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与净宗修学 (第一集) 1996 美国洛杉矶 档名:09-027-0001
主持人:南加州净土宗的道场,法印寺的长老,上印下海法师来为我们讲几句话,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
印海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修,今天净空老法师在百忙之中,能到洛杉矶来开示佛法三天,对我们洛杉矶的佛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消息。同时也感谢净宗学会的会长陈景昌居士,以及很多的同参能来这个地方举行一个盛大的演讲。我记得两年前星云法师来这个地方演讲,也请我讲两句话,今天又请到净空老法师来这个地方讲经。这两位是近代佛法的法将,一位是弘扬禅宗法门,一位是弘扬净土法门,他们二位长老对於近代佛教的宣传,可以说真正是替佛宣扬,是诸佛的化身。
本人在当时讲了一句话,也是羡慕,也是忌妒。我住在洛杉矶,没有一个人请我到侨教中心来演讲。看到法师来演讲有这么多的听众,心里感觉不太舒服,但是这是个人福报、个人智慧。我想有一天也有这个机会,到这个地方来给各位演讲。谢谢各位的鼓励!
这二位法师真是伟大!我们不要谈星云法师,像在座的净空老法师,他的伟大处并不是在洛杉矶这边伟大,他的伟大是在国际方面,从新马地区,乃至今天他把佛法远远的向大陆宣传。从他这两天的言谈当中,他的工作是任何人没有办法做到的。去年在新加坡办一个讲经的「培训班」,有九位大陆派的出家人到新加坡去接受三个月的训练。今年九月,他又去办第二年的培训班,有二十九位大陆各省各县各市的年轻的法师、比丘、比丘尼到新加坡培训班。同时还有大陆上每个大学、中学给他们奖学金。
我们都知道,大陆经过这么多年来,最重要的不同的待遇,佛法及其他宗教,可以说没办法弘扬;而今天海外的法师们去大陆弘扬佛法,也被他们拒绝,他们害怕我们自由民主和平的思想转变。可是法师用他自己的福德智德,在新加坡每年有这样伟大的工作,我想别人很少知道。所以我今天在这个地方,并不是当面捧场,事实上我们对他多少年来,不管从台湾、从海外办净宗学会,这种无条件的弘扬佛法,是把自己供养的一点红包都是放在教化众生,培养将来佛教的弘法人才。这一点我想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所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各位表扬。我们希望法师也有机会到洛杉矶来,培养年轻的法师、年轻的居士弘扬佛法。谢谢各位!
主持人:现在我们请净空法师来为我们做精彩的专题演讲。请大家起立合掌,向法师问讯。请坐!
净空法师开示:
诸位法师,诸位侨界的领袖,诸位大德,诸位同学:
今天承蒙净宗学会与这边一些佛教界的团体邀请,在此地做三天专题的讲演,这种殊胜的因缘,我非常的感激。尤其看到洛杉矶爱好佛法的同修有这么多,比我过去几年到这边来讲演的人数增加了很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我相信同学当中有不少是老同修,但是也有很多新的同学,这一次的讲题是这边同修们拟定的,要我说说「金刚经与净土的修学」。
在去年的年初,有一些同修来找我,希望能够把《金刚经》讲一遍。我听了以后,觉得也是好事情。《金刚经》早年曾经讲过几遍,以后这十几年当中都专讲净土法门,所以这一部经我至少已经有二十年没有看了。想一想在这段时期当中,虽然大家《无量寿经》念的很勤,佛号也念的不错,可是烦恼没有减少,对於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人说:「我有把握。」那这个问题就来了。
为什么念佛收不到效果?追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看破,没有放下,对这个娑婆的苦世界还挺留恋的,这是得不到真实利益的原因,《金刚经》正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金刚经》就是教给我们看破、放下,所以我就接受了。我说这一部经有它的特色,如果真的我们能够看破放下,老实念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的。所以就重新把这部经本找出来,仔细的看了一看。正好利用在新加坡教学的这段时间,白天教学生,晚上就讲经,四个月,用了二百四十八个小时,把这一部经讲圆满了。这一次讲得比较详细,录音带跟录影带好像新加坡净宗学会、居士林已经在流通了,我想可能美国有一些地方也都能够看到了。
为了帮助新学的同学们,我们在讲题之前,要略略的把佛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学佛,佛是什么?一定要清楚。如果不清楚、不明白,这样学佛就不能责怪别人说我们是迷信。搞清楚之后,我们再相信,再修学,那就是正信了,那不是迷信了。所以首先要搞清楚佛法是什么。
在民国十二年的时候,半个世纪以前,欧阳竟无居士在第四中山大学做了一次讲演,他的讲题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这么长的一个讲题,在当时确实震撼了佛教界。第四中山大学就是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我到大陆去看过这个学校。欧阳先生讲的很有道理,当时他的学生王恩洋居士做成笔记,所以他的讲记也就流通了。
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讲经,看到他的这个讲记的小册子。我看了非常欢喜,带到台湾之后也影印了不少,希望帮助我们对佛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佛教确确实实不是宗教,但是现在的佛教又真的变成了宗教。现在无可否认的,佛教是宗教。可是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它变质了,变成宗教,我们要把这个根源搞清楚。
佛教究竟是什么?佛教是教育,佛陀的教育。在那个时代,中国出现了一位孔子,印度出现了一位释迦牟尼佛,两位都是非常伟大的教育家。仔细比较两家的学说,相同的地方很多,尤其在基本的观念、立场,几乎都是一致的,这是我们不能够不佩服的。孔夫子与世尊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互相研究讨论过,这也正是后人所谓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佛法是教育,实在讲,如果我们细心一点,仔细去观察,不难发觉。譬如在称呼上来说,我们称佛叫「本师」,根本的老师。从前念书人称孔老夫子为「先师」,先师跟本师的意思非常接近。我们自称为「弟子」,由此可知,我们跟佛是师生关系,我们跟菩萨是同学的关系。菩萨是早期佛的学生,我们是后来的佛学生,菩萨是我们的学长,我们的关系很亲切。所以佛菩萨不是神明,这个诸位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从称呼上,只有在教育里有这种称呼,宗教里面没有「师生」这种称呼的。也没有平等这种观念,你看佛的一切经论里面常说到「生佛平等」,众生跟佛绝对是平等的。这个要在宗教上说,人跟上帝平等是决定讲不通的。我们佛法众生跟佛是平等的,所以他是我们的老师。
从历代佛法承传方面,我们也能看出来。佛教在最初确实是所谓私人修学,并没有组织;一直到中国唐朝,我们中国的祖师大德们才将佛法的教学制度化,这个在佛法是一个很大的贡献,也就是建立了丛林。
古时候讲丛林,要用现代的名词来讲,就是大学。丛林就是大学,看看丛林的组织跟现在的学校,几乎没有两样。丛林的主席就是校长,他下面分三个部分,三大纲领执事,首座相当於现在的教务,维那管训导,监院管总务。所以跟现在学校里面这个分工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名称不一样,工作性质完全相同。所以丛林制度是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把它制度化了。
从寺院的名称,我们由历史上来看,现在佛教的道场还是叫「寺」。实在讲,这个名称,我在许许多多国家地区,也是常常劝导同修们,这个名称要改;如果不改,会叫人产生错误的观念。整个时代都在改,我们一定要跟著时代潮流来改进,这才对。佛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佛法是破一切执著的,佛在《金刚经》上讲得好,佛不但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这个讲得多好!这真正能叫我们得真实的受用。所以佛法超越了种族、超越了国家的界限、超越地区、超越党派、超越宗教、超越一切学术,一切时、一切处,无论哪一个地区的众生,接触到佛法,都能接受,这才叫大圆满,这个才是真实的智慧。
「寺」的起源是汉朝,国家政府办事机关的名称。汉朝的制度,属於宰相办事的机构称部,所以宰相下面有六个部,直接属於皇帝管辖的办事机关就叫做「寺」。所以寺是政府办事的机关,与宗教完全不相干。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前清,清朝时候皇帝办事机关还称为寺。寺的首长称卿。皇帝下面有九个办事机关,我们现在讲一级单位,一级机关称部。那个时候不叫部长,称尚书,尚书就是部长。侍郎就是次长,他有两个侍郎,左右侍郎,相当於现在政务次长跟常务次长。
佛教传到中国,诸位读历史都晓得,是由国家、帝王派特使去迎请过来的。这个法师到中国来,是我们中国的国宾,由国家来接待他们。那个时候主管外交,我们现在讲外交部,现在主管外交是归行政院,从前主管外交不是宰相,是皇帝自己管外交。管外交这个机构称为鸿胪寺,鸿胪寺卿就相当於现在的外交部长。所以法师到中国来,由鸿胪寺接待。
来了之后,跟我们一接触,朝野谈谈都非常欢喜,非常欢迎。於是朝野人士希望把他们留在中国,不要再回去了,留在中国。他们也很慈悲,就答应了。鸿胪寺是接待宾客的,总不能长远住在这个地方,於是皇帝下面办事的机关再增设一个。再增设一个寺,则变成十个寺。在中国的第一个佛寺,取的名字叫白马寺,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个寺。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寺就是佛教教育部,归皇帝管的。
宰相底下也有一个教育部叫礼部。但是宰相总不及皇帝,中国古时候的老百姓对皇帝非常尊敬,皇帝推广的这个教育,於是就普遍到全国每一个地区,比礼部推行的孔孟教学要广泛的多。这是说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在中国古代,要是属於宗教的,它不是称寺,称庙。所以庙是供神的,可以说与宗教有关系。寺是决定没有关系,这个我们要搞清楚。
还有在一般称呼上也能够辨别出来,譬如现在大家习惯上看到一般出家人称和尚,宗教里没有和尚。和尚是印度话,它的意思是亲教师,要用现代的名词来讲就是指导教授,所以这个关系非常亲切。看到一般出家人,我们如果懂得这个名词术语的意义,决定不称他和尚。为什么?我跟他没有这个关系。他是直接教导我的,才称和尚;不是直接教我的,不称和尚。所以在过去丛林里面,只有住持一个人称和尚,一般寺院只有住持一个人称和尚。一个道场,和尚只有一个人,没有两个。他是主持教化的,也就是主持这个教育政策的,底下这一些法师们是执行的。他是校长,那是教员。对这些教员我们称法师,称阿闍梨。阿闍梨是梵语,翻译中文的意思是轨范师,就是他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榜样,可以做我的模范。我们中国通常称法师,就有这个意思。所以你从这许许多多称呼,就知道佛教确确实实不是宗教。
宗教里面最主要的是要有一个主宰的神,为大家供奉的,佛教里面没有。佛教里面供佛菩萨形像,它的意义我们要清楚,跟我们中国人家里面供祖先牌位的意思相同。老师对於我们有这么大的恩德,我们学佛念念不忘佛陀,所以我们供养佛像,这是纪念的意思。中国人所谓「慎终追远」、「孝亲尊师」,所以供养佛像是这个意思。供养菩萨像,菩萨是先贤,是佛的好学生,有成就的学生,我们供养他,见到这个像,就想到见贤思齐,我们要向他学习,这是供养真正的目的,所以佛法里面决定没有迷信。
供养佛菩萨形像,第二个意思也非常重要,那就是表法。大家知道佛门里面,佛的名号很多,专门讲佛的名号有《万佛名经》,那里面有一万二千多尊佛号。菩萨的名号就更多,所以有一些人,没有深究佛法,随便批评,认为佛教是低级的宗教,叫泛神教、多神教。高级的宗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佛教这个神太多太多了!他们认为这是低级的宗教。其实他不知道佛教里面所有的诸佛代表我们的性德,所有一切菩萨代表我们的修德,所以无论多少佛菩萨的名号,总而言之,都是你自己一个人。自己的性德无量无边,一个名号没有办法表现。
譬如我们这个世间,也有不少多才多艺的,你看介绍自己,名片一拿出来,头衔十几个、二十几个,一张印不出完,还要摺叠一张。他为什么要那么多头衔?这就晓得,我们的性德,那个名片一万张也写不下去,所以用这么许多的名号来显示、来表示。性德虽然深广,如果没有修德,我们的性德显不出来,所以佛就是性德已经显出来了。凡夫呢?我们的性德跟诸佛是无二无别,没有两样。虽没有两样,我们透不出来。为什么透不出来?佛说了,我们有障碍,障碍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障碍,佛为我们讲解、开导方便起见,把它归纳成两大类,叫二障。这个二障,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因为你有二障,你这二种障碍去尽了,你的性德就完全透露了。所以诸佛名号表性德,菩萨名号表修德,我们要怎样去修学,除掉我们的障碍,恢复我们的性德,这就是佛陀的教育。这是我们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我们这一生当中修学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
所以佛陀教育比夫子的教育,范围要大的多。孔夫子的教育只是对人,在六道里面,只对人道。在这个时间里面,只在一生,只著重一生的教育。而佛法的教育,它的范围广,九法界的众生统统包括在其中。而在时间上长,过去、现在、未来、尽虚空遍法界是佛陀教学的对象,这样广大的范围,实在不可思议!是不是事实?有没有夸张?没有!如果性德透不出来,听了这些话,好像是很夸张,很自大。真正性德现前,才晓得这句句都是事实,没有丝毫夸张。佛法是佛陀对於九法界一切众生究竟圆满的教育,这个我们必须要认识它,肯定它。
再说佛法既然是教育,它教的是些什么?教育的内容是什么?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老人家圆寂之后,由弟子们将佛所教的、所讲的记录下来,成为经典。而经典之丰富,许多人用「浩如烟海」来形容它,传到中国来的,只是其中的少分而已。因为古时候交通非常不方便,从中国到印度必须走路、骑马,时间大概要用一年的时间,相当困难。因此典籍之流通,必然是在里面选择、再选择,这样经过筛选才传到中国来。传到中国来之后,必须通过翻译,译场的规模,这个在史传上都有记载,我们就不必多说了。翻译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所以传来这些梵文的经典,我们翻译的时候,在里面又再作一次筛选。那些适合我们国情,非常适合我们需要,是真实究竟圆满的这些大法,我们优先的把它翻出来。传来的经典,还没有翻的,遗失掉的,想必也不少。这是我们对经典也得有一点常识,我们要了解、要认识它。
这么多经典里面说的是什么?我们不能不知道。有一年过年的时候,有一个同修来拜年,他是一位大学教授,好像是一个指导教授,对佛法也很有研究,他告诉我,辅仁大学请他去讲经。
我问他:「你讲什么经?」
他说:「讲《普贤行愿品》。」
那很好。我就问他:「佛法这么多经典,你能不能用一句话回答我,它讲的是些什么?」
他停了半天,没答出来。我就告诉他:「诸法实相。你同不同意?」
他说:「有道理。」
我说:「要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他对我这个说法很赞成。确实佛法那么多的经典,讲的什么东西?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是什么?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这样你才晓得佛教育跟我们多么亲切,这个关系多么密切。换句话说,这个世间任何教育,我们可以学,可以不学,佛教育不能不学。佛教育不学,你就糊里糊涂过一生,对於自己一无所知,对於自己四周围生活环境也一无所知。你说,谁愿意做这么一个人?你要做一个明白人,你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你要做一个快乐的人,你就非学佛不可,非接受佛教育不可。这才晓得佛教育的重要性,任何宗教徒都不能够不学。
说佛教是宗教,很多人排斥宗教,不愿意接受。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智慧的教育,幸福的教育,快乐的教育。你们要不要?这不能不搞清楚,我们修学的方向就正确了。我们理想的目标,在这一生当中必定可以能够达到。那么我们对於经典的看法就不一样了,不会把它看作迷信,不会一见到就排斥,这个就错误了。
我们晓得佛教学的内容,然后再谈到佛法修学的重点。佛门当中常讲修行,「修行」这个术语怎么个讲法?是不是我每天都念经、每天都拜佛,这是不是修行?不是的,这与修行不相干。昨天还有同修告诉我,他说他持《无量寿经》,一天要持多少遍。我就告诉他:「你不是持,那是念。你一天念多少遍,你没有持。」什么叫持?依教奉行,经典里面讲的你都做到了,那叫持。《无量寿经》你「念」得很熟了。所以我就举一个例子,「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做到了没有?你一天到晚还是张家长、李家短,那你就没有持。你每天念了,我相信,每天都念几遍。但是没有去做,这个不行。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包括的范围很大,所以佛法把它归纳,佛的归纳法很好,归纳为「身、语、意」三大类。你的行为再多,你总不出这三大类。「身」是身体的动作,「语」是你的言语,「意」是你的念头。你的行为再多,都不出这三大类。你的行为有了错误,也就是说你对於宇宙人生看错了、想错了、说错了、做错了,把这些错误都修正过来,这个叫修行。标准是什么?标准是经典,经典就是标准。佛教给我们应当去做的,必定是善的;禁止不让我们去做的,一定是错误的。
所以我劝同修们,你们要接受佛法,要想接受佛教育,这是学佛。学佛就是学作佛,要懂这个意思,我要学的跟佛一样。你们依《无量寿经》学,学成了之后,你们就是无量寿佛。认真去学,而没有完全学像,那你是菩萨。你真在做了,你就是菩萨了。天天念经,天天念佛,还是胡思乱想,还是胡作妄为,那个没有用,那你不是学佛,你与学佛不相干,你与修行也不相干,这个我们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就得受用。那个受用太多太多了,说之不尽,都是你们每个人天天所想而想不到的。你要真肯学佛,那样样都能想到,真的是心想事成。这个话不是假的,是真的。
修学总纲领,就是我们一入佛门,我们一定要请一个老师教导我们,使我们正式成为佛的弟子,所以受三归戒。受了三归戒,就是正式的佛弟子了,老师一定把三归传授给你。三归是什么?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方向,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传授的时候,一定要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才晓得怎么个作法。所以形式固然重要,内容更重要。如果只受仪式,对於三归的意义不懂,那你怎么修?你怎么下手?这种传授可能是很久以前就流於形式了,所以学佛受过三归的人,不晓得三归是什么。
我们读《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唐朝时候的作品,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而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他传授三归,他已经不是用「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没有用这个名词,他改了。诸位在《坛经》上可以看到,他改成「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他用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实在讲,我们看起来容易懂。所以他底下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觉、正、净」是三宝。归是回头,依是依靠,所以学佛的人,这是我们修行的中心。从我学佛这一天起,一直到成佛,决定不离「觉、正、净」,这个太重要了。这是一个总方向、总纲领、总原则,「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们要真做。千经万论所说的,就是「觉正净」的细节。在生活当中,你怎么做;工作里面,你怎么做;处世待人当中,你怎么做,那是跟你讲细节;这是跟你讲总纲领。
归,刚才讲了是回归,从哪里归?从迷惑颠倒回头,「依自性觉」。佛法不靠外人,不依靠外人,依靠自己!所以佛是「无依道人」,依自性觉。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就是从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回过头来,「依自性正」,正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也是自性的流露,不是从外面来的。从一切的染污回过头来,「依自性净」。现在的染污非常非常的严重,不仅是我们饮食,我们居住的环境污染严重;更严重的是思想的污染、心理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这个麻烦大了!要从这一些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
所以这个三宝是「自性三宝」。我们自性没有透出来,我们虽有「觉正净」,「觉正净」是性德,但是没有修德的时候,这个性德不起作用。於是我们要依靠老师、要依靠佛、依靠菩萨。佛菩萨给我们这么多的教训,给诸位说,是性德。所以佛的经典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他的自性跟我们的自性是一个自性,我们没有依靠佛,依靠自己。展开佛经,像这个灯光一样,藉著它的光,把我自己的光点燃。像蜡蠋一样,我的蜡蠋黑的,没点燃;他是亮的,我靠近他,点燃自己的这一支蜡蠋,这个就对了。不是永远靠他,不是永远跟他走,那就错误了,完全就错了。所以经典是自性的流露,我们依靠这个方法,能够开发自性,这样我们的修学才找到一个门路。
佛的教训太多了,有好多同修来问我,我要从哪一句学起?我再告诉你,任何一句都行。佛没有定法,任何一句都行,你要认真去做。但是佛教给我们也有一个原则,就是自己反省,自己反省哪一个毛病最重。跟治病一样,先治重病,那个重病要命,先把这个病治好;其余还不至於送命的那个病,以后慢慢治。行!来得及。先治重病,那个重病是什么?你自己去想,「贪、瞋、痴、慢」这些病,我哪一个重。如果我的贪心重,那我就先从这里下手,把这个毛病彻底改过来。如果我的瞋恚心重,你就从瞋恚这里下手,把它改过来。
用什么方法来破除贪的病?佛教给我们用布施,学布施。布施对治悭贪,忍辱对治瞋恚。每个人的病并不一样,所以要认真去反省,这个才叫学佛。说贪,贪的范围很广,贪财、贪名、贪色,太多了。甚至於贪佛法,都是贪,贪佛法也是贪。哪一个贪的重,先从哪里下手。这是你真的觉悟了,你真的回头了,你真正肯改过自新,真的肯干了,你才能得佛法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受用。
所以佛法自始至终,要「行」!不是要「说」,说了没有用,要做到。做到,你才真正能体会到这个里面有好东西。没有做到,没有契入,听得再多,所谓「隔靴搔痒」,总是隔一层,没有法子去体会。这个体会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证」,「信、解、行、证」。你不「行」,你决定不能证得。证就是你自己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证果在哪里?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你每一天工作之中,这个里面觉悟,这个里面证得。佛所说的一切不可思议的境界都在生活之中,你自己要去体会、要去证验。
所以「觉正净」是三大纲领,是修行的大原则、大方向,决定不能差错。无论你是学哪一个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显教、密教,都离不开这一个原则。换句话说,都是修的「觉正净」,也就是各种宗派不一样,他们用的方法不相同,用的手段不相同,可是目标方向决定是相同的。这个也是佛家所讲「殊途同归」的意思。《金刚经》上也说得好,法门无量无边,一定是殊途同归。
原则、方向我们知道了,当然最关心的还是现在从哪里下手?从哪里做起?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们写了一个缘起,缘起里面告诉我们修学的宗旨、目标、方向与下手之处,修净宗的同修所依据的经典,就是「五经一论」。五经当中,以《无量寿经》、《弥陀经要解》、《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三种最重要。
在日常生活当中,佛教给我们下手之处是在《观经》上讲的「三福」。佛说得很明白,这个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修行成佛,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你说这多重要,这不仅是修净土。「三福」,第一条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要问,我们学佛、修行从哪里下手?就从这里下手。
现在的社会变了,伦理道德大家不讲了,认为这个东西落伍了。可是佛还是这样教给我们,从「孝亲尊师」下手。为什么?这是性德。不但我们自己要在佛法上得殊胜的利益,我们一定要奉行;不照这个做,决定不能成就。而且这样做,就是行菩萨道,就是普度众生。为什么?提倡孝道,我不是口说,我做给别人看。做的人多了,对这个社会就产生正面的影响,所以从孝亲开始。
这个「孝」字,不但是佛陀教学的中心,儒家孔老夫子也是以这个字为中心。所以佛法到中国来的时候,非常受中国朝野欢迎,有道理!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把孝道发扬光大。所以佛法到中国来之后,我们明白了,什么人才把这个「孝」字做得最圆满而没有欠缺?佛陀做得圆圆满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的孝道还欠一分,还不圆满。
这个字是中国的古字,决不是佛教传来之后才造的字。可是这个字就很有味道,中国文字创造的规矩,古时候称为「六书」,就是有六个原则。这个「孝」字是六个原则里面的一个,称作「会意」。会是体会,让你看到这个符号,你体会这个字的意思。你看「孝」这个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这是什么意思?告诉你,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没有代沟。有代沟就不孝了,孝就没有了。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这是什么?这是法性,从法性显现的是法相,这一个符号就代表了圆满的法性与法相。
谁能把这个字做到?只有佛陀。所以这个孝养的意义就深了,范围就广了。不是说对父母饮食起居的照顾,你就算孝了。那个不能算尽孝!所以要懂得「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志」就是父母对你的期望,你要能够做到。如果叫父母心里面有忧虑、有烦恼,就不孝了。由此可知,兄弟不和,父母烦恼了;妯娌不和,也烦恼了。这都是不孝。你在作学生,在学校念书,功课不好,品行不好,父母担忧,不孝!你在社会工作,你工作不认真,跟同事们不能协调,父母也担心,也不孝!你才晓得「孝」之一字,尽虚空遍法界,点点滴滴的事情,都离不开孝道,这才知道尽孝之难。佛在修行上把这个列入第一条,把这个列入最初下手之处,你不能尽孝,你就不必学佛了,你没法子学佛。
诸位在经典上常常看到,佛叫著「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是有标准的。我们算不算「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尽到孝道,能够尊敬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善男子里面的人天「善男子,善女人」。不简单!如果人天善都没有了,你怎么能入佛门?小乘的善建立在人天善的基础上。好像三层楼,小乘是第二层,大乘是第三层,大乘善是建立在小乘善的基础上。这个「三福」,第一条就是人天善,第二条是二乘善,第三层是大乘善。大乘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子」,这个三条十一句统统做到了。这是佛教教育对於弟子学生要求的标准,我们一定要做到。
而「孝」这一个字,彻始彻终,从初发心到圆满成佛,不离开这个字。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回家孝养父母,从这学起。父母不在了,我们要常念父母,不能忘掉父母对我们的期望。父母对我们期望什么?最大的期望,是期望我们在他老年的时候,能帮助他过的最幸福、最快乐。最幸福、最快乐,如果只有这一生,佛说你的孝道不圆满。你要能够叫你的父母这一生很快乐,来生更快乐,永远快乐,那你才算是尽孝了。你做不到这个,这一生当中能照顾父母,来生父母到六道中哪一道去了,你怎么能算尽孝!所以佛教给我们行大孝,劝父母学佛,劝父母念佛往生,帮助父母成佛,你那个孝才称得上是大孝。父母不相信佛法,那怎么办?不相信佛法,是你没有学佛。你要学佛了,别人看到了,没有一个不相信。这是事实!学佛之人,正是佛讲的天上人间第一好人,谁不尊敬?谁不爱护?
如果你学佛了,今天张家长,明天李家短,那人家看到你,「不要学佛了,佛不能学,你看他那个样子」。你给人家一个坏的印象,你怎么能让人家学佛?学佛人,说实实在在话,就是给一切众生做一个最好的榜样。诸佛菩萨以身作则,佛是九法界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我们学佛也就是学给一切人做最好的榜样。我们个人是人中的榜样,我的家庭是所有一切家庭的榜样,我的公司是一切商场的榜样,那才叫学佛!这个里面有真实的智慧,真实的功德。
诸佛菩萨起心动念想什么?我们起心动念想什么?这是我们应当要常常反省、常常检点的。所以佛门定的有早晚功课,早晚功课是什么意思?早课就是提醒你:我这一天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遵守佛的教诲,依教奉行。晚课是反省:想想今天一天,有没有照佛的教训去做,哪些事情做了,哪些事情又违背了。这样做早晚课,功德无量,这是真实的忏悔法。所以忏悔通一切行法,也是行门里面的总纲领。决定不是早晨把那个课诵念一遍给佛菩萨听,晚上又念一遍,「我是好学生,你看,我都念给你听了,我都没有偷懒,没有缺课」,这是假的。这样做,实在讲,不但没有好处,恐怕佛菩萨还要降罪於你;实在讲佛菩萨很慈悲,绝不怪人的。为什么?我们自己用心错了,没有照作。去念一遍,好像早晨骗他一次,晚上又骗一次,一年到头天天骗,还以为自己好大的功德,以为自己修行很不错了。你们诸位冷静去想一想,我们学佛是怎么学的?为什么学佛学了这么多年,还落到如此地步!必定有因,要把那个错误的因缘找出来,真正把它修正过来。如理如法的修学,我常说殊胜的功德利益很快就会得到。所以这个孝亲的意思太深太广。
第二个是老师。老师的恩德不能忘记,为什么?我们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我们的慧命得自於老师,所以佛在第二条就教给我们要「奉事师长」。中国在古时候,读书人把老师的恩德看得跟父母是一样的,是同等的。所以诸位从《礼记》上去看就非常明显,从称名这是很显著的。古时候的人,对人都很尊敬,称呼称「字」、称「号」,没有称「名」的。这个现在人不讲究了,现在是连姓都喊了;这在古时候,那是大不敬,哪有这种道理!
古人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冠」就是戴帽子,就是大人,不是小孩了。从这一天起,所有一切认识他的人,都称他「字」(在行冠礼这个时候,同辈送他一个「字」),不称「名」了,称他这个「字」。没行冠礼之前,他叫童子,小孩,叫他的名字没有关系,他还没成年。女子十六岁梳头了,这是成年了。所以都称「字」,不称「名」。从此以后,在一生当中,称你名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就晓得老师跟父母是一样的。那个时候纵然在朝廷作官,皇帝都称你字,不称名,对你恭敬。如果皇帝叫你的名字,那个麻烦就来了,你犯罪了,判刑了,那才称你名,称名是犯罪的,那不是正常的。所以这是对老师的尊重。老师的儿女跟自己的兄弟一样,在一生当中一定是互相照顾。现在师道没有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师道没有了。
现在学生跟老师没有这个关系了,从前师生如父子,确实有这个关系。所以师道必须提倡,没有好的教育,要想移风化俗,那就谈不到。现在世风日下,大家都知道的。这个社会伦理道德加速度的在崩溃,这是一个不善之因。不善之因,后面一定招不善之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明眼人、头脑清楚的人,对於这个事非常的畏惧,这个世间人懵懵懂懂,他不知道,他不害怕。今天什么事情是最可怕的?这一桩事情最可怕。而挽救这个大灾难,现在教育来不及了,教育是百年树人,来不及了。宗教里面讲的这个因果,因果不但是学说,它是事实。
民国初年,印光老法师在世的时候,他一生当中极力提倡的、全心投注的,提倡因果报应的教育,这是老法师的智慧,老法师的悲心。你看他印这个《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我们从他印的那个版权页后面去看,每一种书都印了三、四十版,而且每一版少的两万册,多的五、六万册。我在香港讲经,遇到「弘化社」的东西,我仔细去看,吓一跳!为什么这样大量的在流通?我估计他印这三种书在一百多万册以上。任何佛经的经本,他没有印这么多。到以后冷静去想一想,才晓得人要能相信因果报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会收敛。人人懂得收敛,这个社会才祥和。起心动念多想想别人,多替社会想,多替国家想,这样自己才能得利益,才能得好处。起心动念只想自己,不想别人,纵然有福也享不了几天;福报享尽了,必堕三途,那个就苦不堪言了。所以老法师提倡因果报应的教育,这是大智慧、大慈悲,把佛法放在第二,这个放在第一。这一种苦心,我们要能体会。他老人家不在,走了,我们明白这一桩事理的重要性,我们要接著干。《了凡四训》要细讲、要深讲、要广讲,万万不可以认为这不是佛法。
我有一年,在台湾大专讲座里面,就开了《了凡四训》这一门课。还有一位法师来找我麻烦。
他说:「你是个出家人,你应当讲佛经,你为什么讲外道的东西?」
我说:「什么?」
他说:「《了凡四训》不是佛经,是外道。」
我说:「你为这个而来的。佛家有三法印,你应该知道。」
他说:「我知道!」
我说:「这本书是佛的法印印过的,那就是佛法。」
他说:「什么法印?」
我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话你有没有听说过?」
他听我一说,掉头就去了。不要那么固执!是我们佛教的才宣扬,不是佛教的我就把它当作敌对,这个世界永无宁日,这哪里是慈悲?所以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心量非常窄小!
今年年初我在新加坡弘法,澳州政府他们有一个「论坛」,这是宗教联谊的一个「论坛」,属於他们移民局办的,邀请我去讲演,我非常欢喜。他的成员有十四个不同的宗教团体,「论坛」的目的是希望我们团教,各个宗教如何能够团结,如何能够互助合作,帮助这个社会,消除种种的隔阂,达到互助合作。这个目标了不起,实在太难得了。所以我接到邀请信的时候,我就答应他。主办的这个局长是犹太教,里面有伊斯兰教,各种教派都有。我去介绍佛法,说得他们非常欢喜。我都称他们为「菩萨」,菩萨化身,你们真是菩萨,对於其他宗教没有排斥,互相尊重,来求团结合作,替社会解决问题。所以我希望他们这个「论坛」能够扩大,将来能够影响到整个世界,这是菩萨事业,符合佛教教学的宗旨,也符合佛教教学的方法。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参访那些善知识里面有其他宗教的领袖,那不是佛教的。胜热婆罗门是婆罗门教的领袖,我们称他菩萨。所以我在那个团体说:「你们有这样的一个认知,这样的一个抱负,这一种慈悲心,这样的一个理念,伊斯兰教的阿訇菩萨,基督教的牧师菩萨,我都称你们菩萨,名副其实。」菩萨是觉悟的人,菩萨的意思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他们觉悟了,这个多难得!
我讲完之后,他们欢迎我参加他的这个「论坛」,我也答应了。但是我没有办法参加他的会,他们会是每个月一次。所以我每一个月寄一编文章给他们,让他们翻成英文,提供他们做参考。现在这个世间有灾难,外教里有菩萨出现,他们的心胸多广大,值得赞叹,值得敬佩。这是犹太教人发起的。
所以一切都要认真切实的去做到,培养慈悲心。而慈悲心从哪里培养起?不杀害一切众生。在美国,有很多同修来找我,家里面蜘蛛、蚂蚁、小虫来了,不杀也不行,究竟怎么办?我告诉他们,我们最要紧要做的是整洁。家庭环境整齐清洁,这些小动物就少了;再用真诚、慈悲会感动它们。你们不防试试看,真诚心、慈悲心跟它谈条件,「我这个房子范围里面,这是我居住的范围,你们不要进来,你们在外面活动」,它们要吃点什么东西,外面撒一点,供养它们,我们谈清楚。
如果这个东西太多,有的时候你要用杀虫剂,或者是请杀虫公司来杀虫,这在美国常常有的。我们的道场也不能避免,因为道场有活动的时候,信徒很多,你叫他到这边来被虫咬了,这个我们也对不起他。但是怎么做?三天前我们在这里诵经念咒,给它超度,请它搬家;三天后,我再请人家来处理,我是依照戒律上面来做。家里面也可以这样作法,给它念一卷《阿弥陀经》,念七遍往生咒,然后劝它搬家,迁移回避。诚则灵,它有灵性,我们也有灵性,一定有感应道交。你真的这样做了,真有效。有一个同修来告诉我,他们家里真的都没有了,再找不到了。诚则灵!
这是我们在印光大师传记里面,看到老和尚七十岁之后,他所住的这个房间里面,什么蚊虫、跳蚤一个都找不到,它都搬家了;很奇怪,都搬家了。这是什么感召的?慈悲心感召的。要有真正的慈悲心,动物都会知道。慈悲心能解毒,现在我们饮食里毒的东西太多了,慈悲心能解毒,清净、慈悲、平等,任何毒的接触都能够化解,所以佛教给我们好东西实实在在太多了。
从人天善的这个基础才谈到归依,所以佛才教你「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小乘善、二乘善。归依的意思,前面略略的说过了。如果诸位要想知道详细一点,我们这边有三归的录音带,可以向他们要,回家去多听几遍。我们还有一个小册子,我今年年初在澳州讲过一次「三归依」,讲得比以前更详细,完全落实在生活的层面上,那个很有受用;也就是我们以这个三归来生活、来工作、来应酬、处事待人接物,就完全落实在生活上。
以这个二乘善的基础,佛再教给我们「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一条是大乘善。我们在大乘经典里面所看到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具足这个十一句才符合这个标准。所以大乘人第一个就是「发菩提心」。
「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悟的意思,真正觉悟。如果照经论上来解释「菩提心」,跟你讲「直心、深心、大悲心」,《观经》上讲「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都不太好懂。最简单的讲法,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所说的,我们引申他的意思,最要紧的就是真正觉悟到六道苦,要真正觉悟到这个。六道苦!苦空无常,对於六道三界决定不再贪恋了,这是菩提心。如果真正能够相信佛在净土教里面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接引一切众生,你果然具足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蕅益大师说,这叫「无上菩提心」。
蕅益大师说得对,非常有道理,字字真实。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没有比这个更快的了,没有比这个更稳当、更容易的,一生成就。修学其他法门不一定一生能成就,这个法门一生就成就,所以确确实实是无上菩提心。可是要真做,真正的依教奉行。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克服自己的脾气,克服自己种种的毛病,改过自新。换句话说,我不要作人了,我要作菩萨,我要作佛,这样才行!作人要搞六道轮回。要有这个决心,有这个志气,这是真正觉悟的人。
第二条「深信因果」。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看到这一句,大惑不解,搞了好多年才明了。因为讲到相信因果报应,不应该放在菩萨善里头,我们一般人都晓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难道菩萨不晓得?它放在第一条人天善里面,我决定不怀疑,我会很赞成。它放在第三条菩萨善里面,就把我搞糊涂了。菩萨还不知道因果?还劝菩萨深信因果?以后学佛,搞了多少年才豁然贯通,才晓得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就是净土教里面所讲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许许多多的菩萨不知道,许许多多的菩萨听到净土教还不肯接受,所以佛在这里劝他「深信因果」,就是「信」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
「读诵大乘」,读诵是第一个阶段,一定要熟记,然后才能够奉行。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立刻就能想到佛的教诲,「我可不可以动这个念头,可不可以说这句话,可不可以做这桩事」,都要依佛的教诲为依据、为标准,这才是佛弟子,这才是受持佛经。受是接受,持是保持,接受是做到,保持是我们一生当中永远遵守,这才叫「受持」。
最后不但自己要做,而且要劝人,要「劝进行者」。所以「三福」十一句,十句是自利的,只有最后一句是利他。具足自行化他,这是讲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要从这个地方学起。而且佛说得好,这个「三福」十一句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就说明无论你学哪一个宗派,学哪一个法门,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是以这个「三福」做基础。好像我们盖房子,这是打地基,没有这个基础,你就没有办法盖大楼。我们在《观经》上仔细一看,这个意思非常明显,因为韦提希夫人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往生的方法。佛没有说方法之前,先跟她讲「三福」,说明这是基础。从这个基础上,建立念佛往生的法门,这样我们才明白了,为什么现在念佛的人这么多,往生的人那么少。
我在台中的时代,李炳老常常感叹的说:「我们台中莲社的莲友,一万个人当中,这些来念佛的人,真正往生的也不过两、三个。」差错出在哪里?我们这才明了了,没有这个基础,也就是没有认真去做。佛念得很好,每天早晚课不缺,一天到晚「阿弥陀佛」挂在口上,对佛每一天都供养香花、水果,可是对父母不敬不孝,你说遭糕不遭糕!问题就出在这里,大错特错!对老师不知道尊敬,对父母不晓得孝顺,每一天这样供养佛,是叫巴结佛,佛怎么肯受贿赂,哪有这种事情!所以修了一辈子,还搞六道轮回,这是不可以不清楚,不可以不明白。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最佳的榜样,所以我们再回到《金刚经》,看《金刚经》就有味道了。
许许多多大乘经典,一开端都是世尊放光现瑞发起,而《金刚经》的发起很平凡。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大城去托钵,以这个来发起,这是他天天干的事情,出家人每天所做的工作,出去托钵。著衣、托钵、乞食,这个意思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我们今天生活的方式跟佛陀时代不一样,可是原理原则没有两样。他天天这么做,没人看出来,这一天被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须菩提尊者叹为希有,他希有的是什么?要用现在的话说,佛的生活为什么那么快乐?为什么那么愉快?为什么那么美满?是这个意思。这就是佛法修学的重点,我们要学的就是学这个。穿衣,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托钵,钵也是洗得干干净净,拿在手上,端端正正。佛法里面讲「不失威仪」,你看《无量寿经》讲的总纲领三原则,「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他做到了,天天做,绝不马虎。我们想想,我们出家、受戒了,在戒坛上那几天规矩做,出了戒坛,马虎了、随便了,这个就不是学佛了。学佛是一生始终保持这个规矩,永远不变。释迦牟尼佛做到了,天天跟在戒坛上一样,这是他教给我们的,用现在话说,就是整齐、清洁、规律,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不马虎。
如果我们在家庭里面这么做,你家里头上上下下哪一个不尊敬你,哪一个不欢喜。你一家人都被你感动了,都来学佛了。你的邻居乡党,看到你们这一家这么好,他也要学你,这就是自行化他。所以要用身教,不是言教。一定要冷静细心观察才知道,诸佛菩萨生活当中,就是佛法。佛所说的千经万论,在哪里?在他著衣里面,在他持钵里面,在他一举一动里面,都是圆圆满满究竟的佛法,你才会看出门道。所以须菩提才欢喜的叫道,「希有!希有!」真的是希有。《华严经》上讲的那个境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任一,著衣是一,托钵是一,乞食是一,任何一都含摄著圆满的佛法。换句话说,圆圆满满的性德与修德,就在一桩事情里头表现无遗,实实在在不可思议。难怪须菩提尊者叫著「希有,世尊」。换句话说,须菩提能看出来,他就很不简单。他要不契入境界少分,他看不出来。能看出来,已经契入这个境界,虽不圆满,是契入少分,也就是分证位。佛是究竟位,他是分证位,他才能够看出来。
更难得的是后面的表法,托钵乞食回来之后,他「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个里头表现的就更清楚、更明显了。我们今天无论在生活当中,做什么事情,我们不懂得收(收心),我们还在胡思乱想,这就遭糕了。人家事情做完之后,他就收心,一个妄念都没有。我们事情做完之后,脑袋里头还想个好半天,甚至於想多少天还忘不掉。他做完就没有了,这就高明,这就是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他懂得收心,他能收心。洗是洗干净,我们不知道洗。《无量寿经》上「洒心易行」,我们要把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著,洗掉!
「敷座而坐」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多自在!日常生活当中发起的。由此可知,整个般若讲什么?就是讲日常生活,而般若是整个佛法的中心。世尊四十九年说法,般若讲了二十二年,它是整个佛法中心。换句话说,佛的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显示著大圆满,显示著整个的佛法。由此可知,学佛真正叫现实,绝没有忽略现实,真正把现实圆满的掌控住了。所以佛法怎么能不学?世间什么最快乐?天上人间学佛最快乐,没有比学佛更快乐的,没有比学佛更幸福、更美满的。
你们天天想著怎么样身体好,怎么样不衰老,那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那不是大事,那是附带的。你如果学佛了,这些东西一点都不用不操心,自自然然它就是如此,用不著求。为什么?身体容貌随心所变,唯识里面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的心清净,你的身体清净,你的容貌清净。心实在,你的身体就实在,你的容貌也实在,所谓「相随心转」。你天天想菩萨,你的相就像菩萨相。你天天想贪,贪财、贪名、贪色,相慢慢变成鬼,鬼是贪心。天天跟这个过不去,跟那个过不去,那将来就变成罗刹,变成阿修罗,这是瞋恨心变的。所以相是随心变的,佛菩萨大慈大悲,变的相貌端严(端庄、庄严)。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跟诸位介绍《金刚经》的重点。谢谢各位。
请大家起立,合掌,礼佛,一问讯。
主持人:南加州净土宗的道场,法印寺的长老,上印下海法师来为我们讲几句话,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
印海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修,今天净空老法师在百忙之中,能到洛杉矶来开示佛法三天,对我们洛杉矶的佛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消息。同时也感谢净宗学会的会长陈景昌居士,以及很多的同参能来这个地方举行一个盛大的演讲。我记得两年前星云法师来这个地方演讲,也请我讲两句话,今天又请到净空老法师来这个地方讲经。这两位是近代佛法的法将,一位是弘扬禅宗法门,一位是弘扬净土法门,他们二位长老对於近代佛教的宣传,可以说真正是替佛宣扬,是诸佛的化身。
本人在当时讲了一句话,也是羡慕,也是忌妒。我住在洛杉矶,没有一个人请我到侨教中心来演讲。看到法师来演讲有这么多的听众,心里感觉不太舒服,但是这是个人福报、个人智慧。我想有一天也有这个机会,到这个地方来给各位演讲。谢谢各位的鼓励!
这二位法师真是伟大!我们不要谈星云法师,像在座的净空老法师,他的伟大处并不是在洛杉矶这边伟大,他的伟大是在国际方面,从新马地区,乃至今天他把佛法远远的向大陆宣传。从他这两天的言谈当中,他的工作是任何人没有办法做到的。去年在新加坡办一个讲经的「培训班」,有九位大陆派的出家人到新加坡去接受三个月的训练。今年九月,他又去办第二年的培训班,有二十九位大陆各省各县各市的年轻的法师、比丘、比丘尼到新加坡培训班。同时还有大陆上每个大学、中学给他们奖学金。
我们都知道,大陆经过这么多年来,最重要的不同的待遇,佛法及其他宗教,可以说没办法弘扬;而今天海外的法师们去大陆弘扬佛法,也被他们拒绝,他们害怕我们自由民主和平的思想转变。可是法师用他自己的福德智德,在新加坡每年有这样伟大的工作,我想别人很少知道。所以我今天在这个地方,并不是当面捧场,事实上我们对他多少年来,不管从台湾、从海外办净宗学会,这种无条件的弘扬佛法,是把自己供养的一点红包都是放在教化众生,培养将来佛教的弘法人才。这一点我想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所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各位表扬。我们希望法师也有机会到洛杉矶来,培养年轻的法师、年轻的居士弘扬佛法。谢谢各位!
主持人:现在我们请净空法师来为我们做精彩的专题演讲。请大家起立合掌,向法师问讯。请坐!
净空法师开示:
诸位法师,诸位侨界的领袖,诸位大德,诸位同学:
今天承蒙净宗学会与这边一些佛教界的团体邀请,在此地做三天专题的讲演,这种殊胜的因缘,我非常的感激。尤其看到洛杉矶爱好佛法的同修有这么多,比我过去几年到这边来讲演的人数增加了很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我相信同学当中有不少是老同修,但是也有很多新的同学,这一次的讲题是这边同修们拟定的,要我说说「金刚经与净土的修学」。
在去年的年初,有一些同修来找我,希望能够把《金刚经》讲一遍。我听了以后,觉得也是好事情。《金刚经》早年曾经讲过几遍,以后这十几年当中都专讲净土法门,所以这一部经我至少已经有二十年没有看了。想一想在这段时期当中,虽然大家《无量寿经》念的很勤,佛号也念的不错,可是烦恼没有减少,对於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人说:「我有把握。」那这个问题就来了。
为什么念佛收不到效果?追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看破,没有放下,对这个娑婆的苦世界还挺留恋的,这是得不到真实利益的原因,《金刚经》正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金刚经》就是教给我们看破、放下,所以我就接受了。我说这一部经有它的特色,如果真的我们能够看破放下,老实念佛,没有一个不成就的。所以就重新把这部经本找出来,仔细的看了一看。正好利用在新加坡教学的这段时间,白天教学生,晚上就讲经,四个月,用了二百四十八个小时,把这一部经讲圆满了。这一次讲得比较详细,录音带跟录影带好像新加坡净宗学会、居士林已经在流通了,我想可能美国有一些地方也都能够看到了。
为了帮助新学的同学们,我们在讲题之前,要略略的把佛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学佛,佛是什么?一定要清楚。如果不清楚、不明白,这样学佛就不能责怪别人说我们是迷信。搞清楚之后,我们再相信,再修学,那就是正信了,那不是迷信了。所以首先要搞清楚佛法是什么。
在民国十二年的时候,半个世纪以前,欧阳竟无居士在第四中山大学做了一次讲演,他的讲题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这么长的一个讲题,在当时确实震撼了佛教界。第四中山大学就是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我到大陆去看过这个学校。欧阳先生讲的很有道理,当时他的学生王恩洋居士做成笔记,所以他的讲记也就流通了。
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讲经,看到他的这个讲记的小册子。我看了非常欢喜,带到台湾之后也影印了不少,希望帮助我们对佛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佛教确确实实不是宗教,但是现在的佛教又真的变成了宗教。现在无可否认的,佛教是宗教。可是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它变质了,变成宗教,我们要把这个根源搞清楚。
佛教究竟是什么?佛教是教育,佛陀的教育。在那个时代,中国出现了一位孔子,印度出现了一位释迦牟尼佛,两位都是非常伟大的教育家。仔细比较两家的学说,相同的地方很多,尤其在基本的观念、立场,几乎都是一致的,这是我们不能够不佩服的。孔夫子与世尊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互相研究讨论过,这也正是后人所谓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佛法是教育,实在讲,如果我们细心一点,仔细去观察,不难发觉。譬如在称呼上来说,我们称佛叫「本师」,根本的老师。从前念书人称孔老夫子为「先师」,先师跟本师的意思非常接近。我们自称为「弟子」,由此可知,我们跟佛是师生关系,我们跟菩萨是同学的关系。菩萨是早期佛的学生,我们是后来的佛学生,菩萨是我们的学长,我们的关系很亲切。所以佛菩萨不是神明,这个诸位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从称呼上,只有在教育里有这种称呼,宗教里面没有「师生」这种称呼的。也没有平等这种观念,你看佛的一切经论里面常说到「生佛平等」,众生跟佛绝对是平等的。这个要在宗教上说,人跟上帝平等是决定讲不通的。我们佛法众生跟佛是平等的,所以他是我们的老师。
从历代佛法承传方面,我们也能看出来。佛教在最初确实是所谓私人修学,并没有组织;一直到中国唐朝,我们中国的祖师大德们才将佛法的教学制度化,这个在佛法是一个很大的贡献,也就是建立了丛林。
古时候讲丛林,要用现代的名词来讲,就是大学。丛林就是大学,看看丛林的组织跟现在的学校,几乎没有两样。丛林的主席就是校长,他下面分三个部分,三大纲领执事,首座相当於现在的教务,维那管训导,监院管总务。所以跟现在学校里面这个分工几乎完全相同,只是名称不一样,工作性质完全相同。所以丛林制度是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把它制度化了。
从寺院的名称,我们由历史上来看,现在佛教的道场还是叫「寺」。实在讲,这个名称,我在许许多多国家地区,也是常常劝导同修们,这个名称要改;如果不改,会叫人产生错误的观念。整个时代都在改,我们一定要跟著时代潮流来改进,这才对。佛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佛法是破一切执著的,佛在《金刚经》上讲得好,佛不但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这个讲得多好!这真正能叫我们得真实的受用。所以佛法超越了种族、超越了国家的界限、超越地区、超越党派、超越宗教、超越一切学术,一切时、一切处,无论哪一个地区的众生,接触到佛法,都能接受,这才叫大圆满,这个才是真实的智慧。
「寺」的起源是汉朝,国家政府办事机关的名称。汉朝的制度,属於宰相办事的机构称部,所以宰相下面有六个部,直接属於皇帝管辖的办事机关就叫做「寺」。所以寺是政府办事的机关,与宗教完全不相干。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前清,清朝时候皇帝办事机关还称为寺。寺的首长称卿。皇帝下面有九个办事机关,我们现在讲一级单位,一级机关称部。那个时候不叫部长,称尚书,尚书就是部长。侍郎就是次长,他有两个侍郎,左右侍郎,相当於现在政务次长跟常务次长。
佛教传到中国,诸位读历史都晓得,是由国家、帝王派特使去迎请过来的。这个法师到中国来,是我们中国的国宾,由国家来接待他们。那个时候主管外交,我们现在讲外交部,现在主管外交是归行政院,从前主管外交不是宰相,是皇帝自己管外交。管外交这个机构称为鸿胪寺,鸿胪寺卿就相当於现在的外交部长。所以法师到中国来,由鸿胪寺接待。
来了之后,跟我们一接触,朝野谈谈都非常欢喜,非常欢迎。於是朝野人士希望把他们留在中国,不要再回去了,留在中国。他们也很慈悲,就答应了。鸿胪寺是接待宾客的,总不能长远住在这个地方,於是皇帝下面办事的机关再增设一个。再增设一个寺,则变成十个寺。在中国的第一个佛寺,取的名字叫白马寺,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个寺。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寺就是佛教教育部,归皇帝管的。
宰相底下也有一个教育部叫礼部。但是宰相总不及皇帝,中国古时候的老百姓对皇帝非常尊敬,皇帝推广的这个教育,於是就普遍到全国每一个地区,比礼部推行的孔孟教学要广泛的多。这是说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在中国古代,要是属於宗教的,它不是称寺,称庙。所以庙是供神的,可以说与宗教有关系。寺是决定没有关系,这个我们要搞清楚。
还有在一般称呼上也能够辨别出来,譬如现在大家习惯上看到一般出家人称和尚,宗教里没有和尚。和尚是印度话,它的意思是亲教师,要用现代的名词来讲就是指导教授,所以这个关系非常亲切。看到一般出家人,我们如果懂得这个名词术语的意义,决定不称他和尚。为什么?我跟他没有这个关系。他是直接教导我的,才称和尚;不是直接教我的,不称和尚。所以在过去丛林里面,只有住持一个人称和尚,一般寺院只有住持一个人称和尚。一个道场,和尚只有一个人,没有两个。他是主持教化的,也就是主持这个教育政策的,底下这一些法师们是执行的。他是校长,那是教员。对这些教员我们称法师,称阿闍梨。阿闍梨是梵语,翻译中文的意思是轨范师,就是他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榜样,可以做我的模范。我们中国通常称法师,就有这个意思。所以你从这许许多多称呼,就知道佛教确确实实不是宗教。
宗教里面最主要的是要有一个主宰的神,为大家供奉的,佛教里面没有。佛教里面供佛菩萨形像,它的意义我们要清楚,跟我们中国人家里面供祖先牌位的意思相同。老师对於我们有这么大的恩德,我们学佛念念不忘佛陀,所以我们供养佛像,这是纪念的意思。中国人所谓「慎终追远」、「孝亲尊师」,所以供养佛像是这个意思。供养菩萨像,菩萨是先贤,是佛的好学生,有成就的学生,我们供养他,见到这个像,就想到见贤思齐,我们要向他学习,这是供养真正的目的,所以佛法里面决定没有迷信。
供养佛菩萨形像,第二个意思也非常重要,那就是表法。大家知道佛门里面,佛的名号很多,专门讲佛的名号有《万佛名经》,那里面有一万二千多尊佛号。菩萨的名号就更多,所以有一些人,没有深究佛法,随便批评,认为佛教是低级的宗教,叫泛神教、多神教。高级的宗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佛教这个神太多太多了!他们认为这是低级的宗教。其实他不知道佛教里面所有的诸佛代表我们的性德,所有一切菩萨代表我们的修德,所以无论多少佛菩萨的名号,总而言之,都是你自己一个人。自己的性德无量无边,一个名号没有办法表现。
譬如我们这个世间,也有不少多才多艺的,你看介绍自己,名片一拿出来,头衔十几个、二十几个,一张印不出完,还要摺叠一张。他为什么要那么多头衔?这就晓得,我们的性德,那个名片一万张也写不下去,所以用这么许多的名号来显示、来表示。性德虽然深广,如果没有修德,我们的性德显不出来,所以佛就是性德已经显出来了。凡夫呢?我们的性德跟诸佛是无二无别,没有两样。虽没有两样,我们透不出来。为什么透不出来?佛说了,我们有障碍,障碍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障碍,佛为我们讲解、开导方便起见,把它归纳成两大类,叫二障。这个二障,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因为你有二障,你这二种障碍去尽了,你的性德就完全透露了。所以诸佛名号表性德,菩萨名号表修德,我们要怎样去修学,除掉我们的障碍,恢复我们的性德,这就是佛陀的教育。这是我们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我们这一生当中修学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
所以佛陀教育比夫子的教育,范围要大的多。孔夫子的教育只是对人,在六道里面,只对人道。在这个时间里面,只在一生,只著重一生的教育。而佛法的教育,它的范围广,九法界的众生统统包括在其中。而在时间上长,过去、现在、未来、尽虚空遍法界是佛陀教学的对象,这样广大的范围,实在不可思议!是不是事实?有没有夸张?没有!如果性德透不出来,听了这些话,好像是很夸张,很自大。真正性德现前,才晓得这句句都是事实,没有丝毫夸张。佛法是佛陀对於九法界一切众生究竟圆满的教育,这个我们必须要认识它,肯定它。
再说佛法既然是教育,它教的是些什么?教育的内容是什么?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老人家圆寂之后,由弟子们将佛所教的、所讲的记录下来,成为经典。而经典之丰富,许多人用「浩如烟海」来形容它,传到中国来的,只是其中的少分而已。因为古时候交通非常不方便,从中国到印度必须走路、骑马,时间大概要用一年的时间,相当困难。因此典籍之流通,必然是在里面选择、再选择,这样经过筛选才传到中国来。传到中国来之后,必须通过翻译,译场的规模,这个在史传上都有记载,我们就不必多说了。翻译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所以传来这些梵文的经典,我们翻译的时候,在里面又再作一次筛选。那些适合我们国情,非常适合我们需要,是真实究竟圆满的这些大法,我们优先的把它翻出来。传来的经典,还没有翻的,遗失掉的,想必也不少。这是我们对经典也得有一点常识,我们要了解、要认识它。
这么多经典里面说的是什么?我们不能不知道。有一年过年的时候,有一个同修来拜年,他是一位大学教授,好像是一个指导教授,对佛法也很有研究,他告诉我,辅仁大学请他去讲经。
我问他:「你讲什么经?」
他说:「讲《普贤行愿品》。」
那很好。我就问他:「佛法这么多经典,你能不能用一句话回答我,它讲的是些什么?」
他停了半天,没答出来。我就告诉他:「诸法实相。你同不同意?」
他说:「有道理。」
我说:「要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他对我这个说法很赞成。确实佛法那么多的经典,讲的什么东西?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是什么?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这样你才晓得佛教育跟我们多么亲切,这个关系多么密切。换句话说,这个世间任何教育,我们可以学,可以不学,佛教育不能不学。佛教育不学,你就糊里糊涂过一生,对於自己一无所知,对於自己四周围生活环境也一无所知。你说,谁愿意做这么一个人?你要做一个明白人,你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你要做一个快乐的人,你就非学佛不可,非接受佛教育不可。这才晓得佛教育的重要性,任何宗教徒都不能够不学。
说佛教是宗教,很多人排斥宗教,不愿意接受。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智慧的教育,幸福的教育,快乐的教育。你们要不要?这不能不搞清楚,我们修学的方向就正确了。我们理想的目标,在这一生当中必定可以能够达到。那么我们对於经典的看法就不一样了,不会把它看作迷信,不会一见到就排斥,这个就错误了。
我们晓得佛教学的内容,然后再谈到佛法修学的重点。佛门当中常讲修行,「修行」这个术语怎么个讲法?是不是我每天都念经、每天都拜佛,这是不是修行?不是的,这与修行不相干。昨天还有同修告诉我,他说他持《无量寿经》,一天要持多少遍。我就告诉他:「你不是持,那是念。你一天念多少遍,你没有持。」什么叫持?依教奉行,经典里面讲的你都做到了,那叫持。《无量寿经》你「念」得很熟了。所以我就举一个例子,「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做到了没有?你一天到晚还是张家长、李家短,那你就没有持。你每天念了,我相信,每天都念几遍。但是没有去做,这个不行。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包括的范围很大,所以佛法把它归纳,佛的归纳法很好,归纳为「身、语、意」三大类。你的行为再多,你总不出这三大类。「身」是身体的动作,「语」是你的言语,「意」是你的念头。你的行为再多,都不出这三大类。你的行为有了错误,也就是说你对於宇宙人生看错了、想错了、说错了、做错了,把这些错误都修正过来,这个叫修行。标准是什么?标准是经典,经典就是标准。佛教给我们应当去做的,必定是善的;禁止不让我们去做的,一定是错误的。
所以我劝同修们,你们要接受佛法,要想接受佛教育,这是学佛。学佛就是学作佛,要懂这个意思,我要学的跟佛一样。你们依《无量寿经》学,学成了之后,你们就是无量寿佛。认真去学,而没有完全学像,那你是菩萨。你真在做了,你就是菩萨了。天天念经,天天念佛,还是胡思乱想,还是胡作妄为,那个没有用,那你不是学佛,你与学佛不相干,你与修行也不相干,这个我们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就得受用。那个受用太多太多了,说之不尽,都是你们每个人天天所想而想不到的。你要真肯学佛,那样样都能想到,真的是心想事成。这个话不是假的,是真的。
修学总纲领,就是我们一入佛门,我们一定要请一个老师教导我们,使我们正式成为佛的弟子,所以受三归戒。受了三归戒,就是正式的佛弟子了,老师一定把三归传授给你。三归是什么?是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方向,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传授的时候,一定要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才晓得怎么个作法。所以形式固然重要,内容更重要。如果只受仪式,对於三归的意义不懂,那你怎么修?你怎么下手?这种传授可能是很久以前就流於形式了,所以学佛受过三归的人,不晓得三归是什么。
我们读《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唐朝时候的作品,距离我们现在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而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他传授三归,他已经不是用「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没有用这个名词,他改了。诸位在《坛经》上可以看到,他改成「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他用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实在讲,我们看起来容易懂。所以他底下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觉、正、净」是三宝。归是回头,依是依靠,所以学佛的人,这是我们修行的中心。从我学佛这一天起,一直到成佛,决定不离「觉、正、净」,这个太重要了。这是一个总方向、总纲领、总原则,「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们要真做。千经万论所说的,就是「觉正净」的细节。在生活当中,你怎么做;工作里面,你怎么做;处世待人当中,你怎么做,那是跟你讲细节;这是跟你讲总纲领。
归,刚才讲了是回归,从哪里归?从迷惑颠倒回头,「依自性觉」。佛法不靠外人,不依靠外人,依靠自己!所以佛是「无依道人」,依自性觉。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就是从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回过头来,「依自性正」,正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也是自性的流露,不是从外面来的。从一切的染污回过头来,「依自性净」。现在的染污非常非常的严重,不仅是我们饮食,我们居住的环境污染严重;更严重的是思想的污染、心理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这个麻烦大了!要从这一些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
所以这个三宝是「自性三宝」。我们自性没有透出来,我们虽有「觉正净」,「觉正净」是性德,但是没有修德的时候,这个性德不起作用。於是我们要依靠老师、要依靠佛、依靠菩萨。佛菩萨给我们这么多的教训,给诸位说,是性德。所以佛的经典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他的自性跟我们的自性是一个自性,我们没有依靠佛,依靠自己。展开佛经,像这个灯光一样,藉著它的光,把我自己的光点燃。像蜡蠋一样,我的蜡蠋黑的,没点燃;他是亮的,我靠近他,点燃自己的这一支蜡蠋,这个就对了。不是永远靠他,不是永远跟他走,那就错误了,完全就错了。所以经典是自性的流露,我们依靠这个方法,能够开发自性,这样我们的修学才找到一个门路。
佛的教训太多了,有好多同修来问我,我要从哪一句学起?我再告诉你,任何一句都行。佛没有定法,任何一句都行,你要认真去做。但是佛教给我们也有一个原则,就是自己反省,自己反省哪一个毛病最重。跟治病一样,先治重病,那个重病要命,先把这个病治好;其余还不至於送命的那个病,以后慢慢治。行!来得及。先治重病,那个重病是什么?你自己去想,「贪、瞋、痴、慢」这些病,我哪一个重。如果我的贪心重,那我就先从这里下手,把这个毛病彻底改过来。如果我的瞋恚心重,你就从瞋恚这里下手,把它改过来。
用什么方法来破除贪的病?佛教给我们用布施,学布施。布施对治悭贪,忍辱对治瞋恚。每个人的病并不一样,所以要认真去反省,这个才叫学佛。说贪,贪的范围很广,贪财、贪名、贪色,太多了。甚至於贪佛法,都是贪,贪佛法也是贪。哪一个贪的重,先从哪里下手。这是你真的觉悟了,你真的回头了,你真正肯改过自新,真的肯干了,你才能得佛法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受用。
所以佛法自始至终,要「行」!不是要「说」,说了没有用,要做到。做到,你才真正能体会到这个里面有好东西。没有做到,没有契入,听得再多,所谓「隔靴搔痒」,总是隔一层,没有法子去体会。这个体会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证」,「信、解、行、证」。你不「行」,你决定不能证得。证就是你自己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证果在哪里?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你每一天工作之中,这个里面觉悟,这个里面证得。佛所说的一切不可思议的境界都在生活之中,你自己要去体会、要去证验。
所以「觉正净」是三大纲领,是修行的大原则、大方向,决定不能差错。无论你是学哪一个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显教、密教,都离不开这一个原则。换句话说,都是修的「觉正净」,也就是各种宗派不一样,他们用的方法不相同,用的手段不相同,可是目标方向决定是相同的。这个也是佛家所讲「殊途同归」的意思。《金刚经》上也说得好,法门无量无边,一定是殊途同归。
原则、方向我们知道了,当然最关心的还是现在从哪里下手?从哪里做起?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们写了一个缘起,缘起里面告诉我们修学的宗旨、目标、方向与下手之处,修净宗的同修所依据的经典,就是「五经一论」。五经当中,以《无量寿经》、《弥陀经要解》、《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三种最重要。
在日常生活当中,佛教给我们下手之处是在《观经》上讲的「三福」。佛说得很明白,这个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修行成佛,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你说这多重要,这不仅是修净土。「三福」,第一条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要问,我们学佛、修行从哪里下手?就从这里下手。
现在的社会变了,伦理道德大家不讲了,认为这个东西落伍了。可是佛还是这样教给我们,从「孝亲尊师」下手。为什么?这是性德。不但我们自己要在佛法上得殊胜的利益,我们一定要奉行;不照这个做,决定不能成就。而且这样做,就是行菩萨道,就是普度众生。为什么?提倡孝道,我不是口说,我做给别人看。做的人多了,对这个社会就产生正面的影响,所以从孝亲开始。
这个「孝」字,不但是佛陀教学的中心,儒家孔老夫子也是以这个字为中心。所以佛法到中国来的时候,非常受中国朝野欢迎,有道理!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把孝道发扬光大。所以佛法到中国来之后,我们明白了,什么人才把这个「孝」字做得最圆满而没有欠缺?佛陀做得圆圆满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的孝道还欠一分,还不圆满。
这个字是中国的古字,决不是佛教传来之后才造的字。可是这个字就很有味道,中国文字创造的规矩,古时候称为「六书」,就是有六个原则。这个「孝」字是六个原则里面的一个,称作「会意」。会是体会,让你看到这个符号,你体会这个字的意思。你看「孝」这个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这是什么意思?告诉你,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没有代沟。有代沟就不孝了,孝就没有了。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这是什么?这是法性,从法性显现的是法相,这一个符号就代表了圆满的法性与法相。
谁能把这个字做到?只有佛陀。所以这个孝养的意义就深了,范围就广了。不是说对父母饮食起居的照顾,你就算孝了。那个不能算尽孝!所以要懂得「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志」就是父母对你的期望,你要能够做到。如果叫父母心里面有忧虑、有烦恼,就不孝了。由此可知,兄弟不和,父母烦恼了;妯娌不和,也烦恼了。这都是不孝。你在作学生,在学校念书,功课不好,品行不好,父母担忧,不孝!你在社会工作,你工作不认真,跟同事们不能协调,父母也担心,也不孝!你才晓得「孝」之一字,尽虚空遍法界,点点滴滴的事情,都离不开孝道,这才知道尽孝之难。佛在修行上把这个列入第一条,把这个列入最初下手之处,你不能尽孝,你就不必学佛了,你没法子学佛。
诸位在经典上常常看到,佛叫著「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是有标准的。我们算不算「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尽到孝道,能够尊敬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善男子里面的人天「善男子,善女人」。不简单!如果人天善都没有了,你怎么能入佛门?小乘的善建立在人天善的基础上。好像三层楼,小乘是第二层,大乘是第三层,大乘善是建立在小乘善的基础上。这个「三福」,第一条就是人天善,第二条是二乘善,第三层是大乘善。大乘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子」,这个三条十一句统统做到了。这是佛教教育对於弟子学生要求的标准,我们一定要做到。
而「孝」这一个字,彻始彻终,从初发心到圆满成佛,不离开这个字。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回家孝养父母,从这学起。父母不在了,我们要常念父母,不能忘掉父母对我们的期望。父母对我们期望什么?最大的期望,是期望我们在他老年的时候,能帮助他过的最幸福、最快乐。最幸福、最快乐,如果只有这一生,佛说你的孝道不圆满。你要能够叫你的父母这一生很快乐,来生更快乐,永远快乐,那你才算是尽孝了。你做不到这个,这一生当中能照顾父母,来生父母到六道中哪一道去了,你怎么能算尽孝!所以佛教给我们行大孝,劝父母学佛,劝父母念佛往生,帮助父母成佛,你那个孝才称得上是大孝。父母不相信佛法,那怎么办?不相信佛法,是你没有学佛。你要学佛了,别人看到了,没有一个不相信。这是事实!学佛之人,正是佛讲的天上人间第一好人,谁不尊敬?谁不爱护?
如果你学佛了,今天张家长,明天李家短,那人家看到你,「不要学佛了,佛不能学,你看他那个样子」。你给人家一个坏的印象,你怎么能让人家学佛?学佛人,说实实在在话,就是给一切众生做一个最好的榜样。诸佛菩萨以身作则,佛是九法界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我们学佛也就是学给一切人做最好的榜样。我们个人是人中的榜样,我的家庭是所有一切家庭的榜样,我的公司是一切商场的榜样,那才叫学佛!这个里面有真实的智慧,真实的功德。
诸佛菩萨起心动念想什么?我们起心动念想什么?这是我们应当要常常反省、常常检点的。所以佛门定的有早晚功课,早晚功课是什么意思?早课就是提醒你:我这一天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遵守佛的教诲,依教奉行。晚课是反省:想想今天一天,有没有照佛的教训去做,哪些事情做了,哪些事情又违背了。这样做早晚课,功德无量,这是真实的忏悔法。所以忏悔通一切行法,也是行门里面的总纲领。决定不是早晨把那个课诵念一遍给佛菩萨听,晚上又念一遍,「我是好学生,你看,我都念给你听了,我都没有偷懒,没有缺课」,这是假的。这样做,实在讲,不但没有好处,恐怕佛菩萨还要降罪於你;实在讲佛菩萨很慈悲,绝不怪人的。为什么?我们自己用心错了,没有照作。去念一遍,好像早晨骗他一次,晚上又骗一次,一年到头天天骗,还以为自己好大的功德,以为自己修行很不错了。你们诸位冷静去想一想,我们学佛是怎么学的?为什么学佛学了这么多年,还落到如此地步!必定有因,要把那个错误的因缘找出来,真正把它修正过来。如理如法的修学,我常说殊胜的功德利益很快就会得到。所以这个孝亲的意思太深太广。
第二个是老师。老师的恩德不能忘记,为什么?我们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我们的慧命得自於老师,所以佛在第二条就教给我们要「奉事师长」。中国在古时候,读书人把老师的恩德看得跟父母是一样的,是同等的。所以诸位从《礼记》上去看就非常明显,从称名这是很显著的。古时候的人,对人都很尊敬,称呼称「字」、称「号」,没有称「名」的。这个现在人不讲究了,现在是连姓都喊了;这在古时候,那是大不敬,哪有这种道理!
古人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冠」就是戴帽子,就是大人,不是小孩了。从这一天起,所有一切认识他的人,都称他「字」(在行冠礼这个时候,同辈送他一个「字」),不称「名」了,称他这个「字」。没行冠礼之前,他叫童子,小孩,叫他的名字没有关系,他还没成年。女子十六岁梳头了,这是成年了。所以都称「字」,不称「名」。从此以后,在一生当中,称你名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就晓得老师跟父母是一样的。那个时候纵然在朝廷作官,皇帝都称你字,不称名,对你恭敬。如果皇帝叫你的名字,那个麻烦就来了,你犯罪了,判刑了,那才称你名,称名是犯罪的,那不是正常的。所以这是对老师的尊重。老师的儿女跟自己的兄弟一样,在一生当中一定是互相照顾。现在师道没有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师道没有了。
现在学生跟老师没有这个关系了,从前师生如父子,确实有这个关系。所以师道必须提倡,没有好的教育,要想移风化俗,那就谈不到。现在世风日下,大家都知道的。这个社会伦理道德加速度的在崩溃,这是一个不善之因。不善之因,后面一定招不善之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明眼人、头脑清楚的人,对於这个事非常的畏惧,这个世间人懵懵懂懂,他不知道,他不害怕。今天什么事情是最可怕的?这一桩事情最可怕。而挽救这个大灾难,现在教育来不及了,教育是百年树人,来不及了。宗教里面讲的这个因果,因果不但是学说,它是事实。
民国初年,印光老法师在世的时候,他一生当中极力提倡的、全心投注的,提倡因果报应的教育,这是老法师的智慧,老法师的悲心。你看他印这个《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我们从他印的那个版权页后面去看,每一种书都印了三、四十版,而且每一版少的两万册,多的五、六万册。我在香港讲经,遇到「弘化社」的东西,我仔细去看,吓一跳!为什么这样大量的在流通?我估计他印这三种书在一百多万册以上。任何佛经的经本,他没有印这么多。到以后冷静去想一想,才晓得人要能相信因果报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会收敛。人人懂得收敛,这个社会才祥和。起心动念多想想别人,多替社会想,多替国家想,这样自己才能得利益,才能得好处。起心动念只想自己,不想别人,纵然有福也享不了几天;福报享尽了,必堕三途,那个就苦不堪言了。所以老法师提倡因果报应的教育,这是大智慧、大慈悲,把佛法放在第二,这个放在第一。这一种苦心,我们要能体会。他老人家不在,走了,我们明白这一桩事理的重要性,我们要接著干。《了凡四训》要细讲、要深讲、要广讲,万万不可以认为这不是佛法。
我有一年,在台湾大专讲座里面,就开了《了凡四训》这一门课。还有一位法师来找我麻烦。
他说:「你是个出家人,你应当讲佛经,你为什么讲外道的东西?」
我说:「什么?」
他说:「《了凡四训》不是佛经,是外道。」
我说:「你为这个而来的。佛家有三法印,你应该知道。」
他说:「我知道!」
我说:「这本书是佛的法印印过的,那就是佛法。」
他说:「什么法印?」
我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话你有没有听说过?」
他听我一说,掉头就去了。不要那么固执!是我们佛教的才宣扬,不是佛教的我就把它当作敌对,这个世界永无宁日,这哪里是慈悲?所以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心量非常窄小!
今年年初我在新加坡弘法,澳州政府他们有一个「论坛」,这是宗教联谊的一个「论坛」,属於他们移民局办的,邀请我去讲演,我非常欢喜。他的成员有十四个不同的宗教团体,「论坛」的目的是希望我们团教,各个宗教如何能够团结,如何能够互助合作,帮助这个社会,消除种种的隔阂,达到互助合作。这个目标了不起,实在太难得了。所以我接到邀请信的时候,我就答应他。主办的这个局长是犹太教,里面有伊斯兰教,各种教派都有。我去介绍佛法,说得他们非常欢喜。我都称他们为「菩萨」,菩萨化身,你们真是菩萨,对於其他宗教没有排斥,互相尊重,来求团结合作,替社会解决问题。所以我希望他们这个「论坛」能够扩大,将来能够影响到整个世界,这是菩萨事业,符合佛教教学的宗旨,也符合佛教教学的方法。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参访那些善知识里面有其他宗教的领袖,那不是佛教的。胜热婆罗门是婆罗门教的领袖,我们称他菩萨。所以我在那个团体说:「你们有这样的一个认知,这样的一个抱负,这一种慈悲心,这样的一个理念,伊斯兰教的阿訇菩萨,基督教的牧师菩萨,我都称你们菩萨,名副其实。」菩萨是觉悟的人,菩萨的意思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他们觉悟了,这个多难得!
我讲完之后,他们欢迎我参加他的这个「论坛」,我也答应了。但是我没有办法参加他的会,他们会是每个月一次。所以我每一个月寄一编文章给他们,让他们翻成英文,提供他们做参考。现在这个世间有灾难,外教里有菩萨出现,他们的心胸多广大,值得赞叹,值得敬佩。这是犹太教人发起的。
所以一切都要认真切实的去做到,培养慈悲心。而慈悲心从哪里培养起?不杀害一切众生。在美国,有很多同修来找我,家里面蜘蛛、蚂蚁、小虫来了,不杀也不行,究竟怎么办?我告诉他们,我们最要紧要做的是整洁。家庭环境整齐清洁,这些小动物就少了;再用真诚、慈悲会感动它们。你们不防试试看,真诚心、慈悲心跟它谈条件,「我这个房子范围里面,这是我居住的范围,你们不要进来,你们在外面活动」,它们要吃点什么东西,外面撒一点,供养它们,我们谈清楚。
如果这个东西太多,有的时候你要用杀虫剂,或者是请杀虫公司来杀虫,这在美国常常有的。我们的道场也不能避免,因为道场有活动的时候,信徒很多,你叫他到这边来被虫咬了,这个我们也对不起他。但是怎么做?三天前我们在这里诵经念咒,给它超度,请它搬家;三天后,我再请人家来处理,我是依照戒律上面来做。家里面也可以这样作法,给它念一卷《阿弥陀经》,念七遍往生咒,然后劝它搬家,迁移回避。诚则灵,它有灵性,我们也有灵性,一定有感应道交。你真的这样做了,真有效。有一个同修来告诉我,他们家里真的都没有了,再找不到了。诚则灵!
这是我们在印光大师传记里面,看到老和尚七十岁之后,他所住的这个房间里面,什么蚊虫、跳蚤一个都找不到,它都搬家了;很奇怪,都搬家了。这是什么感召的?慈悲心感召的。要有真正的慈悲心,动物都会知道。慈悲心能解毒,现在我们饮食里毒的东西太多了,慈悲心能解毒,清净、慈悲、平等,任何毒的接触都能够化解,所以佛教给我们好东西实实在在太多了。
从人天善的这个基础才谈到归依,所以佛才教你「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小乘善、二乘善。归依的意思,前面略略的说过了。如果诸位要想知道详细一点,我们这边有三归的录音带,可以向他们要,回家去多听几遍。我们还有一个小册子,我今年年初在澳州讲过一次「三归依」,讲得比以前更详细,完全落实在生活的层面上,那个很有受用;也就是我们以这个三归来生活、来工作、来应酬、处事待人接物,就完全落实在生活上。
以这个二乘善的基础,佛再教给我们「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一条是大乘善。我们在大乘经典里面所看到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具足这个十一句才符合这个标准。所以大乘人第一个就是「发菩提心」。
「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悟的意思,真正觉悟。如果照经论上来解释「菩提心」,跟你讲「直心、深心、大悲心」,《观经》上讲「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都不太好懂。最简单的讲法,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所说的,我们引申他的意思,最要紧的就是真正觉悟到六道苦,要真正觉悟到这个。六道苦!苦空无常,对於六道三界决定不再贪恋了,这是菩提心。如果真正能够相信佛在净土教里面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接引一切众生,你果然具足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蕅益大师说,这叫「无上菩提心」。
蕅益大师说得对,非常有道理,字字真实。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没有比这个更快的了,没有比这个更稳当、更容易的,一生成就。修学其他法门不一定一生能成就,这个法门一生就成就,所以确确实实是无上菩提心。可是要真做,真正的依教奉行。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克服自己的脾气,克服自己种种的毛病,改过自新。换句话说,我不要作人了,我要作菩萨,我要作佛,这样才行!作人要搞六道轮回。要有这个决心,有这个志气,这是真正觉悟的人。
第二条「深信因果」。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看到这一句,大惑不解,搞了好多年才明了。因为讲到相信因果报应,不应该放在菩萨善里头,我们一般人都晓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难道菩萨不晓得?它放在第一条人天善里面,我决定不怀疑,我会很赞成。它放在第三条菩萨善里面,就把我搞糊涂了。菩萨还不知道因果?还劝菩萨深信因果?以后学佛,搞了多少年才豁然贯通,才晓得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就是净土教里面所讲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许许多多的菩萨不知道,许许多多的菩萨听到净土教还不肯接受,所以佛在这里劝他「深信因果」,就是「信」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
「读诵大乘」,读诵是第一个阶段,一定要熟记,然后才能够奉行。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立刻就能想到佛的教诲,「我可不可以动这个念头,可不可以说这句话,可不可以做这桩事」,都要依佛的教诲为依据、为标准,这才是佛弟子,这才是受持佛经。受是接受,持是保持,接受是做到,保持是我们一生当中永远遵守,这才叫「受持」。
最后不但自己要做,而且要劝人,要「劝进行者」。所以「三福」十一句,十句是自利的,只有最后一句是利他。具足自行化他,这是讲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要从这个地方学起。而且佛说得好,这个「三福」十一句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就说明无论你学哪一个宗派,学哪一个法门,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是以这个「三福」做基础。好像我们盖房子,这是打地基,没有这个基础,你就没有办法盖大楼。我们在《观经》上仔细一看,这个意思非常明显,因为韦提希夫人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往生的方法。佛没有说方法之前,先跟她讲「三福」,说明这是基础。从这个基础上,建立念佛往生的法门,这样我们才明白了,为什么现在念佛的人这么多,往生的人那么少。
我在台中的时代,李炳老常常感叹的说:「我们台中莲社的莲友,一万个人当中,这些来念佛的人,真正往生的也不过两、三个。」差错出在哪里?我们这才明了了,没有这个基础,也就是没有认真去做。佛念得很好,每天早晚课不缺,一天到晚「阿弥陀佛」挂在口上,对佛每一天都供养香花、水果,可是对父母不敬不孝,你说遭糕不遭糕!问题就出在这里,大错特错!对老师不知道尊敬,对父母不晓得孝顺,每一天这样供养佛,是叫巴结佛,佛怎么肯受贿赂,哪有这种事情!所以修了一辈子,还搞六道轮回,这是不可以不清楚,不可以不明白。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最佳的榜样,所以我们再回到《金刚经》,看《金刚经》就有味道了。
许许多多大乘经典,一开端都是世尊放光现瑞发起,而《金刚经》的发起很平凡。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大城去托钵,以这个来发起,这是他天天干的事情,出家人每天所做的工作,出去托钵。著衣、托钵、乞食,这个意思就是我们日常生活。我们今天生活的方式跟佛陀时代不一样,可是原理原则没有两样。他天天这么做,没人看出来,这一天被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须菩提尊者叹为希有,他希有的是什么?要用现在的话说,佛的生活为什么那么快乐?为什么那么愉快?为什么那么美满?是这个意思。这就是佛法修学的重点,我们要学的就是学这个。穿衣,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托钵,钵也是洗得干干净净,拿在手上,端端正正。佛法里面讲「不失威仪」,你看《无量寿经》讲的总纲领三原则,「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他做到了,天天做,绝不马虎。我们想想,我们出家、受戒了,在戒坛上那几天规矩做,出了戒坛,马虎了、随便了,这个就不是学佛了。学佛是一生始终保持这个规矩,永远不变。释迦牟尼佛做到了,天天跟在戒坛上一样,这是他教给我们的,用现在话说,就是整齐、清洁、规律,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不马虎。
如果我们在家庭里面这么做,你家里头上上下下哪一个不尊敬你,哪一个不欢喜。你一家人都被你感动了,都来学佛了。你的邻居乡党,看到你们这一家这么好,他也要学你,这就是自行化他。所以要用身教,不是言教。一定要冷静细心观察才知道,诸佛菩萨生活当中,就是佛法。佛所说的千经万论,在哪里?在他著衣里面,在他持钵里面,在他一举一动里面,都是圆圆满满究竟的佛法,你才会看出门道。所以须菩提才欢喜的叫道,「希有!希有!」真的是希有。《华严经》上讲的那个境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任一,著衣是一,托钵是一,乞食是一,任何一都含摄著圆满的佛法。换句话说,圆圆满满的性德与修德,就在一桩事情里头表现无遗,实实在在不可思议。难怪须菩提尊者叫著「希有,世尊」。换句话说,须菩提能看出来,他就很不简单。他要不契入境界少分,他看不出来。能看出来,已经契入这个境界,虽不圆满,是契入少分,也就是分证位。佛是究竟位,他是分证位,他才能够看出来。
更难得的是后面的表法,托钵乞食回来之后,他「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个里头表现的就更清楚、更明显了。我们今天无论在生活当中,做什么事情,我们不懂得收(收心),我们还在胡思乱想,这就遭糕了。人家事情做完之后,他就收心,一个妄念都没有。我们事情做完之后,脑袋里头还想个好半天,甚至於想多少天还忘不掉。他做完就没有了,这就高明,这就是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他懂得收心,他能收心。洗是洗干净,我们不知道洗。《无量寿经》上「洒心易行」,我们要把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著,洗掉!
「敷座而坐」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多自在!日常生活当中发起的。由此可知,整个般若讲什么?就是讲日常生活,而般若是整个佛法的中心。世尊四十九年说法,般若讲了二十二年,它是整个佛法中心。换句话说,佛的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显示著大圆满,显示著整个的佛法。由此可知,学佛真正叫现实,绝没有忽略现实,真正把现实圆满的掌控住了。所以佛法怎么能不学?世间什么最快乐?天上人间学佛最快乐,没有比学佛更快乐的,没有比学佛更幸福、更美满的。
你们天天想著怎么样身体好,怎么样不衰老,那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那不是大事,那是附带的。你如果学佛了,这些东西一点都不用不操心,自自然然它就是如此,用不著求。为什么?身体容貌随心所变,唯识里面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的心清净,你的身体清净,你的容貌清净。心实在,你的身体就实在,你的容貌也实在,所谓「相随心转」。你天天想菩萨,你的相就像菩萨相。你天天想贪,贪财、贪名、贪色,相慢慢变成鬼,鬼是贪心。天天跟这个过不去,跟那个过不去,那将来就变成罗刹,变成阿修罗,这是瞋恨心变的。所以相是随心变的,佛菩萨大慈大悲,变的相貌端严(端庄、庄严)。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跟诸位介绍《金刚经》的重点。谢谢各位。
请大家起立,合掌,礼佛,一问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