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研习报告 (第二十集) 1995/8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25-0020
请掀开经本二百五十四面,看经文: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这一段经文义理很深,因为佛在这一会前面讲过很多,叫菩萨要离四相,深位的菩萨当然没有问题,怕的是这些初学的菩萨又执著要离四相,问题又坏了;换句话说,那边离了又执著这个,麻烦在这个地方。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明,决定不能因为离四相又变成著四见,这个念头不能有。所以说这些人『不解如来所说义』,如来所说的是教我们一切皆离,离的念头都不可以有,离也要离。往下经文我们就看出来了。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这就说得很透彻。说一个『我见』,四见都包括,总是从「我见」里面产生的。『即非我见』是说明性体上决定没有,『是名』是现相上有这个事情,相上有,体性上没有。因此就不可以执著,不能执著有,也不能执著无,二边不著就对了。底下经文是总结,在二百六十面。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结归到『不生法相』,「不生法相」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於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不生法相。只要起心动念,不是著在相一边,就是著在见一边,不是著在有这边,就是著在空那边,总而言之,叫处处著。著了就是凡夫,著了就不自在,著了就变现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这么来的,学佛不可以不知。理明白了,事相也清楚了,真的,无论修学任何法门,障碍就没有了,在菩提道上是一帆风顺。
这段的意思,我们看到经文『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是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就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一个发大菩提心的人,发大心当然就要发大愿,要修大行,证大果,这所谓是大乘。佛在这里教给我们的修行纲领,也就是修行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无住,可以说《金刚经》彻始彻终就是讲一个无住,无住就是不分别、不执著。法相不能住,法相是有,有不能够执著,非法相是空,也不能执著,空有二边都不可以执著。到什么时候不执著?真正会用功的人,真正根性利的人,发心就不执著,发心就无住。修行也无住,修行就是我们讲到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当中不住相,心清净;工作的时候不住,工作的时候也保持心地清净,决定没有染著,不分别、不执著;处事待人接物样样都不执著,这讲修行。《金刚经》讲的这个原则一定要透彻、要清楚,真正能够应用在生活上,那叫修大行。
诸位要晓得什么叫大,穿衣是大行,吃饭是大行,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表演的著衣持钵,大行。大在哪里?大在二边不著,大在清净平等,清净心、平等心现前,这叫大。清净平等没有界限,那个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怎么不叫大行?这不是大行,什么是大行?大在这个地方。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大行,点点滴滴的善事都能够获得无量无边的福德,他是心量大,所以小善变成大福,这要知道。如果心量小,念念都是自私自利的念头,修再大的善,得小福,你所得的福决定不能超越你执著的那个圈圈,愈是执著,你得的福就愈小。像经上举的比喻,大梵天王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福很大了,如果你的心量很窄小,不能容忍,修这么大的福,所得的福报还是一点点,得的福决定不能超越你心量的范围。佛教给我们要离四相,要空有二边不著,法相、非法相统统远离,你想想什么意思?心量扩大。心量大到虚空法界,那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所以修的福报是无量无边,没有法子说得出。
到这个地方做成总结。真正发菩提心的人想学菩萨道,『於一切法』,这一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包括在里面,『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就是像前面所说的。也要像须菩提尊者深解义趣,然后你的清净心现前,不生法相,法相里面包括法相、非法相,统统不生,清净心现前,那就是功德圆满。再看最后这段经文,正宗分里头最后总结,二百六十二面。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要没有这一句还不行,为什么?不生法相那还是个法相,这一段说了,不生也没有。不生有,『即非法相』是清净心中没有法相,体上没有,相上虽有。我们在这部经里面读到此地,可以说智慧也开了不少,佛说法他的言语、含义,我们多少也能体会到一些。性相是一不是二,体上既然没有,虽变的这个相,相哪里是真实?所以这个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与体就相应,体没有,相也没有。於是在这些幻相里面,我们决定不会生妄想执著,妄想执著不生,真如本性就现前,《华严经》上说这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执著不生,那就证得。所谓证得就是真相现前,所谓是一真法界,一心现前,一真法界现前,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本经的正宗分到这个地方就介绍完了。
下面是属於流通分,流通分里面分为两段,第一段「示劝流通」。佛法的宗旨是要利益一切众生,如果不流通,众生就得不到利益,如果不流通,慈悲心就没有了,所以世尊无论讲什么经论,到最后都劝大家流通。跟我们现在的人不一样,现在人做了一点点东西,后头一定要版权所有,流通必究,有什么法子?没有办法,你想想看那个心量多小。我在讲席当中也曾经说过很多次,我看书,人家送书给我看,我第一个看什么?看版权页。如果后头写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书关起来不看,为什么不看?心量那么小,有什么看头?他能说出什么东西出来?这么小的心量,不看它。你看佛的心量多大,佛没有版权,欢迎大家流通,希望一切众生得利益,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一定要学习。请看经文: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这数字太大了,这不是恒河沙数的恒河沙数,『无量阿僧只世界』。这是比喻,假设有这么一个人,他能有这么多财宝布施,他得的福报大不大?当然大,这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够理解的。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说实在的话,我们要想修无量无边的福报,我们哪有那么多财富去布施?不可能的事情。像我们这样的穷人,要想修个大福报行不行?行,没问题,我们不能修财布施,我们可以修法布施,而且法布施福报之殊胜远远超过财布施。法布施里面,诸位一定要记住这部经里头多次的校量,关键在『受持』两个字,这是决定不能够疏忽掉的,「受」是完全接受,也就是完全照做,你才能得福。你能够受持全经,那更不可思议,即使不能受持全经,《金刚经》里面的『四句偈』,你要能够受持,你的福德就超过前面的比喻。哪四句?经文当中任何四句都可以,这个地方并没有指某四句,经中任何四句,你能够受持,就是你能够照做。「持」就是永恒的保持,不是做一天、两天,一次、两次,永远这样做法就对了。
『为人演说』,这一句很要紧,你看每次校量都有这句,由此可知,世尊对於利他非常重视,「受持读诵」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如果只有自利,没有利他,这不是菩萨,那是小乘,菩萨一定是自行化他,而且是永远没有休息。大势至菩萨讲「净念相继」,相继就是不能中断,不间断,这个福才超过前面的比喻。为人演说说了很多遍,我们是不是拿著《金刚经》从今以后到处去给人说,我们的福报就很大了?你去给人说,如果得不到那么大的福报,你又怨天尤人,我上当了,被释迦牟尼佛骗了。释迦牟尼佛没骗人,所以后头说明要怎样演说。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你要不是这样的『为人演说』,你得不到那么大的福。释迦牟尼佛早就把末法众生看穿了,你听到这个福报大,赶紧学,学了到外头去乱讲,以为就得大福报。条件在此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是前面讲的受持,换句话说,你做到你才能说到,你没有做到,你所说的福德就有限。为什么有限?因为自己还有思想,还有我执,跟佛经上讲的福德不相类。经上的福德是四相破了,那个心量是虚空法界,所以有那么大的福,我们没做到,没做到的时候就是心量很小。所以,纵然讲《金刚经》,纵然你把一部《大藏经》倒过来讲,你的福报还是有限,福报是决定有的,没这么大。因此,「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非常重要,这也是全经经义精华的总结,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广。
法相、非法相,世法、佛法,都不能执著,换句话说,在一切境界当中你都能够保持著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什么?真心,真心不动,妄心动,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妄念,妄心起心动念。这不就说得很清楚吗?「为人演说」,什么条件说?真心现前。当然这不是我们的境界,虽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要懂得向这个境界靠近,这就正确。靠近得相似的,虽然得不到真实,得相似的,相似就是用真诚心、用清净心、用平等心、用慈悲心为人演说,诚诚恳恳的来说,自然得佛力加持。这是我们应当要做的,也符合佛所讲的标准,不取於相。
假如我们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一定会得到大众的恭敬,得到大众的供养,恭敬供养现前,问题就是你取不取相?你要不取於相,跟这个就靠近,你一著这个相就完了。像谛闲老和尚那个徒弟还算很不错的,将来你可以当土地公,假如你还不如谛老的那个徒弟,恐怕你三途有分,就坏了。学佛堕阿鼻地狱的人很多,不要认为佛法是好,怎么会堕三途?怎么会下地狱?我过去在台中求学,我就向李老师提出这个问题,问题从哪里来的?看《大势至圆通章疏钞》,灌顶法师作的,他那疏钞后面一篇讲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种就是阿鼻地狱。我看了非常怀疑,我向李老师请教,我说学佛就是坏也不至於坏到这种地步,怎么会堕地狱?我这个问题提出来,李老师点点头,你这个问题很严重、很大,我不给你一个人讲,到讲经的时候跟大家讲。的确是个大问题。
你的心错了,拿著佛法求名闻利养,叫裨贩如来,这个罪重。你用别的方法欺骗众生没有这个大罪,你拿著佛法去骗众生、骗供养、骗财富,到处去行骗,整个佛法在世间的形象被你毁掉了,这个罪就是破佛、破法、破僧,你是在干破坏三宝。但是自己做的人反而不知不觉,他认为造了无量无边的功德,他兴隆佛法,道场庄严兴盛,信徒很多,香火鼎盛,他还认为在搞这个,哪里晓得是造作地狱罪业?这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要不是一个明白人给我们说破,我们看到确实有怀疑,确实不能理解。可见得邪跟正在一念心,一念为一切众生的心,这个心是善,一念利益自己,妨害众生,这个心是恶、是邪。诸佛菩萨念念为一切众生,从来没有一念想过自己,他无我相;虽然念念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他也不放在心上,他不取相,确实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所以他的智慧圆满、福德圆满,称之为二足尊。
小注末后有一条说得很好,在二百七十一面,我们看第二十五条。「演说者」,这是讲讲经说法,不单单是讲《金刚经》,只要是讲佛法,任何经典都不能例外,「若不达后半部之义,前半部便不得要领,受持者,若不知从后半部所说者入观,亦复不得要领也」。你想这多重要,前半部是离相,后半部是离念,单单离相,念没有离,相离得不干不净;换句话说,你所讲的东西也不圆不满,你修行在修持上依旧还遇到许多障碍。这才知道离念要紧,离念一定要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牢牢记住这个原则,日常生活里面,穿衣吃饭不取於相,如如不动,穿衣吃饭就是修行,就是金刚般若,实相般若现前。工作的时候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你工作的时候一定精神饱满,体力充沛,不会疲倦。迎宾接客、待人接物也是如如不动,不取於相,这样就叫菩萨行。菩萨生活跟我们凡夫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他能够不取相、不动心,凡夫的生活、工作、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他著相,著相就生烦恼,不著相就生智慧。
再看底下这段经文,「观法缘生」,这说明为什么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佛把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了。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把真相说出来了。『一切有为法』,天亲菩萨在《百法明门》里面把一切法归纳成一百法,他是依据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里面,《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造的,他将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认为六百六十法对於初学的人来讲还是太多,还是很不方便,把六百六十法再归纳成百法,作为大乘教科书的启蒙。这一百法里面又分为两大类,有为法跟无为法,这个讲义里头有个简单的表解,在二百四十面。诸位翻开二百四十面,你去看看哪些是有为法。心法八,这是八识;心所法五十一,我们今天讲心理作用,心理作用可以分为五十一大类,叫做心所法。色法十一种,色法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这个二十四法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但是从心法、色法里头变现出来的。总共九十四类,这叫有为法。
我们再翻开二百七十一面。这一切有为法包括我们起心动念的心,心也是有为法,相是假的,起心动念的心也是假的。本经给我们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个心就是讲的八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相是假的,心也是假的,虽是假的,它有那么回事情,它有个幻相,相是怎么回事情?如梦。佛在此地举了六个比喻,六个比喻是以梦为主,其余五个比喻都形容梦不是真的,梦如幻,不是真的;梦如泡,泡是水泡,暂时起来,不久就破了,没有了;梦如影,这三个字是形容梦之不实。露跟电是比喻梦之短暂,我们在六道、在十法界,经上常讲这个时劫之长,三大阿僧只劫、无量阿僧只劫、无量劫来,说得再多也是露也是电,这个诸位要晓得。为什么?比起永恒的真性,它就太短暂了,微不足道,佛教给我们要『作如是观』。
有许多同修常常来问我,提一个问题,我们怎样能够心做到清净?怎样能够放下万缘?可见得他很想心清净,不知道怎样才得到清净,很想放下,不晓得怎么才放得下。佛这首偈就是教我们怎样放下,教我们怎样得清净心,你能把这首偈参透,给诸位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之法不外这四句,这是实话。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不是真的,你何必去计较?何必那么认真?明白了,自然就能随缘,随缘得很自然,没有一点勉强。你要怎么做随你,很欢喜,你去做,我们的心才清净。我们修什么?就是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顺境随顺顺境,逆境随顺逆境,善缘随顺善缘,恶缘随顺恶缘,在天堂随顺天堂,在地狱随顺地狱,永远保持一个常住真心,这是叫真正修菩萨道,真正在修菩萨行。
修行在哪里?每一天念经是修行?念佛是修行?拜佛是修行?那叫修行的样子,真正修行就是在生活里头、在应酬里头、在工作里头,接触的事、接触的物、接触的一切人,在这个地方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佛所教给你的你统统学到了,这叫真修。在一切法相当中,能够把它看成『梦幻泡影』,看成『如露亦如电』,你是在修最高的金刚般若法门;不是天天捧著《金刚经》念,那叫修金刚般若法门,不是这样的。你们诸位冷静想想,你入这个境界,你怎么不快乐?你怎么不自在?善缘很自在,恶缘也很自在,平等心现前,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跟前面这两句合起来很有味道,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你把这四句合起来,受持四句偈,我觉得这四句偈最好。常常放在心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你是修最高的金刚般若波罗蜜。从早晨起来到晚上,一时一刻没离开,在在处处都是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多,你得的福就像世尊在经上所说的,无量无边,恒沙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你的福报大,你修的这个才真正是究竟圆满。
这首偈也是解释前面为什么一定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所以它前头有个『何以故』,为什么?偈子前面三句就答覆了。如何能够不取不著?这就是说我们要怎样得清净心?要怎么样放下?「应作如是观」,这把方法教给我们了。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对世尊不能不感激,真正是大慈大悲,把这些修行的关键、重要的纲领和盘托出,一丝毫保留都没有,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当中就是修这个法门成就的。我们过去以为小乘跟大乘还有差别,读这部经才知道,小乘须陀洹也是用这个方法,一直到成佛也是用这个方法,只是每个人用的功夫浅深不同,里面才有菩萨的阶级。正是经上所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都是修无为法,不是有为法,有为法舍弃了,有为法是「梦幻泡影」,舍弃了。舍弃有为就是无为,在无为法功夫浅深上分的等级,功夫浅的,小乘,功夫深的,大乘,大乘功夫浅的,十信位,深一点的,十住位,再深一点的,十行位,功夫浅深上所说的。
这些说法,诸位要记住,都是佛为众生方便而说,而在他们那些人当中根本没有这个念头,就是连小乘须陀洹,他也没有觉得我证须陀洹果了。释迦牟尼佛在此地说了,他成佛了,也没有觉得他成佛,没有这个念头,那叫真清净。如果释迦牟尼说: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成佛了。你想想看,他四相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哪里是佛菩萨?这才真正明了,从小乘须陀洹到大乘无上佛果,於一切法心里头都不染著,这心真清净。
在世法、在佛法里一切随缘,这样我们才真正体会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那个顺真是一点都不勉强,自自然然。为什么自然?因为一切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凡夫的恒顺,有的时候心不甘,情不愿,好难受,好像不得已,非得顺不可,不顺不行。菩萨就自在。凡夫没有看透,不晓得事实真相,晓得事实真相,一切都顺了。我们讲到幸福美满、自在快乐,这才真正得到,不入这个境界,哪里能得到?决定得不到。这个得到了,给诸位说,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轮回、十法界从哪里来的?从有为法来的,你取相、你分别、你执著,就有六道、就有轮回、就有十法界。你能够离相离念,六道、十法界统统没有了,这时候的境界是入佛知见,入佛的境界。这一段注的很长,意义很丰富。
诸位翻开二百七十八面,我们将全经做个总结,请看注解的第三十四段。「本经唯一主旨」,最重要的宗旨,也就是最重要的修行纲领,「在於无住,以破我也」,破我执。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多,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从我执来的,你只要有我执,你就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十法界从哪里来的?从法执来的,破了法执,十法界就没有了;破我执,六道就没有了,破法执,十法界就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到哪里去?一真法界,那是诸佛的报土,功夫必须先破我执,后破法执。「观上说如梦之义,可知作如梦观,是贯彻到底的,即是由粗而细,由浅而深,从初学至究竟。」我们现在是初学,究竟是成佛,这个意思很清楚、很明白,从现在修佛起一直到成佛,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一切行门,皆不外此观」,修行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要讲到总原则、总纲领,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所以这部经的理论与方法通一切法门。「观有即非有,不可著有也,观非有而有,不可著空也。」二边都不执著,这就是同修们问的,怎样才能够得到清净心?这样你清净心自然就现前,有不执著,空也不执著。「观空有一切如梦」,梦那个相有,我们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观一切得失都像梦中一样,得不必欢喜,失没有苦恼,作梦嘛!要这样去锻炼你的清净心,修学平等心,一切随缘。
「果能於一切有为法,有即非有,何妨於一切无为法,非有而有,此之谓大作梦中佛事。」诸佛菩萨到世间来示现度化众生,所谓「梦中佛事,水月道场」,兴建的道场是水月道场,水中的月影子,全是梦幻泡影,不可以执著。做不做?做,他要作梦中佛事,要建水月道场。做不著做的相,建不著建的相,他都不执著,所以他自在、他快乐。做而无做,无做而做,做不著空,无做不著有,空有二边不著,这就是菩萨行。「学人初下手,便作圆顿妙观」,观就是观念,观念转过来,这个观是圆满之观,顿是顿超,不必经历次第,那就妙了。「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即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空到底矣,涉有不住有,行空不住空,则如如不动矣,便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末后这两句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我们初学佛的人如果会用功,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清清楚楚,了了於胸中,在日常生活当中能用这种观行的功夫,就与如来果地上寂照的境界相应。这个相应念佛,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样念佛往生,给诸位说不是事一心,叫理一心不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凡圣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余土,而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品位就高了。高品位往生,那往生怎么不自在,那往生怎么会不潇洒!这一定的道理。
「一部金刚般若,无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上,欲达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这部经的确是好,愈往后面愈精彩,最精彩的部分在最后。「一切学人,当从此观,随顺而入」,入在哪里?入在你自己日常生活之中,必须在我们生活当中把观念转过来。你们有些同学现在还在念书,你能够应用《金刚经》的理论、方法去读书、求学,你就很自在。你读书一定读得好,考试一定考得好,而且一点压力都没有,轻松自在,你说这多快乐。你不懂这个东西,不懂这些理论、方法,你的生活很苦,书念得好苦,压力好重。佛法之好处,佛法的殊胜处,真实不可思议。可是佛法的缘不容易遇到,的确是可遇不可求,《金刚经》到处都是,流通得很广范,你随时能读得到,你读若不解其义,你得不到受用。你没有念懂,你不晓得把金刚般若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饭都是金刚般若,你在课堂上课、研究讨论都是金刚般若。你要会用,你就得受用,不会用,念了也是白念,要紧的是会用,随顺而入,入在我们生活之中。
「此观正是金刚智慧,应如是受持,如是演说,永永流通此绍隆佛种之无上大法也。」这个意思不止是说这部《金刚经》,诸位一定要晓得,把《金刚经》的理论、原则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应用在佛法里头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上、各种宗派上,因为它是最高指导的原理原则。不限於禅宗,不限於般若部,它讲的是原理原则,概括了所有的一切法门,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这个原则应用在念佛上,刚才就讲了,那是理念,得理一心不乱,生西方实报庄严土。再看末后这段,这是「正结流通」。
【佛说是经已。】
这是经说完了。
【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在这部经上我们必须要记住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众生与佛平等没有高下,在家跟出家平等无有高下,前面我跟大家讲过。而且诸位细心去观察,在家修行证果的人多,非常殊胜,出家人反而不如在家人。原因在哪里?在家人有真诚恭敬心,出家人是贡高我慢心,这就糟了。所以他有成就,出家人堕落了。出家人千万要记住,不要认为剃了头,穿了圆领大袍,就高人一等,你有这种心,《金刚经》上讲的你著了相,你错了。从前出家人没有这个念头,现在出家人很糟糕,我们要特别警惕。人家怎么做是他的事情,我们明理,我们是一律平等看待,谦虚、恭敬。在家人有修持、有学问的,我们可以向他请教,这个例子世尊在世就表现给我们看。维摩是在家居士,在家佛,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佛,平等平等。佛的弟子目犍连、舍利弗,见佛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见维摩居士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这我们在经上看到的。拿《金刚经》一对照,「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他们做到了。我们今天迷了,错了。
经的末后,『皆大欢喜』,大欢喜是心开意解,虽然发心修行,始终找不到修行的门路,始终找不到修行的纲领,在此地听到、明白了,怎么不欢喜?要紧的是『信受奉行』,信要信心不逆,受要深解义趣,奉行就是一再劝勉我们的受持、为人演说。今天时间也到了,注解最末后的一段我们念一念,在二百八十一面第九段,从第八段念起好了。「我辈今日说者、闻者、发起者、护持者,亦莫不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同具此愿,具此愿者,乃为真信受,真奉行,真欢喜,此正我辈上报四恩,下济三苦处也。」「唯愿诸善知识,从实信而入净信,於有为而证无为,以此行愿,庄严佛土,化度有情,归心净土,老实念佛,即得往生,不退成佛。」
我们这部经就功德圆满。
请掀开经本二百五十四面,看经文: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这一段经文义理很深,因为佛在这一会前面讲过很多,叫菩萨要离四相,深位的菩萨当然没有问题,怕的是这些初学的菩萨又执著要离四相,问题又坏了;换句话说,那边离了又执著这个,麻烦在这个地方。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明,决定不能因为离四相又变成著四见,这个念头不能有。所以说这些人『不解如来所说义』,如来所说的是教我们一切皆离,离的念头都不可以有,离也要离。往下经文我们就看出来了。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这就说得很透彻。说一个『我见』,四见都包括,总是从「我见」里面产生的。『即非我见』是说明性体上决定没有,『是名』是现相上有这个事情,相上有,体性上没有。因此就不可以执著,不能执著有,也不能执著无,二边不著就对了。底下经文是总结,在二百六十面。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结归到『不生法相』,「不生法相」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於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不生法相。只要起心动念,不是著在相一边,就是著在见一边,不是著在有这边,就是著在空那边,总而言之,叫处处著。著了就是凡夫,著了就不自在,著了就变现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这么来的,学佛不可以不知。理明白了,事相也清楚了,真的,无论修学任何法门,障碍就没有了,在菩提道上是一帆风顺。
这段的意思,我们看到经文『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这是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就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一个发大菩提心的人,发大心当然就要发大愿,要修大行,证大果,这所谓是大乘。佛在这里教给我们的修行纲领,也就是修行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无住,可以说《金刚经》彻始彻终就是讲一个无住,无住就是不分别、不执著。法相不能住,法相是有,有不能够执著,非法相是空,也不能执著,空有二边都不可以执著。到什么时候不执著?真正会用功的人,真正根性利的人,发心就不执著,发心就无住。修行也无住,修行就是我们讲到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当中不住相,心清净;工作的时候不住,工作的时候也保持心地清净,决定没有染著,不分别、不执著;处事待人接物样样都不执著,这讲修行。《金刚经》讲的这个原则一定要透彻、要清楚,真正能够应用在生活上,那叫修大行。
诸位要晓得什么叫大,穿衣是大行,吃饭是大行,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表演的著衣持钵,大行。大在哪里?大在二边不著,大在清净平等,清净心、平等心现前,这叫大。清净平等没有界限,那个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怎么不叫大行?这不是大行,什么是大行?大在这个地方。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大行,点点滴滴的善事都能够获得无量无边的福德,他是心量大,所以小善变成大福,这要知道。如果心量小,念念都是自私自利的念头,修再大的善,得小福,你所得的福决定不能超越你执著的那个圈圈,愈是执著,你得的福就愈小。像经上举的比喻,大梵天王以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福很大了,如果你的心量很窄小,不能容忍,修这么大的福,所得的福报还是一点点,得的福决定不能超越你心量的范围。佛教给我们要离四相,要空有二边不著,法相、非法相统统远离,你想想什么意思?心量扩大。心量大到虚空法界,那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所以修的福报是无量无边,没有法子说得出。
到这个地方做成总结。真正发菩提心的人想学菩萨道,『於一切法』,这一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包括在里面,『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就是像前面所说的。也要像须菩提尊者深解义趣,然后你的清净心现前,不生法相,法相里面包括法相、非法相,统统不生,清净心现前,那就是功德圆满。再看最后这段经文,正宗分里头最后总结,二百六十二面。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要没有这一句还不行,为什么?不生法相那还是个法相,这一段说了,不生也没有。不生有,『即非法相』是清净心中没有法相,体上没有,相上虽有。我们在这部经里面读到此地,可以说智慧也开了不少,佛说法他的言语、含义,我们多少也能体会到一些。性相是一不是二,体上既然没有,虽变的这个相,相哪里是真实?所以这个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与体就相应,体没有,相也没有。於是在这些幻相里面,我们决定不会生妄想执著,妄想执著不生,真如本性就现前,《华严经》上说这一切众生「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执著不生,那就证得。所谓证得就是真相现前,所谓是一真法界,一心现前,一真法界现前,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本经的正宗分到这个地方就介绍完了。
下面是属於流通分,流通分里面分为两段,第一段「示劝流通」。佛法的宗旨是要利益一切众生,如果不流通,众生就得不到利益,如果不流通,慈悲心就没有了,所以世尊无论讲什么经论,到最后都劝大家流通。跟我们现在的人不一样,现在人做了一点点东西,后头一定要版权所有,流通必究,有什么法子?没有办法,你想想看那个心量多小。我在讲席当中也曾经说过很多次,我看书,人家送书给我看,我第一个看什么?看版权页。如果后头写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书关起来不看,为什么不看?心量那么小,有什么看头?他能说出什么东西出来?这么小的心量,不看它。你看佛的心量多大,佛没有版权,欢迎大家流通,希望一切众生得利益,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一定要学习。请看经文: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这数字太大了,这不是恒河沙数的恒河沙数,『无量阿僧只世界』。这是比喻,假设有这么一个人,他能有这么多财宝布施,他得的福报大不大?当然大,这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够理解的。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说实在的话,我们要想修无量无边的福报,我们哪有那么多财富去布施?不可能的事情。像我们这样的穷人,要想修个大福报行不行?行,没问题,我们不能修财布施,我们可以修法布施,而且法布施福报之殊胜远远超过财布施。法布施里面,诸位一定要记住这部经里头多次的校量,关键在『受持』两个字,这是决定不能够疏忽掉的,「受」是完全接受,也就是完全照做,你才能得福。你能够受持全经,那更不可思议,即使不能受持全经,《金刚经》里面的『四句偈』,你要能够受持,你的福德就超过前面的比喻。哪四句?经文当中任何四句都可以,这个地方并没有指某四句,经中任何四句,你能够受持,就是你能够照做。「持」就是永恒的保持,不是做一天、两天,一次、两次,永远这样做法就对了。
『为人演说』,这一句很要紧,你看每次校量都有这句,由此可知,世尊对於利他非常重视,「受持读诵」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如果只有自利,没有利他,这不是菩萨,那是小乘,菩萨一定是自行化他,而且是永远没有休息。大势至菩萨讲「净念相继」,相继就是不能中断,不间断,这个福才超过前面的比喻。为人演说说了很多遍,我们是不是拿著《金刚经》从今以后到处去给人说,我们的福报就很大了?你去给人说,如果得不到那么大的福报,你又怨天尤人,我上当了,被释迦牟尼佛骗了。释迦牟尼佛没骗人,所以后头说明要怎样演说。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你要不是这样的『为人演说』,你得不到那么大的福。释迦牟尼佛早就把末法众生看穿了,你听到这个福报大,赶紧学,学了到外头去乱讲,以为就得大福报。条件在此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是前面讲的受持,换句话说,你做到你才能说到,你没有做到,你所说的福德就有限。为什么有限?因为自己还有思想,还有我执,跟佛经上讲的福德不相类。经上的福德是四相破了,那个心量是虚空法界,所以有那么大的福,我们没做到,没做到的时候就是心量很小。所以,纵然讲《金刚经》,纵然你把一部《大藏经》倒过来讲,你的福报还是有限,福报是决定有的,没这么大。因此,「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非常重要,这也是全经经义精华的总结,这里头的意思很深、很广。
法相、非法相,世法、佛法,都不能执著,换句话说,在一切境界当中你都能够保持著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什么?真心,真心不动,妄心动,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妄念,妄心起心动念。这不就说得很清楚吗?「为人演说」,什么条件说?真心现前。当然这不是我们的境界,虽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要懂得向这个境界靠近,这就正确。靠近得相似的,虽然得不到真实,得相似的,相似就是用真诚心、用清净心、用平等心、用慈悲心为人演说,诚诚恳恳的来说,自然得佛力加持。这是我们应当要做的,也符合佛所讲的标准,不取於相。
假如我们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一定会得到大众的恭敬,得到大众的供养,恭敬供养现前,问题就是你取不取相?你要不取於相,跟这个就靠近,你一著这个相就完了。像谛闲老和尚那个徒弟还算很不错的,将来你可以当土地公,假如你还不如谛老的那个徒弟,恐怕你三途有分,就坏了。学佛堕阿鼻地狱的人很多,不要认为佛法是好,怎么会堕三途?怎么会下地狱?我过去在台中求学,我就向李老师提出这个问题,问题从哪里来的?看《大势至圆通章疏钞》,灌顶法师作的,他那疏钞后面一篇讲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种就是阿鼻地狱。我看了非常怀疑,我向李老师请教,我说学佛就是坏也不至於坏到这种地步,怎么会堕地狱?我这个问题提出来,李老师点点头,你这个问题很严重、很大,我不给你一个人讲,到讲经的时候跟大家讲。的确是个大问题。
你的心错了,拿著佛法求名闻利养,叫裨贩如来,这个罪重。你用别的方法欺骗众生没有这个大罪,你拿著佛法去骗众生、骗供养、骗财富,到处去行骗,整个佛法在世间的形象被你毁掉了,这个罪就是破佛、破法、破僧,你是在干破坏三宝。但是自己做的人反而不知不觉,他认为造了无量无边的功德,他兴隆佛法,道场庄严兴盛,信徒很多,香火鼎盛,他还认为在搞这个,哪里晓得是造作地狱罪业?这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要不是一个明白人给我们说破,我们看到确实有怀疑,确实不能理解。可见得邪跟正在一念心,一念为一切众生的心,这个心是善,一念利益自己,妨害众生,这个心是恶、是邪。诸佛菩萨念念为一切众生,从来没有一念想过自己,他无我相;虽然念念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他也不放在心上,他不取相,确实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所以他的智慧圆满、福德圆满,称之为二足尊。
小注末后有一条说得很好,在二百七十一面,我们看第二十五条。「演说者」,这是讲讲经说法,不单单是讲《金刚经》,只要是讲佛法,任何经典都不能例外,「若不达后半部之义,前半部便不得要领,受持者,若不知从后半部所说者入观,亦复不得要领也」。你想这多重要,前半部是离相,后半部是离念,单单离相,念没有离,相离得不干不净;换句话说,你所讲的东西也不圆不满,你修行在修持上依旧还遇到许多障碍。这才知道离念要紧,离念一定要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牢牢记住这个原则,日常生活里面,穿衣吃饭不取於相,如如不动,穿衣吃饭就是修行,就是金刚般若,实相般若现前。工作的时候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你工作的时候一定精神饱满,体力充沛,不会疲倦。迎宾接客、待人接物也是如如不动,不取於相,这样就叫菩萨行。菩萨生活跟我们凡夫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他能够不取相、不动心,凡夫的生活、工作、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他著相,著相就生烦恼,不著相就生智慧。
再看底下这段经文,「观法缘生」,这说明为什么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佛把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了。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把真相说出来了。『一切有为法』,天亲菩萨在《百法明门》里面把一切法归纳成一百法,他是依据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里面,《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造的,他将一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天亲菩萨认为六百六十法对於初学的人来讲还是太多,还是很不方便,把六百六十法再归纳成百法,作为大乘教科书的启蒙。这一百法里面又分为两大类,有为法跟无为法,这个讲义里头有个简单的表解,在二百四十面。诸位翻开二百四十面,你去看看哪些是有为法。心法八,这是八识;心所法五十一,我们今天讲心理作用,心理作用可以分为五十一大类,叫做心所法。色法十一种,色法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这个二十四法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但是从心法、色法里头变现出来的。总共九十四类,这叫有为法。
我们再翻开二百七十一面。这一切有为法包括我们起心动念的心,心也是有为法,相是假的,起心动念的心也是假的。本经给我们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个心就是讲的八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相是假的,心也是假的,虽是假的,它有那么回事情,它有个幻相,相是怎么回事情?如梦。佛在此地举了六个比喻,六个比喻是以梦为主,其余五个比喻都形容梦不是真的,梦如幻,不是真的;梦如泡,泡是水泡,暂时起来,不久就破了,没有了;梦如影,这三个字是形容梦之不实。露跟电是比喻梦之短暂,我们在六道、在十法界,经上常讲这个时劫之长,三大阿僧只劫、无量阿僧只劫、无量劫来,说得再多也是露也是电,这个诸位要晓得。为什么?比起永恒的真性,它就太短暂了,微不足道,佛教给我们要『作如是观』。
有许多同修常常来问我,提一个问题,我们怎样能够心做到清净?怎样能够放下万缘?可见得他很想心清净,不知道怎样才得到清净,很想放下,不晓得怎么才放得下。佛这首偈就是教我们怎样放下,教我们怎样得清净心,你能把这首偈参透,给诸位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之法不外这四句,这是实话。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不是真的,你何必去计较?何必那么认真?明白了,自然就能随缘,随缘得很自然,没有一点勉强。你要怎么做随你,很欢喜,你去做,我们的心才清净。我们修什么?就是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顺境随顺顺境,逆境随顺逆境,善缘随顺善缘,恶缘随顺恶缘,在天堂随顺天堂,在地狱随顺地狱,永远保持一个常住真心,这是叫真正修菩萨道,真正在修菩萨行。
修行在哪里?每一天念经是修行?念佛是修行?拜佛是修行?那叫修行的样子,真正修行就是在生活里头、在应酬里头、在工作里头,接触的事、接触的物、接触的一切人,在这个地方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佛所教给你的你统统学到了,这叫真修。在一切法相当中,能够把它看成『梦幻泡影』,看成『如露亦如电』,你是在修最高的金刚般若法门;不是天天捧著《金刚经》念,那叫修金刚般若法门,不是这样的。你们诸位冷静想想,你入这个境界,你怎么不快乐?你怎么不自在?善缘很自在,恶缘也很自在,平等心现前,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跟前面这两句合起来很有味道,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你把这四句合起来,受持四句偈,我觉得这四句偈最好。常常放在心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你是修最高的金刚般若波罗蜜。从早晨起来到晚上,一时一刻没离开,在在处处都是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多,你得的福就像世尊在经上所说的,无量无边,恒沙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你的福报大,你修的这个才真正是究竟圆满。
这首偈也是解释前面为什么一定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所以它前头有个『何以故』,为什么?偈子前面三句就答覆了。如何能够不取不著?这就是说我们要怎样得清净心?要怎么样放下?「应作如是观」,这把方法教给我们了。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对世尊不能不感激,真正是大慈大悲,把这些修行的关键、重要的纲领和盘托出,一丝毫保留都没有,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当中就是修这个法门成就的。我们过去以为小乘跟大乘还有差别,读这部经才知道,小乘须陀洹也是用这个方法,一直到成佛也是用这个方法,只是每个人用的功夫浅深不同,里面才有菩萨的阶级。正是经上所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都是修无为法,不是有为法,有为法舍弃了,有为法是「梦幻泡影」,舍弃了。舍弃有为就是无为,在无为法功夫浅深上分的等级,功夫浅的,小乘,功夫深的,大乘,大乘功夫浅的,十信位,深一点的,十住位,再深一点的,十行位,功夫浅深上所说的。
这些说法,诸位要记住,都是佛为众生方便而说,而在他们那些人当中根本没有这个念头,就是连小乘须陀洹,他也没有觉得我证须陀洹果了。释迦牟尼佛在此地说了,他成佛了,也没有觉得他成佛,没有这个念头,那叫真清净。如果释迦牟尼说: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成佛了。你想想看,他四相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哪里是佛菩萨?这才真正明了,从小乘须陀洹到大乘无上佛果,於一切法心里头都不染著,这心真清净。
在世法、在佛法里一切随缘,这样我们才真正体会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那个顺真是一点都不勉强,自自然然。为什么自然?因为一切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凡夫的恒顺,有的时候心不甘,情不愿,好难受,好像不得已,非得顺不可,不顺不行。菩萨就自在。凡夫没有看透,不晓得事实真相,晓得事实真相,一切都顺了。我们讲到幸福美满、自在快乐,这才真正得到,不入这个境界,哪里能得到?决定得不到。这个得到了,给诸位说,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轮回、十法界从哪里来的?从有为法来的,你取相、你分别、你执著,就有六道、就有轮回、就有十法界。你能够离相离念,六道、十法界统统没有了,这时候的境界是入佛知见,入佛的境界。这一段注的很长,意义很丰富。
诸位翻开二百七十八面,我们将全经做个总结,请看注解的第三十四段。「本经唯一主旨」,最重要的宗旨,也就是最重要的修行纲领,「在於无住,以破我也」,破我执。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多,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从我执来的,你只要有我执,你就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十法界从哪里来的?从法执来的,破了法执,十法界就没有了;破我执,六道就没有了,破法执,十法界就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到哪里去?一真法界,那是诸佛的报土,功夫必须先破我执,后破法执。「观上说如梦之义,可知作如梦观,是贯彻到底的,即是由粗而细,由浅而深,从初学至究竟。」我们现在是初学,究竟是成佛,这个意思很清楚、很明白,从现在修佛起一直到成佛,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一切行门,皆不外此观」,修行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要讲到总原则、总纲领,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所以这部经的理论与方法通一切法门。「观有即非有,不可著有也,观非有而有,不可著空也。」二边都不执著,这就是同修们问的,怎样才能够得到清净心?这样你清净心自然就现前,有不执著,空也不执著。「观空有一切如梦」,梦那个相有,我们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观一切得失都像梦中一样,得不必欢喜,失没有苦恼,作梦嘛!要这样去锻炼你的清净心,修学平等心,一切随缘。
「果能於一切有为法,有即非有,何妨於一切无为法,非有而有,此之谓大作梦中佛事。」诸佛菩萨到世间来示现度化众生,所谓「梦中佛事,水月道场」,兴建的道场是水月道场,水中的月影子,全是梦幻泡影,不可以执著。做不做?做,他要作梦中佛事,要建水月道场。做不著做的相,建不著建的相,他都不执著,所以他自在、他快乐。做而无做,无做而做,做不著空,无做不著有,空有二边不著,这就是菩萨行。「学人初下手,便作圆顿妙观」,观就是观念,观念转过来,这个观是圆满之观,顿是顿超,不必经历次第,那就妙了。「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即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空到底矣,涉有不住有,行空不住空,则如如不动矣,便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末后这两句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我们初学佛的人如果会用功,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清清楚楚,了了於胸中,在日常生活当中能用这种观行的功夫,就与如来果地上寂照的境界相应。这个相应念佛,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样念佛往生,给诸位说不是事一心,叫理一心不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凡圣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余土,而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品位就高了。高品位往生,那往生怎么不自在,那往生怎么会不潇洒!这一定的道理。
「一部金刚般若,无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上,欲达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这部经的确是好,愈往后面愈精彩,最精彩的部分在最后。「一切学人,当从此观,随顺而入」,入在哪里?入在你自己日常生活之中,必须在我们生活当中把观念转过来。你们有些同学现在还在念书,你能够应用《金刚经》的理论、方法去读书、求学,你就很自在。你读书一定读得好,考试一定考得好,而且一点压力都没有,轻松自在,你说这多快乐。你不懂这个东西,不懂这些理论、方法,你的生活很苦,书念得好苦,压力好重。佛法之好处,佛法的殊胜处,真实不可思议。可是佛法的缘不容易遇到,的确是可遇不可求,《金刚经》到处都是,流通得很广范,你随时能读得到,你读若不解其义,你得不到受用。你没有念懂,你不晓得把金刚般若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饭都是金刚般若,你在课堂上课、研究讨论都是金刚般若。你要会用,你就得受用,不会用,念了也是白念,要紧的是会用,随顺而入,入在我们生活之中。
「此观正是金刚智慧,应如是受持,如是演说,永永流通此绍隆佛种之无上大法也。」这个意思不止是说这部《金刚经》,诸位一定要晓得,把《金刚经》的理论、原则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应用在佛法里头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上、各种宗派上,因为它是最高指导的原理原则。不限於禅宗,不限於般若部,它讲的是原理原则,概括了所有的一切法门,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这个原则应用在念佛上,刚才就讲了,那是理念,得理一心不乱,生西方实报庄严土。再看末后这段,这是「正结流通」。
【佛说是经已。】
这是经说完了。
【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在这部经上我们必须要记住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众生与佛平等没有高下,在家跟出家平等无有高下,前面我跟大家讲过。而且诸位细心去观察,在家修行证果的人多,非常殊胜,出家人反而不如在家人。原因在哪里?在家人有真诚恭敬心,出家人是贡高我慢心,这就糟了。所以他有成就,出家人堕落了。出家人千万要记住,不要认为剃了头,穿了圆领大袍,就高人一等,你有这种心,《金刚经》上讲的你著了相,你错了。从前出家人没有这个念头,现在出家人很糟糕,我们要特别警惕。人家怎么做是他的事情,我们明理,我们是一律平等看待,谦虚、恭敬。在家人有修持、有学问的,我们可以向他请教,这个例子世尊在世就表现给我们看。维摩是在家居士,在家佛,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佛,平等平等。佛的弟子目犍连、舍利弗,见佛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见维摩居士也是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这我们在经上看到的。拿《金刚经》一对照,「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他们做到了。我们今天迷了,错了。
经的末后,『皆大欢喜』,大欢喜是心开意解,虽然发心修行,始终找不到修行的门路,始终找不到修行的纲领,在此地听到、明白了,怎么不欢喜?要紧的是『信受奉行』,信要信心不逆,受要深解义趣,奉行就是一再劝勉我们的受持、为人演说。今天时间也到了,注解最末后的一段我们念一念,在二百八十一面第九段,从第八段念起好了。「我辈今日说者、闻者、发起者、护持者,亦莫不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同具此愿,具此愿者,乃为真信受,真奉行,真欢喜,此正我辈上报四恩,下济三苦处也。」「唯愿诸善知识,从实信而入净信,於有为而证无为,以此行愿,庄严佛土,化度有情,归心净土,老实念佛,即得往生,不退成佛。」
我们这部经就功德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