评,把你的讲稿修正,修正过二次、三次你就可以上台表演,胆子也大了,无论什么人听,你也不会害怕。
在讲台上面我个人的经验十年,才算是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十年之内上讲台离不开讲稿。还得要真正肯干,如果不真正肯干,一辈子都离不开讲稿。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必有一点悟处了,我们俗话讲开悟,你没有一点悟处做不到。所以不贪近功,不要求好,不要求快,这种心理要不得,这个心理障碍你开慧,障碍你修定,障碍你得一心,决定不能有这个心。我们今天的因、缘都非常的薄弱,我们的功行都很小,说一知半解已经是抬举我们了。「无明烦恼,贪瞋我慢,一毫未除」,这倒是真实的,一点都不假,大障碍!我们要想顿超哪里能够顿得了?这是自己要反省,自己要检点。诸佛如来都做一个榜样给我们看,善财童子修因证果还五十三参,都是我们的好榜样。
下面引的是「璎珞经云」。《璎珞菩萨戒经》,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在家菩萨戒。《璎珞经》里面这个戒是六重二十八轻,现在在台湾受璎珞戒的也很盛行,在家菩萨很多都是受这个戒。经上说「一切诸佛,不经三大阿僧只劫,得成无上正觉,无有是处」。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是例外的,至少要经三大阿僧只劫。卢舍那佛所说的百阿僧只劫,我们想想成佛这么样的长远,如果没有耐心、没有长远心怎么能成功?
现在有很多人他学东西不能成就,我们不要讲佛法,我们讲世间法,他跟一个善知识学多久?学几个月,学二、三年就能成功?也有的,那是天才、是再来人,除了天才与再来人都不可能。自古以来这个例子很少很少,不是没有,少,极少数。我们看到大多数的十年到二十年亲近一个善知识,你们看禅宗的语录,《禅林宝训》、《五灯会元》、《高僧传》你们去看看,这些有成就的大善知识,他们亲近老师你去考察考察他亲近多久?十年以上,二十年、三十年他才成就。所以讲经说法度一切众生固然是有这个愿,不能太早。所谓是欲速则不达,你自己没有成就就跑出来,不行,你讲了人家听了不是味道。讲过几次把听众都讲跑了,自己也灰心了,自己退转了,这样的人太多太多。自古以来不知道有多少发心的人,试验了几次就退心了,以后再没有勇气了,原因是什么?求好的心太急,求快的心太急,亏吃在这里。不是他做不到,是他自己没有耐心、没有长远心,所以不能成就。我们自己求学就要注意这一点,一定要发长远心。
「仁王般若,亦同此义」。《仁王经》,我们在仁王法会里面,全经念过,我们只讲一品,也是这个意思。《仁王经》里面讲五忍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他是分为五个大的阶段,也是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就。《仁王经》特别提出「忍」,这个意思好,忍就是忍耐,到了法云地还要忍,寂灭忍,到了如来果地称为上品的寂灭忍。不空三藏所翻的寂灭忍只有两品,上品、下品没有中品;罗什大师翻的有中品,有上、中、下三品。底下这句也很重要。
「先悟毗卢性海,后行普贤行门,旨哉言乎」。这一句话非常非常重要。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平常所讲「悟后起修」,如果不开悟,我们的修行都叫盲修瞎练。不开悟要想修行有一点成就,只有一个念佛法门,带业往生。因为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没有带业往生的,换句话说,八万四千法门都要悟后起修,唯有净土这个法门特别,特别就是你没悟也能修。但是这个修,执是执持名号求愿往生,只有这个路子。所以这个路叫特别法门,不悟也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身分还是人的身分,因为没开悟,悟了就是菩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没有三恶道当然就是有人道、有天道。人天都是凡夫没有开悟。
所以修净土的这个方便法,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再求开悟。诸位晓得如果现在开悟到西方极乐世界更好,不生凡圣同居土,如果真正是开悟了,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这是诸佛如来、祖师大德常常勉励我们的,希望我们加功用行,在这一生当中修到理一心不乱,到西方极乐世界那里好像佛教大学一样插班,不要从一年级念起,插班去。依照我们自己程度去插班,省好多事。做不到做得到?做得到,我们今天讲堂就是走这个路子。用《梵网经》、用《弥陀经要解》、《疏钞演义》帮助我们念佛,帮助我们开悟。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专心,决不打妄想,一心一意的来念佛。同学们有研究经的,研究经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训练讲经,从这个小部学起。诸位在研究经把这个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点一滴都回向在西方,研经帮助我们开智慧,帮助我们得一心。因为你心不胡思乱想,你所想的都是佛法里面一些道理,帮助你心得清净,清净心就是一心不乱。
这两句经文里头「先悟毗卢性海」,毗卢性海是什么?就是我们讲的明心见性。毗卢是毗卢遮那佛,我们通常讲佛性,毗卢遮那是法身如来,是我们自己的清净法身,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我们念佛念到理一心就悟毗卢性海,就见性了。悟后起修,那个修就是五十三参。《华严经》里面讲的五十三参,悟后起修,修的是普贤行。五十三参是什么?我们日常的生活,这就是入华严境界了。「旨哉」是修行的宗旨,修行的关键。违背了宗旨就迷失了方向,迷失了道路,你要想成就决定不能够离开这个原则。
这一部经是我们的道场经,是我们道场长年不断在讲的,讲完了从头再讲,一遍一遍讲下去,终而复始。所以我们这个道场两部经,加上《弥陀经要解》算三部,《疏钞》、《要解》、《梵网直解》这三种是我们的道场经,我们一遍讲完了从头再来一遍,这么讲法的。今天讲到这一段。下面这是讲佛教给我们修因,他怎么样修的,我们要记住,我们要学,修因之后一定证果。
底下一段经文「举自果相」,就是他这样修行,修行到结果他的成就。我们看到佛的成就了,我们才晓得修行有这么多的好处,才肯真干。如果依照这个修行,没有成就,没有成就谁愿意干?修行有成就,底下一段经文就是讲他的成就。这经本希望诸位没有事情时要多看,多看几遍再来听讲,受用更殊胜。如果你这个经本没有,向我们柜台去要带回家去,在家里没有事情常常看,看不懂的地方特别做个记号,来听的时候那个不懂的地方要格外的注意,你所懂得地方你也用心听,看我讲的跟你所看的、你所领略的一样不一样,这样就有进步。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六页第三行,科题是「陈自因行」。陈是陈说,自就是卢舍那佛本人,他在因地时候的修行说出来之后,给我们做一个参考,给我们做一个榜样。我们要想成佛应当向卢舍那佛学习。卢舍那佛在此地是说给释迦牟尼佛听的,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释迦世尊尚且要学习,何况我们,这是应当特别注意到的。请看经文:
【我已百阿僧只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
这一段是经文,下面注解得很详细,请看注子。「此繇化佛初问,一切众生为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道」。这段经文这个『我』是卢舍那佛自称,他说我已经用一百个阿僧只劫这么长的时间。诸位想想平常我们讲修行成佛是三大阿僧只劫,卢舍那佛用了一百个阿僧只劫修行心地。这是因为化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前面曾经提出一个问题,「一切众生为何因缘」,「为」当作用,用什么样的因、用什么样的缘才能够成就,就是修成十地菩萨?菩萨十地道就是十圣菩萨。世尊既然这样问,卢舍那佛决定是满大家的愿望,所以卢舍那佛就说,「故报身佛述己过去」,叙说自己过去所修、所证来答覆释迦牟尼佛。其实我们都明白释迦牟尼佛是为我们请问的,为我们问的,卢舍那佛答覆释迦牟尼佛就是为我们开示。替我们问,为我们解答。下面注子就很重要。
先解释『阿僧只』,「阿僧只」是梵语,印度话「华言无数」,数目字太大了。其实在《华严经》众艺童子章,给我们说出印度数目字的单位有一百多个,阿僧只的数字还是能够计算得出来,不过数字的确是大,我们今天所谓是天文数字。因为数字太大就叫个无数,这不是真正的无数,是形容数目字太大。『劫』也是梵语,「梵语劫波」,我们中国翻经常常将印度梵文尾音省略掉,就翻个劫,劫是什么意思?「此云分别时节」,就是我们今天所讲时间的概念。劫就是时间,对於时间上的概念,所以也称之为时分,就是时间上的种种分别讲劫。这个劫也是很长的时间。
阿僧只是数字,劫是相当长的时间。佛经里面有小劫、有中劫、有大劫。一个小劫,佛经里面常常有几种说法,最常讲的就是人寿,我们人的寿命。人寿最长的时候是八万四千岁,这是到了极处,八万四千岁之后就往下降,每隔一百年减一岁,从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十岁是极短了;然后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再加一岁,又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诸位如果愿意去计算的话可以算一算,这个数字能算得出来。二十个小劫叫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此地所讲的阿僧只劫,这个「劫」当然是指的大劫,多少个大劫?阿僧只个大劫,不是一个阿僧只,一百个阿僧只大劫,这个数量太大、太大了,实在太大!所以修行要历长劫,要有恒心、要有耐心,不是几天、几个月就能成就的,要长时期的来修行。
「我已百阿僧只劫,即佛已修因证果之时分长远也」。这句话就是卢舍那佛说他自己修行证果,这个时间是相当、相当的长,太长。修行修什么行?修的是心地,所以这些地方我们要特别特别注意到。成佛不是这个身成佛,心成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我们这个身去,这个身不会去的。谁去?心去了,这个心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就有像佛一样端正庄严的好相。这句是修行的关键、是修行的枢要。修什么?修心地。什么叫心?什么叫地?
「下文所明三十心十地」。向下经文我们就会读到三十心,三十是讲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菩萨,他们平素存的是什么心?拿这个心跟我们自己一对照,就晓得我是不是菩萨,我这个心跟经上讲的一样不一样。如果是一样的那你就是菩萨,不过你这个存心是偶尔有这个心,不行;这个心一发之后永远不退,永远不失掉,这叫菩萨心。如果不是这样,偶尔发一发就没有了,那就古人所谓「露水道心」,像早晨露水发了个道心,太阳一出来没有了,那叫凡夫心。为什么?初住菩萨就证三不退了,最低限度就证得位不退,我们在《弥陀经》里面念过。十行位的菩萨是行不退,十回向的菩萨念不退,所以到登地是圆证三不退。可见得我们发的这个心,发一点慈悲心,发一点布施心,发了之后没几分钟就退掉了,这就是所谓的露水道心。十地这是地上菩萨,从初地欢喜地到第十法云地,这些菩萨存什么样的心?卢舍那佛在凡夫地的时候行菩萨道,也是一步一步往上修的,这是给我们的一个模范,给我们做了个样子。
『以之为因者』。就是以这个为因,以三十心十地为因,因地心。「正谓欲得道果,无有别法,即以此本心地法门而为因也」,这一句很重要。因为我们每位同修都想得道果,都想得道,都想证果,我们俗话讲得道证果。道是菩提道,果是涅盘果,换句话,是成佛的果报。要想成佛没有别的法子,佛家的经论虽然多,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包括我们念佛这个法门都在里面。那是什么?方法门道不相同,修的是什么?都是修的本心地法门,都是修这个。持戒修的是三十心十地,念佛也是修的三十心十地,参禅、持咒不管哪个方法都是修的心地法门,离开心地那你修什么?方法不一样,所修的目标是相同的,这是一定要牢牢的记住。
我们平素在讲堂里面常常跟诸位说的,我们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三皈依。你们想想三皈依是不是心地法门?是不是三十心十地?佛是觉心,觉而不迷;法是正知正见,是正心,正而不邪;僧是清净,清净心,净而不染。你们想想是不是三十心十地?每一个心、每一地都是觉正净。你连这些都不懂,谈什么修行?念佛佛白念了,持戒,死在戒条之下,参禅不是口头禅就是野狐禅,所以不能成就。那是你根本不晓得自己修的是什么。所以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再看底下。
「前问中双请,为何因缘」。双请,请教的言词当中有两个意思,什么因?什么缘?因是亲因,缘是助缘,有因没有缘不会结果,有缘没有因也不会结果。我们常讲因果,当中把缘省略了,一定是因缘果报,我们要深明这当中的道理。「答中不言缘者,乃因中具有缘义故」。这就是卢舍那佛答覆的言词里面只讲的是因。一百个阿僧只劫修行因地,一直为因,没有说缘,为什么不说缘?因里面就包括了缘,注解里面跟我们说出来,「其义有三」,没有说缘里头有三个意思。
底下这三个意思,他就是讲的三因佛性。第一个「本有光明金刚宝戒,乃正因心」,这是从理上说的。生佛平等,一切众生是个个具足,为什么?是你本有的,就是《梵网经》这一本,这一本里面所说的这个心地、所说的这个戒品是你本来具足的,不是外来的,这叫正因心。你本有的,换句话说,你本来是佛,你本来是菩萨,这一点不假。所以佛在《华严》、《圆觉》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是基於这一条所讲的。我们本来是佛,现在变成凡夫了,是把我们这个心迷了,我们的行为也迷了。行为就是戒品,心地就是光明,行为是宝戒,金刚在此地是比喻坚固不坏,我们的光明心地坚固不坏,所以称为金刚般若;我们的戒品也不坏,金刚宝戒,可惜迷失了。迷失了这才造业受报,搞六道轮回,这些东西都不是真实的。起惑造业,六道轮回的果报都不是真实的,正是佛在经里面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是光明金刚宝戒是真实的,这不是虚妄的,这是讲正因心。
三因佛性,正因佛性,这个心就是佛性、是真心。我们现在丧失了,迷失了,不能说丧失,丧失是真没有了,是迷失了。迷失了要恢复,怎么个恢复法?下面就教我们要有缘,要有助缘,所以诸佛菩萨给我们作增上缘。「依教法起观」,教是言教,佛对我们的教诲。像现在佛不住世了,佛的大弟子们将佛在世的时候一生所讲的教训,所说的开示、所讲的教训把它集结记录下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经典,这个经典就是教科书、就是教本,这是讲教。法,经典里面所讲的种种理论、种种方法。我们能够依照教科书里面,教科书就是经本,我们今天所看到这个《直解》,这个注解都算是教科书。注解是祖师的教科书,经文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教科书,我们依照这个教科书里面所说的理论与方法来起观,观什么?观照,可见得修行离开了观照那是不行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观照?所谓观照就是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能够提起觉悟的心,就是观照。譬如说一念迷了,一下子要觉悟了,我不应该迷我要觉,这就是观照。我在这个境界里面起了一念贪心,马上想到贪是烦恼,我不应该有,贪心没有了,这叫观照。所以一照烦恼就没有了,心就恢复到觉正净。没有观照这个心是迷、是邪(邪知邪见)、是染污,所以一有观照马上境界就换过来,恢复到觉正净,这就叫做观照。念佛人的观照,一句「阿弥陀佛」就把自己唤醒了。一句阿弥陀佛的意思无量觉,觉就正就净,一句佛号马上就自己回头,所以说回头是岸!
古人所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一念觉悟就回头了,这一念觉就是观照。念佛纵然一天念上十万声,如果连一声回光返照的能力都没有,那个十万声佛号叫白念了,那就是从前憨山大师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他念是念得勤快,没有观照的功夫,没有观照功夫对你修行不得力,一点帮助都没有。念念都起观照功夫那不得了,我们现在不要说多,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你要能够有个五分钟、十分钟的观照就不得了。你观照的功夫一天能够用上个六、七个小时,我保证你三年就能得一心不乱。
我们自己想想我们一天到晚念佛,几声佛号里头是提醒自己的观照功夫回到觉正净?是不是一天到晚拿这个念珠,不晓得念了多少声里头一句观照功夫都没有?这就是想想,好像念书一样,一天到晚在念书,考试不及格,没有成绩可言,一考试都得零分,这个书就白念了。有观照功夫就有成就,所以观照的时间愈长愈好,开头不要求多,诸位每天能够有个五分钟、十分钟相当不错了,能够有一个小时到二个小时,你已经是菩萨不是凡夫了。一天能够到五、六个小时,我刚才讲了二、三年一定得一心不乱,得一心不乱相当阿罗汉果。修行要懂得这个方法。
「依教法起观,修行心地法门」,所以你要不懂得心地法门,你怎么作观?你观照你怎么观法?所以一般通途讲三皈依是总纲领,细说在《梵网经》里面。《梵网经》里面观照的功夫非常的细密,我们讲三皈依这是总纲领,《梵网经》里面讲那就深入了,就是细密的去观照。由此可知,这部经的重要性,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不依这部经,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分,华藏海会也没有分;真正是依这一部经,我们才能入华严境界,才能真正往生弥陀净土。这是一点都不假的。
我底下这个星期六就到美国去。这一次去五十天在美国讲经,八月五号回来,我们图书馆中元超度的法会,我回来主持。我大概在法会前五天可以赶回来,还可以休息一、二天,我们这个法会开始。在美国也是以这个经为主,过去他们邀请我的,讲《圆觉经》,我想到那里去跟他商量我不讲《圆觉》,因为讲了《圆觉》,谈玄说妙空讲了,恐怕既不能圆也不能觉,还不如稳稳当当的来介绍心地法门。
「三无明净尽,真如理圆,究竟无上菩提,归无所得,即了因心」。这三因再跟诸位说,正因是法身,缘因是解脱,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就解脱、就得自在,了因是般若。依照缘因去修,就是依照观照,观照功夫深了,由观照到照住。照住你们想想这两个字的味道,住怎么样?住是安住不动,换句话说,那个观照不会断灭的,不会或有或无,照住了。观照功夫就住在这个境界里面,观照不失去,这讲得禅定了,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事一心不乱。功夫再进一步就照见,《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了。照见,见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就是了因佛性。了是明了,我们在回向偈里面常常念的「愿得智慧真明了」。
了因佛性从哪里来?了因是依缘因来修的,所以这个观照的功夫非常、非常重要。一句阿弥陀佛又是观照、又是照住、又是照见,方法可以不必改变,一个方法用到底,功夫逐渐、逐渐提升,就能提升到最高的境界,这个法子妙极了!到照见的时候无明破了,照破无明,无明破了就是理一心不乱。要到净尽,这是说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了,什么地位?如来果地,这不是菩萨地,这是佛地。「真如理圆」,当你初照见的时候真如理显,显露了没有圆,显露而不圆满,为什么?还带著无明。无明有四十一品,无明断得多,真如理就显得多。无明带得多,真如的理就显得少;无明要断得多,真如的理就显得多,就无明少了,真如理就显得多;无明要是断尽了,真如的理就完全显露出来了,真如理圆,圆满的显露出来,这就是说法身、般若、解脱统统圆满了。
「究竟无上菩提」,这个时候我们称他这个地位是称究竟,究竟圆满的无上菩提。无上是没有比这个更高了。菩提是大觉,彻底的觉悟,没有比这个更高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佛在《楞严经》里面说得很多,这是「了因心」。到这个地方你看解释。这个修行心地以此为因,大师为我们解释言语不多,文字用得不多,意思很圆满、很清楚,我们真能够得受用,真正能够帮助我们修行。再看下面注解。
「初舍凡夫,即始觉,破灭相无明」。这是『初舍凡夫』,这是入贤人位了,三贤菩萨!因为初舍凡夫就是始觉位,始觉破灭相无明是圆教初住的地位,像我们念佛是初得理一心不乱就是这个境界。这个觉是正觉,你看梵文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正觉。是你的正觉刚刚开始显露,破一品无明,这一品无明是什么无明?灭相无明。无明有四大类,有生、住、异、灭这四种。我们在《起信论》里面读过,在此地我们就不必再多讲。
「百阿僧只劫修行三十心,即渐次觉」。一百个阿僧只劫这是讲时间,修行三十心,就是三贤位,修三贤的菩萨位,这叫渐次觉,「破异相无明」。三十心圆满了,都修圆满了登地,「修行十地」,十地叫「随分觉」,十地与如来果位非常接近了,是属於大觉位,「破住相无明」。
『成等正觉』,成等正觉这是经文里面讲的。卢舍那佛说他从初舍凡夫位,就是从圆教初住一直到如来的果位成等正觉。成等正觉是「破生相无明」,生相无明诸位晓得等觉菩萨,到等觉菩萨破最后的一分生相无明就成佛了。成是成就,等是平等,平等的正觉,跟谁平等?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平等,跟一切众生、一切万法平等,等正觉。
我们现在成不了佛,怎么样成不了佛,为什么?不平等,你们想想看我们自己能跟谁平等?不平等就成不了佛。不平等那个觉叫邪觉不叫正觉,正觉是平等的。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勉励同修,我们在境界里头要修平等心,平等心一定要从怨亲平等起,这个地方去修去,心不平等不能入道,心不平等带业往生都困难。最怕的临命终时一个烦恼起来了,这时候一念不平等起来就去不了。哪一个人能保得住临命终那一刹那不生烦恼,心地清净平等,谁能保得住?心地清净平等在临命终时有这么一念的时候,这个人决定往生,带业往生是凭这个。平常我们念佛就是要压制我们烦恼的心,在境界里头训练平等,去练清净,历事炼心。这种修行是最下等的修行。中上我们没办法,我们就修下等,修带业往生,修凡圣同居土。如果连这么一个道理都不懂,我们这一生的佛号就又白念了,得不到效果,这是解释这个因。
「我佛时历百僧只,方得五住究尽」。我佛这个「我」是寂光大师自称,注解的人。「佛」就是卢舍那佛,报身如来。他老人家讲经历一百个阿僧只劫,方得五住究尽,就是五住烦恼断干净了。五住烦恼在《起信论》里面也讲过,所以《起信论》是我们学佛很重要的一个参考书。自古以来注解佛经的几乎没有不引用《起信论》的,你看无论哪一部经、哪一部注解就看它引用多少,决定离不开《大乘起信论》。
所以《大乘起信论》要看。我们图书馆印的两种注解都好,这是在《起信论》里头许许多多注解,我们选择两种比较浅,但是又注得好,绝不违背经义。图书馆选的一个是慈舟法师的,另外一个是一个日本人注解的,注解是丰子恺翻译的,就是我们现在印的精装本,叫《大乘起信论新释》。这两种注解的本子非常好,希望诸位要认真的去研究。我们过去曾经讲过,前面几分讲过没讲完,希望诸位同修自己好好去研究,将来我这些东西要录影,讲堂里面虽然不讲,但是我统统要录影,以后从录影带上可以帮助你。我回国之后就正式的来做这个录影工作了,将来的录影我们就是讲堂现场录影也不录人像,不录这个画面,把经文做成字幕直接的录进去。录人没意思,人一天看到晚看厌了,我们应当把经文注解统统在萤幕上,诸位就是借到这个录影带不用书也可以,不必要拿书都可以。所以我们以后一定来改变方针,就是把经文注解统统做成字幕来录这个,现场录也录这个。
下面这几句就是警告我们,祖师教诫我们。「岂今妄诞之人,一朝一夕,微因微缘,小功小行,一知半解,无明烦恼,贪瞋我慢,一毫未除,而言顿超佛道者也」。这几句我们要多念几遍,提高自己的警觉,我们是不是这一类妄诞之人,急功好利,希望几天、几个月就学成?哪有这个道理,连卢舍那佛还要修一百个阿僧只劫,他是何等人物?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物?一定要发长远的道心,要有耐心。我们这个心为什么不开智慧?说实在的话烦恼太重了。一个是烦恼障,把你智慧障住了,一个是所知障,你有这两种障碍,你的智慧不开。
想要开智慧先要断烦恼。我们讲席当中常常说断烦恼要从根本上断,烦恼从哪里生的?它的生源就是根本。在过去大专讲座的时代,我们讲「十四讲表」,至少也总讲了三十遍以上。第一讲里面就讲到烦恼障跟所知障。烦恼障是从我执里面生的,所知障是从法执生的。破了人我执,烦恼障断了。小乘阿罗汉破人我执,所以他能断见思烦恼,证四果罗汉;大乘菩萨能破法我执。诸位要是读过《百法明门》的也清楚,《百法明门》里头只解释两句话「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前面讲的百法,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一切法无我。你这两种根本不能够拔除,换句话说,你这二障就断不了。只要有二障存在,你的智慧就不会现前。所以真正会用功的人对於分别执著要看淡,正所谓是看得破放得下,不要太过分执著。
执著是二障的根本。为什么执著要破?在我们初学的人又要执著,这是什么道理?那就是晓得你执著太坚固,你也看不破、你也放不下,与其执著这些恶的,不如执著个善的,择善固执。择善固执你所得的果报是人天果报。因为有执著就离不了三界,三界有善恶,有三善道、三恶道,你要执著造恶业你在三恶道受苦,你要能够执著一切善法,择善固执你就能生三善道。总而言之,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要想出六道轮回,那就不能有执著,善恶执著统统打破,超越六道,善恶都不执著,像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们念佛法门里面执持名号对什么人说的?带业往生说的,你们想想对不对,带业往生讲的。事一心不乱的人,执著就少了一半,为什么?人我执不执著了,理一心不乱的人全不执著,法我也没有了,人法都不执著了,理一心不乱,这个理一定要懂!理如果不明白,你的障碍永远不能突破。你发的愿要自己成就,要弘法利生,如果这两关不能突破,你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弘法利生。
研经,每个星期天上午,像今天上午我们研经,有二十几位同修在此地共同研究,这也是一种方法,什么方法?择善固执,你要想研究这部经,我给你出那么多题目在那个地方,好了,你要去查字典、查参考资料,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不打妄想,不想别的事情了,就想这个经的范围,叫择善固执,这也是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很有效,叫你不要去想恶的,天天去想善的,到你几时一开悟了,那个经要不要准备?不要,不要准备了。悟了之后理圆了、事也圆了,融会贯通,所谓深说浅说、长说短说应机说法无不自在。但是你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经过这个基本的训练,那就是择善固执是一个很好很好的方法。不但训练你开智慧,而且叫你不造恶业、不起邪思。
我出国这个阶段,下个星期天我就不在家了,希望你们这个经学班研究还照样在此地集会,互相的在一块研究讨论,不要因为我不在家就中断、就没有了。那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不会成就的。我不在家一样去研究,照著这两次的方法,我教给你们的这些方法,你愿意用这个方法去研究找参考资料,等我回来的时候,希望《八大人觉经》全部都做完了,你们笔记都整理出来了。笔记做出来之后再依照笔记写讲稿,讲稿写成之后就在我们这个小班里头来练习练讲,练的时候大家来挑剔毛病,来做批评。你要接受批评,把你的讲稿修正,修正过二次、三次你就可以上台表演,胆子也大了,无论什么人听,你也不会害怕。
在讲台上面我个人的经验十年,才算是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十年之内上讲台离不开讲稿。还得要真正肯干,如果不真正肯干,一辈子都离不开讲稿。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必有一点悟处了,我们俗话讲开悟,你没有一点悟处做不到。所以不贪近功,不要求好,不要求快,这种心理要不得,这个心理障碍你开慧,障碍你修定,障碍你得一心,决定不能有这个心。我们今天的因、缘都非常的薄弱,我们的功行都很小,说一知半解已经是抬举我们了。「无明烦恼,贪瞋我慢,一毫未除」,这倒是真实的,一点都不假,大障碍!我们要想顿超哪里能够顿得了?这是自己要反省,自己要检点。诸佛如来都做一个榜样给我们看,善财童子修因证果还五十三参,都是我们的好榜样。
下面引的是「璎珞经云」。《璎珞菩萨戒经》,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在家菩萨戒。《璎珞经》里面这个戒是六重二十八轻,现在在台湾受璎珞戒的也很盛行,在家菩萨很多都是受这个戒。经上说「一切诸佛,不经三大阿僧只劫,得成无上正觉,无有是处」。无有是处是没有这个道理,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是例外的,至少要经三大阿僧只劫。卢舍那佛所说的百阿僧只劫,我们想想成佛这么样的长远,如果没有耐心、没有长远心怎么能成功?
现在有很多人他学东西不能成就,我们不要讲佛法,我们讲世间法,他跟一个善知识学多久?学几个月,学二、三年就能成功?也有的,那是天才、是再来人,除了天才与再来人都不可能。自古以来这个例子很少很少,不是没有,少,极少数。我们看到大多数的十年到二十年亲近一个善知识,你们看禅宗的语录,《禅林宝训》、《五灯会元》、《高僧传》你们去看看,这些有成就的大善知识,他们亲近老师你去考察考察他亲近多久?十年以上,二十年、三十年他才成就。所以讲经说法度一切众生固然是有这个愿,不能太早。所谓是欲速则不达,你自己没有成就就跑出来,不行,你讲了人家听了不是味道。讲过几次把听众都讲跑了,自己也灰心了,自己退转了,这样的人太多太多。自古以来不知道有多少发心的人,试验了几次就退心了,以后再没有勇气了,原因是什么?求好的心太急,求快的心太急,亏吃在这里。不是他做不到,是他自己没有耐心、没有长远心,所以不能成就。我们自己求学就要注意这一点,一定要发长远心。
「仁王般若,亦同此义」。《仁王经》,我们在仁王法会里面,全经念过,我们只讲一品,也是这个意思。《仁王经》里面讲五忍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他是分为五个大的阶段,也是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就。《仁王经》特别提出「忍」,这个意思好,忍就是忍耐,到了法云地还要忍,寂灭忍,到了如来果地称为上品的寂灭忍。不空三藏所翻的寂灭忍只有两品,上品、下品没有中品;罗什大师翻的有中品,有上、中、下三品。底下这句也很重要。
「先悟毗卢性海,后行普贤行门,旨哉言乎」。这一句话非常非常重要。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平常所讲「悟后起修」,如果不开悟,我们的修行都叫盲修瞎练。不开悟要想修行有一点成就,只有一个念佛法门,带业往生。因为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没有带业往生的,换句话说,八万四千法门都要悟后起修,唯有净土这个法门特别,特别就是你没悟也能修。但是这个修,执是执持名号求愿往生,只有这个路子。所以这个路叫特别法门,不悟也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身分还是人的身分,因为没开悟,悟了就是菩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没有三恶道当然就是有人道、有天道。人天都是凡夫没有开悟。
所以修净土的这个方便法,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再求开悟。诸位晓得如果现在开悟到西方极乐世界更好,不生凡圣同居土,如果真正是开悟了,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这是诸佛如来、祖师大德常常勉励我们的,希望我们加功用行,在这一生当中修到理一心不乱,到西方极乐世界那里好像佛教大学一样插班,不要从一年级念起,插班去。依照我们自己程度去插班,省好多事。做不到做得到?做得到,我们今天讲堂就是走这个路子。用《梵网经》、用《弥陀经要解》、《疏钞演义》帮助我们念佛,帮助我们开悟。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专心,决不打妄想,一心一意的来念佛。同学们有研究经的,研究经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训练讲经,从这个小部学起。诸位在研究经把这个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点一滴都回向在西方,研经帮助我们开智慧,帮助我们得一心。因为你心不胡思乱想,你所想的都是佛法里面一些道理,帮助你心得清净,清净心就是一心不乱。
这两句经文里头「先悟毗卢性海」,毗卢性海是什么?就是我们讲的明心见性。毗卢是毗卢遮那佛,我们通常讲佛性,毗卢遮那是法身如来,是我们自己的清净法身,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我们念佛念到理一心就悟毗卢性海,就见性了。悟后起修,那个修就是五十三参。《华严经》里面讲的五十三参,悟后起修,修的是普贤行。五十三参是什么?我们日常的生活,这就是入华严境界了。「旨哉」是修行的宗旨,修行的关键。违背了宗旨就迷失了方向,迷失了道路,你要想成就决定不能够离开这个原则。
这一部经是我们的道场经,是我们道场长年不断在讲的,讲完了从头再讲,一遍一遍讲下去,终而复始。所以我们这个道场两部经,加上《弥陀经要解》算三部,《疏钞》、《要解》、《梵网直解》这三种是我们的道场经,我们一遍讲完了从头再来一遍,这么讲法的。今天讲到这一段。下面这是讲佛教给我们修因,他怎么样修的,我们要记住,我们要学,修因之后一定证果。
底下一段经文「举自果相」,就是他这样修行,修行到结果他的成就。我们看到佛的成就了,我们才晓得修行有这么多的好处,才肯真干。如果依照这个修行,没有成就,没有成就谁愿意干?修行有成就,底下一段经文就是讲他的成就。这经本希望诸位没有事情时要多看,多看几遍再来听讲,受用更殊胜。如果你这个经本没有,向我们柜台去要带回家去,在家里没有事情常常看,看不懂的地方特别做个记号,来听的时候那个不懂的地方要格外的注意,你所懂得地方你也用心听,看我讲的跟你所看的、你所领略的一样不一样,这样就有进步。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