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研习报告 (第十集) 1995/8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25-0010
请掀开经本一百一十二面,看经文: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六度,前面说第一波罗蜜就是指般若波罗蜜,除此之外,其他的五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六度是菩萨行门的总纲领,所谓行门也就是说明他生活的原则,说一个生活,就把他起居、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包含在其中。生活行为虽然很多,总不外乎这六条纲领,说这六条,就包含圆满的菩萨行。佛在这五种纲领里面单单举出忍辱这条来说,他的含义很深,因为忍辱确实是相当困难。佛法当中常说,布施是修福、种福,福德能不能保全要靠忍辱,若没有忍辱,往往不能够保全。也可以说我们生生世世修行不能成就,容易为内障外缘所障碍、所破坏,真正的因素就是自己不能忍,伏不住瞋恚的烦恼。瞋恚,所谓是瞋恚火,火烧功德林,我们所修学的功德,如果不能够忍,这一发脾气、一动瞋恚心,功德就消失掉了。因此佛在此地特别提出忍辱,希望我们从这一条里面能够举一反三。
经文我们很容易看得出来,『忍辱波罗蜜』是从相上讲的,『非忍辱波罗蜜』是从性上讲的。诸位看小注第七,在一百一十三面。「般若,理也,智也,观门也」,观就是观念、思想,是属於这个。「诸度」,就是除般若之外,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事,是属於境,是行门。佛经里面常常讲观行,这一段是解释什么叫观什么叫行。所谓观,我们一听到观行两个字,就晓得这里头有理、有事,有智、有境。观是观念,观念跟我们日常行事要能够结合,不能把它分做两桩事情,这很重要的。忍辱是个别名,它的总名是「安忍」,梵语叫「羼提」,翻作安忍。忍辱在一切忍里面,辱是最难忍的,所以古时候翻经的这些法师特别提出这个字。总而言之一句,学佛要想成就,对於一切境界,人事的境界、物质的境界,乃至於天然的灾害,都要能够安忍顺受。所以忍辱波罗蜜真正的意思是「安忍顺受」,是这四个字。
我们中国人,这是古代的中国人,对於辱是不能接受的,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士是一个读书明理的人,杀头没关系,侮辱不能接受。於是翻经的大师把羼提就翻作忍辱,这种翻译是专门对中国人说的。辱都能忍,那就没有一样不能忍,取这个意思,它真正的意思是安忍顺受。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缘,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都要能忍,都要求个心安,安而后能有定,定而后才生智慧。我们中国人常讲平安,心平等他才会安定。由此可知,顺境里面不生欢喜心,没有贪恋之心,恶境里面没有瞋恚心,也没有急著求远离之心。在一切境界里面修平等心、修安定心,这叫真正修行,所以「忍」就非常重要了。同样一个道理,事上有安忍,理上是清净平等,顺逆一如,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佛为我们说出这桩事情,是我们修行成败关键的所在。接著世尊又为我们举一个例子,这是他自己在因地时候的事情,请看经文一百一十四面。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於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佛举出这桩事情,这桩事情的发生就在本劫,本劫是一个大劫,现在这个劫,劫是讲时间,在这个时间称之为贤劫。佛告诉我们,在这一劫当中有一千尊佛出现在世间,而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小注里面有说出,世尊出现在过去第九个减劫的时候,他行菩萨道,遇到歌利王。歌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暴君,瞋恨心极重之人,任意的杀害一切众生,梵语称为歌利。菩萨在深山里面修行,遇到这个国王带著许多人马、宫女,也许是上山去打猎,遇到菩萨,生起瞋恚心,把他凌迟处死,就是用刀把肉一块一块割下来这种刑罚。他问这个菩萨,你修什么?他说我修忍辱。他说好,我试试看你能不能忍?所以就割截身体。这桩事情在江味农居士的《讲义》第三卷说得很详细,我们就把它省略掉,这是一段过去的故事。
菩萨能忍,没有瞋恚心,为什么没有瞋恚心?菩萨离四相了,无我、无人,你割这个身体无所谓,这身体不是自己。前面跟诸位说过,佛菩萨明了身是我所,不是我,就像衣服一样,人家把你衣服拿去,一块一块剪成碎片,能不能忍?能忍,身外之物,身体也是自己真正来讲是身外之物。他离了四相,没有我执,这个身体随便怎么割截他也无动於衷。反过来说,如果有一丝毫的执著这身是我,他就有痛苦,一定会生瞋恚心。由此可知,破我执、破四相是要真正的智慧,唯有真智慧才能看破,才能明了世出世间法的真相,这就是我们讲的看破,才能够放下,放下一切分别执著妄想,恢复到信心清净。这是一再说明般若波罗蜜的重要性,也可以说佛法自始至终,我们求的就是真实的智慧。再看下面一段经文,在一百一十九面。
【须菩提。又念过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忍辱仙人』,仙人不是指神仙,就是指修行人。古时候翻经,佛也翻作仙人,菩萨也翻作仙人,这部经在中国算是早期翻译的,所以此地的仙人就是指菩萨,修忍辱行的菩萨。他曾经以『五百世』这么长的时间专修忍辱,所以他成佛证果的时间提前了。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成佛应当是在弥勒菩萨之后,结果他提前,提前的原因就是他特别精进,尤其在忍辱这方面。小注里面说,世尊在过去生中行菩萨道,「布施身命,不可数计,岂止五百世」,布施身命,没有忍辱的功夫做不到。身命都可以布施,何况其余?在这里面显示出,他在一切境缘当中安忍顺受。
所以说观门里面般若最重要,行门里面舍、忍最重要。佛在这部经,在行门里面讲,确实布施、忍辱讲得很多,持戒、精进、禅定反而讲得少,像这些地方我们都应该特别去留意。再看下面经文,一百二十面。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前面所说的,「离一切相,则名诸佛」,这个说法是从果上讲的;「离一切相,修六度万行」是从菩萨因地上说的;这段经文结归到要「离一切相,发大菩提心」,这是从根本上说的。须菩提尊者在本经一开端启请的第一句话,「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世尊到这个地方才正式的答覆这一句。由此可知,从根本上要离相,修因要离相,证果要离相,彻始彻终离相而已,离相就是不住,就是应无所住。底下这三句就是解释离相,怎么离法?『不应住色生心』,色是色相,所有一切色相,你眼睛能见得到的,不要把它放在心上,这就对了。不是说那些色相我们不要了,我们躲开它,不是这个意思。色相是断不掉的,为什么断不掉?是真性所现的相分,前面说过了,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相要没有了,性也没有了,没有这个道理。要紧的是心里面不能著,心里面要执著就叫大错。所以「不应住」就是我们现在讲心里头不应该牵挂,不应该把它放在心上,是这个意思。
『声香味触法』,这是把所有的尘境都包含了,一切人事环境,一切物质环境,所有一切现象都不可以放在心里,心是清净的,心是空寂的,心里面要有东西,心就坏了,心就出了事情,就有毛病。所以心要空,空它就灵,所谓灵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实相般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心要到空,这个作用才能现前,智慧、德能就会生出来,就像前面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就是生智慧、生德能。所以不应住,心里头不可以有东西。『应生无所住心』,无所住心就是前面讲的「应无所住」,这样的句子在《金刚经》里重复好几遍,凡是重复多遍的都是非常重要。世尊是怕我们忘记,再再的给我们提示,提醒我们要记住,要这样用功、要这样修行才能成就。下面经文从反面说,在一百二十三面。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有住就坏了,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住就有一物,有一物就有无明、就有妄想、就有分别、就有执著;换句话说,只要心有住就有十法界、就有六道,一真法界就没有了,隐没而不能够现前。若心无住,不但六道没有,十法界也没有,所显现出来的就是一真法界。我们修学大乘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出三界,成就声闻、缘觉、菩萨,这是学佛的小果,小的目标。大的目标是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换句话说,十法界也不能住。再放下,再舍,舍得干干净净,正如本经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舍;换句话说,十法界里头佛法界我也舍,而后一真法界就现前,才住一真法界,不住十法界。古德有个比喻,佛法常用莲花表法,莲表清净心,出污泥而不染。它的根长在污泥之中,把污泥比喻作六道,它的茎是在水里面,花在水的上面。把水比作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水清净,比污泥清净,花开在水的上面,不但离开污泥也离开清水,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叫做一真法界。这句经文含义就深广了。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非住」是什么?你不是住在一真法界,如果你要不舍菩萨、不舍佛果,你不是住一真法界;如果你要不舍人天福报,你决定住六道轮回。这是很深、很大的警惕。我们为什么离不开六道轮回?六道里面的名、利、权、位没有能够离开。大家在六道里争名、争利、争权、争位,搞这个东西,无论贫富贵贱,古人所谓上自天子,下至庶民,这样的心理统统具足。稍微淡薄一点,生天,愈是执著重的愈往下坠落。所以要舍,要舍六道,不但人间的名利权位我们要舍掉,天上的名利权位也不要,这样念佛就决定得生。丝毫的染著都障碍往生,不要说其他的法门,求往生都去不了。
这一段虽然只有两句八个字,意思很长很深,刚才说过,很深的警惕。说明世出世间的法相丝毫住不得,住就是分别、执著。底下佛给我们做成结论,一百二十八面。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这六度万行是菩萨所修的,就是菩萨行,菩萨的生活。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凡夫是『住色布施』,凡夫学佛也修六度,但是他修六度他心有所住。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是他们修六度心无所住。由此可知,无所住的叫菩萨,有所住的叫凡夫,这个意思我们就很清楚、很明白。真正能够放下世缘,说缘,诸位要懂得,缘是指人事环境,说境(境界)是指物质环境,於境、於缘能够放下的人,念佛就能自在往生。我们看到人家有往生的,不生病,一切都很正常,知道哪一天走,走得很潇洒、很自在,那是什么原因?他放下了,他心里没有牵挂、没有犹豫。没有犹豫是不怀疑,没有牵挂是不夹杂,而后他的功夫才是真正的净念相继,与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感应道交,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他为什么相应?我们为什么不相应?我们不相应是有怀疑、有夹杂。念佛念了很多年,极乐世界真有吗?我真能往生吗?这就是犹豫,这就是不清净的相,自己不能肯定,依旧还有牵挂,这是念佛人为什么不能往生的原因。我们把原因找到了,仔细去反省我有没有这个因素,如果有,赶快把它消除,消除的方法就是般若正智的观照,这就能看破;看破之后,彻底放下,一心念佛求愿往生,那就一帆风顺。所以『不应住』这三个字要紧,非常要紧。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佛给菩萨做了一个好榜样,前面所谓「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佛要菩萨学他,他是一个修行证果最好的榜样,一切不住,但行布施。不住就是不执著,不执著就能够破我相、破人相、破众生相、破寿者相。舍己为人,这是破我执最巧妙的方法,因为我们自己无量劫来念念都为自己,我执非常坚固,自自然然起心动念都是为我,这个执著很不容易破。理上明白了,事上除不掉,就是事上断不了,《般若经》的理论我们读多了、透彻了,理上晓得,事上做不到,事上做不到没用处。如何能够叫理跟事能圆融?必须在事上锻炼,锻炼最好的方法就是为众生服务,不为自己,舍己为人,这个好,不但破我执,与众生结法缘,而且修无量无边真实的福德,利益、福德不可思量,本经里面常讲甚多甚多,道理就在此地。请看一百三十面。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一切众生』是指十法界,包括诸佛如来。如果没有『一切诸相』,一切众生里面就包含一切诸相,因为他说了两个,说了诸相又说了众生,我们就可以把这两句话分开来讲。「众生」我们讲动物,有情的众生,「诸相」就是物质,无情的众生,因为诸相也是众缘和合而生。众生的意思就是众缘和合而现的生相,所以叫众生,因此动物、植物、矿物统统都是众生。要是两句都说在一起,就别有所指,众生是指有情,诸相是指无情。无论是有情众生,是无情的诸相,都是真心本性所现的,小注里面讲「皆是同体之性所现」,这是事实真相。如果对於这句话还很难体会,我们也从比喻当中去想,譬如作梦,大家都知道梦是我们自心变现出来的。梦里面确实有一切众生,也有一切诸相,梦里头有山河大地,梦到很多人,梦到很多事,全是一个心变现出来的,同体的。梦的时间短,醒过来之后觉悟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没错,我们眼前这个世界,山河大地、一切众生,就跟作梦没有两样。
梦境,现代人讲下意识所现的,眼前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真心所现的,确实是同体。能现的体是真的,永恒存在,所现的相是暂有,暂时的,很短,它不是永远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每天都作梦,从来没有作一个同样的梦,由此可知,梦境是刹那刹那在变化。所以相是无常的,能变的心性是真常。能变的心性没有相,没有相能现相,没有相是真常的,所现的相是无常的。所以说一切诸相、一切众生是从相上说的、从事上说的,『即是非相』、『则非众生』是从性上说的,是从理上说的。佛说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明白事实真相,就空有二边不著了。因为众生、诸相,体是空寂的,就没有必要去执著它,执著反而错了,不著有。虽然当体即空,但是幻相存在,幻相不是没有,我们可以享受它,这个相可以享受,不能执著。可以享受,不著空;虽享受它,心里不落印象,心里没有牵挂,没有分别执著,不著有。空有二边都不执著,日子就好过了,就自在,就真的得快乐,有享受而没有烦恼,这才是过一个正常的生活。
由此可知,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把幻有误以为是真实,把真性误以为是渺茫而不可得。真的他不承认、不相信,假的当作真的,虽有受用,受用里面生了无量的烦恼,在受用里头造惑、业、苦,搞这些东西,这就是生活错了,迷了。佛在此地一语给我们点破。再看底下一段经文,科题里头说「正明真实」,正式给我们说明真实,先说「说真实」,佛给我们讲的话真实。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佛说这些话,其目的就是教我们要相信,真正能相信的人有福了,不相信的人非常可惜,这个大好的机缘当面错过,那叫真可惜。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宣说正法,无不如是。真就是不假,佛所讲的话字字句句都真实;实是不虚,不是虚假的。如,完全与事实真相相符合,事实真相是什么佛就怎么说,这叫『如语』。这些事实真相是佛亲见的,不是推想的,亲自见到的,在佛法里面所谓现量境界,他现前看到的。不是从理论上推想的,数学上面推算的,那个可能还有差误。而佛对於十法界、对於六道,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接触到的境界,为我们说出来,所以是真实;如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
『不诳语』,诳语是欺骗人,就是妄语,绝不欺骗一个人。『不异语者』是没有两种说法。世间人,如果大家稍微留意一点,他说出来的话,他第二次再说他可以否定,就是说两样的。佛没有两样的,佛所见的真实,无论在什么时候说,无论在什么场所说,无论跟什么人说,一样的,没有两样的。佛这五语之中,是以「如语」为主,因为如,他才真实;因为如,他才不欺骗众生;因为如,才没有两样。由此可以体会到,佛菩萨教化众生、劝导众生苦口婆心油然而现。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佛的说法真实,佛所见到的世出世间一切法是真相,真相就是真实,他见到的是真相。『如来所得法』,「得」不是得到,如果有得当然就有失,那又落在事相里面。这个「所得」是他所见得的,他所证得的,证得跟见得是一个意思。什么法?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法的体性、相状、变化过程,法就是指这些。这些法『无实无虚』,无实是什么?所有一切法也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这无实。十法界依正庄严绝不是真实的存在,这个诸位要知道,总而言之,都是无常的,都是刹那刹那在变化的。我们所见的,觉得它还存在,实际上那叫相续相,我们看到的是短暂的相续相。年岁稍微大一点的人、阅历深一点的人、头脑很冷静的人,这世间一切法你仔细观察,跟佛讲的就一样。佛见到了,「如来所得法」,我们也可以有所得法。我们在少年时候玩的这些同伴,那段时间几年,短的一、二年,长的十几年,没有了,无常。长大之后,踏进社会,我们的同事、朋友、长官,相处短的一、二年,长的十几年,也没有了,就像流水一样,它不住。我们看就这一段,过去就没有了,一切法的真相就是这样的。
所以现象在面前可以受用,可以很欢乐,不可以执著,现在人所谓留恋,不可以留恋,没得留恋的。怎么留恋,再过几年自己也没有了。留到历史,将来地球会毁灭,现在科学家证明,太阳的光辉会失掉,星球都会粉碎,世界都毁灭,留到哪里去?地球都没有了,你还留到哪里去,你还留什么历史?一场空。处心积虑知道我身无常,我要在历史上留名,历史也无常,你留什么?白费心机,还是妄想执著,错了。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无实。但是无实后面有个无虚,虚是虚假的,也没有虚假的。无虚是什么?性,所以佛要求我们明心见性,见性就无虚,不见性就无实;六道、十法界无实,一真法界无虚。一真法界在哪里?《华严经》上所讲的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报土,是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报土,是一真法界,我们在《无量寿经》读到的,那个世界一切真常,永远不变。生到那个地方去的人,人永远不变,不变就是不老、不病、不死,永远不变;所有一切环境,树木、花草、植物也是永恒的。我们这边的植物,春生夏长,冬天树叶都落了,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些变化,永远是那么茂盛,一切植物也是不生不灭,人无量寿,树木花草也无量寿,统统都是无量寿,真常,那叫无虚。
说明十法界的相是无常的,一真法界的相是真常,佛见到了,亲眼所见的。佛教给我们,要取的,要取一真;要舍的,不但舍六道,十法界都舍掉。实在说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一桩事情,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办得到吗?幸亏有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能帮助一切凡夫都能达到这个境界。如果没有弥陀净土,我们真的就没指望,幸亏有弥陀净土。所以一切诸佛如来赞叹,劝导我们念佛求生净土。
请掀开经本一百一十二面,看经文: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六度,前面说第一波罗蜜就是指般若波罗蜜,除此之外,其他的五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六度是菩萨行门的总纲领,所谓行门也就是说明他生活的原则,说一个生活,就把他起居、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包含在其中。生活行为虽然很多,总不外乎这六条纲领,说这六条,就包含圆满的菩萨行。佛在这五种纲领里面单单举出忍辱这条来说,他的含义很深,因为忍辱确实是相当困难。佛法当中常说,布施是修福、种福,福德能不能保全要靠忍辱,若没有忍辱,往往不能够保全。也可以说我们生生世世修行不能成就,容易为内障外缘所障碍、所破坏,真正的因素就是自己不能忍,伏不住瞋恚的烦恼。瞋恚,所谓是瞋恚火,火烧功德林,我们所修学的功德,如果不能够忍,这一发脾气、一动瞋恚心,功德就消失掉了。因此佛在此地特别提出忍辱,希望我们从这一条里面能够举一反三。
经文我们很容易看得出来,『忍辱波罗蜜』是从相上讲的,『非忍辱波罗蜜』是从性上讲的。诸位看小注第七,在一百一十三面。「般若,理也,智也,观门也」,观就是观念、思想,是属於这个。「诸度」,就是除般若之外,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事,是属於境,是行门。佛经里面常常讲观行,这一段是解释什么叫观什么叫行。所谓观,我们一听到观行两个字,就晓得这里头有理、有事,有智、有境。观是观念,观念跟我们日常行事要能够结合,不能把它分做两桩事情,这很重要的。忍辱是个别名,它的总名是「安忍」,梵语叫「羼提」,翻作安忍。忍辱在一切忍里面,辱是最难忍的,所以古时候翻经的这些法师特别提出这个字。总而言之一句,学佛要想成就,对於一切境界,人事的境界、物质的境界,乃至於天然的灾害,都要能够安忍顺受。所以忍辱波罗蜜真正的意思是「安忍顺受」,是这四个字。
我们中国人,这是古代的中国人,对於辱是不能接受的,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士是一个读书明理的人,杀头没关系,侮辱不能接受。於是翻经的大师把羼提就翻作忍辱,这种翻译是专门对中国人说的。辱都能忍,那就没有一样不能忍,取这个意思,它真正的意思是安忍顺受。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缘,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都要能忍,都要求个心安,安而后能有定,定而后才生智慧。我们中国人常讲平安,心平等他才会安定。由此可知,顺境里面不生欢喜心,没有贪恋之心,恶境里面没有瞋恚心,也没有急著求远离之心。在一切境界里面修平等心、修安定心,这叫真正修行,所以「忍」就非常重要了。同样一个道理,事上有安忍,理上是清净平等,顺逆一如,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佛为我们说出这桩事情,是我们修行成败关键的所在。接著世尊又为我们举一个例子,这是他自己在因地时候的事情,请看经文一百一十四面。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於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佛举出这桩事情,这桩事情的发生就在本劫,本劫是一个大劫,现在这个劫,劫是讲时间,在这个时间称之为贤劫。佛告诉我们,在这一劫当中有一千尊佛出现在世间,而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小注里面有说出,世尊出现在过去第九个减劫的时候,他行菩萨道,遇到歌利王。歌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暴君,瞋恨心极重之人,任意的杀害一切众生,梵语称为歌利。菩萨在深山里面修行,遇到这个国王带著许多人马、宫女,也许是上山去打猎,遇到菩萨,生起瞋恚心,把他凌迟处死,就是用刀把肉一块一块割下来这种刑罚。他问这个菩萨,你修什么?他说我修忍辱。他说好,我试试看你能不能忍?所以就割截身体。这桩事情在江味农居士的《讲义》第三卷说得很详细,我们就把它省略掉,这是一段过去的故事。
菩萨能忍,没有瞋恚心,为什么没有瞋恚心?菩萨离四相了,无我、无人,你割这个身体无所谓,这身体不是自己。前面跟诸位说过,佛菩萨明了身是我所,不是我,就像衣服一样,人家把你衣服拿去,一块一块剪成碎片,能不能忍?能忍,身外之物,身体也是自己真正来讲是身外之物。他离了四相,没有我执,这个身体随便怎么割截他也无动於衷。反过来说,如果有一丝毫的执著这身是我,他就有痛苦,一定会生瞋恚心。由此可知,破我执、破四相是要真正的智慧,唯有真智慧才能看破,才能明了世出世间法的真相,这就是我们讲的看破,才能够放下,放下一切分别执著妄想,恢复到信心清净。这是一再说明般若波罗蜜的重要性,也可以说佛法自始至终,我们求的就是真实的智慧。再看下面一段经文,在一百一十九面。
【须菩提。又念过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忍辱仙人』,仙人不是指神仙,就是指修行人。古时候翻经,佛也翻作仙人,菩萨也翻作仙人,这部经在中国算是早期翻译的,所以此地的仙人就是指菩萨,修忍辱行的菩萨。他曾经以『五百世』这么长的时间专修忍辱,所以他成佛证果的时间提前了。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成佛应当是在弥勒菩萨之后,结果他提前,提前的原因就是他特别精进,尤其在忍辱这方面。小注里面说,世尊在过去生中行菩萨道,「布施身命,不可数计,岂止五百世」,布施身命,没有忍辱的功夫做不到。身命都可以布施,何况其余?在这里面显示出,他在一切境缘当中安忍顺受。
所以说观门里面般若最重要,行门里面舍、忍最重要。佛在这部经,在行门里面讲,确实布施、忍辱讲得很多,持戒、精进、禅定反而讲得少,像这些地方我们都应该特别去留意。再看下面经文,一百二十面。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前面所说的,「离一切相,则名诸佛」,这个说法是从果上讲的;「离一切相,修六度万行」是从菩萨因地上说的;这段经文结归到要「离一切相,发大菩提心」,这是从根本上说的。须菩提尊者在本经一开端启请的第一句话,「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世尊到这个地方才正式的答覆这一句。由此可知,从根本上要离相,修因要离相,证果要离相,彻始彻终离相而已,离相就是不住,就是应无所住。底下这三句就是解释离相,怎么离法?『不应住色生心』,色是色相,所有一切色相,你眼睛能见得到的,不要把它放在心上,这就对了。不是说那些色相我们不要了,我们躲开它,不是这个意思。色相是断不掉的,为什么断不掉?是真性所现的相分,前面说过了,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相要没有了,性也没有了,没有这个道理。要紧的是心里面不能著,心里面要执著就叫大错。所以「不应住」就是我们现在讲心里头不应该牵挂,不应该把它放在心上,是这个意思。
『声香味触法』,这是把所有的尘境都包含了,一切人事环境,一切物质环境,所有一切现象都不可以放在心里,心是清净的,心是空寂的,心里面要有东西,心就坏了,心就出了事情,就有毛病。所以心要空,空它就灵,所谓灵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实相般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心要到空,这个作用才能现前,智慧、德能就会生出来,就像前面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就是生智慧、生德能。所以不应住,心里头不可以有东西。『应生无所住心』,无所住心就是前面讲的「应无所住」,这样的句子在《金刚经》里重复好几遍,凡是重复多遍的都是非常重要。世尊是怕我们忘记,再再的给我们提示,提醒我们要记住,要这样用功、要这样修行才能成就。下面经文从反面说,在一百二十三面。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有住就坏了,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住就有一物,有一物就有无明、就有妄想、就有分别、就有执著;换句话说,只要心有住就有十法界、就有六道,一真法界就没有了,隐没而不能够现前。若心无住,不但六道没有,十法界也没有,所显现出来的就是一真法界。我们修学大乘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出三界,成就声闻、缘觉、菩萨,这是学佛的小果,小的目标。大的目标是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换句话说,十法界也不能住。再放下,再舍,舍得干干净净,正如本经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舍;换句话说,十法界里头佛法界我也舍,而后一真法界就现前,才住一真法界,不住十法界。古德有个比喻,佛法常用莲花表法,莲表清净心,出污泥而不染。它的根长在污泥之中,把污泥比喻作六道,它的茎是在水里面,花在水的上面。把水比作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水清净,比污泥清净,花开在水的上面,不但离开污泥也离开清水,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叫做一真法界。这句经文含义就深广了。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非住」是什么?你不是住在一真法界,如果你要不舍菩萨、不舍佛果,你不是住一真法界;如果你要不舍人天福报,你决定住六道轮回。这是很深、很大的警惕。我们为什么离不开六道轮回?六道里面的名、利、权、位没有能够离开。大家在六道里争名、争利、争权、争位,搞这个东西,无论贫富贵贱,古人所谓上自天子,下至庶民,这样的心理统统具足。稍微淡薄一点,生天,愈是执著重的愈往下坠落。所以要舍,要舍六道,不但人间的名利权位我们要舍掉,天上的名利权位也不要,这样念佛就决定得生。丝毫的染著都障碍往生,不要说其他的法门,求往生都去不了。
这一段虽然只有两句八个字,意思很长很深,刚才说过,很深的警惕。说明世出世间的法相丝毫住不得,住就是分别、执著。底下佛给我们做成结论,一百二十八面。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这六度万行是菩萨所修的,就是菩萨行,菩萨的生活。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凡夫是『住色布施』,凡夫学佛也修六度,但是他修六度他心有所住。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是他们修六度心无所住。由此可知,无所住的叫菩萨,有所住的叫凡夫,这个意思我们就很清楚、很明白。真正能够放下世缘,说缘,诸位要懂得,缘是指人事环境,说境(境界)是指物质环境,於境、於缘能够放下的人,念佛就能自在往生。我们看到人家有往生的,不生病,一切都很正常,知道哪一天走,走得很潇洒、很自在,那是什么原因?他放下了,他心里没有牵挂、没有犹豫。没有犹豫是不怀疑,没有牵挂是不夹杂,而后他的功夫才是真正的净念相继,与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感应道交,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他为什么相应?我们为什么不相应?我们不相应是有怀疑、有夹杂。念佛念了很多年,极乐世界真有吗?我真能往生吗?这就是犹豫,这就是不清净的相,自己不能肯定,依旧还有牵挂,这是念佛人为什么不能往生的原因。我们把原因找到了,仔细去反省我有没有这个因素,如果有,赶快把它消除,消除的方法就是般若正智的观照,这就能看破;看破之后,彻底放下,一心念佛求愿往生,那就一帆风顺。所以『不应住』这三个字要紧,非常要紧。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佛给菩萨做了一个好榜样,前面所谓「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佛要菩萨学他,他是一个修行证果最好的榜样,一切不住,但行布施。不住就是不执著,不执著就能够破我相、破人相、破众生相、破寿者相。舍己为人,这是破我执最巧妙的方法,因为我们自己无量劫来念念都为自己,我执非常坚固,自自然然起心动念都是为我,这个执著很不容易破。理上明白了,事上除不掉,就是事上断不了,《般若经》的理论我们读多了、透彻了,理上晓得,事上做不到,事上做不到没用处。如何能够叫理跟事能圆融?必须在事上锻炼,锻炼最好的方法就是为众生服务,不为自己,舍己为人,这个好,不但破我执,与众生结法缘,而且修无量无边真实的福德,利益、福德不可思量,本经里面常讲甚多甚多,道理就在此地。请看一百三十面。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一切众生』是指十法界,包括诸佛如来。如果没有『一切诸相』,一切众生里面就包含一切诸相,因为他说了两个,说了诸相又说了众生,我们就可以把这两句话分开来讲。「众生」我们讲动物,有情的众生,「诸相」就是物质,无情的众生,因为诸相也是众缘和合而生。众生的意思就是众缘和合而现的生相,所以叫众生,因此动物、植物、矿物统统都是众生。要是两句都说在一起,就别有所指,众生是指有情,诸相是指无情。无论是有情众生,是无情的诸相,都是真心本性所现的,小注里面讲「皆是同体之性所现」,这是事实真相。如果对於这句话还很难体会,我们也从比喻当中去想,譬如作梦,大家都知道梦是我们自心变现出来的。梦里面确实有一切众生,也有一切诸相,梦里头有山河大地,梦到很多人,梦到很多事,全是一个心变现出来的,同体的。梦的时间短,醒过来之后觉悟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没错,我们眼前这个世界,山河大地、一切众生,就跟作梦没有两样。
梦境,现代人讲下意识所现的,眼前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真心所现的,确实是同体。能现的体是真的,永恒存在,所现的相是暂有,暂时的,很短,它不是永远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每天都作梦,从来没有作一个同样的梦,由此可知,梦境是刹那刹那在变化。所以相是无常的,能变的心性是真常。能变的心性没有相,没有相能现相,没有相是真常的,所现的相是无常的。所以说一切诸相、一切众生是从相上说的、从事上说的,『即是非相』、『则非众生』是从性上说的,是从理上说的。佛说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明白事实真相,就空有二边不著了。因为众生、诸相,体是空寂的,就没有必要去执著它,执著反而错了,不著有。虽然当体即空,但是幻相存在,幻相不是没有,我们可以享受它,这个相可以享受,不能执著。可以享受,不著空;虽享受它,心里不落印象,心里没有牵挂,没有分别执著,不著有。空有二边都不执著,日子就好过了,就自在,就真的得快乐,有享受而没有烦恼,这才是过一个正常的生活。
由此可知,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把幻有误以为是真实,把真性误以为是渺茫而不可得。真的他不承认、不相信,假的当作真的,虽有受用,受用里面生了无量的烦恼,在受用里头造惑、业、苦,搞这些东西,这就是生活错了,迷了。佛在此地一语给我们点破。再看底下一段经文,科题里头说「正明真实」,正式给我们说明真实,先说「说真实」,佛给我们讲的话真实。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佛说这些话,其目的就是教我们要相信,真正能相信的人有福了,不相信的人非常可惜,这个大好的机缘当面错过,那叫真可惜。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宣说正法,无不如是。真就是不假,佛所讲的话字字句句都真实;实是不虚,不是虚假的。如,完全与事实真相相符合,事实真相是什么佛就怎么说,这叫『如语』。这些事实真相是佛亲见的,不是推想的,亲自见到的,在佛法里面所谓现量境界,他现前看到的。不是从理论上推想的,数学上面推算的,那个可能还有差误。而佛对於十法界、对於六道,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接触到的境界,为我们说出来,所以是真实;如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
『不诳语』,诳语是欺骗人,就是妄语,绝不欺骗一个人。『不异语者』是没有两种说法。世间人,如果大家稍微留意一点,他说出来的话,他第二次再说他可以否定,就是说两样的。佛没有两样的,佛所见的真实,无论在什么时候说,无论在什么场所说,无论跟什么人说,一样的,没有两样的。佛这五语之中,是以「如语」为主,因为如,他才真实;因为如,他才不欺骗众生;因为如,才没有两样。由此可以体会到,佛菩萨教化众生、劝导众生苦口婆心油然而现。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佛的说法真实,佛所见到的世出世间一切法是真相,真相就是真实,他见到的是真相。『如来所得法』,「得」不是得到,如果有得当然就有失,那又落在事相里面。这个「所得」是他所见得的,他所证得的,证得跟见得是一个意思。什么法?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法的体性、相状、变化过程,法就是指这些。这些法『无实无虚』,无实是什么?所有一切法也都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这无实。十法界依正庄严绝不是真实的存在,这个诸位要知道,总而言之,都是无常的,都是刹那刹那在变化的。我们所见的,觉得它还存在,实际上那叫相续相,我们看到的是短暂的相续相。年岁稍微大一点的人、阅历深一点的人、头脑很冷静的人,这世间一切法你仔细观察,跟佛讲的就一样。佛见到了,「如来所得法」,我们也可以有所得法。我们在少年时候玩的这些同伴,那段时间几年,短的一、二年,长的十几年,没有了,无常。长大之后,踏进社会,我们的同事、朋友、长官,相处短的一、二年,长的十几年,也没有了,就像流水一样,它不住。我们看就这一段,过去就没有了,一切法的真相就是这样的。
所以现象在面前可以受用,可以很欢乐,不可以执著,现在人所谓留恋,不可以留恋,没得留恋的。怎么留恋,再过几年自己也没有了。留到历史,将来地球会毁灭,现在科学家证明,太阳的光辉会失掉,星球都会粉碎,世界都毁灭,留到哪里去?地球都没有了,你还留到哪里去,你还留什么历史?一场空。处心积虑知道我身无常,我要在历史上留名,历史也无常,你留什么?白费心机,还是妄想执著,错了。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无实。但是无实后面有个无虚,虚是虚假的,也没有虚假的。无虚是什么?性,所以佛要求我们明心见性,见性就无虚,不见性就无实;六道、十法界无实,一真法界无虚。一真法界在哪里?《华严经》上所讲的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报土,是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报土,是一真法界,我们在《无量寿经》读到的,那个世界一切真常,永远不变。生到那个地方去的人,人永远不变,不变就是不老、不病、不死,永远不变;所有一切环境,树木、花草、植物也是永恒的。我们这边的植物,春生夏长,冬天树叶都落了,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些变化,永远是那么茂盛,一切植物也是不生不灭,人无量寿,树木花草也无量寿,统统都是无量寿,真常,那叫无虚。
说明十法界的相是无常的,一真法界的相是真常,佛见到了,亲眼所见的。佛教给我们,要取的,要取一真;要舍的,不但舍六道,十法界都舍掉。实在说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一桩事情,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办得到吗?幸亏有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能帮助一切凡夫都能达到这个境界。如果没有弥陀净土,我们真的就没指望,幸亏有弥陀净土。所以一切诸佛如来赞叹,劝导我们念佛求生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