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 (第八集) 1983/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11-001-0008
今天我们的经本印出来了,每位同修可以带一本回家,有时间的时候可以多看看,在讲堂里面我们才能够共同的提出来研究讨论。前面曾经将玄义介绍过,本文的前面一段也说过,今天我们从第二大段开始。「舍那酬答」,在第二十面,骑缝是二十面,新编的页码是六十一页。诸位看那个圆圈下面有个「二舍那酬答」,这里面分三段,第一段是「初总答心地」,第二段「广答释名」,第三段是「结答问义」。在第一段里面又分四个小段,这我不必说了,诸位看到文就明了。
【尔时卢舍那佛。即大欢喜。现虚空光体性。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诸大众。】
这一段小题「显示定相」。「初」是第一段,显示定相。世出世间法成就都是在定慧,尤其著重在定,心要是能有定自然就生智慧,才能够圆满成就一切法。释迦佛在前面提出问题,舍那佛答覆先示定,用意非常之深。我们看寂光大师的注解。「前释迦身放慧光」,在全身显示一个智慧的德相,「为发问之端」。在没有提出问题之前,看到他全身就是光彩举止无不是智慧。「果中明因」,释迦牟尼佛是已经成佛,佛是果地,所问的是戒律,戒律是因地,果与因是一不是二,所谓是「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次玄主身放白云色光,集众兴疑」。前面我们读过玄主菩萨从身放白云色光,放这个光是集众,这个光明一放十方世界的诸菩萨们都知道了,这是卢舍那佛在华藏世界开演菩萨心地戒品。这种因缘非常殊胜,所谓是希有而难遭遇到的,这是集众。既然来到法会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决疑生信。我们有疑惑请教佛主,请教善知识,断疑生信而后才能够修行证果。菩萨在因地,这是「因中明果」。在前面我们所看到的一个是世尊,一个是玄主菩萨,这是代表因果不二。
「今舍那答释心地之道」。卢舍那佛这是华藏世界的教主,他来为我们解释菩萨心地法门,道就是门道,门径、道路。心地之道「不在别处,就是我与释迦、菩萨、众生,若凡若圣,若因若果,总是一道光明,无二无别」。这句话非常重要,真正能够体悟到,才晓得大道就在自己的心地,正是古德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个法就是无上菩提之法,所谓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在我们自己的心中。
圣人他不迷,所以称之为圣,凡夫迷惑,所以称之为凡,凡圣是一道没有二道,只是迷悟不同而已。悟是悟的心地法门,迷还是迷的心地法门,心地法门从来没有改变,只是我们自己迷悟而已。迷了自己就是凡夫,悟了自己就是佛,与外境不相干;悟了万法是一,生佛不二,迷了就起种种的分别执著,像此地所讲的才有凡圣因果、才有这些分别执著,悟了就没有了,悟了总是一道光明,无二无别。迷悟在受用上来说有很大的差别,悟了受用得大自在,所以佛法常讲离苦得乐,真正得乐、得自在。迷了的时候那是苦不堪言,起惑、造业、受报六道轮回永无出头之日,这是说的迷,所以迷悟受用的境界有这么大的差别。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就得全心全力的去求觉悟。求觉悟就叫做学佛,佛就是觉悟的意思,学佛就是要学觉悟,不能再在境界里面迷惑颠倒。
这部经经文不长,诸位都曾经看过,我们过去印的经文的本子也可以给诸位带回去。经文不长,注解有这么多,这个注子是《直解》,还不算多的,诸位如果看看蕅益大师的《合注》,分量比这个就多得多了。《直解》是深入浅出,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说最为方便,所以我们特别选这个本子来研究。
於是舍那佛首先就「将自己一段受用境界,满盘托出,示与诸人面前,要令人人直下承当,返本还源,识得自己本有光明金刚宝戒,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圆满具足,无欠无余」。这几句我们都要牢牢的把它记住,为什么?是我们修行的大根大本,是我们修行的依凭,我们的依据,我们的凭藉。你凭什么能够修成佛?你凭什么能够大彻大悟?就凭这几句。前面一再说过生佛不二,众生与佛没有二样,无二无别,不同的只不过是迷悟而已。但是破迷开悟的确不是一个容易事情,难在哪里?难在众生的习气太重,古人所谓理可以顿悟,事须渐除,慢慢的去修。
我们在一切大乘经里面,诸佛、祖师说法可以说方式几乎都相同。本经著重在修行。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坛经》里第五章是讲修行,「传香忏悔」讲修行,你看看六祖说法的方式跟此地差不多,一开端跟我们讲「自性五分法身」,为什么说这个?意思是一样的,是要教我们自己直下承当,返本还源,一样的意思。然后教给我们忏除业障,发四弘誓愿,然后才能起修,以愿导行,行满就证入了。像《华严经》里面说的行成证入,行成就了就入境界,所入的境界与诸佛菩萨所示现的境界没有两样,这才是真实。如果不将他自己受用表演给我们看看,他说的我们未必能相信,他的受用、他的境界我们完全看到,这要不信那我们还信什么?所以在这个时候真正死心塌地,信受奉行。
梵网菩萨戒称之为金刚宝戒,光明是智慧,它是以般若智慧为基础,也就是说这种行持是建立在般若智慧的基础上。般若,《大般若经》你没有念过,至少你念过《金刚般若》。佛法往往将般若比喻作金刚,叫金刚宝。金刚宝价值非常的贵重,你要是得到了就有享受不尽的受用。「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圆满具足」,这几句话是讲的果地。金刚宝戒是因,既然修因后来必定证果,菩提是觉悟。菩提、涅盘都是梵语,菩提翻作大觉,涅盘翻作寂灭,清净寂灭,智慧现前就是菩提现前,烦恼就断灭了,从断灭烦恼、了生死就称之为涅盘。
「真如佛性」,这是我们本有的真性,也就是禅家所说的自己本来面目,禅家称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指的真如佛性。真就不是妄的,拣别不是虚妄的,它是真实的,如这个意思是说永远就是这个样子,从来没有改变,没有生灭,没有去来,没有染净。佛在《法华经》里面给我们讲的十如是,就是说的真如佛性,从如是体、如是性一直讲到如是本末究竟。天台大师演讲《法华》,把它扩而展之给我们讲百界千如,是不是把「真如」两个字都说尽了?跟诸位说没说尽,真如是无有穷尽的,千如还是归纳,十如是当然更是纲领,是纲领的纲领。然后你才明了我们眼前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无有一法不如,无有一法不是。所以一切佛经一开端安上「如是我闻」,那个「如是」就是真如佛性。悟了一切法皆是,一切法皆真,迷了一切法皆妄,这是以修光明金刚宝戒之因,证得菩提涅盘之果,这个时候的境界是真如佛性圆满具足,一丝毫欠缺都没有,与十方三世诸佛如来没有二样。「故将定光示诸大众也」。这是总结前面的意思。底下再看今天我们读的这一段经文。
『尔时卢舍那佛,即大欢喜』。此地就跟我们解释「尔时」是什么时候?「释迦请问时」。释迦牟尼佛问题一提出来,卢舍那佛就非常的欢喜。为什么他这么欢喜,总有个道理,下面就说出来,「谓宣说此心地法门,能令一切众生永离诸苦,得究竟乐,正是世尊本怀,故大欢喜」。我们今天在此地一会,诸位展开《梵网经》,如同在卢舍那佛的会上没有两样。当年释迦牟尼佛提出问题,卢舍那佛欢喜,与会大众得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今天也闻到这个法门,能不能得到利益,就看我们自己能不能悟入,能不能信解,能不能奉行。如果我们也能够悟入、信解奉行,我们的成就也不会在古德之下,这是要自己直下承当的。诸佛菩萨在世间只有一个愿望,愿一切众生人人都能够离苦得乐,人人都能够破迷开悟跟他一样。所以这是如来出世的本怀!释迦牟尼佛提出一个问题,正好问到这个关键的所在,所以佛怎么能不欢喜!
『现虚空光体性』。「现」是示现,「光」是本体智光,就是般若智慧。「言智体即法身,法身本无形相,本无来往,本无迁改,犹若虚空,无动无摇,万象森罗,於中显现」。这几句话将法身描写得很清楚。什么是法身?佛法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三身是一不是二,那是一而三,三而一,可是很不容易懂,原因在什么地方?超越我们的常识,不是我们常识能够理解的。所谓身,这个身就是体的意思,本体。法是什么?法是万法,一切万法的本体是一不是二。
佛门常说「万法归一」,一是什么?一就是前面所讲的真如佛性。佛性就是智体,此地所讲的言智体即法身。佛是觉的意思,觉也是智的意思,性就是体的意思,我们常讲体性。几个人能够真正觉悟、体会到万法与我是一不是二。中国古圣先贤曾经说过「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两句话与佛家所讲的法身很接近,如果真正入这个境界,那就是证得了法身。晓得自己与万法是一不是二,一切万法都是自己心中变现之物。法外无心,心外无法,佛在《华严经》上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就是一切万法的理体,是什么?都是你自己心里头变现的。好像我们作梦,梦中有无量无边的境界,你一下醒过来,刚才做了一个梦,梦里面自己是自己,梦里头别人还是自己,梦里面的天地,山河大地还是自己,决没有一样东西是跑到你的梦里面去。
整个心变成梦境,整个梦境就是你一心。就梦境来讲称之为万法,就你能变的这个心叫归一。诸位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梦境时间短我们有这个经验,容易体会,容易理解,说到现实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就迷惑了,哪里是我变现的?不错,你是不相信是你变现的,为什么原因?现在就是什么是自己不晓得,我,什么是我?几时你能把真的我找到了,你就相信这是我变现的。真我没找到,而把四大五蕴这个色相以为是我,这是错误的,这不是我。所以佛法里讲「无我」是无这个我,无这个假我,有我是有真我。真我能变,假我是所变的,所变的那能力很有限,能变的功能就不可思议。这些理论与这些事实,佛在一切大乘经论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有志探究这些理论与事实,应当虚心在经教里面去寻求。这是这个地方虽然言语很简单,已经将法身描绘出来。
法身本无形相,它能够变现一切形相;本无往来,虽然变现出一切形相,这个形相你看到好像是有往来,其实没有往来。我们今天早晨讲经,你们诸位从家里到图书馆好像有往有来,听完了再回家去了,有往有来。这不是真的。真的怎么样?真的没有往来,你看到这个往来是假相不是真实相。这一说了就难懂,说有往来是我们的常识,是我们的经验,一听立刻就接受,说没有往来与我们的经验常识完全相违背,不能接受。如果诸位在《楞严》上有了功夫,我们把《楞严经》上念两句,你也就会有点相信了,纵然不能达到这个境界,总有点印象。《楞严》上跟我们说「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哪有往来?这个相刹那刹那在现,所现的是相续相,所以《金刚经》才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它这个相不是常住的,一现灭掉了,下面又现了,它现得太快了,所以我们把这个虚妄相以为是真实的,其实相是虚妄的,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个生灭的间隙是太快了,我们现在讲光的速度、电的速度没法子跟它相比,实实在在是太快了,不可思议!现相是真如佛性的功能,就是它的作用,它的本能,它没有相,它能现相。好像我们的心一样,我们心没有梦,它能作梦,如果说心里有梦,那个梦境应该不会消失,一天到晚都是那个梦境才对的,为什么你天天做的梦不一样?可见得心里头没有梦,能现无量无边的梦境。我们的真如佛性没相,法身理体没相,能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它能现。
「本无来往,本无迁改」,不但能现的本体从来没有改变,再跟诸位说明所现的这些万象也没有改变,这是不可思议。为什么说所现的万象没有改变?因为相即非相,相要是真的就会改变,相不是真的,相是虚妄的。好像我们作梦,每天晚上作梦那个梦的境界那都是相,我们能不能说梦境那个相有所迁改?认为有迁改那就是事实,就是真的,你要真正明了了,那是梦幻泡影、那是虚假的,哪有什么迁改,失掉迁改的意义。
「犹若虚空」,《心经》里面跟我们说得很透彻,「色即是空」,色是讲色相,「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没有二样,是一不是二,空有不二。「无动无摇」,世尊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讲的十番显见,跟我们说明见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非动非静。「万象森罗,於中显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在这里面显现。「以智性即色,故能现於色」。这是《楞严》里头说得好,《楞严》里面不讲六尘讲六性,「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跟此地所讲的意思是一样的。智性即色,所以它能现色,智性即身,所以它能现音声。智性在我们身体里面就是六根,所以在外面它就能现六境。根身器界,心境一如,无二无别,所以它能够显现。
「然以华光任运,若隐若显,不离法身,故曰虚空光体性也」。这是总结这一段的解释。「华光」,华是代表因地,光是代表智慧,就是修学菩萨心地戒品这个心行就是华光。「任运」是很自然的去修学,没有勉强,没有造作。换句话说,这种修学里面不可以存有分别执著,这是我们要切记的。小乘戒里面执著,择善固执是小乘;大乘法里面破执著,破人我执,破法我执,稍稍有一丝毫执著就不能见性,就将你的般若光明失掉了,所以他的修学叫任运起修。任就是《华严经》十大愿王里面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运就是运动,就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应当怎么做就怎么做法。合情、合理、合法,一切都能随顺法性,这叫任运。
当然这是对大菩萨们说的,我们初学的人要开始求任运那就不得了,那变成放纵。这是在小乘戒定慧修圆满之后才能修学大乘。像孔老夫子所说的,孔老夫子功夫到七十岁,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是任运。以孔老夫子来说,他老人家到七十岁才能够华光任运,才能够修学梵网菩萨戒品,可见得在我们现前应该怎么办?我们现前应当择善固执,不能任运,那一任运可不得了,一定要择善固执。懂得这个理论,你就晓得我虽然择善固执,不是永远固执下去,这个固执的幅度要慢慢、渐渐的把它放宽,从执著要走到无执著,功夫才能够有进展。像我们修念佛法门,得理一心之前必定要择善固执,破了执著之后才能够得到理一心,理一心以后,华光任运。
我们现在讲这个经对我们是不是不契机?不错,真正当机者是法身大士,前面说过。我们初学来研究这部经(这心地戒品)有用处,不是没有作用的,它使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增长我们的信心,增长我们的智慧,帮助我们建立一个远大的目标。不以得小为足,晓得择善固执是初学的一个手段而已,并不是终极的目标,这只是手段,这一些对我们修学帮助就很大很大。
「若隐若显,不离法身」。隐、显是什么意思?经中常讲十法界,一法界显九法界隐。譬如我们现前这个境界是人的境界,人法界现前,三恶道见不到,天人也见不到,菩萨、声闻、缘觉我们也见不到。不管它是隐或者是显都是法身。法身就好比能作梦的心,十法界就好比你所做的梦,你做这个梦,其他的梦境没有了、不显了。法界不止十,十不是一个定数,是一个形容词,代表的无量无边,佛法里头用的数字通常用七、用十,都是代表圆满、无量!无量无边的法界,无论是隐、显都不离法身。「故曰虚空光体性也」。虚空光体性这一句话就是形容法身的,法身无相比喻作虚空,法身光明具足无量的智慧,所以称之为光,能显现十法界依正庄严,所以叫体性,这句话就是法身。
『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这在解释底下这一句,成佛怎么成的?本源成的,住在哪里?佛是住在「法身三昧」。底下大师用个比喻来跟我们说明,「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本就是根本,树木主干叫本,从本再长出枝条,再长出枝叶,所以它有根、它有本。水像长江、黄河一定有个发源地,它有个水源,源远就流长,这是一定的道理。它发源得很远,那这个流的就很长。「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修因证果,无不依此本源智定」。这就跟诸位说明法身、般若、解脱,我们要依这个。法身是我们的本源,般若是本源的智,解脱是本源的定,没有例外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修因证果都是依据这个,总名称就叫做因地心,「为因地心成佛」。
「常住法身道果,以显三身圆现一光也」。这个意思在《坛经》里面我们讲过很多遍,六祖大师指示我们一体三身,一而三,三而一。所以这个三身圆现一光,三身是别说,从体相用上来讲的,别说;一光是总说,总别不二,这样才能够悟入。诸位要记住佛法法门虽然多,无量无边,入处只有一个条件,没有二个条件,心境什么时候一就悟了。心境是二,你的观念上心境不是一就无有入处;你在心境上离开了分别执著,心境圆融,融成一体了,这个时候就悟入了。所以禅家说「识得一,万事毕」,识是认识、是体会、是契入,净土法门里面所讲求的一心不乱。所以一定要明白世缘都是虚妄的,没有一法是真实的,何必在这上计较?应当在一切万境万法当中修一心不乱,修心境一如,修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就必定有悟处了。
『示诸大众』。「示」是示现,展示出来给大家看。「即以此本定光,示诸众生,使悟入也」,佛示现他自己,换句话说,他自己的受用,他自己在这个境界里面,我们今天讲人生宇宙的享受,展示出来给你看,他这个享受就是戒定慧,显示得自在光明。示现什么?叫你悟入,你要一悟入了,那底下什么话都不必说,目的就达到了,讲经就圆满了。没悟入?没悟入再用别的方法来说。这就所谓是善巧方便,这个方法不能入进去,再换个方法。所以这个经典我们一展开,处处都有入处,前面不能入,当中;当中不能入,后面;后面再不能入,从头再来,果然能如法必定有悟处。今天讲到这里是一段。
今天我们的经本印出来了,每位同修可以带一本回家,有时间的时候可以多看看,在讲堂里面我们才能够共同的提出来研究讨论。前面曾经将玄义介绍过,本文的前面一段也说过,今天我们从第二大段开始。「舍那酬答」,在第二十面,骑缝是二十面,新编的页码是六十一页。诸位看那个圆圈下面有个「二舍那酬答」,这里面分三段,第一段是「初总答心地」,第二段「广答释名」,第三段是「结答问义」。在第一段里面又分四个小段,这我不必说了,诸位看到文就明了。
【尔时卢舍那佛。即大欢喜。现虚空光体性。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诸大众。】
这一段小题「显示定相」。「初」是第一段,显示定相。世出世间法成就都是在定慧,尤其著重在定,心要是能有定自然就生智慧,才能够圆满成就一切法。释迦佛在前面提出问题,舍那佛答覆先示定,用意非常之深。我们看寂光大师的注解。「前释迦身放慧光」,在全身显示一个智慧的德相,「为发问之端」。在没有提出问题之前,看到他全身就是光彩举止无不是智慧。「果中明因」,释迦牟尼佛是已经成佛,佛是果地,所问的是戒律,戒律是因地,果与因是一不是二,所谓是「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次玄主身放白云色光,集众兴疑」。前面我们读过玄主菩萨从身放白云色光,放这个光是集众,这个光明一放十方世界的诸菩萨们都知道了,这是卢舍那佛在华藏世界开演菩萨心地戒品。这种因缘非常殊胜,所谓是希有而难遭遇到的,这是集众。既然来到法会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决疑生信。我们有疑惑请教佛主,请教善知识,断疑生信而后才能够修行证果。菩萨在因地,这是「因中明果」。在前面我们所看到的一个是世尊,一个是玄主菩萨,这是代表因果不二。
「今舍那答释心地之道」。卢舍那佛这是华藏世界的教主,他来为我们解释菩萨心地法门,道就是门道,门径、道路。心地之道「不在别处,就是我与释迦、菩萨、众生,若凡若圣,若因若果,总是一道光明,无二无别」。这句话非常重要,真正能够体悟到,才晓得大道就在自己的心地,正是古德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个法就是无上菩提之法,所谓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在我们自己的心中。
圣人他不迷,所以称之为圣,凡夫迷惑,所以称之为凡,凡圣是一道没有二道,只是迷悟不同而已。悟是悟的心地法门,迷还是迷的心地法门,心地法门从来没有改变,只是我们自己迷悟而已。迷了自己就是凡夫,悟了自己就是佛,与外境不相干;悟了万法是一,生佛不二,迷了就起种种的分别执著,像此地所讲的才有凡圣因果、才有这些分别执著,悟了就没有了,悟了总是一道光明,无二无别。迷悟在受用上来说有很大的差别,悟了受用得大自在,所以佛法常讲离苦得乐,真正得乐、得自在。迷了的时候那是苦不堪言,起惑、造业、受报六道轮回永无出头之日,这是说的迷,所以迷悟受用的境界有这么大的差别。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就得全心全力的去求觉悟。求觉悟就叫做学佛,佛就是觉悟的意思,学佛就是要学觉悟,不能再在境界里面迷惑颠倒。
这部经经文不长,诸位都曾经看过,我们过去印的经文的本子也可以给诸位带回去。经文不长,注解有这么多,这个注子是《直解》,还不算多的,诸位如果看看蕅益大师的《合注》,分量比这个就多得多了。《直解》是深入浅出,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说最为方便,所以我们特别选这个本子来研究。
於是舍那佛首先就「将自己一段受用境界,满盘托出,示与诸人面前,要令人人直下承当,返本还源,识得自己本有光明金刚宝戒,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圆满具足,无欠无余」。这几句我们都要牢牢的把它记住,为什么?是我们修行的大根大本,是我们修行的依凭,我们的依据,我们的凭藉。你凭什么能够修成佛?你凭什么能够大彻大悟?就凭这几句。前面一再说过生佛不二,众生与佛没有二样,无二无别,不同的只不过是迷悟而已。但是破迷开悟的确不是一个容易事情,难在哪里?难在众生的习气太重,古人所谓理可以顿悟,事须渐除,慢慢的去修。
我们在一切大乘经里面,诸佛、祖师说法可以说方式几乎都相同。本经著重在修行。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坛经》里第五章是讲修行,「传香忏悔」讲修行,你看看六祖说法的方式跟此地差不多,一开端跟我们讲「自性五分法身」,为什么说这个?意思是一样的,是要教我们自己直下承当,返本还源,一样的意思。然后教给我们忏除业障,发四弘誓愿,然后才能起修,以愿导行,行满就证入了。像《华严经》里面说的行成证入,行成就了就入境界,所入的境界与诸佛菩萨所示现的境界没有两样,这才是真实。如果不将他自己受用表演给我们看看,他说的我们未必能相信,他的受用、他的境界我们完全看到,这要不信那我们还信什么?所以在这个时候真正死心塌地,信受奉行。
梵网菩萨戒称之为金刚宝戒,光明是智慧,它是以般若智慧为基础,也就是说这种行持是建立在般若智慧的基础上。般若,《大般若经》你没有念过,至少你念过《金刚般若》。佛法往往将般若比喻作金刚,叫金刚宝。金刚宝价值非常的贵重,你要是得到了就有享受不尽的受用。「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圆满具足」,这几句话是讲的果地。金刚宝戒是因,既然修因后来必定证果,菩提是觉悟。菩提、涅盘都是梵语,菩提翻作大觉,涅盘翻作寂灭,清净寂灭,智慧现前就是菩提现前,烦恼就断灭了,从断灭烦恼、了生死就称之为涅盘。
「真如佛性」,这是我们本有的真性,也就是禅家所说的自己本来面目,禅家称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指的真如佛性。真就不是妄的,拣别不是虚妄的,它是真实的,如这个意思是说永远就是这个样子,从来没有改变,没有生灭,没有去来,没有染净。佛在《法华经》里面给我们讲的十如是,就是说的真如佛性,从如是体、如是性一直讲到如是本末究竟。天台大师演讲《法华》,把它扩而展之给我们讲百界千如,是不是把「真如」两个字都说尽了?跟诸位说没说尽,真如是无有穷尽的,千如还是归纳,十如是当然更是纲领,是纲领的纲领。然后你才明了我们眼前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无有一法不如,无有一法不是。所以一切佛经一开端安上「如是我闻」,那个「如是」就是真如佛性。悟了一切法皆是,一切法皆真,迷了一切法皆妄,这是以修光明金刚宝戒之因,证得菩提涅盘之果,这个时候的境界是真如佛性圆满具足,一丝毫欠缺都没有,与十方三世诸佛如来没有二样。「故将定光示诸大众也」。这是总结前面的意思。底下再看今天我们读的这一段经文。
『尔时卢舍那佛,即大欢喜』。此地就跟我们解释「尔时」是什么时候?「释迦请问时」。释迦牟尼佛问题一提出来,卢舍那佛就非常的欢喜。为什么他这么欢喜,总有个道理,下面就说出来,「谓宣说此心地法门,能令一切众生永离诸苦,得究竟乐,正是世尊本怀,故大欢喜」。我们今天在此地一会,诸位展开《梵网经》,如同在卢舍那佛的会上没有两样。当年释迦牟尼佛提出问题,卢舍那佛欢喜,与会大众得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今天也闻到这个法门,能不能得到利益,就看我们自己能不能悟入,能不能信解,能不能奉行。如果我们也能够悟入、信解奉行,我们的成就也不会在古德之下,这是要自己直下承当的。诸佛菩萨在世间只有一个愿望,愿一切众生人人都能够离苦得乐,人人都能够破迷开悟跟他一样。所以这是如来出世的本怀!释迦牟尼佛提出一个问题,正好问到这个关键的所在,所以佛怎么能不欢喜!
『现虚空光体性』。「现」是示现,「光」是本体智光,就是般若智慧。「言智体即法身,法身本无形相,本无来往,本无迁改,犹若虚空,无动无摇,万象森罗,於中显现」。这几句话将法身描写得很清楚。什么是法身?佛法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三身是一不是二,那是一而三,三而一,可是很不容易懂,原因在什么地方?超越我们的常识,不是我们常识能够理解的。所谓身,这个身就是体的意思,本体。法是什么?法是万法,一切万法的本体是一不是二。
佛门常说「万法归一」,一是什么?一就是前面所讲的真如佛性。佛性就是智体,此地所讲的言智体即法身。佛是觉的意思,觉也是智的意思,性就是体的意思,我们常讲体性。几个人能够真正觉悟、体会到万法与我是一不是二。中国古圣先贤曾经说过「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两句话与佛家所讲的法身很接近,如果真正入这个境界,那就是证得了法身。晓得自己与万法是一不是二,一切万法都是自己心中变现之物。法外无心,心外无法,佛在《华严经》上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就是一切万法的理体,是什么?都是你自己心里头变现的。好像我们作梦,梦中有无量无边的境界,你一下醒过来,刚才做了一个梦,梦里面自己是自己,梦里头别人还是自己,梦里面的天地,山河大地还是自己,决没有一样东西是跑到你的梦里面去。
整个心变成梦境,整个梦境就是你一心。就梦境来讲称之为万法,就你能变的这个心叫归一。诸位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梦境时间短我们有这个经验,容易体会,容易理解,说到现实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就迷惑了,哪里是我变现的?不错,你是不相信是你变现的,为什么原因?现在就是什么是自己不晓得,我,什么是我?几时你能把真的我找到了,你就相信这是我变现的。真我没找到,而把四大五蕴这个色相以为是我,这是错误的,这不是我。所以佛法里讲「无我」是无这个我,无这个假我,有我是有真我。真我能变,假我是所变的,所变的那能力很有限,能变的功能就不可思议。这些理论与这些事实,佛在一切大乘经论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有志探究这些理论与事实,应当虚心在经教里面去寻求。这是这个地方虽然言语很简单,已经将法身描绘出来。
法身本无形相,它能够变现一切形相;本无往来,虽然变现出一切形相,这个形相你看到好像是有往来,其实没有往来。我们今天早晨讲经,你们诸位从家里到图书馆好像有往有来,听完了再回家去了,有往有来。这不是真的。真的怎么样?真的没有往来,你看到这个往来是假相不是真实相。这一说了就难懂,说有往来是我们的常识,是我们的经验,一听立刻就接受,说没有往来与我们的经验常识完全相违背,不能接受。如果诸位在《楞严》上有了功夫,我们把《楞严经》上念两句,你也就会有点相信了,纵然不能达到这个境界,总有点印象。《楞严》上跟我们说「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哪有往来?这个相刹那刹那在现,所现的是相续相,所以《金刚经》才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它这个相不是常住的,一现灭掉了,下面又现了,它现得太快了,所以我们把这个虚妄相以为是真实的,其实相是虚妄的,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个生灭的间隙是太快了,我们现在讲光的速度、电的速度没法子跟它相比,实实在在是太快了,不可思议!现相是真如佛性的功能,就是它的作用,它的本能,它没有相,它能现相。好像我们的心一样,我们心没有梦,它能作梦,如果说心里有梦,那个梦境应该不会消失,一天到晚都是那个梦境才对的,为什么你天天做的梦不一样?可见得心里头没有梦,能现无量无边的梦境。我们的真如佛性没相,法身理体没相,能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它能现。
「本无来往,本无迁改」,不但能现的本体从来没有改变,再跟诸位说明所现的这些万象也没有改变,这是不可思议。为什么说所现的万象没有改变?因为相即非相,相要是真的就会改变,相不是真的,相是虚妄的。好像我们作梦,每天晚上作梦那个梦的境界那都是相,我们能不能说梦境那个相有所迁改?认为有迁改那就是事实,就是真的,你要真正明了了,那是梦幻泡影、那是虚假的,哪有什么迁改,失掉迁改的意义。
「犹若虚空」,《心经》里面跟我们说得很透彻,「色即是空」,色是讲色相,「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没有二样,是一不是二,空有不二。「无动无摇」,世尊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讲的十番显见,跟我们说明见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非动非静。「万象森罗,於中显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在这里面显现。「以智性即色,故能现於色」。这是《楞严》里头说得好,《楞严》里面不讲六尘讲六性,「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跟此地所讲的意思是一样的。智性即色,所以它能现色,智性即身,所以它能现音声。智性在我们身体里面就是六根,所以在外面它就能现六境。根身器界,心境一如,无二无别,所以它能够显现。
「然以华光任运,若隐若显,不离法身,故曰虚空光体性也」。这是总结这一段的解释。「华光」,华是代表因地,光是代表智慧,就是修学菩萨心地戒品这个心行就是华光。「任运」是很自然的去修学,没有勉强,没有造作。换句话说,这种修学里面不可以存有分别执著,这是我们要切记的。小乘戒里面执著,择善固执是小乘;大乘法里面破执著,破人我执,破法我执,稍稍有一丝毫执著就不能见性,就将你的般若光明失掉了,所以他的修学叫任运起修。任就是《华严经》十大愿王里面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运就是运动,就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应当怎么做就怎么做法。合情、合理、合法,一切都能随顺法性,这叫任运。
当然这是对大菩萨们说的,我们初学的人要开始求任运那就不得了,那变成放纵。这是在小乘戒定慧修圆满之后才能修学大乘。像孔老夫子所说的,孔老夫子功夫到七十岁,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那就是任运。以孔老夫子来说,他老人家到七十岁才能够华光任运,才能够修学梵网菩萨戒品,可见得在我们现前应该怎么办?我们现前应当择善固执,不能任运,那一任运可不得了,一定要择善固执。懂得这个理论,你就晓得我虽然择善固执,不是永远固执下去,这个固执的幅度要慢慢、渐渐的把它放宽,从执著要走到无执著,功夫才能够有进展。像我们修念佛法门,得理一心之前必定要择善固执,破了执著之后才能够得到理一心,理一心以后,华光任运。
我们现在讲这个经对我们是不是不契机?不错,真正当机者是法身大士,前面说过。我们初学来研究这部经(这心地戒品)有用处,不是没有作用的,它使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增长我们的信心,增长我们的智慧,帮助我们建立一个远大的目标。不以得小为足,晓得择善固执是初学的一个手段而已,并不是终极的目标,这只是手段,这一些对我们修学帮助就很大很大。
「若隐若显,不离法身」。隐、显是什么意思?经中常讲十法界,一法界显九法界隐。譬如我们现前这个境界是人的境界,人法界现前,三恶道见不到,天人也见不到,菩萨、声闻、缘觉我们也见不到。不管它是隐或者是显都是法身。法身就好比能作梦的心,十法界就好比你所做的梦,你做这个梦,其他的梦境没有了、不显了。法界不止十,十不是一个定数,是一个形容词,代表的无量无边,佛法里头用的数字通常用七、用十,都是代表圆满、无量!无量无边的法界,无论是隐、显都不离法身。「故曰虚空光体性也」。虚空光体性这一句话就是形容法身的,法身无相比喻作虚空,法身光明具足无量的智慧,所以称之为光,能显现十法界依正庄严,所以叫体性,这句话就是法身。
『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这在解释底下这一句,成佛怎么成的?本源成的,住在哪里?佛是住在「法身三昧」。底下大师用个比喻来跟我们说明,「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本就是根本,树木主干叫本,从本再长出枝条,再长出枝叶,所以它有根、它有本。水像长江、黄河一定有个发源地,它有个水源,源远就流长,这是一定的道理。它发源得很远,那这个流的就很长。「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修因证果,无不依此本源智定」。这就跟诸位说明法身、般若、解脱,我们要依这个。法身是我们的本源,般若是本源的智,解脱是本源的定,没有例外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修因证果都是依据这个,总名称就叫做因地心,「为因地心成佛」。
「常住法身道果,以显三身圆现一光也」。这个意思在《坛经》里面我们讲过很多遍,六祖大师指示我们一体三身,一而三,三而一。所以这个三身圆现一光,三身是别说,从体相用上来讲的,别说;一光是总说,总别不二,这样才能够悟入。诸位要记住佛法法门虽然多,无量无边,入处只有一个条件,没有二个条件,心境什么时候一就悟了。心境是二,你的观念上心境不是一就无有入处;你在心境上离开了分别执著,心境圆融,融成一体了,这个时候就悟入了。所以禅家说「识得一,万事毕」,识是认识、是体会、是契入,净土法门里面所讲求的一心不乱。所以一定要明白世缘都是虚妄的,没有一法是真实的,何必在这上计较?应当在一切万境万法当中修一心不乱,修心境一如,修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那就必定有悟处了。
『示诸大众』。「示」是示现,展示出来给大家看。「即以此本定光,示诸众生,使悟入也」,佛示现他自己,换句话说,他自己的受用,他自己在这个境界里面,我们今天讲人生宇宙的享受,展示出来给你看,他这个享受就是戒定慧,显示得自在光明。示现什么?叫你悟入,你要一悟入了,那底下什么话都不必说,目的就达到了,讲经就圆满了。没悟入?没悟入再用别的方法来说。这就所谓是善巧方便,这个方法不能入进去,再换个方法。所以这个经典我们一展开,处处都有入处,前面不能入,当中;当中不能入,后面;后面再不能入,从头再来,果然能如法必定有悟处。今天讲到这里是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