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研习报告 (第九集) 1995/8 美国达拉斯 档名:09-025-0009
请掀开经本九十七面: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小注里面,一开端就为我们说明清净就是无相,换句话说,必须心地离开一切分别执著,清净心才能够现前,若有丝毫的执著,心就不清净。无论是世法或者是佛法,只要有一丝毫我们常讲的牵挂,忧虑、牵挂,心就不清净。所以一个修行人在日用寻常之中,就应当要认真的去锻炼,尽量的放下。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凡夫牵肠挂肚的事情很多,怎么个学法?先把不必要的放下,不必要忧虑牵挂的先放下,逐渐的能做到彻底放下,功德就圆满,就像经上所讲的『则生实相』。「实相」就是本经里面所说的实相般若,也就是经上常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诸佛证得,称他作佛,这就是佛果上所证得的。由此可知,证实相、证大菩提关键就在『信心清净』,这是不能不知道的。证得无上菩提,这个人成究竟圆满佛,他的成就当然是『第一希有功德』,没有比这更殊胜的,这是现前的成就。学佛,所学的、所期望的无非就是这桩事情,这桩事情果然在我们一生当中能够圆满的得到,这才真正是稀有。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在第一百页: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这一小节的经文是解释『实相』,什么叫实相。我们千万不要误会,又去分别、执著有个实相,又有一个实相自己可以证得,诸位想想,你的心能清净吗?我们要问,实相有没有?有,不能执著。事上确实有,心里头丝毫不能够执著,只要一起念头分别执著,早就不是实相,佛与大菩萨所证的,我们没分。自己要如何才能真正证得实相,就是自性里头本具的实相般若现前?还是前面这句话,要「信心清净」。由此可知,世尊在这部经自始至终劝我们要离相、劝我们要无住,道理就在此地。若心有住,决定是凡夫,决定不能够生实相,所以实相也不可以执著。
这一段注解很长,我们看一百零一面,最后这段,第七段。「当知佛之说法,原为破众生之执」,所以前面说佛无有法可说,不但是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众生有执著,佛用一个巧妙的方法破他的执著而已。为什么会有执著?「因偏私故执,因执而愈偏私」,这是我们常讲的私心,起心动念无不是为自私自利,这个观念是无明,这种做法是烦恼,这就是经上讲的妄想执著。「众生所以造业受苦,轮回不已,生死不休,全由於此。」为什么会有轮回?为什么会有生死?为什么会冤冤相报?日子过得这么苦,根源就是在偏私、执著,这是根源。「而世间所以多烦恼,多斗争,乃至杀人盈城,杀人盈野,亦莫不由此。」佛经上说的这些事,我们纵然没有亲眼见到,但是亲耳所闻。现在传播工具发达,许多的景象,我们不出门从电视画面上也能看得很清楚。二次大战的状况我们从记录片里面看到,现在这个世界许多地方残酷的战争,我们从新闻报导里面看到,这种残酷的事实起源也在此。
故世尊出世,救苦救难,从哪里救起?要从根本救起,根本就是破我执。怎样破我执?一定要令一切众生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就是实相,真相明白了,自然不再执著、不再偏私,这个问题才得到真正的解决。若不从这个地方解决,我们看古今中外许多大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宗教家,提出许多解决的方法,但是事实上我们没有看到太大的效果。我们读了佛经之后才逐渐明白,世间这些圣哲们的解决方式总是枝枝叶叶,没有找到根本。这个方法用了,没有想到另外一个地方出了毛病,这是我们在历史上、在现实社会上所见到的,所遭遇到的。它的原因总不外乎对於事实真相没有能够真正的看破,所以每个人有他自己的看法、有他自己的意见。一百零三面,我们看末后这两个小段:
「起信论云,因不知一法界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遂成众生。」佛在大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古大德告诉我们,我们本来是佛,现在又念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本来是佛,现在不念佛,不念佛念什么?念贪瞋痴,这就坏了。贪瞋痴是什么?贪瞋痴是饿鬼、地狱、畜生。不念佛去念贪瞋痴,将来果报现前的是什么?是饿鬼、地狱、畜生,贪心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我们念这个,这错了,这就是不觉念起而有无明。一法界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所以「一法界者,一真法界也,十法界万象森罗,而真如则是一也,即一切同体之意」,我们对这个事实真相毫无所知,不知道是同体。除佛之外,没有人知道事实真相,也没有人说出过这个事实。
「若知得一切法之真实状况,莫不空有同时」,有是相有、事有,空是理空、体空。《般若心经》上跟我们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有,就是现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是一,不是二,一桩事情,这是事实真相。「则上自十方诸佛,下至一切众生,以及山河大地,情与无情,莫不皆以净心为体」,这是讲到信心清净,清净心是本体,「净心之实相,本是空有同时,谓之一真法界,诸法一如」。所以,他成就的功德不可思议,成就第一稀有功德。在经文里面我们很明显的看出来,他不但超越六道轮回,实在是超越十法界,他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怎么证的?一心证的。一心就是清净心,二心,心就不清净,二心是心里面有念,起了念头,心就不清净。心里头一念不生的时候,这是一心,外面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诸法一如,就是空有不二,佛在大乘经里面所说的这些现象全都现前。我们翻过来,有个简单的表解,一百零四面。
同体、同时这是实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同体,譬如金与器,我们用这个来比喻。金是能现之体,器是所现之相,器的相,相状可以说是无量无边,能现的体只有一个,唯一,金是唯一。体与相是同时的,金就是器,器就是金,离开金没有器,离开器没有金。「一为无量」,一就是指的金、指的体,无量是相状,这一个体可以变无量无边的相状。「无量即一」,无量是讲的相,讲的现相,器相再多,都是金做的,都是一,所以讲无量即一。这个地方「一」就是能现相的清净心,「无量」是清净心所现的一真法界、十法界;无量是一真法界、十法界,统统是一个清净心变现出来的,这是事实真相,所以称为一真法界,清净心所现的就是一真法界,清净心所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诸法一如。可见得十法界、一真法界、六道轮回也是不一不异,也是同体、同时。
这下面就说了,「须知」,这是必须要知道,「一切法皆由心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实者」,实是真实,从事相上看,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摆在我们面前,这实在的,「一切法俨然在望」,我们六根接触得到。「此语是破执无」,佛这个说法是破执著无、执著空的,佛不管怎么说法总是离不开这个原则,破执著。「一切非实者」,非实是一切都是假的,像这部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切非实,「一切法当体即空,此语乃破执有」。佛对我们凡夫常常这个说法,为什么?我们执著有,这就说明佛是无有定法可说,佛是看什么人说什么法。正如同大夫治病、处方一样,看你害的是什么病,给你用什么药,没有一定的。「若知空有同时,可见空有俱不可说。」空有同时,你见到真相了,见到真相,佛就没话可说;见到真相,当然你空有二边都不执著,佛还有什么话好说?没得说了。禅宗常说,要碰到这种人佛就口挂墙壁,这禅宗的话,就没得说了,没有问题了。「何所用其分别哉」,再没有什么分别,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这是我们明了,迷是怎么迷的,悟是怎么悟的,佛是怎样给众生开导,我们要如何来接受。佛说这一切经,哪些经典适合於我们?哪些经典不适合於我们?我们今天的病是执有,破执有的这类经典很适合我们;破执著空的不适合我们,对我们一点用处都没有。晓得这个道理,我们的修学就知道如何选择经典、如何选择法门。下面须菩提就说了: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须菩提在这一会上显示出深解义趣,他得的利益非常丰富。『信解受持』不难,他能做得到。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当来之世是将来、往后。『后五百岁』,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第五个五百年,意思是在这个地方。我们现在,今年,要是依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周昭王的年代,圆寂在周穆王,依这个年代来计算,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比外国人的算法二千五百多年,大概要相差五百多年,这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我们现在课诵本里面,普佛还是用周昭王甲寅年,释迦牟尼佛出生。要照这个算法,我们现在距离佛是第七个五百年,三千年是第六个五百年过去了,现在是第七个五百年的开端,二十二年,去佛远之远矣。这个时候众生遇到这部经典,他能够相信、他能够理解、他能够受持,这真稀有,比须菩提尊者要难得多。须菩提出现在释迦牟尼佛同一个时代,不难。这个时候生活环境、修行环境这样的恶劣,他还能够『信解受持』,实在是不容易。世尊前面也说过,末法时期能够受持大乘经典,能够念佛求生净土,都是善根非常深厚之人,所以说不是凡夫。我们看下面经文,一百零六面。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是说明这一个人为什么『第一希有』。受持《金刚般若》、受持大乘法门一定要离四相,离四相太稀有了。记住佛在经典前面告诉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就是把所有修学大乘的都包含在其中。我们在这部经上所读到的,不但是菩萨,要有四相,不是菩萨,有四相,小乘也不是。我们不是念过须陀洹、斯陀含吗?他们都不著相,这个意思就深了。学佛,真想学佛,在佛法里得一点小成就,都要离四相,如果四相都在,无论大小乘佛法,总而言之一句话,没入门。小乘初果才入门,大乘初信位菩萨才入门,没入门。入门就要离四相,入门真的是稀有,前面佛也说过,一切诸佛护念,天人阿修罗都应该供养,恭敬赞叹,这是真正第一稀有。下面一段还是解释。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前面这一段「正显不著有」,他无四相,四相都离了,不著有;后面这段,他也不著空。前面这一段实际上就是前面所说的「应无所住」,后面这段就是「而生其心」,在这里也显示出空有同时,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它的意思。相虽然有,体是空的,现相确实了不可得,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深深去体会,所有一切现相俱不可得,现相刹那刹那在生灭,生灭不住。人从生到老、到死,是刹那刹那在变化,不是说一年比一年老,一月比一月老,一天比一天老,是刹那在变化。我们一个小时之前进入这个佛堂,这一堂课完了之后,一个半钟点过去了,一个半钟点之前的我,跟一个半钟点之后的我,不是一个我,几个人能体会到?若是真的体会到这个,你还有什么好分别执著的?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一切法都是刹那不住,所以是相有性空,相决定不可得;不可得,你起了一个妄想,以为有所得,你就苦了。苦从哪里来?自己找来的,没有人给你受苦,是你自己迷惑颠倒;你本来不苦,自找苦吃,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说「相即非相」,这样也不著空。
这些注解诸位有时间多多去看看,看了还有问题,我们《金刚经》有细讲。这一次在台湾、在新加坡跟在圣荷西这三个地方,我们都细讲,不受时间的限制。大概这部经完全讲下来需要四个月的时间,大概要一百二十天。我们这个地方只有七天二十堂课,时间太少了,介绍一个大概,深入的我们会有录音带提供给诸位。再看底下经文,一百零八面。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这句话也非常重要,佛跟凡夫差别在哪里?如果有人问,你就可以用这一句经文答覆他。凡夫著相,离一切相就是佛,『则名诸佛』。「诸」不是指很多很多,不是这个意思,「诸」是大乘经上圆教初住以上一直到如来果地,一共四十二个位次,「诸佛」就是指这四十二个。圆教菩萨明心见性了,这也就是『离一切诸相』要离到相当的程度才见性。我们在前面看到,小乘须陀洹也离诸相,离的功夫浅,还没见性。到四果罗汉、权教菩萨、圆教里面十信位的菩萨、别教三贤菩萨,都没见性,也就是都是离相,功夫还不够。这是高等的功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离相离到高等的功夫。
像我们净土宗念佛,念佛的功夫也是三个阶段。最初的叫功夫成片,不能说没功夫,有相当功夫,功夫成片就决定往生。所以往生的事情不难,我们人人可以做得到,初级的功夫能往生,这是其他法门里没有的。功夫成片这一点点功夫,说实在的话比小乘须陀洹还不如,想证须陀洹果证不到,但是这一点功夫就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能够往生净土。功夫更深的就到一心不乱,一心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的功夫可以跟须陀洹、斯陀含、阿罗汉他们比。事一心是得定,得念佛三昧,往生当然自在,没有话说,生西方净土是方便有余土。功夫成片只能生凡圣同居土,这是净土最下面的一层。功夫再高的到理一心不乱,就入了一切诸佛他们这一流,法身大士。
念佛法门从下下品到实报土上上品,方法就是执持名号,信愿持名。大家都是同一个方法,里面功夫浅深不相同,所以往生的品位不一样,这道理在此地。但是西方净土很特别,真实不可思议,许多的菩萨听到了都摇头,都不相信。我们世间人,劝人念佛他不相信,那有什么奇怪?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听到都摇头,都不相信。什么事情叫他不相信?就是我们带业往生的、功夫成片的,比须陀洹差远了,可是一往生西方世界突然就提升,我们的地位就提升,升到阿惟越致菩萨。大家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有,四十八愿上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是什么阶级?七地以上。所以,很多菩萨听到这个话不相信。你要晓得,普通一般菩萨要想证到七地的果位,是要修满两个三大阿僧只劫,他才能证得七地。我们才念几天佛,一下就超过他,他怎么会相信?
实在说法门不相同,他不晓得,他们是爬楼梯上来的,一阶一阶好辛苦,爬了好半天才爬到这几十层楼。你坐电梯一下就上来,你没有爬,念佛法门是坐电梯上去的,他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净宗法门,经上常讲「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要不是得佛加持他也搞不清楚,这个法门的妙处。声闻、缘觉、菩萨都不相信,我们一听就相信,这个怪,这不可思议。我们为什么会相信?佛在《无量寿经》上说出来,那是我们过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多到什么程度?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无数的诸佛如来,这样深厚的善根。你今天遇到这个法门,同时得到阿弥陀佛、诸佛如来冥冥当中的加持,使你遇到这个法门生欢喜心,发愿求生,是这么一回事情,不是偶然的,不是普通人。我们晓得「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诸佛实际上就是指菩萨,从圆教初住到等觉、到究竟的佛果,这叫诸佛。要想修行证果,不离相不行,一切诸相归纳起来不外乎四相,四相一展开就是一切诸相。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前面须菩提说的这些话,说得不错,佛在此地给他印证,『如是如是』,你讲得很对。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这是佛说的,佛补充须菩提尊者所讲的,须菩提尊者说的,要信解受持,这个人就是第一希有。佛在此地补充,如果有人听到这部经,他『不惊不怖不畏』,这就很难得,就很不容易。须菩提尊者那个条件,「信解受持」,我们不见得能做到,我们听了也很欢喜,想想自己做不到,自己没分。世尊补充这几句话,我们想想我们有,我们今天听到《金刚经》,没有害怕、没有怖畏。佛在此地赞叹甚为稀有,这就是赞叹我们,我们各个人都有分。由此可知,菩萨跟佛说的话不一样,须菩提是菩萨,佛讲的比他讲的圆满多了。菩萨讲的,我们没分,佛一说,我们各个人都有分。不惊是相信;不怖,多少也懂一点;不畏,我们也可以修,也能够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功夫高段我们不敢说,但是粗浅的功夫总还有几分,这样的功夫要用来了生死出三界当然很难,要用它来帮助念佛求生净土,那的确是相当得力。这使我们听到之后非常欢喜,《金刚经》对我们也有用处,我们没有白念。
再看世尊底下这一节,说明「观行离相」。佛经里面,古大德注疏之中,观行两个字用得很多,我们要晓得这个名词术语的含义,观是观念,行就是生活行为。如何把我们错误的观念纠正过来,把我们错误的行为改正过来,这叫做观行。先从般若波罗蜜说起: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第一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到彼岸,实际上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意思。哪个法是究竟圆满?般若。『如来说』,《金刚经》上有的时候讲如来,有的时候讲佛,这两个名词所表的意思不相同,说佛是就事相上说的,说如来是从性体上说的。「如来说」就是就真如本性上说,本性上面哪有「第一波罗蜜」这个名字?决定没有这个名字。前面讲「信心清净」,有个名它就不清净了,六祖所谓「本来无一物」,名也是一物,念也是一物,没有名相,也没有念头。「是名第一波罗蜜」,这从相上讲,行,有,从相上、从作用上讲确实有,不能说它没有。
菩萨修学的纲领有六门叫六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乃至於禅定波罗蜜,都不是第一,第一是末后的般若波罗蜜。因为前面这五条要没有般若智慧就不能称为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里面没有般若智慧,这五种就变成世间福报。这五种都是事,般若是理,般若是用心,就是我们常讲高度的智慧,如果有高度智慧在其中,布施就是波罗蜜,布施就圆满,功德就圆满。如果没有智慧在其中,像世尊在本经前面所举的例子,他举的是大梵天王,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算不算波罗蜜?不算,波罗蜜是究竟圆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算圆满。怎样才算圆满?你要晓得,布施是为什么?布施度度什么?度悭贪。贪心断掉、没有了,悭吝的心没有了、断掉了,布施波罗蜜圆满。所以布施是度悭贪的。持戒是度恶业的,心里面确实一个恶念都不生,你持戒波罗蜜圆满。由此可知,大梵天王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他贪心还没断,功德就没有圆满。
所以要晓得,佛说法是对治我们毛病的,我们有什么病,佛用这个药来对治。我们的重病,贪心,用布施来度贪心。我们念念造恶业,身口意都造恶业,佛教我们持戒,持戒是破恶业的。忍辱是度瞋恚的,瞋恚心就感来地狱果报。精进是度懈怠的,懈怠也是大病,懒惰、懈怠,这不要学,与生俱来的,这很麻烦,用精进度懈怠。用禅定度散乱,心散乱,意志不能集中。用般若来度愚痴。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唯有前面五种事相上的修行里面有了般若波罗蜜,才真正起作用,把这五种病根拔除。如果没有智慧在里面,病根不但不能拔除,可能还会增长。
你不相信,你有意无意去问问学佛的人,他们都是肯布施,你问他,你为什么布施?「财布施得财富」,你看他为贪心布施;如果要是财布施得不到财富,他再不会布施,再也不肯出钱。所以一般宣传佛门里头好修福,「种一得万报」,他一算这个利息很大,一本万利,赶快去布施。为什么?增长贪心,哪能叫波罗蜜?若有智慧在里面,他晓得他不求果报,跟《金刚经》讲的相应,《金刚经》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行布施」,那个布施福报很大。福报虽然很大,佛又说了「菩萨不受福德」,福报虽然很大,决定不享福。菩萨不享福,有福报,福报给一切众生去享,菩萨不享,为什么?因为一享福,贪心又生了。我们凡夫的念头、意志很薄弱,禁不起诱惑,稍稍有一点享受,贪瞋痴慢又起来。唯一的方法是不受福德,使自己永远恭敬、谦虚、卑下,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
这是我们体会出诸佛菩萨在人间示现的苦口婆心,他们不是不能享受福德,他可以享受,但是他一享受,我们看就看不惯了。你叫我们要修苦行,你享福,我们怎么会心服口服?因为这个缘故,他要先修苦行给我们做榜样,老师这个做法大概是对的,我们要效法他。他这个做法就是代众生受苦,不是他不能享,他心清净,福报现前他也不在意,可是我们凡夫受不了。
请掀开经本九十七面: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小注里面,一开端就为我们说明清净就是无相,换句话说,必须心地离开一切分别执著,清净心才能够现前,若有丝毫的执著,心就不清净。无论是世法或者是佛法,只要有一丝毫我们常讲的牵挂,忧虑、牵挂,心就不清净。所以一个修行人在日用寻常之中,就应当要认真的去锻炼,尽量的放下。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凡夫牵肠挂肚的事情很多,怎么个学法?先把不必要的放下,不必要忧虑牵挂的先放下,逐渐的能做到彻底放下,功德就圆满,就像经上所讲的『则生实相』。「实相」就是本经里面所说的实相般若,也就是经上常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诸佛证得,称他作佛,这就是佛果上所证得的。由此可知,证实相、证大菩提关键就在『信心清净』,这是不能不知道的。证得无上菩提,这个人成究竟圆满佛,他的成就当然是『第一希有功德』,没有比这更殊胜的,这是现前的成就。学佛,所学的、所期望的无非就是这桩事情,这桩事情果然在我们一生当中能够圆满的得到,这才真正是稀有。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在第一百页: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这一小节的经文是解释『实相』,什么叫实相。我们千万不要误会,又去分别、执著有个实相,又有一个实相自己可以证得,诸位想想,你的心能清净吗?我们要问,实相有没有?有,不能执著。事上确实有,心里头丝毫不能够执著,只要一起念头分别执著,早就不是实相,佛与大菩萨所证的,我们没分。自己要如何才能真正证得实相,就是自性里头本具的实相般若现前?还是前面这句话,要「信心清净」。由此可知,世尊在这部经自始至终劝我们要离相、劝我们要无住,道理就在此地。若心有住,决定是凡夫,决定不能够生实相,所以实相也不可以执著。
这一段注解很长,我们看一百零一面,最后这段,第七段。「当知佛之说法,原为破众生之执」,所以前面说佛无有法可说,不但是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众生有执著,佛用一个巧妙的方法破他的执著而已。为什么会有执著?「因偏私故执,因执而愈偏私」,这是我们常讲的私心,起心动念无不是为自私自利,这个观念是无明,这种做法是烦恼,这就是经上讲的妄想执著。「众生所以造业受苦,轮回不已,生死不休,全由於此。」为什么会有轮回?为什么会有生死?为什么会冤冤相报?日子过得这么苦,根源就是在偏私、执著,这是根源。「而世间所以多烦恼,多斗争,乃至杀人盈城,杀人盈野,亦莫不由此。」佛经上说的这些事,我们纵然没有亲眼见到,但是亲耳所闻。现在传播工具发达,许多的景象,我们不出门从电视画面上也能看得很清楚。二次大战的状况我们从记录片里面看到,现在这个世界许多地方残酷的战争,我们从新闻报导里面看到,这种残酷的事实起源也在此。
故世尊出世,救苦救难,从哪里救起?要从根本救起,根本就是破我执。怎样破我执?一定要令一切众生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就是实相,真相明白了,自然不再执著、不再偏私,这个问题才得到真正的解决。若不从这个地方解决,我们看古今中外许多大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宗教家,提出许多解决的方法,但是事实上我们没有看到太大的效果。我们读了佛经之后才逐渐明白,世间这些圣哲们的解决方式总是枝枝叶叶,没有找到根本。这个方法用了,没有想到另外一个地方出了毛病,这是我们在历史上、在现实社会上所见到的,所遭遇到的。它的原因总不外乎对於事实真相没有能够真正的看破,所以每个人有他自己的看法、有他自己的意见。一百零三面,我们看末后这两个小段:
「起信论云,因不知一法界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遂成众生。」佛在大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古大德告诉我们,我们本来是佛,现在又念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本来是佛,现在不念佛,不念佛念什么?念贪瞋痴,这就坏了。贪瞋痴是什么?贪瞋痴是饿鬼、地狱、畜生。不念佛去念贪瞋痴,将来果报现前的是什么?是饿鬼、地狱、畜生,贪心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我们念这个,这错了,这就是不觉念起而有无明。一法界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所以「一法界者,一真法界也,十法界万象森罗,而真如则是一也,即一切同体之意」,我们对这个事实真相毫无所知,不知道是同体。除佛之外,没有人知道事实真相,也没有人说出过这个事实。
「若知得一切法之真实状况,莫不空有同时」,有是相有、事有,空是理空、体空。《般若心经》上跟我们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有,就是现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是一,不是二,一桩事情,这是事实真相。「则上自十方诸佛,下至一切众生,以及山河大地,情与无情,莫不皆以净心为体」,这是讲到信心清净,清净心是本体,「净心之实相,本是空有同时,谓之一真法界,诸法一如」。所以,他成就的功德不可思议,成就第一稀有功德。在经文里面我们很明显的看出来,他不但超越六道轮回,实在是超越十法界,他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怎么证的?一心证的。一心就是清净心,二心,心就不清净,二心是心里面有念,起了念头,心就不清净。心里头一念不生的时候,这是一心,外面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诸法一如,就是空有不二,佛在大乘经里面所说的这些现象全都现前。我们翻过来,有个简单的表解,一百零四面。
同体、同时这是实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同体,譬如金与器,我们用这个来比喻。金是能现之体,器是所现之相,器的相,相状可以说是无量无边,能现的体只有一个,唯一,金是唯一。体与相是同时的,金就是器,器就是金,离开金没有器,离开器没有金。「一为无量」,一就是指的金、指的体,无量是相状,这一个体可以变无量无边的相状。「无量即一」,无量是讲的相,讲的现相,器相再多,都是金做的,都是一,所以讲无量即一。这个地方「一」就是能现相的清净心,「无量」是清净心所现的一真法界、十法界;无量是一真法界、十法界,统统是一个清净心变现出来的,这是事实真相,所以称为一真法界,清净心所现的就是一真法界,清净心所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诸法一如。可见得十法界、一真法界、六道轮回也是不一不异,也是同体、同时。
这下面就说了,「须知」,这是必须要知道,「一切法皆由心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实者」,实是真实,从事相上看,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摆在我们面前,这实在的,「一切法俨然在望」,我们六根接触得到。「此语是破执无」,佛这个说法是破执著无、执著空的,佛不管怎么说法总是离不开这个原则,破执著。「一切非实者」,非实是一切都是假的,像这部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切非实,「一切法当体即空,此语乃破执有」。佛对我们凡夫常常这个说法,为什么?我们执著有,这就说明佛是无有定法可说,佛是看什么人说什么法。正如同大夫治病、处方一样,看你害的是什么病,给你用什么药,没有一定的。「若知空有同时,可见空有俱不可说。」空有同时,你见到真相了,见到真相,佛就没话可说;见到真相,当然你空有二边都不执著,佛还有什么话好说?没得说了。禅宗常说,要碰到这种人佛就口挂墙壁,这禅宗的话,就没得说了,没有问题了。「何所用其分别哉」,再没有什么分别,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这是我们明了,迷是怎么迷的,悟是怎么悟的,佛是怎样给众生开导,我们要如何来接受。佛说这一切经,哪些经典适合於我们?哪些经典不适合於我们?我们今天的病是执有,破执有的这类经典很适合我们;破执著空的不适合我们,对我们一点用处都没有。晓得这个道理,我们的修学就知道如何选择经典、如何选择法门。下面须菩提就说了: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须菩提在这一会上显示出深解义趣,他得的利益非常丰富。『信解受持』不难,他能做得到。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当来之世是将来、往后。『后五百岁』,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第五个五百年,意思是在这个地方。我们现在,今年,要是依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周昭王的年代,圆寂在周穆王,依这个年代来计算,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比外国人的算法二千五百多年,大概要相差五百多年,这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我们现在课诵本里面,普佛还是用周昭王甲寅年,释迦牟尼佛出生。要照这个算法,我们现在距离佛是第七个五百年,三千年是第六个五百年过去了,现在是第七个五百年的开端,二十二年,去佛远之远矣。这个时候众生遇到这部经典,他能够相信、他能够理解、他能够受持,这真稀有,比须菩提尊者要难得多。须菩提出现在释迦牟尼佛同一个时代,不难。这个时候生活环境、修行环境这样的恶劣,他还能够『信解受持』,实在是不容易。世尊前面也说过,末法时期能够受持大乘经典,能够念佛求生净土,都是善根非常深厚之人,所以说不是凡夫。我们看下面经文,一百零六面。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是说明这一个人为什么『第一希有』。受持《金刚般若》、受持大乘法门一定要离四相,离四相太稀有了。记住佛在经典前面告诉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就是把所有修学大乘的都包含在其中。我们在这部经上所读到的,不但是菩萨,要有四相,不是菩萨,有四相,小乘也不是。我们不是念过须陀洹、斯陀含吗?他们都不著相,这个意思就深了。学佛,真想学佛,在佛法里得一点小成就,都要离四相,如果四相都在,无论大小乘佛法,总而言之一句话,没入门。小乘初果才入门,大乘初信位菩萨才入门,没入门。入门就要离四相,入门真的是稀有,前面佛也说过,一切诸佛护念,天人阿修罗都应该供养,恭敬赞叹,这是真正第一稀有。下面一段还是解释。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前面这一段「正显不著有」,他无四相,四相都离了,不著有;后面这段,他也不著空。前面这一段实际上就是前面所说的「应无所住」,后面这段就是「而生其心」,在这里也显示出空有同时,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它的意思。相虽然有,体是空的,现相确实了不可得,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深深去体会,所有一切现相俱不可得,现相刹那刹那在生灭,生灭不住。人从生到老、到死,是刹那刹那在变化,不是说一年比一年老,一月比一月老,一天比一天老,是刹那在变化。我们一个小时之前进入这个佛堂,这一堂课完了之后,一个半钟点过去了,一个半钟点之前的我,跟一个半钟点之后的我,不是一个我,几个人能体会到?若是真的体会到这个,你还有什么好分别执著的?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一切法都是刹那不住,所以是相有性空,相决定不可得;不可得,你起了一个妄想,以为有所得,你就苦了。苦从哪里来?自己找来的,没有人给你受苦,是你自己迷惑颠倒;你本来不苦,自找苦吃,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说「相即非相」,这样也不著空。
这些注解诸位有时间多多去看看,看了还有问题,我们《金刚经》有细讲。这一次在台湾、在新加坡跟在圣荷西这三个地方,我们都细讲,不受时间的限制。大概这部经完全讲下来需要四个月的时间,大概要一百二十天。我们这个地方只有七天二十堂课,时间太少了,介绍一个大概,深入的我们会有录音带提供给诸位。再看底下经文,一百零八面。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这句话也非常重要,佛跟凡夫差别在哪里?如果有人问,你就可以用这一句经文答覆他。凡夫著相,离一切相就是佛,『则名诸佛』。「诸」不是指很多很多,不是这个意思,「诸」是大乘经上圆教初住以上一直到如来果地,一共四十二个位次,「诸佛」就是指这四十二个。圆教菩萨明心见性了,这也就是『离一切诸相』要离到相当的程度才见性。我们在前面看到,小乘须陀洹也离诸相,离的功夫浅,还没见性。到四果罗汉、权教菩萨、圆教里面十信位的菩萨、别教三贤菩萨,都没见性,也就是都是离相,功夫还不够。这是高等的功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离相离到高等的功夫。
像我们净土宗念佛,念佛的功夫也是三个阶段。最初的叫功夫成片,不能说没功夫,有相当功夫,功夫成片就决定往生。所以往生的事情不难,我们人人可以做得到,初级的功夫能往生,这是其他法门里没有的。功夫成片这一点点功夫,说实在的话比小乘须陀洹还不如,想证须陀洹果证不到,但是这一点功夫就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能够往生净土。功夫更深的就到一心不乱,一心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的功夫可以跟须陀洹、斯陀含、阿罗汉他们比。事一心是得定,得念佛三昧,往生当然自在,没有话说,生西方净土是方便有余土。功夫成片只能生凡圣同居土,这是净土最下面的一层。功夫再高的到理一心不乱,就入了一切诸佛他们这一流,法身大士。
念佛法门从下下品到实报土上上品,方法就是执持名号,信愿持名。大家都是同一个方法,里面功夫浅深不相同,所以往生的品位不一样,这道理在此地。但是西方净土很特别,真实不可思议,许多的菩萨听到了都摇头,都不相信。我们世间人,劝人念佛他不相信,那有什么奇怪?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听到都摇头,都不相信。什么事情叫他不相信?就是我们带业往生的、功夫成片的,比须陀洹差远了,可是一往生西方世界突然就提升,我们的地位就提升,升到阿惟越致菩萨。大家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有,四十八愿上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是什么阶级?七地以上。所以,很多菩萨听到这个话不相信。你要晓得,普通一般菩萨要想证到七地的果位,是要修满两个三大阿僧只劫,他才能证得七地。我们才念几天佛,一下就超过他,他怎么会相信?
实在说法门不相同,他不晓得,他们是爬楼梯上来的,一阶一阶好辛苦,爬了好半天才爬到这几十层楼。你坐电梯一下就上来,你没有爬,念佛法门是坐电梯上去的,他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净宗法门,经上常讲「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要不是得佛加持他也搞不清楚,这个法门的妙处。声闻、缘觉、菩萨都不相信,我们一听就相信,这个怪,这不可思议。我们为什么会相信?佛在《无量寿经》上说出来,那是我们过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多到什么程度?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无数的诸佛如来,这样深厚的善根。你今天遇到这个法门,同时得到阿弥陀佛、诸佛如来冥冥当中的加持,使你遇到这个法门生欢喜心,发愿求生,是这么一回事情,不是偶然的,不是普通人。我们晓得「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诸佛实际上就是指菩萨,从圆教初住到等觉、到究竟的佛果,这叫诸佛。要想修行证果,不离相不行,一切诸相归纳起来不外乎四相,四相一展开就是一切诸相。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前面须菩提说的这些话,说得不错,佛在此地给他印证,『如是如是』,你讲得很对。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这是佛说的,佛补充须菩提尊者所讲的,须菩提尊者说的,要信解受持,这个人就是第一希有。佛在此地补充,如果有人听到这部经,他『不惊不怖不畏』,这就很难得,就很不容易。须菩提尊者那个条件,「信解受持」,我们不见得能做到,我们听了也很欢喜,想想自己做不到,自己没分。世尊补充这几句话,我们想想我们有,我们今天听到《金刚经》,没有害怕、没有怖畏。佛在此地赞叹甚为稀有,这就是赞叹我们,我们各个人都有分。由此可知,菩萨跟佛说的话不一样,须菩提是菩萨,佛讲的比他讲的圆满多了。菩萨讲的,我们没分,佛一说,我们各个人都有分。不惊是相信;不怖,多少也懂一点;不畏,我们也可以修,也能够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功夫高段我们不敢说,但是粗浅的功夫总还有几分,这样的功夫要用来了生死出三界当然很难,要用它来帮助念佛求生净土,那的确是相当得力。这使我们听到之后非常欢喜,《金刚经》对我们也有用处,我们没有白念。
再看世尊底下这一节,说明「观行离相」。佛经里面,古大德注疏之中,观行两个字用得很多,我们要晓得这个名词术语的含义,观是观念,行就是生活行为。如何把我们错误的观念纠正过来,把我们错误的行为改正过来,这叫做观行。先从般若波罗蜜说起: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第一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到彼岸,实际上也就是究竟圆满的意思。哪个法是究竟圆满?般若。『如来说』,《金刚经》上有的时候讲如来,有的时候讲佛,这两个名词所表的意思不相同,说佛是就事相上说的,说如来是从性体上说的。「如来说」就是就真如本性上说,本性上面哪有「第一波罗蜜」这个名字?决定没有这个名字。前面讲「信心清净」,有个名它就不清净了,六祖所谓「本来无一物」,名也是一物,念也是一物,没有名相,也没有念头。「是名第一波罗蜜」,这从相上讲,行,有,从相上、从作用上讲确实有,不能说它没有。
菩萨修学的纲领有六门叫六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乃至於禅定波罗蜜,都不是第一,第一是末后的般若波罗蜜。因为前面这五条要没有般若智慧就不能称为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里面没有般若智慧,这五种就变成世间福报。这五种都是事,般若是理,般若是用心,就是我们常讲高度的智慧,如果有高度智慧在其中,布施就是波罗蜜,布施就圆满,功德就圆满。如果没有智慧在其中,像世尊在本经前面所举的例子,他举的是大梵天王,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算不算波罗蜜?不算,波罗蜜是究竟圆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算圆满。怎样才算圆满?你要晓得,布施是为什么?布施度度什么?度悭贪。贪心断掉、没有了,悭吝的心没有了、断掉了,布施波罗蜜圆满。所以布施是度悭贪的。持戒是度恶业的,心里面确实一个恶念都不生,你持戒波罗蜜圆满。由此可知,大梵天王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他贪心还没断,功德就没有圆满。
所以要晓得,佛说法是对治我们毛病的,我们有什么病,佛用这个药来对治。我们的重病,贪心,用布施来度贪心。我们念念造恶业,身口意都造恶业,佛教我们持戒,持戒是破恶业的。忍辱是度瞋恚的,瞋恚心就感来地狱果报。精进是度懈怠的,懈怠也是大病,懒惰、懈怠,这不要学,与生俱来的,这很麻烦,用精进度懈怠。用禅定度散乱,心散乱,意志不能集中。用般若来度愚痴。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唯有前面五种事相上的修行里面有了般若波罗蜜,才真正起作用,把这五种病根拔除。如果没有智慧在里面,病根不但不能拔除,可能还会增长。
你不相信,你有意无意去问问学佛的人,他们都是肯布施,你问他,你为什么布施?「财布施得财富」,你看他为贪心布施;如果要是财布施得不到财富,他再不会布施,再也不肯出钱。所以一般宣传佛门里头好修福,「种一得万报」,他一算这个利息很大,一本万利,赶快去布施。为什么?增长贪心,哪能叫波罗蜜?若有智慧在里面,他晓得他不求果报,跟《金刚经》讲的相应,《金刚经》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行布施」,那个布施福报很大。福报虽然很大,佛又说了「菩萨不受福德」,福报虽然很大,决定不享福。菩萨不享福,有福报,福报给一切众生去享,菩萨不享,为什么?因为一享福,贪心又生了。我们凡夫的念头、意志很薄弱,禁不起诱惑,稍稍有一点享受,贪瞋痴慢又起来。唯一的方法是不受福德,使自己永远恭敬、谦虚、卑下,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
这是我们体会出诸佛菩萨在人间示现的苦口婆心,他们不是不能享受福德,他可以享受,但是他一享受,我们看就看不惯了。你叫我们要修苦行,你享福,我们怎么会心服口服?因为这个缘故,他要先修苦行给我们做榜样,老师这个做法大概是对的,我们要效法他。他这个做法就是代众生受苦,不是他不能享,他心清净,福报现前他也不在意,可是我们凡夫受不了。