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金刚经研习报告 - (第十八集)
金刚经研习报告  (第十八集)  1995/8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25-0018

  请掀开经本二百一十九面,科题里面「结示,直显性体」,底下这段经文也就非常重要,让我们明了无上菩提究竟是什么。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就是将无上正等正觉为我们明白的说出,就是平等心、平等法。心平等,十法界依正庄严无有一法不平等,若有高下,那就不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究竟圆满的觉悟则是法法平等。所以,这个地方的『是法』是指一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没有一法不平等。由此可知,佛在经论当中常给我们说十法界的形成,都是由於想像变现出虚幻不实的境界。我们从底下看起,当然因缘是无量无边,佛为我们述说是无量因缘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说瞋恚是地狱,瞋恚心就变地狱,愚痴就变畜生,悭贪就变饿鬼,五戒是变人道,十善是天道,四谛是声闻,因缘是缘觉,六度是菩萨,平等是佛,「是法平等」,那是佛。由此可知,唯有佛才平等,下面九法界,六道就更不必说,贪瞋痴慢,那怎么会平等?即使声闻、缘觉、菩萨这是接近平等,没有达到真正的平等,真正平等心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成佛。可见得佛得的是什么法?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掉,平等心现前,那就是佛,那就是佛所得之法。所以诸位仔细想想,佛有没有法可得?无法可得,真心现前而已,真性里面什么都没有,那叫真平等,所以法界也平等了。

  无上正等正觉,或者是无上菩提,这是学佛唯一所求的,唯一要证的。可是这个名词的定义、这个名词的内容要是搞不清楚,要是含糊笼统,就无怪别人说我们是盲修瞎练。我们看下面经文,二百二十面。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的八个字,「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是解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要怎样才能恢复?由此可知,无上菩提是我们每个人本来具足的,绝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可是我们迷了,迷失自性,也就是说我们原本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现在这个心不清净、不平等,要怎么恢复?这一段教给我们恢复本性的方法。所以这标题上是「的示修功」,示是指示。一定要离相,要离四相,离四相当然就离四见,离四见也必定是离四相,离相是清净心现前。『修一切善法』,平等心现前,所以善不能不修,有体一定有用。如果不修一切善法,无上菩提不能证得,平等性不能证得,心虽然清净,不平等。小乘人就是属於这一类,阿罗汉、辟支佛属於这一类,世尊说他们堕无为坑,只有自利,不能利他,不能利他就是不平等。所以一定要利他,自利跟利他是一桩事情。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前面教你修一切善,虽修一切善而不能执著善法,为什么?一切善法也是因缘生法,也是当体即空,也是相有体无。说『非善法』是从体性上说的,说『是名』是从相上讲的,相上要做;相上去做、去修,不住空;虽做而不著相,不住有,空有二边不住。不住有跟性体相应,不住空跟性的作用相应,与自性的体相用完全相应。不能说只相应这部分,不相应那部分,像阿罗汉他们所证的境界,与体相应,与用不相应,我们凡夫所做的,与作用相应,与体不相应,所以都出了麻烦。唯有佛菩萨、真正的觉悟者,他是全面的相应,就没有过失,如果不是全面相应,里面一定有过失。

  这些道理,《金刚经》里面经文不长,句子很短,就像格言一样的。一句一字的废话都没有,给我们交代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这部经的好处。特别适合中国的口味,中国古人,现在我就不晓得了。中国古人喜欢简单,不喜欢罗嗦,语言、文字都简单,但是里面内容圆圆满满,并没有缺陷。我们看底下经文,这又是一次比较。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

  『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有一百亿个单位世界,每个单位世界都有须弥山,一个单位世界里面最高的山就叫做须弥山,是这个单位世界的。单位世界不是指一个星球,是有一组星球,佛经里面讲的,就很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太阳系,一个太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为一个日月所环绕的。如果要是照黄念祖老居士所说的,他单位世界不是太阳系,因为太阳系内的星球是绕著太阳转,太阳是中心,他的说法也很有道理,而佛经里告诉我们,单位世界是太阳绕著那个中心转的,要这样说法,就很像我们现在讲的银河系。我们晓得我们太阳是绕银河系转的,一个单位世界就变成一个银河系。而一千个单位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区域范围。如果以银河系为单位,十亿个银河系,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你就晓得这个世界有多大,这是一尊佛的教区。像这样的大千世界,前面讲过,恒河沙数的恒河沙数,真的是无量无边,这个地方只举出一个大千世界来说。大千世界星球大小不一样,因此须弥山大小也不一样,说『须弥山王』是指须弥山之大者,那个小的就不说了。

  【如是等七宝聚。】

  用这个来做比喻。

  【有人持用布施。】

  这个福德当然是非常之大,本经显胜的确一次比一次殊胜。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经上讲的『於前福德』就是指前面三千大千世界须弥山王七宝布施,那个福德已经是无量无边,我们这个世间没有人能做得到,大梵天王也不行,这是比喻,当然不是事实。可是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受持此,「此」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要紧的句子在『受持』这两个字,受持多少?『四句偈』,这是指经中最少的。四句叫一首偈,叫一偈,任何四句;不能受持四句,半偈也可以,半偈是两句,两句、一句,你真的懂了,真的体会,把它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叫做受持,也就是真正的做到。又能把这个无上的大法很欢喜的劝导别人、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这就是『为他人说』,这个福德不可思量,无量无边。

  经文到这个地方,把解分说完了,向下是「究极无住以成证」,底下是证的这一分,信解行证最后的这分,第一个段落,「明平等法界」。所以你从科判里面去看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诸佛以及诸佛所证之法皆从此经出。后面我们看到平等法界,这是究竟的果证,就是经上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请看经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

  这样的经文,现代人看到,很难体会到佛在讲的什么,佛说的什么意思。我们也许在佛法里面曾经听过「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佛要能度众生,我能度,他被我所度,诸位想想,平不平等?有没有高下?就不平等,就有高下,佛说的这个话是真的。佛度不度众生?普度众生。为什么说佛不度众生?他从来没有度众生的念头,如果起个念头要度众生,那错了,这一点是学佛很难的地方。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我们要发愿,但是不能有心,有很多人听了就很难接受,也很不容易了解这个意思。愿不就是心,心不就是愿,又要有愿,又不能用心,这愿怎么发法?要知道愿跟心真的是两回事情。诸佛菩萨发愿度一切众生,诸佛菩萨从来不起一个度众生的念头,我度众生,我帮助别人,没有这个念头。这是我们应当彻底明白,应当要效法,要认真去做的,才能得佛法真正的受用。

  告诉须菩提,就是告诉我们大家,须菩提是我们的代表人。佛在这里警告,佛不作是念,就教给我们要学佛,我们要离念,要修善,修善决定不能执著有个修善的念头,执著有这个念头就错了,依旧落在四相里面。换句话说,依旧是在不平等境界里,你的清净心、平等心永远显不出来。能学佛这样做法,像《无量寿经》上清净平等觉,就相应、就接近了。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下面经文说出来了,二百二十六面。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所以只要有这个念头在,这后半部讲的是离念,前半部讲的是离相,有这个意念在,你四见具足,四见具足当然四相也就具足。具足四相是凡夫,哪里是佛?这就为我们解释,为什么度众生不能有度众生的念头。如果你把这个道理搞清楚,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你就学会这一句,你也能成无上道。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没有穿衣的念头,吃饭没有吃饭的念头,就要这样做,工作没有工作的念头,处事待人接物统统都没有是念,你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这都是一切善法,那你就是佛、就是菩萨,你不是凡夫。佛菩萨工作、生活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用心不一样,凡夫著相,菩萨离相,凡夫有念,菩萨无念。所以,一句学会了,福报都无量无边,不假,佛讲真的,没有讲假话,就看你会不会。

  过去六祖惠能很聪明,他一听懂了,马上就会,一懂了,他的境界立刻就转变,我们一般讲观念,他观念马上就转变,当下就得受用,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当下得受用。从此而后,他的生活,他过的是佛菩萨的生活,转凡入圣,真的超越了。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这段意思是讲凡圣平等,为什么平等?本无凡圣,如果有凡有圣,不平等。凡圣是从哪里来?是从众生妄想里面生出来的,离开一切妄想执著,凡圣就没有了。佛菩萨没有妄想执著,所以佛菩萨眼里头没有凡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凡夫有妄想执著,一切法不平等,一切法有高下,凡夫知见,那是迷,不是觉,那是假相,不是事实,事实是平等的。佛菩萨教化众生也必须要说「我,我说」,也必须说,经典上说「我」的太多了,经文一开端「如是我闻」。这个「我」绝对不是佛菩萨执著有个我,不是的,随顺众生,你们众生说这个假相是我,我随顺你的意思,我也叫我。你们执著这是真的有我,佛菩萨说这是假的,根本就没有我。佛菩萨说我跟无我是一个意思,我跟无我是一样的。但是凡夫说我跟无我是两桩事情,决定不一样,这就是觉悟跟不觉悟在见解上的差别。

  凡夫执著一切万法是实在的,是实有的,佛菩萨知道一切万法是幻有,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是没有,相有体无,那个相还是没有。像我们看电影、看电视萤幕上的画面,那个相有没有?明白人知道没有,萤幕上决定没有相,迷的人说有,实际上没有,萤幕上决定没有相。没有相,那个相叫假相,叫幻相。有,有了就是真的,它是幻,佛法里也称为妙有,妙就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这才妙,所以叫妙有。妙有就是假有,妙有就是根本没有,我们现在所有一切相就是如此,你怎么可以执著?你怎么可以分别?分别尚且不可,焉能执著?

  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平等心现前,「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实在讲这两句话都是多余的,是法,哪来的法?法也没有。哪里来的高下?有高下、无高下都说不上,都没有。这才是事实的真相,这个境界里面显示出一真法界。我们读《金刚经》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去领悟,你当然得受用,当然得无量的福德。请看底下经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我们看这个地方的问答跟前半部显然不同,在前半部世尊要提出这个问题,须菩提一定答覆不也,一定是这个,现在答覆的『如是如是』。为什么前面答不也,现在如是?现在已经契入一如的境界,不一不异,他现在懂得这个事实真相,从相上可以见性。而且答覆的意思里大有文章在,如是如是,诸法如义,如果体会到诸法如义,那一切皆是,但是要不明白诸法如义,则一切皆非。经文到这个境界已经能够领略到这个层次;换句话说,就入佛知见,见一切色法就是见真如本性,性相原来不二。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前面须菩提尊者所答覆的,显然没有得到佛的印证,佛没有说如是如是,没有说。须菩提有没有说错?须菩提没有说错,那是高境界。佛是唯恐没有悟入这个境界的,听了须菩提这个话会产生错觉,把一切色相真的当作法性,那又错了。这是般若最难的地方,知见偏差一点点就不得了,问题就非常严重,所以这个科题是「别遣情执」。没有情执,前面就完全正确,有情执差误就太大了。佛有『三十二相』,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佛是出世间的大圣人,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的人,转轮圣王是世间福报最大者,对宇宙人生并无所知。相是什么?相是福德感召的,这一点我们同修也要注意。成佛不能没有福,没有福报成不了佛,这诸位一定要知道。佛称为二足尊,二就是福德跟智慧,足是圆满,是满足,没有欠缺,福德圆满、智慧圆满,那叫成佛。智慧圆满,福德不圆满,是菩萨、是罗汉,不能成佛。我们三皈依是「皈依佛,二足尊」,佛教给我们要福慧双修,不可以修福不修慧,修慧不修福,偏重一边不可以。转轮圣王就是偏在修福上,福报很大,智慧就差了,阿罗汉、辟支佛偏重在修慧上,福报就差了,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道理,要认真去修行。

  人的面貌、体质都是福报,不懂佛法的人、不学佛的人,这个福报是前世的修因,这一世得的果报。懂得佛法的人那要自己负责任,懂得佛法的人,体质跟相貌会转的,不但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你是个修行人,修了多少年了,相貌还丑陋,你完了,这证明你修行没有功夫,你修的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一定有效果,效果从哪里看?从面貌、从体质上看,这个不能骗人。真正修行,功夫得力,一定相貌一年比一年好,体质也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差的,纵然修行好像很用功、很精进,其实他搞错了、搞偏差了,盲修瞎练,所得的效果是相反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留意的。因为一个人通常是看别人的缺点一下就看出来,看自己看不出来,这是大毛病,所以一定要认真检点、反省。

  我们提倡的早晚课,跟现在一般人家做的早晚课,意义不相同。一般早晚课诵,那个课诵是古大德订的,那个时候有用,现代时代不同了,必须加以修订,我们才得其受用。还依照古时候的方式,你又不是古人,你又不能回到那个时代。早课是什么意思?是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要依照佛的教诲去做,早课是提醒你;晚课是反省,晚课是忏悔。一般寺院,晚课念大忏悔文,文念了,有没有忏悔?没有忏悔,只是把古人的忏悔文念一遍,与我不相干。那有什么用处?这晚课白做了,这是早晚课诵必须要修订的原因。我们净宗的朝暮课诵,我选的早课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晚课是《无量寿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我们要拿到这个经文认真反省。我今天从早到晚,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有没有犯佛所说的过失,有没有依照佛的话去做,这就是真忏悔,改过自新。每天能够改一条过,三年以后,你不能成圣人那也是贤人,你的体质、相貌一定会变好,一看你就像个菩萨。一天没有发现自己过失,一个过失都没有发现,这一天就空过,念佛、学佛怎么修行,说老实话,白过了、空过了。一天至少要发现自己一桩过失,要认真把它改过来,明天不再犯,这叫真正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这叫修行。所以,佛经里头这些教训,里面含义甚深,要细心去体会。

  这一段是佛唯恐初发心修行的,情执没破,听到须菩提这个说法,误解了。修学要守规矩,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不可以躐等。六祖惠能他那个方法我们决定学不得,我们不是那个根性,学他就大错了。人家是一步登天,我们问问我们能登得了吗?要登不了,摔下来就粉身碎骨,命都送掉了。所以我们对他很羡慕、很佩服,我们做不到,这段经文就是这个意思。世尊非常慈悲,对於初学的人,应当要守著初学的规矩,从离相、离念、修善下手。再看底下经文: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段文跟前面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目的就是教给我们要离相、要远离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六尘。如果不离六尘就错了。所以这首偈子所说,就是教给我们必须离相的所以然。我们知道所谓正法、邪法,正邪的标准也可以用这首偈做准则。离是心里面离,前面讲过很多,不是在事上离,是在心上离。但是初学的人,事相上也非常重要,因为凡夫无量劫来烦恼习气深厚,自己没有定力,没有观行的功夫,不能不受外境的影响。不能像这些声闻、缘觉、菩萨,他们有定功、有功夫,不受外境影响,所以他是即相离相,他行,我们凡夫不行。凡夫受外境影响,因此对於外境也要离,尽可能的去离。所以,古时候佛教的道场都修建在深山里面,用意是远离尘世,保持著环境的清净,容易得清净心。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修行成就的决定比出家人高,在家人成就是即相离相,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我们在《大藏经》里面,你看《高僧传》、看《居士传》,《居士传》里面成就的决不是在高僧之下,这个道理要懂,他们是真修。多少在山林里面住了几十年的高僧,叫他到都市住几天,完了,就又回去了,又被淘汰掉,没有经过考验,多得是。你看莲池大师《竹窗随笔》里面所记载,在深山里面修行几十年的,都市里面去住了几天,讲经说法,接受大家供养,贪瞋痴慢贡高统统现前。莲池大师一看摇头,完了,堕落了。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的,然后对於在家修行的你才会真正尊重。

  我们看善财五十三参,五十三个菩萨,出家的只有五个,其他都是在家。五十三位都是法身大士,就是《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在家的多,出家的少,出家跟在家「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大家要晓得。现在出家人穿上这个衣服,我觉得比谁都大,到哪里去我都要坐首席,人家都要对我恭敬礼拜,错了。在家人恭敬礼拜,他修福,我们贡高我慢,折福、造罪,你说颠倒不颠倒?常常把《金刚经》这两句话「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多念念,在家、出家平等的,没有高下。只是什么?我们工作分配的不一样,在家人有在家人的工作,出家人是出家人的工作,护持佛法,使佛法能常住世间,是做这个工作的。修行功夫绝对不是出家人比在家人高,没有这回事情。出家人是今天分配你,你做这个工作,你来照顾道场、维护道场,来主持弘法利生的工作,这是专责,是这个意思,跟社会里头各种行业一样,没有什么差别,这才如法。

  现在学佛,像这些错误观念太多了,非常严重。所以修行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观念错误,想法看法错了,说法做法当然就错了。请看经文,二百三十三面。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段经文,包括后面这段,一共两段,一百六十一跟一百六十二,「不但在后半部中,有万钧之重,即开经以来,所说不应取非法,非非法,以及说即非是名等义」。直到这个地方才把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为什么二边不取?经文在这个地方说出来,而实际我们在前面跟大家介绍的时候也都透露过,而且不止一次。前后两半部的大意前面也曾经说明过,前面对初发心的人说的,后面对老修行的人说的。初发心,空有二边不著,与自性体相用相合,它的说法一定是二边都顾到。后半部的说法是对修行人说法,对修行人说法不是这个说法,看你病在哪里,应病与药,你执著空,佛就说有;你执著有,佛就说空,而不是说二边都顾到,二边是对初学的人说。

  进入真正修行要常常检点自己,现在佛不在世,也没有真正善知识会照顾我们,必须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这才行。现在就是真正遇到一个好的善知识也不会给你讲,为什么?得罪人,你未必肯接受。所以彼此都客客气气,看到你的毛病,也很好,也不错,不说。在这个状况之下真叫无可奈何,不靠自己就不行。唯一依赖的是经典,所以读经,听佛教诲,常常想到佛的教训,这一点重要。看古大德的注解,有的时候经义很深,我们不容易体会,何况大乘经许多的要义都是意在言外,佛说话,说这个,意思在那边,这是我们很不容易体会到的,这就要看古人的注解。古人的注解注得很多,所以选注不能不慬慎,选注也就是我们讲选择老师,这个很重要。要选择一个真正有修、有学、有证的人,你跟他学就不会错,不会走冤枉路。

  现代的人,我们说找一个人跟一个人学,问题都不能够避免,最可靠的还是跟古人学,古人已经被历史肯定,被大众肯定,大概不错。我们今天要找现代的人,我们没有慧眼,如果一下看错了,这一生就冤枉过了,那就真正可惜。我过去跟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真的是个善知识。他教导我,他不敢自认为是老师,他说我不够资格。这个话是不是他谦虚?不是,是他真实话。他说我只能够辅导你,叫我去找谁做老师?找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不在了,印光法师的文钞在。他的老师是印光法师,他介绍我学印光法师,以印光法师为老师,这是真善知识。如果说我不错,跟我学就行了,这个问题很大,佛都不曾这个说法。所以,你听到真正好人讲的话,语气、说话都不一样,内容不相同。

  我们以佛为师,跟佛学,哪里错得了!所以我教别人以阿弥陀佛为老师,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就是的,每天读诵《无量寿经》,依照《无量寿经》的教训去修学,就是跟阿弥陀佛学,就是跟释迦牟尼佛学。佛是我们的老师,还错了吗?所以我常常教人,人家问说你是谁的徒弟?我是阿弥陀佛的徒弟,谁是你的师父?阿弥陀佛是我师父,这个不错,决定错不了的,这要紧。佛这段的开示,科题就是这一段重要的意义,「遣灭相明非异」,遣是离开,教我们要离开,这一段是「切诫」。不能有这种执著,不能有这种分别,你要是以为『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能这个说法,不能这样执著,也不能这种分别。如果要作一个念头,「如来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不可以。说以具足、不以具足都不可以,都不是事实真相,为什么不可以?都不是事实真相。所以前面屡次说「即非、是名」,一再叫你不应取非法,不应取非非法,非非法就是有,非法是空,空有二边不著,道理在此地。经文的确是言简意赅,经文跟言语非常简练,意思非常深广。我们再看底下一段,二百三十六面。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前面一句说的是『作是念』,这个地方说的是『莫作是念』,把为什么「莫作是念」所以然的道理,在这个地方也说清楚了。经文读到这个地方,我们一定想前面世尊的教诲,前面种种的开示,佛曾经明白的给我们讲过,「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意思很深,要细心领会,决定不能有丝毫的差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就是通常我们简称发菩提心的人,发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萨,菩萨於法绝不说『断灭相』,为什么?法不会断灭的,一切诸法只有转变,不会断灭。为什么不会断灭?性不断灭,相要断灭,性也没有了,哪有这个道理?真性是常住的,永远不变不灭的。变的那些相,它会转变,它不是断灭,所以讲有六道、有十法界,转变。佛有的时候在经上讲灭,那个灭是随众生说法,其实不是真灭,转变,叫做灭;这个相没有了,但是那个相生了,是这个意思,不是真的灭,如果是真的灭了,这个看法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